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四篇

2024-06-05

青春作伴好还乡 篇1

一、课内介绍作家作品,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 学生常常以课业负担重为借口, 不读或极少读课外书。即使偶有读书的, 也基本上以读漫画书、网络流行小说为主。对于中外经典名著, 问津者寥寥无几。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是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要让学生热爱读书, 教师首先要热爱读书, 要做出表率, 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教学中, 我自己首先做到经常读书, 既读经典也读流行作品, 既读整本书, 也读报刊, 读到好作品适时介绍给学生。我经常是课堂上花三五分钟时间介绍作家作品, 这样既不影响课内的教学, 又能对课内作一些拓展和延伸。

二、成立阅读团, 确定阅读书目, 制订阅读计划

课堂上零星的介绍只是一个开始, 离学生的自主阅读还很远。为形成阅读氛围, 我在班级内发动成立阅读团, 学生自愿报名, 民主选举团长和副团长, 由他们负责团员的组织、出题检测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效果好得出乎意料。以2012届13班为例, 阅读团初一开学初成立时17人报名, 至初一结束增至28人 (全班共45人) 。从阅读团的不断壮大, 也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热情的不断高涨。为使阅读团的课外阅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我发动团员和家长, 共同参与讨论, 确定阅读书目和阅读计划。如初一上学期以童话、小说为主, 阅读书目为《安徒生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呼兰河传》、《骆驼祥子》、《撒哈拉的故事》;初二以推荐长篇小说和人物传记为主, 如《围城》、《简爱》、《居里夫人传》等;进入初三, 学业更为紧张, 考试压力增大, 推荐作品以散文为主, 兼人物传记, 如《毕淑敏散文》、《霍金传》等, 散文篇幅相对短小, 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阅读, 人物传记故事真实可感, 对初三的学生有较大的激励作用。阅读进度上, 初一、初二平时每三星期左右读一本书, 期中期末考试前两星期不安排阅读;初三每两个月读一本。假期是课外阅读的最好时机, 约每周读一本。规定时间内学生共读一本书, 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也便于教师集中检测。

三、落实阅读课, 保证阅读时间, 指导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如果全部放在课外进行也比较容易落空, 因此集中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安静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一学校一般都会安排阅读课, 可是迫于考试压力, 现有阅读课基本上被讲授课或练习课所取代。我从2012届学生起将阅读课锁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 绝不挪作他用。学生安静地读书, 教师也安静地读书, 45分钟就在这静谧而又充实的阅读中悄悄滑过。当学生在阅读课上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后, 课外接着往下读也就不会是很困难的事了。

四、检测与阅读同步, 督促与激励并存

课堂上激发了阅读兴趣, 成立了阅读团, 制订了阅读计划, 阅读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可毕竟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时间有限, 所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人都是有惰性的, 何况是学生, 如果不加以督促和管理, 那么课外时间的阅读也会变得有名无实。因此, 如何督促学生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是引导课外阅读的关键环节。

我在实践中尝试用检测与阅读同步的方法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阅读团成员平时和假期都会减少一些诸如抄写、默写等识记性的作业, 可以空出更多时间阅读。平时每三周读一本书, 每周规定阅读进度, 每周一利用早读课5分钟对上周的阅读作检测。由阅读团团长负责出题, 教师对这些题目作些修改或整合, 一般每次出五道题, 题目力求简单, 答案尽量简洁, 只要认真阅读就能回答正确。检测完毕教师及时批阅, 成绩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优秀, 这样的成绩大大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情绪, 阅读兴趣会再次高涨。因为学生需要及时得到肯定, 高分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假期的检测程序复杂一些, 检测日前一两天负责出题的学生将题目通过QQ发给我。检测日当天我把题目通过短信或QQ发给家长, 家长督促学生闭卷完成检测题, 然后家长再通过短信或QQ把答案发给我, 我批阅之后把分数反馈给家长。这一方法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假期的“遥控检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青春作伴好还乡 篇2

农村和农民问题又一次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城市化快速推进、村庄消失、农民流失、乡土文化荒芜、乡村伦理式微,村庄成为留不住的乡愁。

对于乡村的复兴,不只守望,还要行动。

有乡难返 两头不靠岸

“一些年后,我带着你回到了临江而建的一个古镇,青瓦小屋石板路……”

冉志勇曾是那些离开自己的乡村去城市淘金大军中的一员,他怀惴成为城里人的梦想,义无返顾地跳上那趟远行的班车。那些年,当他穿行在城市街头斑驳而拥挤的人群中时,并未想过有一天会写下这样一首诗。

诗中所弥漫的与其说是期盼和等待,不如说是解不开的乡愁。

那时候冉志勇还在城市做厨师。“每天在城里忙忙碌碌,但我们始终是农民工。”冉志勇说。

先是兴高采烈地去“看世界”,之后流落成了城市里一群失根的流亡者。

“当时就是想回家,想在生我养我的地方生活下去。”冉志勇说。

冉志勇的老家在渝东南的酉阳县武陵山区,儿时住过的村子曾经是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宗族,后来全村搬迁到对面镇上了。

在冉志勇的记忆里,老家仅剩大片青山绿水和几栋破房子的残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村里的年轻人大量离去,乡村成了一个失去灵魂、仅仅具有地理意义的名词。

“也有不少人毅然离开城市返乡的,但没过两年,他们中很多人又重新回到了城里。”长期在城市务工、生活,冉志勇说他们已经对生养他们的故乡颇为陌生,既不太了解农村政策新进展,也缺少对乡村社会资本积累和农业风险的理解,在盲目投资耗尽打工积蓄后,返乡的农民工不得不面对自己无法在家乡立足的可悲现实。

回乡之路

写诗的那年,冉志勇已回到了养育自己多年的那个小山村。

2011年9月,在一次回家途中,冉志勇看到了乐施会在招募培训学员,他当即就报了名。尽管不知道培训是要干什么,不过乐施会招募启示中“返乡有种!”这句话打动了他。

接下去3个月的培训,彻底为冉志勇打开了思路。“村里的年青人都去打工了,乡村都空了,乡村的环境变得糟糕了,我们在乡村待不住了……面对这些,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外来的支持,但故乡是我们自己的,怎样建设自己的故乡,让人们一想起自己的故乡,就觉得自己的村子真好呀。”

随着培训的深入,故乡不再仅存于冉志勇遥不可及的遐想之中。

乐施会中国项目部农业和扶贫政策团队经理刘源告诉记者,“在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中,国家重点强调内源式扶贫的思路,强调提升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而农村青年在乡村留得住,正是内源式发展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乐施会于2008年启动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项目,就是希望重新激发返乡和留守于乡村的各类群体,发挥他们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从2012年2月开始,乐施会正式与合作伙伴贵州和仁乡村发展研究所、安徽阜阳南唐兴农合作社等机构合作,开展了“返乡前引导性培训及返乡创业骨干培训”项目(以下简称“返乡青年培训”项目),迄今已实施三期。项目共吸引了30多名来自安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热切希望创业和带动乡村发展的年青人参加。冉志勇正是第一期的学员。

“现有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侧重城镇化、规模化和非农化创业支持。这些创业模式的准入条件和市场风险对于个体小农户而言都比较高。同时,国家政策尚缺乏直接支持措施,助力那些以立足农村、本土创业为主的普通青年返乡农民工。”刘源介绍,“‘返乡青年培训项目的学员都如冉志勇一样,有扎根乡村的意愿和行动,但遇到了各种困难,例如对返乡创业的路径和前景感到迷茫,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因为周围亲友和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倍感孤单,社区动员能力和寻找资源的能力不足等。通过乐施会支持伙伴提供的培训,他们重新认识农村和农业,重新理解乡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年青人把乡村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2013年,冉志勇毅然向亲朋好友宣布正式回乡创业。他向亲戚朋友们借了些钱,开始了农场的场地建设,还上网注册了一家网店,打算日后方便进行农产品交易。

“我爸爸养猪经验很丰富,堂姐堂哥也都想做点事情,种养点东西。光动员一下我身边的那些亲戚邻居,这个供货网络就可建起来了。我们那儿产一种中药材,据说疗效比别的地方好,可以在市场上卖掉……”

冉志勇想法很多、兴头很足,但方向有点乱。

乐施会从培训伊始,一直在跟踪他的各项创业行动,每年支持督导老师定期从技术上和方法上去指导他。其后不久,他在乐施会一些专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农资专业合作社和生态养殖合作社。当时酉阳县每年野生猕猴桃的产量达到1000吨,为了利用好现有资源,冉志勇运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与他的农资专业合作社一起组织了附近村民进行统一采摘、包装、加工、销售,然后通过他镇上自家一楼改装的店面以及网上的淘宝店进行销售。这种农产品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让他与乡亲们尝到了不少甜头。

冉志勇的乡村建设计划现在已是血肉丰满,不仅有“上层建筑”,还有“下层关系”。雨声、风声、蛙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于他,这些已不再仅仅是个梦想。

重建乡村价值 留住青年

“我的家乡云南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美乐村,海拔2200~2900米,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有巍峨险峻的高山、这里有很多很多我无法言说的美丽景观,这里还有热情淳朴的人们。”

2015年,乐施会“返乡青年培训项目”项目第三期的培训会上,腼腆的李伟向同学们和项目组工作人员介绍自己的家乡。出生于1995年的李伟,是项目开办以来年龄最小的学员。

美乐风光无限,却是黎明乡最偏远的一个贫困村,全村95%的面积几乎全是大山,山多地少,主要种植玉米、白芸豆、烤烟、魔芋等,由于每块种植土地坡度都在35度以上,土地贫瘠出产低,村民生活非常贫困。

李伟13岁就辍学了,像很多农村的孩子一样,开始帮家里干活。“中间有段时间,我曾经到昆明的建筑工地打工,做钢筋骨架的捆扎、调直、切割等,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12点,劳动强度大、休息不够、加班又拿不到相应的工资,我就回家了。”

“在家乡,我能数着天上的星星入睡,枕着山坡上的野花畅想。”李伟说,外出打工的经历让他领悟了另一种美丽——看不见、摸不着,却需要用心来感受——那就是故乡。

回家后的李伟参加了“返乡青年培训”项目。

“我的同龄人可能在农村上完学就进城打工了,没有什么在农村工作、种田的经历。我不一样。”李伟辍学后,就跟着父亲种植云南榧木。云南榧木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树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遭到偷砍盗伐,导致这种本来就稀缺的树种濒临灭绝。李伟跟着父亲不停地琢磨人工繁育榧木技术,失败了好几十次,终于取得成功。

2013年时,李伟的父亲成立了森林绿色产品专业合作社。李伟跟着父亲一起,推广混农林种植模式。通过榧木和中草药的间作及核桃、花椒等经济果木与中草药的间作,带动村民一起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一直埋头跟着父亲干的李伟从加入项目培训的那天,开始了对美丽家乡的重新认识和思考:留在家乡,个人如何发展?社区该如何发展?如何把个人发展和社区服务联系起来?

刘源介绍:“在创业计划中,我们鼓励李伟将个体创业与社区合作结合起来,也更看重他会对社区做出的贡献。”比如,李伟计划在未来繁育更多的榧木,一半把它们种植到森林中,那是它们原本无拘无束自由生长的地方;他要办一个生态农场,在果林里放养本地土鸡,既可以让鸡吃果林里的虫子,又可以把鸡粪给果树做养料,可以达到生态循环种养殖的效果;还要在村里办一个电脑学习培训班,给村里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集中培训学习如何使用电脑,用电脑记录生态农场的养殖过程和养殖环境,并能图文并茂的把养殖过程呈现出来,为以后生态农场的发展和产品销售做准备。

在乐施会项目提供的种子资金支持下,李伟将村子里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学习傈僳族传统的织布手艺。“以前,节日时,大家都身穿由母亲们亲手缝制的傈傈族传统服装,欢天喜地地在火塘边跳舞;以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织布机。但现在村里的老人们一个个带着传统织布手艺离去,或许将来有一天大家都不记得村庄原来的样子了。” 李伟说,村庄就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才凝聚成一个家园。通过亲身体验与学习织布手艺,让年青人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长辈们的生活,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这才是美丽村庄长久鲜活的根本。

李伟脑海中美丽家乡的图景不只是和父亲一起种植榧木,还包括了自己家乡美乐村的经济重建、社会重塑和文化重构等全角度乡村生活的营造,是重新谱写的一曲乡村生活新乐章。

经过项目培训和创业扶持,像李伟一样的热爱家乡、热忱乡建的返乡青年像一粒粒正待发芽的种子深植于中国的乡土大地,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持续播种的能量不可预估。

“作为减贫的一个重要路径,早在2008年,乐施会就开始关注农民工的返乡路探索如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刘源告诉记者。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意见》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青春作伴好还乡散文 篇3

后来我真的走了,用自己去丈量了城市的温度。

却发现城市的味道也许不太适合我这个有乡土气息的姑娘,城市有更多的机遇,可是也有更多的勾心斗角。不是说城市不温暖,在此期间我也遇到了很多温暖的人和事,但是有的时候快节奏的生活,也让我觉得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

我更喜欢家里软糯的乡音,小镇上大都是熟悉的面孔,甚至很多人都有点沾亲带故。其实挺好的,大家见面都会问问近况,做了好吃的也会四处分享。

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是泥巴的小路,下起雨来都有一个个小泥坑,我以前特别喜欢穿着雨鞋在里面跳来跳去,看水花溅在雨鞋上都觉得很欢喜。那是年少时童稚的欢乐。哪怕一身泥泞却觉得黄土泥巴很舒服。近年来,家乡早已修筑了一条条的水泥路,车来车往,再也没有小泥坑和黄土泥巴了,我也长大了。

可是却真的少了那份欢喜的初心。其实家乡就是一个可以容纳你所有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她总以一种永恒的姿态等着你,陪你。

小时候读不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觉得要是我离开了家,离开了家乡我一定不会思念我的原乡。但现在我终于明白,我的骨血里永远有家乡的影子。我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穿行,却开始怀念田埂里的一畦畦青翠。想再看着风吹麦浪的模样,感受那份闲适。

于是后来,我在城市闯荡了几载。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找了一份闲适的工作,说我贪恋安逸也好,说我不思进取也罢。我想啊,在那些浮华背后,我的一生可以是清淡却怡然的。不必每天画着精致的妆容去和每个顾客周旋。不必在某些时间和自己拧巴了。

我可以在家陪陪家人,去重新找回一些小时候的欢乐。我可以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感受微风拂面,偶尔和路上的人唠唠家常。这就够了。

我可以一个人去走微微濡湿的林荫小径,找一个温暖的栖息地,睡个长长的懒觉。去和自己的内心和解。

其实吧,每个人估计都有想偷懒,想放松的时候。或者你可以给你自己放个假。回到家乡,听听久违的乡音,找一找儿时的欢喜,去感受溢满心头的喜悦。涤荡自己觉得有点沧桑的心。

青春作伴好飞翔作文 篇4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变幻莫测的,起其中,有旦生的新意,有童年时光的美好,有人到中年的享受,有走过晚年的安详,更有————青春无限的激情与活力!

青春散发着有人的芳香,人生的精华尽藏于其中。如果说,人生是一朝一夕,那么,青春就是一天中早晨的黄静时段,给人以旺盛的精力,虽短,但意义非凡;如果说,人生是一栋大厦,那么,青春就是大厦最耀眼的底部设施,季集结了设计者一片心血,固定着上方的一切。身体的各项机能,习惯在此决定,好比一个辉煌乐章的前奏,时而热情高涨,时而平静悦耳,时而沁人肺腑。给高尚情操以陶冶,注入活力的五线谱,上面的每一个音符,贯穿着生气,它们欢快的跳动着,在四射的青春光芒中,逐渐完善自我。情绪的波动,哭笑惧怒,青春的调味盘转动着,化作一阵春风,陪伴左右。藏有自己无忧无虑地玩耍,痛痛快快地展现自我,在不断转动的历史齿轮间,留下淡淡花香。

青春如长箭,射程有限;青春如宇宙,纵然有各种奇异,也有尽头;青春如飞去的哈雷彗星,一去不返······它是美好的,活力的,神奇的,一扇扇位置的大门陆续开启。但,智者对它无能为力,圣人对它,深深叹息————它也有终点站!

青春是人们努力充实自我的时刻,奋力趁着这魔法般的年华而冲刺,好比一年中开端,生机勃勃,勤奋播种知识的种子,来年收拾汗水的果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知有多少前人,放过一点一滴的时光流沙,为此悔恨,回首过去,幻影般虚无。过度放松自己,青春就好比一匹脱缰野马,反应过来时,已是强弩之末。惜哉!痛哉!

上一篇:个体经验下一篇:钢焊接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