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毕业十篇

2024-05-06

机械设计毕业 篇1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上的三维设计已经由专业的设计领域进入了普通设计师的设计领域。由专业的图形工作站-服务器模式转化为易于为大众接收的个人计算机领域。由需要专门的图形显示卡过渡到普通的、非专业的图形显示卡就可以运行的状态。从前, 设计师在设计对象时, 总要把三维的设计对象转化到用二维设计的语言在图纸上表述;这种转化过程的本身就难免会产生错误和歧义, 而且设计师有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在这种转换上, 影响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的完全发挥。如今, 微型计算机三维设计突破了设计领域传统的设计模式, 让设计师完全回归到自然的、正常的从设计到表达的直接的设计思路中去。三维设计的所见即所得设计理念, 是历史的进步。这虽然看似一次简单的设计方式的改革, 但带来的将会是重大的设计思想改变, 必定带来设计质量的提升, 是设计领域中一次革命。

2 三维设计的概念

三维设计在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 在工业的各个设计领域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三维设计的概念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工程设计中没有二维设计, 只有用二维图纸来表现三维设计。过去, 我们用传统的铅笔、图板、丁字尺画图, 后来用AutoCAD、CAXA电子图版画图 (北航海尔的CAXA有三维软件, CAXA电子图版是其二维软件) , 其工作过程都是一样, 只是介质变了, 但本质没变。它们都是工具画图, 其工具的本身没有设计思想。用AutoCAD画图只能冠以计算机辅助设计;那么同理, 铅笔、图板、丁字尺也能冠以文具辅助设计。三维设计与二维设计一样, 首先分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体现主要设计成分的是设计师还是计算机。如果是设计师, 而计算机偏重于表现, 通过表现来帮助设计师完善设计方案, 那么, 计算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所承担的是一个辅助角色, 也是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那么何谓计算机三维设计呢?当然是要强调“设计”二字, 而不是“画图”。由计算机来完成整个或者部分的设计过程。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至少都应具备这样两个属性, 一是几何属性;二是物理属性。以一个阶梯轴为例来说明此问题, 它的几何属性是指它的外形尺寸, 各段的直径与长度、键槽的尺寸等;它的物理属性是指它的材质、重量、强度、硬度等。如果设计师设计了阶梯轴的几何属性 (或称几何参数) , 那么计算机将通过计算, 最后给出它的物理属性。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些物理属性检查是不是满足该阶梯轴的设计性能要求。如果设计师给定了阶梯轴的物理属性 (或称设计参数) , 那么计算机将自动给出该阶梯轴的几何属性。设计师可以通过约束条件等因素确定其外形尺寸。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这两个属性始终是相互关联的, 相互确定部分参数, 再得到另外的参数。设计的过程, 也是这两个属性相互补充的过程。而三维设计的结果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机的辅助工程设计, 即CAE工程。如进行局部受力的有限元分析、运动分析、碰撞变形分析、热应力分析等;也可以进行CAPP工艺。即计算机辅助工艺。利用计算机CAE的结果, 进行各种分析之后确定所设计的产品确实满足设计要求, 经过次数相对较少的中试之后需要形成制造工艺, 此工艺直接采用三维软件形成的数据库, 结合企业资源计划ERP形成单一数据库的制造工艺。此工艺绝非是二维图纸出图-晒图形成的纸质工艺, 而是立体的、涵盖各方面综合数据的全面的工艺数据。它考虑了从上游产业链的原材料资源数据, 到企业制造数据再到下游市场数据的全面而综合的数据库数据。这样的工艺可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而CAM, 即计算机辅助制造则直接将CAPP的工艺, 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传送给制造单元, 如数控加工中心进行集成制造。上述过程被称为4 C。即C A D-C A E-CAPP-CAM。三维CAD设计是4C的核心。

3 掌握三维设计技术提高机械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笔者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 从最初的丁字尺、三角板、铅笔到AUTOCAD、CAXA电子图版的二维设计到如今工业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三维软件设计, 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 传统的二维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工业设计的需要, 只有三维设计才是工业设计的出路所在。如果将来毕业后进行技术工作, 必须进行三维软件的学习并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加深对三维软件设计的深入掌握。

由于在设计中采用三维软件, 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课题并充满兴趣地使用所学到的三维软件进行辅助设计。也仅有通过三维设计, 使学生更好地设计出更符合工程实际需要的设计作品来。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 好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源于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但能够使用三维软件设计出来的产品将会使优秀的设计锦上添花, 更上一层楼。毕业设计是机械专业毕业生对四年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掌控过程, 任何走过场的现象都会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 为今后的就业造成隐患。而平面的绘图仅仅能够描述图纸的尺寸线条, 对于运动干涉、强度设计、有限元分析等三维技术独有的设计技术, 无从把握与熟悉, 更加需要提及的是三维制造与虚拟设计的技术及对理论设计的检验也无从下手。这些技术仅仅只有三维设计技术才能独有。因此, 对于熟练掌握与运用三维软件技术是毕业生进行全面而综合设计的重要工具, 仅有通过三维设计, 才能更好地体现现代设计理念与掌握现代设计的精髓所在。因此, 掌握三维设计技术, 是提高机械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水平, 使其得到全面锻炼的必由之路。

摘要:微型计算机的三维设计是设计领域的一场变革。正确地、清楚地认识三维设计系统及其相关的知识, 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去掌握三维设计软件, 并且更快地掌握和运用它。传统的二维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工业设计的需要, 只有三维设计才是工业设计的出路所在。对于熟练掌握与运用三维软件技术是毕业生进行全面而综合设计的重要工具, 仅有通过三维设计, 才能更好地体现现代设计理念与掌握现代设计的精髓所在。因此, 掌握三维设计技术, 是提高机械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水平, 使其得到全面锻炼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三维设计,重要工具,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志强.关于机械创新设计实例与实践的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8 (1) .

机械设计毕业 篇2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工程经验、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 以及对毕业设计目的意义的理解, 拟出毕业设计题目, 并写出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学生根据题目要求, 自己找资料, 自己摸索着进行毕业设计;教师定期答疑, 帮助学生解决各阶段的问题。这种传统的指导方式沿用了好多年, 其长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快速转变的新形势下, 这种传统的指导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首先, 传统的指导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具有强制的对应关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但是现在高水平的教师太少, 多数情况是庸师出低徒。其二, 指导方式单一, 不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种学生自己摸索着进行毕业设计, 老师定期答疑的指导方式, 适合于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主动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 而对其他层次的学生就不太适用。这种指导方式一上来就要求学生自己面对一个实际工程题目, 而老师往往也没有类似题目的蓝本, 对不少学生来说题目难度较大, 没有一个模仿变形设计的中间环节, 即使做出来, 设计水平也比较低。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适应不同类型毕业设计内容的五种毕业设计模式[2]。

一、一人一题、新题新做模式

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有一部分是学生自选的课题, 但大部分还是老师提供的课题。老师的水平有强有弱, 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课题也有大有小, 其中有一类课题是工作量的大小只适合一个学生来完成的课题, 也是最多的一类课题。这类课题的优点是一人一题,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 很能锻炼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别人可以依赖, 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较高, 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能按进度进行, 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最终质量也比较高, 考核相对简单同时也比较公正。这类毕业设计也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同学们之间因课题不同, 沟通较少。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毕业设计进行的不同阶段都举办毕业设计的经验介绍沙龙, 由思路好、工作突出的同学为大家做报告, 使大家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二、老题新做、创新提高模式

年年换新题, 就要求老师年年找新题。一个老师每年带7个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 每年要有新题, 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即使每年能够找到7个新的课题, 也很难保证课题在难度、工作量、可行性和适用性上都适合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实际上, 老师将一个毕业设计课题在交给学生前, 必须事先做好周密的考虑, 而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课题, 即使做的再好, 过后考虑也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很大的完善和改进空间。这种毕业设计课题, 对老师是老课题, 但对每一个学生还是新课题, 不同的是老师对课题的内容和问题了如指掌, 在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更容易发挥一个指导教师的作用, 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会因此高出许多。正因为如此, 我们提出了“老题新做、创新提高”的毕业设计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出现了很多的“精品毕业设计”。

三、多人一题、团队协作模式

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课题中, 其中有一类是难度和工作量都比较大的课题, 这类课题由一个学生来完成显然是不可行的。针对这类课题, 老师们首先对课题的内容和工作量进行评估, 将一个大的课题进行拆解 (如:机械和控制的不同部分、不同方案等) , 分成几个适合单个学生完成的小课题, 整个课题由多个学生组成课题组, 分工协作、集体攻关、共同完成。我们在这类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 为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定期组织课题组对每一个同学所做的工作进行讨论。

上述这种毕业设计模式, 毕业设计最终的成果是图纸资料。教学团队中一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教师, 带领大家尝试了一种与上述模式完全不同的“多人一题、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的成果不仅是图纸资料, 同时还有可以运行的实物样机。这种毕业设计的模式, 图纸设计的工作量不一定大, 但对创新的要求很高, 不但锻炼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团队协作意识, 还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整个毕业设计囊括了概念设计、方案设计、结构与零部件设计、动力学和静力学分析、控制电路与程序的设计制作、零部件加工、样机安装调试、运行实验等, 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进行全面的锻炼。几年来, 这种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企业对参见这种毕业设计的学生尤其欢迎, 但这种模式由于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 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展。

实践表明, “多人一题、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在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 教学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一个大的课题在实施过程中, 总会有1~2个学生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成为课题组的核心, 这部分学生在获得毕业设计锻炼的同时, 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组织和协调能力的锻炼。对这部分同学, 教学团队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这部分同学毕业后成长很快, 其中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的3~5年内就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或部门的负责人。这种毕业设计模式, 要保证质量最关键的一点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有确切的工作任务, 老师必须加强指导和考核, 防止个别同学因偷懒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几年下来, 这种模式的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成果, 解决了多项企业的工程技术难题。

四、参与教师项目、提高科研能力模式

教学团队中, 一部分教师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每年都承担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各种纵向的和企业委托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各种横向的在研科研项目, 这些科研项目有些内容比较适合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而且很受同学们的欢迎[3]。多年来, 教学团队形成了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良好机制, 首先由教师填写与教师科研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书, 由教学团队对课题的难度、内容、工作量等进行审核把关。如果通过审核, 由学院网站集中发布科研类毕业设计课题的相关信息, 再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学生考研成绩公布后) , 确保一批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相关内容, 老师则按月给予学生一定的科研补贴。参加科研类毕业设计的主要是考取重点高校研究生的学生, 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扎实 (比我们大部分的在校研究生基础都要好) , 智力水平高, 工作主动热情, 同时由于没有毕业找工作的压力, 大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科研工作中。通过一个学期参加科研工作的锻炼, 他们科学研究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并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对于其后续的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毕业设计模式, 学生收获大, 教师收获也大, 教师们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都凝聚着参加这类毕业设计同学们的心血。这种毕业设计模式, 经过教学团队多年来的探索实践, 制定了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趟出了一条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培养质量的新路。

五、校企联合指导新模式

在毕业设计这一学期, 不少同学已经签订了就业单位, 有些单位要求学生提前去单位实习。对这类同学, 可以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 鼓励学生去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设计题目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选择, 利用企业的场地和技术力量, 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但企业必须指定一名工程师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全程参与学生的指导, 工程师侧重技术上的指导, 指导教师则侧重毕业设计进度、要求、格式等的指导。一方面, 这可解决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冲突问题;另一方面, 题目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联系, 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并可较早地使用人单位和学生互相了解, 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但是, 也要防止联合指导变成谁也不指导的现象发生。这是一种有前途的指导方式, 但是具体怎样操作, 怎样调动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三方的积极性, 有待深入探索。

上述五种毕业设计模式已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四个专业实施, 六年来累计1400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参加了上述的新模式毕业设计。仅2013年, 马铃薯收获机、多功能微型机床、皮带钉扣机等5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获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一等奖, 另有多项作品获二、三等奖。教学效果得到学校领导、企业用人单位和广大学生的高度评价, 这些毕业设计新模式同时也受到很多高校教师的高度评价, 并在一些高校推广。

参考文献

[1]庞兴华, 姜萌.机械类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0, 2 (4) :111-114.

[2]李志红.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问题与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8 (4) :122-123.

机械设计毕业 篇3

结合机械创新搞好毕业设计的选题

选题是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教学实施和设计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毕业设计课题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的一线,使课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缩短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考察、研究、试验和设计,通过设计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空间,顺利地完成了专用机床的设计、改造任务,其设计方案也被企业采用,通过两个月的毕业设计缩短了学生对工作的适应周期。

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掌握机械创新的一般过程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次综合训练的教学环节,通过从实习、设计、答辩的全面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完成一个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要经过的程序,通过对设计方案的选择、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才能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机械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

机械创新设计包含:①机械总体方案设计。机械的总体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机械的面貌,对机械的性能、成本又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而同一种设计方案又可以有不同的参数组合。②机械的运动设计。主要包括机构主要尺寸的的确定及运动参数的分析,传动比的确定与分配等,如果在运动分析中发现设计方案没有满足预期的运动要求,应审查并修改设计方案,调整运动构件尺寸,重新进行运动分析。③机械的动力设计。主要包括动力分析、功能关系,真实运动求解,速度调节和机械的平衡等。④机械的结构设计。在机械的结构设计中通常要进行强度设计、刚度设计等。所有构件都绘制成具体的零件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机械总装配图,要综合考虑到机械各零件的配合关系、连接方法,特别是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方法对机械设计方法的影响,解决结构的工艺性问题。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

创新设计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特征,创新设计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毕业设计要着力解决创新设计能力的训练。在毕业设计工作实践中利用总结出的一套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即任何一个机电产品均由基本原理、运动功能、材料、结构、运动参数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构成了产品的基本形态,这些形态在四个层次上进行综合,即原理方案形态综合、结构方案形态综合、功能形态适度综合、参数和材质形态综合。这便可得到三种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即变型产品、全新产品、系列产品。整个创新设计以流程图的形式表达,学生接到任务后进行任务分析明确创新设计的目标,对照流程图找到应在哪个层次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零部件结构创新设计能力

学生在进行零部件设计时普遍存在结构能力薄弱的问题。为此,利用毕业设计中总结出的一套“三分析,四结构设计”的方法,即可使学生掌握零部件结构创新设计,即实现原理的结构分析、实现功能的原理分析、功能要求分析,分离结构设计法、集成结构设计法、联结结构设计法、组合模块设计法。机器各种各样,零件也各不相同,只有从方法上、能力上去指导、培养学生,让学生掌握零部件设计的共性,才能真正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理论指导实践,毕业设计出成果

通过多年来的毕业设计实践。我们利用现代机械的设计制造方法,结合机械创新设计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结合各企业的设备实际情况,加强了对陈旧设备革新,完善了设备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我们先后开发了缝纫机专用机床多台,设计了造纸打浆机、带式输送机、振动筛、油墨搅拌机等设备,其中有部分设计已转化为产品并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学生也通过毕业设计掌握了产品设计的方法,培养了机械创新设计的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打下了基础。

机械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 篇4

CK-I型精镗车床主轴箱设计

φ20-φ90高精度棒材矫直机设计

三孔钻动力头的设计

2105柴油机转速器盘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及夹具设计

X5025立式升降台铣床的数控改造

ck0630数控车床设计

XK100立式数控铣床主轴部件设计

X62W数控改造

ZXK-7532数控立式钻铣床主运动、进给系统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X52K型立式铣床立铣头设计

XK5040数控立式铣床及控制系统设计

立式升降台数控铣床主传动系统设计

数控镗床自动换刀机械手设计

轴承拆装机设计

机械设计毕业 篇5

从近几年来的填报高考志愿情况和人才市场专业招聘情况来看, 国家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但是从机械专业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反馈信息来看, 现在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学校、学院和教务处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认识到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屡屡被修订;另一方面, 部分老师却是很迷茫, 不知道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同学对所学课程也不是很满意, 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用人单位也有意见, 花了很多钱招来的大学生还得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顶岗工作, 甚至有些需要从头培养。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矛盾, 为了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也为了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有必要对机械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 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的变化, 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为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二、跟踪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机械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 重点调查河北省内各地市以及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地。调查对象为近几年毕业的机械专业大学生, 历时半年多时间。为了确保调查的质量和真实性, 采用了集中调查 (座谈) 和分散调查 (问卷)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 问卷调查。

为了给调查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依据, 我们在去年的七八月份, 组织一部分大学生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寄送了八百份调查问卷。对于毕业生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从事岗位。 (2) 专业工作。 (3) 教学要求。 (4) 具体要求。对于用人单位的调查, 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单位性质。 (2) 专业从事情况。 (3) 对我校机械专业毕业生的个体评价。 (4) 意见建议。本次调查得到了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问卷回收率达到了81.6%, 并且所回收的问卷均填写得比较客观认真, 所反馈的信息量比较大, 能够充分体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期盼。

2. 走访座谈。

除了开展问卷调查之外, 我们还与周边地市的一些用人单位的领导和毕业生进行了深入地、面对面地交流, 恳请他们详谈对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并就教学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汇总情况来看, 无论是我们去单位走访, 还是请单位来学校座谈, 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所有接受调查的单位领导和往届毕业生都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 非常有利于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 同志们的态度也都很积极, 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能够做到客观公正, 既肯定成绩, 也指出不足, 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三、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1. 对我专业学生的基本评价。

综合各方面的评价, 我校机械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大都能够做到服从领导、团结同志、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工作踏实。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基础扎实, 能力较强, 能够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的毕业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5.2%;基础比较扎实,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毕业生占50.7%。在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独立工作能力较强, 能够独立承担生产、管理、设计、科研开发任务的毕业生占30.2%;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 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任务的占54.9%。在行政工作方面: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占8.1%;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占28.9%。

2.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

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时, 有约63.8%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不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公共基础课知识对自己很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分别占23.1%和41.7%;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对自己很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分别占25.9%和34.2%。有32.5%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机械制造方面的教学内容, 有21.2%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电气控制方面的教学内容, 有38.4%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电子与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内容。有81.3%的毕业生要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毕业生结合当前的工作和生活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中, 满意的占28.9%, 一般的占58.3%。对于母校的教学问题, 认为学院的教学安排太紧、负担过重的占78.4%, 认为适中的占11.9%。超过60%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3. 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 我们认为, 当前普通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清。目前国内高校对机械甚至工科学生的培养是既要求“通才”又要求“专业”。但是在座谈中, 很多毕业生都提出:在短短的大学四年时间里, 通过学校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学术修养、较强的科研能力, 又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能够现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经过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 我们找到了原因:在解放前我国对高校学子基本上是采用通才培养模式, 到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适应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借鉴了前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到改革开放后, 我国工科教育在“厚基础、重素质和淡化专业”的通才教育思想指导下, 无论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重点大学, 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 教学的总学时特别是专业课学时都被大幅度削减。然而由于高校扩招, 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 再加上机械类专业有着知识面宽、信息量大的特点, 按照目前的培养模式, 就出现了目前机械类本科人才“基础不厚、专业不精、素质不高”的特点。二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 除少数5年制本科外, 4年制机械类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教学内容非常近似, 导致学科与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但是从高考招生情况来看, 招生批次不同, 生源地不同, 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从用人单位来看, 需要有从事产品开发、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产品的营销与咨询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再加上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 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不同, 需要的人才和必须具备的技能也各有侧重。因此, 用近似的培养模式去培养不同的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实际需要。三是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在相当程度上是脱节的, 学校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及动手创新能力的教育。尽管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但是受主客观条件所限, 加上高校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比较严重, 基本上还是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创新性教育都不够。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1. 细化学习方向, 因材施教。

在一般高校中, 机械专业大都是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名义统一招生, 统一培养。在“淡化专业”的办学思路中, 把同学们培养成“通才”。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和自身条件, 对每个学生的学科发展方向进行细分。普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对于机械专业的特色、学科体系和应用范围等大都缺乏了解, 甚至是一无所知。但是当他们进入高校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后, 会对机械专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此时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 对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做出一个定位。首先, 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将来是做研究型人才还是做应用性人才。如果学生的兴趣是偏重于理论研究, 那么可以在培养时加强理论教学, 在大学四年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其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帮助。如果学生的兴趣是偏重于实际应用, 那么可以在培养时加强实践环节, 尽可能地为他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提供帮助。其次, 将专业方向进行细分, 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三个模块: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及理论。每个模块都可以再次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例如,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习方向可以有机械设备的研制和制造工艺的研究两个大的方向, 机械设备的研制又可以分为通用机床的维修和专用机床的设计等具体的学习方向;制造工艺的研究又可以分为工艺的规划、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刀具的研发等具体的学习方向。以此对师资力量进行调整和划分。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大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 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向进行归类, 如:通用机床的维修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刀具的研发方面的研究性人才等。将老师的优势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对接。同学们虽然有自己的兴趣, 但是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因此需要有导师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判断, 最终明确学生的学科发展方向。在老师方面, 依托自己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

2. 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 而且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想实现上述的因材施教, 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议: (1) 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 毕业设计都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分配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非常普遍的现象是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不匹配。例如:擅长理论研究的导师被分配指导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 或者是对液压控制比较擅长的导师遇到了喜欢软件编程的学生。其结果只能是互相迁就, 但是这种互相迁就出来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了。因为老师也不是“通才”, 每位老师也只是在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上有着突出的造诣, 所以为了让老师们发挥出自己的学科优势, 让接受指导的同学们更好地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建议将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提前。同学们可以在进入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后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 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此时同学们已经学了一部分机械专业的基础课, 对专业研究方向不再是一无所知了。而指导教师在找到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后,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查阅资料、实习实践, 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提前打好基础, 对于某些合适的课题, 可以请同学们提前参与进来。 (2) 课程体系弹性化, 由于每位同学的学习方向不太一致, 需要学习的科目不太相同, 所以需要对整个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作比较大的变动。同学们所学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共基础课, 如高等数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十几门经典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 这一部分课程是所有学习方向的同学都需要学习的, 其课时和学分可以保持不变。第二类是专业基础课, 如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优化设计等, 这一部分课程是所有学习方向的同学也都需要学习的, 但是对不同学习方向的同学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以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和优化设计这两门课为例, 对于“机械电子工程”学习方向中偏重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型学生来说,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需要着重学习, 其课时和学分需要很多, 而优化设计这门课的要求就相对较弱, 其课时和学分可以压缩;对于“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中偏重机构设计的应用型学生来说,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的要求就相对较弱, 其课时和学分可以压缩, 而优化设计这门课需要着重学习, 其课时和学分需要很多。因此, 这一部分课程的课时及学分设置需要弹性化, 需要在安排授课时有不同课时和教学要求的课程供同学们选择。第三类是专业方向课, 如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学、现代设计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 对于每位明确了学习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同学来说, 可以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 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甚至可以自学某些课程。例如某位指导教师指导微机电系统方面的课题, 需要学生学习量子力学方面的知识, 但是由于选课人数不够, 这门课无法开出, 于是可以让学生自学, 通过考试后依然可以给学分。

高等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性”,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只要我们注意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 大胆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 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一定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 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在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5) .

[2]钟小勤, 瞿志豪.构建现代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1) .

机械设计毕业 篇6

长远来看,独立学院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如何去应对是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棘手问题。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生源就没有发展的保障。而要想争取到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是最为有力和有效的手段。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以下简称机械学院)为例进行阐述。

1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

1.1 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之和,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它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掌控力、就业思路、求职技能和面试表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所大学的信任。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竞争力”可以界定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人才供给日益增加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工作机会尤其是与所受教育相适应的工作机会的能力”。

就业率是就业竞争力的一个直观反映。就业竞争力强弱决定了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因此单纯就就业率高低去分析问题是片面的,应该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去剖析问题,才能更好地寻求解决之道。

1.2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晚,加上前期主要侧重于学院建设的资金筹措、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尤其是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和投入不是很多。另外,由于独立学院招生范围、录取标准、收费标准都相对独立,生源情况较公办本科院校要相对弱一些,大部分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较差、动手能力欠缺、自学意识淡薄等共性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独立学院逐渐重视就业工作,开始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简历制作、创业竞赛等活动,推动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近两年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近两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而机械学院的就业率则高达99%以上。

尽管如此,和公办院校相比尤其是与一本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意识较淡薄,尤其是就业的竞争意识。截止到2011年11月,机械学院2012届学生中还有近70%的同学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制作好符合要求的简历,只有30%的同学参加过招聘会,近七成的同学对就业没有很强烈的意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保研、考研和出国外基本已经确定或者签订了协议。

(2)就业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到2011年12月份,机械学院2012届的毕业生只有不到50%的学生准备了求职的服装、公文包、相关证书等。

(3)就业自信心不是很足,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有相当一部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不敢参加一本院校招聘会,在大型招聘会的中大型企业面前怯步,甚至干脆不去参加招聘会。2011届毕业生中从辅导员手中领取广东省高校专场招聘会入场劵的只有不到10%,很多入场劵过期了也无人问津。有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应聘的时候屡屡碰壁。

(4)就业期望值较高,吃苦耐劳能力相对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以机械学院2011届车辆工程专业为例,仅珠海市4S店就能提供上百个工作岗位,但是却只有不到10位同学到4S店工作。事实上能坚持在4S店工作两到三年的都能有较好的发展。

(5)就业依赖心理较强。从机械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就业占到了55.52%。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对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也同样反映了这一问题,有65.8%的调查者选择了“家庭及社会关系”作为自己求职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2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的结果。

2.1 客观原因

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够明确,专业设置重复没有特色,培养计划较陈旧,师资力量不到位,实训设备缺乏,校风、学风和教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传统;社会风气不良,家庭环境优越和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都是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客观原因。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辅导员或者教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长和全社会的事情。

一名工科学生从进校到走出校门,四年间学校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其成长成才产生影响,也会左右其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工科学生需要实训的设备和场地,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不断的锻炼才能成长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主观原因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除了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外,其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是重要的因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自身素质才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出现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学习观。独立学院生源大部分高中时就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成绩中等偏下,家境相对较好,因此对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明确,学习目标缺乏,动力不足,得过且过。这是毕业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2)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观念单一。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加上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进行或者敷衍了事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由于自己大学的支出在10万元以上,因此对一般的工作不感兴趣,择业目标只限定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就业希望家里或者学校帮忙完成,自己不太愿意去闯荡。

(3)情商和逆商相对较低。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因此大学之前很少受过挫折,也很少受过苦,对社会和同伴的关注较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团队合作的能力也不足。

3 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独立学院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1)调整独立学院的办学思路,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随着高考生源的锐减,考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对高校的认识会逐渐理智,独立学院的竞争将会加剧。竞争的实质是独立学院办学实力的较量,核心是生源的争夺。只有注重质量,提升内涵,凝炼特色,创建品牌,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核心课程质量管理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密切联系社会和家长。独立学院尤其是工科类型的要办出特色和水平,一定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与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好应用型的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让企业了解学校和学生,让学生走进企业零距离接受培训,让学校和企业相互获得发展的资源和平台,这对企业、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有利;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与学校一起在日常教育、学业和就业方面做好工作,共同呵护学生的成长。这有利于克服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问题。

(3)树立全员育人的氛围。从学生入学开始,独立学院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工作,从各个环节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

(4)扎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从大一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并将整个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使学生不但具备求职应聘的素质也具有求职应聘的技能。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和技能竞赛,考取适当的技能证书。严格教学和考核环节,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让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夯实专业基础。

(6)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树立信心,逐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个系统的工程。独立学院不能仅仅关注就业率更应该关注就业质量,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夏.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楼锡锦,吴丽玉,周树红.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53-56.

[3]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第26号令.

[4]社会力量办学条例[R].国务院1997年第226号令.

[5]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R].教计[1993]129号.

[6]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

[7]楼锡锦,陈立明,陈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2:323-325.

[8]蔡湘粤.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独立学院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1.

[9]杨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机械设计毕业 篇7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为了能胜任初始岗位就业及今后岗位迁移的需要,毕业生必须获得车工(中级)、数控车工(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中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在机械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方法,掌握对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确定,能定性确定构件受力后失效形式与危险截面位置,从而完成通用零件的选择与专用零件的结构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设计一般简单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完成从业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也不能融合。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课程内容采取“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结构体系:首先安排一周机械拆装(专用周的形式),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实物与模型对常用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建立感性认知;再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为形式进行理论授课;最后通过两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2.整合课程内容,增强适应性。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变化很大,高职入校新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中对常用零部件设计要加强“失效分析、结构设计、精度设计”,淡化“承载设计计算”。对于常用机构应用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淡化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注重培养他们查阅、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实际的能力。目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课程原有内容作了增删。如已删去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的推导,简化公式中的系数分析,变位齿轮传动只作简介;加强了同步齿形带传动、删除滚动螺旋传动内容,增加了介绍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齿轮制造新技术的内容;删除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三位置的设计方法内容,淡化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新型机构、创新机构类型介绍。

二、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环节

1.导人。导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传递教师对教学内涵认识与要求的重要纽带。导人一般可分为课程导入与新内容导人。笔者在实践中吧课程导人安排在绪论进行,通常采用问答式导入。具体做法:通常设三问,用时45分钟,先对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三个名词提问,然后一一回答并提出本课程学习内容;再问“假设有没考上大学直接进企业工作的同学,三年后你大学毕业恰好分在与你同学同一单位同一岗位,与同学相比你有何优势?”顺势提出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乃至高职生培养目标;最后问“你上课的同时,你父母在做什么?”再提出学习中的其它要求。后两个问题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相对具有较好的效果。新内容导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特点及应用展开,在每次课中用时约10分钟左右,如螺纹连接,先介绍应用,再介绍一般结构,最后提出学习的重点是会选择标准件、确定连接的结构;再如,讲授“轴”的课时,先从轴的功用导入,然后叙述传动件及轴承、箱体的相对位置,引出轴的结构设计内容。

2.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

(1)加强各章节间的内容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讲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时注意和带传动对比;讲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时,可比较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介绍滑动轴承轴瓦材料时与蜗轮材料相比较。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联系:用轴把轴系零件联系起来,用减速器把机械零件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提高对内容整体概念的把握。

(2)加强与前置课程的联系。《工程力学》的重点内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被直接应用,如受力分析作为重要知识及能力点,在各零件受力分析时均要用到;四种基本变形(力学模型)及强度计算作为主要知识与能力点,分别应用于“螺纹连接及键连接”、“齿轮传动”、“轴”、“轴承”。在讲授中要不断提示和反复加深印象,以利于学生对力学中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巩固与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与横向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如表达连接的结构、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零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绘制零件图时均不同程度上要应用前述横向课程的内容,应用时有意不断提示与重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并茂、图文交互以及包容信息量大等优势,如在“导入”、“齿轮传动整合原理”、“轴的结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创新机构”等内容中使用后,效果显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使“机构”部分的内容变“活”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资源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我院配有“机零机构陈列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构创新实训室”,有一半以上的课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实物或模型的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学生对机械实物的感性认识,使书本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后,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机械拆装,分五组轮换分别对减速器、微型冲床、常用机构进行拆装,在使用常用工具对机械零部件拆装的同时,认识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及机构的类型与运动,增强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感性认识,弥补了他们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其次是现场教学,通过对典型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分析、观摩、动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是课程设计,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减速器设计,达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毕业设计致谢格式 篇8

致谢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

本论文是在本专业的王俊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最初的课题选择、确定、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的执行操作以及论文撰写的前前后后都凝结着王老师的心血。王老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勤恳的工作作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年来,王老师对我学习、工作、为人处世上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以及在生活上帮助和关怀,使我铭记在心。在此论文完成之际,向王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机电系党总支赵文波书记和系团总支徐惠荣书记在我担任系学生会干部期间对我的谆谆教导,特别是在工作态度和方式上的引导使我受益匪浅;感谢班主任冯水娟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德育老师涂澄海老师对我思想上的指导和教育;使我在这两年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我实验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得到了机电教研室盛奎川、陆秋君、周亦斌老师对我帮助,以及本班级的于勇、海铮、罗剑毅、黄会明、张红梅、于慧春等同学的热情帮助和巨大支持,向各位老师和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我的室友王坤、应苗苗、李群和同学,感谢她们给我带无私的帮助和温馨的生活空间。

最后,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他们在我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对我的支持,使我能踏实愉快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教育。在此,也将此文献给他们。

***(姓名)

机械设计毕业 篇9

[关键词]实践创新;机械原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11-03

机械原理是一门介绍机械中常用机构和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类及相关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中,学生要掌握“三大机构”和“三大分析”。“三大分析”即机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和机构的动力学分析的基本知识;“三大机构”即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的设计与综合。机械原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能力,即针对不同的设计任务,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提出多种机构运动方案,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因此,它又是一门多学科、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

一、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快速发展,而我们的教材一直是经典教材,课程的内容跟不上科学研究的发展,也跟不上技术的实际应用,甚至存在有些知识点是实际应用中多年弃之不用的技术等问题。结合这几年授课经验,笔者发现,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第一,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二,重理论知识系统性而轻工程应用背景的介绍。如连杆机构中转动副(铰链),学生从书本上见到的只是杆是直线和铰链是圆组成的机构运动简图,对于现实生活的机械产品难有较好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在大四做毕业设计结构设计的时候,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实际的铰链的装配关系容易出错。

第三,缺少对机械设计新技术、新发展和新成果介绍,以及机构解析法设计的内容。

第四,与其他课程联系少,往往是就机构分析而机构分析,可通过设立综合性强的课题,将机械原理与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结合进行综合性设计,或结合设计比赛进行串接。

第五,在实践环节,每年都做同一个题目“减速器的课程设计”,只是每个学生的数据不同而已,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得该环节程序化,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来是创新性强、思维发散灵活、创作激情澎湃的机械原理教学,有可能变成理论实际脱节、教学过程枯燥、学习目标盲目、学习激情减退、教学质量下降的灌输式教学。[1]

二、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地位至于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里,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设置多重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层层深入,自主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机械原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地讲授构件和运动副产生约束作用,由此自然给出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不仅加入了理论知识,还使用一些简短视频和动态图,让学生了解各个运动副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和识别复合铰链、虚约束等特殊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实际生活中常见并且熟悉的机构进行分析,或者对看起来复杂的机构进行简化。引领学生在计算自由度的时候建立对机械原理的最初理解以及兴趣。鼓励学生将学到的机构进行应用。建立简化机构和对机构原动件到从动件进行顺序分析的解题思路。提出机构,让学生自由分析和进行计算,再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齿轮机构在各种机器中应用广泛,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利用在实验室不同类型齿轮机构的模型和视频、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对一般齿轮类型的认知。了解齿轮传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再提取最普通的直齿圆柱齿轮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分度圆,齿根圆,模数等的意义。通过对齿廓的研究了解渐开线各个参数的意义,了解为什么渐开线是最常用的齿廓,从而了解渐开线的优点。再通过实际啮合状态,提出啮合相关的问题,包括啮合规律、传动比、重合度等疑问。在研究斜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时,让学生类比齿轮的公式,进行公式的推断,从而了解其与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异同。通过让学生研究对不同齿轮加工方法的异同,了解齿轮的加工过程。按照从实际到理论,从设计到制造的顺序,提出不同阶段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系统的齿轮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阶段不同的公式以及公式的来源。[2]

三、注重实践创新

我校教师带领学生连续参加第四、五、六、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2014年我校学子一举斩获一等奖,不仅取得了我校在此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还实现了我校在该赛事一等奖奖项的零的突破,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还带领学生参加了江苏省第五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省二等奖,不仅要求学生设计出作品,并且要做出实物,进行现场模拟。据悉,全省独立学院获得的最高奖项为二等奖,且只有三项,我校即占其中之一。今年我们争取再接再厉取得好名次。

第七届(2016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为“服务社会——高效、便利、个性化”;内容为“钱币的分类、清点、整理机械装置;不同材质、形状和尺寸商品的包装机械装置;商品载运及助力机械装置”。我们选择关于钱币的分类、清点、整理机械装置的设计。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发注重绿色出行,因此公交车出行越来越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公共交通设备。然而,现如今公交车上钱币分类主要依靠人工或者简易的投币装置,这样的方式成本高并且效率低下。这都预示着新型的多功能投币机械将会被人们广泛使用,其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作品一设计的是新型公交车投币箱。利用简单的滑道及杠杆机构进行纸币及硬币的分离,再以简单的滑道机置对不同面值的硬币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由两个滑道构成主要结构,上面一个滑道两点固定,主要是给硬币和纸币一个下落的初速度,下面的滑道是一个杠杆结构,硬币的质量完全可以压下杠杆落入硬币箱,人们把硬币从投币口投入,经过一系列物理反应,达到分离的目的。此结构简单,不需要能源输入,只需要小小的改动就能更便利。主要创新点:1.没有科幻元素,处处体现实用化。简单的机械结构容易制造,并且出现故障容易修理。2.无须通电和供能,因此投币机十分安全并且节能、受到的使用限制也会大大缩小。3.设计制造成本低,可批量生产,便于推广。此设计不仅功能齐全、可靠性高,并且机械装置简单,大大降低了公交公司的生产成本,价格的低廉也将会赢得广泛的客户群。由于成本低,可以批量生产,具有广泛的市场性和实用性。

作品二是根据公交车上的投币特点(需要人们一个一个投)设计了该产品,如图2所示。我们根据硬币的直径不同,给它们在轨道上安排了不同的出币口,使得不同面额的硬币进入不同的空间内。由于目前我国新版人民币有三种圆形硬币,其直径依次为:一元硬币25mm、5角硬币22.5mm、1角硬币20.5mm。所以我们将第一个出口处的挡板与轨道的间距设置为21mm(先将一角钱分出),将第二个出口处的间距设置为23mm(再将五角钱分离),最后的出口的间距设置为26mm。这样,不同的硬币就会不同的出口处落出,原理如图3所示。我们在每一个出币口搭建了一个容器,使它的开口直径不超过它所盛装的硬币的直径(装一元的容器直径为40mm,五角的为40mm,一角的为30mm)的两倍;我们又测量出每一种硬币的厚度(一元为1.85mm,五角为1.65mm,一角为1.67mm),然后根据计算,在容器外表面标出刻度(不同的高度对应不同的数量,如:在一元容器外,每隔18.5mm,画一刻度线,标出数字十;在五角容器外,每隔16.5mm,画一刻度线,标出数字十;在一角容器外,每隔16.7mm,画一刻度线,标出数字十)。主要创新点: 1.可进行硬币的分类。2.可计数根据测量硬币堆积的厚度,从而计算出硬币的数量。3.将轨道分段衔接。4.原理简单,结构简单。5.系统还具备升级和扩展的潜能。本作品结构简单,可后续添加其他功能,较好地满足了硬币发展的需求。

作品制作历时四个月,经过多次改造。从刚开始产品设计的构思到最后整个作品的制作完成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能力。[3]

四、总结

通过这次研究课题的实践,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团队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团队核心就是通过合作去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合作就需要良好的管理,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设立讨论小组,对问题进行研究,集众人之力去解决问题。最后笔者认为,本次研究关键就是不断反思问题,从反思中取得突破。研究是个连续的过程,在每个阶段发现问题才能确定接下来工作的方向,这样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才能取得突破,取得最后的胜利。

[ 参 考 文 献 ]

[1] 孙亮波.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引入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2010(12):21-23,33.

[2] 殷勇辉,高志,章兰珠.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6):57-59.

[3] 张跃,李雪滢等.浅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对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以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5(8):168-169.

[4] 黄晨华,蔡小梦,毛桂生.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2(11):92.

机械设计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篇10

第1-100个题目

1.支架零件图设计

2.斜联结管数控加工和工艺

3.CA6140型铝活塞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及夹具设计

4.MG132320-W型采煤左牵引部机壳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5.MG132320-W型采煤左牵引部机壳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6.MG250591-WD型采煤机右摇臂壳体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7.工艺-SSCK20A数控车床主轴和箱体加工编程 8.工艺-WHX112减速机壳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9.工艺-X5020B立式升降台铣床拔叉壳体工艺规程制订 10.工艺-X62W铣床主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钻床夹具设计 11.工艺-Z90型电动阀门装置及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 12.工艺-“填料箱盖”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孔夹具设计 13.工艺-加工涡轮盘榫槽的卧式拉床夹具

14.工艺-回转盘工艺规程设计及镗孔工序夹具设计 15.工艺-壳体的工艺与工装的设计

16.工艺-支承套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 17.机电一体化-T6113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18.机电一体化-连杆平行度测量仪

19.设计-CA-20地下自卸汽车工作、转向液压系统 20.JX0020+设计-DTⅡ型皮带机设计 21.设计-GBW92外圆滚压装置设计

22.NK型凝汽式汽轮机调节系统的设计 23.SPT120推料装置

24.T611镗床主轴箱传动设计及尾柱设计 25.XQB小型泥浆泵的结构设计 26.YZJ压装机整机液压系统设计

27.三自由度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设计 28.乳化液泵的设计

29.双柱式机械式举升机设计 30.外圆磨床设计

31.大型制药厂热电冷三联供 32.大型轴齿轮专用机床设计 33.大模数蜗杆铣刀专用机床设计 34.小型轧钢机设计

35.巷道堆垛类自动化立体车库

36.巷道式自动化立体车库升降部分

37.拖拉机变速箱体上四个定位平面专用夹具及组合机床设计 38.板材送进夹钳装置 39.校直机设计 40.棒料切割机

41.涡轮盘液压立拉夹具 42.液压式双头套皮辊机 43.液压绞车设计 44.玉米脱粒机设计

45.车载装置升降系统的开发 46.铲平机的设计

47.5吨中级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PLC改造设计 48.C618数控车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 49.TH5940型数控加工中心进给系统设计

50.减速器箱体钻口面孔组合机床总体设计及主轴箱设计 51.拖拉机拨叉铣专机

52.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设计 53.数控车床主传动机构设计

54.数控车床纵向进给及导轨润滑机构设计 55.三通管的塑料模设计

5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毕业设计 57.C616型普通车床改造为经济型数控车床 58.CA6140杠杆加工工艺

59.CA6140杠杆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60.车床后托架的加工工艺与钻床夹具设计 61.CA6140车床数控改造装配图 62.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63.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64.CKP预粉磨设计(总体及壳体)65.FXS80双出风口笼形转子选粉机 66.J45-6.3型双动拉伸压力机的设计 67.J45-6.3型双动拉伸压力机的设计 68.J550×3000双轴搅拌机设计

69.JLY3809机立窑(窑体及卸料部件)70.JLY3809机立窑(加料及窑罩部件)设计 71.JLY3809机立窑(总体及传动部件)设计 72.L-108空气压缩机曲轴零件 73.L050压缩式垃圾车设计

74.LED显示屏动态显示和远程监控的实现 75.MR141剥绒机锯筒部、工作箱部和总体设计 76.N10000-OSEPA选粉机

77.PE10自行车无级变速器设计

78.PF455S插秧机及其侧离合器手柄的探讨和改善设计 79.PLC-Z30130X31型钻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 80.PLC-三菱FX2NPLC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

81.PLC-基于DS1820的室温监测装置的设计 82.PLC-彩瓦成型机的PLC设计

83.PLC-金属粉末成型液压机的PLC设计 84.PLC控制的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程序

85.Q3110滚筒式抛丸清理机的设计(总装、弹丸循环及分离装置、集尘器设计)86.Q3110滚筒式抛丸清理机的设计(总装、滚筒及传动机构设计)87.Q型气缸盖双端面铣削组合铣床总体设计

88.R175型柴油机机体加工自动线上多功能气压机械手 89.SF500100打散分级机内外筒体及原设计改进探讨 90.SF500100打散分级机回转部分及传动设计 91.SF500100打散分级机总体及机架设计 92.USB接口设计

93.X5020B立式升降台铣床拨叉壳体 94.X700涡旋式选粉机设计

95.X700涡旋式选粉机(转子部件)设计 96.XK5040数控立式铣床及控制系统设计

97.XKA5032A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自动换刀装置的设计 98.Y32-1000四柱压机液压系统设计 99.YQP36预加水盘式成球机设计 100.YZJ压装机液压系统的设计

第101-200个题目

101.1Z3050摇臂钻床预选阀体机械加工工 102.ZH3100组合式选粉机

103.ZRJ-350A真空乳化机传动系统和搅拌系统设计 104.半自动液压专用铣床液压系统设计 105.Z形件弯曲

106.Z形件弯曲模设计

107.Φ1000立轴锤击式破碎机 108.Φ1200熟料圆锥式破碎机

109.φ2600筒辊磨压辊及加压、卸料装置设计 110.φ2600筒辊磨液压系统及料流控制装置设计 111.Φ3×11M水泥磨总体设计及传动部件设计 112.Ф2.6×13m管磨机(总体、回转部件)的设计 113.Ф3.2x10m机立窑(总体、窑体、卸料部件)设计 114.差速器壳”的工艺规程和钻端面12孔钻床夹具设计 115.中单链型刮板输送机设计 116.中单链型刮板输送机设计 117.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118.二维影象仪的发展和应用 119.五寸软盘盖注射模具设计 120.五层教学楼设计

121.仓库温湿度的监测系统 122.仪器连接板注塑模设计

123.传动盖冲压工艺制定及冲孔模具设 124.传动齿轮工艺设计

125.低速级斜齿轮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26.低速载货汽车车架及悬架系统的设计 127.美国赛车连杆专用工装夹具设计

128.全遥控数字音量控制的D类功率放大器 129.内循环式烘干机总体及卸料装置设计 130.内蒙古包头市磴口水厂 131.内螺纹管接头注塑模具设计 132.2减速箱体工艺设计与工装设计 133.出租车计费系统的设计

134.分离爪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设计

135.一拖二热泵型空调器(KFR-20GW×2)136.十字接头零件分析

137.半精镗及精镗气缸盖导管孔组合机床设计(夹具设计)138.半精镗及精镗气缸盖导管孔组合机床设计(镗削头设计)139.单拐曲轴机械加工工艺 140.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小车 141.单片机的数字钟设计 142.单螺杆饲料膨化机的设计 143.卧式钢筋切断机的设计 144.压铸作业设计 145.叉杆零件

146.双齿减速器设计 147.变速叉

148.可预置的定时显示报警系统

149.后钢板弹簧吊耳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150.后钢板弹簧吊耳的工艺和工装设计 151.图四垫圈复合模 152.图书馆设计

153.型星齿轮的注塑模设计

154.基于AT89C51单片机倒车防撞报警系统设计 155.基于GSM模块的车载防盗系统设计

156.基于PLC高速全自动包装机的控制系统应用 157.7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

158.基于单片机的交通灯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 159.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转速表

160.基于单片机的数码录音与播放系统 161.基于单片机的电器遥控器设计 162.塑料电话接线盒注射模设计

163.多功能自动跑步机(机械部分设计)164.大棚温湿自动控制系统

165.夹子冲压件设计

166.某毛纺厂废水处理工程 167.套筒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168.某毛纺厂废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

169.工程机械制造厂供电系统设计(电气工程系)170.WH212减速机壳体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171.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

172.带式运输机用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 173.平面关节型机械手设计 174.建筑工程毕业设计 175.图书馆设计 176.开发区建筑设计

177.弧面蜗杆加工专用数控机床及控制系统设计 178.心型台灯塑料注塑模具毕业设计 179.总泵缸体加工

180.惰轮轴工艺设计和工装设计

181.手机外壳(NOKIA2600)模具设计 182.手机恒流充电器的设计 183.托板冲模设计 184.托板冲模毕业设计

185.拉伸试验机数控改造驱动电路的设计 186.拉深模设计 187.拔叉及夹具设计 188.拨叉钻床夹具

189.拨叉零件工艺分析及加工 190.拨叉(12-07-05)加工 191.指纹U盘的设计

192.推动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 193.放大镜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194.放音机机壳注射模设计 195.数控机床自动夹持搬运装置 196.数控直流稳压电源

197.数控车削中心主轴箱及自驱动刀架的设计 198.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装配图及其零件图 199.新型组合式选粉机总体及分级部分设计 200.方向机壳钻夹具设计

第201-300个题目

201.普通钻床改造为多轴钻床

202.智能型充电器的电源和显示的设计 203.本科毕业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房建)204.机座工艺设计与工装设计

205.机械手的设计

206.减速器锥柱二级传动 207.机油盖注塑模具设计 208.杠杆Zl159-a 209.杠杆工艺和工装设计 210.杠杆设计

211.板材坡口机总体设计 212.某小区的智能化系统设计

213.柴油机气缸体顶底面粗铣组合机床总体及夹具设计 214.柴油机连杆的加工工艺

215.柴油机齿轮室盖钻镗专机总体及主轴箱设 216.柴油机齿轮室盖钻镗专机总体及夹具设计 217.桥式起重机副起升机构设计 218.桥梁式集装箱起重机设计 219.椭圆盖

220.椭圆盖板的宏程序编程与自动编程 221.椭圆盖注射

222.椭圆盖注射模设计 223.榨汁机设计

224.Φ146.6药瓶注塑模设计

225.模具-五金-护罩壳侧壁冲孔模设计

226.模具-五金-空气滤清器壳正反拉伸复合模设计 227.模具-五金-笔记本电脑壳上壳冲压模设计 228.模具-冰箱调温按钮塑模设计 229.模具-冷冲扬声器模具设计

230.S195柴油机机体三面精镗组合机床总体设计及左主轴箱设计 231.模具-注塑-多用工作灯后盖注塑模 232.模具-注塑-对讲机外壳注射模设计 233.模具-注塑-手机充电器塑料模具 234.模具-注塑-手机充电器模具设计 235.模具-注塑-水管三通管塑料模具 236.模具-电机炭刷架冷冲压模具设计 237.模具-电池板铝边框冲孔模的设计 238.模具-离合器板冲成形模具设计 239.模具-铰链落料冲孔复合模具设计 240.模具鼠标盖设计论文 241.酒瓶内盖塑料模具设计 242.单盘式渐开线检查仪的改进 243.五层教学楼设计 244.水厂给水工程设计 245.公路施工设计 246.毕业设计公路设计 247.气门摇臂轴支座设计 248.水泥粉磨选粉系统改造

249.水电站水轮机进水阀门液压系统设计 250.水闸的设计 251.汽车半轴设计

252.汽车盖板冲裁模设计 253.法兰零件夹具设计 254.注射器盖设计 255.注射器盖设计

256.配油盘受力分析与设计 257.渐开线涡轮数控工艺及加工 258.滤油器支架模具设计

25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电气类)260.电流线圈架塑料模设计 261.电动智能小车 262.电源盒注射模设计 263.电织机导板零件数控

264.电风扇旋扭的塑料模具设计 265.盐酸分解磷矿装置设计 266.盒形件落料拉深模设计

267.电气一次及发电机继电保护设计

268.移动通信的电波衰落与抗衰落技术分析 269.空气压缩机曲轴设计

270.立窑烟尘和有害气体综合治理技术在水泥清洁生产中的应用设计 271.立辊轧机设计

272.端面齿盘的设计与加工 273.笔盖的模具设计 274.米T梁设计

275.组合件数控车工艺与编程 276.组合机床液压系统设计

277.组合铣床的总体设计和主轴箱设计 278.美国赛车连杆专用工装夹具设计 279.美国赛车连杆专用工装夹具设计 280.肥皂盒设计

281.自行车脚蹬内板多工位级进模设计 282.落料_拉深_冲孔复合模 283.螺旋千斤顶设计

284.螺旋管状面筋机总体及坯片导出装置设计 285.AWC机架现场扩孔机设计 286.设计-ZL15型轮式装载机 287.外行星摆线马达结构设计 288.工程钻机的设计 289.插秧机系统设计 290.搅拌器的设计 291.旋转门的设计

292.某大型水压机的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

293.汽车离合器(EQ153)的设计 294.汽车离合器(螺旋430)的设计 295.液位平衡控制系统实验装置设计 296.清淤船的设计 297.精密播种机 298.马路保洁车

299.CA6140法兰盘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 300.用于带式运输机上的传动及减速装置

第301-400个题目

301.S195柴油机机体三面精镗组合机床总体设计及夹具设计 302.车床主轴箱箱体右侧10-M8螺纹底孔组合钻床设计 303.货车底盘布置 304.轴向柱塞泵设计

305.轿车双摆臂悬架的设计及产品建模 306.输出轴工艺与工装设计 307.输出轴的工装工艺设计

308.过桥齿轮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309.连杆零件加工工艺

310.金属切削加工车间设备布局与管理 311.钻四槽铣床与夹具图纸 312.连杆零件加工工艺

313.钻泵体盖6-φ2孔机床与夹具图纸 314.钻6-φ7机床与夹具图纸 315.闭式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316.青饲料切割机 317.面筋成型机 318.面筋成形生产线

319.颗粒状糖果包装机设计 320.外墙清洗机之升降机的设计

321.高速数字多功能土槽试验台车的设计

上一篇:鸳鸯池水库下一篇: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