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十篇

2024-06-07

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 篇1

一、高校中大学生的礼仪现状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礼仪就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崇礼重德的优良文化传统却没有在我国很好地得到发扬光大。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因而在道德水准、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因为缺乏对礼仪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粗俗的行为都被当做了“新潮”、“另类”、“潇洒”而受到学生的认可、接受,甚至模仿。在校园中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开天窗,甚至偷拿、毁损;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上课迟到早退;摔酒瓶、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的行为屡见不鲜。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学生甚至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二、大学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幸福》杂志,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位政界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3.7%以上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性因素。而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一种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使人更快、更好的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目前,在不少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和令人担忧的礼仪意识缺乏的现状正是与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这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3、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行为,构建文明校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并且可以认识到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交往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学生做到人人讲礼仪,人人用礼仪,让礼仪之歌在校园中传唱,让礼仪之花在校园中盛开。

三、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途径

1、把礼仪引入课堂

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点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或开设专门的公修《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台湾国立联合大学就专门制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并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2、制定必要的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的作用主要是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发挥现代网络优势,利用各种教育传播手段

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联。网络环境下的礼仪修养教育有助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鼓励礼仪老师设立网页,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软件用于礼仪教学,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和咨询等方式,在网上进行礼仪教育。同时也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礼仪文化BBS,由大家自发上去发帖子对学校中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和状态,进行评价、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 篇2

一、高尚的人格素养, 彰显舞蹈教师魅力

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教授构建完美的知识体系, 当然, 仅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健全人格作为一个人健康发展的保障, 其塑造同样重要, 作为舞蹈教育, 追求的最终目就是“文武双全”。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仅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射阳学生被动的接受甚至会出现排斥现象, 如果教师能够以身示范,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舞蹈教师同样要成为美好道德风尚的示范者, 舞蹈教育的过程伴随着很强的参与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学习舞蹈专业知识的同时, 人格也在成长, 高远的理想和目标也逐渐得到建立, 最终形成高尚的品格。

二、舞蹈教学方法应当丰富多样

舞蹈专业课分很多种类, 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舞蹈专业课也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理论课, 属于“术课”。针对不同种类的舞蹈专业课, 教师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 通常我们学习基础理论课的时候, 这些课程教材大都有固定内容、固定章节、固定文学, 教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也基本是模式化的教授, 而作为舞蹈专业课的“术课”, 其变化性很强。学生的身体条件、不同智力水平的学对该专业的掌握也会参差不齐, 对于这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选用科学的方法, 因势利导,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懂得舞蹈的科学, 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 在舞蹈教学智力开发方面, 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倾向于有意识的增强动作示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内在情感, 从而更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

三、舞蹈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我们首先要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为舞蹈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 以身示范、言传身教 , 通过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也会受到教师的感染, 以教师为榜样 , 教师高尚的品格、人格魅力会给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他们会期望像教师一样具有高尚的人格,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 , 从而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为社会贡献积极的力量。

四、教师教育要有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育方式中中, 学生习惯的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 教师教授也没有创新, 对于专业及理论知识只是单调的条条框框的解说, 技艺技巧也是多年传承下来不做更改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师专业水平得不到发挥, 这种教育模式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五、教育科研活动是提高舞蹈教师水平的途径

高校教师科研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科学研究能更好的促进教学, 通过参加科研活动, 一方面舞蹈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其职业成熟,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工作责任的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 进一步掌握教育规律, 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科学研究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研究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者激发内动力, 增进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愿望;大量科研资料的阅读能促使教师了解时代前沿的舞蹈教育科研成果, 更新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理念, 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提高教学监控力和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 形成良好的教学效能感。这个过程可以增长智慧, 提高能力。

六、社会责任感是蹈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师不可或缺, 教育承载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当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更加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七、转变教学角色意识

舞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将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交给学生。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 舞蹈教师主动的传授, 学生却被动的接受, 学习效果并不好。 " 随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 这些途径成为广大教师获取丰富的资源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环境下, 舞蹈教师应该使舞蹈教师由“主演角色”转为“导演角色”,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的教说, 可以采取大家分头获取信息、合作探索问题并找出答案的过程, 互动的过程学生使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综上所述, 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深化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这种形式下,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合作、平等、亲密的关系, 最终提高教育教学上午水平和质量。作为舞蹈教师, 时代赋予我们教书育人使命与责任, 我们首先要完善自己, 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努力塑造自我, 同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最终成为顺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舞蹈教师教育者。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 篇3

关键词:高校;形体礼仪;自我素质;提升

大学生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充实的内涵和正确的理想,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高校开展形体礼仪教育对对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个人气质

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结合体,是以一个人文化素质、知识积累、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基础,在对待生活的态度、情感、行为中直观地表现出来的。形体礼仪训练通过多形式、多方面的练习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让高雅的气质随着自己崇高的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从优美的形体中流露、散发出来。

二、提升个人心理素质

形体课训练能使学生自我意识、主观意识、自信心等心理素质更加稳定和成熟。在形体课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彻底摆脱害羞的心理,充分展现自己在优美旋律与舒展动作的有机结合,尽情抒发属于自己的感情,不要因为自己的动作不如别人而有自卑心理,而是充分向大家展示自己美的一面,用美的表现感染观众,从而在以后的生活环境和交际中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自信的美。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述评,我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五千年华夏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深邃的文化资源。孔老夫子言,“不学礼,无以立。”约翰·洛克也说过,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可见对于礼仪的需求,中外皆知,且亘古不变。然而,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造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让人们忽视了对礼的践行。在教育领域,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传统的文明教育复兴,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高校学生是社会舆论的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即将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面对繁华复杂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强大的信仰支持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在形体礼仪课程中,对其进行外塑形象、内修气质的锻炼:(1)能提升其整体形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2)也能提升其未来生活的质量和品味。

四、形体礼仪对大学生素质影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形体礼仪方面的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我国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大多将形体课与礼仪课分开设置。形体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的分支课程,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开设,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而礼仪课也得到了一些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均已开设与礼仪有关的课程,但是主要集中于职业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社会公共关系和师范学院等院系。二者开设单位不同,任课教师不同自然专业知识也难以融合。这就造成礼仪课的教学多偏重于理论,形体课的教学偏重于形式。二者相互隔离,难以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随着时代对文明礼仪的日益重视,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场域,都需要大学生在特定的场合有恰当的文明举止,个体的礼仪修养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普通高校的形体礼仪课程立足于时代发展,与当今社会的需要接轨,在教学上注意提炼实用性较强的部分内容,比如商务礼仪、餐桌礼仪等。由于不同场合的礼仪文化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正值青春年少,对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气质美的追求非常强烈,形体礼仪课程的开设能满足普遍大学生对美的追求,、

五、形体礼仪对大学生素质影响研究的重点难点

在高校各专业开展形体礼仪教育对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具有重要性,也是我国文明礼仪复兴的必经之路。形体礼仪教育既满足了学生的切身需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并且彰显了教育的人文性,使教育回归到人性中,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形体礼仪教育在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中进行普遍性开展研究以达到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彰显形体的健美和礼仪的优雅,提升内在、综合素质、外在形象维为目的。

六、形体礼仪对大学生素质影响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从培养对象来看,普通高校当前所开设的与形体礼仪相关的课程多偏重于专业学生或者女生,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和男生的需求。现阶段形体课的开设有一定的指向性,多针对某个专业学生开展,而忽视了普通学生的需求;部分学校即使针对非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课,但课程内容专业性强,难度稍大,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甚至认为该课程高不可攀;开设的礼仪课基本上集中针对酒店管理、旅游向导等对于礼仪有特定要求的专业学生。学生对形体与礼仪课程认识的偏差。普通高校多年的选课传统,让学生误以为形体、礼仪课是特定专业学生的专利,或者认为礼仪需要华美的服饰和精致的妆容等外在的形式,对形体和礼仪课抱有兴趣却又有距离感、陌生感。

七、形体礼仪对大学生素质影响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通过自主体验来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創设各种活动或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形体与礼仪相结合的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形体礼仪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新颖独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最佳的方式是体验式教学,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亲身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在体验式学习环境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能饱含兴趣地在课堂上练习和锻炼。

参考文献

[1] 尹菲,武瑞营、《形体礼仪》北京[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

[2] 程莉君、优化自主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J]、海教育科研,2010(12 :81~90.

[3] 向智星、形態训练(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杨萍,詹荣菊、社交礼仪与形体训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板社,2007.

浅谈当代高校武术教师的素质培养 篇4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 为了达到发扬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需求, 同时也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当代武术教师的要求, 提高武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已经迫在眉睫。而作为新时期的武术教师, 不仅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面, 而且还要做到勇于探索、勤于思考, 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1 当代武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1.1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古人云:“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情操、品德、人格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楷模。武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武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顽强、勇敢、乐观、对集体高度负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 还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超群的智慧、理性的自觉, 对美的事物敏锐的感悟力、穿透力, 性情强烈、爱憎分明的情绪反应和态度, 过人的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坚韧性以及执著追求的精神。

1.2 较高的专业素质

1.2.1 多元、精深的知识结构

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离不开多元、精深的知识结构, 这主要包括丰富的学科相关知识和精深的武术专业知识。高校武术教师深厚的武术专业知识必须做到“活、深、实”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且要全面系统钻研并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对本专业知识的体系、逻辑结构、重点、难点了如指掌。要适应现代武术教育的需要, 武术教师已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 而是要具备各类相关知识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品德与修养、计算机、系统科学等。教师只有具备厚实的知识功底, 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1.2.2 扎实、深厚的技术水平

作为一名优秀的武术教师, 为了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质量, 要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运动训练, 以增强自己的体能和技能。武术教师必须具备健壮的身体, 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方面素质良好, 并能保持各种活动和运动能力,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因为, 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喜爱程度和武术课的热情, 进而影响到武术教学的质量。

1.2.3 严谨、创新的科研能力

新时期对武术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 而是担当多种角色, 从实践型向研究型转化, 成为高素质、复合型武术教师。武术教师从事武术理论与方法探索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升华集中体现在科研成果上, 武术教师在科研方面要有严谨、科学的作风, 要有良好的信誉、较高的创新能力。

1.3 教学技能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武术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学得高效、愉快, 乐于并善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还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武术学习能力,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据他们的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完善教学内容和手段, 突出自己的特点, 有重点地挖掘和发挥武术运动的特点和作用。教师要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 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4 个性心理素质

教师的个性往往能决定和影响学生的个性素质, 高校武术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且还是“塑造人类健美的建筑师”。高校武术教师的工作性质、文化修养、职业特点和社会地位以及长期的教育实践, 使他们形成了与其他教师不同的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 主要表现在意志、能力、气质、兴趣、情感等方面。

武术教师健壮的身体、鲜明的个性、熟练的技术和充沛的精力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而武术教师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丰富的情感和侠士的风范, 在学生面前始终表现出的情绪乐观、朝气蓬勃, 给学生留下威武朝气和健美的印象, 这些性格特点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形成。

1.5 创新素质

武术教师要具备创新的素质, 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方面, 还体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里面。这就要求武术教师必须做到:第一, 具有创新能力。善于应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各种教学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敏锐地觉察并快速地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 巧妙地随机应变;敢于提出新问题, 善于独立思考, 善于根据武术教学的动态过程和学生实际水平以及学习过程中情绪变化, 进行全盘考虑、精心策划、科学实施。第二, 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品质。武术教学不仅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工作, 更是不怕失败、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坚毅不拔等精神的生动体现。第三,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 养成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辩证思维等相统一协调, 有魄力、有胆量、敢于突破, 在武术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新的教学境界。

2 提高武术教师素质的对策

2.1 严把进人关, 保障武术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

首先, 要严格规定“进人”条件, 把好武术教师“进人”关。明确武术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和各项基本素质要求, 一般坚持高学历、高技术标准, 优先挑选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武英级的武术教师。其次, 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 通过进修培训、在职读研、读博等形式,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学术层次。

2.2 提高武术教师的理论和科研水平, 做到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

教研室领导要给每位武术教师走向讲台的机会, 这样使他们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其理论教学水平;还要经常安排武术教师的理论学习, 尤其对于青年教师, 可以采用教研室内部开展理论教学的方式,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研室领导应从自身做起, 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地进行各个方面的学术研究, 征订一些武术专业的学术性期刊, 积极倡导运用武术网络资源, 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如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著作奖等, 尽可能多地为武术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创造条件, 全面地增强体育教研室内的学术氛围, 从各个方面增强武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质, 以便提高教学水平。

2.3 推动和深化武术教学的改革

在武术教学中, 要不断推动武术教学改革。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取决于教学中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组织教学的形式、教学评价等因素, 要培养出合格的武术人才, 就要贯彻和执行国家的相关教育体制改革政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这是时代的要求, 同时在改革中也能够提高武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2.4 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武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要转变观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按照改革的要求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武术教师要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 把新的教学观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在实践过程中把经验的、自发的实践上升到自觉理性的高度, 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的教学观念, 为提高武术教师的基本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3 结语

武术需要继承, 更需要发展, 高等院校武术专业任重道远。建立一支高效、精干、高素质的武术教师队伍, 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且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需要, 是高校武术发展的关键。在当代武术教学改革进程中, 武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武术教学改革的需要。

摘要:需要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经济时代给21世纪大学武术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了当代武术教师的良好的思想道德、专业、教学技能、个性心理和创新等基本素质, 提出了严把进人关、提高武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加强改革和转变教育观念等培养措施。

关键词:当代,高校,武术教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宏, 雷刚.21世纪大学武术教师的素质结构[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

[2]李节昌.谈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1) .

[3]乔巨辉.浅论体育教师的素质[J].沧洲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4]宋礼强.构建武术教师综合素质要求体系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12) .

[5]肖玉红, 马力.健康教育影响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3) .

[6]袁孟清.体育课学生情绪障碍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3) .

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 篇5

一、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构成

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 这些能力素质应该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一个完整能力结构系统, 这些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教师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丰厚的知识素质和完善的能力素质。这些素质彼此作用, 彼此支持, 形成一个合格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首先,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具备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是否具有完整素质结构的重要衡量标准, 这个衡量标准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的道德行为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的, 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在道德认识上具有比其他科目教师更高的师德水平, 要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强的典范性, 要必须具有更广泛深远的道德影响之特点。高校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 必须从心底里热爱学生, 做到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 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同时, 一方面要不断强化体育专业素质, 另外一方面要尝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 通过积极完善的人格和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为学生作出表率作用。

其次,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厚的知识结构。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努力构建起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知识体系, 用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 用先进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以及专业体育教育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 高校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自然和艺术等广泛的知识素养。另外, 高校体育教师要对自己从事的体育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努力做到精通, 并且一定要能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当然, 高校体育教师还要有掌握和预测本学科发展趋势的能力, 以便能把体育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最新信息有效传达给学生, 丰富学生的信息源。最后,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完善的能力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能力素质, 才能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 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努力采取措施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 而且还要在学生的心理完善和人格完善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以便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慢慢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对自己教育新理念的制约, 通过不断改革, 努力探索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结合大学生基础现状和条件来优选和增减教材的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好学生的运动负荷、预先设计好使用的场地器材, 提前选择好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这样也可以不断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另外, 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学习和不断借鉴国内外的新的教学方法, 注意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启发性和激励性, 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

二、优化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途径

1、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起新的科学的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前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高校体育工作者要想适应这个改革发展的要求, 就必须要不断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努力构建起现代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意识和教学模式, 从而在理性对待体育教育教学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走出过去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水平的教育教学, 走向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来, 使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有机地结合, 从而不断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 同时传授先进体育文化, 最终使学生能通过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2、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高校体育科研工作是高校体育工作者探索体育学科领域内在规律的必然途径, 高校体育科研也是推动目前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体育科研水平也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及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新时期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 具有科研意识, 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地更新修正和优化自己现有知识结构。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新知识、新发现, 探索新途径, 提出新见解, 从而不断积累新经验。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具有对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预测能力, 能及时准确把握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然后根据发展趋势调节自己的体育教育和教学手段, 及时设计和安排科学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师要善于探索和进行科研, 创造性地把通过科研工作获取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有效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以便能指导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3、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 提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通过自学方式、在职进修方式、继续教育或攻读研究生学位、参加各种进修班和培训班等途径来接受新知识, 通过这些途径有效更新和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 通过后期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及科研业务水平。通过学习和接受培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的教育意识, 使广大体育教师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学习,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 各高校应该创造条件为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提供机会, 高校应定期集中组织教师学习和接受培训, 还可以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进修来提高目前体育教师的理论和专业水平。最后, 高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参加新理念和新知识的学习和讨论活动, 积极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方式, 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能力。

4、高校必须建立严格的体育教师聘用制度和教学考核评估制度。

高校采用体育教师聘用制度是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手段之一。通过实施聘用上岗制度可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同时还能够有效挖掘体育教师内在的潜力, 最终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 高校体育教师聘用制度实施时, 要充分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另外, 高校严格执行对体育教师实施教学效果考核评估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管理手段。具体可以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教案动态评估, 每学期进行不定期的教案评估, 然后由教研室主任和教师评委对所有教案公开评奖, 对优秀者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对于不合格的教师给予指正。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公开课使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发现别人或自己存在的问题, 然后积极改进, 进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日益被教育界重视起来, 而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恰恰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 高校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自身需求, 必须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 使自身具有全新的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具备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全面扎实的体育教学业务能力。另外体育教师还必须通过优化素质结构, 使自己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广博的体育科学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用当前高校教育的内在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师素质结构,素质教育,优化

参考文献

[1]邓雪:《浅议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教育与职业》, 2008年第3期。

幕课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篇6

"幕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起源于美国, 是由以哈佛大学为主的各大名校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一场教育风暴。"幕课"以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为载体, 以改变不均衡的教育发展现状为宗旨, 以打造不受限制的优质课堂为目标, 受到了社会各界及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幕课时代离不开高校教师的配合与引导, 因此, 明确幕课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 并提升高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对适应幕课时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幕课的概念及特点

幕课, 顾名思义,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语缩写的音译, 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教学方式, 也是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第一个字母的"M"代表大规模,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 幕课人数较多, 据有效数字显示, 2011年的幕课"人工智能导论"注册人数便达到了16万人数, 这是传统课堂的人数远远不能比拟的;第二个字母的"O"代表开放, 幕课是以"兴趣"为导向的, 面向的主体极为广泛, 有学习意愿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通过邮箱即可注册参与学习;第三个字母的"O"代表在线, 网上完成学习过程, 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只需要通过笔记本、电脑、互联网、手机等设备即可自主在线学习;第四个字母的"C"代表课程, 幕课本身就是以课程为主的, 涵盖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

2 幕课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幕课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现代型人才的探索, 因此, 幕课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并不是单纯的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而是通过这种改变达到更为深刻的目的, 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的受益。

(一) 教学方式的要求

"幕课"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其实是增多了, 幕课通过视频、音频、手写板、PPT的形式随时将知识呈现出来, 学生只有在做对题的情况下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学习, 这样更方便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有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的,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 都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发表意见和疑问, 教师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解答, 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和问题。其次, 传统课堂以45分钟为一个时节, 但是幕课的"时节"并没有固定的实践, 整个学习过程被分割成了多个"微课程", 符合学生大脑思考和认知的习惯, 这样就要求教师的讲解必须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二) 教学内容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科目为主, 语文教师只要具备深厚的语文知识即可, 英语教师掌握丰富的英语知识便可以传授给学生, 但是, 幕课的推广在对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及跨科知识上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 教师要具备宽泛的知识面。幕课上的教学内容大都来自教学经验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的教师或人才, 在讲解时, 如果不具备较为深厚的知识素养, 难以全面的掌握重点, 更无法为学生解答疑惑。除此之外, 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也是尤为必要的, 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特点, 以更好的方式传递和表达自己的理念与想法。第二, 教师要加强实践性的锻炼。幕课时代改变了传统教学"只为应试"的单纯目的, 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果教师缺乏知识的实践性, 就难以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没有办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 创新能力的要求

幕课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 也引发了新一轮激烈的竞争, 对于教师而言, 要想在幕课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以外, 还必须要具备打破常规的创新能力。幕课发展的最终归宿一定是教学质量的优良, 知识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首先, 教师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自身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能力, 对原有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加工, 也能够创作新的成果。其次, 教师还是一个群体, 不同的个体生存的环境和年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是不同的, 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往往可以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幕课要求教师大胆创新, 也要求教师之间额互助合作。

3 幕课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提升途径

提升高校教师素质以适应幕课时代发展的大潮流, 不仅要从高校教师自身出发, 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配合, 为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尤为重要的。

(一) 转化教学理念, 提倡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下, 高校教师主要以教材为主, 以习题册为辅, 进行知识的传授。幕课时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师要彻底转变这种思想。第一, 在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时, 要多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想法, 减少对教材的依赖性, 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项目和与学生的交流中, 真正的弄明白学生渴望学习的知识, 并且进行正确性的引导。第二, 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依赖性是极强的, 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 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这样收获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思索, 激发学生寻找答案的快乐。

(二) 丰富专业知识, 掌握信息技术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以学科知识为前提的, 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 总结、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 提升专业能力, 定期更新知识结构, 与时俱进的补充新的内容, 关注学科知识的动态变化。此外, 通过自学或者培训的形式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 扩宽知识面。高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幕课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 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自学或者参加培训的形式, 掌握简单的视频动画制作课程的方法, 幕课的制作需要更多教师的参与。学校也要定期举办一些互联网知识的讲座和培训等, 更新教师对互联网信息知识的掌握, 扩充能力。

(三) 建立考核制度, 完善评价体系

慕课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个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 慕课技术将被普遍而广泛的应用。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就是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完善评价体系。为了能够清晰的掌握学生的使用情况和对高校教师的意见, 可以从培养目标、形式、评价标准、管理形式等方面建立起考核制度, 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 经过汇总再反馈给高校教师, 这样就可以针对性的解决教师自身的短板, 提升教师能力。而评价体系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评定, 它不同于考核制度, 个人认为要综合教师的授课内容、互动形式、学生学习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4 结束语

在幕课时代大浪潮对传统教育的强烈冲击下, 教师除了具备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信息技术能力、动画视频课程制作、综合学习能力等都变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作为幕课时代的主导者, 有着不可忽略的巨大作用, 因此, 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质, 提高教学的能力, 把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技巧和新方法, 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幕课时代的到来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同时, 也对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幕课时代发展的需要, 提高自身素质迎接幕课的挑战, 成为了当前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介绍幕课时代的概念及特点, 重点分析了幕课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最后对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开创性的建议。

关键词:幕课时代,高校教师,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2:89-92.

[2]李梁."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02:37-39.

[3]吴龙, 苏蕊.幕课时代翻转课堂中学习者情感焦虑的自我调控[J].柳州师专学报, 2014, 03:88-90.

浅谈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篇7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李琴凤(1978- ),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河南郑州450015)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70-01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作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业务素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政治思想素质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体育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由于体育教师每天都在教育、影响着学生,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下一代人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形成。所以在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应切实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社会在变,人在变,但师德不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无私奉献、敬岗爱业、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原动力。“国运兴衰,系与教育”。当前,培养和造就新世纪一代新人迫在眉睫,责任重大,成功的关键在于第一线教师的表现。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度的责任感。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着的传播文明、创造人类健康体魄和灵魂的神圣使命,要以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每天看似平凡却又意义重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敢于比赛、敢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生活技能等素质。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创造力,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而所有这些工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无法完成的。

2.以身作则的意识。青年期是学生的身心发育比较快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如饥似渴,接触知识的渠道和媒体也相当广泛,因而学生在某些知识领域甚至会超过某学科的教师,但是学生自身具有的“向师性”使得他们常常把求知的欲望寄托于教师身上。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教师的风度、仪表、情绪、气度等,对学生都是无言之教。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言传”能直接影响学生,“身教”更能使学生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和社会都应时刻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给学生以正面影响。

三、知识素质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体育教师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对培养学生至关重要。而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要求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体育本身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训练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就需要体育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具备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完成日常的教学与训练任务。

1.体育科学专业知识。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达到掌握准确、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熟练的水平。对于教材所涉及的问题都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教学打下牢固而坚实的基础。同时,要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阔他们的视野。

2.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原理、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并加以吸收、借鉴,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紧随时代的步伐。

3.审美艺术知识。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了解并掌握创造运动美、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与行为美等方面的基本方法,掌握体育美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能力的有效手段。体育教学不断向科研提出新课题,科研则以新的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较强的科研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就不是合格的体育教师。

五、健康的人格

提倡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潮的突出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的人格是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作为人师,是学生的楷模,行为的风范,当然更应该有自己的风度。体育教师的稳重、认真、求实、朴素、大方的风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体育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信赖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健康的人格还有助于缓解消除现代生活快节奏给学生造成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保持乐观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相反,作风拖沓不仅影响教师的威信,而且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自我教育,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修养。

六、健康的体魄

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常常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动作的示范,没有健康的体魄是无法完成的。健康的体魄可以使示范动作更加的优美,使学生树立完成动作的信心。有时体育教师还要在学生完成某些动作时保护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慧.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6).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周志华.浅谈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措施与途径[J].体育科学研究,2002(2).

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 篇8

一、德性与知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德性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从字面理解是指具有“德”的性质, 德性是一种品质, 往往指使人或物变完善的特性或规定, 具有德性的人是指具有好的道德性质和好的 (或善的) 状态的人。从通俗意义上讲, 人的德性指的是提高品性修养的能力, 使人的道德呈现好的状态。它以人的内在修养作为认识对象。知性最早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出现, 在现代认识论意义上, 知性主要被理解为一种思维能力。它指的是人在直观和感性的基础上, 对客观对象进行抽象的思维能力, 它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作为认识的对象。

不少师范院校把教育家陶行知的“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奉为校训, 这是社会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的准确概括。“学高”通常代表着教师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智慧, 即我们所谓的知性。“身正”强调的是教师自身拥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性。德性和知性是对教师的两大素质要求, 高校教师在这两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更高。

知识是把教师与学生连接起来的桥梁。因而,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广博宽厚的知识储备,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散发自身的学术魅力,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德性处于高校教师素质中的灵魂地位, 教师的德行和品性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教师若拥有知性而无德性则容易发生道德失控现象, 相反, 如果一名教师有很好的德性而无知性, 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育者。高校教师必需具备的这两大基本素质其实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

二、教育的目的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德性与知性

教育的目的是从古至今教育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回溯到古代文化,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中, 教育的目的都强调对人的关注, 从德与知两个层面对人进行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德性与知性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认为学应是“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他强调德性的作用, 把人所有的德性和道德规范都纳入到“仁”这一概念中, 他对知性的追求也是从德性的角度出发的,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为了借助知识达到视野和心境的开拓, 最后以达到心灵的自由。从德性的层面来解读知性, 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了西方传统文化中。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把人们的视线从自然界拉到了人间, 在对人的考察基础上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这一命题。他意识到人是无知的, 而人在认识自己和在寻求真知的过程, 就是对德性的执着、完善和实践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关于道德的真正知识, 那他就是一个拥有美好德行的人。在某种程度上, 苏格拉底把德性对等于知性。 前人对德性与知性的思考为我们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虽然在德性与知性能否对等这一命题上还需斟酌, 但对人的考量、教化应是德性与知性相互统一的观点仍值得我们借鉴。

反观今天, 我们发现,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仍是立人教育, 高校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性,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以及人之为人的自由精神。具体说来, 就是立德树人, 使受教育者具有德性和知性。

德性第一。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德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有责任感, 学会尊重他人, 形成完善的人格。德育并不是对其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通过课堂和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来影响学生。因而, 教师首先应该在德性方面以身作则。

知性第二。高校教育的第二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智慧,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同时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高校教育正是培养大学生成熟心智和独立思维的阶段, 大学生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 因而高校教师应该用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来感染学生, 用追求真理和进行严谨学术研究的精神引导学生, 使学生形成独立探索和思考的的习惯。

高校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的是榜样作用, 因而, 教师的素质对培养学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行为一旦出现差错, 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将波及甚广。在对教育的溯本清源中, 我们认识到要实现教育立人的目的, 不仅要立学生, 还必须立老师, 让教师把德性和知性统一起来。

三、教师如何实现德性和知性的统一

在高度重视科技和理性的时代, 不少人过于功利, 急于求成, 在神圣的教师队伍中也时常出现有损师德之事。那么如何使高校教师把德性和知性统一起来, 实现全面发展, 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立老师就是使老师成为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育人者。我们可以从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层面对高校老师提出要求:

首先, 勤于科研以求真。这是从认识层面出发的。身为一名高校老师, 应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 力求不断完善知识体系。高校教师不仅是传递教育的主力军, 还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需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立足教学搞好科研, 科研是高校教师钻研学科知识, 形成专业知识体系, 进而促进教学最直接的方式, 同时也是寻求真知, 探索自然和生命真理的有效形式。真知是教师在“知性”层次上的求真, 同时在“德性”层次上还应力求真实。教师需要表里如一, 台上幕后的观念、行为也应保持一致。每位真实的教师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都是充满人格魅力的, 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最能感染和引导学生的, 因而, 勤于科研, 保持真实, 才能带领学生走入科学和生命的殿堂, 达到“真”的境界。

其次, 砥砺品格以求善。这是从意志层面提出的要求。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明德至善就是在德性上的指向, 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然而至善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达到, 必须通过人格的完善来实现。作为学生达到至善的重要协助者———教师, 首先必须拥有高尚的品格。师者须用爱心、耐心来包容学生和外物, 对教育事业充满责任心、恒心, 同时还应用自己的意志抵住不良诱惑。教师的高尚品格不仅要内蕴于心, 还要外显于行动, 以行动去教化学生, 从而使学生去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造福于人类, 达到“善”的境界。

最后, 享受教育以求美。这是从情感层面出发的。实现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至美是我们在生命中一直追寻的东西。 美意味着享受, 在情感上也是使人愉悦的。因而, 教师需要享受生活、享受自由, 享受教育, 以此协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 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 可见教师对教育的生命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需要发现学生和周围事物的美, 通过美的语言、美的神态启迪学生, 把生命的美表现出来, 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美与丑, 并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

有人把教育比作一首歌, 旋律可以是波澜壮阔的, 也可以是柔情曼妙的, 它们有着不同的情调和内涵。因而, 每位老师对教育之歌的演绎虽然风格各异, 但要成功奏响教育之歌都需要每位教育者的崇高的品格和高度的聪明睿达。德性与知性是高校教师放飞教育梦想的双翼, 只有插上这双翅膀, 才能在教育的天空中飞的更高、更远。

摘要: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关系着教师队伍发展和高校教育的质量。德性与知性是高校教师素质的两大基本要求。这两大基本要求是由立人这一教育目的决定的。从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层面重新对高校老师提出要求, 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质,德性,知性,立人

参考文献

[1]刘万海.从“知性教学”走向“德性教学”——论当代教学的价值重构与实践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2年4月第13卷第2期:1-5

[2]熊申英.德性与知性:先秦儒家修养路径之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5年2月第27卷第1期:5-8

[3]江畅.论德性[J].伦理学研究, 2010年07月第4期:6-10

高校教师的礼仪素质 篇9

一、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最大优点就在于它有利于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学生在教师精辟简练的讲解指引下,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特定的语言情景, 进行讨论、会话或自主学习等。教师只是起组织、导引和释疑的作用, 而学生则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为英语学习提供语言情境。多媒体环境中的文字、图像、动画可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地道的英文对话, 原声的影视节目片段使学生自然融入纯粹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如同置身英语国度一样, 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英语知识。同时使学习充满趣味性, 效果更好。

再次, 多媒体的广泛有效使用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使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能尽可能多地逼真地向学生展示与主题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比传统板书所提供的多得多的知识。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为教学注入生机, 提高效率, 但教师如果掌握不好, 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 过多使用多媒体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教师制作精美的课件, 精彩的影视片段以及优美的音乐, 起初会使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但是过分使用媒体技术或网络, 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忘记英语学习必须依靠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积累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甚至忘记自己是在上英语课, 而非视频欣赏。

2. 过多使用多媒体容易阻碍师生交流,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语言学习主要通过认知过程实现, 通过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仅仅播放课件和相关信息, 就会大大缩减与学生互动的时间。这样不仅得不到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及时回应, 教师无法做出必要的反馈, 影响师生互动, 长此以往, 学生非但没有对新型教学模式产生兴趣, 反而会产生反感, 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现代教学环境下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1. 课前积极备课, 合理利用资料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为了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准备多媒体资料的时候, 要注意所选材料的语言真实性、内容兼容性、实用性及趣味性。切记不要为了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花哨, 给学生呈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素材, 更不要提供低于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材料。我们准备的资料一定要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和目标, 以及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等,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另外,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本内容, 自行编制多种英语学习材料。如:剪辑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原版英语电影片段, 听听英语歌曲、散文朗诵, 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进行模仿。在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图文并茂的情景中, 学生边看边听边学,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以真正把多媒体资料服务于英语教学。

2. 课上有效拓展文化知识, 增加师生互动

多媒体的诞生,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氛围, 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重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老师在课上开展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展示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不仅使学生多方面了解异国风情, 还可以积极引导, 提供语境和话题内容、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 通过师生交流和互动, 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唤醒学生沉睡的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 教师课下加强自身素质, 提高教学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只有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了解现代学生的特点, 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才有可能在现代教学技术环境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而适应教学需要。

四、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及知识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 懂得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的复合型教师才能在信息万象更新的教学环境下有效进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莉.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和运用原则, 高教论坛, 2006年4期;

[2]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 1996年11期。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素质浅析 篇10

[摘 要] 青年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高校能否实现持续地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素质上普遍存在职业道德观念淡薄、教学能力不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缺乏等不足,应从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方面入手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持续健康发展;师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4-0030-02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数量也在快速增加。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在高校中占据着如此庞大的比例,以至于青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发展。著名教育工作者哈弗大学前任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目前由于高校大量青年教师的引进,使整体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还有待提高。

一 高校青年教师素质现状

素质是指一个人经过长期的锻炼学习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它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甚至决定作用。目前激烈的教育竞争,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可是我国高校大部分的青年教师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一)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观念薄弱,缺乏敬业精神,没有做到为人师表。教学散漫不热情,对学生不负责;治学不积极不严谨,对教学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注重个人的言行,不加强自身的修养,甚至作风出现严重问题:某高校男青年教师由于大龄未婚,公开在自己学生里面进行婚姻招聘;男青年教师引诱女学生与其谈恋爱等,这些事件突出地反应了某些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问题,不能够为人师表,职业道德不坚定,师德师风缺失。

(二)教学能力不强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毕业后直接就走上教师岗位。虽然也完成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但没有掌握职业技能,没有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因而教学综合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任务重。有些青年教师一上岗就有过多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教学机械地照本宣科,没有深入探讨课本深层次的含义与精髓。例如某些高校由于新开设专业,招生人数不够,刚上任的青年教师要达到基本课时量就可能要承担至少三门课程的教学重任,这样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课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第二,组织管理差。某些青年教师对教授方式与课堂管理等缺乏经验,只起了教书匠的作用,他们只知道埋头教书而不去管理课堂纪律,课堂上学生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甚至把电脑也带入教室,致使课堂纪律和学风每况愈下,部分学生甚至不来上课,“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是大学校园里面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课堂纪律和学风可见一斑;在近期很多高校还兴起了一股“代课风”,代人上课成为一份职业,很多学生根本没去上过课,都是找人代劳,使课堂的教与学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第三,实践能力差。多数青年教师可能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甚少参加实践锻炼,使自身动手、研发能力差,理论知识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自身实践技能亟待提高。

(三)科研和创新能力缺乏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靠高等教育的创新。教学与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只羽翼,必须同时重视教学和科研才能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许多院校对青年教师在从事科研上还存在一些偏见:管理者认为教授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就让他们主要负责科研,把课堂教学交给青年教师,这种做法很不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与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及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新性的人才,所以教师本人就应当具备创新精神,能够把一些新奇的想法带入课堂,这样才能感染和培养学生创新。要做到创新就必须及时融入新的知识、观点,并结合社会发展动向和学科前沿动态,不断地与时俱进,然而许多青年教师,每天都只埋头看课本,没有经历去关注社会新知识、学科新动态,完全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缺乏创新性思维。例如:有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只讲解课本上长期不变的内容,尤其是基础课程,不能进一步深化课本的内容,也没有引进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是应付地完成每堂课的教学,导致教学枯燥乏味,根本没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甚者是一些青年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几年来一直使用同样的PPT;一门课上过一遍后就没有心思再备课,也不在花时间完善PPT内容,下次讲课时照搬以前的内容。

(四)学术道德意识薄弱

一些高校往往过分注重教师的科研水平,青年教师刚来到岗位,没有多少科研成果,但是他们为了评职称,有的老师就弄虚作假。近年来高校学术腐败的问题日益严重,有的老师为了科研成果剽窃他人作品,或请枪手代写核心文章、代写书籍或者在网上搜索几篇文章拼凑一番。学术道德是教师的道德底线,如果这条红线都被打破,那么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二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就业形势竞争空前激烈,而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拥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能够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积极实践的新格局。所以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教育技巧的完善被时代催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青年教师水平高度的提升尤为关键。笔者认为,只要通过以下途径努力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素质。,才能够更好地为高等学校教育事业服务。

(一)提高师德修养

“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这些脍炙人口的谚语和当前的社会形势都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爱岗敬业、挚爱学生、言传身教、积极进取、努力创新。所以高校不仅仅是教书的场所,也是修德的训练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去感染熏陶学生,把无形的道德修养,通过有形的教学实践体现出来,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实时改进提高学生修养。青年教师和学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其一言一行的师德体现更能够影响学生。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第一,师德培育。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师德工作组,各个院系成立小组,形成一个组织构架。工作组负责师德方向的规划指引,组织讨论总结国内外重大教育类问题及掌握各小组师德教育总体情况,小组定期召开师德教育座谈会,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了解身边的师德先进事迹和观看全国范围内师德典型案例,并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及进行师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交流。学习研究我国教育发展演变的重要思想及最新动态,在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师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第二,师德激励。各院系均通过学生评选、同事互评等方式选出师德高尚的个人,进行表彰并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以先进的实例鼓舞和推动学校师德建设。

(二)提高教学能力

多数青年教师有较为新兴的科学理论知识,但普遍没有经过规范的授课技巧和教学管理的培训,比较多的是杂乱的现炒现卖。个人建议从以下几点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第一,充分备课。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备课,要掌握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了解本课程当前研究状况及将来发展的趋势,及时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二,不断学习。青年教师应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可以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及时吸收其优点;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国内外教学新方法和新策略。第三,教学竞赛。教学竞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平台,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竞赛阶段,给参赛的教师配备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点拨,没有参赛的可以观摩学习。第四,关注反馈信息。青年教师要注意收集来自学生评教中的意见和建议、来自同事听课和教学督导的反馈,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能力。第五,教研结合。将科研融人到教学中,互相借鉴,共同促进。科学在飞速发展,如果教学中没有创新,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很乏味。因此,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并将一些成果适当引入教学,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三)提高科研能力

第一,提高对科研的认识。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清醒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把科研和教学放在同样的位置,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最新知识成果。第二,导师制度。给每个青年教师安排一位学术造诣较高的指导老师,督促和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第三,科研激励。鼓励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校级、省级课题,并根据科研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四,实践锻炼。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寒暑假的顶岗实习或到企、事业等专业相关单位任职锻炼,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通过到企业任职,青年教师可以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用人标准等,在教学理念上就会有更深的认识,这也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供了依据,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更贴近社会需求。

高校能否实现不断地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在于青年教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校应为培养出高素质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同时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主动积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丽波.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8(02).

[2]安超,曾华.高校教师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

[3]张元波,姜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J].成功(教育),2009(5).

[4]孙淑云.重视青年教师师德培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5]刘翔.高校青年教师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06).

上一篇:企业商业秘密危机管理下一篇: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