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手术论文十篇

2024-09-12

内镜下手术论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8例中, 男性70例, 女性58例;年龄28~65岁, 平均41岁。声带息肉位置:左侧声带前1/3处45例, 右侧声带前1/3处39例, 左侧声带中1/3处9例, 右侧声带中1/3处13例, 前联合处17例, 声门下5例。声带息肉色泽有红色、粉红色和苍白色;息肉大小由粟粒大小至小豆大小不等, 其中广基型息肉38例, 普通型息肉90例;病程5个月~3年。患者均有声音嘶哑、发音困难等症状。支撑喉镜加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组 (简称鼻内镜组, 下同) 58例, 普通手术治疗组 (简称普通组, 下同) 70例。术后病例报告均为声带息肉。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鼻内镜组和普通组, 手术前按照常规手术和全麻手术的要求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排除禁忌证。两组患者术前均应用抗生素加适量激素静脉注射3d, 手术全部在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放置支撑喉镜后手术, 术后继续静脉注射抗生素加适量激素治疗3~5d, 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1.3 鼻内镜组

鼻内镜组采用支撑喉镜加鼻内镜下手术, 手术时, 先放置并调节好支撑喉镜, 充分暴露喉腔及声带息肉后再固定好支撑喉镜, 然后取出支撑喉镜的光源, 置入鼻内镜, 在鼻内镜配套的监视器的放大效果下进行手术操作。使用喉显微手术器械, 钳夹并固定住息肉, 再用显微喉剪顺着声带缘将息肉自根部剪下, 如有渗血则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浸湿的小棉球局部压迫、止血, 并修复声带手术创面, 使其恢复正常形态, 以使手术创面更好的修复愈合。

1.4 普通组

普通组采用单一支撑喉镜直视下手术。全麻满意后, 先放置并调节好支撑喉镜, 充分暴露喉腔及声带息肉后再固定好支撑喉镜。然后使用喉显微手术钳夹住并固定息肉, 再使用显微喉剪顺着声带缘将息肉自根部剪下, 如有渗血则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浸湿的小棉球局部压迫、止血。

2 结果

两组128例患者全部1次手术治愈。术后无并发症, 随访5个月~2年均无复发。在随访中, 发现术后1周鼻内镜组患者发声较清脆, 纤维咽喉镜检查时可见手术侧声带稍充血, 无肿胀, 声带缘光滑, 未发现缺如, 声带活动度好、闭合严。而普通组患者发声稍有嘶哑, 纤维咽喉镜检查时可见手术侧声带充血, 稍肿胀, 声带缘欠光滑, 未发现缺如, 声带活动度好, 但闭合不严。术后半个月后再复查, 鼻内镜组患者发声清脆, 恢复正常, 纤维咽喉镜检查时可见手术侧声带无充血、肿胀, 声带缘光滑, 声带活动度、闭合正常;普通组患者发声欠清脆, 纤维咽喉镜检查见手术侧声带稍充血, 已无肿胀, 声带活动度好, 仍闭合不严, 术后1个月后再次复查患者发声清脆, 基本恢复正常, 纤维咽喉镜检查见手术侧声带色泽、光滑度、活动度、闭合情况均恢复正常。鼻内镜组和普通组在术后愈合效果及治疗周期上均有存在明显差别, 鼻内镜组患者术后在愈合时间上比鼻普通组缩短1~2周, 且手术侧声带的愈合、恢复均较快, 两组患者在愈合效果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P<0.01, 在治疗周期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P<0.01, 两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声带息肉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喉部良性肿瘤, 大多因为患者长时间的用声不当与用声过度而发生。声带振动时声带黏膜下的血管中血流变慢, 甚至停止, 如果振动比较剧烈可出现血管破裂以致形成血肿[4]。因覆盖声带的复层扁平上皮能伸展而不易破裂, 血肿可扩大, 导致周围组织发生局部的循环障碍, 引起局部水肿、血管扩张等, 继发淋巴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 长时间后渐渐形成息肉[5]。也可为过度、不当发声的机械作用引起声带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水肿, 局部水肿在声带振动时又加重创伤而形成息肉[6]。慢性刺激 (如吸烟、工业粉尘等) 、慢性炎症以及变态反应等, 均可引起声带黏膜充血、水肿、出血或血栓形成, 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后逐渐转变为息肉。声带息肉大多发生于声带边缘前中1/3交界处, 由于该处在声带振动时振幅最大容易受到损伤且血管分布与构造特殊, 发声时可出现捻转运动, 引起血供改变而发生息肉[7,8]。本组128例中84例 (66%) 为该处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可以辅以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及超声雾化等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间接喉镜、直接喉镜、全麻下支撑喉镜手术等, 各种手术方式有其优点及相应的局限性。全麻支撑喉镜下进行手术, 常常因为视野较小, 光亮度欠佳, 手术操作都在相对狭小的支撑喉镜的管腔中进行, 达不到喉镜显微、精细、微创手术操作的要求。而采用支撑喉镜加鼻内镜下进行手术, 则利用了鼻内镜的放大作用, 加之通过电视监视器来进行手术操作, 不仅手术视野比较宽阔, 光亮度好, 而且操作起来方便, 能够使手术达到精细、微创的目的, 清除病变组织精确彻底、不易残留及损伤正常组织, 充分满足了喉部显微手术操作的要求。术中对声带创伤小, 并对声带创面进行对位复合、整修, 使创面能更好地修复愈合。本文鼻内镜组58例患者术后愈合效果及治疗周期均明显优于普通组, 因此, 支撑喉镜加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声带息肉能够充分满足喉部显微手术操作要求, 术中对声带创伤小, 术后声带愈合效果更好, 治疗周期明显缩短,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声带息肉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128例声带息肉患者的两种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均1次治愈, 但两组病例在术后愈合效果及治疗周期上有明显差别。结论 支撑喉镜加鼻内镜下声带息肉手术充分满足喉部显微手术操作要求, 术中对声带创伤小, 使治疗周期明显缩短, 声带愈合效果更好。

关键词:鼻内镜,声带息肉,疗效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66.

[2]陈菊祥, 彭玉成, 胡慧萍等.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J].临床耳鼻咽喉科学杂志, 2001, 15 (3) :128.

[3]郭志祥, 王荣光, 杨仆炎.咽喉疾病与嗓音外科学[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39 (4) :193-194.

[4]毛永军, 王毅明, 陈衍杭等.支撑喉镜加鼻内镜直视下声带息肉摘除术21例[J].现代医学, 2002, 30 (3) :153.

[5]董翠芬, 张建华.声带良性病变手术术式的选择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6, 12 (3) :229-230.

[6]李运强, 王继飞.支撑喉镜与显微镜配合支撑喉镜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疗效比较[J].中华医学, 2003, 3 (15) :54.

[7]孙浩, 孙旭鸯, 马超武等.显微支撑喉镜致并发症71例[J].临床军医杂志, 2005, 33 (2) :206-207.

内镜下手术论文 篇2

1 临床资料

10 例行PEG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50~67 岁, 原发疾病食管癌3 例, 鼻咽癌放疗后7 例, 其中1 例脱管, 一例造瘘管口皮肤感染, 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患者及家属都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术前都是患病时长, 不能进食, 患者及家属都对患者身体营养状况担忧。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EG的优点, 说明PEG是一项操作简便、时间短、痛苦小、安全性高的内镜治疗技术[2]。 邀请志愿者回院行探访, 现身说法,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呼吸道护理。患者术前因吞咽功能障碍, 痰比较多, 术前指导患者有效咳痰, 雾化吸入化痰, 必要时输液抗感染治疗。气管切开的按气管切开的护理常规护理。

2.2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常规护理。患者术后宜取半坐卧位,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有无腹胀、腹痛、腹膜刺激征、呕吐、黑便等情况。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2 饮食护理。术后第1 天给予5%GS 250 m L造瘘管缓慢滴入 (约每小时20 m L) , 第2 天予肠内营养液500 m L滴入, 滴入速度先从20 m L/h, 1 h后改为50 m L/h, 温度38~40 ℃, 每8 小时用温开水30 m L冲管一次, 防止堵管。观察患者有否恶心呕吐, 腹胀腹痛等症状, 如果出现不适要调慢速度或者暂停输液。术后第4 天, 从胃造瘘管注入粥水, 汤水等流质食物。每次注食物或药物前都要用20~30m L温开水冲洗造瘘管, 每次注入食物200 m L, 推注完食物后再用30 m L温开水冲管, 防造瘘管堵塞。推注时要从慢到快。指导患者出院后可注入鱼粥、瘦肉粥等有高蛋白高营养食物。如果注药时一定要把药物研碎后溶于水中再注入造瘘管。

2.3.3 造瘘管护理。术后观察造瘘管周围皮肤是否有渗血, 并且妥善固定。造瘘管脱落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给患者增加医疗费用[3]。术后记录造瘘管的长度。把造瘘管盘于腹部, 用胶布固定。如果遇到老年痴呆、烦躁患者, 可用胶带固定, 必要时约束四肢。给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 固定造瘘管的松紧度适宜。

2.3.4 出院宣教。术后第5 天, 患者便可以带管出院。护士应指导患者家属购买合适的灌注器, 每天煮沸消毒1 次;教会患者及家属造瘘管护理知识和管饲的方法, 即选择的食物要高营养食物搅碎再注入, 并且温度要适宜免引起患者胃肠道的不适;如果出现造瘘管皮肤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局部压痛或管道堵塞时, 要回医院处理。

3 讨论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已经成为胃造瘘的首选方法。PEG具有以下优点:操作方便, 快捷, 操作时间短, 并且安全度高, 术后并发症少;PEG管留置时间长, 最长超过4 年;而且自饲方便;PEG管可以固定在腹壁上不暴露在外, 患者可以保持外表尊严同时不易被拔出[4];PEG管可使不能自行进食的患者不需要滴注肠液营养维持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曾丽娟, 林华.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专科医学, 2007, 78 (12) :1389.

[2]吴惠芳, 李佩尼, 黎淑珍.15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2) :3221.

[3]徐沛纯, 刘梅娟, 王凤红, 等.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术后并发症护理的研究现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 16 (6) :392.

鼻内镜下微波手术治疗鼻腔血管瘤 篇3

鼻腔血管瘤患者53例中,男34例,女19例,男∶女=1.8∶1,年龄11~65岁,平均36岁。瘤体原发于鼻中隔21例,下鼻甲18例,中鼻甲8例,钩突3例,鼻前庭3例。病理分类:毛细血管病39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混合性血管瘤10例,病程<1年20例,1~3年26例,4~6年5例,>7年2例。反复鼻出血49例,鼻塞47例,头痛17例,嗅觉减退7例,头晕6例,耳鸣和听力下降各4例。CT检查:鼻腔密度增高31例,其中有骨质破坏3例。肿块大小:直径<20cm29例,2~3cm14例,>3cm10例。鼻出血量少则5~10ml,多则100~200ml,最多一次出血量约350ml。

治疗方法:选用鼻内镜(olympus)EBH-Ⅲ型耳鼻喉综合治疗仪,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50~60W,持续时间3~5秒。

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先于鼻内镜下查明肿瘤范围,基底部位及周围关系情况等,然后选用合适微波辐射器直接接触或插入瘤体,接通电源,脚踏开关,即可见病变组织收缩,发白,组织凝固,成块状脱落或组织液沸腾。术中应反复清洁,更换微波辐射器头,使用时注意其角度、深度。边凝固边取出热凝后的瘤体组织,直至在鼻内镜下见到肿

瘤基底部的骨面及骨缝,最后用剥离子快速剥离摘除肿瘤瘤体,再熱凝残体及出血灶。

术中遇较大出血时,用含减充血剂的纱条填塞压迫止血,必要时需分次手术,每次间隔5~7天。

结 果

53例均手术治疗,其中4例经2次手术,1例经3次手术,全部治愈出院。48例随访2~7年,其中2例2年内复发,第2次手术后未再复发。

讨 论

对于鼻腔血管瘤的手术方法很多,如手术切除、激光、冷冻、电凝等,而鼻内镜下微波手术治疗较之其他手术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照明好,镜像清晰,能够明确比较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表面情况;②定位准确,不仅能看清病变组织,亦能对病变周围及毗邻组织有一个明确的了解;③整个检查及手术过程经鼻

腔进行,具有微创、副损伤小、无烟、出血少甚至无血操作等优点;④微波辐射器头可根据需要弯成各种形态,可深入到鼻腔的各个部位,保证了手术的彻底性。特别是微波辐射器头即使被焦痴包裹,仍能产生持续的热凝效应,微波对血管和肿瘤的凝固效应亦非激光、冷冻、电凝所能及的;⑤,术后无需鼻腔填塞;⑥整个检查及手术过程同步录像保存,以备日后随访,复查时对照,及时发现异样改变,早期作出可靠诊断,采取妥善的治疗措施。

内镜下手术相关管理制度 篇4

临床手术和麻醉均是高风险医疗工作,手术及麻醉的意外和并发症往往导致重要脏器和系统的功能受 损,甚至死亡。为规范科室术前准备工作、落实术前各制度的执行,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作以下规定。2.0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可对手术前准备落实情况的管理。3.0 工作制度 3.1 入院患者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案必须依据的基本条件: ①准确的临床诊断。主管医师在接诊病员后,根据已知辅助检查结果和病史特点、体格检查需得出患 者初步诊断,通过深入检查、及上级医师查房及讨论后,得出最终诊断,并作为治疗或手术方案制定的依 据。诊疗活动应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②病情评估。患者入院 6 小时内完成《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并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完成手 术前风险评估,了解患者实际身体状况和风险等级。③术前讨论。医疗组长或科主任应当组织科室技术骨干或全科人员对病员综合情况、诊疗方案、替代 方案、风险预警、处置流程、术后管理等内容进行讨论,形成整体意见,并执行。3.2 手术治疗方案应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向患者完整提供手术方案、替代方案、差异选项、相关康复信息及风险等内容,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3 手术方案制定后,主管医师应见讨论的内容记录于日常病历中。3.4 主管医师在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后,方能安排手术。3.5 护理组应遵照《术前准备记录表》逐条落实,并签字,只有在准备表确认无误后,患者方可出科,进 入手术室。3.6 科室手术安全管理小组,每月对术前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填写《术前准备制度执行力监管评价表》,并不少于每季度对术前准备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持续整改。

急诊手术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急诊手术的管理,确保各科室急诊手术及时顺畅开展,保正手术安全和质量,预防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加强各级医师的急诊手术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急诊手术是指病情紧迫,经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的手术,多见于创伤、急腹症、大出血、急性/严重感染、危及母子安全的产科急症等情况。

特急手术是指由于病情危重累及生命而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抢救的手术,如严重的肝脾损伤、严重的颅脑损伤、严重的开放性心胸外伤、气管异物、大血管破裂等。

2、急诊手术权限:病房急诊手术由病房医疗组组长或科主任决定,急诊室病人由当天值班最高级别医生决定,并遵照《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执行。

3、各部门人员职责:经治医生:决定急诊手术,通知手术室和麻醉科;麻醉科:及时会诊、及时实施麻醉;手术室:及时安排急诊手术。

4、经治医生发现病人需要急诊手术应立即请示医疗组组长或当天值班级别最高医生,必要时应请示科主任。

5、决定手术后,立即电话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同时填写急诊手术通知单送手术室。主刀或第一助手应详细向患者和/或家属说明病情、手术必要性、手 术风险、替代治疗等情况,征得患者和/或家属签字同意。如患者因特殊原因(如昏迷)又无家属在身边,应报医务部或总值班审批。

6、由急诊室尽快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配血、术前准备,由手术医师、手 术护理外勤共同护送病人进手术室。

7、手术室急诊手术安排规定:

(1)保留一间手术室为急诊手术专用,择期手术不得占用。

(2)同时有二台以上急诊手术,对于危及生命的急诊手术,手术室应立即以最短的时间安排接台,由手术室护士长全权负责调配安排。(3)非危及生命的急诊手术,手术室根据情况安排接台,原则上由本科室接台,病人等待手术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急诊病人所在科室应在手术室安排手术台后半小时内将病人送至手术室。

(4)对不服从手术室安排,拒不让手术台,造成后果由该主刀医生承担全责。

8、是否危及生命的特急诊手术的判定,由当日最高唤值班医生负责确定,经治医生在联系手术时应予以说明。

9、救患者的特急手术,必须争分夺秒,对特急手术患者应立即开通绿色通 道,手术室可先接受患者,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10、技科室等相关科室应无条件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11、处罚规定:对于非急症手术,科室随意排急症手术,每台处罚1000元。

择期手术管理制度

一、凡择期手术治疗的病人,就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明确诊断,严格手术指征,并征得病人或家属或单位签字同意。

二、较大、复杂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需请示报告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并

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担任手术者或负责指导手术。

三、择期手术术前准备时间不超过3天(特殊情况例外)。

四、术前1天,术者应填写好手术通知单送往手术室(常规手术前1天早上10

内镜下手术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46例, 其中男17例, 女29例, 年龄12~51岁, 平均 (29.5±0.5) 岁。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指导下进行手术, 15例取出上颌窦牙根异物, 13例因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行松懈术, 12例摘除下颌骨囊肿, 6例摘除上颌骨囊肿。

1.2 手术方法

1.2.1 仪器与一般方法

本组鼻内镜下手术使用的鼻内窥镜手术系统为德国WOLF公司生产, 直径4 mm的0°、30°和70°内镜, 冷光源系统则由杭州福澳公司生产。所有患者均行微创切口, 切口可以同时置入鼻内镜和手术器械则可。上颌窦牙根异物取出:不另外做切口, 仅对原口腔上颌窦瘘口去除适量的槽骨;松懈颞下颌关节强直:于耳屏前小切口进行;摘除上、下颌骨囊肿:在口腔前庭黏膜移行处1.0~1.5 cm行微创切口。

1.2.2 鼻内镜下手术方法

本次主要进行的手术包括上颌窦牙根异物取出、颞下颌强直关节松懈、上颌及下颌骨囊肿摘除等三种术式,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上颌窦牙根异物取出:该组患者全部是因在拔牙时发生口腔上颌窦瘘, 同时牙根置于上颌窦内导致。手术坏时于瘘口处去除适量的牙槽骨, 扩大瘘口至适当大小, 再将鼻内镜从瘘口置入, 根据位置的不同, 分别采用0°、30°或者70°镜观察。在鼻内镜的引导下, 找到位于同侧上的颌窦自然开口, 调整患者至适当体位, 在鼻内镜监视下将生理盐水从上颌窦自然口处冲入, 使牙根从拔牙创口冲出。对于牙根不易冲出者, 可将其冲到瘘口处, 再用器械取出。牙根取出后对位缝合颊、腭牙龈, 关闭瘘口。 (2) 颞下颌强直关节松懈:根据骨组织发生病变的范围, 采用乙状切迹下截骨。在截断下颌升支后, 通过鼻内镜的引导顺骨断面向上去骨, 在尽可能靠近原关节的凹部采用球钻对骨断面进行修整, 再造关节窝。术中去骨和再造关节窝成型的情况亦可以将鼻内窥镜插入再造关节窝内查看。对于无法直视观察的地方, 根据情况选用70°或30°鼻内镜进行查看和指导操作, 再采用常规方法重建颞下颌关节。 (3) 上颌及下颌骨囊肿摘除:对此类患者, 首先在口腔前庭黏膜移行处1.0~1.5 cm行微创切口切开、分离, 对囊肿表面存在骨质覆盖的患者, 可用小骨凿开一直径约1.0 cm左右的小窗, 然后在鼻内镜视野下行囊壁完整摘除, 然后选用0°、30°或70°镜详细查看腔内情况, 以检查是否存在囊壁残留, 以保证囊壁的彻底摘除。若上颌骨囊肿的范围较大, 可采用鼻内镜鼻窦外科方法, 经鼻腔扩大上颌窦自然口, 然后再行摘除窦内囊壁, 操作过程中当尽量保留窦内的正常黏膜, 使鼻腔的功能得意尽快恢复, 然后采用常规方法处理手术创口。

2 结果

与传统手术结果相比, 本组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结果, 主要体现在: (1) 术后局部肿胀反应较轻; (2) 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术后开口度较小 (2.6~4.3 cm) , 创伤较低, 随访3~5年, 无关节强直复发征象; (3) 上颌窦牙根异物的取出均比较顺利、准确, 术后手术切口的愈合时间较短, 愈合效果更好; (4) 上、下颌骨囊肿的摘除较为完整、彻底, 随访1~2年内无复发征象。

3 讨论

鼻内镜微创外科近年来获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 在耳鼻喉科的应用日渐广泛, 同时已经开始扩展应用于颅底外科、眼科等相关领域[2]。鼻内镜微创术具有可直达手术区域、视野清晰、手术角度灵活、显露深部解剖结构效果良好等显著优点[3], 可大大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至今将鼻内镜微创术应用于颌面外科手术的报道比较少见, 基于鼻内镜微创术具有的显著优点, 本组将鼻内镜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 笔者将鼻内镜与传统手术进行了恰当的整合, 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方法, 本组46例患者的局部肿胀反应明显减少, 手术创口明显变小, 手术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大为缩短, 随访复发率低,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 对手术效果均较为满意。随着鼻内镜微创术的不断发展, 其应用的范围亦将逐渐扩大, 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从而为临床和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手段将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韩德民.中国鼻内镜外科20年发展历程的思考[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10) :721-724.

[2]韩德民, 魏永祥, 周兵.微创外科的认识与实践[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2004, 39 (6) :328.

内镜下手术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8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其中, 男性30例 (62.5%) , 女性18例 (37.5%) , 年龄 (16~64) 岁, 平均 (37.0±9.4) 岁。病程2个月~40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鼻部检查及术前鼻窦CT检查确诊为鼻窦炎鼻息肉。临床表现主要为:45例患者鼻塞 (93.75%) , 39例患者嗅觉减退 (81.25%) , 42例患者流脓涕 (87.5%) , 21例患者伴有头痛 (43.75%) 。专科检查显示:41例患者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嗅裂 (85.42%) , 3例患者中鼻甲气化合并有变态反应性鼻炎 (6.25%) , 5例患者鼻中隔高位偏曲 (10.42%) , 40例患者中鼻甲水肿、鼻腔内见荔枝肉样息肉组织或息肉样变 (83.33%) 。4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 (36例) 和对照组 (1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及临床症状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1) 治疗组。术前准备:术前给予抗生素及类固醇治疗3d。手术前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和体质确定麻醉方式, 其中, 19例选用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加强化基础麻醉, 17例选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方法:术中, 为了减少出血, 对患者输注500mL的5%葡萄糖针+2.0g酚磺乙胺针。对于伴有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 然后采用Messerkinger技术从前向后进行, 手术范围由术中病变程度决定。鼻腔及中鼻道息肉组织采用电动切削器切除, 对鼻息肉样变的中鼻甲或中鼻甲残端进行修剪, 然后再把钩突切除掉,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将覆盖于上颌赛口的钩突尾部切除掉, 歼放前组筛窦, 对鼻额管进行疏通, 额窦内脓液要及时吸出。仔细检查中鼻甲基板是否完整, 开放后组筛窦和蝶窦。中鼻甲的处理应根据影响通气引流的程度进行, 主要以保留中鼻甲为原则, 而对于轻度水肿或黏膜常的中鼻甲不予处理。如存在下鼻甲肥大, 可同期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如存在中鼻甲肥大, 可同期行中鼻甲外侧缘下缘部分切除术。术后处理:术后静脉滴注甲硝唑及头孢类抗生素5~7d, 立止血或止血敏等止血剂静脉推注2~3d, 当鼻窦黏膜或鼻腔有水肿或息肉样改变时, 静脉滴注5mg地塞米松7d;在术后48h撤出术腔膨胀海棉, 为了减少分泌物的产生, 痂皮的形成, 每天用生理盐水清理鼻腔干痂及清除分泌物, 持续1~2周左右。术后2周在鼻内窥镜下处理术腔, 以后每月1次, 根据病情进行收缩鼻腔黏膜、吸引分泌物、清除囊泡和肉芽, 分离粘连及冲洗术腔, 直至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出院后第1~3月内每个月复查2次, 第3~6月每个月复查1次, 第6月后每年复查1~2次。 (2)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首先, 对中鼻甲后半部显露蝶窦口进行切除, 进而对蝶窦前壁开放蝶窦进行切除, 然后再由后向前循序开放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 最后切除鼻囟门和开放额窦口, 以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术后将碘伏纱条填塞到上颌窦腔内, 并把凡士林纱条填塞到鼻腔内进行止血。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2]: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 (2) 临床症状改善, 内镜检查见窦腔部分黏膜水肿、肥厚, 或部分区域有肉芽组织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但较少。 (3)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内镜检查见术腔黏连, 窦口狭窄或闭锁, 息肉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 结果显示:治疗组经鼻内镜手术治疗, 36例窦炎鼻息肉患者治愈24例 (66.67%) , 好转10例 (27.78%) , 无效2例 (5.55%) , 总有效率为94.45%。术后, 3例患者发生鼻腔粘连, 经分离粘连, 并用凡士林纱条分隔后治愈, 没有出现脑脊液鼻漏、失明等并发症。对照组12例患者经过传统手术治疗后, 治愈7例 (58.33%) , 好转3例 (25%) , 无效2例 (16.67%) , 总有效率为83.33%。术后有1例复发, 1例发生并发症。经统计学比较分析, 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的多发病, 其对身体的危害极大, 会出现头昏脑胀、头痛、心烦意乱、失眠健忘, 容易发脾气、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它也可成为病灶, 导致周围组织发炎, 尤其是中心性视网膜炎等眼病。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 未考虑鼻窦生理功能, 同时术中出血较多影响手术视野, 使鼻息肉不易彻底切除, 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理想、复发率高。临床实践证明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较好。因为鼻内镜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 同时还能不损伤鼻腔及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 最大限度地保存良好的鼻腔通气及鼻窦通气引流功能, 以较小的组织创伤达到治疗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鼻内镜手术的开展, 使鼻窦炎鼻息肉的一次手术治愈率达到90%~95%[3]。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治疗组36例患者, 治愈24例 (66.67%) , 好转10例 (27.78%) , 无效2例 (5.55%) , 总有效率为94.45%, 疗效满意。现将本组病例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3.1 术前准备

术前应对鼻窦冠状位进行CT扫描, 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筛骨类型。此外, 手术操作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 手术医师应有准确的鼻窦解剖知识, 能熟练操作各种角度的鼻内镜及相应器械, 以免造成眼眶或颅内严重并发症。

3.2 麻醉方式的合理选择

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对顺利完成手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局部麻醉对于鼻内镜手术治疗轻中度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合适的, 但对于病变范围较广或再次手术患者宜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加控制性降压。因此, 手术前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和体质确定麻醉方式。

3.3 术中处理

术中, 为了减少出血, 对患者输注500mL的5%葡萄糖针+2.0g酚磺乙胺针。对于伴有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 然后采用Messerkinger技术从前向后进行, 手术范围由术中病变程度决定。鼻腔及中鼻道息肉组织采用电动切削器切除, 对鼻息肉样变的中鼻甲或中鼻甲残端进行修剪, 然后再把钩突切除掉,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将覆盖于上颌赛口的钩突尾部切除掉前组筛窦, 对鼻额管进行疏通, 额窦内脓液要及时吸出。仔细检查中鼻甲基板是否完整, 开放后组筛窦, 开放蝶窦。中鼻甲的处理根据影响通气引流的程度进行, 主要以保留中鼻甲为原则, 而对于轻度水肿或黏膜常的中鼻甲不予处理。如存在下鼻甲肥大, 可同期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如存在中鼻甲肥大, 可同期行中鼻甲外侧缘下缘部分切除术。

3.4 术后处理

由于鼻内镜鼻窦炎术后积血、术腔黏膜水肿及囊泡形成以及鼻窦黏膜正常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导致脓液难以排出, 从而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 因此, 鼻内镜术后术腔冲洗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仅可以清理窦腔内积血、血痂及分泌物, 而且还有助于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并促进黏液纤毛清除功能。本研究中, 术后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一次, 术后2周在鼻内窥镜下处理术腔, 以后每月1次, 根据病情进行收缩鼻腔黏膜、吸引分泌物、清除囊泡和肉芽, 分离粘连及冲洗术腔, 直至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此外, 术后随访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中, 我们对患者第1~3月内每个月复查2次, 第3~6月每个月复查1次, 第6月后每年复查1至2次。

本研究选择36例鼻窦炎鼻息肉, 行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 随访6个月~1年并观察疗效。结果显示, 36例患者治愈24例, 好转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45%, 术后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研究结果表明: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满意, 并发症少, 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48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6例采用鼻内镜下治疗, 对照组12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5%, 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术后有1例复发, 1例发生并发症。经统计学比较分析, 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满意, 并发症少, 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

参考文献

[1]李学佩.耳鼻喉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47-48.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内镜下手术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2月收治的2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切除术, 男20例, 女8例, 年龄在18岁~60岁;混合瘤17例, 腺淋巴瘤11例。在本组病例中, 瘤体均被完整切除, 无1例感染, 术后仅遗留小切口瘢痕, 术后美容效果好。经过术后回访, 手术效果理想, 患者对手术术后小切口瘢痕均表示满意。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 患者取颈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常规消毒铺巾, 做耳后发际美容小切口, 在窄小人造腔室内实施腮腺手术, 通过内镜按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法切除肿块及部分腺体, 充分止血, 负压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 会担心预后及手术效果, 怕术后瘢痕会影响美容, 易产生恐惧、焦虑、不安心理, 尤其是年轻女性。此时,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 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 诱导患者宣泄烦恼和忧郁等, 以减轻压力。护士要耐心、细致地讲解治疗过程、手术方式及能达到的最佳效果,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2.1.2 熟悉病史, 了解患者病情, 术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做好术前访视, 对患者进行手术评估。护理人员在术前应深入病房,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鼓励安慰患者, 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术前1 d还要做好皮肤的准备工作, 以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

2.1.3 物品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内镜及常规手术器械和药物, 另备特殊器械有日本奥林巴斯超声刀, 内镜选用美国史赛克公司30°广角的硬镜。检查术中所有仪器设备的性能是否良好, 有无故障, 及时排除可能的隐患, 确保术中应用安全。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

患者入手术室前调节好手术间温度和湿度, 使患者处于舒适状态, 患者入手术室后, 热情接待, 避免患者紧张。与麻醉师和手术医师三方共同进行手术安全核查后, 建立静脉通道, 然后配合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 麻醉后协助医师摆好体位, 患者取颈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用头圈固定好。正确摆放仪器并调试好, 在测试其功能的同时调节好各种参数, 仪器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有利于医生操作, 超声刀和内镜在术前按规定正确连接好各种导线, 同时完善各种护理记录单。

2.2.2 洗手护士配合

洗手护士要提前熟悉手术方式方法及步骤, 配合医生常规铺巾, 用亚甲蓝在耳后做手术标记, 使用15号小圆刀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充分止血, 配合医生切除良性腮腺肿瘤, 术中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由于内镜的放大作用, 术中组织的解剖更清晰, 使误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2]。切除的腮腺肿瘤常规冰冻切片检查, 充分止血后用温盐水冲洗切口, 然后用美国薇乔可吸收缝线逐层缝合, 最后用5-0可吸收线做皮下美容缝合。洗手护士在配合手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无瘤技术, 使患者安全、顺利地完成手术, 平稳离开手术室。

2.3 术后护理

术后在恢复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详细观察并记录负压引流的量及性状, 如血性引流液>100 m L/h, 说明有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送回病房继续观察, 术后嘱患者安静休息并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直至平稳。加强呼吸道管理、切口管理和口腔护理, 加强并发症的管理, 告知患者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开敷料, 以免伤口包扎松紧度改变而加重术区肿胀。患者术后会疼痛, 难以睡眠, 可以提供促进睡眠的措施, 如采取舒适的体位、运用放松技巧放松肢体、减少睡前活动量、听轻音乐、缓解疼痛等。做好术后访视和回访工作, 防止感染,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加强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

3 结果

本组28例腮腺良性肿瘤行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切除术患者, 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 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 无1例面瘫, 涎瘘等并发症, 切口瘢痕小、不明显, 效果满意。

4 讨论

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是一种新技术, 加强该手术护理, 熟悉手术步骤, 医护间密切配合, 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该手术与传统的S形切口手术比较, 切口小, 创伤小, 安全可行, 术中出血少, 恢复快, 瘢痕小, 促进康复, 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术后美容效果好。该手术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创伤小, 使患者术后外观得到显著改善, 良好的护理对病情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28例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患者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手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 无1例面瘫、涎瘘等并发症。所以做好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成功的关键, 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2月收治的2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 2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 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 无1例面瘫、涎瘘等并发症。结论 做好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腮腺手术,美容切口,内镜,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郑麟蕃.实用口腔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74-475.

内镜下手术论文 篇8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炎;内镜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76-02

鼻内镜手术开辟了鼻外科的新领域,此技术已逐渐成熟。由于慢性鼻-鼻窦炎病变复杂加之鼻内镜手术技巧以及术后综合治疗等因素的影响,除重视医疗技术外,加强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科一年来实施鼻内镜术389例,共672侧,由于加强了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89例,其中男221例,女16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半年~35年;全麻326例。治疗结果:治愈356例,好转23例,嗅觉轻度减退10例,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有效率98.7%。

2 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手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恐惧的名词。患者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担心术中疼痛,担心手术的胜败,担心手术治疗效果,而术前因紧张、焦虑,会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导致一系列生理及病理反应,影响手术恢复。因此,护士应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入院时向他们详细介绍病区各有关制度,介绍鼻内镜手术的优点,并说明手术的大概过程、使他们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初步的认识。在操作、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使之从未知到已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按全麻护理常规做好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指导病人练习张口呼吸、床上使用便器,避免术后因不习惯卧床小便而引起排尿困难;对复发性鼻息肉行全蝶筛窦切除者,出血性鼻息肉或内翻性乳突状瘤者必须做好输血准备。

2.1.3了解病史及既往史 注意有无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及出血性疾病。根据全身情况、心理状态,找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进行卫生宣教。如术前注意防止受凉感冒,以免引起手术感染及术中、术后打喷嚏;对老年患者注意照顾饮食、起居,及时监测血压;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

2.1.4 其他术前准备 术前8~10h禁食,防止手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的危险。术前1天备皮、剪鼻毛、洗头,秤体重,测生命体征。协助进行视力、视野、眼球运动、瞳孔、眼底等检查。

2.1.5 防止鼻腔鼻窦的反复感染 为预防感染,术前除使用抗生素外,应做好院内防感染管理,术前进行室內空气消毒,并行复方硼酸钠液漱口3次/d。

2.2 术后护理

2.2.1 调整体位 全麻手术后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禁食6h,防呕吐引起窒息;全麻清醒6h后给予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引流及减轻鼻痛和额部胀痛。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将病人安置于监护病房,随时用吸引器吸出口咽、鼻咽部的分泌物。

2.2.3 病情观察 异常症状的早期发现,是抢救病人的主要时机,故全麻术后的病人要有专人看护,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鼻腔渗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2.2.4 对鼻腔填塞物的护理 由于术后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24~48h内病人不要自行取出,同时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并观察病人头痛情况,必要时使用止痛剂。48h后可取下鼻腔填塞物,鼻腔冲洗,常规冲洗液为生理盐水。

2.2.5 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大多数患者都有一过性面部肿胀,局部疼痛,发热等症状,因此必须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给予镇痛解热药,两颊部冷敷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

2.2.6 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及口腔护理 每天用餐后用1∶4朵贝氏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2.7 鼻腔填塞期间的饮食 填塞鼻腔期间给半流质饮食,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给普食。必要时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鼻窦解剖部位毗邻关系复杂,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48小时内),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眶周淤血、眶内血肿、视神经损伤、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等。(1)注意观察病人口腔分泌物,如发现口腔分泌物中有新鲜血液或鼻腔有鲜红色血液渗出,或有频繁的吞咽动作,则提示有出血的可能,因此,应及时检查鼻咽部,对出血者予冰敷额部,并报告医生处理,(2)注意观察眶周有无淤血肿胀、结膜有无充血、眼球有无突出、视力有无变化等。如果眶周血肿或视神经损伤,应立即报告医生。如果球结膜充血并伴有眼球运动障碍、视力障碍,则提示有眶内受累的可能,应立即做对症处理,即抽出鼻腔填塞纱条,应用消肿药物等,必要时行眶减压术。(3)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在38.5℃以上并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则提示有颅内感染,应立即报告医生。(4)术后鼻腔如有流清水样不粘稠性液体,低头时加重,提示有脑脊液鼻漏的可能,因此,应收集分泌物做糖定量检查,如分泌物中的糖含量>0.3mg/L即可确定为脑脊液。发现脑脊液漏时,患者取半坐卧位,绝对卧床休息,予低盐饮食,嘱患者禁止擤鼻和避免剧烈咳嗽及鼻腔滴药,以预防颅内压增高及颅内逆行感染,必要时做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本组未见该并发症发生。

2.4出院指导

2.4.1 随访 1个月内1次/周,以后酌情每2~3周1次,直至术腔粘膜上皮化为止。

内镜下手术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12月我院收治7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男46例, 女30例, 年龄24~46岁, 平均34.5岁。首次手术68例 (89.5%) , 既往有手术史8例 (10.5%) 。临床表现为鼻塞、脓涕、嗅觉减退、头痛等。检查结果: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嗅裂64例 (84.2%) , 息肉样变、中鼻甲水肿66例 (86.8%) , 中鼻甲气化合并变态反应性鼻炎4例 (5.3%) , 鼻中位高位偏曲7例 (9.2%) 。按照海口标准分型:Ⅰ型29例 (38.2%) , Ⅱ型33例 (43.4%) , Ⅲ型14例 (18.4%) 。

1.2 治疗方法

采取全麻32例 (42.1%) , 局麻加强化麻醉44例 (57.9%) 。手术方式: (1) 鼻中隔偏曲者在鼻内镜下先行鼻中隔矫正术, 再从前往后采用Messerkinger术式, 根据病情调整手术范围。 (2) 应用电动切削器切除中鼻道及鼻腔内息肉组织, 修剪中鼻甲或中鼻甲残端的鼻息肉样变, 切除钩突, 同时切除覆盖于上颌窦口的钩突尾部, 疏通鼻额管, 前组筛窦开放, 吸出额窦内脓液。 (3) 仔细检查中鼻甲基板的完整性, 蝶窦开放, 后组筛窦开放。 (4) 以保留中鼻甲为原则, 根据影响通气引流的程度处理中鼻甲, 中鼻甲黏膜轻度水肿可不予处理;中鼻甲息肉样变或肥大, 应切除黏膜组织外侧, 切除中鼻甲前下缘及前端部分, 使中鼻甲前下缘高于下鼻甲上缘;矢状切除泡性中鼻甲气房外侧壁, 保留内壁;以骨钳咬住弯曲部分进行矫正, 必要时可剪除弯曲部前下缘。 (5) 观察上颌窦窦口周围病变情况, 若下鼻甲呈息肉样变或极度肥大, 可切除下鼻甲黏膜的下部。 (6) 术后常规以膨胀止血海绵填塞2~3天, 并应用抗生素1周, Ⅱ、Ⅲ型患者每日静注地塞米松注射液, 持续1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经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上皮化, 窦口开放良好,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经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部分肥厚、水肿, 或有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术后出现鼻腔粘连、息肉形成、窦口狭窄闭锁等并发症, 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术后随访1年, 观察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型:治愈27例 (93.1%) , 好转2例 (6.9%) ;Ⅱ型:治愈25例 (75.8%) , 好转6例 (18.2%) , 无效2例 (6.1%) ;Ⅲ型:治愈7例 (7/14) , 好转3例 (3/14) , 无效4例 (4/14) 。总体上, Ⅰ型鼻窦炎鼻息肉治愈率最高, 其次是Ⅱ型, Ⅲ型治愈率最低, 三种类型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2, P<0.01) 。术中均未见明显并发症。

3 讨论

临床发现鼻息肉的形成与内源性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等全身性疾病有密切联系。鼻息肉是赘生于鼻窦黏膜或鼻腔上突起的肿块, 好发于鼻腔的鼻顶部和外侧壁。鼻内镜手术主要通过彻底清除病变, 重建鼻窦、鼻腔的通气引流, 以改善及恢复原有形态与其生理功能。筛窦炎及鼻息肉患者通常术前发生狭窄、嗅裂、肥厚及黏膜水肿, 伴局部脓性分泌物潴留, 导致嗅觉减退。术后能使黏膜上皮化, 黏膜无肿胀, 中鼻道无分泌物, 嗅黏膜颜色恢复淡黄色, 无分泌物潴留, 嗅觉逐渐恢复。本文结果显示, Ⅰ型鼻窦炎鼻息肉治愈率最高, 其次是Ⅱ型, Ⅲ型治愈率最低, 表明疗效不同可能与分型、分期的不同有关。

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主要由手术操作成功与否所决定, 故术前应对患者进行鼻内镜和CT全面检查, 充分明确病变部位, 清楚分析其解剖结构, 掌握此术式的有关适应证。要求术者在内镜下能清晰辨别细微组织结构, 准确清除病变组织, 开放引流。术中通常选择中鼻甲作为标志, 在中鼻甲与眶板之间进行操作, 期间需高度注意辨别筛板、眶纸板及泪骨等重要解剖结构。另外, 上颌窦开口的处理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术中应完整切除钩突, 并将窦口直径扩大至1.5 c m, 尽可能维持上颌口上缘黏膜的完整性。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故鼻内镜下先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后至少随访0.5~1.0年, 期间需定时复查内镜, 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及预后康复率。

内镜下手术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0例, 其中男66例, 女54例, 最大78岁, 最小13岁, 平均42.42岁。鼻窦炎伴鼻息肉43例, 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19例, 单纯慢性鼻窦炎47例, 上颌窦炎10例, 上颌窦病变伴鼻息肉1例。

1.2 麻醉方法

视手术创伤大小、病变程度和范围及患者耐受程度可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较复杂手术或小儿手术则选全身麻醉, 本组病例118例选择了全身麻醉, 只有2例选择了局部麻醉。

1.3 手术方法

用75%酒精纱布消毒口颌面部、鼻部, 铺好手术单, 连接并妥善固定好鼻内镜导线、冷光源导线, 吸引器管、双极电凝线、鼻切割吸引器等。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鼻中隔黏膜下局部浸润麻醉。用全自动鼻吸切器切除鼻息肉, 切除钩突, 开放上颌窦, 根据病变程度酌情开放额窦、筛窦、蝶窦。检查、修整鼻腔黏膜, 用全自动鼻吸切器或黏膜切钳修整鼻腔黏膜至完整, 注意术腔不能有骨质裸露。检查有无出血或渗血, 如有出血用双极电凝止血, 放入膨胀海绵或明胶海绵, 用凡士林纱条或藻酸钙填塞双侧鼻腔。

1.4 术前准备

1.4.1 器械准备:

鼻内镜手术设备一套包括监视系统、图像存储系统、视频转换器、各种角度的鼻内镜镜头、冷光源纤维光缆、视频彩色打印机、录像机、全自动无损伤电动鼻吸切机。器械包括筛窦钳 (分别为0°、45°和90°) 、不同角度和规格的咬切钳, 不同角度的咬骨钳、成人及小儿用反张咬骨钳、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的上颌窦组织钳、不同角度吸引器头、镰状刀和刮匙、上颌窦开窗器以及常规的上颌窦根治器械。检查各种仪器、器械的性能, 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1.4.2 物品准备:

无菌的敷料包及手术衣、2台吸引器、高频电刀、无菌的保护套3个、2支5 ml一次性注射器, 吸引连接管2根, 必要时准备50 ml注射器及0.5%甲硝唑溶液以备鼻腔冲洗。

1.4.3 药物准备:

盐酸肾上腺素1 mg、金霉素眼膏、呋麻滴鼻液 (10 ml含呋喃西林2 mg, 盐酸麻黄碱100 mg) 2支、1 KU立止血1支、0.9%氯化钠。

1.5 手术配合

1.5.1 巡回护士配合

1.5.1. 1 手术前1 d进行术前访视[1,2,3], 查看术前各项检查结果, 了解患者有无其他疾病, 特别是查看有无乙型肝炎等传染病, 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布局、讲解手术的方式、大体过程、麻醉方式及鼻内镜手术的优点, 说明手术是在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及治疗。

1.5.1. 2 手术前, 将各种仪器摆放在适当位置, 如鼻内镜成像系统放在患者头部前左侧, 显示器倾斜45°面对术者。双极电凝、吸引器、器械台放在患者左侧, 全自动鼻吸切器、另一台吸引器放在患者右侧, 并且要把脚控开关放在合适位置。1.5.1. 3 调节好手术间的温湿度, 患者进入手术间后, 热情接待, 仔细核对床号、姓名、病变部位, 询问患者术前禁食禁饮及术前用药情况。患者取平卧位头背部抬高30°~45°, 双上肢用中单固定于身体两侧, 下肢抬高15°~30°, 用约束带在膝关节上松紧适宜地固定妥当。

1.5.1. 4 建立静脉通道, 一般用20#静脉留置针在下肢选择大隐静脉穿刺, 保持术中静脉输液畅通。术前0.5 h常规用0.5~1.0 KU立止血静脉推注, 以减少术中出血。协助麻醉医师实施麻醉, 并在麻醉诱导期陪伴在患者身边, 以减轻患者的恐惧。

1.5.1. 5 要注意保护好患者的眼角膜, 在术野消毒前, 用0.5%金霉素眼膏涂在患者眼内, 防止冷光源强烈的光线损伤患者的眼角膜、结膜。

1.5.1. 6 连接好鼻内镜导线、鼻吸切器、双极电凝、冷光源等各种导线, 由弱到强缓慢调节冷光源至适宜的亮度。在连接鼻内镜前, 要用擦镜纸将鼻内镜头擦拭干净, 以保证良好的显像效果。

1.5.1. 7 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出血情况, 如果吸出的血量超过200 ml以上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遵医嘱酌情加快输液速度, 必要时应用止血药物。局麻患者还要观察面色、意识、四肢末梢循环情况,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及时与医师沟通酌情处理。

1.5.1. 8 手术结束时, 擦净患者面部血迹, 将留在前鼻孔外的纱条牵引线用胶布固定在鼻根, 及时将患者体位改为平卧位, 减轻患者不适。

1.5.1. 9 手术结束后, 及时将鼻内镜导线、冷光源导线、鼻吸切器导线收好, 防止跌落损坏。在全麻苏醒期及拔除气管导管时要守护在患者身边, 及时与患者交流,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协助麻醉师给予相应处理。等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血氧饱和度>96%时与麻醉师一起护送回病房, 并向病房护士交接患者生命体征、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中补液量及出血情况等。

1.5.2 器械护士配合

1.5.2. 1 提前15 min洗手, 将经过2%戊二醛浸泡10 h灭菌的器械用生理盐水冲洗两遍。整理好器械台, 准备好局麻药或局部浸润药, 局麻手术要严格区分局麻药与局部浸润药并做好明显标记。准备呋麻液浸湿的棉片或纱条, 剪成3~4 cm长的小段备用。

1.5.2. 2 协助术者铺手术单, 用无菌保护套套好鼻内镜导线、冷光源导线、全自动鼻吸切器导线, 连接并固定牢固。

1.5.2. 3 集中注意力观察手术的进程, 正确、快速地传递手术器械, 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物品, 使用全自动鼻吸切器切割组织时要保证吸引器头通畅, 防止影响手术的进行。

1.5.2. 4 手术中, 对使用的棉片或纱条要心中有数, 及时收回、严格清点, 避免遗留在术腔内。要保管好手术取下的标本, 待手术结束后交给术者。

1.5.2. 5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监督并督促术者及参观手术人员遵守无菌原则, 避免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 增加患者的痛苦。

1.5.2. 6 手术结束后, 用生理盐水纱布轻轻擦拭鼻内镜镜头及鼻吸切割器导线, 所用器械清水洗净后, 放入含酶清洗液中浸泡3~5 min, 再放入润滑剂中浸泡1 min, 取出晾干。鼻内镜手术的特殊器械管腔纤细精细, 在清洗时要细致、认真, 防止碰撞损坏。

2 结果

120例鼻内镜下功能性副鼻窦开放手术中, 无一例因护理配合不当而影响手术进行者, 且手术效果满意。所有患者鼻塞、头痛、鼻漏等症状消失, 鼻腔通气良好, 术后随访3个月~1年, 未见复发。

3 讨论

现代鼻内镜手术基于对鼻窦微观解剖的重新认识, 强调手术的重点是解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阻塞并尽力保护黏膜以便恢复引流[4]。所以手术达到了既精确、彻底地清除病灶又恢复功能的双重目的[5]。鼻内镜手术对护理配合要求较高, 手术室护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整体素质。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程, 保证各种仪器的正常运转;在连接鼻内镜系统设备时动作要轻柔, 防止碰撞、跌落等损坏, 鼻内镜导线和冷光源导线弯曲角度要>90°, 最好无角度环形弯曲直径>15 cm[6], 避免折断光纤;鼻内镜镜头有雾气或血迹时可用0.5%碘伏棉球轻轻擦拭镜头, 以保持良好的显像效果, 从而保持手术野清晰;鼻内镜手术器械手术后要认真清洁、保养, 专人保管避免遗失和人为的损坏, 延长器械的使用时间。

总之, 只有充分了解了手术步骤, 完善细致地进行术前准备, 熟练掌握鼻内镜器械设备的性能、使用, 精确、熟练地进行手术配合, 全面做好围术期护理, 才能保证鼻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 才能更好地配合手术, 让患者满意、让手术医生满意, 这也是护理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范永华.鼻内镜鼻窦手术220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4) :113.

[2]杨清玲.老年患者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8) :65.

[3]刘琅梅, 滕巍, 杨小玲.鼻腔冲洗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1) :61, 63.

[4]赵伟.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34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5) :55-56.

[5]宋烽, 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97-300.

上一篇:神经反射刺激下一篇:防治西葫芦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