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留置针十篇

2024-09-13

动脉留置针 篇1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动脉置管针、消毒棉签、肝素帽、敷贴、5 mL注射器、无菌手套。

1.2 方法

将病人仰卧, 穿刺侧下肢伸直稍外展, 在腹股沟处摸股动脉位置, 内侧0.5cm为股静脉, 即穿刺点的位置。以穿刺点为中心彻底消毒, 戴无菌手套 (消毒皮肤待干) 。方法一:一只手摸股动脉, 另一只手按普通留置针的方法从穿刺点以30°~45°进针穿刺, 见回血后退一点针芯, 继续将动脉置管针置入。方法二:用动脉置管针直接穿透股静脉, 拔掉针芯, 接上5 mL的注射器, 边抽边退, 待回血较通畅时表明尖端在血管内, 再将动脉置管针直接置入。通过以上任意一种方法穿刺好后接上肝素帽, 检查一下回血是否通畅, 便可以使用, 维护得当, 一般可以保留7d左右。

2 优点

动脉留置针 篇2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孕32周早产儿, 出生体重1.75 kg。2012年11月2日入住我院新生儿科, 入院诊断:新生儿窒息、呼吸功能不全、早产儿。入院后将患儿安置在暖箱, 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及静脉营养的治疗, 采用右侧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 留置5 d后给予拔除。患儿病情较平稳, 第6天08:00又行左侧腋静脉BD-24G留置针穿刺, 按常规备好所需液体, 先用5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 并排气备用。将患者安置为平卧位, 头偏向穿刺肢体对侧, 穿刺侧肩下垫薄枕, 轻拉穿刺侧上臂使外展110 °左右, 腋窝皱褶消失时, 穿刺者左手心向上握住三角肌下缘, 使皮肤绷紧, 按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右手持留置针以15 °~30 °进针, 见回血后平行进入少许, 再次抽回血证实后, 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 拔出针芯, 推注生理盐水1 mL, 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无变化, 固定留置针, 连接输液泵输液, 滴速为8 mL/h, 输液20 h, 液体至次日04:00输完, 并给予正压封管, 未发现异常变化。08:30再次为患儿行液体输注时发现管内回血且颜色较鲜红, 未引起护士重视, 用5 mL注射器回抽证实留置针通畅, 推注生理盐水1 mL, 即连接输液泵输液, 发现患儿躁动, 左上肢皮肤发花, 请护士长查看患儿怀疑误入动脉, 立即拔除腋静脉留置针, 在按压穿刺点时, 即出现左上肢腕关节以下整个左手包括指甲均苍白, 左侧桡动脉未扪及。立即给予湿热敷并轻柔按摩, 稍抬高患肢, 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2%山莨菪碱溶液湿热敷, 以缓解血管痉挛, 大约10 min后, 手掌开始变青紫色, 并逐渐延至手指, 最后为甲床, 桡动脉搏动扪及;大约2 h后颜色由上述顺序逐渐转红润、肢体活动自如。观察手背及前臂仍发绀, 第2日皮肤发绀情况无改善, 手指肿胀, 给予50%硫酸镁湿敷并密切观察, 第3日肿胀及皮肤发绀情况明显减轻, 第4天肿胀消失, 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2 原因分析

2.1 解剖原因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外的延续, 在锁骨内侧称为锁骨下静脉, 出锁骨则称为腋静脉。腋静脉和腋动脉在远端伴行较紧, 变异大, 早产儿腋窝皮肤皱褶多, 血管暴露不清, 且腋动脉搏动弱, 腋静脉和腋动脉分辨不清, 易误入动脉。

2.2 操作者原因

腋静脉穿刺技术要求高, 基于上述解剖原因, 误入腋动脉的情况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会在所难免。腋静脉留置针误置于腋动脉并行静脉泵入输液而未发觉, 关键是未完善操作规程, 见回血送管后不应急于推注液体, 而是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回血的颜色及状态、局部皮肤颜色变化特别是穿刺侧肢体末端颜色有无改变。最好由2名护士合作完成, 1名护士固定体位及腋静脉, 另1名护士实施操作。有资料显示, 无论是足月儿或早产儿, 生后都有感受疼痛的能力, 早产儿可能比足月儿更敏感[1]。防止患儿因疼痛挣扎, 固定不好, 血管滑动而误入动脉。

2.3 患儿原因

解剖和操作原因都增加了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误入腋动脉的几率, 且早产儿生活能力弱、血液循环不良、动脉血压低、阻力较小, 误入腋动脉的表现可不典型。

2.4 验对原因

回顾患儿置管后情况:更换液体时回血长且颜色较静脉血鲜红;封管阻力较大, 而且试抽回血排除了留置针脱出的可能。操作者在操作中未能及时发现, 而后护士在更换液体及封管未能仔细验对, 未能密切观察肢体末端颜色改变, 而只局限于穿刺处皮肤颜色的变化。

3 讨论

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误入动脉一样, 腋静脉穿刺误入腋动脉的情况也会时有发生。误入腋动脉的典型表现为:回血鲜红, 呈冲击状, 且随动脉搏动可一进一出, 轻推生理盐水1 mL, 患儿可出现疼痛挣扎, 穿刺点周围发白, 但穿刺侧腋窝皮肤颜色可无改变。也可表现为整个穿刺侧肢体颜色苍白伴青紫, 以前臂及手掌指端苍白明显。留置针误入腋动脉后正确处理方法为:立即拔针, 局部按压5 min以上, 但不可用力加压, 力量大小适中, 无出血后解除按压, 防止局部血肿形成。本例患儿发生上肢缺血表现可能为冷生理盐水推注致动脉痉挛及局部用力按压暂时阻断动脉血流而引起。尽管误置于腋动脉输液的危险性较低, 所致动脉痉挛引起上肢缺血多为可逆性, 解除刺激后即可缓解, 但如果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撕裂等损伤, 则可继发动脉内血栓形成, 导致组织局部严重缺血。严重缺血状态持续6 h~12 h组织可发生坏死, 肌肉和神经功能丧失[2]。因此, 出现动脉痉挛应积极处理, 且提醒我们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误入动脉后拔针按压应用力大小适中,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本例患儿在腋静脉留置针误置于腋动脉并行静脉泵入输液20 h后方才发现, 虽然经过积极处理未引起不良后果, 但是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度的责任心是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注意密切观察置管后患儿的全身及局部反应, 并且加强学习, 熟知误入腋动脉的表现及紧急处理原则, 提高技术操作水平, 尽量一次穿刺成功, 避免误伤动脉。一旦出现上肢缺血表现, 应积极处理, 严密观察至症状缓解, 肢体血液循环恢复为止。因此, 提高腋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其在误入腋动脉时准确判断、正确及时的处理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春燕, 吴凡伟, 杨艺, 等.腋静脉留置针输液配合动脉留置针采血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1, 18 (9B) :47-49.

动脉留置针 篇3

【关键词】 留置针缝合法;搭桥;血流阻断时间;小白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44-02

显微外科是现代外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显微血管吻合是显微外科的重要基础技术,是带血管蒂游离组织移植及各类搭桥术的决定性步骤。其传统方法是序贯间断缝合吻合法,即“金标准”微血管吻合法[1]。此技术操作对术者要求高且繁琐,耗时长[2],受体血管的血流阻断时间长。本文探讨一种留置针缝合法在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小白鼠20只,雌雄不限,个体质量在30-40克,平均33克。分为2组:传统序贯间断缝合组10只,留置针间断缝合组10只。

1.2 实验方法 按照Yasargil显微外科培训教程将小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0.05ml/g),取背卧位,四肢固定于手术板,分层剪开耻骨联合与剑突之间皮膚、肌肉及腹膜,暴露及游离小鼠双侧髂动脉。将右侧侧髂动脉起始端及远端用11-0线结扎,剪断右侧髂动脉远端,将右侧髂动脉作为供血血管,左侧髂动脉作为受体血管,对照组:结扎左侧髂动脉起始端及远端,按照供血血管管径的1.5倍长度纵行剪开吻合口,用亚甲蓝液染色吻合部位。用一根11-0显微缝合线常规序贯缝合供血血管断端及吻合口8针。实验组:先将供血血管断端用8根11-0显微缝合针自外向内刺穿供血血管断端,待用。结扎左侧髂动脉起始端及远端,按照供血血管管径的1.5倍长度纵行剪开吻合口,用亚甲蓝液染色吻合部位。将供血血管断端上留置之缝合针在受体血管吻合口上依次自内向外刺穿血管壁,留置。依次打结固定缝线。计时:自受体血管结扎开始计时,记录受体血管血流阻断时间。观察:术后30分钟受体血管是否通畅。

2 结 果

对照组10只小鼠受体血管临时阻断时间在25-35分钟,平均28分钟,8只小鼠受体血管术后30分钟通畅。实验组10只小鼠受体血管临时阻断时间在15-22分钟,平均19分钟,8只小鼠受体血管术后30分钟通畅。

3 结 论

留置针缝合法可以在不增加特殊器械的前提下有效缩短受体血管的血流阻断时间。

4 讨 论

显微血管吻合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如各种类型的血管搭桥、架桥、创伤修复等等。关于吻合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磁管法、套管法、环针法、吻合夹法等等。但是由于吻合材料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在临床上运用得较多的还是传统的序贯间断吻合法。该吻合法的优点在于对器材要求低,便于开展,运用广泛,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切实可靠。但是缺点也同时存在: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术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显微训练才能确保手术成功,且在缝合血管过程中需要长时间阻断受体血管。

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受体血管的血流阻断时间,因为常温下严重或完全脑缺血缺氧有效低温复苏时间为10min、15min内复苏成功率高,15min以上开始深低温复苏效果差[3]。而我们目前在该术式中的血流阻断时间在20-30分钟,虽然我们的血流阻断是针对单只血管,但对该血管的供血区造成的损害却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缝合法是用一根显微针线序贯间断吻合血管,且由一位术者单独完成缝合打结及修剪,通过留置针缝合法,我们可以在阻断受体血管血流前将数根针线留置于供血血管断端,待准备完善后再行受体血管血流阻断。而在行受体血管留置吻合过程中,打结及修剪工作可以由助手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此缝合法避免了血管壁重叠带来的干扰,每一次进针都只针对单一血管壁,降低了缝合难度。在不增加特殊器械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缩短受体血管的血流阻断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 Turan T,et al.Plast Reconstr Surg,2001,107(2):463-470.

[2] Cordeiro PG,Ann Plast Surg,1998,40(1):1-6.

浅谈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 篇4

摘要:介绍了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从患者的血管和血液粘稠度与血脂浓度、留置针的质量、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和封管、药物性质和滴速、护理与无菌技术卫生、自然环境、患者、置管处受压情况等方面重点阐述了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换代产品,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30年前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患者,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穿刺的静脉,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2]。静脉留置针一般可以保留3-5天,最好不超过7天[3]。静脉留置针常因为并发症的发生而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而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有患者的血管和血液粘稠度与血脂浓度、留置针的质量、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和封管、药物性质和滴速、护理与无菌技术卫生、自然环境、患者、置管处受压情况等。现综述如下: 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

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有:①液体血管外漏渗;②液体输入过慢;③套管针脱出;④维持输液时间过短;⑤穿刺部位感染;⑥静脉血栓;⑦局部静脉硬化;⑧静脉炎;⑨套管针折断[4]。其中,静脉炎是最多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很快就会拔除静脉留置针。所以,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观察护理工作。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1.1 血管:血管的选择与渗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大的关系。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穿刺部位,1.2 选择相对粗、直、富有弹性、血流丰富的血管,1.3 避开关节及静脉瓣。常用穿刺部位有手、足背静脉,1.4 头皮正中静脉,1.5 颞浅静脉,1.6 耳后静脉等[5]。尽量避免下肢静脉,1.7 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膜最多,1.8 血流缓慢,1.9 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6]。

1.10 血液粘稠度与血脂浓度:据研究,1.11 血液粘稠度正常的病人一般可留置2-5天,1.12 最有效的期限为3天。血液粘稠度异常病人的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明显少于血液粘稠度正常者[7]。魏晓兰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血液粘稠度与血脂浓度高患者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较正常血液粘稠度与血脂浓度明显者缩短[8]。

1.13 留置针:留置针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留置针的使用与留置时间。留置针可以分为普通型和安全型两种。留置针的型号从小到大规格有:18G、20G、22G、24G。在不1.14 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1.15 应选用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1.16 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1.17 从而1.18 降低了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1.19 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9]。

1.20 穿刺技术:熟练的操作技巧和穿刺方法,1.21 能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单纯外套管推入法与外套管、针芯并入法。前者无论血管充盈好坏,1.22 均具有较高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而1.23 对于后者,1.24 血管充盈情况对首次穿刺成功率有明显影响;前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后者[10]。病人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也会影响穿刺的成功与否。病人一旦疼痛,1.25 会缩手,1.26 就影响穿刺的成功。Susan等研究表明,1.27 用2%利多卡因作为局部用药进行麻醉可减轻静脉穿刺的疼痛[11]。由此,1.28 可利用这种方法来减轻疼痛以提高穿刺率。穿刺成功率直接关系到进针点伤口的大小和血管内膜的损伤与否,1.29 从而1.30 易引起液体外渗外漏、穿刺点的感染、或静脉炎的发生,1.31 进而1.32 影响到留置时间。1.33 留置针的固定技术:留置针的固定,1.34 能影响到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留置管的脱出、穿刺局部皮肤情况等。留置针可直接用透明敷贴,1.35 或直接用输液贴,1.36 或先用输液贴固定分叉处再用透明敷贴等方法来固定。输液贴直接固定一般不1.37 如透明敷贴固定方法稳定。蔡燕玲[12]等人的研究表明先用输液贴固定分叉处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的方法比直接用透明敷贴固定在留置时间上更长,1.38 套管脱出和渗漏肿胀、红肿或轻度静脉炎等情况更少出现。若套管针固定不1.39 牢,1.40 病人活动稍1.41 有不1.42 慎或牵扯到套管,1.43 就易脱出或扭曲,1.44 故而1.45 妥当的固定非常重要。1.46 封管液的选择与封管技术:封管是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的关键。封管液有:10mlNS,1.47 5mlNS,1.48 或10ml的25IU/ml肝素稀释液。高月平[13]等人的研究表明:10mlNS与10ml的25IU/ml肝素稀释液的封管效果是一致的。郝玉凤[14]的等人研究表明用5mlNS封管是成功的。封管方法有单纯使用肝素液封管和先冲管后封管等。通过对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方法的临床研究,1.49 表明先冲管后封管的正压封管方法发生静脉炎的发生率,1.50 明显低于单纯使用肝素液封管法[15]。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和封管技术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51 从而1.52 延长留置时间。

1.53 药物:药物的性质、刺激性和点滴速度等会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正确输入药物和液体,1.54 根据药物性质及输液量来调节输液速度。对于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1.55 选择粗大静脉输入。若从远端静脉输入时,1.56 输液速度且慢,1.57 使药物得到充分稀释,1.58 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及液体对血管壁的侧压力。用药顺序为先输入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1.59 后输入低渗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15]。药物的用药顺序和输液速度是两个重要环节。

1.60 护理与无菌技术卫生:穿刺部位应每日用碘伏或乙醇消毒1次,1.61 并盖以无菌输液敷料,1.62 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1.63 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1.64 以防止静脉炎。许燕[16]等人的研究表明,1.65 静脉炎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换药方式、封管次数无关,1.66 每日换药组与隔日换药组在留置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 并强调应每两天更换敷料1次。消毒范围大于8cm×8cm[17]。

1.68 自然因素:雷玲[17]等的临床资料表明自然因素对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夏天炎热,1.69 出汗多,1.70 易致敷贴脱落,1.71 留置针被动带出或穿刺处感染;冬天寒冷,1.72 加入输入较冷的刺激,1.73 影响血流速度,1.74 药物对血管壁俄刺激时间延长,1.75 引起穿刺部位疼痛,1.76 麻木等易发生静脉炎,而1.77 导致留置针留置失败。1.78 患者

1.78.1 患者的病情,1.78.2 如清醒患者,1.78.3 争取得到患者的配合;但是昏迷躁动或精神失常的患者,1.78.4 则争取得到家属或看护人的合作,1.78.5 避免患者自行拔管。

1.78.6 患者的体位不1.78.7 当,1.78.8 长期压迫留置针,1.78.9 会造成留置针的扭曲或过度用力摆手臂,1.78.10 会造成脱管。1.78.11 患者在输液时易因大小便方便时而1.78.12 在过程中造成负压血液倒流,1.78.13 凝固阻塞留置针管。

1.78.14 心理护理:穿刺前一定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1.78.15 取得合作,同1.78.16 时讲解穿刺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及可能出现的不1.78.17 良反应[18]。

1.78.18 患者的卫生习惯:要注意个人卫生,1.78.19 保持留置针处及周围的干洁,1.78.20 防止穿刺点感染。1.79 置管处受压情况

当药液点滴完不知情的情况太久,静脉压力大于空瓶子的压力,血液会倒流入输液器,从而凝固堵塞留置针管。2007年7月到2008年1月的实习临床资料也表明,心电监护仪器或使用水银血压计测血压的手臂一般不宜置管,以免测血压压力过大而使血液倒流,从而引起血液凝固堵塞、或发生肿胀或渗夜。

动脉留置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肺结核患者93例,所有患者采取静脉留置针输液,且输液疗程>24小时,每日输液>4小时,均一次性穿刺成功。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常规组,其中试验组5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14~79岁,平均40.28±5.83岁;常规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5~79岁,平均40.60±5.7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静脉穿刺部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福建省百仕韦医用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常规组采用普通留置针(威海杰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规格的留置针。留置前责任护士向患者宣讲肺结核及留置针管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配合,详细讲述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处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两组患者均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穿刺,穿刺前指压、轻拍,使血管充分充盈,血管不充盈者可采用热敷、肢体下垂等方法;穿刺前充分消毒局部皮肤,缓慢进针,针尖完全进入血管后左手中指轻压血管内套管的针端,防止血液溢出,右手缓慢平稳退出针芯,以免针尖刺破血管;针芯退出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连接输液管,严格把握输液速度。输液结束后试验组采用0.9%氯化钠5mL封针,常规组采用肝素稀释液2mL封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嘱咐患者留置期间避免过度肢体活动,以免液体外渗;留置期间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留置部位的皮肤情况,一旦发现红肿、硬结或变态反应即停止输液,退出针管,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针头脱出、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拔管情况及留置时间。液体渗漏、静脉炎参照2009年《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指南与实施细则》[4]判断。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拔管情况

试验组非正常拔管22例(37.93%),正常拔管36例(62.07%);常规组非正常拔管23例(65.71%),正常拔管12例(34.29%);试验组非正常拔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2.2 并发症及留置时间

试验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针头脱出率、液体渗漏率、静脉炎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留置3.89±0.68天,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29±1.03天(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肺结核是肺部组织感染结核杆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的慢性传染病,据流行病学[5]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肺结核病患者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者达300万。肺结核患者免疫力下降且营养欠佳,尤其是老年患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且肺结核需长期治疗,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损伤血管内皮,细菌易通过穿刺点引起感染,导致静脉炎[6]。静脉留置针可避免反复多次穿刺,有效保护血管,减轻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7]。

临床常规应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易引起回血和管道堵塞,非正常拔管率较高,留置时间较短,增加患者穿刺次数,患者静脉炎发生风险及痛苦增加,同时静脉输液时间延长,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8,9,10]。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采用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行输液治疗,其非正常拔管率明显低于普通留置针,且导管堵塞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较普通留置针输液效果良好;因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留置输液结束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留置针接头处的肝素帽被关上后可产生正压作用,将导管内液体往前推进,接头处自然封闭,防止回血,避免导管堵塞,进而延长留置时间[11]。此外,一次性浅静脉密闭留置针留置操作简单,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污染风险。

动脉留置针 篇6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留置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由于留置针在我国开展使用的时间不长,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指南, 在临床的实践中发现, 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发生静脉炎以及形成血栓, 留置时间过短可导致资源的浪费, 加大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针刺的痛苦[1]。

近些年, 我国关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逐渐增多, 有学者通过对4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观察, 得出结果留置针留置时间最长为28 d, 最短为2 d, 计算出平均的留置时间为8 d。另有资料报道, 静脉炎的发生比例与输入液体的渗透压有关, 如果需输入渗透压较高的液体时, 建议留置时间最多为3 d, 根据患者的病情, 3 d后需更换留置的部位, 以降低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若输入渗透压一般的液体, 可以观察留置部位的表现和患者的病情发展来决定留置的时间。同时很多国家都做出了关于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报道与总结, 其中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曾发行《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标准》, 规定留置时间为72~96 h, 恰好与美国美国CDC制定的标准是相同的。目前, 美国BD公司综合以上标准将留置时间统一定为72~96 h。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 可将留置时间建议为72~96 h。

1 静脉留置针影响因素的分析

1.1 合作程度:

如果患者出现神经症状, 如烦躁不安, 神志不清, 或者婴幼儿动作过多, 乱抓, 哭闹则会造成留置针的活动, 甚至偏移脱出, 加大对血管以及局部组织的刺激, 增加了血管炎以及血栓的发生率, 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则会缩短。另外, 家属的配合和接受程度也会影响留置针的使用。

1.2 血管因素:

有研究资料显示老年人的留置时间普遍短于年轻人, 由于老年人的血管逐渐硬化, 皮肤以及皮下组织整体变薄, 容易引起输注药物的外渗, 对局部产生刺激, 引起炎性反应, 留置时间也相应缩短。如果选择口径小, 迂曲血管, 血流速度较慢, 局部的药物浓度较高也会影响留置时间。所以对于年龄较大, 身体条件差的患者, 建议选择离心脏近的, 弹性较好的血管。

1.3 疾病因素:

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患者, 由于血栓的形成, 使下肢血流缓慢, 回流减少, 导致下肢肿胀,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则要求用止血带封闭浅静脉, 增大深静脉的血流量, 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效果。在输液期间, 护理人员应该观察留置针管的情况, 并做好处理工作。对于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机体对血管壁的修复以及抗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 容易发生血栓和静脉炎症, 应适当的缩短留置时间[2]。

1.4 操作因素:

①穿刺部位:若选择关节附近的血管, 由于关节的活动, 留置管容易脱出, 移位。而对于身体远端的血管则回流速度较慢, 增加了静脉血栓的额发生率, 均应该适当的缩短留置时间。所以选择穿刺血管时, 应该选择血流速度快, 弹性好, 口径大, 走形直以及容易固定的血管。②穿刺技术:相关人员穿刺时如果不熟练, 在血管中反复移动, 则可加大血管的损伤程度。③固定方法:血管穿刺成功后, 将套管针延长管向上反折, u型固定。并选择透气好, 黏度高的敷贴在穿刺部位周围贴好。④活塞夹闭部位:当夹闭静脉留置针活塞时, 管腔液体静脉压为0, 血管中血液的压力大于管腔的压力, 会使静脉回血率增加, 也会增加导管堵塞的概率, 留置时间也相应的缩短。⑤冲管与封管:a.冲管使用注射器推注的方法注入生理盐水可清洗导管内的残留药物以及回血的残余, 减少血管炎以及导管堵塞的发生率, 可延长留置时间;b.封管对于心力衰竭, 酸中毒等病情危重的患者, 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流黏滞, 选择肝素液进行封管。如果患者的凝功能障碍, 则不宜选择肝素应选择生理盐水。传统的封管液可导致静脉炎以及血栓的发生, 最近有研究显示, 采用稀释的肝素液脉冲式的封管可延长留置管留置时间。

1.5 输液工具因素:①留置针型号:血栓的形成与留置针导管的管径有一定的关系, 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 以选择管径小, 长度短的留置针为宜。②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能够避免接头处的感染, 并且在降低堵塞率和回血率方面均优于肝素帽, 可延长留置针留置的时间。

1.6护理因素:留置针穿刺点和周围的皮肤受到污染时可造成静脉炎, 所以穿刺时应做好无菌操作, 对足够面积进行消毒, 保护膜损坏时应及时更换, 导管脱出严禁再次送入, 以免引起医源性感染[3]。

1.7 药物因素:

如果输注的药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渗透压较高, 浓度较高或是高分子的药物也可影响留置时间。比如临床常用的静脉营养液、含钾药物、甘露醇、抗肿瘤药物等对血管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可缩短留置时间。

2 结论

综上所述, 静脉留置针留置相关影响因素有很多, 而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常见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从而引起血栓, 静脉炎, 导管堵塞以及脱管等, 发生这些情况时需拔出留置管。所以为了更大的发挥留置针的优势, 应该对其影响因素加以防范, 消除潜在的不利影响, 使留置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应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使其能够有时间去抢救更多的患者,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晶.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天津护理, 2011, 19 (4) :240-241.

[2]朱喜兰.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3C) :111-112.

动脉留置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6月收治的患儿, 随机抽取30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 其中足月儿230例, 早产儿70例, 日龄最小30min, 最大28d;穿刺部位选取头皮静脉 (包括耳后静脉、颞浅静脉、额上静脉) 、手足四肢静脉 (手背静脉、大隐及小隐静脉) 、腋下静脉及腹壁静脉。

1.2 材料

统一使用山东威高24G封闭式Y型留置针, 肝素帽, 3M敷贴, 一次性密闭输液瓶或注射泵辅注。

1.3 方法

将3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四组, 穿刺头皮静脉为甲组 (n=135) , 穿刺手足四肢静脉为乙组 (n=125) , 穿刺腹壁静脉为丙组 (n=10) , 腋下静脉为丁组 (n=30) 。留置针穿刺按常规方法进行操作, 封管液为12.5U/ml肝素盐水2~3ml用10ml以上注射器正压封管, 封管后维持时间为23h。比较各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1.4 评判标准

输液有阻塞、外渗, 发生静脉炎或移位脱落均视为留置失败。

2 结果

各组留置时间比较, 甲组保留3d以上110例, 平均保留5~7天;乙组保留3d以上60例, 平均保留1~3天;两组保留3d以上3例, 平均保留1~3天;丁组保留3d以上25例, 平均保留5~7天;甲组及丁组留置时间长于乙组及丙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 可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 尤其是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 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仅能减少痛苦, 保护血管, 而且有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治疗, 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但若操作不当, 也会引起静脉炎等情况, 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负担, 对患儿的后续治疗有极大的影响。

新生儿静脉血管显露差, 选择难度大, 穿刺时应选用较直的血管、显露好且易于固定的部位。从四组留置时间结果来看, 头皮静脉血管较直, 易固定, 留置时间较长, 成功率较高;虽然腋下静脉血管位置比较深、粗, 留置时间也较长, 但操作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选择新生儿四肢静脉则相对较差, 因留置针外套管全部送完时基本已达四肢关节处, 且大隐及小隐静脉都在关节处, 患儿活动时易使留置针外套管滑出、弯折。本研究显示, 其留置时间较头皮静脉留置时间短;且四肢用留置针不易观察穿刺部位液体渗漏影响患儿四肢活动, 腹壁静脉穿刺难度较大, 不易一次成功, 经观察留置时间不长, 一般在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穿刺极困难的情况下才选用此部位。在留置期间, 新生儿沐浴时应避免直接清洗留置部位, 各部位的留置针均应保持敷料干燥, 以防感染, 采取正确的封管方法, 并注意输入药液的理化性质及渗透压也非常重要, 临床工作中需加强巡视, 以提高留置效果[2,3,4]。

Malach等[5]对进行留置操作的护理人员进行美国防止静脉炎指南情况的问卷调查时发现, 问卷期间发生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比例有所下降, 其认为增强护理人员防止静脉炎的意识是减少静脉炎的措施之一。因此, 在日常操作中,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认真进行临床观察、正确封管, 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 (头皮、四肢、腋下及腹壁) 的留置时间。方法 将300例新生儿随机分组, 穿刺头皮静脉为甲组 (n=135) , 手足四肢静脉为乙组 (n=125) , 腹壁静脉为丙组 (n=10) , 腋下静脉为丁组 (n=30) , 比较各组留置时间。结果 头皮及腋下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长于四肢及腹壁静脉留置针 (P<0.05) 。结论 新生儿采取头皮及腋下静脉作静脉留置针的穿刺部位, 可延长留置时间, 但腋下静脉留置针操作不便, 故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更好。

关键词:新生儿,留置针,部位,留置时间

参考文献

[1]林梅.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J].右江医学, 2007, 35 (3) :330-331.

[2]秦凌艳.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09.10 (5) :68.

[3]王文权, 丁培霞.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08, 7 (7) :1138-1139.

[4]吴柳丽.影响新生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柳州医学, 2009, 22 (3) :169-170.

化疗患者使用留置针护理体会 篇8

关键词 化疗患者 留置针 护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26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有套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不易脱出血管等特点,既解决了对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护士的工作量[1]。因此,化疗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使用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患者资料:选择我院肿瘤科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的92例化疗患者,其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38~73岁;静脉穿刺上肢79例,下肢13例。渗出面积<4cm×6cm,外渗时间<1小时。将92例化疗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护理分析。其中对照组47例使用留置针,治疗组45例未使用留置针。两组在年龄、性别、渗漏部位、组织肿胀面积及病情等方面比较,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穿刺前用肥皂水清洗双手或用消毒剂消毒双手,认真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有无破埙、过期等情况,如有上述情况不能使用应重新更换。根据血管粗细情况选择粗细合适型号的留置针。穿刺选择粗、直、充盈、柔软有弹性血管,便于穿刺固定[2]。吉尔碘消毒皮肤8cm×8cm以上2次,待干。在穿刺点上方5~10cm处扎好止血带。输液器头皮针连接留置针肝素帽,排尽空气。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消除套管与针芯的粘连。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绷紧穿刺点处皮肤以固定静脉,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柄,针尖斜面向上于穿刺血管上方与皮肤呈15°~30°角度进针,见回血即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行1cm,一边退出针芯,一边沿血管方向推入。当留置针完全进入静脉后松开止血带,将针芯拔出,固定针柄,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液体滴入静脉通畅后,将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在透明敷贴上注明穿刺时间。

封管方法:输液完毕时用注射器抽取以浓度为50U/ml肝素钠稀释液4ml(100ml生理盐水加肝素钠5000U)脉冲式封管,注入2ml时回撤头皮针只留斜面在肝素帽内,继续推注封管液,保持正压封管同时迅速夹闭延长管上的小夹子。小夹子应尽量靠近Y型接口,防止拔针时瞬间负压使血液回流至套管而堵塞。

留置时间:以48~72小时为宜。如无外渗现象,72小时也应拔去以预防发生静脉炎。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

结 果

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发生化疗药物渗漏存在差异。提示化疗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明显优于未使用者。见表1。

护 理

做好患者及家属宣教:护士尽量说服患者使用留置针。置管前向其介绍留置针的优点:对皮肤组织损伤小,能随血管弯曲,不影响日常活动,不输液时可在留置针处套一个宽松的绷带,防止留置针滑出,且方便活动。套管针柔软不会因活动而刺破血管,有效地防止化疗药物外渗。因留置针可留置数天,既保护血管又可免去多次穿刺痛苦,使患者接受使用留置针。

穿刺部位的选择:选择部位以双上肢前臂中下1/3处为佳,避开关节,尽量不使用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日常生活。下肢静脉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血运较差,易造成药物滞留,其留置时间较上肢短、患者下床活动不方便,且发生静脉炎和堵管的几率也过高。所以一般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穿刺留置针。另外,患皮肤病与感染处禁忌穿刺留置针。

穿刺技术、预防感染: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熟练掌握留置针的穿刺技术[3]。对患者作好健康宣教,保持留置针部位干燥、清洁以预防局部感染和减轻患者的疼痛。每次输液滴注时,肝素帽用吉尔碘消毒后插入输液器头皮针,固定好针头。3天更换透明敷贴1次,且穿刺部位皮肤用吉尔碘消毒,待干后再换上透明敷贴。若发现穿刺针眼处皮肤发红、红肿时立即拔除留置针,进行对症处理。

化疗时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化疗过程中要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等,液体滴入是否通畅。并告知患者,如有疼痛感或肿胀应立即告知护士。如发生药物渗漏,应正确做出判断,并及時采取措施。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及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护士应避免人为导致输液渗漏。

讨 论

静脉留置针有套管柔软、保护血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不易脱出血管等特点,因此,特别适合化疗患者使用。化疗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还可以预防和减少静脉炎及静脉渗漏现象的发生,使化疗患者顺利完成化疗药物应用的同时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和方便危重患者的紧急用药,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包彩云,杨俊花.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3(7):78.

2 郝丽阳,黄春萍.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8,8(16):107.

动脉留置针 篇9

林彩红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5272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分别在CT增强检查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做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00例,按照随机标准及检查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分别对两组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造影剂渗漏、软管的断裂以及患者的疼痛反应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造影剂的渗漏率、软管的断裂以及患者的疼痛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比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发生造影剂外渗更少见、发生留置针软管断裂的风险更小、患者的疼痛感更低,使用更安全可靠。

【关键词】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普通静脉留置针;CT增强检查;造影剂渗漏;软管断裂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CT检查以其简便、迅速、安全、密度分辨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疾病诊

[1,2]断与鉴别诊断中常用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CT扫描速度的提高,对造影剂注射速度提[3]出更高的要求。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穿刺留置针大剂量高压力高流速注射造影剂,因此,对静脉留置针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本文对近一年在我科进行CT增强检查的600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探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CT增强检查6000例。其中男3216例,女2784例;年龄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36±3.25)。两组均因做CT增强检查需要静脉留置针穿刺,其中观察组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患者300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患者30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充分做好检查前各项评估及健康宣教后,观察组采用20-22G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穿刺试通畅后,用3M透明辅料固定后用抗高压延长管连接高压注射泵,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根据疾病的需要、患者的疾病及检查部位设计造影剂注射用量(1.5~2.0ml/kg)、注射速率2.7~5.0 ml/s及注射压力限值(300-500psi),注射时间21-40s等注射造影剂,待检查完毕,保留静脉留置针20分针,观察病情确保病人无不适后拔掉。对照组采用20-22G普通静脉留置针,其它方法与步骤均与观察组相同。

1.3 评价方法 研究两组患者拔针时是否出现留置针软管断裂,一旦发现软管断裂及时按不

[4]良事件程序逐级上报,并展开原因分析并且设计整改方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造影剂渗漏率及疼痛反应率。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两组患者对比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检测。比较后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出现 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增强检查,问卷调查患者疼痛反应18例,无一例出现软管断裂,发生造影剂渗漏5例。对照组患者也均一次性完成增强检查,问卷调查患者疼痛反应35例,出项3例患者拔针时软管断裂,其中1例软管前端残留体内查找,2例拔出留置针软管时发现软管有裂缝;发生造影剂渗漏9例。具体见表1。

表1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和普通静脉留置针组的比较指标 % 组别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 普通静脉留置针组

软管断裂率

0 0.1

造影剂渗漏率

0.17 0.3

疼痛反应率

0.6 1.17 讨 论

3.1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使用中可以避免因高压导致留置针软管断裂的发生。

[5]增强CT成像检查技术对于很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CT增强检查发展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是一项标志性的技术,抗高压留置针的钢制针芯直径小,外套管柔软、壁薄、管腔大,可以保证造影剂高流速、高流率、高压力进入血管内,提高了造影[6]剂注射的成功率。又加上具有抗高压作用,避免了增强检查中注射速率快,注射压力高所带来的负荷,从本文调查组与对照组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增强检查中软管断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留置针可以有效规避留置针软管断裂的风险。3.2 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留置针可以减少造影剂渗漏的发生。有相关文献报道,在造影剂渗漏发生的原因中,穿刺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抗高压静脉留置针选择材质优良,外套软管长而且柔软,管径粗,弹性好,可随血管弯曲,且无害及低刺激性,最主要具有耐高压作用,可以抵抗高压注射造影剂带来的压力,防止外套软管管壁的裂开及断裂,降低造影剂快速注射对血管前部内膜的压力,减少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造影剂的渗漏,及局部肿胀。而普通静脉留置针不具备抗高压作用,当高压注射造影剂时流速快压力大容易造成药物外渗,局部肿胀疼痛,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另外造影剂渗到局部组织除肿胀疼痛外,严

[7]重时会造成局部坏死,肾脏功能严重受损。

3.3 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观察组CT增强检查患者疼痛反应率较对照组低。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高压注射造影剂时病人的疼痛反应率低于普通静脉留置针组,原因可能是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材质较好,具有耐高压等优点,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时,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管壁的抗高压性可以减少造影剂对血管前部内膜产生的压力,降低血管前部内膜组织的损伤。因此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造影剂时比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时更顺畅,产生阻力更小,减少血管内膜的压力,使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

综上所诉,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软管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CT增强检查中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应用进展 篇10

1 多样化的穿刺部位选择

1.1穿刺部位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血管, 避免关节及皮肤不完整的部位, 成人选用手背静脉, 上肢前臂尺、桡静脉, 下肢内踝大隐静脉及足背静脉[1]。

1.2曹新丽[2]、陆关珍[3]等利用扩张的胸、腹壁静脉, 对肝硬化患者及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胸腹壁静脉留置针穿刺,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金莉等[4]则应用颈外静脉为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王桂英[5]也用颈外静脉为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 为消化道出血的危重患者及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1.3新生儿、婴儿可选择头皮静脉, 极低体重儿及早产儿可选用腋下表浅静脉来进行留置针穿刺, 但新生儿颅内出血则应避免头皮穿刺, 而采取选择四肢静脉来完成静脉针留置[6];陈志萍[7]亦认为新生儿颅内出血应尽量避免头皮穿刺, 对此类患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类患儿需保持安静, 避免搬动, 而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可避免地要搬动患儿头部, 有潜在加重患儿出血的危险。

1.4李吉花等[8]采用股静脉穿刺留置针抢救产后大出血51例, 效果明显。认为该部位穿刺留置可以解决多次穿刺的问题, 且方便用药取血。但笔者认为股静脉与股动脉相距很近, 进针角度不好掌握, 穿刺时易损伤股动脉造成出血, 操作难度大, 不宜作为抢救时首选。

2 穿刺技巧

2.1陆关珍使用的穿刺方法是以左手于近心端3 cm~4 cm处按压血管, 左拇指于对端向心方向轻轻推行血管, 右手持留置针以10°~15°刺入皮肤, 用于腹壁浅静脉留置针穿刺。

2.2宋晓波[9]等研究表明, 35°~40°进针, 具有穿刺后回血快、成功率高和损伤程度轻的优点, 具有推广价值。陈翠华[10]则以60°进针, 研究表明, 此角度进针, 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变小, 速度快, 表皮受损范围小, 无痛、微痛者占94.5%, 优于传统30°进针者。

2.3周丽华等[11]采用快速垂直穿刺法进行留置针穿刺, 提出于静脉穿刺时将针尖直接刺入血管, 可减少针尖斜面在皮内的刺激和对皮肤的机械性损伤面积, 缩短了进针长度, 同时可达到无痛、微痛、快速、准确的质量标准。

2.4黄咏梅等[12]通过对120例患者进行单纯外套管推入法和外套管、针芯并入法的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单纯留置针外套推入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外套管、针芯并入法。

3 封管液与封管技巧

封管的目的是将残留的刺激性药物冲入血流, 避免刺激局部血管, 保持留置针的通畅。

3.1 封管液的选择

3.1.1 生理盐水封管。

陆关珍等报道, 用生理盐水封管效果好, 封管后无血液凝固, 同时生理盐水对血管刺激小, 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不但取药方便, 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PHT) 为肝素钠禁忌证的弊端。

3.1.2 曹新丽、金莉等报道, 使用肝素封管液封管是安全的, 将25 U/m L的肝素钠稀释液3~5 m L采用正压封管方法封管, 其封管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

李福秀[13]认为使用浓度100 U/m L的肝素钠稀释液3 m L封管是高脂血症患者静脉留置针最有效的封管方法。李燕[14]研究认为, 对高凝体质者, 应用肝素稀释液封管为妥。

3.2 封管技巧。

目前多数作者认为边推边退的正压封管方法效果好, 谭启明则提出不同的观点, 认为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退针时容易将针头一下退出留置针外, 退针的均匀速度很难掌握, 容易造成负压封管, 导致凝血堵管。而只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均匀推入封管液, 则不会引起负压封管, 可以使留置时间延长。

4 留置时间探讨

留置时间目前我国也无统一的标准, 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的建议, 留置时间为3 d~5 d, 最好不超过1周。田春梅等通过对205例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研究发现, 留置针穿刺后静脉炎的发生与液体渗透压密切相关, 建议临床输入高渗液体时, 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3 d, 如病情需要, 可在3 d后更换穿刺部位, 以减少液体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输入一般液体可根据需要或留置部位局部表现, 适当延长留置时间。陈叶玲[15]报道, 留置针放置的时间以不超过5 d为宜, 肢体水肿可影响静脉留置套管针的保留时间;马雪玲[16]等则对87例小儿静脉留置针中用细菌学方法初步确定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留置时间是7 d以内。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穿刺失败[6]

与患者血管情况及操作人员穿刺经验两方面因素有关。护理对策:选择血管不宜太细, 以免针尖进入血管, 导管进入困难。选择平直、弹性好的血管, 回血后再进针3 mm~5 mm, 保证软管也进入静脉, 穿刺前松动针芯360°, 避免针芯和套管粘连;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 速度不宜过快, 用力不可过猛, 以防套管针随针芯一起滑出血管外。在静脉充盈良好的情况下, 选用单纯外套管推入法或外套管、针芯并入法均可, 而对于血管充盈不良者应选用单纯外套管推入法为佳[13]。从四肢浅静脉部位选择看, 远端 (手背、踝部) 穿刺失败率明显高于近端 (腕部、肘部以上, 肘部浅表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达99%) , 下肢高于上肢。可能是下肢静脉血管充盈度及弹性不如上肢血管好[17]。

5.2 套管针脱落及局部渗漏

因留置针在留置过程中套管尾端明显高于局部皮肤, 易因外力作用而松脱;或因穿刺后皮肤出汗胶布固定不牢或被褥和更换衣物时硬性摩擦所致。护理对策:穿刺成功后用低敏透明敷贴固定好, 局部保持干燥, 用长胶布固定好针尾。留置成功后加强巡视, 控制好输液速度, 若局部肿胀明显应立即拔除套管针, 重新更换穿刺部位。

5.3 套管堵塞

输液后未及时推注肝素稀释液或生理盐水, 造成血液凝固而堵塞血管, 或推注速度太快而致血液回流而堵塞, 还有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护理对策:封管液要足量3~5 m L, 推注速度要慢, 封管时边推边退针并慢慢拔出注射针头, 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 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内, 防止回血现象, 避免堵管的发生;或只将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液, 避免退针时将针头一下退出套管外而达不到正压封管的目的。据报道, 后者优于前者。尹世玉[18]则认为, 采用脉冲式封管, 在封管过程中封管液在管腔内形成涡流, 可以更彻底地冲走管腔内壁附着的药液, 尤其是白蛋白、脂肪乳等大分子液体, 从而降低留置针管腔堵塞的机会。

5.4 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可见在导管长度范围以外的线条, 或既可见到线条, 又可触及静脉条索。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技术、置管部位和输注的药物密切相关。尹世玉、石萍[19]发现, 静脉留置针尾端暴露于外界, 因与外界物体摩擦, 使留于血管内的针梗与血管壁发生摩擦, 造成血管内壁的机械性损伤, 从而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可能, 运用弹力网绷带进行静脉留置针固定, 留置针尾端完全包裹于弹力网中, 减少了外界物体对留置针尾端的摩擦碰撞, 从而可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陈燕[20]等则在穿刺部位涂抹海普林软膏, 因海普林软膏透皮吸收良好, 可中和血管病损和炎症部位的正电荷, 阻止炎症细胞在血管壁聚集以及灭活炎症递质, 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另外, 还可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微循环, 减少高渗性药物在局部血管壁沉积的机会, 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壁的刺激, 缓解静脉输液所致的血管肿胀、酸痛等浅表静脉炎症, 预防静脉炎, 延长留置时间。另外陈燕[20]还报道,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是导致静脉炎的另一种重要因素, 对此类患者, 应加强营养, 酌情应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药物, 以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

6 小结

上一篇:微笑的味道下一篇:国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