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多元化阅读指导十篇

2024-08-02

幼儿的多元化阅读指导 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方法

阅读是学生获取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体现了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来深入阅读,能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主动阅读和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多元化阅读方法指导,能使得学生对阅读理解有全面的感受。

一、主旨速读提炼法,知晓文章主题

英语阅读的关键是抓住主旨句,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大意的基础上能针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有重点地理解。通过快速阅读的方法来提炼主旨句,使得学生有效辨析文章的表达内容。

在主旨提炼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关注文章题目的基础上,能运用猜想的方式找出其中有效的信息点,这样便于他们在主动调整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每个语段的表达内容,从中筛选出相应的主旨句,结合每段的语句进行综合分析,特别要关注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句,形成一句中心句;另一方面,针对每个语段的的表达内容,突出优化整合,帮助学生从文章的主题中发现更为全面的内容。主旨速读提炼法的运用,能使得学生对文章表达的主题有深刻认知,便于他们在理解中明确相应的目标方向。

根据主旨提炼来迅速找出文章的有效信息点,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发现自身存在问题。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教学中,可要求学生结合文章题目,建议学生思考:“What did happen to the fog?”以此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感知。同时,可要求学生围绕Reading A中的思考导读题目,按照“What’s the main idea of ev-ery paragraph?”和“What do you find in the article?”找出相应的语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这些主旨语句进行综合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指导阅读,不仅能使得学生对文章有全面认知,还能够使得学生在深入阅读感知的过程中,了解“The old blind man is a good man”与大雾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感知。

二、信息筛选默读法,深化整体感知

在考场上,学生应学会运用默读的形式来了解文章素材表达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多从相应的提示中找出有效的信息源和认知点,鼓励他们在阅读信息筛选和转换生成的过程中掌握更为丰富的素材内容。

在教学中,以默读的方式来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能在实现精准和高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文章理解要求,有效破解认知难题。在运用中,一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信息感知意识,建议学生在自我默读过程中结合文章表达的主题和相应的语句,按照由点到面和由少到多的原则,以记笔记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有效语句;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在与文章、作者进行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整体理解和综合运用。

信息筛选和默读,能使得学生对文章素材有整体和多样化的深思。例如,在模块一Unit 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围绕school life主题词的基础上,按照“The main character about school life in the UK.”和“Which im-portant information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找出相应的词汇短语,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准确的判定。

三、团队合作讨论法,拓展理解过程

突破个体阅读思维定势束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相互交流,便于他们在主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团队合作讨论的方法加强拓展延伸,更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更加严密的思维。

通过团队合作讨论来拓展延伸理解,能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更好激活思维灵感,让他们将自我阅读转化为主动合作,更加有效地深入阅读。在指导中,一方面,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在自愿的基础上,多鼓励他们选择相应的小组;另一方面,支持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如主题演讲、对话交流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展示理解,凸显综合运用效果。

幼儿的多元化阅读指导 篇2

自主阅读是指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数目。它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

但是根据观察, 发现幼儿们在快乐书吧里难以快乐阅读, 尤其是自主阅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薄弱环节。

二、自主阅读游戏的现状分析

(一) 幼儿自主选择率较低。通过八个班级的观察与统计发现, 平均每个班会有3个名幼儿参加, 排除每个班自主选择的方式不同, 根据统计发现, 快乐书吧总是最后没有轮到选择的幼儿无奈情况下选择了书吧。他们觉得书吧不好玩, 每次都是看书, 我们要去建筑工坊, 从中可以看出快乐书吧在自主选择上就处于劣势, 幼儿选择积极性不高, 书吧的定型思维模式影响了幼儿对其的选择。

(二) 幼儿阅读习惯不均衡。快乐书吧面向的群体是中大班幼儿, 而中大班幼儿无论从年龄特点还是行为特征方面来看都有着一定的区别, 因此大班的幼儿相对中班的幼儿阅读习惯较好, 他们能够知道认真阅读的姿势以及书吧里阅读规则, 而中班的幼儿安静阅读的时间较短, 更多的时间是用于伙伴之间的玩耍与交流, 有的甚至是躺在地毯上休息了。大班幼儿知道哪里拿的书要及时归还到哪里去, 而中班幼儿的整理意识明显没有大班幼儿好, 因此, 这样的阅读习惯差异, 明显影响了教师对整个活动的指导。

(三) 幼儿阅读水平差异大。混龄阅读活动的开展, 本身就产生了阅读水平的差异, 但是从目前幼儿阅读水平上的观察来看, 中班幼儿的阅读水平薄弱, 他们对于画面的理解比较单一, 不全面, 而大班的幼儿因为有文字的帮助, 可能将画面的内容解释的更透彻。针对不统一的阅读水平, 教师难以进行集体指导, 因此介入的指令性的语言较多, 而忽视了指导性的语言, 因此幼儿对书吧的兴趣越来越差。

三、绘本自主阅读游戏指导策略

(一) 形式多变, 激发阅读兴趣

1.阅读中渗透角色游戏。例如模仿电视节目“阿六头说新闻”, 引导幼儿扮演主持人“讲故事”, 把自己看到的绘本图书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看谁讲得多讲得好。这样既让幼儿有一个交流阅读收获互相评价的平台, 同时也培养幼儿大胆讲述、注意倾听的品质, 并激发幼儿不断阅读的动力。

2.阅读中渗透于文学活动。例如情景表演, 通过让幼儿扮演书中角色, 用对话、动作、表情再现图书内容。不仅加深了幼儿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还让幼儿觉得图书原来除了用来看还可以用来“表演”, 是这么有趣。又如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文学作品语言明白流畅、具体形象, 富有节奏感和儿童情趣, 其内容丰富多样, 有的滑稽诙谐, 有的优美抒情, 有的想像奇特, 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

(二) 语言激励, 巩固阅读习惯

1.抓时机推广。教师要善于观察, 从细节处发现亮点, 继而将亮点进行推广, 让更多的幼儿来了解这个亮点, 从而发生连环反应, 带来一系列的模仿行为, 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2.多维度表扬。表扬的语言要简洁, 要有针对性, 而不是简单地敷衍, 例如, 某天, **小朋友很认真地在翻阅图书, 没有受旁边小伙伴的影响, 当她看到不懂的画面时, 还赶紧过来问老师, 这时教师就有意将声音提高, 说道:“这本书你看得真仔细, 如果不仔细看的话, 这个画面是找不出来问题的, 它在和小朋友躲猫猫, 你认真看了, 所以第一个把它找出来了。”说完, 立刻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关注, 幼儿们赶紧将头伸过来看看到底是什么, 这时老师故作神秘地不揭晓, 中大班孩子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去仔细阅读了。

(三) 布置阅读情境, 渲染阅读气氛

1.创设表演情境。阅读的方式是多样的, 其中表演就是将阅读用肢体、语言等辅助展现图书的一种形式, 因为针对不同的绘本图书, 制作不同的表演材料, 创设表演情境。例如, 绘本《一只猪和一百只狼》的故事, 其中每只狼都是不同样的表情, 这只猪在不同情况下表情和心理活动都是不一样的, 针对这样的情节, 幼儿们表演的非常出色, 尤其是表情的表现, 那种害怕, 那种放心, 那种聪明都胜过语言的展现。通过表演, 教师抓住时机询问, 为什么你们会表演呢?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那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个故事的呢?看的, 就是阅读过了才知道去表演出来, 所以推荐小朋友阅读《小猪变形记》, 下一期我们的表演剧本就是它了。通过这样的引导, 提高了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2.选择适合的题材。书吧里所有的图书都是绘本图书, 绘本图书室适合中大班幼儿进行自主阅读的题材, 因而, 每次阅读活动, 提供同样的绘本图书, 这样幼儿就能引起共鸣。例如, 在阅读绘本图书《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过程中, 大班幼儿出现换牙的情况, 因此他们最有体会, 此时就不断地有问题提出, 中班的幼儿则是专心地去看、听大班幼儿的描述, 所以就围绕这个绘本开展的自主游戏活动, 幼儿非常的感兴趣, 因此看来, 题材的选择也非常的重要, 符合幼儿的需求是最终的目的。

自主阅读游戏是让幼儿在阅读中享受不同样的游戏, 在变换多种形式的快乐书吧里, 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图书、自主阅读图书、表演图书、制作图书, 让阅读成为多形式, 成为幼儿们喜欢的游戏方式。

摘要:说起游戏活动, 肯定会联想到一群群幼儿热闹轰轰地搭积木, 角色扮演等, 肯定没有想到, 阅读也能成为一种游戏, 在这个游戏里, 让孩子一边阅读, 一边成长。

关键词:阅读兴趣,指导,游戏

参考文献

[1]张明红.早期阅读教育改革趋向前瞻[J].幼儿教育, 2005 (03) .

[2]周璘.如何进行幼儿的自主阅读[J].少年儿童研究, 2011 (06) .

幼儿的多元化阅读指导 篇3

关键词:多元化阅读;阅读习惯;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在教育界一直以来都受到相关学者们的重视,被教育家们为终身学习的基础。而早期阅读的核心就是通过应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激发幼儿对阅读、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兴趣,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初步的阅读技能,只有真正将这种阅读习惯融入幼儿生活,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造多元化的阅读环境

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应该是丰富有趣、动态开放的,能够吸引儿童多种感官和长久注意力的阅读氛围,能使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生活化、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例如,3岁左右的幼儿有爱看、爱摸的行为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年龄特征设计大小不一、色彩鲜艳、质地良好的布书。其次,开设阅读小天地。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维持时间不长,就可以根据这一心理发展特点设置每一个学习时段的阅读小天地,让幼儿在一个学习时间短、中途歇息期间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或兴趣自由选择读物。这些阅读材料最好是能放在幼儿伸手够得着的地方,或者固定放在某个角落,让学生养成闲暇时间阅读的好习惯。再次,为强化幼儿的这一读书习惯,可以专门利用教室的一角开设读书资源共享区,鼓励幼儿从自己家中把喜欢的课外读物带来幼儿园,与其他孩子共享。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和支持幼儿经常来看一看,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让幼儿之间互相交换材料阅读。

二、挖掘多元化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培养幼儿阅读习惯过程中最直观重要的环节,教师不仅应该注重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题材,让幼儿有机会全方位的接触各个领域,而且应该注重挖掘阅读材料来源的多元性。首先,选取阅读材料中注意题材的多样化。幼儿由于其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欠缺普遍喜爱故事类的书籍,教师起初可以选用故事类阅读题材,然后,根据幼儿兴趣特点或发展方向扩大题材,引导和鼓励幼儿阅读儿歌、儿童诗、童谣、散文等,让幼儿在多样化题材中初步感受各种文体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语言风格,为进入正式的书面语言阅读打下基础。其次,注意挖掘生活中的阅读材料。教师还应注意幼儿阅读材料不仅来源于书本,更包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阅读材料和机会,幼儿生活的周围世界丰富多彩,教师应该深刻挖掘书本以外的阅读材料,如,电视的广告用语、食品的包装、街上各商店标记等等,让幼儿不仅将阅读活动停留在书本层面,而且让他们在生活中处处发现,丰富阅读内容,使阅读活动真正融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三、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是语言输入的过程,而语言输出过程能够强化阅读效果,教师注重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将阅读中获取的内容应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词汇由贫乏到丰富,由断断续续、不连贯的表达到有条理、连贯地说出书中内容,不仅培养了幼儿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更加在这一将书面语言内化,并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首先,可以开展故事表演活动强化幼儿语言表达技能。幼儿多接触的是故事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观看故事书中的图画,更应该着重于对书面文字的理解,鼓励幼儿在阅读之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听,还可以定期开展故事表演活动,让孩子对故事中的人物做角色表演,另外,为了锻炼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故事情节中缺失的旁白可以自编,这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让他们在表演中提高语言能力,感受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喜悦。其次,可以邀请家长配合,组织亲子共读活动。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密切配合,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亲子共读活动,让孩子与父母一起,共同去品味读书的乐趣。幼儿因为不完全识字,虽然能够观察图画,但是需要家长在旁边加以引导,用适当的语音语调向孩子讲述阅读内容,在阅读之后向孩子提问、鼓励其思考,这些互动活动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心和自主性。

总之,通过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开展多元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将阅读活动内化为一种习惯,并真正迁移到生活中,阅读就成为幼儿持续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幼儿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终身所收益。

参考文献:

[1]尖措吉.以多元化阅读促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J].青海教育,2012(9):37.

[2]张金娟.多元化阅读,幼儿更喜欢[J].教师,2010(8):123.

[3]胡颖.多元化阅读中幼儿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8):84-85.

大班幼儿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 篇4

一、大班幼儿绘本阅读的心理特点

(一)想象和观察

据调查,在5~7周岁阶段的儿童,他们会依靠感知、思考等对社会体系进行了解。他与大人所感知的方式存在不同,我们成年人会通过对文字、经验的理解来对社会进行了解,而处于此阶段的儿童,他们只能通过画图的形式来对社会做基本的了解。而绘本阅读就具有以画图、故事为主的特点以及简单的文字说明,因为图画更容易使儿童理解,有助于增强理解能力。绘本中所有的形式全部是通过故事描写以及色彩绚丽的绘本内容叙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儿童进入故事情景,例如《我家是动物园》,故事开始以一种自我介绍的方式进行描述,使儿童就像新认识了一个朋友,对儿童有一种亲切感,故事之中对家庭人物进行介绍,并比喻成一些小动物,使孩子主动思考自己的家庭成员,并进行想象。

(二)想象和效仿

当儿童对于一件事情感兴趣时,就会对其进行效仿,而绘本阅读的特点就是通过形象的描述来增强儿童的想象能力和识字能力。例如《杰德爷爷的理发店》,故事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描写,有助于儿童形成丰富的想象力,既便于理解,又容易形成画面感,这样能够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大班幼儿绘本阅读存在的指导不足

(一)绘本的推广较晚

在国外一些地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儿童绘本阅读,并进行研究和推广,作为图书馆中儿童的主要阅读书籍,英国是率先提出儿童阅读指导思想的国家,不久日本、美国开始主张儿童阅读从一出生就开始等指导思想。而我国对儿童的阅读教育相对较晚,尤其是对5~7岁阶段的阅读思想教育指导,并且其发展范围较小,阅读教育这种思想多存在于教育人士身上,对于普通家长而言,并未有较强的认识,只是在近几年,我国开始对绘本阅读进行大力推广,在产品或意识形态上进行普及,尤其是对大班儿童的推广教育。

(二)故事定位范围较小,且内容有一定难度

相同的绘本阅读,其故事主题的定位决定阅读思想的不同,成人和儿童所能接受的事物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故事理解和情节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状态。在5~7岁阶段的儿童,正是接受知识能力转变的阶段,在理解能力上仍处于较弱的状态,完全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进行判断,对于较深层次的故事情节,儿童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选择绘本时,家长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选择,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相反,家长若是选择一些较为有深度的绘本阅读,并且强加到孩子的思想中,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对绘本阅读产生消极情绪。在我国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每选择一本故事书籍,在结尾通常会出现一些较深层次的道理论述,使儿童很难理解,若一旦理解错误,就会形成错误的主观判断,因此,家长在阅读选择上,要选择适合儿童阶段的故事书籍。

三、大班幼儿绘本阅读的指导方法

1.对于一本绘本图书的购买,少则几十,若是按照套数购买则需几百,这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具有一定的经济负担,但图书馆的存在,能够帮助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并且图书馆也有义务为儿童提供相关的阅读书籍,同时,图书馆有较为安静的阅读环境,这无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而言,都是有利的。

2.在图书馆中,图书管理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儿童进行书籍选择时,图书管理员就要加强专业意识,不仅要对绘本阅读有足够的了解,还要对儿童的心理活动有基本的掌握,有些儿童对阅读缺少浓厚的兴趣,这时图书管理员就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建议儿童阅读一些题目较为古怪的绘本,其目的是,当儿童第一时间听见题目时,就会产生好奇和想象,例如《打瞌睡的房子》,尤其是5~7岁阶段的儿童,他们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可以结合这一特点,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

3.图书馆方面也可以定期对新进的绘本进行推广,这样既方便家长及时掌握绘本图书的状态,又能够节省挑选时间,此外,图书馆也可以海报的形式宣传,或是举行绘本活动,增强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认识,以尊重孩子的绘本选择。

在5~7岁阶段的儿童,绘本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阅读环节,它是儿童阶段最为有益的阅读刊物,其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不仅图书馆方面要给儿童提供一个选择的平台和阅读环境,家长方面也要培养儿童的阅读意识,二者缺一不可,培养儿童正确的阅读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摘要:绘本阅读作为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在儿童绘本阅读的观念上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在思想意识和落实情况上,普遍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存在,因此,要想弥补其不足,首先就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加之建立完善的绘本阅读体系。

关键词:大班幼儿,绘本阅读,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幼儿阅读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篇5

一、指导观察,恰当质疑,初步读懂内容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根据故事重点,提出多种问题和假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理解图书的内容。

在图书区,几名幼儿兴致勃勃地围坐在小沙发上,一起看一本新书《小羊和狼》。当孩子们看到小羊装腿疼、做出一瘸一拐的样子时,发生了争论。慧慧说:“狼抓住了小羊,小羊逃不掉了。”洋洋反驳道:“不对,我觉得是小羊想用自己的蹄子踢大灰狼。”齐齐也迫不及待地发表见解:“我看小羊的表情是很害怕的,它不会反抗的,因为他打不过大灰狼。”听到孩子们的争论,我介入其中,分别问孩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纷纷说自己的理由。“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看看后一页好吗?”于是,翻到后一页,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问“:大灰狼托着小羊的后腿,并张着嘴,它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孩子们又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大灰狼想吃小羊的后腿。”有的说:“不对,我看过‘动物世界’,凶猛的动物想吃小动物的时候,都是先咬喉咙,把它咬死后,再慢慢地吃掉。”对于孩子们的争论,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建议再看后一页。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羊谎称自己的脚扎了刺,利用大灰狼给它检查时用后蹄踢伤大灰狼,然后趁机逃跑。这次阅读活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讲出了故事内容,还将自己的想法编入了其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每个幼儿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集体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理解、表达能力,还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得到发展。

二、挖掘内涵,步步深入,加深理解

引导幼儿理解各种符号,并使之与人物表情、心理活动、动作建立起联系,从而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图书内容。

在观察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书中的一些符号产生了兴趣,经常指着一些符号进行讨论。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如孩子们在阅读《猎人和鹰》时,对抛物线产生了兴趣,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孩子说鸭子是被猎人抛出去的,有孩子说鸭子是自己飞起来的。于是,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人物表情的变化。起初猎人的表情是愤怒的,而鸭子的表情很害怕,并且摔在地上后,头部还冒出了许多金星。可是后来猎人的表情变得很恐慌,身体往后仰好像在躲闪,而这时鸭子的表情变得愤怒,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副反抗的模样。通过对符号的理解,幼儿更容易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抓住幼儿对符号产生兴趣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区墙饰上设置了记录表。孩子们将在阅读中看到的符号记录下来,并在后面用小图片来表示这个符号的含义。如表示颤抖的符号,孩子用一个表情很害怕的动物贴在后面;如表示打鼾的符号,孩子就找了一个睡觉的动物贴在后面……随着孩子理解的符号越来越多,他们阅读理解图书的策略也越来越丰富。

三、评选好书,互促互评,提高理解能力

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最初我们只是关注幼儿是否理解故事,是否能大胆讲述内容,而忽视了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美的感受和文学的熏陶。于是我们准备了一些画有笑脸的书签,每次阅读后,幼儿可以将书签夹到自己喜欢的书中。教师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有人说喜欢书中的人物形象,有人说喜欢书中人物的聪明、机智,有人说喜欢书中的颜色,还有人说能从故事中学到很多知识。随着幼儿推荐好书的内容逐渐丰富,孩子们在夹书签时发现,如果把书签制成不同的样式,就能一下看出这本书被喜欢的原因了。于是我们又制作了许多样式不同的书签,如针对喜欢色彩的,制成一朵花朵的书签;针对喜欢景色的,制成一个画有风景的书签;针对能从中学到知识或道理的,制成一个问号书签,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对图书的阅读理解情况及阅读水平,可以使幼儿之间分享阅读经验,分享从中获得的文学的熏陶。

四、总结与反思

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幼儿阅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教师调整、完善教学模式及指导策略,确保阅读活动的有效性。研究中,我们根据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评价框架,包括兴趣与习惯、认知与能力、个性等方面。如何利用评价,完善评价指标,以更好地促进幼儿阅读与个性发展,如何把幼儿阅读能力发展中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有机结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生兰.美国幼儿园教师运用社区图书馆进行教育的观察与思考[J].早期教育,2011(02).

幼儿的多元化阅读指导 篇6

阅读是一生的计划。在婴幼儿时期, 父母一直是鼓励孩子阅读的主要力量。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体冲击的影像社会中能成为喜欢读书、喜欢想象、喜欢思考的人, 就要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 帮助他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亲子间情感与言行的互动, 让孩子亲身体验、亲自发现阅读的乐趣, 那么阅读的快乐是不会轻易为其他快乐所取代的。

一、婴幼儿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上也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史斯克兰·吉利兰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亲子阅读”在儿童一生发展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国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大力推广全民阅读, 指出:“每个孩子都是失去翅膀、落入凡间的天使。阅读, 将让书籍成为心灵的双翼, 让孩子重新变成我们身边真正的天使。”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其中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在教育内容与要求里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 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就应该开始的一项系统工程, 工程的起点就是家庭。亲子阅读对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动机是非常有益的。幼儿阅读时, 可以欣赏美丽的图画, 了解新鲜的事物, 阅读有趣的故事, 并从中丰富心灵, 延伸幻想, 满足好奇, 刺激求知, 阅读将带给幼儿精神上的满足, 也发展幼儿欣赏、观察、判断、表达、记忆等各种能力。亲子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强调亲子间互动的阅读方式, 它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在今天这个由电视、网络所构筑的世界中, 孩子与书籍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了, 因此, 强调早期阅读, 倡导亲子阅读刻不容缓。

二、婴幼儿亲子阅读现状及问题

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咸阳市385名婴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目前在“亲子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家长普遍重视, 但对亲子阅读的价值理解存在偏差。

经过调查得出, 约80%的家长认为早期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对阅读的把握和理解不正确, 他们过于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阅读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好处”, 认为阅读只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 将早期阅读简单地等同于识字, 功利性地追求识字率, 而忽视对孩子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对亲子阅读的认识急功近利。在调查中发现, 城市里有家长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普遍重视, 但很多父母对幼儿早期教育充满功利性的期望。为了让孩子认字识数, 进行各种所谓智力开发, 都是以能够进入一所好小学为目的的教育, 使得婴幼儿的阅读内容枯燥乏味, 严重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压抑和伤害, 过早地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认为, 儿童阅读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推动。很多家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来说是粒幸福的种子, 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儿童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只是盯着教科书和考试。

(二) 缺乏科学的指导策略。

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缺少正确的阅读观所导致的, 一些家长只追求阅读的效果, 使孩子对阅读活动失去了它本来的魅力, 减弱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在于父母缺少对阅读过程的指导。对家庭亲子阅读指导现状的调查发现, 许多家庭指导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父母行为的情绪化现象很严重。调查结果显示:25—30岁年轻父母的表现尤为突出, 占60%;30—40岁的父母占25%;40—50岁的父母占15%。虽然各个年龄阶段比例有悬殊, 但有共同的表现就是家长兴致好了、情绪高了就陪孩子看看书, 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 他们对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认识不够, 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方式, 不能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也无法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另外, 家长的参与程度两极分化, 要么父母处于主动地位, 孩子处于被动地位, 简单应付、方法枯燥, 或看、或听、或讲, 缺乏科学的指导;要么家长有阅读意识, 幼儿有阅读兴趣, 但亲子阅读的时间不能保证。

(三) 阅读材料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给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问题上, 不少家长带有很大的盲目性。70%以上的家长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选择, 或者是看别的家长选择买什么书自己就买什么书, 较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而且在为孩子选择图书时更多的是从智力开发的需要考虑的, 范围较小;有近20%的家长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购买欲望, 幼儿喜欢什么就拿什么, 不听取任何意见;只有10%左右的家长在为孩子买书时能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等。

(四) 家庭环境不利于亲子阅读的开展。

经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只重视成人的“导读”和“代读”, 或实施命令式的阅读, 忽视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或“放羊式”的阅读, 缺乏共读的指导, 忽略与孩子进入动态式或互动式阅读。另外, 在访谈中, 问及家长关于亲子阅读的态度时, 他们都说亲子阅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给孩子准备了专门的书桌、丰富的书籍等。就在他们陈述完自己的意思时, 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场景:爷爷在看电视, 电视的音量很大;爸爸拿着一本图画书和孩子在沙发上看, 刚给孩子讲两句电话就响了, 爸爸离开接电话去了;妈妈接过爸爸手中的书接着给孩子讲, 马上就要将这个图画讲完时, 妈妈好像想起来厨房里还烧着水, 于是她就快速地跑进厨房里又跑出来继续讲, 其实到了最后孩子已经没有在听了, 自己玩自己的。然而, 妈妈却这样告诉我:“你看, 这孩子就是这么的不听话, 特别爱动, 一分钟都坐不住, 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了。”这次亲子阅读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很简单, 首先电视声已经打扰到孩子, 再就是爸爸妈妈的相继离开把孩子仅有的耐性磨完了。如今大部分家长为孩子设置了专门的书桌, 增加图书阅读区, 但是真正能够利用的却很少, 家长注重知识轻能力, 重计划轻支持, 在像这种氛围创设表面化的家庭里根本不可能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婴幼儿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 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

“给孩子十本书不如给孩子一本好书;给孩子是本好书不如给他一个好的阅读方法;给孩子十种阅读方法不如给他一个可以和他分享阅读的爸爸妈妈”。作为亲子阅读客体的家长影响着亲子阅读的效果, 他们的社会阅历、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程度和对亲子阅读的态度影响亲子阅读的效果。因此, 作为亲子阅读的客体的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 转变观念。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承担着主导作用, 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关注早期阅读,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确立正确的亲子阅读意义。亲子阅读旨在丰富婴幼儿的阅读经验, 培养婴幼儿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 让婴幼儿形成敏捷的、缜密的、深刻的思维, 而不是让孩子认识多少字或者记忆多少内容。因此, 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时要做到合理指导, 与孩子达成共识。注意阅读兴趣的培养, 选择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根据孩子的发展注意对其听觉、视觉、口语的训练, 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 在讲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时候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设身处地地讲故事。家长注意阅读讲述时语言艺术和情感的转换要明显,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重亲子感情的交流, 尊重孩子的阅读意愿, 并利用孩子的兴趣, 不断改变指导策略。

2. 注重过程。

亲子阅读要乐在过程, 家长和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互动, 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在乐中阅读的情境。亲子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因为家庭阅读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比如边欣赏动画边讨论, 边听音乐边看书, 随时相互提问题或者回答问题, 它是一种良性阅读经验获得的过程。同时, 亲子阅读过程是一种爱的传递过程, 当孩子坐在父母腿上或旁边一起看一本书时, 这种肌肤相亲密切的互动方式, 不仅会使婴幼儿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而且会使他们产生对阅读的渴望。亲子共读不只是简单的家长读、孩子听式的陪读, 而是一种高标准的有关阅读技能、技巧的行为方式, 它能够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和强烈的阅读兴趣, 发展孩子语言智力方面的能力, 真正达到早期阅读目的。亲子共读是引导婴幼儿进入阅读天地的最佳方式。在亲子共读时, 家长应该倾注全部感情, 全身心投入, 不仅要注意引导孩子观看画面, 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思, 而且讲述时所提的问题要恰当且富有启发性, 进而引导孩子去思索、去想象。

3. 贵在坚持。

亲子阅读贵在坚持:万事开头难, 但是在亲子阅读这一方面就不同了, 由于受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家长都是刚一开始做得很好, 很有耐心地陪孩子看书、给孩子讲故事, 但是时间一长, 由于生活中的各种原因, 家长就失去了耐性, 不再把亲子阅读当成分内之事, 什么时候想起来了、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再做。而且家庭的亲子阅读指导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家长行为的情绪化很严重, 兴致好、情绪高了就陪孩子看看书, 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因此亲子阅读贵在坚持, 只要家长坚持做, 就会达到早期亲子阅读预期的目的。

正如柯南 (1994) 所说:“幼儿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图画书的某些画面意义, 但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很困难的。这不只是指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中那些文字他们还不认识, 要准确地读出图画所描述的和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 幼儿欣赏和接受图画故事仍需成人的帮助。”因此, 在早期亲子阅读中, 家长一定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 让早期的亲子阅读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 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是开展亲子阅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婴幼儿读物应该是最浅显、最通俗易懂的, 用大号字印刷, 有许多插图。家庭中的儿童读物以图文并茂或者是图画为主的图书居多。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选择购书, 书应该体现其年龄差异与特色。而许多家长在购买儿童读物时, 考虑最多的还是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掌握, 违背了尊重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特点, 自然会影响亲子阅读的效果。孩子在不同的生长时期, 应该阅读不同的书籍。

0—3岁;绘本。绘本是图文并茂的文学形式。儿童绘本中的字符语言具有简练性、提示性、补充说明性、诗歌韵律性、儿童口语化表达等特点, 而它的图幅语言也具有色彩儿童化、角色拟人化及有真善美的画面内容的特点, 因此非常适合0—3岁的幼儿阅读。

3—4岁:动物童话。适合这个时期婴幼儿的童话书内容, 最好是以和孩子差不多大的幼儿或是动物为主角的生活童话较恰当。

5—6岁: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中, 有着对与错、善与恶等的分辨和选择, 孩子们在阅读这些故事后, 价值观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图画书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 是“上帝”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像新西兰图书馆员多罗西·怀特所说:“图画书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 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 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 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

(三) 优化阅读环境。

婴幼儿的注意力极其容易分散和转移, 因此阅读环境影响着亲子阅读的效果。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 有助于儿童形成持久的阅读行为与习惯。为婴幼儿营造一个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为幼儿布置阅读天地,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家中, 家长要为孩子开辟一块属于他们的阅读天地, 准备一个专门的摆放图书的小书架, 便于他们随时取和放, 同时准备一些小道具。婴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当他们看到书架上那些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的图书时, 就会产生深厚的兴趣并主动把书拿出来, 主动要求家长讲给他听。正是在不断地听与看的过程中, 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孩子慢慢地走进书的世界。

2. 建立学习型家庭。

21世纪不仅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因此, 创建学习型家庭是一种必然, 就是为了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 家长要热爱读书, 这也是家长自我超越的一种表现, 不断自我超越的家长会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在建设学习型家庭时, 家长要容忍孩子的幼稚和过失行为, 让孩子从心理上能够接受早期亲子阅读, 其实这就是家长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安静地坐下来看书需要一个很长的逐步养成的过程。三岁的幼儿最多只能坚持到五分钟, 三岁以下的幼儿坚持的时间可能会更短, 所以家长不能对幼儿妄加评论或指责, 否则不仅无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反而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早期阅读目的重在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阅读经验。为了使孩子对阅读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兴趣, 家长应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 多带孩子参加一些阅读活动。家长可以带他们去图书馆、看书展、逛书店, 在那里聚集着许多爱看书的人, 包括小朋友, 浓浓的读书氛围会使孩子受到感染, 进而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 学着和其他人一样认真翻看。长此以往, 孩子就会懂得如何从书上获得知识, 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徐雪珍, 施为萍, 马福生.让孩子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亲子阅读指导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 2005 (3) :91-92.

[2]张萍.亲子阅读指导有效性策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0) :91-92.

[3]谢倩, 杨红玲.国外关于亲子分享阅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3) :58-59.

[4]杨丽娟.当前亲子阅读的误区及解读[J].当代学前教育.2010 (5) 36-39.

[5]高燕.亲子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J].江苏教育科研.2010 (7) :35-37.

[6]周兢, 朱从梅.母亲在亲子阅读中的语言运用特点分析[J].幼儿教育.2006 (9) :48-50.

[7]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5.

幼儿的多元化阅读指导 篇7

一、阅读活动的实质

阅读活动是阅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阅读能力所反映的活动过程就是感知、加工、贮存、运用几个过程在同一时间里,纵横交错地进行工作的过程。它需要幼儿具备感知能力、加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能力的参与才能完成。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人的认知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人的情感、动机、兴趣、爱好也都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再者,由于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即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存在着许多缺点:只表意不表音,不易读出字音;结构复杂,笔划太多。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汉语这样的表意文字对儿童来讲可能比学会阅读英语这种表音文字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阅读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高级活动,对于幼儿来讲并不容易。

二、早期阅读能力的基本构成及分析

早期阅读教育实践中常常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混为一谈。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以互相代替的。在幼儿期,儿童最需要的不是系统全面的知识,而是不断增长的学习感受力,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并通过这些基本阅读能力去进一步形成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能,从而学习今后的各学科知识,这才是早期阅读教育的真谛。

阅读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结构,主要包括三种成分。

认读能力,是阅读活动最基础的能力,它是对阅读材料的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语音和字形规则的联结来认读对应的文字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认为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应从识字开始,应该先识字再读书,离开了识字就无法进行阅读,这是对早期阅读的错误认识,它将早期阅读与成人阅读混淆了。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认读能力不应简单地等同于就是让幼儿大量地识字,而应通过阅读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的对应关系、初步了解汉字的简单规律。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是是否掌握阅读技能的主要标志。它是指阅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了解其本质含义的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理解语言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理解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尽管幼儿年龄较小,积累的知识经验不丰富,也应通过幼儿的积极建构促进幼儿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口头语言和各种知识,引导幼儿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幼儿想象、思维、联想等能力是提高幼儿理解力的重要途径。那种认为只要认识了书写形式的字词,就具备了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认识是错误的。

鉴赏能力,是阅读理解水平的指标之一,它是指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以及价值等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它是人们在阅读文字材料时的一种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交融的心理过程。对于早期阅读来说,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可以通过让幼儿反复朗读、讲述、讨论、表演、仿编、创编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受阅读材料的形式美及风格特点。

三、早期阅读过程的模型及启示

早期阅读的过程主要有两种模型:

一是自下而上的模型:这种模型中,阅读从字词的解码开始一直到获取阅读材料的意义从下而上进行。因此,阅读者要掌握阅读材料的意义需要从字、词、短语、句子开始。这种模型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们的推崇,此模型为教学过程安排了这样的结构:先教生字,再教词,然后再逐渐过渡到高级水平的技能。教师们常错误地认为离开了识字的前提,儿童阅读活动无法开展,儿童的阅读能力根本不可能形成。其实这是阅读过程的模型之一。

二是自上而下的模型:这种模型中,与自下而上的模型恰恰相反,认为阅读的起点是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它包括有关外部世界的一般知识及有关语言结构、语言使用的知识,而不是阅读材料本身。它更强调儿童的主动作用,强调有效的阅读并非精确地知觉与辨认所有文字成分,而是选择最少的线索以产生有效的猜测和推理的一种技能。这种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早期阅读的儿童来说,他们缺乏识别文字的技能,但并不是说他们就无法进行阅读,而是可以通过丰富儿童的口头语言及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来弥补自下而上模型的不足。

阅读能力就是在阅读材料与个人经验之间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既离不开自上而下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加工,教学中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早期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培养儿童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指导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促进儿童从亲子阅读、分享阅读向自主阅读的过渡。

1.通过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丰富幼儿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幼儿口头语言的丰富性与语音敏感性直接影响幼儿书面语言的认知与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为幼儿接触与掌握书面语言奠定基础。

2.激发幼儿感知书面语言的动机与兴趣,初步了解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一一对应关系

使幼儿具有感知书面语言的动机与兴趣,是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阅读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是通过幼儿自身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应为幼儿提供属于自己的、书面语言刺激丰富的环境;经常进行阅读活动;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榜样,使幼儿获得阅读的态度倾向及情感与动机。

幼儿的学习具有形象性、情境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通过直观的实物形象与汉字相匹配的方法,使幼儿了解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为幼儿创设图文并茂的阅读环境,幼儿园的活动室、走廊、活动区角等地摆放的物品,家里的家具、墙壁、生活用品与汉字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认识自己的名字、了解书信的意义等活动的开展,使儿童初步了解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关系。

3.通过语义策略,提高幼儿阅读知识的识记效果,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在幼儿阅读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对其进行语义编码,提高幼儿识字效果,增强幼儿理解能力。主要可利用以下策略:

反复阅读:根据幼儿的年龄不同,采取不同的反复阅读策略。幼儿小班儿童由于注意力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理解能力较差,简单机械的重复易造成幼儿的疲劳与厌烦。可选择一些内容相对简单,情节重复出现的阅读材料。对于中大班儿童可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反复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提高幼儿识记效果,增强幼儿对书面语言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多种活动的整合:阅读活动的同时,应整合其他领域的活动,如结合阅读材料内容进行音乐、美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活动,增强幼儿阅读活动的操作性,不仅能引发幼儿兴趣,维持注意力,而且可使幼儿在操作中建立表象,理解能力得到发展。

充分利用背景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新的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靠幼儿自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成人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用旧的知识来帮助幼儿理解新的知识,并将新知识进行同化,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中。

复述:复述是对阅读材料的保持过程。对于小班儿童教师可首先帮助儿童建构起复述提纲,如故事可按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提出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人公是谁?——还有哪些人物——先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问题都是故事中情节的再现,目的让幼儿对阅读材料进行回忆。中大班儿童教师可让儿童集体建构复述提纲,并可分小组或个别进行复述。

提问策略:这是一种教师常使用的非常有效的创造性阅读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不同,阅读材料性质不同,进行不同类型的提问。

概括、类比:这是一种阅读的精细加工策略,让幼儿在对阅读材料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包括让幼儿补充细节、进行联想、对材料进行概括、仿编或续编等。

参考文献

[1]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学前教育研究,2005.

[4] 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5.

幼儿的多元化阅读指导 篇8

众所周知, 早期阅读对人生的成长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早期阅读, 有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好想、好问、好动”的特点, 有利于幼儿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与陶冶情操, 有利于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 并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 如何突破幼儿早期阅读的瓶颈, 让阅读走进幼儿心灵, 积极引导幼儿学会阅读, 培养小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精选优质素材,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阅读活动的载体, 也是阅读活动的基础。小班幼儿年龄小, 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较低, 对事物缺乏分辨力, 所以选择一本适合小班幼儿的读物, 是阅读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幼儿的阅读习惯是“耳朵+眼睛”的方式, 也就是说,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书本的内容, 不但要给予优美的图书绘画, 还要让他们“听到”书里面在讲什么,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 注意材料的适龄性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形象生动、富有意义的阅读材料, 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 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 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和探索。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他们往往容易被人物夸张、动物拟人的幼儿图书所吸引, 它们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图书中的故事和情节。因此,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要选择一些画面清晰醒目, 人物形象逼真, 动作突出, 情节简单, 背景不复杂, 色彩鲜艳并配有短句或词汇的单页单幅画面的大幅图书, 以适合并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

2. 注意材料的趣味性

阅读是幼儿获得知识、接受教育、引起愉快情绪的重要手段。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 (1) 图画色彩要鲜明、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2) 与幼儿生活有关, 图画内容简单有趣, 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 并让幼儿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3) 文字优美正确、朗朗上口, 句型短而重复。只有选择符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 符合他们的认知想象特点的作品, 才能让幼儿产生共鸣, 让他们喜欢去阅读, 在阅读中体会故事的精彩, 并产生自己的想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达到培养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优美环境, 激发幼儿的阅读情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阅读的兴趣是可通过环境和氛围来加以培养、保持和巩固的。所以, 教师应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但又不乏有意义的氛围, 让孩子们能够在宽松无虑的氛围中进行阅读活动。具体做法是:

1. 创设一个舒适温馨的物质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会给幼儿带来愉悦与激情, 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要坚持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陶冶幼儿性情方面的熏陶作用, 有的放矢地提供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幼儿读物。利用一切机会、场所, 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 潜移默化地接受书面语言知识。如创设专门性的“阅读区”、“娃娃家”等, 并标贴文字标签;经常更新图书架、图书角的内容, 注意提供图书阅读时间, 创设宽松愉快的阅读环境, 并适时指导幼儿读书。“娃娃家”和“阅读区”中应合理摆放小桌子、小椅子、地毯和软垫, 整个环境应尽可能布置得舒适而温馨。幼儿可以坐在桌前看书, 也可以坐在地毯上或靠在垫子上翻阅图书。在适当的集体活动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阅读的个别需要, 并给予恰当的帮助。

2. 创设一个自由阅读的生活环境

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事物与环境, 且适当地渗透阅读并与早期阅读相结合, 将有声语言与书面语言相结合, 不断感知内化, 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如在小班主题活动《春天来了》中, 我们先组织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春游, 来园后, 让他们对自己春游情况进行介绍, 每次幼儿都争着向大家介绍:“我在××××找到了春天, 它……”之后, 再将幼儿的照片、作品布置成主题墙饰, 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讲述。接着再引导幼儿阅读相关内容的图书, 因为图书内容与他们的春游经历有关, 孩子们看书、读书的兴趣特别浓厚, 从而培养、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其实, 日常生活中的各环节都能培养幼儿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能力以及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译能力, 关键在于家长和教师是否有心加以培养和引导。

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给幼儿种下一颗爱阅读的种子, 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因此, 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幼儿在和阅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潜移默化地爱上阅读, 真正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这需要家长、老师在生活中不断地创造, 在教育中不断地更新。

三搭建互动平台, 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师幼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双向互动的新型师幼关系, 是幼儿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互动, 是一种自动化的融通性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 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 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交往的相互作用。

1. 建立“教师幼儿互动”的阅读关系

教师要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 读些书给幼儿听听, 引导他们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如在《星星警察》教学中, 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分享阅读”的快乐。在他们眼里, 一切都很新鲜、都很好奇。但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很简单地说出“我看到了公鸡 (小老鼠……) ”之类的话。我先表扬、鼓励他们, 然后引导:“公鸡睡着了, 谁来了?”“小老鼠。”孩子们肯定地说道。“小老鼠来做什么?”轩轩观察得很仔细, 他说:“小老鼠准备到公鸡家偷东西。”“被谁发现了?”“被星星警察看见了。”“星星警察是怎么做的?”孩子们尽情地和伙伴分享自己心中的故事。当他们翻到小老鼠放掉袋子逃跑那一页, 孩子们都高兴地说:“小老鼠吓得夹着尾巴逃跑了!”“如果这时有只小猫去抓老鼠的话那就更有趣了。”我不禁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所感动。

因此, 在师幼互动中, 教师要抱着认真、认可、开放、亲和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言语行为表现, 重视幼儿的需要, 关注幼儿的体验及行为,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幼儿教师不单单是教育者, 同时应当成为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真正的伙伴与向导, 这是新型幼教关系中赋予教师的新的角色。要通过师幼之间自由地发表想法、建议、提出问题、互相启发, 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 生成新的教育契机。

2. 建立“幼儿之间互动”的阅读关系

同伴之间的互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观点, 不同的幼儿拥有不同的智力强项, 这为幼儿之间的合作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但由于幼儿之间地位平等, 幼儿更愿意与同伴一起进行商讨和探究。因此, 幼儿之间尝试相互合作、交流, 将能发展幼儿的阅读技能, 并从中产生阅读的愉悦。

首先, 我鼓励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帮助的幼儿讲书中的故事。有一次, 平平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神奇妙妙屋》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看了四页后, 他开始皱眉头, 然后拿着书去找安安, 说:“安安, 这本书是你带来的, 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于是, 我赶紧提醒安安:“快去帮帮他吧!”安安很开心地把自己的玩具收了, 来到图书区给平平一页一页地讲起来, 两个人边讲边交谈:“对, 我在电视里见过这个神奇的屋子, ”“没错, 这是妙妙屋。”整个活动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而后不时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 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

其次, 我在阅读区中, 精心设置了“认一认, 读一读”、“故事屋”等栏目, 用开放的时间、空间, 时时吸引着幼儿的眼球。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家中最喜爱的图书放置在图书角里, 让孩子与同伴共读共享, 相互交流, 提高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对幼儿自身及其同伴都大有裨益。内容丰富的班级图书, 也增进了孩子彼此间的相互交流, 使他们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 有更多的选择。

3. 建立“家长幼儿互动”的阅读关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早期阅读作为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 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才能取得明显成效。家长要为幼儿选购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资料, 为幼儿创设温馨的早期阅读家庭环境。我们也定期在家园联系栏上向家长提供一些指导孩子阅读的正确方法, 并给家长为孩子创设阅读环境提出建议, 如设置小书柜、小抽屉, 每天抽时间为幼儿朗读故事, 和孩子共同阅读等。

因此, 通过建立互动阅读关系, 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 阅读真正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 实践告诉我们, 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及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而早期阅读可通过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 给幼儿以积极的刺激, 从而加快大脑的发育和成熟,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早期阅读是一种影响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喜欢阅读。从以往的研究看, 在小班开展早期阅读是可行的, 也是必需的。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 一个教育的启蒙者, 应让早期阅读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摘要:早期阅读对人生的成长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正确的引导,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提高其阅读能力, 有利于幼儿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与陶冶情操, 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以至今后的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摆脱引导幼儿早期阅读的误区, 突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瓶颈, 有效加强对小班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引导, 应当通过精选优质素材、创设优美环境、搭建互动平台等环节, 不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调动幼儿的阅读热情, 使幼儿学会阅读、喜欢阅读, 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培养,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术纲要 (试行) , 2001.7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10

幼儿的多元化阅读指导 篇9

关键词:经典阅读;多元表达;能力;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39-01

经典文学中的想象、幽默、诗意、游戏性,对于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学前阶段阅读经典文学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幼儿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经典阅读既是幼儿对于读本内容的解读,也是幼儿作为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创作。也就是幼儿阅读时不仅可以静态地读懂作者的意图,也可以动态地(用言语、身体、绘画、表演等方式)对经典文进行二度的创作性阅读。只有两者相得益彰,经典阅读活动才不会停留于简单的记忆、机械的诵读,从而使幼儿真正地乐于阅读和善于阅读。[1]

由此,本文将以经典阅读为载体,探寻培养幼儿多元表达能力的意义以及在经典阅读活动中促进幼儿多元表达能力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以经典阅读为载体,促幼儿多元表达能力发展的意义

近年随着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多元取向,以及国内外阅读教育理念的提高,幼儿多元表达表现的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而,以经典阅读为载体,促幼儿多元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重在探究经典阅读活动促幼儿多元表达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使幼儿采取多元的方式表达表现经典阅读。即在幼儿通过看、说、唱、诵、演,甚至美工等方式把阅读的信息进行多元表达表现。以加深幼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促进其创造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丰富情感体验,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经典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多元表达能力的指导策略

经典阅读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表达表现,丰富其阅读的形式和手段,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来培养幼儿多元表达能力。

1、建构适合多元表达的阅读作品和内容

由于阅读作品和内容的不同,不同的作品、内容应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定位。阅读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是围绕阅读后的多元表达展开的,因而,建构适合多元表达方式的阅读作品和内容显得极为重要。选择适合进行多元表达的作品和内容,建立适宜的阅读内源库,是实践探究中首先解决的最基本问题。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选择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文体多样化的经典读物。多样化的题材、文体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2、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经典阅读

幼儿经典阅读的形式,不是简单的看听说,而应是一个综合的阅读活动。这个活动包括听说故事、画故事、演故事、编故事。因此,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经典故事内容,通过绘画使他们头脑中想象的故事世界以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绘画活动既可满足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特点和心理需要,同时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活动、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提高幼儿对经典故事的再创能力,如在实践中可采用故事续编、故事创编、故事书制作等形式将绘画作为经典阅读的巩固、拓展与提升。

同时鉴于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经典故事的理解力有差别,可采取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经典阅读,如小班幼儿可由家长陪同,进行亲子绘画活动;中班幼儿绘画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可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进行绘画,单幅或连环画;大班幼儿想象力十分丰富,他们已经具备想象绘画的能力,可让大班幼儿阅读完经典故事后进行想象绘画,创编、续编故事。

3、在表演中演绎经典故事

幼儿多元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表演进行诠释。课堂中或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体验式表演,可借助表演道具,把已学过的故事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发展同伴合作、自我探索能力,通过经典阅读角色表演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锻炼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在表演中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4、依据年龄段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活动,丰富多元表达方式

由于各年龄段幼儿认知水平、阅读表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让幼儿体验和感受经典阅读活动的丰富多彩,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可结合幼儿年龄段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活动。如小班幼儿以童谣吟唱、诵读、模仿为主;中班幼儿则可借助诗歌、童话故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辅以绘画、表演;大班幼儿则可通过绘本故事的阅读方式,以“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编故事、演故事”为行动策略,使其“爱听、善讲、能画、会编、乐演”,多元表达表现,感受经典阅读。

另外,幼儿园还可以开展经典阅读节,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幼儿在舞台上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自己对经典阅读的理解,这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高其多元表达表现的能力。

总之,以经典阅读为载体,培养幼儿多元表达能力的指导策略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幼儿在阅读中所习得的多元表达能力,对其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梅.将戏剧运用于早期阅读活动的行动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12

[2] 颜晓燕.早期阅读的整合教育[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2

幼儿阅读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 篇10

【关键词】阅读 兴趣 适时 样化策略

如何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掌握阅读技能以及视觉、听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呢?

一、运用不同的阅读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一)师幼共同制定阅读规则。

进区人员的安排:区域活动时,按幼儿学号顺序,每天有8位幼儿进阅读区,保证全班幼儿一周都能进一次阅读区。其他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可以随时进阅读区。

阅读之花评比栏:在阅读区能够喜欢阅读(能够认真地阅读一至两本图书)、安静阅读(阅读时能够保持安静,有问题可以轻声交谈,不能影响同伴)、分享阅读(区域活动结束之前阅读区有一个分享活动,幼儿轮流和同伴介绍自己看书的内容)的幼儿,通过教师和同伴的评比,在自己的照片上加盖“阅读之花”(也就是小红花印章),每月根据红花的多少,评比阅读之星。

(二)针对一些故事书籍,教师只讲书的开头或中间,鼓励幼儿自己去图书区找这本书看结尾。

(三)鼓励幼儿自带书籍,并向其他幼儿介绍。

(四)观看与图书相关的动画片,以引起幼儿阅读的愿望。

(五)听和图书相关的故事磁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多样化的指导

(一)适时适当的指导。

阅读区域活动要求教师能够细心的观察幼儿阅读时的表现:行为、表情、语言等,分析幼儿的阅读状况及水平,从而判断幼儿内在的需求,适时地把握介入的时机。如果幼儿游离或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活动之外,出现影响他人阅读活动的负面行为、每天都看同一本书、频繁换书4次以上、不断向同伴询问书中内容,或主动提出需要教师帮助。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二)抓住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一起平行阅读。

在幼儿区域活动的时间,教师可有意识地关注阅读区,参与阅读区。幼儿好模仿,教师如果能和幼儿一起看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同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阅读,相互交流,讨论情节,适时地追问以及回答幼儿的提问等,可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图书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区域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

1.教师及时发现幼儿阅读中的困难并给予恰当的帮助。

中班幼儿的年龄多在5岁左右,其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图文并茂的图书仍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材料,但同时在图书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汉字,为此,在每次阅读区域活动开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的“新书推荐”,教师选择新投放的图书,简单地向阅读区的幼儿介绍。让幼儿对新投放的图书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在幼儿自主阅读时就会比较轻松,容易读懂了。

2.教师有计划地在阅读区中渗透阅读的方法及技巧。

(1)教师的指导在幼儿愉快的阅读中进行的。从让幼儿知道一页一页看书→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发现页与页内容的联系→能初步地概括每页图书的大致内容。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了对语言的分析理解能力。

(2)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的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背景、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恰当地提问等等,使幼儿逐步掌握阅读图画书的基本技能。

如:1.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让幼儿初步明确故事中的角色。提问2.为什么喜欢小花狗?让幼儿听完故事后,归纳出一个最主要的情节。3.小花狗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小兔说什么?让幼儿学会通过角色的表情、动作来想象其语言和行为,在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同时,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掌握。4.找一找哪幅图说的是山羊战胜了大灰狼?让幼儿将语言描述与画面对应起来,回忆和落实对故事主要情节的理解,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

(3)通过轮流讲述调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

教師可建议幼儿:“我们一起合作,每人讲一页,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一遍”。这有助于帮助幼儿理解多幅画面,让每个幼儿说自己的理解,听别人的讲述,而且在这种将整本书讲述的合作过程中,不仅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还促进了幼儿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在幼儿阅读区活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幼儿的阅读伙伴,幼儿不仅爱上了阅读,阅读技能也大大地提高了。当然,还有很多好的方法等待教师们去发掘,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创新,“阅读之花”将会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1] 刘定娥.浅谈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书面语言的发展[J].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

上一篇:创新时政新闻的编辑下一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