医患沟通的技巧十篇

2024-06-02

医患沟通的技巧 篇1

关键词:肿瘤患者,医患沟通,技巧

在医疗活动中,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环境和情绪反应。而医患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前提, 尤其是肿瘤患者, 与一般的患者相比, 肿瘤患者在其疾病诊治过程中, 面临着特殊的心理和伦理问题, 更希望医务人员与之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面对这一特殊群体, 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应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1初入院患者基本情况的了解

在本院就诊的肿瘤患者, 有刚刚诊断来院就诊的新患者, 有手术后进一步治疗的老患者, 亦有在外院诊治过的患者。不同类型的患者其心理活动、对病情的了解程度、治疗方案的认同程度都不尽相同, 作为医者在第一次与患者见面交谈时, 首先应了解患者的近况, 专注地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叙述[1], 以了解患者对病情知道多少, 期望值是什么, 承受能力如何, 对疾病治疗知情程度有多少。为此, 本院自行编制设计了问卷调查表, 内容为肿瘤的一些基本常识性的问题, 对每个初入院的患者采用无记名方式, 并由愿意填写的患者本人或家属填写,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医患双方对疾病所存在的认知差异, 从而针对不同的认知行为进行针对性沟通。任何患者刚入院时, 由于疾病的折磨, 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恐惧心理, 精神负担较重, 希望得到医生的同情和安慰, 因此往往对医生的举止言谈十分敏感。医生在询问病情时, 态度要和蔼、言语要亲切、音调要恳切、提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使患者增强信心和感到温暖 , 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有利于尽快地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理解。为诊疗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2入院后知情同意沟通

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诊断确定后对患者及家属是一个重大的精神刺激, 不仅给患者生理上带来巨大伤害, 同时心理上和精神上也带来严重的创伤[2]。患者及家属会产生应急失调, 表现在对疾病过度夸大, 出现惊恐不安、紧张、焦虑, 甚至万念俱灰, 丧失生活的信心;或者表现在故意疏忽疾病, 认为医生夸大疾病事实, 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 甚至敌对情绪。故如何将病情正确、合理、通俗地告知患者或家属更需沟通的技巧。首先在诊断明确后应及时与家属沟通, 再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 决定谈话的深浅, 选用贴近患者的语言, 多鼓励, 多解释, 逐步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目的地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最佳疗效, 与医生携手努力, 战胜疾病, 同时重要的必要的沟通应及时在病程中记录。

3诊治活动中的医患沟通

肿瘤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靶向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如何综合治疗, 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根据病情的不同向患者推荐自己认为对他来讲是最合适的方法, 这就需要患者对医生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使之相信医生的建议对他来讲是最好的。事实上, 医患关系是一种“生命相托”的特殊关系,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医患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与基础[3], 肿瘤的治疗过程, 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患者对医生失去应有的信任, 必然影响医患之间进行坦诚的沟通, 容易产生歧义、误解。在医患沟通中, 医务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善解人意, 尊重和关爱患者, 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对诊疗过程中某些重要的手术、特殊的检查、某个诊疗方案的确定等, 都要及时、有效地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详细说明情况, 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同时医生应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耐心和细致地回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 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在医疗技术允许的范围内, 选择给患者收益最大、痛苦最小的诊疗手段, 增强他们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4肿瘤患者出院及康复期医患沟通

许多肿瘤患者被问及出院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空白, 其实, 癌症患者通过康复治疗, 调整恢复受创伤的生理机能, 特别是免疫机能改变机体内利于肿瘤生长的小环境, 可以有效地巩固疗效, 预防复发和转移。①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坚强信心, 保持乐观的情绪;②应注意均衡饮食, 合理进食, 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③应生活有规律,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④坚持定期复查和治疗;⑤积极参加癌症康复俱乐部, 注意康复期的心理治疗, 使患者科学地对待康复期, 延长生命。

医患沟通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的态度, 医生必须诚恳, 平易近人, 有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的愿望和动机。同情患者的境遇, 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 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调、语句;避免压抑对方情绪, 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生的意见和事实。用亲切平易的语言和呵护的情态探讨医疗问题, 尤其医务人员要善于倾听, 这是获取患者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 专心和关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述, 不可唐突地打断患者的谈话, 并随时有所反映, 如变换表情和眼神, 点头作“嗯、嗯”声, 或简单地插一句“我听清楚了”等等, 让患者能感受到医生是在关心他、同情他、爱护他, 取得医患见的相互理解, 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4]。

医患沟通是规范医疗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部分, 癌症患者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更需要有人关心他、理解他、安慰他, 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达到帮助患者完成对癌症的心理适应过程。帮助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对疾病的控制感, 增强战胜疾病的心理, 以及改善心理调节[5],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救治和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虹妍, 李清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因素在医疗纠纷中的影响.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4, 11 (2) :36-37.

[2]邹建军.影响癌症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因素研究.中国肿瘤, 2006, 15 (11) :719-722.

[3]李殿富, 张铁山.医患沟通的障碍.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9) :55-56.

[4]冯慕虹.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中国医药导报, 2006, 23 (3) :60.

医患沟通的技巧 篇2

医患沟通是指医患双方的一种交流, 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 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 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的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它是一系列的患者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医师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 是医患之间各种联系和一切诊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或患者的医学概念, 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 协调关系, 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医患沟通存在于医院医疗行为之中并贯穿于医患关系的始终。

二、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由于社会分配的原因, 决定了医患角色的不对称, 主要体现在文化、知识、需求、心理、生理等方面, 这就要求医师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 必须尊重患者, 平等相待, 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1.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保证医疗质量的需要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减轻患者心身痛苦, 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 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 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 这样不仅保障了广大病人的利益, 又实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医疗服务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崇高敬意, 也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我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良好的沟通, 将会使医患双方在交往中相互增进满意度。此外良好的医患沟通还能帮助我们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 因此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2.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疗仪器工业的高速发展, 医疗仪器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临床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 诊疗过程中的科学分析、逻辑思维和推理、归纳能力却越来越差。“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这种新模式使医患沟通更显的重要。

3.加强医患沟通是患者及家属的需要

患者找医生看病, 希望能得到医生的尊重, 对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权,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病情, 就不容易理解治疗方案, 可能会引起纠纷。医务人员如能告之真实病情, 更能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及家属的支持, 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医院服务的对象是患者, 由于疾病, 他们在心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压力, 这时往往迫切需要关爱, 这时医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患者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 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4.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医务人员为了有效地和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患者进行沟通, 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还应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通过与患者沟通, 使自己成为患者满意的医师, 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度, 是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医患沟通的交流技巧

1.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技巧, 医师与患者交谈时要耐心、专心、和关心倾听患者的叙述病史, 这样不仅有助于诊治疾病, 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目前, 一些医生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只告诉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 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治疗意见, 而病人却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这样不仅保护不了自己, 反而会导致医患关系的破坏。

2.学会赞美

真诚的赞美是使人内心保持坚强的燃料, 使人快乐的原动力。所以, 与患者交谈时, 我们要学会赞美, 赞美的首要条件, 要有一份真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赞美不要太离谱, 这样别人会觉得你太虚伪。在表达赞赏的时候, 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 不可任意夸大;内容要具体, 越具体细致越好;方式要得体。

3.善用换位思考

当患者及其家属来就医时, 多怀有要求医务人员态度和蔼、动作轻柔、诊断明确、治疗得当、价格低廉等一系列的心理需求。所以, 他们表现出对医务人员毕恭毕敬, 企盼得到良好疗效。此时, 医务人员要善于换位思考, 假如我是病人, 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因此, 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要坚持换位思考的原则。医护人员应站在患者或家属的角度合理安排检查的时间, 全面为患者着想,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换位思考是有技巧的。病情的轻重、复杂程度以及预后不同的患者, 有不同的医务人员沟通。如果有发生纠纷迹象, 一定要作为重点去和患者沟通。这对医患双方都是相当有益的, 一些医疗纠纷往往就是由于沟通不够所致。

4.严格履行知情同意制度

知情同意是现代医疗实践中十分强调的, 所谓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就是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就诊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要求了解所有必要的相关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做出选择、决定的权利。知情同意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也是医师的义务。医务人员随时把病情的详细而真实情况以及可供选择的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和费用开支、预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风险等告知患者, 让患者不受任何指示、干涉、暗示的情况下, 自由自主地选择治疗方案。治疗费用不能忽略不提, 同时应签署详细的知情同意书。医务人员应给患者有关疾病整体的一个较为准确的信息, 既是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 也有利于医疗工作, 并可以避免医疗纠纷。

5.掌握语言艺术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载体。医患人员必须善于应用语言艺术, 达到有效沟通, 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语言美不只是医德问题, 而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因此,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一定要巧妙运用语言。医患沟通要求语言的表达清楚、准确、简洁、条理清楚, 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用通俗的语言表达, 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 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医务人员应根据实时实地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语调, 增强口语的表达效果等。

总之, 医患沟通是一种核心的临床技巧, 是临床能力的要素。同时也是缓和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希望每一位医护工作者予以重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做到相互理解, 相互配合, 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 其重要意义在于缓和医患矛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本文通过加强对医患沟通含义的认识, 分析其必要性, 介绍了医患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以期为减少医患纠纷提供帮助。

关键词:医患沟通,必要性,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刘双林, 杨玲, 钱磊.加强医患沟通的几点方式[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 (3) .

[2]张育红.浅析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现代医院管理, 2007, (18) .

[3]岳红.加强医患沟通的几点思考[J].人民军医, 2010.

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 篇3

语言是医患沟通的桥梁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心理过程。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也是医患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交际活动的工具,绝大部分的人际交往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如果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未知的陪岸,医者的语言则是通向彼岸的桥梁。

在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话对病人是有权威性的。如果医生在沟通中,坚持科学和审慎的原则,他的话和病人的主观感觉相符合,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病人对他的信任度将会提高,他指出的一切将会给病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医疗用语的伦理原则和常用语言

医患间语言的交流,认知的互动,不是随心所欲,信口雌黄,其背后必须有医学伦理观念和行为作为支撑点。我国现阶段医疗用语的伦理原则应该是:以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和医疗实践中的伦理原则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关爱、同情、保护和方便患者的观念,在医疗全过程中友善、科学、文明、通俗和谨慎地使用口语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以融洽医患关系,优化医疗过程,维护和增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医生对患者不但要有问必答,且回答问题还应科学、准确、慎重和具有针对性。

为实现恰当的医患沟通,医德规范认为医生要善于使用五种语言:礼貌性语言,解释、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保护性语言,体态性语言。有的学者认为临床医学中的特殊语言要求是:善于倾听,避免刺激,适当鼓励,正确提问,细心观察,学会微笑,并指出上述要求应“凝聚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语言沟通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言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即“淡、少、专、硬、偏”。

所谓“淡”,是指某些医务人员对患者情感淡漠,缺乏关爱,见之于语言则呈“冷言冷语”。其根源在于有的医者陷入对各种病人均已“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的认识误区,在接诊时只是频于应付,似乎是机械地执行某种“程序”,完成某种“公事”。

所谓“少”,是指医者面对患者呈现出的少言寡语,惜言如金,不耐烦或不乐意回答病人问题的状况。患者多、医生忙固然是客观事实,但“时间就是金钱”的因素也不能排除。其结果,留给患者的只能是医生对自己不重视、不理解、不同情的就医感受和心理阴影。

所谓“专”,是指医者直接使用十分专业的医学术语和医学概念进行沟通,使患者难以明白,沟通存在语言障碍。简单地将医学术语引入医患交往,讲话不看对象,超越了患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所谓“硬”,是指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生、冷、硬、顶”问题。医患沟通中忽视了患者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甚至将自己的不良心理感受对患者宣泄。这种简单生硬的态度实为医患沟通的大忌。

所谓“偏”,是指医者偏离了平等待患、一视同仁的医德准则,居高临下的对待患者,或者戴着“衣冠取人”、“权势取人”、“金钱取人”、“相貌取人”等有色眼镜对待患者,语言傲慢,行动怠慢,给患者造成不良刺激,使其就医过程变成“受气过程”。

语言沟通的技巧

①语言艺术:一般说,医患沟通中医者应恰当地使用文明用语,劝导、安慰性语言,杜绝伤害性言词。儿童患者具有自身特点,对其应更多地使用鼓励和表扬性语言。②交谈原则:医患交往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的交谈。交谈是零距离的沟通,是双方洞察对方内心世界的窗口。在这种沟通方式中医务人员要主动、真诚、中性化,防止冷淡或过于热情,以免造成病人的疑虑和不信任。并及时、巧妙地引导病人,直接或间接的提问、进行开放式谈话。③用心倾听:对病人述说的内容和过程要认真、耐心、专注的倾听,使病人感受到医者的重视,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对疾病造成的痛苦情绪应给以理解、同情和关爱,以增进病人交谈的兴趣与主动性。④采集病史中的引导原则:在采集病史、了解病情变化中,除应坚持用心倾听的原则外,还应巧妙、有分寸地使用导向性语言,引导病人讲述清楚病史的演变和病情的变化。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 篇4

当客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向时,我们用什么方式去了解他心目中的想法?我们通过以不同方式向客人发问,从中了解客人的意向和需求。

2、集中谈判多次肯定

客:[反正A单位25万我一定可以落实。不过,上次看的B单位也不错,B单位现在卖多少钱……]

※要落实客人的最终意向,如果客人还在比较,客人很快便会对所有单位都失去购买欲。在客人“落诚意金”后,不可将客人置之不理,应多与客人沟通,肯定他的选择,以免客人会后悔并终止成交。

※诚意金是我们成交的试金石,如何说服客户交付“诚意金”:

(1)如推盘的目的性很强,应在约睇楼周边期间为收取,“诚意金”作一定的铺垫;

(2)先向客人分析客人现时的回价是无法成交的;

(3)只要有其他的客人出价比现有客人高均能成交;

(4)业主可以自行选择价高的买家;

(5)诚意金可暂时将该单位封盘,减少竞争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业主反价;

(6)诚意金能了解业主的底价,并能争取尽快成交;

(7)诚意金是帮助客人低价购房的有效手段,而并非减轻中介工作的工具。

3、一次落实条件及要求先易后难

你认为在房屋交易中,除了楼价外,还有什么可成为你谈判的筹码?切忌条件分开多次落实,需一次性明确客人的要求。

税费;业主维修基金;交楼时间;租约;一次性付款;一次性付整年租约;免租期;是否已交楼,何时交接;产权是否可交易。当双方的交易价格各不退让的时候,我们可先落实其他的条件,如上述所提到的税费等。但这些条件必须在谈判之前以书面形式一次性落实好,以免在谈判过程中失利。

4、大胆还价

(1)还价先讲优点,再暗示缺点;

(2)还价要有理由;

(3)多利用个案。

5、引导清晰

当客人明确自己的购买时,他希望对整个谈判及交易的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即知情权),否则,他会对我们的流程产生设防。故此,在谈判过程中要客户明白我们的工作程序,减少客人不必要的恐惧和设防。当收了客人的诚意金后,应与客人保持联系。

营:[陈先生,我会对你的出售条件进行书面上的确认以便客人了解你的意向,当条件达成共识后,我们便会邀请双方前来签署三方合约,然后由我们办理相关的交易手续。]

客:[哦!我明白了,现在我落实我的条件是吧]

谈判的技巧—如何说服客人

6、利益汇总法

利益汇总法是在营销当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先前向客户介绍的各项利益,特别是获得客户认同的那部分,一起汇总,扼要地再提醒客户,在加重客户对利益的感受。同时向客户要求明确成交的意向。

营:[吴生,这个单位景致好,房间的布局合理,地处滨江东豪宅氏,你之前也说这边楼价是最贵的,现

在难得业主愿意蚀让,每平方比市价低了¥1500元,是个很得的机会,不如到我们公司看看我们为你做的投资方案,以作详细的预算!]

※诫途说服客人是,不要运用过多的专业述语,这样拉远你与客人的距离。

※重复客人对你所详过后详,加强肯定,突出成交的利益。

※利益展示要具体化,将具体的数字展示给客人。

※不要直接向客人提出成交的要求,这会让客人犹豫,要帮客人圆场。

7、讯息对比

(1)一手楼与二手楼对比

(2)二手楼与二手楼对比(如大单位一般单价较低,小单位一般总价较吸引)

(3)行情对比(如东山区楼盘一般比较唐楼要贵一赔有多、租赁回报率等)

(4)规划走势,新楼盘对周边楼盘的辐射。

对客人来说,最具说服力的并非你本人,而是你所掌握的资讯。

[陈先生,现时楼价暴涨时期,很多客人都持观望态度,不太愿意睇楼,如果你愿意将楼价适当高低,可吸引多些客人睇楼,我们才有机会为你服务!]

[刘先生,客人都会货比三家,前三天我的同事以25万购买了你所在花园的一个中层单位,带有标准的装修,你应该将价格高速一下,尽量接近市场价。]

[李太,这个花园在其他行家登报售价都要30万,推荐给你的已经是笋盘了,如果你不去看看,便错过了一个大好机会。]

客:[但现在广告登那边一手也也只卖¥4000元/㎡,各二手也差不多……]

营:[你说花园二期,我昨天带客人去看过,¥4000元仅此一个4楼的单位,是向路面的毛坯房,如座向和户型较好的均价要¥4800元/㎡。]

8、自我认同

试想想,当你发现某产品的存在的缺点,你是否仍然乐于推介给他人呢?每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都有所不同,作为专业的中介,应持着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任何物业的缺点,并以专业的态度向你的客人作出推介。

9、化赖为零

[陈先,既然你这么喜欢这个单位,不要差那么一点,每月月供才多一百几十块,就可以住一套好单位了。]

医患沟通的技巧 篇5

笔者曾进行一项课题, 调查各方对当前医患关系的一些看法。课题选取了某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作为业内人员样本。其中有一项, “您最不能接受患者哪些行为”, 结果超过半数的医务人员选择了“把自己当作上帝, 态度傲慢, 动不动就扬言投诉。”在针对社会民众的调查中也有相对应的内容, 民众选择最不能接受的是医务人员“神态冷漠或傲慢, 显得漠不关心或高高在上。”这个结果很有意思, 双方都对彼此不尊重人, 没有礼貌的行为最为反感。而这种行为恰恰也是人际交往礼仪的大忌。换言之, 当前的医患沟通中, 缺乏为医患双方所认可的礼仪规范, 而加剧了目前医患沟通的不畅和医患矛盾的积聚。

一、医患沟通礼仪的核心是尊重

人家交往中有两条著名的法则, 即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黄金法则强调“你想人家怎样待你, 你也要怎样待人。”又称为“为人法则”, 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而白金法则的精髓就在于“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 你就怎样对待他们”, 从研究别人的需要出发, 然后调整自己行为, 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才能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启示我们, 在社交中和处理人际关系时, 必须要尊重人, 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 就像我们自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一样。尊重是什么?尊重就是“尊敬或重视 (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 如意见、权利等) ”。其外在表现就是让被尊重者觉得舒适。

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同样适用这一原则。医患双方彼此互相尊重, 大家都觉得舒适, 那么医患沟通更加顺畅, 医患矛盾就少多了。遗憾的是, 从前面的调查看, 医患之间恰恰是因为缺乏彼此尊重而造成互相不满, 进而造成沟通障碍。

现在, 有种现象, 有的患者把就医等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 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 以满足自我的需求为核心, 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 就愤愤不平。在这种人际沟通中, 医务人员完全处在被动服从之中, 医务人员的尊严和人格被漠视, 这是医务人员觉得最屈辱和不能接受的行为。患者到医院是因为需要医生的帮助, 那么, 患者如果不去满足医生被尊重的需要, 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医生的尊重呢?

白金法则同样适用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因为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 医生往往“见病不见人”, 重视患者生理的疾病, 而对患者被尊重的需要重视不够。同时, 在专业医疗知识上, 医务人员可说居于垄断地位, 患者主要处在接纳、服从的位置上, 这客观上增长了医务人员的优势心理。但是, 本质上, 医务人员还是处在服务的位置上, 只是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方法比较特别, 是用自己的医疗技术为身体和心灵受到损害的患者服务。患者不仅是医院的生存根本, 他们还是医务人员的老师, 正是从患者身上, 医务人员逐步积累和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因此, 医务人员也应认清自身的位置。既然是服务, 自然应该遵从服务的法则, 以让对方满意为主要标准。这其中, 尊重患者是基本含义。那么, 医务人员对待患者就不能漠不关心或者高高在上, 就不能不尊重患者。

二、医患沟通中医者的礼仪

美国学者布吉林教授等人曾经提出一个人际交往的三A法则, 即Acce pt、Appre ciate、Adm ire。翻译成中文就是接受对方、重视对方、赞美对方的意思。其基本含义是要实现顺畅的人际沟通, 就必须注意善于向对方表达我们的善良、尊重、友善之意。医患沟通作为人际沟通的一种, 这一法则同样适用。

医务人员是没有权利选择患者的, 什么样的病人都必须得到应有的医疗。这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但是, 接待病人和接受病人还是有着质的区别。接受对方, 意味着除非大是大非的问题, 一般应包容患者, 包括患者的个性、习惯、修养等, 能够接受患者对自己说“不”。比如, 有的患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对自己的疾病做出很多理解, 甚至会要求医生按他说的进行治疗, 这个时候, 我们会听到有的医生这样说, “你是医生, 还是我是医生?”往往堵得患者哑口无言, 但心里并不满意。或许患者说得不正确, 但是医生的这句话却直接拒绝了患者对自己疾病治疗的参与, 否定了患者为了解自身疾病而做出的努力, 本质上是对患者的排斥。假如医生能够这样说, “看来你对这个疾病了解的挺多, 但是,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 我们还应该注意……”既肯定了患者的参与, 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信患者会更主动更乐意服从医生的意见。还有的患者,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当患者拒绝做某项检查时, 当患者拒绝手术时, 假如医生不是采取否定和排斥的态度, 而是包容患者的不当之处, 真心为患者考虑, 相信能够更好地得到患者的配合和支持。

调查显示, 民众对医务人员最不能接受的行为是“漠不关心或高高在上”。这一行为根本上还是没有足够重视病人。或许医务人员不认可这个观点, 他们对诊断慎之又慎, 对手术精益求精, 怎么说他们不重视病人呢?但是, 尊重是必须通过让对方可感知的行为来表达的。适当的礼仪规范是表达尊重的最有效的方式。比如, 当患者进到诊室时, 他有没有抬头注视患者, 并给以温和接纳的表情;他有没有邀请患者在就诊椅上坐下来;当患者诉说病情时, 他是忙着低头写病史么, 他有没有与之进行过眼神的交流?而这些, 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是最普通的礼节。医患沟通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 尤其在医患见面之初, 假如医生没有做到, 在病人面前, 他已经严重失礼了。有必要建议有关部门出台一套可操作的医疗礼仪规范, 向飞机乘务员礼仪一样, 包括接诊礼仪、查房礼仪、护理礼仪等。相信这套礼仪规范一旦执行, 医患矛盾肯定会大大减少。

三A法则的第三条, 赞美对方, 实际上应该是用欣赏的态度去肯定对方。这条法则运用在儿童身上效果最直接、最明显。经常看到护士小姐鼓励怕打针的孩子, “某某小朋友最勇敢了!”结果孩子哪怕眼泪已经在眼眶转了, 硬是忍着不哭, 乖乖让护士给打针。其实, 成人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喜欢被肯定被欣赏, 只要医务人员真诚地去赞美, 一定能够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

总之, 医务人员的礼仪规范, 并不是非常高难度、难以执行的, 只要我们把患者当作普通来访者对待, 多一份包容、多一些重视, 多一份真诚的理解, 就一定能为医患间顺畅有效沟通打好基础。

三、医患沟通中患者的礼仪

有不少的文章来论述医务人员应该怎样运用礼仪服务患者, 而关于社会民众就医时的礼仪则鲜有人触及。事实上, 医患有效沟通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责任, 不仅医务人员要讲究礼仪规范, 患者也需要知礼、守礼, 双方共同努力, 才能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当然, 这里的患者指的是具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患者, 危重症患者以及行动障碍或者神智不清等已无法进行人际正常交往的病患, 不在此列。

三A法则同样适用于病患礼仪。接受对方, 意味着认可, 认可面前为你诊病的医生。他或许很年轻, 或许职称不高, 但是, 他能够坐到你面前, 那一定是获得了相应的资质的, 相信他能够为你提供帮助。你可以不选择这位医生为你诊病, 但请不要当面告诉他, “请换一位医生”。

重视对方, 实际上就是让医生觉得被尊重, 让医生受到鼓舞, 认真、慎重地对待病患。这也是每一个患者所希望的。那么, 个别患者用摄像机摄录就诊过程的行为显然是对医务人员的不尊重, 看似重视对方了, 实际上是对医务人员尊严的践踏, 当然引起医务人员的反感。这是极端的例子, 还有一些时候, 患者在不经意中阻塞了沟通之路。比如, 患者对身患疾病可能多方求医, 他一般会拿别的医生的诊疗意见与正在求诊的医生说, 如果是简单陈述过往就医经历, 这是正常的, 大多数医生都能认真倾听, 可是, 反复地拿别的医生的意见与正在求诊的医生分析, 甚至是辩驳, 就有些不合适了。疾病诊断正确与否不论, 患者的行为让医生觉得不被信任、不够尊重。有的医生就会说, “你相信他, 就找他去看吧!”于是, 进一步的沟通之路就阻断了。还有的患者, 多是一些慢性病患者, 自认对自己的疾病很了解, 见到医生就说, 我要配某某药, 根本不向医生诉说症状。很多时候, 医生就不愿意多问。在这里, 医生的作用被漠视了, 当然心理不会很舒服, 回应自是趋于消极。而实际上, 患者的主诉和医生的细心问诊, 往往是捕捉疾病变化的很重要因素。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 根本上是患者过分强调自我中心, 强调自身的经验和感觉, 而致使对医务人员的重视不够。当然, 医务人员应该恪守职业道德, 认真敬业, 但是, 即使医务人员按照规定做了, 他在心理上也不舒服, 他也不会主动与患者进行更积极地沟通。

赞美对方, 在医患沟通上主要表现为对医务人员真诚的感谢。医务人员为患者治疗疾病, 帮助恢复健康, 应该得到患者的肯定和赞美。事实上, 很多患者也会通过表扬信、锦旗等方式对医务人员表达赞美之意。但是, 这些往往发生在医患沟通的过程结束之后, 它是医患顺畅沟通的结果。如果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 适当适时赞美对方, 那么沟通会更加充分而有效。

总之, 在整个医患沟通的过程中, 患者能够在重视自身疾患的同时, 更多考虑医务人员的感受, 多一些尊重, 多一份礼仪, 医患沟通就会更顺畅一些。

医患沟通是一种基于患者健康和疾病基础上的融合了医学科学、社会规范、心理学等多种要素的人际沟通。礼仪是医患沟通的一个却不是核心的要素。它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患沟通的和谐, 但是, 它可以成为医患沟通的润滑剂, 让沟通更顺畅一些。只要医患双方自觉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 对对方多一些接受, 多一些重视, 多一些赞美, 就会让双方的沟通更加轻松、舒畅。

摘要:礼仪的缺乏是当前医患沟通不畅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重建医患礼仪规范。医患礼仪规范的核心是尊重, 以让被尊重者感觉舒适为标准。人际交往的三A法则同样适用于医患沟通。

关键词:医患沟通,礼仪,尊重,三A法则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礼仪金说——金正昆教你学礼仪[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篇6

儿童医院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随着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全面推行, 独生子女对于社会和每一个家庭来说, 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儿童的健康、保健的意识逐渐增强, 对患儿在医院所应享有的诊疗服务期望值也就越来越高。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 在儿童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中, 有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 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因此, 如何加强医患沟通, 提高沟通技巧,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是摆在医院和医务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

笔者所在的昆明市儿童医院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有着90余年的历史。90余年来, 承载着几代儿医人爱心、奉献、团结、创新的儿医精神, 儿童医院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然而, 近几年来, 医院医疗纠纷频发, 医疗投诉屡见不鲜。连续几年来, 医院在昆明市万人民主评议行风满意度测评调查中, 因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医患沟通不够而收到的群众意见或投诉很多。在众多的医疗纠纷案件处理中, 有接近80%的是因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解释不到位造成的。患者家属集中反映的意见大多是因为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 解释不够耐心, 患者家属不清楚孩子病情、不知道检查结果、不知道用药情况等等。归结起来, 患者家属与医务人员缺乏沟通, 医患沟通不畅是首要原因。正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正常交流与沟通机制, 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属选择信访或投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要处理好医患关系, 首先要找到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笔者认为, 医患关系紧张, 有社会方面的因素, 也有医护人员和患者方面的原因, 还跟我们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关。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1) 政府补偿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 理应以各级政府拨款为主要补偿渠道,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但事实上, 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 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占GDP的比重, 发达国家平均在5%~10%, 而我国仅只占到5.1%。

昆明市儿童医院是国家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政府财政部门对医院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 根据医院的性质和级别, 按照政府部门下达的编制人数, 每年仅给予划拨少量的财政补助人员经费, 大概只有1万元/人左右。而医院的大部分开支均需要自己筹集资金来解决。如支付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 购置新设备并进行维护, 医院水、电、气的开支, 医院的改、扩建工程以及医院的管理费用等。为了改善患者就医环境, 医院在政府无偿划拨了113亩土地的条件下, 自筹资金在昆明的南市区新建一所儿童医院。而对于建院的投资、装修、搬迁、购置设备、配备人员等所有支出政府均没有任何投入, 都得靠医院通过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医院每年须向银行还本付息, 使得财务负担过于沉重。为了生存和发展, 医院只有给医生下达任务指标, 增加门诊、住院人数, 才能保持医院的正常运营。在繁重的工作中, 医务人员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家属交流。 (2) 医疗体制改革尚需完善, 医疗保险体制还不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体制也发生变化, 国家通过推行全民医疗保险, 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但是, 对于儿童医院的患者而言, 儿童医保报销比例偏低, 大部分的药物和治疗费用均由患者家属承担。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家属需要承担高额的诊疗费用, 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 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上升, 如果期望得不到满足, 有可能将怨气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 医务人员俨然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3) 新闻媒体不实的、负面的宣传报道, 使得社会舆论“一边倒”。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 各媒体为维持和增加自身的受众群体, 竞相推出大众感兴趣的热点新闻, 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作为潜在患者的记者媒体, 一部分记者为了赢取新闻的看点和喙头, 每当在医疗机构发生医患纠纷时, 在没有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经过的情况下, 总是选择站在患者一方, 千方百计地对医疗事件采取夸大事实、刻意渲染等手段进行炒作, 使得社会舆论“一边倒”, 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对医院的客观评判, 助长了一些本就对医院有偏见的患者不良情绪, 致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2.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 (1) 医院服务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偏低, 服务态度差。随着现代医学从原来的生理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患关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学模式之上。但是, 在医院, 一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人性化服务理念。个别医务人员意志薄弱, 医德观念不强, 认为患者来医院就诊是有求于他, 没有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服务态度差, 出现生、冷、硬的行为。 (2) 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 由于要应对更多的患者, 在与患者诊疗的过程中, 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由于儿童医院的服务对象均为0~14周岁以下的儿童, 患儿基本上不会自己表述病情, 通常需要靠患者家属来描述, 或者依据医生的经验和检查来诊断。因此, 儿科也俗称“哑科”。故对儿童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来说, 要求也就越高。

一部分医务人员往往习惯性的认为, 患者不懂医学, 无需知道自己的病情, 只要医务人员依据患者情况开据医嘱就行了。每当患者家属询问孩子病情时, 要么三言两语, 要么选择避而不谈的态度。让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产生怀疑, 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3.患者方面的原因。 (1) 患者对儿童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正如前面所述, 对于中国式的家庭, 独生子女意味着家庭的全部。家庭的重心都是围绕孩子来进行,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 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家属认为, 自己的孩子患病来到儿童医院就诊, 只要自己花了钱, 医院就有义务治好孩子的病, 而不是告诉自己这种病有多大的风险, 有多少可能性会失败。然而绝大部分患者家属对医学知识并不掌握或知之半解。对医学行业的风险和医学的可及性认识不足。这种思想直接导致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望值过高, 稍有不如意, 就会把负面的情绪渲泄在医务人员身上。 (2)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而法制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在不断进步, 患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有些患者对医生过度戒备, 往往先顺其自然, 在对医务人员诊治效果不满时, 即持怀疑甚至对立的态度, 发生纠纷时, 往往不依法办事, 总是靠吵闹, 甚至打人、砸物等手段来胁迫医院解决问题, 给医务人员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 (3) 部分患者家属素质较低, 歧视医务人员。部分患者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 素质不高, 认为医务人员所从事的都是侍侯人的工作, 加之受到社会偏见的误导, 总抱着与医务人员敌对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对医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其实, 医务人员与患者本应是合作伙伴, 是一种相互依靠、相互共存的关系。患者是医院得以生存的土壤, 医院没有病人, 就如同无源之水, 无本之末。而患者生病时, 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 也得借助于医务人员为其诊疗, 去除病痛。当患者从踏入医院大门的那一刻起, 医患关系就已形成。医患关系不仅涉及到医患双方, 还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公众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要着力改善医患关系, 加强医患沟通, 必须多管齐下, 需要政府—医院—患者共同努力, 才能奏效。

二、对策与措施

1.政府层面。应加大对儿童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完善儿童医疗保险制度, 使医疗卫生服务回归社会公益本位。

国家应加大对儿童医院的财政投入比例, 加大设立儿科教育、培训研究的专项经费和项目资助, 改善工作场地、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日常运营和人头经费等基础设施和就诊条件, 减少医院建设发展中的经济压力, 酌情提高儿科服务收费标准或提高财政拨款力度, 使医院收支结余能更多用于改善儿科医务人员的待遇,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健全和完善儿童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儿童疾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 减轻患者家属支付的负担。切实解决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国家立法机构应加快医疗卫生立法工作的步伐, 理顺卫生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调整修订、补充或废止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 制定与形势适应的有关医疗纠纷处理、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保障、医疗场所的医疗秩序维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健全卫生法制。

2.医院层面。加强全体员工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 强化医德医风教育, 树立“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服务意识, 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 医院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对员工持续开展各类专业培训, 如岗位培训、“三基”训练、服务礼仪培训等, 适时选送人员经常到国、内外先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医院进行进修、交流和学习, 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其次,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服务理念, 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和医德医风教育, 转变医患关系模式。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做到尊重患者所享有的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权等权利, 熟练掌握各种交流沟通技巧, 在与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和治疗方案时, 要做到耐心、细致、真诚, 学会换位思考, 尽可能地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去和他们解释、交流, 切忌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在对患儿进行检查治疗时, 动作轻柔, 要做到爱心、细心、耐心, 注重细节, 给患儿更多地超越父母的关爱。

最后, 医院还要不断地优化就诊服务流程, 合理布局便民利民设施, 设置各种温馨提示, 开展各种形式的优质服务行动。如在门诊建立患者服务中心, 为患者提供义务咨询、导医服务;设立门诊服务台, 给患者提供诸如物品寄存柜、针线盒、手机充电、24小时饮用水服务, 并设置母婴哺乳间和更衣室等, 门诊药房为患者家属提供免费儿童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咨询服务;对住院患者提供患者就医指南, 对出院患者在24小时以内回访等等。在医院开设健康教育大讲堂, 定期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儿童健康科普知识。同时, 医院应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审核的物价收费标准, 杜绝“乱收费、大处方”, 推行“一日清单制”电脑查询,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患者层面。改变就医观念, 树立法制意识, 增强自身道德修养, 遵守医院制度, 尊重医务人员。

作为患者家属, 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 要理解医疗行为的技术性和高风险性。尤其对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要有充分认识。在诊疗时合理使用知情权和选择权, 并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 全面了解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 作出慎重选择。

患者家属还应树立法制意识, 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在遇到医患纠纷不能调解时, 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和程序来解决问题。应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成果, 充分信任医务人员, 严格遵守医嘱, 全力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除上述之外, 为改善医患关系, 加强医患沟通, 医院还在近年主动与当地《都市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联系, 举办了一次患者→媒体→医院职工的角色互换体验活动, 通过三方角色互换交流, 使医务人员亲身体验到患者就医过程的艰辛, 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同时, 也让媒体真实地记录和报道了儿童医院的工作状态。通过此次活动扩大了医院的宣传和影响力, 使医患双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融洽了医患关系。

三、结语

总之,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基础, 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则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和谐医患关系是实现人民共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用爱心、耐心、细心真诚地与患者沟通, 天长日久, 就一定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马涛.医患关系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15卷, 2008 (1) :46-48

[2]朱广芩.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15卷, 2008 (3) :48-49

[3]李奇, 祝益民, 盛小奇, 肖政辉, 李爱勤.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现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第32卷, 2012 (6) :23-24

医患沟通的技巧 篇7

一、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它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亚提出了5种沟通姿态: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以及表里一致。萨提亚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着两方面的信息,即语言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或是非语言方面的。某个人在做语言陈述时,同时也会自动地表达出包括表情、姿态、皮肤色泽、语音语调以及呼吸频率等在内的多种非语言信息,而且这些非语言表达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当人们的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一致时,我们就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又称为“表里一致的沟通”。在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中,自我(的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景 (的要求)全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二、医患关系调查分析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过程中,医患沟通问题没有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型等单一的沟通方式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只重视“病”不重视人,使患者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尊重,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

笔者曾向甘肃省三家省级医院150名患者发放《医患关系调查问卷》,收回133份有效答卷,有效率达88.7%。其中, 问及“您觉得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怎样?”时,60.9%的患者认为一般,35.34%的患者认为很差。问及“您认为现今医患关系恶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时,44.36%的患者认为医患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由此可见,医患沟通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借鉴从萨提亚沟通模式中发展出的人际沟通技术,倡导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在指导学生实习时,注意运用一致性沟通引导患者,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保证实习期的医患关系融洽有序。

三、萨提亚人际沟通技术在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沟通理念的改变与沟通技巧的提升 ———自我价值的重新认定。 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在指导学生实习时,首先要指导实习生重新认定自我价值。在诊疗过程中,首先要对患者诚信、尊重、同情、耐心,并做出一致性回应。实习生想到的不是去赢过 (战胜) 患者及其家属;不是去控制患者及其家属;不是保卫实习生自己,或忽视患者及其家属的存在,而是设身处地地为患者及其家属着想,做到多倾听多介绍。多倾听,就是多听患者及其家属表述病情等相关情况;多介绍,就是对患者及其家属多说几句。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真实意向,才能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 患者情况的掌握和非语言沟通的强调 ———沟通姿态的关键转变。 一致性沟通强调非语言沟通,即实习生所说的话与他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声调都符合一致, 坦诚交流,令对方感到可靠、有安全感,使医患双方舒服、自由、诚实地交流。由于非语言沟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 所以, 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性。

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在指导学生实习时,要转变实习生的沟通姿态。实习生要学会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学会掌握患者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学会掌握患者的社会关系及心理状况。在治疗中,实习生要学会留意患者的情绪状态;留意患者受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除此之外,实习生主动性要多一些,学会如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信赖感, 进而达到双方的互动配合, 为患者更快解除生理、心理病痛。

3. 语言沟通的技术与医患关系的改善 ———医患系统的有机形成。 萨提亚认为, 一致性沟通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做出的反应, 而不是为了仅仅摆脱困境, 是自由地运用智慧,而不损伤情感和精神。最好的沟通是兼顾了情景、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而综合做出最优选择的沟通模式和姿态。 因此,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要指导实习生避免强求患者及时接受事实;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情绪的词语和语气;避免过多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患者的观点;避免压抑患者的情绪。实习生真正实现与患者之间具有共同一致目标(患者康复)的交流, 使患者及其家属在医院的经历中身心愉悦。这样,既提高了服务质量,又改善了医患关系,促进了医患系统的有机形成。

信任+沟通,重建医患和谐 篇8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80%是缺少沟通。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多是由信息的不一致、不对等造成的。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一“冷”一“热”之间,自然会产生误会、抵触甚至冲突。所以,我们应当直面客观存在的种种误解和矛盾,开诚心,布公道,尽力去重寻、重建双方的价值共识。

现状:医生工作“连轴转”

在一项有4731人参与的“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哪些话”的调查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选择率为18.26%);“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选择率为17.40%);“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选择率为14.93%)。同时,在读者来信和网上论坛中,有的患者表示,“医生似乎很冷漠,希望他们能将患者的身体‘当回事’”;有的患者希望,“看病时能与医生交流得再久一点”。

“紧赶慢赶等报告出来,医生看一眼就轻飘飘地说没问题,刚想多问几句他就打发我走。”王阿姨从某三级综合医院心内科诊室走出来,看起来好像不太满意:“如果真没患什么疾病,照理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可这样的态度真让我郁闷。”

看到记者在采访,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围拢了过来,纷纷向记者诉说他们的遭遇。一些人告诉记者,虽然他们能理解医生每天工作繁忙,碰到患者问相同的问题,很可能就懒得解释了,不过,像“跟你说你也不懂”这样的话,还是让人很不愉快。因为“确实想把自己的病了解得更清楚,哪怕很严重,知道了也就踏实了”。

看来,态度冷淡、言语生硬的确在一些医生当中存在,或许可以说,这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医生的工作状态,或许可以更多地理解医生的职业。

对此,钟南山就曾表示,“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一份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近八成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在工作时间能喝上1杯水或根本没时间喝水的医生占80%,96%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憋过尿,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只能飞快吃饭的医生占到了83%。可见,我国很多医生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指出,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人体的生理在进行对抗;其次,医院里患者密集,病毒密度自然高很多,且很多病毒都和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再次,来自家庭、收入、医患关系等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最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就算有人说医生麻木,但医生毕竟也是人,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助理高海鹏说:一个医生一上午看10个患者很从容,但实际上可能有40多个患者等着,不快不行。很多三级医院医疗资源有限,需求却很多,如果总是一上午看六七十个患者,医生很可能连沟通的意愿都没有了。医生也跟患者一样是普通人,不能要求他1分钟、5分钟看1个患者,还要一直微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认为,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还比较紧缺,医生的职业环境也比较差,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和患者交流,患者对这一点应该给予一定的谅解。实际上,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不可能把患者要求的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

误解:患者期望过高

患者对医学专业知识不了解,对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较高,普遍认为有病到医院就应治好,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但其实这是对医学的误解。

首先,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个患者,患者切不可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追求成功的强烈欲望、医学的人文性质、医者父母心的圣洁光环等,所有的一切都在鞭策着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精湛的技能,优异的素质,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患者的医生。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折磨人类的大大小小各种疾病,只有小部分已经被征服甚至是消灭(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大部分还是无能为力,真正能够治愈的,与人们的期望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治愈”仅仅是“有时”的,终究是局限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病情在得到诊断之后,患者问的最多的问题便是:“我这病什么时候能治好?能断根吗?”这其实是让很多医生觉得为难的问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秉辉说: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性质也千变万化,没有治疗可以“打包票”。医学是发展中的科学,它存在局限性,也有风险性,在生老病死的规律面前,医学能做的,仅仅是维护生长、延缓衰老、减轻痛苦。今天我们面临的许多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占用了我国70%以上的卫生资源,这几种疾病占了我国人口死因的85%。很可惜的是,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是很难治愈的。糖尿病患者,吃了药血糖降下来了,不等于糖尿病就治好了;冠心病的心肌梗死,没有支架治疗死亡率是90%,但有了支架,生存率提高了,也要许多后续治疗。

其次,对于具体的医疗行为,患者及其家属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比如以下几个常见的也容易引起患者反感的问题——

1.检查的主要作用是“排除”

患者常常以为到了医院特别是去了大医院,所有的疾病马上就可以确诊,否则就认为医生水平太差。而临床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尽管采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检查,而且经过多级医生诊断,甚至三级医院会诊,一些患者最后仍旧得不到确切的诊断,只能冠以发热、咯血、腹痛原因待查等。

nlc202309032036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高润霖解释说:临床上不可能“看到什么症状,就一定对应什么疾病”,有太多疾病有相同的症状,为了检查清楚,必须使用一些诊疗手段。很多时候,检查起的是“排除”作用,不是说一定要查出问题才说明医生没有“故意检查”。比如发烧,常规常见病的定位检查都做过了,都没问题。为了再排除“感胶恶”(“感”指各种感染性疾病,“胶”指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恶”就是肿瘤),照理应继续检查下去。可万一这些项目查下来一切正常,医生是替患者放心了,庆幸他没有得这些重病。但患者反而会不开心,说医生为了赚钱乱检查。

2.手术同意书≠医生“护身符”

目前,几乎所有外科手术之前,医院都会和患者家属签订一份“手术同意书”,如果患者或者患者亲属拒绝签字,几乎没有哪位医生愿意动刀。不少患者和家属都认为,这样一份“手术同意书”无异于一份“生死协议”,医院这样做是在推卸责任。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克勤说:整个人类对疾病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大海下面的大部分冰山,尚未被人类所发现,所以说,医学是局限的。这点医生深知,也有必要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针对复杂的疾病,每种治疗方法都可能各有利弊,患者与家属皆应知晓,这样才能在抗争疾病过程中,医患处于同一联盟,共同应对、共同度过。至于患者及家属担心“签了字医院就可以乱来了、不管了”,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法律并没有对手术前签字作出明文规定,因此“手术同意书”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无法充当医生的“护身符”。

3.治疗方案是个体化的

在一项有1052人参与的“医生最害怕患者提出的问题”的调查中,有15.37%的医生选择了“为什么都是一种病,我住了这么久,他住了3天就出院了/为什么他花了5千,我花了1万”这一项。

对此,华克勤解释说:医学并不像数学,有着同一个固定公式,面对不同的个体,我们不能通过唯一的公式来达到治疗目的。疾病的隐匿性、不确定性,可以说是医疗局限性的一种表现,针对这一点,有时医生也会表示很无奈。有个55岁的女士,最早腹部不适,当时看了内科,没有及时发现,转到妇科以后,发现是晚期的卵巢癌,且已经出现腹水,对她来说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期。再说说胎儿医学,现在我们知道要产前筛查,做一项B超,可以了解胎儿颈部厚度,继而了解胎儿是否有生长缺陷,其实,从医疗角度来讲,这种检查很有意义,却也难免存在误差;至于羊水穿刺,更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引起感染性休克。所以我们说,没有一种治疗方式可以适用于所有患者。发现疾病、诊断疾病乃至治疗疾病都有最佳时间节点,患者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治疗效果,更是密切相关。

呼吁:重建医患互信

近年来“医闹”之所以频发,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医患互信的丧失,特别是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患者就认为医院是赚钱的,医生是拿红包、拿回扣的,而不是救死扶伤的,患者一开始就对医院和医生带着怀疑和防备之心,这就为“医闹”的发生埋下了祸根;二是公平处理机制的缺失,缺乏合理有效的纠纷化解机制;三是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滞后,让患者不愿选择司法维权。

针对这些情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魏丽惠也呼吁,要想解决医患间的紧张关系,除了医院要教育、管理医生遵守职业道德以外,最根本的是要在重建医患互信关系上下功夫。

医生本应是个值得公众信任的群体,人们在治疗疾病时,理应对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秉持起码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医患双方打交道的基础。但必须承认的是,时下的信任问题并非局部而是整体性状况,需要弥补医疗投入不足、矫正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公、提高医生的医德医风等,头绪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在解决医患矛盾、缓解医患关系这件事上,其实没有像扳道岔那样瞬间扳到正确道路上的“治本之策”。但假若每个人都将自己视为旁观者和局外人,那么这种信任困局永远无法解决。

(综合《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姑苏晚报》等报道)

编后:

医患关系的紧张并不是与生俱来。在我国,这种本不该出现的怪象问世的时间也不长。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但医患之间,患者相对处于弱势,他们既需要医学知识的普及,更需要医学人文的关怀。医生把患者当亲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再忙也要做好沟通工作,尽心尽力了,医患关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为什么医患关系紧张很少出现在老医生身上?这值得深思。

话说回来,患者对医生也应多一分理解,多一些支持。医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不能苛求医生,也要像要求医生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一样,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做做换位思考,彼此互相理解,互相谅解,关系就会和谐。

医患关系紧张,其实媒体也有一定责任。有些媒体只听一面之词,在未弄清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对一些医疗纠纷进行所谓的曝光,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在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使医患矛盾越演越烈。这种负面作用不可低估。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希望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亲属、媒体从业者、社会管理者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环境,合力与疾病作斗争。管理部门应在新的形势下,总结经验教训,在做好医学科普和医德教育的同时,争取立法机关立法,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唯此,才是患者的大幸、医务工作者的大幸、社会的大幸。

医患沟通技巧案例 篇9

医生在工作期间应该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如:着装得体,衣服洁净,佩戴胸牌,女士饰物简单,不宜浓妆,严禁穿拖鞋等不雅之行为;面对自己每天的工作应抱着热忱的态度,而不应萎靡不振,给病人不信任的感觉;医生的诊室应该保持整洁、干净,桌上的各类文书、纸张摆放有序,反之则会给病人留下此医生办事条理不清、很凌乱的印象;在跟病人交谈时应吐词清晰,语调亲切,用语文明,倾听认真,谈吐高雅,热情耐心等;在诊室就坐应端庄大方,站立仪态高雅,行走稳健轻盈;病人来时有迎声,走时有送声,应该站立迎送。多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坐,请稍候!”、“请问您感觉哪儿不舒服?”、“我将为您做一下身体检查,请您配合一下!”、“谢谢您的合作”、“祝您早日康复!”等等。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到接诊每一位病人时主动问候,微笑服务,爱心相助,应用规范的仪表、言谈、行为来沟通。只有这样才充分诠释了医院图标中四个心形的意义:“热心、爱心、真心、关心、”。

二、最初与病人接触的神情

每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总会有最初的第一印象,决定性的七秒钟就是最初接触的那一刻,可以让认识你的人马上作出反应。病人来医院一般是带着期盼的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此时来到医生面前最希望看到的是:医生礼貌而适度的热情迎接,自然轻松的真诚神情,而最忌医生对病人的全身打量、表情淡漠或藐视的神情,此时应该多一些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关心和问候,几丝对病人关注的神情,给病人一种真正被重视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让病人在最初与你接触的一瞬间对你产生信任感与好感。我们应该时刻想着:病人也是充满感情的人物,对于初诊的病人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当你知道这位病人的姓名后,你应该轻念他(她)的名字,因为对别人来说,他(她)的名字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记住对方的名字,并把它叫出来,等于给对方一个很巧妙的赞美。也许这个病人下次来医院复诊时,他就会很自然的找到你。因此,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请记住这条规则:“牢记他人的名字”。

三、积极的聆听

曾经听很多病人这样抱怨过上医院看病难:排队要三小时,看病也就两三分钟,医生会给你开一堆的化验单,看完化验就下诊断、让你吃药,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听都不会听你说完,最后出了医院什么都不明白。我想这样的事情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普通的医疗就是这样一种现状,可能医生还会说:“这是患者的挑剔,我们每天要看那么多的病人,哪有时间听他们唠叨呀?”确实我们有太多的临床工作,相比之下病人的交流和沟通显得那么的渺小和不重要。可是我们能否认沟通在临床中的作用吗?不能,病人首先也是人,是活生生的有感觉、有情绪、有心理反应的人,我们能简单的将病和人一分为二吗?尽管让对方说话吧,他对自己的问题,了解得比你多。只有当你认真、耐心地聆听完病人的诉说后,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出更明确的诊断。积极耐心聆听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心理上来说也是一种释放和安慰。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是一名医生外,也是一名耐心的聆听者,在聆听中正确引导病人去讲出与疾病相关的重要的内容。

四、微笑是最好的语言

如何加强医患沟通 篇10

1医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医患进入相互了解, 相互信任的开始, 更是医患之间温和相处的开始。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医患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 要处理好这种关系, 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 医务人员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掌握沟通的技巧拉近医患距离, 进而达到医务人员的职业追求和为患者诊治疾病的双重目的。医务工作者在门诊、急诊抢救、出诊巡诊和送院校转诊和值班工作中, 在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 提出治疗方案, 实施有效的治疗过程中, 都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医患沟通的前提是信任, 而娴熟的操作技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是获得信任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 以赢得患者的信任, 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创造条件。

2医务人员应掌握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2.1 掌握沟通技巧

恰当的称呼是沟通的起点, 医务人员对患者恰当的称呼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 称呼要因人而异, 要使每一位患者感到医务人员的尊重和关爱, 可根据患者的身份职业职务采用恰当的称呼, 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注, 感到亲切和温暖, 虽然患者身份有差异, 地位有高低, 但是在人格上应该平等, 在处理急诊患者时, 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应表示急切的紧迫感、积极地救治, 语言要文雅, 避免产生生硬难以接受、消极、怠慢、不重视感。措词使用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 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 掌握好尺度恰到好处的表达想法即可。正确的使用语言做好解释工作,

2.2 体察患者的心理活动

充分了解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 紧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 进行和谐的沟通。有效沟通取决于患者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生活背景和修养水平素质高低、年龄的大小和性格特征, 从患者的语言和行为特点中去体察其心理活动并灵活选择沟通方式。特别是老年患者应倍加关心, 格外尊重, 多与其交谈并专心倾听, 耐心的回答与解释, 对与疾病无关的话题也要表示理解和认同, 语速要慢, 声音可适当放大。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 要适当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在特殊情况下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次安慰的握手会使患者倍感亲切和温馨, 改变心理状态和行为, 消除其紧张、焦虑悲观和抑郁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提高法律素养

医务人员要学法懂法, 了解患者的医疗权、自主权知情权、保密权隐私权和生命健康权, 保障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医务人员要注意提高个人的修养和业务技术水平

精湛的医术是构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医务人员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不够的, 还应具备高超的医疗水平, 包括具备较好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服务于患者, 才能保证患者的治愈率, 才能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从而减少医患纠纷。而过硬的专业技术, 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不断学习新技术, 掌握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向, 做医学领域的领军人。不断地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掌握沟通的艺术, 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的环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 勿大声呵斥、简单粗鲁、敷衍了事。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的非常融洽, 不但可为治疗疾病提供信息, 促进疾病的好转,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2]。

关键词:医患沟通,院前急救

参考文献

[1]马红艳, 史蓓.重视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J].国际医药导报, 2006, 12 (23) :91.

上一篇:信息同步下一篇:蓝耳病变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