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十篇

2024-05-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篇1

高校必须创新就业渠道,努力探索新型就业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就业服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顺利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满足率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开展分类指导,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定位和发展,从观念和态度上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场认知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并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高校就业工作评估范围。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2]

目前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已全面铺开,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重视。高校就业工作也从就业指导向就业服务发生着深刻转变。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可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提高三个阶段探索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特色的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也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自我成长、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人岗匹配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课教师上课前必须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项内容,只有明确以下四个问题后才能确保课堂讲授充满自信。

(一)明确教学对象

任课教师接到教学任务后,第一项准备工作就是熟悉参加教学的学生情况。全面分析学生现状,了解学生需求,比如了解学生的姓名、年级、专业、性别构成等基本信息,避免上课之后才发现教学对象与自己的想象存在较大出入,出现教学设计不适合教学对象的情况。职业生涯规划课开设为必修课的高校,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构成相对比较集中,任课教师可通过前期交谈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前了解学生,必要时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全面分析学生现状和需求后,要思考如何将教学大纲与学生现状有效结合,如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方式是否被学生所接受等。职业生涯规划课开设为选修课的高校,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构成相对比较分散,任课教师则可提前了解学生的年级和专业构成,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近期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生所在学院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等。任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是教师关心学生、亲近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课程和任课教师的过程。这项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课教师上课之前要做,上课之后仍然要做。

(二)明确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基本情况摸清之后,任课教师第二步就要熟悉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大纲和参考书,明确课程学习目标。熟悉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是任课教师第一次课前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做的基础工作。通过浏览主要参考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动态,这是开课前的准备工作,所以必须在开课之前做,同时也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工作,所以开课之后仍要继续做。

在这项准备工作中,特别不能忽视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因为讲授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大纲上都有明确规定。如果要求统考,则各任课教师必须统一在大纲的要求下上课,否则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到了学期末的时候就无法做到统一考试。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在教学上相对比较自由,怎么教和教什么拥有较大的空间,但必须明确这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独具特色的地方,是对教学客观规律的遵循的结果。

(三)明确教学内容

在没有统一职业生涯规划课教材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任课教师设计教学内容要对课程进行整体分析,首先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性质,即本门课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其次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概况,包括教学内容和各主要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确定重点章节和难点章节。再次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确定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比例占多少,是否需要安排社会实践,如开展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践性环节。最后确定教学进度,根据分析结果,具体分配课时内容,从而形成教学进度表。

这项准备工作必须注意的是,课时安排要留有机动和回顾总结的时间,避免上课中途出现特殊情况耽误教学进度。教师对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进行仔细备课,将基本知识点、讲解的重点难点、课堂游戏环节和案例分享熟记于心。

(四)明确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要做到不能将个人情绪带上课堂。从踏进教室的第一步开始,就向学生传达着很多信息,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教室,以无限的热情站上讲台,整个教学的过程面对学生,从里到外、从言行到举止保始终持良好形象。任课教师精神饱满、衣着整洁、神态自若、和蔼可亲的气场就能汇聚成一股神奇的亲和力,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眼中有学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任课教师备课充分,上课内容非常熟悉,不在授课过程中时常埋头看教案,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准备充分,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这项准备工作必须要注意的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法要结合课堂气氛适时发挥或创新适合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的情况。

有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总体备课,任课教师便可做到心中有全局,授课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分时备课和具体讲授时,就能衔接前后,连成一体,形成系统。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兼具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的综合课程,注重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其不同于一般以知识掌握为目标的课程。教育部在发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训,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的核心。”[3]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当代青年特点的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任课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解脱,能够让学生从观念和态度层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唤起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的欲望。

(一)认真对待首次课

每学期的第一次课也叫首次课,是整个课程的开场。首次课上任课教师的自我介绍非常重要,虽然用时不多,但作为任课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就职演说”,特别是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开设为选修课,学生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下,首次课就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首次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为学生指明本课程的学习方向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课程教学的有关要求和规定。首次课准备充分讲得好,将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作用,能为后续行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次课任课教师的自我介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决定学生对任课教师和对本门课是否感兴趣的关键,也是决定本门课行课顺利与否的关键。任课教师务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诙谐的语言,从过硬的专业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历方面对自己的任课资格加以介绍。这可以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成师生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心,进而增强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信心。任课教师的自我介绍除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外,更要阐明自己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态度。但必须明确的是,态度是内在立场的外在表现,不在过多语言的表白,在于自然的流露,是教师对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基本立场所决定的。

(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主线是教学的灵魂,不能随意变化。但任课教师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其授课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1. 巧妙分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体验性和参与性极高的课程。学生的参与度越高则表明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热情越高,本门课对学生的影响度也就越高。任课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以学生体验为导向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程设计原则,分组学习则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

首次课巧妙的分组安排,特别是跨专业、跨年级通过选修组成的教学班,可以将原本熟悉坐在一起的学生分开,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小组是相对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同学,组内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合理分组后,可以确保在后期的学习和游戏过程中让喜欢结交新朋友的学生愿望得到满足,同时也可以让性格相对内向、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的学生锻炼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

但分组必须注意的是,一旦组员确定后,应让各小组自己讨论选出负责人,并赋予小组负责人相应的权力和工作职责。如负责每次课小组成员的清点、小组作业的上交和分发、课堂讨论时组内成员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协调组内外事务,确保后续的课坚持按组坐定,否则分组毫无意义。

2. 内外兼修——以良好的教态进行课堂讲授

任课教师的教态既包括外在的教学姿态,也包括内在的教学态度。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任课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从里到外始终保持良好形象。任课教师声音洪亮、严谨自信教态就能形成一股神奇的向心力,让学生情不自禁被任课教师的气场所吸引。自然的教态流露表现在任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全过程能做到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案,讲起课来就底气十足、从容不迫、有条不乱。只有心中有教案才能做到眼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就能形成师生的目光交流,学生在任课教师亲切的目光中,能获得启迪和鼓励,任课教师在学生专注的目光中,同样也能感受欣慰和自信。师生在目光交流中达成默契,就能形成一种十分宝贵的思想与情感互动。

任课教师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是对学生高度的负责和平等的尊重。但任课教师必须注意的是,眼神和语言要照顾到课堂上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珍视自己的课堂参与。

3. 寓教于乐——巧妙融入游戏和案例分享

职业生涯规划课不是一门专业课课程,而是一门依托于成功学的原理,借助心理学、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进而规划自己一生的方法学课程,也可以说是一门生涯成功方法学课程。[4]所以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学生无须深刻透彻了解其中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只要能够明白其中事理,能够书本知识为我所用就是课堂讲授的最终目的。通过课堂上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生动贴切的案例分享、易于实施的操作工具演练运用,不但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游戏互动和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传授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换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改变学生不习惯独立思考、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状况,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互动和案例分享的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但课堂游戏的运用和案例分享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游戏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新颖度和趣味性,让学生对游戏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互动游戏中来。案例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和内涵性,好的案例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案例教学是服务教学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选取的案例要紧贴教学内容。其次教学实践证明,选取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案例,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互动游戏和案例分享完成后,任课教师要及时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透过学生的讨论分享,任课教师要适时引出相应的理论操作工具加以说明。比如在讲授自我认知章节性格认知中的能量维度——内向和外向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先做两人一组互问互答对方三个问题的游戏,让学生分享两个人在问和答的过程中表现有何不同,然后引出MBTI性格类型能量维度内向和外向心智过程的区别,最后才提出性格的概念解释。在学生观点和工具运用的基础上,任课老师要及时总结、凝练出相应的理论概念回到课堂讲授上,让学生明白原来书本上的理论概念如此通俗易懂和易于实践运用。但这个环节必须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把控全场气氛,做到结论及时分享、课堂讨论激烈而不至于混乱。

4. 现场演练——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Engar Dale)的学习金字塔模型,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将学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小组讨论、现场演练和实际运用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效率,任课教师必须注意行课过程中适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这两个积极性。

知识能够在讨论中成倍增加。经过多次讨论的知识,不仅更丰富而且更深刻,参加讨论的人自身也会在讨论中得到提升。课堂讨论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无论是讲课还是听课、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真诚的参与讨论,个人知识就会成倍增加。课堂上互动游戏和案例分享的正确运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任课教师可适时抛出辩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凡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就积极起来辩论。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为各发言小组计分,计分与小组的综合成绩挂钩,并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当场加分肯定,根据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期末课程考核成绩挂钩,这样可以避免少数学生在讨论中应付、不积极思考、不认真发言的情况,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5]但这个环节必须注意的是,在课堂讨论阶段,任课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案例、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观点,阐述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及如何统一意见得出观点的过程,让小组的每个成员平等参与讨论的全过程,拥有均等的发言机会。

(三)乐于与学生分享

任课教师乐于与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及感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更是任课教师和学生真诚沟通的润滑剂。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向学生分发礼物,教和学是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认真对待、努力付出。任课教师在首次课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学生无论在课堂、课间或者课后都能及时与老师分享学习心得。任课教师只有对学生感兴趣、主动走进学生世界、愿意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把学生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心甘情愿的帮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任课教师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与学生快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是任课教师个人能力不断提高和心态年轻化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愿意为职业生涯规划课主动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强化。

三、课后及时总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任课教师课后及时总结,不断充实自己的上课内容、不断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是职业生涯规划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模型CASVE循环理念在授课过程中的有力实践,也是有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质量的及时反馈。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发的灵感、一句颇有意义的话、找到一个既贴切又生动的案例都是值得记录的宝贵成果。任课教师可以随身准备一个小本,及时记录突发的体会和感想,只要坚持不断积累授课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一定会越讲越好。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和学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是源,教学是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工作,是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和规划的工作,做助人的工作,首先是要帮助自己。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一定要关注到自己也有需要,自我成长和修炼同样重要。[6]任课教师要坚持不断学习,贴近学生工作一线,真实了解和感知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不断积累个体指导、团体辅导的工作经验,不断丰富自己,从平时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成长,只有不断寻找自己教学的乐趣所在,发现自己教学的价值所在才是自己愿意主动付出,并真正热爱职业生涯课程教学的不竭动力。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还可以用夸张的身体语言、真实的视频演示、图文并茂PPT课件、让学生分享实习及求职的亲身经历、课间休息时播放轻音乐等方式走进学生、吸引学生。总之,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运用正在不断深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授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从事这门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没有枯燥无味的课程,没有不想自我实现的学生,只要用心关爱学生,努力探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每一次课都当成第一次课一样对待,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质量就能不断提高,这门课就能变成学生真正喜欢、受益终生的精彩课程。

摘要: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逐渐转变为必修课的背景下。以实践性和体验性为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对教师以知识构建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内在需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任课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从课前准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课后及时总结提高入手,才能切实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东.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2]李强.基于职业生涯辅导的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3]余子牛,曹昊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证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2).

[4]方伟,王少浪.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8.

[5]丁翠玲.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篇2

关键词:高校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生涯规划

一、职业锚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一) 职业锚理论。

美国著名的职业管理学家施恩 (Edgar H.Shcein) 描出职业锚 (Career Anchor) 的理论。职业锚的核心内容是职业自我观。包括自身的才干和能力、自身的动机和需要及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职业锚分为五种:技术或功能能力型职业锚、管理能力型职业锚、创造型职业锚、安全或稳定型职业锚和自主或独立型职业锚。职业生涯设计理论还包括职业发展目标理论, 金斯伯格、萨帕、施恩和拿破仑·希尔都对这一理论有所论述。目标理论包括目标的确立、目标分解和目标组合。总之, 职业锚理论和职业发展目标理论对进行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也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二)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人的职业生涯是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的。因此, 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长远性。任何一个阶段都是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好坏都对生涯整体有影响。因此,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规划时, 一定要注重职业发展的生涯特点, 既要立足现在, 又要看到过去的背景以及未来的远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入学伊始就开展起来, 直至毕业。这就需要从人力、物力等多角度考虑, 尽快建立起从大一到大三, 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各有侧重, 横向、纵向均有联系的, 系统化、动态化的职业规划与学习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生涯规划的契合

(一)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指个人结合自身的情况、当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 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道路, 确立教育计划、发展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行动的这样一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一个人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 包括选择何种职业, 在哪个地区和单位从事这种职业, 以及担任哪种职务等内容, 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预期。如何实现这个预期, 达到理想的职业生涯呢?这就要扬长避短地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 然后确立学习计划和发展计划。而职业目标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可以通过学习积累来提高。为了使学习更有效率, 更有动力, 对学习生涯也要做一个规划。

(二) 学习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对接。

对大学生而言, 随着就业方式的市场化, 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体, 不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教育部门的安置。对于高校来说, 学习生涯规划就是学生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相结合, 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基础上, 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 确定其最佳的生涯发展路线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学习和实践训练来积累和提高职业素质与能力的一个过程。学习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在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准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需求,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来设计。在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中, 大学毕业生必须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理想与学习生涯结合起来, 制定每一学期的学习目标并付诸行动, 在行动中对规划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规划学业与大学生活。统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生涯规划,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 一是要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 需要构建一个以专业知识为核心, 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及一般知识为支撑的稳固的、宽泛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培养职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即具备从事本行业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相关专业能力。学习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 提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增强英语口语能力, 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组织, 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可以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 开始有选择地加强专业课的某一领域的学习或辅修其他与职业目标有关的专业知识等。在制定操作目标的过程中将上述项目分解到每学年、每学期、每月、每周, 甚至每天, 确保学生每天均能按目标开展相关学习活动, 获得相应的学习动力和个体发展, 从而实现学习生活的“职业化”, 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实现“人职匹配”。

三、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

(一) “人职匹配”理论与学习生涯规划。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 (Frank Parson) 教授提出, 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作为职业选择的经典性原理, 至今仍然正确有效, 并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职匹配理论为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根据人职匹配理论, 学校应充分认识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根本宗旨, 即帮助学生实现最理想的人职匹配。我们可以借鉴上述三个典型的人职匹配理论来进行学习生涯规划, 但是, 将人职匹配理论应用到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的实践当中, 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第一, 从观念上讲, 学校及学生自身仍对学习生涯规划的了解不足, 重视程度欠缺, 在实际规划过程中, 容易过于重视片面的就业率、升学率而忽视或偏离人职匹配的规划原则;第二, 从制度上讲, 多数学校尚未具备一套系统、立体、完整的学习生涯规划组织体系;第三, 从实施条件上讲, 人员、资金、场所、信息来源等条件不足。这些都阻碍了学习生涯规划工作的实施。因此,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自身, 都要为实现理想的人职匹配积极利用并创造各种条件, 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涯规划。一是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专业, 结合自己的兴趣, 选择合适的职业;二是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及不同职业的能力要求, 合理地进行学习生涯规划。能力的不同, 学习的规划就有差异。每个人的能力倾向是不同的, 不同职业的能力要求也存在差异, 要实现人职匹配, 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能力要求与职业相适应。因此, 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 要尽可能地培养自己职业目标要求的各种能力, 这也是大学生就业时的优势之一。

(二) 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的步骤。

1.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 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目标。确立目标有以下主要原则:第一, 可实现性, 即目标合理, 可能受到的意外因素少, 以及目标要有一定高度, 目标如果没有挑战性就没有为之努力的必要。第二, 所谓目标, 一定要有时限, 这是“目标”的特性之一。第三, 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 这是“目标”所具有的另一特性。

2. 准确分析环境因素, 对职业目标进行可行性评估。

职业目标设计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 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 发展变化情况, 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可行性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的分析, 即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和企业分析、个人条件分析。宏观和中观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动态信息, 这部分分析因人而异的程度较低, 但要注意信息提供的完备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

(1) 宏观环境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宏观环境分析包括:高校就业政策、劳动力供求状况、经济形势等。

(2) 行业和企业环境分析。主要是对目标行业的分析, 包括目标行业的发展现状、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目前该行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环境分析包括某具体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以及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前景等。

(3) 个人SWOT分析。主要是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的发展潜能, 在可行性分析中, 此项分析很关键。其中S (strength优势) 、W (weakness劣势) 称为内部能力因素, 主要指个体或组织的优势和劣势;O (opportunity机会) 、T (threat威胁) 称为外部因素, 主要指外部机遇和威胁。制定大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 需要对自己有真正全面的了解, 对过去的生涯做总结, 对自己的能力、潜能进行自省和测评, 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

(4) 目标分解和目标组合。目标分解是根据观念、知识、能力差距, 将职业发展的目标分解为有时间规定的长期、中期、短期, 直至将目标分解为某确定日期可以采取的具体步骤。按性质可以分为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目标, 按时间可以分为最终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目标组合是处理不同目标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 分解的各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因果和互补关系。

(5) 对准差距和缩小差距, 制定学习规划。在进行完前几步的准备之后, 学生要发现和识别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各种差距, 如思想观念的差距、职业期望的差距、知识的差距、素质的差距、能力的差距等, 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缩小差距的过程, 因此对准差距是前提也是关键。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来缩小差距是越来越常见的手段。

(6) 适时进行评估和反馈。整个学习生涯的规划要在实践中去检验, 要适时进行评估和反馈, 及时诊断生涯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找出相应的对策, 对设计进行调整与完善。对学习生涯的规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学习评估的目的上, 侧重于促进学习的评估;在评估方法上, 侧重于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在评估内容上, 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 当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学习生涯规划时, 需要把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尽量结合起来, 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所达到或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确定相适应的学习目标, 使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统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生涯规划的关系, 将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梅.职业锚定位你的职业发展[J].中国新时代, 2004, 4

[2] .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从起步到成功[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 .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 2005,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 对策

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1]。多数高校在这一要求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有的甚至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的。然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规划课程,其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考核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并且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最好取得这方面的资格证书的。尽管国家大力提倡持证上岗制度,但《规划》课任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未有配备职业生涯教育人员,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政工或行政管理干部兼任,这些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缺乏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取得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证书的更是少之又少,其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职业指导技巧和科研能力整体上都难以达到水平,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学生对生涯辅导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稀少将大大制约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教育内容设置功利,缺乏全程性和全面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多数高校的《规划》课并未按照此通知的规定,分年级做不同的《规划》课的设置。殊不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在大一期间开设《规划》课只能解决大一新生的迷茫和入学适应问题;到了大二,大学生们开始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大二是定向期,《规划》课的学习有利于大二学生找准努力方向;大三为准备期,承上启下;大四是冲刺期,《规划》课涉猎一些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等就业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可见《规划》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系统过程,只在大一设置《职规》课的“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做法势必导致《职规》课效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第三,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呆板,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够

任何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其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尤为重要。如果方法得当,则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就会差强人意。而大多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教授此课程时仍然沿袭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锻炼为辅。教师们从理想状态出发概述学生们应该如何规划才是最优,如何做才能避免少走弯路,而不带领学生们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操作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没有很好的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对接。这种单一、呆板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们《职规》课的索然无味,从而影响上课的积极性;而实践环节上的薄弱更让同学们得不到实际的锻炼和能力上的提高,形同虚设。

第四,缺少专业的测评工具,评估考核体系也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对自身条件的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程度,即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价值观等的准确把握程度。这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败的关键。只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深刻的自我剖析,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才能找到最适合也最有可能成功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科学,要想对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价值观做到正确判断,借助一些专业的测试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MBTI人职匹配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可以测兴趣,对智商和情商的准确把握更得有赖于专业的测量手段。然而多数高校对《职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不愿花钱引进专业机构的测评工具,任课教师仅凭经验和直观感受指导学生,缺少科学依据。

此外,大学生本身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是本门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面对大一新生开设,课程中有对大学生的兴趣探索和专业技能的测试,学生普遍认为在专业既定的前提下,就算是测出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也于事无补。加之大一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不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专业技能测试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未起到指引大一新生努力方向的作用。

面对《职规》课程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走出去、请进来”两步走战略,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要想《职规》课质量整体有质的提升和飞跃,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从何而来?“走出去、请进来”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首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职规》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学校可以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专门的职业规划咨询公司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方面的培训,这些经过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就是担任本课程的中坚力量;也可以通过校际交流、外出研讨等方式提升校内政工和管理干部的专业化水平,为《职规》课程的发展奠定厚实基础。其次、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担任本课程的课外辅导老师或者职业发展咨询顾问,定期邀请一些企业成功人士做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讲座,他们的成功的职业规划经验一定会对在校大学生有所启发的。

第二,以学生为本,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

nlc202309012252

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交友、恋爱、沟通交往,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的质量。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做到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服务,尽可能地照顾到同学们方方面面的需求。而内容上的丰富多样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没有主次,恰恰相反,它更加需要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由于《职规》课是门贯穿大一到大四的系统课程,每个年级甚至每个阶段侧重点,对教育内容进行梳理、筛选是非常重要的。大一,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指导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大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使其逐步了解职业世界和社会,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大三主要任务是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和完善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综合素质。在毕业前,重点做好就业准备,包括学习求职技巧,开展针对性的择业技巧训练。因此年级不同,教育重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内容设置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第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说到底《职规》课的主角是大学生,如果他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中来,那么《职规》课也就有了成功的保障。《职规》原本就是一门实用性和参与性强的学科,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则有助于知识内化和思维激活。我们可以把成功人物访谈、自主创业大赛、职规大赛、项目跨校合作等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穿插在平时的课堂之上。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讲授与案例相结合,课堂与实际相结合,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同学们乐于接受同时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来。

第四,加大教学投入,逐步完善考核体系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地引进和配置课程所涉及的心理测验、能力水平测评、职业兴趣、能力测评的工具、器械;一套科学的测评工具可以帮助测评者深刻认识自己的 性格特征、兴趣特点,找出人职匹配最佳领域;了解自身智商、情商、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为了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常规化、专业化,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装备必需的实验室、职业咨询室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定期开办讲座,也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对一”的个人咨询服务;举办类似职规大赛、创业大赛、讲课大赛、演讲比赛等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帮助同学们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评估和调整工作。职业咨询室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保障条件。

第五,形成合力,做到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位一体

仅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的发展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通力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表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2]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吸引社会中资质较高的生涯辅导机构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生涯辅导之中。政府、社区等也要积极拓展生涯辅导服务项目。高校要定期举办家长生涯辅导培训班, 让家长了解和掌握生涯辅导的知识、技巧等, 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 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

第六,创新教育形式,把职业生涯规划寓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

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隐性教育,将职业规划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等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充分利用飞信、微信、QQ,博客、微博、人人网、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在线咨询,打破职业规划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创建职业生涯规划的博客和论坛,定时上传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以供同学们参考和相互交流经验,做到全面指导无盲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

[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篇4

1.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大家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如何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憧憬人生成功——发展篇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篇

三、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了解自己

四、职业生涯规划第二步——了解工作世界

五、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步——决策与制定规划

六、职业生涯规划第四步——实施规划

2.推荐参考书目: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美] Reardon · Lenz · Sampson · Peterson 著

侯志瑾 伍新春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找到适合你的职业》 曹书乐 肖奔放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 蒋建荣 詹启生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理想求职与职业生涯设计》 阎 静主编 新时代出版社

《职业总动员》---择业、求职与就业指导 刘远我 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尚 博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3.推荐网站:

4.授课安排:

第一讲(2学时) 憧憬人生成功——发展篇

第二讲(2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篇

第三讲(2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了解自己1(兴趣)

第四讲(2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了解自己2(性格)

第五讲(2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了解自己3(能力价值观)

第六讲(2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第二步——了解工作世界

第七讲(2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步——决策与制定规划

第八讲(2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第四步——实施规划

第九讲(2学时) 考核

5.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出勤20%+课堂表现30%+作业50%

主要内容:

一、人生发展阶段

(一)舒伯的人生发展理论

1、舒伯的人生发展阶段划分

舒伯认为,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与职业发展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人的生涯发展会伴随着年龄的成长而递进,每个年龄阶段各有其生涯发展的任务。他将人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growth(儿童期)、探索exploration(青春期)、建立establishment(成年前期)、维持maintenance(中年期)、衰退decline(老年期)五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分别包含几个子阶段:

1.成长阶段(出生—1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经由与家庭、学校中重要人物的认同,而发展出自我概念。此阶段的一个重点是身体与心理的成长。透过经验可以了解周围环境,尤其是工作世界,并以此作为试探选择的依据。成长阶段的三个子阶段如下:

(1)幻想(fantasy,0—10岁):以需求为主,角色扮演在此阶段很重要。

(2)兴趣(interest,11—12岁):喜欢是抱负与所从事活动的主因。

(3)能力(capacity,13—14岁):能力占的比重较大,也会考虑工作要求的条件。

2.探索阶段(15—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的形成、自我检视、角色尝试、学校中的职业探索、休闲活动与兼职工作。探索阶段的三个子阶段如下:

(1)试探(tentative,15—17岁):会考虑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价值与机会,并会透过幻想、讨论、课程、工作等尝试做试探性的选择。生涯设计职业规划 此时的选择会缩小范围,但因仍对自己的能力、未来的学习与就业机会不是很确定,所以现在的一些选择以后并不会采用。

(2)过渡(transition,18—21岁):更加考虑现实的状况,并试图将自我概念实施。

(3)尝试(trial,22—24岁):已确定了一个似乎是较适当的领域,找到一份入门的工作后,并尝试将它作为维持生活的工作。此阶段所选择的工作范围会更缩小,只选择可能提供重要机会的工作。

3.建立阶段(25—4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凭借尝试错误以确定前一阶段的职业选择与决定是否正确。若自觉决定正确,就会努力经营,打算在此领域久留。但也有一些专业的领域,还未尝试就已开始了建立阶段。其子阶段如下:

(1)尝试(trial,25—30岁):原本以为适合的工作,后来可能发现不太令人满意,于是会有一些改变,此阶段的尝试是定向后的尝试,不同于探索阶段的尝试。

(2)稳定(stabilization,31—44岁):当职业的型态都很明确后,便力图稳定,努力在工作中谋取一个安定的位子。

4.维持阶段(maintenance,45—65岁)。

主要任务是:守住这份工作,继续将它做好,并为退休做计划。

5. 衰退阶段(decline,65岁至死亡)。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体力与心理能力逐渐衰退时,工作活动将改变,必须发展出新的角色,先是变成选择性的参与者,然后成为完全的观察者。子阶段如下:

(1)减速(deceleration,60—70岁):工作速度变慢,工作责任或性质亦改变,以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与心理。许多人也会找份代替全职的兼职工作。

(2)退休(retirement,71岁至死亡):有些人能很愉快地适应完全停止工作;有些人则适应困难、郁郁寡欢;有些人则是老迈而死。

2、舒伯的生活/生涯彩虹图

(二)孔子的人生阶段划分

二、人生需求与实现人生价值

(一)人生需求

1、马斯洛(A.H.Maslo)的人生需求层次理论

2、人生的需求层次是渐进提高的

3、个体的需求是有差异的

(二)实现人生价值

自我价值:个人对自身需求的满足。个人通过努力满足自身的生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即自我贡献和自我尊重.

人格价值:指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特指作为人的权利、地位和尊严.

社会价值:指个人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结 论 :

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人格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缺少任何一环都不是完整的人生价值。

物质生活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无限的,只有立足于高层次的需求,将自我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

三、职业生涯与满足人生需求的关系

(一)职业与职业生涯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做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从开始从事职业活动到完全退出职业活动全过程的职业经历。

职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你的生活质量、收益、发展前途及社会地位,并影响家庭生活。

(二)职业生涯与满足人生需求的关系

职业不仅是我们谋生的手段,更是我们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重要途径。惟有在完整的职业生涯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充分发

挥潜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并从中获得高度满足感。

四、职业生涯成功与人生成功的关系

(一)职业生涯成功类型及职业生涯评价

职业生涯成功是个人职业生涯追求目标的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含义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对于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1) 进取型—— 视成功为升入组织或职业的最高阶层。特别注重在群体中的地位,追求更高职务。

进取型的人希望在一个组织中不断地取得更高的职务,至取得最高职务。他认为职务上升才是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他最愿意做一把手,最不愿意当副手。思维方式是“帝思维”。这种人适合于朝高层职业经理人方向发展。

2) 安全型—— 追求认可、稳定;视成功为长期的稳定和相应不变的工作认可。

安全型的人对有没有更高的职务不是很重视,甚至有意回避。他追求稳定、追求认可。这种人追求上级把他当作自己人,有事愿意跟他商量,即使是职务不变化也没有关系。思维方式是“仕思维”,这种人适合于做助手。

3)自由型——追求不被控制;视成功为经历的多样性。希望有工作时间和方法上的自由。

自由型的人不愿意受控制,甚至上班的时间也不愿意被规定。这种人希望交给他一项工作,说好几天要什么结果,他就自己安排去做了,至于他是白天干还是晚上干,今天干还是明天干,不喜欢别人给他太多限制。这种人最讨厌的就是打卡机 生涯设计职业规划

4)攀登型——挑战、冒险,愿意做创新工作,视成功为螺旋式不断上升、自我完善。

攀登型的人不喜欢重复性的工作,他愿意干挑战性和冒险性的工作,他最适合做开发市场的工作。

5)平衡型——视成功为家庭、事业、个人等均衡协调发展。

平衡型的人追求在工作、家庭关系和自我发展这三者之间取得有意义的平衡发展,在他看来虽然三个方面,每一个都不是特别突出,没有取得让人羡慕的成就,但这三个方面一定要互相支持、能够均衡,他不愿意由于一件事去牺牲其他的事。

职业生涯成功标准是从个人评价、家庭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四个方面不同的比例关系来体现。

(二)职业生涯成功与人生成功的关系

人生成功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三方面的内容。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5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目标

在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家庭情况、环境、机遇, 甚至新的潜力发掘等因素, 会对我们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这时就需要我们对职业目标、职业路径与行动计划做出调整。综上所述, 生涯规划就是在寻求个人需求的满足,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 锻炼收集有关生涯发展信息的能力, 生涯决策能力, 发展推销自己的能力, 了解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形态, 发展适应工作的能力, 对自身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当代社会的特征,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来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 并且为之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帮助了解自己, 筹划未来, 拟定人生方案, 最后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事业。

(二) 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而言, 职业选择是否适当, 将影响将来事业的成败以及一生的幸福;对社会而言, 个人择业是否适当, 能决定社会人力供需是否平衡。故职业选择, 对一个人及社会都有极重大的关系。因此, 各高校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认识、规划、准备和发展, 应极为重视, 对学生的生涯培训教育势在必行。

在高校内, “玩课一族”遍布, 毕业后, 学生就业率低。这一切关于大学生素质的教育问题, 源于学生未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故笔者分析高校大学生现状, 从而得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以期能够引起高校和大学生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和重视。

(三) 高校大学生现状

1个体学习动机缺失———高校“玩课一族”遍布

“无所事事、浑噩四年”的现象在高校的存在可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混了大学四年, 无所知, 不得用。这就是“玩课一族”的后果。事实上, 高校里“玩课一族”产生的根源是“内动力不足”, 也就是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没有能够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而这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又存在莫大关系。

2严峻的就业形势

据央视报道,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 比2013年多出28万人, 再次创下历史新高。面对此现实, 超过700万就业大军如何杀出重围?

“三座大山”制约大学生就业观念。一是“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其次“技能越多, 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再者“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四) 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面对现如今的大学生的生涯意识不强, 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懒散等问题。笔者针对大学生本人、高校及社会等三个方面, 得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重要性:

1实现自我追求, 实现人生目标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发掘自我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 个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大学生人生使命, 确定了自我的人生奋斗目标, 自觉学习。大学生实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激发自我塑造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 势必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 实现自我人生目标。

2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放飞高校学子梦想

当今社会条件下, 就业竞争压力很大, 企业的选择导向是什么, 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的教育教学导向也随之变化, 因此一个适应社会的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而对于学校来说, 就业率是检验大学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是:大学生有了人生奋斗目标后, 自觉学习, 为未来目标职业做充分准备, 从而更有实力谋发展。若每位毕业生都能做到如此, 那么就业便不再话下。学校的知名度也就建立起来了, 然后用人单位也会对该校毕业的学生特别青睐, 而就业率也就自然提高。这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积极作用。

3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社会生活欣欣向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 新型人才需求巨大。在知识经济这个快速变化更新的时代, 如果不转变观念, 更新自己的知识, 很快会遭到淘汰。在此,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职业终生奋斗, 激发学习兴趣, 积累丰富知识, 实现自身的价值, 为社会带来更高的效益。

二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一) 对高校的建议

高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实施的强有力保证,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1) 着重落实

作为主导方的高校必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要开展相关工作、部门建设。

(2) 引领未来

高校的有关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 除了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外, 还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

(3) 强强联手

做好各高校间的交流, 互相汲取经验, 借鉴方法, 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持续开展。

2合理安排相关课程, 全程指导生涯规划

高校应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态度, 帮助在校大学生进行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 学校可以建议学生,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划, 学生可以自我引导。故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短期规划:3年内的规划, 主要确定近期目标。主要指大学期间的计划, 比如专业学习、职业技能培养、社会实践等。

中期规划:一般为3~5年的目标与任务。一般指大学毕业后的五年计划。比如职场适应, 知识、人脉等方面的积累、职位升迁等。

长期规划:5~10年的规划, 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比如工作生活、身心健康、婚姻家庭等。

人生规划:40年左右, 设定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

目标和路径的确立要建立在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的基础之上, 总结来说应该符合SMART原则。S:specific具体的;M:measurable可测量的;A:achievable可实现的;R:realistic现实性的;T:time-based有时间基础的。

3建立高素质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战略问题, 关系人生成败。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是使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准备就业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为将来在职业发展中, 实现自身价值以及使职业生涯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 故学校需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为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 满足大学生求职时期的需求, 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引导师”。

(二) 对大学生的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意义在于促进行动, 职业规划书最可能出彩的部分在于行动支持。高校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但大学生作为具体参与者, 大学生自身的规划的行动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点。主观能动性比外界条件都重要。学生在规划之中也应该做如下改进:

1客观的自我剖析与正确的自我定位

调整不良的心态,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决策中, 使用价值观作为评判的标准;个人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的适配;妥协与放弃。将非理性的期待转化为积极对话, 要明白的是外职业生涯目标是工作单位、职务、环境、地点、收入、福利待遇、声望、职位等。而内职业生涯目标是观念改善、掌握新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 使自己的步伐与目标职业的发展相一致, 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 投注其生涯选择, 承担生涯角色, 以达至生涯目的和自我实现。

2为目标职业做好充足准备

企业是针对你的能力, 价值观, 兴趣, 培训所需要的时间费用对你进行评估。而你要考虑的是职业要什么?你有什么?大学生应针对自己的目标职业, 培养相关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例如:

(1) 高校是锻炼人的好地方, 有很多学生组织在同步进行。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生会、社联等部门的选举, 在其中积累经验、培养未来职业所需的素质; (2) 相对之前的学生生涯, 现在大学生拥有相对宽裕的时间, 大学生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做相关的兼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最好是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 积累社会经验、锻炼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 (3) 高校每年开展的大学生招聘大会。非毕业生可多参加学校举办与就业相关的活动, 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前景。

目标决定着你的方向, 没有目标的人, 永远都别想成功。而没有行动, 没有执行力, 目标也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 更要积极勇敢地去落实, 在实施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 困难、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乏毅力, 又固步自封, 不能打破自身格局, 止步不前。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人们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是最复杂和多变的, 往往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后, 要经过不断地实践确认、不断调整, 才能趋于清晰、明确、可行。而要想成为成功的职业人, 除了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外, 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做出切实有效的行动, 这样, 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不会沦为“浮云”, 成功才会真正属于你!

参考文献

[1]郝颖, 丁广龙.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5 (4) :106.

[2]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 2005 (5-6) :217~219.

[3]吕红胤, 等.高校实施分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7 (4) :98~99.

[4]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10) :59~60.

[5]林艳新, 丁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5) :21~22.

[6]高佩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人才开发, 2005 (3) :48~50.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6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己形成较为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传入我国。2007年5月, 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所成立。2007年12月, 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要求各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公共课, 并把职业生涯纳入到课程内容中。较之国外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机构专业化、教育过程全程化、教育人员专业化以及教育方式个性化特点而言,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对于大学生而言, 有无规划直接影响着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 更直接影响着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 实现其人生目标的重要环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自身的职业理想,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及职业发展环境, 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 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 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来看, 大学生正处于对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的思想、能力迅速提高, 职业兴趣趋于稳定, 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这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目标作出初步的决策。因此帮助学生在认识自身的能力、兴趣等基础上, 进行职业准备和职业选择, 就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 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 并初见成效, 但客观上仍存在着规划教育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等现实问题。

(一) 职业生涯规划不等于就业指导

目前部分高校和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 仅重视职业的选择和就业的指导, 注重就业信息的提供和面试技巧的指导, 认为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生涯规划目标就实现了, 这显然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就业指导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环节, 而绝非全部, 职业生涯规划需站在整个人生的高度进行谋划。

(二)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梦想的展示

当前, 很多大学生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理想的一个展示。因此在高校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上我们看到、听到的, 都是大学生们对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目标华而不实, 似空中楼阁, 规划大赛变成了同学间梦想的展示。

(三) 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简单复制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不同的性格, 情感, 成长背景, 在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情况也不同, 因而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现实情况来看, 在职业规划方面存在人才欠缺, 经验不足以及方法单一等问题, 在服务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 个性化服务缺乏, 难以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 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四) 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急功近利

现实中, 部分学生受社会上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 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途径时, 常常定位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或是收入、福利较高的单位, 而不愿意去条件较差的地方或单位去;甚至宁愿为了一己的某点利益而不顾大局利益;还有一些学生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人脉、速成培训班或者职业资格证书上。

(五) 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实际

很多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好高骛远, 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考虑环境的实际情况, 不考虑社会的需求, 全凭自己的喜好, 由于脱离实际, 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 职业生涯规划既要从个人的兴趣、职业性和能力出发, 更要紧密结合社会需要。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一) 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基础

价值观是事物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和优先度, 它直接影响我们如何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因而决定了生命品质。从实际生活来看, 价值观, 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 从而决定了职业取向并导致我们做出各种各样的职业选择, 这种职业选择将决定职业状况, 从而决定生活方式, 而这种生活方式将最终决定人生幸福感。其实一个人想要成为职场的顶尖人物, 他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在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们秉持自己的价值观念, 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 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 要么是根本没有价值观, 随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

(二) 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是前提

人的一生中面临着很多选择, 小到穿衣吃饭, 大到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 一个人很难一下子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 但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向。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 成功者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因此, 经常会看到一些基础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职业生涯迥然不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选择, 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 就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

(三) 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是根本

翻开众多的成功学书籍, 无一例外的都会告诉读者, 明确的目标对于获得成功的重要。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会让人觉得充实, 有干劲;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会让人集中精力, 不干或者少干和目标不相关的事情。要知道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要活出精彩, 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是给自己设定的成功的标志, 是为自己制定的迈向成功的计划。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 就永远到不了那里;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目标, 别人就会为你做主;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设计, 自己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

(四) 做到知行统一是关键

当前, 很多大学生做了职业生涯规划后, 就将其束之高阁, 仅仅是按照学校或者老师的要求去规划了, 但并未按照规划去努力、去实践。其实, 选择方向、设定目标并不难, 要持久地坚持下去就比较难了。当一个人有了自己初步的目标后, 接下来的就是按照规划, 制定实施计划, 然后每天依此行事, 从很多职业成功人士身上会发现他们有意无意都采用了这一做法。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 关键是要不断行动。所以, 认准了自己的目标, 一定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不管遇到什么挫折, 都不要放弃, 同时一定要认真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成功。

(五) 立足坚持与放弃并重是保障

当前, 很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后, 没有后续的跟踪与调整, 一味地按照原有的计划去行事, 这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正确做法是坚持正确的, 放弃或修正不合时宜的目标或计划。要知道,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 职业规划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 职业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一个人很难一下子就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 需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认知和能力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

总而言之,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 也许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 但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种相对稳固、适合自己的职业, 如何选择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迫切考虑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大学生要想建立科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定要有韧性, 有耐心, 并为之付出辛勤的努力, 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属于自己的美妙乐章。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2]丁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目标及实施方案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3) :14.

[3]陈伟.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7 (6) :92-95.

[4]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 2002 (5) .

[5]王自刚.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篇7

(一) 分层式教育。

所谓分层式教育就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不相同。这样,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要从新生入学开始, 并按照不同的年级而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来进行。本科学生学制为四年, 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

1、职业启航阶段 (一年级)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职业认识, 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起关于各种职业的总观念,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 扩大对职业的了解和对各门学科的认识。在这一阶段要让大学生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并初步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探索阶段 (二年级) 。

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通过职业探索, 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 了解本专业可能的职业选择范围, 本地和外地的雇佣结构以及获得职业的途径, 从而能够把对自己的了解与职业信息结合起来考虑。大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逐步学习专业课程, 这就要求他们集中了解自己的专业和相关的专业, 在培养本专业的情感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它专业进行辅修。同时, 评估和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决策阶段 (三年级) 。

在这一阶段, 大学生能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产生的后果, 他们将在所选择的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并对选定的专业作实际的尝试, 包括参观访问相关企业, 教学实习等, 并最终决策就业或创业的方向。

4、职业发展阶段 (四年级) 。

在这一阶段, 大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进一步深化对本专业操作技能或理论前沿的认识;通过毕业实习, 在实际的劳动操作中获取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开始学会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心理转变, 学会独立地走向社会, 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二) 课程化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我们对本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的划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职业启航阶段 (一年级) , 主要学习基础知识, 如职业生涯基本理论、职业生涯认知等。通过学习, 使大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职业生涯理论了解自己, 主要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已具备的能力 (技能) 和能力倾向 (潜力) , 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自己、提高个人职业生涯理论关于自我知识的认知质量, 初步作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探索阶段 (二年级) 主要培养与职业相关的能力, 如职业发展信息、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生涯技能等;通过学习, 使大学生掌握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选择的信息和更好的思考各种选择。在职业决策阶段 (三年级) 主要学习与就业相关的决策, 如择业观与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决策等。通过学习, 使大学生掌握分析职业、综合评估职业和提高决策质量的水平, 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职业发展阶段 (四年级) 主要进行具体的就业指导, 如当前就业形势, 求职技巧, 就业的各项政策, 工作环境适应等;通过学习, 使大学生掌握具体的求职技巧, 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为适应工作环境作好心理上的准备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

(一)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就是制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规划, 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中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室等) , 并通过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等支持手段, 为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保障,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 还要不断完善各种运行机制, 为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二) 各个院系应全方位进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各个院系应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院系的重要议事日程中, 认真组织、实施和完成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1、组织专业课教师为学生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咨询服务, 高度重视对女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注重引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或对现有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的培训等。2、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实效, 使学生切实了解专业方面的工作信息, 而且还应及时向大学生提供求职的相关资料, 如关于促进大学生职业观形成方面的资料、来自职业介绍所的资料、选择和决定出路方向的资料、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资料、适应新环境方面的资料等。3、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如各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职业情况, 编辑按职业分类的职业介绍小册子, 编辑大学生出路指导读本, 请校友或有关人士作职业介绍和演讲, 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和访问等。4、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对毕业生继续进行的指导和帮助活动, 既可以指导和帮助毕业生适应新的生活岗位和环境, 消除某种不安心理和不适应感;又可以通过跟踪指导所获得的大量资料来进一步评价和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 专业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各专业课教学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旨, 潜移默化与有的放矢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针对当前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熟悉、学习专业课时迷茫、专业情感淡漠、就业时不知去向的情况, 就要把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融入教学内容中, 大讲以热爱专业为荣、以学好专业为荣;还要把一些在本专业中作出贡献的典型人物事迹渗透在教学内容中, 教育学生把专业和自己的一生密切联系起来, 这对于大学生确立职业生涯价值观是大有帮助的。2、针对大学生不能理性地选择发展方向、自控能力不强而造成的盲目选课的现象, 引导大学生选择一些与符合专业发展趋势的专业选修课, 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动态, 尽快确立专业发展目标。3、针对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启发性的体验学习。主要是利用教学实习等组织学生到职业现场参观、学习、劳动等, 使学生获得职业活动的感性知识和体验, 从而加深对职业的具体理解, 同时使学生证实一下自己是否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和适应性, 是否适应自己所希望选择的职业。这种学习体验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 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和对自己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调查显示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较大的不足, 克服这些不足的方法和途经是: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实行分层式教育和课程化教育;同时, 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应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层式,课程化,全方位

参考文献

[1].万洁,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高教论坛[J], 2006-04

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8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职业理想都是高尚的、正确的,并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便是心目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他们一旦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便会依据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

职业理想形成后,每个人都会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分,而且在一定时期还有可能对职业目标做出一定的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一定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的设想和打算。所以,大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

(二)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自我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达到规划高度适宜。

职业分析: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可能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也可能是经济一般或贫困落后的地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且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是其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但它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功能。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于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来说,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五)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

当前,大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较少,即使是职业测评,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直到90年代末才有少部分人开始运用它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参考。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的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目前,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职业训练形式。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毕业后成功的校友回校与大学生座谈,邀请校外知名人士来校与大学生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到父母或亲戚单位实习,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开展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正确地引导自己的职业规划。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还应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正确对待择业挫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理素质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社会需求规划职业生涯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择业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我们强调大学生求职时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所以,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的需要。

(二)根据所学专业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规划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会增加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三)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感想 篇9

在学这门课前,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工作的经历。在学习和查找资料后,才对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认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简单的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一般可以认为,职业生涯开始于工作前的职业学习和培训,终止于退休。在学习这门课后,我觉得,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跟他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关系。就我现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拥有压力和挑战、更要切合实际的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一种设想。下面,我要说说我学习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要有对工作的规划,也要有对生活的规划,因为职业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能缺少生活规划。而说到生活规划,却又不是个简单的事。一般来说,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工作、职业的的影响,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中生活得那一部分,得参照职业来规划。这一部分规划中,我们还要清楚自己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如何处理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等,而这些,又同样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就所列举出的这些来看,我觉得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不亚于完成一件大的工程项目。同时,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影响到一个人一辈子工作、生活的。所以,我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它是复杂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听过课后,及课后查找资料,我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来说,应该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能够评估目前的成绩,也可以说是对目前的自我评价。

二、帮助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我们通过自我评价、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路线,正确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三、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职业生涯规划能让我们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紧紧抓住重点,增加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四、能让我们努力奋斗,很多时候,当规划具体时,我们每做出一份努力,都能看到成绩。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我们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当我们拥有一个规划后,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实现规划的努力上。这个时候,我们会逐渐发挥出一些潜力,在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潜力会发挥出来。

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成功与否也是以其一生的标度来衡量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是不变的。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用未来的目标来预示自己的变化。只有我们善于对未来规划,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有效的行动措施,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学习了这个课后,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它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也想想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实际上,我只能想,我不敢现在就在书面上做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这必须要慎重,我要尽可能多了解现在的现状,不管是社会还是自我。有时修改某些东西比重新再去做它更困难,我觉得,与其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而后发现问题再去改,还不如在做之前考虑好,想全面点,然后再去认真的规划。同时意识到想要有一个好的职业生涯,首先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定位、避免不必要的挣扎。而培养个人良好的心态,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主动去涉猎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读千卷书走万里路,只有读书多,才能更好的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铺垫。

简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义 篇10

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自身的具体情况, 将可以决定职业的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和发展机遇相互结合, 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测评以及总结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以及事业的奋斗目标, 对职业进行选择, 或者是以此为目标制定出适合个人的培训计划以及教育方式, 将每一个阶段的时间以及方向做出安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职业方向的认识, 通过对自我的肯定以及成长, 最终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的规划。

职业生涯的规划从本质上说是一中设计, 是学生的一种目标管理, 要以职业要求作为基础目标, 通过对目标的明确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目标, 然后按照自己的目标对自我潜能进行开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一个综合人才。大学生即便是在校大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计划以及一个预期设计, 通过针对性的个体能力提高, 达到预期目标, 这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意义重大。

1.1 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 调动学习积极性, 避免盲目和被动的学习

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计划实质上是为自己的职业定下一个目标, 并为之设定了策略, 并将这些作为宏观调控整个未来的基础, 目标和方向能够让大学生在发展和选择上少走很多弯路, 不但节省了经历同时也能够节省时间。另外, 规划实则是一个目标和计划, 同时对于大学生的本身有着内在的鼓励激发作用, 使得大学生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实践, 去为自己每个阶段所定下的规划任务和目标努力, 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规划理想。

1.2 可以令大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

好的规划是将大学生自己的未来职业道路进行合理的计划的和引导的一种方式, 这种引导会令大学生对自己的特点以及现有和内在的潜力进行正确的认识, 并将此类作为定位和发展的基础。在进行规划的同时就是一个对于自我认识的过程, 通过综合的优势以及劣势的对比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职业目标和理想, 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同现实的差距, 才能够探索到具有发展以及潜力的职业机会。

1.3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力于增加就业率

社会在变革, 时代在变迁, 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在对人才的选择上更加的注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学生在就业时想要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理由一席之地, 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合理的计划。只有心中正确的认识到了局势以及自己同这样的局势之间的联系和差距, 才能够脱颖而出。有些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错误的认识, 只是认为这种纸上谈兵的规划对未来的就业没有任何的帮助, 只会耽误时间, 而找工作真正靠的是学识、口才、能力、关系和业绩等等。其实, 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 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的明确目标和奋斗路线的重要作用, 只有心中有数才能够胸有成竹的奋斗, 这种方式才是过科学经济。

1.4 将就业和学习有机结合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但是这种难题不仅仅是由于社会问题, 大学生本身也具有着缺陷, 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校期间学习盲目, 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不仅仅大学生找好工作甚至是找工作难, 企业同样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象就与大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而无法正确有效的去学习, 去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而高等教育实质上就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因此在学校里, 大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的就业以及学习方向有所明确,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2.1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的访谈, 我们发现, 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甚少, 表现为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想法, 看到需求就投简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 过分关注经济利益, 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 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个性特点, 择业盲目, 对未来的职业没有预期。

2.2 在校学习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

大多数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 仅仅是根据学校的安排来盲目的学习。如当前大学校园里盲目出现的外语热、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等。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随大流的现象, 别人考, 自己也去考, 根本不考虑什么样的职业资格证才是自己所需要的, 对未来的职业也没有预期, 所以认为职业资格证多多益善,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2.3 专业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通过调查发现, 40%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这充分反映了目前高考选择志愿的肓目性。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放弃自己的专业需要承担非常大的机会成本。同时也会带来心理、家庭等诸多的问题。大多数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 根本没有考虑自我的个性特点是否与专业要求相符合, 更多是根据自我的感觉或者亲友推荐, 以至于在社会上出现大量的专业与职业不相符的现象。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3.1 学校方面尽早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 安排专职专业的教师来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如大学一年级的时候, 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初步了解职业内容, 了解自我。并且组织新生与高年级学生进行座谈, 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

3.2 借助专业的方法, 深入了解自我, 让自我的个性特点与未来职业相匹配

要全面了解自己, 需要借助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 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 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自我评价要客观、准确, 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 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 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职业定位就是要把职业目标与自己的能力, 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 即人职匹配。

3.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目前, 多数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 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 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出现“高不成低不就”、“官本位”现象明显。依据职业发展理论, 选择一份符合自己天赋与兴趣的职业, 不仅能带来人生的快乐, 而且能让个人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所以在高校教育中, 应加强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培养, 改变这一不良的社会现象。

4 结束语

大量事实表明, 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直接影响到在校期间的学习, 并直接关系到毕业就业, 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能否很快被社会, 被企业所接受。所以对于高校来说, 我们有责任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在校期间也要提高自我的职业规划意识, 切实的将自我个性特点与未来职业相匹配, 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学有所用。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人才, 而大学生在对于职业的选择模式上也出现了转变, 从1993年以后就业模式开始想着双向选择的方向发展, 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断的得到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就开始逐渐的被引入到就业指导的工作中。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形势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也越来越严峻, 所以各大高校开始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了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中还有很多的问题, 需要全社会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财务报表更正下一篇:课程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