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语文·诗意栖居四篇

2024-05-19

诗化语文·诗意栖居 篇1

生活需要诗意, 教育需要诗意, 语文课堂更需要诗意。

诗意,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礼记》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这段话很好地阐明了学诗的作用在于移情, 在于改变人的性情, 使人心走上正道。闻一多说, 既然是诗, 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罗曼·罗兰认为, 一个民族的政治生命只是那个民族存亡的浅层部分;要了解其内在的生命, 其行动的根源, 就必须到文学艺术中去寻找。而诗意就是文学艺术最本质的体现。

李镇西这样理解诗意:“当语文教育是通向学生心灵的, 语文视野是面向生活的, 语文使命是指向未来的, 语文教学就进入了诗的境界, 教育便放射出了真善美的光芒。”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 那么, 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 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 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 文饭诗酒。酒, 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诗意首先是在课堂上教美文。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具有更多的美学因素, 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教材中精选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上, 这些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美文中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这些形象犹如集社会美、自然美、心情美于一体的艺术画廊, 是经得起历史风吹雨打的艺术精品。多少人情事态、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英雄人物的壮举、多少小人物的悲剧, 都活现在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中。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这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语文教学中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 它丰富多彩、韵味独特。语文课堂上, 精约优美、含义深沉的文字, 经教师重锤敲打、反复诵读, 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学生含英咀华、口齿留香, 在理论上也大得裨益, 既长精神, 又增学养。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这是任何学科都无可比拟的。

语文教学的诗意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语文教师要挖掘作品的审美性,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学生逐渐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教学生知出知入、领会真谛, 用真情真心去感悟作者用血泪写成的字词, 真正从课文中获得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 增进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

语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诗意, 语文教学中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 这就要求学生用心灵去阅读、去感受, 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 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生命的对话。有的课文感情强烈, 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 学生只要用心去读, 不难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思。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描绘了一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的画面, 正可谓“荷香月色, 诗情画意”, 在这诗情画意里, 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 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层次里复有层次, 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疏密, 是画意的设置, 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 而且透出一股神韵, 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 使我们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情上的升华。

《荷塘月色》的无限动人, 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 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的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 宁静复又不宁静,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我们要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一路写景, 一路抒情。当学生流连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时, 要能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 感受到作者的脉脉情思。

诗化语文·诗意栖居 篇2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诗是凝固的画,画是流动的诗,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像一幅幅色彩淡雅的水墨画。如崔颢的《黄鹤楼》开篇呈现于眼前的是鹤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飘忽不定。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伫楼台,翘首苍天,凭栏凝思的身影。诗人抒发渺茫之感后,马上收住,而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画面,于是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慨油然而生,很自然地将满腹乡愁寄托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画境之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就画面的构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作者用一条覆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中心。这一点颇似西洋画法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由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那低小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旺盛的豆田都和谐地排列两边,加上生动的人物形象,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画面展示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之美,更能让学生体悟画面之外的水冷山暖。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十分兴奋,异常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了青山、绿水、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漂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既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可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西风、瘦马等景物,都是入画的元素。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凭想象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烈的色彩对比,或明或暗的景物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氛围,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强烈的思家情怀。这既是对古诗文精华的深度吸收,更是学习描写的好机会。

二、“诗者,吟咏情性也”——领悟诗歌的情感美

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情性也。”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仅仅4句22个字,却让多少人唏嘘不已甚而潸然泪下。时间绵长无尽,天地亘古不变,置身于广袤时空中却不知何去何从,无尽的孤独,难以抑制的悲愤,终致“怆然而涕下”,那个茫然的孤独身影也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学生在品味诗的情感中产生了共鸣,心灵得到了净化,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审美体验。而更多的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在寂寞中坚守理想高地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自我砥砺,积极进取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以及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对学生精神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探求诗歌的空白美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的“不著一字”是“言有尽”,得到的却是“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尽得风流”!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警、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自由的驰骋,从而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

学习《出塞》,可让学生化身为王昌龄: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之下,遥望辽阔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捍卫边关,从秦汉到现在,这关城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泪?战争却缘何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题都城南庄》是历来的佳作:“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风拂煦,桃花盛开,美丽少女的面容与桃花交互映照,着实靓丽。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娇艳与女子的美丽,而是抓住“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红”三个字一点,顿时把人面花光交互辉映、互为陪衬又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神驰目注、意夺情摇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动人的一幕,激发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好想象,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展现个性的文外之“言”。

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品鉴诗歌的辞采美

古典诗词的魅力体现在它的辞采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辞采美是诗歌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文赋》云:“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云:“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这些论述,都是强调诗歌遣词用语的重要性。古代诗人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炼句、炼字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诗人们为选词炼句而苦苦求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改诗用“绿”字的故事,齐己咏梅“一字师”的故事……难怪贾岛在《题诗后》感叹:“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圣杜甫也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尽管古代诗人对辞采风格的追求有自然天成与华丽雕饰之分,但都能做到力求准确、形象、精炼,如王驾写《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眼”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缺乏美,古诗中更是充盈着美。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深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对象,激发学生的审美自觉性,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情感美、空白美和辞采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思想、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浙江大学出版社。

[3].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4].张孔义等编《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诗化语文·诗意栖居 篇3

【关键词】诗化语文 诗化语言 诗化情境 诗化情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78-02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问自己,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若干年后,学生记忆中的语文还会剩下什么呢?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为笔者拨开了迷雾:“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苏霍姆林斯基让笔者看到了一条明媚的阳光大道:“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心中有一个声音突然响起:追求诗化的语文吧,把诗情画意的青春与激情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诗心诗性在诗化的语文课堂中自由翱翔。

何谓“诗化语文”?它应该指的是“语文教学的诗意化”。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学的思维可以认为是诗意的思维,语文学科更是充满了诗意与诗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在文学作品的浸润与熏陶中,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丰富优美的诗意,形成诗化的情怀,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情熏陶与感染,最终帮助学生去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

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片沃土上让语文诗意之花绽放呢?

一、诗化的语言

语文教学的诗意化需要有令学生动容投入的情感力量,而这种情感的激发更主要是通过诗化的语言这个媒介来传达的。语文课堂语言,不仅是指经过加工的规范的标准语,而且更是指用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趣的语言符号,故而语文课堂语言,应当是优美的,鲜活的,富于生命力的,能够传递真善美的,能够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并把学生带入语文的诗情诗性之中的。

可以借助于教师诗化的教学语言。于漪老师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学语言的诗意化应该是指教学语言要充溢诗意色彩,要活泼、优美、灵动,处处彰显语文教学的审美元素,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去再现情境、表述见解,从而避免教学语言表达的枯燥、呆板与僵化。语文教师诚恳真挚地表达自己观点感受的描绘,倾注情感与学生对话,都会在语文课堂上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优秀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借助诗化的教学语言,抑或慷慨,令学生高亢激昂;抑或怒吼,令学生义愤填膺;抑或忧伤,令学生凝噎无语;抑或愉悦,令学生春风拂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穿透力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内心的起伏,才能再现课文的情景,创造诗般的意境,让学生在课堂如沐春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可以借助于师生诗化的诵读。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教师诵读、学生诵读,亦可师生齐诵。在抑扬顿挫、长短升降、轻重缓急、音韵婉转间将作者的感情、思绪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唤起学生的想象,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与景转化为声韵俱佳的艺术享受,加深学生的理解,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宛若《春》,不妨用那轻柔、舒缓的语气,婉转而悠长的音调读出对春的期盼与喜爱,感受江南春天的千娇百媚、生机盎然;宛若《安塞腰鼓》,不妨用那铿锵、雄浑的语调,掷地有声地读出对安塞腰鼓的赞颂与热爱,感受大西北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宛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那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在浅吟低唱间跃然于眼前,在无尽的想象中跟随作者漫步童年的“乐园”;宛若《背影》,那无言而厚重的父爱,质朴、清新、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在深沉朴素的音韵里怎不让人动容?于平淡质朴间品味文字背后深沉的“父爱”。如此曼妙的音韵,悠长的语调怎会不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获得诗意般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诗化的情境

语文教育常常被称为情境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乔纳森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践诗化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诗意般的情境,在情境中渲染美的氛围,调动美的情绪,让学生在审视美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感悟美。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蕴涵了丰富的审美因子,有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可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引导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感悟语文诗意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诗意情境。多媒体可以集声、形、光、色于一体,可以利用它来营造课文情境,创设审美化的诗意景象,为课文作动画式的诠释,感染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其中之美。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巷深处》一课时,为感悟父母为孩子成长所做的付出,特意播放了春晚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当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大屏幕上投影一幅幅父女图片,其中也有学生与家长生活中的照片。当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画面,学生的心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闪现着泪花,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学生完全融入到老师创设的诗意情境中去品味课文,感受人物之美。

可以通过绘制插图来创设诗意情境。有些课文画面感很强,极具诗情画意之美。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并绘制插图来感受语文诗意之美。比如教学《钱塘湖春行》,可引导学生想象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西湖早春图景;学习《天净沙·秋思》,可引导学生绘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形象;学习《中国石拱桥》,可引导学生绘出制造奇特,巧妙绝伦的赵州桥;学习《秋天》,可引导学生绘出欢快悠闲的渔家秋景图……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学生在绘制插图中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语文诗意之美有了创造性的诠释。

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创设诗意情境。在教学中,将所学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亲切自然。例如笔者教学《金色花》带着学生感悟母爱时,给他们诵读泰戈尔的《审判官》。当笔者读到“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时;当笔者读到“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时;当笔者读到“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时……学生是动容的,在他们的心里泛起了波澜。笔者接着说:“有的人在阅读中读到的是别人,而有的人在阅读中读到的是自己,孩子们,你们读到的是什么呢?”学生听了眼里闪着泪花,他们想起了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的一幕幕……这样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由此纷纷发表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触。通过情境的设置与教师的引导,同学们对“爱”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知,在面对与父母的纠纷时多了一份理性之美。

三、诗化的情怀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重在于唤醒每个人自身美好的“善根”,“面对一丛野菊花也会怦然心动”的情怀,而这就是诗化的情怀。只有当教育者真正回归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拥有诗人般情怀的时候,他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激活学生对知识、对生活,乃至对生命的热爱,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

可以是“满心欢喜地等待”。语文教师的情怀是仁厚、充满爱意的,是积极、永不懈怠的,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这就如同一位诗人所拥有的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怀一般。他关注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发展,这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他明白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也没有终南捷径。他清楚地知道分数只是学生漫漫人生长路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已,他从来未敢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也犯过错、吃过亏,他悦纳学生的成长是漫长的,是可以有高低起伏,可以有差异的。他满心欢喜地等待学生顺其自然身心愉悦地成长。

可以是“想方设法地唤醒”。“唤醒”受教育者对高尚优美人格的情不自禁的向往与追求应该是诗化语文自然的流露和呈现。语文课堂上,师生一起阅读《信客》《台阶》;一起感悟《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一起品评《老王》《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师所要告诉学生的不是句式、语法和修辞,而是如何在阅读中读到自己:无论何时何处,我们都应该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一种类似信仰的精神,是一种不能用物质衡量却让我们大多数人内心羞愧的精神;不轻狂浮躁,不冷漠麻木,不唯我独尊,不自怨自艾;感慨生活的不易,怜惜人们的辛酸。用一颗温暖善良的心体味人间的冷暖,关注生活的喜怒。学生肃然,神情里写满了崇敬与庄严,言行中多了体谅与自律。

可以是“满是智慧地帮助”。诗化语文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并促成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不断地反省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完成自我的蜕变与升华。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上课铃响,教室还是一番闹市景象。两个男生扭在一起,一个剑眉倒竖,一个怒目圆睁。您悄无声息地进了教室。本以为会是场狂风骤雨,您却出奇地平静,一字一顿地说:“只有当一个人愿意低下头去看自己的脚尖时,别人才能够看到他头上的光环。”说罢静静地望着他们,您的目光庄严肃穆,宽容而又不失凌厉,清澈若泉水,把心灵都淘洗了一遍。那两个打架的同学竟然愣住,没让别人劝,缓缓松开了揪着对方的手。您赞许地笑了,是您荫庇了我们狂傲却又敏感的心灵,为青春戴上了理性的光环。我想精神成长其实就应该是在每一个这样的细微之处吧,教师不断地满是智慧地帮助学生成长。既感性又理性,既尊重又严格。无数个这样的量变终将带来自我的蜕变与升华,最终促成学生的精神成长。

当然,诗化语文教学的途径远远不止以上三点。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情境、诗化的情怀只是诗化语文的一部分,它还有更广阔的领域等待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更大程度地去拓展它、诠释它、演绎它。诗化语文教学,我们期待着: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学生在诗意中享受诗意,语文在诗意中实现诗意,语文课堂在诗意中成为充满生命张力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诗意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长.静听花开的声音——浅谈语言教学的诗意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2]毕泗建.语文课堂“诗化教学”论[J].中学语文,2012(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高效教学行为的分析、诊断与设计研究》(2014A068)研究成果

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诗意栖居 篇4

湛江市第四小学 詹小兰

现代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促进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合格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可持续发展应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重点,当前的学校教育应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重新定向,在教学中同时突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具体到语文学科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语文学科的独特的学科特点成为了学校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语文学科中所选课文涉及环保主题内容的篇目所占分量很多,我们可以利用有效而方便的环保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学习和激励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关注视角、关注人类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渗透环保教育内容。

当今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小学生幼稚单纯,可塑性大,是非观念方向的影响及形成将伴随终生,而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又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运用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渗透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太阳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认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从而珍惜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并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认识地球,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近来地球温度明显升高,人类对燃料的用量增加,导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抑制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发,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升高,从而引起冰川融化,如不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将会给大批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和乡村带来灭顶之灾。保护地球,维持生态平衡,刻不容缓。从而教育学生自觉做好力所能及的环保工作,并向家长或亲友宣传环保重要性,不燃烧及排放有害气体,预防大气污染,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教学《草原》、《宿新市徐公店》等课文时,可通过让学生体会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秀丽景色,体会暮春季节田园的美丽风光,认识土地是人类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为 1 我们提供粮食、肉类、木材等生活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指出目前由于人们对土地和草场过度利用,过度放牧,破坏了牧草的正常生长,生育和生态平衡,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数量减少,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从而启发学生认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二、充分开展环保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为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并最终达到以切身行动去保护我们的地球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目的,其有效的途径便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开放的语文活动体验语文知识、拓宽语文视野的同时,体验所学的环保知识,从而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

开展环保主题综合性学习是将环保从高高在上的殿堂走出来,切切实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环保意识,只是有时没有把这种意识强化而忽略了。这就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一起传播环保理念,宣传环保知识,让环保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例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爱家乡”主题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开展“了解我们的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热爱家乡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每一个人对家乡都有一种割不断、挥不去的爱恋之情,我们把学习与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绪结合起来,进行环保教育。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去了解所在城市的文化,借此机会穿插环境建设、环境变化的主题,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真切地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又如《小狮子爱尔莎》、《我和企鹅》等课文,可让学生掌握动物的种类、外形和生活习性等,同时感受作品对动物的喜爱。同时可以让学生去查找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让学生自主认识野生动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野生生物资源同人类的关系密切,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开放的学习中,也让学生知道近年来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于人口剧增,任意砍伐森林,乱杀滥捕,严重污染环境,使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大量减少和灭绝,打破了自然界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从而使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生物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上一篇:自主学程单下一篇:妊娠并发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