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徒制十篇

2024-05-19

认知学徒制 篇1

一、教师教学实践的现状

今天的学校教育, 往往把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当学生知道了这些知识, 就被认为接受了教育。教师的工作则是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先教授较简单知识, 然后教授复杂的知识, 而这些知识复杂与简单的界定, 以及学习内容的教授顺序通常是由教师或者所谓的专家来决定, 而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来确定, 尤其是检验学习、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是通过测验学生获得多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种传统的教授主义, 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无法帮助学生更快速地适应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 对知识必须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整合、掌握、利用复杂概念和新知识的能力, 同时还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对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 杨南昌认为:“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环境中工作, 而彼此缺乏相互交流, 这种研究状况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 高等院校等教育研究机构产出大量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 教师仍然保持自己的教学方式。”[1]这就要求, 教育研究应该是提供可用知识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并可弹性应用在课堂教学上, 使得学生学会知识, 同时创造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索耶指出:“教师阅读新的学习科学方面的知识, 就能够使他们在课堂中更加有效率。教育研究者阅读新的学习科学方面的知识, 就能发现他们自己的研究与学习科学有何关系, 并且也能了解如何参与到未来学校的建设中。”[2]

教师在师范院校接受培养后, 顺利取得学位并成为一位新手教师, 而新手教师如何成为有教授能力与知识实践能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二、学习科学视角下认知学徒制模式的理论分析

新的学习科学的特点是强调理解性的学习, 专注于认知的过程, 同时也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 以及强调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反思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学习。认知学徒制是以教和学为基础, 这里的“认知”强调的是关注认知技能和认知过程, 便于学生观察、模仿、评论和修正, 是一种提高新手教师教授能力和知识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模式。

1. 深层学习与传统课堂实践的差异

认知科学研究发现, 当学生学习深层知识并且可清楚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时, 知识将会存在于大脑的长期记忆中, 也能够应用到其他环境当中。表1分析归纳了深层学习和传统课堂实践的差异。

2. 学习科学和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

学习科学的基础包含了建构主义、认知科学、教育技术学、社会文化研究、学科知识研究等。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知识结构和成人的知识结构完全不相同。建构主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经验和知识的自我生长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环境包含了人、计算机、建筑教室和环境中的有形物体以及无形的社会文化环境。认知科学不只是传统的认知心理学, 还包括社会学和人类学, 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这些能够从专家的智力表征、认知基础、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来了解这些专家是如何使用知识的。

认知学徒制理论包含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探究取向、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莱芙和温格的情境认知社会理论。

杜威强调, 学校是学生行使民主主义和有机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来发现、解决问题的地方, 所以学习是属于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杜威的学校模式运用了学徒制的方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 学习活动的设计内容应该根据学习者在当前的已知知识和能力状态下, 提高一些可接受的足够挑战, 但不能超出他们的现在知识学习能力的范围。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区间, 它的增加或者减少是根据学习者的发展而改变的。布鲁纳和伍德等在1976年创造了“脚手架”理论 (scaffolding) , 解释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发展区中成人对儿童的学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脚手架”理论认为, 课程设计应该按螺旋式方式发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会新课程内容。教师用“螺旋式”方式呈现教材内容, 可以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自己生成新知识、新观点。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学习是发生在活动、情境和当前文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情境认知的基本概念是来自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温格 (Wenger) 认为, 把学习视为实践、共同体、身份认同和意义的相互作用, 在延伸的情境中学习, 也就是通过类似真实的情境中的积极参与和实践。[3]这样就更容易把知识做迁移学习, 也是做中学, 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

3. 认知学徒制的四个维度

柯林斯认为, 认知学徒制基本上有四个维度: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学 (详见表2) 。[4]

4. 认知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的差异

认知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的差异主要是传统学徒制较重视技能学习, 教学和学习任务并不是以教育目的, 它是基于工作上的需要, 而认知学徒制强调一般化的技能, 以便可以应用在不同环境中。根据相关国内外的研究著述, 总结归纳出传统学徒制与认知学徒制之间的区别 (如表3) 。

在学徒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学习认知技能之前, 必须改变学习环境以使得这些内部思维外显化。设计认知学徒制是用来将这些认知过程外显化, 这样以来, 学习就容易观察了。把传统学徒制转变成认知学徒制,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任务过程可视化。二是把抽象任务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 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和任务的相关性。三是改变情境的多样性, 同时把共同点表现出来, 使得学生可以迁移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认知学徒制应用于新手教师培训的特点与方法

1. 认知学徒制应用于新手教师培训的五大特点

一是实践性强。认知学徒制拓展了实践的应用范围, 并明确了应用规则。这样以来, 新手教师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的技能和知识, 极大地弥补了教和学间的鸿沟。

二是教学内容知识外显化。认知学徒制将认知过程外显化, 学生可以观察和模仿、参与和实践所学的知识。大量的研究表明, 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 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影响学习的不仅仅是教师, 还有父母、电视内容、同年龄同伴、信息科技等。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中, 内因学习无所不在, 学习者在设计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模仿,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学习。

三是可科技化。认知学徒制系统的最新发展, 主要是大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将学习科学带进课堂。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的学习环境更为普遍, 在美国已有少部分的研究机构持续发展出新的方法, 将认知学徒制原则设计到计算机学习环境中——“认知导师”。“认知导师”提倡做中学, 这是人工辅导的一个本质特征。它可以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 也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国外已有不少案例使用认知导师软件:艾利文和柯丁格的几何认知导师应用, 他们发现使用几何认知导师中学生的自我解释更准确, 建立了从应用到更广泛领域的规则。[5]当前, 已经出现了网络聊天室 (建立聊天群族) 、新浪SHOW网路教育平台等。学习科学家们强调计算机可以在课堂上有明显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支持学习者经历和体验深层学习的行为。索耶指出, “教育软件是学习科学的中心, 因为个人电脑的可视化功能和处理能力可以支持深层学习”。[6]

四是科学性。近十年来, 意大利的脑神经科学专家亚科波尼 (Iacoboni) 发现了镜像神经元 (mir ror neurons) 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它强调了模仿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镜像神经元的模仿作用可以加速自己和他人的亲密关系, 如果亲密关系越高, 镜像神经元的模仿就越高。手势也是语言的一部分, 就像句子中的短语、标点符号一样, 同时它也是可视和可观察的。从对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 示范、辅导、脚手架等学习支持是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脑细胞, 也就是说这些学习活动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大脑的塑造。

五是教和学个性化。对新手教师而言, 教学内容深浅度的把握是重要的学习课题。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新手教师提高观察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情况, 进而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 这对新手教师教学实践是个性化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水平和他在教师帮助之下确定的科学合理的学习发展区,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科学研究发现: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背景下发生的, 学生进入课堂时, 并不像一个空容器等着被填满, 而是带着对现实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半成型的观点。

2. 新手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认知学徒制模式

一是要建立一个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认知学徒制模式中, 必须要重视学习环境的构成。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而这个学习环境恰好是一个好的情境模式, 符合学习内容和知识应用实践—情境化的学习。

二是要建立学生的实践共同体。要建立一个好的同伴合作的学习氛围, 成立一个实践共同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在这个环境中积极参加讨论、交流、操作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是要积极运用“脚手架”和示范教学。在教学方法中, 学习科学理论和认知学徒理论都非常重视“脚手架”, 教师通过“脚手架”, 给学生在执行任务时提供支持与辅导,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支持学生促进学习。学习过程中, 示范是很重要的, 这是执行任务的过程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说明困难、归纳总结重点等来支持学生学习。

四是要进行反思教学。要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在示范或者实践共同体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反思来比较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不同, 也可以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专家进行比较, 从而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

五是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对于教学内容的复杂难易,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指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在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和有挑战的难度, 然后再增加多样性的实践应用范围, 但不能过于困难, 导致学生学不会, 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总结

学习科学家在认知心理学、教学设计上已有许多研究, 从认知学徒制到认知导师的理论正在发展中。他们认为, 学习研究应该整合三个路径:一是内因学习与大脑, 二是非正式学习, 三是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设计, 来创造新型的学习理论。但是过去研究者都把这三个路径独立进行研究, 并没有找出其中理论对实践的影响是否有紧密的关联性。

在学习科学的视域中, 关于“教师是如何学习的”很少有人研究。在未来的研究工作当中, 可以把“教师的成功学习”当成一个课题, 整合上述三种学习路径理论, 从认知学徒制的理论设计到教学, 通过设计研究方法, 研究专家教师是如何成功学习的, 说明什么类型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改变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4][5][6]R.索耶·基思编.徐晓东等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认知学徒制 篇2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在校教育后,不仅仅具有满足当前就业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后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知识的更新需要继续发展的能力[1]。

目前,相关研究对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容界定为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创新能力是关键。 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的具备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认知学徒制高职教学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认知科学家科林斯和布朗提出的认知学徒制理论在教学内容上更关注专家在获取知识或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复杂现实任务时所使用的推理过程与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学习者的反思和对学习内容的清晰表达;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体现出社会性,注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学习者内部动机的激发,让学习者在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实践,并获取、掌握实践性技能[2]。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帮助。是契合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3]。

( 一) 教学情境创设

作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之一的认知学徒制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等,可以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师、专家和学生构建的实践共同体可以使参与者针对专长所涉及的技能进行积极交流,并参与实践这些技能。

( 二) 教学过程

在认知学徒制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讲授者,而是通过示范、指导、搭建脚手架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则通过观察、实践、清晰表达、反思直至独立探究, 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中心。

示范环节是将专家的问题解决技能外显给学生。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解释学生将要用到的技能或者把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这个过程,然后提供专家问题解决过程的示范。通过示范和观察达到对技能运用仔细分析,从而更深层、更全面挖掘知识并学习像专家一样去思维;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通过清晰表达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环节,教师观察学生,提供暗示、 挑战、反馈和示范等,使学生操作与专家操作更为接近。 也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解决,这样他们会被迫去向彼此表达他们的思维。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解决问题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清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合作性活动中承担批评者和监视者的职责,以便把自己的观点清晰表达给其他学生。通过清晰表达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 认知学徒制非常强调反思。反思的方式可以是教师把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它本应该怎样做进行比较,把学习者整个行动记录下来,把它和专家的行为方式进行比较,以达到理解和改进的目的。以上环节需要教师搭建脚手架,给予学生指导。脚手架支撑的是支持学习者学习的整体方法。可以通过背景支架的搭建,去唤醒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创设学习情境是搭建脚手架的另一项内容。脚手架还可以是学习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当指导和脚手架逐渐淡出后,学生学习中的独立探究就会自然发生。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教师并不教给学生怎样解决问题及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探究,而是提出一般性问题,让学生进入到他们自己的具体问题。

( 三) 教学序列

教学按照全局技能优于局部技能、复杂性和多样性递增的顺序开展。这样的排序原则是让学生在注意到某个领域的细节之前建立一张概念图,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这能帮助他们理解正在执行的技能。在学习具体技能时,构建一系列的任务,在任务解决中用到更加多样化和更复杂的策略和技能[4]。

三、认知学徒制模式下高职教学的变革

( 一) 教学内容的变革

认知学徒制理论告诉我们,专家的策略知识才是导致专长的更重要知识,这种知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默会知识”,即问题解决策略、控制策略和学习策略。

然而,很明显,我们平常教学中对这些策略知识的关注远远不够。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下,除了重视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专家在获取知识或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复杂现实任务时所使用的推理过程以及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尽可能将隐性知识外显,使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 二)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科内容专家, 善于解决学科问题,而且应是教学专家,善于针对学习和问题解决为学生提供思维过程的指导和示范,让学生看到专家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教师应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支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即时的反馈。教师还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合作。

( 三) 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认知学徒制的探究环节中,学生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去追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学生专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专家的支撑作用就会逐渐淡出,学生便接管了学习,建立了对学习的拥有权,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究; 认知学徒制还要求学生清晰表达。清晰表达的使用鼓励学生去自我监控、探究和详细分析所采用的策略和行动,从而使他们的默会思维外显; 认知学徒制非常强调反思的作用。它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教师对怎样促进反思加以必要的指导。毕竟,“作为一个积极、严格和分析性的过程,反思过程对学习质量是很关键的”,有利于控制策略的形成; 另外,学习者之间组成学习共同体,合作进行问题解决; 学习者也通过与能干的同伴交互,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促进自己的专长发展[5]。

( 四) 教学方式的变革

1. 注重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认知学徒制强调将学习者浸润在真实的专家实践的文化中去学会知识和技能,“关于学习的大部分研究显示, 镶嵌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不仅易于理解,同时也能更加连贯地被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只有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才能看到专家实践的过程,看到知识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的知识也能更好地迁移。

2.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真实的学习情境不可能做到绝对真实,因而柯林斯建议用问题解决来体现学习的真实性。只有通过问题解决, 学习者能用到他们所学习的概念、事实和程序,即领域知识,也才能促进这些知识的迁移。乔纳森更是宣称,“问题解决是教育的未来”,“学习的未来是学会解决问题”,因为问题解决能体现出学习的真实、目的性、丰富的意义。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是复杂的、值得探究的[6]。认知学徒制模式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对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认知学徒制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一) 充实学生知识结构

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有着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7]。知识掌握的多少、深浅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学生未来的创作或创新能力。在当代知识理论中,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是显性知识,能为人们明确反思和陈述; 另一类是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在某个特定环境下通过多年经验发展起来的很难模拟的知识。在高职院校知识构成中,实际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技艺性知识比重较高,它是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主要蕴藏在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我们提倡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更希望在动手的同时将实践性强的隐性知识纳入学生整体知识结构体系。

认知学徒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将那些孤立地镶嵌在个体大脑之中的“惰性”知识激活,重视专家在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复杂现实生活任务时所关涉的推理过程与认知策略,将原本隐蔽的内在认知过程显性化。在认知学徒制模式的示范环节,除了技能的具体操作演示,还有对专家解决问题策略的分析和讲解,把专家问题解决策略外显给学生; 另外,允许学习者在完成复杂任务过程中,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及小组问题求解等方法将复杂的认知过程外显化[8]。再通过清晰表达、反思和探究,将这些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积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 二)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核心能力

在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Holec概括了自主学习的五个特点,即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其中,核心环节是自我评价,即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或目标进行系统的比较后做出检查、 评价。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意义建构。

作为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之一,认知学徒制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问题学习情境及协作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观察、实践、清晰表达、反思并最终进行独立探究。这个过程使得学生不得不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自己置于主动、自主学习的地位,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认知学徒制非常强调反思的作用。通过反思来调控自己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终身学习者。 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专家、同伴的问题解决过程比较,以达到理解和改进的目的; 将学习结果和目标进行比较,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完善建构。反思正是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

( 三)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认知学徒制模式提倡构建实践共同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全体学生组成实践共同体。一同观看示范案例、接受教师指导,通过观察、实践、反思等活动产生个体的理解,个体理解经过清晰表达上升为组织理解,实现知识共享。同时,实践共同体在无形中也形成了一个竞争氛围,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比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

( 四)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清晰表达是认知学徒制具有特色的元素之一。在认知学徒制中,程序和策略必须以言语的方式呈现。在观点出现时就用文字表达出来或者随后用语言描述[9]。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构思文章时描述他们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结成小组去解决困难的数学问题,这样他们被迫去向彼此清晰表达他们的思维;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解决问题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清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合作性活动中承担批评者和监视者的职责,以便把自己的观点清晰表达给其他学生[10]。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因为不得不将某个内容表达出来会迫使学习者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另外,经过清晰表达的锻炼,学生可以克服羞于表达的心理障碍,形成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流畅性。

( 五)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本质上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组成的。聚合思维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聚合思维的培养要求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常关键,同时它是在学习者不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锻炼而逐步形成的。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和知识的想象和假设。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个人的直观知觉对事物和现象做出推断。

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独立性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注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多种外部刺激迅速感知内容, 通过清晰表达把知识内化到自身知识体系中,为聚合思维的建立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 认知学徒制强调反思,鼓励学生去分析和评判他们的表现和经验,批判性地接收知识,树立创新意识。认知学徒制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和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认知学徒制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所不能企及的优势,但要实现认知学徒制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促进作用,需要教学评价方式也有所转变。对学生能力的完整评价需要从不同视角审视,包括考察他的口头表达、成品及展示、讨论或回答问题的情况等。通过多元角度评价学生,起到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发展能力的作用,最终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摘要: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认知学徒制引入到高职教学过程中,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变化,可以充实学生知识结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核心能力、培养交流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帮助。

认知学徒制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认知学徒制 构建研究

当前,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

认知学徒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管理专业增添了活力与生命力,对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与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为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指明了方向。

一、认知学徒制基本概述

作为新型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它最由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与布朗提出来,主要包含了内容、方法、顺序以及社会性四个基本构建。该教学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核心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知学徒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都能够通过特定的情境设置得到有效体现,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这些情境,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在大脑中形成严密的认知策略,以便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其理论价值。

另外,认知学徒制强调学生的独立地位。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自主控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退居二线,起到从旁引导的作用。学生可以独立参与某个项目,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探究某个话题,通过假设、验证,搜集、整理资料,进而达到认知的目的。在以往的学徒制中,教师比较注重学习的内容,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传授教学内容方面,而认知学徒制则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二、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1.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性

(1)由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点决定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增添了新的活力。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单纯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包含的职业能力知识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只有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旅游管理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迁移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旅游行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采用了情境教学,通过对职业场景的模拟实践,给学生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氛围,并由相关的专家或教师进行有效示范,不仅展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及策略,而且给学生呈现了思考的过程,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基本技巧。然后,由学生进行模拟训练,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信息化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当前,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一变化也对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已不能满足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新时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的能力,运用创新思维深入地探究和思考问题。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在实践中与他人建立起团结、协作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当前旅游管理行业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从认知学徒制的内容与方法来看,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由教师导入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个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资料查阅、活动设计等,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共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逻辑思维。

(3)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需要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片面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进而难以达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处于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缺乏独立思考与想法的空间。

另外,大多数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缺乏创新,教学策略不能反映该课程的重点。在互联网信息条件下,大部分学校虽然充分引入了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工具深入解读旅游管理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缺乏旅游单位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很难把握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导致旅游管理教学难以把握教学重点,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认知学徒制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2.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可行性

(1)具有一定的实践平台

当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使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以实现。

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强调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与实践,必然要依赖一定的技术支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渠道,通过互联网,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快捷性,不仅能满足人机的交流互动,而且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多元化的思想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取真实的场景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思维认知。

(2)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

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只要将知识讲解明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即可。而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旅游管理知识,还要有相关的旅游管理實践经历,从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做起,然后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总结出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融入实践中,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并运用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部分学校还与旅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其他学科对认知学徒制的应用经验

尽管我国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并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在英语、计算机以及劳动技能等专业学科中已得到充分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尽管这些学科与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太多的相关性,但从整体上来看,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是统一的,教师可以借鉴该模式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学会举一反三,并将其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

1.认知学徒制的构建原则

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原则。首先,认知学徒制必须建立在真实情境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其中,得到实践锻炼。除了日常的基础理论课程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模拟与实践环境,由学生分别扮演游客以及接待人员,在角色中实现交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而不是将问题的解决办法。

如游客在购物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游客购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另外,认知学徒制对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往往采用分组策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分发相应的研究任务,组员通过探讨,共同完成,这也是旅游行业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

当然,认知学徒制的构建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支持,模拟与营造课堂真实实践环境,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便于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落实认知学徒制。

2.认知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

(1)对专业实践课程的重建

认知学徒制将现代旅游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作为重点目标,调整、重建了传统的旅游专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了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旅游行业中各个职位的工作内容不同,所负责的项目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岗位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结构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训。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与旅游行业接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将学生参与的项目计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作为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依据。

(2)加强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能力。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交流。一方面,为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准确的定位,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认知学徒制能为旅游企业培养具有合格专业职业素养的人才,实现双赢,为今后旅游管理专业指明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旅游企业建立和谐、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

(3)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比较单一,对学生实行统一在校实习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一轮的改革。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校内实习基地实习还是在校外实习。

校内实习基地主要采用模拟型实训和体验式实践模式。模拟型实训通过情景模拟和软件模拟进行各个角色分工,完成旅游服务业务和所有服务流程;体验式实践模式则是提供一个项目或模块,由学生参与课前设计、课中学习、课后评价的所有环节,让学生真实完成一个带团活动。

另外,对于校外实习的学生,教师要改进学分评价制度,企业负责人及学生家长都要对学生的表现及实践成果做出评分,并作为学生实践效果评价的依据。学校只有不断优化各项评价管理制度,采取激励措施,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体现实践价值。

(4)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认知学徒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得到实践锻炼,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

在聘用教师时,学校一定要严格把关,同时还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旅游管理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对旅游管理的客观认识。此外,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打造出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致力于认知学徒制的实践教学。

四、结语

当前,认知学徒制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实践证明,它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为社会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逯晓蕾.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认知学徒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企业研究,2013,(20).

[2]孟迪云,赵芳.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

[3]徐雪峰,钱兆楼.认知学徒制在高职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4).

[4]黄鑫,程冰.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基地评价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5,(23).

[5]陈玉涛.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6]董志文,王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影体系的构建研究[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3,(5).

[7]马宇.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分析[J].旅游纵览月刊,2015,(10).

[8]董阿丹.基于就业视角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递进式实习模式构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JXH2015-43。

认知学徒制研究 篇4

【摘要】:认知学徒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范式刚刚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对学习的研究正逐渐由认知转向情境、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初现端倪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新的教育范式的一种实现途径和存在形式。无数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克服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有显著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对其本源的探究,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更加滞后,且误解颇多。本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该理论进行深度挖掘:从理论上,探究该理论的缘起、提出条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及最新发展;在实践方面,通过国外案例分析和本土的实证研究试图探索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希望本研究一方面为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备选方案,同时也为正在我国蓬勃兴起的学习科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全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对认知学徒制的追踪溯源。论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手工学徒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然后结合两次教育革命的背景,探究认知学徒制提出背后的双重超越。随后,论文探讨了当时导致认知学徒制提出的条件、该理论提出的脉络以及国内外关于认知学徒制的研究动向。第二章聚焦于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呈现。首先,论文阐述了认知学徒制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和特征,然后探讨该理论在提出将近20年以来的一些变化和最新发展。最后,论文将认知学徒制和当前其他几种学徒制进行了辨析。第三章探讨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论文首

先探讨认知学徒制各个方法构件的设计。由于技术的发展能使认知学徒制变得更加强大,所以接下来论文挖掘了技术支撑下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最后,将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进行比较,目的依然是突出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鲜明特征。第四章主要是案例解剖,呈现了国外三个较典型的案例,并结合认知学徒制环境设计的原则对它们进行分析。一个案例侧重于课堂教学中认知学徒制的应用,一个案例揭示基于认知学徒制环境的学生课外探究,第三个案例则反映了认知学徒制在非学术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些案例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本土实证研究提供给养。第五章聚焦于本土的认知学徒制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现有的关于认知学徒制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并选取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分析认知学徒制原则在其中的应用。然后,论文呈现了笔者进行的为期一年半的认知学徒制在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认知学徒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学生的学习,可以作为改进我国教育实践的一种备选模式。第六章对认知学徒制进行了评析,首先分析了其优点、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其应用前景,然后阐述了对该理论的再认识。最后,论文分析了认知学徒制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结合论文开篇提出的本研究欲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回顾,并展望了未来关于认知学徒制可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些方面。【关键词】:认知学徒制新教育范式情境学习传统学徒制教学模式学习环境技术英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0目录10-13图表索引13-15引言15-37

一、研究缘由15-17

二、研究意义17-2

4三、研究目标定位24-2

5四、研究问题、内容与结构25-27

五、研究方法27

六、关键词界定27-37第一章认知学徒制理论及其研究溯源37-90第一节认知学徒制提出背后的双重超越37-56

一、学徒制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37-

42二、第一次教育革命:从传统学徒制到学校教育42-46

三、学校教育的弊端和认知学徒制的提出46-

52四、认知学徒制对学校教育的超越52-

53五、第二次教育革命及认知学徒制在其中的作用53-56第二节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和提出的可能条件56-7

3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56-6

3二、认知学徒制提出的条件63-73第三节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历史追溯及研究进展73-88

一、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历史追溯73-79

二、认知学徒制的研究状况79-88本章小结88-90第二章认知学徒制理论透视90-121第一节认知学徒制的内涵90-107

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框架90-10

1二、认知学徒制的特征101-107第二节认知学徒制理论的最新发展107-11

4一、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的变化107-108

二、认知学徒制一些原则的最新发展108-114第三节对认知学徒制理解的辨析114-120

一、认知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114-116

二、认知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116-117

三、认知学徒制与新学徒制117-118

四、认知

学徒制与“双元制”118-120本章小结120-121第三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121-163第一节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各“方法”构件的设计121-13

4一、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方法”构件的设计121-13

3二、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中各个方法构件的利与弊133-134第二节教育技术支撑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134-146

一、技术的进步对学校教育和认知学徒制的意义134-13

5二、技术支撑下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135-146第三节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其它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46-16

2一、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46-1

54二、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54-16

1三、对上述两个比较的归纳161-162本章小结162-163第四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案例研究163-179第一节历史课中“经济大萧条”的教学163-169

一、“经济大萧条”教学情况介绍163-16

5二、从认知学徒制视角看“经济大萧条”的教学165-169第二节美国康瓦尔高中的“太阳能汽车”项目169-17

2一、“太阳能汽车”项目概况169

二、对项目中所体现的认知学徒制要素的分析169-172第三节IBM公司的“行政人员培训”项目172-17

4一、项目简介17

2二、对项目中所体现的认知学徒制要素的分析172-174第四节从上述案例看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174-177

一、对上述案例中发生的学习和教学的评述174-176

二、从上述案例看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176-177本章小结177-179第五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本土实践179-231第一节对本土有代表性的认知学徒制实践研究的解读179-18

3一、对国内认知学徒制实践研究的回顾

179-180

二、对“认知学徒制对知识本质的影响”研究的解读180-183第二节大学英语教学中认知学徒制应用的实践探索183-230

一、初步探索:基于认知学徒制的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183-200

二、再次尝试: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200-22

5三、两次实验的结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225-229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认知学徒模式的构建229-230本章小结230-231第六章认知学徒制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教育的意蕴231-250第一节认知学徒制理论评析及其应用前景展望231-238

一、对认知学徒制理论的评析231-23

5二、认知学徒制应用前景展望235-238第二节对认知学徒制理论的再认识238-2

43一、认知学徒制是新教育范式的一种实现途径和存在形式238

二、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和环境设计体现了贯一性238-239

三、认知学徒制理论是多学科前沿发展的汇聚239-243第三节认知学徒制理论对我国教育的意蕴243-249

一、认知学徒制对课程设计的启示243-247

二、认知学徒制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启示247

三、认知学徒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247-249本章小结249-250结语250-256

一、对本研究的回顾250-2

53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253-256附录256-274参考文献274-291后记291-293

“现代学徒制”缓解“用工荒” 篇5

在校学生不但有老师言传身教, 每人还拜了一位师傅一对一地学手艺。最近, 一种古老的教学模式被引入浙江省绍兴市的职业教育中。据报载, 绍兴县职教中心在绍兴市首次推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 31名烹饪专业学生成为绍兴市首批现代带薪学徒工, 他们一出师便可成为一名具有一定等级的技术工人, 一毕业就将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日前, 绍兴县职教中心举行了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开班暨师徒结对仪式。仪式上, 该校与柯桥的王子宴会、金永泰、永泰望湖等酒店达成合作办学协议, 该校2010级烹饪专业31名学生, 当场与来自这些酒店的大厨们拜师结对, “一对一”学手艺。

根据协议, 从1月5日开始, 这些学生即开始在上述酒店进行烹饪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成为带薪学徒。与中国古老的“学徒制”有所不同的是, 这些学徒虽然吃、住、工作都在酒店, 但是他们的另一种身份仍然是绍兴县职教中心的在读学生。在酒店做学徒工期间, 职教中心的老师仍然会在每天上午来酒店给这些学生上文化课, 传授基础和专业知识, 下午的时间一般由大厨师傅向“弟子”手把手地教手艺。在做学徒工期间, 如果学徒和酒店双方满意, 即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 学徒毕业后就能正式被录用为酒店员工。

绍兴县职教中心校长黄伟祥表示, 绍兴县职教中心在全市首推这种教学模式, 是为克服以往师生关系中“一对多”的弊端以及实习时缺乏针对性等种种问题,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

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 篇6

归纳起来, 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推进学历证书 + 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积累制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对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 解决招工难问题。

诚然, “现代学徒制”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 也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但“现代学徒制”能在中国走得通吗?目前社会上的观望情绪比较浓, 没有形成相关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相关政策配套也不完善, 所以一定程度出现了“学校热, 企业冷”现状, 大规模实施可能会造成普遍困局。

从理论上说, 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政府通过连接企业和职业院校, 对于政府来说, 需要得到企业的纳税, 并且借助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企业来说, 要为政府纳税, 进而获得政策的扶持, 并且需要职业院校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 同时需要企业为自己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技能型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只有收益提高了, 才能为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用于可支配的收入也就相应地增加了。其中, 技能型人才是关键;从总体上来说, 技能型人才通过职业院校来培养, 但是如果失去企业的支持, 职业院校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培养技能型人才, 在这里, 企业是前提条件;对于政府来说, 通过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 同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 这里, 政府是纽带。

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 需要企业的帮助,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同样需要技能型人才, 这些都是毫无疑义的。但是, 问题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吸引力并不相等。

在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制度结合的基础上, 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 学校在实施教育制度的过程中, 融入了传统的师徒制, 通过传统的师徒制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 通常情况下, 这是培养现代经济社会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 在我国职业教育中, “现代学徒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施, 并且试行效果初现。但是, 在职教教育发展, 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现代学徒制”的瓶颈, 进一步制约了职教教育的发展, 成为当前职教教育解决的重要问题。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跨界性的本质。对于学生来说, 其培训场所不再局限在学校, 而是扩展到学校与企业, 学校与工厂之间的交替转换。培养技能型劳动人才的责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一方面, 在企业中,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另一方面, 学生职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来教授, 进一步做到产学之间的结合。

从“现代学徒制”这样的字眼上来看,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 拥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 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的前提是要先在企业获得学徒岗位, 进而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实现就业于学业的齐头并进, 实现校企合作下的人才成长。

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个跨界模式, 需要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努力, 遵循政府的导向原则, 在政府的引导下相关机构设立监管机构, 并为学校、企业、培训机构注入资金经费和制定政策方案, 以使得这一模式能够正常运转实施。

1“现代学徒制”要求下, 师资队伍建设当中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1教师能力当中凸显的问题。1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缺少具体生产过程的操作能力。职教教师的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具备的“双师”素质, 虽然职教教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和其他的执业资格证, 但是, 在我国, 没有对职教教育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设置职教教师的准入制, 对于教师的企业经验也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 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参与教学工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经验, 在日常授课时间上有的一周多达20多节课时, 这也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参加企业的实践,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能力不足在职业院校的教师当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2企业兼职教师 (师傅) 的教学能力不足, 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企业的兼职指导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师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缺乏,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指导不到位, 教学方法不得当, 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接受状况和教学成果评估等, 在这种情况下, 完成“教育性”的教育教学任务存在一定的难度。

1.2教师结构的不合理是主要问题。在录用职教教师的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 都要遵循事业单位的录用原则, 学历资本是录用关键。因此, 理论课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比较大, 相对来说实践课教师则偏少, 在这种情况下, 增加了在职教师企业培训的任务量, 因此, 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

2加强职教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方案

2.1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准备。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基础。校企之间在进行合作时, 对于学校来说, 需要制定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在岗锻炼, 同时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对教师的企业实践时间进行考核, 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相互渗透, 教师之间互教互学,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在运行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下, 推动职教教育的持续发展, 进而培养更多的职业教育人才。

2.2加强教师的培训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培训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第一, “双师”素质培训是主要方向, “双师型”教师在教师中要达到100%的比例水平。职教教师不光要具备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知识, 还要具备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具体操作能力和经验方法。所以, 职教教师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两者兼得, 本能顾此失彼。第二, 注意新旧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渗透。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 职业教育面向的产业技术也在以较快的速度不断更新换代, 这也为职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精通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了解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时代要求和生产需要, 体现职业教育的时效性特征。

2.3加大对“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是对建设优质的职教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在资金的投入运用上主要方向应该包括:第一, 改善教学器材和实验用具, 使得相关教学设备能够满足现代化职业教学的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只有应用与学科相匹配的教学设备才能让教师充分地发挥其教学才能, 同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学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第二, 在校企合作中, 在外出培训中, 在学术、应用、实践交流中给予经费支持, 提供更多的把教师推出去, 引进来的渠道和机会, 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职教教师师资培养机制。逐步强化教师队伍, 持续培养职教教师人才, 并对表现突出的、工作优异的、教学实践能力优秀的教师给予嘉奖, 力求留住人才, 树立榜样效应。鼓励更多的职教教师努力强化自身教学实践能力, 提高职教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晶晖, 余沫汐.现代学徒制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 2013-11-28.

[2]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 (四)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 2013-05-25.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7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可以从根本上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模式进行转换与改进与此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素养关乎到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面临的具体的问题, 也是新时代对学生的更高要求, 学生在现代化学徒制中可以将自我的个性得到释放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做自己而不是盲目的发展, 让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自身得到锻炼, 学生在学习时以职业为前提通过教师的传授让课堂教学与校外的工作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校中也能接触到校外的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后在社会中也能找到利用所学知识的地点。

现代学徒制让学校与校外企业实现了联系与沟通,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 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校外的企业工作中这是我国目前培养人才最为经典也最直接最高效的做法, 让企业的专业人员与学校的教师一起携手给学生进行锻炼与培养, 现代学徒制的优点就是将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在一起, 学生再也不是学习理论知识但是没有用武之地, 通过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发挥。对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且学校与校外的企业需要签订合作协议这样才能保证它的正常运行, 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企业为其提供发挥自己的空间与机会, 学生在企业中也能让自身变得更加优秀接受到企业的文化熏陶影响, 这样可以为企业解决一部分人力资源也能让学校节省让学生实践模拟的成本投入。

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1. 建立利益均衡的合作保障机制。在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同时必须保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才可以促进其正常的开展, 如果只是单方面获利很可能会影响学徒制的展开, 也会打消学校以及企业的对此的积极性。我国政府对于现代学徒制都会进行一部分的资金投入和管理, 所以在这一方面应当实行公开透明制, 让政府的资金投入变得透明也让政府的分配安排变得合理, 政府需要将学校与企业同时放在重心位置上考虑, 对于学校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拨款投入, 对于企业同样需要, 政府应当规范企业对学校学生在学徒制上的实习薪资待遇并且对于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中间培训部门也应当适当的提供报酬。

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可以正常进行不仅仅需要资金上的保障还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政府应当用法律的形式来完善现代学徒制的规范条例等等内容, 对其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方面也应当做相应的规范, 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施上合情合理, 并且让职业教育变成受法律保护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学历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都是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前提条件也是有利保障,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制度设立上还需要加强应当尽可能的将这些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让法律制度成为现代学徒制的有力支撑力量。

2. 实行工与学的交替。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应当将职业与教育相结合, 即学校与企业的结合, 让学生以后的工作可以在校园时期就进行适当的接触, 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既遵守学校的规律也应当遵守企业的规律, 让以往只能在校园中学习的模式被打破也摆脱只能在企业中就业的传统模式,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由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固定的管理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无法进行工学交替, 这也是由于企业对职工的工作的片面规定上和学生在学习时盲目的学习任务相冲突,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方面管理时应当遵循工学结合的原理, 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态度和理念, 让学校与企业一起携手为学生提供最为先进的课程管理模式, 起到对学生的人才培养作用。

3. 进行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在现代学徒制制度下学生对于企业产业以及企业文化有其独特的理解方式, 并且对于企业的发展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所以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评价并且列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举措之一, 可以促进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展自己。这种有针对性并且有一定的发展性的评价体制很适合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也适应学生在企业中的岗位就职, 学校与企业应当一起携手将学生努力的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 让学生的发展可以更加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制度,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实施工学结合, 在学校中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考核,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让学习的质量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或者是简单的讲解,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给学生做出适时的评价, 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的文化知识上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上, 并且还可以适当添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评价。

结语

对于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准则, 企业与学校应当进行适当的联系, 并且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与学校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加互动, 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知职业教育这一理念。

参考文献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简析 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度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技能和知识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产教融合、企校合作的育人机制,是一种新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以工学结合为核心,校企双元育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因此为各国职业教育所采用。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传统学徒制的历史发展

传统的学徒制教学通常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我国的学徒制兴起于奴隶社会,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作坊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学徒制的完善。学徒制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社会技术技能传承的主要手段,它的突出特点是师徒相传。我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以这种形式保存至今。我国学校教育很早就有,但主要是传授知识,特别是诗书礼仪方面的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很少。西方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大工业代替了传统的人力手工制作,传统学徒制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了规模化的集体生产,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劳动培养形式的改变。19世纪开始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传统的学徒制。但传统的学徒制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保留下来。传统的学徒制曾经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10年间,我国新技术工人有90%以上是通过传统的学徒制培养出来的。1958年以后,我国曾进行多次半工半读教育实验,这其实就是传统学徒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技术工人培训逐渐从学徒制过渡到半工半读的培训制度,并最终形成独立、规范办学的职业院校教育制度。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二战后丰富成型。其成功经验得到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和借鉴。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开始于本世纪初,几所职业院校已试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值得借鉴和推广。下面从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分析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第一,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两对关系,即师傅与徒弟、教师与学生。由于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从教育主体来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一元教育,也包括企业师傅对学生的教育,构成双元育人模式。从受教育主体来看,其在企业以徒弟身份跟师傅做中学,角色是徒弟,在学校接受教师教育,角色是学生,呈现双重身份。从字面的含义来讲,学生主要是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徒弟主要是在作坊学习技能知识,偏重于动手能力的掌握。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技术技能,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顽疾”;另一方面,传统的学徒制只关注徒弟的技术技能,忽视系统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这些人才在迅速发展的社会很快就被淘汰,因此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既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企业工作情景下的“工作过程”。职业院校教育实训活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等有关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活动,都和实际工作情景相脱离,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脱节。因此单纯的职业院校教育模式无法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只有采取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企业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深化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拓展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徒弟在做中学,师傅在产中教,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更重要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技能的训练。师傅承担学生岗位技术技能训练任务,教师承担学生系统知识学习的任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培养方案是校企合作研制的,课程教材开发是教育专家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编写的,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研制和课程开发编写使得培养人才的标准更接近职业标准,培养人才的规格更能体现企业需求。因此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要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现代学徒制继承了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优势和传统学徒制技术技能訓练的优势,弥补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不足和传统学徒制的知识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具有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 篇9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湖北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遵循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师师傅双导师教学为突破口,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区域内职业院校开展试点工作。统筹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好教育、人社、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合作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坚持系统设计,重点突破。明确试点工作的目标和重点,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招生与招工,以及师资配备、保障措施等工作。要着眼于探寻现代学徒制基本规律,对人才培养各环节选择改革重点,力求突破,形成特色。

(四)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试点工作按照区域试点和学校试点同步推进的原则进行。区域试点以市州为单位,重点是协调市直各部门和政校行企各方关系,研究制定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学校试点重点在选择好适合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专业,积极探索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权利和义务,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通过建设职教集团,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搭建平台,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探索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特点,利用中职学校注册入学政策和高职学校单独招生政策,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采取“先招生后招工、先招工后招生、招工与招生同步”等方式,探索校企联合招生途径。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明确学徒的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签订好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协议。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学徒,需签有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协议。

(三)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重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学完第一学年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掌握专业所需基本知识和技能后,第2-3学年可以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形式学习。

(四)积极探索“双导师”教学运行机制。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要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要打破现有教师编制束缚,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和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力度。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试点院校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资源共建共享。试点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搭建贴近生产实际的学习的平台,把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集于一体。要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校企共同研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要互通互融企业文化与职业院校文化,探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的多种形式,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校园文化引入企业生产和职工培养培训活动中。

(六)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一体化。试点院校要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合作企业要制定学徒管理办法,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生安全。

(七)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四、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条件

试点专业应具备以下条件:专业实训条件较好,基本对接合作企业目前使用的生产设备;拥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团队;专业特色鲜明、社会需求量大。优先选择技术含量高,近三年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专业,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

合作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用工需求;合法经营、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实习设备和安全防护完备,工作环境较好;能提供试点专业实习实训的所有岗位,能选派足够数量的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师傅;未发生过环保、生产安全或其他违法事件。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6月前)

1.省教育厅印发《湖北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试点单位和职业院校(根据各地各校2015年的申报材料确定)。其它有意愿的单位和学校可自行开展试点,根据工作情况,吸收为第二批试点。

2.试点单位和学校根据省实施方案拟定本地区、本校具体试点工作方案,内容包括试点专业、合作企业、招生人数、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学徒制管理办法、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校内外实习实训计划等。每所学校的试点专业不超过两个,每专业试点人数不超过100人。试点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试点单位和中高职学校的试点工作方案请于2016年6月15日前报省教育厅备案。

(二)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签订学徒、学校和企业三方协议,或签订学徒、监护人、学校、企业四方协议,落实学徒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等。

2.试点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制定企业师傅标准,编写基于岗位工作内容的实训教材,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3.聘请合作企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授课,邀请企业高管进行专题讲座或宣讲企业文化。

4.建立报告制度。由试点院校总结试点专业第一学年工作开展情况,经市州审核后于2017年9月前集中报省教育厅。

(三)推进阶段(2017年9月-2019年8月)

1.合作企业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师傅,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学校和企业协商解决师傅的带徒津贴。

2.试点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实习考核标准,科学设计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等表格,开展学生技能达标考核,组织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试等。

3.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全程跟踪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

4.落实合作企业税收政策,探索校企双方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5.建立试点院校定期检查、合作企业及时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2月)

1.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

2.交流推广试点工作的经验和作法,表彰一批先进典型。

3.加强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试点工作组织保障。各试点单位和学校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各试点院校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在制度建设、条件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试点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大试点工作政策支持。落实财政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学生安全。大力推进“双证融通”,对经过考核达到要求的毕业生,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省教育厅将根据试点工作情况,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三)加强试点工作督促检查。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专项督导制度,定期开展试点专项督查和成效评估。建立试点工作年报年检制度,各试点单位和学校每年开展一次自查,撰写报告,并于每年9月前报省教育厅。

附件2:

湖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

一、区域试点单位(4个)

武汉市 襄阳市 宜昌市 荆州市

区域试点单位参与试点的职业院校由市州确定。

二、试点学校(36所)

高职(22所):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鄂州职业大学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水利水电职院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仙桃职业学院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中职:

东汽公司高级技工学校

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十堰市郧阳科技学校

十堰市科技学校

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 孝感工业学校

安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随州市第一职业中学

罗田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三、行业协会(1个)

湖北省空调制冷行业协会

武穴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黄梅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篇1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结合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 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学徒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主要特点是“师带徒”和“做中学”, 学生具有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学徒双重身份, 实行校企联合双元育人,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技能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多数手工操作已被机械生产所代替, 而且学校教育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但是学校教育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为现代的学校教育虽然培养的人才数量非常多,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特性。所以, 在现代社会人才过程中, 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则显得十分必要。

二、实践现代学徒制的逻辑起点

1. 实践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内涵

实践现代学徒制的本质是为学习与工作有效的整合, 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为学习与工作的过程性整合, 因为学徒的主要特点就是学习的技艺与为雇主完成的工作存在高度的统一性, 对于学徒来说, 其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 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第二层面为学习与工作的目的性整合。对于学徒来说, 其另一个身份则是员工, 当学徒只是其未谋求一份工作从而进入社会领域的主要手段, 所以, 学习与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

2. 实践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容

实践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不论是传统的学徒制还是现代学徒制, 雇主与学习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学徒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将现代学校作为单一的教育主体, 则无法为我国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性人才, 所以, 必须建立学徒制, 将通过校企结合, 将学校和企业作为平等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体, 进而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教育优势,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体系建设

1. 加强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制度建设, 保障现代学徒制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律制度建设国虽然早在1996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部法律所存在缺点逐渐被暴露出来, 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此, 我国应该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予以借鉴。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出台了《国家学徒制法》, 并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和起草学徒制计划的国家咨询委员会, 在后期, 美国又出台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 这些法案的出台, 对于美国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意义, 有效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德国在1969年出台了《职业教育法》, 确立了突出“学徒制”特征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后期又出台了《职业培训条例》对学徒培训工作以及考试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对于我国而言, 所出台的相关法律中, 导向性、建议性的条款较多, 而这些条款的设立无法确保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所以, 我国通过借鉴吸收, 应该进行较细致的、局部领域的职业教育立法, 从而对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进行有效补充。例如, 为了促进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我国可以制定《学徒制保障与促进条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企业提供岗位实践保障与促进条例》等法律制度。

2. 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对于学徒来说, 企业则是其增强实践技能的最好课堂, 而学校教育则可以为其理论知识水平的增长提供良好的帮助。校企合作是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只有进行校企合作, 才能建立起高校运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 通过理论灌输以及实践操作,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显现出了更高的效率, 而且也符合科学规律, 所培养出的人才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企业的需求, 而企业的快速发展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许多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 通过订单培养或者引厂入校的方式, 极大地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 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许多地区的企业, 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下, 进行企业办学, 引校入厂, 极大地推动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必须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进行,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 它们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结构, 所以, 政府一定要做好统筹管理工作, 通过学校与企业有效配合, 将现代学徒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有用的人才。

3. 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学徒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这一要求引导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方面, 我国还应该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予以借鉴。英国发表了《教育与培训-共同工作》白皮书, 明确指出, 要根据国家标准开发一种被企业认同, 而且要与求职者学历相并行的职业资格, 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 主要是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建立这一制度, 创立一种真正与工作相关联系的资格, 进而使求职者能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而德国的学徒工为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该接受企业的最终考核, 才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则显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加高效。我国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方面, 不能只将重点放在学徒理论水平的测试上, 还应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企业的适当考核, 然后在决定相应的证书是否发放, 从有效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冯芳.国外校企合作新形式——“现代学徒制”、“新学徒制”述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

[2]石品德, 石搏, 杨早娥.基于高职教育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 .

[3]陈德荣, 马宏伟.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 (02) .

上一篇:引进来下一篇:教师学科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