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平民情怀

2024-05-27

陶行知的平民情怀 篇1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简述与回顾

晏阳初在其个人成长历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影响。他深深体会到了西方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更能体会到当时中国的落后与贫穷, 这便是晏阳初老先生立下“教育救国”信念的源泉。

1.平民教育的目的。旧中国积贫积弱, 晏阳初认为, 要想改变这一情况, 应从“人”中去寻找好的方法来解决, 而农民是当时中国的最大群体, 要想真正提高中国的现状就要转变平民的思想, 改变他们的思想就要靠教育来感化。因此, 晏阳初老先生认为能够肩负振兴民族伟业使命的就是教育。于是, 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在中国所占人口最多、地域最广、文化水平最低的农村, 开发农民的“脑矿”, 通过教育使农民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更有用的人, 成为世界的新民。通过平民教育为中国、为世界培养新民, 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素质水平, 建立和巩固民主共和国家, 这些都是晏阳初的实质追求。

晏阳初面对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处的环境和背景, 提出平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扫除文盲, 作育新民”。“扫除文盲”是起点, 使人们有知识、有文化是重要一步, 但仅仅是第一步, 教育中国人民的真正任务才刚刚开始“, 作育新民”才是目的和真正的归宿[1]。

2.平民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晏阳初先生对中国千头万绪的问题进行梳理, 针对问题, 他提出了“三大方式”和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是指三种学习方式, 即学校式学习、社会式学习和家庭式学习, 强调了学习的全方位“;四大教育”指四种教育内容, 即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 也就是培养人民的知识力、强健力、生产力和团结力。平民教育就是要重新把全国不识字的青年和成年人造就出有智知力、生产力和公德心的“整个的人”[2]。他认为, 这样的平民教育思想可以从根本上驱除愚昧、贫穷、病弱、自私涣散等四大劣根。这种教育方式和内容, 充分体现了平民教育思想的精华, 让教育走向大众, 让文化普度众生。平民教育的展开, 打破了教育由权贵阶层掌握的局面, 开化了农民的禁锢思想, 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具有开天辟地的现实意义。

3.平民教育的伟大实践。1919年,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之后, 他同陶行知在内的众多教育家发起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从此, 他的足迹踏遍中国各地, 首先在城市广泛进行识字实验和扫除文盲运动, 开展平民教育, 为20世纪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26年以后, 他开始转移到农村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 把河北省定县作为试验区, 开创了农村平民教育的先河。晏阳初先生同时鼓励有知识的青年学者深入到农民中去, 到基层去, 使自己的价值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在他的大力倡导下, 众多知识分子加入到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中去。著名的“定县实验”也随着长达10年的开展愈加充满活力, 大大促进了我国在20世纪前半叶的教育事业发展。之后, 晏阳初先生向全国范围推广平民教育, 在重庆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第一次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效地衔接起来, 为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 他开始在世界上推广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同时也将“扫除文盲, 作育新民”的信念扩展成“除天下文盲, 做世界新民”, 足迹行遍亚、非、拉, 将在“定县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世界各国的平民教育运动。特别是在菲律宾发起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 成为国际上著名的乡村工作的干部培训中心。晏阳初先生的一生是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奋斗的一生, 开拓并发展了平民教育理论并将其推广到全世界。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晏阳初先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大胆的实践, 使平民教育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科学的制度, 自成一派, 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1.躬行实践, 勇于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我国诗人陆游的诗句, 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口号, 告诉我们要用实践来检验事物的正确与否。晏阳初先生的胜人之处就在于, 他不仅有坚定的信念, 更有坚持不懈的实践。他在基于中国农村落后原因的深入调查和总结后, 得出了中国广大平民特别是农民世代没有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原因, 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所以说, 平民教育理论是一个联系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

晏阳初先生熟悉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广大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 他知道, 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教学都不适合中国基本国情。他勇于创新, 一是教育目标的创新, 扫除文盲是初级目标, 而作育新民就是更高一级的目标, 进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盛况;二是教育内容创新, 针对中国的“愚”“、弱”“、穷”“、私”等病症性缺点, 提出以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三是教育对象创新, 晏阳初先生把教育对象定为平民, 重点在农村,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 做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有教无类”。

2.以人为本, 人人平等。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充盈着对平民百姓的平等之意。平民教育思想体现着因地制宜、人人平等的要义, 想人民之所想, 一切为了广大的民众。针对当时社会黑暗、民族衰颓的现实, 晏阳初先生指出“: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 不是别的, 是民族衰老、民族涣散, 根本是人的问题。”[3]以人为本是宗旨, 晏阳初先生强调教授给人们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从个体的自身发展出发。从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理论和伟大实践中不难看出, 它是一个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教育家, 强调“仁”与“爱”, 也不难体会到晏阳初先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三、中国当今教育实践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先生是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家, 平民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如今, 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永恒主题。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等待实现“, 三农”问题也是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 农村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因此, 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也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1.立足实情, 探索适合中国的教育。前面说过, 晏阳初先生是一个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家, 他深入实地研究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用于扩充理论。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 不照搬西方的理论, 也不照搬过去的理论,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利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迅速,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国教育发展还很滞后, 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问题很突出, 各地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当前教师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和生产实践, 把系统知识的获得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 以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4]。因此, 要学会理论联系我们所处的教育实际, 以农村教育为重点, 推动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以人为本, 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人人平等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是晏阳初建立平民教育理论的基础, 也是中国“民本”传统思想的深刻体现。以人为本同样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是当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教育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就是为了实现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人人都有享受教育和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权利和条件, 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全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分配, 致力平民教育, 促进平民素质的提高。

3.联系群众, 集中力量发展教育。晏阳初先生强调, 平民教育的开展要依靠各方人员的密切配合。同样地, 在当今教育发展当中, 我们不仅在办学经费上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支持, 接受教育善款, 也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 请社会人士、活动家促进教育发展, 开展讲学等, 现代教育需要的就是多元化的文化科技, 仅仅依靠学校内的封闭的培养教育是有缺憾的。教育必须要依靠社会各种积极力量, 突破学校内的限制, 把社会资源整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晏阳初先生为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平民教育思想对促进世界平民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晏老的顽强毅力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和发扬。平民教育思想, 不仅是中国的, 更是世界的!

摘要:晏阳初是近现代世界上的教育家之一, 他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他以满腔热血和勃勃雄心投身在教育事业中去, 开发平民的巨大矿藏“脑矿”。他一生的实践对后世教育事业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值得我们去学习。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教育家,世界

参考文献

[1]宋恩荣.晏阳初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

[2]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3]晏阳初.晏阳初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陶行知的平民情怀 篇2

于是,怀着非常虔诚的态度,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

对于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位人品和思想都堪称万世楷模的人,我只能高山仰止。

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的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民族振兴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无不令人顶礼膜拜。他丰厚博大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的确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本人愚钝,对于陶公丰富的精神与理论,我自然是不可领会其万一。阅读本书,感受最深的是先生的平民情怀。

在那个风雨如晦、国难当头的年代,陶行知先生敏锐的意识到,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强国必须强教育。他希望通过教育开启民智,教化人民,通过普及教育,拯救民族。

因此,他辞去大学教授职务,专任平民教育促进会书记。他的目标是,让普天下的劳苦大众读书识字。他把为大众办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大事业。他说,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

他在全国各地发动成立平民读书学校,遇见车夫、渔民、要饭的孩子、饭馆的厨子,他都教他们识字,并送上自己编的《平民千字课》,让他们再去教身边的人。他的行程甚至到了蒙古包里、监狱里、和尚庙里。《平民千字课》的发行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册。“凡我脚迹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但是,国土之大,人数之众,仅靠陶行知一双草鞋,怎么能救助七千万失学的孩子呢?于是他创办了晓庄师范,打造了这个乡村教育的典范。

我难以想象当时的情境,这位全国有名的大教授,大教育家,本可以在家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国家和人民惨痛的景象,让他寝食难安。他放弃了一个大教授的优厚待遇,脱下西装,穿上布衣草鞋,来到晓庄,来到这荒山野岭、荆棘丛生、贫困混乱的地方,办学校。青天为顶,黄土为地,这位大教授亲自带领学生建校舍、盖礼堂、修图书馆,开荒种地,挑粪施肥。他要从这里开始,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一百万个乡村,从而使整个中国都富强起来。凭着先生的一腔热血,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陶先生说:“我们的希望:处处读书,人人明理。”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在《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中说:中国现在受教育有三桩不平均的地方:(一)女子教育;(二)乡村教育;(三)老人教育。时至今日,乡村教育依然是我们国人心上的伤痛。

先生提倡,要重视女子的教育,重视乡村教育,要兼顾老幼的教育。他在《小先生与民众教育》中说:干民众教育,便是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为了普及平民教育,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开办平民学校、创建平民读书处、设立平民问字处。他还创造性地使用“小先生制”来普及教育。让小先生“即知即传人”,由小先生去普及最难普及的女子教育,小先生制的实施,“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到沾施的机会。”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陶行知的育才学校。这是一所创建于抗战中的学校。陶行知在《致育才之友书》中讲到,创办育才学校是由五种动机结晶而成。

在汉口沦陷前20天,先生在临时保育院看见一位害癞痢的小朋友在那儿指挥许多小朋友唱歌,他便请了一位音乐家教给这孩子音符和拍子,这孩子三天竟能将一支不曾听过的歌用音符记录下来。于是他发现这是一个极有音乐天赋的孩子。

后来,陶先生在参观重庆临时保育院时,院长说常有达官贵人大学教授来院选择干儿子,他们当着难童说,这个秃子不要,这个麻子不要,这个嘴唇缺的不要,那个长得好我要。这些失掉父母的难童于今还要受这难受的刺激,听了令人愤慨。当时先生表示若他来选,只问他有无才干。倘使有才干,虽是秃子、麻子、缺嘴都要。不要他们做干儿子,只是为民族培养人才之幼苗。

于是先生决定创办育才学校。随即募集资金,物色教师,派遣测验团分赴各地选择难童。那个害癞痢的小朋友即有幸被选中,据说后来成了著名的音乐教授。

后来,由于经费紧缺,学校难以维持,已是山穷水尽了。很多朋友劝先生将学校停办。但先生考虑再三,想到山东武训先生,以一个乞丐而创办三个义塾,而自己的处境比武训要好,连一个学校也不能维持,将何以对得起小朋友,何以对得起中华民族!于是下定决心,坚持到底。给朋友们写信,请求赞助。这样,凭着先生的民族大义、平民情怀,以及朋友们的博爱精神,育才学校得以生存下来……

陶行知先生,这一位杰出的践行者,谱写了中国平民教育最灿烂的篇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导师,万世师表!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点军区点军小学)

上一篇:铁路人才队伍下一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