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视域十篇

2024-09-12

能力视域 篇1

《理论力学》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改善办法:

理论力学是以牛顿和伽利略总结的基本定理为基础, 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一门课程, 属于古典力学的范畴[1]。其兼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双重性质, 一方面它可以直接用于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另一方面它又是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如土木、机械、材料、航空航天、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力学等, 且对某些后续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机械或结构动力学、飞行器动力学、流体或水力学等。

工科院校的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力学之后应该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在理论力学的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发散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6]。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 在基础力学教学中, 这一点是比较欠缺的。现有的教学活动多以传授知识为主, 学生大多被动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 结果是大多数学生缺乏知识创新能力。所以, 教学改革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为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邀请了全国理论力学教学名师范钦珊教授对全校教师进行辅导讲座, 改变我们以前的观念和方法。课堂教学中增加启发式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后来发展为导向式与任务式教学方法, 并增加了工程实例的讲解与训练, 教师把工程上许多常见的结构及原理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给学生, 让学生一目了然, 触类旁通。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 还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改进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使学生思维方式得到强化, 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 课程的讲解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性, 训练的手段要多样性。为此, 教师根据课程的某些重、难点, 或提出的相关问题, 或出示思考习题及变换命题形式, 课堂上让学生做创新训练。这样做有利于及时了解学习动态, 及时处理反映出来的问题[9]。在思想上, 帮助学生缓解学习过程压力;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讲透, 把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应日常教学中通过仔细观察与分析, 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安排利用答疑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或学生事先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 由学生作课堂报告。教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导讨论,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怀疑, 提出不同见解, 多方位、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与批判意识。优化教学内容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重视理论力学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面向工程的需要, 为学生研究和解决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改革教学手段, 利用CAI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力学概念引入来激活学生的思路, 列举工程实例, 挖掘概念的内涵及其应用, 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课堂中学生讨论时间, 提高教学效果,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 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应用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写作能力等。在理论课上要加强学生的感性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学会使用实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力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其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并学会运用综合分析、对比等科学的思维方法[5]。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抽象、简化、综合、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运用这一能力来解决一些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首先, 学生要对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分清哪些是主要因素, 哪些是次要因素, 其次根据问题的特征和要求, 进行一定的抽象, 建立简化的模型, 使问题由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的步骤逐步加以解决。例如:在讲力学中的各种约束类型时, 就向学生指出, 这些约束类型都是由许多实际约束经过抽象简化所得, 同样一个物体所受的约束, 有时可以认为是光滑接触面或活动铰, 有时却可以认为是固定铰, 甚至还可以是固定端。在研究考虑摩擦的物体平衡问题时, 如果忽略了物体的大小, 就是一个简单的汇交力系平衡问题;若考虑物体的尺寸时, 就可能构成一个平面力系的翻倒问题;在讲到质点运动微分方程时, 说明物理中所讲的真空弹道问题, 也是实际问题的一个抽象简化, 进一步的考虑空气阻力, 那就是一个有阻尼的弹道问题。科学的概念是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现象中经过综合归纳而得到, 一般规律常是从特殊的规律中得到借鉴, 特殊的规律经过逻辑推理得到一般规律, 因此,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有意识地在理论力学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具体的现象中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 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事物从特殊到一般, 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

2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也称逆向思维它在科学创造中十分重要, 当一些理论、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形势的发展暴露出某些局限时, 如果仍在原有的思路上进行补充和修正来解决问题往往十分困难, 但如果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新的假设, 进行新的推理和实验, 往往是十分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抓住理论力学中的“动化静”、“静化动”内容, 让学生从中获得求异思维的启迪。这种方法首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逆向思维的特点, 然后利用逆向思维实现两个转化, 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过程。比如:当工程上的机器动反力用动力学普遍定理求解而十分繁琐时, 就不再沿用原来的思路寻找补充和修正的方法, 而是提出“虚加惯性力”, 将动力学问题变为静力学解平衡方程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创立了“动静法”;当用刚体静力学的平衡条件来求解某些复杂结构的一些平衡问题时, 往往是冗长、复杂就不应再沿袭静力平衡的老路, 而提出用“虚位移”、虚功的概念, 将静力学问题变为动力学的间接求解, 从而大大简化计算。这一思维的创造性在于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加深对逆向思维的认识, 逐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对学生发散能力的培养, 就是在对学生集中性思维培养的同时, 也必须注意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在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部分, 对一简单的鼓轮及重物提升装置, 求重物的加速度 (或鼓轮的角加速度) 及轴承处的反力。求加速度 (或鼓轮的角加速度) 可分别用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动静法等;求轴承处的反力, 可分别用动量定理的微分形式、质心运动定理、动静法。这样, 一道几乎涉及到动力学的各主要内容和基本定理的题, 通过各种定理和方法得以解决。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又深化力学概念。理论力学类似上述一题多解的问题比比皆是, 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有目的适当设计, 引导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维的良好习惯, 以便拓宽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

4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做一定数量的理论力学习题, 能够使学生了解理论,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在初学时不太注意对解决问题分析方法表达能力的训练,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举例时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表达能力给予一定的示范, 同时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在列出计算式前写明所根据的理论和应用的公式, 然后再代入数据;要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并进行运动分析;公式中的符号要在图中标出;列投影式时要表出坐标轴;一些物理量若有方向, 都必须在图中标出。这些要求一定要表达清晰准确, 这是作为一个科学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要求。

5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谓学问, 对学生来说, 既要学又要问, 只学不问, 就不易使所学的知识深入掌握。所以, 教师还要努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7]。例如:在讲平面一般力系, 一般情况下简化为一个力和一个力偶后, 提出“为什么是一般情况下?”这样就引出了力系简化的几种结果。这样使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讲述, 而去不断深入思考、开阔思路, 同时也提醒学生不要拘束于教师的讲授,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扩充了视野;另一方面也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一些问题。

6 结论

多年来, 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从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到后来导向式和任务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发散思维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理论力学的课堂教学环境[8]。今后无论在教学中, 还是科研工作中, 教师都应在讲相关授理论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以上能力, 用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虽说教师的付出是隐形的, 但也是显性的, 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 在有限的学时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 这也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激情, 对学生的爱心, 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密不可分, 这些都是理论力学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摘要:理论力学课程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日后所需的各种能力。将从理论力学课堂教学的视角出发, 来研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 发散思维, 创造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能力,理论力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照宣, 周起钊.理论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2]胡海岩.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力学与实践, 2009, 31:71-72.

[3]曹丽杰.工程力学的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 2007 (4) :8-10.

[4]陈乐生.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力学与实践, 2003 (5) :73-74.

[5]李为虎.一种工科理论力学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施[J].力学与实践, 2010 (6) :126-127.

[6]李享荣.对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 :27-29.

[7]李纪刚.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力学与实践, 2008 (3) :85-86.

[8]万玲.理论力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01 (3) :123-104.

能力视域 篇2

一、对学生理想、学习、行为习惯的大方向进行引导

1首先教会学生做人,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2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和学习行为习惯教育。教师在每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应该至少进行三个月的理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把握教学的要素和重要环节,让教学和学习有一个相对稳定、有效的模式

1每天晚自习花20分钟时间,按老师所给的预习提纲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2课堂开始,老师利用教具、道具、复习、故事、例子等多种形式引入新的学习内容。3老师不要急于讲授,而是呈现自学提纲,让学生花5分钟~6分钟进行自学,自学提纲应该和预习提纲有所区别。4老师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检测提问,学生一学就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多讲,讲清楚。5讲授完新内容,开始有针对性地练习,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和问题,师生共同对这些错误进行纠正。6巩固练习,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自行完成。7每节课学完,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在这节课上学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总结,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一节课的得失。8作业布置的内容要求。既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让学生有更深的思考,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翻看课本,但是不准和同学讨论或直接去抄袭。9晚自习时花20分钟时间,对今天及其前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记忆。

三、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1在以上的模式实施中,老师表面上会稍显轻松,其实不然。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需要更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要理解数学,弄清楚教材的基本结构、基本思想方法,把教材承载的数学知识提取出来,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表达形式。此外,对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改编,应当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增加教材的“附加值”,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和深化。2在课堂上,老师要发挥自己蓄积的能力,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一切情况。更要考虑通过有限精湛的话语,把要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

四、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

1知识梳理:对已经学过的各单元核心知识进行梳理,鼓励学生用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并围绕核心内容,在重点、疑点、难点、易错点、综合交汇点设置典型问题,接着进一步解决拓展类问题,让学生把握核心知识。2数学技能:让学生独立做基础性、典型性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后进行及时反思、总结与提炼,准确把握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题一解(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训练,最终形成清晰、稳定、可辨别、能迁移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3能力形成:即学科综合训练,通过对知识点交会较多、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练习,来达到对多个知识点的复习和能力的提升。

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教会学生一些增强记忆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的兴趣,注意对所学知识和内容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特别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要力求通过推导来记忆。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数学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其培养上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在高中阶段,培养数学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经验积累,从学习理想、行为习惯、学习模式、复习方法等层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进行探析。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和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习惯,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玩好、生活得更好,使自主学习的能力陪伴每个学生的一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

摘要:数学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其培养上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在高中阶段,培养数学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经验积累,从学习理想、行为习惯、学习模式、复习方法等层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进行探析。

能力视域 篇3

现今的教育制度侧重于考试成绩,囿于应试教育,造成许多学生“口将言而嗫嚅”,口语交际能力很低。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现在的社会里能够生存下去。

OM(头脑奥林匹克)即兴题是OM活动中综合能力体现之一,语言题做为重要一环,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语言表达基本要求:

1、清晰。要人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东西让人听得懂。

2、流畅。不要有口头禅,有的人作报告开头喜欢用“这个、这个”,让人听起来很不是滋味。

3、响亮。说话是说给大家听的,一般说话要把音送到人家耳朵里,所以要响亮。

4、口语化。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不要用华丽专业的词藻。

语言能力是在团体活动中一种交流方式,这一内容的教学活动只能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进行。那么,怎样在OM校本活动语言题训练中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能力呢?

二、OM活动中语言能力培养方法

即兴语言问题分为三种:

一是图(含实物)为题材的语言题,称图语言题;例:“ 一根骨头图,看图说句奇特的话”

二是纯文字形式的语言题,称纯语言题;例:“影子为我们做什么?”

三是用最简单的材料,经拼搭后完成一个模型,并给这个模型命名或简要说明的题型,称动作语言题。

OM校本中语言问题的最大特点是要求答案范围广泛;答题思路多维;答题语言生动、幽默、富有创造性。语言类即兴题主要看队员扩散思维的能力,用语言来表达结果。普通的回答得低分,何为普通回答?就是大家都容易回答出来的答案。而创造性或幽默性的回答可得高分。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1、发散

以往,老师们或多或少受到应试教育中标准答案的影响,而OM即兴题与一般做题很大不同就是从来没有标准答案,这正是给予学生充分想象与创造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类题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出尽可能多的答案,主要考查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的回答比普通回答得分高。

例如这样一道训练题《伤害》:你们的问题是命名某东西是伤害,而且说出什么伤害。

普通回答举例:盲肠炎伤害人,头痛伤害头,枪、刀等伤害人,蜜蜂叮、仙人掌刺等,猫伤害老鼠,晒伤、吹风引起的皮肤病,洪水伤害财产,严寒伤害花,吸烟伤害肺,汽车事故伤害人。

创造性回答举例:瘟疫伤害人,青光眼伤害视力,口蹄疫伤害牛,病毒伤害免疫系统,关节炎伤害关节。

家和商业:电脑病毒伤害硬盘,经济萧条伤害商业,诉讼伤害银行帐号,坏的宣传品伤害销售。

自然:白蚁伤害房子,石油泄露伤害海鸟,电线杆伤害风景观赏,雨伤害野餐机会。

其他方面的:不好的学习习惯伤害成绩,在电脑屏幕前太久伤害眼睛,不工作伤害职工提升,坏的行为伤害人的声誉,一颗破碎的心伤害爱情,高犯罪率伤害旅游。

由这个语言题我们可以看出,这跟平时的语文教学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鼓励学生天马行空,任意想象,由问题进行联想与思维的发散,寻求各个维度的思考,得出各种不同角度的回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通过发散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对促进学生创造力很有帮助。

2、幽黙

所有即兴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鼓励创造性的解答,别人想不到的答案,但又在情理之中,就是创新,在OM看来,富有幽默的答案也是一种创新,在解答即兴题时,看上去像在做游戏,但实际上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学科知识和课外知识。通过解题使得学生能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比如即兴题《狮子和猫》:在你面前有一张画有狮子和猫的图片,你的问题是说出猫和狮子怎么像,或它们的不同。

这是一道图(含实物)为题材的语言题,这次学生的思维有了参照物,学生的普通回答就会照画面回答:它们像因为它们都是猫科动物;它们都在图上;它们都有毛、牙齿、都食肉。

普通的回答还包括说两者不同点的,如:它们不同是因为一个大,而另一个小;一个野生,另一个是驯养的。

而具有创造性思维与幽黙感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它们相似是因为它们的种类都被人类所拥有,它们都捕杀比它们小的动物,都偷偷地捕食。它们不同是因为大的将会吃小的一个,小的有更好的爬树本领,“狮子从来不吃猫食罐头”;“我妈妈决不可能让我把狮子带回家”。

3、配合肢体表演

如果赛题中有道具的话,队员最好能拿着道具回答。要从各个方向上去观察道具,可能又会想出许多答案,如果回答时能配合一定的身体语言进行表演那就更好啦。

例如语言即兴题《镜框》这样要求:利用一个没有装玻璃、底板与照片的木镜框架,即兴创作或者假定某样东西。当你们出示你们选定的东西时,应解释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如,用手举着镜框,靠近你的脸,说:“这是我的照片”。

学生普通的回答:把镜框用作柴火;用镜框作救生圈;用镜框放我的获奖证书,用镜框作窗户;把镜框粉碎后造纸。

而善于思考并乐于表演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把手举到镜框后面,说:“这是一幅表现我手法的图画”;把镜框放在桌上,使桌上的球不能随意滚动;用作学习几何的尺;放在地上作为蚂蚁王国的土木建筑工地;放到教室墙角作为观察墙壁是否垂直于地面的尺。

三、OM语言训练目标

OM校本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通过语言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仅可以在情境的创设、动态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可以在不断的发散、归纳、体验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能力视域 篇4

审美教育是我国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声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声乐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境,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

一、声乐教育概述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份,其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其本质是情感教育。而“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只有当“声”与“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声情并茂。在这样教学中既学会了本领,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使学生做到语言清晰、学好呼吸、共鸣达到音质优美,更多的是使他们的演唱风格鲜明,感情表达风度,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全身心的歌唱,时刻要体现审美教育。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声乐的审美意象

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境,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音乐家在声乐的表现上追求情感和表现的完美统一,音乐的意境使声乐中的歌词、旋律、节奏、表演等成为一种精神形式,一种意向性结构,声乐中所表现的技巧作为时空扩展的精神迹化,是由表演、嗓音、艺术处理和精神内涵共同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声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内涵让我们在艺术情感的形式中体悟到真善美,这种转换使整个声乐艺术产生了无穷变化,从而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象。

2、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声乐强调运用气息推动声带振动,来进行发声和歌唱。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情感人,营造气氛。从声乐作品上来看,这是音乐家内心深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感的真实写照。如独唱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反映了当时青年挣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感。歌曲的音乐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特别是“教我如何不想他”依据变化运用了京剧西皮的音调,民族风格更加鲜明。曲作者采用了调性多变的布局,使音乐色彩显得格外丰富。

3、声乐艺术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声乐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由构思、表演、再现情感等部分组成。音乐家在艺术的整个表演环节中把提升审美作为主体来进行,声乐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形式美在音乐家表演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进行了完整而充分的想象、发挥和创造。

4、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性

因为音乐以非语言状态的形式和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艺术风格出现,这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来进行种种想象。欣赏者可以通过视觉,可观地去感受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用自己已有的文学、美学和艺术知识来理解,用自己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声乐作品的意象之美。

三、学生声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1、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声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讨、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一首优秀的歌曲作品不仅仅是直接描绘生活,同时又具有诗意、清冷、沉雄和飘逸。如中国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扬州慢》等曲目,都是古代艺术歌曲。歌曲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同时也有含蓄的表达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内容。所以,声乐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使它在自我创作的内涵上和教育教学的审美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的直观认识为基础,上升到理性辨析为指导。

2、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声乐不仅表达人的思想,并且表达人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声乐审美情感培养时,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和艺术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声乐“物我交融”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告知声乐作品中美的形式和意境,使他们将自然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如欣赏《歌唱祖国》,我们所感知到的不只是长度相等的主歌和副歌的组成,而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涵。

3、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在声乐美育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美的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知声乐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启发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首先,要求学生在声乐的学习、鉴赏过程中把声乐对美的形象的感知同情绪上的体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当然,这需要审美主体的学生具有一定学识修养和想象,才能真正感受到声乐艺术美的所在。其次,鼓励学生创造审美意向,鼓励和推动审美意向的发展,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选择显现的方式,进行声乐艺术的创造。再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审美经验资料。最后,声乐教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审美心理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审美为核心,要充分发挥审美功能,歌唱只有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的结合为一体时,才能成为醉人的乐篇。用悟性和灵气,以一颗充满感情的,一份对万事万物发自内心的爱来表现音乐的美丽。声乐课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楠.声乐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1.1

[2]袁军涛.浅谈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33

能力视域 篇5

1986年, 乌尔里希·贝克 (Ulrich Beck) 出版了德文版的《风险社会》一书。该书第一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下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情境, 并提出了著名的风险社会理论。英国学者从斯科特·拉什从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所著的《风险与文化》一书入手, 以风险文化的思想来阐述风险社会的理念, 进而提出了不同于贝克的见解, 她认为我们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向风险文化过渡的时代。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认为:“在当代社会, 风险实际上并没有增加, 更没有加剧。他们宣称, 虽然事实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风险可能已经有所降低, 人们之所以感觉风险多了, 只是因他们认知程度提高了。”[1]他们从文化的角度描绘出了三类风险图景:即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政治风险。《风险与文化》一书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变迁分别归结为三种风险文化所酿成的结果, 即倾向于把社会政治风险视为最大风险的等级制度主义文化、倾向于把经济风险视为最大风险的市场个人主义文化和倾向于把自然风险视为最大风险的社会群落之边缘文化[2]。在他们眼中, 社会结构的混乱无组织状态正是由这三种文化类型导致的。从拉什的角度来看, 风险社会的概念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或者说, 假定一个社会中肯定有一个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并且有明确的制度性治理范围,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由此构建一个他们所需要的等级秩序。而风险文化恰恰与之相反, 它是通过假定有一个需要通过自然调节的非确定性的无序状态。由此可以看出, 风险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非制度性的社会状态展示其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依靠程序性的规则和规范。拉什认为:“当今时代正是风险文化可能出现的时代, 风险文化将会成为取代制度性社会的一种实际形式, 风险文化将渗透蔓延到所有的不确定领域, 而这些不确定领域以前从传统的规范和秩序来说是确定的, 只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后的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才成为会给人类生存带来风险的不确定领域。”[3]

二、无法回避的高风险社会

翻开人类的历史, 风险的产生往往与人类的实践紧密关联。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 必然要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受限制于人类自身的科技发展水平、知识能力结构的局限, 其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缺乏认知, 最终会导致一系列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风险问题的产生。因此可见, 在某种程度上, 风险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附加的产物, 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只要人类存在着、发展着, 这一循环就必将无限发展下去, 风险就会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却具有了更加强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众多风险景象接踵而至, 引发了更强烈的破坏, 一旦风险产生, 便会导致巨大的灾难。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自由的同时, 也使得风险本身具有了更大的未知性和扩散性, 有时一个本属于地区性的风险也极易扩大为全球性风暴。贝克等赋有前瞻性的理论, 随着切尔诺贝利核泄露灾难、“9·11”事件、“3·12”福岛核电站等灾难性事故的发生而得到验证, 同时也宣告了风险社会的来临。

三、提升大学生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各种新风险的出现, 风险越来越难驾驭, 并且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缺乏社会生活阅历的一个特殊群体, 必然受到来自不同风险的影响。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希望, 自我期望值很高。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普遍较浅, 适应和应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因此, 面对高风险社会所带来的变化, 大学生的危机感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风险的感知、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 大学生风险处理现状及分析

1.在校大学生没有树立健全的风险意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风险的存在。调查结果表明, 99%以上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诸如健康、学业竞争、情感纠纷等问题与困惑, 大学生风险已经成为大学生成才和成长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但是,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 95%以上的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和面对风险, 而是把这些风险当成孤立、偶然发生的问题处理, 没有系统思考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而加以预防。

2.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在大学期间, 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 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如新生在思想取向和价值取向选择方面存在的困惑;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情感风险、学业竞争风险, 高年级学生要承担择业、竞争和职业价值取向的风险等;低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 较少沉迷于网络, 而高年级学生有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 容易沉迷网络世界。

3.影响高校大学生发展的风险呈多样化趋势。调查表明, 情感纠纷、健康问题、学业竞争、贫富差距是以往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传统风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面临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 社会系统风险在大学生面临风险中所占的地位逐步上升, 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展, 大学生就业风险成为大学生不可回避的重要风险。与此同时, 一些新的风险因素逐步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漫步在风险边缘。如网络、媒体等传媒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风险的传递速度, 过度的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以及网络上的一些不健康方式和问题成为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新的风险。

4.风险呈现群体化的特征。城市和农村、男生和女生、不同专业等造成的差异使风险呈现群体化特征。调查表明, 城市和农村学生往往由于贫富差距造成一定的矛盾, 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男生较女生更易深陷于网络世界, 男生自主创业比例也远高于女生;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呈现的风险也有所差别, 如文科学生往往比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更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因此也可能相应增加风险。

(二) 提升高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的策略

1.建立和加强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对风险意识的认识,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和把握风险的规律, 增加成功的机率, 掌握行动的主动权, 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战胜挫折, 增强自信心。为此, 首先要改变对风险的认识, 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思维定势, 辩证地看待风险和机遇;其次, 应开设专门的风险防范课程, 使学生正确和辩证地看待风险问题;第三, 开展各种课外风险预测、预防活动, 通过各种课外活动, 把课堂教育内容通过实践活动展开,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预测、预防风险的能力。

2.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的指导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设置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的规划、设计和指导。目前, 高校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涉及部门较多, 一旦出现风险, 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和解决问题, 风险本身呈现的多样化趋势和专业化特点, 也要求设立一个统一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 以便统一指导和协调, 提升效率。

3.建立多样的风险规避体系。首先, 要建立和健全咨询服务体系。通过专业和科学的力量可以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为此, 首先应就学生遇到的主要风险, 加强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设立就业咨询、学习咨询、情感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体系;其次, 要建立和健全学生心理的监控体系, 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 对弱势群体、失意群体建立心理档案, 随时跟踪, 做到防患于未然;再次, 建立大学生失败干预体系, 为此, 可以建立失败信息库、模拟危机训练, 同时, 按一定的师生比, 配备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一定的经费投入、吸收志愿者, 随时为遭遇失败的大学生排忧解难。

面对高风险社会所带来的变化, 大学生的危机感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风险的感知、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风险的感知、应对能力, 促使学生在行为选择之前先进行风险预测和决策的习惯, 使他们通过预测尽可能降低对事物及其未来发展的无知程度。教育学生学会抓住机遇, 化解风险, 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和冲击,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00.

[2]马步云.现代化风险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 2006.

[3]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4) :52-53.

能力视域 篇6

默会知识 (tacitknowlege) , 又称缄默的知识或内隐的知识。顾名思义, 默会知识是指不能明言的知识, 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 (knowledge in action) , 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 (action-inherent knowledge) 。“对知识的表达而言, 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 (挪威哲学家格里门)

1958年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默会知识”的概念。波兰尼指出,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 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 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 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是另一种知识。”前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 称为显性知识、明确知识, 也称为明言知识 (artica-lateknowlege) , 即能够明确地表述的知识;而后者则称为默会知识 (tacitknowledge) 或非明言知识 (inarticulateknowledge) 。为此, 波兰尼还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 但是我们通常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识这张脸的;同样, 我们可以认出任何一张脸的表情, 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如果非要解释, 也常常是含糊其辞、模糊不清。这种“日用而不知”的知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 就是人们一直以为是非常理性化的科学研究中也存在这种知识。

波兰尼认为:相对于默会知识, “显性知识则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客观的有形的知识, 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并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他说:“在默会知识能被默会地掌握的同时, 显性知识则必须依靠既有的默会知识去默会地理解和运用。由此, 所有知识要么是默会的要么是根植于默会知识的, 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想象的。”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还表现为, 在显性知识的学习中, 首先对于知识获得起作用的是默会知识, 个体利用已有的默会知识甚至可以预先地对于显性知识赋予个人的理解, 从而对于理解显性知识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默会知识不仅存在, 而且居于支配地位, 不仅静止地存在, 而且存在于学习显性知识的动态过程之中。

在当今知识化信息化时代, 因为有先进的技术手段, 获取信息往往是比较容易的, 而缺少的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艺和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 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这也使得以处理可编撰知识的能力的形式存在的默会知识比以往更为珍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知识成为主导的生产要素。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 一般的显性知识的传播更加畅通, 也更为廉价, 因而默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说知识是稀缺的, 那么, 驾驭知识的默会知识就更为稀缺。“知识就是力量”似乎应该写为“默会知识才是力量”。

默会知识对大学教学的作用

默会知识既然不可言传, 那么它又是怎样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呢?我们先看一看人类学习的四种方式: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言传) , 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内化) , 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显) , 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意会)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默会知识的形成主要是内化和意会两种, 即:一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得 (内化) 。二是个体间的合作使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意会) 。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如下启示:一是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使默会知识显性化、符号化, 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二是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显性知识, 而且还包括掌握默会知识。

波兰尼在研究默会知识时, 非常重视默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 显性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递, 且这种显性知识的传递又只有通过默会知识的作用才能获得成功。他指出:“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 而默会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默会知识是智力资本, 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 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教学活动只有以这种默会知识的“潜在知识”为基础, 才能使师生双方意识到自己的“理智的力量”。波兰尼说:“默会知识是自足的, 而显性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 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明白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这充分表明:默会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 一切明确知识都有默会的根源。从根本上说, 语言符号的使用 (包括赋义和理解活动) 本身就是一种默会行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不仅存在大量的显性知识, 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从类型上看, 既存在教师的默会知识, 又存在学生的默会知识;既存在有关教学内容的默会知识, 又存在学生的默会知识。然而, 这些默会知识的存在却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或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 对于其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则更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其实, 在获得显性知识时, 默会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辅助和向导的作用, 也可以干扰、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互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例如, 如果学生的默会知识与书本的显性知识相符合, 那么此时默会知识就能强化这种显性知识, 并使其内化;相反, 如果与书本上讲的规则有矛盾, 则会从根本上阻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导致学生出现在理解知识点上的难点。

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难点的形成,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课程知识本身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所秉持的与课程知识不一致甚至相反的默会知识的干扰。可见, 教学过程对默会知识的无知及由此导致的默会知识的自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 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在课程学习中, 由于没有意识到和自觉应用自己的默会知识, 学生一般是在外部力量 (如纪律、考试、就业等) 的强迫下应用纯粹的逻辑力量和刻意努力来掌握显性的课程知识。结果, 在学生的头脑里存在着两种没有或很少发生联系的知识体系:一种是源于学校的显性课程知识体系, 另一种是源于日常生活的默会知识体系。由于默会知识在人们的行动和信念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因此, 当显性的课程知识与默会知识发生冲突时, 学生应用最多的还是默会知识, 这使得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价值和“理智的力量”, 更难借助于显性的知识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默会知识, 结果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高分”说明他掌握了很多的显性知识, “低能”则说明他在实践中与那些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同等教育的人一样, 应用的仍是默会知识。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差距十分明显。这与大学教学中一直注重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不无关系。如前所言, 人类知识按其外在化程度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 它们就像冰山的两个部分, 前者浮在水面, 后者在水下托起整个冰山。然而, 直到现在, 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水面下的那部分知识, 以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技能很难诉诸文字, 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因此, 从根本上说, 只有借助默会知识的力量, 人类所有的显性知识才能得以发生和发展, 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根基。默会知识深深地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达到学会和提高的目的。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就目前大学教育而言, 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我国大学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大学生只是对书本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 而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掌握得较少, 这与我们教学中一直注重书本知识不无关系。其实, 在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中, 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在课堂外获得的。大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评价自己:“总的说来, 影响我思想的一些力量, 来自于人和环境超过了来自于书本。”更有意思的是:据说哈佛大学校徽上的图案是三本书, 前两本是打开的, 最后一本是合着的。其含义是在人一生所摄取的知识中, 有2/3是可在书中找到的, 而还有1/3是书本中所没有的, 是需要到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才能得到的。

因此, 为了培育并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实践或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大学教育应将着重点转移到课堂之外寻求相应的途径。就目前而言, 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必须尊重个体的默会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知识传递多表现为单向的知识传授或转移过程, 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知识主体, 学习者的特性没有得到应有的考虑和尊重。究其原因, 这与传统的知识观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客观主义知识观, 客观既然都是明确的、形式化的、可表述的, 当然也是“纯净”的, 既没有教师的理解在里面, 学生在学习时也不会有什么个人的理解, 那么知识传递的过程当然就是一个从教师“授”到学生“受”的过程。而按默会知识理论, 必须认识到学生带到教学活动中心的不仅有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 而且也有不知从什么地方获得的大量的默会知识。这些默会知识尽管从显性知识的角度看, 是不完善的和不清晰的, 但是他们对于学生的生活及认识却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为此, 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默会知识, 反思这些默会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必须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默会知识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我们一直习惯将“直观性教学”理解为借助于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显性的教材知识。由于学生丰富的直接经验中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 因此对学生直接经验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包括了对学生默会知识的重现。但是, 在对“直观性教学”观点的传统阐述中, 学生直接经验的教学意义在于他们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手段。一旦完成了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和掌握, 这个手段就会被抛弃。学生直接经验本身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反思和发展。这就使得学生在掌握大量间接经验的同时, 直接经验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或原始的水平, 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检验、批判与修正。因此, 大学教学改革不仅要借助直接经验来获得间接经验或显性知识, 更要借助于间接经验或显性知识来检验、批判和修正直接经验, 从而使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能够真正的一致起来,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高分低能”问题。

2.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 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 它主要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因此, 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是依赖于课堂教学的, 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价值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行。从默会知识的理论看, 科学知识的生产, 包括了大量个体默会知识的参与。没有这种个体默会知识的参与, 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的确定, 就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的产生和发挥辩护作用, 也就做不出任何科学的发现。然而, 这些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益的默会知识, 例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等, 却很难与其他类型的默会知识一样, 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 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和反复训练等途径来进行。杜威曾提出过“从做中学”, 现在看来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学会的, 除显性知识外, 还有在实际的“做”中那些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或实践智慧, 从而促进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相似, 基于实际问题情景的案例教学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案例中不仅包括了相关的公式、原理、事实等显性知识, 更包括了“人家怎么就能一下子找到合适的方法、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等的知识, 这些默会知识在学生遇到了相同或相似的情景时便可以自然地重现出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业期间要分析和讨论大约四百个大小案例, 这些案例所能给予学生的绝不是讲授教科书所能做到的。因此, 大学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在教学安排上至少也要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分秋色, 并选择和开发经典案例, 进行案例教学, 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到一些能支配显性知识的默会知识。

3.积极倡导师徒制教学方式

波兰尼十分强调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学徒制形式在当代教育中的借鉴作用。他认为:“不能够详细描述的技巧, 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 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当科学的内容在全世界成千上万所大学被教授的时候, 科学研究不可能详细描述的技巧却一直未能渗透到大学教学中来。———好的学习就是服从权威。你听从你导师的指导, 通过与他竞争, 科研新手就能不知不觉地掌握科研技巧, 包括那些连导师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这种默会的技巧只有通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批判的模仿才能被消化。”

那么, 学徒制方式传递默会知识的实践效果究竟如何呢?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通过对杰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 到1972年, 92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名曾经作为老一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年轻的同事。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作为徒弟的时候, 从师傅那里学到什么呢?根据朱克曼的调查, 他们主要学到的不是明确知识, 而是不能编辑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默会知识。有专家认为, 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在进入某一学术领域的过程中, 一般会接触到两种默会知识:一种是从这一学术领域的长期经验中产生的默会知识, 这是一种实用的几乎是下意识的知识, 是该领域的精英们完全拥有的能力, 其核心是调控科学论文发表的能力;另一种默会知识是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实践中获得的, 如直觉力、想象力、研究技巧、合作能力等。这些例证, 不仅表明了默会知识的更加重要性, 而且也表明亲密的师徒关系是默会知识传递的有效形式。因此, 大学教学改革除了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外, 关键是要让学生进入科学共同体或研究小组, 实际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 进而通过与导师或权威人士亲密接触, 获得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科研中的默会知识。

参考文献

[1]赵士英.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辨证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0) .

[2]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 (8) .

[3]张亦学.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运行机制[J].聊城大学学报, 2000 (4) .

[4]赵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1 (9) .

[5]郁振华.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J].哲学研究, 2003 (5) .

能力视域 篇7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情况

本研究在应届毕业生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代表性, 选取广东省内1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包括985重点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211重点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属重点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普通高校广州美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独立学院) ;十所高校既有重点大学, 又有普通高校, 还有独立学院;既有部属院校, 又有省属院校, 还有地方院校;基本涵盖了广东省内本科教育高校的各种类型。问卷调查对象为10个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专业涵盖了理工类, 商、管理, 人文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医学等多类专业。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10份, 回收893份, 剔出空白或填写单列无区别的问卷, 最后有效问卷780份, 以下是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和样本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结果与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首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的整体状况做分析, 采用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值来研究分析。其次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及各层面能力进行相关分析, 探讨就业能力各层面与就业能力整体, 及各层面间的相关情形。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的整体情况

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与各层面的表现分析结果如上表。由表可知, 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平均数为3.5281, 各层面得分均值介于3.3132与3.6959之间, 由高到低依次为资源整合能力3.6959、个性适应特征3.6294、自我管理能力3.5449、思维分析能力3.4665、工作执行能力3.3132, 前三者高于就业能力平均值, 后两者低于就业能力平均值。可见大学毕业生在资源整合方面表现较好, 而在工作执行能力方面最为欠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各层面的相关情形

注:**代表p<0.01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利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检验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就业能力及其五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1】由表可知,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就业能力总问卷与资源整合能力、工作执行能力、思维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个性适应各层面都达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介于0.802到0.849之间, 说明大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工作执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个性适应特征越强, 其就业能力整体就会愈强。其中就业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的相关性最大, 为0.849, 说明资源整合能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大, 自我管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居中, 而个性特征及工作执行能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相对弱一些。五种特征任两个层面间的相关系数也均位于0.479与0.660之间, 说明任两层面都存在较强的关联, 任意一项能力的强弱都将影响其他的能力。

(三) 不同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不同的个人背景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造成不同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学毕业生背景变量为自变量, 27道题的平均值为应变量, 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检验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在不同个人背景上的差异情况。在进行方差分析时, 如果F值达到显著水平, 则再以scheffe法来进行事后比较, 以便了解各组之间的差异情况。

1. 性别与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从表五中可以看出, 在就业能力方面, 男女大学生资源整合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t=-2.185, p<0.05) , 女生在资源整合能力方面的得分要明显高于男生, 这表明, 在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方面, 女生比男生更具优势。另外, 在工作执行能力、思维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个性适应和就业能力总分等方面, 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 女大学生资源整合能力较高是因为女生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 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团队融入、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会更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现如今担任企业公共关系、秘书等职位的大多为女性的现象, 这主要还是因为女性在沟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注:*代表p<.05, **代表p<.01, ***代表p<.001.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就读专业与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ANOVA) , 可以得出, 在就业能力方面, 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资源整合能力 (F=2.641, p<0.01) 、思维分析能力 (F=2.247, p<0.05) 、自我管理能力 (F=2.567, p<0.01) 、个性适应特征 (F=2.014, p<0.05) 和就业能力总分 (F=2.379, p<0.05) 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工作执行能力方面的差异则不明显。通过scheffe的多重检验后, 我们发现, 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能力总分及各个层面方面的得分皆没有显著差异。商、管理类, 文科类大学生在资源整合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个性适应特征和就业能力总分方面都明显高于技术类、理工类大学生。

3. 家庭所在地与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家庭所在地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ANOVA) , 可以看出, 在就业能力方面,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执行能力上 (F=3.742, p<0.05) 存在显著差异, 在资源整合能力、思维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个性适应特征、就业能力总分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scheffe多重检验后发现, 城市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执行能力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农村大学毕业生。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工作执行能力方面表现是不同的, 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这是因为城市学生因为成长环境比较优越, 对于工作执行能力所包含的任务执行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计算机能力各方面更有条件具备, 而农村学生则一直以来较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机会【2】。

4. 是否独生子女与就业能力

经过对是否独生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t-test) , 可以看出,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工作执行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 (t=2.01, p<0.05) , 独生子女在工作执行能力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资源整合能力、思维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个性适应和就业能力总分等方面,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因家里没有兄弟姐妹, 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需要亲历亲为, 因此工作执行能力得到了锻炼, 非独生子女可能更多的时候处理事情和问题都是和兄弟姐妹一起的, 因此在个人执行能力方面锻炼机会较少。

5. 有无学生干部经历与就业能力

通过对有无学生干部经历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t-test) , 可以看出, 在就业能力方面, 有无学生干部经历大学生之间在资源整合能力 (t=-3.036, p<0.01) 、工作执行能力 (t=-2.599, p<0.05) 和就业能力总分 (t=-2.182, p<0.05)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学生干部的经历对于提高学生工作执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就业能力总体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另外, 自我管理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个性适应特征方面, 大学生有无学生干部经历不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学生干部需要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完成各项学生组织、社团的其他任务, 这本身就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加上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团队协作, 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有更强的工作执行能力, 因此总体的就业能力也明显高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这表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积极参加学生社团, 争取担任学生干部, 提高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工作执行能力和总体就业能力。

6. 有无获过奖学金与就业能力

通过对有无获得奖学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t-test) , 可以看出, 在就业能力方面, 有无获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之间在个性适应特征 (t=-2.043, p<0.05) 和就业能力总分 (t=-2.096, p<0.05)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这表明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更具有个性适应特征, 其总体就业能力也较高, 因为一般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相对其他学生更勤奋好学、综合能力相对较强。另外, 在资源整合能力、工作执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方面, 获得过奖学金和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这表明获得奖学金并不代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

7. 政治面貌与就业能力

通过政治面貌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t-test) , 可以看出, 党员大学生之间在资源整合能力方面与非党员学生有显著差异 (t=-2.089, p<0.05) , 党员大学生资源整合能力得分显著高于非党员学生。这表明党员在资源整合 (含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等方面比非党员更好。在工作执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个性适应特征等方面, 是否是党员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党员在资源整合 (含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等方面比非党员更好。党员身在党组织, 经常参加学习, 有更多的机会锻炼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入党本身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一般要求品学兼优, 在人际交往方面需要做得比较好, 或者思想比较先进, 或者学习成绩比较好, 或者社团活动比较积极活跃, 也可能是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比较突出。因此党员在资源整合方面得分明显高于非党员学生。

8. 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t-test) , 可以看出, 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偶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在工作执行能力 (t=2.229*, p<0.05) 和就业能力总分 (t=2.00*, p<0.05) 方面高于偶尔或从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此外, 自我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个性适应特征等方面,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对就业能力没有明显影响。这表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工作执行能力有帮助, 从而也能提高大学生总体就业能力。

9. 是否落实工作与就业能力

通过是否落实工作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t-test) , 可以看出, 落实工作的大学生在个性适应方面与没有落实工作的大学生有显著差异 (t=2.692, p<0.01) , 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在个性适应特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而在资源整合能力、工作执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就业能力总分等方面, 是否落实工作的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 找到工作的学生在就业能力总体的资源整合能力、工作执行能力、思维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并不明显优于没有就业的学生, 只有在个性适应方面表现出来。这说明之所以一部分学生比别人更早找到工作, 最主要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的个性适应特征更强, 即其个人的成就动机、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高于其他人, 利于其较快找到工作。这正是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需要加强的, 更注重个性适应。注重个人的适应特征, 拥有较强个性适应特征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此外, 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及不同的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总分和各个能力层面都没有明显差异。

三、结果的运用及启示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 得出的结果为不同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经历、政治面貌、奖学金情况、落实工作情况、社会实践情况九个方面背景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一) 培养大学生树立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择业观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相对传统的职业生涯而言, 人们的职业生涯不再是一成不变地绑定在一个组织, 而是要在多个组织的转换中发展, 员工对组织的依赖性降低, 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地变换岗位;而组织对员工的要求, 也从强调员工的忠诚和长期雇佣向更强调和重视员工个人对组织的价值转换, 无法为组织创造价值、缺乏灵活性的员工, 将成为被解雇的对象。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 定位自己的时候, 要认清现实, 重视第一份工作中自我价值和积累工作能力的实现, 并做好职业发展有可能要在多个单位中转换实现的准备。当然, 这种转换并不是盲目转换, 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更强调一种“跨越”的涵义, 强调人们在跨越中积累职业资本——如价值、身份、技能、经验等的重要性。

(二) 澄清符合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成功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个人对于自身的职业兴趣、自我价值的追求越来越突出, 现实中被传统观念认为成功的人却不一定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满意。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企业在竞争中难免存在缩小规模、裁员等困境, 升职加薪也存在许多限制, 如果仅仅是把职业成功同这些外部评价等同, 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针对无边界生涯时代的特征, 有学者提出衡量职业成功的标准为:“个人职业满意度 (career satisfaction) 、所感知的组织内部竞争力 (perceived internal marketability) 、所感知的组织外部竞争力 (perceived external marketability) ”。【3】这样的标准将竞争力指标取代了传统的工资、晋升, 既强调了主观的成功标准, 又结合了客观因素, 其中“组织外部的竞争力”包含了对个体流动性的考察, 体现了无边界生涯时代人员在组织之间流动的特点。【4】因此,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树立起新型的学习观, 遵循符合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成功标准, 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这是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 积极实践锻炼就业能力

我们的研究表明,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 获取就业能力的渠道主要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包括担任学生干部、参与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各高校都有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 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 以及年级、班级等平台为大家提供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大学生通过负责各项事务性的工作, 能够切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领导力, 活动的组织策划也锻炼了创新思维、任务执行能力。除了学生工作外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 比如挑战杯、演讲比赛、话剧比赛、企业文化分析大赛等等, 都是展现自我的大好机会, 通过参加这些课外活动的经历也能够获取团队协作等资源整合能力。此外, 大学生应该利用寒暑假多走进社会、走进目标单位或岗位开展调研或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见习、实习, 提高各种就业能力。

(四) 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最缺乏的就业能力是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要积极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 提早准备, 科学规划, 在制定的规划方案中要锻炼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适应能力几个方面。适应能力在无边界生涯时代显得尤其重要, 不仅体现在毕业踏入社会时需要适应, 就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经历适应新组织、新环境的过程。【5】

(五) 坚持专业学习的同时拓宽视野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并不是要放弃专业学习, 相反, 应同样特别注意提高自身的核心专业能力, 通过专业学习, 树立专业理念, 这样在职业的转换中也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需要在坚持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以专业技能为中心, 加强该中心相关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因此, 大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多读报刊了解专业和社会热点, 积极投入实践锻炼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所强调的通用能力。

摘要:采用自编的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问卷对1010名广东省十所代表性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现状调查, 共获得780个有效样本, 对这些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差异分析;根据数据分析讨论结果, 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参考。

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就业能力,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 2005 (1) :52-55.

[2]吴力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思考——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 2007 (2) :136-138.

[3]Eby LT, Butts M, Lockwood A.Predictors of success in the era of boundaryless career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 (5) :689-708.

[4]郭志文, B.I.J.M.范德赫登.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 2006 (2) :485-486.

能力视域 篇8

“互联网+”契合了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需求

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构建,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政协履职的深度融合,大势所趋,更大有可为。

从发展趋势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讲话时指出“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提高协商实效”等明确要求,为“互联网+”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遵循和方向。

从技术特性来看,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平等、互动、共享的传播工具和媒介,以及全球一体的公共空间,为政协履职开辟了广阔空间,提供了全新手段。

从履职特点来看,互联网传播空间上的“全球化”和时间上的“全天候”,可以有效破解闭会期间委员履职难题,调动委员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互联网+政协经常性工作”,深化服务委员开展提案、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通过委员履职服务管理系统,还可以对委员履职成果进行客观统计与量化考核、进一步增强委员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功能发挥来看,政协的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参与优势弥补了网络参与的不平衡性、自发性、虚拟性等可能带来的不足。通过两者优势互补,有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和禀赋,推进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从政协工作实践来看,互联网已成为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上海市政协创建履职信息数据库,逐步收录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政协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重要调研报告、重大协商专题等履职成果,成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广东省政协开通全省政协“委员之家”网络互动平台,打造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网络阵地。还有更多的“微创新”,广西省柳州市政协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新互联网+文史资料工作,推出“柳州抗战”专题网站,在突出政协文史“三亲”特色的基础上,整合了相关特色资源。

“互联网+政协履职”的浙江实践

近年来,适应政协履职新任务与互联网发展新趋势,浙江省政协找准“互联网+政协履职”的性质定位,围绕政协委员、社会公众和政协机关三类服务对象,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推进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浙江政协”门户网站、“浙江政协”APP、机关综合办公管理平台及相关应用系统,构建了多维立体的政协履职智慧化服务体系,提升了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与质量。

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推进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建设

2013年以来,在智能提案管理系统、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系统、文史资料阅读系统、委员履职服务系统等政协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新建了包括讲话文件库、履职成果库、知情明政库,以及委员履职反馈、征询调查、视频会议等系统,整合形成“一站式”的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2015年2月,适应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态势,推出了“浙江政协”APP。委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登陆APP,进行本人履职情况查询、报送,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活动报名,信息查阅、在线交流等。同时,依托履职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在线提案办理协商和民主评议,推进政协协商民主;通过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远程协商会,实现政府有关部门与海外委员的网络协商;构建“委员网上工作室”,广泛了解民情、汇聚民意,更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

服务社会公众参与,推进“浙江政协”门户网站建设

“浙江政协”门户网站自2001年1月上线以来,历经6次整体改版升级,以及日常优化调整,已初步成为省政协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围绕省政协重点履职工作,突出政协履职品牌宣传,做好政协全会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政协全会盛况和委员履职风采;加强对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题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以及政协提案、委员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的报道等。

此外,依托“浙江政协”门户网站,先后在全国政协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2006年起,每年选取一个民生相关重点提案开展提案办理全程网络直播(文字、视频),并与网民开展在线交流;2007年,率先推出了“政协委员网”,成为展示委员履职成果的新平台、征集社情民意的新渠道;2009年,打造“港澳华侨委员之家”,拓展了港澳华侨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渠道;2010年,率先推出“政协委员微博社区”,邀请委员围绕“共话大学生创业”主题展开讨论;2012年,推出与政协门户网站同步更新的“WAP手机政协网”……

服务政协机关工作,打造机关信息化办公管理平台

一流的信息化平台是一流机关的重要支撑。2008年起,经过连续四期的开发建设,建成了集信息展示、检索、分析,以及流程优化、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省政协机关综合办公管理平台。采用“平台+构建”的模式,在承担机关办公自动化职能的同时,突出了各类政协业务应用的整合,重点构建了公文管理系统、电子公告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库、行政事务管理系统、提案管理系统、委员履职管理系统、文史资料管理系统等“十大应用系统”,在规范机关管理、优化履职环境、促进政协工作“三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模式创新

理念创新是先导,主要解决“要不要”创新,为什么创新等问题

政协组织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到互联网服务政协履职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理念、管理、机制层面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开创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分步推进。认识到“互联网+政协履职”,虽然形式变了,但实质没有变,都是履行职责。培养运用互联网思维谋划问题、推进工作的习惯,从“政协履职需要什么”的高度与“互联网能做什么”的契合度出发,主动思考在政协各项履职活动及履职全过程中,哪些可以运用互联网做得更好。

技术创新是关键,主要解决“会不会”创新、怎么样创新等问题

在政协履职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及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基础上,适应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大趋势,加速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共享政协履职资源,用好政协海量履职成果,为政协履职培植丰厚的土壤;创新运用移动互联网,用好“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为委员履职提供移动化服务;搭建政协履职服务云计算平台,为政协履职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定制化服务。

管理创新是核心,主要解决创新“实不实”,如何做到务实管用等问题

学习借鉴现代政治理念与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务实管用的“互联网+政协履职”的方式方法。制定平台信息管理规定,实现信息化服务内容、形式、流程、保障等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提升履职创新成效。通过平台情况综合分析评估系统,对信息化服务政协履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让管理更加有的放矢。

机制创新是保障,主要解决创新“长不长”,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当前,“互联网+政协履职”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存在连贯性不强、统筹性较弱等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政协履职管理服务模式,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加强“互联网+政协履职”长效机制建设。从制度层面进行整体设计与配套衔接,明确发展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保障等,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技术、人才、安全、合作支撑等,合力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

能力视域 篇9

一、卫生监督员的社会角色及其职能分析

根据1992年5月11日卫生部第20号令发布的《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的规定, 所谓各类卫生监督员, 简称卫生监督员是指依照《食品卫生法 (试行) 》、《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以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聘任的在法定监督范围内进行卫生监督的食品卫生监督员、传染病管理监督员、药品监督员、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化妆品卫生监督员, 放射防护监督员、学校卫生监督员等不同类别监督员。《办法》第五条还明确规定:“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经卫生监督员考试合格, 方可受聘为卫生监督员。”可见, 在我国, 卫生监督员的身份不能随意确定, 而应依法通过相关考试, 并受聘于相关部门才能取得。这也说明, 卫生监督员社会角色的确定非常严格。

《办法》第十五条还对卫生监督员的职权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各类卫生监督员在法定范围内, 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交付的任务, 行使下列监督职权:依法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单位及经营药品的个体工商户的药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抽验;进行现场调查和监督记录, 依法取证和索取有关资料;进行现场采样, 提出检测项目;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理;参加对有害人体健康事故、假药案和疫情的调查处理;宣传卫生法规和业务知识、指导、协助有关部门对有关人员进行卫生和药品知识培训;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管理机构或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交付的其他监督任务。由此可见, 卫生监督员的工作也属于执法活动, 卫生监督员也属于行政执法人员。因此, 卫生监督员必须依法从事相应工作和完成相应任务, 切实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即在工作中要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二、依法行政前后对卫生监督员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差异分析

在我国, 卫生监督员依法行政的进程也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而逐步发着起来的。《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也是在《食品卫生法 (试行) 》、《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以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 1992年5月11日由卫生部发布实施的。可见, 卫生监督员的身份的法律意义和对其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不是由来已久的。因此, 在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之前和之后, 卫生监督员的工作是有明显区别的。过去, 卫生监督员的任用多是行政命令, 其工作的职权范围没有明确法律规定, 其整体素质和能力整体较低, 其工作过程简单, 工作方式相对粗暴, 处罚裁量随意性大, 容易激化和相关群众的矛盾, 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不能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各类卫生监督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各项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等。”这就明确要求卫生监督员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按程序办事。因此, 卫生监督员要做到依法行政, 就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树立行政执法的民主意识, 要对监督对象耐心讲解, 做到“以法服人”。这就对卫生监督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办法》颁布实施以来, 卫生监督员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确实发生了明显变化, 具体有以下方面:一是能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树立了法律意识, 能贯彻落实依法行政的思想;二是自身道德修养有所提高, 自我约束力增强;三是工作中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 工作中能依法耐心劝解, 过去命令式粗暴简单的作风基本改变。

三、依法行政环境下, 提高卫生监督员素质和能力的具体措施

卫生监督员能否坚持依法行政, 对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 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队伍的建设。在依法行政的环境下, 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素质和能力具佳的卫生监督执法执行队伍非常必要。《办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类卫生监督员必须做到: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作风正派, 实事求是;忠于职守,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风纪严谨, 证件齐全, 着装整齐, 文明执法, 恪守职业道德;遵守监督执法程序、标准、规范和制度;取证及时、完善, 方法科学、手段合法;执法文书书写规范, 手续完备;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密义务;不与被监督者建立经济关系, 不担任被监督者的顾问或在被监督单位兼职;遇有与被监督者有直接厉害关系或其他有碍公正执法情况时, 应当回避。”此外, 根据2005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39号令规定, 卫生监督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具备卫生监督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经过卫生监督岗位;新录用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由此可见,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卫生监督员队伍, 就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相应奖惩机制

首先, 要加强对各类卫生监督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使其养成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实事求是的作风。其次, 加强对卫生监督员依法行政的监督工作, 形成监督机制, 定期进行相关民意调查, 对那些不能依法行政的卫生监督员要进行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者要进行相应处罚, 屡教不改者坚决清除出卫生监督员队伍;同时, 优秀的卫生监督员要进行嘉奖, 并进行适当宣传。

(二) 坚持卫生监督员的入门管理和在职教育

严把卫生监督员准入关, 加强岗前培训。入门关之所以是重要的, 是因为卫生监督员的特殊品格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 要坚决杜绝不正当渠道混进卫生监督员队伍的人员, 并对相应责任人进行处罚。同时, 应对现有卫生监督员进行定期分批分次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培训;还应定期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的, 要暂时停职, 进行专门学习, 直至考核合格再许其上岗。

(三) 坚持对卫生监督员进行科学管理

对卫生监督员的管理问题, 是执法队伍管理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用人以治事, 对人的管理关系到每一个卫生监督员的切身利益, 不仅影响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而且会给整个执法队伍的风气带来影响。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干好干坏一个样, 以及赏罚不严明、能上不能下等一系列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卫生监督员缺乏科学管理造成的。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是建立在对人的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使尽职尽责的人有晋升和发展的广阔天地, 那些不务正业, 不干正经事, 整日想投机取巧的人就没有市场;反过来, 如果让热衷于走后门、拉关系, 想尽一切办法投机钻营的人有晋升和发展机会, 那些尽职尽责的同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要求大家都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没有感召力。

(四) 坚持对卫生监督员的严格约束

由于卫生监督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 决定了对这个群体的管理必须有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卫生监督员的个体素质和行为模式有两个变化趋向:一方面会因制度规范, 约束严格以及监督检查制度的完备而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也会因制度不健全, 要求不

简论泥塑佛像的制作

王舍安 (浙江王舍安工艺美术创造室321200)

我国传统宗教泥塑佛像历史悠久, 数量众多, 遍布在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 寺院庙堂之中, 它不仅艺术价值高、堪称稀世珍品, 还能陶冶人们的心灵。20多年来, 作者从事传统佛神泥塑, 在先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 实践中摸索制作方法。

一、泥塑的材料

1、泥:要选择粘性强, 质地细而纯的泥巴。经过脚踩, 锤敲或搅泥机加工就可用。

2、棉花或头发:把棉花掺和于粘土里, 加强泥的拉力, 使泥干后不易裂开。

3、沙:

要选择泥质少的普通沙子, 用25~36的筛子筛过, 将沙子混入泥巴中, 起着坚固而不易收缩变形的作用。把泥、沙子、棉花三者混合起来, 就成为泥塑的细泥。

4、稻草:

稻草分量轻, 加入后可增加体积, 又可减轻重量, 把稻草切成10厘米左右长, 拌入粘土就成粗泥。

5、草绳:

采用手指粗与稍细些的草绳, 扎在佛像的整体骨架上, 细的草绳扎手臂、小腿、四肢等细小部位。它的作用是把稻草绳与木头骨架捆紧、结实、牢固, 又起着对粗泥坯的粘性作用。

6、木材:

主要用于佛像的骨架和四肢, 木材大小根据雕塑大小而定。木材一般都选择杉木, 它的原理是不会变形。

7、8、12号铁丝和6、8、10毫米粗的钢筋:

用于扎手臂和头部及手指、飘带等作用, 能承受起泥塑的重量, 又可以塑制小体积和变化的造型。

8、2.5-4寸圆钉:

用于钉佛像骨架, 在不同的变化和艺术造型, 都可以灵活变动的连接。

9、基石板或水泥预制板:

作为塑像与撑骨架的底座板, 需5~7厘米厚, 能承受完成后泥塑的重量。石板大小要根据人物比例动态作决定, 以两脚跨步能站得下为宜。在两脚跟处打两个洞, 作大型的泥塑可以在佛座上直接把骨架用水泥浇制牢固。

二、泥塑工具

工具, 一般用硬木做, 如黄杨木、继木、紫坛木等等。

1、钉齿形工具:

形状像把刷子, 一端钉上40~50个小钉 (把钉屁股剪掉) , 钉进去留露出0.3厘米长。做细泥坯时, 在凹凸不平的地方, 用它可按大小面积刮, 就会平整均匀。

2、木杵形工具:

它像农村洗衣时敲打衣服的木杵。一端底面是平面, 另一端似大拇指形, 用以刮平做衣纹。

3、指头形工具:

一端像大拇指, 一端像小拇指, 适用于塑衣纹及转折的体。

4、蚂蟥形工具:

用于塑造五官、花纹以及一些细小的形体变化等。

5、尖形小刀:如遇粗泥露出细泥的外表, 用它削掉。

三、制作方法

1、打骨架。

按佛像大小比例, 算出骨架的长短, 取料锯好, 后用圆钉把整个骨架钉好。如果是站着的佛像, 采用石板, 根据骨架上的两脚跟处跨距凿出多少直径的两个洞, 然后把骨架竖起来, 用铁锤把骨架的两个脚骨打进石板的两个洞里, 再用木销打进去, 直至牢固为止。打骨架时要考虑到泥塑的动态比例、体积、重心和承受泥巴的重量, 如大型泥塑佛像, 最好用钢筋、扁铁、角钢等, 金属材料电焊制成骨架。它能承受很大的重量, 又可以保持永久性的牢固。

2、捆稻草绳。

把整体骨架用粗的稻草绳子一圈一圈地绕, 捆得密而结实, 小腿和手臂应用细草绳捆。使泥巴有一定的厚度, 制作起来会灵活方便, 不会碰到草绳。

3、上粗泥。

做粗泥前, 先把粗泥跟细泥分开, 把已切好严格和监督检查制度不完善以及周边环境的恶化而日趋下滑。坚持对卫生监督员的严格约束, 用制度形式确定卫生监督员的行为界限和执行公务活动的意向、幅度, 明确卫生监督执法权力行使的操作程序, 通过完善的制度限制卫生监督员的随意性, 将有效地扼制不良意图的滋生。因此, 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作风的培养, 对卫生监督员能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五) 健全对卫生监督员特殊限制的制度

由于卫生监督员需要从事一些代表国家的执法活动, 经常接触群众, 防止卫生监督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 应当从法制建设的角度设立一些特殊的限制制度, 主要有:一是财产申报的稻草混入粗泥里, 逐步用脚踩入泥中, 泥与稻草拌匀即成粗泥。粗泥和稻草的比例要适当, 以泥浆能使稻草之间相互粘合为度。上粗泥要先从头再到脚, 在骨架整体糊打上4公分厚左右的粗泥, 在小面积尽量糊薄些, 防止细泥太厚。然后用手刮、压、打, 不使它脱落。需要的地方再加泥糊上, 从体积上来说完成八成左右就够了。头、颈、手臂、小腿、下端等部位露出衣饰外面的, 粗泥不能多, 有的甚至可以不加粗泥, 使这些体积小的地方在加细泥时有余地和空间效果。

4、上细泥。

(1) 细泥是粘性强、质地细而纯的泥巴, 需把细泥放在干净的水泥地上, 先用水浸透, 用脚踩匀, 使其成厚泥浆状 (不能太稀) 。然后将泥粘满手, 再粘上棉花压到泥浆上。棉花要放得均匀, 泥浆与棉花反复拌匀后, 再渗入沙子, 像做面团那样拌揉或者用木锤子敲打, 就成细泥子。泥与沙的比例为3:1。如泥多, 则收缩性大, 易开裂, 沙多则缺乏粘性。因此, 泥、沙、棉花三者的配比要适当。

(2) 上细泥时要注意骨架上的粗泥是否已干燥到八成左右, 要达到用手指还能压出印子, 基本上已硬, 就可以上细泥。粗泥太干, 细泥易剥落;粗泥太湿, 收缩性较大, 裂缝也大, 容易变形。

(3) 塑造要全面整体均匀地铺一层细泥, 而且根据形体需要去塑, 把动态比例、形体逐步调整准确。整体一般高度收缩小, 宽度和厚度收缩性多, 边做边改, 干透后裂缝就会较少较小, 直至做出表面效果。形象刻画出来, 作品就完成了, 让它逐渐干硬。

(4) 上细泥时间过程较长, 若天气热, 塑手和脚体积较小的地方容易干, 细泥干后很坚硬, 再修改就很困难。因此, 这些体积小的局部最好一次做成, 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包好, 等全部塑好, 即可以放手让它干透。

(5) 泥塑干透后,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大小裂缝, 要及时修补。修补用的细泥要求含沙量多一些, 把裂缝塞紧, 补成与表面一样。在细小的裂缝, 最好采用优质石膏粉加胶水调好修补, 一次完成。

四、表面上色

泥塑表面用老粉混和胶水, 把整体批过二层。看不出有凹凸不平的小裂痕和小孔。待干后, 用粗150号的水砂纸全部打磨好, 扫去粉尘, 细心观察各个不平的部分, 进行修补, 再用220号细砂进行打磨很光滑, 再涂一层白粉, 干后, 即可在白色的形体上上彩。上彩根据泥塑的人物 (文、武、男、女、大、小、年龄、性格、职务) 来确定颜色。佛像一般都是贴金箔, 金箔比颜料贵, 贴金箔的工序也比较多, 刷金箔的底就要2-3层。要求打磨光又饱满, 然后刷生漆。要估计时间, 涂上生漆一个小时左右 (看气候干湿度) , 似干未干时, 即可贴金箔。金箔要一张接一张, 不能让它重叠。若生漆干度太湿, 贴上去的金箔会显得灰暗, 没有金光闪闪的效果;生漆过干, 金箔贴上去会剥落。所以, 贴金箔时, 要掌握涂生漆时间和面积的大小, 等金箔全部贴完后, 最后上一层清漆, 作为保护层。

泥塑上彩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 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它有助于突出形象, 加强主题。材料及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采用广告画、水粉画、色粉和胶水、中国画等颜料, 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 泥塑神佛的制作过程, 既是一个继承传统的过程, 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艺术无止境, 只有潜心学习和钻研, 与时俱进, 才能在承传前人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制度, 要求卫生监督员在任职期间必须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情况进行申报;二是收入公开制度, 要求卫生监督员将其收入向社会公开, 并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三是礼品登记制度, 要求卫生监督员对任职期间所收受的馈赠礼品等逐项进行登记, 并予以公开, 接受社会的监督;四是回避制度, 要求坚决杜绝为亲戚朋友“网开一面”。

参考文献

[1]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 (1992年5月11日卫生部令第20号发布) 。

能力视域 篇10

任务驱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作为分析和判断的阅读能力(Spache&Berg,1984)。批判性阅读者需要进行质疑、比较和评价,以检测错误的逻辑和信息,然后确定是接受还是拒绝(Flancock,2007)。批判性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仅仅记忆所阅读的内容过程,而是阐明作者的事实、观点、态度、隐藏的意图和偏差的过程。在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时候,读者不仅要解码作者的含义,还要通过评估、分析、判断文本,越过作者所给的信息,激活自己的大脑。通过作者的提炼,而产生一些新的,熟悉的,浓缩的东西。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初中毕业词汇量1700,阅读量15万。阅读达到五级目标,即: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英语学习上,他们不只是想把英语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更希望能学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兼有的内容,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案例选取的是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篇课外文章,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小故事Flying Kites,但只选取了开头部分,主要是为了考察和培养学生预测故事情节的能力。文章见附录。

2.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部分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一些事物的观点;另一部分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关键词汇的基础上也能就一定话题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案例

Ⅰ.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1.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know more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s.

2.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 and gain some knowledge.

3.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freely,practice their spoken English and share ideas with each other in a group and a class.

Ability aims:

1.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get critical reading skills into practice.

2.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creative and consolidating skills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ies.

Emotion aim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erience the joy of reading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Ⅱ.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encourage them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2.How to help them apply what they’ve learned to the use.

Ⅲ.Teaching methods.

Debate task-based method and pair work.

Ⅳ.Teaching aids.

Multi-media,blackboard.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Pre-reading

Have a free talk.

T:Boys and girls,there are many outdoor activities,such as going camping,climbing hills and so on.What activity do you like best?

Ss:……

【设计说明】提出若干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预测文章主要内容。

Step Two:While-reading(Passage 1)

1.Fast reading.

1)Ask students to go through the first pass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try to fi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story about?

【方法指导:Go through the title to get the main idea.】

2)The teacher shows three pictures in the article,then give another question:

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pictures?

【方法指导:Go through the pictures to predict the story.】

【设计说明】文章的标题是点名文章主题的关键,所以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标题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2.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do their kites look like?

2.Are they happy?

【方法指导:扫读文章,搜寻关键词,捕捉情节、人物、观点。】

【设计说明】把握细节的同时,有效的检查学生对于文章言外之意的掌握。

Step Three:Post-reading

1)Work in pairs.

If the story continues,what will happen to them?

2)Through the article,what happened do you want to know?Is there any way to know?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这是不够的,让学生懂得查找文章的途径也是同样重要的。续写文章是学生批判阅读能力提高的体现。

3)Let the students watch a video of flying a kite.Answer a question after that: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video?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让学生观看维尼熊经过努力最终把飞走的风筝拿到,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品质的教育,同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发挥,归纳总结,将知识灵活运用。

4)Ask questions:

After reading,please give four questions each students.

【设计说明】安排学生进行提问,问题可以是事实性、概括性、评价性的提问,也可以是提问自己、提问作者、提问文章。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提出的事实和观点进行判断,分析作者观点正确与否、文中列举的事实与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是否一致。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或口头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赞成还是发对,或部分赞成或部分反对。长期问这种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并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就具体文章而言,对其价值判断还需要结合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背景知识,因此读者对文本的反应应该是多层面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味地为了质疑而质疑。

5)Pair work:

Guess the meaning of each sentence.

【设计说明】训练学生能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让学生猜测一些重要的生词词义或代词指代。同时也要关注具体语境下的语法联结词、词汇衔接词和逻辑联系词。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提示词来猜测词义,如:refer to、mean、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for example、such as,以及同位语、同义词、反义词等。有的除猜测字面意思外,还提高到对单词引申意义的考查。这既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一个方面的有效检测,也将能起到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单词、抛弃死记硬背记忆方法的作用。

附录:Flying Kites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课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阅读策略获取信息。本文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把批判性阅读引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初中英语,批判教学

参考文献

[1]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textbook for teachers.New York:Prentice Hall

[2]Spache,G.D.&Berg,P.C(1988).The art of efficient reading.New York:Mach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3]Widdowson,H.G.(1978).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多媒体导入下一篇:数+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