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安全转运七篇

2024-05-01

院内安全转运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

本组患者256例, 其中男145例, 女111例, 年龄7个月~83岁;根据意识障碍程度[3]分为嗜睡36例, 意识模糊45例, 浅昏迷65例, 深昏迷110例,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例, 脑出血例, 脑瘤例, 多发伤例。

1.2 转运目的

做CT、MRI检查134例, 急诊手术80例, 介入治疗30例, 转出12例。

1.3 转运中的并发症

静脉通路堵塞2例, 瞳孔变化4例, 氧饱和度下降6例, 呕吐2例, 癫痫发作1例, 呼吸骤停1例。

2 安全护理

2.1 转运前的护理

2.1.1 转运前风险评估。

意识障碍病人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 转运途中可能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主管医生要对患者病情做全面评估, 是否转运持慎重态度, 尽可能做床旁检查, 而诊断性检查、治疗、手术为必须的话, 应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告知其可能的风险及所做的准备, 从而减少纠纷。护士在运送病人前准确地综合评估病人病情是安全转送的关键。意识障碍伴有窒息、癫痫、休克、脑疝者严禁搬动。所有病人转运前当班护士必须对病情充分地了解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的意识状况、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道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潜在隐患等。根据评估的情况, 做好相应的准备。

2.1.2 转运前的病人准备。

首先,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自我介绍, 解释转运的目的及必要性, 取得他们最大的配合。其次,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 检查人工气道是否固定牢固, 以防转运途中不慎使导管滑脱。防止窒息和误吸, 保证充足的供氧。运送前吸尽气道内分泌物, 防止窒息的同时, 避免痰液潴留影响肺CT检查结果。及时去除引起颅高压的因素, 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剂控制烦躁, 妥善约束, 以防途中拔管、坠床, 有颈髓损伤的病人应用颈托固定。另外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连接紧密、妥善固定, 防止扭曲、受压、脱出。药物输入匀速正常以便转运时不间断治疗。

2.1.3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准备不同的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地西泮、甘露醇等。同时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等, 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

2.1.4 加强与检查科室及手术室的有效沟通及协调。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对方做好相应的准备, 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病人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 以减少等候时间, 为病人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2.1.5 转运人员的要求。

护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关系到病人的安全[3]。危重病人的转运除了一般工勤人员外, 还要有具备现场心肺复苏 (CPR) 技术的医师、主管护士共同前往, 且有一定抢救经验和应急能力。运送途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处理, 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2.2 转运过程的护理

2.2.1 病人意识障碍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病人取安全舒适的体位, 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 尽可能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和误吸, 及时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 防止扭曲、受压、滑脱;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转运途中要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以便抢救时用药。

2.2.2 认真做好交接班。到达接收科室后, 与相关人员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等。

3 小结

意识障碍病人院内转运可能导致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 甚至加重病情, 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 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 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成功地运送对降低意识障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89.

[2]邓惠萍.急诊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7) :804.

院内安全转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 男44例, 女36例, 年龄6~91岁, 平均 (54.90±14.34) 岁;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 男47例, 女43例, 年龄16~98岁, 平均 (55.05±15.56) 岁。疾病谱包括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心肺复苏术后及其他。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急诊科人员构成、转运原因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为平车常规护送。观察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1.2.1 进行风险评估

转运前做好充分的病情评估, 系统地收集病情资料, 评估危重患者是否具有转运条件, 需要由主管医生权衡, 护士评估和了解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患者的异常化验结果是否已得处理;充分评估和预见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性安全隐患, 并做好应急处理的用药, 必要的急救设备等。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诊断检查或治疗为必须时, 由主管医生随同。低年资护士在评估不确定的情况下, 请当班组长协助评估。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发生的意外, 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履行知情同意权。

1.2.2 完善转运流程

(1)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急诊科是一线工作岗位, 临床医护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转运是否顺利[4]。针对护理操作技能做培训, 确保护理人员在转运工作过程中, 能遵守相应的操作流程, 对交接要求做明确处理。培训后行定期考核, 护理人员在考核过程中对患者抢救过程行模拟练习, 确保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任何的突发情况都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 转运前预处理。对高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前和转运中预处理是降低风险, 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5]。转运前对气道内分泌物及误吸物的清除, 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 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扩容, 心衰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微泵调整, 颅内高压患者的脱水剂的使用, 骨折部位的固定等。开通绿色通道, 急诊患者优先检查, 避免延长患者等待时间;转运患者前事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 应告知诊断、性别、年龄、神志、特殊管道和特殊用药、需准备急救物品, 接听电话者为当班护士, 接收科室获信息后应立即做好床位、氧气等准备。 (3) 转运途中若发生病情变化, 应沉着冷静, 在积极采取对症处理的同时, 正确指导陪同家属协助抢救, 并积极寻求救助。一旦患者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 可以推到就近科室, 取得配合和抢救的时机[6]。 (4) 转运后到达目的地, 做好床头交接, 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皮肤情况等, 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后方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

转运并发症, 包括输液管道脱落、堵塞、供氧中断、心搏呼吸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坠床等;转运时间;转送科间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1.11%, 平均转运时间 (12.34±3.45) min, 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 (17.78±4.34) min;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8.89%, 转送科间满意度97.78%, 高于对照组的82.50%和81.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虽然途中只有几分或十几分钟, 但转运重症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 而是一个监护、治疗的过程, 是急诊急救工作的延续[7]。随着急诊患者情况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 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而加重病情, 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呼吸和心博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疮形成等[8]。转运过程中上述不安全隐患的存在及患者、家属的直接监督及患者患病后的情绪改变, 使得工作难度加大, 其中也极易产生医疗纠纷[9]。

医院应该对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制定培训方案, 针对护理操作技能做培训, 确保护理人员在转运工作过程中, 能遵守相应的操作流程, 对交接要求做明确处理, 从而有效提高交接能力, 可在培训后, 行定期考核, 护理人员在考核过程中, 对患者抢救过程行模拟练习, 回答专业中的理论问题, 确保护理人员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能将其应用于操作过程中, 熟练做抢救操作, 并保持绝对的条理清晰, 确保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任何的突发情况, 都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10]。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 加强道德教育, 帮助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要求[11]。在安全转运过程中, 减少差错是关键, 患者开始进入急诊科后, 需建立起完整的记录表, 其中需要完善患者的各项检查、治疗、护理措施等, 对于知情谈话、患者家属签字等都需要记录仔细, 可作为治疗的相关依据, 也是在院内转运中, 完成交接不可或缺的一项步骤。在行院内转运过程中, 应当以患者为核心, 除对安全转运做强化管理外, 病区护士与急诊护士都需要有极高的责任心, 才能让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12,13]。本文观察组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完善转运流程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转运中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处理、转运后妥善做好交班, 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1.11%, 平均转运时间 (12.34±3.45) min, 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 (17.78±4.34) min;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8.89%, 转送科间满意度97.78%, 高于对照组的82.50%和81.25% (P<0.05) 。

院内转运是抢救急诊危重患者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救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环节[13], 因此转运患者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 有效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 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为平车常规护送, 观察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转运, 包括风险评估、完善转运流程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转运中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处理、转运后妥善做好交班) 。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1.11%、转运评价时间 (12.34±3.45) min, 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 (17.78±4.34) min;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8.89%、转送科间满意度97.78%, 高于对照组的82.50%和81.25% (P<0.05) 。结论: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能够降低转运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转运时间, 提高患者满意度。

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篇3

【关键词】 危急重症;转运;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14-02

重症医学科是收治各类危急重症患者场所,此类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随时有呼吸心跳骤停可能,这些病人也常因要进一步明确诊断或者治疗需要进行院内外转运。而院内转运可增加并發症和病死率,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1]

1 转运前准备

1.1 充分评估病情 危急重症患者的转运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无论转运前及转移中都要进行风险评估[2]。风险评估来自于医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病人的生理学参数。重症患者本身病情凶险复杂、变化快,加上途中转运可能增加不同程度并发症,途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为此护士在转运病人前正确充分综合地评估病情是达到安全转运的关键。[3]评估内容有: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特殊用药、呼吸道及潜在的安全隐患等,同时要把转运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充分告知患者家属,取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使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转运风险,并在危重病人转运同意书上签字为证,尽可能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禁止转运:心跳呼吸停止、有紧急插管指征但是未插管、血流动力学极其不稳定。

1.2 相关科室准备 确定转运后,在转运前10分钟电话告知相关科室,并详细告知病情、生命体征、特别告知所需要得特殊用物如: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气垫床、吸引器、氧气装置等。相关科室做好接收准备后才能转运,接收条件没有准备充分时不能转运。护送病人检查的话医技科室优先给予检查,同时事先通知电梯房等候转运患者,以缩短等候时间,最大限度降低转运风险。

1.3 转运人员准备 危急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要由经验丰富的救治医生和护士及护工等人员组成。转运中个别医护人员不熟悉患者病情而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途中出现相关问题,为此对参与转运的人员提出高度挑战具有严格的要求,一定要定期培训反复考核,提高转运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识别能力,更新危急重症患者转运观念,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防范由于法律观念不强而造成风险事件发生。告知家属途中可能出现问题,让其主动承担转运风险,避免转运途中患者出现意外时患方不理解而引起纠纷。危重病人转运中监护与生命支持是不可缺少的,转运人员要足以应付突发的抢救需要。如CPR技术、熟练的气道管理技术、熟练操作转运每一项急救设备,转运过程中护士娴熟的观察病情,动作有条不紊、精悍利索,并加以实施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和家属有着安全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对病情变化具有一定深远的前瞻性。

1.4 转运前病人预处理 转运前通过风险评估,准备好相应的各项工作,有助于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杜绝护理安全隐患。[4]意识清醒的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从而取得最大限度配合。对高风险患者进行一些预处理是保障安全转移关键。如躁动患者病因明确的条件下,可以采用止痛、镇静,必要时上约束带防止坠床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痰液多患者先进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舌后坠放置口咽通气管,咯血患者头偏向患侧,保持静脉路通畅,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要清空引流袋,转运前测量生命征。

1.5 急救设备物品准备 转运时各种仪器性能完好是保障转运成功重要因素[5]。各种仪器要有充足电源,保障途中正常使用。缺氧患者要携带氧气枕或者简易呼吸器,必要时携带便携式呼吸机、简易吸引器和心电监护仪,备好气管插管包和注射器等。相应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等。转运设备要求性能完好、轻巧可移动、易于固定在床边不能放在病人身上、保证充足的后备电源,达到流动式专科ICU标准。

2 加强转运中护理

2.1 熟练的抢救搬运技术是安全转运的关键 危急重症患者转运工具的选择视情况而定,有条件的直接推床铺到目的地,条件所限时可以选择推车。推床推车要动作平稳协调一致。搬运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安全体位,颈椎骨折要注意患者用颈托固定,脊柱骨折要保持躯干成一直线。有创伤患者,除非确定没有脊柱损伤,均要固定脊柱。骨折病人固定患肢防止医源性损伤,妥善固定引流管道如:气管插管、CVC、PICC、周围静脉置管留置针等,转运中要建立静脉通路,转运过程中建议用软袋包转的大输液,而非用玻璃瓶,能保持转运途中有效治疗。夹闭胸腔引流管防止气胸,夹闭头颅引流管防止气颅发生。转运时拉起床栏防止坠床,医生护士在头侧,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如神志、瞳孔、呼吸、脉搏、脉氧等,机械通气患者观察气道及呼吸机工作和氧气供应情况,输液装置是否完好有效进行。患者头在前面,上下坡时患者头在高位,尽可能地避免震荡颠簸。做好遮风挡雨防止太阳暴晒的工作,尽可能多体现人文关怀。

3 完善交接班制度

危急重患者转运到相关目的地后,与所在科室人员共同参与安置好患者体位,与护士认真做好床边交班,交班主要内容有:诊断、病情、引流管、用药情况及专科护理情况、病人心理状态,皮肤、治疗护理措施、所用药品及所剩余药品等,待接班人员全面了解病情及知晓交接内容,核对无误后在交接班本上签名后交班者才可离开。电脑信息与电子病历及时转到相关科室,CT、X片等检查报告单及化验单据一起送到相关科室,但是不能因为病人资料不前面而延误转运。

4 讨论

转运危急重症病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诊治及护理,此类病人本身病情复杂、变化快、有着生命危险,再加上途中转运,其风险无形增加,为此给转运人员提出高难度挑战,能否安全转运到目的地,能否得到进一步诊治与护理与转运人员息息相关。因此有计划、有组织、业务精悍的团队、先进的急救设备是危急重症患者成功转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邓惠萍.急诊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7):804.

[2] 王传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安全隐患分析和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10,21(6):176.

[3] 黄丽华,蔡秋琴,丁营.肾移植病人心身症状与相关因素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4,16(6):3133.

[4] 李红丽,邵力伟,刘国红.危急重病人转运的护理风险与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467-1471.

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 篇4

时间: 参加人员:

急危重症患者经急诊救治后,需转运至各检查室以明确诊断,或转运至临床科室进一步治疗与护理。途中虽短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但如果运送不当,易发生意外不良事件,如坠床.窒息.意外脱管.心搏骤停等。因此,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是一个护送.监护.治疗的过程,是急诊科救治与病房诊治连续性的关键环节。一.危险因素

1.病情因素:在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相对集中,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检测治疗设备限制和人员不足以及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患者发生危险因素,其中31%是与患者病情相关,循环系统如血压异常.心律失常.动静脉栓塞,呼吸系统方面,如低氧血症.呼吸道高压.痰液较多.剧烈咳嗽;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如烦躁.抽搐.出血.高热等,严重颅脑外伤.脑出血.心梗.心衰.心脏损伤.心包填塞易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血气胸.多发性损伤内脏损伤.宫外孕.心脏疾患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

2.转运因素:选择的搬运工具不当,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缺氧.肺动脉栓塞.颈部和肢体的损伤.骨折加重以及伤口裂开.坠床,还可造成人工气道.输液导管.胃管尿管等滑脱或移位。搬运中体位的改变也会导致监护探头 血压袖带移位,仪器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护士对病情的判断。此外,如果转运过程中缺乏人性化设计,例如:转运等待时.转运路线拥堵.无障碍设施少,都会延长转运时间,增加转运风险

3.人员因素:转运时如果没有安排合适的.足够的医务人员护送,或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熟练.工作责任心不强.在转运前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准确 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预见性不足,以及不能及时正确判断和有效处理出现的意外情况,就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4、药物与设备因素:如果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缺少可携带的监护设备和相对完善的急救设备以及药品,使医务人员不能及时持续检测病情,并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则会贻误病情。较常发生的与药品设备相关的危险事件包括:使用氧气枕使氧流量很难调节或在放射检查等过程中无人看护,使氧气不能准确或连续供给;没有配备简易呼吸气囊或呼吸囊漏气;药物配备不足,静脉通路不畅或堵塞 ;监护仪功能异常.电池电量不足.干扰.屏幕显示不清;吸引设备无负压吸引或吸引力不够等; 5.沟通因素:患者转运前转运人员未能与接受科室或患者家属沟通病情.转运的目的和风险.转运时医护人员的协调不妥当,接收科室的床单位.监护设备和吸氧吸痰装置等准备不完善,不能及时.顺利地接受治疗和监护,就会影响安全运送,甚至出现送错科室的情况;而运送人员将患者转运后,如果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交接不严密细致,使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不能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心理状态等,也会影响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二.整改措施

(一)转运前

1.风险评估

对于危重患者是否必须转运进行分析与评估,对途中患者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患者承受能力 转运人员的应急能力需全面评估。转运前对患者各系统评估。(1)循环系统评估:心率.心律.血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2)呼吸系统评估: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痰液量.性质.气道是否阻塞.血气分析等(3)神经系统评估: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等(4)机械通气患者评估: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模式与参数设定.影响呼吸机转运因素.用药情况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问题。2.转运前准备

(1)患者准备:a。转运前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气管插管患者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情况,必要时加强固定,并标定插管深度,以防转运途中不慎使导管脱落b。有气道阻塞的患者吸净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管并固定妥当c.有颈椎损伤的患者需用颈托固定好d。颅脑损伤 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准运前尽量去除增加颅内压增高的因素,控制烦躁,妥善约束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等。e。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各连接处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扭曲 挤压,清空尿袋f。选用浅静脉或深静脉留置,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并估计途中液体量是否足够g。检查呼吸机,转运前需要更换转运途中和接受单位可用的通气模式,并保持患者病情稳定h。循环功能不稳定者需积极复苏治疗,血压稳定后方可转运,转运前观察并记录意识 瞳孔 生命体征等,以便于和转运过程中病情变化进行对照

(2)家属准备: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同时将转运风险评估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或患者理解并签字同意,从法律的角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使其有思想准备,减少纠纷发生(3)护送人员准备:一般为2-3人,其中1名护士,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负责转运。转运人员应熟悉途中所应用的治疗护理措施,熟悉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及各种意外应急预案,如心肺复苏 畅通呼吸道技术 静脉留置技术等;掌握意外脱管 供氧中断 意外坠床 窒息或呼吸困难 意外心跳骤停等应急预案

(4)转运设备准备:多功能监护仪 气管插管器材 急救箱 注射泵 输液泵 简易呼吸囊 除颤仪 便携式氧气枕等,应确保功能完好(5)转运药品准备:肾上腺素 利多卡因 阿托品 地西泮等,携带足够的液体和静脉滴注用药,如果在CT MRA等检查时患者躁动可注射地西泮5-10mg。针对转运途中经常出现的颅内压增高 烦躁等,还需要增加配备降颅压 镇静镇痛药物等

(6)书写好交接内容:a.抢救记录包括患者入院主诉 阳性体征 病情和治疗 检查 护理措施等;转运前的情况及对症处理,语言描述恰当 详细 完整 客观,避免出现遗漏,一面为护患纠纷的发生买下隐患b。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单

3.转运前联络与协调(1)转运前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相应的接收准备,如:需要什么样的床单元,需准备那些急救仪器 联系好接受时间,以便患者一到即能接受检查 治疗 手术等(2)及时通知其他随行人员,如呼吸机治疗师 电梯管理人员(3)设计人性化转运路线,以快捷 不重复为主旨,尽量缩短等待 交接时间。转运前电话通知应做好详细记录 4.转运中

(1)转运中安全体位 a.意识障碍或呕吐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b.有脑脊液耳漏的患者头偏向患侧c。胸部损伤者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d烦躁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并拉上护栏e.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2)转运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

a.呕吐时,用戴手套的手或便携式吸引器吸引清除分泌物b.痰多时,用便携式吸引器或注射器连接吸痰管抽吸。C.呼吸浅慢或无自主呼吸的患者给予呼吸囊或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防止管道滑脱,参数设置尽可能与转运前相同。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应急处理

转运途中护士始终站在患者的头侧,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意识 瞳孔 面色 口唇及四肢末梢循环的改变,注意心电监护中各项指标的变化,途中如心搏骤停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同时向最近科室转运,呼叫附近医务人员组织抢救。重视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a.转运途中循环支持应采用输液泵或推注泵,确保静脉输液通畅,以便急救时用药b.有动脉留置针的患者,途中必须暴露穿刺部位,以便观察,防止滑出大出血c.转运途中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防止滑脱 扭曲 挤压。

院内安全转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FMEA小组

成立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FMEA小组,总督导和策划由大急诊科的总护士长担任,各分院的护士长、小组长和核心能力各个层级的代表护士担任组员,并进行详细的分工。

1.2 计算RPN值

RPN (risk prioritynumber)被称为风险系数或风险顺序数,它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OCC (occasion)、风险被发现的可能性DET (detection)以及风险的严重性SEV(severity)三个指标的乘积(RPN=O×D×S)。每个步骤的RPN值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1000分,其数值越大,表示潜在的风险愈严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和优化。FMEA小组通过讨论分析和评估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流程危险因素的三个指标的分值,计算RPN值。见表1。

1.3 确定优化项目

根据RPN值的高低确定前四项的失效模式为需要优化的项目,它们分别为:转运仪器、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护士安全转运意识欠缺,转运流程指引不清晰、不完善,没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团队。

1.4 护理措施

根据优化项目的内容,分析失效的原因和机理,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进一步优化改进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流程。见表2。

1.5 监测和效果追踪

在应用FMEA的分析方法对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失效模式进行改进,1年后,FMEA小组在2014年7月再次对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险因素进行讨论评估,重新计算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危险因素的RPN值,通过比较流程改进前后的RPN值,进行效果评价。

2 结果

2013年7月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四个优化项目的RPN值为1284,改进后降低为459。其中转运仪器、物品和药品准备不充分改进后RPN值由原来的384降低到90;转运安全意识欠缺改进后RPN值由原来的336降低到144;转运流程和指引不清晰不完善改进后RPN值由原来的324降低到120;没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团队改进后

RPN值由原来的240降低到105。见表3。

3 讨论

FMEA是一种系统性、前瞻性的分析方法,2001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把该理念运用于医疗行为中,FMEA的核心是医疗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评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3]。

应用FMEA改进流程是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办法,通过一年的研究努力,全面分析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存在的危险因素,客观的对流程进行改进。目前已经改进的流程有: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制定统一的转运流程指引(图1),制定《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质量评价标准》和《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记录单》,制定了根据病情分级选择转运团队的标准,增设便携式转运仪器和大科定期进行安全转运知识的培训。本次研究通过运用FMEA模式进行改进并采取干预措施明显的减少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不良事件发生,降低了转运风险,值得临床的推广。

摘要:目的:运用FMEA模式对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流程进行改进。方法:2013年7月成立大急诊科FMEA小组,根据FMEA模式的步骤,绘出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流程,小组讨论列出影响转运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计算RPN值,分析目前潜在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流程的失效模式,针对RPN值高低确定需要优化的项目,对其进行改善和优化。一年后FMEA小组再次评估讨论影响转运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并计算RPN值。结果:执行建议措施后,RPN值显著下降。结论:FMEA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降低院内危重病人转运风险。

关键词:危重病人,FMEA,院内安全转运

参考文献

[1]林涵真,危丽华,董蓉.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7):4027.

[2]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2032-2033.

院内安全转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在完成基础治疗之后进行院内转运。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47例;年龄16~82岁, 平均年龄为 (47.83±11.24) 岁;从病情症状分析, 包括多发性骨折28例、急腹症18例、呼吸衰竭27例、脑卒中16例、心力衰竭5例、酒精中毒9例、药物中毒7例。

1.2 方法

院内转运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 因此该项工作虽然历时并不长, 却要经过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笔者结合相关工作经验, 将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护理措施进行了如下总结。

1.2.1 综合性的评估和分析。

鉴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状况比较特殊, 为了充分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需要由专业医师对患者的生命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分析,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其一, 对患者是否有必要院内运转进行接下来的治疗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如果患者不存在其他的身体疾病或者是经过急救治疗后身体状况已经恢复平稳, 则没有必要马上进行转运治疗。其二, 分析患者经过抢救治疗之后的身体状况, 对患者在当前阶段内进行院内转运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由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 在进行转运的过程中, 虽然时间较短, 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危险因素, 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所以在这一阶段内, 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的主治医师, 全面分析患者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体征状况、瞳孔状况、血气检测结果等, 借以对患者在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4]。其三, 严格考察和评估转运期间负责进行看护工作的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护理水平。为了有效应对危重症患者在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类似的工作经验, 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详细记录患者的各项情况, 并能够做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5]。其四, 对于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期间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氧气枕、简易呼吸器、多功能监护仪等, 同时需要检查相关的抢救药物、电源等是否准备充足, 如果存在欠缺则需要及时进行补充, 待准备充分之后, 方可为患者进行院内转运。

1.2.2 转运前期准备。

相关评估工作完成之后, 需要进行充足的院内转运前期准备工作。首先, 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全面地沟通, 告知家属进行转运治疗的意义以及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这样就实现了对患者家属知情权的保护和尊重, 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种医患纠纷问题。其次, 为了确保转运工作顺利完成, 在为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之前, 需要与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员联系, 开通绿色通道。在转运过程中一定要有专门的电梯等候, 尽量缩短转运时间。护理人员需要在转运期之前详细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 保持气道通畅, 合理处理分泌物。检查患者的气管插管、胃管、尿管、静脉输液管等的畅通性[6]。对于意识清晰的患者以及部分情绪状况较为激动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要遵从医嘱适当的为患者使用安定药物[7];检查患者的治疗药物及相关物品是否准备齐全, 包括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药品。

1.2.3 运转过程中的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 为患者保持一个舒适、适当的体位。比如, 颅脑损伤的患者需要保持平卧位, 尽量把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畅通;对于腹部外伤的患者应该在平卧位的基础上适当地抬高患者的下肢;对于骨折患者应该使用夹板进行关节固定, 之后方可转运。为了充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 确保呼吸畅通, 如果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了呕吐情况, 需要及时清除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循环状况、中枢神经系统状况等。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血压急速下降等问题, 需要为患者加压补液, 调整多巴胺速度等。如果血氧饱和度下降, 需要为患者加大氧流量或者使用气囊进行辅助呼吸。患者运转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保持静脉用药通路畅通, 使用微量泵根据监测指标合理控制静脉泵入药物的速度和用量。转运中针头移位或者局部肿胀疼痛的患者, 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处理, 确保静脉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2.4 完成转运后事项。

转运工作顺利完成之后, 需要护送的医护人员与相应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好病患的安置工作, 全面交接卧位安置、吸氧、管道固定等各项交接工作。此外还要进行床旁交接告知相应护理人员患者的各项基本情况。包括提供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护理要点及转运前后和途中的病情变化等信息, 交接工作完成之后由双方护理人员确认交接内容无误并共同签字确认转运完成。

1.3 临床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在转运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最终的转运结果进行明确记录, 以此评价本次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针对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措施的总结和研究, 使用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期评估工作结果表明, 所有入选的110例患者均具有院内转运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转运过程中, 患者出现了呕吐5例 (4.55%) 、有血压急速下降的7例 (6.36%) 、患者出现了血氧饱和度下降的3例 (2.73%) 、转运期间静脉输液装置针头脱位或脱落3例 (2.73%) 、转运期间出现了局部肿胀的10例 (9.09%) 。

护理人员在发现问题后均作出了相应处理, 最终均安全到达所转科室,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不存在安全问题, 最终签订了交接同意书, 护理工作的整体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临床上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平均时间一般为10~20 min, 虽然时间并不长, 但仍有大量文献研究报道认为危重疾病患者转运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甚至超过了重症监护患者。大部分患者会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而且死亡率可高达9.6%,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分析可知, 危重症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循环系统异常 (血压降低或是升高、心律失常等) 、呼吸系统异常 (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高压等)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颅内高压等) 。②医疗设备问题。为缩短转运时间, 转运的速度较快, 可能会导致呼吸机回路断开、呼吸气囊漏气、监护设备功能异常等问题。③就患者自身而言, 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紧急, 各项生命指征的变化也有能出现不规律的变化。另外, 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心理情绪紧张, 难以有效的配合治疗。④转运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容易错过最佳转运时机, 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另外, 在转运期间, 可能会遇到道路不平、患者昏迷、血容量不足、呕吐甚至误吸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 均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转运期间氧疗方法不当、静脉输液护理不到位等情况均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⑤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护理能力也是影响院内转运结果的重要因素, 有部分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薄弱、专业素养和护理经验不足等问题, 对患者在转运期间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难以进行合理的处理应对,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极为不利。⑥当将患者转运到相关科室之后, 如果不能良好地进行病情的交接工作, 会耽误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时机, 容易发生意外状况。

上述分析可知, 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很多危险因素, 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危重症患者转运成功的关键。在本次护理中, 我院选取护理经验丰富且理论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对11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期间进行护理。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 将相关护理工作分为了四个步骤, 具体包括;院内转运的前期评估、前期准备、转运过程中护理、转运之后交接。在转运过程中, 有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了相关问题, 并及时采取了对应性护理措施。最终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院内转运, 并接受了更加全面的治疗, 最终摆脱了生命危险。另外, 也有报道指出[8], 意识清晰的危重症患者由于疼痛以及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等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无法有效地配合治疗, 降低护理效果。因此, 在转运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适当的心理安慰和指导, 使其了解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而更加积极的配合相关的护理和治疗工作, 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危重症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 保证护理措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提高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对我院的相关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摘要:目的 总结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有效护理措施, 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危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所有患者均发生了院内转运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 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严密观察危重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情况, 针对患者发生的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为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确保其生命健康安全。结果 110例患者均在安全的状态下完成了院内转运, 未出现意外伤亡等不良事件, 护理有效率为100%。结论 急危重患者的病情严重, 在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 需要加强监护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车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J].护理研究, 2012, 17 (6) :491-492.

[2]汪蓉, 方敏, 郭学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 2013, 23 (11) :125-126.

[3]郑爱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与成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8 (7) :152-153.

[4]侯慧芬, 凌淑芬.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3, 6 (13) :1219-1220.

[5]陈艳.“APACHEⅡ”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护理应用[J].当代医学, 2011, 21 (20) :117-118.

[6]杨友漫.全面安全护理措施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9 (1) :127-128.

[7]冯青.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隐患及护理措施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 12 (6) :478-479.

院内安全转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7月~2015年12月实施院内改良护理转运流程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为观察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51.3±6.8)岁,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63例,急性肺栓塞3例,主动脉夹层9例,张力性气胸5例。另外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院内改良流程管理前的80急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9.8±7.4)岁,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68例,急性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6例,张力性气胸4例。均排除其它胸痛患者如胸膜炎、返流性食管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转运改良流程

1.2.1 人员要求

转运责任护士都接受过系统抢救技术的专业培训,对体外除颤仪以及基本的无创气道建立等技术具有熟练的掌握,且责任心强。护士都能够单独完成工作,并且能够处理好应急问题。对伴有意识障碍、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不稳定、血氧饱和度低、心肺复苏术后等危重情况的患者均安排1名医师和至少1名护士及1名护工协作转运。

1.2.2 转运前风险评估

所有需要转运的患者均由医护共同进行风险评估,在医师下达转运医嘱后正式进行转运。风险评估的内容全面,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现状、是否有意识障碍,胸痛程度,心率、是否窦性心律、血氧饱和度情况,氧和指数情况,各种监护措施均要有效执行呼吸道及静脉通道管理。医师也应告知患者家属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家属表示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1.2.3 转运前护理

准备充足急救药品以及必需的抢救器材,做好急救预案,准备转运前护士应当做到熟练操作,有序进行。出科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精准测量并做好病历记录;再一次检查患者各种管道及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如有意识障碍或气管插管患者再一次吸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携带仪器的电量是否充足;清空尿袋;再一次检查急救药品及抢救器材是否备齐,检查抢救器材功能是否完好。出科时提前15 min打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向其报告患者病情,指出需要准备的某些仪器设备,例如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吸痰器、呼吸机等;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护理转运。

1.2.4 转运途中护理

患者卧床进行转运,对于出现心力衰竭、张力性气胸患者抬高床头,意识障碍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转运过程匀速平稳,上下坡时避免患者大脑充血,也就是采取头高足低位。途中对患者胸痛程度、神志、呼吸状况、面色等进行密切观察,检查各种管道如气管插管、尿管、静脉管道等是否通畅,防止管道脱落、堵塞管道,对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心律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途中患者心跳或者呼吸忽然停止,必须立刻进行抢救,同时寻求就近医务人员的帮助,同时将抢救记录工作做好。

1.2.5 目的地交接

患者转运至目的地后,护送人员和病区或导管室的接诊护士一同帮助患者移床,有序进行床边和病历的交接,交接的内容应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诊断结果、胸痛时间、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尿量、特殊用药等,交接后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急诊至住院时间和猝死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急诊至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急诊至住院时间为(15.4±3.7)min,短于观察组的(11.8±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和猝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转运成功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猝死发生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1。

3 讨论

院内护理转运对急诊科抢救危重患者十分重要,对医疗救治成功而言不可或缺,如果缺乏科学的流程以及有效的管理,将增加转运过程发生意外事件或患者猝死的风险,是产生医疗纠纷和出现医疗事故的关键环节。资料显示,院内转运可使危重症患者出现更多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准,死亡风险超出9.6%[1]。而急性胸痛是内科急诊常见的危重症,主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2,3]、张力性气胸等,这些患者往往需要及早诊断,及时救治及安全快速转运至目的地如重症监护室、导管室等。

本院急诊科结合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专门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从转运前风险评估、转运前护理、转运途中护理、目的地交接等各个环节均结合急性胸痛患者病情变化快、猝死风险高等特点对护理转运流程进行改良,并配合医师加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猝死风险的评估、强化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血压、心率控制,对张力性气胸患者均在急诊科就地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急诊至住院时间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转运成功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猝死发生率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降低院内护理转运途中风险最关键的是正确把握转运指征、精准评估转运前患者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安全隐患、配合医师做好转运前的急救处理[4],避免盲目或不合适宜的转运。另外,该研究发现,转运途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猝死发生率高,观察组及对照组发生猝死的7例患者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急性胸痛患者的比例(81.9%)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本身心律不稳定,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等[5]。

随着医疗矛盾的紧张化及人们对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院内护理转运工作也实现升级。其从简单的护送,升级为对患者全面完善的护理过程。转运护理流程的设计也要结合不同疾病种类及具体病情,加强医护配合,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转运,更要求护理转运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体外除颤仪、基本的无创气道建立等技术。

参考文献

[1]林涵真,危丽华,董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7):4027-4028.

[2]Giachino F,Loiacono M,Lucchiari M,et al.Rule out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with plasma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8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Crit Care,2013(17):R33.

[3]Strote J,Kohler P.Transfer of care is associated with longer unsuccessful resuscitations.Am J Emerg Med,2008(26):206-211.

[4]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12,27(5):9-10.

上一篇:妇科护理中的有效沟通下一篇:热管理系统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