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作业设计十篇

2024-07-04

创新数学作业设计 篇1

一、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现状的调查分析

几年来, 本人一直在教书一线。通过几年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跟踪, 发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

在平时的教学中听课研讨中, 我们发现有一些数学课堂布置的作业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就是是指作业不加选择, 而是直接大量塞给学生。诸如课本练习、习题外, 还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二假是指有部分学生, 由于不能单独完成作业, 而迫于教师的威严, 只好抄袭。三无效是指学生所写作业, 统一上交后教师在评判作业时, 只是打一个半对号, 也就是打个对号再点一点, 甚至根本不看学生作业过程, 只看结果。师生各自终日疲惫不堪于作业的两端, 没有真正“相接”, 从而致使无效。另外教师与学生都怕成绩下降, 所以找到一个搞题海战术找到理由。这种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化的训练, 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空间慢慢减小, 学习动力慢慢消退, 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的发展。更可怕的是当作业量过大时,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从而产生严重的作业抄袭的负面现象。另外, 教师因为其它原因对作业批改不及时, 正是由于教师的批改与学生的作业不同步的, 往往导致了学生根本不看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情况, 从不纠正自己的错误。更可怕的是学生根本不看教师批改的作业, 即便有看也只是与其它学生对照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根本没有考虑“过程性的错误”。如此这般就失去了作业批改的价值, 还怎么能培养学生能力呢?

二、改革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 提升教学质量

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叫“减负”, 谁都知道减负的意义有多大, 但大多老师从内心不愿意减少本学科的作业。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怕自己作业少了, 其它学科作业多了, 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二是没有做好“课堂教学功课”, 怕自己的成绩不如人意。所以, 改革传统的数学作业, 一是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改革, 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二是消除题海型的作业模式, 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学生乐意接受的符分层作业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

(一) 分层设置作业, 彰显个性化发展

所谓分层设置作业,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 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出来, 结合学生上课理解与掌握情况, 分为三类:即1) 基础知识掌握类, 2) 基本技能提升类, 3) 基本思想运用与拓展类。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学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不同的数学作业题。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 达到教师与学生所期望的发展, 对一次函数的教学中, 课标要求学生1) 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并能画出图形, 2) 根据图像, 探索并理解K、b值得意义及变化情况, 因此, 在教学中, 我精选作业。

作业一: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下图, 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这是一道基础题, 要求学生能读出点的坐标, 并求出经过这两点的直线表达式。

作业二:

例如, 如图, 已如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 (1, 0) , 与y轴交于点B (0, -2) 。

1) 求直线AB的关系式;2) 若直线AB上的点C在第一象限, 且S△BOC=2, 求点C的坐标。

第1) 小题为基础题, 第2) 小题结合图形, 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运算, 先求出点C的横坐标, 再讲横坐标值代入直线表达式, 即可求出点C的纵坐标。

作业三:如图, 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 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向乙地, 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 (千米) 与时间x (小时) 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表示轿车离甲地距离y (千米) 与x (小时) 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 求线段CD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2) 轿车到达乙地后, 货车距乙地多少千米?

3) 轿车到达乙地后, 马上沿原路以CD段速度返回, 求货车从甲地出发后多长时间再与轿车相遇 (结果精确到0.01) 。

对第3) 题, 给出提示, 帮助学生找相等关系。设货车从甲地出发x小时后再与轿车相遇, 根据轿车 (x-4.5) 小时行驶的路程+货车小时行驶的路程=300千米列出方程, 解方程即可。

作业四:药品研究所开发一种抗菌新药.经多年动物实验, 首次用于临床人体试验.测得成人服药后血液中药物浓度y (微克/毫升) 与服药后时间x (时)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

1) 根据图象说出服药后多少时间血液中药物浓度最高。

2) 根据图象分别求出血液中药物浓度上升和下降阶段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二) 注重开发不同形式的作业,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广阔的空间

我们知道传统数学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 不但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 开发多种形式的作业, 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 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感觉到成功的快乐。

1. 自主型作业

每一节课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自主选择作业, 使其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定的。教师可以提前公布出来。A类为基础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是提升题, 适合中等学生习作, 目的是巩固所学的方法, 运用其解决简单问题。C类是拓展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培养其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三类题目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类, 这样学生有了自己选择的权利, 提高了自我肯定的意识, 为学习数学提供了心理保障。

例如在中考复习中, 对数学成绩D级学生作业以中考中基础题为主, 其中综合计算类布置2题, 化简求值类2题。

对数学B、C级的学生以中档题为主, 如B、C级的学生需加中档题。

对A级的学生需加做综合题。

第6题、 (13分) 已知顶点为P的抛物线C1的解析式为y=a x-姨3姨2a姨≠0姨, 且经过点 (0, 1) 。

1) 求a的值;

2) 如图, 将抛物线C1向下平移h (h>0)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C2, 过点K (0, m2) (m>0) 作直线l平行于x轴, 与两抛物线从左到右分别相交于A、B、C、D四点, 且A、C两点关于y轴对称。

2. 合作型作业

学会分享与合作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学生的合作我们不能只限定在课堂上, 也可以拓展到课外作业之中。笔者曾尝试让学生成绩有差别的两个学生, 选择同样的作业“套餐”,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开展合作, 形成最终统一的作业答案。结果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浓了, 学习成绩双双提升了。另外, 我也开展过“合作命题”探究, 以同桌两人合作的形式编制每日一题。两人各自在前一天出题后第二天抽时间完成。并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评判, 然后各自订正, 错题改正时要注明错误原因。有时也是四人小组编制周测试卷等。在编制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内容找重点及易错点。选择题型, 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学生自主编制试卷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 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

三、改变数学作业的批改方式, 为学生进步提供更大空间

(一) 作业中准许留白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是现实, 也是正常的。正是因为有差异, 所以才要有针对性。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包括部分中等生, 他们对老师有一种惧怕的心理, 如果说题目不会做, 就不敢或懒于问老师问同学, 但为了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只好抄袭, 我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 允许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留出空白上交, 但在留白处要说明此题的困惑, 教师针对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下一节课教学内容。在新课之前对于昨天作业中问题较多的题目重点评讲。对于留白的学生我会把答案写出来, 让学生首先看得懂。这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使他们处于最佳状态。

(二) 给学生一句鼓励的评语, 改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认识

多少看来, 我们对学生的作业批改, 只是机械地打一个对号, 或半对号。半对号的一点给学生一脸茫然, 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 我每一次都是在错误的下面画出一条线, 并对每一个人的作业写上一句评语, 这不仅仅是对于作业内容的一种评价。更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样的批改让学生看到了希望, 点缀学生那繁忙而单调的学习生活, 利于沟通师生间的情感,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使学生和作业都“活”起来。

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 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 更新教育观念,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性地设计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邱文风.让数学个性化作业发展学生个性, 谈初中小班化教学中的数学作业设计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 , 2009.

[2]黄裕梅.初中数学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 (考试周刊) , 2008.

创新数学作业设计 篇2

一、多样化的作业方式

作业方式的研究主要从作业完成方式、作业本等外在因素入手,在作业内容的改革上研究相对较少,但对小学生 (尤其是低段孩子) 的学习兴趣、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经常改变作业方式,能够欣赏到别人的作品,改变单一的“纸+笔”的作业方式,让孩子觉得数学并不枯燥,数学作业不再是负担。

1. 流动作业

顾名思义,“流动作业”就是这个本子今天由A做,明天由B做,后天由C做……B的本子可能会流动到F那儿,这样全班学生没有固定的作业本。每次作业之前,教师会让孩子先看看前面同学的作业情况,想想该向别人学什么,写上自己的姓名后再做作业。刚开始,轮流要有针对性,如作业差的和作业优秀的交换,思维独特的与思维模式化的孩子交换,教师定时进行总结评比。还可以让孩子把流动作业本带回家,请家长评一评。因为“流动作业”操作程序较多,所以这种作业方式适合在班额小的班级中实施。

在流动作业本上,有前面“小主人”的作业为榜样,还会有以后的“小主人”来欣赏,所以每个孩子都在潜意识里对自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作业质量高了,孩子细心的习惯慢慢养成了。家长不仅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作业、思维情况,还能了解其他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较好的比较。有家长说:“独生子女教育的难题之一就是缺少比较,以前一直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看了别人的作业才知道,王癑宇同学的作业清楚,方法也很独特。‘流动作业本’让我的孩子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也从同学那儿学到了好的方法,最可喜的是他学会了正确评价同学,学会了欣赏别人。”

2. 操作作业

操作作业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的规律,拓展视野,使数学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可以让孩子用卡纸做一张“百数表”(如下图):

制作时要注意,表格线用丝带或别的有凹凸感的东西代替(边框除外)。

“百数表”玩法:摸——蒙上眼,告诉孩子现在指的数是几(如25),让他准确地摸到另一个数(如26, 35等);再如手指5,向右摸一格,猜猜是几。如果要摸到25,该怎么办?

“百数表”作业量统计:数数、写数、寻找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

“百数表”功效:数学很简单(写数)、数学好玩(摸)、数学促进思考(要准确地摸到一个数是要想办法的)。

3. 实验作业

数学实验在中高年级“圆柱与圆锥”等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是最为普遍的,其实,低年级的数学作业也可以用实验来进行。如一年级学了0~9这几个数,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引起了孩子和家长的强烈兴趣。

实验中的作业量统计:写数、统计、比较数的大小。

实验功效:巩固0~9数的认识,对科学实验有了初步接触,有助于孩子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思想。

4. 阅读作业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孩子:题目粗粗一看,就说这题太难了,不会。如果你把题目读一遍,不用教,他就会说:啊,不用教了,我会了!为什么孩子的审题能力会如此差呢?笔者认为,是孩子数学阅读能力差所造成的。所以不仅语文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也是如此,阅读也应该成为数学作业方式之一。

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数学故事、数学家的成长史、数学史、数学名题、数学笑话等,让孩子通过阅读对数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提高数学理解能力。我们还可以将数学故事进行改编,迫使孩子边读边深入思考:

[案例]《可能性》作业设计

读故事,根据故事的意思在()里填上“可能”“一定”或“不可能”。

古时候,有个国王做事优柔寡断,每次在处死囚犯前,都要抽签来作最后决定:一张签写着“生”,一张签写着“死”。囚犯()摸到生,也()摸到死。

有一个文官受人陷害,被判死刑,他的仇人一心想让他死,就偷偷地把“生”这张签也换成了“死”,这样一来,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他()会死,()生。

临刑前一天,犯人的好朋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犯人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法官让他抽签,犯人抽出一张,()是死。但是,他没有把签打开,而是一下子把它吞到肚子里。法官就打开剩下的签,一看,是“死”,就想:犯人抽到的()是“生”。

就这样,这位文官用智慧救了自己的命。

5. 综合作业

学科整合对提高一个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笔者在实践中用得比较成功、比较有新意的两个案例。

[案例]整理知识树

每学期总复习,我都会让孩子试着去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并把它分类,制作成一个整体,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把学过的所有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并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学得好,哪些知识要加强学习。这学期初,我让孩子在浏览新书的基础上,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体系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数学日记

记数学日记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发现数学的能力、数学思考的能力、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的数学日记一味地追求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题材,认为有几个数字就是数学日记。这显然与数学日记的目标相背离。笔者认为,数学日记指导中,可以引导孩子把学数学的方法、经验记录下来;把看到的数学事实记录下来;把自己对某个知识的思考记录下来;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如果能进行归因分析,那就更好了。如,有个小朋友在做了一道练习后,给编辑叔叔写了这样一封信。

尊敬的编辑叔叔:

我是诸暨滨江小学二(3)班的小朋友王癑宇,昨天,我做数学时发现你们的题出得真有水平。

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感到很奇怪,是不是编书的叔叔搞错了呢,经常让我们做“一四得4”,后来我仔细地观察,才发现虽然每一题十位上“1”与“4”相乘,但是积的十位是几,还要考虑个位有没有进位,这样一算,才知道每一题积的十位都是不一样的。第一题的个位相乘没有满十,积的十位只要写“4”就可以了,第二题个位相乘是16,所以积的十位是1×4+1=5,第三题个位相乘满20了,所以积的十位是1×4+2=6了。有好几个粗心的同学很快就完成了,□里填的全是“4”,他们都被你们骗“上钩”了。编辑叔叔,你们的题目出得真好,我以后做计算题不会再随随便便了,每一步都会好好想想有没有“陷阱”。谢谢你们!

小读者:王癑宇

二、个性化的作业指导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中进行一对一的作业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是几种比较典型的个性化作业指导方式。

1. 错题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错题集的制作就是“知己”的过程。错题集好比是每个人的病历卡,让孩子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抄在“错题集”上,订正并找出错误的原因,每隔一段时间,总结近期作业错误的原因,这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办法,也能让孩子从中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教师应该经常看看每个孩子的错题集,与孩子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坚持一段时间的记载后,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哪一方面学得比较好,哪一方面还需努力。每次测试前就会对自己的复习方向更明确,会去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练习。

2. 在教室设个“小灶台”

在讲台旁放一张课桌,每节课的作业时间,将这节课上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孩子请到小灶台前补一补,或者将几个“吃不饱”的孩子请到“灶台”上,再给他们补充补充“营养”,扩大知识面……

三、人性化的作业评价

一份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不同的人能读到不同的内涵,如有的孩子从同学的作业中发现了独特的方法,有的孩子从同学的作业中学到了仔细,有的孩子向同学指出了字迹的问题,这些都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元认知能力。因此,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多地为孩子创造“欣赏同学作业、我的作业被同学欣赏”的机会,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与同学作业的差距。在实践中,我建立了“教师评+自评+互评”的立体作业评价模式,并实施了一些更为人性化的作业反馈方式。

1. 作业模特儿

能上台演出,这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教师如何为孩子创设崭露头角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呢?“作业模特儿”演出是一种既简单又省时的方式:每天作业时间,大部分小朋友开始做作业,而前一次作业又对又好的小朋友当起了“模特儿”,在教室里“巡回演出”,展示自己的作业。模特儿走到谁的身边,谁就仔细地欣赏他的作业。值得一提的是,巡回演出不但没有引起吵闹,反而使教室里更安静了,每一个孩子都在努力争当“模特儿”。

2. 教师评语+签名

在以往的作业批改中,教师只简单地打上“√”或“×”,有的甚至批一个“阅”,表示已经看过了。采用等级制的评价方法后,教师给答题正确、书写认真的作业批上”优秀”“良好”等批语。作业本发还下来,学生也只不过看一下就过去了,起不到矫正、反馈的作用,更达不到提醒和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作业后加上温馨的评语,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成功,小心呵护他们的学习欲望,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作业更重视、更珍惜,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还可送他们一张“笑脸”(简笔画),表示老师的赞赏。这”一张张笑脸”、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定会让学生为之心动的。

3. 学生评语+签名

“坐不改姓,立不改名”,这是中国人对自己姓名的尊重,也体现了责任意识。教师为孩子签名,体现对孩子的关心;孩子给孩子签名,体现的是一份责任。让孩子批改、欣赏了同学的作业后,写上评语并签名,孩子会非常仔细地研究同学的作业,字斟句酌地推敲评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个“马大哈”在批改了同学的口算作业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看了你的作业,我觉得很难为情。你的作业那么清楚又仔细,我要向你学习。请你以后多提醒我。”

数学作业创新设计例谈 篇3

一、分层作业——让作业成为“自助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体现出“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认真思考个体差异,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建立作业“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

1.作业量的分层设计。对学习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作业量,相反则增加基础性、趣味性的作业,调动其积极性。

2.作业难度分层设计。确定基础、发展、创新三级目标,要求不同能力的学生认真实现本级目标,并向高层日标努力。所以,要考虑每一个层面的学生,设计和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3.完成作业时间要分层。数学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解决“吃得饱”和“吃得了”的问题。

【案例】作业套餐ABC

在教学完“圆柱的侧面积”后布置作业如下:

A、必做题:

1.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形,它的一条边等于圆柱的(),另一条边等于圆柱的()。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厘米,高8厘米。

(2)底面直径5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4厘米,高1.5厘米。

B、选做题:

一种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的,轮宽2米,直径0.8米。前轮每分钟转动20周,这种压路机每分钟前进多少米?每分钟压路多少平方米?

c、提高题:

有一个圆柱的高是5厘米。如果把高增加2厘米,底面不变,圆柱的侧面积增加25.12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布置上面三类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是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作业中得到不同的发展。A类题属于基础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B类题增加了一些难度,这类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并解决。c类题难度最大,这类题可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欲望。以上三类题目,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可以让“学困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中等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给“优秀生”提出挑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情入景——让作业充满生机

教育心理学证实,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胜心强。所以在作业中添加一些趣味,融入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完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主动接受作业。

【案例】“相信你会是个好老师!”

学了“克与千克”后布置:请用红笔批改亮亮的数学日记,相信你会是个好老师。

早晨6时,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重的鸡蛋,然后,背着约3克重的书包去上学……

原来干巴巴的“克与千克知识练习”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日记修改,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三、实践应用——让作业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我们的数学作业也应贯穿在大量数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少做题、多动手、多实践、多运用,在大量的数学实践中让知识得到升华。在设计作业时,树立开放的数学教学观念,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让作业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活实践”,真正符合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案例】“为什么不是每一种产品都用省料的方法?”

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将一张长6,28分米、宽3,14分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圆筒,再配上一个底做成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哪种卷法所能容纳的物体比较多?再去超市看一些圆柱形容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并且去超市研究了一些圆柱形罐头,发现许多厂家都把罐头做成比较正的圆柱,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不是每一种产品都用省料的方法?有的为什么要做成高瘦的圆柱呢?学生热烈地争论,有的说厂家没有好好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的说厂家故意这么做,让人产生错觉,认为它的表面较大,里面肯定装了很多东西;还有学生认为这是由产品特点决定的,如薯片罐。数学的问题应用于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内涵,在研究之后,有的学生写了总结,有的写了对厂家的建议,还有的根据侧面积计算得出了省料的方法。

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体现了其生活化的一面,让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改变形式—让作业生动有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业应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社会实践、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案例1】“周末我当家”

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课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买卖活动;课外,则可以征得家长的同意,开展“周末我当家”买卖活动,让家长利用周末时间陪孩子一起实践。

联系实际生活,选取数学素材,搭建发挥学生个性的课内外活动舞台,能让学生投入学数学、用数学的活动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案例2】我们都来猜、猜、猜

学习“可能性”这一课后,可以设计“猜球”、“猜硬币”等游戏作业,课后,学生相互玩一玩。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了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令学生感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

五、自主开放一让学生学会创新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在实践中教师设计出了不少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题目。

【案例1】“数学日记”我会写

学完人民币的知识后,我又要求学生以“人民币知识知多少”为题写数学日记,学生的作业真是五花八门,有课本知识的复述,也有古币、外币等的拓展。

这样的作业使后进生做得了,优等生做得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获取知识的乐趣,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案例2】“原来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开支”

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一个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3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8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0元,1.如果你们全家去,你准备选择哪家旅行社?2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其他家庭去旅游有什么建议?

这类开放性作业,内容形式新颖,问题解决具有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另外,开放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的思想。

数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考试的傀儡。所以,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题海战术”,防止“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最终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数学创新作业 篇4

1、游戏类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类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设计游戏类的作业要考虑与所学的数学内容与关,这类作业适合低中年级学生。

2、创作类作业:

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设置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故事等形式,把平时观察到的数学知识、解题中的新方法,对某个知识点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交流,相互评价。

3、设计类的作业:

数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

4、实践性作业:

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等活动,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

5、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

二、数学作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作业设计要有数学性。作业设置要紧紧围绕所学数学知识,防止追求花样而没有实效,教师要加强作业指导,增强实效性。

2、创新性作业的评价要有激励作用,可通过汇报、展览、比赛等形式,展示给大家,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3、创新性作业与基础知识作业并重。数学考试毕竟以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创新作业设置不能太频繁。以防为了创新而创新,华而不实。

减负新途径——创新数学作业设计

2009-12-29 09:10:43 来源:顺德一中附小校本培训网浏览:2007次

齐云张逸梅

关键词:激发兴趣源于生活体现层次内容开放思维绽放

新课程标准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内涵,认识数学的本质,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创新数学作业势在必行。一份有价值的创新作业设计,不仅能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能让学生在价值的引导下自主建够学习的过程,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完善教学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实效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作业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认知心理学指出,经历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对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激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一份趣味十足的作业一定能吸引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份作业:破解我的身份证号码:6 2 A4 2

B 1 C 7 D 0 E 0 3 F 3 3

1从左往右依次是:

A数字最小的自然数;

B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C数字是合数也是奇数;

D数字是最小的合数;

E数字既有因数2,又是6的倍数;

F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我在布置作业时故意隐去一些数字,让学生去猜想、推断,迎合了学生作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为他们营造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孩子们处理这份作业时感受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再如学习四则混合运算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运算的规则掌握的更好,我布置了填运算符号的题目:

4○4○4○4=04○4○4○4=14○4○4○4=

24○4○4○4=84○4○4○4=94○4○4○4=1

54○4○4○4=164○4○4○4=174○4○4○4=2

44○4○4○4=324○4○4○4=604○4○4○4=68

4○4○4○4=256

通过这组练习内容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了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枯燥乏味的题材转化成趣味性很强的题目,不但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学生感兴趣的认知冲突中,增加挑战性,学生更乐于接受。

二、作业设计要贴近生活。

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只有回归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比较形象的图文或文字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则需要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去观察,抽取出潜在的数学问题,再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所以数学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化。

例:学习长方体表面积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要装修教室,教室的长是6米,宽5米,高2.5米,那么我们要把地板砖换成边长6分米的地砖多少块?如果想粉刷墙壁,门口和窗口占18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千克涂料能涂12平方米,那么要买多少千克涂料比较合适?这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弄清楚求的是哪个面的面积或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另外学生们从这次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果计算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都会导致原料的浪费或重复购买,所以必须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门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这一个基本原则。

再如: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帮设计一份最佳存款方案;运用周期的知识小组合作一份挂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原理制作风筝;运用方向与位置的知识,设计自己同家人旅游线路图„„所以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实践性作业。能激发孩子自我挑战的欲望,会促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驱动,觉得这样的作业是有意思、喜欢做。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作业设计体现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___认知水平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学习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的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乘法的运算定律为例,能理解这些常见的运算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运算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可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征不明显或者需要创设条件的题目,这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学习难度比较大,而对于另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说,恰好是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通过筛选比较,最后我把本次设计了两组题目:

A组35×68+65×6871×25×4125×7×8

25×(20+ 4)102×27-2×2714×13×50

B组38×99+38202×34-68

24×25×4×511×18+33×6+99×6

A组的题目是必做题,都能够运用运算定律直接来计算,B组题目是选做题,有兴趣或有能力的同学都可以尝试去解决。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学生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可以选择比较感兴趣的题目,激发探索欲望,满足不同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达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以不断提高不同程度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

(一)内容开放,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

作业的设计应紧靠教材,又不拘于某种形式。要将数学和其他学科,和现实环境以及一些游戏巧妙的结合起来。作业的内容、形式的开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在教学统计的知识的时候,我布置同学去统计我区某个时间段车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搜集我校各班男女生的人数,汇总成统计表备用;春游的时候,根据旅游公司各种游戏套票的报价,计算班级支出费用,选择合适的消费方案;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学校残旧桌椅;利用周长、面积的知识,预算我们班布置班级所用白纸和彩纸的张数;学习面积单位的时候,要学生准备相应的实物,或能描述出大小,然后再考虑其间的进率;在一年级《认识钟表》后,我请学生和家长一同设计钟面,再次对钟面知识进行巩固„„这些题目虽然没有书本习题容易操作,然而却是我们身边的实例,通过这些开放性题目的作业,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数学的影子,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二)思维开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练习是学生依据自己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某种理解,从原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从而够建了新的知识经验,在开放性问题设计中,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做具有思维含量大的作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快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有这样一个习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

A、平行四边形 B、梯形C、等腰三角形 D、正方形或长方形

学生通过动手拼摆最终得到了除了B选项以外的其它选项,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把条件进一步补充一下,把三角形转变为“锐角三角形”这时我们的答案就只有看A选项了。通过刚才练习,学生会对此知识点产生极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但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而且使

问题的理解有了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又如:复习比大小时,我就出了一道题这样作业题:“()○28”并写出:你发现了什么?让我欣慰的是每个同学都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并总结出括号里填28,圆圈里填等号,括号里填0~27圆圈里都能填小于号,圆圈里填大于号,括号里可以填大于28的任何数。这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大胆探索事半功倍。

通过精心的设计,改变原题目的呈现形式,变成开放性问题。这样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从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米斯拉说过:“数学是人类思考中最高的成就”。其核心目的把冰冷美丽的数学转化为火热的思考。

作业设计是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应该成为学生在课内外运用知识来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应该是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从多元化综合性作业中,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是一种愉快的事。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创新的作业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独立鲜明的个性,以及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都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创新性之探索 篇5

一、选题层次性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指出: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以求实效性。我在平时课外作业设计时, 都是根据每课时的重难点设计以巩固为主, 提高为辅的作业, 力求做到量少而题精, 避免重复机械地练习。如教了加法的简便计算后, 我设计了四道课外题目:847+147+53、847--147—53、847-- (147+53) 、847-- (147—53) 旨在考虑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顾及了有潜力学生的深入学习。教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我设计了3道课外练习题: (1) 判断下列各数能否被3整除:83、831、6813、31860; (2) 在 () 里填上什么数字,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 45 () ; (3) 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3、5整除的四位数。这样的题目就具有了层次性与开放性。当然, 单单做这么几道题是不够的, 我通常让学生模仿着自己出题目, 或让家长帮助出题, 再进行练习, 做到举一反三。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倡导减负提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优选作业题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

二、布置选择性

我们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讲究选择性, 要让每个人“有题可做”。《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指出:“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除书面作业外, 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 设计制作, 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我们在作业布置时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关注个体。采用基本作业加弹性作业的模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事可做, 学有所长。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常我在布置作业时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了“重基础, 抓计算”的措施, 布置一些与例题相似的浅显易做的作业题, 以满足他们的成功感, 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采取了“着眼重点, 着手技能”的措施, 布置一些稍有提高的作业题, 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对优秀生我采取的是“难点着眼, 提高要求”的措施, 布置一些难度稍大的作业题, 以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批改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提出:“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 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 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 对学困生应多坚持面批。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作业中的错误, 对于典型的错误, 要有意识地摘录并归类整理, 分析原因, 以改进教学。”每次批改的时候, 我都是将学生叫到跟前, 边改边指出存在的错误, 改后要求其马上去订正, 再作二次批改。这样做, 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工作量大的时候, 我采用的是分层批改, 差生和优秀生的作业由老师批改, 中等生的作业交给优秀生批改, 这种批改方式分解了批改任务, 减轻了工作量, 又不失批改效果。对于一些简单的口算题, 则采取集体反馈, 自己批改方式, 提高了批改效率。

四、评语人性化

我们不妨借鉴作文的批改方法, 在数学作业后面也写上一句简单的评语,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我们对本次作业的肯定, 激励或商榷地方。对成绩差些的同学, 我更多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如“你的作业一直在进步”“你的书写越来越规范了”等, 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对于成绩不错但做题马虎的同学写上“你的计算需再仔细一点啊!”“你能发现错在哪里吗?”等语句, 给他们以启迪。

五、分析及时性

我每次批改后, 都要对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一分析, 并将典型错题抄在自己的“错题集”里。在下次上课前, 有针对性地作讲解和强调, 这样有效地避免错误再度出现。展评优秀作业也很有必要。我们班每周搞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 由全体同学参与评定, 选出答题正确率最高, 书写最规范, 解题方法最多的同学为“最佳作业奖”, 并将优秀作业贴在班级“光荣榜”上, 以作表扬。在这样激励的氛围中, 学生的作业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6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作业内容单调, 形式单一, 偏重书本知识, 脱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种作业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兴趣发展的可能性, 因材施教, 使学习较好者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困生的思维也能处于兴奋状态,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 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呢?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对作业设计的看法。

一、作业设计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作用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作业的功能有三:发展功能、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发展功能是作业的本体功能, 是指作业具有强化知识识记、加深知识理解、提高技能熟练性、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培养意志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管理功能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 即教师通过对学生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行为实施督促和奖惩;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 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获取社会的认可。毋庸讳言, 在崇尚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里, 教师如果不布置作业、少布置作业, 或布置的作业对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的帮助, 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只是作业的外附功能, 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这两种功能得到了本不应有的强化。相反, 作业的发展功能却被弱化。

要全面发挥数学作业的发展性功能。首先, 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使完成作业成为一种积极的体验。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以及富含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数学作业形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使学生爱做, 乐做。其次, 作业设计时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 增加数学作业中的情感因素。数学知识本身揭示的是抽象的数和形的规律性, 追求的是事物的“真”, 生活中许多的“善”和“美”依托其中。如果我们能将数学的“真”与生活的“善”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能较好地实现利用数学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作业设计应注意的方面

1. 作业设计要生活化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 也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然而, 学习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教学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不可否认, 不同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能力及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发展也不平衡。因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这种差异, 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完成基础题即可;中等生除了要完成基础题外, 还要适当做有一点难度的提高题;优等生必须完成一两道思考题。这样才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优生吃不饱, 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 既让全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锻炼。

3. 每节课都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 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牢牢掌握基本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4. 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尽量把数学作业中的问题改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 使学生一看到作业的内容就被吸引住, 从而能够愉快地完成作业。

5. 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学生动手操作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动手过程也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性作业。

三、大胆进行开放式的作业设计

开放题是小学数学作业的开放设计的主要体现, 它以其独特的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特别是创造力的价值, 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热点之一。数学开放题是对传统封闭题型的突破, 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 不确定性:所提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和一般性的, 其信息, 才能着手解题。

2. 探究性:

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 有些答案可能易于直觉地被发现, 但是求解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3. 非完备性:

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存在着多样的解答, 但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 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的重建。

4. 发散性:

在求解过程中往往可以引出新的问题, 或将问题加以推广, 找出更一般、更有概括性的结论。

5. 层次性:

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 主体必须用数学语言将其数学化, 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

6. 发展性: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解答过程, 而不管他是何种程度和水平。

7. 创新性:

教师避免用注入式进行教学, 学生能自然地主动参与, 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角色是示范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

数学开放题的设计,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精神。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 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自己思维的开放性。其次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开放题设计技巧。我们可以对已有的大量的封闭题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开放题。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7

一、变枯燥为趣味

小学生的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较强, 想象也特别丰富。因此, 设计作业时,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去设计他们“喜闻乐做”的作业。

1. 专题作业

(1) “找规律”专题作业。“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 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 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这部分知识, 我布置了找规律的专题作业。在专题作业中按照图形、数字的规律把题目分门别类,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对找规律问题有了系统的了解, 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出现此类问题时, 学生就能够迅速找出解决方法。

(2) “数独”专题作业。二年级寒假期间, 我向本班家长推荐了《数独》这本书。游戏规则很简单:在一个9×9的方格里, 把数字1-9填写到空格中, 并且使方格的每一行和每一列以及用粗线划分成的每个3×3的方格中都包含1—9这9个数字, 且不重复。题中会预先填入若干数字, 其他格子则空白, 玩家需依靠谜题中的数字分布状况, 推敲出剩下的空格里应填什么数字。这项专题作业不仅有趣、好玩, 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耐心、专心的意志, 更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 网络作业

二年级下学期我利用我校的网络资源讲授了《平移与旋转》一课。但由于时间有限, 学生不能充分动手操作, 对于学生极其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 我把它延伸到了家中, 让学生课后在家中利用网络资源, 看看网上的动画, 在方格纸上动手移一移, 以充分消化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这项作业既有效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身边数学”作业

学完三年级上册之后, 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阅读并批改《小明的日记》。“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今天早上9点钟, 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 用了5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 吃了200吨的早餐, 之后背起40千克的书包, 向400千米以外的学校走去, 速度达每小时80米。路上我遇见了45克的小胖子阿方, 我俩有说有笑地向学校走去。到了教室, 我马上拿出了厚1厘米、长20米的课本来读书。”请你说说你的批改意见!如此一来把干巴巴的“填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趣的日记批改,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主要表现在解题策略多样、问题答案不唯一等方面。作为教师应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 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看过一篇名为《美国的教师怎么布置作业》的文章后, 我深有感触。同样是“20以内的乘法”作业, 我们常常是给学生列出许多乘法算式, 让学生算出乘积, 似乎学生算出的越多, 达成的目标就越高。而美国的老师却不这么做, 他们只是把20作为一个乘积结果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算式来。在一个名叫比尔的学生的作业本上, 他列出了这样一些算式:10×2=20, 2×10=20, 4×5=20, 5×4=20, 1×20=20, 20×1=20, 2×5×2=20, 5×2×2=20, 5×2×2×1×1=20, 5×2×2×1=2 0, 1 0×1×2×1=2 0, 4×1×5=2 0, 5×4×1×1=20, 1×1×1×1×20=20, 5×2×2×1×1×1=20。对于如此多的答案, 美国的老师对于比尔的结果赞赏有加, 她认为, 这是孩子创造性的最佳表现。我们也应效仿这一做法, 合理利用数学知识,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使之表达出对数学问题的独特看法。

三、变独立为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虽然独立完成作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我们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合作互动的题目少, 忽视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 使部分学困生对作业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 我们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合作、探究性的作业。

比如, 在学生有了一定语文基础的时候, 我布置了每月做一份“数学报”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要求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在一个月内搜集各种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如优秀的数学日记、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思维训练题等) , 月末,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后制成彩色的数学小报。针对成果, 教师在班级做出评比, 并每月选择一、二分优秀的小报贴在班级的墙上展览, 以供其他小组学习。

学完《统计》这部分知识后, 我布置了一系列的与环保有关的统计作业。这些作业都不是个人能够轻易完成的, 而需要经过小组的合作完成数据的搜集、整理过程, 最终制出统计表, 并发现其中隐含的环境问题。 (我提供给了学生5种选择)

(1) 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一个月内使用卷纸的数量;

(2) 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一个月内使用碱性电池的数量;

(3) 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一个月内水和电的使用量;

(4) 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一个月内的垃圾产量 (以kg为单位) ;

(5) 调查校门口放学前某五分钟内的车流量。

总之,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 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把有趣的数学问题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去, 并做到作业设计富有趣味性、开放性、合作性, 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作业, 巩固知识, 提升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摘要:作业设计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小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学习环节。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应探索更加多元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途径。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进行了探究, 希望能够提升小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九红.小学数学作业的功能与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1) .

[2] .张建芳.试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J].新课程导学, 2013 (11) .

[3] .黄仲重.不可囿于泥沼, 要有变化神通[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3 (03) .

创新数学作业 提高练习实效 篇8

一、减负提质——相逢何必曾相识

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本着惜字如金的思想,精心设计练习,删除无用的练习,作业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水平、符合教学目标,更要严格控制作业量,符合减负的要求。作业体现启发性、典型性、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发展。

第一,作业内容精炼化。首先要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要从全局着眼,各学科利益着想,既要考虑自己所任学科的作业量,又要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要以适量性为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其次教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教师要研究作业目标,确定训练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作业布置时,教师要注重本堂课知识的承上启下作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知识打下伏笔,即所谓的立竿效应和可持续发展。要精心设计、选择作业内容,努力做到精练、巧练、趣练和有针对性的练。同时,也要注意在布置的作业中既要有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硬件作业,又要有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形成技能、激发兴趣等软件作业。

第二,作业布置层次化。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业设计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具人性化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習、提高、发展的环境。作业布置的层次化。要求作业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阶梯性,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提倡“基本作业+弹性作业”模式,不搞“一刀切”,使各层次的学生做有所得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不能急于在短时间内让全体学生掌握,应合理分解难点,科学安排练习,逐步突破,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二、紧跟兴趣——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作业设计时,如果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促使他们知情合一,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体现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向社会收集、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

三、贴近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也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归宿。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

数学作业只有贯穿在大量数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少做题,多动手,多实践,多运用,在大量的数学实践中让知识得到升华。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使学生在“行”中求知。在设计作业时,树立开放的数学教学观念,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让作业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活实践”,真正符合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四、诊断评价——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业批改的诊断性,是指教师在批改时可采取“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每本作业进行全面详细的确诊,从而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进而确定相应的纠错策略,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功效。在批改时切忌单纯看答案,简简单单打“√”、“×”,“不开处方,不下药”,使学生明知给某题打了错号,但不知究竟错在何处,主动进行纠正,也是置身于“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境地,即使纠正了,部分学生还是重复了原来的错误思路,在四位上造成了进一步的混乱,使错情更加严重。而且还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一发下作业只看对、错号和分数,而不去积极探究和主动改正等不良习惯,甚至出现错时抄袭别人正确作业的现象。对此,教师在批改时要改一改数学作业批改的传统做法,借鉴作文批改,可采取“眉批、横批、划线标错、画圈指示、加注指示”等方法,保证让学生一看就知道错在何处,为什么出错及纠正时应注意什么等。这样的批改,不但使学生一看就发现,一改就正确,而且加深了印象,加强了“免疫功能”,让学生体验了分析或列式正确的快慰感,鼓励了纠错的信心。另外,还要在单个确诊的基础上做好对全班的会诊。根据会诊发现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缺陷书写详细的批改摘记,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还可以采取以师批为主,自批、互批、面批相结合的手段,促使“信息”的纵横交流,培养学生“自诊、自疗”和“互诊、互疗”的能力,养成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更要强调作业批改的激励性。要求按照启发、鼓励的原则,书写批改评语,批语力求准确、精当、具体,富有激励性、启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向良好方向发展。

数学特色作业设计 篇9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小学生的数学

学习应当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在数学作业设计中,积极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

为“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设计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有机设置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可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学

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

(二)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或选择一组

有层次的课外作业习题,让学生任选其中几道解答。这样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三)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常用的作业形式有:(1)自选作业。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2)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

业。(3)自批作业。学生将某次作业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批改作业。

二、设计应用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视作业为“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教师对作业的选材、内容、形式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扣时代步伐,加

强应用练习,促使独立思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如,在学习了统计后,出示中央电视台星期六部分节目表,从中设问编题,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7:00东方时空

19:38焦点访谈

9:05少儿节目

10:06东西南北中

18:05文化长廊

19:00新闻联播

然后布置问题:

(1)小明吃早饭时,他爸爸正在看《东方时空》,小明吃早饭大约几时?

(2)8∶20小明开始做作业,他想看《少儿节目》,他还能做多少分钟作业?

(3)《文化长廊》节目到《新闻联播》节目有多少分钟?

(4)请你编一张星期六的活动表。

(二)在“实际操作”中应用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要求学生用木条制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厘米,宽15厘米。

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捏住它的一组对角,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请简单说明道理。这种作业要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

规律,可以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知识充满着内在“活力”。

(三)在“综合运用”中应用

例如,“约数和倍数”的复习课上,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为了便于和同学们加强联系,我把我的手机号码留给大家:139□23□□□□□。

从左往右依次是:

第一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二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第三个□里的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

第四个□里的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

学生个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利用已学的概念很快知道了老师的手机号码是:***。接着,我说:“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家的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设计‟一道题目,来考考大家。”

题目设计的要求是:

(1)不能直接将号码出示。

(2)充分利用本单元已学的概念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知识.来设计

问题,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3)问题表述要清楚,题目设计要新颖。……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都在为自己家的号码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都想通过自己有“挑战性”的问题来“难倒”老师和同学们,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像上面让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变“做题”为“编题”,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见,将原先教师的“权

力”合理地“下放”给学生,进而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就可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探索发现

结合作业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与批判性,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则可拓宽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

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在“多解练习”中创新

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求解后,设计如下习题:你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单位:厘米)

这是“一题多解”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自发现、创新的余地。通过练习,不仅能巩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灵活掌握分解、组合、旋转、割补

等方法,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发展。

再如,小华计划用12天看完一本240页的故事书。实际前4天看了96页,照这样计算,他能不能按时看完这本故事书?(列式计算后简要说明)

此题可以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比较,如看书的天数、每天看的页数、看书的总页数等,从而引发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在阅读调查”中创新

将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处,激发作业兴趣,结合数学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阅读调查中“活用”数学。例如,某刊物上有一个栏目“让数字告诉你”,从数字这个角度

反映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果选用这些材料编写作业题,不仅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在“总结规律”中创新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总结规律”中提高创新能力。平时,让学生专备一个本子,收集作业中的错题、巧解和发现,使学生从错题中得到反思,从巧解中获得启示,从发现中获得乐趣。

另一方面,要在作业设计中注意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已知1÷a=0.090 9……2÷a=0.181 8……

3÷a=0.272 7……4÷a=0.363 6……

5÷a=0.454 5……那么9÷a的商是()。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比如教师布置与师生共同布置相结合、书面练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课本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等等,进而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附:各单元特色作业设计

一、珍稀动物(简易方程)

1、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等量关系,编成简易方程,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优化,从 而巩固学生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2、自制一个简易天平,在操作中,理解等量关系及方程。

二、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

1、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框架各一个。通过制作过程,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性的特征。

2、充分运用学具推导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

1、让学生通过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制成一个100以内的质数表。

四、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相对现象,并能用正负数表示。

2、把生活中的相对现象画成情景图,理解正负数。

五、校园科技中(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寻找分数在生活中的足迹,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2、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

1、搜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图案,办一张图案小报。

2、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制作一个日常生活用品。

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

1、把生活中的平均份问题用分数表示,并用情景图表示。

2、把分数和小数结合起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八、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1、搜集生活中的数据如: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制成统计图。

九、下跳棋(可能性)

小学数学作业如何分层设计 篇10

一、学生的合理分层

学生的合理分层是指将学生分成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尖子生是指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学习方法应用合理、思维能力极强、成绩优秀的学生;中等生是指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学困生是指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智力水平一般、学习自觉性欠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合理的分层是为更好地布置分层作业打基础。

二、作业量的合理分层

同样是在做作业,尖子生20分钟完成的任务要比学困生多得多。如果作业按照尖子生的标准来布置,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出现胡乱完成或不完成现象。如果按照学困生的标准来布置作业,又会让尖子生出现“吃不饱”的现象,时间久了尖子生也会出现心理懈怠现象。所以,作业是必须要合理分层的。在布置了基本作业的基础上,再布置一些能力提升作业,这部分作业是选择性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做,没有能力的可以只做基础题部分。只要完成了基础部分就算完成了作业,选择性作业完成一些就得到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作业内容的合理分层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分成易、中、难三个层次,形成一连串的问题串,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完成。例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一节时,我就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作业:

A.基本题:一个正方形边长由7厘米减少2厘米,这时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B.综合题:一个正方形边长8厘米,如果它的每条边都减少2厘米,它的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C.综合提高题: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各增加了4厘米,面积增加了208平方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这三种题型都是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这部分的知识,只是分析起来有些难度上的差异。我要求学生进行自我选择,只要完成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基本完成任务,如果能力允许完成另外的题那就会得到奖励。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对于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困生,只要他们完成基本题,我们就应给予鼓励,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等生则要求要高一些,让他们能完成综合题,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也不应该对其批评,要多以激励性的语言对其引导;而尖子生则给他们一些挑战性强的综合提高题,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更加有信心地迎接后面的挑战。

上一篇: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模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