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动物节论文七篇

2024-06-10

世界各国的动物节论文 篇1

鸡节 西班牙人酷爱鸡, 为此特设立了鸡节, 每年6月30日, “鸡节”这一天, 西班牙全国无论是农民的鸡会, 还是大型的卖鸡场, 都要清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还在鸡会周围张灯结彩, 装饰以各种鲜花, 当然, 这天鸡的“饮食”自然要比平日丰盛得多。

羊节 每年8月14日是澳大利亚的“羊节”。每逢“羊节”, 澳大利亚的牧羊人都要为羊放鞭炮以驱邪, 还要为羊群致“祝节词”, 然后把羊群赶到水草最鲜嫩的草地。让羊群饱吃一餐。在这一天, 羊儿再调皮, 也不会挨主人的鞭挞。

狗节 加拿大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狗节”, 这天, 无论是大狗、小狗、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主人的宠爱。狗儿们不仅可以享受一日三餐的美味, 而且连平日拉雪橇的狗也享受一天的“休假”。

象节 泰国的“象节”是在11月10日, 在这一天里, 大象都被自己的主人冲洗得干干净净, 然后披红挂绿地赶往该国素攀市, 参加一年一度的“大象运动会”。运动项目有拔河、举重、踢球、越障碍跑等。大象的精彩表演及其可爱的憨态。博得观众们阵阵的笑声和掌声。

熊节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有珍奇动物北极熊, 为了保护它们, 前苏联时代将每年12月5日定为“熊节”。在节日里, 北极熊将享用人们用直升机投放的肉食品, 若是发现身患疾病的北极熊, 当地兽医还会为它“免费治疗”。

猫节 美国的加州在每年10月都要为猫庆祝节日。这一天, 那些贵妇淑女们纷纷抱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猫咪歌手到指定的地点参加猫咪赛歌会。对连叫次数多, 叫得最悦耳动听的优胜猫, 颁发猫食、猫衣、猫玩具等奖品。

猪节 法国南部的特莱苏巴西镇是欧洲最大的猪市场。这里, 每年7月21日都要举行“猪节”。节日的节目之一是学猪叫比赛, 全法国和外国口技好手前往参加, 优胜者奖品为煮熟的整头大猪。

蜂节 立陶宛共和国的一家养蜂历史博物馆, 每年都举办别开生面的“养蜂节”活动, 节日一开始, 蜂场主人们打开自己带来的蜜罐, 请客人们品尝, 让人们鉴定谁的蜜更甜。接着养蜂能手们在技术比赛中登场献技。

毛驴节 苏丹红海省的“毛驴节”是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天。节日里, 红海省城乡到处都张贴有关毛驴的宣传和护驴标语, 各家主人将自己的毛驴披红挂彩, 然后牵往市镇上去庆祝“毛驴节”。

奇妙的动物节 篇2

如果你以为动物节是动物的节日,那就错了,其实它是我们人类的节日,只是每年到了这一天,城里的居民都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才叫“动物节”。

凌敏儿最喜欢这个节日,她每年都会盼着这一天到来,在以往的动物节里,她变成过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像小老鼠啦,小花猫啦,小兔子啦,小梅花鹿啦……

今年的动物节终于到来了,凌敏儿变成了一只小麻雀。虽然不是什么漂亮的鸟,但她还是挺兴奋的,因为她早就渴望变成一只能够在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啦!

凌敏儿开心地在自己的房间里飞了几圈,才飞去找爸爸妈妈。

哈,爸爸妈妈也变成动物啦!爸爸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妈妈变成了一只袋鼠!

凌敏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出了家门。哇,外面已经变成了动物的世界!只见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动物:大象、狮子、猩猩、狐狸、狗熊……

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大家都涌上街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别提多开心啦!

虽然有不少凶猛的动物,但是由于大家都是人变的,所以都能够和睦相处——当然,如果有人敢欺负别人的话,他就会失去庆祝这个节日的资格,立刻恢复人类的模样。

凌敏儿觉得好玩极了,她叽叽喳喳叫着在动物们头上飞来飞去,活像一只真正的小麻雀。

飞着飞着,忽然,凌敏儿看见一只大灰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

“哎呀,这家伙怎么敢欺负小动物?难道他想变回原形吗?”凌敏儿生气地盯着大灰狼。

奇怪的是,大灰狼并没有变回人类的模样,他仍在小兔子后面穷追不舍。

眼看小兔子就要被大灰狼抓住了,凌敏儿顾不上细想,立刻飞上前去,冲着大灰狼的眼睛就是一阵猛啄。大灰狼疼得哇哇大叫,两只爪子猛挥了几下,便把凌敏儿抓住了。

凌敏儿吓坏了,她拼命挣扎起来,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大灰狼的利爪。

发现女儿的处境不妙,变成了猴子的凌敏儿爸爸和变成了袋鼠的凌敏儿妈妈赶来了。

袋鼠妈妈二话没说,一拳就把大灰狼打趴在地上,大灰狼的爪子一松,凌敏儿又恢复了自由。猴子爸爸趁机跳到大灰狼身上又挠又打,折腾得大灰狼怪叫连连。

“哎呀,别这样折腾我爸爸!”那只小兔子跑过来喊道。

“什么?他是你爸爸?”凌敏儿和爸爸妈妈都愣住了。

“是呀,爸爸刚才是在跟我玩游戏呢!”小兔子使劲点头。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怪不得大灰狼没有变回人形呢!凌敏儿一家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但是大灰狼并没有生气,他还邀请凌敏儿和她的爸爸妈妈跟他们一起玩游戏呢。

动物节过去以后,经常会有一个小男孩来找凌敏儿玩,没错,他就是那只小兔子,他跟凌敏儿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世界动物节作文 篇3

于是,我希望建立世界动物节。

在这一天里,人们都不可以捕杀动物,如果被发现了,就要捐钱给动物保护协会,每个人都要把香喷喷的狗粮和猫粮放在家门口让小猫小狗美美地吃上一顿。哪家的食物动物吃得最多,就会有奖励。如果发现有受伤的小动物,还要及时地医治,实在不行就送到宠物医院。而且还要在家门口搭上一个用木头做的小房子,供小动物休息。

动物的七彩梦世界 篇4

动物的梦乡

科学家一直对动物是否做梦颇感兴趣。巴西和美国的3 位科学家测定了三趾树懒的脑电图,发现这种动物会做梦。它做梦的时间大约为2个多小时。在动物世界中,三趾树懒还不是做梦的冠军,因为松鼠、豪猪、袋鼠和犰狳等动物每天做梦的时间可长达五、六小时。

长期研究证明,大部分爬虫类动物不会做梦,大多数鸟类只做短时间的梦,各种哺乳动物多有做梦的现象。

法国生理学家诺夫用猫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用化学和手术的方法,抑制和阻断了猫脑中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对运动神经细胞的控制。结果,这只猫梦见什么就会按照梦境去行动。人们便可以根据它的所作所为知道它梦中的情景。实验开始了,熟睡中猫突然抬起头来,四处张望,接着又站了起来,开始兜圈子,仿佛在寻找食物。忽然,它举起前爪,好像是在向对手发起进攻。它伏在地上,又一下子跃起,像在捕捉老鼠。诺夫又把两只动过手术的猫放在一起进行观察。奇怪的是,这两只和睦相处的猫,在睡梦中竟然打起架来。

为了证明猫的这些行动确实是在睡梦中做出的,他故意在猫的身旁,撞击物品发出声响,甚至把老鼠丢在它的身边。可是,猫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它继续攻击着梦中的敌手。实验和研究表明,猫确实是会做梦。

梦中的故事

科学家们通过仪器观察动物在睡眠时脑电波的变化。他们发现不同种类的鱼、昆虫、鸟和哺乳动物睡眠的规律都不一样。有的动物每天睡眠的次数很多,但每次睡眠的时间很短;有些动物每天只睡一次觉。兔子一天只睡2分钟,但它一天要打3次盹,每次大约只有几秒钟。大象睡眠的时间一天不超过两三个小时,而且可以连续两天不睡觉。狮子喜欢睡大觉,如果吃饱了喝足了的话,足足可以睡上18个小时。马一天只睡2个小时,但能够一边走路一边打瞌睡。

動物的睡姿也各不相同。大象、长颈鹿站着睡;马站着或趴着睡;蝙蝠倒挂着头朝下睡;鱼则漂在水中,一动不动地睁着眼睛睡;海豚一边游泳一边睡;雨燕甚至在飞翔时忙里偷闲地睡;狐狸则会在睡前来段“舞蹈”。

各种动物的睡相不一,梦中的故事也会不同。猫在睡眠的时候,总是高度地警惕着:竖起双耳,触须不停地颤动,甚至还会发出犹如正在捕捉猎物时发出的呼呼声。山羊可是最不易入睡的动物。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它就睡到土拨鼠那里。情况危险时,土拨鼠尖叫的声音,就是山羊逃跑的“信号”。鹦鹉睡觉的时候,常把头裹在双翼下,同时不断地发出和猫一样的打呼声。而猩猩睡的时候则像人一样,猿猴靠墙坐着睡觉,脑袋垂下,猴类较惊醒,稍有情况,就会醒来。

探寻动物做梦的本质

脑发育到较高程度的动物会做梦,而有梦的睡眠质量更高,所以,相对来说可以高枕无忧的食肉动物常常要比处于被捕食地位的动物更易做梦。但是,动物的梦是否与我们人类做梦一样是某些场景的回放呢?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当老鼠进入“梦乡”时,它在这一天所经历过的种种场景会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地从其眼前掠过。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现象与人类做梦时所产生的效果非常相似。这项研究证实,动物们的大脑同样也会回忆“往事”并且在梦中不断地将它们回放。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的麦特尤·威尔森表示:“这项研究成果使得我们更加接近于了解动物们做梦的本质,并且使我们掌握了有关梦景在处理对往事回忆过程中的作用。”在先前开展的类似研究活动中,威尔森曾确定了老鼠大脑中海马区(大脑中一处参与情感形成和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区域)在睡眠和夜间活动时的运动情况。研究显示,啮齿类动物确实会保留对过去事件的记忆。试验过程中,处于睡眠状态的老鼠所经历过的种种刺激又被重新“唤起”。不过,威尔森等人当时并未弄明白,这些刺激与老鼠们所经历过的现实场景之间到底存在着多大程度的联系。人类在睡眠中所看到的通常都是非常清楚的影像,其特点就像是在放电影。为了确定在老鼠大脑活动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试验。

研究人员测量了当身处不同实验迷宫时,老鼠大脑中海马区和视觉中心的活动情况。当所处的迷宫发生变化时,老鼠大脑中上述区域的活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之后,当老鼠处于睡眠状态时,科学家们又对它们的大脑进行了重复测量。结果显示,老鼠大脑中所反映出的“生活场景”恰好是在迷宫中奔跑时所看到的。有关老鼠大脑活动情况的数据显示,它们同样也能记住所看到的画面。

疯狂吵闹的动物世界 篇5

枪虾身长只有5厘米左右,但却能发出比喷气式飞机还要吵的声音。

枪虾的身体拥有一大一小的两只螯。枪虾在用巨螯喷射高速水流捕杀猎物时,在水中会因低压形成微小气泡。当压力重新恢复的时候, 气泡会“噗”的一声破裂。这声音可高达210分贝,比真实的枪声(平均约为150分贝)响亮得多。更重要的是,气泡破裂的瞬间,可把周围的水体加热到近4430℃的高温,这几乎和太阳表面的温度一样。

2.蓝鲸 188分贝:尖叫声穿越海洋

蓝鲸通常是独居的,为了和远距离的伙伴通信,蓝鲸进化出了低频声音。蓝鲸发出的声音的频率非常低(10~40赫兹),有一部分甚至低于人类听觉能力范围。

那么蓝鲸的声音有多大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距离你30米处有1吨TNT炸药发生爆炸,爆炸声和蓝鲸的声音差不多。

3.吼猴 140分贝:像一支边走边演奏的乐队

吼猴发出的声音大致等同于200人的游行乐队,非常响亮。吼猴能发出如此吵闹的叫声,奥秘在于它们喉咙里的特殊构造——舌头下方的舌骨。它能发挥回音壁或者共鸣腔一样的功效,当声音离开吼猴的嘴时,会极大地将声音放大化。

4.摩鹿加凤头鹦鹉 135分贝:和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噪声一般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岛的摩鹿加凤头鹦鹉,平时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爱好除了尖叫。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它们的尖叫是非常刺耳、令人气恼的。

人们认为,摩鹿加凤头鹦鹉为了“高谈阔论”,已经开发出了非常宽广的音域。这个胜人一筹的本领使它们成为地球上嗓门最大的鸟类。

5.狼 115分贝:嚎叫声如同高分贝的音响

狼类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嚎叫,而且每一头狼都能分辨出是谁在叫。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声可以作为追踪或归家信号,因为它可以传播到10千米之外,可抵达其他流浪狼的耳中,呼唤它们归队,因此也被称为联络和召集信号。

6.獅子 114分贝:咆哮声如雷

狮子的咆哮声不仅响亮,而且声调高,可传出8千米之远,达到114分贝,和雷声相当。这是因为狮子等大型猫科动物具有方形的声带区,声带中还有可伸缩的褶皱,有利于流过的空气根据声带振动做出相应的回应。因此它们仅需要在肺部施加较小压力,就能发出惊人的咆哮声。

动物眼中的世界是啥样? 篇6

与人眼完全不同

光由各种颜色的光谱组成,光谱划分为几个波段,其中波长短于0.4微米的称为紫外波段;0.4~0.75微米的称为可见光波段;而波长长于0.75微米的则称为红外波段,细分为近红外0.75~25微米和远红外25~1000微米两个波段。尽管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宽,但绝大部分的能量却集中在0.22~4微米的波段内,占总能量的99%。其中可见光波段约占43%,红外波段约占48.3%,紫外波段约占8.7%。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的肉眼可以感知的部分,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所组成。颜色不同,波长也不一样。其中波长最长的是红色光,最短的为紫色光。

生物对周围环境的视觉感知,取决于眼睛对光线的处理。人类和大多数类人猿是三色视者,指眼睛拥有3种被称为“视锥细胞”的感光器,对红色,绿色和蓝色敏感。我们感受到的白天光以及颜色,所看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都是由这3种颜色来共同体现的。另一种被称为“视杆细胞”的感光器能感受弱光,让我们在暗处也能看清物体。但人眼的水晶体却把紫外线范围内的光阻挡在外,只有借助全光谱摄像机才能看见。不少其他生物能看见的光波范围和人类不一样,例如,许多动物可以见着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波段,它们被视网膜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为视觉系统所感知,使得它们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完全不同。

新软件大开眼界

长期以来,人类不知道其他动物如何看世界,也不清楚它们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虽然猜测动物在想什么只是个幻想,但还是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眼睛对光的处理来进行了解。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项摄像技术,能够让人类以动物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这项最新科技揭示了动物眼里与人类迥然不同的精彩世界,令人叹为观止。例如黄色的蒲公英在能看到紫外线的蜜蜂眼中留下了更为明亮的粉红色,花朵上荧光色彩能有效地吸引授粉昆虫。在蜥蜴看来,我们用肉眼见到的绿色叶子变成了明亮的橙色。

动物成像着色为自然进化和性选择提供了一系列鲜明的例子,了解动物所看到的世界是理解它们行为的关键。但科学家指出,动物看到的颜色不会因为人类的期望而进化,因为它们颜色视觉的演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人类视角为依据的。不难发现,在面临生存和进化压力的环境里,一些物种将颜色用作私有信号以逃避捕食者。不论我们可以看到的还是看不到的,在自然世界里,一系列鲜明的动物颜色视觉都是为了相互沟通,吸引异性或躲避捕食。从动物的视觉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有鲜艳的色彩而另一些是灰暗的,一些有丰富的图案而其他一些是素色的。这不仅会使我们因为所看到的动物的新色彩而兴奋,也能使我们理解那些我们所看不到的动物颜色的重要性。

科学家通过这款新软件,可以将数码图片转换成动物眼睛里看到的景象,用于分析色彩和模式,或提供捕食者是怎样狩猎以及脆弱的生物是如何自我伪装的新见解。科学家为人类、山雀、孔雀、蜜蜂、雪貂、鱼等常用于研究的动物确定了相机设置的特定数据,以便这个属于开放资源的新软件能使其他研究人员在进行拍照时变得更容易,与此同时希望有更多人能利用它来对动物色觉进行研究。

在新软件被开发之前,科学家需要利用多种复杂的过程将图片叠加起来,修改为紫外光通道下的图像,并最终手动转换为动物眼中的图像。而这项新摄像技术使得过程变得更简单,通过一张标准的数码照片和一张通过紫外线通滤波器处理的照片组合在一起便可完成,然后生成函数,通过动物的眼睛显示图像。

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埃克塞特大学感觉生态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中,例如,确定夜鹰如何巧妙伪装以防被潜在的掠食者发现,观察绿色食草蟹身上的颜色变化,用于普通滨蟹颜色变化的研究,通过排卵周期跟踪人类女性脸部颜色变化。

“由于新软件的问世,我们现在通过另一种动物的眼睛来看世界变得更加容易得多。”埃克塞特大学生态与保护中心的乔里恩·特罗斯新科表示,“毋庸置疑,数码相机是测量颜色和图案的有力工具,但是用数码照片反映出颜色的可靠精确变得非常困难。我们的软件可以校准图像并将其转换为动物的视觉,以便衡量场景在人类和非人类眼里是如何的不一样。”

紫外线拓宽视野

在对光的处理方式上,其他动物不尽相同。虽然相当数量的动物可以比人类看到更多的颜色,但是不少哺乳动物只有两种光受体,仅对蓝色和黄色最敏感,无法辨别部分颜色,让它们变成部分色盲,见着的颜色却比人类少得多。相比之下,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一些昆虫可以见到4种甚至更多原色,它们中有许多还可以看到紫外线范围内的光。

蛇与众不同,有两套视觉系统。一套是擅长分辨颜色的眼睛,另外还有一对像红外探测器一样感知并“看到”生物的“眼睛”。人一旦被蛇看到,便很难摆脱它。幸运的是,多数蛇遇到人时选择的是逃走而不是攻击。还有一些动物能够分辨偏振光,即在一个固定平面震动的光波。例如,作为一种动作神速的掠食者,螳螂虾可以分辨出12种颜色和多种形式的偏振光,相比之下人类只能分辨出其中3种。

在白天,响尾蛇对色彩的分辨力并不强,但到了晚上分辨率则大大提高。响尾蛇除了有许多视杆细胞之外,最独特的是能够辨别红外线。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理学教授戴维·朱利叶斯发现,响尾蛇与毒蛇、大蟒和蟒蛇相似,拥有一种名叫“窝器”的特殊感知工具,这对小孔分别位于其眼睛与鼻孔之间的口鼻部的两边。“窝器”内有一层能感应温度的薄膜,与这种薄膜相连的神经细胞上有一种神经接受器,能够将红外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人体也有同样的接受器,在吃芥末等某些辛辣食物时,它就会让我们感到舌头刺痛。但是对蛇而言,这种接收器能检测到附近猎物的体温。

和人类一样,蜜蜂也是三色视者。它的三种感光器不但对红色、绿色和蓝色而且也对黄色、蓝色和紫外线敏感。能看见紫外线的能力使得花卉们几乎呈现出荧光色,显得格外鲜艳,能够辨认花瓣上的图案从而找到花蜜。事实上,蜜蜂能分辨许多种紫外线光谱范围内的光线。与人眼只有一对晶状体不同,蜜蜂复眼里有成千上万的晶状体,使其表面就像足球的表面一样,每一个晶状体都会在蜜蜂的眼里产生一个“像素”。但这一视觉机制使蜜蜂眼睛的分辨率极低,致使眼中的世界非常模糊。

鸟类与人类不同,属于四色视者。它们眼中的四种视锥细胞能让它们辨别红色、绿色、蓝色和紫外线。对喜欢捕食昆虫的鸟类来说,这一点尤其有用。其中一些肉食鸟的视力特别好,像巨鹰的视觉分辨率高出人类2.5倍。很多鸟类的视力相差悬殊,像鸽子的圆锥细胞比人类多得多,这说明它们可看到至少5种光谱带。它可以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擅长分辨色彩的动物。

昆虫以类似圆点的眼睛而闻名,一个眼球中有3万个晶状体的昆虫很多。因为眼睛的分段结构特殊,所以看物体与人类相差极大。它们可借助视觉感知动作,能分辨颜色,但是能力通常不及其他动物。蜻蜓可能是其中最有趣的昆虫,大脑运转速度非常快,大部分动作都可以用慢动作的方式来感知,因此很难被消灭。

对鸟类、爬行动物和许多昆虫来说,紫外线非常重要。它们在求偶表演中,靠丰富多彩的颜色来吸引异性。当孔雀在寻找潜在的伴侣时,眼中的紫外线受体使它所看到另一只正在为求爱而开屏的孔雀的颜色更加明晰,不是我们眼中绿蓝相间的美丽彩屏,而是呈现出一种更鲜艳的羽毛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特纳利夫岛上的蜥蜴具有更强的紫外线视力。它们能将对方脸颊的蓝色斑块等更加微小的彩色细节映入眼帘。

动物如何“看”世界 篇7

我们人类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去了解和观察世界。那动物通过什么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呢?研究证明,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主要凭借视觉来观察世界,但同时,它们还拥有某些比我们人类更敏锐、或者我们人类不具备的感知世界的器官,因此它们“看”到的世界比我们人类看到的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鹰的“千里眼”

鹰是动物中的“千里眼”。鹰在离地面1000米以上的高空翱翔,却能将地面上的小动物的活动隋景看得清清楚楚。鹰的视力如此敏锐,完全得益于它们发达的视觉系统。

科学家在将鹰眼的构造跟人眼的构造进行比较后发现,鹰的视网膜上有两个中央凹,而人的视网膜上只有—个中央凹。中央凹是视觉最灵敏的区域,鹰眼的主要中央凹能形成敏锐的单目视力,能觉察细微运动,侧部中央凹则能察觉到细节。鹰眼中央凹的感光细胞比人眼多得多,每平方毫米多达约100万个,而人眼仅约15万个。鹰还能很好地控制形成视网膜的肌肉,由此来调整射入眼睛的光线数量,即使在强光下,它们照样能够看清远处的猎物。此外,鹰眼具有神奇的“双重调节”作用,即以睫状肌的收缩来改变水晶体的形状和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同时改变角膜的凸度,这样鹰就能在一瞬间把“远视眼”调节为“近视眼”,就像随意调节一架望远镜一样。凭借敏锐的视力,苍鹰能从高空俯冲而下准确地抓住急速奔跑的兔子,游隼能看见1000米以外的斑鸠,吼海雕能准确定位水下的鱼儿。

鸽子的“神目”

鸽子生有一双被誉为“神目”的明察秋毫的眼睛。鸽眼之所以如此敏锐,是因为鸽子生有数百万根神经纤维,视网膜内有100多万个神经元,具有复杂的探测功能,如能检测出图像的基本元素点边角,发现定向运动,鉴定颜色强度,等等。此外,鸽子的视网膜上还生有6种特殊神经节细胞,能检测物体的亮度、普通边、凸边、方向边、垂直边和水平边等。

鸽子不仅视力超群,还能看见我们人类看不见的特殊光波——紫外线。紫外线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光波,对人眼有损害作用,但鸽子的紫外线视觉却可以帮助它们找到食物。许多水果都覆有一层蜡状表皮,这种表皮可以反射紫外线。所以在鸽子的眼里树上挂着的水果就像大街上的霓虹灯一样闪闪发亮,实际上,不仅是鸽子,鹦鹉等许多鸟儿也能看见紫外线。

猫头鹰的“夜视仪”

猫头鹰是各种野鼠的天敌,据统计一只猫头鹰一年可消灭1010多只野鼠,是名副其实的“黑夜杀手”。猫头鹰的捕食能力之所以如此高效,完全仰仗于它们灵敏的感官。猫头鹰不仅拥有灵敏的听觉,而且视觉也是超一流的,它们的眼睛犹如一架军用夜视仪。

猫头鹰的眼睛占到脸部一半以上的面积,而且总是睁得大大的,这是因为猫头鹰缺乏环状肌,无法收缩瞳孔,但它们生有能使瞳孔放大的放射状肌。猫头鹰的视觉可达110度,其中70度非常敏锐,不过,猫头鹰非凡的夜视能力是以牺牲彩色视觉换取的。猫头鹰的视网膜上没有视锥细胞,全是杆状细胞。视锥细胞能感觉丰富多彩的彩色世界,但需要较强的光照;杆状细胞则相反,只要有很微弱的光线就能工作,猫头鹰的视网膜上的杆状细胞比其他动物多得多,加上视网膜后面的反光膜有助于增强黑夜的观察能力,因此猫头鹰能看见1500米以外一根火柴发出的微弱亮光。 鸟类的眼睛大都长在头部两侧,视野开阔。许多鸟儿都有360度的视域,能及时发现身后的猎物或敌害,猫头鹰则是个例外,其视域目对较小,只能看见前方的物体,而且眼睛在眼窝里根本无法活动。作为一种补偿,猫头鹰的颈椎骨的数量是普通动物的两倍,这使得它们的头能不可思议地旋转270度,补偿了两眼视野较窄的不足。猫头鹰正是凭借这些独特的生理和视觉功能成为真正的“黒夜杀手”,它们在发动攻击时总是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让猎物防不胜防。

螳螂的“瞄准器”

人们常看见螳螂摆出这样一副尊容:半身直起,前腿伸向半空,态度庄严,好像是在做祷告,它们因此被称为“会祈祷的昆虫”。其实,螳螂哪里会做什么祷告,它们是在做捕猎前的准备。当面前有昆虫出现时,它们转动头部,先瞄准,然后挥动“刀具”——双臂迅速出击,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只需0.05秒,昆虫还未做出任何逃避反应,便已经稀里糊涂地成了螳螂的口中之物。

螳螂的这种快速出击的本领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实际上,它们的这种本领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螳螂靠两种感觉器官传递信号,一种是复眼,一种是长在颈前的感觉毛。螳螂的双眼不会转动,但它们的头却能朝两侧方向随意转动,螳螂的两只大眼睛是它们的视觉器官,将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指挥头部对准猎物。当螳螂瞄准昆虫时,头的转动会压迫一丛感觉毛,由于形状改变,从感觉毛传递到大脑的是另一种信号。大脑的神经系统得到两种互有差别的信号后立即做出反应,指挥双臂朝哪个方向运动,以多快的速度进行攻击。 螳螂在攻击前为什么一定要转动头部呢?科学家发现,螳螂在捕猎时不仅需要知道猎物所处的方位,而且还必须掌握自己与猎物的距离,而要测量距离就需双目视觉共同完成,单凭一侧复眼的视觉信号是无法做出精确测量的。只有距离测算准确了,螳螂才能发动致命一击。

响尾蛇的热成像

响尾蛇的眼睛又大又圆,但实际上对可见光几乎完全没有反应,因此说响尾蛇是瞎子一点也不为过。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条响尾蛇的双眼蒙上,结果它照样能灵活而迅速地追捕猎物。响尾蛇究竟是凭借哪种器官观察、追踪猎物的呢?

1952年,有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条响尾蛇的颊窝(位于眼睛和鼻子之间)底部的一根神经上连接了一个电极,用光(红外线除外)、声音,甚至强烈的振动来刺激它,结果都没有生物电流产生。但是,当科学家用热源接近这条响尾蛇时,它立即受到刺激,产生了生物电流;而当科学家用红外线照射它的烦窝时,其生物电流变化更大,即使是30厘米以外人手产生的微量热度也能激起它的反应。

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响尾蛇有个“热眼”(热定位器),即颊窝。颊窝约深5毫米、长1厘米,呈喇叭形,由薄膜分成内外两个小室。外室是热收集器,对准需要探测的方向。薄膜是一个特殊的感受器官,可以感受红外线的辐射,并把红外线和外界温差通过神经反映给大脑,由此形成一个热成像,重叠在视网膜上。一旦锁定猎物,响尾蛇就会做好攻击准备。

青蛙的“侦察器"

青蛙喜欢蹲伏在草丛中,鼓起一对大眼睛凝视前方,如果有飞虫经过,便会一跃而起,张开

大嘴,伸出舌头,将昆虫卷进口中。青蛙是如何练就这般捕食技能的呢?答案很简单,得益于它门复杂而灵敏的眼睛。

青蛙是靠眼睛来观察世界的。科学家发现,青蛙拥有极为复杂的视网膜——由三层各自分开的神经细胞组成,外层是神经节细胞层,约有50万个细胞;中层是双极细胞层,约有300万个细胞;内层是感受细胞层,约有100万个细胞。

青蛙眼睛的神经节细胞更加复杂,共有四种,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最小的细胞被称为“边缘侦察器”,只能感觉到比周围环境较亮或较暗物体的边缘,比如树干、天空和湖岸等的轮廓;较大的细胞叫“昆虫侦察器”,只对柄息在青草尖上的昆虫,或者移动的有着弯曲边缘的昆虫做出反应;第三种细胞叫“事件侦察器”,对亮度的变化、目光的移动、光源的开启和关闭等做出反应;最后一种细胞叫“光虽减弱感受器”,这种细胞体积最大,数目最少,在光线减弱时,能感应到沼泽中的阴影部分。

当昆虫进入青蛙的视野,或者当猛禽的影子从青蛙眼前掠过时,这四种神经节细胞通过长长的支线连通许多双栖细胞,形成一个巨大的网,可以从广泛区域收集从感受细胞传来的信号,从而让青蛙立即做出相应反应动作:或者扑向昆虫,或者跳进水中躲避。

鲨鱼的“第三只眼”

鲨鱼的视觉非常敏锐,其眼睛构造表明它们是远视眼,观看远景比近景更清楚,能在很远距离发现猎物。但是,鲨鱼经常在海底寻找猎物,它们的眼睛这时就无用武之地了。那么,鲨鱼在漆黑一团的海底如何寻找猎物呢?鲨鱼的另一种感觉器官派上了用场,这就是它们的“第三只眼”,或称“第六感官”——一个位于头部区域的电感受器。这个器官对水中的微弱电流非常敏感,能感受到十万分之一伏特的电流。鲨鱼通过这个器官来捕猎和进行导航定位。 鲨鱼的电感受器能探测到鱼类通过腮部或肌肉收缩发出的微弱电脉冲,从而发现藏匿在沙子下的猎物。比如,锤头鲨在海底寻找猎物时,其头部会不断地左右摇摆,这是它们在用头部对海底进行扫描,其作用就像一个金属探测器。扫过的海床越多,发现猎物的概率就越大。

海豚的“透视机”

海豚经常依靠回声定位导航,寻找食物,与同类进行交流。回声定位是海豚探测周同世界的一种技能。海豚能从其呼吸孔下面发出一种声音,在我们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咔嗒”声。这种声音以每秒300赫兹的频传播,在碰到物体后被反射回来,海豚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声音在其大脑里构建起一幅画面。

海豚的前额能把声音聚焦成一束声柱,像声波手电筒那样扫视前方。为了接受更多的信息,海豚还能提升它们发出的声音的脉冲频率,可以像X射线那样透视猎物。关于海豚的回声定位透视功能,许多曾与海豚一起游泳的人都有切身感受:海豚的回声定位在他们的骨骼里引起共振,仿佛有一股电流穿过全身,产生一种麻酥酥的感觉。

媒体也常常登载有关海洋遇险者引来海豚救援的报道。如何解释海豚的这种“见义勇为”行为呢?有各种猜测,其中一种从科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当海豚接近落水者时,其声纳系统会习惯性地对人的骨骼和五脏六腑进行透视,并且发现作为哺乳动物的人类在生理结构上与它们很接近,于是就把人类当成了自己的同类,从而进行积极的营救。

猫的“反光镜”

猫的视力敏锐,在光线很弱甚至夜间也能分辨物体,而且猫也喜欢在比较黑暗的环境里铺猎。猫的敏锐视觉与猫的瞳孔有很大关系。猫的瞳孔位于晶状体之前,能随外界的光线强度发生变化,从而控制进入品状体的光线。在白天日光很强时,瞳孔几乎完全闭合成一条细线,尽量减少光线的射人;而在黑暗的环境中,瞳孔则开得很大,尽可能地增加光线的通透量。猫的瞳孔的扩大和缩小就像调节照相机快门一样迅速,从而保证了猫在快速运动时能够根据光的强弱和被视物体的远近,迅速调整视力,对好焦距,锁定猎物。不过,猫是色盲,在猫的眼中,整个世界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

猫的视野很宽,两只眼睛既有共同视野,也有单独视野。单独视野没有距离感,共同视野有距离感。猫的一只眼睛的视野在150度以上,两只眼睛的共同视野在200度以上,而人的两眼的视野仅100度左右。猫只能看见光线变化的东西,如果光线不变化,猫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所以,猫在看东西时,常常要左右稍微转动眼睛,使它面前的景物移动起来。

上一篇:社会劝说理论下一篇:环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