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十篇

2024-06-19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篇1

一、结合生活, 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所以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时候, 传统刻板的教学使得学生忽略了知识是源自于生活的本质。同时, 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所以, 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按课本进行讲解的方式, 在备课时就将生活知识与物理课上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 教师可以科学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中, 让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进行物理实验。例如, 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 若改为边学边实验, 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 ( 尾端剪开) 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 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 它就在水中下沉, 然后将牙膏管鼓起来, 再放入水中, 它就浮在水中。学生自己动手, 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进行物理实验, 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让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要充分结合生活中出现过的物理现象, 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

二、以趣味实验为引导, 增加初中物理课堂的吸引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趣味实验为引导, 增加物理课堂吸引力, 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 在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时, 教师首先将两个直径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 然后用抽气机将两个半球内的空气逐渐抽取出, 直到形成密封的球形, 再继续抽一段时间的空气后, 由两位学生多次拉扯, 并由另外几个学生记录数据, 直到将两个铜质半球拉开。通过数据与现象, 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实验内容, 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例如,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 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边学边实验。再如, 用纸盒将水烧开的小实验, 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 都可以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现象的验证, 这种教学方式与枯燥的书本讲解相比更加生动有趣,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进行物理课程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实验过程需要较多的时间, 会拖延教学进度。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有效弥补了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难题,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通过课前制作实验课件, 进行知识的汇总,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电路》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相关电路的flash视频, 然后针对视频对电路的短路及通路进行演示分析,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电路部分比较抽象, 往往在了解其构造的时候很难抓住重点,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之后, 就可以将并联串联电路的要点展示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重点, 学好电路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将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素材, 流畅的教学流程, 广泛的知识, 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

参考文献

[1]柴争义, 李亚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

[2]胡彬, 徐珂.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13 (10) .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篇2

创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 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的实设际体现。

教一、创设和谐情境, 激发学习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学生变传统, 的师生活动方式与学生平等相处, , 少用或不坦诚相见, 用改情与者“指令、式合作”者的语言, 新型教师角色充分扮演好指, 要树导者、立参境学生良好的, 特别教态, 要以充沛的感情去热爱是热爱那些潜能还尚未被, 创步开发, 的学生激励他们, 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表扬他们每次微小的。教进新文的想象师要以专, 注的精神敏锐的观察, 生, 动的语言丰富的经验, 新, 准奇教丁/件操作技确的知识, 巧高, 超的教学技能有趣的数学史话, 娴, 把教学熟的软学全方面去感染学生常过程变为富有情趣, 调动学生学的数学生活。从多习数学方的积极情感,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法师生氛围“心理安全, ”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愉快、学习宽松。、自由、, 优二要善教于、创师设创在问设指题问导情题学境情生境, 学, 通优习过化的教课过师堂程短导中短入, 化的几句诱导式提问, 使学生处于“心欲课态求而, 不得诱发学, 生学习兴趣口欲言而不, 使能”的进取状他们以最佳堂中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之教教三、创设阅读情境材是完成教学目, 标和任务的重培养学生能力学与学的要基础, 中介是获, 但目前强调教师钻得知识的主要来源, 研教是教

材, 吃透教材的多, 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理解教材的少。很多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阅读”的环节, 认为“阅

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环节,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也要重视阅读, 并且要创设阅读情境, 教给学生方法 (初读、细读、精读) , 充分利用现行数学教材可读性的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在学完新知识后, 对知识的结论和它的推导过程, 必须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它是怎样叙述的。练习和作业中遇到困难, 也要指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路, 学会使用工具书。如:教学七年级“什么是同类项”时, 列出提纲:1.初读课文, 了解学习什么知识;2.细读课文, 讨论思考什么是同类项?同类项与它们所含相同字母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同类项与系数大小有没有关系?这样, 通过列出提纲, 创设阅读情境, 学生在细读时就能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同类项。

精读时学生提出了问题:“-4a2b”和“43ba2”到底是不是同类项?为照顾全体, 教师不急于表态, 让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直观操作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优化过程教学

操作服务于思维, 思维服务于动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物操作或是黑板上、电脑上进行演示操作,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既顺应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开拓思维领域, 开发智力潜能, 让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经验有限, 生活中的形象再现的越明显, 越具体, 越熟知, 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 适当的直观演示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展现过程的同时,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通过播放设计好的教学软件: (几何画板) 屏幕上先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 慢慢地太阳开始露出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去发现, 学生很快“悟”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用它们交点的个数来区分, 也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来区分。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学生在直观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五、创设错误情境, 提高辨析能力

创设错误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或思维偏差, 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陷阱”, 让学生的错误充分“曝光”, 促使学生在“自查自理”中“为之一震”, 起到强化刺激学生思维的作用。

如教学八年级一元二次方程时, 为使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我针对学生容易忽视“方程整理后再判定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大前提的情况提出诱错题:“x2+2x+2= (x+1) 2+3x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说: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 教师将方程整理可得:3x=1, 是一元一次方程而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错解的缘由。

六、创设游戏情境, 深化课堂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之一,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并得以巩固和深化, 不是靠短时间内的学习就能奏效的, 还必须通过一定质和量的练习, 才能逐步形成技能技巧。众所周知, 学生的课堂练习一般在下课前15分钟左右进行, 而心理注意曲线表明, 在下课前15分钟左右,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 学生的学习情趣明显减弱, 因此, 老师在组织练习时, 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灵活选择练习方法, 创设游戏情境, 提高练习的情趣, 以“游戏”促练, 提高练习效果。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些趣味性的问题, 编制一些简单的电脑课件, 让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唱一首歌等。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篇3

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有多种不同的阐述。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的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而我国的教育界一般在阐述教学模式时均包括了以下方面:一是教学模式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论;二是教学模式是推动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三是教学模式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范型。无论哪种阐述均指明了教学模式的目的是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开展教学的。针对高职教学的目标与特点,我们应不断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讨与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素材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课程教学的效果欠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能培养适用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学要想培养能适用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是高职教学中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本文所述的“教学做合一”模式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整体的教学行动与典型的职业行动的整合。这种教学模式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建构优先原则”,它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主动存在;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学反应存在;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真实存在。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课程教学以“做”为主线,有利于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

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以“做”为目的,通过“做”联系在一起,教师与学生的行动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职业技能,都体现在学生动手“做”之中。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教师布置的相关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通过寻求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通过向教师询问、查询教材等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解决问题领会知识,巩固知识,从而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这样,知识与技能在“做”中得到提升,通过“做”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和有机统一。

2.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动存在,教师是反应存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而是课程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课程教学的中心,是六种角色的集合:职业学习的主动者,职业知识的求索者,职业操作的实践者,职业能力的锻炼者,职业疑难的询问者,职业道德的养成者。教师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转换成另外六种角色的集合:职业教学的组织者,职业知识的传播者,职业操作的示范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职业疑难的解答者,职业道德的传授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又不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值得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推广。

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组织课程教学。

1.情境教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情境应该真实存在。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师可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将一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的设计都应遵循便于教学的原则,在具体设计时应注意四个方面:围绕一个项目或一个中心任务,配备相关的教学素材,模拟实践的工作环境,任命一个具体的角色。教学情境设计完毕之后,在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环节,先向学生布置中心工作任务,分发、整理相关的教学素材,再让学生进入模拟的工作环境,扮演一个具体的角色,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将学生的角色与社会职业有机地衔接,在工作环境与现实角色中展开课程的学习。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职责的对接,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易于课程教学的生动开展。

2.任务驱动法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可围绕中心任务介绍相关知识和操作指南,告知任务完成时间和方法,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协作学习法

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课程学习小组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协作学习既体现为小组内部的协作,也体现为组际间的协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先是小组内部讨论、协商及帮扶,然后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全班进行集体讨论和商定,最终通过分析、比较、排除、择优等步骤得出正确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能将学习结果实现共享;让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和技能,又享受了学习的过程。

4.总结反馈法

每一个具体任务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总结。通过开展阶段性反馈,针对学生所做动作的错误作全面的分析、指导、总结,能够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终实现课堂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跨越式转换。总结反馈时既可以让学生

5.拓展学习法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学会学习,有赖于有效练习。根据教学总结与评价的结果,教师应设计出一套有效的强化练习。通过有效的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和动手技能。如果有充分的练习,一些基本技能就可以成为自动化技能而不必有意识地注意,就可能有力地促进新任务的学习。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在相似的情境中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有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促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实现学习迁移。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篇4

化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策略”一词源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一直与“方法”“步骤”同义。在教学领域,“策略”主要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安排。

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人们对它的界定既有共性,亦有分歧。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间在概念上有相近或易混淆之处,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教学策略特定内涵的深刻理解。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其表达形式是教学活动方案。而教学策略则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设计、谋划,形成一定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各有自身的内涵,在具体内容和环节上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时又必须通盘考虑教学的整个设计。2.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可见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着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是能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具有简约化、概括化、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要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4.教学策略的定义

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人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日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篇5

1.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从2000年起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从2004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受传统教学影响,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有三种课堂教学形式: (1) 先讲后练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先讲后练, 比如:3~5分钟导入新课, 15分钟左右教师讲解, 10分钟左右练习, 几分钟交流点评, 3分钟课堂总结; (2) 边讲边练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 有step by step操作手册 (说明式) ; (3) 学以致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比如:导入新课, 新知识学习, 实践提高, 点评, 总结。三种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讲为主, 凸显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同时还有教师示范演示, 从做中学的多种学习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课课时较少, 没有课外作业,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局限性, 老师的讲占了课时的大部, 学生被动听讲, 而且在电脑前坐着, 老师讲完了, 学生再操作, 实践效果一般不理想, 甚至有老师让学生坐在电脑前一整节课都在听讲,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信息技术课程的新模式。

受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转变以教师讲为主的理念,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 主动构建自己的经验。这样势必对传统教学模式组织环节进行变换、重组, 形成新的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基础上, 形成新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创设, 同时要求探索实践。采用驱动教学, 一般教学过程环节是: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学习任务,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 效果评价。由于信息技术课堂环境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采用学习工具比较便利, 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学进度不好把握, 课堂纪律不易管理, 自主学习组织上也不易。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还尝试了多种形式教学组织方式。例如, 在老师主导下的探究教学。探究教学主要环节有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 形成探究思路、实施探究、结果展示、交流。我们开展了《图像数字化》课例研究, 2013年海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 该课受到评委、老师好评。该课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 学习图像数字化过程 (采样、量化、编码) , 探究图像数字化数据量计算公式 (探究活动:问题情境、问题、假设、验证, 展示交流) , 并加以验证, 来自学习生活情景, 体现了“从做中学”思想。每一个探究活动都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探究活动之上, 经历了采样、量化、编码的学习过程, 总结其数字化规律。在此之前, 我们在图像处理、路由器设置等教学中也做了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实施经验, 为这一次课例研究做了铺垫。探究活动可以小组合作形式, 在老师主导下开展活动。

我们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学习模式。该模式一般过程有:1.主动体验、2.主动发现, 3.主动参与, 4.主动构建, 5.主动扩展等。比如在视频编辑教学中, 让学生体验视频作品, 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视频的主题、内容构成、素材及其来源等, 让学生主动参与制作过程, 插入素材, 选择用素材表达内容、主题, 素材转场、滤镜、字幕、音频等, 通过发现使用素材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如图片的播放时间设置、转场、滤镜、字幕、音频等, 让学生构建核心素养, 如对象的属性, 以及覆叠轨中插入其他元素等扩展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教学凸显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 主动参与, 主动构建。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落实教师有效教学行为, 实现教师组织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师有效教学五种教学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1. 要注重教师讲授的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中最直接体现教师素养和功底的一种教学方法, 始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有效讲授要注意少而精, 唯有其少, 才重点突出, 引发听者的重视;维其精, 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电子表格中插入图表, 在学生主动参与插入图表之后, 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方法时, 老师需要讲授, 要突出过程, 术语简练, 如选中数据, 插入图表, 图表类型, 在对话框中设置数据等。反之, 若讲授面面俱到, 讲得太多太泛, 学生听课时就会不耐烦, 精神就会不集中, 思想就会开小差。要做到讲授清晰, 老师必须做到理解教材内容, 提炼学科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 把握好科学性。

2. 教师要学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有些内容, 靠老师清晰讲解, 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减少了学生时间;有些内容, 靠老师讲解体会不深, 或者接受不了;有些内容, 教师一讲再讲, 依然在考试中出现错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体现学生主动性,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在探究中学习。有些内容学习, 无法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 采用探究学习, 效果比较明显。如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开发制作阶段》内容, 要学习初建网站, 学生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要建立网站, 不知道建立网站的作用、目的。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景:没有建立网站而只是建立网页, 在浏览网页的时候, 图片为什么不显示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立站点, 了解站点是网页等一组资源的集合, 它把所有的素材和网页集合成一个网站, 有助于维护和管理。通过分析网站文件夹的特征, 了解站点文件夹的存放位置, 里面有什么文件夹和文件, 用Front Page打开站点, 观察到图标的特征。

教师依据教学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可以做到课堂教学高效。

3. 以任务为导向, 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来学习, 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纯学习技术, 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用途以及真实应用场景, 缺少学习兴趣, 通过真实任务,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 既能完成技术教学任务, 又能用技术解决问题。比如, 学习信息技术基础《文件的下载》内容, 我们可以设置下载“高考试题”学习任务, 让学生获取“高考试题”信息, 下载文件, 使用文件, 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关键词, 使用搜索技巧, 了解文件属性等,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还设置“同一网址上大批量文件”学习生活情景, 把学生带进学习“使用下载工具尝试下载网页上的所有高考题目”的情景, 让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使用下载工具过程与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体验技术过程, 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收获技术应用成果。

学习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应用,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技术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WIFI使用普遍, 使用和设置路由器成为实际的需求。我们设置教学情境如下:学校的李老师家里只有一个由学校分配的可上网的IP地址, 原来只有一台台式电脑时, 直接连接就可以上网。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家里不断添购了有上网需求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一个IP地址已经不能解决多个设备的上网需求。解决的措施就是通过无线路由器将多台电脑及移动设备接入因特网”。通过实践, 让学生进行硬件连接, 软件设置, 访问无线路由器, 配置无线路由器, 配置客户端, 测试上网连通情况,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以学生为中心, 落实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活动, 加强评价反馈, 实现有效教学

1.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在技术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敢于实践, 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目的。自己获得的体会, 就像自己吃苹果, 老师分享的体会就是嚼烂苹果, 自己吃了无味。比如, 图像的合成, 经历了选择工具———对象———拷贝粘贴———移动位置—改变大小等的过程, 要总结技术方法, 怎么选用合适工具?怎么移动位置, 怎么改变大小?又比如, 分类汇总, 要明白为什么先“类”然后才“总”。如果只是按照练习要求, 一步一步地做, 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以后一定会忘掉, 其中原因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分类汇总, 通过学生操作后, 体会什么是类, 汇总什么, 总结操作方法, 进而形成技术素养。

2. 利用技术条件加强课堂观察、评价反馈, 评估学校效果, 校正教学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 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 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制作网页时, 要发挥测试反馈作用, 学生新建站点、制作首页后要上传到服务端进行检测, 让学生发现站点的魅力在哪里, 图片为什么不显示?图文文字效果如何?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巡堂途径了解学生创建网站是否正确, 提醒学生判断自己学习情况。学生、教师都可以借助网页作品展示平台浏览自己网站作品情况等。

有效的教学必然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以评价反馈为中心的教学。

摘要: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高中信息技术课也是采用传统讲授模式, 并且还安排有实验课。由于信息技术课时少, 上课时间间隔长达一周, 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转变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模式, 落实教师有效教学行为, 以学定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篇6

一、全面认识“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具体进步是断定有效教学的标准,但教师的发展也是教学有效的保证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 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

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情景能让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各方面、各层次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1.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如在讲授遗传规律时,可以利用大文豪萧伯纳的故事帮助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上课开始,我们可以给大家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演员喜欢上了萧伯纳,信中向他表白说,如果我俩在一起后,我们的儿子一定会拥有你的头脑,我的美貌。故事说到这里,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一定吧,也有可能是萧伯纳的容貌和演员的头脑啊? ”疑问和兴趣就是学习探讨的动力。学生看似“无意”的提问就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对遗传规律的学习的契机。最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实萧伯纳最后就是借助了刚才同学们的推测委婉地拒绝了那位演员的求婚呢。故事的结局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然大笑,但是同学们的笑是一种对知识了然的笑,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那就是有效教学中同学们得到发展的体现。

2.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是让学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 、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从而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得到认识与理解。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探究实验中,我发现本来学生应该是按计划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的,但是有部分学生居然好奇地把头发和剪下的指甲放到显微镜上,企图观察到细胞。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他们随意进入另一个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意外”中得到即时性生成,获得新知。因此,我调整了教学顺序,根据学习主题重新创设了新情境,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刚才我们在显微镜中能看到洋葱内表皮细胞,但为什么看不到头发的细胞呢?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进行了问题探讨。终于,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他们得到了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结论。相同的知识,却在不同的情景中获得,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常用策略。

3.创设生活化情境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根据教材内容, 善于创设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又如近段时间本市水厂拟提高市区水价,街上、报纸上、网络上市民们都在议论纷纷。水厂解释道水价上涨的原因主要与污水处理的问题有关。我发现这就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接着我就着手组织学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水价听证会。同学们在会上分别扮演政府人员、水厂负责人、市民代表等角色,他们通过大量调查,就水价上涨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如城市污水处理方案,水价上涨原因,目前梧州面临的水资源威胁,等等,在这场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辩论中,使污水处理原理及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等社会、生物学热点知识得到了落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真实情境中、积极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倾注满腔热情,努力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景、实物,使之与初中生物知识有机结合,力求吸引学生主动地学,高高兴兴地学,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能得到质的飞跃,与学生共同获得发展,教学相长,才是实施有效教学获得的最大效益。

1.有效教学能促进教师完备教育科学知识 。

追求教学的有效,决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发展,只有教师也关注到了自身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只有不断积累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在生活中,教材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不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2.有效教学能提高教师服务意识 。

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具备服务意识,体现在平时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品质才会在同感和共鸣中得到落实和发展,课堂才会有效、高效。

3.有效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 。

善于发现的教师课堂内容开阔, 丰富的学习资源富含生活化气息,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担当起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例如,在上到“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教师利用我市的特产梧州龟苓膏和豆浆晶的包装袋作为教具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学生有的注意到了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 有的注意到了上面的出厂日期和保质期,有的关注到了上面的生产厂家。有了兴趣,就有了钻研、探索的动力。学生从来自生活中的事物中感受到了“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应该注意什么”等相关生物知识的存在。有效的教学过程能促使学生培养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内化能力,同时,教师加强了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分析能力,对生活资源优化的能力。教学相长,是教与学所能达到的最优效果。

4.有效教学能开拓教师的集体智慧 。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一句令学生捧腹大笑而又让他有所得的话语, 更多的来自于我们这个共同提倡、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集体。一直备受好评的认识“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单单利用一个纸团在同学间就能进行的接力传递游戏, 就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反射弧的组成,认识到反射弧是一个统一整体。游戏简单,但学习效果明显,除去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学生能亲自参与,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为使教学有效,集中教师共同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便能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有效教学,师生各有所得。有效的生物课堂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态度,教师也从中促进对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有效教学促进课堂不断和谐。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这段时间,我们有太多感受与思考。虽然还存在不足,但作为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尽可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我们希望让更多师生共同体验、进步、在共同发展中领略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的精髓 , 感受有效 教学的真谛———教学相长。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进步、教师能否共同成长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元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体验,才会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率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小学语文这门学科, 改革语文教学, 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这已初步形成共识。对此, 就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谈几点浅见。

1 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

从教学现状看, 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学, 一课接一课, 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 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

若问教学进度, 得到的回答是课文的课次, 而不是语文训练的进程。所以, 确定语文能力训练目标是改革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大家共知的注意整体性 (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等整体目标) 、层次性 (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以外,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和集中。

2 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 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 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 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有别于“单元练习”、各种“练习册”的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 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如教学《罗盛教》, 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 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动作的词语, 然后围绕为什么要用“头和肩膀”顶才能把孩子“顶”出来呢?那是因为“罗盛教已经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这样读或写, 都要联系课文语言环境, 恰当运用课文语言, 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思想品质, 又积累了语言材料, 知道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思想品质是通过简洁而又具体的三个动作描写表达出来的。

3 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新课型。

这种新课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有两点是必须强调的: (1) 保证自学。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提问, 要求学生经过研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才能回答的提问, 朗读、默读、归纳课文意思、读与结合等等比较重要的训练活动, 教师都要在提出学习要求和提示学习方法以后,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学时间, 不要急于集体讨论或指名回答。学生自学, 一般先细看课文, 再读读议议 (练练) ;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轻声作个别指导, 指导的重点是学有困难的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极好时机, 如果课内及时辅导, 课外就可以减轻师生负担。 (2) 精简提问。精当讲解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 学生被动应付, 难以主动学习, 如果养成习惯就更糟, 学生离开提问就无法自学, 丧失学习能力。精简提问就是在初读、精读、熟读的每个阶段只提少量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的问题, 用以引导学生自学。

总之, 教师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自由,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毕美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J].安徽教育, 1997 (1) .

[2]李艳凤.语文教学方法优化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 2006 (5) .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数学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学科,而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数学分析这门课程是大学数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之一。它既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后继课程,又是大学数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分析数学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陈守信 认为数学分析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数学分析教材的科学性、数学应用性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研究。王俊俊等主要探讨了数学分析教学方法,认为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刘志军等则研究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陆国栋研究了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与举措,认为教学改革应理顺教与学、统一性与多样性、适应传授与能力培养三种关系。我们认为应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的的指导下进行数学分析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各类专门人才。因此,高等师范学校的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也应以培养与数学相关的各类专门人才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是培养从事数学教育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本文将以培养与数学相关的各类专门人才的视角,来探究和重建高等师范学校的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数学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不知道学好数学分析课程有何用处,对大学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很茫然,特别是将从事初等教育的师范生认为不必学好数学分析课程,学好学差都是一个样,而教师也认为传授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就行了。因此,高等师范学校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一学期的数学分析这门课后,兴趣全无。

2.教学模式有待多样化,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仍占主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不够,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或者学生没有机会提问题;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不佳;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仍以集中闭卷考核为主。

3.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但当遇到数学推理和创新训练等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解题的方法不多;将数学思想与其他交叉学科,比如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点结合的能力十分欠缺。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只听教师讲的知识点,认为学好教材上的内容就很不错了,很少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和深化教师讲授过的知识点,更不用说将数学分析上的知识与其他交叉学科比如物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点进行结合理解了。

二、数学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及重建

我们应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教育、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讨论、创新训练、考核评价等方面实行一些新的举措和方法,对数学分析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兴趣不同类型的数学专业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

(一)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积极性

1.高等學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作为数学分析的教师也不另外,不仅是专业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去规划学习的目标和人生梦想,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努力读书。只要学生有了奋斗的目标,我们才能从思想上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由于现行社会的就业压力很大,高等师范学校数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数学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我们要改变学生只将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初等数学教育作为唯一目标,以此纠正学习数学分析用途不大的观点。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与当今社会的就业状况结合起来,应当向学生指出: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单位不能局限在数学教育领域了。在讲解“数学分析中相关理论时,要与学生一道它们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比如说,在数学教育、数学基础研究、金融学、信息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物理学等中的应用。这样会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分析课程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展望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前景,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积极性。

(二)注重课堂讲授,改革数学分析中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现在高等师范学校的数学分析课,教师基本上是从事分析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因此特别强调对学生的证明、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作为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教师不能过分只注重数学专业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人才的情况,讲解数学分析中的相关内容。比如说,我们要兼顾将报考数学类专业的研究生、从事初等数学教育和其他行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某些定理,比如实数完备性理论进行本质性和结论性的解释。但对要报考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学生,可以随后开设数学分析选讲等课程,以此来加强这些学生数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2.用多媒体进行讲授时,教师特别要注重板书内容的比例和课件的动画效果,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课堂讨论课质量

在课堂讨论课中,可以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将学生分组讨论。比如,理论组、实验组、教育组。理论组主要讨论数学思想与方法;实验组主要讨论数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育组主要讨论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初等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这样,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枯燥无味感。

(四)加大课外讨论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数学资料,结合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教师要抽时间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各个讨论组中,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利用网络建立数学分析讨论圈子,随时解答学生的困惑。

(五)加强数学分析理论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训练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1.教师要指导有志于从事数学教育的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假期实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将数学分析中的数学思想应用到数学教育中去。

2.教师要积极鼓励有志于从事数学基础研究的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指导学生搞科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3.教师要指导对有志于从事金融、经济、管理等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和社会调查活动。以此来加深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分析与实际的联系,以此来增强他们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拓宽数学专业学生潜在的就业途径。

(六)要改革数学分析的考核评价方式

教师要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可以采取集中闭卷考核、随堂考核、课内外讨论考核及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方式。

总之,在高等师范学校的数学分析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中,我们应当以培养与数学相关的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重建高等师范学校大学基础数学教育的新型模式,以此为社会培养合格和有用的各类人才,增强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陈守信.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1,17(2):56-59.

[2]王俊俊,赵伟杰.数学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探讨.潍坊教学学院学报,2012,25(1):78-79.

[3]刘华军,邱望仁,周永正.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科学信息,2007(34):339.

[4]陆国栋.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与举措.中国大学教学,2011(8):14-16.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篇9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讲授矿山压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矿山压力基本理论去思考矿压问题。案例分析教学法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新的教学方法能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本着当前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该课题能够使学生用较少的课时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本课题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教学的目的和目标,相信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5

※<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一、激发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思考, 让其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从而迸发出主体参与的热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 手段生动活泼, 新颖多样, 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 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 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重在主导轻主体;重教法, 轻学法;重自身表演, 轻学习效果,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影响了教学质量。为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必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明白道理, 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1. 实施主体性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等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行为。即使是在非集体的体育活动中, 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例如: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跳绳练习中, 组员之间互相帮助, 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 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让差的学生有榜样。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 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 达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作用。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落实,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持续竞争力, 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很难想象会有多大的作为, 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也很难想象能有多大的能力。如果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习惯, 并不断优化学习方法, 那么, 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科书不可丢, 教师应通过预习途径,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掌握更加丰富的学习方法。

3. 实施差异教学

学生的运动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根据练习内容、条件、环境去选择学习方式, 加强学生合作练习意识,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下去练习, 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 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时, 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 把学习当作是种享受, 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运动水平与运动技能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加强。

评价要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 因人施评, 凸现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 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并非“盖棺定论”, 而是促进学生“长善救失”的一种教育手段, 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 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 促进学生发展和完善。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各有体验, 品尝成功的喜悦, 由成功的喜悦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三、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是体育课程标准强调的教育思想, 也是体育课程的延伸性。所谓延伸性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学习与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 老师教什么, 学生就必须学什么的教学方法, 只能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造成学生不愿上体育课、怕上体育课。开展体育课选修项目教学,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 积极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使学生在拓展练习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补偿集体练习没有充分获得的部分。这样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融洽协作。增加团队意识, 促进人的社会化。学生通过集体性的运动, 如定向越野运动、野外拓展训练等, 挑战体力极限, 承受胜负考验, 可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共渡难关, 与人分享成功的快乐,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拓展个性发展的空间。

上一篇:夏季山羊的饲养管理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开关电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