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九篇

2024-08-16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 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一、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难题, 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中的化学知识, 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 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 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1].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 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 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记得我班上在某学生的家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他的妈妈在清理卫生时将洁厕剂和84 消毒液同时倒入马桶内, 以为既清洁又消毒, 没想到却发出刺鼻的气味. 这位学生将这一情况带到学校, 学生七嘴巴舌找出原因, 再把结论带回家, 家长增长了科学知识, 学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化学在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中所起的作用.

因此, 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 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 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 学生走进服装商场知道怎样鉴别“真丝”与“人造丝”, 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走进珠宝店能鉴别真假金银、常见宝石的主要成分及如何保养; 居家装修懂得如何选购绿色材料, 居家饮食知道如何平衡膳食、食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利与弊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课本知识鲜活起来, 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 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到课堂里来, 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 课外见闻, 课内升华. 在这样的内外交流过程, 课堂变大了,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目标的达成,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

二、作业布置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果课堂是知识的制造厂, 而课后作业就是检验这个制造厂是否合格的衡量器. 高中化学不仅注重要理论知识的理解, 还要注重课后的实践. 只有实践才能发现问题与不足; 而只有发现不足之处才能进行更好的知识巩固[2]. 通常情况下,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都是以做题为主的, 而我们这里强调的作业生活化不是指书本上的作业, 而是要回归生活中的作业, 实践就是要在生活中运用已学到的化学知识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 比如, 大部分学校都会定期进行火灾发生演练, 而扑灭火用的消防栓就是一个很好的化学体裁, “当消防栓对着起火处进行扑火时, 火为什么会被扑灭? 消防栓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它是由什么原理而促成的?”等, 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课后作业,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去学习化学、实践化学.

三、延伸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 作为化学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身边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 将化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 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 在学习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后,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周边的空气和水的污染源, 并提出防护措施, 增强环保意识[3]. 学习了化学肥料后, 到农资店去调查市场售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种类, 向农民伯伯学习如何合理的施用肥料. 还可以引导学生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调查废弃的塑料及废玻璃废金属的回收情况, 自觉感悟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课外的生活中调查、研究、运用化学, 使化学和生活能融汇贯通, 让化学立足于社会生活. 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教学过程设计, 才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 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科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学生才能爱学、乐学. 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 化学教学需注意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进行探究教学和探究性学习, 并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 生活中的化学就像我手中的一瓶“调味品”, 在“味觉”淡化时, 我会用上它, 当“味觉”迟顿时, 我想到的还是它, 它就像我手中的一块宝, 伴我走进无数的课堂, 伴我打开了无数学生的“心结”, 也伴我走向成功的喜悦,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会更加珍惜它, 呵护它, 完善它, 把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所群.浅谈初中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J].中华少年, 2016 (12) :198-199.

[2]宁佐芳.用口诀巧记化学知识[J].第二课堂, 2004 (3) :57.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 篇2

一、课前安排调查,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蕴含在生活中

“比”是学生学过的一个概念, 生活中好多地方都会用到比。所以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某些事物各组成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获得一些比的实例, 既让学生认识了数学包含于生活, 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准备, 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创新使用教材,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课原有例题是“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 播种面积的比是3∶2, 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对我的学生而言, 这个问题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 学生没有兴趣。所以我就在学生调查到的众多比中, 抓住了一个学生比较熟知的“喝糖水时, 糖与水的比是1∶28”为例, 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

首先, 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说说从这个比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接着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喝饮料,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喝糖水。如果老师想按这个比例配制435克的糖水, 需要糖与水各多少克呢?”学生立刻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去。然后, 我又提出这样一个动手实践的问题:“糖和水的重量都求出来了, 谁能现场配置这435克的糖水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像这样, 将数学和生活完美结合,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改变练习形式,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服务于生活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 就必须回到生活中并服务于生活。我把课后的一道题稍加改动变成了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张老师家与其他三家合用一个电表, 十月份共付电费128元, 其中张老师家用76度电, 王叔叔家用80度电, 赵叔叔家用58度电, 李叔叔家用106度电。收费的同志说:一共4家每家交32元钱吧!”李叔叔说:“行。”赵叔叔说:“不行, 这样分配不合理。”同学们, 你觉得这样分配合理吗?如果你是收费员, 你该让这四家人怎样交电费呢?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篇3

一、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在阅读时能经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形象的浮现、感情的共鸣、思维的活跃达到迅速、准确、鲜明的程度。例如读朱自清的《春》,随着课文中一幅幅特有画面的展开,学生脑海中迅速产生相似的联想,仿佛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如小草、花、春雨……从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得到美的熏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自然使学生联想到自己捕捉小昆虫、玩各种游戏等童年有趣的生活画面。凡此种种,都说明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理解才真切、深刻,语感才越强。

二、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这本大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学生若经常“阅读”,能使其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现实生活,阅读社会这本“活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霜雪、天体运行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活的知识宝库。”可见,只有用“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活起来。因为从实践中来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学好了这种知识,才会更具创造力。

三、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教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同情弱者、同情不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激发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有“清甘的水喝”。生活素材的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学生写作时视野更开阔、材料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写出的文章才更具真情实感。

然而,学生因阅历和经历所限,可写生活资料储备亦少,怎么办?我们可以借用“新闻作为作文教学的船和桥。

1关注新闻所积累的大量信息,能激活思维由单一变多维,找到拓宽作文教学视野的船和桥。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中看到它的方方面面,大到影响全球,震动宇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镜头。且媒体形式多样,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更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它们极大地开阔了作文教学的胸襟和视野,活跃了写作思路。新闻是百科全书,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互动,有取之不尽的话题和议题。

2留心身边发生的新闻,养成对新生事物敏感吸纳和分析的好习惯,找到学会观察事物的船和桥。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从中悟出作者是怎样调动“五官”观察采访的,同时要求学生多留意校内外发生的新闻,学会用新闻的敏感去观察周围的新人新事。这就是要求学生做发现新闻的有心人,训练自己具有一定穿透力的观察能力。

3像新闻那样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去记、去议,找到充实作文内容的船和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真实就要用事实说话,作文也要具有真情实感才有生命力,才能打动人,新闻中的事实除了泛指一般的事实外,主要是指典型的人和事。而这恰好是学生作文空洞的毛病所在,学生通过读、听、看新闻,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慢慢领悟事实在新闻和作文中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军营采访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促进学生学会运用典型事例作文。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 篇4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作者:胡织娥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年第06期

现实生活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从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实践说,到现今的“大语文”教育观;从“传道,授业,解惑”到现在的开放式语文教学。先哲曾说,艺术即生活。语文更是如此。

一、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在阅读时能经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形象的浮现、感情的共鸣、思维的活跃达到迅速、准确、鲜明的程度。例如读朱自清的《春》,随着课文中一幅幅特有画面的展开,学生脑海中迅速产生相似的联想,仿佛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如小草、花、春雨……从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得到美的熏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自然使学生联想到自己捕捉小昆虫、玩各种游戏等童年有趣的生活画面。凡此种种,都说明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理解才真切、深刻,语感才越强。

二、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这本大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学生若经常“阅读”,能使其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现实生活,阅读社会这本“活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霜雪、天体运行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活的知识宝库。”可见,只有用“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活起来。因为从实践中来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学好了这种知识,才会更具创造力。

三、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教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同情弱者、同情不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激发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有“清甘的水喝”。生活素材的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学生写作时视野更开阔、材料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写出的文章才更具真情实感。

然而,学生因阅历和经历所限,可写生活资料储备亦少,怎么办?我们可以借用“新闻’作为作文教学的船和桥。

龙源期刊网 http://.cn关注新闻所积累的大量信息,能激活思维由单一变多维,找到拓宽作文教学视野的船和桥。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中看到它的方方面面,大到影响全球,震动宇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镜头。且媒体形式多样,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更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它们极大地开阔了作文教学的胸襟和视野,活跃了写作思路。新闻是百科全书,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互动,有取之不尽的话题和议题。留心身边发生的新闻,养成对新生事物敏感吸纳和分析的好习惯,找到学会观察事物的船和桥。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篇5

一、利用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自然现象中蕴涵很多数学知识,例如在“可能性”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利用自然现象展开讨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时可以想象:“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答案:“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不妨再想想:“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这样结合自然现象学习“可能性”,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有趣。

二、结合生活经验学数学

我们每天或多或少都会和钱打交道。你可能也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任何一笔多于6元的整数款项可以用2元硬币及5元纸币来支付,不是吗?7元可以用一张2元和一张5元的纸币来支付,8元可以用四张2元纸币,9元可以用两张2元纸币和一张5元纸币去支付。一般情形怎么样呢?想一想这其中的理由是什么?你说这不是很容易吗?如果钱数是偶数,我只要用若干张2元去应付就行了;如果是奇数,我只要先付一张5元钞票,剩下的是偶数款项,当然就可以用2元纸币去处理。是的,这里你就用到了整数的性质。

如果大家积攒了一定数量的零用钱,不妨存到银行去。假如小花有1000元压岁钱准备存三年,(如果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3.5%,两年存款利率4.4%,三年期存款利率5%)现在有人为小花提供三种存款方案:直接存三年定期;先存一年然后将本息和再存两年定期;先存两年定期,本息和再存一年。小花犯难了,你能否帮忙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就会体会到数学神奇的作用,便会感到数学知识会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决策的依据。

三、依托生活事例学习数学

很多数学问题同学们都可以转化为生活中的事例,如我们经常绘制统计图,如果不容易理解统计图为什么用不同的长方形表示事物的多少,不妨尝试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的积木代替不同的事物的多少,用一块积木代表一定的数量。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的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这种事物最多。这样的活动中,不仅更容易理解数量在统计图中表示,而且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目的不是为记住知识而是为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尽可能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试试用一段已知长度的绳子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在围的过程中就要考虑长取多少,宽取多少,然后不断调整,试试怎样做面积最大。在这样一个实际搭建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能力、估计、应用意识。比如,日历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你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吗?仔细看看,一月中横行和竖行相邻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不妨自己也做一个有个性的日历。假如你做出了日历,恭喜你,你就用已有的经验解决了实际问题。

五、将数学问题情境化,增强趣味性

同学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小猫、小白兔、小猴等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会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接触负数,但很多同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就可以用负数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周六小猫一家相约去距家正东方向500米的村头池塘钓鱼,小黑猫睡过了头,其他兄弟姐妹已经向正东走了200米,它却稀里糊涂向正西方向跑去。如果把正东200米记为+200米,小黑猫向西跑50米怎样表示?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听故事的同时,数学知识便会不知不觉地渗入学生的脑海。

摘要:数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数学例子阐述了如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学习,自然现象,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邓石华.“有效学习”与“学习有效”[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10(02).

[2]韩晓霞.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浅析[J].甘肃教育,2010(03).

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篇6

关键词:生活与教育;生活教育;学习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年级的学生是一门新课程,一个新开始,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刚开始时学习的热情较高,若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就能更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吧,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学习二氧化碳时,我们可上网查询有关“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我们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时,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学会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用硫黄漂白银耳,用工业酒精兑制假酒,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与生活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伟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生活与教育的联系,他的重要教育理论就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能使学生更贴近社会生活,

怎样才能把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呢?

一、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现象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教师要具备创设生活情境的能力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

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學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饮食、健康、科技发展等等。把生活中的化学打成一把开启学生学习情趣的金钥匙。爱好是激发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爱好,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才能加强化学教学效果。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熟悉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 篇7

独店中心小学 李小琴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在生活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情况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金山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时代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二、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小明、小红、小丽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大家商定,出租车费一定要合理分摊,小敏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了车,到了三分之二处,小红也下了车,最后小丽一个人坐到终点,付出18元钱,他们三人如何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本题一般解题方法是:按路程的多少来合理分配车费。路程的比是1∶2∶3,那么小明:18÷(1+2+3)=3(元);小红:18÷(1+2+3)×2=6(元);小丽:18÷(1+2+3)×3=9(元)。我启发学生还有其它的解答方法吗?学生经过讨论,他们提出了这样的解答方法:共有三段路,每段6元,每段路所花的钱平均分配。第一段路三人都乘,每人应付2元;第二段路小红和小丽合乘,两人各付3元。每人应承担的车费如下:小敏:2(元);

小红:2+3=5(元);小丽:2+3+6=11(元)。

如果考虑出租车的起步价,车费的分配又有所不同。

解答本题时并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可以遵循,思维呈发散性,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新角度,就可以发现新的解答。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如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师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篇8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数学新课标中强调:“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在新课程教学中要经常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快乐生活。”

一、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只有数学是活的、才会有活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比如:四年级数学教材“探索规律”一节内容中,选取了教室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为使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对不同两种事物情景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先从学生熟悉的景物入手,使其更符合我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真实、具体、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通过看和亲自体验的活动,不仅能说出这一规律还能找出其它事物的规律,让他们初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深刻体验并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同时,将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实实在在、生动有趣的。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回想平时买东西付钱是怎样算的,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孩子们也都争先恐后的举起手要回答。让孩子们置身于如此现实的生活情景中,体验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如果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就是一片死海。

二、联系学生实际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有用字母表示的,谁能给同学们说说,你们见到过那些?大家就用心的思考、回忆。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把课堂设在操场上,让学生实际操作: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样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三、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在平常,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比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新数学技术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如果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是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如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话,就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而不需要教师用过多语言阐述,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也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让学生只会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挖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资源。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研究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它指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校园生活中学数学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和校园的接触非常亲密,因此,有效地开发校园资源,上好数学课的意义就可见一斑了。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几何图形”一课时,充分利用教室内的资源,比如地板砖是正方形、黑板是长方形等等,布置学生进一步查找教室里的图形,然后再拓展到教室外校园里的图形。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非常深刻。

二、家庭生活中学数学

家庭是孩子活动的主要场所,利用好家庭的资源,要使数学教学趣味性更浓。例如:进行分数教学时,我给每个学生分了3块糖果,要求学生回家后分给父母和自己,第二天在课堂上问问学生是怎么分的,学生基本上是给每人分了一块,在学生已经能够平均分配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分数的概念,学生会感觉很好奇,也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什么是分数,在生活中还有哪里能够用到分数的知识。在和爸爸妈妈的互动中,孩子们分得很开心,分得很甜美,印象很清晰,既获得了经验,又增强了亲子感情。

三、社会生活中学数学

杜威曾深刻地阐述并实践了“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在中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身心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强调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增加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的广度。

我很注重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如: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运用了数学知识的情况;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家里装修房子时如何计算地面面积,如何确定用哪一种瓷砖,需要多少块瓷砖;出售自家商品时计算价格不被欺骗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就明确了,兴趣就更浓了。

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归纳、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意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地探索,敢于实践,认真反思,积极投身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欧阳会.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才之路,2012(8).

上一篇:汉字特点论文下一篇:幼师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