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十篇

2024-05-22

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 篇1

一、微课程的核心

微课程的核心价格体现在“微”:微内容、微问题、微研究, 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情景化等特点。微课程播放的时间较短, 一般在5分钟左右, 最好不超过10分钟, 这样, 读者可以通过便携式终端随时随地学习, 在家里、在学校、在路上都能进行学习, 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情景。在制作数字资源教育微课程时, 需要将广大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主题突出, 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去观看。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教育微课程的设计要点

在课程的设计时, 首先将广大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在信息素养教育上紧密结合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的特点与技巧, 抓住微课程的设计要点, 主题突出, 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去观看。

1. 微型化原则。

微课程首先要体现“微”的原则, 来满足读者碎片化的学习的需要。课程的播放时间不宜太长, 控制在5分钟左右, 最好不超过10分钟, 读者不用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可以是非连续性的注意力集中状态, 感觉学习可以自由随意发生。

2. 寻找适合读者最有价值的知识点。

在设计图书馆数字资源教育微课程时, 应以读者为中心, 围绕读者的需求, 遴选不同学科、专业和年级适合的知识点, 确定课程培训内容。在课程内容中, 精心设置数字资源培训内容, 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性, 调动读者的学习兴趣, 在微课程后, 能给予读者交流和讨论的区域, 增加互动和个性的接触空间。

3. 微课程价值。

在设计图书馆数字资源教育微课程时, 首先要确定数字资源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理清条理, 然后删减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 相对于主题没有多少价值的内容, 梳理数字资源教育微课程的价值点。

4. 运用软件技术促使微课程生动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相关软件对数字资源教育的内容进行制作时, 能将声音、图片、字幕、动画、幻灯片切换等方面融合在课程制作中, 以新鲜气息, 吸引读者眼光。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教育微课程制作所用的软件工具

目前常用于开发微课程的技术有视频录制编辑 (屏幕录制、视频实拍) 、场景动画 (二维、三维) 和网页展示等形式, 合理选择开发软件的工具是微课程制作的重要因素。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微课程制作中, 首先要体现“微”和将广大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的原则, 将图书馆数字资源以图形化、图像化形象生动“呈现”出来, 巧妙运用PHTOSHOP、FIREWORKS、FLASH、MAYA、3DX MAX、Camtasia Studio、绘声会影等软件工具, 将音频、视频、动画、图片以及网页等多种元素集成在微课程的制作中。

四、基于Camtasia Studio工具开发高校数字资源教育微课程的实践方案

1. Camtasia Studio软件。

Camtasia Studio软件是“中国微课创新教育社区 (cnweike.cn) ”推荐的软件, 具有强大的音频、视频录制和编辑功能, 是一套专业的屏幕录像软件, 为轻松录制微课程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技术支持。

2. 设计微课程的演示文稿和脚本。

文章以“CNKI数据库检索技巧与新平台介绍”为例, 先对“CNKI数据库资源检索技巧与新平台介绍”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出关键的知识点, 编写微课程的演示文稿。然后运用图片、文字、及动画等元素实现场景的脚本设计, 使枯燥的理论内容以可视化的场景呈现出来。设计时可以直接用Power Point预设的模板和主题, 也可以用图片处理 (PHTOSHOP、FIREWORKS) 或动画处理 (FLASH、MAYA和3DX MAX) 等软件进行编辑修改, 以满足微课程个性化的设计要求。

3. 基于Camtasia Studio 8制作微课程的具体步骤。

用Camtasia Studio 8制作微课程时, 先将事先准备的图片、声音、视频、PPT等各种素材, 直接拖到时间轴上面供视频编辑时使用, 在制作时主要分为“录制、编辑、导出”三个步骤进行。

(1) 录制微课程。打开Camtasia Studio 8软件和用PPT做的CNKI数据库存检索技巧与方法的课件, 点击“Record Powerpoint或Record The Screen”按钮, 弹出录制功能窗口, 点击“Audio on”打开麦克风功能, 然后按“REC”开始录制声音, 将讲解的过程录制下来;若需要显示讲课教师的图像时, 可以点击“Webcam on”打开摄像头功能;然后按F10录制结束, 点击“Sava and edit (保存和编辑) ”按钮, 保存到适当的位置。在录制时, 为降低噪音的干扰, 应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 用有线或无线的话筒进行录制, 若出现卡壳的现象时, 需调整一下状态, 在刚才出现错误的地方接着录制, 然后在后期编辑时, 将错误的地方删除。

(2) 编辑微课程。在微课程录制结束后, 需要Camtasia Studio8软件对录制的课程进行后期的加工和编辑, 将多余的部份删除, 同时可以做一些特效、标注、美观等方面的处理, 使其变得更加精良、更加聚焦、更具有可读性。第一, 标注的加入。微课程录制结束后, 在Camtasia Studio 8软件中, 点open project (打开项目) , 打开一个录制好的视频;将标尺在时间轴上移到需要添加标注的帧;点击“Callouts (标注) ”按钮, 在这个窗口中, 可以设置标注的形状、颜色、增加文字及设置文字字体的大小、颜色, 标注的淡入、淡出等效果。第二, 加入音频效果。首先打开Camtasia Studio 8软件, 插入一段音频素材并将其拖到时间轨道上。如点击时间轨道上的“Audio”工具, 音频调节工具就会在它上方出现, 同时下方的时间轨道上的音频变成绿色。在编辑工具栏一下可以做进行如下操作: (1) 减小音量; (2) 增加音量; (3) 音量淡入; (4) 音量淡出; (5) 静音, 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6) 如果音频中有噪声, 可以通过消除噪声工具来去除, 在“启用噪音”前打勾就可以。处理的界面和效果如音频效果设置窗口。第三, 添加字幕。在编辑菜单栏中, 选择“Caption (字幕) ”添加字幕, 如字幕添加窗口, 在这个窗口中可以改变字体的颜色、大小等属性。在高级设置里面可以选择倒入外部已经做好的字幕文件, 也可以倒出视频中的字幕, 减轻视频的编辑工作, 提高编辑效率。

(3) 导出微课程。在微课程编辑结束之后, 需将设计的内容和效果生成视频或音频, 然后上传到播放设备中, 或发布到网络上面供读者观看、下载。目前, Camtasia Studio 8导出来的文件格式有:MP4/FLV/SWF-FLASH输出;WMV-WINDOWS MEDIA视频;AVI-音视频交错视频文件;MOV-QUICKTIME影片;IPHONE、IPHONE、ITUNES兼容视频;MP3-仅音频;RM-REALMEDIA流式视频;CAMV;GIF动画文件等多种格式。且用Camtasia Studio 8软件制作出来的视频作品高清, 文件占用空间很小, 便于播放和上传下载。

五、开发高校数字资源教育微课程的几点思考

1. 题材的选择。

微课程题材的选择是研发与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用微课程来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教育的微课程选题应该是以“读者”为中心, 选择适合读者使用的知识点, 然后经过挖掘、萃取、提炼后, 基于一定的教学策略的教学内容, 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以图片、文字及动画元素的运用来表达教学的重难点, 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2. 专业技术力量的支撑。

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教育的微课程实现需结合几种软件技术的综合应用, 能熟练运用多种软件技术将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因此, 在开发设时需要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能把教学理念和策略设计成适用的资源教学的微产品。

3. 后期的测试环节。

后期的测试是数字资源微课程的重要环节, 微课程所实现的效果、读者的体验情况、产品的稳定性等, 都需要在后期经过大量的人员反复使用、体验、技术人员的不断修改等来完成,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中及时掌握微课程的使用情况反馈和读者的评价情况, 不断修改、完善微课程的产品, 使得微课程的效果更加趋于完美、实用性、安全性、稳定性更高。

图书馆数字资源微课程的到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捷, 也促使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新变革。数字资源微课程的应用, 能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性, 调动读者的学习兴趣, 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流通率, 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品牌价值。

摘要:本文借鉴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MOOC建设理念, 尝试建立起适合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教育的微课程, 让读者能够利用课余时间, 主动去学习数字资源的相关使用技巧。

关键词:MOOC,图书馆,数字资源,微课程,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忠.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 .

[2]傅天珍.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 (1) .

[3]罗博.MOOC与高校图书馆角色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4 (3) .

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 篇2

1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必要性

近年来,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育规模得到了不断壮大,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现代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其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为了适当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 满足学生对知识资源的需求, 必须要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在线浏览和下载, 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设计

数字化图书馆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建设内容, 要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数字信息进行收集, 加工和保存等等, 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语言信息、音响信息以及影像信息等等。资源信息化转换完成之后, 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其扩展范围的增加, 方便用户的检索, 但是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数字资源产权的保护以及数据信息安全性的管理。下面我们就数字图书馆的具体建设进行设计。

2.1 数字化图书馆的规模和建设

首先要完成对现有图书馆藏书目录的数字化, 即尽快实现其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检索。同时还要加强国内和国外之间的合作, 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 尽量订购多个数据库, 扩大其能够检索数据库的范围。

其次要实现对图书中内容的数字化, 包括教育中涉及到的所有论文、专著以及参考性教材等等。由于这些著作在数字化过程中都涉及到了知识产权问题, 因此在数字化之前必须要实现跟著作权拥有者的协商, 征询其同意之后才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期刊、小说或者工具书可以选择购买的方式, 快速完成纸质资源向数字化的转换。

最后要完成对图书馆中馆藏一些录音、录像作品的数字化转换, 引进或者研发能够在网络中播放的设备, 实现对这些多媒体资源的正常播放。

2.2 信息化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还要根据用户需求, 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查询和共享服务, 帮助用户快速完成对所需要信息的快速检索以及视频点播服务。还要不断完善电子邮件服务, 为人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探讨的工具。

2.3 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的相关设备。因为所有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办公室、教师以及宿舍方便进行网络信息的访问, 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或者校园Wlan无线网络。外设等硬件设备方面图书馆要购置扫描仪、数码相机、传真机、光刻机以及打印机等, 为人们提供硬件支持。

软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中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包括了数字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病毒管理软件、音频视频识别系统以及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处理软件等。同时还要加强对图书馆员工的培训, 使其能够采用正确方法和技术完成原有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换以及管理工作等等。

3 提高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质量的措施

基于我国目前现状, 教育信息化中数字化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 影响了其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下面我们就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3.1 引进先进的知识挖掘方法, 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学科知识地图, 丰富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中的数字资源。

同时还要根据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根据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具体目标, 实现跟其它教育机构信息化资源的共享,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夸库检索的功能, 实现对信息的深层次服务。

3.2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让所有教育人员和学生都能够利用相关工具, 完成对身边资源信息的整理、上传和使用, 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中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推进。

3.3 采用先进的技术, 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如常用的Web数据库技术、动态网页生成技术以及数据推送和跟踪技术等。在确保用户信息安全性的基础上, 根据系统中用户的数量进行动态响应, 还要能够主动和及时给用户提供响应的服务。另外还可以采用现阶段非常先进的云技术, 用户可以将其下载的所有数字化资源存储到云端, 能够随时进行阅读和浏览。

总之,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能够实现所有图书信息的数字化,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图书目录以及内容的浏览, 实现了传统图书阅览模式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教育信息化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为了确保对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 所有资源在进行数字化前要跟著作权拥有人进行协商, 征询其同意后才可以。

参考文献

[1]蒋最先.手机二维码在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7, 15。

[2]罗智勇, 尤波, 苏洁.基于VPN网络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组建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3, 1, 15.

[3]吴会霞.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之我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1, 5.

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 篇3

关键字:数字图书馆;ASP.Net;检索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Digital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He Yi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ongqing400037,Chian)

Abstract:Digital Library is a comprehensive high-tech products,this paper design the set of integrated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was developed in Visual studio.NET environment,SQL Server 2000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s a background;use of ADO.Net technology to interact with the back-end database;customer retrieval system using ASP.Net technology to achieve dynamic page generation.

Keywords:Digital library;ASP.Net;Search

隨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的全面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均有了新的要求。传统图书馆的文献存储形式和传播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其显著特征就是文献存储形式的数字化及传播方式的网络化,数字图书馆随之应运而生。

一、信息检索技术

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信息,包括大量信息。由于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基于外部特征和基于文本描述的传统信息检索方法无法揭示和表达多媒体的实质内容和语义关系,即便能利用文字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描述,也难以充分揭示和描述信息中有代表性的特征,同时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检索技术已由单纯基于文本的检索方式向基于内容的检索方式发展。基于内容的检索具有如下特点:

(一)直接从内容中提取信息线索

基于内容的检索突破了传统的基于关键词检索的局限,直接对文本、图像、视频内容进行分析,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然后利用这些内容特征建立索引并进行检索。

(二)相似性检索

与常规检索中的精确匹配方法不同,基于内容的检索采用一种近似匹配的方法和技术,逐步求精,每次的中间结果是一个集合,不断减小集合的范围,直到定位到目标,提高了检索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三)满足用户多层次的检索要求

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通常由媒体库、特征库和知识库组成。媒体库包含多媒体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特征库包含用户输入的特征和预处理自动提取的内容特征;知识库包含领域知识和通用知识,其中的知识表达可以更换,以适应各种不同领域的应用要求。

二、数字存储技术

数字存储技术和架构直接连接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DAS)。DAS被定义为直接连接在各种服务器扩展接口下的数据存储架构.它完全以服务器为中心,寄生在相应服务器客户端上,其本身是硬件的堆叠,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需要通过服务器才能运行。客户机如果访问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首先向服务器发出一个请求消息,服务器解析这个请求并给存储设备发送访问消息,存储设备访问数据并存储转发的作用。在DAS中,服务器一般是通过SCSI接口与存储外部数据的各种存储设备相连,由于SCSI接口设备的最大传输率只能达到40Mb/s,这样当并发用户数增多时,I/O总线将会成为一个潜在的瓶颈,影响读者的查询速度和服务器的性能,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崩溃。

DAS体系结构的可扩展性差。由于SCSI业界标准规定,连接在同一个SCSI总线通道上的硬盘数最多不能超过15个,这样就使服务器连接的SCSI接口的磁盘阵列总数受到限制,每一组阵列的存储容量不能无限制地增长。在DAS体系结构中,每一个(或组)磁盘阵列与自己的专用服务器连接,使大型数据源的数据不能跨阵列存储,这样就不能有效利用存储空间,势必会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

在这种存储方式下,服务器相对独立而且往往装有多种操作系统,各应用系统下的数据文件须分别存放,数据的存储是分散的,没有统一的管理工具软件,数据管理需第三方软件支持,这就增加了系统管理的难度和维护成本。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数据呈几何级增长,当现有的存储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时,只能不断地增加存储设备和高性能服务器,尽管前期投入低,但后续成本高,使得总体拥有成本上升。

三、数据备份技术

(一)本地备份

是指本地服务器硬盘上的数据直接备份到与服务器直接相连的磁带库(磁带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上,而不经过网络。这种方式只能备份本机硬盘上的数据,而无法备份网络上其他主机上的数据,由于每一台需要备份的主机都需要一台备份设备,因此会造成投资浪费。此外,各服务器只能管理连在本地主机上的存储设备,备份工作难以自动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对系统维护。

(二)网络备份

是指在网络上选择一台服务器作为网络数据备份管理服务器,安装网络数据备份管理服务器端软件,并连接一台大容量存储设备。在这种模式中,备份任务、备份策略、备份数据由备份服务器统一制定,所有备份任务可自动完成。

(三)基于SAN的LAN-FREE的备份

这种备份模式由多台主机共享连接到SAN上的存储设备,就好像每台主机都分别与存储设备直接相连。此种备份方式不占用网络带宽,备份数据通过直接备份到存储设备上,提高了备份速度。

参考文献:

[1]常友寅.试论数字图书馆建没中的技术及对策.情报资料工作,2001,3

[2]张晓林.数字化信息组织的结构与技术.数字图书馆论坛,2002,8

[3]张晓林.开放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概念、结构与技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

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 篇4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教师将各班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教室将理论部分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后,布置一些实例进行练习,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的讨论学习,教师作为裁判对其进行点评和考核,抽取小组内任一成员进行知识点练习描述,回答正确小组内成员均加分,回答错误小组内成员均扣分。在这样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各同学都有各自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以往的课堂授课,而是评判组员所述知识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对表述流畅,知识准确 的小组进行平时加分鼓励;小组同学由于是全组关注的主体,又有加分奖励措施,所以事先必然认真准备,全组讨论,提高讲授知识准确性和流畅性,这样既培养了90后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他小组为了能够得到加分奖励,也会主动学习相关课程知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容易掌握。

以钢筋模型制作分组为例:

1)每班同学将分成6个小组参加,选定小组长,由组长来协调和组织模型制作,班级统一买建筑材料制作实物模型。

2)识读给定的框架结构平法施工图,读懂结构施工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图、梁板柱配筋图及结构详图表达的内容,熟练掌握各构件、节点等的构造措施,对各构件的配筋情况进行的翻样计算和利用建筑材料模型制作。

3)为防止小组间的抄袭,每小组制作模型的图纸均不相同,布置任务前由组长抽签决定该小组制作的图纸,然后小组长安排小组内成员对该图纸识图好钢筋翻样计算,依据题目中给出的构件配筋图,分别计算出构件中所有钢筋的下料长度,并完成下料、弯曲成形、钢筋绑扎,最终完成该结构构件的钢筋绑扎加工。

《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课程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项目导向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按照不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建组织设计教学项目,教学项目由不同的学习任务组合而成,每个教学项目的实施都以学生能独立完成某一具体构件施工图的识读及钢筋翻样为目的。工程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探讨,通过具体实际的工程项目贯穿不同实践教学过程,增强各种知识的沟通,突出职业特点。2)任务驱动

老师给出任务→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实施方案→学生实施→教师引导、评价。

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使学生获得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在课程专周实训阶段,以老师下达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5天的实训期内,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3)工程案例分析

在项目课程里,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向新概念、新知识,而是为了引向任务和问题。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教学,能使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全过程全方位准确把握项目的脉络。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把课堂设在实训室,让实训室的技术指导老师在现场讲解,如框架结构梁、柱、板的配筋,通过现场教学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钢筋的实体,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钢筋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静态的二维图像演化成三维动态模型,使枯燥、抽象的传统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弥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教师形象语言的不足。

《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课程

4)启发式、交互式教学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平法施工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从身边的工程测量项目入手,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维;另一方面,要鼓励同学想老师发问,通过老师的解答,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5)现场教学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需要学生到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体验平法施工图的识读过程。在工程现场,老师针对具体工程展开教学,甚至是边讲边练,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把课堂设在实训室,让实训室的技术指导老师在现场讲解,如框架结构梁、柱、板的配筋,通过现场教学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钢筋的实体,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钢筋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静态的二维图像演化成三维动态模型,使枯燥、抽象的传统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弥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教师形象语言的不足。1)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讲授各个构件的构造要求、钢筋连接等方面存在很大缺陷,集中表现在讲解的内容不直观,图形表达占用太多的时间且不够清晰,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录像和利用动画制作的课件,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网络教学

数字电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5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 分析电子类专业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认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求

数字电路设计课程一般包括数字电路设计、设计及应用三个部分, 原理是基础, 设计和应用是提高, 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教学的基本情况是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分侧重基础原理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对数字电路设计的新技术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足够的时效性, 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不能适应企业对电路设计人才的需要;二是急功近利, 过分侧重流行数字电路开发工具的使用, 忽视甚至放弃原理的教学, 造成学生对具体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突出, 但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 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高等院校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电路设计应用人才, 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理解原理、具有扎实功底, 又善于灵活运用现代设计开发工具、富于创新, 以上两个极端是不符合这一教育目标的。

1.2 教学实践有悖工程化原则

现代企业的电路设计基本上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其基本特征是按照模块化设计的原则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进行组织。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基本方法融入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 使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 应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一条原则, 但考察目前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 除了毕业设计之外, 从课后作业、上机实验到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验, 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 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的心理被动地来完成这些任务的, 而且所有学生所作的工作千篇一律, 没有任何的创新, 更无所谓兴趣。在毕业设计中反映出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电路系统, 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也不能迅速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

1.3 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目前, 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授课大多采用电子课件。课件的运用一方面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 但另一方面, 教师在授课时对课件的过分依赖, 并加快了演示的节奏, 缺乏教与学的友好互动, 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也给课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并且课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 使得一些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

1.4 考核制度沿袭传统的应试模式

目前的教学管理体制尤其是考核制度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在这种体制下, 高等院校以期终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最终评分的主要依据, 造成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 并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 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 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违反教学规律、背离教学培养目标的现象已严重阻碍了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发展。

2 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教改思路

针对目前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数字电路设计的教学体系在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 笔者提出:以教学内容的整合为中心, 通过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配合, 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教学体系,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整合教学内容, 完备知识体系

数字电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是, 通过课程的学习, 强化基础训练, 使学生理解数字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论课与E D A技术相结合, 应用软件工程原则, 掌握E D A设计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掌握V H D L语言的应用技术。在实施数字电路设计课程教学时, 应从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到应用开发, 涵盖如下教学内容: (1) 基本原理包括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常用组合逻辑功能器件、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等。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它们涵盖了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 (2) 设计方法包括电路数字化原则、V H D L语言、E D A软件的应用。 (3) 开发软件包括Quartus II软件系统和proteus软件的应用。

2.2 重视实践环节, 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 鼓励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掌握, 并具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是数字电路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程中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实验安排要合理。 (1)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指定明确的有利于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验题目, 让学生实验时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2) 实验针对的往往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点, 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不够紧密,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课程的后期需要安排两周左右的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验训练, 所选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 让学生能够自由设计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系统, 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3 艺术组织教学, 优化教学手段

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应艺术地组织教学,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 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学生对教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 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是优化教学的基础。

(2) 教学资源全部上网, 畅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体, 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之间必须及时地进行沟通。为此, 数字电路设计的主讲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 制作或使用实用的CAI课件, 要求课件能够提供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重点难点、模拟试卷、疑问解答、作业批改等模块, 并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资源全部集成到校园网, 从而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沟通渠道。

(3) 教学手段应灵活多变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如对知识性较强的章节尽量采用C A I课件;对内容浅显、易于理解的章节可提出要点、安排学生自学;对需要深入掌握的重点难点, 如异步时序逻辑等, 可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讲解。

2.4 改革考核方式, 重视能力培养

数字电路设计的考核应分为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两部分。知识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关键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考核方式和题目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力考核的方式要灵活一些, 比如与E D A相结合, 综合考查学生对数字电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期末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训, 自由组队完成, 以求在合作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兴趣, 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评判。应将考核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 而不要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无奈。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是保证创新的基石。如何在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关系到未来电子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认真考虑, 锐意改革, 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电路设计人才。

摘要:分析了数字电路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求、教学实践有悖工程化原则、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考核制度沿袭传统的应试模式等诸多问题。针时这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教改思路。

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 篇6

《数字逻辑设计》是国内外电子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介绍有关数字系统基本知识、基本电路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数字系统中各种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本课程的学习为微机原理及应用、EDA、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数字逻辑设计应用广泛, 实践性强,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式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国外知名大学的相关课程教学中,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低, 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平时考核。斯坦福大学开设的数字系统I, 总共只有36个学时讲授数字系统的理论知识, 每个学时讲授的知识量很大。教师只讲授重点、难点内容, 更多的内容让学生课前或课后进行研究型自学;随着理论知识讲解的进度, 开设相关的课程实验6个, 最后还有一个综合实验;在考核上, 期末考试与两次期中考试, 每次占总成绩的20%, 每次考试考核的内容都不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字设计课程考核中课后作业占16% (其中8次作业, 每次2%) 以及一次课程设计占10%。美国密歇根大学的逻辑设计导论课程考核指标包括:6次课后作业占10%, 7个实验项目, 2个一小时的中期考试和1个两小时的期末考试, 可见该课程也很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内数字电子技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考核环节包括5个部分: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50%) 、英文阅读和总结 (10%) 、作业 (10%) 、项目研究 (10%) 。我校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30%, 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在平时成绩中包含课堂练习、平时作业、课程设计和小论文。

针对数字逻辑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 笔者在电子科技大学进行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对6个学院多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课程考核方式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470份, 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 目前考核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平时成绩。本文就围绕问卷中平时成绩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讨论改进方法。

二、问卷分析

1.平时成绩的组成及相应比例问题。数字逻辑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来决定。问卷统计后同学们期望的比例分配是:平时成绩占27.5%, 期中成绩占21.5%, 期末成绩占51%。相比期中和期末单纯的理论笔试为主和一次性的表现, 平时成绩具有很好的学习过程管理作用。平时成绩组成多样, 而且具有反馈功能, 因此占有30%的权重是合理的。

针对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及比例问题, 问卷统计得到的结果是:考勤占26%, 课堂练习占11%, 课后作业占24%, 小论文占9%, 随堂测试占9%, 课程设计占23%。其中考勤的比例最高, 这也反映出学生的一个心理:只要来上课了就给分, 至于听不听或者听多少不重要。如果考勤的考核次数多, 在合班上课时会浪费时间, 特别是对于学时紧张的课程;如果考勤的考核次数少, 又不足以反映学生的出勤情况。

问卷中课堂练习的比例也高于随堂测试, 这说明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多次考核的方式不易接受。这个转变让过去多年习惯了期末考试一考定论的学生难以适应。而随堂测试在合班上课的情况下难以组织, 测试成绩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2.课后作业。在关于作业量的问卷调查中, 30%的学生认为平时作业较多或很多;22%的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直接抄别人的或者干脆不做。作业本发下来后28%的学生会及时看对错, 马上改正;67%的学生有时会看, 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不会修改。

3.课程设计。4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扩展思路, 加深认识, 对学习有帮助;41%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学习有一定帮助, 但是花费精力太大。在课程设计的提交方式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期望是以书面或者电子报告提交, 只有13%的学生希望提交设计实物。在课程设计的评价方式中, 15%的学生希望对设计报告进行答辩并评分;7%的学生希望现场演示设计实物功能后评分;17%的学生认为搭车现象严重, 交了就给分;其余61%的学生认为教师可根据设计报告直接打分。部分学生希望表现自己的动手实践及语言表达能力, 而一部分学生希望理解基本设计流程即可。

4.平时成绩考核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问卷中有7%的学生不确定平时成绩考核对自身学习的促进作用, 还有20%的学生明确表示平时成绩考核没有促进自己的学习。对认为平时成绩考核没有促进学习的问卷进行分析, 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优秀的自学能力, 平时成绩考核干涉了其学习安排;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自己按时上课、完成作业, 但并没有得到期望的期中考试成绩, 因而否定了平时成绩考核对自己学习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分析得到:平时成绩与期中、期末成绩成正相关, 其中与期末成绩成中度相关。

三、改进方法的探索

针对平时成绩的组成及相应比例问题, 可以增加课堂练习的比例, 一方面反映学生的出勤情况, 一方面反映学生当堂的知识吸收情况,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反馈, 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以及重难点的讲解深度。因此, 可以考虑减少平时成绩中考勤所占的比例, 增大课堂练习比例。平时成绩中小论文部分希望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从以往小论文的提交情况不理想, 有一小部分学生花了精力去做, 但大部分学生的小论文往往是网络资料的堆砌, 格式混乱, 条理不清。而完成课程设计及其书面报告的过程也可以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因此可以考虑减少或取消小论文部分, 加大课程设计比例。目前的考核方式中, 23.5%的学生认为考核模式重笔试、轻实践, 而课程设计是最能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

针对课后作业, 授课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选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适当调整题量。发作业时, 当堂评讲, 评讲后利用课堂练习进行巩固。

针对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选题可以采取课赛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好的课程设计的同时可以用设计成果参加相关竞赛, 以此调动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进一步感受设计的乐趣。在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可以设定不同的起评分, 比如满分为10, 书面报告的成绩在6~9之间, 而实物提交参加答辩的成绩在8~10之间。

四、结论

平时成绩一方面促进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 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一方面及时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平时成绩的评定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 合理的评定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应减轻考试压力可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针对数字逻辑课程的平时成绩的组成及比例问题调查探讨, 给出了合理建议。对于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的安排上分析了现存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平时成绩的评定作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部分, 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调整。

摘要:平时成绩是数字逻辑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本校6个学院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问卷调查, 发现平时成绩评定的相应问题并分析其成因, 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数字逻辑设计,平时成绩,问卷分析

参考文献

[1]徐莹隽.基于开放教学模式的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6 (64) .

[2]孙琦, 常丽东, 张丽丽.《数字电路》课程的优化与改革[J].信息通讯, 2014, 143 (273) .

[3]苗晋峰, 王争, 常永青.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 2012, 21 (186) .

[4]许成安, 王家新.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7 (39) .

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 篇7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E-Learning,研究设计

一、数字图书馆与E-Learning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是对各种图形图像、语言文字、录音资料、电影电视、科学技术软件等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收集、高质量的加工, 规范性的组织和保存管理, 实施知识增值, 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它的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操作电算化、资源蓄积的自由化和结构化。E—Learning (数字化学习) 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 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 (包括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 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一) 数字图书馆与E-Learning关系密切。

E-Learning通过Internet采取现代网络交互和传输技术, 提供一种新的相互交流机制和丰富的大量的数字资源学习条件, 创造一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方法, 改变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E-Learning具有学习自主, 互动, 协同, 实时的特点, 它与传统的教学相互碰撞, 相互融合, 并不断补充和完善, 形成了一种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 数字图书馆为E-Learning提供了丰富资源。

数字图书馆涵盖多学科多类型的信息资源, 每种资源都是根据用户需求和特征对现有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组织、加工和集成, 从而确保E-Learning资源整合对象的质量以及在在资源利用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录音资料和录像动画等各种多媒体资源, 网站设计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也是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重要来源。以这些资源为基础的E-Learning资源整合, 能为用户提供视、听、练等全方位感观的学习环境, 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要和习惯。

(三) 数字图书馆提供了E-Learning学习平台。

数字图书馆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 教师可以提供高价值的教学内容 (电子课件、补充资料等) 给数字图书馆, 学生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资源或从网上获取所需信息。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和发展电子教育, 带动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二、智能E-Learning的系统设计

智能E-Learning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采用的是软件工程的方法, 软件工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是生命周期法, 按照生命周期法的思想进行智能E-Learning系统设计开发。设计原则是立足于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规律和发展, 以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指导。E-Learning的设计原则是:一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多媒体功能和丰富的资源, 创设接近于真实情况的学习环境。二是利用网络覆盖面广、接入灵活、操作简便的特点, 提供交互式、反馈及时的教学资源,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获取信息并对所需资源自由支配。三是建立随机学习环境, 设计多种不同的起点, 不同路径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机选择不同的模式, 并引导他们获得多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四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设计自己的学习模式, 通过对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提高自我研究评判的能力。智能E-Learning系统的结构模型共有6个子系统, 如图所示:

(一) 信息资源共享子系统。

它是基于Internet的一个网上共享环境, 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自己所需内容进行查找和获取资料, 能够实现随时相互交流的个性化教育。网上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海量信息资源的共享。教学内容由文本内容、图形图像、3D动画和立体声音效等多种媒体构成,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二) 素材库子系统。

在素材库中汇集的大量教学资料、考试资料、模拟题库、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源, 形成一个全面的丰富的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 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素材库可以非常方便地结合使用其他子系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 测试子系统。

该系统提供自我测试, 以便学生们自己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情况。测试子系统即可以一次测试所有的学习课程, 也可以分科目、章节、段落进行任意挑选部分进行测试, 并且根据标准答案自动生成测试情况分析报告, 为测试者提供对比和下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安排。

(四) 学习论坛子系统。

它为教学提供网络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帮助老师和学生以及同学之间双向交流的论坛, 就像面对面的讨论问题, 在虚拟的空间讨论问题时, 系统可以展现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 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论坛中多种方式提出问题, 教师在线解答或给出参考答案, 从而解决“教”与“学”者之间互动或交流。

(五) 授课教学子系统。

该系统提供一个网上授课环境, 它使学习者不受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可以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自由获得学习内容, 达到高质量的系统化的个性化教育。

(六) 网上考试子系统。

网上考试子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虚拟在线考试。该系统能根据预先设定的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题库自动随即抽取试题。并把考试结果快速进行分析、评价, 学生可方便快捷的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 从而了解并掌握自己学习知识的程度, 以便于改进学习方法, 调整学习进度。

三、智能E-Learning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智能E-Learning系统是建立在基于B/S的三层体系结构之上的分布式系统, 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主要关键技术有以下几种。

(一) 采用层次结构建模方法, 构建一种基于元数据的E-Learning知识共享与适应性应用环境体系结构。

层次化体系使系统具有模块化、开放性和有效性的特点, 为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共享规范和知识应用方法奠定了体系结构基础。

(二) 试卷自动生成与全文检索实现技术。

这两个技术是本系统的难点。系统可以一次把所有的学习课程自动生成试卷, 也可以分科目、章节、段落进行任意挑选部分进行自动生成试卷。生成试卷还可以自己选择不同题型, 试题的难易程度, 然后按分数比例自动形成标准的试卷。

(三) 多种信息推送方式。

系统采用了多种信息推送技术, 用户可以离线下载或脱机浏览各种学习资料, 有关的学习资料能实现系统自动传送和自动更新, 如果自己定制的资料有更新, 系统会自动通知。主要的信息推送方式有eMail, Microsoft的活动频道技术 (Active Channel Technology) 和RSS技术。数字图书馆中智能E-Learning系统满足了课程的学习需求, 导航灵活, 使用方便;系统安装容易, 运行稳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 它的应用为教学构建一个教与学的交互平台,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灿荣, 袁闯.浅析E—Learning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J].现代情报, 2006, 5

[2].包明辉, 武永亮, 王磊.基于Web服务的E-Learning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9, 5

[3].张芳.E-learning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挑战[J].新世纪图书馆, 2006, 1

[4].唐晓欧.基于e—Learning的图书馆教育体系与技术策略[J].活力, 2006, 5

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 篇8

【关键词】数字媒体网页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12-02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专业,专业课程多且繁杂。网页设计则是本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网页设计在计算机、视觉传达等专业也有涉及,并有相应的教学办法,针对较特殊的数字媒体专业,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新教学模式。本文针对网页设计在数字媒体专业行课的教学模式作为问题,探讨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路和行课经验。

一、其他专业网页设计的情况

1.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专业是理工专业,是网络发展初期网页设计的中坚力量。当然,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人员无美术基础,此专业将对网页HTML代码、JS代码进行编程作为课程内容。此专业的课程流程大致如下:①Dreamweaver软件学习;②HTML代码学习;③针对JS代码进行学习;④学习一或多门动态语言及数据库(如ASP.NET、SQL等)。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链条主要针对后台代码,教学方法多以实例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先学习编程语言,后切入从易到繁的实例进行讲解。

2.视觉传达专业

视觉传达属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较为扎实,问题是编写代码等技能相对缺失,而且思维模式也与理工科学生有巨大的不同。因此,此专业的网页设计更偏向于网页视觉效果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网页前台"設计。此专业的课程流程大致如下:①Photoshop软件学习;②在Photoshop中进行网页版式设计;③学习Dreamweaver软件,导入完成版式进行深加工;④进行网页HTML布局修改,完善页面效果。

视觉传达专业课程链条主要针对前台视觉效果,教学方法则是单一的实例为主,基本上不涉及代码的学习。

二、数字媒体专业网页设计现状

1.以往情况

数字媒体专业在创建后,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网页设计课程也一并在调整,其中一些高校则将教师资源整合,使用了视觉传达的教师进行授课,全盘使用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内容。

还有一种情况,多出现于综合类大学中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多为从计算机专业借用的教师进行讲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底子薄,编程语言学习困难,往往这样的课程还要求学生深入学习代码相关知识,造成了学习的难度。

2.行课结果

两个行课情况导致了以下的结果:

①使用视觉传达专业的授课方法

学生仅仅掌握了视觉上的网页表现效果,结果是于数字媒体其他专业课无法有效的衔接:在进行UI设计课程时,学生无法有效的使用网页设计来辅助UI设计;也使得在这个知识点上无法与视觉传达专业进行区分,无法体现数字媒体专业的特性。

②使用计算机专业的授课方法

学生由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薄弱,导致学习代码困难,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由此产生了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同时因没有学习到相关网页设计的视觉设计和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不相符合的情况。

三、数字媒体专业网页设计新模式探究

总结以上经验,发现需要针对数字媒体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进行一定的创新。以符合此专业对网页设计的要求。因此我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结合专业特点,交叉兼容并包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在课程上进行大胆整合是一个思路。学生是艺术类学生,因此以视觉传达设计的授课模式为基础,灵活截取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浅显易懂的知识点结合在其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形成自有特点。经总结后课程流程大致如下:①Dreamweaver软件学习;②学习Photoshop制图技巧;③学习在Dreamweaver中操作HTML代码的能力,配合DIV+CSS构建合理网页架构;④进行简单的JS代码了解,丰富学生的交叉知识链。

2.实例教学为主,实行渐进式实例教学

我校此课程行课为4周时间,第一周进行Dreamweaver基础学习,并制作简单个人介绍页面;第二周进行PS图形修改制作,进一步丰富页面;第三周结合DIV+CSS进行版式调整,并加入多页面,逐步开始增加难度;第四周使学生自行根据能力进行JS代码的添加,个性化其作品。整个行课过程中,实例就是一个"个人网站的建设",整个实例从第一周到第四周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而不是多个复杂实例的多次练习。增加了学生知识链的完整度,有效的控制了对学生知识输入速度,防止学生学习大量知识产生接受困难。

3.作业布置合理,内容版式与代码结合

在作业设置上,即根据课上实例"个人网站建设"展开,学生先观摩,再模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个性的实现,逐步将课上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了自己的作品。同时在课堂上逐个知识点攻破,在不知不觉中就对版式、代码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则准备实例和个人作品进行展示,使学生充分了解作业制作过程和结果,从而得到一个对网页设计知识的完整认识。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高新技术带来的新的艺术设计学科,其专业的网页设计,也应当是各学科知识的集合。且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方法,有策略的对科目内容进行调整,以符合科学的教学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10

[2]温谦.HTML+CSS网页设计与布局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数字电路EDA课程设计数字跑表 篇9

题目: 数字跑表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设计题目及要求 设计题目:数字跑表

要求:1 具有暂停,启动功能。

具有重新开始功能。用六个数码管分别显示百分秒,秒和分钟。

二、设计过程及内容

拿到题目后,我在图书馆进行了相关书籍的查阅,首先明确了题目中设计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再进一步确定实现其功能的组成部分和使用器件,对于本次设计的总体思路,首先是设计一个控制模块,可以使跑表具有启动、暂停及重新开始的功能;然后,利用一个分频模块即15进制计数器得到100HZ的时钟脉冲,接入到一个100*60*60三个计数器的模块中,完成对时间的计时工作和对选时模块的输出工作,使选时模块得到对应的时间,其次将选时模块与显示模块连接,使数码管显示选中的当前时间,从而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的设计工作,进入到实现过程中去。

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将设计分为5个模块:

1、控制模块,使跑表具有启动、暂停及重新开始的功能;

2、分频模块,用于得到频率为100HZ的时钟脉冲;

3、计时模块,进行时间的计时,同时将当前时间输出给选时模块;

4、选时模块,从计时器得到当前时间输出给显示模块;

5、显示模块,进行时间的显示。总图如下: 第一个模块:控制器模块

与门可控制时钟信号的输出与否,当跑表为START状态时CLK端为高电平,QA为1,时钟信号输出,当跑表为STOP状态时CLK端为低电平,QA为0,时钟信号不输出,从而实现开始和暂停的功能。REST是清零按钮,REST接到控制模块和总计时器模块的清零端,当REST为高电平时,控制模块和总计数器模块清零,跑表重新开始工作。

第二个模块:分频器模块

将74161接成15进制计数器,将1465HZ的时钟频率转换成近似于100HZ的时钟信号即所需的输入时钟信号,从而实现分频功能。将得到的时钟信号输入到总计数器模块中去。第三个模块:计时模块

计时模块

本模块由两个60进制计数器和一个100进制计数器构成,从而实现百分秒向秒、秒向分的计数功能需求。60进制计数器及100进制计数器均采用两个74LS160,采用整体置数方式接成。从60进制计数器和100进制计数器这三个输出端分别印出八个端口(秒、分、时的个位及十位分别由四个二进制代码表示),将当前时间编码传送给选时模块,实现时间的选择和显示。(秒个位:S0A,S0B,S0C,S0D;秒十位:S1A,S1B,S1C,S1D;分个位:M0A,M0B,M0C,M0D;分十位:M1A,M1B,M1C,M1D;百分秒个位:H0A,H0B,H0C,H0D;百分秒十位:H1A,H1B,H1C,H1D.)

100进制计数器

60进制计数器

第四个模块:选时模块

本模块由四个八选一数据选择器74LS151和地址选择器74LS161构成。

地址选择器74LS161接入一个1465 HZ的时钟信号,使能端和清零端接高电平,使其循环工作,产生一组循环地址码A、B、C,接到数码管的地址端,使其循环显示数字。同时,地址选择器74LS161产生的一组循环地址码接入到四个八选一数据选择器74LS151上,使其对地址相同的一组数据进行选择,产生四个二进制数A0,A1,A2,A3,即为数码管所要显示的数字的编码。

第一个74LS151上的输入端为秒、分、百分秒个位及十位的四位二进制的最低位(S0A,S1A, M0A, M1A, H0A, H1A), 第二个74LS151上的输入端为秒、分、百分秒个位及十位的四位二进制的次低位(S0B,S1B,M0B,M1B,H0B,H1B), 第三个74LS151上的输入端为秒、分、百分秒个位及十位的四位二进制的第二位(S0C,S1C,M0C,M1C,H0C,H1C), 第四个74LS151上的输入端为秒、分、百分秒个位及十位的四位二进制的第一位(S0D,S1D,M0D,M1D,H0D,H1D),通过这四个八位二进制数比较器74LS151选出同一组数(秒个位:S0A,S0B,S0C,S0D;秒十位:S1A,S1B,S1C,S1D;分个位:M0A,M0B,M0C,M0D;分十位:M1A,M1B,M1C,M1D;百分秒个位:H0A,H0B,H0C,H0D;百分秒十位:H1A,H1B,H1C,H1D.)作为输出A0,A1,A2,A3,接到显示模块输入端。

选时模块

第五个模块:显示模块

本模块采用BCD—七段显示译码器7448对实验板上数码管进行驱动。由选时模块输出的显示数字编码A0,A1,A2,A3接至输入端A,B,C,D,使输出端产生七位译码连接到实验箱公共数据输入端ABCDEDG,从而进行数据的显示。

显示模块

三、设计结论

两周的课程设计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颇丰。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学到了许多关于EDA的知识,认识到了EDA的强大功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多多动手,多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严谨的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由于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点点的马虎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所以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思考,认真操作,不能有丝 百分的大意。这使我认识到要想做一个科研工作者是多么的不易!自己身上的缺点还有很多,要靠以后艰苦的努力来克服!

这次的EDA课程设计给了我一次非常重要也非常难得的实践机会,使我可以将平时课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设计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由于从未接触过类似的领域,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一片茫然,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自己渐渐的摸出头绪,掌握了一些规律和方法,设计的成果也逐步成型,最终按照要求完成了设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困难,但最终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此对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 篇10

一、选择学习主题

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多媒体教学实践调查表明, 学生普遍更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对与其他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比较感兴趣, 而这些都为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中的顺利应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即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作为中心,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协调配合学习活动,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现以牛津版初中英语“Teenage problems”为例, 教学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有初步的认知, 然后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 向学生讲述青少年的常见问题, 如“fat”, 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青少年肥胖症的数据, 然后向学生解说几种导致肥胖的原因, 即“Don’t eat vegetables”, “Eating too much junk food”, “Irregular work and rest”,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说说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欲望,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设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另一个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Internet addiction (网瘾) , 通过故事讲述, 分析学生对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网瘾的不利影响, 如“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is not conducive to learning”,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will affect the students’health”, 接着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剖析故事内容, 并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进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由此可见, 将叙述故事作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实现叙述故事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 打造数字化故事叙述英语课堂, 制定科学的学习主题, 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二、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主要包括对时间的安排和活动的具体安排, 根据数字化故事叙述方式的特点, 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要求学生协调配合完成学习任务。拟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包括对故事主题的确定、故事稿本的编写和录入、搜集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为故事场景匹配图片和视频以及对数字故事的完善等, 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才能为数字化故事叙述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再以“Teenage problems”为例, 教师将“fat”作为数字故事主题, 主要从肥胖形成的原因和健康生活方式两方面叙述故事。在叙述数字化故事前, 教师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第一组学生完成故事编写, 第二组学生主要完成搜集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图片、音乐任务, 第三组学生则是根据第二组学生提供的素材和第一组学生提供的故事稿本为故事场景匹配图片、音乐等。例如, 肥胖的形成原因“Eat too much junk food make you unhealthy”匹配的对应图片为汉堡、可乐和鸡翅, 健康的生活方式“running are good for you”对应的图片为跑步, 这样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进而对知识点形成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 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开展数字化故事叙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操作, 可以为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初中英语课程重要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汇报学习成果

汇报学习成果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阶段, 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准。学生根据故事主题做好准备工作, 编写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 通过叙述数字化故事, 使课程教学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 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仍以“Teenage problems”为例, 要求学生围绕“fat”的主题进行数字化故事的编写和叙述。学生根据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特点, 合理编写数字化故事, 并搜集相关的素材, 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重要作用, 将素材与故事进行有效融合, 形成数字化故事, 最后将数字化故事上传并呈现在课堂上, 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加强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由教师来对学生汇报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对于他们学习过程的关注, 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上一篇:木偶表演艺术下一篇:风险投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