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对儿童素质的影响六篇

2024-09-12

美术对儿童素质的影响 篇1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两个转变

近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 现代化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儿童的美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儿童美术教学的影响转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使美术教师由“讲”转变为“导”

传统的儿童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讲述课本上的美术知识以及教会孩子绘画一些简单的事物,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与生动, 难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 也要求儿童美术教育追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 儿童美术教师在课堂讲授有关美术知识后, 还应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引导儿童对美术的学习进行自主的探索与学习, 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拓宽孩子的视野, 有利于儿童的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现美术教学由“讲”到“导”的转变。

(二) 使儿童由“听”转变为“学”

在传统的儿童美术教学中, 儿童主要是通过听教师讲课来获得相关美术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太过于被动, 并且很难激发儿童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所以,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如, 在学习花朵绘画课程时, 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让孩子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到所画花朵在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特征, 激发出孩子们对花朵绘画的学习兴趣, 并主动地学习关于所画花朵的相关美术知识, 实现了孩子从“听”到“学”的转变。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出儿童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让孩子进入一个个童话世界, 从而激发出儿童对美术创作的兴趣。绝大多数儿童都对童话故事或者动画故事片有着特殊的偏爱, 相较于静止的图画, 孩子们更加喜欢生动活泼的事物。孩子们的思维常常介于现实和想象世界之间, 这正是孩子们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在儿童的世界里, 童话或者动画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富有生命力的, 这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 也会有所体现。例如, 孩子们常常会把太阳用老爷爷的脸部形象表现出来;把植物画的具有人的特征;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赋予人物形象特征等。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现代教育也深深受到影响。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电脑与多媒体教学措施, 采集丰富的绘画教材的信息资源, 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信息进行整合, 制作出生动的教学材料, 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让孩子们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调动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其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 对于儿童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的相关概念, 则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孩子们理解地更加透彻。例如, 美术教师在教授孩子们绘画树木的过程中, 如果只是根据教材中相关参考图片, 那么孩子们则可能会无从下手, 不知道该如何去树立关于一棵树的形象, 但是如果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让孩子们通过各种电子图片观察各种树木, 如松树、柏树、柳树等, 或者直接播放关于树木的纪录片, 让孩子们透彻了解树木的特征, 激发其想象力, 那孩子们则会更加容易的进行创作, 并从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出儿童对绘画的激情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用音乐做辅助材料, 帮助孩子创造出一个意境, 激发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用音乐作辅助, 创设出一个情境, 能更有利于儿童想象绘画对象。多媒体美术教学是综合“声”、“乐”、“画”、“色”, 使孩子们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能更好地感知事物,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利用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得绘画所需的信息资源, 更好地完成绘画作品。

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利于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不仅仅有利于孩子们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绘画出多样的作品, 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美术教学中帮助孩子对绘画对象进行声色同步、形象直观的了解, 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动画视频, 使孩子通过对绘画对象自主发挥充分想象力, 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作品。

五、结语

科技的不断发展, 把我们带入了信息技术时代。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各个行业及各个领域, 现代教育事业也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实现教育改革目标。在儿童美术教育中, 更加需要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使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得到转变, 更好地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绘声绘色的美术教学课堂, 激发孩子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 使儿童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 在每个行业的各个领域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其普遍。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可以使教学内容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的被体现出来, 丰富了教学方式, 使美术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浅显易懂, 有利于儿童对美术知识的掌握。同时,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扩大儿童的视野以及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本文深入分析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儿童美术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芳.现代信息技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1:5.

美术对儿童素质的影响 篇2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 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 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任何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 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而是在社会、家庭,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美育课程之重要部分。美术鉴赏课是美术教育工作在学校的一种延续, 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 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 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 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 心灵得到净化, 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从而培养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以特色美育鼓舞创新, 拉近师生互动距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发掘有特点的美术教育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 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这样认为, 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在美术鉴赏过程中, 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 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 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之说, 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 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 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 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 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 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 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 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因此, 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 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 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广泛知识传播美学,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和审美创造的过程, 其实也是鉴赏者身心历练的过程。鉴赏者往往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体验、理解和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从而影响人性积极向上的一面, 使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甚至形成习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理解, 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 所以在美术鉴赏中, 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生态度得到和谐发展。中学生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 课程紧、压力大, 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 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升华情感;促进交流, 学会沟通人际关系, 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四、以多种形式展现美术成果,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鼓励是素质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 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 这就像植物必须每天浇水才能生存一样。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学生应多受鼓舞, 使他 (她) 们的学习心境保持喜悦。这是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遵循青少年教育规律的。实践已经证明, 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 无论是感觉、知觉, 还是记忆和思维, 都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对于学生时代的记忆, 往往是印象最深的, 用多种形式展现同学们的美术成果 (收获) 就是一种鼓励, 并能使记忆得到强化。同时还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只有当他 (她) 们看到自己的“力量”时, 才会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和情绪, 才能主动地去求知。

综上所述, 利用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化、社会等视角认识美术, 了解它与生活、文化、社会、自然、民族等的联系, 并于其中理解美术的价值, 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使美术鉴赏课中各个环节真正关联着素质教育, 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

摘要:美术鉴赏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人生价值观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 更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面就以实际教学中的感悟与学生的反馈, 总结美术鉴赏课对于学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篇3

一、美术教育提升儿童的各种能力

(一)提升观察力

由于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简笔画为主,它可以吸引儿童对色彩和物体形状的注意,同时由于需要临摹而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识别力。儿童绘画的内容或手工折纸等都出自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乃至于童话故事中,例如托马斯火车、灰太狼与喜羊羊等形象。只有对身边事物感兴趣并且仔细观察的儿童才能够把简笔画或手工制作完成得更加具有想象力,也更形象。也有的时候儿童会通过记忆曾经的美术活动而在画面上再次把以往的场景描画出来,甚至会更具创造力地表现自己的绘画天赋。这不仅培养了儿童的判断、观察与想像的能力,进而也开发了儿童智力。

(二)增强记忆力

美国有一个喂养大猩猩的科研小组做过一个实验,让黑猩猩记住屏幕上一闪即逝的排列不规则的数字,结果它完全记住了,而人类儿童却失败了。这说明儿童的记忆力需要有意识的锻炼。儿童可以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记忆在头脑中,然后在纸上凭着记忆画出来。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儿童的记忆越来越得到锻炼,也增强了。有时候我们看着儿童独自画出来的抽象式的画,虽然歪歪扭扭很稚嫩,但他们的绘画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现实的模仿。当模仿越来越成功而逼真时,他们的美术作品则越优秀。进行的绘画活动越多,他们的记忆力就提高得越快。

(三)促进创造力

儿童的智商需要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来表达,而美术教育恰好能弥补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儿童可以得到形象思维的锻炼,拥有直观性,能够启发他们的联想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当培养出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便能渐渐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想象与创作之中得以成长。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是美术的专有特征,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的基础,例如梦想飞翔的怀特兄弟。而创造能力的发展理所当然会促进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美术活动通过其特有的形象生动性和情感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儿童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有助于情绪宣泄

儿童有时会烦闷、焦躁、脾气火爆,他们有时需要发泄情绪。绘画是最好的宣泄途径,它比打烂东西、大声骂人要安全得多、文明得多。画画满足了儿童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儿童需要向成人表达自己的个性、想法、思维和情感,儿童缺乏这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只能选择其他途径,绘画就使儿童成功地把思想和自身联系起来。

同时,美术教育可以协调人的左右两个大脑,因为人在画画时,可以不使用有分析能力的左脑,凭着直觉,人们就利用了右脑来不假思索地真诚表白。这使绘画者的绘画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美术活动使右脑动了起来。右脑能够帮助儿童增强对事物的画面感。经常使用右脑,会对事物的直观感增强,描绘能力也提高,会促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于美术教育,许多人普遍存在着过于片面的看法,他们认为美术教育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或是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美术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和形象思维,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训练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能力和右脑功能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审美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于启蒙儿童智慧和优秀人格大有裨益。

美术对儿童素质的影响 篇4

一、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和家长对美术的轻视会导致学生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忽视自身的素质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选择学习美术的特长生只把注意力放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上,忽略了美术学习的本质。这样的学习行为致使他们虽然拥有较强的美术功底,却没有获得审美素养的进步。

二、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了解了我国现阶段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高中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应该得到完美的整合,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学校正视美术课程的实践作用。因为各种原因,我国高中美术教育中很少有实践课程,学生大多通过课本以及教师的讲解学习美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得到的只是美术理论知识,不能直观地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往往只能呆板地完成作业,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美术教育应该积极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真正了解美术的含义,促进自身的发展。其二,教师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教师也是影响高中美术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长时间与学生相处的人,教师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高中这样一个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建立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增强美术教学能力,以此身体力行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三,根据实际情况教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知识传授影响、指导学生的生活。美术教学更是这样,教师要想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达芬奇《蒙娜丽莎》的时候,可以先介绍作者创作这幅画的背景,然后讲解这幅画所包含的特殊意义,以及这幅画对后世的影响,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这幅画,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素质教育对高中美术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其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美术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美术作品不仅显示了创作者丰富的技巧,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熏陶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让人从心灵上感受美术之美,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要摒弃过去那种偏重技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从美术作品的文化层面进行学习。如,在欣赏郑板桥《丛竹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幅画的意境,欣赏作品所表达的那种直面人生、不怕失败的精神,让学生从心底感到震撼,并以此鼓舞自己。

其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从本质上来讲,美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放弃了思想灌输,而是从精神层面感动人、影响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塑造人的道德品格。一幅好的美术作品,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更应该包含丰富的意义。直到现在,笔者还深深记得在看到罗中立的画作《父亲》时受到的震撼。在看到这幅油画时,笔者的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出现一系列画面:一位质朴的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淋漓的汗水从他脸上滴下,他有着古铜色的皮肤,指甲里满是污垢,端着茶碗。这幅画瞬间感染了笔者的内心,让笔者从心底弥漫出一种不可抵挡、不能言语的感觉。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能让人感受到热忱、善良、勇敢等一些美好的品质,并让人从心底接受这种品质,吸收这种品质,从而让自己的心灵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变得更加高尚。

其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艺术教育里的艺术,指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方法。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富有创造力。”美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教育从思维上采取类比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新的世纪是一个经济、知识全面发展的世纪,在这个时代里,素质教育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术对儿童素质的影响 篇5

场景一:某幼儿园的美术兴趣小组里, 一位老师给幼儿进行简笔画的涂色练习, 老师再三叮嘱涂色不可以涂到外面去, 可一位年仅5岁的幼儿还是涂到外面去, 而且是又黑又脏, 直接招到老师的严厉批评。

场景一是当下少儿美术教育及其真实的一面, 我们部分地区的少儿美术教学依旧沿用一种流行已久的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简笔画, 用抽象概括的线条方式将事物和人的轮廓形态描绘出来, 供我们的孩子摹仿学习。这种简单明了, 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孩子很有效率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实际上, 这里面有不少误区。

我们的幼儿园的教师把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就完成了任务。简笔画简单易学又容易出“成绩”, 自然会受到欢迎。

场景二:儿童美术教学的伤痛—低俗的模仿

某个培训班里, 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课, 只见她在黑板上非常认真地一笔一画给学生作风景示范画, 下面一群10余岁的儿童无不统一步骤小心翼翼模仿老师的画, 学的象的学生洋洋得意, 学的不像的儿童哭丧着脸, 全班学生的风景作品都是蓝蓝的天, 绿绿的草地, 红红的花, 并以老师的画作为学习和评价的标准……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质, 儿童画学习的目标, 是对不同年段儿童形象思维认知图式进行改造, 而不是低俗的模仿, 要引导孩子们逐渐从其死板、拘谨的线形表现的记录模式中走出来, 逐渐转化为奔放、自由、生动的形态感知和表现;让儿童明白自己在自然状态之下能够产生随意的、富有情感的形态表现, 而非照着成人表现模式低俗摹仿。模仿给了孩子一个标准, 严重限制孩子关于事物的想象, 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 阻碍艺术感受和才能的发展。艺术是独特, 有创造性的, 只有摆脱模仿, 建立儿童的意象性目光, 才能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笔者认为生命应当是教育的原点。叶澜教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越位, 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 最终使儿童的立场异化为成人的立场, 最后只剩下成人的立场”。没有了儿童的立场, 儿童的生活就只剩下外在的目的, 而没有了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内在目的。因此了解生命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需要, 是我们教育的基础。作为学前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更要关注这个阶段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才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儿童美术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从最稚嫩的表达开始, 鼓励他们探索、体验和创造, 经验垒实为潜在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心智成长的足迹!

一、关注不同时期儿童生命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 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 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 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规律, 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中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幼儿美术教学应该重生命成长的认知过程,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成长可分为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6~12岁儿童期、12~18岁少年期四个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因而进行年龄阶段不同的美术教育。0~3岁儿童, 善于涂鸦, 感受运动与痕迹的快乐。3-6岁儿童善于心理投射从而进行主观的情绪表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大胆的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有象征性的图画。如“蝌蚪人”, 把圆圈当做头部, 两只大眼睛占据了头的主要部分, 用单线条表现手和脚, 创造出富有儿童本性的“蝌蚪人”。也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区分, 特别在意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个时候画我的爸爸、我家的小狗等题材启发儿童对物品所属感的追求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儿童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睛看世界的, 因而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与成人不同, 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自然与成人不同, 根据不同时期生理成长的兴趣点激发儿童创作的激情, 重视创作活动中儿童的生理成长, 所谓童言稚语说的就是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激发儿童对多种物质媒介的探索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艺术家创作的手段使将材料转化为有形的视觉语言作品, 通过媒介得以实践情感的升华和思想观念的表现, 多种物质媒介的运用是众多当代艺术所共有特征, 艺术家们用各种物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考, 重视形式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而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璀璨的物质外界, 亲抚身边的物质外界, 眼与手逐渐架设出孩子与生活世界的一条条“血管”。身边的一切, 成为孩子心智成长的渠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深入了解与消化, 渐渐地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抓、撕、摔、贴、扯, 扎、包……) 。其心智的真正开启就是源起于孩子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属性认知。在美术教学的范畴里, 材料是完成表达或者表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载体。那么美术材料就一定指望着美术材料店里的那些陈列材料?这始终是有限的范围, 而且承载育人的信息元素也是有限的。作为心智开启目的的儿童美术教育, 其答案肯定不是。我们的生活与自然, 其实早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缤纷的材料世界, 我们只要把材料稍加处理、巧加利用, 进行加工与改造, 便会促动孩子对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认知与阅读, 当这类信息逐渐在心灵沉淀, 越来越厚实时, 孩子渐渐明晰物质的意义与价值, 也明白了物质的审美价值。那么他们所感悟的经验也就一次次升华。成长也就是必然。因此,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与功能性不仅仅在于美术本身, 而更应该有更宽广的领域。包括包装、雕塑、陶艺、雕刻、剪纸、染织、建筑、装置、设计、装潢、木工、铁艺、服装等等。这样的美术教育才可以展开一个丰富的世界。

三、唤起课堂创作对物的生命意识

(1) 游戏性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儿童与游戏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2) 故事性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是语言的艺术, 它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儿童, 使儿童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特殊语言, 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二者虽具有不同审美形式, 但都是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为特征。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活动初期, 选择一些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有重复的情节, 角色的数量一般在2个一3个, 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易于表现的形象。如童话故事《龟兔赛跑》, 《不爱洗澡的小猪》、《丑小鸭的故事》让幼儿发挥想象, 并利用适当的机会让幼儿参与表演,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

(3) 情感性通过链式美术, 挖掘儿童身边熟悉的素材, 比如我的爸爸、菜市场等, 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对绘画对象进行情感上的联想和关联, 画地域性的隆山塔, 对不同儿童情绪的采访和了解, 通过情感的宣泄与所表达的对象产生关联, 引导儿童画出《开心的隆山塔》、《愤怒的隆山塔》、《悲伤的隆山塔》等, 激发学生对物的生命意识, 感同身受的表现物象, 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四、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儿童的幸福生活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 提到的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 引领孩子的思维、情感的触角, 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 经验的认知迁移, 情感赋予上去, 使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 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实际上这就是教学的张力。当孩子的思维触角得到拓展, 其心智也就得以开启。

儿童美术教育走向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积极整合。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关注儿童, 关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 儿童美术教育必须为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必要的准备, 同时, 儿童接受少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也必须是幸福的、快乐的。美术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 儿童也是这编织梦想的高手,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想象和幻想, 使他能够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眼光, 有了眼光, 就会有追想梦想的动力, 人类才会有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要唤起孩子们的梦想, 关注不同时期孩子们的生命特征, 利用媒介材料、游戏、故事想象、童话、儿歌、产生情感的迁移和探究教学, 寻找适合儿童心灵、适合儿童生命特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关照童年、童心、童真和童趣, 让纯净、天真、质朴、自然等本质在孩子们身上重新回归美术课堂, 杜绝儿童画创作中的抄袭现象。让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真正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才能起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 2007, (23)

浅谈培养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篇6

培养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教师要为儿童创设温馨、舒适的教育环境。在班级环境布置时,可选择与儿童学画有关的内容,色彩和谐、明快,让儿童置身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可以引导儿童美术欣赏,如美术展览,无论是绘画、工艺画、民间艺术品,都要选择孩子能听懂的、喜欢的来看。带学生看时,教师不要讲得太多,可让孩子边看边给他们提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正确的地方及时肯定,谈错的地方给与纠正。

其次,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和工具,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根据这一说法,在小学低年级逐步培养孩子手工活动兴趣,从正确那笔、正确使用胶水、江湖、小剪刀等工具到正确掌握这只、捏泥、剪纸、粘贴的基本技能,培养孩子手的控制能力,促进小肌肉发育和收眼协调能力。在教学视时,选择彩纸、黑白卡纸、水粉颜料、毛笔、棉签、树皮等材料、工具,采取贴与画、剪与折、撕与贴,拓印、纸工、泥工、版画等绘画手段,贴近孩子生活,有趣,制作方便,产生了最佳的美术效果,深受孩子欢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动手动脑,得到施展自己特长和才能的机会。

再次,采用童话、童谣、儿歌、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和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觉得老师讲的有趣、有味、有奇、有惑。

一、故事激发法

故事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典型的人物、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吸引和感染儿童,是向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把历史、自然、数学、天文等知识寓于故事之中,在谈古论今、畅述天南地北的过程中激发儿童对天上、地下、动物、植物、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兴趣;此外讲故事要注意内容地选择,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要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利用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并力争讲的富于感情,这样可以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

二、巧用游戏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益智游戏可以激发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有目的、有意识的游戏活动,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儿童的兴趣,游戏是最佳的手段,我们要根据需要,有目的的指导、参与儿童的游戏,使儿童在玩的同时,掌握许多必备的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兴趣,另外因为孩子年龄偏小,他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开始往往只凭好奇和热情。因此,要及时引导他从兴趣中探索和思考,从兴趣中获得科学知识,使其保持兴趣的长久性,对孩子的兴趣不闻不问是我们做老师的大忌。

趣:低年级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深刻印象,值得品味,回味无穷。

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新意,学生觉得新奇,有乐趣。如想象画《一头怪兽》,要求孩子设计与众不同的动物:在天上飞,水里游,还是地上跑,有什么特异功能?跟别的动物有什么区别?通过老师启发,学生说出心中储藏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想法,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天赋。

惑:低年级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既有启迪又有思考余地,自己能提出问题,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讲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鼓励表扬法

学会鼓励孩子,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个权威的评价者,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如果老师总是“打击”孩子,有可能会摧毁其求知欲。不少实事表明,鼓励表扬是促使孩子认真学习,强化孩子良好行为的最有效的手段,孩子们的言语和行为受到成人的赞扬,便会成为一种动力,使儿童产生愉悦、满足的情绪,激发了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进行处罚,处罚孩子会带来不少的消极情绪,也会使孩子和老师对立,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同时,与家长沟通,利用家长达到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

四、扩展视野法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兴趣,这需要有心的父母和去发掘,扩展视野对发现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发生兴趣,父母也就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比如,当发现孩子遇到一些令他的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就应该马上鼓励他们去探索。儿童是好奇的。好奇心是儿童兴趣的出发点,儿童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注意接近、探索这些事物,且会追根问底,一旦他所关注的的事物使其不断得到愉悦和满足,那么儿童就有可能将最初的好奇心变为持久的兴趣。因此,当我们发现儿童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心就要及时地引导他们,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家长们千万不要显的不耐烦,这些问题恰恰是孩子们求知的萌芽,家长们要耐心面对,千方百计给他们展示事物之中隐藏的“秘密”,或为其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把儿童置身于疑问之中,让儿童被一些不解之谜所吸引,启发他们积极探索以发现事物自身的趣味性。也可以在解释儿童提问时,给他们展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用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一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自然进入兴趣阶段。

上一篇:理财大师创业之路下一篇:局域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