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十篇

2024-09-11

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篇1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共建共享,服务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广大市民在物质生活获得较大改善的同时, 也需要得到精神生活的同步发展。然而, 由于多年来, 地方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上资金投入过少, 导致各级公共图书馆捉襟见肘, 长期处于维持现状的瘫痪状态, 严重地制约了广大市民看书学习的阅读兴趣, 也制约了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在馆舍、硬件设施、馆员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由于受条块分割管理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缺失, 导致高校图书馆成了城市文献信息的一座孤岛。安康学院与安康市政府,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决定实行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 这对促进全民阅读, 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建图书馆的可行性分析

1. 校地共建图书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文献信息急速以几何级数增长, 单凭某个馆已难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因此在文化部等中央几大部委的推动下, 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1999年10月国家图书馆组织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将此项工作列为重要议题。2005年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通过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进一步指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 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1]2由此, 在我国先后已有多个地区高校与地方政府践行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这一新生事物, 共建共享已是当代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必然。

2. 地方政府的决策支持。

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是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顺利开展和最终圆满成功的前提[2]31。从城市整体格局出发, 江北城区没有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已引起安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 市委、市政府通过与安康学院达成协议, 以实现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来弥补江北高新区城市文化功能缺失。面对巨大的财政缺口, 市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对西部基层图书馆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一方面通过减免安康学院新校区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地方性税务等手段, 为校地共建图书馆从政策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另外, 市政府还从本身就紧张的财政中挤出一定的资金给予资金支持。这为校地共建图书馆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

3. 高校图书馆具备共建的优势。

安康学院作为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 自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 就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发展实绩, 尤其是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 赢得了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目前, 校地双方共建图书馆对于安康学院来说, 于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老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4万m2, 具有现代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自2004年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以来, 积累了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经验;具有一支学历结构较高、专业结构合理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馆员队伍;馆藏文献达90多万册, 期刊1千余种。在与安康市共建江北新校区图书馆的建设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为共享图书馆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国内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就开始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探索,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们是: (1) 1997年建成的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严济慈图书馆, 开创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联姻的先河; (2) 2001年9月由聊城大学和聊城市政府合资共建的聊城大学暨聊城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 (3) 2003年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 (4) 2005年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与大庆市图书馆合并; (5) 2005年底, 池州市政府与池州师专共建池州师专图书馆, 图书馆实行“一个图书馆两块牌子, 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 一套班子两种管理制度”的运行模式, 使学校图书馆既具有高校图书馆功能又具有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 (6) 2006年驻马店市政府与黄淮学院共同策划启动了“驻马店市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重要标志性工程[3]94, 2009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7) 2009年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签署协议共建图书馆, 2013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从以上成功案例可以看出, 共建图书馆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和优越性。这种合作的优越性、资源的互补性和需求的交叉性放在知识经济的框架之中, 既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又可避免国家资源与资金的极大浪费。城市与高校共建图书馆, 在文献信息、人才、设施、读者等资源上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能够实现资源利用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4]17。

二、构建城市图书馆运作新模式

1. 合理布局, 构建覆盖城市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一江清水———汉江, 将安康市分为南北两岸。江南老城区为政府机关所在地, 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图书馆都集中在江南老城区, 而江北新城区却没有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因此,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安康学院与安康市政府本着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 在安康学院江北校区共建图书馆, 以满足该区域城市文化功能的需要。笔者结合安康市自身特点, 认为要满足市民文化学习的需求, 只建设好江北新校区共建图书馆是不够的, 需要将城市现有各图书馆纳入到共建服务中来, 建立起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方能满足城市广大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如:安康市现有2个公共图书馆, 一个是市图书馆居城西, 另一个是汉滨区少儿图书馆居城东。安康学院老校区居城南, 安康学院新校区共建图书馆居城北。如果将居东、南、西、北四个图书馆连接起来形成以共建图书馆为主, 其余各馆为辅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就能极大地满足广大市民看书学习的需求。

2. 创新管理体制,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共建图书馆管理委员会。

目前, 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馆分别由高校和地方政府两个系统管理, 在经费来源、管理模式、服务方式、资源特色和用户对象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虽然国内已先后有多个校地共建图书馆案例, 但能够持续健康运行的不多, 究其原因是没有摆脱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僵化管理体制束缚。因此, 要创新管理体制, 就应当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 以地方政府与共建高校达成的框架协议和政府专项法规为法律依据, 由参与共建的高校领导和所在地政府的文化或体育、科技、财政等部门代表与群众代表组成一个跨部门、跨系统的图书馆管理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任命馆长、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 组织协调、监督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做好管理和督查工作[5]90。

3. 科学发展, 建立可持续运行的保障体制。

(1) 建立有效的财力保障体制。图书馆工程建设, 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在我国,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资金通常是由市财政部门与高校商定好一定的比例再一次性投入, 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来保障校地共建图书馆的长期建设, 共建但不能持续地共享, 致使共建共享名存实亡[6]84。因此, 为规避校地双方在共建图书馆资金上相互扯皮的现象发生, 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资金投入比例。可以采取政府投入+高校投入+其他社会团体投入相结合的模式, 吸收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撑图书馆的发展。只有共建才能共享, 否则,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行将会因为资金缺口而产生问题[2]32。 (2) 建立满足各方人员需求的馆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社会读者群体和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相比较, 年龄跨度大, 涉及的行业多, 读者的阅读需求多样化、多元化, 信息资源必须兼顾高校师生和广大社会读者的需要, 既要有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要的与高校各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 还要有满足各类社会读者学习、阅读、欣赏等需要的一般信息资源。收藏书刊的类型、类别、水平、文种等方面, 做到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重点与全面的结合, 形成学术性、情报性与知识性、教育性的区别和统一[7]132。 (3) 建设素质过硬的馆员队伍。目前,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图书馆合作共建存在的障碍并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而是观念、制度等各种人文、社会因素。因此, 要教育馆员, 解放思想, 转变服务观念, 摒弃狭隘的部门利益, 树立全局观念, 深刻认识共建图书馆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为校地共建图书馆做出积极贡献;要大胆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实行全员聘用制, 面向高校、社会公开招聘, 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平等竞争环境, 建立定编定岗、责任到岗、工作量到人的管理机制[8]96;要调整各馆人员配置, 根据高校图书馆和市、县级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各图书馆应适当调整馆内机构, 成立专门的基层图书馆服务部门, 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馆员队伍, 并按照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管理协议内容, 开展联络、指导、调研、跟踪等具体工作, 使各项服务规范化、科学化。

总之,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图书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举措。如何构建好适合本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的良好模式,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 (6) .

[2]叶明青.校地共建图书馆运作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9) .

[3]王雪燕.校地共建图书馆实施对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1 (8) .

[4]耿有三.高校与城市共建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7 (4) .

[5]田虎伟.校市共建共享城市文体设施的模式、特点与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2 (2) .

[6]付莉莉.校地共建图书馆运行管理模式探析[J].图书馆建设, 2013 (5) .

[7]孙海生.关于校地共建图书馆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8) .

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篇2

一、服务理念与时俱进

创造、掌握及运用科学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目前重要的生产要素, 图书馆有三大因素:人、物、才[3]。其中排第一位的是人, 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人才能为图书馆服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学校图书馆创新的主体就是要具备与时俱进服务模式和理念, 拥有创新意识。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为社会、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服务,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4]。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 可以加快信息资源流动, 促进图书馆现代管理理念的形成, 实现管理方法、服务方式的创新。学校的图书馆实现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完成网络信息服务这也是技术的创新。实现了现代化的图书馆, 可提供开发动态知识信息服务功能, 充分体现出读者和图书馆的交互行为, 利于图书馆将整理、组织过的知识产品提供给读者, 也便于学生针对性地向图书馆索取信息服务。这些的实现均需要图书馆员对观念进行创新, 以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 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自身的职能认识进行深入了解, 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及作用, 提升服务主动性、有效性和自觉性。

二、用户需求变化是形成学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向导

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 对社会信息化进程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信息化[5]。社会的不断发展, 改变了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网络创新对信息资源流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服务创新。

1. 基于网络环境下, 提供信息资源不再单一是图书馆能发挥的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 个人和单位都可以经信息资源传送到网络上, 或是应用图书馆等信息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 利用计算机终端及更多检索点进行书目的灵活检索, 对不同的图书馆藏信息进行快捷访问。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 对一个图书馆作用大小、地位高低的衡量就取决于是否采用自动化服务手段、是否为网络化服务形式、是否实现全球化的服务对象[6]。技术创新将信息交流的模式进行改变, 打破了地理位置对信息传播造成的限制, 经人类的信息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展, 提供了信息传播、获取更广阔的前景, 提供给现代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平台。

2. 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基于学校现有的信息服务内容进行拓展, 实现更多新的信息服务内容的拓展, 对自身信息服务内容进行优化、调整, 扩展信息服务范围, 实现读者信息服务向更高层次飞跃。

此项发展过程中, 促使学校图书馆创新的动力就是实现用户和图书馆之间需求的相互作用, 只有信息需求才会产生信息服务。读者的需求就是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的出发点与向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根本就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是图书馆服务创新、与时俱进的最终目的[7]。

三、学校图书馆实现与时俱进服务模式的构建措施

1. 增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即为数据库建设, 网络如果缺乏了数据库资源将毫无价值。所以要提升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需要积极加强对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1) 构建特色数据库。依据学校的专业布局、地方特色和办学方向等诸多因素, 对馆藏资源中具有一定特色的文献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重点建设, 着重对学校数字化资源, 比如各学科的试题库等多方面资源的建设。 (2) 构建可以联机的数目检索数据库。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好地应用图书馆藏现实文献信息资源, 学校需要构建OPAC联机的数据库, 实现书目的检索。同时还应加强和其他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联合共享, 为学生提供能够获取的联机网络版文献书目、光盘数据库书目、联机联合目录等。 (3) 增强整合、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力度。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体现在利用方面。学校图书馆工作开展的本质就是为了可以提供给读者更好的服务需求, 使图书资源能有效为读者服务。对一些网络资源、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引进最终目的也就是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让读者获取更多的利益。学校同时需要依据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学科特点等对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整合处理, 以便建立友好的检索界面、更丰富的内容及更齐全的数据资源, 实现具备更强大检索功能的电子期刊及数据库导航系统。

2. 提升学校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意识。

学校采用主动的信息服务更具及时性、针对性和新颖性, 这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图书馆要实现与时俱进图书信息服务模式就要主动出击, 将信息服务方式、内容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讲座或宣传, 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 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受到技术和资金等因素的限制, 目前学校图书馆采取主动信息服务模式需要构建二次文献库, 通过这些具有特色的文献库, 利用手机短信、网页发布、电子邮件等方式为读者主动提供信息服务。如果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采用RSS技术, 实现图书信息的自动推送, 还可以和其他学校联合提供网上在线咨询服务。学校图书馆实施长期的主动信息服务目标需要开展联合虚拟参考服务。

3. 对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行创新。

(1) 对图书馆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也就是要对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管理。实现学校图书馆管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对人、物、才等资源进行合理搭配, 以便获取最大的效益。实现与时俱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就要先打破传统服务的桎梏, 构建出能够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然后积极大胆地开展信息的优质服务。 (2) 对业务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基于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工作重心有所改变。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机构, 网络环境下进一步提升了文献信息传递职能高度, 因此图书馆就需要对内部服务业务流程进行调整。需要将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转变为以提供读者优质服务的结构。

4. 培养图书馆员的服务观念及综合素质。

改变并强化服务观念、意识是开展与时俱进服务模式的重点。要实现与时俱进图书馆服务, 就要树立“以人为本, 用户至上”服务观念, 体现出服务的人文关怀, 这样才能确保学校图书馆更好地实现服务目的, 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培养图书馆员的个性信息化服务意识。与时俱进的个性化服务属于集约型、深层次服务, 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及专业性。所以要求图书馆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员的思想观念和能力都要进行转变, 才能提高服务的质量。

5. 加强研究读者的信息需求并进行引导。

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的前提即为读者的信息需求, 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行为会对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对读者的信息需求行为特点进行研究, 才能实现对读者的引导, 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作用, 为读者提供满意、优质服务。

6. 加强对硬件设备的建设, 对阅读环境进行优化。

多数学校起步晚, 图书馆的规模、硬件设施、结构等都还较差, 因此要实现与时俱进图书馆服务模式就要加大对设备的投入力度, 对硬件设备不断进行更新, 可以购置一些电脑、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多媒体视听设备、防盗设备等, 提供给学生读者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提升阅读效率。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会对读者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阅读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 给读者创造优良学习、阅读氛围。可以在对馆内设施摆设进行装饰的时候, 采用宁静、温馨、明亮及宽敞的格局特点, 还可以装饰一些名言警句、字画, 摆放绿色植物等。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对馆内的桌椅设备进行设计, 让读者走进图书馆感受到舒适、大气之感, 让读者受到积极氛围的影响, 更喜欢到图书馆进行阅读, 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对读者进行阅读引导。

伴随网络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构建与时俱进的学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实现具有个性的信息化服务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师生的认可, 师生对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断丰富, 学校更需要将与时俱进服务理念贯彻、发展下去, 实现学校图书馆向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 这是未来学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学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应与时俱进, 将原有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进行拓展, 提升服务质量, 改变创新服务方式。新时期学校图书馆主要特征就是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本文对学校图书馆与时俱进服务模式构建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模式,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雪飞.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 (10) .

[2]罗木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界.2011 (2) .

[3]韩任杰.浅析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J].今日科苑.2010 (12) .

[4]王菊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地位及作用探讨[J].群文天地.2011 (3) .

[5]温怀琴, 董宜孝.基于用户交流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20) .

[6]李敏.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20 (23) .

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篇3

【关键词】网络 图书馆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C2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30-01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网络终端,是开展图书馆教育的主要学习资源。在图书馆教育中,全体社会成员是教育的重要对象。其教育对象存在无性别、年龄、阶层、地域等限制的特点。其教育具有终身性,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中无法完成的。图书馆教育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其教育优势是所有学校和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

一、图书馆教育内涵及功能解析

图书馆教育的理论基础包含图书馆学和教学学两大部分,文献资料是研究图书馆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手段,其研究形式主要表现为学员和读者的自学研究。图书馆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性、全程性、灵活性、全面性、发展性。此外,教育手段及教育设施也在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先进的音像设备、现代化展览厅、多功能报告厅等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图书馆教育也需不断向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图书馆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教化功能、知识传播功能、智力开发功能、心理优化功能、技能养成功能、情操陶冶功能五个方面。

二、图书馆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分析

在图书馆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为单一性的知识传授,其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当今社会,图书馆教育实施的目的除了实现知识地传授外,还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但构建新的模式,促进图书馆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一)构建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模式

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模式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知识智能获取教育。图书馆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各种引擎工具,及时对该学科相关外部知识进行搜索、跟踪、收集。同时也要对学科内部相关知识进行跟踪研究和收集整理。其次,馆员应充分应用各种工具加强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缺乏有效整合的数字资源会造成资源检索界面存在无规律性,增加用户进行资料检索的复杂性[2]。在图书管教育中,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尤为重要。再次,高度重视知识的交流及相互匹配和传送。数据库、管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的应用使得各用户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并应用各种学术知识。在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学者及专家间的知识交流、知识传递、知识匹配等得到有效进行,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知识教育。最后,加强开展知识利用教育。馆员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专业分析工具、先进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提高知识的分析和运用水平,使各种知识更充分地服务于学科用户。同时,通过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日常科研就教学活动中。

(二)构建咨询服务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图书馆教育必须要高度重视资源共享。不仅要重视对本地的资料进行共享,更要重视服务的共享和咨询专家的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是图书馆真正能满足众多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因此,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图书馆教育应构建起咨询服务教育模式。咨询服务教育模式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馆员与专家网上咨询合作模式。工作于各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与学科专家教授、信息检索专家、咨询专家共同建立起知识、信息咨询机制,为各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全面服务,满足用户需求[3]。馆员与咨询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对各种知识和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共同将相关疑难问题解决,满足各学科用户进行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知识信息需求。第二,馆员实时咨询模式。通过对网络通信技术、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通信软件地应用实现各地区图书馆的馆员进行在线沟通和交流,实现知识的互递,进而实现为用户提供实时在线咨询服务。第三,应用Web联合表构建馆员单咨询模式。合作咨询馆员通过合作咨询网页为用户提供提问空间和为馆员提供解答空间。同时,各成员馆也通过该种模式实现相互间的联系于合作。该种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用户及馆员的参与范围广,参与程度高。该模式的构建也较为简单,且应用灵活方便。

高校图书馆教育担负着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师教学及科研需求的责任。因此,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应积极更新图书馆教育模式,不同提高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和应用空间,保证其服务职能得以充分实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翠华.浅析信息社会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J].宿州学院学报,2012,8(35):188-199.

[2]杨艾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价值体现[J].理论纵横,2013,9(26):506-507.

浅析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4

一、引言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图书馆作为中职院校的信息储存中心,其本身具备信息量大、文献载体多元化的特点,因此,针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其实就可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而提升管理质量。由此可见,探讨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

二、现代中职院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量大、种类多

图书馆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且图书的种类比较多,借阅者的数量也比较多,这样的情况下,针对于图书的管理就具备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图书馆针对于图书的管理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的原因。最常见的就是图书堆放杂乱无章、借阅者无法快速找到图书、图书失窃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引发学生产生很多的不满。

(二)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文献载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版的图书以为,还有很多电子版的图书,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纸质版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对于图书管理的基本需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和创新。

(三)传统的纸质文献

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三、我国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建

(一)信息化管理模式

新形势下,针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无论是针对于图书信息的管理、图书借阅的管理、图书查阅管理还是对于图书的购买的管理,都应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让学生通过电脑便可以直接查询到所有的图书的基本信息以及基本情况,进而提升图书的管理质量,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二)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传统的管理环境下,中职院校图书馆针对于图书的管理只能人工服务的方式,而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除了可以采用人工服务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电子信息平台作为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询问相关的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图书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查询所要借阅的图书的`基本情况,进而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开展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便利性。

(三)开放化管理

很多中职院校图书馆都是针对于本校学生开放的,这样一来,便会导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比较差,在图书馆经济效益差的情况下,针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图书的购进工作的开展自然就存在很多的不足,进而使得很多的中职院校的图书馆环境不是十分好,图书的种类也不是足够丰富,这样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和提升,对于中职院校的图书馆来说,其实可以采用开放化管理模式,除了本校的人员以外,也可以欢迎校外的人员来借阅读书,进而实现图书馆的管理效益的提升,为图书馆的构建工作的开展以及图书丰富性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馆员队伍素质建设

人才是各个行业管理的核心,针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一样,需要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队伍,因此,针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要加强馆员队伍的建设,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质量。比如说,针对于图书馆的馆员,可以事先开展一定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馆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来为图书馆的馆员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他们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进而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职院校图书馆大都具备图书多、信息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因此,针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备一定的难度,21世纪的今天是信息化的时代,因此针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也要进行新的管理模式的创建,继而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为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宗民.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篇5

一、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信息交流的新特征

图书馆既对信息接收、识别, 也对信息进行整序、编码、转换、处理和加工, 还进行信息输出传递, 提供信息服务。在整个信息活动中, 图书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 既有图书馆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也有图书馆内部的信息交流, 还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或是针对图书馆的服务所进行的信息交流, 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就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中介作用, 让教师和学生更快更好地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学校图书馆信息交流的特点和内容出现了新变化。

1. 开放性和广泛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来源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本馆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来自于Internet上的信息。随着Internet的出现和应用, 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整体, 即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交流具有广泛性;同时, 传统文献实体的共享也能得到改进和发展, 用户可以在网内的任意一馆, 通过计算机查询, 借阅图书馆信息网络中的所有文献。

2. 分散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 以电子文献为主体, 在网络上传递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建立计算机网络是基于两个目的:一是相互传递交流信息, 二是实现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是通过信息传递网络及现代信息处理工具提供数字化信息, 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地区快捷地检索利用。

3. 交互性和实时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交流是在因特网平台上进行的, 因特网是一种双向式的信息交流活动。用户不仅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 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师生与馆员之间不是面对面地交流, 而是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 信息的反馈十分重要。同时, 师生也可以通过修改检索提问和表达式来限定、扩展检索结果, 并将结果是否满意的信息反馈给图书馆, 这种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形式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形式。

二、多元化学校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的内涵

1. 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读者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1) 需求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量的激增,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显示出多元化的特点。网

筅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王小波

络化的信息资源在给人们创造了无限信息资源的同时, 也带来了信息的混乱和无序, 读者需要获取有效的信息, 内容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形式上既需要公开出版发行的书报刊, 又需要非公开发行的会议文献、学术论文等;形态上不仅需要文字符号信息, 而且需要声像方面的信息;时效上既有动态的, 也有回溯的;区域上既有本地、国内的, 又有外地、国外的。这些充分体现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2) 服务模式的多维化。过去的重藏轻用, 以书为本的思想被新的开放的思想和先进的服务取代, 学校图书馆必须广泛、准确、及时地实现文献信息的搜集、开发和传递。所以, 不仅要保持传统的内阅、外借及书目查询服务, 同时还担负着参考咨询、多媒体资料阅读、网络信息传递、情报检索、情报编译、回溯检索及读者导读、开设文检课等多种服务。随着读者需求的改变和增加, 还要拓展新的服务项目。除了做好多项基础服务工作外, 还必须在各个工作环节的连接上加强工作, 加强对各项服务的精心组织和安排, 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3) 服务人员的多能化。多元化的服务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 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来说, 网上的信息资源相当丰富, 读者可以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 通过整个信息网络方便地搜寻、选择和使用所需要的资源。因此, 信息的可存取性和参考咨询工作的质量才是衡量服务效益的重要标准。所以要求馆员们做到一专多能。既是文献信息系统的组织者、建设者和传递者, 又是文献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馆员必须知识结构合理, 有很好的敬业精神和优良的素质。学校图书馆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进人才或在岗培训, 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 多元化信息交流模式的内涵

(1) 信息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在互联网络出现之后, 信息交流主体的改变一方面表现在信息生产者的主动权增强, 另一方面表现在信息接收者与信息发送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信息生产者就是信息的拥有者和发布者, 读者和用户就是信息交流的接收者, 图书馆就是信息交流的中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 最初信息的交流主要是基于传统印刷型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 这与传统的信息交流相比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 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 网络参与者的互动性增强, 使信息交流的主体呈现多样化, 信息交流的主导权重新回归到了作者手中, 交流的模式也变成了以作者和用户为中心。另一方面信息交流中的信息发送方与接受方之间的界限模糊, 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增强, 信息发送方随时可能变成信息接受方, 而信息的接受方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成为信息发送方。

(2) 信息交流渠道的多元化。网络的飞速发展, 使得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大大缩小, 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在不断地更新。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链接世界各地的信息源, 快速多途径地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信息交流中, 用户既可以与往常一样在图书馆求助于信息服务人员的帮助;而具有一定信息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的用户则能够利用互联网实时交互性的特点, 直接利用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工具, 倾听同行的意见, 交流自己的看法, 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换, 以快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

(3) 信息交流内容的多元化。以往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内容主要以提供一次性的文献服务, 大多数以应付借借还还为主, 虽然也强调信息交流服务, 但始终未能构成工作的中心。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 把工作重心从信息处理向信息咨询服务转移, 扩大服务领域, 加速文献的输出。信息交流对象类型范围的逐渐扩大直接导致的现象是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4) 信息交流载体的多元化。图书馆信息交流载体的多元化是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打破原有单一的以纸质为载体的印刷型文献收藏方式, 向以磁介质、光电介质、化学介质为载体的新型信息媒介转化, 形成各种载体共存的现象。这种转化, 也同时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文献管理方式和信息服务的提供模式。此外, 文献资源载体的多元化还直接导致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迈进。

三、多元化学校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的构建

1. 强化网络资源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图书馆信息交流的内容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地提供文献服务, 而是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内容。因此, 信息资源这一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引入到了文献资源建设中, 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经过布局、搜集、整理、保存并提供利用的所有文献信息的集合, 这就表明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在概念、内涵与传统概念有了较大的扩展和延伸, 打破了资源建设只停留在实体的传统, 发展到虚拟的网络数据上。所以, 不能只顾及印刷型文献而忽视电子型文献, 只顾及有形的馆藏资源而忽视虚拟的馆藏资源, 要合理调节文献资源建设体系结构, 保证各类文献信息资源都能得到开发和利用。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各类传统信息的数字化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由于近期内我们无法将所有图书馆的资源都数字化, 丰富的馆藏资源仍然是衡量我们服务和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准, 与此同时, 寻求与社会文献信息部门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是现代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共同趋势。

2. 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师生的信息素质的高低、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率和整个信息交流环境的好坏。尤其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素质, 直接决定着整个交流系统的功能发挥。信息教育不仅包括信息科学基础理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产业管理教育, 还应该包括信息法律法规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育。通过信息教育, 要减轻师生在信息利用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检索技术障碍和信息技术障碍, 提高信息获取、信息甄别和滤污能力。

3. 促进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完成数字化转换以后, 必须经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才能得以实现, 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目前, 图书馆可以由因特网和万维网的高速、大容量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无数台计算机联为一体, 其中包括同校园计算机网的链接。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资源的使用, 图书馆和校园内的电子计算机中心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图书馆网络和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的链接, 可以把图书馆的信息交流范围拓展到学生宿舍和教授的办公室, 使他们能更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程妮.浅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情报杂志, 2004 (l) .

[2]蔺军, 张永梅.试论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中介性的影响.中国图书情报科学, 2004 (3) .

[3]靳继国.浅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变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4]王鲜萍.探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现代情报, 2004 (5) .

[5]真漆, 胡从玉, 胡均平.面向网络环境的图书馆模式构想.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 (6) .

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篇6

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工程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未来工程师为工业企业服务,工业企业部门通过其产品为社会服务。工程来自社会,工程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增加价值,为社会发展服务。如果工程不能实现价值,工程就没有意义。

大工程观是美国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比较后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工程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还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复杂系统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诸多各个方面因素及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为此,高等工程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未来工程师,如何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工程沟通的桥梁,需要研究、探讨、实践。

恩格斯在研究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脱离蒙昧野蛮状态而进入文明时代的问题时指出:“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便产生了。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

图书馆(library)就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英语单词library源于拉丁语librarium,原义为藏书之所。中国古代的各种藏书处所,被后人通称为“藏书楼”,19世纪末才出现“图书馆”一词。

由此想到,规划建立一个“工程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大工程观的平台之一,是沟通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工程的桥梁和纽带之一。

二、“工程图书馆”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国内外现状

“工程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有关工程界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

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类型有国际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政府图书馆、军队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等。显然,“工程图书馆”属于专门图书馆类别。

当今之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思想的竞争。高等工科院校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首要职能。重视“创造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素质教育,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工程训练中心是服务于上述目标的重要的实践创新教育基地。

在工程训练中心建立“工程图书馆”作用巨大。如何在工程训练中引导对工程一无所知的学生对工程产生兴趣,“工程图书馆”将起到收集、典藏和传播科学技术成果、工程杰作、职业教育示范、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等作用。

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工业的生产对象和生产技术日益带有综合性技术的特征。生产对象往往是多学科的综合技术系统,不仅是系统本身,还涉及该系统与其环境与社会的“接口”。鉴于此就可以充分利用“工程图书馆”的基本职能、社会职能、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利用从采集、分类、编目、典藏到阅览、宣传、外借流通、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一整套科学方法,搭建展示工程基础知识、活动要素及过程、工程成果的舞台空间,配备实物、模型、文字解释、图片、挂图、影像视频、虚幻模拟等诸元素,建立一套辅助教学设施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对大学生起到传递科学知识,犹如身临其境地理论联系实际,开启智慧,培养大工程观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工程图书馆”通过有组织地收集和传递工程文献,进而实现思想、知识、情报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一定载体的文字记录和保存这些文字记录的方式,工程文化便不能得到持续地发展。其次,为读者不断更新知识提供条件,因为图书馆是全社会的科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科研劳动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图书馆工作。从深层意义上说,图书馆积累和整理已有知识,不仅是创造新知识的科学工作的前提,而且其本身也属于科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图书馆为解决科技攻关、产品创新、试验设计乃至企业规划、管理等提供文献和情报,将精神产品转化为生产力。随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图书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直接贡献将日益增大。

各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由于历史、传统、学制等方面的差异,在本科的培养目标上有着不同。美国实行通才教育,培养的是“工程师的素材”。德国的本科教育则明确以培养“学位工程师”为目标,学生毕业后是“现成的工程师”。英国分阶段培养的是获得不同等级证书的“注册工程师”。原苏联的本科培养目标,早期强调培养“现成的专家”,近些年来,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现实,也开始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适应性,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较宽泛的发展空间,降低了对本科阶段专业训练的要求。我国在文革前,培养规格基本与原苏联相似,介于美国与德国之间;198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将本科生培养目标规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业务上“必须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1986年国家教委提出“工科本科教育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工程师的天职。工程教育要彻底改变听课就是学习的陈旧观念,将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从教室转到图书馆和实验室。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收藏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综合知识,仅靠传统的纸质馆藏文献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应为构建大学生工程素质的综合知识体系搭建平台,“工程图书馆”运用网络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将起重要作用。现在,网络及数字技术的普及、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图书资料及课程以电子介质的形式通过网络共享、传递。因而,建设、完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显得非常迫切。目前,以展厅、展板、展台形式的“工程图书馆”雏形国内外比较普遍,而真正意义上挂牌的却未见报道。

三、“工程图书馆”的建设思想与设计理念

结合我们所要服务对象(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工程图书馆”的建设思想是:“工程图书馆”是工科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工程图书馆”应遵循一般工程发展规律,“工程图书馆”的建设水平是反映该大学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工程图书馆”应由隶属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统一管理并建立统一的馆网,“工程图书馆”应优先及时地得到资料,应加强与外界的协作,“工程图书馆”应当开放,要重视流通工作,应注意吸取各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改进“工程图书馆”的工作,应重视“工程图书馆”队伍的建设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工作,体现“实际的效用和经营”的建设目标。

“工程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应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论的方法,遵循“感性—理性”“概貌—细节—综合”的认识规律;全方位感官调动,激发好奇心、兴趣;借鉴、类比。大学生通过“工程图书馆”的环境熏陶,通过4年的大学系统的课程知识学习及实践后,应该达到有应用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工程图书馆”的馆藏内容规划设计

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和知识,实现“情报交流”“文献交流”和“知识交流”,将永远是人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1.“工程图书馆”的构建思路

(1)“工程图书馆”以涉及机械、材料、电子、信息、控制和管理等工程范畴为主要内容,以文字、图形、实物、声像媒体及虚拟制造等表现形式进行总体规划,营造胜似工厂的环境,体现若干个机械制造过程及其历史发展和趋势,使学生了解工程或生产系统(过程)的整体知识并形成较完整的大工程意识。

(2)以展示工业过程所涉及的各类硬件的、软件的内容为平台,力争比较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工业(或工程)知识及制造场景,形成开放式的、校园网络化的阅览方式,便于学生综合性地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于文科、经济类等专业的学生,都将在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拓展知识结构和范围,拓宽其专业视野,为紧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基础。

(3)以某些制造全过程为展示基础,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工艺知识及管理。

(4)跟踪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积极开发、更新有关工程或生产系统(过程)的教学资源。

2. 展区分类规划

(1)制造工程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展区;(2)原材料及其应用展区;(3)机器、机构、液压传动、气压传动展区;(4)典型零件;(5)机械加工及装配工艺展区;(6)工装展区;(7)型材、建材、焊材展区;(8)金属标准件展区;(9)虚拟制造及仿真展区;(10)电子元器件、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及控制装置展区;(11)微型计算机及其外设、信息技术展区;(12)学生作品展区。

3. 展出物的形式

(1)实物;(2)模型;(3)图片;(4)触摸屏电脑—多媒体资料,主要包括视频、图片、文字资料;(5)计算机虚拟制造及仿真软件。

4.“工程图书馆”的硬件建设

(1)展区分为实物展区、多媒体展区、虚拟制造展区。(2)各类展出物的购置、设计制作、搜集(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资料)。(3)场地、环境的设计、布置,展板和展台的设计制作。

5.“工程图书馆”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实行“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工程图书馆”作为起点,在各段训练实践课程的各个模块及理论课程的各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各自在“案例”或自身在“制造工程链”中的位置,选择恰当的各层次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展开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教学。

“三段”式实践教学中的每一段均以“工程图书馆”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内容,实现“少而精”,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围绕各段的教学目的,三段之间环环相扣,各有侧重又前后系统连贯,为总教学目标服务。

具体来说,就是在“工程认识”教学中贯穿全过程;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可以课前参观、工艺设计中借鉴类比、创新中借鉴;在“工程综合”教学中伴随借鉴进行创新;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进行课前参观、借鉴类比。

五、结束语

总之,为了大学生的大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构建的“工程图书馆”作为辅助的场地教学平台—实物及虚拟的学习环境—将使学习效果最大化,作为开放的课堂和校园网远程教育的补充,对于高等工程教育的顺利实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1):6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志清.高等工程教育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4]刘荣.图书馆现代技术[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5]刘忠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6]何朝晖,朱强.直面挑战开创未来—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1

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篇7

因此, 从创业教育的内生逻辑来讲, 其是独立学院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情境下的一种应然性和实然性的选择。如何思考并构建符合校本特色的创业教育生成模式已被视为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树品牌的凸显课题。校本特色即本校特色, 即在满足国家和地方课程设置和计划、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 结合实际情况, 设计符合本校情景的课程, 使其更接地气。

一、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当前, 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的构建还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指的是创业教育模式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而不是预设存在的。生成模式关注创业教育的动态过程、关注互动性教学方法、强调创业教育的情景特征等。它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方法;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方法。

从形式上看, 大致雷同于公办一本、二本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主要有以下五种: (1) 侧重于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 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2) 侧重创业意识的培养; (3) 侧重于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为侧重点; (4) 撰写创业计划和案例教学成为创业教育教学的中心; (5) 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侧重创新能力的发展。【1】

这五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重实效, 短期效果明显, 但容易造成一种“成功”的假象, 存在误导嫌疑。实际上, 这五种模式都过于俗套, 流于窠臼, 缺乏创新, 由于偏向于静态和局部, 系统性显得不够强, 而且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情境适应性和局限性, 因此, 难以真正汇融到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无法形成独立学院校本化的创业教育生成模式,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看, 在构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同质化”现象

“同质化”是指创业教育模式构成因素中如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标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上相互模仿, 追求整齐划一, 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以母体院校或其它高校模式为蓝本, 直接照搬照抄, 有些学校甚至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克隆所谓的“权威模式”, 建立起“山寨模式”, 而不是从本身实际出发, 违背教育规律, 结果导致校校相同, 缺乏特色, 一套模式遍天下。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政策导向和标准化评估导致的结果,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各类评估, 让生存在夹缝间的独立学院不得不一窝蜂追随;另一方面背后透视出来实际上是独立学院办学主体迷失, 心态浮躁, 思想深度缺席, 缺乏主体能力和内在创造力, 简单采取拿来主义, 依靠复制外来模式到教育实践中, 而不充分考虑模式的情境适应性, 当然更谈不上满足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的需求。

 (二) 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单向度”现象

“单向度”指的是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导向只有一个方向或纬度,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者以主导者、先知先觉者的角色, 自上而下采取说教式、灌输式、单一标准的教育方式, 让所辖部门或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空洞、窄化式的教育内容, 且不重视反馈, 造成教育实践主体不平等的现象。这种现象源于哲学主客二分法理论的泛化, 也是现行教育领域培养人才单向度思维惯性定势使然, 忽略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交互性。具体体现在:在宏观层面上,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完全以行政逻辑和行政指令以及各类硬性指标主导教育实践, 对高校采取自上而下, 直接输出的方式, 要求高校必须服从执行并维护上级有关政策, 致使高校办学自主权得不到保障, 受到诸多限制, 因此, 在具体实际过程中, 多数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政治任务, 也是采取单向度输出, 变成上面来了什么文件, 为了政策执行和评估需要, 就按照文件操作, 没有指令就搁置一边或敷衍应付。在中观层面上, 学校教学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等的逻辑出发点仍然从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自身需求出发, 按照自己的意愿预设一套教育模式和质量标准, 而学生的多元需求却有意无意被遮蔽或者消解。在微观层面上,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互动, 教育者以知识和书本为中心, 采取直接输出模式, 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特征, 而且倾向于宏大叙事, 缺乏具体而微的关照, 也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未成性和即成性, 同时教育者也缺乏相应创业的实战经验, 导致课程教学变成纸上谈兵, 空话套话一堆, 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 缺乏批判和反思,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馈机制。

(三) 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呈现“封闭性”现象

单独一段“封闭性”是指创业教育模式不具有开放性, 拘束于内部系统, 不够灵活变通, 且与外界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无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打造共赢、共享、共创的平台。封闭性表现在建构模式过程中从众型思维始终占据主导, 思想观念不够开放, 在认识判断、解决问题时, 附和多数, 人云亦云, 缺乏自己独立思考, 无主见、无创新意识。在形式上采用线性的程式, 带有浓厚的伪先验性色彩, 不重视调研, 理论脱离实际, 实际脱离理论。在方式上阻止资源的自由流动, 存在制度壁垒和障碍, 让创业教育的实践难以对外交流, 更无法协同自由。在教育目标上, 无法因材施教, 工具理性导向, 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发展需求;在教育内容上, 尤其是教材内容保守、陈旧、落后, 没有与时俱进, 炒冷饭, 刻板单一, 过于机械化, 简单照搬照抄, 无法摆脱窠臼, 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不小, 抹杀了创业教育的动态性、过程性、开放性特征, 进而严重阻碍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生成。此外, 创业教育参与主体单一, 社会参与面不广, 缺乏多方参与的完善机制。

二、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原则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的形式类同和凸显的同质化、单向度、封闭性现象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独立学院发展的窘境, 也可以说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缩影。实际上, 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实践中, 其办学机制、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因素均与一本、二本和高职院校均存在差异,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应该是独立学院校本实际, 从教育一般规律来看, 必须充分考虑到创业教育具有生成性、差异性、互喻性等特征, 并以此为前提, 因此, 在构建创业教育模式时, 必须把这三个特征作为构建原则。

(一) 生成性原则

所谓“生成性”原则, 指的是创业教育实践永远处于动态、变化的生成过程形态中。生成性原则要求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必须根据各个主体以及主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方法和思路。创业教育的生成性模式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方法;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方法。【2】其主要旨意在于通过民主和平等对话等方式, 调动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而获得鲜活的个性化发展, 它具有非线性、情境性、混沌性、交互性、涌现性等特征。

(二)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是事物存在的常态, 任何事物在时空中, 都有着自身的特征, 差异性原则是创业教育思想的基础, 构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 就必须遵循这种差异性, 独立学院不是母体高校的拷贝或公办院校的延伸, 其生源特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着自身特点, 要承认差异性的客观实在, 充分认识到差异性原则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有利于独立学院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因此, 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盲目跟风, 追求整齐划一, 而应该错位设计, 凸显校本特色, 革新教育方法、手段、形式、内容、程序等, 倡导创业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让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真正能够做到独树一帜。

(三) 互喻性原则

“互喻”相较于“前喻”和“后喻”, 呈现多向互动的特点。所谓“互喻性”是指在尊重彼此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促使主体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协同成长。“互喻”也不同于互动, “互喻”既互动, 又互补。互喻性原则要求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 要尊重差异, 主动补位, 学会合作与分享, 提供多样选择, 要尊重主体的地位, 要认识到每个主体都是相互依存, 多角色存在, 不能采用专制、控制性手法实施创业教育, 当然也不是简单机械的单向输入或输出。

三、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的现实策略选择

创业教育模式是从长期的创业教育实践探究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模式构建的目的在于提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最佳方法。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校本模式构建的现实策略选择应该立足于本校, 要结合学校具体情境, 本身的资源和实力, 坚持生成性、差异性和互喻性的构建原则, 权衡利弊得失, 充分彰显自身优势, 构建校本模式。

 (一) 设计开发生成取向的校本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应该充分发挥民、独、优的优势, 大胆开拓创新, 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打破固有传统模式的桎梏, 变革设计出生成取向的校本教学体系, 必须关注教学的动态化、过程性和开放性特征。生成性取向的校本教学体系与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明显差异 (如表1) 。【3】

根据生成性原则, 在设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时必须考虑四项主要内容:

1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教学环境, 基于真实的案例和现实的问题, 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习者进行多维度自主学习, 生成自身知识框架体系。因此, 生成性教学设计从线性教学转换为非线性教学, 全时空、碎片化学习特征明显, 学习者能够民主、主动、开放参与其中。【4】

2以学习者的内在体验和真实需求为导向, 关注学习者价值诉求, 让学习者全流程参与, 打破双方信息沟通的不对称, 汇集学习者智慧, 开发出可以适用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各种内容、各种主题的学习工具, 从而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3构建“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具体问题情境, 要建立开放、参与、互助、共享的学习共同体, 弱化单一主体, 强调多主体合作, 使学习者和施教者互相学习、促进, 在共同解决问题情境中得到成长。

4设计学习信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因势而异。不同的学习者由于个性特征, 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探索以及认知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对学习内容、形式、学习情境和学习要求等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选择, 因此, 设计学习信息, 要根据不同的主体以及主客观情境及时调整, 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 设计分层次、进阶式、小众化的校本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状况, 按照差异性原则, 校本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在操作步骤上, 可以采用漏斗法或交集法, 从低阶到高阶, 从大众化课程到小众化课程, 逐层筛选、逐层推进, 寻找最合适的人选, 并针对人选, 精准定位, 开发设计出校本创业教育课程。

第一层次, 创业教育意向层面。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 以独立学院学生群体需求为导向, 设计大众化课程。课程以创业通识教育为主, 课程目标在于让学生立志创业, 同时筛选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要为所有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创业领域的主、辅修课程, 并列入通识教育体系。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打破专业限制, 以拓宽学生的创业基础学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为目标;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传授学生有关创业决策、创业过程以及创业机会分析等知识, 使他们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部规律及其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风险,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危机意识, 并树立创业的志向。【5】

第二层次, 创业教育效能层面。设计分众化课程, 以提升创业意向团队集体效能感和创业意向者自我效能感为目标, 以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主, 积极鼓励创业意向者或团队参与, 让创业意向者或团队有能力、有信心创业, 同时也选拔出最佳候选人或团队。具体操作中, 以创业实践实验班为平台, 精英教学, 以真实的问题和项目为导向, 强调实践性教学。课程设计可采用以创业计划书为中心式的教学, 培养学生规划能力和将规划实践的能力, 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创业挑战大赛, 让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并培养其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强化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同时, 可以创设模拟创业实验室, 通过沙盘推演, 让学生对企业本质、建立企业流程、新企业成立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新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创业企业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有通盘的了解, 具备创业的综合素质。

第三层次, 创业教育行动层面。以最合适创业的团队或个人为主体, 以需求为导向, 集中有限的优质资源, 设计开发出小众化课程, 课程设计要以突出项目制、重视主体需求、以实践实战为导向等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形态即存在和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各类创业创新创意等商业比赛, 也可以是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创客行动、公益创业行动等。创业意向者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代训、以赛强能, 在行动中学, 在学中行动, 边学边行动, 做到创业真正在行动, 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因此, 课程设计从整体上的设计理念、形式、目标、内容、方法、考核标准等, 必须改变原有范式, 要根据创业意向者的实际情境和状况做出因应调整, 这样才能让创业意向者行动有方向、有目标、有支持、有保障, 才敢于落地, 敢于行动。

(三) 建构基于互喻机制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

现今社会是一个具有全新的社会结构的网络化社会, 任何人、事、物在网络化社会都被符号化为一个节点, 社会由点与点之间连结而构成, 万物互联, 相互依存, 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是, 无论个人、网络、组织都无法脱离而独立存在。网络化社会催生了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 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是由创业行动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纵横交叉组成的集合, 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可以有效地整合创业教育所必需的各种资源, 建构一种全新的创业教育2.0模式。根据节点的中心关系将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区分为创业教育整体社会网络和创业教育个体社会网络。具体操作中如下:

在创业教育个体社会网络上, 协助创业行动者编织属于以自身为主体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而人作为一个节点, 具有行动性和能动性, 能以个体需求和动机为驱动, 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优势, 比如父母的声望成就、职业经验、家庭的社会地位、丰富的人脉资源和资金优势等, 编织并整合所有节点, 通过节点的关系获取相应的社会资源, 这种获取应该是互喻式而不是掠夺式的, 即是说在共建的同时, 也共享成果, 并以此逐步建构以自身为主体并纵横交错伸展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6】

在创业教育整体社会网络上, 众多个体化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是整体性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的基本节点, 因此, 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应该为多个主体的个体化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建构提供各类支持和全时空的保障。在技术层面上, 嵌入个人APP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物联网技术可以解决时空的障碍问题。最后形成人在网中, 网中有人, 基于互喻机制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

摘要:本文针对当下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存在的同质化、单向度和封闭性等问题, 从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生成性、差异性和互喻性原则出发, 提出设计开发生成性取向的校本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分层次、进阶式、小众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基于互喻机制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的现实策略, 最终促进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

参考文献

[1]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2) :14-17.

[2]周威.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 2014 (35) :118-119.

[3]朱湘吉.新观念、新挑战——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J].教学科技与媒体.1992 (2) :15-20.

[4]徐惠琳.建构主义与生命教育相关性之探讨[J].台南女院学报, 2005 (24) :467-489.

[5]李丽芳.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J].高教探索, 2012 (4) :57-61.

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四大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关怀教育理论在女子院校"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湘教通〔2015〕291号);2014湖南女子学院思政课题(HNNZXYSZ2014YB11);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湘教工委[2013]53号);基于关怀理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

为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高校为此搭建了众多学习教育平台,而本来就承担着教育职能的图书馆因其特有的文献优势、时空优势和网络优势,因此在众多的高校思政教育平台中独树一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图书馆思政教育并未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安排相应课程教学,属于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平台,只能通过影响大学生言行、举止、学习环境等带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因此又容易在众多的平台中被淹没,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优势

相对于高校其他思政教育平台而言,图书馆的思政教育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馆藏文献优势、独特的时空优势和先进的网络优势。

(一)丰富的馆藏文献。图书馆的这一优势是相对于其他也担任着思政教育功能的部门如学工部或团委等而言的。就数量而言,图书馆馆藏书籍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我们对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做了一个如下分析: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分析方法:分层统计法;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年份:2012年。分析对象:高职院校1288所,本科院校844所。而思政教育的书籍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日益重视,其在总书籍中的数量占比也逐年提高。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功能更体现在馆藏质量上。图书馆不仅提供与思政相关的学习资料,更提供丰富的学术专著,如思政教育史论、思政教育文集、马列专著等,此外还收藏了完整的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建文献。而相对于社会公共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的思政教育藏书更显专业性、学科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在思政教育功能上所不能比拟的。

(二)独特的时空优势。高校图书馆的时空优势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在时间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一般是固定的、集中的。但是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又显得碎片化,因为该课程一般是一周开设一到两次,两周的课程间隙时间较长,无法对学生所学知识形成一种及时的巩固。另外,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学生想深入学习就不能完全依赖课堂,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补充所学知识,图书馆就是其深入学习知识的一个很好延伸。最后,图书馆存在一种独特的优势就是,大量的学生集中在一块学习,可以形成一种互相感染的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图书馆的时间优势可以总结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性,课外学习的拓展性和共时感染的效率性。而空间优势主要体现为图书馆其幽静宜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不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对思政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思政教育创造积极向上、净涤心灵的文化氛围。

(三)先进的网络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传递成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并且通过专门的技术对一些思政教育信息进行优化处理,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优质、科学和带有正能量的信息资源。其次,图书馆可以为思政教育配备一定的监管设备及人员。这样就可以及时对一些不良信息采取删除或拦截。当然,在图书馆这种氛围中,大学生也会迫于舆论的压力和对自我形象的维护,而在内容上选择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内容。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微薄、邮件咨询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现代信息传递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他们熟悉的互联网沟通方式。而几乎每个高校的图书馆都建有电子阅览室,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适时适地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二、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情况调查——基于湖南6所高校的数据

本研究对象是湖南的6所二本院校的图书馆,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8分,有效率达93.8%。采用

Eviews6.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问卷包括两大块:基本信息和主体信息。其中主体信息包括图书馆的精神文化育人功能、文化约束功能、环境熏陶功能和网络文化开发功能。调研状况如下:

(一)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调查。在受到图书馆馆风影响方面,有76.5%的人认为图书馆对大学生有激励、诱导作用,表明图书馆的馆风能正面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图书馆价值取向能否影响大学生“三观”方面,只有14.5%的大学生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影响;对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了解方面,完全了解的只占到8.3%,说明绝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图书馆的办馆理念、管训及历史,其育人作用发挥有限。

(二)制度文化约束功能调查。在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认同方面有百分之45%的人选择不满意,只有7.8%的大学生选择基本满意。数据表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没有完全发挥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在图书馆规章制度发挥作用方面,只有24.5%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约束作用,39.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表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三)文化环境熏陶方面的调查。当调查大学生对图书馆所挂的标语、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是否有教育作用时,有35.6%的人认为有;当被问及是否对高校图书馆环境满意时,只有9.8%的学生觉得很满意,56.3%的学生觉得一般,希望继续改善。调查表明图书馆文化熏陶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否则会抑制环境的熏陶功能。

(四)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调查。在调查学生是否接受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有92.5%的人赞同,说明学生大部分都乐意接受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开展思政教育。在使用何种网络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时,25.8%的人赞同博客分享,15.9%的人赞同创建思政教育网站,24.1%的人选择BBS讨论,34.2%的人选择观看影视作品。调查表明,图书馆思政教育需要多渠道、多平台开展。在对图书馆关注度的调查中发现,有24.6%的学生从不关注图书馆网站,52.4%的人偶尔去看看,23%的会经常浏览,但大部分是查阅文献资料。表明大学生对图书馆网站关注度有待提升,否则会影响其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关于学校图书馆网站是否开通了思政教育的频道,65.2%的人表示不清楚,表明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宣传方面还须较大力度。

三、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平台构建

如上所述,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育平台还存在一定的功能不够健全,机制不够合理,运行不够通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建设和完善这一平台。

(一)形成系统理论,加强对实践的指导。尽管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但在实践中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容易带来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国内学术界研究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的文献资料也相对欠缺,因此有学者建议把图书馆学和思政教育进行交叉渗透研究,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方向——图书馆思政教育学。这样就可以把图书情报学理论引入到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上来,并贯彻到实践当中,使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建立高效图书馆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二)建立规章制度,畅通运行机制。首先,应该完善管理体制。高校可以根据需要,在图书馆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部门,并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建立一套思政教育管理制度,使图书馆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把图书馆思政教育的指标列入到整个图书馆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并与年终评优评先挂钩,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第三,优化思政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整合前面的管理体制、考评机制以及反馈机制、预警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它们之间能配合协调,运转顺畅。另外还包括图书馆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衔接到位。

(三)提供人力保证,加强队伍建设。第一,必须加强图书馆思政教育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升,可以通过在职培训、集中学习和进修等方式,对图书馆专职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展开培训。第二,加强对图书馆思政教育人员的招聘与选拔。如果图书馆本身工作人员不足或缺少有资质的教育人员,那可以考虑从外面引进人才。对这一领域的人员选拔时,要求其不仅要热爱思政教育这项工作,同时还要其自身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四)强化四大功能,凸显思政教育优势。首先,在精神文化育人功能方面,要明确办馆理念,做到服务至上,使“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思想在图书馆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另外,还应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正确引领其价值取向,并要结合实践活动,适时开展思政教育。文化约束功能方面,主要是完善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制度,用以规范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各种馆内行为。同时还应加强培训,提高馆员的服务质量,拉近馆员与读者的心灵距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环境文化熏陶功能方面,主要是要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以保障图书馆思政教育各种活动的开展。还要通过美化环境,努力营造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和感染。在网络文化的开发功能方面,要不断完善网络,打造数字图书馆,丰富数字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广泛和学生乐于接受等优势,通过各种网络沟通方式,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彭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拓展.合肥工业大学.2010(11):21

[2] 张宁.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探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1):132-134

[3] 耿艾莉.基于WEB2.0的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85-186

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篇9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陈燕

当中国教师还沉醉于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授知识的时候,殊不知,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在大洋彼岸已经不声不响地发生了。先从美国开始,快速习卷了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它就是欧美所说的STEM教育,即学生通过一个项目如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方面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这种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并把语文、数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列为幼儿园和中、小学三门主要课程。“探究式科学教育”(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项目,在美国叫“动手做”,法国叫“动手和面团”,加拿大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2001年它爬山涉水来到中国,它就是——“做中学”。这时候的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已经晚了半个世纪。

12年之后,张卓玉先生推出他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而我再读到它,却是2017年了,这时,据这种教育模式出现,57年已然过去,而我们的孩子们还在课堂上满堂灌地学着未来可能完全用不上的知识。57年,在教育史上可能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一个人来说,又有多少个57年呢? 庆幸的是,虽然晚,它毕竟还是来了。

张先生在书中写道:“现代学校最大的败笔,是把做事情这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排斥在外,而把本该是辅助形式的听课、做题视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确立做事情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做事情’是最通俗的说法,比较专业的说法有‘做项目’、‘做课题’、‘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

其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人活着就意味着做事,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是由无数人所做的无数事构成,学生的学习也理应如此。二是做事情学习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学生通过锁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计划,实施计划,解决问题,然后展示、交流、共享成果。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做事中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经历成长,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三是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有在做事性学习中才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回归学习的本来面目。张先生例举道:“找一个允许拆卸的电冰箱,做‘家用电冰箱原理研究’项目“。学生在做这个项目时,深知做这个项目的目的,能够感受到尊重事实、依赖数据的意义(价值观确立);在操作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能力培养);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电冰箱原理知识(知识习得)。只有在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有效、深度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问题),锁定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回答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做题),找寻知识的能力(而非只是记忆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知识),组织团队、合作做事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等。

当然,张卓玉先生指出,做事性学习是要借助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实现的。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教育模式。学习小组这种新的学习组织的出现,是这场深刻教育变革的核心,它是构成新模式的最重要的元素。

由此可见,教育就是通过学习小组来做事情,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做中学”中,教学不等同于“教”+“学”或“学”+“教”。以往我们把教学理解为“教”+“学”,这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中的两道基本的程序。后来,有了导学案,出现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这里的后教是所谓的点拨,但仍逃离不开教师的讲。而“做中学”则不同,既要做,又要学,学而不做则罔,做而不学则殆。“做”+“学”取代了“教”+“学”。而“教”则演变成了“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个“导”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导”,而是全程、全方位地指导小组学生的学习,包括小组的组织管理、学习计划的制定、聘请顾问、学习方式培养、学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等。

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创造力”。

“教学创造力”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它是教师在意义领悟能力、问题设计能力、规则制定能力、教学观察能力、教学实验能力、教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水平上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有能力站在高处俯瞰知识,解析知识,组合知识,让知识融于一个特定的探究过程或项目实施过程”,从而开启一次成功的学习。而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很显然是薄弱的,其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更多的教师面对大数据和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冲击,仍处于驻足观望的状态,他们更愿意徘徊在已有的教学模式中,而要让他们去改变创造一种新教学模式似乎难上加难,试想,没有创造力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因此,对教师的这种跨学科“教学创造力”的培养是“做事性”学习成败的关键。

再次,教师要讲求管理艺术。

做事性学习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有管理艺术运用的得当,才能既保持自己的角色扮演,又驾驭好整个探索的课堂。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采用了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仔细观察下来,问题颇多。一是大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仅限于公开课的表演上,而没有做为一种学习制度固定下来。二是在大班额的背景下,按6人或8人一小组计算,一个班有七个组,每组人数过多,不容易操作,展示时占用时间也较多,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还是有“讲授”倾向。三是小组不能展开真正的讨论,有的同学发言内容其实是个人意见。部分同学难以做到认真倾听,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答案,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没有能够有效的融合。四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加速了优差分化。五是参考教辅类书籍现象严重,学生不是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而是参考了现成的答案。出现这种情况,探究过程很可能就变成了纯粹的游戏,或者半游戏半探究的状态,无法实现探究的过程,也无法达到“做中学”的目的。而如何有效地控制小组合作学习局面,使之活而不乱,动而不偏,就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

张先生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领导者、决策者的作用更为关键。观念一旦更新,制度就是决定的因素。新教育模式的建设,意味着一系列教育制度的重建。”放眼望去,一大批优秀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正在积极践行着教育新模式,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教师满堂灌现象的消失。什么时候我们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消失了,我们教育新模式才迈出了教育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且是一小步。

构建初中学生自主成长教育模式 篇10

我校由于教师编制紧, 班额大, 教师工作量相对大。教师不能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 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改进教育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一刀切, 以致相当部分学生学不了, 不想学。学生自立性差, 学生自主性差, 学生自觉性低, 学生学法落后, 学生学习无劲。在初中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 归根到底就是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低、自我管理能力低和自主学习能力低。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 我们于2006年9月提出构建学生自主成长模式, 目的在于改变教师被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教育教学现实, 激发、增强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成长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初步构建起了培养学生自主成长能力的德育模式

(一) 主导式德育模式研究

分为行政和班主任主导、科任主导、家长主导, 其中以教师主导为重。

分两类研究:常规性主导教育和活动性主导教育。

常规性主导教育, 我们主要研究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班干部培养、管理, 自主成长评价。

活动性主导教育, 寓思想品德教育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 在统筹常规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了各类大型系列教育活动。例如, “人生规划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谐相处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感恩教育”、“公共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中华民族复兴教育”等大型系列教育活动的评比深受学生欢迎。

(二) 主体式德育模式研究

1、构建级、班、小组自主管理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第一、共定班规, 人人有责。在学校制定校规的基础上, 班级学生商讨制订级规、班规, 每周进行自评、组评、班评。

第二、改革制度, 人人能行。采取竞选的形式, 学生通过参与竞选,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使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让学生能在“各得其所”的位置上好好干, 并体会到成就感和成功感,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和自爱。

第三、承包责任, 人人有岗。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和意愿, 结合班级工作需要, 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将班级事务承包到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当好班级的主人。

2、构建自我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自育、自管能力。

第一、常规性的自我教育。常规性的自我教育包括“期初自我人生规划教育”、“每日自我动力激励教育”、“每周自我行为检视教育”、“每月自我动力开发教育”、“期末自我成长水平评价教育”。通过贯穿每天、每周、每月、每个学期的系统的自我教育, 使学生不断促使自己弃恶扬善, 不断地自我检视、自我校正以至内化为自觉的教育意识, 掌握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 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形成终身受益的自我教育习惯。

第二、“自我行为急救”教育。这是学生在临时遇事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自我教育, 是一种“治病救人”的诊断教育。它有两种形式:事前的自警教育和事后的自诲教育。自诲教育主要角色教育法和自我斗争法。

第三、互助的自我教育。让每个学生在班里找伙伴作为自己的小老师, 解决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小老师解决不了, 再交给老师解决。

三.初步构建起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学科教学模式

(一) 确立目标、方法

1、促进学生自觉提高自主能力, 让他们成为能自主的人。

2、促进学生自觉提高学习能力, 让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

3、促进学生运用高效学习方法, 让他们成为高效学习的人。

4、促进学生提高自觉行动的能力, 让他们成为自觉学习的人。

5、促进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力, 让他们成为努力学习的人。

(二) 学科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2006年暑假前, 我们先后派出两批共20位教师赴江苏杨思中学、东庐中学等学校考察“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和“讲学稿”的研究情况。2007年, 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推行了“讲学稿”。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 我们发现“讲学稿”虽然有效, 但与我们的实际不相符合。因此, 从2008年3月开始, 我们着重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自主学习模式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独立自主预习 (简称“预习”) , 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主动参与研讨 (简称“研讨”) , 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后主动自我巩固 (简称“巩固”) 。

三大块是一个整体。“预习”、“研讨”、“巩固”是一个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整体, 即三块都要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 不能随意超越。“预习”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定, “研讨”要围绕“预习”来展开, 全体学生懂的不讲, 多数学生懂的少讲、精讲, 大多数学生不懂的进行研讨, “巩固”要根据教学目标课堂实请而设, 预留学生复习时间。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先复习再作业的习惯。

四.确立了自主管理、自主成长效果的评价策略

对学生的评价, 犹如一把双刃剑, 积极的、科学的评价, 就好比是一把手术刀, 用它可以割掉学生心灵中的恶瘤, 让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消极的、落后的评价, 就好比是一把伤害学生心灵的匕首, 用它可以伤害学生心灵中的自尊心、自信心, 使他们走向消颓。在研究中, 我们采用了如下策略:

(一) 全面评价——求全不责备

教师多一把评价学生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学生多出一把评价自我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分自信力。因此, 评价学生时, 既要评价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又要评价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等方面。

(二) 动态评价——进步最可贵

人是成长变化着的人, 有时可能是“今非昔比”, 有时可能是“今不如昔”,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评价学生一定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不管学生在哪一个方面有了进步, 也不管进步有多大, 都应该进行表扬和鼓励。

(三) 分层评价——表扬是快鞭

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向前发展, 因此, 评价学生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 多鼓励少责骂, 凡是那些不利于学生进步的评价都要慎用、少用, 最好是不用。

(四) 多元评价, 全面客观

构建了个人、小组、班级、科任、班主任、家长等多层次评价体系, 采取全面评价、分层评价、动态评价的策略,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引导学生向综合素质方向发展。

五.研究成效

三年的改革, 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一) 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教师自主参与的教育教学设计水平有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获得省、市、区、二等及以上等级达46项。作课比赛获区级以上一等奖9人 (次) 。

2、教师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越来越浓, 自我总结意识越来越强, 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在专业报刊发表论文25篇, 论文或省一等奖以上17篇, 先后有25人荣获南海区“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被评为佛山市学科带头有人和骨干教师, 6人被评为区骨干教师, 28人被评为镇、校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7%。

(二)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参与, 推动了学生自主成长

2009年3月对全校6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活动方式,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愿望更强。

有69.06%的学生认为活动中“经常有”选择的机会, 有27.53%的学生认为活动中“有时有”选择的机会, 认为活动中“几乎没有”选择机会的, 仅占3.41%。

有32%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多, 有41%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比较多, 有19%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一般, 有8%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较少。

有93.2%的学生对参与这类活动有“较为强烈”的愿望。这个结果表明, 这种自主参与学习的活动, 得到了近90%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三) 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

1、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增强, 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实验学生违法率为零, 严重违纪率零, 非正常流失率为零。学生的责任心, 自觉性, 主动性大大增强。

2、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较往届普遍提高, 中考体育试。平均分47.8分, 550人中有315人达到50分满分。

3、学生学科竞赛荣获全国级一等奖25项, 省级一等奖12项, 市级一等奖28项, 区级一等奖106人 (次) 。其中参加南海区初三综合能力竞赛, 参赛学生全部获奖, 全部被石门中学、南海中学提前录取, 学校连年荣获集体一等奖, 竞赛成绩居南海区前二位。

4、中考升重点中学率连续三年居南海区前三位, 平均升学率为39.2%。

(四)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得到了96%的学生家长的信赖和赞赏。各区学生慕名而来, 招生逐年爆满。

上一篇:中国的移动互联时代下一篇:素养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