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十篇

2024-05-21

教学体会 篇1

一、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 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片面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使教师成为了“讲师”, 而学生成了听众, 束缚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 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 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面对新课程, 老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 可使用个别学习, 同桌交流, 小组合作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老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老师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并探究其原因, 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老师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 更有情感的。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同时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 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在必修一教材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除思考交流、实验、科学探究等外, 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 如关于金属的课题进行调查, 完成一篇关于金属的小论文。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 用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获得知识。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如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 先声夺人, 或用化学实验入手, 自主体验, 或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优化课堂教学, 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 寻求知识目标, 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改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具体做法有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作用, 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并在评价中始终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 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总之, 面对新课改, 我会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反思, 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 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 新的教学理念, 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中得以落实, 获得体现。本文总结在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

教学体会 篇2

一、学生应有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

数控编程是一门综合很强的一门课程, 要想学习好这门课程, 必须有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与通用机床的加工工艺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比通用机床加工零件的工艺规程要复杂得多。在数控编程前, 要将机床的运动过程、零件的工艺特点、刀具的形状、切削用量和走刀路线等都编入程序, 这就要求程序设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基础。其次在程序编制中, 对零件图的完整性与正确性、零件技术要求、零件材料、定位基准选择进行分析, 从而对刀具材料、夹具以及机床的正确选择。

学生欲学好这门课程, 他需要学好的相关基础课有:机械加工基础和加工工艺、数控机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

二、充分利用仿真教学

在数控编程教学中利用好数控加工仿真系统, 对加快学生学习数控编程有巨大的作用, 同时能节省费用, 减少风险。引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教学以后, 学生所编程序可以直接在计算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模拟加工演示, 对程序编写和书写的错误能直接看出, 机床操作面板的使用与零件的加工过程也和实际加工情况十分相似,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数控机床加工过程, 毛坯加工为成品的过程历历在目, 直观形象, 便于学习与掌握。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接触、使用了很多种数控加工仿真系统, 发现它们各自的性能差异很大, 有的系统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有的系统仿真效果不是很好, 初学者如果随便选择一种来学习使用, 可能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甚至会打击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因此本人在此推荐两款较优秀的系统, 一个是斯沃数控仿真软件, 另一个是上海宇龙数控仿真软件。

三、到机床上实际操作

在计算机仿真加工和机床上实际操作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在仿真上出了错对计算机不会造成破坏, 但是在实际机床上如果出错误就可能对机床造成损失。数控机床比一般的机床价格高出几倍, 为了经济和安全角度来讲, 不允许在数控机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错误。同时程序正确加工的零件不一定就符合零件图纸要求, 例如对刀、夹具或者刀具误差都会引起加工误差。要教好数控编程应该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数控编程教学,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 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四、笔者的编程教学过程

数控编程主要包括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种。手工编程:由人工完成零件图样分析、工艺处理、数值计算、书写程序清单直到程序的输入和检验。自动编程:使用计算机完成零件程序的编制的过程。下面以手工编程为例来具体分析。

在手工编程的理论教学中, 先讲解各种机床的坐标系的建立和各指令代码的含义、格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编程基础后, 再选择实例, 选择包含数控编程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数控编程基本思路的例题进行讲解, 使学生建立起学习数控编程的信心, 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手工编程的程序不一定就完全正确, 把编写的程序利用仿真系统进行验证, 以提问探讨的方式使学生共同参与程序编制, 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多讲解例题, 并让学生多练习。最后当他们足够熟练使用仿真系统之后, 再转到实际机床上操作, 积累实际机床操作经验。

五、总结

总之, 在学习编程时, 首先应该加强工艺、刀具和夹具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工艺编制技术, 合理选择刀具、夹具及切削用量等, 将机械基础知识融入程序;然后进行大量的编程与仿真, 并加强实际操作, 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提高程序的质量。

摘要:数控编程教学中要掌握的3个要点:即具有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是学好数控编程的基础;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是学好数控编程的重要手段;到机床上实际操作是学好数控编程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数控编程,教学,数控

参考文献

[1]杨兰福.提高数控编程课教学质量的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9:101.

[2]屈福康.谈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一体化教学[J].科教平台, 2006.7:102.

“目标分层教学模式”教学体会 篇3

目标教学流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的目标教学流程是:第一,启情导入。即教师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和相关单元重点,借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情景。第二,初读识字。即教师先出示识字教学的目标“会认哪几个字”,然后再出示识字教学的步骤与方法: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于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字典、同桌、老师认会,实在不会的可以圈上;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同桌查读生字条,不会的教会;全班抽查生字,运用识字方法点拨学生不会的字;扩新词读。第三,指导写字。即先出示目标“我会写的字”,然后再出示相关步骤方法:观察字形;小组内交流书写要点;仿写,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范写;学生修改;展评。第四,读文感悟。即先出示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是“体会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出示相关步骤方法:出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圈画体会;小组交流;汇报、点拨、指导;实践运用。

“目标分层教学”的实践运用

自上学期开始,笔者采用“目标分层教学模式”。从最开始抵触,到后来的逐步适应,直至今日爱不释手,这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以及教师的教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及积极的变化。

“机会均等、各得其所”:尊重学生主体性,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本班班额较大,且大多属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多数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这使得学生们已有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个体能力差异比较大。在班级授课、老师主讲的原有课堂教学中,以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往“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学优生不用学、学困生学不懂,而中等生不会学。在语文课堂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是课堂发言的主角,能力平平的学生被动复制前者的答案与回答技巧,而能力较差的学生游离课堂之外,参与性极低。而“目标分层教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它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通过预设目标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结合教师的个别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小组讨论的生生互动,以学优生带动中等生,以中等生辅导学困生,进而使学优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饱、中等生学会吃,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不仅如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也大大转变,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到探究学习,学生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里所说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不会的内容先由同桌教,然后由小组教(三人教一人),最后再由全体教(多人教一人或多人)。

“投薪指路、巧授图逸”:发挥主导作用,减轻教师负担 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是情感的熏陶者。不过,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无疑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老师连珠炮般地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一堂课下来,老师往往筋疲力尽、声嘶力竭,而学生则是兴趣缺缺、收获寥寥。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所得不成正比。而“目标分层教学模式”则真正落实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将教师从连篇累牍的“全讲频问”中解放出来——

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即指明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和怎样学;其次,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即组织学生如何理解教材,有效地展开讨论与交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最后,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即针对学生的表现,除了指出不足之外,更重要是给予他们鼓励,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而“目标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以及解决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广大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真正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业负担。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分层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保证了班级整体携手共进,使语文课堂兼顾基础,注重能力。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建立,必然要依靠高效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学资源的不断发展变化,相信“目标分层教学模式”也会日趋完善,必将成为构建高品质课堂的一大亮点。

教学体会 篇4

初中生既不象小学生那样对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不深,遇事经常会破涕为笑,也不象高中生那般老练,遇事有自己的主张,他们往往是既懂得一些事理,又不能彻底了解,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表现出情感和意志的相对脆弱。面对挫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还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因此,我觉得以下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变化,用亲切、幽默、诙谐、委婉的言语或技巧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

音乐可以不依赖谱而存在,音乐是生来就有的。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比学习,较好的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个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特殊性。

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能完全预测课堂上所要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有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这种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把定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有所提高。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的接受。同时,教师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欣赏换成了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对课失去兴趣。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体会 篇5

一.诵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多年之后,人们再次认识并传承语文教育的精华,而诵读教学也就自然的成为了教学重点,然而,由于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得现阶段思想内容的反映与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诵读教学实现时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之美,语文课堂中的诵读水平与效率均较低,很难让人满意。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包括:过度追求效率以及教师狭隘、片面的理念使得诵读变成单纯的背诵,忽略了文章意境;浅层而盲目的教学目标并不合理,没有真正的重视诵读教学;由于未深入了解诵读规律,而且其训练体系并不明确,因而低效、无序、简单的教学方法并未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诵读之中;没有为学生诵读留出足够时间,教师指导也不够具体,导致学生的兴趣并未被激发,没有诵读习惯。这些不同方面的不足之处使诵读教学的成效并不理想,学生的积极性不足。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改进方法

1.坚持以读为本。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必须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使教学目标实现,教师需要将诵读教学的传统观念转变,使其与时代相符合,诵读时更加大胆和积极,对文字的欣赏、思考等都通过学生独立诵读而实现,发现问题并探索答案。将学生作为诵读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担当主导,可进行示范,将学生引入文章所营造的情境,对其中的情感领悟得更加透彻,为加深理解,在阅读时需要抑扬顿挫,注意语序的同时要带有相应的情感,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要能够感同身受。在以读为本的原则中用气势、腔调来宣泄情感,学生在感悟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2. 营造阅读 情境。在教 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投入情感从而了解作者情感,必须将其带入情景,而前提就是创造情境。创设具体情境时必须符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充分抒发自身情感,并在其中产生共鸣,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准确而迅速,形成一定的认知规律。同时要注意教学情境的高效性,而且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为实现这点,教师可以添加一些辅助工具,如多媒体等,采用音乐、表演等使情境更吸引学生。比如,讲解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反复诵读,保持语气明快而轻松,语调高昂、情感愉悦。读“盼望着,盼望着”时春天并未来临,语气要舒缓,而读“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时要将速度放慢,在春景中尽情享受,通过这些情境使学生体验春之美。

3.加强技巧训练。为使自身情感表达的更加真实,必须对诵读技巧有所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的向学生传授并进行强化训练,学生要掌握的技巧包括语调、语速和停顿等,更好的把握节奏感,使文章内容形象而具体。例如指导《归园田居》的诵读时要让学生将景物描写找出,探究作者表达的情感,使学生的阅读方向明确,认真品味语言,使阅读能力有效提高。

4.实现形式多样化。为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所把握,可以将其中的感情用不同方法体现。例如通过班内、组内齐读来表达奔放的感情;先听之后默读,或者适当配乐来表达婉约的感情;分角色朗读来讲解戏剧文学。将学生的诵读水平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训练,能够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自然而然的进入情境。另外还可以举行配乐朗诵比赛,或组织学生模仿跟读广播等,使学生朗诵能力提高。

三.结语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6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 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 但自学能力较差, 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 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 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 学生只是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 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 学生就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 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 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受益终身.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培养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来说,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中学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 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 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 (科学、技术、社会) 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 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时, 就结合防止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 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 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 觉得好玩而已, 他们不会观察实验, 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 笔者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 笔者一边演示, 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现象, 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 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 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做完后, 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 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 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 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扩大思维广度, 提高思维层次, 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去教他学习, 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 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 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不断提出问题, 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 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首先,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 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 莫衷一是时.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 教师先演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然后设疑:为何不用大理石和浓盐酸、大理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呢?接下来教师又通过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释疑.

四、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 笔者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 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 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 笔者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 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通过比较, 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

五、拓展———与社会、生活结合

时代在变,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变, 我们的教材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在变化着.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 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以及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学习水时, 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 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 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 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 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 可以激发生活乐趣, 增加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促进化学教学.总之, 只要你付出真实感情, 喜怒哀乐油然而生, 化学课堂将更加丰满、真实, 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 学习化学将成为一件乐事.“乐此不疲”, 化学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留学生教学体会 篇7

1. 教学对象

1.1 留学生的语言习惯

我校的留学生来源于十多个国家, 而人数最集中的是毛里求斯、巴基斯坦和印度, 绝大部分生源国官方语言为英语, 因此这些国家的学生英语流利程度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发音, 许多国家的学生口音很重, 类似我国不同省份的人讲的普通话带口音, 比如湖南人会把普通话中的“挥发”发音为“飞发”。毛里求斯的学生常把“Two”发成“[d藜u]”;巴基斯坦和印度学生则把[t], [k], [p]读成浊辅音[d], [g], [b], 没有爆破音和清辅音, 如把“what time”读成“wa dim”, “two”发成“[du]”, “thirty”读成“dirty”, “tongue”读成“dongue”[1]。实验教学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交流不畅, 只要老师把关键的几个单词说出来, 学生往往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老师的意图, 但老师如果不能理解各个国家学生的发音习惯, 即使学生说话的语速再慢, 也很难理解意思, 如果要等到学生把想表达的意思写在黑板上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 彼此之间进一步交流的意愿将会大打折扣。

1.2 留学生文化特点

与语言这种纯技术性上的差异相比, 文化上的差异则要求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由于各个国家基础教育的特点及文化根基不同,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 在学习习惯上有巨大的差异, 如留学生纪律性和自律性较差, 体现为上课经常迟到早退, 偶尔在实验课上有学生打闹的情况发生,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提问积极, 经常有人问“Why?”。部分学生, 特别是巴基斯坦学生学习刻苦, 动手能力和欲望都很强, 此外, 许多留学生不会顾及教师的脸面, 如果他们觉得本班的教师讲得不如其他班的好, 他们会去其他班听课, 这对授课教师是一个自信心的打击, 同时也能促进授课教师积极备课, 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2. 教师特点

我校的留学生教育采用全英语教学, 这对官方语言及母语都为汉语的中国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由于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创造、新技术, 大部分是以英语的形式在世界范围传播, 掌握医学英语对于医学高校教师来说是极其必要的, 它是一个教师国际化的基础, 因此, 我们也视其为一个大的机遇。本教研室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结构为以老带新, 由留学加拿大多年的唐茂林教授带领以硕士、博士为主体的青年教师组成。年轻教师劣势在于英语口语基础差, 专业英语底子薄;优势在于学习动力足, 肯钻研, 不怕“掉底子”。

提高英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听多说。本教研室采取如下步骤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 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解剖教师掌握专业英语具有先天优势, 通过美国原版真人发声教学软件快速掌握专业英语的识记及发音, 这是建立信心的最关键一步。其次, 鼓励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针对为留学生授课教师定期举行的英语培训, 同时加强教师的自学意识, 寻找一切网上网下视听资源, 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另外, 利用实验课及课外时间与学生交流, 了解彼此的语言习惯, 大有裨益。

3. 教材选择

我们最初采用科学出版社刘执玉、应大君主编的ENG-LISH-CHINESE TEXTB OOK OF SYSTEMIC ANATOMY作为留学生的系统解剖学教材, 这是一本主要提供给中国学生使用的双语版教材, 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教材与人卫版的《系统解剖学》完全同步, 与教师的教学习惯一致, 而且课本中编排有专业英语的中英对照, 不足之处在于英语表达和拼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使得我们把目光投向原版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代理出版的Gray’s Anatomy for Students, 尽管售价三倍于前者, 但无论从语言表达、内容编排次序、印刷质量及图片精美程度都远远优于前者, 目前该书作为向本校留学生推荐参考书, 与规定课本Systemic Anatomy结合起来学习。

此外, 关于局部解剖学的教材, 考虑到教师的教学习惯, 我们采用王怀经与宿宝贵主编的Regional Anatomy作为理论教学参考书, 也照顾到留学生的阅读习惯, 采用Patrick W.Tank主编的Grant’s Dissector作为学生参考用书, 后者对学生的局部解剖实验操作指导性很强, 因此, 不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留学生主动使用该书, 在局部解剖学的理论教学中, 我们也参考了该书的编排, 并大量使用该书的图库进行教学。

4. 实验室管理

留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 文化差异很大, 实验室课堂如何管理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管理得不好, 有可能出现大批学生不来课堂或者实验室的情况[2]。个别老师由于不了解留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自身能力也有些不自信, 对留学生基本持放任自流的态度, 其实, 正是这种态度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管是什么背景, 留学生到中国来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学习。宽容而有章法的管理会使留学生信服, 同时也会提高教师的自信。这是对学生、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3]。和对待中国学生一样, 我们教研室规定在第一次上实验课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实验室须知, 比如:

a.Tables should be kept clean and free from bits of tissue.Buckets are for collection of tissue fluids and should be emptied into the sink when full.

b.The floor around your dissecting table should be kept free from tissue scraps and grease or fluid at all times.

c.No visitors are allowed in the dissecting laboratory unless the Anatomical Board has granted specific permission.If an unauthorized person enters the dissecting laboratory, ask them to leave.

d.Food, drinks, and cameras shall not be brought into the laboratory.

e.Please conform to professional conduct at all times.Dissection is a cooperative affair and a table group shar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displaying and preserving the anatomy of the specimen.It is important to be considerate and congenial with your partners for these are the persons who will assist you in learning the maximum from your specimen.Cooperation is important since a poorly functioning team will adversely affect your own achievement.

5. 结语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人预言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也是中国的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火车头, 也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逐年提高, 留学生教育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不仅是对外开放、扩大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而且在未来若干年, 由于我国生育高峰即将过去而造成的教学资源的过剩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着眼于提高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质量, 拓展海外生源, 就可为消化未来即将出现的教学资源过剩找到解决方案之一。

摘要: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师特点、教材选择、实验室管理几个方面阐述了来华留学生解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以为今后的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与经验。

关键词:解剖学,留学生,教材,语言

参考文献

[1]董炜疆, 胡海涛, 王唯析, 钱亦华, 李月英.留学生人体解剖学实习课教学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2) :115.

[2]吕梦翔, 王杨杜.围绕实验教学谈提高留学生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5 (10) :560-562.

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8

关键词:树立信心;成功体验;赏识和鼓励;激发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由于职业技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整体素质呈滑坡趋势,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很差,而且学生自觉性不强,纪律性也较差。从教材方面来看,虽然教材种类很多,却给人雷同的感觉,无论何种专业的教材所引实例都是亘古不变的几种类型,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脱节。以上这些问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把这几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树立所有学生都能较好的观念

有关材料表明,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的某些指标在学生总体水平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还具有较高水平,只不过是学习基础差,但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的价值。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做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其次是学生思想的转变,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素质差的原因在于学习上屡遭失败,他们的心灵已受到严重的“创伤”,他们自己感觉不到社会、教师、家长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这样他们就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爱和信任。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所以当学生在各方面稍有进步时,我们就应该及时地、公开地给予表扬,用赏识和信任去感化他们,发展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记录在“优点单”上,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二、实现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

教师应对自己所教专业目前所需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详细调查,确定在本阶段哪些知识是必须传授的,哪些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要求就会高一些,在学习等差数列时,不妨引导学生从算法的优化说起;对机械类专业,学习了集合后就可以上立体几何,立体几何对这个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制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电子类专业应把三角函数内容适当提前讲解,特别是函数图像要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体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这样才能做到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基本上适应了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三、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教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科学选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除了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的传播者外,还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怎么被发现的,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尝试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教学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会引导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形成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帮助。

3.尝试成功体验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应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热情和期望,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不断帮助学生使其获得成功,以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改变学生自卑心态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是笔者这几年教学实践和学习的心得,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研究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学生群体,让我们摒弃对这些学生的偏见,多给学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让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塑造,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着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科学课教学体会及教学反思 篇9

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同学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同学围绕解决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充沛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从现场来看,同学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的激励评价之中,讨论非常热烈,许多同学都自信地举起了小手。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据统计,最多的一个小组想出八种观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发明性,这是我原先所没有想到的。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只使同学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同学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同学不时改进观察方法的进程中,为同学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在观察结果的表达上教师同样鼓励同学多样化的表达自身的观察结果。

二、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同学自主探究。

同学在画蚂蚁后,我提出:我们捕获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引起了同学的深入考虑: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这促使每个同学从内心动身迫不和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我布置了同学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结果同学们不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而且把蚂蚁给放跑了。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同学找出问题的原因,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资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观察尝试,同学在不时改进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同学在问题的激励下,发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统计与概率”教学体会 篇10

一、“统计与概率”课程标准设计特点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和概率既有普遍性, 又有其特殊性, 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关。

(一) 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统计过程中, 在统计过程中发现问题, 运用数据处理方法处理问题 (统计图表或统计图形) , 用图表或图形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 从而得到结果。与同学分享, 取长补短, 优化个人处理方法, 这样处理是学生形成数据观最有效的方法。

(二) 强调对统计 表特征和 统 计 量 实 际 意义 的理 解 , 并 且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小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普及, 为统计和概率学习提供了方便。计算机可以大大强化数据整理和显示的效果, 在建立、记录和研究信息方面,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具, 可以使学全有充足的时间探究统计的实质。将计算机模拟应用到学生实验中, 让学生的实验结果得到充分印证。因此, 复杂的数据可利用工具处理, 避免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数据处理上, 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思路。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注意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 遵循以下原则。

(一) 实践性原则。

统计和概率的研究对象是生活常见的东西或事件。如花草、树木、水果的种类;比较熟悉的一些动物的奔跑速度;濒临灭绝的物种及出生年月;戴眼镜的人数;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

(二) 过程性原则。

在收集数据时, 应该注重形成概念的全过程, 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以随机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观念。

(三) 趣味性原则。

因为在小学阶段数据处理较繁琐, 我们不能把“概率与统计”的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而应以有趣的方式呈现。

三、“统计与概率”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一) 指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 检验某些预测。

设计统计活动是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包括设计的主题, 实施的方法, 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等。在指导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 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设计统计活动的主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调查的范围在同一个班内, 学生容易实施。在调查前, 以小组为单位, 先设计一个调查表, 然后实施调查。在生活中这样的实例很多, 例如, 调查班内某个同学在上学路上所用的时间;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每天做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时, 经常运用他们身边的实例作为主题, 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统计活动的设计方法。

2.设计统计活动应与预测相结合

预测是判断某一事物, 判断是否精确, 与判断中的知识和掌握的数据有密切关系。学生预测能力的提高, 对于以后的学习有重要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预测能力的目的, 教学中需要设计统计活动, 先进行预测, 再统计论证。以生活中常见的白色污染 (塑料袋) 调查为例, 在学生调查活动开始之前, 先预测下调查结果, 然后公布调查数据, 从而验证调查结果。预测结果出来后, 让学生分析预测对与错的原因, 从而得到预测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 指导学生解释统计结果, 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锻炼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之一———解释统计结果。这种能力的锻炼是深一步研究的基础。解释统计结果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活动。如果其内容不是他们熟悉的, 对它没有感性认识, 他们就不感兴趣, 也不容易解释清楚。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加强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 检验预测结果;指导学生解释统计结果, 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中, 教学时要遵循“统计与概率”几个原则:实践性原则、过程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加强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 检验某些预测;指导学生解释统计结果, 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教材特点,教学原则,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卓.小学数学教材螺旋上升编排方式探析——以统计与概率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04) .

[2]张辅, 唐华军.上海与加州数学课程标准小学“统计与概率”比较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06 (06) .

[3]徐阿林, 丁浩清.“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29) .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考核方法下一篇:理解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