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十篇

2024-08-11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1

关键词:资源诅咒,形象塑造,软投入,经济增长质量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再造一个新山西”[1]。其中,新山西的“新”可概括为“‘新’在把转型跨越发展作为山西的重大战略和主旋律,‘新’在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的发展理念……”[2]“跨越发展”是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够“快”的问题,“转型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够“好”的问题。文章就如何实现山西由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型,资源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等问题展开讨论。

发挥资源优势,破除“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概念的由来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作为一笔天然财富,一向被认为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资本主义起步时期,经济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积累、节约或扩大资本。由于当时充裕的资源,人们忽视了对资源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那个时代的经济增长理论也只是把自然资源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既定前提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稀缺程度也随之加剧,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资源的稀缺问题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和重视。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资源不仅是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或者生产要素,而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大多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相对地,那些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却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对于这种奇怪的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资源劫难”或“资源诅咒”,即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3]。

“资源诅咒”(winner’s curse)的概念是Auty于1993年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的。最早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Prebisch和Singer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对资源出口国贫困化增长现象提出的。1995—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Sachs和Warner连续发表了他们对“资源诅咒”理论的实证研究。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了1970—1989年这些国家GDP的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年增长速度超过2%;回归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

山西省的“资源诅咒”现象

山西的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品种全、分布广、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据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勘察资料,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 819.07亿t,占全国的27.02%;查明保有资源储量2 652.84亿t,占全国的26.12%。全省含煤面积6.2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4%;119个县(市、区)中,94个县(市)赋存煤炭资源。

徐康宁教授最早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通过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重点考察了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统计表明,资源丰裕的山西、云南等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慢于江苏、浙江等资源贫瘠的地区[4,5]。

对重点产煤县农民贫困状况的调查表明:山西的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和插花县(这些县中有部分乡村为贫困地区)共计57个,占全省总数近50%;而在这50%的贫困县中,80%的县都富集煤炭等自然资源,部分贫困县还是国家重点产煤县。

段利民博士认为,煤炭是我国能源进而上升到自然资源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在我国的能源构成当中,原煤占据主要比重(73.5%),其产量与全国能源总产量变动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相关系数0.997),因此,在其博士论文中,将能源作为自然资源的替代变量;选取的能源资源主要有一次性能源当中的原煤、原油、天然气以及二次能源当中的水电,并且按照中国科学院公布的标准折算方法计算能源的总产量。1985—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前4名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其GDP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16.65%的水平,但是能源比重远低于全国3.44%的水平;山西的能源比重将近占到全国的20%,经济增长速度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

因此说,山西是国内省级区域受“资源诅咒”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破解“资源诅咒”的措施

尽管目前国内外对“资源诅咒”理论还存有疑问、对其作用机制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山西省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实现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要抓手。

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方式。对资源的粗放式采掘、加工,过分地倚重能源与重化工产业,是造成山西经济发展缓慢并缺乏可持续性的主要原因。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降低能源、重化工产业的比重,提高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比重,更包括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如围绕煤炭的深加工、精细化工、循环生产等)。

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过去,山西的煤炭产业处于暴利时代。轻易获得的超额利润及其示范效应,抑制了政府、民间在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投资的积极性,降低了高附加值企业发展的速度,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比例下降,恶化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阻止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产业能耗、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水平,进而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实现山西的和谐发展。

深化政治改革,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高效政府、诚信政府,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探索税制改革,将资源红利更多地用于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山西经济发展新形象的塑造

区域形象塑造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IBM公司推出了企业识别系统,形象设计也被引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后,发达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地区形象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目标之一而被提出。近年来,区域形象理论在我国也引起了理论界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7]。

Goldhaber认为“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8]。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以新的面貌吸引世人的目光,这对于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可以说山西省的区域形象经历了从古代的“华夏文明摇篮”,到近代的“商业金融中心”,再到现代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直至最近20年“暴发户的乐土”的历史嬗变。山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形象危机之中,必须置之死地而后生。

塑造“文明山西”“节约山西”的新形象

事实上,山西除了煤炭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外,却是自然条件很差的省份。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80%;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极不稳定。正是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山西人民自古就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特征,晋商精神也被总结为“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

因此,山西的新形象应着力塑造为“文明山西”“节约山西”。这里,“文明山西”不仅彰显山西悠久的历史文明,更表明山西将是政治体制文明、改革开放、法制健全、和谐发展的新山西;“节约山西”表明山西将成为秉承资源节约、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山西。

软投入与经济增长质量

软投入。“软投入”的概念是由李国璋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两类必需的要素投入,一类具有物质形态的硬投入,如资本投入、劳动者、土地等;另一类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软投入,如政策、体制、管理、科技、教育和劳动者积极性等[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自这两方面:硬投入数量增加的贡献和软投入质量提高的贡献。软投入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不可忽视,在中国目前经济条件下它的贡献可能超过了物质投入。

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比较丰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定义一: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并把利用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定义二: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包括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还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均产出量的增加、生活状况的改善等。定义三:经济增长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统计指标,它的影响因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同时还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判定标准除了要考虑稳定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外,还要考虑它的内在潜力。

从软投入角度来看,经济增长质量可以看成经济增长中除了物质投入之外由于制度、体制、机制、科技、教育、管理和劳动者积极性等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的大小和优劣。

山西的经济增长现状。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三十多年来,山西省的经济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结构也逐步调整,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对经济拉动作用受到重视。尽管山西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改变,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型、政府主导型以投资推动为主。经济增长质量令人堪忧,软投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例如,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2010年山西的SO2排放总量达143.8万t,高居全国第3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3倍;2011年山西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1.762 t标准煤,也高居全国第3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9倍。

通过软投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山西经济增长数量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一方面需通过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其关键是要提高软投入的质量,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加强有效制度供给,创新区域政策扶持。经济政策好比“看得见的手”。山西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这一进程。通过实施经济政策,影响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需要塑造集约型增长的微观载体。转变增长方式,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提升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的动力,提升企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进而达到宏观转变增长方式,微观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第二,提高对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对教育投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应对全省的教育发展作出合理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保证基础教育的均衡和公平发展;大力发展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终生教育体系,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本提高机制,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重点投资几所省内一流大学,形成省内的引领思想、文化、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中心。科技创新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加强对科技投入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大对创新型科研开发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新型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比重,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政府要站好位,不越位、不缺位、勤补位,营造法治、公平、高效、开放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作为国内典型的能源资源地区,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破解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是推动山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转型跨越的重要课题。实现“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其根本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关键在体制、机制,难点在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是一场革命,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有很多,需要举全省之力、全省之智。只有转型跨越成功,山西才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和更高的发展境界。

参考文献

[1]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0-11-11].http://www.sxdrc.gov.cn.

[2]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昕.2011年山西煤炭工业发展报告[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1.

[4]徐康宁,邵军.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J].世界经济,2006(11):38-47.

[5]段利民.资源诅咒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6]葛敬豪,郭江天.论区域形象塑造与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J].经济纵横,2005(6):44.

[7]李涛.从“注意力经济”看传统经济理论的回归[J].学海,2000(5):6.

[8]李国璋.软投入与经济增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2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与模式

1. 基本概念。

风险投资———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现在多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通常的叫法“创业风险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 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 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 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 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这是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 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2. 风险投资运行模式。

在风险投资的运行模式上,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运作模式大约分为如下几种模式:

(1) “科技导向”的模式, 这种模式把持科技方向, 实现了政府出资支持风险投资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投资稳妥性较高, 但收益周期较长, 需要给创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种类和要求高。

(2) 将投资产权尽快上市或卖给其它投资者为商业契机, 来选择项目和投资项目。这种投资运作模式, 收益快, 但需要良好的资本市场资源为支撑, 需要有前期已经有了大量早期项目被投资而存在。

(3) 将孵化器归于风险投资机构经营的运作模式。

(4) 以民营资本创建的, 在全国对于民间资金参与风险投资是极好的榜样。

(5) 基于风险议价加上业绩增量奖惩的项目评估方法的创新与探索, 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创业项目定价开拓了新机制。

二、发展风险投资助力山西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通过技术转化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以及技术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能否成功地转化为商品并最终形成产业。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因此, 发展风险投资无疑有利于培植高新技术产业, 并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植未来经济增长点, 加速知识经济的形成。

1. 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面临的市场机遇。

(1)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重视, 虽然中国的GDP只占世界的5%左右, 但是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超过了20%。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使风险投资更加受到重视。在全国科技大会上, 曾培炎同志曾对风险投资有过这样的讲话:没有风险投资,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可能就很难实现。国家领导人对风险投资的肯定, 再次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3) 境外投资者的踊跃进入有助于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境外投资者的比例是在逐渐增高的, 外资的比例2001年是21.9%, 他们的进入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竞争的机会, 认识市场的机会, 也是本土风险投资必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4) 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及法规日益健全, 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推动, 国家会陆续出台一些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

(5) 我国目前正在不断深化进行的金融改革, 将非常有利于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

(6) 此次的金融危机带给风险投资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目前中国的企业的估值正是价值回归的时候, 也是鉴别真正的好企业的时机。在目前转冷的市场环境下, 更应该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 冷静下来选择好的领域、好的企业进行投资, 之后适当介入企业管理, 辅助企业共度寒冬。

2. 对山西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较全国风险投资业, 山西处于落后的位置。到目前为止, 山西有风险投资机构3家, 风险资本总量仅有3亿元人民币。山西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利用资本市场来实现行业转型, 这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四大攻坚”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外风险投资成功的经验, 探寻符合山西实际情况的风险投资发展战略,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1) 发挥政府对创业风险投资的引导功能, 集中力量完善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工作。 (1) 滚动增加政府引导基金的数量, 政府以全资设立的方式组建这种投资引导基金, 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 提高政府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推动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2) 规范该基金的使用范围, 明确规定这种投资基金必须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种子期或早期, 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及股权担保等措施确保这类基金投资于科技企业初创期, 将商业性投资基金经常投资于中后期的这个阶段向前推移, 从而弥补了传统商业性投资基金的不足, 为地方企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 作为引导基金的配套, 政府还应当围绕山西中小企业的发展, 出台相应的担保和税收等政策, 以及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适当的风险补贴政策。针对创业风险投资的运行特点, 出台有针对性的考核体系和核算办法。 (4) 通过山西创业风险投资政策性引导基金, 吸引境内外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 让境外合作者和民间资本能在山西这块土地上获得利益, 实现创业风险投资者群体崛起的局面。

(2) 加快培育和推进创业风险投资, 组建起一批创业风险投资实体, 以完全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现代管理为基础, 建立起山西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 (1) 通过金融创新, 创建较为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的投融资平台的同时, 紧紧围绕我省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培育替代产业和发展节能、环保、循环、生态经济。 (2) 通过技术创新和创业风险投资的金融创新结合,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强度, 同时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在组合投资, 多学科、跨国别联合攻关方面的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发现、筛选出宜在山西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3) 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加大消化、吸收, 创新和推广使用的力度, 力争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4) 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 引进国际创业风险投资业的规则与战略合作伙伴, 实现高层次、高价值的嫁接、移植。

(3) 政府提供一个可依托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活跃的开放的创新体制等, 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 从而推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而创业风险投资则是这些高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商品的主要资金来源。山西要依靠省内的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科技大学、中北大学等一些高校以及已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政府把这些高校的人力资本与高新区的硬件环境结合起来, 创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的、发展高新技术的环境, 通过政策创新、投资工具的创新以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创新, 创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为山西科技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 加紧培养人才, 打造优秀的本土风险投资团队。 (1)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紧培养和吸引有经验的人才, 并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配套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扶持政策, 把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 坚持市场化原则, 以吸引和培养创投专家为目标, 建立明确的激励约束制度, 逐渐形成比较活跃的人才聚居地, 促进文化、技术、经验等很好的传播交流。 (2) 还要考虑制定支持风险投资家 (或基金管理人) 的相应政策, 从而营造出鼓励优秀人才开创事业的氛围, 延揽山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技、经营管理人才, 以适应山西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需要。

(5) 进一步发挥省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工作协调小组的协调统筹作用;进一步发挥高科技产业评估咨询机构为投资和贷款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作用;完善对山西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 包括摸底调查, 融投资咨询, 企业上市培训等;建立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和平台, 发挥已有的山西产权交易市场的应有功能。

3. 整合社会资源, 形成创新创业合力, 助力山西经济腾飞。

面对当前的形势, 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 整合社会资源, 形成创新合力, 建立和完善山西创业风险投资体制, 大力发展山西创业风险投资事业, 集中外来和省内闲置资金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大力发展, 以此作为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实现各个产业与山西整体经济的重大飞跃, 实现山西整体经济的转型、跨越、崛起。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 是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的战略性发展对策。面对这种时代的呼唤,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抓好这项工作, 推动科技创新步伐更快迈进。

坚持以科技为导向, 坚持风险投资的基本理念, 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 为推动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论风险投资

[2].桓宇.风险投资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2005 (5)

[3].潘梅笑, 徐润秋.高新科技成功转化与风险资本, 2007 (1)

[4].汤有娣.试论自主创新与风险投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 (6)

[5].黄沛, 王一栋.对我国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 (11)

[6].宗晓虹.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4 (6)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3

一、山西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政府“标杆突破”引领全面转型

山西省提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煤炭资源重组整合,打造以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为主的煤炭工业格局,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煤炭资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出台《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和《标杆项目优惠政策》,筛选了第一批20个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总投资3063.9亿元。同时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用地保障、融资支持、上市扶持、电价优惠和重要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0项优惠政策。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838项,成为全国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保留下来的269项审批全部纳入电子监察平台,审批时限比原来缩短了三分之一。

(二)加快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积极落实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机构设置,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合力初步形成。对煤炭资源整合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1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煤炭产业提升项目贷款余额3108.62亿元,较年初增加561.99亿元,增长22.07%,支持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和产业链延伸,2013年累计发放1741.66亿元。

(三)多措并举力促转型升级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如晋煤集团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起了六大产业结构,企业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截至2012年末,企业总资产1856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684亿元,其中非煤产业收入占比达到74.72%,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如阳煤集团依托煤焦和能源优势,围绕“肥、醇、炔、苯、油、烃”六条发展主线,开展煤化工循环工艺研究,逐步形成煤—煤气化—煤化工产业链、电石—乙炔—精细化工产业链、电石—乙炔—氯碱化工产业链。三是以绿色能源为支点,着力推进能源结构新型化。如晋煤集团牵头成立了国家级“煤气共采”战略联盟,建成国内实力最强的煤层气工程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使煤层气抽采效率提高4倍以上,连续6年保持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冠军。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山西已投资640亿元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园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建设的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并成为煤炭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后续资金需求旺盛,信贷有效投入面临压力

长期以来,山西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行业,严重地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增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山西省实施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收到显著成效。尽管目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近尾声,但由于市场并购活动的不同步和企业自有并购资金到位比例的差异,并购市场资金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存在约200亿元的资金需求。按照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总体目标,煤炭产能将从2012年的9亿吨提升到2015年的12亿吨。据测算需要2400亿元资金支持。同时,随着“洁净山西”目标的推进,洗煤行业需增加投入约100亿元。在上游煤机装备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煤机年需求将达到300亿元以上。在当前行业效益不佳的背景下,煤炭行业面临信贷资金压力,后续贷款投入不足或将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瓶颈。

(二)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融资结构不尽合理

直接融资具有专业化、分散风险、融资成本低的优势,是煤炭转型发展项目理想的筹资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山西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从2001年至2005年,山西省直接融资比例不足5%。2008年以来,直接融资比例明显上升,企业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债券融资(含可转债)比例从2008年的8.7%上升到2013年的32.3%,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融资渠道,金融资产的70%集中在银行体系。

(三)行业景气持续下降,行业信贷风险加大

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减速、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山西省煤炭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一是煤炭行业生产疲软,价格持续下跌。2013年,山西省原煤生产96256万吨,同比增长5.3%。价格方面,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吨煤全年平均综合售价450.64元,同比减少89.97元,下降16.64%。二是煤炭效益大幅下降。2013年山西省煤炭行业累计完成利润45.75亿元,同比减少77.10亿元,下降62.67%。三是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截至2013年底,全省煤炭行业应收账款余额为794亿元,较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28.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37.9%。

三、金融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支持体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在煤炭业产业重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维持良好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全省煤炭资源进行整体评估和统筹规划,清理煤炭行业转型发展中的制度障碍。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省、市、县、工业园区和企业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健全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三是支持、引导煤化工产业高水平发展,努力做好煤焦化、煤液化、煤气化三篇文章,力推煤层气抽采利用等八大煤化工项目,使其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创新融资机制,打造多样化的融资平台。

优先将符合上市条件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支持、推动其利用沪深主板市场融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同时,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资源、技术以及人才上的优势,引导煤炭企业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等融资工具对优质项目进行低成本融资。

(三)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一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量身定制适合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从煤炭企业技术改造、兼并收购、设备采购、煤款回笼、资金理财等方面定制全新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适应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特点的信贷业务流程和信用评级制度,制定符合山西省情的煤炭产业贷款管理办法,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三是加强绿色信贷制度,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掌握低碳产业政策、环保企业名录、绿色产业项目规划等,构建和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办法。

(四)探索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激发金融支持内在动力

建议政府部门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与绿色低碳信贷政策相配套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机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降低商业银行在绿色低碳项目中的营业税税率以及相关的所得税税率,允许相关贷款拨备税前列支,出台绿色低碳项目的认证规则、机制,为商业银行介入绿色低碳项目提供指导和支持。建议由财政出资建立煤炭产业风险补偿基金,为煤炭企业的能效融资项目提供履约担保,承担部分风险补偿。加快建立煤炭行业担保公司,为重组方提供与风险投资配套的政府低利息优惠贷款,确保金融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山西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融资服务功能,将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纳入再担保体系,进一步扩大融资担保范围,促进煤炭项目融资稳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容和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赵志华.中国煤炭业重组研究:产权交易与金融支持[M].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4]赵志华.山西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与预测[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5]孔祥毅,张中平.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山西金融机制创新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煤炭工业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发展,用了30多年的时间,使山西省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从1978到2007年,山西共生产煤炭82.4亿吨,是改革开放前28年的7.44倍,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累计外调煤炭58.6亿吨,是改革开放前28年的7.4倍,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70%以上;山西煤炭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煤炭出口占全国的50%以上。煤炭工业不仅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经济建设,也成为山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山西也为煤炭产业的蓬勃发展付出巨大而沉重的代价,如煤炭开采过程中资源回收率低,导致全省煤炭资源浪费惊人;严重破坏了水资源,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共生、伴生资源破坏惊人;多年的大规模开采,造成矿区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生态衰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另外,山西煤炭在造富一方的同时,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越来越突显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依靠煤炭资源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山西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就是——转型发展。

省委书记袁纯清说,山西将依托四条路径实施转型: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其中工业新型化被视为转型跨越之本。

山西煤炭转型发展之路

2006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2007年,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一“煤炭新政”主要包含四项经济政策: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偿出让煤炭资源矿业权、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提取煤矿转产发展资金,为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有偿使用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

2008年4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重点强调抓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源合理开发、煤炭安全生产、转型转产、社会事业等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全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4月,山西成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省长王君任组长,副省长陈川平任副组长,其他成员均为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国资委等机构的高层。这是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史上规格最高的领导小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对此次煤炭资源重组整合的决心。

截止2009年底,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和突破性进展。煤炭行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技术现代化、产权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基本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矿井数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平均单井规模提高到年产100万吨以上,煤炭工业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

这场全国瞩目的山西煤改不仅提升了山西省煤炭行业抗风险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能力,有效地改善了煤矿安全保障程度,煤矿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据统计,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0.902下降到2009年的0.328,今年1至9月为0.2412,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兼并重组整合真正开创了山西煤炭工业科学发展新篇章。2010年,立足于新的发展基点,全省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煤层气(瓦斯)抽采和利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煤炭工业真正成为了全省转型和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山西煤炭转型进行时

正是有了政府坚强的后盾,30多年来,山西煤炭行业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狠抓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推广煤炭生产洁净化,煤炭洗选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动力煤、炼焦精煤、高炉喷吹煤等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比重不断上升。煤、电、油、气、化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一个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正在悄然崛起。2009年全省煤炭行业实现非煤销售收入1281亿元,同比增长26.58%。其中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实现非煤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49.36%。

在潞安集团,可以看到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矸石和瓦斯进行发电,富余电量用于发展电石乙炔化工及多晶硅产业,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乙炔化工产生的电石渣用于生产烧结陶粒、水泥及砌块等新型环保建筑材料,贫瘦煤、瘦煤、气煤和焦煤进行炼焦,对焦化厂的副产品焦油和粗苯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各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同时还看到通过煤炭气化多联产发展煤基合成油等,真正做到了把煤炭“吃干榨净”。

像这样的循环模式,山西还有塔山循环模式、西山洗中煤发电循环模式、晋煤绿色循环模式等十多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除了“煤炭”本身,山西实现工业新型化的另外一条重要路径是做强做大煤炭相关产业。一是依托煤机制造优势,围绕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转变,实现由煤炭装备买入省向制造省输出省的转变。二是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经济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三是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

11月5日,壶关县与山西三元煤业有限公司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签约总投资240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的煤炭原位气化项目。同时,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也与北京大学签订了地下煤炭原位气化技术服务合同。该项目计划用地下气化技术制造氢气、甲烷及其他煤气产品,最终进行地下气化煤气联合循环发电、合成氨、合成二甲醚、合成油、提取纯氢。该项目的实施完全符合建设新能源基地的要求,体现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要求,是山西实施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气化山西、净化山西的又一个亮点。

转型之路,希望所在

根据规划,“十二五”山西的GDP总量、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都将实现翻番。“这是一个宏伟的设想,也是一个通过努力拼搏完全可以实现的理想。”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

负重转型的山西能否实现这种跨越?这种跨越式发展又能否真正解决山西固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否扭转?

这一痼疾实际上早已引起省委、省政府重视。在2009年山西就连续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包括煤、焦、冶、电等传统支柱产业,还包括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今年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

山西的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要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

与此同时,随着全省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省内“煤老板”估计有数千亿元的资金从煤炭领域退出,这笔庞大的资金该往哪里投?转型中的“煤老板”该如何选择适合投资的项目,或更好地渗入高新技术等领域?政府还需要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加大力度,真抓实干,真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国家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先后与山西省签订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在“十二五”期间在山西集中建设一批煤电外送产业基地和煤气电化运循环经济产业园,五大电力集团将在山西投资5000亿元,进一步延伸煤电合作。这些项目的落实,将有利于山西省加快煤炭资源的本地转化,提升煤炭资源附加值,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煤层气、风电、太阳能、以及水电加速融入能源图谱,山西创造能源的方式正逐步向多元化拓展,由此可见对中国的能源市场格局产生新的影响。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表示,未来五年,山西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山西能源中心”的建设上,建设以煤基产业为核心的能源中心,以此来扶持综合能源基地建设。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地认为,山西要建设综合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基地,就要跳出“唯煤”思路,围绕煤炭,着力实现煤炭经济的综合高效发展。未来5年,山西省将在加快晋北、晋东、晋中三大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煤炭加工转化,发展电力、焦炭、煤层气和焦炉煤气、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等综合能源产品,大力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煤-电-铝、煤-铁-钢(铸)、煤-焦-化等多种产业链条。

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矢志不渝的毅力,在三晋大地上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转型跨越发展行动,努力实现黑色资源到绿色发展、地下资源到地上资源同时利用、煤炭资源变为产业资本的转型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创造美好新生活。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5

今年以来, 面对政策调整频繁、经济形势复杂、市场变化快速、同业竞争激烈、客户需求多元化等多重挑战与压力, 积极应对危机挑战, 抓住机遇, 迎难而上, 经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截至6月底, 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全辖本外币资产增幅、存款增长率在五大行中名列第一, 贷款增长控制在限定规模内, 经营利润同比增长39%。整体而言, 山西省分行主体业务增长快于总行任务进度, 高于当地同业水平, 优于系统平均水平, 实现了“跑赢大市, 争先进位”。

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山西省分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正确处理国家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对信贷规模的硬约束和山西“综改区”建设以及转型跨越发展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 充分发挥交通银行综合化经营优势, 通过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手段, 积极将资金引入山西, 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2010年, 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与山西省政府及七家省重点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进一步加大了对山西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以来, 主动对接山西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新增贷款主要投向煤炭、交通、电力、铁路、煤化工、装备制造和地方“名特优”企业, 上半年累放贷款160多亿元。2010年, 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获得山西省政府颁发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奖”、获得人行太原中心支行颁发的“山西省保增长、调结构投向奖”。

发挥优势融入资金。今年以来, 充分发挥交行综合经营优势, 通过交银租赁, 累计为山西大型煤炭集团融入资金11亿元;通过国内知名租赁公司, 为山西交通建设融入资金25亿元, 有力支持了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

通过创新融入资金。面对山西获批综改区转型跨越发展资金需求量大和信贷政策收紧的矛盾, 成立了山西省分行创新业务委员会, 由一把手任组长, 大力发展新兴业务, 通过租赁、信托、资产池、一对一理财等创新业务引入资金47.3亿元。

发展基础持续改善转型业务发展快速

在金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 金融服务不仅仅是吸纳存款、发放贷款, 银行业更多的是要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赢得客户, 正确处理“当前发展”和“未来转型”的关系。在继续发挥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 大力推进转型业务的发展。个人资产业务方面。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与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创新服务品种, 深化服务内涵, 充分利用总行推出的“天添利”、“至尊系列”等产品, 稳定客户资产;根据客户个性需求, 利用总行“资产管理”为高端客户定制理财产品, 不断吸引客户他行资产。

零售业务方面。继续加快零售业务的发展速度, 坚持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零售业务倾斜, 以“私人银行”、“沃德财富”和“交银理财”为龙头, 大力发展个金业务, 未来五年内储蓄存款、零售信贷在各项存、贷款业务中的占比要努力达到合理区间。

中间业务方面。围绕总行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 积极培育和深入挖掘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 加速财务顾问业务的拓展力度, 特别是加快兼并债券承销、IPO项下财务顾问业务的拓展力度, 进一步加强与信托、资产管理公司、基金、银行等同业机构的合作, 促进我行新型理财、银团贷款、同业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发展, 实现中间业务快速持续增长。

电银业务方面。根据总行“三位一体”的网点建设要求, 提速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大力发展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特别是网上银行, 电子银行业务整体分流率达到61.1%, 在电子交易市场再造一个山西省分行。

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发展质效保持稳定

稳健致远是交通银行始终坚持的经营理念。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激烈的同业竞争, 山西省分行始终坚持防范风险不放松, 风险控制成效显著, 通过了经济金融复杂环境的“实战”考验。

不良贷款成功双降。今年以来, 通过继续发挥“贷后管理示范行”的先进做法, 着力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房地产、亏损及潜亏企业等的风险排查力度和频度, 全面评估已授信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趋势、企业经营财务变化、授信条件的落实、抵质押物变化情况等, 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上半年全行未发生一笔新的不良贷款。同时, 将资产保全工作前移到监察名单客户, 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公共贷款清收力度, 成功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双下降。

操作风险防范有效。健全并坚持“本人、原件、面签”的会计工作制度;落实会计主管“四眼原则”;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 修订会计主管、副主管委派考核办法, 确保了会计安全营运无重大差错事故。

案件防控成效明显。在今年案件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山西省分行始终坚持“打压、群防、震慑”的案件防控工作方针;着力深化“制度+科技+督查”的案件防控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案件风险集中专项治理。同时, 认真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及时消除案件风险隐患, 确保了上半年无任何案件。

发挥经营优势特色竞争实力不断提升

只有抓稳、抓准银行业发展的增长点, 银行的发展态势才有可能保持稳健长远。

财富管理特色越来越鲜明。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 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始终发挥传统业务优势, 不断开拓新兴业务, 致力于为大众客户提供快捷标准化的优质服务, 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差异的优质服务。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形成了产品覆盖全面, 科技手段先进的业务体系, 可全天候提供本外币、对公对私、国际结算等服务, 基本满足了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结算、理财、融资和代理等需求。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专注于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公司业务方面的“蕴通财富”、在个人业务方面的“沃德财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领汇财富”、在中小企业方面的“展业通”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一站式、一揽子的优质高效、快速融通的金融服务。

主体业务得以又好又快发展。山西省分行全力贯彻“一把手抓存款、全行抓存款、全方位抓存款”的存款工作机制, 制订了“挖掘大客户、提升老客户、开好新客户”的客户拓展策略, 业务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截止6月末, 人民币各项存款较年初增长89.3亿元, 增量排名位列系统第十, 任务完成率居系统第一。在山西13家主要商业银行中, 山西省分行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幅在山西同业名列第一。

经营效率在交行系统内名列前茅。截至2011年6月底, 山西省分行的网均资产、人民币存款和经营利润、人均资产和人民币存款等项指标在总行系统名列前茅, 在山西同业名列前茅。

服务质量在系统和当地名列第一。2010年, 山西省分行的服务综合得分在交行系统名列第一, 受到交行系统认可, 先后有近30家分行组队来观摩探讨。2010年, 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评比中, 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3家支行成功入选;在山西省银行业协会组织的“文明规范服务百佳示范单位”评比中, 多家支行榜上有名, 占到全部支行的20%。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6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一) 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目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 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需求旺盛, 在市场需求刺激下, 资源型产业始终在山西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2001年到2011年, 采矿业增加值从146.28亿元增加到3835.74亿元,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9.27%提高到63.44%, 同期, 与采矿业密切相关的原材料产业, 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 实现工业增加值由154.82亿元增加到1245亿元;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工业增加值由79.76亿元增加到295.01亿元。2011年末, 上述三类产业组成的资源型产业家族, 合计工业增加值达5375.75亿元, 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91%, 占到地区生产总值47.84%。

(二)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步伐缓慢

山西长期片面发展以资源型为主的资源型经济, 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使山西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居高不下, 造成山西产业结构失衡、粗放、低效, 产业发展绩效也十分低下, 严重地影响着山西的经济转型发展。2011年山西省GDP中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5.7%、59%、35.3%, 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基础脆弱, 种植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第二产业超重型特征突出, 优势产业单一, 产业关联度低。二是产品结构初级化。原煤、生铁、建材等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产量占全省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0%以上, 大大高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 产业技术装备落后,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足5%。

(三) 资源性产品长期以来占据着山西省区域贸易的主体地位

从国内贸易情况看, 山西省能源外调量逐年上升, 2011年能源外调量达到58887.3万吨标准煤, 其中原煤外调量达42608万吨标准煤, 占到能源外调量的72.4%, 电力外调量达2761.1万吨标准煤, 占比为4.7%, 洗煤外调量达7199万吨标准煤, 占比为12.2%, 焦炭外调量达6319.3万吨标准煤, 占比为10.7%。

从出口情况看, 长期以来, 资源性产品在我省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山西的出口产品以煤焦等矿产品和不锈钢、金属镁、玛钢等金属及其制品为主。2011年, 山西省海关出口总额为54.28亿美元, 其中贱金属及其制品为19.76亿美元, 占36.4%, 矿产品出口额为13.05亿美元, 占24.04%,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产品为4.13亿美元, 占7.61%, 石料类非金属矿物产品2.48亿美元, 占4.57%, 这些资源性产品出口总量分别排在全省海关出口量的第一、二、四、五位, 并且与进口额相比占有明显优势。

二、山西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过多地集中于资源型行业

从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看, 主要集中于资源型行业及其相关行业, 导致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市场导向不够。截止2012年末, 山西省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3320.74亿元和966.05亿元, 居全省金融机构行业贷款总量的第一位和第五位。此外, 资源型产业以其强大的吸引力, 支配着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向, 影响着相关辅助部门的发展特征, 形成了一批服务于资源型产业的行业, 如交通运输业、矿山及洗选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等。金融服务于经济, 这种经济要素的流向也影响着金融资源的流向, 2012年末, 全省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这五个行业合计贷款余额为8436.57亿元, 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67.61%。从新增贷款投向看,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分别有60.07%、69.9%、61.59%、89.5%的新增贷款投向以上五个行业。

(二) 资源型行业的信贷集中的挤出效应

由于资源型等资源型行业具有高利润、高收益特点, 金融资源过多集中于这些行业, 导致了对其他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挤出效应。例如, 2012年, 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向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为-1.14亿元, 投向教育行业的为-1.03亿元, 投向卫生和社会工作业的贷款为-0.35亿元, 三项贷款较年初下降2.52亿元。

(三)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直接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目前山西省的融资结构中, 间接融资的比重远远大于直接融资, 2012年, 山西省融资总量为2796.96亿元, 其中金融机构的贷款新增额为1926.35亿元, 占68.87%, 直接融资额占到融资总额的比重为31.12%。从上市公司情况看, 2010年山西省股票筹资额为52.61亿元, 占到直接融资总额的6.04%, 而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可转债融资比例很低。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量为818亿元, 占直接融资总额的93.9%。总的来看, 企业并没有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效地利用起来, 直接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三、金融支持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协同配合, 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一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 形成良性的动态调整配合机制, 以便更好地发挥综合宏观调控作用。二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首先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作用, 把政策意图传递给金融机构, 从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其次, 财政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产业转型风险补偿、技术改造基金等方式, 对支持产业转型的金融机构给予合理的补偿, 引导金融机构参与转型发展的积极性。最后, 要将两方面的政策工具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二) 加强信贷投放政策引导, 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人民银行要强化引导, 积极制定符合区域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指导意见和措施, 加强窗口指导, 充分利用政策提升对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 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发展的信贷投量, 提高金融支持力度。同时, 要发挥再贷款政策对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优化, 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实现金融性投入有较大增长

一是稳步发展货币市场, 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二是完善企业上市推动机制, 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 加快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对现有已经上市的公司, 要鼓励其加大项目储备, 充分借助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多种资本操作方式, 吸收本区域及跨区域的优质资产, 做大做强上市公司, 提升公司资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有力发挥上市公司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 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助推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7

一、实践与探索:以转型为主线, 打造介休经济升级版

(一) 介休经济转型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介休转型, 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大势。2015年, 介休市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三个指标在晋中市十二个县市区中分别排名是:第二、第三、第三, 而这三个指标的增速的排名均是第十位;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这三项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三、第一位, 增速排名分别是:第十一、第十一、第六位。可以看出, 本年度介休市经济呈现出总量排名靠前, 增速阶段性下降的发展态势。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中, 介休属于成熟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可以有效提取转型资金, 并能进行资源开发的环境治理和保护, 作为成熟型的资源型城市, 当前是介休市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期。

(二) 介休经济转型的成效明显, 并逐步形成独特路径

1. 以产业转型启动经济转型。

实施“产业转换+产业延伸”的复合模式。一是努力将农业发展成为介休新的主导产业。自2011年以来, 介休先后引导60余户工商大户投入15亿元巨资, 建成百亩以上规模精品种植园区40个, 形成龙凤3万亩核桃种植基地, 25万个生猪养殖企业。农业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2%提高到了2014年的3.9%。二是循环经济进由企业内部循环向园区内循环, 新兴产业势头强劲。第一, 以煤为基, 形成了5条完整的产业链。以煤炭焦化为起点, 形成了煤炭-炼焦-焦油加工-碳素-碳电极产业链、煤焦油-集中加工-工业萘、二蒽油产业链、焦炉煤气-甲醇-二甲醚、醋酸产业链、是焦化粗苯-精制-焦化纯苯、甲苯等产业链。第二以生铁为起点, 形成了生铁-钢坯-高线、H型钢-钢结构的产业链条。近年来, 在介休十大百亿产业结构布局中, 机械装备、新材料、电力、高端建材、轻型飞机等新兴产业的势头明显优于传统煤炭、焦化产业, 以青云集团超轻型直升飞机项目、安晟公司泡沫陶瓷保温材料项目以及博创公司高纯纳米氧化锌项目成了介休工业转型应用高新技术的代表项目, 并且, 此三项目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均具有专利。三是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 介休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7亿元, 同比增长9.1%, 张壁古堡展开堡内主要文物景观修复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张壁新村建设完成, 全部搬迁入住。

2. 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转型。

一是通过遴选提升项目。介休在项目审批时坚持资源项目限制上, 新兴项目扶持上, 农业项目倾斜上, 利民项目垫资上的原则。综合考虑项目产业层次, 发展前景、市场规模、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要求, 对项目进行筛选, 将余热余压发电、垃圾处理、低热值煤利用、生物质循环利用等投资不多的环保项目, 列为重点项目全力扶持。二是通过自身培育项目。介休市项目建设的落脚点是依靠自身构筑地方工业优势产业群, 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 为扩大对外合资合作, 引进培育项目搭建了平台。

3. 以创新机制体制来保障经济转型。

一是包扶推进机制。出台《开展项目推进攻坚年活动实施意见》、《重点工程项目六位一体目标任务考核办法》, 书记市长带头, 四套班子包扶, 月调度、月考核、月排名, 特别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实施现场办公, 明确责任人员、办结时限、具体要求, 现场解决问题。二是激励奖励机制。出台《转型综改项目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拿出6000万元支持重点转型项目。三是金融服务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建立辅导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融资, 采取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打造城投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两个平台, 积极支持信用联社改制商业银行, 推动凯嘉集团上市, 今年, 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70亿元, 比年初增长10%。四是用地管理机制。利用增减挂钩、扩权强县、矿业用地改革等政策增加用地指标, 在完成年初700亩土地指标的基础上, 全年供地68宗2702.8亩, 其中, 盘活存量用地136.13亩, 通过矿业用地改革新增建设用地1247.07亩。

二、困惑与挑战:介休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 介休经济的超重结构更为刚性

介休在较长期的资源开发中, 付出沉重的资源代价的同时, 其超重的结构矛盾也比周边县区表现地更为刚性。2014年, 介休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2:66.6:30.2, 而煤占GDP总量的27.6%, 焦炭占GDP总量的15.7%, 钢铁占GDP总量的14.0%。 (见表1)

单位 (%)

介休市超重型的产业结构, 是资源禀赋的产物, 也是市场需求导向的结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 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能源材料市场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 但总体上对能源材料的需求是持续的。特有的要素禀赋和良好的市场预期, 决定了介休调整产业结构的艰难, 也直接导致介休超重的结构矛盾也更为刚性。

(二) 接续产业尚未形成

近年来, 从储备项目和新上项目的情况看, 介休市新型产业的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特别是重点打造的青云飞机项目、中加重工大型锻件项目、安晟陶瓷保温材料项目、博创纳米氧化锌项目等为代表的转型产业一直处于建设周期, 即使部分投产也由于受市场波动以及固定资产抵扣等政策影响, 至今一直体现不了税收, 预计这些转型项目、新兴产业一到两年内仍然不会有大的突破, 经济效应不会有大的成效, 新型接续产业没有形成。

(三) 要素制约问题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

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 土地、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土地是介休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但是介休市企业土地存在的共性问题很难解决;其次是环境制约影响大, 介休市的工业园区需要实施移民搬迁, 但由于刚刚起步, 进展不快, 导致一些转型企业不能投产运行;再次是人才储备方面有差距, 由于区域的影响, 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低, 出现了引进人才困难, 留住人才更难的问题;最后是企业融资非常困难, 有的企业因缺乏资金举步维艰。有的企业家手持巨资, 却没有投资项目, 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没有被很好的运用起来。

三、思考与启示:资源型的县域经济如何转型

(一) 以抓铁留痕的力度, 明确转型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打好介休经济转型攻坚战, 把转型确实落到实处, 需要明确介休经济转型的措施, 具体来说, 就是要定步骤、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限。定步骤, 就是要对全市的经济转型的进度有宏观的把握, 何处需疾走, 何处要缓行, 对转型进行的程序和次第要有科学研判、考量, 明确分几步走。定目标, 分解细化目标, 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大话空话;必须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不能无法衡量和评价完成进度。定任务, 就是将完成具体目标必须要做的事情逐项确定。定措施, 就是将完成具体任务的办法逐条拟定出来。定时限, 就是将完成具体目标和任务的时间明确起来, 不能拖延。

(二) 着力将以煤为基的化工业、制造业培育为新的主导接续产业, 进行优势转化, 实现优势再造

首先, 这种资源型特色是以煤为基点、基础, 是资源型地区的最大优势, 可以说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实际, 而且能够获得比卖原煤高数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附加值, 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其次这种产业相对于技术密集型煤焦产业而言, 是一种劳动力密集的产业, 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就业机会, 可以实现劳务输出向就地转化的转变。三是发展以煤为基的化工业、制造业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与沿海、沿江相比, 介休市的工业化水平还相对滞后, 剔除煤焦等GDP份额, 制造业比重还是较低。现在、沿海、沿江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想中西部广泛转移, 介休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四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以煤为基的化工业、制造业是个互促互进的共同体。传统产业向制造业找归宿、制造业向传统产业找优势。

(三) 金融支持、金融推动, 为经济转型资金提供支撑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直接转型成本应该至少包括五个方面:1.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形成成本;2.接续主导产业的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成本;3.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成本;4.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5.城市建设成本。这些巨大的成本从何而来?笔者认为:除了千方百计吸引外部资金外, 还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推动。首先,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转型城市, 介休在融资方面首先要发挥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努力调动金融机构主动服务、创新服务的积极性。其次, 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部和民营企业特色柜台, 为企业转型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再次, 要参照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政府引导性基金, 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作用,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基金中来, 发挥好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带动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

(作者单位:中共晋中市委党校)

摘要: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济转型是当前资源型县域发展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介休市2015年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探求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转型路径。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8

学习习总书记视察西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西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要走在前列月日至日,总书记的西之行,至今在全国反响强烈。

考察调研期间,总书记的忙碌身影和蔼笑容亲切话语不仅刷爆了西的朋友圈,也鼓舞着全国人民。

从总书记考察调研的时间节点路线图和内容安排上看,至少给我们以五方面的启示与鞭策。

一是不忘初心,向英雄土地老区人民和革命先烈致敬。

在建党周年时,总书记号召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的长征。

西是革命老区,有着不朽的太行太岳和吕梁革命精神,总书记这次西之行,从北京直抵吕梁,随后驱车到兴县参观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看望革命前辈,并讲:“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为革命成功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不能忘记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为建立新中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同志们。

”彰显了党中央不忘初心,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坚定决心。

二是执政为民,走好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里。

抵达吕梁后,总书记当天下午就马不停蹄地到深度贫困的岢岚县赵家洼村,总书记沿着崎岖不平的土路,走家串户,像走亲戚一样,一家一户去看望特困乡亲,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生产和困难情况,给大家加油鼓劲,告诉乡亲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现在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

芝麻开花节节高。

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增强了人民群众坚定信念跟党走和脱贫致富的决心。

三是关爱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锻炼培养干部。

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西这块热土上,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干部。

近年,党中央做出决定,向基层派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还建立了村官制度,这成为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的组织举措。

为此,总书记考察调研期间,特地入村看望扶贫工作队队员,勉励他们要深入农户扶贫助困,特别强调要在农村基层锻炼干部发现干部培养干部。

总书记的关心,让广大的基层干部清廉勤政为民的信心倍增。

四是转型发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西是资型省份老工业基地,如何抓住历史新机遇,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创造?总书记在太原考察了两家老工业企业,他希望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司用好我国交通发展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创出更大的天地。

在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司,总书记强调要强化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让他们既有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的获得感。

这对西转型发展是重要的鞭策与鼓舞。

五是脱贫攻坚,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

考察调研期间,总书记在太原召开中西部地区省区一把手位深度贫困地区的市州和县旗党委书记参加的脱贫攻坚座谈会,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

脱贫攻坚本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座谈会为下一步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党的华诞即将到,脱贫攻坚进入攻克坚中之坚阶段,全党全国正在迎接党的“十九大”,可以说,总书记西之行是在一个重要时期关键时间点的一次重要考察,既是对西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的支持,也是对全党全国坚定决心攻坚克难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一次再动员。

西作为总书记直接考察指导的省份,更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各项指示要求,鼓足干劲,将西的事情办好,打好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这两个硬仗。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致力于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

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哦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9

陕西省目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三十余所。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曾指出当前陕西高等教育存在“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亦不例外,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新的形势,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为切实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实现地方院校的有效转型,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 在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需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认真领会转型精神, 积极主动探索转型思路

教育部出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见,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高校恐惧不安, 认为转型是将本科院校降级为职业院校或专科层次的技术院校。2014年6月, 互联网上突现“XX省本科降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 众人争相转发, 一度引起社会热议。其中“陕西本科将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广为流传, 相关院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惶恐不安, 四处辟谣。为此, 陕西省教育厅官网也特意发文辟谣。可见, 许多人将高校转型发展简单地理解为“降级”。实际上,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笔者认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最关键是观念的转型, 需要让大多数人意识到转型不等于放弃, 转型不是全盘否定, 转型不是简单的本科降级为专科;转型的重点是突出应用性;转型的目的旨在改变“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因此, 当前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读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内涵, 并将其广泛传播, 借助新闻媒介等, 让广大师生和亿万群众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目的与实质。同时, 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更多院校结合自身实力, 积极探索转型的思路与方法。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主动探索转型的思路, 助力于高校转型发展。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陕西各地市都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地域文化优势, 选择合适的定位, 建立与地方政府全方位的协同机制, 实现各高校专业间的错位发展。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师范生、强化师范生技能培养;综合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分层次, 分方向加强学生技能培养, 大一、大二年级着眼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大三、大四年级可以分若干个层次、多个方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非一味“求全”“求大”、追求“宽口径”和“广适应”。

大学应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地方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应助力于地方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近年来, 依托中文学科组建的陕西 (高校)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极大地提升了中文学科的综合实力, 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研究。鉴于此,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应与地方文化建设紧密联系, 着力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 培养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陕西省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陕南、关中、陕北之间存在文化共性, 也存在文化个体差异。各地方院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文化资源, 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密结合, 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等。例如, 陕西理工学院侧重汉水文化研究、安康学院侧重秦巴文化研究、商洛学院侧重商洛文化研究、渭南师范学院侧重秦东文化研究、榆林学院侧重陕北文化研究、咸阳师范学院侧重长安文化研究、宝鸡文理学院侧重关陇文化研究等。高校将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紧密联系, 把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培养一批扎根西部, 面向基层, 致力于当地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

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比重, 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许多毕业生“高分低能”, 动手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弱, 与社会期望值相距甚大。专业转型和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质量的灵魂是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必须审视存在的问题, 重新定位, 必须重视培养的过程与质量。以师范专业为例, 第一, 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做到“量”与“质”的统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积极性与985、211高校不能同日而语, 地方高校应根据生源状况, 因材施教, 制定一系列措施, “逼”学生成才。如规定必读书目、划定背诵篇目等, 定期检查, 及时督促。第二, 加大师范生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三笔字”、普通话训练, 开设绘画、音乐理论等艺术素养类课程, 开设多媒体课件与制作等教育技术类课程, 围绕这些课程, 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如讲课和说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三笔字”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和辩论比赛等, 以活动促教学, 以教学带活动, 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 改变单一的理论课程,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努力探索课堂训练、校内实训、校外短期和长期实训等相结合的“三大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第四, 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

更新专业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评价考核方式

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更新固有的培养模式。师范专业可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工作, 尝试双导师制, 实现“校校对接”;综合性专业可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培养, 实现“校地对接”。彻底终结“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案讲授一生”的历史;让“学生几本教材、几支钢笔, 上课记记、考试背背的时代”寿终正寝。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负责人必须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管, 重视培养质量的落实。

专业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考核评价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固有的考核方式, 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试前熬夜突击, 狂背数日便轻松过关, 于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学习的风气。如果不根除这种风气, 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不能再唯试卷成绩论, 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再唯期末考试定胜负, 应该根据课程需要, 开展多次形式多样的测试, 综合考量学生的成绩。通过考评方式,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评机制, 迫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 加强专业技能的习得。

山西省转型发展问题 篇10

1. 服务品牌

服务营销是企业先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 为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要而在营销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活动的组合。服务营销的研究分为服务产品的营销和顾客服务营销。

2. 服务质量

质量就是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或者是同行对提供的服务的认可度, 服务质量区别于实物产品的质量, 它具有主观性, 过程性, 整体性的特点。服务质量就是态度、技术、责任心、硬件、管理、亮点、投诉、差错8个要素的总和。因此, 服务质量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而其中投诉、差错是负数, 应该越小越好, 越小说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就越高, 就越容易得到顾客的认同与赞美。

二、山西省服务性企业的现状分析

公司虽然都成立不久, 但是就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销售业绩越来越好。但是, 公司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缺陷与不足, 阻碍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比如, 企业的服务营销理念滞后, 企业未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去更新自己企业的经营理念等。

三、山西省服务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员工素质低下, 服务不标准

山西省服务性企业的现有员工能力和素质普遍较低, 大部分是高中学历, 本科及以上学历都很少, 并且没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导致素质普遍较差。

2. 企业提供的服务存在相似性

企业的服务存在相似性是指企业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 并没有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而且价格特别高昂, 并不适合所有的顾客。

3. 服务品牌的意识不强

山西省服务性企业对于创建服务品牌的意识不强, 并未真正意识到服务品牌的重要性。

四、山西省服务性企业服务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就应该对人员进行培训, 进行素质教育, 企业的销售人员与每一位顾客进行近距离的接触。

2. 提供差异化服务

首先, 要对市场进行细分, 把不同需求的顾客区分成不同的市场, 而每一个市场都有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其次, 就是选择目标市场。企业还处于成长初期, 应该先选择低档市场的顾客来作为销售对象, 出售物美价廉的产品。最后, 进行市场定位, 确定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竞争地位和企业形象。

3. 加强企业的服务品牌意识

要加强企业的服务品牌意识, 不仅要加大宣传力度, 多做广告来大力宣传企业, 使更多的人认识山西省服务性企业,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也要多做一些慈善事业如“希望工程”等事业, 帮助企业树立形象。

摘要:实施服务营销已经成为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通过对山西省服务性企业的营销策略的研究, 为企业实施服务营销策略提供营销策略建议, 使山西省服务性企业等为代表的服务性行业更好的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为服务性企业的服务营销提供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服务性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营销,问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洪涛.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20-125.

[2]吴健安, 郭国庆, 钟育赣.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00-107.

[3]李晓.服务营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56-58.

[4]佩恩, 郑威仪.服务营销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8:39-45.

[5]陈祝平.市场调研与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120-124.

[6]初春.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管理评论, 2010 (2) :30-35.

上一篇:社区安防论文下一篇:比较试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