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细节的精彩十篇

2024-05-12

品味细节的精彩 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兴趣,活动

长期以来, 课外阅读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应试教育以及网络、卡通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不爱读书、阅读量小或应付读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切实提升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为学生打造一片快乐阅读的芳草地, 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需求。

一、强化课外延伸, 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唤醒学生主动阅读的需求, 才能为学生开启一片美丽的天地。因此, 教师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通的教学体系,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大量的课外阅读, 使学生在从内而外的课堂延伸中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例如, 在学习《草船借箭》之际, 我会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 每天给学生讲一些《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 使学生在精彩的故事中走近名著, 对于其中的每一个人物产生形象的认知。通过一段时间的引领, 我发现学生手中多了《三国演义》等书籍, 他们经常一起探讨三国中的故事, 甚至自编了有关的课本剧, 原本在小学生看来有些遥远的古典名著真正焕发了生机。此外, 学过《七律·长征》之后, 为学生推荐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 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 为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 学过《祖父的园子》之后, 向学生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 都不失为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方式。

二、引入源头活水, 丰富阅读体验

爱默森认为: “较古老的一个时期的书是不适合于当前的。”对于课外阅读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书籍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反观新课标中的推荐书目, 很多都是距离学生生活较为久远的经典名著, 这正是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不妨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同时, 为学生推荐更多适合当今小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例如, 《女生贾梅》和《男生贾里》是小学五年级必读书目之一, 书中充满童趣的故事非常贴合小学生的生活, 因而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于是在此基础上, 我为学生推荐了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郑渊洁童话系列等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了课外阅读。当然, 学生的阅读喜好是不一而同的,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为学生推荐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 引导学生展开更为广泛的阅读。比如, 科普作品《上下五千年》《森林报》, 儿童文学名著《夏洛的网》以及充满生命之美的《泰戈尔诗选》等, 都将带给学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长此以往, 学生将在多样化的课外阅读中汲取更为丰富的营养。

三、强化阅读指导, 提升阅读实效

叶圣陶先生指出: “所谓训练, 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 提起笔来写, 就算了事, 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 摄其精英, 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 表其情意, 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这句话道出了指导在课外阅读中的重要性。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我便引导学生练习写“读书笔记”, 从书中摘抄几个好词好句, 记录下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 或者分类制作美句卡、成语卡、歇后语卡等, 让学生从中有所收益, 积累更多的文字素材。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小学高年级学生,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点评法”展开阅读, 在摘抄动人语句的同时, 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 从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文学之美。例如, 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 学生们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一位学生深情地写道: “只要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 黑暗也会绽放出美丽的光芒。我们也要像海伦·凯勒一样, 笑对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在此基础上, 我和学生一起分享了各自的摘抄与点评, 从写作方法、作品意义等角度对学生进行了深度指导, 使阅读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

四、开展多彩活动, 巩固阅读成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 但其兴趣的稳定性依然不够。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教师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 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逐步爱上课外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 为了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我每个学期都会定期开展诗文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我是故事大王、介绍一本好书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学生们背诵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诗文, 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了许多心灵的营养, 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 我充分利用黑板报、班级博客等阵地, 开设了手抄报赏析、美文推荐、心灵鸡汤等栏目, 让学生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同时彼此交流、互相促进, 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课外阅读环境, 使阅读真正走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点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语文教学的有益延伸, 课外阅读在阵阵书香中为学生带来成长的快乐,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之下, 课外阅读必将成为学生生命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将从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曹娟.浅谈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J].小学时代, 2010, (11) .

[2]王秉然.小学课外阅读四步法[J].祖国, 2014, (4) .

[3]付立平.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J].科教文汇, 2008, (5) .

品味细节的精彩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细节,课堂教学

对课文的细节开发不够,学生将难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现代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对细节的重视。

一、重视课文内涵的发掘

1.对景色描写细致深入的体会

文学作品中的景色描写往往最被赋予作者的深情。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对那段江南水乡夜景的描写进行反复阅读,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论对这处景色描写的见解,并说出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思。起初学生都会说这段文字赋予了作者对童年深切的怀念与眷恋,我肯定了他们的说法,但随即又多谈了一些有关鲁迅的生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他们再阅读、再思考,随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说:“鲁迅先生很矛盾,他喜欢中国文化、热爱家乡,但深知那只会阻碍中国的发展,迟早会被毁灭,因此热爱中隐含着不舍与诀别,他将与自己喜欢的东西作斗争。”听到他的回答,我不禁拍手叫好,并调侃道“可以为师矣”。这件事情令我在惊叹青年学生领悟力的同时也深感细节的魔力。

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重视,能让学生在对美景的想象与陶醉中感受作者的人文关怀,真正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2.重视情感表达的细节

文本的情感表达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思考,如何让学生把握好其中的细节尤显重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营造情感氛围。比如在学习《西厢记》时,当主人公互相吐露情思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温柔凄婉的旋律,同时辅以教师的指导,那么,这个爱情故事的悲剧性便呈现出来了。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纠正和培养学生对美与丑的认识。莫言在香港大学的演讲中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敢于揭示人 性的阴暗 面,很多优雅 的读者只 喜欢平静的、善恶分明的作品,是因为害怕黑暗,害怕发现自己人格中的阴暗面。事实上,任何人的情感都不可能纯粹。”

因此,培养学生如何看待美与丑十分关键。每一个人物情感都同时包含着美和丑。例如在讲解水浒传的黑旋风李逵时,我们会讲到李逵劫法场砍看客时杀人不眨眼的凶恶,但另一方面他的这一特性反而体现出他的率真,在别的章回中,李逵孝顺、重义气、爱打抱不平,这些行为都是李逵率直的性格的体现出来,李逵的情感世界是简单、干脆、热血与排斥异己的。把这种理 解人物的方式教与学生,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的认识也就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了。

二、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细节,塑造良好学习习惯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她的每一届学生都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六年级,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凡是她带的学生,不仅是在语文方面十分突出,而且别的学科譬如数学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全校也是名列前茅,很多学生甚至在六年级的时候就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的作品。有一个记者去采访她,问道:“您的成就令人感到惊 讶和佩服,请问您是 怎么做到 这一点的?”她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吧,每次遇到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就让他们写检讨表扬自己,每次都要找出自己一百个优点,这样学生每次表扬完 自己都会 很内疚,从此便很 少犯错误了。”

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模仿这位语文教师,但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学生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而且只能引导,而不能强制。基于学生年轻阶段的叛逆心理和英雄崇拜,我们不妨经常表扬那些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并给予一定奖励,这样,在那些调皮的孩子的心里就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值得效仿的对象,学习习惯的纠正也就由心而发了。

三、主动了解学生心理

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必 备的素质。如教学《项脊轩志》,我事先布置学生去预习这篇课文。中午的时候,我从教室门口路过,偶然听到 两个学生在小声议论。同 学甲说:“这家人有 点奇怪啊!明明身在乡野,说话却像个城里人,尤其是归有光的奶奶。”“是啊,这要么是课文太假,要么是老太 太太假,要么古代人都假。”乙同学也随即附和道。听完这个 对话我忽然想到怎样切入这篇课文了。

第二天,我开始向学生们讲课:“古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用说村野乡中的老太太了,然而,今天偏偏有这么一名独特的女性,她有理想和抱负,一心想为子女造福,望家中兴旺,言行举止也俨然一副京中贵人的形象,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位奇女子呢?那就让我们跟随归有光进入他的回忆吧。”这种切题方式果然大受欢迎,教学很快有效率地进行下去了。

品味细节的精彩 篇3

第一步:认识细节

先示例小学生习作一篇,进行细节剖析。如下文《我当了回小老师》。

例文:星期四的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我跟一年级老师商量好了,请你们到他们班当回小老师,纠正小同学不正确的写字姿势。”话音刚落,全班沸腾起来,同学们个个欣喜若狂,都想去当回老师,过过瘾。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我们第一组的几个“小老师”兴高采烈地走进一(2)班教室。小组长陆野清了清嗓子说:“各位同学,这节课我们来教大家正确的写字姿势,现在请同学们抄写第15课生字。”说罢,就听见教室里响起“沙沙”的写字声。

我们仔细地观察每个同学的姿势。我发现他们有的胸口紧挨着课桌,有的拿笔姿势不对,还有的写字时用脚踢前面同学的板凳。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拉长声音说:“同学们,写字的时候要‘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还要做到‘三个一’。你们跟我做一遍。”我做了个示范给他们看。这些小同学还真听话,马上做了标准的姿势给我们欣赏。我们高兴地点点头。于是,他们又接着写。这次明显好多了。可好景不长,有的同学又“旧病复发”了。我走到一个小同学跟前说:“你歪着头,趴在桌上写字,这怎么行呢?长此以往,你就成了小‘老头’喽,还会成为‘四只眼’呢!”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那个小同学马上把腰挺直了。

20分钟的写字课结束了,我在回来的路上想“一年级的同学真淘气,当他们的老师真难啊!不过,我感觉当老师的滋味真爽!”

教师在细细讲评的同时指出,瞧,这个四年级同学的习作就写出了很多细节:小组长说话时的神情、齐刷刷写字的声音、各个小同学不正确的写姿、“我”纠正提醒小同学时那风趣的语言、回来时的内心感受等等。正因为小作者用了这么多的细节描述,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当回小老师”的经过。

这样通过例文,让大家很直观地明白,这些就是细节!细节并不深奥难懂,它其实一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等着大家,只要我们细细去感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细节,都能让自己的习作充满真实生活的魅力,充满“真”的力量。

第二步:浸润细节

几乎每篇教材都是细节描写的很好范例,都可以在带领学生细细品味鉴赏中体悟到细节描写的吸引力。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描写:“像一匹永不疲倦的骏马!”这个比喻多形象,一位画《奔马图》的大师,正像不知疲倦的骏马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那么地奋发努力。

《虎门销烟》中“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激发学生思考:不都是倒进销烟池里吗,干吗那么麻烦,还分别用三个不同的动词“撒、抛、倒”呢?从而让学生细细体会用词准确的重要。“撒”——盐巴大粒大粒的,用力铲起,撒进大销烟池,多均匀、有效;鸦片——一块块的,准确抛进销烟池内各个位置,多均匀、高效;生石灰——一担担的,只要一倒入销烟池内,马上就能充分地让盐水沸腾,把鸦片迅速化为烟渣,最后排入咆哮的大海。整个销烟过程真是简便,经济,彻底,有效!

告诉学生,这就是课本中无数的细节之一,多么有嚼劲,比喻形象贴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准确又生动。

第三步:细节再现

“习作操练课”:让班内学生人人有机会动动手,可观察,可闻一闻,可品尝……把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引入习作课堂。让学生在家长协助下,带来做好的蛋炒饭、海苔寿司、凉拌黄瓜、煎馄饨等食物,在班内来一次“吃货大聚餐”,写一写“吃货排行榜”。学生个个参与分享品尝,欢笑乐翻天,然后立即动笔写写,眼之所见、耳之所听、鼻之所闻、口之所尝、心之所感,就构成了一篇篇有具体细节妙趣横生的好习作!

第四步:更上层楼

结合每周的大小练笔,逐步深化探讨:细节如何写精到,不至过于“臃肿”。学会选材,学会取舍。

如班内小雨写的“生气”:看来她是真的生气了,噔噔噔地冲了过来,一手反撑着腰,一手指着他的鼻尖,眉头紧锁,两眼瞪着,冷笑着,准备找他“算账”。

小芷写的“吃货”:在今天的品尝会上,小浩是最疯狂的一个。他一把抓起蛋炒饭就吃,“啊呜”一口饭就进了嘴。我们见了,心想:早知道我们刚才也用手抓了。唉,他可真是一个翻版野人呀!

小琪写的“委屈”:妈妈一连串的责问足足说了十分钟,好不容易停了下来,我哽咽着说道“我真的没拿什么十元钱……”妈妈一听,气得板着脸,大半天才说出话来:“你……你给我写作业去,晚上再来收拾你!”我一边写着作业,一边默默擦眼泪,这可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呀!

小镓写的“玩电脑”:听我一答应,姐姐就飞快地“蹿”到电脑前,脚步轻得就像面前吹过的一阵微风。

教师也要慢慢由“扶”,到“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如何在细节中融入联想、感受;细节怎样写才笔笔传神。

品味爱的细节作文 篇4

上了初中,总觉得母亲啰嗦,怎么老是问这问那,老是训我。每天上课之前总是问我落没落东西,反复叮咛我带好东西,好好学习。天天听惯了也便习惯了,听不见反而不适应。爱的细节跳动着不一样的脉搏,让人倍感温暖。

上了初三后,学习任务繁重,母亲对我的关怀更加周到了。

早上起来摆在床边的衣服,放学回来丰盛的饭菜,午夜里的一杯咖啡,一件衣服,一个苹果,这些都是母亲无言的爱。为了我,母亲连平时最喜欢看的电视剧都不看了。我学习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看书。灯光下,母亲脸上过早爬上几丝浅浅的皱纹,有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然而她脸上却透着祥和以及淡淡的喜悦。

关注细节 绽放精彩 篇5

一、挖掘教材, 打造细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 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其中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人文素材等方面的内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认真打造教学细节, 使学生在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 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时, 我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课前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调查几种物品的包装, 并记下他们的质量再在课堂上交流调查结果。学生获得了大量信息:如一袋饼干重120克、一袋食盐重500克、一带面粉重25千克、一小袋方便面重60克……学生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再用手掂量一下120克、500克……到底有多重, 增强了感性认识, 使数学知识在体验中理解、深化。在这洋溢动态和生命的细节教学中, 学生在接受书本熏染的同时, 又不断地受到丰富多彩现实世界的碰撞与冲击, 使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 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精心预设, 创造细节

俗话说:“预则立, 不预则废。”一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 无缘无故产生, 实质上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 一种思想。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 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 生成一些精彩。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无不在一个个教学细节的预设或生成中得以提升。我认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预设。

1.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 注重实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材料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 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片断:

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做实验, 每组的桌上放了大小不一的空圆柱和空圆锥。我有意识地设计安排实验工具, 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和空圆锥, 有的组空圆柱和空圆锥不等底等高, 有的组两种都有。学生们兴奋地安排、操作并记录着。

实验之后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

生1: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子, 然后倒入空圆柱中, 三次正好装满,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子, 然后倒入空圆柱中, 四次正好装满,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3:不对, 我们还不到三次就装满了。

……

教室里沸腾了。“到底是几分之几呢?我也想试试!”我故意装着不解地说。

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从教具中随手取出一个大的空圆锥和一个小的空圆柱, 举起来说:“你们看, 一次, 再来一次, 两次正好装满,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

教室里的声音又大了起来, “老师, 你取的圆柱太小了。”我重新使用一个和空圆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继续实验, 三次正好装满。学生得意地笑了。我立刻问道“看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学生恍然大悟:“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对于“等底等高”这部分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师故意设计选择不同的教具,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 增加了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2. 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 体现实效

布鲁姆曾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 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 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进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提问, 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

三、关注过程, 捕捉细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你会发现在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 从“小事”入手,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捉住一个细节, 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教学;忽视一个细节, 就可能会毁掉一堂精彩的课。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做个有心人, 及时捕捉, 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 捉住那些不期而遇的动态资源, 把这些资源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 定能使课堂涌起精彩的风采。

巧扣细节演绎精彩 篇6

一、慧眼识珠———发现挖掘细节

如果把整篇文章比作一棵树的话, 深入文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由远到近欣赏树的过程。其实当我们走到它面前睁大眼瞧时, 看到的只会是它的局部、它的枝枝叶叶。这既是一种必然, 也是一种需要。树的美, 不仅在它的整体造型, 还在它的干、枝、叶, 在它的色、质、味上。教师所要做的, 就是成为一名“巧妇”。

1. 发现准确的用词。

大凡文章, 用词遣句是基础。好的用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笔力, 更是我们走进文中人物的棋子。如《小草与大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837年冬, 21岁的夏洛蒂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 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 寄给当时大名鼎鼎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文中“惴惴不安”一词很好地刻画了夏洛蒂当时的心情。这儿的不安有多种原因:既有怕罗伯特·骚塞看不上眼而不安, 又有内心渴望得到罗伯特·骚塞肯定的躁动。紧扣这一词, 我们便可洞察夏洛蒂的内心世界。

2. 发现传神的描写。

教材中从不缺乏经典美文:陈忠实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老舍的《草原》……比比皆是。拿《草原》来说, 第一小节对草原的描写就非常具有艺术震撼力, 至今仍有许多老教师能有感情地背诵:“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样的文章片段, 怎能束之高阁, 不好好品尝一番呢?

3. 发现艺术的留白。

我们都知道, 树长得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方才好看, 中国的传统山水水墨画更是把“空”与“白”做到了极致。艺术性的留白在很多文章中都有出现, 它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鞋匠的儿子》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说到这里, 林肯流下了眼泪, 所有的嘲笑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又如《爱之链》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粗糙的脸颊, 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 乔依……”

二、园艺修剪———打磨精品细节

正如一则医药广告所说的:药材好, 药才好。“好料”我们已发现, 那么, 我们就应该好好地利用, 把它做细做精, 把它打磨成教师执教的闪亮点、学生学习的收获点、课堂气氛的高潮点。这一点上, 特级教师和名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每一堂课都有让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之处。我们往往习惯于惊羡于他们的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匠心独运, 却常常忽略了他们在打磨细节上的深思熟虑和用心良苦。

当然, 想要预设出这样一些精彩, 需要教师做好设计工作。它是建立在对教材、学生、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上的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 也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 更不是教师自我炫耀的“故弄玄虚”, 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设计创设。如何教?从哪儿切入?在这个“点”上我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获得哪些进步?目标明确、通盘考虑、优化设计变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念好“精”“深”“活”三字诀。“精”即精心选择, 选择精品。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 达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之效。“深”即钻研要深, 挖掘深入些, 发现也会多很多, 这才方便你“做足文章”。要避免浅尝辄止, 这是很多教师发现了抓住了也使用了但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活”, 即教学要灵活、气氛要活跃。不要只按预设走, 或者预设得要周全些, 教风要活, 须知“条条大道通罗马”。教风活了, 气氛自然也就活了, 互动多了,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自然而然也就发挥了。

《爱如茉莉》一文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第九小节开头有这样一句“一天清晨, 我按照爸爸的叮嘱, 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很多教师对这一句往往一带而过。而本校的一位教师执教时, 却紧扣“按照爸爸的叮嘱”“一大把茉莉花”做了一出“小戏”。

师:母亲住院了, 爸爸也直奔医院去照顾妈妈了。一天清晨, 我也去医院了, 我带去了什么, 你从中感知到了什么。

生1:作者去的时候带去了一大把茉莉花。从中我感受到了父亲的细心。

生2:作者去时带的茉莉花是爸爸让带去的, 而且文中用了“叮嘱”这个词语, 我看出是爸爸千叮咛万嘱咐作者的, 我从这儿感受到了父亲对母亲的爱。

生3:父亲不让作者带别的花, 只带茉莉花, 说明父亲知道母亲最爱茉莉, 他对母亲的生活、爱好是了如指掌的。

师:大家都很会读书。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就让大家读出了这么多。下面我们接下去看, 作者推开病房门时, 看到了怎样的一幕。

……

三、邂逅偶拾———珍惜生成细节

古人云: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在教学时教师考虑再多, 也会有遗漏之处。受各方面影响, 学生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文中人物的评判存在差异。对学生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唐突问题, 有些教师或因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或因教学机智不够, 或认为是学生捣蛋, 从而处理不当。这不仅破坏了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求知欲遭到打击, 将影响学生今后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但常言又道:塞翁失马, 焉知祸福?如果教师有丰富的教学机智和深厚的教师素质, 能随机应变, 视此为机遇, 也将会有惊人之喜。不仅对教师, 对学生而言都将受益多多。虽然教师常说, 生成是可遇不可求之事, 但笔者认为, 当生成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 请你牢牢抓住它。

前些日子, 我听了某教师执教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在教学第一小节时, 出现了这样一点小问题, 课堂实录如下: (当学生找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之一是遭到外国学生的嫉妒时)

老师问:什么是嫉妒?

生1:嫉妒是怨恨的意思。

老师一愣, 说:仅仅是怨恨吗?他是怎么说的?

生1朗读第二小节。

师: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1:从“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这句可能看出他对达仰看重徐悲鸿很怨恨。

生2:从“你们中国人就是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这句话可能看出他看不起中国人。

师:他看不起作为中国人的徐悲鸿, 所以, 他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话。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把第二小节读一下。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执教教师放弃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 即分辨“嫉妒”与“怨恨”两词,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但却没有很好地抓住。办法一:围绕第二小节做足文章, 从“很不礼貌”“很看重”等词, 从外国学生说话的语调处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办法二:查字典。其实查字典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拿出字典翻一翻, 一目了然。机会稍纵即逝, 这一环节的处理, 学生不但对“嫉妒”一词不解, 也没弄明白外国学生到底是因何原因而嫉妒徐悲鸿的。可惜!

品味细节的精彩 篇7

一、倾听“弱势”学生的声音

我们的孩子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 往往课堂上除了准确无误的回答, 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答案,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在这些孩子身上, 去倾听他们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声音。如, 一次教授《给家乡孩子的信》时, 让学生阅读理解第一小节, 一个学困生面露困惑色, 嘴里还在嘀嘀咕咕地低声说些什么, 于是我就请他说说对这节的理解, 他犹犹豫豫地站起来, 小声地回答道:“巴金爷爷看到这么多的信, 就好像看到同学们站在面前争先恐后, 讲个不停……”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下, 又低下头说:“讲个不停……应该……应该很热闹, 怎么又说不热闹?”听了他的回答有些学生笑了, 很显然这是嘲笑他, 我立即制止, 并说:“这位同学可真细心, 能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再问全班同学:“你觉得好不热闹是表示热闹呢, 还是不热闹?并说说为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小手如林, 情绪高涨, 在思维相互碰撞之中, 得出了共同答案。经过这个过程, 这名学困生也弄明白了“好不”这种表达方式的含义, 脸上露出了笑容。

可见, 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 更要倾听暂时失败孩子的心声, 我们耐心地等待, 我们热情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教师不仅满足于听到学生的言辞, 还要善于听到言辞背后意思不够明确的情绪和需求, 并加以热情的呵护和细心的指导。尽管学生发言时结结巴巴不够流畅, 或表述的甚至含有错误, 教师都要耐心地、专注地倾听, 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 感动学生, 这种乐观的期待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倾听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文本作为一个物化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时, 其形式虽然是一模一样的, 但读者在解读其中的内容与思想时, 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理解与价值取向。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中, 在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中感悟引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如, 在教授《船长》一课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体会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后,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 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这时就有学生回答道:“这就说明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 不愿意独自离开。”又有学生反问道:“可这时乘客和船员已全部安全离开、获救, 船长完全可以走呀!”听此说法, 我就问道:“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答道:“因为船上的人都已获救了, 他完全可以走了, 而且他自己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 完全有能力自救。”学生们纷纷回答, “我也认为船长不应该死, 他要活下来继续带领船队航行。”……倾听了学生这精彩纷呈的回答, 令我感慨不已。这段精彩细节的展开, 源于对细节教学的重视, 源于能倾听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在这里, 就是秉持着“个性化”解读的理念, 充分相信学生有自读自悟的能力, 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解读的信心, 充分尊重学生自我个性解读的成果。课堂上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 展开个性的对话, 走出文本的世界后, 展开个性的交流, 阅读就走向了深入。

三、倾听学生“节外生枝”的意外之声

品味精彩语文课堂 篇8

--------参加 “广西2012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习心得

人生若只如初相见

11月22日至23日,笔者参加了在桂林市举行的广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期间,观摩了来自我区各市的12位教学高手的竞赛获奖优质课,聆听了与会名师的成长经历介绍。执教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精致的教学设计,从容不迫、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课堂交流氛围;上课教师谦虚、积极进取的学习工作精神,使笔者深受启迪和教益。

现结合部分观摩课,谈谈自已一些肤浅的感受。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的指导,是这次观摩活动的一大亮点。执教老师普遍认识到让学生读准、读顺、读好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读为本、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在许多观摩课中都得到较好的体现。

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在指导品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个句子时,可谓独具匠心。她先让学生说说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味道?再指名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然后,潘老师引导“换词读句”体会“有时。。有时。。”从青年不时变换的绘画动作中体会到青年的画技高超,并顺势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练笔写写“能游到纸上的鱼到底是什么样子?”师生入情入境地模拟表演聋哑青年与围观人议论的情形:老师先让一个学生充当小女孩的角色,读出惊奇地的语气:“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游”字的精妙,从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高超画技,展示了教师“读”的指导过程和学生“读”的能力的提高过程。

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时,那雪落无声的朗读指导更令老师们叹服不已。张老师并没有在朗读形式上变花样,在朗读技巧上做文章,而是通过情感的激发、情境的创设、画面的渲染,以及老师高亢激昂,声情并茂的引读,如教师引读:铁环紧锁着他,他坚定地说:“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烈日暴晒着他,他还是坚定地说:“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寒风侵袭着他,他仍然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鹫鹰啄食着他,他毅然坚定地回答:“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让学生反复品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样,将学生完全带入了故事的情节之中反复诵读,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理解、感悟、生成语言的过程。他的课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听课的老师,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感之于心,受之于心,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捷径!

二、扎扎实实教语文,夯实字词学习。

十几位老师的课堂上都涉及了字词教学,从板书课题到指导书写,无不显示着教师精巧的设计。如重庆市的余晓娟老师,她上《雷雨》一课时,运用造字规律引导学生书写“蜘”“ 蛛 ”等字,山通过课件出示不同的例字。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书写规则:“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循循善诱的引导,形象生动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写好了一个字,还教给了学生观察字形、写好带走字底的方法。综观语文课堂,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所有老师都无一例外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进而深层次地理解感悟整篇文章。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次听到的课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堂课老师都会让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练一练,注重读写结合。在王晴老师执教的《水乡歌》一课中,老师说:’水乡水多,船多,歌多,还有什么多?”,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北海市的谢敏老师在执教《游子吟》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爱,仿照课文练笔,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加深体验。《花钟》一课。钟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开的样子,指导学生用上课文中学会的词语和平时积累的好词语。这样,学生在练笔中,情感得到了释放,体验得到了创造性的表达,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及时的总结概括,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参加此次阅读教学的老师都是各省通过层层比赛选拔出来的精兵强将,听他们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在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谢敏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习古诗的方法;谢培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补充课文题目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刘志杰老师和刘广祥两位老师运用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来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这样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我坚信学生一定会越学越轻松,阅读能力一定会迅速提高。

五、读写结合,适度拓展

阅读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在这次的观摩课上,“写”的训练得到较好的体现,如低年级的写字指导;中高年级的课堂练笔和动手画画、批批注注、写体会,留下思考的痕迹;有的中高年级的课也把指导写字挤进课堂,当场指导学生写好个别重点字、词或难写字。如“装”的书写。同时,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了联系相关内容的拓展作业。

重视教学细节绘就精彩课堂 篇9

一、关注预约,营造生成

“教学细节”在备课时是可以预约的。备课时,我们应当一只眼盯住教材、课标,另一只眼紧盯着学生。预设时,我们只有不断地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教学细节”预设之花才能在课堂绽放。由于精彩预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才能游刃有余、不断生成,从而不断打造高效而又精彩的语文课堂。

如在一次观摩课上,一位教师教学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时,当学生说出那人的做法不当之后,教师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帮帮他,看他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矛和盾推销出去呢?一阵沉思后,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精彩纷呈。有的说:“他应该今天卖矛,明天来卖盾,就不会自相矛盾了。”有的说:“他应该这个地方卖矛,另一个地方卖盾,也就不会出现自相矛盾了。”还有的说:“他应该销到军营,这样不仅卖得快而且卖得多。”……一时间掌声四起,连听课的教师也不住地啧啧称赞。这一环节不仅紧扣文本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它不仅丰富了课堂,也链接了生活,一个大语文教学观在此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这样的课堂得意又得言。

二、利用体验,聚情增效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教学时,为了进一步理解“纹丝不动”,我设计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的细节,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这个词,更能够让学生走进邱少云的内心深处。我首先让学生坐好,然后让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火机,把打火机打开,试烧自己的另一个手指。学生很谨慎,当火苗渐渐靠近时,他们不由得发出了惊呼,手迅速地离开。有几个胆儿大的,坚持了几秒没熬住,败下阵来。然后我又不住地煽情,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的语句上来,“就这样,从天还没亮,到中午,到下午,到黄昏,甚至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就这样趴在地上,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当学生亲身体验后,我让他们说说此时此刻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想想此时此刻邱少云的感受如何,他又是怎么想的。学生们经过讨论后形成一致的认识:邱少云此时的感受和大家是一样的,他为什么纹丝不动,是因为他顾全大局,为了胜利,他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成为了一名英雄。这样,在对比中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品读时,学生读得入情、入味。这一细节的处理虽然简单了些,但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同时,也使得作者、教者、读者三者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智慧之花悄悄绽放。

三、紧扣文本,凸显人文

《新课程标准》也确立了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的平等对话中,我们只有抓住这一个个鲜活的细节,紧扣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滋味,在凸显人物的精神、品性中感悟其人文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中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课文《爱如茉莉》时,文中有一段细节描写:“清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无论谁读到此处的时候,无不为之动容。为之动容的是父母之间那真诚无私的爱,那茉莉般洁白纯净又散发出淡淡幽香。它不需要过多地去讲什么大道理,只要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品味,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爱便会印于心中。有人曾说过:“世上最伟大的教育不是直接告诉他,而是通过一个故事,让他发自内心的潜移默化。这样的教育才是高明的,不着痕迹的。”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教学植根于学生的内心,既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人文价值,受到人文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他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垂青“意外”,助力成长

于细节处见精彩 篇10

一、挖掘教材,打造细节

课堂中的细节看似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一种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教师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细节的设计源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等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源于对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教学中的细节很多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主要源于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作为教师课前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

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通过认真备课,深入分析教材,决定抓住“盼于勒”这一细节重点分析。来看一下当时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同学们知道文章中的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生:不在。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生:“竟”表示意外,父亲盼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他急切盼望的心情。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生:“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师:很好,十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

正是教师挖掘出了“盼于勒”这一细节,通过理解分析,学生对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才理解得如此深入到位。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我想这一切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正是因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才打造出了教学中的精彩细节。

二、精心预设,经营细节

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学细节的预设,精彩的教学细节是可以靠教师来预设的。

在进行说明文的阅读训练时,我结合2007年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海底飞船》的设计,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师:请同学们为本文再设计几道有价值的题目。出题时,可以小到字词,大到段篇,可以紧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还可以侧重于主观感悟。问题不在多少,关键在于认真思考。

2. 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为自己出的题目整理出答案。

3.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掉本组内的问题。

……

在交流问题的过程中,不管是学生提的问题,还是他们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牢固,运用自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正是因为教师的精心预设以及在教学中正确的处理细节,知识点的落实才更加到位,整个教学环节也变得更加丰满。

三、关注过程,捕捉细节

虽然,细节是靠精心预设生成的,但课堂教学毕竟是很难预测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关注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和捕捉细节,珍视细节,正确处理,生成精彩别样的细节。

即使我们做了再好的预设,做好了再充分的准备,也没办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随着学生学习生活和课堂教学的全部展开,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会或多或少的与教师的预设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关孔乙己的课文在备课时,我没有想到孔乙己不会令心清如水的孩子同情,当我在雕琢孔乙己的形象时,一个同学突然起来说:“孔乙己自己偷人家东西活该被人打,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要同情?”而且我看出除了他以外,还有好多同学这样看,我觉得有些寒冷,但我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慢慢引导孩子们读书,孔乙己为什么去偷?偷了什么?认罪态度如何?教室里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安静,学生开始沉入课文之中,感知着孔乙己的悲苦。孔乙己的形象在随机的生成过程中得到矫正、补充和深化。

所以发现、捕捉和处理细节,反映了教师的睿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善于观察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没有打断和阻断学生的想法,而是顺势利导,充分让学生阅读,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正是因为教师善于捕捉和利用细节,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小结

上一篇: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下一篇:保障是折腾的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