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十篇

2024-07-04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1

一、创造性思维独具特色的特征

1. 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与集中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重组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 从而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现实中, 人们会面临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 在这种条件下的决策中, 创造性思维的集中性就表现出极端的重要性。只有集中才能更好地发散。思维发散了需要合理的集中。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集中--发散, 发散--集中……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 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和分析性。

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既没有某种明确的逻辑规则, 也没有经过严密的推理, 它总是以跳跃的方式, 径直指向最后结论, 它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 但也可能发生错误。但直觉性的结论提出之后, 仍需要用创造性思维的分析性参与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直觉--分析, 分析--直觉……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 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和正向性。

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要求在思维活动时, 从相反方向去观察和思考, 避免认识过程的单向性, 这样往往独具一格, 常常导致创造性的发现, 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它往往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逆向思维的运用常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正向思维的基础上, 没有正向思维为基础, 是很难产生逆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正向--逆向, 逆向--正向……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多种思维模式的动态表现, 主要体现在积极调动和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1. 创造性人才智力因素:

(1) 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基本专业知识, 及必要的辅助知识, 并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结构; (2) 能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把握事物方向, 预测事件的未来及后果。

2. 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

(1) 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理想、创新胆识和创新意识; (2) 创新兴趣、创新注意力、创新敏感性、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路; (3) 独特个性与人格, 善于发现被常人忽视的现象。

三、学生自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 认真考虑社会及科学的问题。

善于捕捉自己发现的所有疑问, 加以记录, 不断翻阅, 会带来思维新启发。有些问题在课程学习时, 可以请教师答疑和同学们讨论。研究问题是创新活动的萌芽和开始。

2. 坚持自己的观点, 发展自己的观点。

人的才能的显露首先是自我努力, 内因起作用的结果。而社会的认识, 又受社会需求及其经济与政治规律的支配, 有时我们身上某些带有伟大创新发现萌芽的东西, 并不能轻而易举被社会识别, 所以我们应该有创新的自信, 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有心计的创新者应该明确的。

3. 学生要积极地参加智力竞赛活动, 参加学术讨论会、辩论会等。

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学生科技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它们都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好途径。小论文写作和小实验操作, 都是创新活动的初步实践。

四、学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 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储存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努力掌握新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更新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2. 学校管理要破除思维的禁锢。

解放学生的思想,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有益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与人才考核选拔办法。改革现行考试这个指挥棒, 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标准, 评定学业成绩。

3. 学校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

要注意随时增加新知识和新思路, 要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

4. 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必要知识和思维方法并重的原则。

努力营造适合提升学生能力和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与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体现在启发开导学生方面。教学要有学术气氛, 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科学的辉煌成就, 都是多门横向渗透与交叉的结果。学校要有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相信学生是未来的创新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即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 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 要善于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这样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就奠定了提高创新力的基础。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高等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核心目标。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学业成功的标志和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在教与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和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技巧的掌握, 要注意学校和学生协调配合, 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2

一、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但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才观, 还需要有极强的专业素质, 有宽泛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另外, 还要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 有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要解决思想问题, 要乐于接受现代教育新观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至学的转变,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变死学为活学, 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身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师生彼此尊重, 教学相长, 创设一种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学习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三、营造一个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

一是在学校的每个人包括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人, 都有充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任何不同的意见都可以发表, 都可以进行相互辩论, 在民主中求真知, 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精神, 营造一个良好的能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氛围。

二是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 勇于修正错误, 为追求真理无所畏惧的精神, 使学生用科学的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迷信前人。

四、启发学生质疑, 鼓励他们问难

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追根究底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要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稀奇古怪甚至错误的问题, 教师也应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造发明的前提, 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思想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猜测。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竞赛,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3

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具有强大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推动。学校教育作为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高职高专学校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教育学校,这些学生将来都会走进不同的工作岗位,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这些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在社会中能够得到最突出的表现。

创新的实质就在于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中能够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发现并且利用新的事物,重点在于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标新立异、大胆地探索。这样就能够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课堂,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主动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你能够充分体现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凸显出自己主人翁的学习地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幸福感,激励学生养成创新能力。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生身边的数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发现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影响力。为此,更加重视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为了能够让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创造能力,便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力提倡培养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正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再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门和教育人事边进行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胆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多次提出并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知识作为思维和逻辑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效果。高职高专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大难度和深度,本身就是一个考验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学科知识,而且数学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比较激发和培养。为此,教师应该多加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培养学生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能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等数学知识微积分中的极限知识时,学生在学习的概念的时候理解的都不是十分清楚和透彻。这个时候我便利用古代的极限思想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转却理解极限概念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建立起学好数学,并利用数学进行创新和创造的意识及能力。而且在引入概念或是讲解概念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熟悉的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这样便会在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

二、数学课堂要抛砖引玉,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各种概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逻辑思维清晰,语言表达简练以及知识阐述的科学严谨,在数学教学中会有很多数学定理以及数学定理的推论过程,但是缺少相关探索环节的设计,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去营造自主探索知识的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完整的思维能力来顺利地获取知识,准确地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之前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然后帮助学生把握创新思维的关键,逐渐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习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争取能够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归纳和总结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高等代数知识——矩阵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矩阵知识入手,寻找其具有规律和方法,然后顺藤摸瓜一步步地摸索和探索具有难度的矩阵知识。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每一种思维方式的特点,猜想每种思维方式,并且不断探索和验证自己思维方式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就会从简单的知识入手,逐步理解矩阵知识的精髓,最后全面的、准确的正握这部分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个逐步锻炼思维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高职高专的数学课堂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侧重于愉悦氛围的营造、科学教学方法的探究、着力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钳工;实训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培养专业的技能性人才是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要求逐渐提高,尤其看重员工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这样的人才以后在企业工作中,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

在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创造性思维,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越来越深受广大专家学者的青睐,虽至今未对创造性思维进行统一的界定,但根据各种分析研究,可将创造性思维看做一种状态或过程,是人们发展过程中,将感知记忆作为基础,实现探索的目的。[1]在钳工实训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其具体特点如下:第一,独创性。老师在学生实训练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要积极思考,对传统定义、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在实训过程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联想性。学生具备较强的联想能力,在面临困境、遇到难题时,其思维才可以快速的向纵深方向发展,思考问题才能更加缜密,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着很大的意义和作用。第三,灵活性。所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就是不断突破传统的束缚,不一味依靠课本知识,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懂得灵活变通,在实际操作学习过程,对问题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让思维变得更为灵活,提高自身水平。第四,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控全局,对问题不断转化和分析,从而让问题变得简单。求异性特点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现,由于人的思维在不断的拓展和创新,常常处于天马行空的状态,思维具备灵活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在遇到问题时举一反三,灵活处理,就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高职钳工中应用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即创新能力培养,是指学生实训过程中,通过一定创新,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或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拓宽思路,间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奠定基础。[2]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具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高职钳工实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钳工实训内容太过简单

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性思考。然而,在众多高职院校的钳工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实际操作的训练,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往往花费大量精力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参加实训时,对钳工认识不足,理论知识匮乏,加以老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忽视,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实训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要以牢固的专业知识为支撑,只有学生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在操作实践中运用自如,培养创新意识。

3.2实训项目枯燥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乏味,让学生利用钳台、锉刀、钢尺等进行基础的锉削练习。长期以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乏味的实训练习,学生自然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缺乏练习的兴趣,只是敷衍的完成老师的要求,极大的影响到实训的效果。[3]在学生主体产生排斥心理的情境下,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自然无从谈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很多学校没有充分考量实训基地的选择要求,导致学生的实训基地选择不当,环境差、干扰多。例如,锉削实习操作会产生大量噪音,影响学生对实训工作的操作反思,无法有效将基本知识和实际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收到抑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3学生身体素质不足,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钳工实训过程中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因为做好一个平面,通常需要多次操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精确度,保证加工零件的质量,也需要学生多次练习,反复训练。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之一。良好的身体素质,保证实训阶段自身体力和精力,才能更好的投入实训练习,反复锻炼,精确掌握钳工实际操作的要领。但是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实训过程会消耗大量体力精力,很多学生消极应对老师的实训任务,被动的接受学习,没有认清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更没有把实训教学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整个实训过程消极怠慢,没有把知识和理论相结合,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3.4实训目标与企业实际相脱离

实训教学过程确立明确目标尤为重要。但是,高职院校在学生实训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老师采用传统的实训方式对学生机械化的进行训练。学生在重复老师的训练时,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有差异,达不到企业期求的效果,降低了学校实训练习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并没有你明确的目标,缺乏实训目的,单纯重复老师的操作过程,因此不可能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提高高职钳工实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陪养的具体策略

4.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只有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在实训教学中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训练时,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务必使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既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保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力求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现实操作结合起来,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老师应多维度引导,训练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热爱学习最好的导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因此,实训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实训的兴趣。传统的钳工实训课程呆板枯燥,学生大多数以应付了事的态度,勉强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训任务,效果甚微。面对如此现状,老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总结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让学生乐意主动参与到实训教学中去,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例如,作为钳工实训的基本课程任务之一的制作课,通常老师仅仅根据教材进行讲解,简单性的示范,学生则机械按照教材图纸要求,进行操作。整个过程,学生只是单纯按照模式进行操作,按照图纸完成零件制作,并不需要主动发动脑力,进行思考。这样的操作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还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培养,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在足够轻松活泼的空间内敢于试错,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总结经验,以此,达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老师在监督学生实训练习的过程中,发展问题要及时指正,师生间要耐心平等地沟通,促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同时,这种亦师亦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教学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实训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

4.3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很好的将创新思维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构成,并通过两种思维形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完成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发散思维,能有效解决问题,主要指对一种问题进行多种解决办法的思考;聚合思维,能保障解决问题的正确性,指对同一问题的多种情况进行整理、综合,确立出一条准确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两种思维共同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及准确性,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4]例如,在进行凹凸体锉削练习时,老师可给学生启发和提示,引导学生掌握凸体加工的解决方法,在学生充分掌握各种加工方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加工方法更为简单便利,借此强化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凸体加工解决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结语

社会的发展变化,科技的进步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良好发展。对于各大高校的钳工实训教学工作而言,老师更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运用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证学生今后的发展学习。

参考文献:

[1]梁小婉.深化高职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46-148.

[2]张海锋.高职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求知导刊,2017(12):154.

[3]万小华.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模式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8):132.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5

知识的日新月异, 经济的飞速发展, 未来的社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未雨绸缪, 在学生阶段, 对他们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 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 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 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 探索规律, 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创造能力是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能力之一。青少年时期, 可塑性极强, 更应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 不断地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新的创新、补充和完善, 使之更为丰富。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 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 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 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 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违背时代要求的种种误区。如“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课上, 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学生抄条条;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 学生则忙于画勾打叉。这种情况会抑制学生的智力发展, 尤其是创造力的开发, 为此, 培养未来公民形成鲜明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历史地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 但它是以潜能方式存在的, 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把着眼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 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境下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潜能, 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做, 并加以正确引导。

二、如何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

1.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创新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观念, 这种意识和观念, 来自学习, 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 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 来更新我们的观念, 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 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就得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 恰当运用寓言、诗歌、歇后语、民谣、音乐、谜语、漫画等,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兴趣的源头, 创造的土壤。

3.利用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五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即“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效果”。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其中这五个要素当中, 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这也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教师应当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 去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 要突出学生参与, 突出学法指导, 突出启发思维等。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再以先知先觉, 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 而应该巧妙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争论, 允许学生质疑。因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 那么,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巧妙提出疑问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 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 发人深思, 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 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这涉及到文理两方面知识, 就其思想政治教学这方面, 我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的大事, 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并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个层面上加以分析。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辩证地思考。总的来说,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形式。既有“课堂心理诊所”“模拟法庭”, 也有“哲理论辩”“热点访谈”等, 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辩证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开发智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重要阵地, 课外活动的形式应该不拘一格, 要精心设计, 认真组织, 讲究实效。一般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可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生对话、演示演讲、专题辩论、知识技能竞赛、社会调查、小品表演、新闻发布等活动,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比如通过调查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缩影,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 启迪创造思维, 培养社会创造力。让他们参观建国成就展, 参加各类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以充分发挥创造欲求, 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创造能力。组织学生观看时事新闻,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 关心社会进步, 开展小论文创作比赛, 直接展示创造成果, 激发创新精神。

5.在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时要坚持人格教育

通过教学, 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论背后闪光的人文精神, 去感受先知先哲的智慧与人格的魅力。如高一至高三的内容中都有一些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要让学生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学生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是浓烈的民族情感、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主义理想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既受到人格教育, 又可将这种感情、理想、责任感转化为不断探索、创造的强大动力。

三、结语

小学生美术创造能力培养初探 篇6

小学美术课堂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学生创造力发展受到了束缚。首先, 小学生的美术课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室空间内进行美术的学习不利于小学生自由地进行想象和发挥, 沉闷的教室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其次, 国家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美术教材, 全国各地的小学使用的都是这一套教材,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风俗人情和文化习惯差异较大, 这使得美术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各地区、各学校和每个学生的具体要求, 这就影响了孩子的创造力发挥空间;美术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依然受到教师的主导, 发挥的空间很小, 教师注重的是美术技能的培养, 通常会让学生进行画作的临摹, 学生没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学生临摹出来的作品常常没有神韵, 形似而神不似, 使得美术教学变得呆板、无趣。

小学美术课组织美术活动的时间有限。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接触到自然风光、社会百态, 这样他们脑中有了对大千世界的直观映像, 这样他们才有了进行创造和创新的素材。但是, 小学美术课相对于数学课和语文课来说, 课时已经很少, 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教师组织美术活动。教师即使组织了教学活动, 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大多是绘画的创作, 没有其他的美术创作形式, 这使得美术活动对于小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力度也是微小的。

小学美术教师本身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中小学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巧, 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 创新基本不在中小学教师的考虑之列, 小学美术教师也是如此。加之小学美术学科相对于语文和数学学科来说, 重要性不高, 课时比例很少, 不受到学校的重视, 美术教师更加没有创新的动力。目前, 大多数美术教学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满足于教导学生的绘画技巧这个教学层面, 教学观念陈旧又根深蒂固, 这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大隐患。

二、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首先,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设置有趣的课堂导入, 设置疑问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创造的欲望。比如说教师可以用泼墨的方式开始课堂教学, 泼墨就是把墨泼在纸上进行绘画的一种方式, 小学生会觉得这种绘画方式很有趣, 跃跃欲试, 积极参与, 但是经过实践, 他们会发现泼墨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泼在之上的墨还没有动就已经滩成了一团, 形成一个很难看的饼状物。这时候小学生就会产生疑问, 老师是怎么做好的呢?我把墨泼成这样还有什么补救措施吗?这时候教师适时引导, 让他们在这团黑乎乎的东西上添上几笔, 看能不能画出别的东西, 小学生受到启发, 将泼在之上的墨团天上几笔, 花了一只小鸟出来, 这对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幅画好基本场景的画作, 流出足够的空白让小学生自己发挥, 让他们大显身手, 各展长才。比如说, 教师可以画出一条河, 让学生将其他的场景补画出来。有的学生给河里添上小鱼和小青蛙, 有的学生在河边画上小草和小树, 有的学生在河上画了一座桥, 每一个学生添加的场景都不一样,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学生争相创作的过程中, 创造力被激发, 小学生的创作欲得到满足, 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另外,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去欣赏名画, 引导他们去观察名画中的场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术作品的欣赏, 它能够帮助小学生去感受名画的魅力, 领域名画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名画一般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和心血, 展示了作者要表达的绘画艺术, 是绘画者本身对于世界精心观察和体会的结晶, 通过名画的欣赏, 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 改善自己的观察力。比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以齐白石大师的巨作作为观察的素材, 齐白石画出画出虾躯干灵动、透明, 须子鲜活、惟妙惟肖, 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吓在池塘中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 这种神韵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就练得出来的, 齐白石本身也观察虾数十年,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才画出虾的神韵, 这样的故事可以给小学生很大的启发, 他们要创作出美好的作品就要学会观察, 坚持观察, 在观察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方能获得成功。

总之, 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改变教师上课死板、无趣的现状, 给小学美术教学足够的重视, 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课堂导入, 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添补画作空白, 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创造的源泉, 小学生只有耐心观察, 才能获得创造的灵感。

参考文献

[1]黄云芬.在美术活动中尽显孩子创造力[J].大成美育, 2010

[2]小学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小学生美术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篇7

在绘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让儿童掌握好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进行二年级教材“洗澡”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课前引导,让每位学生回家后由父母给自己洗澡或一同洗澡,通过洗澡体验加以再创造。在上新课时,老师充分讲解洗澡的各种动作,并在黑板上演示不同洗澡动作及范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洗澡的不同动作和方式。通过对此课的绘画表现,学生将创造思维充分展示出来,不同的作品映入我的眼帘,如表现在澡堂洗澡的不同人物高、矮、胖、瘦,热气满屋,满地泡沫,作品生动、稚拙、趣味咄咄,显示出儿童的智慧和才能,开拓了思维,激发了作画的灵感。

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主动性,以提升他们的创作构思能力。如在教学生画“好吃的水果”时,先介绍新疆是瓜果之乡,让学生尽可能到集市上观察或要求父母买上各种各样水果并加以品尝,丰富感知认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想象,创作一幅表现水果的作品。通过前期观察后期品尝,学生作品生动风趣,学生的创作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

儿童画创作是儿童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对所表现的内容感受程度的深浅,是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要创造情景,让儿童置身画境,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

将知识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亦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上二年级的手工制作“小花帽”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维吾尔小花帽的种类、花色、图案,使学生充分了解花帽的特征,增强记忆。然后学生通过老师指导很快就用彩纸,通过剪、贴、粘完成花帽制作,花色品种繁多,完成了一堂相互合作手工制作课。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富有乐趣,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气氛

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创作思维,教师还必须运用姿势和表演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例如在画舞蹈姿势,以及跑、跳、蹲等人物动态时,教师除了黑板演示,又辅助以姿势,学生再亲身体验一下,这样才能把动态线画准,把人物形象画美。

在美术创作工具的使用上,也要培养学生和创造能力,低年级学生用水彩笔涂色涂小幅的还可以,涂大一些的画面,笔太细就不好使用了,我要求学生画大画,用水彩笔构线,大面积的颜色使用蜡笔或者用油画棒涂色,涂得又快又匀。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工具单独使用和结合使用的方法,如单色彩笔勾线、蜡笔油画棒手涂、油画棒刀刮法、水彩和蜡笔结合使用法(油水分离法),使学生在创作中灵活地运用美术工具、材料进行自我表达。学生的进步使人欣慰,优秀的习作画中有情、画中有景。

在创作画教学时,教师还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支持学生大胆发表见解。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解答问题进行创作构思,如命题画“家乡新变化”一课,通过对家乡变化的观察,了解建筑变化、街道变化、人们的生活变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成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奉献给他们”。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中,因势利导,根据创造心理学的原理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8

一、激发兴趣,开启创造之门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思想火花得以点燃,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有关研究(J.Guilford,1967)表明,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都有显著特点: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创造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金钥匙。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个性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灵活多样的激趣方法(如故事引入、布设悬念、精心设问、创设情景、幽默诙谐等)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恰当地运用语言、手势、表情等“艺术表演”,刻意出新,活跃学生的思路。教学《春》时,课前通过现代媒体,诸如音乐、图象、朗诵等手段创造出“春”的氛围,使得学生置身于百花齐放、春意盎然的情景中,思维激活了,学生才能创造性地理解文中拟人、比喻等大量的修辞。教学《孔乙己》前,先让学生回顾他们所熟悉的鲁迅笔下的人物,并让学生模仿一下他们的典型语言、动作和表情,在争相模仿的过程中营造了宽松、民主、积极、和谐的氛围。学生精神振奋,思路活跃,并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有了由内到外的第二次创造。

二、提出问题质疑创造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学研究证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对问题的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启发学生善于质疑。质疑是提出问题的起点,也是创造的思想之源。因而,老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通过正问或反问、直问或曲问的方法向学生设疑引问,激发并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充分发扬民主,珍视学生的原始观念,对浅显的质疑,甚至是胡乱的标新立异,教师都应首先肯定其积极的态度,这样才能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使他们产生积极探索的内驱力。

比如上《菏塘月色》时,我曾经在学生基本熟悉文章后,激发他们对写作手法进行质疑,果然学生们对第六自然段中蝉声与蛙声的描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一位同学提出这种烦躁的声音与前文静谧的意境不协调,应删掉。第二位同学否认说,这是以噪衬静,更加突出静谧的意境。而第三位同学又提出新的疑问:“蝉在夜晚会叫吗?”这个问题当时犹如一声惊雷,镇住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人能答上来,不想第二天,一位同学却又提出了见解“朱自清想超脱现实世界,因而把菏塘当作了理想的梦境,但这理想毕竟无法实现,终是假的,所以他用无中生有的夜晚蝉声有这种寓意和暗示。”这样层层否定的质疑,使我深刻感受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要不断深入地引发了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三、由此及彼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充分挖掘教材的联想点,采用对比、相似、相关等多种联想方式,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作横向或纵深的广泛联系,多层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如古典诗歌中“青山”有多种意象。故乡居所的象征:“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远志从容之意:“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万古长存之容颜:“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修辞中的比喻也是一种想象创造,抓住本体的特征,通过激情想象,创造出丰富的喻体物象。由《林黛玉进贾府》引出“女人如花”的想象:罗敷是春日晨曦朝雾里一朵含露的山茶花;林黛玉是寄居他人屋檐之下的一朵娇柔的蔷薇花;祥林嫂是寂寞旷野中一棵可怜的苦菜花。这些丰富的想象,不但揭示了人物的主体特征,而且通过迁移物化对人物进行了第二次形象的再创造。对潜台词的再造想象,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如《雷雨》中鲁侍萍的几处“岔话”,可想象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周朴园口中发出的“哦”,以短叹代长句,可让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羞耻、窘迫、惊惧、讨厌等多种不同的心态。补写续篇,丰富想象。如《项链》的结尾,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自己的钻石项链是假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映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合理的结尾:或悔恨不已,一蹶不振;或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或争吵不休,诉诸法律;或讨回巨款,重新生活;或面对现实,劳动致富。在学生自由的想象中,创新思维的闸门也就被打开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想象再造。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人生体验的参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特定时空,才能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内化再造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有不同的想象,就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从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化创造。

四、发散思维多向创造

美国科学创造心理学奠基人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实践证明多角度、多渠道能唤起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热情,从而培育起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应合理地组织安排发散性思维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向着求“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的过程中,养成思维“发散”的习惯,如一词多解、一事多解、一文多尾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顺向思维,即循着问题的直接指向或常规认识去思考,这是人们常用的比较稳健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即对原意提出质疑,从问题相反的角度去思维,这种新的思维角度,往往会带来新的思考结果。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已为大多世人所耻笑,认为他不懂装懂或不学无术,终被淘汰,这就是顺向思维。而有人把南郭先生“逃”的行为与当时某些领导无能却又赖在职位上不肯让权的“充数”现象相比,从而赞扬南郭先生有自知之明和非凡的勇气,这就是逆向思维,富有创造性、新颖性和敏捷性。

横向思维,即把类似的零星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比较,从中得到启发,促成创造。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时,可以引导学生把阿Q要革命却被“革命者”所杀死;孔乙己想成秀才却被举人毒打致死;祥林嫂信奉神权却在神的祝福声中惨死联系起来,从人物相似的死因这一横线,进行综合比较,这样无须教师分析,他们自然就能上升一个层面,创造性地感悟到鲁迅笔下“劣根性”的丰富内涵。

纵向思维,即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深入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更新的结论。如在评析《我的叔叔于勒》中小若瑟夫对于勒叔叔表现出同情、善良的性格时,多数同学简单地把他理解为正面的理想人物。于是我引导他们推想:若二十年后,仍旧贫困不堪的于勒再次回来,已成一家之主的小若瑟夫又会怎样对待他呢?经过争论,最终的答案是他的灵魂还是被金钱腐蚀而离弃骨肉。这样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两代人的身上,更深地体会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与人情的关系,获得了思维上的突破与创新。

五、直觉创造灵感创造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多维、非程序化的思维,既有理性的判断、推理、想象,也有非理性的直觉和灵感。直觉是指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不通过逻辑推理而对客观事物规律性在瞬间进行的直接洞察。生活中农夫识牛,骑手相马以及情人之间的所谓一见钟情等都含有直觉的因素。对于平时喜爱文学创作的学生来说,直觉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复杂的文章在刚刚着手的时候,对其中的人物、事件、细节的安排,选择怎样的主题、结构、手法等问题,作者不可能预先都做到周密推理和严谨计划,那么在创作过程之中遇到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直觉的预感功能和抉择功能来帮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阅读、写作经验作出瞬间抉择,使得创作思路不被打断,文章一气呵成。

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中,经过研究、探索和实践积累后,思维高度集中时(思维潜在意识被激发状态)突然产生的富有创意的思路。三国时,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一心想除掉弟弟曹植,有一次,他要曹植在七步时间之内作成一首诗,否则就定曹植死罪。在生死危急关头,曹植自然不可从容构思,借助于自己的才华、智慧和逼发的灵感,终于在走七步内作成了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直觉、灵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在日常教学中是可以培养的。首先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要求学生大量涉及课内、外知识,充分做好知识的准备。知识的广博性与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当大脑潜意识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信息的联络库,这样在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一刹那,往往就会受到联络库中某种信息的诱发,产生顿悟。其次,对问题要深入思考,这又是灵感、直觉形成的必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的突破接近临界点。清初学者陆世仪曾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象爱因斯坦在对某一问题陷入沉思凝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常常一言不发,甚至两眼发直,会焦急得象害了一场热病似的,在屋内踱来踱去。正因为他有非常人的思考,才有非常人的悟性。最后,直觉、灵感的产生还需要特定的情境、条件的刺激和诱发。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愤”(想求明白而不得)和“悱”(想说出而又说不出)即是特定的情境。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有一次遇到一位患尿潴留的生命垂危的病人,在苦苦思索找不到治疗方案时,见到一个孩子吹葱管玩,一下子就受到刺激,出现灵感,他把葱管插入病人尿道,用嘴把尿从病人体内吸了出来,历史上第一个导尿术就这样开创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一大研究课题,亟待我们共同探讨。

重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篇9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一、明确什么是创造能力

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创造能力。第一,创造能力在于敢于质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认知的冲突,积极思考,从而形成对问题的认识,继而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答案是否正确、肤浅还是光怪陆离,其最大的作用已经呈现出来了,就是通过质疑,学生的大脑思维得到了调动,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应征赴前线,不幸负伤被送到医院。在病房的墙壁上,刚好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他看着这幅地图,不禁产生了疑问:大西洋两岸大陆各自的海岸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相似。他在脑海中努力寻找着其中的规律,对海陆固定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之前大陆应该是连在一起的。之后,他精心研究,终于获得证据,大陆漂移这一学说由此诞生。第二,创造能力在于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康拉德・希尔顿(ConradHilton)是世界旅馆业的巨头,他在拥有一家旅馆之前,很早就想象自己在经营一家旅馆。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经常在游戏中扮演“旅馆老板”这样一个角色。借此,成功后的`希尔顿便将连锁店发展到世界各地,他本人也开始享誉全球。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1.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说”的方式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说”不是要求很空,脱离实际生活,漫无边际地谈,而是贴合课文内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一个恰当而准确的切入点,一定不会让学生无话可说。例如,在讲完《西湖》一课后,教师可以借作者介绍的西湖美景,询问学生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想不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学生写景提供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演”的方式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在语文的课文中,有非常多的情节生动、活泼鲜明的语段语句,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一下、理解一下,会很难让他们体会到文章的妙处。并且时间一长,也会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小甚至消失。因此,教师带领学生演绎文章,将课文情境再现,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扮演小白兔、小灰兔以及兔妈妈的角色,通过学生对三者对话的演绎,让他们能够理解这段话中的一些词语。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增强,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样,对于一篇文章的欣赏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立场和心态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不相同。而教师硬要规定一个问题该如何作答,最后的结果必将是消极的,会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固化,越来越不知变通。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出现独特的见解也不足为奇。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及时与周围同学进行交流,碰撞出火花,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

2.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变通,让其冲破思维僵局,多途径、多角度、多方位对问题进行恰当的剖析和解决。意义如下:一方面,求异思维的培养。这一思维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独立的思考。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乌鸦喝水的方式并不是最快最好的,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会有非常好的想法迸发出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求同思维的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并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求同思维也是一种创新,教师可以将两篇类型相同的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使学生从内心对两篇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3.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做出适当评价,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燕子》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些练习题是关于句子对比的,同学们都知道原句好,但好在哪,他们都说得千篇 一律,毫无特色。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进行对比,并及时给予学生表扬,使他们的创造能力更上一层楼。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内容,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一、高职油画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油画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有所改变, 曾出现油画面貌的丰富多彩, 但由于油画打开我国的国门尚短, 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油画教学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1. 教学环节存在弊端

高职院校油画教学体系大都是一个套路, 学生学习的油画内容都是常见的静物、石膏像、人物, 绘画技巧多是按部就班的进行, 把油画写生看成是单纯的技术、造型训练, 虽然美名其曰以基本功训练为主, 但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大都是类似的, 依葫芦画瓢的写生占学生在校学习的主导地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忽视了创作课程的课时量, 究其原因就是学校未看清创作对学生学习油画的重要性, 殊不知在写生基础上加强创作会帮助学生获得技巧, 更好的表达形式美, 拓展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此, 大部分高职院校遵循“素描—色彩—油画”的顺序安排课程, 并将课时安排侧重在学生的绘画基础训练上, 严重者长达两年, 同时在教条的教学程序下, 素描与油画又被割裂开, 在绘画油画时, 往往不考虑素描技巧, 单纯绘画油画, 创作出的作品虽然形体准确, 写实具体, 但整体上缺少创新活力, 显得暗淡无力。

2. 教师创新意识不高

在高职院校中, 资质深的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但这些教师大部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极深, 教育观念陈旧, 在教学手段上缺少创造性, 而年轻的教师却又经验不足, 把握不好创新的分寸, 有时弄巧成拙, 还有一部分教师或出国、或下海经商, 使教师人才流失, 教师队伍不稳定。可见,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使高职油画教育不能与时俱进, 难以跟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再有, 教师教育观念过于陈旧, 油画专业教师教授学生自己的经验与风格, 使学生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展现自己的特色风格, 这样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油画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自认为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摘掉了单一化的帽子, 但不知传授出的知识与技巧仍有主观色彩, 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狭小, 所以在日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 油画教学的单一知识结构会阻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吸收, 教师的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创造性思维在油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基础, 是多种思维方式的集合体。学生拥有创造性思维, 可以超越模仿, 在写生的基础上大胆设计作品, 寻找创作方式的出路, 展现自己的创作个性, 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与一定的审美判断, 学生所创作的作品可以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不再千人一面或留有他人的影子, 那些独特的油画语言会使油画专业学生成为富有个性思维的创造大师。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未被培养出来, 只有单一的思维模式, 唯老师的指导是瞻, 亦步亦趋, 这样形成思维定式之后是难以懂得艺术语言、艺术精神内涵, 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艺术素养, 根本无创新而言, 更否定了油画创作的本体意义。在油画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重技轻道理念, 摆脱固定思维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 重视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效培养, 使之拥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从而创作出内涵丰富, 有一定深度的优秀作品, 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油画人才。

三、油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 艺术教育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 就油画教学而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高职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对学生有传授和影响的作用。作为油画教师, 自身的艺术观点与思想会在传授的过程中逐渐地影响学生, 渗透给学生, 同时教师的信心以及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社会对其有更高、更新的要求, 油画教师想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丰富自己, 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 教师无论是在言行上还是价值取向上都要有责任心, 也要有社会责任感, 不随波逐流, 不追求功利, 这样油画教学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优秀的人才, 所以在自身素养方面更应注重知识与文化的结合, 尊重知识文化, 保有学术精神。

当然, 教师也要及时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注意传授知识的手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如今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就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 因材施教,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 并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中, 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

2. 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培养油画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即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方式。在油画教学中适当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启发学生在创作时对事物逻辑关系的改变。事物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 如果能调动启发学生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打破人们头脑中正常的、固定的思维模式, 积极地运用发散思维, 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 可以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 改变事物的比例关系, 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比例, 让之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这样会使画面具有创新的活力。再次, 运用多种辅助手段, 改变事物的形象, 或者把不同的事物局部切断, 重新组合, 甚至可以大胆地尝试改变事物的色彩, 进行绘画创作。这样启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就会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励学生不断地创新, 取得好的成果。

3. 鼓励学生联想与想象, 提高创造力与设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与想象。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把相同的事物联想在一起的能力, 由一个事物想到同类的其他事物, 由生活的一点儿想到一面, 进而把想象与联想结合起来, 获得新的见解, 发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力, 使油画艺术发展之路更加宽阔。

4. 鼓励多学科横向交叉学习, 发展技能型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中, 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外, 还要注意对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越全面, 他的创造性的潜力也就越大, 也就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多学科横向交叉的学习, 吸取各个学科中对创作有利的因子, 使油画的创作更加的灵活, 总之知识积累得越多, 理解得越深, 思维也就越活跃, 创作型思维的培养也就会达到质的飞跃。

总之, 在油画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鼓励学生多研究, 多思考, 多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使油画教学大放异彩。

摘要:高职油画教学曾大声呼吁创新, 但部分院校对创新的理解过于简单, 甚至出现误导, 导致油画教学与传统油画教学割裂, 走向了一种极端教学, 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本文从油画教学现状、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创新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希望教师在继承传统油画教学的基础上有所革新, 改变单一模式, 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高职院校,油画教学,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刘景鑫.油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吉林教育 (教科研版) .2007 (7) .

上一篇:岩土工程勘测建筑工程下一篇:创新数学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