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十篇

2024-08-12

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 篇1

1 药物性疼痛的护理

1.1 根据药物的渗透压、pH值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

在执行静脉输液前,应先了解药物的渗透压、pH值,以便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对于渗透压大于600 mOsm/L,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不适合经外周静脉短导管实施静脉治疗。应尽量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或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实施静脉治疗[1]。这样,通过较快的血液稀释可避免此类药物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如果患者没有PICC或CvC通道,可置入留置针实施治疗。但应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并缩短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一般情况,可保留24 h,次日更换血管置入。

1.2 根据药物的微粒异物选择合适的输液器

微粒异物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直径50μm以下时,肉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药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微粒较大、过多会造成血管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从而,引起患者的局部疼痛。对此,可选择精密过滤输液器。其终端过滤器采用3μm孔径的过滤介质,与目前普通输液器(过滤介质孔径10~12μm)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从而减少微粒对血管的刺激。1977年,Rusmin等[2]研究输液中微粒污染情况与静脉炎的关系时,确认微粒的多少与静脉炎的发生关系密切。微粒进入人体后,可随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损伤,管壁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和静脉炎。基于试验结果和临床实践,作为一种方法与手段,在临床上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进行特殊药物制剂的输液治疗(如七叶皂苷、红花注射液等),对预防和降低临床输液性静脉炎,减少患者疼痛,保障治疗的正常进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 非药物性疼痛的护理

2.1 消除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由于患者惧怕静脉穿刺,精神高度紧张,总觉得穿刺处疼痛。对于此种情况应根据患者的个性和疾病进行心理护理,在输液前做好解释工作,加强交流,分散注意力。可告知有利于其疾病恢复的相关知识,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2.2 加强护理人员输液技术培训

新分配的护士应集中培训,在假肢上反复训练穿刺技术,直到熟练为止。避免反复穿刺失败,引起皮下组织损伤导致患者疼痛。

2.3 及时处理无液体渗漏时的疼痛

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而无渗漏时,应查找原因,给予对症处理。(1)皮肤穿刺点处疼痛:固定针柄的胶带过紧,取下胶带重新固定,松紧适宜;头皮针走形与静脉有夹角,适当调整头皮针方向,使其与静脉成一直线;头皮针尾部与皮肤不能接触,可在头皮针下垫厚薄适宜的棉块;(2)头皮针前端疼痛不适:调整头皮针的位置,使其勿紧贴血管壁;(3)穿刺部位走形与肢体疼痛:静脉走形发红,与输入的药物有关,可减慢输液速度或给予局部热敷;若为寒冷季节,可给予肢体保暖,但应避免烫伤发生。

2.4 及时处理液体渗漏引起的疼痛

液体渗漏引起患者疼痛时,可给予以下处理:(1)冰块冷敷,局部用冰块冷敷可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尤其对化疗药物外渗的早期使用效果更好;(2)热敷,可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水肿,缓解疼痛;(3)局部封闭,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用于化疗药物渗漏效果肯定[3]。

2.5 及时纠正肢体位置不当引起的疼痛

穿刺部位受压或位置欠妥,使针头紧贴管壁引起刺痛或蚂蚁般咬痛。另外,有的患者误认为输液肢体稍一活动便会产生渗漏,因此,长时间不敢动,致使肢体麻木或酸痛。对此,应及时纠正不当的肢体放置位置,反复讲解注意事项。对输液时间超过4 h尽量使用留置针输液,使肢体有一定的活动度,以避免因为输液引起肢体的麻木、酸痛。

2.6 掌握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先撕去两条胶布,留下覆盖穿刺点的小纱布块,用手扶住,另一只手轻持针柄平稳快速拔出针头再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以免造成针刃对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及时按压皮肤和静脉两个穿刺点,按压力度以不出血为准,避免按揉和减少按压时间,以防发生皮下淤血而致疼痛。

3 小结

静脉输液过程中引起的疼痛,是临床治疗中导致患者不适的最为常见的一种因素。及时做好疼痛护理,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及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确保向所有接受输液的患者提供最高质量的护理,以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淑兰.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卫生职业教育, 2007,25(18):1-3.

[2]Rusmin S,Deluca PP.Rapp R,et al.Microbial assessment of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filtration and infusion phlebitis.Bull Parent Drug Assoc,1997,31:1.

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 篇2

1临床资料

抽取我科2012年1-3月收治的静脉输液患儿75例, 其中男39例, 女36例;年龄1~15岁, 1~3岁32例, 4~7岁28例, 8~16岁15例。经精心的心理护理, 降低了静脉的重复穿刺率, 效果较好。

2护理干预

2.1 认知干预

由于患儿及家长普遍担心不能一次穿刺成功、液体外渗、脱针、液体走空发生意外、加药有误等, 所以输液前护理人员应首先与患儿家长沟通, 做好思想工作, 争取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 再根据患儿的心理表现进行沟通, 选出合作患儿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以树立榜样。

2.2 情感干预

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对患儿进行认真、细致和周全的观察, 与患儿亲切交谈并配合家长做好安抚工作。操作时动作轻柔、敏捷、准确, 态度和蔼, 可通过触摸患儿的手、头和拥抱等方式, 使患儿体验到护士发自内心的关爱, 使之有安全感, 从而感到满足, 配合治疗。

2.3 心理护理

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的心理特征,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

2.3.1 婴幼儿:

婴幼儿的情绪反应较小, 但对情感气氛较敏感, 护士应以亲切的语言、温柔的动作安抚患儿, 使患儿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向家属说明情况, 做好宣教工作, 促使家属安抚患儿, 稳定患儿情绪, 护士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娴熟的手法争取一次穿刺成功[2]。穿刺成功后, 对家属做好解释, 嘱其做好穿刺部位 (主要是头皮静脉穿刺部位) 的保护工作, 避免触、碰固定处, 以免液体渗出或被患儿拔掉针头。向家属介绍如何在输液过程中喂奶或大小便等, 保证液体顺利输完。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使家属及患儿对输液治疗有安全感, 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2.3.2 4~7岁的患儿:

该年龄患儿情绪变化快, 易产生反抗心理, 护士应多给予关心, 安慰体贴, 与患儿多进行感情交流, 解除疑虑, 使其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对于患儿的进步表现应多鼓励、多表扬, 使之更加主动配合输液。

2.3.3 年龄较大的患儿:

该年龄患儿富有竞争性, 可开展竞赛活动, 用榜样的作用激励患儿产生荣誉感, 积极地配合治疗[3]。由于该年龄段的患儿心理活动较复杂, 心理变化较快, 要求护士有敏锐的观察力, 及时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 从而保证患儿的静脉给药的顺利进行,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3讨论

争取家长及陪伴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无论是住院患儿还是在门诊静脉滴注患儿, 均至少有一位家属陪护。家属除希望患儿早日康复外, 均希望护士能一次穿刺成功。

护士应同情、理解家长, 尽可能缩短医患距离, 热情地招待患儿与家长, 耐心地给予解释指导。向家长介绍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案时, 多用掩护性、安慰性语言。用文明的行动去平息家长的浮躁、紧张情绪, 尽可能让家长安静、满足。对文化素质高的家长, 解释语言应精炼;对文化素质低的家长, 解释语言应通俗、不厌其烦,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因家长是患儿最信任、最密切的人, 家长陪伴患儿, 患儿会有安全感, 情绪就会趋向稳固。因此, 要使患儿顺利配合治疗, 对患儿施行心理干预的同时, 应重视家长与护士的配合, 可提高患儿配合输液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注,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谢凌云, 彭希敏, 谢兰.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5) :105-106.

[2]祝敏芬, 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4, 3 (2) :86-88.

减少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静脉输液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9-01

静脉输液是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中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和给药方式,但穿刺时难免会给病人带来一些疼痛,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患者对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减轻患者因输液引起的疼痛对患者至关重要,这不但是高超护理技术的体现,更是关心爱护病人的表现。现将在临床工作中可减轻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体会如下:

1心理护理

不同的人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输液前,对患者进行一个评估,了解患者目前的情况。通过平时与患者的相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在工作中,运用一些沟通技巧,耐心聆听患者的想法和要求,转移其注意力,放松心情,稳定情绪,可以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对疼痛的感受强度。

2针的选择

人的表皮对刺激非常敏感,而静脉穿刺必须经过表皮,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有研究提出选用5.5号针头输液痛觉刺激小,可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1]。

3血管的选择

正确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通常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我们科室遇到的大多都是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选择上肢静脉时,尽量选择桡侧血管,因尺侧神经末梢更丰富,痛觉更强,选择较平坦的位置,这样固定较好,患者轻微活动不易外渗。从细血管开始,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按照输液量和输液时间合理安排穿刺的部位。

4穿刺的方法

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穿刺时进针角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席冠华[2]研究提示静脉穿刺采用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可使疼痛减轻,提高穿刺成功率。當用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减少,作用于针尖上的压强增大,使得进针速度加快,刺激皮肤的时间缩短,减轻疼痛。进针长度过长,会增加了对血管壁的损伤面积和局部机械性刺激。于瑞华等[3]研究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进针长度0.6cm,不仅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常规固定中针尖斜面向上,药物直接刺激血管的靠近皮肤侧的血管上壁,易引起疼痛。有报道称翻转针柄[4]法,在常规穿刺后,将针柄逆时针方向旋转180°至对侧使针尖斜面向下固定,减少药物对交感神经末梢的刺激,有利于减少疼痛的发生率。

5输液的速度

在输液过程中,我们要控制输液的速度,有些患者由于输液量大,会自己调节速度,这样的话,一些药物就会快速刺激血管壁,增加疼痛的机率,一般药物每分钟40至60滴即可。

6如何拔针

以前我们会使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使患者痛觉增加。在拔针时,可以先仅留下1条静脉敷贴,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按压针眼,这个动作要一气呵成,在患者还没来的及反应过来,针已经拔出来了,减少患者感觉疼痛的机会。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减轻患者因输液带来的疼痛,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荣祯,贾胜欣.静脉输液时选择针头型号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40-41

[2]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护理研究,2004,18(7):1290-1291

[3]于瑞华,兰胜才,张爱华.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护理研究,2000,14(4):145-146

静脉输液的护理操作体会 篇4

摘 要: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护士不再单纯被动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细致的服务。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最常见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在千百次的实践和革新尝试中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关键词:静脉输液;操作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护理操作已不单只是一门操作,更可以说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临床上静脉输液最多见。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优缺点,以及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 静脉输液的优点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其优点有: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二 静脉输液的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三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1.配液体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去敲开安瓿

对于需锯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抽吸安瓿针头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2.血管的选择血管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

通常护士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可临床上常可遇到很多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而且在进针时宁浅勿深。对于那些血管极不好找的患者切忌用手拍打血管,那样容易使凝血功能不好患者的针眼再次出血,我们可以让患者手热敷或下垂几分钟,也可以借助血压计:按照常规测血压的方法绑上袖带,充气后很快可以发现血管被暴露出来;抢救患者输血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原理,用血压计袖带给血管加压,让血液在短时间内输送到患者体内达到抢救的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输液贴的使用

现在临床上大多数用的都是CA-2型的输液贴,在贴液贴时习惯先用一条胶布贴住针柄,再用一条贴于针眼上,这样一来,很容易污染针眼,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撕开末端保护膜的一个小角贴于治疗盘上,然后把未贴于治疗盘上的两条胶布一起撕下来贴于针柄和针眼上,最后一条固定,这样不仅提高了输液速度也加强了无菌操作。4.进针技巧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让患者疼痛,所以在穿刺时,护士用左手把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然后持针以10°~20°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见回血后轻压针柄使角度小于15°后再进针少许,这样便减轻患者疼痛。5.调节滴速

一次性输液器的使用加大了操作的安全性,但久而久之便会发现一次性输液器的调节器容易失控导致滴速不好控制。笔者通常按患者的自身情况与药液的理化性质来调节滴速,可绝大多数患者在输液时都希望尽快输完,尤其在临近吃饭或急需大小便时,此时患者往往自行调快,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在输液前我们有责任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解释药物速度加快的后果,无其是对于那些心肺功能不好或输入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护士更应加强巡视勤观察,避免意外的发生。拔针的最佳时间为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以便让患者输入尽可能多的药液。拔针也有它的技巧:通常我们都讲究“一轻、二快、三按压”,在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条胶布不分离,根据进针角度及针头走向进行拔针,先按与血管纵轴平行的方向慢慢向外拔针少许,然后抬高约10°~15°的角度快速把针拔出。将针头拔出后应快速按压,切忌边拔边按,这样不仅让患者感到疼痛,还容易把胶布上棉条纤维带入血管,也不可边按压边揉,这样容易使已经凝血的血管重新出血。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5~1.5cm,为了更好地止血,应鼓励患者用多指一起按压,做到真正的彻底按压。对于凝血机制好的,我们一般要求患者按压2~3min即可,对于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

四 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

(6)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输液泵的使用适应症;静脉高营养,输入化疗药品、抗生素及对心血管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等,用于重症监护病人,尤其是小儿监护病人。若无上述设备时,则可在滴管内插入一无菌针头调节滴速。

参考文献:

[1]王霞,陈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与我国静脉输液护理现状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76.[2]任玉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化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4(8):750.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对策 篇5

本研究以我院60例实施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的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相关护理措施在此过程中的临床效果, 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实施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的60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0例。其中, 对照组男患儿17例, 女患儿13例, 患儿平均年龄为 (3.3±1.7) 岁。试验组男患儿16例, 女患儿14例, 患儿平均年龄为 (3.6±1.2) 岁。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法, 主要包括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抚, 在穿刺前适当地对患儿身体进行固定, 并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头对患儿实施静脉穿刺, 穿刺结束后, 对其进行适当的固定。

试验组患儿应用综合护理法。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对患儿实施头皮静脉输液前的准备工作。①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 患儿的情绪往往容易激动, 同时, 患儿身体的不适感加重了患儿情绪的焦虑、紧张化。此时, 医护人员应先尽量安抚患儿家属, 使其保持冷静的状态, 并提供适当的玩具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减少其对环境的陌生感, 提高患儿的适应能力, 使其尽量配合治疗;②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前, 医护人员要尽量以温柔的语气与患儿进行交谈;③患儿进行头皮静脉治疗时的环境要适宜, 且灯光要充足且柔和。④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功, 熟练掌握患儿的头部静脉血管分布位置;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 尽量选择穿刺难度小且弹性好、较易固定的静脉, 并争取一次成功;⑤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 应适当控制患儿的运动状态, 防止影响静脉穿刺操作;⑥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所选穿刺静脉的不同选择适宜型号的穿刺针头, 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2) 对患儿实施头皮静脉输液的操作技巧。①根据血管的粗细程度以及深浅程度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另外穿刺过程不能太快, 且穿刺时不要使用拍打法, 以防止增加患儿的恐惧;②若对患儿的首次穿刺失败, 要保持冷静, 根据穿刺后是否见回血, 选择合适的补救对策, 并避免发生药液的渗漏;③对患儿穿刺成功后, 要进行固定工作, 固定时, 动作要轻柔, 且要不时地夸赞患儿, 鼓励患儿, 以提高其配合治疗的主动性, 并减缓患儿的紧张情绪。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回血率, 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总满意度=[ (十分满意例数+很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率的比较

试验组患儿的头皮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为90.00% (27/30) , 穿刺回血率为93.33% (28/30) , 分别高于对照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80.00% (24/30) 及穿刺回血率为76.67% (23/30) , 组间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中有1例患儿家属不满意, 对照组中有7例患儿家属不满意。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的7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操作, 与对成年人实施静脉输液相比往往具有很大的障碍。因此, 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3,4]。儿科护士在临床操作过程中, 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并尽量改进, 以提高为患儿服务的质量以及自身综合医疗素养, 进而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高低是影响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首先, 在对小儿头皮静脉进行穿刺时, 应选择较粗、较容易固定、患儿在活动时不易引起移动的静脉作为穿刺静脉。但是, 患儿的情绪往往难以控制, 经常伴有哭闹现象, 这给护士人员的穿刺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护士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 争取一次成功[5,6]。其次, 护士要根据患儿及所选穿刺静脉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穿刺方式。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 稳定其情绪, 并在此基础上,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综合医疗水平。

综上所述, 对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率, 并且患儿家属对此护理方法的满意度也较高, 因此,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桂霞.分段式穿刺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3) :41-42.

[2]孙丽.浅谈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6) :3140.

[3]高世风, 朱元风, 侯静, 等.门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厦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5) :720-721.

[4]MALYSZKO J.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Clin Chim Acta, 2015, 411 (20) :1412-1420.

[5]肖青, 胡晓青.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判断方法及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z2) :160-161.

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 篇6

药物渗漏, 首发症状是输液部位疼痛, 患儿哭闹, 局部可出现皮肤肿胀、发白或红肿、不同程度的水肿, 并逐渐加剧。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及损伤机理不同, 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如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伤;碱性液渗漏范围不大, 但累及组织深部;细胞毒性药物外渗后, 局部出现红肿、硬结, 可有迟发效应, 如局部水泡、溃疡甚至坏死。本文以82例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发生输液渗漏的患儿共82例, 其中男39例, 女43例, 足月儿62例, 早产儿20例。发生部位:头部及四肢, 腋下。肿胀范围最大直径为20cm, 平均直径7.4cm。

1.2 方法

观察并记录患儿发生静脉渗漏部位的康复情况, 分析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 探讨护理和预防措施。

2 结果

2.1 患儿静脉输液渗漏部位康复情况

82例患儿中, 有78例痊愈, 2例留有色素沉着, 1例留有瘢痕, 1例局部留有硬结。

2.2 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

82例患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中, 药物因素40例 (48.8%) , 机械性损伤15例 (18.3%) , 血管因素20例 (24.4%) , 其他因素7例 (8.5%) 。

3 讨论

3.1 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

(1) 药物因素: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刺激性及化学毒性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当血管内膜受到刺激后, 血管发生痉挛, 导致血管壁发生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 药物外渗[1]。新生儿常用的药物如营养合剂 (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 、碳酸氢钠、甘露醇、钙剂、多巴胺等, 一旦发生渗漏, 损伤程度较严重。 (2) 机械损伤:反复多次穿刺或静脉置管时间过长, 容易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 致血管壁弹性下降, 静脉萎缩变细、变硬, 皮肤沿静脉走向发生色素沉着;此外, 患儿易出现哭闹和躁动, 使针头滑脱或穿破血管, 也可致药液渗漏。 (3) 血管因素:新生儿头皮静脉位置表浅, 血管壁的弹性纤维少, 通透性高, 输入强刺激性或高渗性的药物极易诱发局部炎性反应。 (4) 其他因素: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弱, 皮肤敏感度低, 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 容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对使用特殊药物的患儿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护士由于经验不足, 观察不仔细;另外, 新生儿由于保暖需要, 多数包裹严实, 不能暴露输液部位, 不利于观察[2]。

3.2 预防措施

3.2.1 掌握药学知识

(1) 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质: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药物有抗生素类、高渗溶液、阳离子溶液、升压药等。需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采用适当的稀释方法, 例如粉剂需彻底溶解后方可输注, 减慢注射速度, 适当调节室温及注意穿刺部位保暖等, 以避免药物因素引起输液渗漏的发生。 (2) 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注同一种药物:例如静脉补钾或输注甘露醇时发生液体外渗多与输注时间长或同一部位的多次注射有关。对需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的患儿, 应建立两组输液通路, 每隔2~4h将多巴胺液体与另一通道上的液体进行交换滴注。 (3) 根据药物特点合理选择静脉:对血管活性药、高渗、高黏稠度、刺激性强的药液, 如多巴胺、甘露醇、钙剂、氨基酸、脂肪乳、血制品等应选择粗大的血管穿刺, 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等[3]。

3.2.2 提高护士业务能力

(1) 评估患儿局部血管状态:选择适当的输液血管, 注意穿刺针的选择、进针角度和深度、持针手法、穿刺速度和力度、头皮针的固定;避免选择感染、创伤的血管及近期内发生过渗漏部位的血管, 尽量选择较粗大, 弹性佳且皮下脂肪较多的血管。 (2) 熟练掌握穿刺技巧:操作过程中如送管有阻力, 不要强行操作, 否则会造成导管打折, 弯曲;避免反复退针造成血管壁损伤, 引起液体外渗。 (3) 注意管路的维护:使用无菌敷料, 如出现敷料潮湿、松动或污染时应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更换, 包扎不易太紧,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引起渗液;输液结束后应用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防止回血堵塞输液管;外周静脉留置管时间为72~96h。 (4) 加强巡视: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发白等液体外渗现象。观察药液滴入是否通畅, 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 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反复出现管路阻塞报警的应检查输液部位有无渗漏。 (5) 加强培训:提高对低年资护士的技能考核,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降低渗漏发生的风险。

3.3 护理措施

3.3.1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拔管方法

新生儿血管通透性高, 血管细小, 其表皮角化层很薄, 表皮与真皮之间基底膜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 皮肤屏障作用弱, 当受外界不良刺激作用后易导致皮肤损害。新生儿出现输液渗漏30min后再拔管更能减少皮肤损伤。资料中1例早产儿出现Ⅲ度渗漏后, 由于立即拔管导致敷贴部分尤其是穿刺点的皮肤被一起拔除, 造成表皮剥脱。应在停止液体进入30min, 局部水肿已大部分消退, 局部皮肤张力减小后, 用酒精棉签轻拭敷贴, 慢慢拔管。可缩短局部压迫时间, 防止因压迫水肿部位皮肤而导致皮肤损害[4]。

3.3.2 根据渗漏的液体性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1) 普通液体:输入抗生素、盐水、糖水等液体, 且肿胀不明显时, 首先从套管针内回抽液体, 然后拔出留置针。如果局部皮肤张力较高, 也可先用75%的乙醇或0.9%盐水10mL+酚妥拉明1mg局部外敷, 在增强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降低损伤程度。 (2) 脂肪乳、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皮肤肿胀明显, 皮肤颜色红润时, 先从套管针内回抽液体, 然后拔出留置针。如穿刺部位为四肢皮肤, 可在周围皮肤涂抹赛肤润, 通过血管走向按摩, 使外渗液体流出, 如出现水泡, 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减压使外渗液体流出, 用丹参注射液外敷并抬高患肢, 丹参具有促进血液循环, 扩张毛细血管, 软化血管, 恢复血管弹性等作用。如外渗位置上方的皮肤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缺血或坏死 (变白或呈紫黑色) , 除上述操作外, 在6h内给予透明质酸酶溶液500~1 000U或生理盐水500mL进行皮下组织冲洗, 以去除有刺激性的输注液体。 (3) 钙剂外渗:如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或白色索状钙化灶, 用50%硫酸镁外敷并抬高患肢, 并配合维生素E胶丸局部按摩交替进行[5]。

3.3.3 建立液体外渗记录表

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评估静脉损伤部位, 更换敷料和描述损伤的情况 (大小、颜色、渗出物、气味、焦痂、上皮肉芽的生长情况、处理方法及转归等) 。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 及时上报液体渗漏不良事件。

总之, 输液渗漏作为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之一, 原因较多, 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其机理, 采取相应的方法, 以实现成功穿刺, 血管保护, 安全留置, 避免渗漏的目标。药物因素是导致新生儿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改善医疗条件, 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加强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及专科技能的培训, 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关键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2例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原因, 总结护理措施和护理经验。结果:82例患儿中有78例痊愈, 2例留有色素沉着, 1例留有瘢痕, 1例局部留有硬结。结论:药物因素、机械性损伤和血管因素等是静脉输液渗漏的常见原因。加强药学知识及专科技能的培训, 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是治疗和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覃玉欧, 周敏.影响小儿浅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 2003, 9 (2) :151.

[2]吴书娟.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2010, 26 (14) :2169-2170.

[3]张翠凤, 仇银娟.多巴胺渗漏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左下肢皮肤坏死1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6) :815-816.

[4]石靖, 李小容, 刘燕芬.新生儿静脉渗漏性损伤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J].广西医学杂志, 2004, 26 (10) :1555-1556.

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吉林省吉林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份患者, 1~6岁的呼吸系统患者1200例。其中男患儿654例, 女患儿546例。依据小儿血管特点, 均采用5.5号头皮针静脉输液。

1.2 护理

1.2.1 营造良好的静脉输液环境:

根据儿科患者的特点, 把静脉输液室布置的温馨、清洁, 对小儿患者既是治疗的地方, 又是休息的地方, 室内备好物品及抢救药品。

1.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给儿科患者进行输液室要仔细做好三查七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保证输液安全, 避免医疗护理事故发生。输液前应仔细询问患儿家长有无过敏史 (做药品过敏试验时, 仔细观察皮试结果, 皮试阴性才可应用) , 熟悉输液药品的性质及用药的目的。静脉滴注过程中开始应控制速度易慢, 在无不良反应后才可调快速度, 避免发生各种输液并发症, 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全面了解患者的输液情况。

1.2.3 儿科护士应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并且还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 要能做到一针见血, 避免多次穿刺。

在工作中积极提高护理技术, 增强责任心, 对待患儿及家属服务态度要好, 尊重患儿及家属, 有良好护患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能在工作中总结技术要领。在患儿输液过程中, 依据不同患儿病种特点, 做到合理使用每条血管, 避免静脉炎发生, 操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对于一次不能穿刺成功的患儿应多安慰, 积极做好患儿家长的工作, 取得家长的谅解和信任, 调整好患儿输液的体位和速度。在输液进行过程中, 巡查护士必须仔细观察每个患儿的病情变化, 要做到仔细巡视和观察。如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患儿有出现呼吸困难及全身瘙痒、荨麻疹等症状, 提示该患儿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该立即停止输液, 保留静脉通路, 同时通知值班医师, 依据患儿症状轻重给予抗过敏对症支持治疗。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患儿年龄小, 无法准确用语言表述清楚, 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可嘱家长一同注意观察, 在发现患儿出现了畏寒、寒颤、发热、面色苍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能考虑到输液反应发生的可能, 需即刻停止静脉输液保留静脉通路, 并及时告知值班医师, 遵医嘱进行抗过敏对症治疗。

1.2.4 心理护理

患儿注意力较易转移, 喜欢被鼓励和表扬, 在输液前可鼓励和逗引患儿, 消除患儿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语言温柔、耐心和蔼、待人亲切, 使患儿有安全感, 多与患儿沟通交流, 建立良好关系, 使患儿和家属信任医院及医护工作人员。当患儿发生哭闹时, 尽量用肢体轻轻接触, 并亲切温柔的安慰患儿。对患儿要一视同仁、对于患儿的要求尽量满足, 消除患儿在输液中的恐惧心理。

2 结果

保证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在医院各个科室进行多次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中, 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达96.6%以上。

3 讨论

儿童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功。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 要求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 要有饱满的热情、强烈责任心、忘我工作态度, 还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 能在工作中总结工作方法。在实施输液操作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患儿采取有效合理的方法, 要做到合理使用每只血管, 避免液体外漏, 尽量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身体及心理痛苦, 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同时特别要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修养。儿童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护士应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能善于发现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 不断探索思考, 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避免因穿刺给患儿带来的身体及心理痛苦[1,2,3,4,5]。患儿输液护理是较细致、多方面的、严谨的工作, 需要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丽敏.浅谈门诊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J].吉林医学, 2006, 27 (12) :1583-1584.

[2]史慧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需求调查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08, 29 (22) :2051-2052.

[3]黄瑞玉, 王璐.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4, 1 (1) :89.

[4]武玉梅.护理安全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6) :86-87.

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的护理 篇8

外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老年患者存在血管条件差或是经常使用一根静脉反复穿刺,长期输入较多药物的刺激,浅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炎的化学特性反应,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重者有局部皮肤变色或坏死情况,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增加患者疼痛。为了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损伤,减轻痛苦,对老年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我科对50例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进行观察护理,采取各种方法措施,减少各种输液并发症发生。

1临床资料

从2010年1~11月对我科50例进行静脉治疗的老年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65岁以上,均有两种以上的疾病,肺心病为50%,糖尿病为30%,高血压20%,患病均在5年以上,输液时间在4周以上。

2护理对策

2.1认真观察合理选择血管。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病,血管条件差,伴有血管神经病变,血管循环不良,血管脆性大,动脉硬化。应根据应用药物种类、时间来合理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原则由上至下,由远到近,避免靠近关节、硬化、感染、静脉窦的血管,严禁多次反复穿刺一根血管,保证一次成功,避免感染。

2.2输浓度高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护理。静脉输液前10min给老年患者的穿刺部位用热水毛巾热敷,能使局部表浅血管扩张充盈,减轻血管刺激疼痛及不良反应。另外使用输液增温器后液体的黏度可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从而使流速增快,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也是预防发生或降低局部症状和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

2.3输液过程中的护理。老年患者常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反应迟钝,言语沟通障碍,输液过程中疼痛、痉挛、渗出,输液不畅发生率较高。因此要求护士要熟悉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在输液中随时巡视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发红、硬结等。按不同程度分为轻度刺激症、中度刺激症、重度刺激症。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的规定指标。对在用浅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可用30%硫酸镁粉加入温水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min,可以减轻局部炎症、水肿,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另外要注意觀察拔针按压时间要充分,抬高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因输液时间长引起的不适,避免输液在小血管内存留时间长,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也可以防止慢性渗出。

2.4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加强沟通,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问题及文化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不断提高认识程度,使老年患者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尽早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护理体会

婴幼儿静脉输液的技巧及护理 篇9

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对象一般是3岁以内的患儿,它是一项难度大、穿刺技术要求高及需要细心、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为一体的人文护理。我们通过多年来数千例婴幼儿的静脉输液实践,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1、提高自信,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不可能每位家长对我们都有所了解,当我们来到患儿身边准备操作时,患儿家长往往以审视的目光看待我们,并且表现出对护士穿刺技术的疑惑和担心,这时我们就需要表现出充分的自信,用一些轻松的话语快慰他们,打消家长的疑虑,同时也可以消除我们自己的紧张情绪,为下一步穿刺成功打下基础。

2、重视心理护理,微笑面对患儿是穿刺成功的开始

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不适或痛苦往往通过哭、不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对抗。因此当患儿来就诊时,作为护士应该主动微笑亲切的根患儿打招呼,比如“宝宝真勇敢,是个乖孩子”,让患儿感到像在自己家里面对亲人一样精神放松、放弃抵触情绪,这样护士在操作时才能稳而不乱,让家长倍感信任。3、应用整体护理,提高静脉输液服务质量

在整个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要对患儿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做到1接待患儿后,了解患儿所患疾病,明确其输液治疗的目的及原因。2核实所用药物与治疗目的是否相符。3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特别是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应耐心解释,待其消除顾虑后再行穿刺,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4穿刺前仔细观察穿刺部位的静脉分布情况,选好血管,尤其是头皮静脉更要仔细观察,用手触摸,排出动脉血管,然后轻轻剔除头发,严格消毒后再穿刺。5争取家长配合,固定好患儿头部位置,注意保护血管,穿刺时做到稳、准、快。6穿刺后要注意穿刺部位的固定,对于哭闹、发热、出汗多的患儿,先用干棉棒擦干头皮,再用胶布妥善固定,对一次不能穿刺成功者要多安慰,做好患儿家长工作,穿刺成功后妥善安置好患儿的输液体位,调好滴速,满意后方可离开。7拔针时要告知患儿家长按压进针处5分后再松手、切勿揉。整个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热情周到服务,使患儿及家长称心。如此,既杜绝了差错事故,也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服务质量。

4及时巡回观察,开展必要的预防保健教育

1 巡回观察 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本着对患儿负责和医疗安全角度出发,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药物过敏和输液反应,尤其是患儿的心理反应。我们在数千例患儿输液观察中发现常见的心理反应有:逃避、烦躁、哭闹、怕疼、哀求等。面对这些情况,在输液过程中要微笑面对患儿,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多和患儿沟通,消除患儿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以便顺利接受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2 利用门诊输液期间,做好医疗保健和健康教育 婴幼儿相对成人来讲是弱势群体,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培养和保护。护士要充分利用婴幼儿输液中的停留时间,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家长共同商讨怎样以科学的方法合理喂养婴幼儿、如何做好疾病分预防工作,并对患儿家长适时的进行母乳喂养教育和健康教育。

浅谈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院现代化进程的提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骨折患者由于受到突发的剧烈伤害刺激,常出现忧郁、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不同的心理变化,担心骨折后丧失康复能力、病情恶化、后遗症、失去劳动能力等。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做好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便成了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1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住院后都希望早日康复,所以对医务人员产生 心理上的依赖,对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以及诊疗检查护理,甚至医务人员的面部表情都很敏感。因此,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情绪变化,做好思想工作是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作为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中,应细心观察、态度诚恳、耐心疏导,根据不同年龄的患者提供适合个体需要的最佳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有产生情绪多变、孤僻、倔强和多愁善感的潜在因素,若照顾不周会使患者怀疑别人嫌弃自己而产生自卑感,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与患者交流,做好心理安慰和生活指导,帮助患儿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小儿会因环境忽然陌生而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护士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动作轻柔、性情吻合,不训斥患儿,掌握其心理变化、饮食特点及爱好等,体贴入微的关心护理患儿。使其安心配合治疗。2 手术前后的护理 由于手术损伤机体及患者的认识不同,患者会有各种心理反应,难免产生紧张心理。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把术前备皮、禁食、灌肠、麻醉方法、手术过程、医生技术情况、术后疼痛、体温变化等逐一介绍清楚,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常规、常识、从而稳定情绪,手术后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说明意义和方法。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疏导帮助,以调动患者与疾病斗争的积极性。3 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良好的康复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社会环境方面,除了让患者熟悉医护人员外,还应向他们介绍病友,促进病友间的交流,同时要做好家属和患者单位的工作,让他们配合护理;向患者提供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他们每一点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达到消除患者顾虑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目的。4、将心理护理融入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护士在每天进行的晨晚间护理,体温、呼吸、脉搏的测量,发药、注射、输液等基础护理操作时,与患者有密切的接触,护患双方进行着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情感交流,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护士对患者的一句问候、关心的询问都会使患者感到关怀和温暖。在与患者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护士要激发患者的积极情绪,药耐心的倾听患者的陈述,不可有厌烦表现,要使患者始终感觉亲切,得到安慰。在患者出院时,护士送上一张制作精美的服务咨询卡片,既方便了患者出院后的复诊,又增强了护患间的感情。

总之,护士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反应,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要尽力做到操作的规范化和心理护理的个性化,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早日康复。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在静脉输液中的作用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静脉输液患者1 000例, 男478例, 女522例, 年龄5~91岁, 平均53.5岁。

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反应: (1) 紧张恐惧心理:静脉输液时患者往往表现出紧张恐惧心理, 初次接受输液者和患儿表现较强烈, 一些患儿对在医院注射往往出现恐惧心理, 患儿在穿刺前哭闹, 家长也产生紧张恐惧感, 出现跑掉、反抗行为, 导致穿刺失败率提高。老年患者经常来医院, 对医院环境较熟悉, 输液安全一般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 他们担心药物是否对症, 护士别给自己打错针, 对错药, 输液时是否有气泡, 能否出现输液反应。 (2) 焦躁心理:输液时环境嘈杂、输液时间较长、疼痛、不良反应等, 患者和一些陪护情绪不稳定, 会出现焦躁心理。一般较年轻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如果时间较长, 往往也会出现焦躁心理。一些患者经过几天的治疗病情无较大好转, 或遇到不顺的事情就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表现强烈的患者有时自己拔下针头。静脉血管不好, 穿刺几次扎不上针时, 特别是孩子和老人, 家属往往出现不满情绪, 焦虑心理也伴随家属。 (3) 不信任:现阶段由于一些不良因素影响, 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往往对医护人员不信任, 害怕自己的主治医师、护士技术不好, 操作中出现差错事故, 担心医护人员对自己不负责任, 患者不信任医院往往导致在诊疗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照医嘱, 有些肿瘤患者诊断初期对疾病否认, 对一些药物反应不接受, 责怪医护人员。

护理措施: (1) 环境优雅:室内要整洁干净, 病床上床单、被单、枕套要新换, 室温、湿度适宜, 为患者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 病室光线充足, 有利于患者心情舒畅和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 墙壁上贴上一些健康教育宣传画报, 粘贴一些色彩艳丽的动画人物宣传图片, 房间配有电视, 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 弥补输液带给患者的不适。实施优质、舒适的护理措施, 能够有效保证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防止纠纷与投诉事件发生[2]。 (2) 心理护理:护士热情接待患者, 为患者介绍疗区的医生和护士, 讲解在患者治疗期间患者的责任护士会向亲人一样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会给予患者最优质的服务, 请患者相信医生和护士会全力救治患者。特别对一些老年患者和患儿,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增加心理护理, 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治疗依从性[3], 输液前应协助患者去卫生间, 详细向患者说明输注药物的名称, 输液的目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特殊患者, 如患儿, 交流时护理人员要举止轻柔, 语言亲切, 让其放松, 对胆小型患儿多鼓励, 不能急于操作, 亲近患儿, 表扬和鼓励引导患儿摆脱疼痛意境, 使小孩减轻紧张、胆怯心理。年龄较大患者血管不好, 护士一定要耐心细致寻找静脉, 并在操作前安慰患者, 一定要使用尊称, 如张爷爷、李奶奶、王老师等, 使患者感到受到关心和尊重, 心中有安全感。 (3) 无痛技术:对住院静脉输液患者开展无痛技术, 采用人性化护理, 我们征求家属意见, 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 减少患者痛苦和恐惧心理, 减少血管破坏,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使护士与患者有时间沟通, 静脉点滴结束拔针时采用快速拔针法操作, 患者对静脉输液紧张、恐惧心理减少。 (4) 输液过程中护理:护士要不断地观察输液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向患者讲解全天输液大约需要的时间, 用药次序, 为患者调节最佳的输注速度, 并在巡视过程中查看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对老人和小孩可采用面容直观法来判断, 针对老年人和小孩的病理生理改变, 采取心理护理, 给予积极、恰当的护理, 对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和输液治疗计划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4]。输液过程中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最直接最基本的关怀, 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检查穿刺血管针眼处是否存在红、肿、痛等反应, 积极查看有无输液反应并处理, 拔针后指导患者按压时间, 详细讲解输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有些患者随意调节输液速度要及时发现, 讲解输液过快会造成肺水肿等心脑血管疾病, 有些药物过慢还达不到治疗目的, 把静脉输液不当可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危害作为健康宣教一部分[5], 巡视中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融入到整个治疗过程, 减少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效果的担忧,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结果

1 000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病情好转较快, 静脉输液时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减轻, 护士积极开展无痛技术, 护患关系和谐, 心理护理使家属满意度由原来的81%上升到98%。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的重要治疗措施, 是用于恢复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治疗给药途径, 是一种外在的刺激源, 常导致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针对静脉输液时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 护士要具备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 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 从患者需求的角度出发, 认真完成静脉输液操作, 保证无差错事故发生。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 了解患者的需求, 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对于老人和儿童以及一些生理疼痛敏感反应强烈的患者, 我们尽量应用留置针, 采用无痛技术方法, 有利于静脉输液的顺利开展。

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在静脉输液中加强心理护理, 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依从性, 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静脉输液过程中心理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减少了医患矛盾, 把人性化护理工作落到了实处, 有利于医院和谐稳定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静脉输液中的作用, 减少患者心理不良反应,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静脉输液患者1 000例, 调查心理反应, 找出存在的原因。结果:1 000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病情好转较快, 患者心理紧张、恐惧感减轻, 满意率提高。结论:静脉输液是一种外在的刺激源, 患者生理疼痛敏感反应强烈, 常导致紧张、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 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 有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 减少了医患矛盾, 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输液,心理护理,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玮.静脉输液的舒适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6) :313.

[2]范先永.38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护理探讨[J].健康之路, 2014, 4 (5) :234-235.

[3]谭慧嫦.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8 (9) :87.

[4]贺伶俐, 胡铭.门诊老年人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 2013, 12 (5) :952-954.

上一篇:非职业足球比赛下一篇:核心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