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追随三篇

2024-09-03

心灵的追随 篇1

在教学中, 我们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的中心, 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的必然要求。如在《小泥人》一课教学中, 我们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图片, 使学生自觉、主动、广泛地了解人类远古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学生收集到了秦代兵马俑, 东汉的说唱俑, 西汉的彩绘陶女舞俑, 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这些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 生动逼真的神态, 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形态, 不仅表明我国陶艺历史久远和古代制陶水平的高超, 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雄厚博大的民族风格。在课堂内,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在制作前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理解的角色, 或演或画, 利用所学艺术知识, 表现远古时代的用具、面具等古老文化。课堂效果生动活泼, 学习气氛轻松、浓烈。学生通过艺术学习活动, 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淳朴、自然、遥远。完整认识人类文明的变迁历史, 充分享受到自己发现、理解、创造、表现的乐趣。我们通过陶艺欣赏与制作, 形象地接受科学、文化、历史、经济的学习,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见识。在《海底世界》一课中, 我们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海洋生物的有关资料, 在课堂里, 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识哪些海洋生物”?学生们群情激昂, 各抒己见, 纷纷介绍自己所认识的各种海洋生物。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海洋中不管小如拇指还是大如房屋的海洋生物, 它们都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能画一画吗”?接着展示各种造型的海洋生物让学生欣赏分析, 使学生分析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利用艺术作品表达对自然界事物的情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充满激情地创作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陶艺作品。在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同时, 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开发, 通过技能操作和作品欣赏,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陶艺学习, 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竞争进取的精神。

在陶艺教学中, 我们在不同的年级制订并实施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在低年级, 让学生去游戏泥土, 感受泥性。动手捏制作一些随意性的东西, 初步掌握泥板、泥条的若干种制作手法, 鼓励学生创作一些简单的作品。如在《我做的茶具》一课, 我们采用顺口溜的方法:“大茶壶, 尖尖嘴, 看着身边的小茶杯, 弯弯腰, 抬抬腿, 咕噜咕噜, 倒了一杯水”, 学生对课产生了兴趣后再动手去做。在中年级, 让学生学习陶艺制作的基本成型方法, 初步掌握泥土粘接与盘条共用的造型。如在《生日蛋糕》一课中, 学生本来对此题目较熟悉, 但必须强调泥板与泥条之间的粘接要牢固, 并注重陶艺制作的成型方法, 初步了解刻压、压印、粘接等纹理制作方法;《变化的罐子》一课中, 就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技法去尝试、去创作, 效果也很好。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 如欣赏《中国古代陶器欣赏》与《中国现代陶艺作品欣赏》时, 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陶艺作品的历史与发展状况。在高年级, 让学生练习陶艺制作成型方法, 感受陶文化。在综合运用各种技法方面, 尝试制作大体积作品, 如《我造的未来建筑》, 就让学生坐下来、耐心做, 初步掌握坯成型的基础方法, 尝试用各种工具、特殊材料制作纹理, 制作一些空间性、抽象性较强的作品。如《形体的堆积造型》一课中,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新的方法、新的可能性, 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 引入釉料装饰、烧制等知识。欣赏精致的古典陶艺, 感受优秀的现代陶艺, 提高学生的欣赏、感知能力, 为以后的制作奠定更好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在我们近三年时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 “陶艺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陶艺”在创新实践中, 已显露出其在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的独特功能。

追随心灵的振幅 篇2

在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中《文章长短随君意》一章的教学中,我撇开了许多现成的课件和教案,而从学生已学过的经典篇目着手,选取五个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让学生走进自由生动的扩展舞台。结果发现,这样完成扩展语句有关的教学内容,真是轻松,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教学时间,并且精彩不断。

我首先精心选取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的片段,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欣赏熟悉的精彩文本选段,按照老师提供的“段话的中心是 ,围绕这个中心,采用了 表达方式,读后留下了 印象”这一填空框架,主动和文本对话,进而感受有关描写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艺术佳境。

生1点评说:“这段话的中心是江南的冬景,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读后我仿佛置身到了江南,仿佛看到满街的落叶、鸟雀呼情的屋檐,曝背谈天的老翁小孩,自由快活的江南生活,让人神往!

生2点评说:“这种美妙的地方情趣,是借助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在描摹状物的时候,要主动有意识地采用它,比如首先要想象到一个具体的地方,那里都有哪些景物意象,还要想象这些景物意象的具体状态特点,运用一些生动的拟人、比喻等,增添事物的生机味道。”

我此时惊喜地发觉学生已经从本质上意识到运用描写进行语句扩展途径了,那就是按照“地点—景物—特点”的思路展开,再加上修辞来增强语言表现力。于是我趁机进行了变式训练: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将“燕子飞翔”进行扩展。

生1:暮春时节,燕子还在江南徘徊飞翔,到了仲春,它们便成群结队地飞往北方,待到仲夏,在塞北的天空也能看见燕子飞翔的倩影。

生2:一只被雨打湿了羽毛的燕子,翅膀拍打着地面,瑟瑟地抖着。雨停了,它想飞上枝头,一次、二次……它努力地扇着翅膀,向上飞翔,经过多次地尝试,它终于奋力而上,直冲蓝天,在无垠的天空欢快地飞翔。

语文老师应该力求摆脱诸如“选取典例—探究题方法、技巧和步骤—模拟训练”惯用式的教学。教师决不能得益于丰盛至极的教学资源,而要努力从教学内容的最根本着手,巧妙地切入,以此牵引课堂,拨动学生灵敏的思维,让师生共同闪动心灵的振幅,让课堂成为我们追求梦想的磁场,那么课堂定能增添许多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

追随语言 直抵心灵 篇3

直抵心灵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我已经教过三次,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上低段的课,对于语文的教学理念上更多关注人文性,通过一篇课文了解一些事,弄懂一些理,学点朗读,积累点词语句子。第二次教,是骨干教师展示课,当时对于语文教学的想法是做到工具与人文有效结合,于是在教学时运用了模拟体验、移情生活、标点想象等策略,那些策略的运用我更多指向了文本主题的揭示,即能感受到、体会到这是在乎生命、爱惜生命。现在想来缺少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第三次上,也就是这次上,我想竭力关注语言,关注语言的特点,语言背后的意思,语言的运用,通过这些揭示主题。两节课下来,感觉自己做到了。

下面举一个教学片段说明本人对于语文教学目前的思考与追求。教学片段:四个“被”

师: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话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有一个字在反复出现,请找出来。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生:“被”字出现了四次。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带“被”的句子。学生齐读句子。

师生:被困在水洼里的是谁?——小鱼。被困的小鱼有多少?——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这些小鱼会被沙粒——吸干;这些小鱼会被太阳——蒸干。

师:怎么样叫“被困”? 生:就是没有办法出去了。

师:请你用上“被困”这个词,用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说说这些小鱼。生: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真可怜。

生: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真可怜,他们很快要失去生命了。生: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太多了,他们都会死亡。

师:如果你就是那被困在浅水洼里地可怜的小鱼,你会想什么? 生:我会睁大了眼睛呆呆地看着天空等死。生:我会拼命地挣扎,我想活下来。生:我会大声呼救,不管有没有用,我想活。师:是的,小鱼们都想活,可是现在小鱼们“被困了”,面临的是绝境。让我们带着同情再读课文。

思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地抓住了作者语言运用上很特别的一个地方,“被“字在三句话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第二次教学时我都没有留意这个字,我只想学生感受到小鱼的可怜,因此,抓了“蒸”的字形和困的字形,通过蒸和困,使学生感受他们已经无路可退,非常可怜。这次为了体现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提领思想,因此,在反复读课文时,我关注到了“被”字。

先以追问的策略,“被困在水洼里的是谁?——小鱼。被困的小鱼有多少?——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这些小鱼会被沙粒——吸干;这些小鱼会被太阳——蒸干。”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清楚的把握。

接着,用“被困”说句子,要求用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说说这些小鱼。这样做的目的既是训练语言的运用,有是在运用过程中自主理解、感受文本语言。我始终觉得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实践不能离开文本谈运用,因为如果远离文本谈,会冲谈文本意识,对文本的情感基础会受到影响,而阅读教学是无法离开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的,只有沉在其中,学生的文本的把握会正确、透彻。从学生说的情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些小生命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已经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了。

最后,以换位体验的方式,再度感受小鱼们的可怜、无助、无奈。“如果你就是那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可怜小鱼,你会想什么?”从学生的回答看,大多最后说到了“想活下来”,“活”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生命正常的希望、追求,多么想活下来的小鱼,但是他们却被困了。学生的内心激起的是对小鱼的深深同情,从学生投入地朗读中完全可以感受。

上一篇:消防安全培训下一篇:医生实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