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档案应用八篇

2024-05-25

新形势下的档案应用 篇1

一、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大档案”产生的直接原因

1. 综合档案馆馆藏单一, 馆藏结构不够合理, 利用率低。

综合档案馆管理的是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活动的记录。但在实际情况中, 综合档案馆保存的绝大部分都是文书档案, 其主要来源于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个部门,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门类的档案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样就导致了档案馆的主要利用对象大都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老百姓很少来查阅档案。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一些档案, 例如城建档案、婚姻登记档案、房产档案、会计档案、诉讼档案等, 大都保存在各个部门的综合档案室或专门档案馆。正是由于档案馆保存的档案类型过于单一, 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档案数量太少, 最终导致了档案馆“门前冷落车马稀”。

2. 档案分散保管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和提供利用。

一方面, 档案的分散保管不利于档案实体的保存。目前, 多数专业档案大都保存在本部门的档案室, 大部分都没有向同级档案馆移交。但由于各个档案室的档案保管条件不同, 这些档案的保管情况不容乐观。例如, 有的档案室使用的是木柜子, 有的使用的是铁皮柜子;有的安装了电脑, 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有的还没有安装电脑, 依然实行手工管理;有的档案室保管设备完善, 有的可能连基本的设施都没有。总之, 由于保管条件的参差不齐, 必然会导致档案实体保管水平的不同。各个档案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也参差不齐, 档案意识强、对档案工作重视、业务能力强的人, 档案的保管工作就做得比较好;反之, 对档案工作不重视或认识不够的人, 档案的保管工作就做得很差。诸如此类的现象还很多,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保管水平, 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另一方面, 档案的分散保管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档案意识逐步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查阅档案的几率逐渐增加, 特别是那些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档案, 查阅利用率最高。但是由于档案保管的分散, 可能查找关于同一问题的档案需要跑很多部门才能查找齐全, 在查找的过程中费时费力, 可能还会受到一些档案工作人员的限制、阻碍。而且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同, 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也会参差不齐。总之, 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集中、便利、高效、快捷的服务, 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

怎样才能使档案馆充分发挥其作用, 并且为广大用户提供更集中全面、更方便快捷、更高效优质的服务呢?笔者认为, 建立“大档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即通过“多档合一”, 实现各种门类档案的集中统一保管, 如将城建档案、房产档案、人事档案、婚姻登记档案等多种档案集中收集到各级档案馆统一保管, 组建综合档案馆, 统一提供利用。

二、“大档案”的优点是其建立的客观原因

1. 丰富了馆藏, 优化了馆藏结构, 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现阶段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基本上都是文书档案, 馆藏档案种类相对单一, 而将其他门类的档案也集中收集到档案馆无疑改变了这一现象, 使档案馆的馆藏丰富起来, 不再局限于文书档案, 优化了馆藏结构, 扩大了档案馆的用户来源。

2. 集中统一保管档案, 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档案的安全、完整。

各种档案在没有集中统一保管之前, 被分散保存在不同的档案室或档案馆, 但由于各个档案馆 (室) 保管条件不统一, 有好有坏, 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也参差不一, 对档案的安全、完整十分不利。将档案集中统一保管后, 档案馆可以制定统一的保管标准, 购置统一的保管设备, 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工作培训等, 必将有利于维护档案的齐全、完整。

3. 有利于更好地提供利用, 符合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利用。将多种门类的档案集中统一保管, 可以使档案的管理更加统一、规范、有效, 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不仅解决了用户利用档案需要四处奔走的问题, 而且有利于给用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4. 有助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档案馆收集档案大都通过各个单位的主动移交, 档案部门经常会存在一种“等”的心理, 法律也没有赋予档案馆强制收集档案的权利, 而且日常工作中来档案馆查找档案的用户又比较少, 所以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直不高。建立“大档案”以后, 档案馆的档案来源扩大了, 用户人数不断增加, 档案工作人员只能改变原来的“等”的想法, 走出档案馆去寻找更多的档案来源, 并且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否则就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档案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

5. 有利于精简机构, 减少政府的开支。

将档案集中保管, 组建综合档案馆, 可以精简管理机构, 减少冗员, 明确责任, 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 把重点集中在综合档案馆的建设上, 避免多头建设、多头投资, 从而可以节约政府开支。

6. 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各个馆 (室) 的档案进行整合以后, 大大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档案馆在进行档案编研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活动时, 有了更丰富、联系性更紧密的档案, 而且可以集中原来多个馆 (室) 的档案编研人员, 抽出其中的优秀者来专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发挥他们熟悉各自馆藏档案的优势, 更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三、建立“大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1. 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明确“大档案”的范围和界限。

《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因此, 建立“大档案”必须明确档案的收集范围和界限, 不能将不属于档案收集范围的事物也纳入进来, 要防止“泛档案”现象的发生。如果收集的资料过于庞杂, 必定会浪费人力物力, 也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

2. 明确各馆 (室) 合并成综合档案馆后各自的职责界限, 明确领导权限。

各档案馆 (室) 在合并之前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工作单位, 有各自的领导。合并以后, 要处理好各自的关系, 设立新的领导机构, 明确各自的工作权限。档案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应进一步强化其主体地位, 突出其权威性。在多馆 (室) 合并以后, 应将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权限划归档案局统一管理, 从根本上改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

3. 除了档案实体的合一, 亦可考虑建立网络基础上的“大档案”, 即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档案提供利用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馆藏档案不断丰富的基础上, 必须要考虑建立网络基础上的“大档案”。例如, 一个地区的多个档案馆 (室) 联合建立档案网站, 将自己馆藏的档案整理上网, 给用户提供便捷的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这也是实现档案工作根本目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丁培良.浅议“大档案”的建设[J].浙江档案, 2004 (6) :12.

[2]魏勤政.大档案热的冷思考[J].档案管理, 2006 (2) .

[3]亦员“.大档案”管理体制之我见[J].城建档案, 2004 (2) .

[4]黄项飞.大档案:面向未来的新思维[J].北京档案, 2004 (1) .

[5]冯慧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70-73.

新形势下的档案应用 篇2

一、优化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高中阶段的学籍档案管理所涉及的工作比较广泛, 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系统, 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学籍档案的管理, 还涵盖了学生学籍档案的收集、保管等, 为此, 完善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高中学校务必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将学籍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存等各项工作进行统一的规范, 将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全面的整理, 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除此之外, 管理人员在进行学籍档案收集时, 要按照一定的分类要求进行整理, 保证学籍档案的真实性。对于已经归档的学籍档案, 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检查, 以免出现档案遗漏等一些影响学籍档案安全系的问题, 时刻留意学籍档案的变动, 保证学籍档案的实用性。

二、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升管理水平

高中阶段的学籍档案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管理人员需要从档案形成开始直至档案的应用为止, 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为此, 提升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十分重要。针对这一现象, 学校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制度, 以此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学籍档案的管理有效性提供有效的措施, 加强对于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视, 以更加主动的心态对学籍档案进行管理。另外, 对管理人员进行法制观念培训, 完善学籍档案的管理制度, 在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明确管理职责与范围, 认真做好学籍档案的收集、保存、应用工作。除此之外, 学校也重视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 并且定期检查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管理人员进行整改, 保证学籍档案的有效性, 提升学籍档案管理的效率, 在不断的工作中积累经验, 以此提升高中阶段学籍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学籍档案管理

长期以来, 在学籍档案管理中一直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案, 使用纸质的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纸质档案不易于保存, 如果档案室受潮那么将会影响学生学籍档案的保存, 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另外, 利用计算机对学籍档案进行单机的整理, 这样一来档案信息会缺乏一定的时效性。针对这一现象, 学校中的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寻找新的管理方式, 突破传统管理方法带来的局限性, 并且提升学籍档案管理效率。为此, 针对这一现象, 在现阶段这个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管理。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学校需要全面更新相关设备, 引进专业的技术, 在此基础上安排人员进行学籍信息的录入;其次, 学校要全面实现办公系统的信息化, 在管理学籍档案的过程中, 设置自动检索功能, 保证相关人员可以高效率的查询到学籍信息;再次, 在学籍档案管理的同时, 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将学校中的学籍档案管理与学校中的基础工作进行连接, 为学校中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便利;最后, 在教育部下发的信息管理平台中, 对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进行完善, 使学生的学籍档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加体现现代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高中阶段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对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 提升高中学籍档案管理水平便成为学校中管理人员思考的主要问题。文章中针对高中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从优化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升管理水平、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学籍档案管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希望通过文章中的分析, 能够加强高中学籍档案管理水平, 进而提升高中阶段的管理水平, 并且以此推动高中教学质量的不断发展。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籍档案管理是学校信息的主要资源, 学籍档案的高质量管理也是体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凭证, 学籍档案的管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 文章围绕高中学校中的学籍档案管理, 分析了管理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高中,学籍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弋晓宁.新形势下高中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 2016 (04) :104-105.

[2]陈长林.新形势下高中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对策[J].延边党校学报, 2013 (06) .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3

现代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办公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各种新载体、新介质的档案形式,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档案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科技发展,更新观念,更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必将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档案载体将由傳统的“白纸黑字”转变成“电子数字”,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各项工作都将发生质的改变。特别是电子档案自身的机读性、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集成性等特性,都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去重新建构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和档案工作的实践原则。所有这些,都为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从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现有的档案保护条件和管理手段还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据抽样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档案由于载体材料差,加上保持手段跟不上等多种原因,已有20%左右的档案出现褪变现象,褪变严重的已变成了“无字”档案。由此看来,档案本身也向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每年文件归档之际,档案人员都要进行收集分类、分析鉴定、编目整理、立卷保管等工作,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减少许多手工劳动。机关档案实现自动化,从文件的收发、传阅,年终的分类、鉴定、立卷归档一气呵成,随即打印出卷内目录、案卷目录,既减少人力,减轻工作强度,又做到立卷整洁美观,提高了档案保管质量。

检索速度迅速、准确,提高档案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其一,计算机检索虽然比较复杂,但它具有高速运算的特点。手检速度与电子计算机的检索速度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其二,查全的可能性大。计算机检索档案可以同时在若干个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遗漏的可能性小。而在手检中,因受人力、时间、地区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办到的。其三,查准率高。电子计算机数据表达、逻辑运算都能以很高的精确度进行,只要标引准确,是不会发生差错的。

输入存储全文档案,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计算机存储档案,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档案原件,提高利用效率。利用扫描仪和光盘进行全文输入存储,就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原件的作用。

因此,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是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路和方法

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

实现管理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档案馆要按用户的要求提供文件和有关的事实材料,以此证明自身的存在,这一点日益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实现馆藏资源的现代化。档案馆藏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馆藏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实现人员素质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对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面对各种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含量的专业设施,需要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各种应用管理软件的升级、更新,也需要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研制。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相应做出调整,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适应数字化建设发展需求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综合档案室)

新形势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篇4

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以后,在档案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2007年10月25日至26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北京联合召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会议,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由此全面展开,档案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指出,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的全面阐述,为档案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档案局紧跟形势,非常及时的举办了此次以“档案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档案信息化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为培训内容的档案高级研修班。下面是本人通过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是国家、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真实的原始记录,它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各行各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在关于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批示中指出:“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档案信息化的实质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组织与规划下,以馆藏档案为基础,通过一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传统的档案工作主要通过手工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信息社会的建设环境下,档案的载体需求已经从传统的纸质转变为电子化载体、网络化载体、数字化载体,档案信息内容的需求更加趋向于综合化,档案信息内容的利用需要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档案信息化是符合我国档案利用需求的新形势。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国家档案局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这个目标,要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标准化、公开化和服务社会化。

档案工作现代化,包括档案管理设备和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档案工作程序标准化、管理思想科学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档案的信息化,建立适合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已是摆在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面前的一项严峻的任务。政府信息的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档案作为政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政策性、技术性相对比较强,所以需要对公开工作保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确立“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正确思想,坚持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做到法律没有规定要保密的都要公开,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原则上不得公开。在推进档案社会化的工作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档案的宣传工作,做好档案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丰富档案数量,做好档案征集、开放、编研工作,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加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真正做到档案服务的社会化。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档案服务质量的改善。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保证档案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在现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各个对档案有需求的行业需要档案信息保持一定的时效性,与此同时,档案信息由于存储分散,搜集信息的条件、接触范围、人员素质有限,判定档案信息是否准确完整和适用于用户所需服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

信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档案的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对信息资源综合和集成共享的优势,集中提供用户需要的档案信息查阅服务,借助于计算机的网络的高度普及,档案信息不再拘泥于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随时随地地为档案用户提供服务,档案信息的检索、流转、利用更加准确而高效,在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档案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业务工作的实质是对馆藏档案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比较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档案信息化为档案信息的录入、处理和输出以及馆室工作信息的流转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通道,档案管理真正可以做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可以做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促进了诸多业务环节、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减少了工作中的冗余环节和决策失误,在档案收集、处理、存储和输出等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速度上较传统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切实提高。

档案信息价值的增值。档案信息价值的大小既取决于信息主体的多寡,又受制于信息客体的范围。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中,将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联结集中到一起,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网络上的任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任何一个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在档案资源的利用范围上不再受地域上的局限,简而言之,档案的信息化可以让更多的人查阅到更多的档案,从而达到档案信息价值的增值。

浅议新形势下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 篇5

一、档案中介服务的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 经济成分日渐多元, 逐步涌现了档案管理的多元化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 一种提供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有偿服务机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应运而生。文献显示, 沈阳、浙江、上海等地早在90年代初就出现了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档案事务所、档案咨询中心等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时至今日,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更加迅猛, 不仅名目繁多, 而且覆盖地域范围日渐扩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 或者说档案事务所, 在当前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关于它的概念也是说法不一, 笔者倾向于, 档案服务中介机构就是在社会经济与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为社会提供与档案及档案工作相关的档案寄存、整理、信息咨询、价值鉴定与评估、档案信息化、档案保护等各种服务的经济实体。其宗旨是, 以《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指针, 坚持档案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 坚持“服务第一、优质高效”的原则, 立足本地、面向基层, 承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档案事务, 进一步促进档案事业改革和发展, 为加快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显而易见,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不是档案局 (馆) 的附属机构, 也不是单纯以创收为目的的第三产业, 而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并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宗旨和准则的服务机构。

二、档案中介服务的类型

从名称来看, 有“档案事务所”、“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档案事务服务中心”、“档案技术服务中心”、“档案托管中心”、“档案寄存中心”等。

(一) 档案事务所。

是早期档案中介服务的形式之一, 主要从事档案整理、档案技术开发、服务及开发产品的销售等活动。如浙江省档案局创办的档案事务所。

(二) 档案咨询服务中心。

包括档案整理咨询、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咨询服务。如河北省档案咨询服务中心。

(三) 档案寄存服务中心。

主要是接受寄存保管不属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单位和个人的档案资料, 以及一些破产企业的档案, 并提供档案的鉴定、检索工具的编制、缩微、数字化等方面的工作。如深圳市档案寄存中心、上海市档案寄存中心。

(四) 档案技术服务中心。

主要是利用馆藏的技术、设备等对外开展服务。如对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档案进行仿真制作, 对外提供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加工服务, 开展档案培训服务等。如黑龙江省档案技术服务中心等。

(五) 档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档案的整理、培训、数字化加工、数字档案馆、软件开发及管理咨询等相关服务业务。如杭州伟邦档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

(六) 其他名称。

如档案办公用品服务中心、文件档案管理服务中心以及档案培训中心、档案鉴定中心、档案整理服务中心等。

按职能分, 档案中介机构分为四类:一是组织协调型, 如档案培训中心;二是业务操作型, 如档案整理中心;三是技术操作型, 如档案鉴定中心、档案寄存中心等;四是综合业务型, 如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档案事务所等。

从所有制性质来看,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 既有全民的、集体的, 也有股份的、私营的;既有合资、合作的, 也有国内的、也有境外的。

目前,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从运营模式上看,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 行政扶持的模式, 由档案部门设立, 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也可称为“体制内中介机构”。这种模式的机构并不存在独立性, 不是独自承担市场风险和资金运转, 因此严格地说, 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档案服务中介机构, 只能说是档案部门对社会服务的一种新形式。

(二) 以法人资格存在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 也可称为“体制外中介机构”。它们由社会力量独立创办, 资本直接来源于民间投入, 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人员、财务、职能等方面完全脱钩, 权责明晰, 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尽管独立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已经在不少地区出现, 而且也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上没有培育出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 这就决定了大部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暂时摆脱不了与档案行政部门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三、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现状

(一) 有关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法规尚不健全。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不足, 相应的立法也不够完善健全, 许多规章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 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造成不少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不规范, 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较差, 从事的档案数字化加工等业务技术含量不够, 影响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正常有序发展。

(二)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业务种类少, 服务手段单一。

目前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狭窄, 手段单一, 缺乏核心竞争力。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业务开展的比较好的项目应该非档案整理、档案寄存和档案数字化莫属, 其他的领域涉猎的还不多, 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如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档案评估、档案鉴定等业务, 因专业技术含量高还未普遍开展起来, 档案中介服务只是在低层次上徘徊、在低水平上前行。

(三)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分散经营, 综合实力不够。

大部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经营比较分散, 除北京、深圳、上海、江苏、浙江等的部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规模尚可外, 大部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还处于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综合实力差的状态。其中大量的人员从事的只是劳动密集型工作, 研发人员很少, 设备也很不足, 远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大量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因无资金、场地仅能承接少量的档案整理、档案寄存、数字化加工等业务, 大量的档案中介服务业务由于缺乏专业人手而开展不起来。

四、做大做强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策略

(一)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根据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各自特点, 针对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经营的各类业务、各个环节, 包括服务标准、服务价格、服务品质等制定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制度, 包括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 形成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共同促进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发展。

(二) 坚持规模化发展道路。

为了推进档案中介服务市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必须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必须做大做强, 才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推进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合并与重组, 实现优化组合, 增强整体实力, 加快规模化进程, 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 具有一定水准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只有这样,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才会真正发展壮大起来。

(三) 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对档案的需求已拓展到多个领域。档案中介服务机构要有危机意识, 不能满足于现状, 不思进取, 需善于把握市场的变化, 积极介入到新领域的档案服务中。如为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制定档案管理方法和体系, 长期帮助其整理档案;代存、整理撤并企业的档案;为重点建设项目单位提供咨询、评估等服务。还有比如物业档案、信用档案、破产清算档案等多个不同门类档案都有待档案中介机构去挖掘开发。

(四) 构建良好的营销渠道。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不断壮大自己, 必须占有长期的用户群体。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离不开良好的营销渠道。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按照市场归来吧去运作, 重视市场营销, 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以求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要建立用户信息平台, 全面掌握用户群甚至是潜在用户群的基本情况, 据此制定不同的服务和营销策略。根据用户对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和反馈, 随时调整改进服务内容和质量。

(五) 密切与档案部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

新形势下的档案应用 篇6

一、计生档案的重要性

计划生育档案记录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初期的计划生育工作,法制不太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广大人民群众生育观念陈旧落后,不具有少生优生的大人口观念和生育意识,法律意识十分淡薄,致使出现了诸多的过激言论和欠文明的宣传标语,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计划生育事业也逐步走向法制轨道,从当初单纯的为降低人口出生率就计划生育而抓计划生育,转变发展到现在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大人口观念逐步形成。从社会制约行政干预逐步转变为建设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与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通过制定出台并严格落实各种优惠政策,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给予广大育龄妇女更多人性化的关爱,真正把育龄妇女当亲人,用温馨化的标语口号,落到实处的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和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深得人心,计生档案再一次记录了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的两个转变,更加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凭证。

二、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同志包括个别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计生档案的重要性,对计生档案不够重视,认为计生档案可有可无,只要所管辖区不发生计划外生育就行了,档案完善不完善无所谓,因此对工作敷衍了事,建立档案也只是应付检查,致使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归档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检查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不能真正解决档案存在的问题,检查过后人员思想松弛,易造成档案管理的停滞不前。

(三)人员素质偏低

大部分单位计生档案管理人员多是由观念陈旧、技术缺乏的女同志承担,文化素质不高、档案专业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现象较为普遍,影响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手段落后

由于对计生档案管理的要求掌握不够,认识不足,不能按照档案的立卷原则规范计划生育材料的收集,归档全部用手工操作,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不仅束缚计划生育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计划生育档案宣传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五)计划生育档案的现实作用未完全发挥

目前,有很多档案工作仍停留在看门守摊、被动服务的旧观念旧模式上,编研成果少,质量也不高,编研工作大多数限于档案部门自身使用案卷目录,在这种管理状况下,计划生育档案所发挥的服务导向、宣传教育作用被弱化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思考

(一)认真抓好人口计生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建设

1.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要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即要求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首先要全面普查案卷。一般的计生档案由于多年来未作全面的清查,加之划分保管期限不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重复或无考查价值的文件,所以首先要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才能避免今后实行计算机管理时出现重复与低效率的情况。其次要重新组合案卷,实现案卷规范化。重新组卷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存在某种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最后要统一分类号,保证检索查全率。为了确保检索的完整性,在分类过程中,首先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再因事制宜制定出一些具体细则。

2.加快数据准备,推进计生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计生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计划生育工作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计生档案的利用率。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案卷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档案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即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病历档案”“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4)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简化查找时间。主题词存在着查找烦琐、效率较低的弊端,怎样取其利避其弊,可以采取以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的做法,即从题名或文件主题中用靠思维归纳出揭示主题内容的词汇—关键词进行标识,待录入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批量处理的功能进行处理。

(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特点要求档案人员应该是既善于档案管理,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和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通才”。为此,档案人员的素质培养工作应该着重提高档案人员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吸纳、整合能力,在提高全面素质上下功夫。

2.重视档案人员的在职培训。要积极组织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技术学习班,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并注重增强档案信息观念和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能力。在实施教育培训时,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内容上做好需求调研,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加大计算机知识的比例,强化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重视网络知识的运用,并适当设立档案专业的课时,传授档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使档案人员及时了解档案界的研究动念、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进一步拓展学习领域,更新知识结构。

3.合理调配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将不同专业、学历、年龄、职称的档案人员进行科学整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整体优势,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并使不同层次的档案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利于整体效能的发挥。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事业数字化、网络化迅猛发展,互联网等工具的出现,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各方面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档案工作势在必行。首先对计生档案的重要性进行陈述,接着列举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针对有关问题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计划生育档案,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薄国纯,宋国强.邢台建干部计生档案[N].新华每日电讯,2009-11-29.

[2]新计.新城区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档案“四统一”管理[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07-03.

[3]侯宇红.浅谈计划生育档案的管理与实践[J].华章,2012,(33).

[4]陆玲.县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新形势下的档案应用 篇7

一、做好新形势下的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工程建设档案是整个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前、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果的真实记录。这些档案都能够成为工程研究的重要资料, 是整个工程建设完成后, 工程维护、运行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一旦整个交通工程出现了质量问题, 通过档案就可以明确责任。可见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交通工程建设档案包括:一是在整个交通工程准备阶段的可行性报告、社会效益报告、工程设计资料等等。二是工程审批阶段的规划文件及审批文件。三是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图、合同书等等。四是工程竣工阶段的验收报告等等。可以说交通工程建设档案包含了整个交通建设工程的所有相关资料。但经过调查发现, 很多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不仅管理方式落后, 更缺少相关管理制度。导致整个档案管理工作走形式, 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 致使档案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发挥。提高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水平, 完善档案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二、目前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档案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 但实际上管理效果依然差强人意, 并不理想, 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不仅交通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缺乏管理制度问题十分突出, 这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水平。并且还有一些交通建设工程档案形式依然停留在纸质形式。纸质档案易损坏、丢失, 不易保存, 并且利用效率差, 不易整理查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很多交通工程对档案管理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此对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缺乏重视, 管理中得过且过, 敷衍应付问题突出, 甚至一些领导认为交通工程建设档案并无实际意义, 导致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监管, 使得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二) 不规范。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多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人员进行管理, 这些临时抽调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并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中时常造成档案的遗失。这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做好新形势下的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思路

(一) 提高对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视。想要做好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首先领导自身必须提高对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视, 积极为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 加大投资力度, 加强信息化建设, 强化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更新档案管理的模式和思路, 采取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 以提高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现代化、信息化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提高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完善档案管理相关制度, 通过制度硬性约束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人员行为, 利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过程, 增强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 避免因人为原因影响档案管理质量。

(三)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水平的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必须有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保驾护航。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的管理质量。想要做好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必须先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应用到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效率, 更能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避免资料的丢失, 现代化档案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做好档案管理, 加强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

摘要: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对整个交通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 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文将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档案管理,交通工程建设,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徐利玉.浅谈当前交通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电视广播学院, 2012, 13 (11) :119~124.

新形势下的档案应用 篇8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了解该专业面向的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情况, 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识图、识别电路、仪器仪表的操作能力, 具有解决应用电子技术所对应的维修、装配、设计及工艺改进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电子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事电子产品方面的设计生产、检测、维修、管理和销售等工作;有一定的工程方案制作和管理能力, 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二、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

1. 推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引企入校, 用学校资源换取企业为人才培养服务, 也可以说为学院购买企业服务, 如, 探索为企业提供优惠的实训厂房、为进入学校的企业享受教育用电的优惠政策等, 学院利用这些资源换取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实习实训项目、兼职教师、勤工俭学岗位等。校企合作不仅能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而且能获取校企合作更大的主动权。二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技术型平台, 再通过项目方式将专业的兴趣班、优生培育方式与工作室、工程研究院融合在一起, 实现实训室、工作室、研发平台三者结合, 也能将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体现和感受现代企业的职业氛围与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 通过通过“6S”管理理念, 明确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了解或掌握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论, 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的中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行为能力。

2.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和践行校企合作的“六个对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教师角色与师傅角色对接, 思想素质教育与职业文化素养对接, 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对接, 能力考核与企业评价对接, 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对接。首先是学院和企业实行“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样学校就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者和技术能手作为电子产品生产测试、生产、维修等实习实训的现场指导教师, 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智能电子产品中应用到的新技术。

3. 建立“工作室”项目导学的模式。

所谓“工作室”导学模式, 就是为优秀教师、技能能手建立教师工作室, 为教师搭建教研教改和技术研究的个人平台, 工作室建设采取校企共建、学院自建、校校共建三种方式, 分研发型和教改试验型, 为专任教师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提供实践平台。并通过制订和实施《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师工作室考核办法》等制度, 明确工作室的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任务以及工作室的考核与评价办法引导教师做“立地”的科研, 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良与创新。以实际产品作为项目, 并以该项目为载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 分支比较多, 不同的学校定位, 必需结合服务相关行业与地方经济, 以专业复合方向为突破口, 以工学结合、模块化进行课程体系整合。构建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个课程体系。

1. 专业基础课模块。

涵盖电子元器件、电路、测量仪器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 如, 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设计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测量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 通过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初步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在这个阶段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5:5, 做到理论够用, 而实践课程以实验认证性为主, 辅以简单模块的实训课程, 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为后续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2. 专业模块。

该模块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紧跟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动向, 以项目为载体, 项目中要体现现有的电子技术最先进的课程, 如智能卡技术、SOPC编程技术、ARM嵌入技术、DSP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等,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 将项目的引入、过程和考核紧密结合, 做到理实一体化, 达到教学做三合一。

3. 专业方向。

体现专业的前沿性、先进性等特点, 以公开课、专题报告的形式作为专业方向课程的载体, 介绍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四、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 将校外实训条件向校内转移, 一是引企入校构建校中厂的实践条件建设模式,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 共同建立“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专业技术平台方式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以任务为中心将实践环节分五个阶段完成:一是认识实习;二是适应性岗位实习;三是职业技能鉴定专业训练;四是生产性岗位实习;五是就业性岗位实习。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叠加递进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

以产品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建立课程教材网络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享, 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建设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使实践教学由过去的模拟教学转变为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的教学。同时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在技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当中, 要求组织学生实训过程中, 严格遵守现代企业的“7S”管理要素,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强化考核与评价

考核办法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教学模块, 提出一种动态考核办法, 笔试与面试的比例随教学模块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时, 考核以笔试为主, 面试为辅,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组成。专业模块则以面试为主, 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笔试;专业方向课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核, 面试主要是实践操作考试;平时成绩由过程评价成绩 (25%) +教师与学生互评成绩 (10%) +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考核成绩 (15%) 组成, 做到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 改善学生重结果不重过程, 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现象。在整个考核过程中, 要坚持教考分离原则, 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提高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质量。

六、结语

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复合化方向整合课程体系, 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 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 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 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逐渐由制造中国向创造中国迈进, 对技术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 不论在技术技能层面还是在职业能力方面等都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此,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和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 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 以培养出更切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从而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化,教学课程体系,实训

参考文献

[1]何家梅.关于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上一篇:GSM下一篇:中外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