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数学教育十篇

2024-08-01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1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其应用性非常得广泛。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 是学生形成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让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在幼儿阶段能够打下较为坚实的学习数学的基础, 就尤为关键了。但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必须要正视, 那就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飞速发展, 幼儿园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在不断增加, 这就使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大量的青年教师进入了基础教育这一行业, 在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 由于工作时间较短, 对于学生实际了解不够深入, 导致出现或者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 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探究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现阶段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首先, 教学的目标相对单一。很多教师更多地把数学教学的目标简单的定义为数学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其次, 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可能很多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那就是更多的希望孩子们在初始阶段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忽略了全方位与人的目标, 导致学生不能做到很好的全面发展。再次, 教学语言有待提高。一些教师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 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而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主要途径就是向教师模仿, 这就给他们日后的数学学科的继续学习埋下了隐患, 可能会成为制约孩子们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另外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 对于我们幼儿园数学教学来说, 可能会成为制约我们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瓶颈, 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不利于我国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园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 并尽快地、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一、加强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 只有活到老、学到老, 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幼儿为主体,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 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 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 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 综合加以运用, 灵活多变。

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2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中学的思想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现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的思想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教育流于形式。

思想教育本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成绩、强调升学率,导致了思想教育的弱化,相应的,学校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的说教,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材内容僵化,老师教得没有趣味,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而考试形式也不外乎机械地背习题、背教条,把本来很深刻的思想教育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变成衡量学生背功的一门考试课。

虽然很多学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逐步改进教学的方式和考试形式,比如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使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但是,这种考试和考查毕竟只是两种不同的空泛的形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 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思想教育脱钩。

学校的思想教育都是专门的,是系统性的,虽然这些教育内容看起来很教条,但实际上都很崇高,确实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想修养,例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但家庭中的思想教育则很琐碎,是潜移默化的,从某些方面来说,它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更强,有一些甚至是消极的和损人利己的,比如,很多家长总是叮嘱自己的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管闲事。”“管好你自己的事,集体的事你少操心,也轮不到你操心。”等等。因此,家庭思想教育与学校思想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使这些思想不成熟的中学生左右摇摆不定,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 学校的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大环境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学校的培养目标总是朝着最好的、最优的方向努力,因此,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德才兼备、尽善尽美。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总是想方设法净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公正和谐的氛围,以期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使得很多人丧失了良知和道德底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抢劫偷盗、贪污受贿、贪图享乐,类似的这种道德滑坡和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学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极易扭曲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危害极大,也是导致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净化社会大环境,成为解决中学生思想教育的一大难题。

4. 中学生自身的弱点也是影响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生理上渐趋成熟,身材、体力和体形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要求独立和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不够成熟,稍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改变多年养成的良好品质。因此,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而逆反心理也极强,是最好引导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最难教育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立性差、自私、爱耍小脾气、不善与人交往等,也都是他们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同样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因此,为了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1. 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应加强对中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使班主任深入班里,不仅做好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且要把这些案例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共性的问题。同时,集中一个年级所有班主任的智慧,使他们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发挥德育处和校领导的作用,使他们从全校的层面上考虑这些问题,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交流经验,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 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共同协商,制订出相应的课题研究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针对中学生思想变化较大的情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设置一些课题,资助和支持教育教学研究者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当下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用教育学的原理和规律对其进行探析,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并进行理论的指导。

3. 在上述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之所以不被中学生所喜欢,主要原因是脱离他们的实际,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社会现象,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感情得到升华,品德修养提高。而现行的教材往往只编写正面的事例而摒弃反面的人物,事实上,正反对照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加强烈地崇敬伟人而鄙弃坏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编排。同时,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纳入到教材中,精心设置一些,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相信这种方式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起到辨明是非的作用。

4.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有机结合。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等,让学生家长理解并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家长认识到思想教育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退缩,也不能因为私利而不顾集体,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损人利己。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生的思想教育才不至于有所偏差,才会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

5. 呼吁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他们的思想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将出现偏差,而他们本身也必将成为这种偏差的受害者。这是每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媒体等,都要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断净化社会大环境,为中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意志坚定,奋发有为,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

6. 教育中学生要加强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要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困难,通过激励、反馈、树立榜样等方法,逐步提高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自觉、自立、自律、自强。同时,通过多方面的教育途径,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对自我的价值、对社会的责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而言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共同努力,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

摘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于提高人才素质、保证教育质量, 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教育流于形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钩、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学生自身存在弱点等。针对这些问题, 作者建议加强调查和科学研究, 认真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材,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同时呼吁整个社会关注这一问题, 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孟庆新等主编.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6.

[2]王玄武等主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3]沈鹏飞.浅谈如何做好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学周刊, 2012, (12) .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教学;科技手段教学;教育思想

0前言

中学数学教育本质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教学思想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正确运用这些理论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为了将学生从单纯的机械记忆背诵理论知识中解放,这需要教育从业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区别

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以教科书、黑板、粉笔进行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或者略讲是授课的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已经渗透到正常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教学设备也不断升级更新换代从最早的幻灯机、投影仪升级成为现今的多媒体黑板等等,虽然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施,但是其利用率低下,使用较少大量硬件处于闲置状态。当下能够把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授课实时结合的教师并不多。

传统教学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由老师的讲解,课堂中的互动不多,没有学生参与的环节,学生没有时间作独立思考,课上所传授的内容通过大量练习题的太加强巩固。传统教学有自己的优点,在现代化教学飞速发展的时期,仍然具备自身的竞争力。传统教学依靠教师个人魅力,缺乏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现代化教学的出现弥补了这些不足之处,应用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将课件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设备上,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所以说现代化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全面现代化教学的优点

2.1现代化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先进教学手段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教师们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手绘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结构,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发展使得电脑技术大量运用。通过搜索海量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下载到立体影像和模型。比如在讲授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三角体、斜面体的模型,学生在对这些立方体3d模型进行观察后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传统课堂上的手绘更加节省时间。同时还可以把与生活中相关的事物插入课件,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实和几何息息相关,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能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2现代化教学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主动性和探知欲

新兴科技下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利用多种媒体结合,优化升级传统教学方式,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的难重点。这样做不仅整体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还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让学生参与学习更加的积极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堂课能够否成功关键,就是去突破难重点。所以,多媒体辅助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做到让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化,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点,多媒体方式的教学能够增大课堂教学信息传递速度和容量,大量经过处理的信息在学生面前十分便捷的呈现。传统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用很多时间去写板书,效率低下。多媒体新兴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使得课件具备了声音、图像、文字一体化的优势,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课堂的学习讨论气氛浓厚,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能够从中学会独立创新的精神,现代化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

2.3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培养创造力和抽象思维的源泉

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学习数学是建立抽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为了让学生自如的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多媒体的运用显然是有必要的。应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基本技巧、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运算能力、分析能力尽量加入到课件之中。通过课件中的样式和动画描述,能够丰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分析综合而后从特殊到一般,最后再具体化,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之后能够运行所学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所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其独特之处,是培养学生独立抽象思维的高效途径。

3现代化数学教学实践需加强软硬件环境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具有完备的多媒体设施,但是他们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都十分不成熟,甚至出现了设备使用率不高的情况,也有一些个别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学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多媒体设施的普及率应该提高到一定层次。教师素质应该加强,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一定操作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得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发挥出最大功效。

4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辅助现代化数学教学

教学思想的是中学数学教育之中的核心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新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理念还有数学概念、公式、公理、运算法则等等以及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教学思想与其他数学教学内容相比更加抽象也同时是概括性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知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数学教学应该是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的结合,二者都不可缺少。教学思想可以迁移。学生头脑中记忆的知识是主要影响因素,学习数学思维方法主要是从数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所以比较其他知识比如定理、公式、解题技巧更加容易迁移。

教学思想可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数学教学是围绕教学思想制定的。

教学思想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教材的编写制定,人们往往认为目前阶段的中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方式远远不够。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需要应用教学理论对中学数学内容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到数学的同时还能够领悟其中的内涵。教案的编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深加工,反映出其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出来,教师应当丰富自身能力,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会以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完善巩固数学的教学。

5结论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大方向。随着现代新型技术在实际教学生活的应用,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为主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践对我教育事业的促进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将现代化科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并实现与教学内容的二次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二十一世纪新教学方式的创造者与实践者。

参考文献:

[1]王亚明.素质教育与中学数学教学[J].新闻世界,2013,11(02):234-235.

[2]滕素花.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5,34(07):78.

[3]拉巴次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观念及角色的转变[J].西藏教育,2015,10(11):20-21.

[4]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05):114-118.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4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认识归认识,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们并没有按照新的大纲去要求自己,只是一味的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内容和态度上进行根本的变革。所以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上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提高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但是经过我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守旧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但是,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处于旧式的绘画性为目的的模式上,追求更多的技法训练,应付检查。为了追求升学率,强制性的把成年人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着范本临摹而度过一堂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具体而言,这种以绘画性为目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达,是一种被动刻板的教学模式,结果是仅有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收获甚微。

二、社会各方面对美术教育有偏见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名言。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的音乐、体育、美术被称为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美术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还有些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将来不做画家,不考美术院校,学美术有什么用?有这种思想的家长可能即使发现孩子有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也不会给予支持,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美术本身就是一种高消费。笔墨纸砚,颜料工具等开支比较大,即使将来考上美术院校,相对较高的学费也令许多平民阶层的家庭难以承担,只能望“美”兴叹。有些学生即使对美术有兴趣和天赋,也因得不到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看不到出路,只好放弃。

三、学校与教师方面的不重视

学校方面,不能及时摆正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在“升学率”决定一切的风气下,只抓主科教学,把美术教学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上。有些学校虽然想开设美术课,但是,碍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使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教师方面,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比如语文老师教授美术课,或者数学老师教授美术课等。中学教师的工作量本来就很繁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充实自己的美术知识,专业水平可想而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些学校班主任拥有很大权力,班主任为了自己班级的学生能够在主科的各类考试与考

核中取得佳绩,大部分时间美术课不是被其他学科占用,就是作为活动课。无情占用学生的美术课,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感受美术的魅力,接受美育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和老师还是把孩子是否能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来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主要标准。他们的观念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心中萌生了一种印象,那就是美术无用论。另外,我国现在中学班级人数众多。有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差,管不住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同步发展,而在课堂上处于看似乖巧,其实是茫然而置身事外的状态,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死死的限制住了,因为它违背了孩子们的发展需求。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有自己明显的特点。特点一,自我意识发展明显。

自我意识是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这时期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不愿受成人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偏偏要让孩子们知道只有学好要参加考试的科目才能取得好的人生这样一个观点。这无疑是对那些爱好画画和搞小发明的同学的抹杀。特点二,广泛而浓厚的兴趣日趋增强。兴趣是指主体对某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倾向性的积极态度。特点三,意志发展日趋坚定。相对而言,儿童的心理意志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是非自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认识范围的扩大,少年逐渐具有了克服心理阻碍、自觉调控心理活动、以便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品质这就是意志。这个时候就剥夺了孩子们视觉欣赏和创作的热情,那么以后要再培养就难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坚定的意志,那就是其他不重要升学最重要!

六、提高当前中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方法

揭露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对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说三道四,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处境,为了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基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学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中学美术教育规律,重视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充分认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拓展美术教育功能,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第一点,就是要提升美术在学科中的地位。第二点,教学方法的革新。第三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5

一、中学课堂教学取得成果总结

1.以学生为主的观念确立

如今的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工作,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是通过多种形式来探知学生对本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 并对难点和生疏点进行重点讲解。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测验, 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逐题进行统计分析, 以百分比的形式给出答题的正确率, 每个选项的错误率, 并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对错误项进行深挖, 了解学生做错的原因, 并在习题课上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

当前多数教师已经能较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很好地促进了中学数学教学的进步。一方面, 多媒体可以将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通过形象的展示来辅助教师进行更高效率的教学。另一方面, 多媒体的教学可以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 提高课堂的效率, 促进中学课堂教学的进步。[2]

二、中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反思

1.课堂上学生兴趣低

学生兴趣低, 部分学生甚至由于数学内容过于乏味而出现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 这是现如今中学数学课堂所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需要老师们反思自身教学过程, 并思考如何采取措施, 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应试教育影响仍在, 素质教育改革不彻底

由于中学教学课时较紧, 特别是在面临高考的高中数学教学, 多数地区都是将三年的教学内容在两年内讲完, 并在最后的高三一年集中精力进行复习, 这种教学模式使得中学教学课时非常紧张, 教师过于注重赶进度, 而忽视了课堂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导致了学生对高中课本内容掌握较扎实, 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被忽视, 甚至被抹杀。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参考性建议

1.灵活把握教材, 增加授课趣味性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刻苦钻研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灵活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并通过幽默化的教学语言和趣味性强的科学引导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解国际象棋发明大师的故事。国王要奖励发明国际象棋的人, 就许诺满足他一个愿望, 于是发明者提出了让国王在棋盘格子中放一些米, 第一个格子放1粒, 第二个放2粒, 第三个格子放4粒, 之后每一个格子都是前一个格子米粒的2倍, 国王说太简单了, 但是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要求国王能达到吗?同学们可以通过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解答, 通过这种趣味性强的例子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趣味性强的练习中提升学生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理解。

2. 教学形式多样化,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应该掌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利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来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 针对探究性强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的交流探究、获得知识、反思感悟等多个步骤的综合实施来实现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 在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另外, 针对教学内容复杂、针对结论和知识点较多的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

总之, 针对中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教师应该积极反思, 认真思考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幽默化的语言和趣味性引例来提升学生课堂的兴趣, 同时,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现阶段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结合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现状在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同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对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进步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肖妃.怎样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 2012 (12) .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6

现在的社会追求“快”,昨天的信息还没来得及消化,今天新的信息就接踵而至。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学,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以加速度、快节奏对数学课堂进行狂轰滥炸。他们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把每个环节所花的时间都进行细致预设,环环紧扣,过分注重学生的“标准答案式”配合,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消极应对。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们只是在照本宣科,做一个合格的课件播放者。一节课上下来热闹非凡,课件容量大,学生配合好。但是,这种节奏连听课老师都疲于应对,更何况是广大学生呢?课堂上确实有几个学优生能够反应很快,有些题目不讲也会。但是,通过部分学生只顾闷着头自己看书,部分学生独立做题时无从下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快数学”非但不高效,甚至是很低效的。

(一)走马观花式的泛泛而谈

许多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课前准备得极为充分,甚至会多准备几道题目备用,生怕题目提前讲完而课上“冷场”,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过分追求进度,致使上课时拼命加快速度展示课件,甚至对重要的定义法则和例题解题过程也只是播放一遍,没有讲透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泛泛而谈看似热闹,但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脑袋空空。

之前听有位教师上《展开与折叠》一课时,教师花大心思把正方体的展开图利用课件一一快速展示,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教师接着问学生通过刚才的观察总结出什么规律?看见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又快速地放映了一遍。学生仍旧没有反应,教师索性自己快速讲解了一遍标准答案,但是对其中蕴含的规律只字不提。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跟着课件走,课件展示完了,这节课也便结束了,看似准备得很充分,实则收效甚微。

(二)狂轰滥炸式的面面俱到

数学学习是思维的学习。多做题目确实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提升考试的分数,但这不应成为教师狂轰滥炸满堂灌的理由。听课时,经常看见许多教师准备了大量的题目,层层递进,逐步加深,但是课堂反馈效果反而不好,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无效讲解与提问太多,学生缺乏吸收、内化的时间。

某教师在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把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快速讲好之后,又准备了好几道类似的练习。由于前面讲得太快,多数学生并没有掌握这种题型,练习时无从下手。于是教师便把这些题目让学生课后自我整理,紧接着出示一道很难的拓展题。许多学生对前面的内容都没有搞懂,又要手忙脚乱得去做这个更难的题目,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尽管容量很大,但大部分学生都成为看热闹的观众,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教师面面俱到的个人表演秀。

(三)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

数学教学过程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以及突破难点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应“吃透”教材,对该讲的重点内容要“泼墨如水”,对不该讲的部分应“惜墨如金”。在实际教学时,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对教材合理利用,对该重点强调的内容反而如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

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元一次方程》时,通过几个实际例子列出几个二元一次方程,只是让学生根据列出的方程翻开书本读了一遍定义,而后便大张旗鼓地进行重复练习。本节课就这么一个定义,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分析上述几个方程的共性,学生怎么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呢?他们在具体实例中能够熟练找出哪个是哪个不是吗?果不其然,在后续练习中,学生都认为xy=8是二元一次方程。

(四)无动于衷式的避而不谈

许多教师上课时只注重预设,他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标准答案”上,只要学生的回答是符合要求的,便会迫不及待地转到下一环节。而对于一些“偏差答案”,要么装作没听见置之不理,要么干脆找另一位同学说出“标准答案”。更有甚者,会对一些突发性的问题进行搪塞,动辄以课下再讨论来敷衍学生。

曾听过一位教师上《黄金分割》,教师讲完黄金分割的定义后,点明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2个。有学生问为什么有2个,不是讲了1个吗?当时全班许多同学神情中也有疑问,但是也有学生回答就是两个。让人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当时让这位学生课下再问就切换到下面一题。

二、理性分析:模式化的教学催生了“快数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一个大容量的课件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课件里包罗万象,从复习到引入,从定义到注意,从例题到解答,从练习到总结,部分教师甚至把强调的每句话都予以展示。每一页都塞得满满的,不快点讲哪能完成任务?曾经有位教师坦言公开课需要这种模式,自己平时上课就是讲题目,多讲几道,多讲几遍,学生自然就掌握得好,考试就能考到高分。看来还是因为这种“模式化”的思想左右了教师的思想,让教师像个演员一样机械地背台词,播放课件,只看预设而忽视了生成。

(一)“教教材”的理念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诚然,用课件教学确实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优化课堂教学的展示效果。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只是一味照“课”宣科,潜意识认为课件播放完本堂课上得才算圆满,课件没有展示完,则本堂课就没有结束。这种“教教材”的理念往往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过分注重每个环节的时间,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往往泛泛而谈。

曾听过一位教师上《二元一次方程》这节新课,教师当时提出下列问题:(1)你能写出二元一次方程2x+y=5的解吗?(2)你能写出二元一次方程2x+y=5的整数解吗?(3)你能写出二元一次方程2x+y=5的正整数解吗?可能学生感觉太突然,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教师在巡视了一周之后,看了看手表,索性开始快速讲解。一个细节反映出“快数学”的节奏让学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消化。这样的数学课堂能学到什么?

(二)完整性的思想封住了灵性的嘴巴

在课堂教学中喜欢面面俱到的教师,他们只想到这堂课有没有把该讲的内容全部“一网打尽”,而对于学生学习是否有疑问,对所讲知识是否能够消化吸收,他们往往无暇顾及。他们头脑中一直萦绕如下想法:这个引入好不好?例题要不要再讲一遍?定义要不要让学生齐读一遍?这个问题学生会不会回答得不到位?小结是让一个学生回答还是全班一起回答?这个内容会不会考?……所有的一切都是让这节课要完整地规划与圆满地展示。基于此,教师只能加快进度,抓紧时间讲,抓紧时间提问,抓紧时间练习,一再提升课堂教学的速度。在这种节奏下,学生有机会张开嘴巴说出自己的困惑,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吗?

就如前面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师,新授课能把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处理“好”已经很好了,何必急于把考试题目一一呈现呢?难不成真要他们一口吃成胖子?当然,这里的“好”不仅仅只是教师讲得好,关键是学生学得“好”。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后,能够提出自己的疑惑,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结合几道题目的练习,把这个知识点真正掌握就很圆满了。

(三)不细致的习惯加深了认知的误区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对一些定义法则的关键字眼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切忌只是笼统读两遍,便主观认为学生已经理解概念。否则,多数学生便会理解不到位,加深认知的误区,后续做题时游刃“无”余。

如上述执教《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师,由于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没有认真解读,致使学生笼统认为二元一次方程只需有两个未知数,而忽视了“含有未知数的项是一次”这一重要条件,后续练习才会认为xy=8也是二元一次方程。这种讲解不细致的习惯带给学生的印象便是数学概念不重要,只有多做题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再比如学习因式分解,如果教师讲课时不注意“多项式”这一限定条件,学生做题时便会认为6x3y2=3x3·2y2也是因式分解。通过此种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并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连基础知识都有如此偏差,更何谈能力题呢?

(四)不自信的心理扼杀了智慧的火花

许多教师过于追求上课时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们课前(特别是公开课前)竭尽全力把每一个环节都预设得完美无瑕,时间与进度都想象得恰到好处,甚至精确到几分几秒。当课堂出现生成时,他们往往手忙脚乱,害怕出现想不到的错误,或者是怕一旦让学生开了口便收不回来。当意外出现时也无动于衷,尽量避而不谈,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许多智慧的火花。

比如教学《黄金分割》的教师,不管当时出于什么考虑,在学生有这种疑问时,只需让个学优生回答一下便可轻松解决,即或回答不到位,稍作解释即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总是想方设法追求“标准答案”,崇尚无错回答以及无错练习,往往掩盖学生的种种错误。其实,数学教师碰见学生回答不到位甚至是错误时,切莫只看到错误的消极方面,谈“错”色变,畏“错”如虎,而是要因势利导,利用好其中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寻求对策:恰到好处的“快慢”结合

著名学者朱永新说:“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无独有偶,数学特级教师王凌也强调:“学生的练习是一种基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活动必须是个人认知的亲身体验,学生必须亲自投入。通过信息去主动地组织现象,操作对象,建构自己的理解,即使是看别人做,必须在思想上投入,并转化为自己的操作过程,无人可以替代。我们强调技能训练,其功能之一就是在促使学生“下海”,让他们进入问题的情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两位专家字里行间都透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己慢慢体会的过程,教师不能用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代替学生的实际体验,哪怕学生的领悟需要“浪费”课上的时间。既然现在的初中课堂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快数学”现象,既然专家学者都表示学习数学快不得、急不得,那么我们的“快教师”应该如何改变呢?“快教师”要静下心来,放缓脚步,对“快数学”进行辩证的思考,适当融入“慢数学”。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慢数学”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慢慢上,而是说数学教学是一个学生慢慢“试水”的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引领学生“慢读”

朱永新说:“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所以说,数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教师授课速度的快慢和讲授题目的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完本节课是否有进步。数学教学肯定不是课前做好一个课件,课上照本宣科,课后发一张讲义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求教师预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备课关键是“备”学生。只有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了,学生才会在课上听得懂,才会主动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适当放缓“快讲”的步伐,引领学生“慢读”。当然,这里的“慢读”,主要是让学生把数学教科书变成“我的课本”,主动去读,细细品味。

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慢读”定义和法则,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对有疑惑的内容要作好标记,课上认真听讲,及时问询;课中对于例题要反复研读,感悟重点知识,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课后应总结思想方法,深化“学”的内涵。比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适当放慢速度,尽量让学生能厘清其中隐含的关系,看似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种“慢”,有时是相对的。如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一看就会的,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为了慢而慢。比如在初一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学生已经学习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教师只要讲清混合运算的法则,规范书写格式就可以了。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错误,引领学生“慢辨”

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回避或遮盖,更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要进行换位思考,更多地要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慢辨”,巧妙、合理地挖掘利用错误资源。错误之所以是一种资源,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教师善于捕捉、利用学生学习时的错误,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

学习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它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多数情况下,学习错误蕴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教师应善于活用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从错误中深化认知、领略成功。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总结,力求对错误的形成原因、解题方法、解题规律上升到深刻的抽象理解和掌握,而不仅仅是做对一个正确的答案,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些时候,有意识地展开错误也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如对“xy=8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和“6x3y2=3x3·2y2是否是因式分解”可展开讨论,学生很自然会根据各自的定义进行甄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便很好地理解了概念。再比如对一些练习中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总结,便可归纳出其中蕴涵的一般规律。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慢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明确了学生学好数学需要以上诸多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我们平时在教学工作中一直存有这个问题:题目做得不少,可只要条件稍稍一变,许多学生考试时就会不知所措,特别是对蕴含于其内不变的方法,更是迟迟不能领会。学生为什么经不起变化呢?主要原因就是尽管学生题目做得不少,但对解决问题时蕴含的思想方法却不够重视,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必然使他们的数学学习事倍功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诱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感悟,要置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于解题的核心位置。

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及时梳理知识、总结方法。比如在学生做题时,告诉学生审题要“慢”,做题要“快”。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如果审题出现偏差,那么解题往往会走弯路。对于不同的题目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点与方法。如几何题要审图,弄清图形结构,要把文字叙述与图形相对应,要把已知条件和数据在图形中适当标记;应用题的文字叙述较长,要结合题目对有数据的部分仔细研读,必要时可以用铅笔圈出关键的词语,要注重单位之间是否统一,要注重找出其中蕴涵的等量关系等;在解分式方程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忘记检验;在解动点问题时,要把动点走的“路程”加以表述,并注意找准其中的关键点。如果一味地追求“快做”,而忽视了“慢思”,经不起变化也就在所难免。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引领学生“慢议”

学生由于基础等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教学时应关注所有学生的课堂反应,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讲授数学疑难问题时,如果学生自主探索较为吃力,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慢议”,从而突破难点。如上述教学求二元一次方程的三个解时,三个题目设计对比明显,学生经过“慢议”后很容易得出答案。

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学习中碰见疑难时,通过合作交流“慢议”,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活动中,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意见,促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从而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如在教学《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教师可布置实践性作业:调查本校学生的周末上网时间。具体安排如下:首先是“读”———用什么数据来刻画周末上网时间,是采用周末上网时间、上网的用途还是上网的人数,还是选择其它的标准?分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是“想”———如何调查和收集数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要调查全校所有学生;有的认为只要调查一部分学生,理由是“用样本来估计总体”。接着是“做”———主张全体调查的小组的学生站在校门口,出去一个调查一个。抽样调查的种类则很多:有调查本班同学的,有在校门口随意找一个询问的,有调查在QQ群的学生,也有按各班名册随便点几个人等。教师对这些方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展示数据,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样本是否有代表性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便在“慢议”中得以充分感受和理解。

当然,数学教学中“快”与“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和教材的科学体系、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三者协调、和谐发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不管怎样,放缓“快数学”的步伐,敲响“慢数学”的节奏,在“快数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慢数学”,必然会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摘要: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在某种程度上衍生了“快数学”,但“快数学”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表现出一些不良现象,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予以纠正,并提倡快慢结合。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其纠正 篇7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题的随意性

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他们拥有作文的主动权也是天经地义的。但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无视这一客观规律。武断地把违背学生特点、脱离生活的作文命题强加给学生, 让学生在作文时无从下手, 饱受“无米之炊”的煎熬。学生为了完成作文, 只好东拼西凑, 胡编乱造。这样的作文命题使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受挫, 容易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 同时也扼杀了他们在作文中的创造性。

二、训练的盲目性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计划。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训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并按计划进行教学, 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而目前在作文教学中有完整教学计划的老师还比较少,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随意。二是无序列。初中各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具有连贯性, 系统性, 作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 多数教师没有把握好初中各年级作文教学中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导致各年级的作文教学前后脱节, 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三是无目的。教师安排布置作文训练缺乏周密的思考和准备, 充满随意性, 有的甚至只给学生一个命题, 既没有具体的写作要求, 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 让学生无所适从。

三、教学的封闭性

首先是封闭在教师的意愿中。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否认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但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 以自己的写作风格去左右学生的作文。从而扼杀了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性, 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遍一律, 毫无个性可言。其次是封闭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传授一些写作理论知识, 如教学生要“开门见山”, 结尾要“点题”等。而全然不顾及写作学生前情感的培养, 思维的训练和材料的积累。让学生闭门造车, 使作们养成生搬硬套的文风。再次是封闭在教材中。教材在作文教学中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但那毕竟十分有限。

笔者认为, 要改变这种现现伏, 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教研工作必须跟上。而作为教师自身, 也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努力探索适应新时期要求,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采取下面这些措施:

第一、改变命题方式

学生有学生的生活, 学生有学生的世界, 学生有学生的喜怒哀乐;各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学生可以关注社会, 关注自然。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和生活体验,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适合他们特点的作文命题,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愿意写又有内容可写的题目, 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张扬他们的个性, 抒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 写出有新意、有特点的好文章。同时还可以克服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第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初中各年级的作文是一个整体, 各年的作文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联系, 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一要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短期计划, 即每学期的作文教学计划;长期计划, 即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二是要盾序渐进。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提高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切忌急于求成。三是有目的。每次训练, 要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具体的作文要求, 做到有的放失, 避免学生在作文中天马行空。

三、进行全程训练, 坚持整体教学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8

从历史上看,人的法律观念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在社会多方面的推动下进行的能动的过程。在法律教学中,学生本身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因此中学法律课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效果中,学生对法律观念是否积极认同,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可以增强法律意识,形成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可以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知法守法者多,也就越有利于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探讨法律课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迄今为止,在思想教育理论界,关于学生现代法律观念培养的问题仍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法律观念培养之间彼此游离的状态如果继续存在下去,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流于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特殊形态,一般商品经济的要求仍然要反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在商品经济要求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与自主观念正迅速形成,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培育、完善和发展而不断增强,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法制机制来扶持和保护社会主体的日益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仍然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就会被来自传统的保守力量所遏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经济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法权关系,它的运行依赖于各种精密、稳定的规范化关系,其表现形式即为法律关系,因此,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再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市场经济中就必然“硬”不起来,这已为近一阶段的实践证实。

诚然,法律观念现代化本身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实现学生法律观念的深入需要从多方面去努力,但是由上述分析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服务作用,就必须将中学生法律观念与法律知识重要性的问题纳入自身范畴,从市场经济本身所蕴涵的法律关系出发,将法律植入中学生的主体观念。

第二

从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深入认同的内在联系,在于他们有共同的任务。

建立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体意识形态方面的现代化问题,具体而言,也就是要使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道德水准、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顺利并良好地实现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在思想政治教育所有层面的内容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居于基本的和中心地位。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所选择,所奉行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人生理想以至于世界观,都以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价值取向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属点。事实上,学生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蕴涵着特定的价值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内容,实质上也都带有特定的价值指向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概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社会主体进行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当前,就是使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

社会主体实现其法律观念现代化的能动性可由两方面的因素启动: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前者起决定作用,后者起催发作用。这两方面因素对社会主体能动性的推动作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单就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所产生的能动性而言,由于主体的认识不足,对于主体而言是盲目的而非自觉的,是自在的而非自为的,是偶然的而非必然的。这样的能动性所起的推动作用极有限,在近现代中国法制化的过程中,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和启蒙与解放出发,力图清除长久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封建传统观念,而在当时,社会也需要社会主体实现法律观念现代化,但是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历史条件下,救亡的浪潮淹没了启蒙的呼声,造成了我们社会主体没有实现法律观念的能动性,因而传统的法律观念没有得到深刻的改造,法律观念进行的转变非常缓慢。相反,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抓住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了积极的以自由、平等、自主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体法律观念的转变,这说明,法律观念的现代化需要社会主体发挥出高度自觉的能动性。在具备了经济、社会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对社会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主体对法律观念现代化意义的认识水平,使主体法律观念现代化的能动性由盲目变为自觉,由自在变为自为,由偶然变为必然。

第三

尽管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上,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但是这种主体地位不一定被社会和人自己所承认。长期以来,在我国一方面以家族和社会为主体,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核心的传统法律观念不承认人的主体地位,认为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成员;个人人格的发展必然同社会的伦理要求相一致,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的主体作用受到压抑。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计划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弱化个人的自我决定和选择自由的集权型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已被打破,但其影响依然存在,这也压抑着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阻碍人的主体作用发挥的牢固组织障碍。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9

周至县第三中学马周科

2012年11月12日----16日,我有幸参加了2012年西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研训班培训,之后在县局教研室组织下开展了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培训期间,听取了陈海兰、安保仁、胡卫平、宋德铭、贾玲、汪香志、张韧等教育专家的报告,以及优秀教师刘鹏、许盈老师关于“课堂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的经验介绍,后县教育局组织下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在教研室专家高伟鹏、李苏鹏等的指导下了解了我们教学现状,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参加了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结合我们正在开展的高校课堂,感觉收获颇丰,现整理如下。请各位专家指导,同辈共享。

一、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绩与优点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我们许多老师已经初步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在课堂中体现出新的学生观、教学观,突出体现了教为学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再如,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重视学生的发现过程、探究过程和情感体验。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和研究性学习,编写导学案。所有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靓点。

教师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并制作教学课件,呈现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也较好地运用了数学公式编辑器、几何画板等工具。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强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不强。绝大多数教师能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但一些教师对教材的思想性挖掘不够,没有吃透教材,把握不住教材的思想体系,没有落实好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

2.一些教师在教学处理方面有失误,有些课堂形式主义现象。高校课堂学来了形式,没有充分消化理解,导学案编写简单套用“公式”,简单的时间分配的教学模式,甚至用不当的教学行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出师生之间 1

协作和平等对话的新理念。

3.个别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欠缺,花架子多。首先表现为教学的科学性不强,驾驭课堂的能力不不足,有的课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能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突发性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效益低,数学语言表述不准确,甚至有科学性错误;其次表现为教学的随意性问题,为了追求某种效应,信口开河,在教学中废话很多,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4.一些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该注意到,一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正是忽视了这个基本原则。这不仅仅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和操作上的问题,这些方面值得重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建议与思考

对于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突出成绩,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好的教学经验需要不断总结,先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应用与推广,而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克服和改进。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中学数学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积极推进高校课堂,不盲目照搬别人的东西,关键是抓住高效的本质。

第一、“学生如风筝,老师应为抓线者”。最初以为高效课堂便是老师讲的越少越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恣意发挥。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确思维活跃,但却天马行空,抓不住重点,细枝末节成了学生讨论的主要对象,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不成,学习效果更是无从找寻。我想这并非高效课堂,听了专家的报告,重温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回顾上课过程、学生听课学习的状态。我想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听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对题意的理解,将学生偏差的理解引导回来,使他们在展示环节能够直指教学重点,令课堂重点突出,展示流畅。另外,对每小组展示后的点评也很重要,发现每个小组展示的优点,将这个优点放大予以表扬这样就使得小组之间即形成竞争又相互学习优点的氛围,让他们的展示更加精采,更为学生的展示在无形中规定了方向,也更能促使他们在预习和对小组学习全力以赴。

第二、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模式远航之帆。

如果说高效课堂是将学生渡过成功彼岸的航船,那么小组竞争合作机制便是高效课堂远航的帆。小组建设从分组、选组长到培训组长都应进行指导,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受益,分组、选组长不仅要根据性格、性别、成绩,更重要的是将热心乐于奉献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以这些学生的热情去感染组内学生,以达到组内和谐互助互利的目的。组长的培训更是关键,教给他们方法并发挥他们的特长——用热情和组长的奉献精神打动组员。经过精心组织和优化,可以使基础较差成绩不尽人意的学生都尽力学习,尽情展示,这小组竞争机制成为高效课堂得以高效实行的有力之帆。

第三、用好教材,善于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好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教材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栏目,就是阅读材料。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与数学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者是联系实际的知识,是编者精心编撰而成的,集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数学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3.贴近高考实际。数学课堂注意新课改的精神和面对高考两者如何结合的问题,细致分析教材。例如,“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一节,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是“了解”,但公式应用仍然应是重点,作为新教材,它一开始从“直观感知”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空间形象与概念,而“直观感知”的重要手段就是画物体的三视图,近几年的新高考卷很重视这方面的考查,从此可见根据三视图求体积是重点。这样备标备材备教备生备考,给了老师们很大的启示,即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第四、深挖教材,提高个人的教学技艺。

1.力求吃透教材。例如“曲线与方程”一节。在课前应细致地分析了教材,这一节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数”与“形”的相互

转化开辟了途径,这正体现了解析几何这门课的基本思想,学生只有透彻理解了曲线和方程的意义,才算是寻得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入门之径。因此要求学生能答出曲线与方程间必须满足两个关系才能称作“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对教材的把握的深、透、细成了这堂课成功的基础。

2.循序渐进,明确目标,正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切不可仍旧采用老一套的教法,同时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把握好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切不可任意拔高教学要求,追求教学中的一步到位。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对所授内容有明确合理的定位,3.充分发挥例、习题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在新教材中,例、习题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既考虑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作用,又考虑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同时又涉及到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例、习题,发挥例、习题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在学生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了知识发生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探究数学本质的欲望和动机,进而促进知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上述是我参与参加了2012年西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研训班培训之后,对高效课堂实践的感受和思考。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要想有更辉煌的战果,还需继续探索,开拓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形成是有实验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2012年12月13日

2012年西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研训班研修论文

对当前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

区县:周至县

学校:周至县第三中学

姓名:马周科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 篇10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 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 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 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 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 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 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 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 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 “学习至上, 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 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 一是心疼孩子, 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 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 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 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 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 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 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 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 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 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2) “顺其自然”型

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 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 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 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 “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长辈们那“特别的爱”, 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 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 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 “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 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 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 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 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 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 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 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行为, 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 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 家长一旦醒悟, 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 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据调查, 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 少则几百, 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 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 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 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2) 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3) 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4) 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 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 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 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

“怪圈”之三:唯我独尊

现在的独生子女, 只知受人爱, 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 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 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 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 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 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 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 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 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 越是不会干的, 他就越想干, 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 不把孩子当宠物, 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 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 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 采取同一的内容, 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 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 以实践为重点, 及时反馈, 树立榜样, 找出差距, 再教育, 再实践, 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 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家长以“情感”的桥梁, 以“亲情”为纽带, 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 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 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 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摘要: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 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做了阐述。

上一篇:生态纺织品检测下一篇: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