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改造五篇

2024-05-06

科学改造 篇1

1 哲学改造的现实基础: 科学的发展与变革

杜威所处的时代正是现代科学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一方面,观察实验取代静观思辨成为人们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实验科学方法在科学家的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受到了科学家们的普遍推崇。在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实验科学方法推倒了—个又一个形而上学和神学的教条,新的科学理论和成果逐渐得以形成和确立。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另一方面,科学的应用产生成千上万的发明,现代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器具、新设备以及新产品等都展示了科学知识见诸应用所产生的巨大力量。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杜威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威的哲学改造正是依据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潮流,在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了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对传统经验主义哲学进行的变革和创新。

以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现代自然科学在美国的发展和传播对对杜威的哲学改造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在杜威看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纪元,以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论,介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观念所固守的绝对永恒性的圣神方舟,解放了用于心灵和生活的新逻辑,动摇了传统绝对主义哲学的根基。杜威把达尔文学说的基本原理视为其实用主义的基本哲学信条,并以此为基础来改造传统哲学,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哲学领域的一系列变革。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和流行导致了关于“宇宙”和“世界”图式的传统观念的转变。传统形而上学哲学体系所信赖的是一个由古代科学所构建的世界图式,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一个内部包含着有限数量的固定形态,外部则有明确边界的世界”[1]。与这个固定的世界图式相对应,传统形而上学所追寻的是一种具有绝对确定性的、超验的、永恒不变的终极存在。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变革“变换了世界的概念”、“抽掉了这种哲学的根基”,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图式。“现在科学已代这个密闭着的宇宙而付与我们一个于时间和空间均无定限,既无边际也无终竟,而于内部构造则无限复杂的宇宙了。从此它也就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个在古代的意义就不能叫做宇宙的世界。[2]”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世界,是一个“生成着的世界”,它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风险。因此,哲学也获得了新的责任,它必须更改其性质,断然否定和摒弃“对绝对起源和绝对终极的寻求,以便探究它们的特殊价值和产生它们的特殊条件”[3]。放弃对绝对确定性的寻求,从具体的境遇出发,通过实践和行动改变世界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这正是杜威哲学改造的旨趣所在。

关于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进化论对杜威哲学改造的影响,美国实用主义学者胡克认为这种影响“也许是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学者刘放桐教授也曾指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进化论思潮成了美国科学中影响最大的思潮,而实用主义正是一种标榜以生物进化论为其科学根据的哲学。[4]”由此可见,科学的变革和发展为杜威的哲学改造奠定了现实基础,杜威的哲学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科学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一定的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对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的反响。

2 哲学改造的理论背景: 科学与哲学的二元对立

科学的进步及应用在客观上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成为推动哲学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哲学界似乎并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在哲学家的观念里,始终存在着一种反抗和敌视科学的态度。并且,哲学对于科学的这种敌视态度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都没什么实质性改变。对此,杜威曾指出: “目前我们面临着对科学广泛的反抗。如果对这一点还进行争辩,那就是浪费时间了,因为这样的反抗几乎在一切领域里都显然发生着”[5]。在杜威看来,哲学对于科学的反抗和敌视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敌视不仅仅只存在思想领域,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其他方面。在教育领域,这样的反抗在形式上表现为人文学科与非人文的科学之间的分裂,以致许多人坚持着“职业的教育”不可能有人文教育意义这样“可笑的信仰”; 在道德领域,这样的反抗在形式上表现为科学与价值同样被截然二分,以致人们拒绝将科学方法应用于解决与人生有关的道德问题以增进“公共福利”。

在杜威看来,科学与哲学二元对立的根源在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哲学将我们称之为“实在”的世界一分为二: 物理世界和理念世界。按照柏拉图的观点,人的感觉器官直接经验的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物质世界。理念世界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超验世界,它不被人的感官经验所把握,必须通过人的“理性”来把握,而哲学正是关于“理性”的习得与训练。因此,哲学总是与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相关联。与之相对应,科学总是与变动不居的物质世界相关联。由于“实在”的世界一分为二,人的认识也随之分为两类: 关于理念世界的哲学认识和关于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科学认识对象主要是“现世的、变化的、偶然的事物”,而哲学的目标在于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永恒的、内在的、必然的事物”之知识。因此,只有关于永恒的、完美的理念世界的哲学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完满”的知识,关于充满着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物质世界的科学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完满”的知识。杜威指出,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体现在传统哲学的不同类型和派别中,而且“一直到现在都支配着哲学问题的有系统的陈述”[6]。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表现为形式与质料的二元论,在笛卡尔哲学中表现为心灵与肉体的二元论,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现象世界与“物自体”世界的二元论。不同类型、不同派别哲学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但在认识论上实质都持一种同样的观点,即“哲学的首要目标在获得关于存在或'实在'的知识,这种知识比较'个别的'科学所用的工具和方法得来的知识是更广泛、更基本、更终极的”[7]。依照这种见解,科学在认识论上要低于哲学,哲学一直保持着高级形式的知识地位。因此,尽管科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哲学仍然一直保持着对科学的轻视态度。传统二元论思维方式在哲学与科学之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杜威指出,哲学与科学的对抗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使哲学的发展陷入到危机之中。二元论思维方式决定了近代以来的传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即作为更高级的知识形式,哲学的主要职责在于研究那些构成正确科学认识的题材的背后的实在,为科学认识提供形而上学的解释。科学认识如何可能等一系列关于认识的条件和可能性问题便成为了传统哲学重点关注的主题。由于“认识的条件”、“知识的可能性”等问题主要从属于超验的理念世界而与人的实际生活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与人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科学认识越增加,“哲学则越忙于完成其与人生无关的任务”[8]。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实际知识的增加如此迅速,以至所谓的“认识的条件”和“知识的可能性”问题变成了远离生活的专业性事务。哲学家越忙于这些专业性事务,哲学离哲学家们的实际生活越遥远。杜威指出:“哲学与生活隔绝的结果对哲学讲来是不幸的”[9],这样的哲学,在最坏的时候,仅仅是“一种搬弄命辞的把戏、琐细的论理和广博周详的论证的徒具外表的各种形式的玩弄”; 在最好的时候, “也不过成为为体系而体系的一种爱著,以及对于正确性的一种自许”[10]。忽视人生实际问题而过分重视和专注于“认识论”等形而上学问题的后果是,哲学逐渐为普通民众所不理解、不信任,最终导致哲学逐渐陷入危机。

在杜威看来,要改变哲学与科学的敌对状态,解决哲学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必须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造,改变传统哲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消解传统哲学的一切二元对立。

3 哲学改造的实质: 以现代科学成果改造哲学

那么,如何消解传统哲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呢? 杜威指出,必须把现代科学革命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应用到哲学当中,使哲学与科学一样共同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杜威哲学改造的实质就是以现代科学革命的成果和结论来改造传统形而上学,实现哲学与科学的结盟。

杜威对传统哲学进行科学改造是从传统哲学的经验概念开始的。杜威指出,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各执一端的争辩贯穿了传统二元论哲学的发展历程,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过于强调物质的实在而否认心灵的实在,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者则“主张物和力仅是伪装起来的心理事情”[11]。杜威认为,造成这种争端主要原因在于对经验的内涵缺乏科学的理解。在传统形而上学的争辩中,无论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他们关于经验的论述都是非经验性的,因为他们的理论出发点都是反省的经验而非前反省的原初经验。杜威指出,反省经验并不是真正的原始经验,而是经过了人们的理智进行加工的产物。通过理智反省,人们所经验的对象和所经验的活动被一分为二,即“客体与主体、心和物 ( 或者无论所用的字眼和观念是什么) 乃是分开和独立的”[12]。正是以这种作为反省的结果的“经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才导致了传统哲学的主观与客观、心灵与物质、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同时,导致哲学又不得不面临解决如何将这些已经分裂的东西结合起来的问题。事实上,这类问题已经困扰哲学界好几个世纪了。为了克服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杜威主张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结论、必须从现代科学的成果出发来重新理解经验概念。

杜威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对经验概念进行了生物学诠释。在杜威看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生物科学所揭示的世界发展的新逻辑。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人是由简单的有机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进化而来的,人的活动在本质上也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但杜威同时强调,相对于自然界其他低等的生物有机体来说,人是更高级的有机体、是有机体的更高表现形式。作为更高级的有机体,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并不是完全的单向被动过程,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环境,从而使环境得以变化以符合人的需要。因此,经验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杜威指出: “'经验'是一个詹姆士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好像它的同类语'生活'和'历史'一样,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13]这也就是说,经验同生活、实践等范畴一样,是一种内在地包含了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等两套意义的活动。在这种包罗万象的活动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动作与材料等两套意义的范畴密不可分。改造后的经验不再是把人与自然隔离开来的帐幕,而是人与自然发生作用的重要途径。哲学研究只要立足于前反省的原初经验,传统哲学的一切二元对立就将随之消逝。在这里,杜威针对传统哲学的反省经验概念,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对前反思的原初经验的进行了界定,即前反思的原初经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混沌未分的不确定情境。这种包括了两套意义的统一整体的原初经验也成为了杜威哲学的基点。如果采用真正的经验主义方法,从这种充满着风险的不确定性情境出发,那么传统哲学关于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等相关问题的争论将变得毫无意义,哲学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如何帮助人们通过行动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以获得实际的效果。因此,改造后的哲学与科学之间不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与科学共同关注人的经验生活,成为利用科学帮助人们应对问题情境的工具。

杜威以生物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基础,以兼收并蓄的经验概念为中心,对传统二元论哲学进行了科学改造,主张应当放弃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争论,转而把哲学研究建立日常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反对传统二元论的过程,由于强调经验的连续性而将经验概念无穷放大至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杜威对经验概念的重新诠释在学术界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论,罗蒂、贺麟等中外学者都就此问题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批判[14]。但是,杜威对经验概念进行生物学诠释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把哲学的主题从形而上学争辩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经验中来,要求哲学必须同科学一样关注人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杜威的哲学改造顺应了西方现代哲学实践变革的时代潮流。

4 改造后的哲学: 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杜威指出,改造后的哲学必须“舍弃关于终极的绝对的实在的研究的无聊的独占”[15],从只关注那些远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形而上学问题转而关注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从表面上来看,舍弃对绝对而永恒的实在的追求似乎是一种牺牲,但事实上,舍弃这一形而上学的追求乃是哲学重新获得强大生命力的先决条件。当哲学转而寻求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寻求为大家所共享的价值时,哲学就不会有敌人和反对者了。改造后的哲学不再与科学截然对立,而是成为“科学结论和社会以及个人行动方式之间的联络官”[16]。改造后的哲学必须与科学一样共同关注“人的问题”、帮助人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成为利用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处理具体生活问题的工具。在杜威看来,这才是实用主义运动的本意。以科学改造传统形而上学、让哲学回归现实生活是自皮尔士开始的实用主义哲学运动中的最显著特点。经过科学改造后的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知识,不再与科学截然对立,但它也不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改造后的哲只是回归到了哲学“爱智慧”的本意。在杜威看来,智慧与知识、科学有着明确的区分,智慧主要指“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明智地指导人生事务的能力”[17]。追求智慧的实质不是要寻求某种终极的绝对的实在,而是要将那些应用于自然科学中的各种结论和方法推广至与人的实际生活相关的事务上去。因此,“当哲学不再成为处理哲学家们问题的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由哲学家们所酝酿的,处理人的问题的方法时,哲学就使自身得到了复原”[18]。简言之,改造后的哲学应当成为“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明智地指导人生事务”、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和科学方法论。因此,相对于“实用主义”一词,杜威更倾向于使用“实验主义”或者“工具主义”来称谓自己的哲学。

随着哲学主题的转换,改造后的哲学的主要任务应该考虑如何将科学知识和结论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帮助人们处理实际问题。为此,杜威以自然科学实验为模型,对处理和解决“问题情境”的行动探究机制和方法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阐述。在《逻辑: 探究的理论》中,杜威将科学实验的“探究模式”( The Pattern of Inquiry) 划分为前后相继的五个阶段:( 1)“探究的先决条件: 不确定的情境”;( 2) “问题的设立”,即把“不确定的情境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3)“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案”;( 4)“推理”,即把可能的解决方案在人的思维中具体化; ( 5) “通过实际行动检验效果”[19]。并且,杜威身体力行地尝试了将实验探究方法运用到教育、道德、政治以及艺术审美等社会生活领域之中。比如,杜威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来改造传统伦理学,并提出了一套类似于科学实验探究模式的道德探究“五步法”来研究和解决道德问题。杜威认为,伦理学不是以某种固定的至善概念或终极的道德目的为出发点,而是产生于道德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在他看来,道德领域的逻辑程序与物理科学的逻辑程序是一致的,实验科学探究方法同样必须运用至道德领域,并且只有科学实验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道德领域的各种问题。

由此可见,在杜威的哲学改造中,哲学必须与科学一样成为帮助人们应对具体生活问题的有效工具,科学实验探究被视为一种万能方法而可以普遍使用。但是,杜威对于哲学的科学改造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试图将哲学科学化的科学主义又有着本质区别。科学主义者强调形式逻辑工具而拒斥对审美、伦理、价值、信仰等文化问题,在科学与价值、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杜威的哲学改造旨在结合新时代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来改造传统哲学乃至改造整个传统文化,以消除科学与价值、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二元对立,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尽管不可能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杜威所强调的科学实验方法正在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价值领域,为人们研究和处理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这说明杜威的哲学改造对于正确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促进当代科学与人文之间交流互动确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杜威的哲学改造是对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的反响。他主张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结论来改造传统形而上学,以消解传统哲学的一切二元对立,实现科学与哲学的结盟。改造后的哲学必须象科学一样回归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联接科学与人们行动方式之间的“联络官”,成为帮助人们应对和处理社会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以科学改造哲学、推动科学与人文融合,杜威的哲学改造对于正确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科学改造 篇2

ATryn由麻省生物技术公司GTC Biotherapeutics研发, 是全球第一种通过山羊奶制造的蛋白质药物, 方法是改造山羊的基因, 令它们的乳汁蕴含丰富的抗凝血, 这种蛋白在人体内可以作为天然的薄血剂。

在5 000人之中, 约有一人因为未能产生充足的抗凝血, 导致他们的动脉容易产生血凝块, 部分血凝块会令患者极度痛楚, 血块一旦分离, 流到肺或脑部的话, 后果可能足以致命。

美国一旦批准ATryn上市, 可以推动科学家研制以基因改造的生物来制造药物, 而并非一定要靠化学物制药。而未来数年, 可望有多种同类药物推出, 造福血友病等病人。

科学改造 篇3

语言上的改变

而当人们的警觉性提高,基于生态考虑和消费者保护而展开的行动也陆续展开,包括配额进口、严格标示等。不仅初等粮食和玉米、大豆、面粉等必须标示,甚至加工制造的食用油、罐头、面包、各种点心速食等,也都将被要求标示。美国几个跨国速食集团,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已相继决定将停止使用基因改造粮食为产品的原材料。

而一切的改变,最后都必将落实到语言上。

近年来,有关基因改造食物已开始被冠上“Franken-”这样的字首,它最恰当的翻译可能是“科学怪×”,例如:

“科学怪食物”Frankenfood、“科学怪水果”Frankenfruit、“科学怪种子”Frankenseeds、“科学怪菜”Frankenveggies、“科学怪鱼”Frankenfish、“科学怪猪”Frankenpigs、“科学怪鸡”Frankenchicken。

当然,由这个字首还可以延伸出许多其他字,如称呼被污染的空气为“科学怪空气”Frankenair,被工业污染的水为“科学怪水”Frankenwater,污染严重的城市则成了“科学怪城”(Frankencity,而从生态环境主义比较极端的立场而言,这个世界俨然成了“科学怪世界”(Frankenworld)。

根据《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的说法,加上“科学怪×”这个字首另创新字,似乎开始于1992年6月。当时美国的“食品暨药物管理局”决定,将取消基因工程作物原有的逐案评估。这是政策上的放水,于是,波士顿学院的英语教授保尔·路易斯撰文投书《纽约时报》的言论版。他在文章里指出,玛丽·雪莱(1797-1851)于1818年发表的小说《科学怪人》Frankenstein中描述,“实验室将改良的人类肉体制造出来以后,科学家即不断地让这些东西变成了生命”、“如果他们今天要卖给我们科学怪食物,可能我们就需要召唤村民,点起火把,到他们的实验室古堡去制止”。

“科学怪食物”这个词从此即告出现。

科学怪世界

路易斯教授使用“科学怪食物”这个词之后,《波士顿环球报》跟进,对这个新词加以夸赞,认为“它非常精彩地总结并凝聚了遗传上被膨大了的番茄和染色体改造过的牛等受争议的产品,并将它们可怕的非自然性表露了出来”。路易斯在访问中指出,“科学怪×”这个字首在音韵上极为铿锵流畅,“你可以加上这个字首说科学怪水果、科学怪空气,科学怪水,反正现在早已是个科学怪世界了!”

自此,“科学怪×”渐趋流行,并成为新的常用词,由于它是从西方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科学怪人》延伸而成,因而老少能解,大家一看就知道这种新词的意思是什么。

《科学怪人》引发思考

而由“科学怪×”来追溯玛丽·雪莱所写的《科学怪人》这部经典小说,则能体会出更深一层的文化含义。玛丽是19世纪的奇女子,她在文学及文化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她的大诗人丈夫雪莱(1792-1822)。

玛丽一生写了7部小说,以《科学怪人》最为重要,它不仅仅是部小说而已,甚至还是一种“文化原型”,所有对科学创造的质疑,都要回溯到《科学怪人》。她的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至少200次。以它为基本原型的文学创作更不计其数。

在《科学怪人》里,科学怪人对他的创造者维克托说:“我是你的受造物,我对我的主人及君王将会温驯服从,你也必须遵守你的角色,那是你负欠于我的。”“对我,尽你的责任,那么我对你和其他人类,也将尽我的责任。”因此,《科学怪人》表面看起来,说的是科学的反面预言,而就深层看,它谈的却是“创造者的义务”,当创造者不对他所造之物尽其义务,则受造物就会起而反抗,或演变成可怕的祸害。

而当人类模仿上帝,那么,他能尽上帝一样的义务吗?玛丽·雪莱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她无疑替这个大世界提出了一个深远影响的问题,她的问题在过去近200年来也不断被后人重新提起。

在这个许多事情和事物都被加上“科学怪×”字首的时代,玛丽·雪莱所提出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了!(南方朔)

科学改造 篇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导致城市用地紧张,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在这些用地上原来的行政村被“卷入”城市,形成现在许多的城中村现象。本文农业经济科学论文参照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可实施性。

关键词:“城中村”现象;透视分析;城市化;改造对策

一、“城中村”的特征分析

城中村是城市化推进过速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越来越多的村庄被纳入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内。在发展的初期,政府因无力妥善安置村民,不得已预留一些村民居住和维持生存的空间。这些地块和以前的村民住宅用地基本保持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实行农村管理体制,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城中村所在的街道又难以按照城市管理体制实施管理。这种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实际上使城中村处于“两不管”的状态,造成城中村的规划、建设、管理长期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当前,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到城市整体形象功能的发挥。

1、空间形态和内部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剧烈反差:

全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部分地区由于规划跟不上或者没有按照规划及时实施及规划管理不严和政策的引导不当,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发生村镇用地范围内用地功能混乱的现象。居住、工业、商业等用地相互交织,绿化、停车、疏散等公共空间用地几乎为零,建筑物杂乱无章,建筑密度高达60%—80%。村民建房一般建至3—4层甚至6—7层,容积率超过3.0甚至4.0。日照、采光、卫生、通风等居住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其次,这些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道路狭窄一般宽度为6-7米甚至3-4米不等,并且曲折、不成系统,无法满足居民的使用和停车、消防的基本要求。市政设施缺乏导致经常性内涝,尤其北方城市冬季不能及时清扫积雪导致冰雪消融时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市政公用设施、人防等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更无从谈起。再次,“城中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域空间,人口构成混杂,人群密度大而社会管理薄弱,外来人口较多管理不到位,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导致社区环境脏乱差,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人口组成包括本地村民、城市人口及外来流动人口。这些不同地域、社会地位、心理价值、籍贯、语言的群体在此汇集产生了文化上的冲突和融合。

2、用地、人口的性质和规模难以界定:

首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对这类用地的性质一般归为E6类用地(村镇建设用地),但其又处在和城市用地交错位置,用地功能难以用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进行界定。其次,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村民既能享受到城市居民所能得到的一切公共服务设施,又能享有国家赋予农民的特权,占地建房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特殊政策。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差距在这里荡然无存。城市总体规划中计算城市人口时又难以分类,难以统计;另外,这些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低廉的建设成本,使出租屋(村民自建房),生意异常火爆。同时,第三产业的发达和出租屋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也使得这里人口构成复杂,相应的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3、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上的混淆和疏漏。

首先,在农村行政体制上村集体一把手说了算,很多乡村干部不懂规划,不知道盲目建设是违法的,会带来严重后果,相反还认为是做了好事。有的甚至将村集体土地出租、买卖,给国家和集体利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其次,村民很少有人过问村集体利益及资产,村里很少或者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今天使得“城中村”的管理建设显现出了诸多问题。

二、“城市里的乡村”的负面影响

1、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中村”的土地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造成土地的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形成不了开发的规模效益,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城中村”所具有的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低廉的价格使这些地区不规范的房地产“二级市场”特别活跃。一方面,对城市规范化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使本应属于城市房屋、土地使用的交易收益流入个人或某些单位的囊中,房屋、土地收益流失。

2、从社会、文化发展上的种种弊病

社会发展要求“改善医疗、重视教育、增加就业、提高人口素质等”,由于“城中村”内的村民和外来的暂住人口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富裕的物质生活,容易滋生游手好闲、惟钱独尊的价值观念,缺乏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上提高的动力。如果不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使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下降和恶化,导致稳定的社会结构趋向于动荡。

3、从政策方面分析

“城中村”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使得普通的城市居民很难去理解和关心这些地区的村民,而村民本身也缺乏参与城市生活的追求,从而形成公众参与的盲区。

由于“城中村”涉及“三农”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现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中村”的存在和发展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这和城市这几年新区建设量太大,政府无暇顾及这些地区的发展有关。

三、“城中村”改造的新尝试

1、本地区“城中村”问题影响

改革开放使我市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并迅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化及城市的发展,村改居政策的实施使“城中村”村民变成城市居民,迈出了缩小与“城市人”身份差距的第一步。但是,由于这些“城市单元”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成为“城市里的村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村民纷纷在弹丸之地随意建设、加层、搭接出租房,建了不少“握手楼”、“贴面楼”、“连体楼”,致使基础设施适应不了人口密度增大的要求,出现了消防隐患无法消除,疏散通道、水、电、下水管道和地基等难以承受的问题。同时,居住人口密集造成的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混乱等现象成为城市管理的死角。所有的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到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功能的发挥、旅游城市形象的树立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势在必行。

2、深圳“城中村”改造经验

以深圳为例,近几年在政府对“城中村”改造的支持下,村干部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改造“城中村”的试点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城中村”改造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面对问题,地方政府鼎力支持村股份公司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坚持“自行改造、整体重建”。村股份公司在上级的支持下创造了灵活的融资机制。由股份公司担保、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在建户出资,工程竣工后,银行把贷款转成楼宇按揭贷款,各户按揭年限三到十年不等。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村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使工程提前六七个月竣工。新住宅区的设计和建筑,体现了当地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品位。规划全面考虑市政设施配套,道路、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娱乐室、图书馆、健身房等,“城中村”改造取得了成功。

深圳“城中村”改造之所以成功,一是政府掌握了管理社会的主动权,土地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政府的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管理成本有所降低。在新住宅区内,制定了居民规范准则、外来人员入住规定等等,出租屋也纳入了社会化的规范管理,良好的内外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打工族”入住。这种管理是由过去的“人治”向“法治”转变,使社区管理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把村民原有的宅基地、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使地价升值;政府通过合理调整住宅和商业用地,合理规划布局和公共配套设施,使居民的住房面积、居住环境都大为改善。二是村民向居民转变。在改造过程中,事事都与干部群众商量,征得同意后才定案实施。不仅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还加强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由过去的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城中村被改造为现代城市社区,人们从物质生活到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逐步与城市人融为一体,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大为提高,从而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改造“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实践,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城中村”合理城市化对策

1、“城中村”改造,必须以思想观念更新为前提。

要在大范围内进行“城中村”改造,必须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各地“城中村”的状况不同,干部群众的思想水平、物质基础不一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各有侧重。政府要重点围绕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和城市经营理念,在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服务上下功夫。“城中村”的干部群众,要富而思进,加快城市化步伐,树立向现代城市人转变的观念。

2、“城中村”改造,必须遵循科学规划、为城市发展留下空间的原则。

总结其他城市“城中村”改造规划的经验,重要的是规划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做到一二十年都不落后,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规划要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高起点、高标准地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完善环境规划和空间设计,特别要注意保护国土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建成完善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出地区和民俗特色的新型旅游城市和城市文明社区。

3、“城中村”改造,必须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

改造是否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衡量“城中村”改造成功与否的一条根本标准。从充分挖掘土地利用的潜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着眼,提升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价值,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造后的住宅区,应能达到房屋面积增加,居住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标准,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效应。

4、“城中村”改造,政府必须始终坚持依靠村民自己搞改造的原则。

“城中村”改造,触及到群众的既得利益。要从实际出发,在不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给群众一些政策性的补偿和一定的资金扶持,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制定符合实际的补偿政策。即:在建期的贷款利息由各区财政全额补贴;区政府拨出部分启动资金,作为基建前期市政配套建设补助费;妥善安置村民过渡房,合理补贴村民拆迁损失费;分别情况,给予面积补偿;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同样与住宅用地一样免交有关费用,并纳入统一规划、改造,土地升值的收益由村集体、旧村居民共同享有。在正确制定和运用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城中村”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股份经济组织的作用,号召干部、党员起模范表率作用,调动群众参与旧村改造的积极性。

5、“城中村”改造,必须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城中村”改造是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难事。这其中既有做群众思想工作的难度,又有实行政策补偿的难度,还有成本投入的难度。如何破解这一道道难题?深圳城中村的改造经验是把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运作。比如,改造一个“城中村”需要庞大的资金,这一大笔钱从哪里来?单靠某一方面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多元化融资。除了群众集资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财政情况好的补助一部分以外,要用优惠政策激起投资者的投资兴趣,以此吸收大量的民间资本,从根本上解决建房资金缺口的困难。又如,建房质量的好坏,与房产开发商的综合素质直接相关,只有靠市场规则公平运作,在公平、公正、公开招标中竞争,杜绝“写条子、拉关系、用物质打通”等歪门邪道,才能把一些开发商中的佼佼者挑选出来,保证高质量完成“城中村”改造的任务。再如,通过旧城改造新建的住宅,面积增加了,质量标准高了,居住环境改善了,要按增值的市价租赁出去,也要善于通过市场来运作,才能收到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运作,才能闯出一条“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之路。

6、“城中村”改造,还必须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村民就业相结合。

首先,接纳“城中村”市民的城市社区,要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各区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为“城中村”居民进行专门培训。培训措施有联合办学、短期技能培训等。就业措施有奖励自主择业、进行创业资助、社区招工等。政府还需充分利用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劳动就业网络,为农转非居民提供推荐就业服务。使“城中村”居民就业纳入社会再就业工程,为“城中村”居民改变以前的靠集体分红和出租房屋的谋生方式提供了机遇。实现谋生方式的职业化,是“城中村”居民从农村村民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的最重要的标志。其次,要针对农民变市民这类人群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功能。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对象、职责、方式、作用,把社区办成新型市民之家。社区要以居委会为核心,围绕居民群体“求安、求乐、求知、求富”的心理和要求,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开展各种有益的群众性的活动。把“知识技能推广、防火防盗安全措施、优生优育政策、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形式”等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市民头脑,落实到创新实践中去。要通过社区优质服务、优良管理,全面提升新型市民的整体素质,把城市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使城市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改造 篇5

自撤市建区以来,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经济大步跨越, 人民幸福生活指数节节攀升,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与此同时, 我们也发觉一些老镇区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彩, 承载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和能力不断弱化。因此, 实施老镇区改造是惠山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 对于进一步优化城镇环境布局, 提升城镇整体功能和形象, 改善城镇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统筹经济发展和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老镇区现状及主要问题

无锡市惠山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是长三角经济循环链中的重要一环, 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人文荟萃, 古迹密布。共有玉祁、前洲、洛社、阳山、堰桥、长安、钱桥7个镇 (街道) , 全区共有12个老镇区。由于多种原因,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功能混杂, 缺乏统一规划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老镇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日益凸现。虽然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 有相应的城镇规划对老镇区建设进行控制, 但由于资金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 导致老镇区规划编制滞后, 部分规划在执行过程中与实际建设相脱节, 造成部分老镇区建筑新旧面貌失调, 功能混杂, 布局散乱。

(二) 路网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不齐全

路网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不齐全, 是老镇区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老镇区原本宽敞的道路已承载不起日益繁忙的交通重负, 道路拥挤, 路面等级差, 破损修补不及时;住宅区出入口的巷道曲折狭窄, 部分道路在2米左右, 车辆不能顺利进出;住宅区配套停车场地更是缺乏, 车辆停放成为市镇管理者的心头之痛。另外, 由于人口的急速增长, 已有的供儿童、老人使用的公共活动场所、公共绿地以及商贸、文教、公益性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也普遍不足。

(三) 居住环境差, 安全隐患严重

老镇区建筑楼拥挤, 人口密度大, 高低参差不齐, 部分住宅阴暗潮湿, 日照间距难以满足基本的卫生和生活要求;部分地区地势低平, 每逢梅雨季节, 排水不畅, 河水倒灌, 形成内涝, 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个别区域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 造成卫生死角, 滋生蚊蝇, 居住环境差。老镇区居住人员复杂, 对租住户缺乏有效的管理, 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逐步加大。镇区内部分老建筑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一些巷道、消防通道被随意挤占甚至堵死, 消防安全难以保证。

(四) 执法管理难, 违章建设现象依然存在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老镇区以其便利的交通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相对便利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仅以洛社镇为例, 该镇2007年底建成区户籍人口4.2万人, 暂住人口达2.48万人, 占建成区总人口的37.2%。由于居民法制意识淡薄、管理力度不够、执法难度大等因素, 导致历史违章建设现象纠正不到位, 零星的新违章制止不及时, 既影响了市容, 又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五) 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老镇区正处于由原村委会向现城镇社区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 由于管理模式发生改革性变动, 而社区干部的思维方式和服务手段没有作相应调整, 对社区的户籍计生、环境卫生、文教体育、档案文书、社区服务的工作内容理解不深, 不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 使社区管理成效不明显, 适应现代社会的公共秩序管理模式没有形成。

二、实施老镇区改造是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实施老镇区改造是节约城镇用地指标的有效途径

老镇区的土地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执行规划中的随意性, 往往形成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的现象, 既形不成开发的规模效益, 又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 成为限制城镇发展的瓶颈。实施老镇区改造可以置换出建设用地, 缓解城镇近期建设用地需求的压力。

(二) 实施老镇区改造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老镇区虽处在镇 (街道)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 但其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新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跟随城镇化进程的脉动, 老镇区改造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利用率;有利于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提高居民素质;有利于促进城镇化水平“质”的提高, 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快统筹发展的步伐, 共建和谐美好社会。

(三) 实施老镇区改造是加强公共秩序管理的需要

通过对老镇区进行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改造, 合理规划各功能区域, 建设规范化住宅区, 实施标准化物业管理, 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管理有利于掌握人口流动情况和计划生育管理, 有利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有利于环境卫生管理的改善, 有利于开展社区服务, 有利于形成良好公共秩序。

三、惠山区老镇区改造的发展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发展模式, 又是一种发展思想, 应该成为惠山老镇区发展的战略选择。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整体观。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 应从全局考虑, 追求整体优化。

(二) 协调观。

可持续发展认为只有使经济增长、人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才能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三) 效益观。

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生产活动中经济效益的提高, 又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 超前观。

城镇速度“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建设工程要做成精品, 多留“赞叹”, 不留“遗憾”, 同时又要为未来留下发展的空间。

四、惠山区老镇区改造的实施方式

(一) 统筹规划, 超前规划

从地域范围来讲, 老镇区改造是城镇局部区域的改建与更新, 但从功能联系上看, 老镇区改造在许多方面涉及整个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应该把老镇区改造规划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服从于城市规划这一整体, 防止“二次拆迁”。严格落实城乡规划编制管理、执法等环节的各项具体要求,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政策导向作用, 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分配, 全面推动城乡规划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更好地为城镇转型服务。同时根据老镇区改造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适时完善城镇总体规划。

(二) 量力而行, 因势利导地进行建设

针对部分老镇区无可周转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 适当减少房地产开发用地供给, 实行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行, 实行标本兼治, 克服、避免超越本地经济承受能力和市场吸纳能力的大拆大建现象, 将房产开发商的资金吸引到老镇区改造上来。因势利导, 运用多种途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和再开发, 力争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三) 加强市政设施改造, 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和能源结构

老镇区改造应注重资源利用方式和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围绕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对老镇区丰富的资源实施有效开发, 针对不同的建筑状况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 同时, 在建设过程中贯彻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要求, 努力实现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目标。

(四) 挖掘文化内涵, 改造与古镇保护相协调

惠山区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之地, 文物古迹丰富, 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因此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原则, 注意老镇区改造与古镇修复的协调, 不能使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随拆旧翻新而逐步被淹没。应注重改造与保护并重, 改造需要保护, 保护促进改造。保护现有的村落格局, 保存和开发古村特色, 加强古建筑的修复和建筑空间的弥补, 改善基础设施, 充分挖掘江南水乡的特色文化内涵、景观资源和潜在优势。

(五) 提高资金利用率, 坚持改造与新城开发、安置房建设等相结合

新城开发不是简单的异地重建, 老镇区改造也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 而是应该从城镇整体考虑, 力图将惠山老镇区与新城综合开发两者有机结合, 相辅相承, 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老镇区改造过程中需要调整原有空间结构, 过量的人口应疏散, 不足的公共建筑须增设。将老镇区改造和新城开发相结合, 如洛社新城、玉祁唐平湖等, 将会拓展老镇区拆迁安置的回旋余地, 有利于新城各项设施及时投入运营使用,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 还应充分利用安置房的建设, 妥善安置老镇区中被拆迁的居民, 拍卖置换出的土地, 其收益在按照法规政策足额安置补偿给被拆迁居民后, 余额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环境改造, 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 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六)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营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城镇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 惠山区老镇区改造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或者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让“地绿、气净、路洁、河清、景美、行畅、居佳”, 使“和谐”之风在惠山大地持续发展下去, 提高城镇质量和文化品位, 强化城镇特色形象, 延伸历史文脉, 实现城镇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景观环境的同步改善。

(七) 构筑管理新体制, 全力抓好长效管理

上一篇:蔬菜特色产业下一篇:贸易转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