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七篇

2024-09-1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篇1

1 动物营养与饲料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高校实验室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3]。因此,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强了建设力度和开放程度。

1.1 实验室队伍建设

开放实验室工作繁重、专业性强, 因而人才是最重要的。随着实验室的发展, 人才的重要性也日见突出[4];因此, 加强实验室人员建设便成为动物营养与饲料开放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几年来,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已建成一支以年轻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实验队伍, 梯队合理。现有在职人员33人, 其中教授 (研究员) 9人, 副教授 (副研究员) 9人, 讲师 (助研) 10人, 实验师5人。实验室定期派遣人员到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计量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地参观学习与进修。除上述固定人员外, 实验室每年还聘请广东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教师或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工作, 完善了教师组成结构, 并且丰富了实验室的专业知识, 使实验室人员知识层次始终保持在高水平。高水平的实验队伍为实验室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保证。

1.2 实验室硬件建设

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对开放实验室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保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面积为6 000 m2, 下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实验室、家畜环境卫生实验室、草地饲料实验室、养羊学实验室、养牛学实验室、动物福利与行为实验室、分子室、色谱室、荧光室、细胞室、生化分析室、常规实验实验室。利用省重点实验室专项及本学科的科研资金, 使实验教学的各实验室面积、空间和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生均占有实际使用面积达3.0 m2;实验室房间高度为3.7 m, 地面防滑、耐磨, 实验台面具有耐腐蚀性, 实验台、柜、桌、椅符合规范标准;房屋无破损、无危漏隐患;实验室通风良好、照明良好;水、电、气管道、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 符合国家规范。此外, 通过学校的大力扶持及省、国家相应建设资金的投入, 3个动物实验饲养基地 (阿城畜牧高新技术园区、香坊畜牧实验实习基地、东北农业大学饲料中试基地)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占地面积为76 hm2, 建筑面积超过3万m2。

实验室经费投入, 如果过于分散在各个教研室, 会造成量小面广, 很难起到改善实验条件的效果[5]。近年来, 开放实验室投入的建设经费达5 000多万元, 有计划、有步骤地购买先进、实用的仪器设备, 购置了显微操作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气 (液) 相色谱、质谱 (液质连用) 、蛋白质纯化仪、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全自动定氮仪、生化分析仪、全自动氧弹量热仪等大型仪器和电子分析天平、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电磁搅拌器、旋转蒸发仪等常规仪器。近5年购置的新设备占设备总值的87%, 并保证80%的仪器设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由于市场上缺少符合该实验中心要求的小型专业设备, 实验中心自行设计了干酪槽、发酵罐、农产品加工设备等。实验室对所有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 专人负责。

由于实验室开放面向校内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实验教学, 实验学生人数从2005—2006年度的1 673人 (次) /年逐年增加, 仅2010—2011学年度已达到4 597人 (次) /年, 增加了64%的实验任务, 实验工作量饱和;另外, 由于实验室规范和科学的管理, 大型贵重仪器定时定期向校内外研究生、本科生开放, 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1.3 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搞好设备管理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 以及制订出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与工作职责, 将设备管理工作与责任明确到人, 并针对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 加强管理[6]。

为保证实验室开放运行的规范化, 实验室还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 如《实验室管理人员暂行条例》、《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暂行制度》、《研究室使用管理制度》、《IT实验室与微机室使用制度》、《教学实验室使用制度》、《实验室具体负责人及暂行分工》、《仪器设备有偿使用制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实验室关于损坏、丢失仪器设备赔偿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施细则》等, 详细制订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及使用者所要遵守的各种条例措施, 内容涵盖了实验室安全、卫生、人文环境、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此外, 为保障动物实验实习中心 (基地) 的充分利用和良好运行, 实验实习基地相继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包括《实验实习中心防疫消毒制度》、《实验实习中心动物实验舍使用规定》、《实验实习中心实验室使用规定》、《实验实习中心解剖室使用规定》、《实验实习中心卫生防疫制度》、《饲养员管理制度、司炉工交接班制度》等, 以及来人登记、来人住宿登记制度, 明确门卫 (清洁员) 工作范围和责任, 明确更夫工作范围、责任和各分管负责人消毒区域分工等。

实验室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全年开放, 鼓励学生联合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共资助开放性实验项目30项, 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9项, 已经全部通过了论文答辩,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圆满地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由于开放实验室规范和科学的管理, 大型贵重仪器定时定期向实验学生开放, 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实验工作量饱和。

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开放实验室发展思路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 过分地重视理论课教学, 课程设置大都以理论课为主干, 实验教学内容几乎隶属于理论课程, 实验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只是为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内容[7]。动物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 以学科建设要求为基本要素, 对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改革思路。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开放实验室作为动物科学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其发展思路也与专业的教育理念与改革思路一致。

2.1 更新教育观念, 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培养的人才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实验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 畜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胜任工作, 而且能进行艰苦创业;不仅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 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国内过去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好, 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差;而现代畜牧业需要的人才是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动手操作, 既能就业又能创业;因此, 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人才培养方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饲料业和畜牧业企业所需上, 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亲自参加饲料和动物生产, 把课堂理论学习与畜牧业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 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能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动手能力, 敢于面对生产, 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有信心从事创业艰苦工作。

2.2 调整专业结构, 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改革学科专业的设置, 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科遵循“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面向市场”的基本原则, 对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的内容进行改造, 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课程则是教学的主要载体。为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就要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中, 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在教学中, 还要强调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 将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中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师生互选互动,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学科及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有针对性地增开了一些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和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之中, 用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熏陶学生, 使创业精神潜移默化, 创业知识丰富多彩, 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2.3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 建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实验中心, 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和开发项目,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引进企业参与机制, 请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讲授创业基础知识, 辅以行家专题讲座, 安排教学咨询。

学科还与校外企业、大型畜禽养殖场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 并与校外基地建立了符合学校与基地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计划。目前, 已建立中外合资哈尔滨神农微维有限公司、哈尔滨远大饲料有限公司、哈尔滨华达饲料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大生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升饲料开发有限公司、草业科学研究所等校外实习基地23个。多年教学实践表明, 实习基地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方面提供了良好条件,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获得了宝贵的实践技能。此外, 还邀请校外企业家作为企业导师,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将来由学生向公司企事业员工转型做好铺垫, 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事业、科研单位等所需的人才。

实验室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8]。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将根据专业发展思路, 通过学校、专业、实验室及教师全方位配合和协调, 继续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放程度, 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建国, 张文桂.建设一流实验室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6) :706-709.

[2]朱锦兰.开放动物营养实验室的实践与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6) :52-54.

[3]温光浩, 程蕾, 陈敬德, 等.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5) :8-10, 26.

[4]张连芳, 晋清珍.建设一级实验室全面提高普物实验室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0, 17 (3) :11-12.

[5]白志学, 刘淑云, 马滨基, 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8) :95-97.

[6]徐远卫, 左楠, 陈然.完善高校设备管理的构思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7) :160-162.

[7]李安生, 杜文辽, 王良文.论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5) :122-123, 13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篇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云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涉及鱼类、虾蟹类等水产动物营养生理及配合饲料学的知识体系。该课程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理论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并重。近年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成果逐渐应用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中,原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产养殖业和饲料行业的要求,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3]。因此,亟待需要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切实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1 明确课程特点,确定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该课程是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鱼类学、水产动物生理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环境化学、水产微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饲料中营养物质与水产动物生命活动的关系,阐明水产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与质变规律,为水产养殖业提供理论基础。2)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验证理论,创新实践”。本课程主要涉及饲料检测、饲料质量分析、饲料配方设计及饲料加工工艺等环节,是生产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也是“饲料”这一物质形态的理性反映。3)水产饲料配方设计及饲料加工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饲料配方与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策划—设计—加工”这一导向性的思维。因此,本课程带有较强的创新特点,也是强调“创新”思维培养过程的课程。

总之,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深入生产第一线;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新课程体系,力求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2 针对课程建设目标,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4]。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原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48学时)和实习教学(饲料厂参观实习,8学时)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参照李爱杰主编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进行讲授;实习教学则主要由指导教师和饲料厂生产车间负责人共同介绍饲料加工工艺流程等。近年来,针对课程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构建形成了新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48学时)、实验教学(饲料检测与分析,32学时)和实习教学(饲料厂实习及饲料配方设计,1.5周)三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参照麦康森主编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修订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新标准,教学内容既要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也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实验教学主要参照彭健主编的《饲料分析与检测技术》(科学出版社),并紧密结合“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技能要求,新增配合饲料粉碎粒度、饲料产品混合均匀度等物理指标检测项目以及黄曲霉毒素等饲料安全性检测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习教学则重点介绍饲料配方设计原理、常规配方软件使用方法及饲料加工工艺流程等,并结合“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和“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等职业技能要求,熟悉中央控制室的主控制台、微机及相关仪器仪表,了解各种饲料加工设备的拆装、修理、调试及维护与保养。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 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动手能力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本课程实践教学涵盖课堂讨论、课程实验、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创业行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及毕业专题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遵循针对性、可控性、启发性、鼓励性、参与性等五原则。课堂讨论既可激活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彰显个性,还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课程实验教学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优化和重组了实验教学内容,确立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五个梯级类型。这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作风、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技能训练是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在饲料中运用为核心,强化了饲料生产环节的训练,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大赛和毕业专题等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学校和学院每年均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大赛,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相关项目,并给予耐心指导。此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既可锻炼学生文献检索与查阅资料的能力,又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1 教学方法改革

突破课堂经典理论的限制,将学科前沿动态和科研融入教学中,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并重,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教学中,突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手段,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主要讲授重点、难点、观点和新点。在实验实习技能训练中,既开设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引入以下教学方法开展工作:1)案例教学。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典型案例,通过讨论、分析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水产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问题。为什么添加?三聚氰胺对动物的危害性?如何检测?如何有效控制等?2)形象教学。充分利用课程网络原料库阐述水产原料的形态学、生物学、原料特性等知识;通过视频资源和模拟动画介绍水产饲料的生产加工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小型饲料加工机组(含整套工艺流程及中央控制室)的优势开展现场教学,紧密结合“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和“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等职业技能要求,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习印象。4)创新教学。结合行业热点问题,布置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当前鱼粉原料紧缺,如何解决?主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设计思路、解决方案等引导学生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5)信息教学。通过课程网站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具弹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连续式或间断式学习[5],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进度、时间、兴趣来安排学习。此外,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教学方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容量有限的缺陷,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

4.2 教学手段改革

4.2.1 理论教学手段改革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同步演示图片、图表、动画和影像等,将繁杂的教学内容网络化、条理化、简明化和形象化,扩展教学空间,增大教学信息量,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

4.2.2 实践教学手段改革

收集整理水产饲料原料、水产饲料加工设备、营养素结构、饲料制作和科研试验实施过程的图片和影像,让学生对饲料原料、加工设备、营养素、饲料制作等有直观的了解;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以往学生实验由教师做好一切前提工作的做法(如试剂的配制、实验方案的安排等),选出部分实验由学生从试剂的准备与配制、仪器的准备及实验方案设计等进行全方位的自行设计及操作,教师给予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学生到饲料厂进行生产实习或参观,现场讲解水产饲料加工设备与工艺技术,巩固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或者将一些生产实际问题设计成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实施。

5 优化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也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6]。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需对考核方法进行适当优化。具体表现为:1)改革考试方式,变单纯的笔试为课堂提问与讨论、作业、试讲、笔试、实践动手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突出考核的多样性、全面性和灵活性;2)由以往的一次性考核变为过程式考核;3)考题设计的指导思想应注重能力的考核,而不是记忆的考核。

总之,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水产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新成果不断涌现,需要适时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以满足水产饲料行业人才的需求;需进行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构建新型课程教学平台,逐步形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5-27,30.

[2]杨蕾,李蔚,段远源.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05-108,118.

[3]任洪涛.《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56-57.

[4]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69.

[5]史秋衡.应对网络教育挑战: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32-34.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篇3

关键词:水产动物;饲料学;课程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

对于这门课,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课程名称。从名称上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营养部分和饲料部分。饲料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微生物性饲料(每一类都包括新鲜品和干燥品两种形式)及配合饲料等。对于配合饲料以及原料,所有的学校都讲;对于鲜活性饲料,除了水产动物育苗中用到的单胞藻、轮虫、卤虫等单独划为另一门课讲解之外,其他的饲料形式一般学校不讲。

配合饲料的内容有很多优点是教学的主流,可鲜活饲料在养殖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降低养殖成本等。可是关于这些饲料培养的内容只有少数教材才涉及,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当然,在课堂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没有相应的教材,也没有相应的时间,给学生的学习带了来一定的难度。

有的学校将浮游生物的培养与浮游生物学合并在一起,取名“浮游生物与活饵培养”,这两部分的联系很密切,放在同一门课里讲,顺理成章。可有关大型鲜活性动植物饲料的内容应划给哪门课程,植物学、动物学或其他,未见先例。现在一般不开设综合水产养殖这门课,如果有这门课程,可以将这类内容划给该课程,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既然该课程仅仅讲解饲料配合的内容,那么该课程就应该修改一下名字,叫做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

二、课程的分化与课时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出现,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有的学校将该课程分化为两门课程,即水产动物营养学和水产动物饲料学,总课时量增加了,这倒是顺应了形式的发展。

有的学校不开设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这门课,而是开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或者动物营养学课程和动物饲料学课程,既讲解陆生动物的内容,也讲解水产动物的内容,只是偏重于水产动物,这也不是不可,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广一些,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类似的情况也有,比如有的学校开设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有的学校开设动物生理学课程,陆地动物、水生动物的内容都讲,只是偏重于水生动物而已。

三、关于教学脱节问题

该课程与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密切,基础打不好,后续课程就难以进行。从理论上讲,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哪些内容在专业基础课中讲,哪些内容在专业课中讲,各部分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可是有些学校的这种衔接很不好,甚至脱节,这是很遗憾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与该课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在其他的专业课与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该专业,在其他专业也有。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某一个学校,可以说很多学校都有。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说,“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讲了,以后有关课程还要详细讲”。而到了专业课教学时教师会说,“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中已经讲过了,在这里不讲了”,于是就出现了知识衔接的裂隙。还有一些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在前期课程中讲过的内容,到后期课程中教师又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或本来应该在后期课程中讲的内容而“提前预支”,导致该讲的没讲,或者一处讲就可以的内容而在多处重复讲。

四、关于实践教学问题

该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仅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可是目前各学校的情况不同,所能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不同。对于饲料中营养素和能量含量的测定、消化率、消化速率、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等内容的试验,可以在实验室中完成,但是由于场地、时间、经费、仪器设备等原因的影响,大多不做。如有可能的话,在做毕业论文时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做,或者在读研阶段根据所做毕业论文的情况也可能做。

至于对配合饲料的加工设备的认识学习,一般在实验室做不到。有的学校实验室可能有小型的颗粒饲料机,但是这种机器与实际生产中的成套设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有学校带领着学生去饲料厂参观饲料加工设备,这仅仅是对于设备的外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却知之甚少,依然达不到目的。大多数学校是采用在PPT中贴图的形式来讲解配合加工饲料的设备的。如果在饲料厂实地拍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放映倒是很好,可是现在的设备都是大型设备,一套设备分布于不同的楼层,在一个镜头中只能出现成套设备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剪辑和讲解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简历 篇4

姓 名 XXX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学 历 博士 专 业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毕业时间 -07 英语水平CET6

籍 贯 *** 婚姻状况 *** 政治面貌 ***

个 人 评 价

本人正直诚恳、性格开朗、成熟自信、积极向上;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组织能力强;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具较强的动手能力,适合于科研开发、教学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

教 育 经 历

起止时间

学习经 历

.9-2007.7 浙江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9-2004.7 ******

.9-2001.7 *****

外 语 能 力

CET-6。英语功底扎实,听说读写能力较强,通读外文期刊、文献,善于专业英语写作

专 业 技 能

能够熟练操作组织和细胞培养

熟练操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擅长畜禽饲养管理及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及饲料配方、SAS统计等专业软件,能够进行局域网的维护

主 要 课 程

动物分子细胞生物学、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营养调控专题、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进展、基础兽医学研究技术等

从事科研项目

.1~2007.6,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体细胞诱导的胚胎生殖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机制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从事生殖干细胞增殖调控的工作。

2006.1~2007.6,参与教育部项目“禽类生殖干细胞为载体的生物反应器平台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从事干细胞移植的工作。

.1~2007.6,参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殖干细胞为载体的禽类生物反应器平台的建立”课题的研究,从事生殖干细胞增殖调控的工作。

2006.7~2007.6,参与浙江省教育厅项目“人参皂甙对鸡原始生殖细胞增殖的影响极其机理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从事原始生殖细胞增殖调控的工作。

研 究 经 历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

胚胎干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的体外培养

卵母细胞成熟和A型精原细胞增殖的调控

发 表 论 文

Dalei zhang, Caiqiao Zhang et al., Ginsenosides promote meiotic maturation of mouse oocytes in cumulus oocyte complexes involving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utrition Research, 2006, 26(11):585-590 (SCI)

张大雷,王安. 吡啶羧酸铬对笼养重产蛋鸭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中国畜牧兽医,2004,31(5):3-4

张大雷,王安. 吡啶羧酸铬对重产蛋鸭生产性能的影响.中国家禽,2004,26(7):11-13

张大雷,王安. 家禽三价铬在畜牧营养中的应用.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9:33-34

张大雷,单安山. 羽毛粉蛋白饲料的开发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饲料工业,,24(9):49-51

张大雷,单安山. 半胱胺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饲料研究.2003,5:14-16

张大雷,王安. 大豆异黄酮的制备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5:33

张大雷,参编. 蛋鸭笼养综合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联 系 方 式

地址:****************

电话:******** Email:*************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篇5

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及思路

1.1 以职教“跨界”为理念

职业教育明显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教育则是跨越在教育与饲料行业职业之间、饲料企业与学校之间、饲料生产加工销售各岗位与学校学习之间的“跨界”教学活动。因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双元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饲料加工、健康养殖及生产销售、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饲料安全、清洁的养殖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为贯彻实施《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以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国饲料工业行业对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三个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09号《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及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许可条件也于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全国饲料企业必须于2014年6月30日前全部完成换证工作。

本院以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等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驱动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内容设计,使学习过程成为工学结合过程,甚至工作过程,最终使学生工作所需知识连贯获得和所需技能连续形成,从而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

1.3 构建课程体系的具体思路

利用职业教育的“跨界”理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核心能力,笔者在总结多年职业技能鉴定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企业调研、咨询,结合校内实训室、仿真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力求将专业技能模块细分,优化构建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

2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

2.1 深入饲料企业进行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构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可深入成都周边饲料行业企业实地调研;或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采访企业相关部门;或利用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期间与企业人员面对面访谈等形式;或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并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对以前的专业毕业生采取调查问卷,以职界第一手资料为基准,多方位明确了解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包括现阶段企业人才结构现状、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各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相应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及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等职业资格的迫切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界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构建和修订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

2.2 工作岗位任务与职业标准分析

2.2.1 最新职业相关法规分析

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对2012年开始实施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及《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许可条件》等最新法规搜集进行分析发现,法规明确了对饲料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的要求,并将重要精神渗入课程及教学内容,加强了饲料安全、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知识内容,为畜牧业上游链条的饲料加工业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2.2.2 国家职业标准分析

针对国家对饲料企业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加工设备维修工及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三个工种实行准入制度,也包括其他相关工种,如饲料配料混合工、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等国家职业标准内容,进行搜集分析。获得各工种对所涉及的多领域基础知识以及工种工作项目,特别是面对当前行业发展亟需的项目,例如针对饲料检验化验员国家标准增加的饲料安全性项目检测,课程内容就增加设置了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项目;针对设备维修工,新开发设置了畜牧机电与装备课程。

2.2.3 职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调研,对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饲料加工、销售)和职业群(畜禽健康养殖)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获得各个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工作项目各流程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关键环节。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并对完成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以此为基础确定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专业核心课程和设计训练项目,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制订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融理论、实践和素质为一体的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2.3 课程结构与内容分析

2.3.1 课程结构分析

从职业工作项目与任务到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转换,以及课程之间的相关逻辑对学分、学时合理分配。根据每个工作项目与任务的特点对工作项目与任务进行合并,形成项目课程;提炼出动物营养与饲料、饲料生产加工技术、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通识教育课程(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及职业能力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和跨专业能力拓展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工学结合生产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通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课程结构分析,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及课程之间和逻辑关系,课程体系构架见图1。

2.3.2 课程内容分析

参照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课程内容分析,其目标是获得某具体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其组织关系,分析提炼每门课程要让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相关知识技能。以此为基础完成各课程的课程标准,为专业教育提供教学依据。

3 结语

课程体系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内容,是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领域。笔者利用职业教育的“跨界”理念,以国家饲料行业职业标准构建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以职业标准要求驱动课程标准设计,体现学校培养和企业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专业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从而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这必将推动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教学改革,在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率及行业企业满意度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闫红军,沈文正,牛华锋,等.高职“牧场规划设计与家畜环境卫生”课程建设与改革[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1):110-112.

[2]安立龙.家畜环境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许燕丹.浅谈情景式教学及其在《物业环境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11(5):30-3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篇6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综合实验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具体为以下几点: (1) 熟悉实验室目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 具备该专业的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套建设能力。 (2) 掌握和了解当前仪器分析技术的有关仪器操作, 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氮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自动测热仪等, 同时还能进行高档仪器的保养与维护。 (3) 掌握配合饲料加工质量指标、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微营养素及药物的检验等技能。

但是, 一直以来, 实验教学作为专业理论课的辅助, 给定的课时有限, 而实验内容却种类繁多、步骤复杂[2]。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 学生人数大大增加, 实验场地有限, 实验经费不足, 实验仪器短缺, 近几年来, 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实验总学时逐年压缩, 实验教学课时越来越少。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效率太低, 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减少的学时安排。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 高校连年扩招, 学生人数骤增, 实验场地有限, 实验经费紧缺, 实验仪器不足, 加上精简教学内容, 使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学时逐年压缩, 越来越少。由于学时数少, 内容丰富, 知识点多, 因此教学难度比较大。

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3]。将教育基本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三者内在结合起来, 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模式与评价体系。而随着视频技术水平的提高, 视频技术在网络教学、实验教学、师资培训、职业教育等多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4]。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有效性

目前,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实验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了将繁多的实验技能在有限的学时间内传授给学生, 同时考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其主动认知能力, 我们实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 将实验拍成视频, 将多媒体视频技术运用于实验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内容及教学特点, 制作成不同的教学载体和实验视频, 把要讲解和演示的内容形象化, 实现视、听并用, 从而既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记忆, 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中, 能弥补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不足。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能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高效利用学时, 有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教学的效果, 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视频实验演示具有传统实验演示无法比拟的优点。视频资源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7], 留下深刻的印象。视频实验是演示者规范操作的“杰作”, 观看视频当然比观看传统实验过程演示节约时间并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播放视频实验时可以将实验现象“定格”、“放大”, 映像更为清晰;视频可以不受限制, 反复播放, 反复学习, 加深印象。而相比之下, 传统实验演示不仅费时费钱, 而且由于实际操作受场地、设备等条件制约, 在现场能清晰观察的学生人数少。视频实验演示对加强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大有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由于受教学时数等限制, 教师只能注重验证性目的的实现, 对其它实验目的要求无暇顾及。通过视频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实验中的各种正常的和反常的实验现象拍摄下来, 在实施视频实验教学时加以引导, 加强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同时能节省实验经费。通过这种教学活动, 学生会认识到做实验不仅要认真完成每个操作步骤, 仔细观察变化的全过程, 而且要对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分析, 作出正确的判断, 更要敢于坚持客观事实, 并从中找出问题和规律,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原因, 不能一看到“反常”现象, 便不加分析地认为自己错了。而且, 用视频实验教学结合传统实验教学, 可以节约教学经费, 显著减轻实验教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传统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

实施视频实验教学, 并不意味可以废止传统实验教学。视频实验演示教学完成后, 我们可以精选部分实验项目, 精选实验环节, 也可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实验, 使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的学时利用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由于实验的目的不再带有验证性的任务, 教师可以专注于其它更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加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可“自选”实验项目, 这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实验教学手段与视频实验教学相结合[8],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素质教育要求, 在正确定位和科学分析能力培养目标, 明确基本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科学地考虑传统实验教学与新型视频教学间各层次、各模块间的内在联系, 设定不同教学模块。

制作出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视频, 内容涉及各教学项目的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关键点、注意事项、各种实验现象情况分析, 不仅可应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 而且可充分应用于培训研究生掌握和了解当前仪器分析技术的有关仪器操作, 分析测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也可应用于为生产企业培训掌握常用配合饲料原料认识及快速鉴定与掺假识别、饲料概略营养成分分析、饲料主要矿物成分分析、配合饲料加工质量指标检测等技能的技术人员, 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将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中, 能弥补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不足。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能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 高效利用学时,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综合实验课程,多媒体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视频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运用.德育, 2010, (12) :22-28,

[2]何丹林等.探索实验教学新路,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华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论文集, 2004:48-50.

[3]王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文学教育, 2010, (10) :140-141.

[4]周磊.运用视频技术绽放教学魅力.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9) :4-6.

[5]周文军.浅谈数码摄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教学研究, 2006, (1) :18.

[6]黄立新.视频教学型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2004, (213) :68-70.

[7]李振亭, 陈中.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论网络教学视频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1) :83-85.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篇7

1 苹果渣的营养特性

1.1 鲜苹果渣营养丰富

Suzukin报道鲜苹果渣中粗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85%、1.8%、2.5%、6.3%、2.8%, 苹果渣含有丰富的单糖、还原糖、果胶和半纤维素等物质, 并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1]。杨福有等研究发现, 苹果渣中铜、铁、锰、锌、硒、钾、镁、钠的含量为11.8、158.0、14.0、15.4、0.08mg/kg、0.75%、0.07%、0.02%[2]。盛义保等报道, 苹果渣的种子和果肉均含有酚类、鞣制类、糖、多糖及苷类、蒽醌及其苷类、强心苷、内酯、香豆素及其苷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3]。李彩凤等报道, 经过一次压榨后的苹果渣中含天门冬氨酸0.53%、丝氨酸0.24%、谷氨酸0.74%、脯胺酸0.24%、甘氨酸0.27%、丙氨酸0.24%、赖氨酸0.27%、蛋氨酸0.04%、异亮氨酸0.28%、苯丙氨酸0.22%、精氨酸0.29%、缬氨酸0.28%、亮氨酸0.42%、酪氨酸0.13%、苏氨酸0.24%和组氨酸0.14%[4]。

1.2 干燥苹果渣营养特点

干苹果渣是鲜苹果榨汁的副产品经机械烘干而成, 孙攀峰等报道, 干苹果渣中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磷的含量分别为4.22%、13.07%、4.38%、2.38%、65.07%、0.14%、0.02%[5]。吴正杰研究发现, 1.5~1.7kg苹果渣相当于1kg玉米的营养价值, 并且苹果渣含有大量的多种可溶性营养物质, 且酸甜可口, 具有很好的诱食性[6]。

1.3 青贮苹果渣的营养特性

苹果渣因含水量大、不易贮存以及没有成熟稳定的使用方法, 除少量直接用作饲料外, 绝大部分被废弃, 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污染了局部环境。通过青贮储存, 即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废弃苹果渣资源, 又减少环境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 而且还能够提高畜产品生产性能。杨福友和李彩凤等报道, 青贮苹果渣中干物质17.0%、总酸1.2%、乳酸0.3006%、柠檬酸0.2115%、苹果酸0.0302%、乙酸0.0607%、草酸0.3277%、酒石酸及琥珀酸未检出、果胶3.16%、单宁0.05%。得出结论, 青贮苹果渣饲喂断奶仔猪效果与1.5%的柠檬酸饲喂效果无差异[7]。

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和HPLC分别对发酵苹果渣的微生物及有机酸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发酵苹果渣中的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发酵苹果渣中的有机酸主要是醋酸 (占有计算总量的45.840%) 和乳酸 (占有计算总量的44.746%) ;在发酵苹果渣中尚未发现有害菌。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都是有益菌, 有助于动物消化, 提高发酵果渣的营养价值。

2 苹果渣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2.1 提高反刍动物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降低养殖成本

杜娟采用2重复4×4拉丁方设计研究苹果渣混合青贮料代替不同比例的玉米青贮料对奶山羊采食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苹果渣混合青贮料替代65%的玉米青贮料可以显著提高奶山羊精料与青贮料日粮采食量[8]。陈志强等报道, 肉牛肥育日粮中添加苹果渣研究非常规饲料对肉牛肥育效果的影响, 结果发现, 试验组较对照组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6.1%、2.1%、2.1%、3.3cm2[9]。杨福有等报道, 苹果渣与青干草饲喂山羊比较试验中用风干苹果渣代替青干草采食量提高14.21%, 日增重提高19.26%, 饲料增重比提高4.28%;苹果渣饲喂效果明显高于青干草[10]。以上实验表明, 苹果渣比青干草、青贮玉米秆饲喂反刍动物效果好, 证明苹果渣饲用价值高于田间青干草和青贮玉米秆。综上所述, 苹果渣可以替代一些常规饲料原料, 并且能有效的提高部分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因此, 反刍动物日粮中可以大量推广应用苹果渣。

2.2 增加产奶量、改善奶品质

苹果渣能够缓解产奶量降低的幅度, 提高乳牛产乳量, 降低饲料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效果明显。李贵喜等报道, 黑白花奶牛日粮中添加21kg (d/头) 鲜苹果渣代替部分干草和豆饼, 与未添加组相比, 平均日产奶量提高3.6%, 分别为17.15kg和16.53kg[11]。石传林等研究发现, 鲜苹果渣与玉米秸秆按1:3比例混贮饲喂泌乳奶牛, 泌乳量比采食青贮玉米秆组提高8.8%[12]。原有霖报道, 青贮苹果渣可代替40%的青贮玉米秆饲喂奶牛, 能够显著提高8.2%的产奶量[13]。日粮能量是影响乳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能量充足时, 一方面用于供能的氨基酸含量减少, 另一方面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增多, 使合成乳蛋白的氨基酸增多, 从而导致乳蛋白含量增加。Bae等报道, 用含39%鲜苹果渣的全混合日粮饲喂荷斯坦奶牛, 与对照组相比, 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分别提高32% (P<0.05) 和13.8%, 乳脂和SNF无明显差异[14]。

2.3 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尿素氮是衡量机体氮驻留的重要指标, 血清尿素氮下降表明体内氨基酸分解减弱, 体内的氮驻留增加, 则蛋白质沉积增加。对反刍动物来说, 尿素氮一部分通过血液循环由唾液和瘤胃壁的渗透进入瘤胃内再次被利用, 一部分经肾脏随尿液排除体外, 而测定了尿素氮的量, 则可以判断体内蛋白质沉积情况。舒曦等报道, 试验苹果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和苹果渣单独青贮料都有使血清尿素氮下降的趋势[15]。

2.4 降低瘤胃p H值

Manterola等报道, 反刍动物日粮中苹果渣水平影响瘤胃的发酵, 是由于苹果渣的自身酸性和含糖量高使得瘤胃p H降低, 从而影响了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分解及蛋白的水解过程[16]。添加青贮苹果渣会使饲料p H降低很明显, 要注意控制添加量。

3 小结

上一篇:400米跑下一篇:普通车床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