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雷声大雨点未必大三篇

2024-09-13

众筹雷声大雨点未必大 篇1

当全球碳排放吵闹得沸沸扬扬之时, 中国碳排放交易也在紧追慢赶地张罗着, 但总体而言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这其中的曲折、蹉跎、徘徊令人深思。

碳交易不是“卖炭”

碳交易对多数人而言, 可能是陌生的词汇, 要了解碳交易是怎么回事, 要从《京都议定书》说起。

现代工业社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持续下去, 则有可能导致地球陆地被海水淹没等严重后果。有鉴于此,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 1997年12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 用市场促进减排, 因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排放额, 发展中国家则区分于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排放权。

而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 能源结构优化, 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 因此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 难度较大。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低, 减排空间大, 成本也低。这导致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的成本不同, 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可用资金或出售技术的方法购买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 用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 这叫清洁发展机制, 简称CDM。于是, 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 二氧化碳首当其冲, 为最大宗, 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所以通称为“碳交易”。

因此, 所谓碳交易其实是买卖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而并非“卖炭”。作为商品, 碳排放权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可以等价交换, 在市场上流通。但碳排放权又是特殊的商品, 是无形的, 虽说可以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可以用仪器监控计量, 但一般人看不见摸不着, 全凭主观意识感受, 这就给碳交易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甚至会被误判。

《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的数年间, 国际碳市场呈爆炸式增长趋势。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 20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3.5万亿美元。世界银行的测算指出, 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已达到1500亿美元, 超过石油交易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这意味着, 有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正变成巨大的财富, 这个诱人的“蛋糕”正引发各国利益的博弈, 曾被欧债危机折磨得憔悴不堪的欧盟甚至强征航空碳税以弥补捉襟见肘的财力。

中国碳交易何以难?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 按《京都议定书》规定, 中国手中握有最大的气体排放权, 但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定价权却握在欧美手中, 成为仅能出售低端产品的“卖炭翁”。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 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 开发包装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交易。在全球碳交易市场, 欧美吃肉, 中国喝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 中国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三大交易还是一个“空架子”, 处于“无米下锅”的境地, 如何盈利是个谜, 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

现在市场上的碳交易分为两种, 一种叫“配额碳交易”, 市场称之为“米”, 具体是指各企业持有国家颁发的排放指标进行交易, 企业所用指标有剩余就可以卖给其他企业, 避免污染加重, 也称为“碳中和”, 这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 但我国现在还未实行;另一种叫“自愿碳交易”, 这是企业双方从环境发展角度出发的义务行为, 眼下大多是为了形象宣传而进行自愿碳交易, 媒体报道的碳交易往往是浮光掠影的应景之事, 多数并未落实。

对于碳交易市场而言, 只要不具备总量控制这个大前提, 自愿交易只能意味着对低碳理念的象征性宣扬, 甚至是借机炒作, 并不具有真实的经济价值。

而众所周知, 碳交易市场是一种市场机制, 是用一种金融产品来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种方式, 它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是强制化, 就是配额, 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布票、粮票相似。而自愿减排在国际碳市场是非主流, 连1%份额都不到;第二是金融化减排, 必须依据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产品来促进低成本、高效率节能减排。碳交易市场最终将发展成为一个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手段, 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碳交易的金融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

但这两个前提目前中国都还不具备。一方面, 配额即总量控制, 本身是一大挑战, 意味着能耗水平的“封顶”, 对依靠能耗提升产能产值的地方经济来说, 意味着经济总量或增量的“封顶”。这与GDP带动就业、提升地方经济实力的惯性动力, 显然是有抵触的。

2011年年底, 我国政府确定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深圳和重庆7个省市作为碳交易的试点, 这7个试点覆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水平及形态。各地均选取了重点用能企业或行业, 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经济和能源消费结构。

例如, 北京市的重点目标, 是大型公共建筑, 热力行业和制造业。作为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这与日本东京的碳交易体系思路相近。广东的重点覆盖目标, 是当地的四大高排放行业——钢铁、陶瓷、电力、水泥, 这是由其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但这些不同地区, 都具有对碳交易特别是总量目标限制经济增长的担忧。因此口号大于行动, 计划大于实际步骤。

另一方面, 中国金融产品创新动力不足, 金融衍生品稀缺, 玩碳交易这样的金融产品更是如履薄冰。

总体而言, 中国碳交易市场还是在起步阶段, “雷声大雨点小”, 基本停留在敲锣打鼓之中, 实际动作明显滞后,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是认识不足, “少排点废气就能赚钱”——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多数企业难以理解, 认为CDM是一个骗人的伎俩。国内很多卖家、买家对通过市场化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不是很了解, 认为是“遥远的事”, 还是习惯于政府下达减排指标, 被动式减排, 内生动力不足, 被指赶鸭子上架, 不是通过碳交易市场运作, 而是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银行方面则认为碳金融业务“虚拟性”较大, 怕承担风险, 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贸然介入。

其次, 政策上激励措施不够, 特别是金融政策方面相对滞后, “一行三会”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的精力倾向于股市, 对碳交易兴趣不大,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也缺乏主动性, 产业期待出台更加详细、可操作、可执行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

再次, 部门分割影响碳交易, 很多城市的能耗数据在经信委手中, 但负责节能减排工作的一般是发改委, 牵头碳交易试点工作的发改委并不能“顺畅”拿到企业的能耗数据, 两家管理机制给试点碳交易市场推进带来一定的难度。而目前国家还没有权威的碳交易市场管理机构, 碳交易市场还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与此相反, 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则有相对独立的部门专门负责气候变化工作, 而且部门之间也比较协调。

还有, 国际审批关卡也是一大原因。完整的CDM项目开发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项目识别;编写项目设计文件, 并在联合国网站上进行公示;申报国家审批并拿到批准函;接受第三方指定经营实体 (DOE) 的项目合格性审定;向联合国执行理事会 (EB) 申请注册;实施项目, 进行项目监测;接受DOE核查和减排量核证;向EB申请签发减排量, 最后完成碳交易。国内CDM项目可由国家发改委很快通过审批, 但是国外的审批条件苛刻, 无法短期内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认可, 这样产生的减排量就不能得到认证, 也就无法获得投资。正是这种复杂、严格的程序, 令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众筹雷声大雨点未必大 篇2

股权众筹本质上是股权交易所的盈利模式,股权众筹平台不断搜寻积累项目资源,并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决定是否推荐某项目发起众筹,对决定推荐的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包装,再将项目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个体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参与众筹投资。股权众筹平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融资佣金,或者获取一定的项目方的股份。

相对于目前火爆的互联网金融P2P,股权众筹模式的门槛更高,至少需要两种核心能力,一是不断挖掘和判断好项目的能力,另外一个能力是能够持续活跃的众筹投资人资源的积累。

项目的投资阶段越早期投资风险越高,而恰恰股权众筹更适合于早期投资领域。股权众筹平台推出众筹项目,但不承担项目风险,需要众筹投资人自我具有判断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因此众筹投资人的成熟度是股权众筹模式成功的关键。大量众筹投资人的成熟周期是一个漫长而又不可预见的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到,股权众筹的投资人更多是具有股权投资行业经验的人士构成,这个领域对投资判断能力的要求通常会高于其他所有投资领域,更依赖于人的专业判断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

在中、后期偏成熟的项目投资方面,VC/PE投资领域已经牢牢占据了这个专业化、人才配置要求很高的财富管理市场,成熟的LP(有限合伙人,仅仅投资资本,但不参与公司管理)更愿意将资金委托给有成熟运作经验、资源丰富、业绩突出的投资机构,通过投资机构的基金化资产配置将资金分配到一系列项目中去分散风险,最后获得基金的总体回报。VC/PE基金是几十年来沉淀下来的一套科学的体系,互联网工具的出现,可以用于提升效率,但本质上很难被现有的众筹模式颠覆。

雷声大雨点小歇后语 篇3

②不过,从科学角度看来,“雷声大雨点小”却是不符合天气事实的。

③因为,在各种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的雨滴不仅不小,反而可以说是最大的。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云内上升气流中凝结生成和长大的。因而只有在强烈上升气流云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有气象学家在马绍尔群岛和巴西观测到直径1厘米的大雨滴,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巴西和马绍尔群岛都是热带,那里的雨基本都是从电闪雷鸣和积雨云中降下来的。而积雨云,正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强烈上升气流的云。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则反生在上升气流最弱的云中,连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给降下来了。

④当然,成语属文学范畴,本也无需完全拘泥于事实,

而且,雷声的雨滴虽然不小,但雨滴却“不多”。而“雨点小”和“雨点少”在数量方向上是一致的。

⑤雷雨天气主要有三个特点:除了雷电和雷阵雨外,还有雷雨大风。大家知道,雷声、闪电可以传得很远(有谚语说“雷响天下知”);雷雨大风是积雨云后部下沉的冷凉空气(密度大)迅速堆积到地面上时,因气压远高于周围,而向四周发出的冲击波,它也可以传得很远。但是,雷阵雨则不同了,它的范围虽然和下沉冷凉气流基本相同,但却不会扩张,雨区随着积雨云的前进形成的也是一条窄(与大风和雷声区相比)带。也就是说,在雷雨天气影响区中,大部分地区是只有雷声和大风而没有雨点的。谚语“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就有“雷声大雨点少”的意思。不过,毕竟“雨点小”和“雨点少”还并不是一件事,成语必另有来源。

⑥确实如此。这个成语最初根本不叫“雷声大雨点小”,而是从“雷声浩(甚)大,雨点全无”发展变化而来。有趣的是,这倒是很符合事实的,因为在雷声天气影响区中,除了雷雨带以外都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八字不成成语,说起来也不上口。如要减成六个字,而且仍要保留“雷声大”的话,那么“雨点”后的字同样也就难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小”了。因为“大”也只和“小”对仗。当然,“雷声有,雨点无”也对仗,但对比不强烈。

上一篇:冲孔钻孔论文下一篇:居住区湿地景观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