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七篇

2024-06-27

白居易诗 篇1

白居易的闲适诗反映的思想情趣, 与人们原先固有的政治观念以及所谓正统的文化意识相比, 明显的有些不雅驯、不入流、不合拍, 不可避免地引来偏见非议。结合时代背景, 以历史发展观看待这些诗作, 给它们以客观评价才是公正合理的。

一、关于诗作粗俗的问题

有人认为, 白居易的闲适诗“有不少几乎堕入打油诗”, 甚至认为是“粗俗”之作。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等文, 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亊而作”, “为民、为物、为亊而作, 不为文而作”。这正是当今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学观点。白居易的诗“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真实扑素, 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风格。

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 直歌其事, 易懂易读。相传他作诗以后, 常常念给老妪们听, 听不懂的就修改字句, 直到她们能够听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越是简单、通俗的东西, 人们越是容易接受, 越是喜爱。因此, 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诗作才会代代流传。相比之下, 那些用典生僻、晦涩难懂所谓正统诗人的诗, 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要逊色许多。

白居易的闲适诗, 来源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诗人的社会经历, 抒发了他与亲朋之间的友情, 描绘了大自然景物的美丽风光。在这些诗作中, 颇多俏色巧雕、脍炙人口之作, 如大家知道的写春日湖山之美和游兴之浓的《钱唐湖春行》《大林寺桃花》, 写友情的《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等, 这些诗言浅意深, 清纯自然, 晓畅明快, 情趣盎然, 读来美不胜收。

白居易与好友还发起了一次文学改革活动, 倡导“新乐府”。他还常常创造出一些新的诗体。他与元稹创造的元和体排律, 为当时青年诗人所喜爱, 正统诗人却不屑一顾;到了宋代, 人们纷纷仿效, 称为西昆体;明代更受推崇, 称为长庆体。又如白居易在寺里亲笔题写的《书天竺寺》一诗:“东涧水流西涧水, 南峰云起北峰云。前台花发后台见, 上界钟清下界闻。”结构新颖, 弄语花巧, 后人称为连珠格, 多人仿作。苏东坡也甚为赞赏, 在47年后也摹仿白诗句法写了一首“香山居士留遗迹”的诗, 以示怀念。再如白居易一直为人赞叹的《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此诗采用三、五、七言的歌行混合体, 人称长短句, 以后逐渐演变成词的形式。

白居易一生勤于写作, 他生平所历、所感, 都通过他的诗歌, 几乎全部无遗地显示给读者。白居易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不可抹灭。

二、关于境界不大格调不高的问题

持这一观点者对白居易诗作贬其一点不计其余, 有失公允。在原先长期的固有意识形态影响下, 所谓大境界、高格调是什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一曰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寡欲知足、闲适保和的情绪当然与此不相融了, 被批为士大夫逸趣、资产阶级情调。二曰斗争哲学。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人斗。与此相较, 白居易恬淡平和、超然物外的性情, 自然成了丧失原则、明哲保身。

诚然, 这里说的只是人们原先的固有的观念, 但是这种观念的改变又谈何容易?就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 有人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拿出来沿用。

白居易一生奉行“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在他入仕至贬为江州司马之前, 始终一腔热血, “为民请命”“勿轻直折剑, 犹胜曲全钩” (《折剑头》) , 勇敢地与黑暗势力抗争。白居易在朝廷为官, 以敢谏著称, 正因为如此, 曾三次被“放外”, 吃尽苦头。所以, 诗人的后期, “独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加上道家思想的影响, 使他的思想有了转变。但是, 我们也不应依照原先的政治观念, 贬之以“颓唐消极”的非议。在那个“普天之下, 莫非王权”的封建帝王统治的社会里, 凭借个人的一点力量, 是无法与之抗衡的。既然改变不了社会, 那就只能改变自己。于是, 诗人只有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不争名夺利, 退避于舍, 修身养性, 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当今物欲橫流的社会, 一些人利欲熏心, 况且, 生活也总会存在缺憾与不足。我们如果也能学一点儒、释、道, 像儒家倡导的那样对亊“敢担当, 拿得起”, 像释家那样遇事“不強求, 放得下”, 像道家那样“常知足, 看得开”, 心胸自会豁然开朗, 活得不累, 活得轻松, 活得安逸。就会珍爱生命, 珍爱生活, 感悟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去享受生活的回归和解放, 提高幸福感。

摘要:本文选取白居易部分闲适诗加以分析, 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对白居易诗作的观点。

关键词:白居易,闲适诗,境界

参考文献

[1]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 2009年.[1]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 2009年.

[2]檀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年01期.[2]檀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年01期.

[3]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陕西师范大学, 2008年.[3]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陕西师范大学, 2008年.

[4]吕国喜.透过白居易闲适诗看其生存状态[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4]吕国喜.透过白居易闲适诗看其生存状态[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白居易的“南湖诗” 篇2

南湖晚秋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淡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当时南湖晚秋的景色。进入农历八月,江南已经是秋天了,冷风至,白露降。而南湖中的水,随着长江秋汛的退去,正好已经干涸了。早晚秋风多起来了;湖中盛夏开放的荷花早已衰枯,并有半数倾倒。诗人手攀湖边苍翠的枫树,脚下蹋着湖边自生自灭的黄芦草,慢慢沿湖边向前走去。而黄芦草,即灰色的荻、芦苇等水草。

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感叹自己年迈颜老,被冷落在异乡江州深秋怀抱的惨淡处境。类似于作者在《琵琶行》中,借助琵琶女的形象,抒发自己天涯沦落之恨。同时,由。“湖中水”联想到长江,联想到远在淮河边古楚国境内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旁的兄弟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来江州,和诗人见上一面。烟波浩浩,远隔万里,难啊!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当时南湖晚秋的景况。在这凄清,萧杀的时节,天然的荒芜湖泊之旁,诗人倍感凄惨、衰微、冷漠、孤独,更加思念远隔万里之遥的亲人们。

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同样,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当时南湖早春的景色。风回去了,云消散了,雨后初晴的一天;刚刚从南回归线返回来的太阳,照射在南湖的北岸边,既暖融融而又清和明澈。通常认为,杏花开放的时节为春天,故春天又称杏花天。因为是早春,南湖岸边的山杏花,好似乱点的碎红一般,东一枝、西一枝地含苞待放。而南湖的水面上,早已生长了一层萍藻,有如新铺上了一层绿毯。

诗的后半部分是借景抒情。本来应该展翅高翔的白雁,已经飞得很低了,可仍然觉得很沉重;惯于在春天欢声歌唱的黄鹂,也好像是口舌有病、声音嘶哑、涩于言语,一句话都没有说成。白雁,即一种鸥类。现今早春,雨后初晴之时,甘棠湖水面仍可见到低飞觅食的银鸥。诗中白居易是以白雁、黄鹂来自比的。意思是自己既如早春的白雁,不能展翅高飞;又如舌涩黄鹂,也不愿欢声歌唱。可是眼前的这一切,并不是说江南的春色不好啊。江南的春天,本来是很美的。正如杜甫所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只是因为我自来江州以后,年年身心衰老,体弱多病,心情一年不如一年。实际上,白居易当时年仅44岁。

尽管这是一首抒情诗,但诗中短短数十字,已将当时南湖早春的景色,描绘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了。湖边的山杏林,水面一年一度的绿色萍藻,湖面低飞的银鸥之类以及岸边林木中的黄鹂等等,构成了一幅南湖早春的图画。这本来是非常美好的。只是由于诗人的心情不好,在他的笔下:乍暖还寒的天气,乱点碎红的山杏,行踪不定的水萍,以及翅低白雁、舌涩黄鹂等,既写了环境,又抒发了感情。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叫人触景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白居易自己将他一生所写的诗大体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据此,他的这两首有关南湖的诗应属于感伤一类。今天赏析这两首诗,无论是吸收其中的艺术营养还是进一步开发九江的旅游资源,都有其现实意义。

白居易诗 篇3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是最具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讽喻诗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白居易这样对下层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说,杜甫因其经历遭遇和时代特征主要关心人们的战乱流离之苦,那么白居易却看到了唐代社会平静外表下掩盖着的深刻矛盾。从早年面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天”的农夫,到《观刈麦》所写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及《轻肥》中所描写的因为大旱导致衢州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诗人对民生和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其次,讽喻诗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们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诗人进一步在诗中揭示导致农民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苛重的税赋以及官吏的贪暴,以及在皇帝名义下进行的各种巧取豪夺,如在《杜陵叟》中诗人对于九重天子不关心农民疾苦的进行强烈反讽。表达了诗人对残暴统治者的极大愤怒。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的,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白居易写闲适诗,是为了“独善”,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是诗人为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做出的感叹。它在《长恨歌》中描绘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赞美肯定。

白居易诗《观刈麦》赏析 篇4

《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观刈麦⑴(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⑵。

妇姑荷箪食⑶,童稚携壶浆⑷,

相随饷田去⑸,丁壮在南冈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⑺,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⑻。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⑼,

右手秉遗穗⑽,左臂悬敝筐⑾。

听其相顾言⑿,闻者为悲伤⒀。

家田输税尽⒁,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⒂,曾不事农桑⒃。

吏禄三百石⒄,岁晏有余粮⒅。

念此私自愧⒆,尽日不能忘⒇。

词句注释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

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白居易诗《井底引银瓶》赏析 篇5

《井底引银瓶》

序:止淫奔也①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②。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③。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④。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⑤。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⑥。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⑦。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⑧。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⑨。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⑩。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⑪。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白居易诗 篇6

永贞革新失败和革新精神遭遇到挫折,这对白居易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来学者在对白居易的闲适诗的思想内容、文化解读等方面作了很充分的研究,而从政治因素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影响还稍显单薄。笔者认为,白居易为数最多的前后期的闲适诗的创作都与他早年遭遇的政治打击有关,尤其是永贞革新的影响。要解读白居易的闲适诗创作,就不能回避中唐的一次重大的政治革新运动――永贞革新。本文拟从白居易闲适诗中体现的佛道思想,来探讨永贞革新对白居易闲适诗创作的影响。

永贞革新昙花一现的改革,终究付诸东流,参与者受到了严酷的政治惩罚。白居易看到了八司马的结局,宦途的无常让他们心悸。但毕竟他不是八司马中的一员,并没有亲身感受到那种结局的痛苦,因此,白居易虽心有余悸,还是义无反顾地顺承了永贞革新的道路,但他改革的热情最终遭遇了挫折。

白居易积极地向朝廷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宪宗很少真正采纳,使他非常苦闷,他曾以世上缺少伯乐自嘲:“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羸骏》)元和十年,他上书请求捕杀行刺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在贬谪诏书到达前,他很苦闷,其《自诲》诗写道:

乐天乐天,来与汝言:汝宜拳拳,终身行焉。物有万类,锢人如锁;事有万感,热人如火。万类递来,锁汝形骸;使汝未老,形枯如柴。万感递至,火汝心怀;使汝未死,心化为灰。……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乡。汝何舍此而去,自取其遑遑?遑遑兮欲安住哉?乐天乐天归去来!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白居易亲身感受的痛苦结局,使他顿时联想到自己与“八司马”的悲惨遭遇多么相似,不仅心生悲凉之叹;再者政治的沉浮,也使白居易意识到在这种官员互相攀援、明争暗斗的局面下是非模糊,以一人之力想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甚至想按照本心、自我原则为事做官也已越来越难。正是这一连串的事件,使白居易政治热情逐步减弱,进一步认识到宦途的无常和政治斗争的残酷,再也不像当年那样书生气十足的指责朝政了,而是重新思考自己的处世之道。这无一不是受了永贞革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显然,永贞革新的消极的影响使白居易的人生价值观有所改变。诗歌中反映的情绪看似旷达,其实热情已降到了冰点,对人生、世事,他视之犹如一场幻梦。封建社会士大夫在无力摆脱困境的时候,常常会归之于命运,然后逃避,白居易也是这样。元和十一年,他写的《岁暮》诗把自己的思想归纳了一番:

已任时命去,亦从岁月除;中心一调伏,外累尽空虚。名宦意已矣林泉计何如?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

这是一种归隐的念头。他后来的心境和生活其实与此是一致的。其后的忠州之调,更标志着他思想的重大转变,他写了一首五十韵的五言排律,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其《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有云:

老见人情尽,闲思物理精;如汤探冷热,似博斗输赢。险路应须避,迷途莫共争;此心知止足,何物要经营?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无妨隐朝市,不必谢寰瀛。但在前非悟,期无后患婴。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晦即全身药,明为伐性兵。昏昏随世俗,蠢蠢学黎氓。鸟以能言 ,龟缘入梦烹。知之一何晚?犹足保余生!

他做出了新的决定:一、避险知足;二、隐于朝市;三、少语全身;四、随俗浮沉,总之就是“独善其身”。五十五岁时被转调为苏州刺史,他在《自咏五首》之一写道:

朝亦随群动,暮亦随群动。荣华瞬息间,求得将何用?形骸与冠盖,假合相戏弄;何异睡着人,不知梦是梦。

此时,他已渐渐失去了昔时关注现实的激情。接连不断的颠簸,使他很痛苦:

“倦鸟得茂树,涸鱼反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他要在归隐闲适中躲开人间的烦恼和苦难。

白居易在改革的`路途中遭遇了挫折,过着痛苦寂寞的生活,这使他充溢着一种不平的情绪,并且要在文学中发泄出来。如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曾写诗道:

自哂沈冥客,曾为献纳臣。壮心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翅,俄成失水鳞。……萧条残活计,冷落旧交亲。……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钧。(《江南谪居十韵》)

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争奈何?(《浩歌行》)

在流露出不满的同时,有着归隐的念头。但他所受的打击毕竟没有八司马严重,因而心理压力也就小一点。他早年形成的对人生、生死的认识,在政治打击下开始对他的生活发挥重要作用,佛家那种不问事世的淡漠情怀和道家的齐生死、等祸福的齐物论思想又在开始冲击着他的头脑。如他的《效陶潜体十六首》之十三:“贵贱与贫富,高下虽有殊。忧乐与利害,彼此不相逾。是以达人观,万化同一途。” 白居易在三十四岁(永贞元年)做秘书省校书郎时,就有一种人生短暂的失落感:“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感时》)即使四十岁升官志喜,他也说:“人生百岁期,七十有几人?”(《初除户曹喜而言志》)遭受政治打击后,他更加消沉。人生不可把握,仕途又充满坎坷,因此他要随缘自适:“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对酒五首》之二)他开始有意追求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从他集子中随处可见的以“闲”诗题的作品,有语词闲出、闲行、闲居、闲吟、闲居、闲坐、闲游、闲眠、闲卧、闲望、闲问、闲忙、闲饮、闲放、闲题、闲泛、闲乐、闲行、闲夕、闲事、闲园等等,即可见其端倪。白居易有三首专门咏闲的诗作,大和三年(829)的《咏闲》:

但有闲销日,都无事系怀。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树合阴交户,池分水夹阶。就中今夜好,风月似江淮。

大和八年(834),有《喜闲》:

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言。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

会昌二年(842),有《闲乐》:

做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杯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

在白居易看来,闲是一种无公务羁绊,一切随意、随性而行,充分感受自然、身心之自在与乐趣的生命状态,是其晚年所追求的生命体验,也是其享受生活情趣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很会调节自己的生活,有时听听音乐:“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欲散白头千万恨,只销红袖两三声。”(《云和》)有时春池泛舟:“波上一叶舟,舟中一樽酒。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泛春池》)流水、游鱼、小舟、鹤、浮萍、碧竹、书棋、茶酒,这些充满闲适韵味的事物都是他的陪伴:

夹岸铺长览,当轩泊小舟。枕前看鹤浴,床下见鱼游。洞户斜开扇,疏帘半上钩。紫浮萍泛泛,碧亚竹修修。读罢书仍展,棋终局未收。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销愁。檐雨晚初霁,窗风凉欲休。谁能伴老尹,时复一闲游?(《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

其笔下的景物也常常是闲淡的:

草浅马翩翩,新晴薄暮天。柳条春拂面,衫袖醉垂鞭。立语花堤上,行吟水寺前。等闲消一日,不觉过三年。(《晚兴》)

景闲,人闲,乃至赋闲不知岁月,正是随缘任运、恬淡心情的反映。《江州雪》、《放旅雁》、《晚望》、《早春》、《春寝》、《睡起晏坐》、《秋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此时,佛、道思想又逐渐滋长。他糅合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明哲保身”法宝。

白居易诗 篇7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力能扛.鼎(ɡānɡ 称. 心如意(chân 风驰电掣.

(châ 虚与委蛇.(yí B .谄.媚阿谀(chǎn 妄自菲.薄(fěi 怏.

怏不乐(yànɡ 风光旖.旎(yǐ C .掎.角之势(jǐ 矢志不渝.(yú 循规蹈矩.(jǔ 不寒而栗.(lì D .雄关险隘.(ài 踽.踽独行(jǔ 言简意赅.(ɡāi 瞠.

目结舌(tánɡ 答案 D 解析 “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风靡 描摹 始作俑者 见风驶舵 B .装祯 蛊惑 随声附和 层峦叠嶂 C .部署 辍学 伶牙俐齿 和盘托出 D .徇私 戳穿 不胫而走 重山峻岭 答案 C 解析 A 项驶—使。B 项祯—帧。D 项重—崇。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 .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 .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

答案 D 解析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答案 C

解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5.下列对《问刘十九》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小诗的主旨是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诗中蕴涵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B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

C .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D .这首诗的语言热情洋溢,情味盎然。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邀请。答案 D 解析 语言非热情洋溢,而是平淡,但平淡的语言却令人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二、拓展提升

(2013·浙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秦中吟·歌舞(唐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

狱,中有冻死囚。注 ①阌(Wã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6.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7.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

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8.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9.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 除非问取黄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0.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 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11.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中美体育电影比较下一篇:寿命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