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十篇

2024-05-04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1

1 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定位

龙凤湿地保护区处于松嫩平原腹地, 距离大庆市中心仅5km, 总面积5050.39公顷, 是我国少有的位于城区中的湿地, 被誉为大庆城市之“肾”。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位于龙凤湿地保护区的东北部, 总面积120公顷, 规划定位以全面保护为前提, 挖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规划合理的利用方式, 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旅游的需求。主要的客源类型定位为观光型游客、休闲度假型游客、学生客源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群体、以科普、考察为主的团体等。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预计将达到40万人次。

2 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参与性园林建设

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参与型园林建设, 是结合了湿地公园的特点和其所在地的具体情况,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休闲度假产品、科普宣教产品和文化体验产品。

2.1 休闲度假产品

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活动以湿地景观为主线, 紧紧围绕湿地景观要素做文章, 使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主要的活动有水域行船观光和康体活动项目。

(1) 水域行船将整个河域作为湿地公园水上交通的一部分, 沿河段修建适当码头, 供以游赏、进行亲水活动以及船只的停靠。可采用木船、龙凤芦苇船漂游往返于河岸之间, 也可顺流而下, 饱览龙凤湿地的风光。

(2) 康体活动项目主要有室外足底按摩、乡间垂钓、浪漫婚纱摄影外景地。室外足底按摩区选用不同沙质以及大小各异的卵石铺设多种道路, 为游客进行足底按摩。乡间垂钓区通过搭建供垂钓的凉亭, 并修葺驳岸, 建成大型的垂钓休闲场所, 供广大的垂钓爱好者进行垂钓。可将湿地中的部分区域开发为浪漫婚庆外景地, 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源并提升知名度。

2.2 科普宣教产品

科普教育作为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功能, 可进行自然、生态、生物、环保、科技知识教育等, 龙凤凤湿地公园主要科普活动有湿地观鸟、湿地类型示范、湿地植物的认知活动等。

湿地观鸟主题活动:通过在湿地公园内部分鸟类集中的区域建设观鸟平台和观鸟廊, 让游客不仅能欣赏湿地的风光, 还可以观鸟、摄鸟, 与湿地鸟类进行亲密的接触。观鸟设施装修以生态材料为主, 颜色、形式和体量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以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设置野生鸟类救护中心, 为专业人员提供研究场所, 并鼓励游客参与到鸟类的救护与环保活动中, 从中招募志愿者。

在湿地公园内建设湿地类型示范工程, 展示四种湿地类型:地表流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稻田湿地, 让游客对湿地有更多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主要以水生、湿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览为主要内容。

开展湿地植物的认知活动, 宣传湿地植被不仅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在湿地公园沿岸营造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群落, 让游客在行驶过程中欣赏、认知湿地植物。并在靠近岸边的展示区域设置解说牌, 简单介绍大庆此类植物的产地、习性、生态功能等特征。

2.3 文化体验产品

在进行水域的治理和保护的同时结合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结合人类景观建设, 可以成为城市中历史文化带。通过策划开展一系列节事活动包括世界湿地日、芦苇文化节、湿地文化节等, 举办摄影大赛、湿地公园艺术展等, 既可以向游客传达湿地生态保护理念, 又可以扩大龙凤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大庆旅游业的发展。

(1) 芦苇文化节:将芦苇在秋季收割后做为建筑材料, 每年翻新着相应建筑博览, 比如芦苇小筑, 芦苇观台, 芦苇船, 芦苇包等, 服务设施也采用芦苇人家的风格。

(2) 湿地文化节:通过精彩的开幕式文艺表演、经贸洽谈、旅游推介、文化展示等活动向海内外宾客展示大庆全新的形象。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湿地更深层次的认识, 如何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 如何建设湿地公园才能取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本文的研究正是对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园林建设的探索, 我想湿地公园只有根据湿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乡土动植物、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规划建设, 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定位、参与型园林建设阐述, 以期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建设提供有参考性价值。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参与型园林建设, 是结合了湿地公园的特点和其所在地的具体情况,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休闲度假产品、科普宣教产品和文化体验产品。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园林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园林局等.200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黄成才.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4, 8.

[3]李旭.对景观规划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认识城市[J].生态研究, 2003, 5.

[4]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理论初探[C].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4, 5.

[5]雷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 2005, 2.

[6]李杨帆, 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7]林锐芳.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J].湿地科学域与管理, 2006, 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2

当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或流动, 淡水、半咸水、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和理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湿地的种植方法, 恢复原有的湿地特性, 改良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为游客提供优美宜人的休憩环境, 让居民在都市生活中, 也可以身处大自然体会野外之美。其理论有:生态设计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位理论、园林美学理论等。

3湿地公园植物的种植设计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大自然环境、改良土壤质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美化、调节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特别是保护生态区域原有湿地植物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植物的生态结构, 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 这些植物应具有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 湿地植物应该根据湿地植物种类的习性进行种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调节和换水、及时分株、疏除、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冻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苏州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 区位与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 地势东高西低, 整体向太湖倾斜, 除天后宫两侧地形较陡外, 其余地区地形相对平坦, 坡向:北侧以西北和北向为主, 南侧以西南和西向为主。气候:菱湖渚地处中亚热带边缘,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临湖镇历年平均气温为16℃, 1 月最冷, 平均气温3.3℃, 7 月最热, 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150mm, 降水集中在4~9 月。公园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观为目标, 呈现出大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美丽肌理, 人与自然、动植物和谐的生态环境。

4.2 植物造景

4.2.1 入口广场种植区。位于入口广场区域, 承载举办园博会开幕式的功能, 种植设计满足观众观赏的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 采用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 片植山桃、山杏, 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观, 林下片植耐阴春花地被。小广场上, 上层乔木选择枝高冠大的枫香, 形成通透的视线通道;下层地被为缀花草坪。植物景观季相:春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鹃;地被植物:葡萄风信子、诸葛菜、郁金香。

4.2.2 湿地净化种植区。该区利用梯田湿地净化场地雨污水, 通过水位设计, 形成丰富水深变化的湿地环境, 浅滩区以再力花、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 深水区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层次水生植物群落, 发挥不同类型植物的净化功能。上层乔木选择喜水湿树种和开花树种, 营造混交林群落, 形成丰富多彩的湿地花田, 形成色彩缤纷的夏季景观。植物景观季相:夏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乌桕、广玉兰;地被植物:蜀葵、紫娇花;湿生植物:芦苇、荷花、再力花。

4.2.3 滨湖景观种植带。该区域位于场地与太湖的交接处, 采用减法方式, 在现状芦苇荡中开辟景观水面, 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 营造池杉树岛, 丰富植物多样性, 营造涉禽、水禽的栖息环境, 丰富生物多样性。堤岸栽植柳树, 形成芦荻飞絮景观。植物景观季相:秋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翠芦莉。

4.2.4 台地种植区。根据场地土方平衡的原则, 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地, 在坡地片植当地经济植物———茶, 形成坡地茶田, 台地顶部种植分枝点高的耐旱乔木———意大利杨, 营造恬静的林下活动空间。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意大利杨;灌木植物:茶。

4.2.5 植被恢复区。该区域现状植被长势良好, 种植设计以“绿”作为设计元素, 保留长势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现状植被, 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和冬季开花灌木, 维持公园在冬季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结香。

5小结

遵循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功能性原则, 结合场地设计, 根据湿地净化过程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条件, 选择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 营造多样的植物生境, 丰富场地生物多样性, 实现场地的低维护。

摘要: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 对居民生存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中景观湿地植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3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作用;湿地回复措施

一、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景观建设

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的,更是无形的、精神的。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它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景观。水体———陆地的镶嵌格局使城市具有显著的景观特异性,水体景观、坡岸景观和陆地景观的结合,体现出城市的景观多样性,表现出賞心悦目的自然风光,水体粼粼、岸边芦苇丛生,鸟儿飞翔,为附近居民提供旅游和娱乐休憩场所,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通过节点的对位、景观通道的引导,形成有韵律的空间序列,使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相呼应,形成以内河水系为生态城市水体的景观构架,建造和发展湿地斑块为镶嵌,充分展现水系交融,绿色辉映,使都市具有水体和植被的生态网络。

2.净化环境

湿地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城市发挥着它对水体、环境乃至城市的净化功能。城市污水排放量很大,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建立与工业污水处理相配套的湿地,有利于污水的再利用。污水是经过水管进入人工湿地,沿一定方向流动,通过湿地植物、土壤基质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降解污染,净化水质。通过湿地来处理城市污水,不仅能有效地净化污水,同时还可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促进水生植物的增产,而且还可节约能源,使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达到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3.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在生态建设中具有特殊作用。湿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淡水湿地拥有世界上40%的物种,其中12%为动物物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其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重要的栖息地,是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二、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

1.基质恢复

湿地公园内的基质恢复主要采用地形塑造、表土保护利用、回填覆盖和底泥污染物清除等生态整治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恢复湿地基质,维护湿地基质的稳定。

1.1地形塑造:针对因地势起伏引起的基底易受侵蚀或沉积的湿地区域,通过削高填低或挖低填高等方式,使其外观形态发生变化,为营造多样的湿地生境、创造丰富的湿地景观层次提供条件。

1.2表土保护利用:对于基质条件较好的湿地区域,动工之前,剥离湿地表土,将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原有表土单独堆放,施工完成后运回原位或应用在其他土壤条件较差的湿地区域,保证区域内质量良好的表层土得到充分保护或利用。

1.3回填覆盖:对于基质较薄或缺少湿地植物种植土的湿地区域,利用分层、种植坑、种植槽或种植带等方式,回填不同厚度的基质以满足不同生活型植物所需的基质条件,改良基质的理化特性,达到恢复湿地基质的目的。

1.4底泥污染物清除:针对存在内源污染的湿地区域,采用人工挖掘或机械清除等方法,依据基质内源性污染物含量以及湿地植物生长对基质的要求,确定基质清除深度,达到去除湿地基质污染,营造湿地植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适宜生存条件的目的。

2.植被恢复

对于湿地公园内存在明显水位梯度的区域(岸带-浅水区-中心水域),恢复成中生、湿生,挺水、浮叶、沉水植物相结合具有分带特征的湿地植被带。湿地植被恢复应结合湿地水质改善措施,通过湿地植被的恢复使湿地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

2.1湿地植物带恢复:常水位出露滩地植被带恢复,以种植低矮湿生植物的幼苗为主;常水位以下植被带恢复,以种植高大挺水植物的幼苗或繁殖体为主;滨水带植被恢复以种植湿生灌木的繁殖体或幼苗为主。

2.2湿地边界植被恢复:边界隔离带植被配置应以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护岸植被带配置以种植根系发达的灌木为主。

2.3水质净化区植被恢复:水质净化区湿地植被应选择污染净化能力较强的种类,提高湿地水体污染物去除效果。浅水区采用带状种植或者片状种植方式构建湿地植物净化带,深水区植被恢复采用浮岛水培种植方式或恢复沉水湿地植被。

3.水环境恢复

根据湿地公园与外界水源的联系方式,采用相应的生态用水保障措施和水质净化措施确保湿地公园用水量和水质得到改善。

31生态用水保障:通过湿地生态补水、滞水以及湿地生态节水等措施实现生态用水保障,其中生态补水可采用异地水资源调度和中水再利用方式实现;滞水可通过在湿地公园出水口修建拦水坝或橡胶坝方式实现;湿地生态节水可通过减少高耗水植被种植面积间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3.2水质净化:在提高湿地自净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营造人工湿地,达到水质改善的目的。对于水源为中水的湿地公园采用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相结合的模式作为污染处理人工湿地。以自然降水、上游来水或有农田径流进入湿地的湿地公园,在湿地公园水源入口处可建立表流湿地实现净化功能。

4.岸坡恢复

依据湿地水位的动态变化和水陆交接区域的植被分层、自然演替以及使用状况等,设计岸坡恢复工程。除维护天然形成的岸坡外,采用木桩护坡、块石护坡、植物护坡以及生态砖护坡等作为湿地公园岸坡恢复措施优选技术。

4.1木桩护坡:对于湿地岸坡较陡的斜坡,在种植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的基础上,采用木桩成排垂直于水平面紧密嵌入斜坡的护坡方式,达到稳定湿地斜坡,减少塌陷、滑坡等灾害现象发生,其恢复模式以单桩、排桩和群桩等为主。

4.2块石护坡:针对稳定性较差的湿地岸坡,采用散抛块石和石笼护坡恢复方式,根据不同水流冲刷能力,在湿地岸坡放置不同重量和形状的石块,其中在临近水边处的下层可铺装碎石,上层可铺设粒径较大的块石,并覆浅层种植土,达到恢复岸坡植物和防止水流冲击侵蚀的目的。

4.3植物护坡:对于植物稀少易发生土壤侵蚀的湿地岸坡,选用一些根系发达的湿地灌木和湿地草本等植物,按照一定比例和一定间距直接深植在湿地岸坡上,通过湿地植物根系向下生长达到稳固湿地岸坡的目的。

4.4生态砖护坡:对于受水流冲蚀而容易坍塌的湿地岸坡,利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生态砖进行湿地岸坡恢复,阻挡水流对湿地岸坡的冲蚀,并选择根系快速生长的湿地植物在其表面或缝隙中直接种植,达到维持湿地岸坡稳定。

三、结束语

总之,城市湿地公园兼顾多种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提供充足的游人参与场所,充分满足城市市民的需求,体现人为本的思想又能充分协调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状况,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军,郭佰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土地规化的战略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06).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好处多 篇4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专家们提醒:湿地公园不仅仅作用在她的旅游,休闲,生态,自然。更重要的还是湿地公园是我们城市的“水源过滤网”,为什么这么说呢?专家们以大伙房湿地公园为例。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地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对净化水质、调蓄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保护城市湿地,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兴建湿地公园。

抚顺市林业局局长蔡金抚表示,2011年12月5日,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湿地公园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评审。这标志着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抚顺市第一处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类型公园,自此开启抚顺市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守护“生命摇篮”的新篇章。

夏日的7月,走进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草木葱茏,百花吐鲜。水中,鱼儿畅游;空中,鹭鸟飞翔。行走在丛林中,山间林木蔽天,林中花草葱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绮丽壮美让人满眼快意。诗如画的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风光抚顺的真实写照,更承载着惠民、造福于民的千秋使命。

用湿地特色净水系统 守护2700万人口饮水安全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毗邻大伙房水库,这是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市森林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邬俊财表示,大伙房水库占地面积近6000公顷,这里早已被省林业厅纳入《辽宁省重要湿地名录》,是抚顺市最重要的湿地资源。规划建设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正是对这片珍贵的生态湿地资源的长远保护,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具体负责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用副场长王孔海的话讲,规划建设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是一项保障全省10座城市、27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的重大惠民工程。近年来,大伙房水库周边土地遭到工农业污染,农药等有害污染物随着雨水直接流入库内,导致水库水质氮磷元素增多,溶解氧含量下降,淤泥内重金属含量增加。与此同时,大伙房水库周边的还库林带被耕地侵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大伙房水库防洪能力也受到威胁。

2011年年底,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在大伙房水库附近规划而建的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对保护大伙房水库将发挥重要作用。截至6月底,大伙房实验林场已完成库区周边农户退耕111.29亩,建立自然恢复区200亩。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将有一套因地制宜的净水系统。该净水系统借助区域生态系统,自身进行水质净化。

首先,利用水体自身的重力净化系统,清理现有水体水源,控制水系的深度及流速。翻开《规划方案》可以看到,湿地公园依地势高低从源头至下游,需要建设和恢复初级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水深40厘米,以漫滩为主,湿地内配置水生植物,起到初步吸收、利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的作用;将要建设多次曝气区(促使池内废水不断循环流动,不断更新气液接触面以增大吸氧量),该区为多级叠水区域,它可以使水吸收更多的氧离子;还要建成二、三级人工湿地,通过沉水植物对流水进一步深化处理。通过以上系统,层层净化水源,过滤水体。

其次,在生态型浮岛基盘上(最基础的底层构造)栽种兼具净化功能和观赏性的水生植物,吸附藻类等浮游生物,缓解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再次提高水体透明度。

在打造净水系统的同时,还要突现湿地特色。因此,在大伙房水库下游,将孤立的池塘适当连通,再结合水边栈桥,营造丰富的岸线和有收有放的水系空间,以此形成相对开阔与幽远曲折的水面错落,岛、半岛与滩涂相间的湿地容貌。

保护和恢复原生态 打造现代湿地科普园

大伙房水库拥有丰富的河滩地,群山、碧水间,鸟儿自由飞翔,鱼儿自由畅游。这里是一片城市森林,森林面积近2万亩,栽有400余种树木,以乔木、灌木数量最多,已达数百万株,让湿地公园成为一个“天然氧吧”。漫步森林中,阳坡上遍布着柞木次生林,森林中部,蒙古栎和辽东栎形成葱郁的阔叶混交林。阴坡上遍布日本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栖息在此的野生动物达74种。其中,鸟类3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9种。两栖类4种,鱼类24种。最常见的鱼有鲫鱼、鲤鱼、花鲢、白鲢、青鱼、草鱼。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认为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原生态性,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要体现生态美、自然美,也要传播湿地文化。所以,它在恢复、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如水生植物展示区、观望台、生态水处理区等观察平台,以及临水木栈桥、科普展示牌、生物栖息实物标本,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走近湿地,了解大自然,让青少年在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中,体验科普宣教乐趣,让市民在湿地公园中,尽览湿地生物的“博物馆”,让全民加入守护生态系统的行动中。

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 篇5

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是指湿地公园展现出和其他城市湿地公园有区别的, 能反映该城市和该湿地公园独特个性的风格。城市景观是对城市地域特色和背景历史的展现, 透过城市景观可以看见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 湿地公园在城市景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的设计要充分的反映这个城市的面貌, 地域特征, 以及成为城市的地域特色的成员。

2 打造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的重要性

1) 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现。任何城市的第一印象都是景观文化, 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组成的湿地公园, 以其独特的景观语言对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阐述。只有湿地公园的景观空间具有特色, 才能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风韵。

2) 完善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园林的灵魂是特色, 特色来源于生活, 而符合地域特色的湿地公园是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适应, 是人们对地域生态和人文环境的适应。不仅如此, 湿地公园还是“城市绿肾”,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的成因

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商品市场逐渐国际化, 城市化的扩张让许多城市失去了地域特色。而以国际影响力比较强的欧美国家形成的欧美主流文化同化了很多民族特征, 地域风格。在这样文化同化的背景下, 基于传统价值和审美观念逐渐出现一种“补偿性的意识形态”, 即是地域主义。而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域主义集中体现在建筑学界, 但是建筑学界却认为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文化和地点。

地域主义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张扬着个性。地域文化具有差异性, 而地域主义没有固定模式, 所以设计时地域特色的表达多种多样。针对园林景观设计来说, 地域主义是基于自然环境和气候对传统文化进行延续, 并在合理使用适宜技术和当地材料的基础上吸收民俗的、民族的、本地的风格, 以形成现代园林的地域特色。

4 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的塑造

4. 1 顺应自然环境

1) 顺应自然环境和气候。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在自然环境中, 且我国气候类型多样, 因此自然景观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而这种地域特色会体现在湿地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中。首先, 将自然环境和气候作为湿地公园借用和强化的园林景观, 而由于环境和气候又会对湿地公园的设计造成限制, 因此设计师要以设计师和当地居民的双重身份进行考察, 从而有效把握当地的自然特质和自然特质下当地居民的生活要求和习惯。

2) 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构。由于自然环境的结构受地面起伏影响, 因此地形地貌不同, 环境结构也不同。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要因地制宜, 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最大限度地使用, 以使湿地公园朴实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构表现在以下方面: a. 因势利导, 使建筑和地形地貌相适应。b. 自然环境的结构和湿地公园的空间相协调。c. 湿地公园的景观肌理和格局要作为自然环境的结构延伸。

3) 充分利用植物资源。自然植物是基于当地气候、地理、土壤等自然要素生长的, 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动人风景, 在设计湿地公园时要充分利用自然植物, 建造植物景观。

在“适地适树”的配置原则下, 首先, 重视植物的开发和应用。以乡土植物为主, 适当选用观赏性高和适应性强的外地植物, 以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景观的品种结构。其次, 重视人文环境和植物的协调。配置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时, 要注意植物和周围环境、当地文化和生活的协调, 使植物景观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再者, 重视生态效益。城市湿地公园的目的首先是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才是供人们观光休闲。

4. 2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 传承地域文化。a. 传承密切相关的文化。重点传承和湿地公园密切相关的特色文化, 而不是漫无边际的拉扯。b. 避免简单堆砌。园林文化的真正内涵并不是简单地堆砌符号, 而是在对景观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下, 通过现代设计把其转化成具有现代视觉表象的当代符号和特色空间。c. 合理利用历史遗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不仅要展示有形的历史文化, 还要弘扬无形的历史文化; 不但要保护现有的历史遗物, 还要挖掘未被开发的历史资源。

2) 拓展园林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要重视园林文化的当代延续, 另一方面要拓展园林文化的多元性, 从而打破区域局限。首先, 把城市打造的有形象, 有风度, 具有独特的文化情趣和地域特征, 才能给城市带来活力, 而这样的活力, 也是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之一。但是不能一味地静态接受传统, 而是要注意整合性和包容性, 在保持和延续传统特色的同时展现和发展时代精神。其次, 要把园林设计融入全球化发展中, 通过开放的心态去发展设计工具和提升设计理念。但是融入全球化并不是一味的一体化, 而是在保持独特个性的同时创造新活力。

4. 3 材料的合理选择和经济技术的适宜

合理使用材料。一方面就地取材, 以体现传统的地域特色和降低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合理选用新材料, 以体现具有时代性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持续发展。应用适宜的技术。在园林文化中, 不同地域的人对技术的感知和适应是有差别的, 因此湿地公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地使用多层次的技术结构, 把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 以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发祥.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7.

[2]高冬平, 王佳佳, 蔡平, 等.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的塑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2) :15755-15757, 15760.

[3]朱磊, 黄发祥.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塑造方法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 2010, 24 (1) :58-61.

[4]黄发祥, 严洪, 张晔, 等.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塑造[J].林业勘察设计, 2009 (2) :119-121.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6

1.1 规划定位及实施情况

1.1.1 规划定位。

根据《宁夏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银川市委、市政府对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定位为:以“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原则,营建“以水景为主的集现代湿地旅游、适水产业经营、观光农业生产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保的综合景区”,将阅海建成“银川市民最佳休闲之地”、“宁夏适水产业龙头示范基地”、“西北地区最佳生态旅游景区”。

1.1.2 遵循规划,提升湿地整体建设水平。

近年来,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按总体规划的布局逐一落实。在湿地生态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求,不断加大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2002年以来,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相继实施湿地恢复、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在湿地基础设施及产业方面,湿地公园不断加大湿地生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实施湿地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生态景观绿化、湿地基础设施与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在特色园区的打造方面,相继实施阅海水生植物园、阅海塞上江南观光园、阅海农家渔村、阅海养生田吧、阅海养生湖吧、阅海水上休闲中心、阅海垂钓文化中心、阅海欢乐岛八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旅游休闲服务,整体提高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水平与示范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区内外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005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列为自治区级湿地公园,2006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2011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1]。

1.2 建设条件的再认识

首先,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是银川市近郊目前保存原始状态较好的也是最大的一块湿地,独具休闲旅游的区位优势;其次,阅海公园与银川市的湖泊湿地群落构成奇特的“塞上江南”景观,成为湿地休闲活动的最佳场所与湿地文化的鲜活载体,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再者,阅海公园又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调节器官,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十分重要,其建设发展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湿地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对湿地生态文化景观的需求;二是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景观修复与保护项目资金需求大,发展缓慢;三是阅海湿地生态文化景观个性鲜明,但挖掘力度不够,缺乏恢弘大气的力作;四是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还要大力谋求银川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 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重塑

2.1 植物景观

2.1.1 自然植被群落的保护与修复。

湿地核心区自然植被群落———芦苇、蒲草植被,主要分布于二、三、四号湖区,是湿地植物群落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对象,也是水生植物保护区域。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心区芦苇植被的封育保护,开展动态监测,冬季刈割复壮,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湿地缓冲区自然群落———沼泽、滩涂植被,主要分布于阅海湖泊湿地核心区外围的池塘、水生植物种植区及北区湖滩沼泽、农田。因此,应合理搭配种植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增加物种,完善食物链系统;自然扩繁,维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

2.1.2 人工植被的营建与培养。

包括2个方面内容:(1)水生植物景观配置。人工植被营建区域主要以阅海湖泊湿地以北湖泊大水面为主,水深0.3~0.8 m。配置应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效果。植物配置以莲藕、茭白、芡实等水生植物为主,注重整体大气而连续的效果,区域内大量定植,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感受。(2)水生植物生态配置。在阅海湿地中配置人工植被,一定要以人工湿地的水质处理作为依据,模拟自然湿地生物生态群落系统,形成“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优化组合的良好生态群落,防止单一种群的侵害,同时也能抑制低等藻类植物的水体富营养化[2]。

2.2 水体景观

2.2.1 动水景观与静水景观。

水体景观可分为动水景观与静水景观。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静水景观主体以“一湖”(自然湖泊水域)、“一村”(休闲度假渔村)、“一园”(荷花水生生物观赏区)、“一野”(稻壮果丰)等形式出现;动水景观主要以体现游憩功能为主,其营造主要依托于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功能的区划和湿地水景观资源的分布,重点以水上生态旅游与湖滨游憩配置实现景观功能。如阅海公园西码头—览山—鲁能陶然水岸区域,阅海滑雪场—澄堤—阅海欢乐岛区域。湖滨带的游憩、体验与休闲旅游等静水景观目前还有巨大潜力,需在后期加大该景观项目投资开发力度。

2.2.2 岸际景观。

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岸际景观类型比较丰富:一是自然湖岸。特色区域为阅海湿地东堤,其以原生芦苇植被自然形成,不需要人为改造即可达到防洪护堤的效果,并形成一道天然湿地景观;二是人工恢复湖泊滩涂。特色区域为阅海湖泊北侧,湖水下自成溪形成的滩涂,辅以莲藕、茭白等水生植物人工湿地,已形成66.67 hm2荷花、茭白水生植被景观;三是湖滨沿线。按照湖滨现有特色,在维护湿地功能、保护水体的基础上,扩大岸线腹地,打造一连串的亲水空间,开发功能迥异的游憩、休闲、娱乐景观。在上述岸际景观利用过程中,需要在注意再现湿地自然景观的同时,遵循保护岸线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确保岸线不被侵蚀[3]。

3 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与建设

3.1 阅海水生植物园

阅海水生植物园以水生植物的种植、养殖、引种驯化观赏为主要目的,打造北环高速公路景观桥两侧风光,体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盛景。

3.2 阅海塞上江南文化观光园

阅海塞上江南文化观光园主要以农业的种植、观光,湿地的保护利用为目的,体现“沟渠纵横,农田交错,湖滩相连,树茂卉盛,禾壮果丰”的塞上江南的特有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3.3 阅海农家渔村

阅海农家渔村主要以休闲、垂钓、乡村文化体验静养为目的,体现些许清风,水碧草青;池塘鱼贯,绿草如茵;房屋如村,内设时新;绿化特色,乡土草种;人工雕饰,自然天成;道路镶嵌,美妙绝伦;垂钓游乐,尝肴品茗的景致。

3.4 养生田吧

养生田吧以农业观光,参与互动,乡村文化体验、静养为目的,体现沟渠洁净,土路平整;田田相连,一望无边;春种夏管,秋收冬眠;遵循节气,按部就班;参与互动,有田耕种;插秧薅草,收割碾稻的景致。

3.5 养生湖吧

养生湖吧以野生植物、鱼类、鸟类观光、湖中静养为目的,体现碧波万顷,苇草菁菁,禽卉同兴,鱼跃人欢,和谐共生的景致。

3.6 垂钓文化中心

垂钓文化中心主要以垂钓文化的宣传、垂钓讲座、垂钓比赛、休闲、娱乐为目的,奋力彰显阅海垂钓文化特色。

3.7 阅海水上休闲中心

阅海水上休闲中心以大型水上娱乐为主,主要项目有水上滑翔机、水上摩托艇、水上跳伞、水上帆船等。

3.8 阅海游乐园

阅海游乐园以大型游乐设施为主,建设现代化的游乐园,吸引游人来此休闲、娱乐。

4 生态景观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与表现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区,其自然生态景观主要是结合银川市的情况而建设,体现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银川市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塞上江南文化,二是西夏古都文化,三是回族之乡文化。而阅海国家湿地公园在表现文化特色上主要体现塞上江南文化特色,塞上江南的特色具体为:沟渠纵横,农田交错,湖滩相连,树茂卉盛,禾壮果丰,而这一景象在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塞上江南观光园中能够与自然景观恰当匹配,在266.67 hm2的土地上有2/3的农田和1/3的湿地,正好是农田湿地和滩涂湿地的巧妙结合,是最能体现塞上江南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

5 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启示

湿地公园作为一个新型生态场所,应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要把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修复上要借鉴古建筑“修旧如旧”的理念,要体现园林景观营造中“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境界,尽量从视觉上达到“自然”的境况。此外,应加大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要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让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大自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湿地公园建设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由政府专门进行管理,并由政府专项资金维护。因此,应完善城市湿地政策保障体系,建立银川市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联系,将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纳入到银川市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公众湿地保护管理参与机制[4]。

摘要:阐述了在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对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和利用及与地域生态文化景观特色结合的实践认识,对加快我国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步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景观,宁夏银川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浙江杭州西溪等12处湿地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批复(林湿发(2011)212号)[EB/OL].(2011-09-23)[2011-10-28].http://www.chla.com.cn/htm/2011/1103/103540.htm/.

[2]殷洁,张建林,王静.彩云湖湿地公园水岸带景观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9(1):60-63.

[3]刘晓嫣,李轶轮.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为例[J].中国园林,2009(8):75-78.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7

1.1 理论研究

视觉景观分析评价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迄今形成了公认的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四大学派以及作者提出的环境生态和社会人文两大阵营[1]。专家学派应用的前提是假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的分析是客观的、以形式美原则为依据的景色评价;心理物理学派把景观与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 应用心理物理学信号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公众对景观品质的评价和对景观特性的反应, 获得一个公众景观评价结果。认知学派探究人类由于景观刺激而引发的知觉, 研究审美观念如何受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经验学派探讨具体的审美活动体验、观众与景观场景的相互感应, 此模式常用来检测一些特殊景观的审美价值。环境生态阵营从诸环境和生态科学的角度, 从大气、水、噪音、温度、湿度等方面评价人对于景观的感受;社会人文则从诸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历史习俗的等方面评价人对景观的感受。四大学派和两大阵营构成了全面的视觉景观分析评价。

关于湿地景观的视觉感知, 国外学者Richard C.Smardon的在1983年发表的著作《The future of wetlands》中, 收录了不同学者关于湿地视觉特征, 视觉感知, 视觉偏好和视觉评价的相关研究[2]。如在《Assessing visual preference for Louisiana River landscapes》一文中, 学者Michael S.Lee认为, 单有神秘度 (mystery) 这一个因素不能增加人们的喜爱度, 喜爱度靠前的图片一般都是几个重要的维度结合, 包括理解度、空间界定、神秘度和复杂度 (legibility, spatial definition, mystery, complexity) 。William E.Hammitt在其撰写的文章《Assessing visual preference and familiarity for a bog environment》中探讨了人们对于湿地环境的熟悉程度对视觉偏好的影响[3]。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Patrick Miller教授也带领学生做了很多视觉方面的实验, 如他的博士Suhardi Maulan在《A perceptual study of wetlands:implications for wetland restoration in the urban area in Malaysia》一文中基于调查问卷的实验方法对于湿地视觉偏好这一课题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和方法介绍[4]。

我国最早的景观分析评价概念见诸于中国唐代柳宗元的论述。公元810年, 柳宗元以“旷奥”二字对风景游览中的感受做出了总结概括。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提出:“游之适, 大率有二:旷如也, 奥如也, 如斯而已。”1979年, 冯纪忠教授将柳宗元的概念扩展至“组景”研究, 提出将旷奥作为组织风景空间序列的评价标准[5]。进一步, 其硕士和博士生刘滨谊于1983~1989年展开了“风景旷奥”感受的分析评价研究, 从风景园林空间多层次旷奥感受、及其评价的旷奥标准、以及旷奥标准的指标提取与量化三个层面, 创立了风景旷奥理论和“风景旷奥度评价体系”, 如视点所在位置的坡度、坡向、最大视角、景域天穹的面积、空间的明暗、离散度和遐想度等, 并应用计算机与航测遥感技术, 实现了一系列指标的量化测算[6]。继之, 刘滨谊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归纳总结了景观感受的基础理论框架[7], 在后续研究中, 其团队在景观空间感受、尺度、序列、视觉评价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性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1.2 研究目的

基于旷奥理论, 结合相关的视觉评价方法, 重新梳理主观感受与客观视觉特征两大内容, 期望丰富完善景观旷奥感受的视觉评价体系, 更为准确地获得视觉特征与视觉感受两者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 深化园林、风景、景观视觉感受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

选取城市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城市湿地公园作用不只是生态功能, 还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理精神功能, 其全面的作用应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和谐统一。研究试图结合湿地视觉景观特征建立一套适应城市湿地公园的旷奥感受评价方法, 探讨湿地景观的视觉特征和大众感受两者的最优整合方式, 构建符合人们审美趣味和情感需求的湿地景观。

2 旷奥视觉评价体系的建立

刘滨谊 (1986) 指出, 旷奥概念是对风景感受的一种高度概括, 它包括三个基本的层次, 分别为直觉空间、知觉空间和意向空间。风景感受本身就是感受主体 (人) 与感受客体间的互动关系, 为了更好的概括主客因素, 本文将旷奥体系构建研究分解为三大内容:客观视觉特征、自然视觉特征、主观视觉特征。本文将旷奥层次重新定义为从视觉特征到视觉感知再到深层感受的过程, 同样也与刘滨谊教授关于旷奥理论的三个层次相对应 (图1) 。

在具体研究内容的体系构架上, 首先, 对湿地景观的旷奥视觉特征进行要素、空间和序列三个维度的分析归纳。其中, “要素”评价参考专家学派的美学评价方式, 着重于对湿地视觉二维空间界面中组成要素的线条、形体、色彩、质感等特征的描述评价;“空间”评价着重于对湿地三维景观空间的尺度、角度、围合关系等特征描述;“序列”则是不同的空间单元在时间上的积累串联, 描述记录动态游览的特征。这样三个维度的记录可以较为全面的评价湿地的旷奥视觉特征。而后, 结合认知学派关于视觉感知的评价方法, 以及感受的属性和湿地景观特征, 对湿地视觉感受进行维度和深度的细化, 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湿地感知与感受特征语汇。最终运用以调查问卷为主要形式的调查实验, 通过数据探究湿地视觉形式特征与湿地视觉感受之间的对应关系, 构建相应模型, 指导实践。研究框架体系如图2。

3 旷奥湿地视觉特征与感受特征分析

3.1 旷奥湿地视觉特征分析

在客观视觉特征部分, 将从湿地景观的要素、空间、序列这三个对旷奥感受有影响作用的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要素:在城市湿地公园中, 选取水体、植被、驳岸、园路、建筑五个主要景观基本要素, 并从它们组成在二维视觉界面上呈现的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方面进行视觉特征的分析归纳, 简单列举如下。1) 水体, 对于水体这一要素来讲, 线性不同的水岸线、水体形状、水体色彩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湿地感受, 弯曲的河流更能带给人神秘感[8], 平静清澈的水体会给人开阔无暇的想象。2) 植被, 优美动感的林冠线容易形成独特的层次感和错落感, 大片金黄的芦苇带给人秋天的萧条之感。3) 驳岸, 不同的驳岸的结构、形态、材质不仅影响到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也影响湿地的视觉空间效果。4) 园路, 作为连接游人和湿地的纽带, 不仅自身的视觉形式和材质会给人们人工或自然的感受, 它与湿地不同的结合形式而形成的人与湿地的相对位置及互动关系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湿地视觉体验。5) 建筑, 城市湿地公园中, 建筑常常具有丰富的类别和功能, 建筑风格、密度、布置形式也是影响湿地视觉感受的重要因素。

空间:以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将空间尺度、视角、D/H比值、视点, 空间类型等作为描述景观空间旷奥特征的重要因子。1) 空间尺度, 作者曾提出景观三大门槛:25m、110m、390m (刘滨谊, 1999)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空间视觉尺度中, 由于人们可以穿梭在尺度更小的湿地空间中, 本文在25m下又增设一个0~8m的亲密空间尺度。2) 视角, 根据视平线与地平线关系的不同, 视角可分为俯视、平视、仰视三种。3) D/H值,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 D指观赏者距离湿地围合界面的距离, H指围合界面的高度, 随着D/H值逐渐增大, 视觉感受会逐渐开阔。4) 视点, 视点位置包括湿地中, 湿地边缘, 远离湿地。5) 湿地景观空间类型包括全景空间、主景空间、焦点空间、围合空间、顶面空间和细节空间。

序列:序列是将空间单元连续组织的一种设计手段, 冯纪忠 (1979) 将旷奥对比总结为一种组织风景空间序列的方法。城市湿地公园中, 景观序列的感受主要沿着游览路线的组织而展开, 而多种的游览方式如游船、步行、自行车路线等都可以在湿地公园中构建流动的序列空间, 不同的路线组织和游览速度都会使人们有多样的视觉感受[9]。而序列空间单元间的连接方式如对比和重复, 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旷奥感受。

3.2 旷奥湿地视觉感受特性分析

视觉感受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旷奥”也不是狭隘意义上单纯空间尺度的开阔或狭小。旷奥感受是一个多维度, 多层次的感受。作为本论文的另一主要研究对象, 有必要对“感受”进行详细的深化和细化。旷奥感受的过程反应客观视觉刺激到主观感受的作用顺序, 且层次越高, 主观作用所占的成分就越大。“感知” (perception) 是对于景物线形、色彩或空间的一种整体印象和概括, 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它作为连接客观视觉与主观世界的桥梁起到过渡作用。而“感受” (feeling) 是观赏主体心理更深层次的活动, 是由人们加入自己联想想象在脑中加工后, 与观赏客体发生心理情感的共鸣认同, 最终升华成对内心世界的探求、灵魂的超越。结合感受的层次性, 将视觉感受的研究简化整理成两大步骤:感知和感受。为方便建立旷奥评价体系, 结合湿地景观特征, 提炼可以代表湿地视觉感知和感受的语汇。

感知是客体感受的最初阶段, 参考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中所用描述词汇, 结合湿地景观的特征, 本研究将与感知相关的描述性词汇总结为5个, 分别为:复杂度, 自然度, 神秘度, 明晰度和易解度 (表1) 。其中, 复杂度是对二维奥度的描述, 神秘度是三维奥度的描述, 明晰度和易解度都属于对旷奥度中旷度的描述, 但明晰度着重于二维层面, 易解度着重于三维层面。自然度则是本文提炼出的除旷度和奥度以外另一主要因子, 它表示空间的自然程度特征, 既可以描述二维, 又可以描述三维层面。

复杂度:指景色的多样性和对比性, 反映景色的丰富程度及景观要素之间的对比变化。

自然度:反映风景尚未遭到人工破坏及外界污染而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的程度。人工参与痕迹越小, 自然度越高。

神秘度:反映景观中含有隐蔽着的信息的特性, 其有两个基本特征, 分别为对场面中某种蕴含信息的预示以及对进一步深入场面的可能性的预示。

明晰度:指景观形式具有秩序, 可以清晰分辨的程度。景观越杂乱肮脏, 明晰度越低。

易解度:反映景观中具有的使人们容易建构、识别、理解及领会的视觉特征。易解度高的景观是指那些有可能进行广泛探索而不被迷惑的场面。

感受一般可分为正向感受 (积极情绪) , 和负向感受 (消极情绪) 两大类。在《欣赏沼泽:湿地的艰深之美》一文中, 艾伦·卡尔松将人们对沼泽的“坏印象”概括为四种:“邪恶、危险、恐怖和无用。[10]”实验者运用罗素的感受维度模型分析时, 在“愉悦度”的维度用6个具体词汇“开心、漂亮、美丽、不舒服、不满意、厌恶”, 在“强度”的维度用3个具体词汇“慵懒、沉闷、缓慢”[11]。结合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特征, 本研究将此类型景观可能带来的景观感受总结为六组对应变量 (表2) 。

3.3 旷奥评价体系的建立

旷奥信息分布框架是人们对于风景环境美感体验广义上的模拟[6]。结合以上对于湿地视觉特征和湿地视觉感受的分析, 总结得出湿地视觉景观旷奥感受评价表 (表3) 。此评价体系包括两大方面:观赏客体视觉特征、观赏主体主观感受, 并分别给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语言。此模型针对湿地景观, 可以用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单个景点或场景的视觉评价与记录。在后文实验中, 将运用此体系探讨“观赏客体视觉特征”和“观赏主体主观感受”间的具体关系。

4 视觉特征与视觉感受关系的验证实验

根据上文构建的湿地视觉评价模型, 运用调查问卷实验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探究视觉形式特征与视觉感受间的关系。观赏客体的视觉特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 此部分的评价由研究者按照评价模型中的每一项根据现场测量和相关资料给出具体描述评价以及相关数据, 如视角、视距、D/H值等。观赏主体的主观感受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获得, 问卷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让参与者对湿地照片进行主观感受评分 (1-5分) , 包括模型中定义的五个视觉感知, 六组视觉感受变量。问卷照片来自于现场调研照片的收集, 包括西溪湿地、后滩湿地、东滩湿地、西沙湿地和炮台湾湿地等。第二部分为参与调查人员的背景调查, 包括年龄、学历、游览习惯和游览目的等。最终通过SPSS软件的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进而构建湿地视觉特征——视觉感知——视觉感受的关系模型。

4.1 湿地视觉特征与感知关系分析

本部分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和CIM内容识别法, 将22张图片各感知变量 (复杂度、神秘度、自然度、明晰度、易解度) 的不同评分 (1-5分) , 带入SPSS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再进行CIM内容识别分析提炼出与各感知变量相关的视觉特征。

结果显示, 与复杂度成正比的视觉因子包括:视觉要素的种类数量、人工设施的形状、色彩、材质, 植被的种类、质感的多样。与神秘度成正比的因子包括蜿蜒的水面, 弯曲的道路, 地形或植被的半透明遮挡以及植被下层茂密枝叶提供的阴影, 在尺度上, 中小尺度的焦点和围合空间有助于营造神秘度, 可以通过调整视点的位置和空间的D/H值来达到。与自然度成正比的因子包括植被密度、湿地与陆地比例、少量的人工设施, 与湿地协调的人工设施材质, 在空间尺度上还发现亲密的小尺度围合空间有助于提升自然度, 尤其当人们视点离水面较近而仰视看两侧的茂密围合湿地植被时。与明晰度成正比的因子包括清澈的水面、清晰的岸线、林冠线和路线。与易解度成正比的因子依然包括清晰的岸线、天际线、林冠线和开阔的水面。另外发现, 提高D/H值来营造开阔的大尺度空间有助于提升易解度, 可能因视点变高变远时, 视觉空间整体性变强而导致空间易识别。

4.2 感受与感知的相关分析

实验中发现感知的五个变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为了简化变量, 将感知的五个变量用因子分析进行了降维, 提炼出三个因子, 总结为感知的三个维度——可探索度、自然度、可理解度。需要指出的是, 实验总结的这三个感知维度恰好也可以与传统的旷奥理论相对应。冯纪忠教授在《风景开拓议》中指出, “奥者是凝聚的, 向心的, 向下的。奥者静, 贵在静中寓动, 有期待推测、向往”[12]。所以, 在本实验中, 复杂度和神秘度提炼为空间的探索度, 也可以总结为旷奥度中的“奥度”。而“旷者是散发的, 向外的, 向上的。旷者动、贵在动中有静, 即所谓定感。”明晰度和易解度在本实验中提炼为内容的可理解度, 也可总结为旷奥度中的“旷度”。自然度则可单独提炼为对自然程度特征的描述, 总结如表4。

为了探究感知的三个维度和六个感受变量的对应关系, 将三个感知维度的综合评分以及感受六个变量的评分带入SPSS软件, 进行两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结果显示感知变量和感受变量之间存在三组的显著相关关系。湿地游览时安全-恐惧这组感受主要由旷奥评价中的“旷度”主要作用, 即景色的可理解度越高, 人们越觉得安全, 感受越明快开朗。轻松-紧张、舒畅-压抑、平静-烦躁这三组感受由旷奥度中的“旷度”和自然度特征共同作用, 即空间越容易理解、景观越自然, 人们的心里越有和谐的感受。而亲切-疏远、有趣-无聊的感受主要由旷奥度中的“奥度”作用, 即空间越复杂神秘, 人们越想探索, 带来的亲切感和趣味感就越强, 代表人们探索的感受和欲望, 但同时景观也要保证一定的可理解度, 不至于太过混乱不明晰而产生恐惧的感受。总结如图3。

4.3“视觉形式——视觉感知——视觉感受”的旷奥对应模型

根据实验所得出的5个感知变量与具体湿地视觉形式分别的对应关系, 以及5个感知变量与6个感受变量维度上的对应关系, 可以将两者结合最终总结出“视觉形式——视觉感知——视觉感受”具体对应的模式关系 (图4) 。

5 设计应用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 根据“视觉形式——视觉感知——视觉感受”的旷奥模型, 可以根据不同情感需求设计具有不同视觉形式的湿地景观空间, 具体应用方法列举如下:

5.1 强调明朗感受的空间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 若想提高游览中明朗的感受, 增强安全感, 根据模型, 应着重于提升空间的旷度, 即空间的可解度, 可以通过明晰度的提高和易解度的提高来达到。具体方法包括营建开阔并有清晰水岸线的水面, 水面清澈;树木具有清晰的林冠线;留出路线边缘清晰的通道, 视线要开阔, 以免游人在狭小的空间内产生恐惧心理。

5.2 强调和谐感受的空间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 为了满足人们和谐感受的需求, 让人们感觉轻松舒畅, 根据模型, 在确保安全感受满足的前提下, 应主要提升视觉空间的自然度。具体手段包括在大尺度空间营建开阔的大面积的湿地, 提升视线内植被的密度, 减少人工设施的干扰, 多用一些软性的与自然较为协调的材质, 如木、石等。此外, 林下茂密枝叶创造的小尺度幽静空间, 以及坐在游船中位于两侧植被围合的小尺度河道空间也可提升自然度。

5.3 强调探索感受的空间设计

若想制造空间中人们亲切、有趣的感受, 根据模型, 可以提升空间的奥度, 加强湿地空间的可探索性, 即提高湿地的复杂度和神秘度。具体手段包括提高视觉要素的种类, 如除了自然要素外, 可以增加人工设施, 如观鸟建筑、亭子、科普屋等, 还有一些具有特殊颜色、形状或材质的小型人工设施如座椅, 指示牌等。在自然要素上, 可以丰富植被的种类和质感。在空间设计上, 可以设计蜿蜒的水面, 弯曲的路线, 也可通过地形高差的塑造空间的变换, 营造视线的遮挡。此外, 一些小尺度亲密空间和围合空间也容易提升场所与人的互动和趣味性。

6 结语

本文基于旷奥理论, 以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建立了一套定性与定量、客观与主观结合的旷奥视觉感受评价体系, 并利用其制定了湿地视觉特征与视觉感知、感受间的关系模型, 提出对规划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法。实际上, 这样一个旷奥视觉评价体系可以制定适应不同景观类型的视觉评价体系, 只需针对不同景观特征替换相关的评价语汇或因子, 因而该体系具有相对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一些研究难点也需要今后进一步解决, 包括如何应用一些高科技仪器来更准确获得人们在生理、心理上的感受, 如何更准确定位景观特性, 以及如何对动态景观制定相应的视觉评价方法等, 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本视觉旷奥评价体系的深化完善。

摘要:风景旷奥理论属于风景分析评价的基础理论。以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基于旷奥理论, 将湿地景观分解组成旷奥感受评价的客观视觉特征与主观视觉感受两个部分评价, 并加入自然对于视觉感受部分的评价, 对三个部分进行不同维度的总结归纳, 建立了一套视觉感受的湿地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以此评价体系建立实验, 利用SPSS数据分析最终确立湿地客观视觉特征与主观视觉感受间的关系, 对诸视觉感受维度进一步深化, 最终构建出旷奥理论下的视觉感受模型, 用以指导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实践建设。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风景旷奥理论,风景旷奥度,视觉评价,视觉特征,视觉感受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J].建筑学报, 1990 (08) :47-53.

[2]Smardon R C.The future of wetlands[M].Allanheld, 1983.

[3]Hammitt W E.Measuring familiarity for natural environments through visual images[J].Our National Environment, 1979:217-226.

[4]Maulan S.A perceptual study of wetlands:implications for wetland restoration in the urban area in Malaysia[D].Virginia Tech, 2006.

[5]冯纪忠.组景刍议[J].同济大学学报, 1979 (04) :1-5.

[6]刘滨谊.风景旷奥度——电子计算机、航测辅助风景规划设计[J].新建筑, 1988 (03) :53-63.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8]Kaplan R, Kaplan S.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CUP Archive, 1989.

[9]栾春凤, 林晓.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76-78.

[10]薛富兴.艾伦·卡尔松论野生自然的审美欣赏[J].社会科学, 2011 (02) :118-127.

[11]Russell J A P G.A description of the 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 (33) :313-32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8

关键词:园林设计;湿地公园;环保

园林设计在我国算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开始造园,而直到近几十年,才开始进行现代的融合演变。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园林设计也达到了一个全盛的繁荣时期,自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都开始遍地开花。这一看似为环保做贡献的建设项目,却往往会因为人为设计和改造等的人工工程过大而不能发挥其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破坏生态环境。

1 湿地及湿地公园的概述

湿地的概念很多,在国际上公认的定义为:低水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沼泽地、湿原和泥炭地。既包括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也包括长久湿地和季节性湿地。涵盖江、河、涌、潮汐水道、湖泊、沼泽、鱼塘、水库、水稻田、滩涂等多种形式。

温岭某湿地公园位于甬台温经济区“台州金三角”腹地,东有4A级风景名胜区长屿洞天,西邻台甬温高速公路,北距黄岩机场9公里,规划区域总占地面积62.67公顷,其中水体面积25.65公顷。

2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的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由于人力过度开发,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造成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湿地建设在城市中难以推进。

在该项目的区位上可以看出,湿地公园周边有大量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周边交通发达,目前湿地公园与居民区和商业区基本处于分离状态,要想让周边百姓入园走动并亲水,就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改造劳动。湿地的环境不但受到威胁,周边建筑物的动迁工作等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会大大影响建设进度。

2.2 城市建设破坏了公园湿地的水网。

温岭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河流、水道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一些原有的河道都被占用填掉或者被更改,使公园湿地和水体遭到严重破坏,难以逆转。

2.3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虽然湿地位于历史悠久的绿色小镇,但该镇工贸发达,交通便利,且其主要用地为居住区,而且都是民居建筑,人口密度过大,认为活动频繁,很多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最后都流入到了湿地。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减少,人工湿地中大量使用农药等化学产品,池塘和河道的养殖利用率过高等,这些都是湿地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和湿地生物多样化受损的主要因素,最终导致湿地环境因负荷过大而遭到破坏。加上居民区外和河道边随处堆积的垃圾,都让城市湿地的美观度下降,优美环境也无从谈起。

2.4 公园设计方案过度开发

湿地公园是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湿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但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在方案设计及后续的建设中我们并不主张过度的开发,该方案设计中的公园设计,普遍存在人工造园、为人所用等的人工痕迹明显现象。主要表现在:①污水处理方面,采用“MSBR+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的工艺及中水回用系统,主张污水在处理后一部分经自然湿地净化处理。②地形整合方面。由于河岸植物的遮挡致使人们无法亲水,通过人工方式对地形进行整合设置了亲水平台。③在动植物群方面。由于前期的一些保护不得当,一些动植物未能很好的繁衍,尤其是植物群不完善,采用人工方式对其种群进行完善后设置植物观景区。④人为在公园内部的小岛等位置开发增设停车位。⑤为了增进人际交流和增加人流量,设置休闲广场和娱乐设施。这些人工造园的做法,无疑会给本就紧挨居民区的湿地公园的环保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威胁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平衡,让其各项功能尽失。

3 基于生态环保理念下的湿地公园设计规划建议

3.1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利用

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开发首先应该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与湿地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以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的方向,进行良性的开发利用。坚持重在保护、最小干预,以生态优先,从整体上强化生态的方针进行合理利用,尽量在不搞破坏性开发的基础上,保护生物多样化,以防因不合理开发而引发污染,导致湿地功能退化。将保护与开发进行良性结合,充分发挥其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温岭已有先例,项目开发前要把握和处理好各项利益的关系,量力而行。

湿地建设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过度的开发利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破坏和掠夺。湿地公园的方案设计,应本着“少改造、多保留,少人工、多自然,少建设、多修复”的基本设计建设标准进行。因为在湿地公园的设计规划中,一旦人为开发过度,就會变成人工湿地,而失去了自然生态的价值,让其生态功能和旅游价值随之下降,而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成本消耗都会增加。尤其在利益分化时代,生态危机在我国有着特殊的表现,使得利益个体化与生态整体化之间的矛盾增加,一些利欲熏心的权力者及建设费用经手者会难以把持自己,在公园过度的人为开发中中饱私囊,极大的增加了项目投资成本,湿地公园建设的质量安全却无法保证。

3.2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水乡特色

该湿地项目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水乡小镇,周边又布集多个旅游景区,而温岭素来有“水乡泽国”之称,这些独具的天然优势,都给打造温岭湿地公园的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开发方案的设计规划中,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足大环境生态建设和整个温岭城市的发展,结合该镇及温岭的历史文化,重点突出水乡特色。才能在便民的同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将该湿地公园与本地的文化相结合,利用天然优势增加湿地公园的内质吸引力。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湿地公园的特点,在突出其自然功能外,还应该具有社会功能,将湿地公园与居民生活空间有效的结合。根据公园内的湿地敏感度进行功能划分,设置游憩活动区等休闲项目,千万不能盲目的为了满足人类的观感和体验需要而大刀阔斧的改造。在对外开放和宣传期间也不能忽视对环保理念。园内动植物群落保护的科普工作,激发游园人群的湿地保护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营造整个社会的环保氛围。

3.3 方案设计要有可更改性

设计的过程其实是论证的过程,湿地公园开发方案的设计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在设计中在一些环节应该留有余地,不能强加设计人员自己的意愿,而应增强与同行和建设单位等的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并允许在可调的范围内,保证实际开发中的方案可更改性,来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4 结束语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并且发挥着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一旦设计开发不当,就会造成反面影响。笔者通过对温岭某湿地公园设计中因人工痕迹明显给生态环保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力争为其他地区打造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旅游和环保于一体的天然湿地公园的方案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雷铁梅;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3(11).

[2] 周荣辉;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2011(6).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9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湿地公园是在全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背景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一种以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等功能的湿地保护方式。2000年,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为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利用模式,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湿地公园,并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同年年底,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首个湿地公园。

进而,由于城市湿地的特殊性,我国还专门将与城市以及城市功能关系密切的湿地公园定义为城市湿地公园,并将其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范畴,以区别于远离城市并以自然湿地保护为主的湿地公园类型。根据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5批30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一方面使得城市湿地资源得以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在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下,湿地公园成为城市及城市周边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居民提供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大量的前期调研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打下了充实基础

鉴洋湖湿地作为台州市唯一的内河湿地,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都独具特色,受到台州市、黄岩区以及院桥镇的高度关注,鉴洋湖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逐步提上日程。2004年,黄岩区五个民主党派就曾联合对鉴洋湖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鉴洋湖湿地资源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但未付诸实施。

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鉴洋湖湿地一方面面临着生态资源的衰退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也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和旅游项目所青睐。如果再不及时进行保护,鉴洋湖湿地资源和人文景观就可能遭到更大的破坏。为此,台州市2008年正式启动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并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目标,积极完成申报工作。以此为前提,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联合,对鉴洋湖湿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工作,其中包括鉴洋湖资源普查、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鉴洋湖居民社会调查等工作,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文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调研报告和专题研究。这些调查与研究工作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提供了充分和必要的基础,成为规划工作开展的依据。第二章 规划总则 1 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区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态环境健康和延续乡土文脉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积极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2 规划原则 2.1 融入区域原则

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融入区域生态背景之中,分析和评价其在区域生态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生态保护和恢复手段,维护和加强其在生态格局的重要功能。

从区域旅游休闲资源整体发展着眼,充分发挥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人文特色,将其建设成为富有个性的旅游休闲景点,成为区域游憩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充分考虑区域与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和其他基础设施规划,使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区域和外围景点形成有机衔接。2.2 整体保护原则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稳定性,为湿地生物提供较为丰富的栖息环境,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系统造成的干扰。

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乡土文化景观,将其视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体现,对文化景观本身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背景实行整体保护。2.3 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游客建立湿地体验的界面,包括休闲游览活动、科普教育活动、生产体验活动等,充分发挥湿地的文化游憩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达到积极保护的目标,同时提高湿地公园的景观品质和整体品位。

建立完善的游憩体验网络系统,通过游船、自行车道、栈道、山径等多种方式,在湿地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保护的基础上,充分体验鉴洋湖湿地的景观特色。2.4 和谐发展原则

协调湿地公园的各种功能,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合理发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功能,并合理维护生产性景观,使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促进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以及居民点的位置、规模、建筑风格等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积极考虑与当地住民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本地居民纳入公园的管理与运营之中,促进社会融合。3 规划范围

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北至鸡笼山-马山-西林岭山脊,南至规划机场高速,西至规划改道的104国道,东至黄岩、路桥两区的行政边界和规划黄岩物流园区的西边界,总面积约为6.33平方公里。4 规划依据

4.1国际组织有关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拉姆萨尔;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4.2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全国人大,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1989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1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2000年);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1993年);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2〕249号;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设部,2005年; 《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办公厅,2005年; 4.3相关的技术规范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建设部,2005年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1992年;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2008年; 4.4地方政府的行业技术性文件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台州市城乡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2007-2020)》; 《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台州市黄岩区分区规划(2004-2020)》;

《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城镇总体规划(2006-2020)》; 《黄岩区院桥镇村庄布点规划(2004-2020)》; 《台州市黄岩区休闲旅游总体规划》(送审稿);

《院桥镇第三产业总体规划研究及旅游业发展概念规划》(征求意见稿); 《黄岩区院桥镇区域概念发展规划》。4.5现场踏勘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 5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分三期执行,分别为近期、中期与远期。: 1)近期:2008—2012年; 2)中期:2013—2017年; 3)远期:2018—2020年。第三章 湿地公园现状条件分析 1 地理位置 1.1 台州市

台州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地处我国海岸带中段。市域陆地范围介于东经120°17´—121°56´、北纬28°01´—29°20´之间,东西长172.8公里,南北宽147.8公里,市域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北接宁波、绍兴,西邻金华、丽水,南连温州,东濒东海。市区位于台州市域中部温黄平原北端,市区陆域面积1536平方公里。1.2 院桥镇

院桥镇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南部,北接黄岩城区、东邻路桥区、南囊温岭市、西连乐清市。全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结构。自宋代开埠后,院桥即有“南乡重镇”之美誉,区位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黄、温、乐三地的物资集散地。1.3 鉴洋湖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约5公里处,距黄岩城区18公里,路桥城区约5公里,椒江城区约20公里,温岭的泽国镇6公里。周边有多条河流相连,三面被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在建的甬台温铁路、机场高速及104国道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穿越鉴洋湖地区。2 自然条件 2.1 地质地貌

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湾、岛屿均有分布。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的2/3。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黄岩区的地貌结构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之后,黄岩区形成西升东降。西部山区呈年轻山地特征,东部为下降区,有100多米疏松第四纪(约二三百万年前)沉积物,形成海积平原,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是重要农业区。院桥镇为五六千年的老海积区,成陆前经湖沼变迁,1米剖面有腐泥层,沼铁矿层、青泥层,称古浅育体。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位于水网平原区,属于温黄平原的一部分,以湿地、水网、农耕地为主。湖区四面环山,其中北部有狮子山、鸡笼山、马山、西林岭(老鹰山),南部则是连绵的温岭天皇山。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接近超过60%,生态环境良好。2.2 水文条件

台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两大水系,即椒江水系和金清水系。鉴洋湖属金清水系,总面积1.25平方千米,为黄岩区最大内湖,也是台州市最大的内陆湿地。与湖体相连的主要河流有东南中泾、西南中泾和山水泾。南中泾宽15~22米,长12千米,为黄岩区南部排水的主要通道;山水泾宽21~30米,长13.65公里,是排泄太湖山区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其中,鉴洋桥以下至路桥河段上大下小,洪水宣泄不畅,两岸地势低洼,涝灾频繁。

台州市地下水分布可按照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分为富水区、较富水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四大类,其中鉴洋湖所处区域为贫水区。2.3 土壤类型

黄岩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5个土类,14个亚类、41个土属和117个土种。其中,鉴洋湖地区地处海积平原地区,主要以潮土、水稻土两个大类为主,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好,适合旱粮、水稻、柑橘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的种植。此外,鸡笼山等山体以红壤为主,含砂砾质较多,肥力较好,以种植水果和其他林木为主。2.4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27.8℃,常年3月14日为终霜期,11月29日为初霜期,平均无霜期259天。冬季受西北气流影响,多晴朗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剧烈降温和西北大风。春季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时冷时热。初夏,因北方冷空气与南来暖湿气流相遇,势力均等,形成梅雨天气。进入7月盛夏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除局部雷阵雨天气外,多晴日天气,温度高,日照多。秋季降温较快,中秋后天高气爽,俗称“小阳春”。2.5 动植物资源 2.5.1 植物资源 鉴洋湖植物资源丰富,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维管束植物139科389属538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7科22属33种,种子植物122科367属505种(裸子植物9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13科350属484种)。野生植物352种,栽培植物186种。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56种),菊科(41种),豆科(29种),蔷薇科(23种),百合科(14种),莎草科(13种),蓼科(12种),大戟科(12种),茜草科(12种)。同时,鉴洋湖共拥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中,主要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有1种,即花榈木。

鉴洋湖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丛、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园、苗圃、作物田9个植被型,以及23个群系组、28个群丛。2.5.2 动物资源

鉴洋湖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芦苇、淡竹、杨柳遍布,野生鹭鸟、白鸥飞翔于烟波,人称“黄岩的沙家浜”。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鉴洋湖地区已知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共计114种。其中鸟类42种,占浙东南地区鸟类分布总种类的10.1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一种,国家二级保护种2种,省级重点保护10种;兽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种,省重点保护1种;爬行及两栖类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1种,省重点保护2种;鱼类、软体类共16种;甲壳类共4种;昆虫类共34种。3 人文条件 3.1 历史沿革

鉴洋湖是距今约2000年的古海湾演变而成的泻湖,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光绪黄岩县志》引《山水记》:“鉴洋湖,在三十九都鸡笼山下,修广二千亩许,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中有沙洲芦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际。水多银鱼,长寸存,如小薤叶,色如白银,味最美。击楫中流,恍如剡中风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依南窗外寄傲”意为“寄傲轩”。“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成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曾这样形容“寄傲轩”。进士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文人雅士常游吟诗,有“桥横群谁合,山断夕阳疏”之句。

建国以后填湖之风更胜,鉴洋湖先后作为劳改农场和鱼种场,不断的围堤挖塘使得上下两湖河港逐渐相连,湖面逐渐缩小,南部基本消失。今湖东西长约2500米,湖面已演变为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的河道港汊,水面面积仅约0.7平方公里(约合1000亩)。

3.2 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有着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规划区内现有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和乡土景观两大类。

历史遗迹方面主要包括古桥、古庙,以及古遗址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鉴洋桥。鉴洋桥由镇锁、洚洋2石桥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分南北两座,长135米,宽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造型独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现已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洚洋桥位于上湖,长60米,宽2.5米,3孔。两桥均为鉴洋湖南北交通枢纽,镇锁桥更是温黄古驿道必经之路,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此外,位于鸡笼山的杨府庙、半山庙、山城寨遗址,以及业已消失的寄傲轩和湖心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乡土景观方面主要包括体现鉴洋湖地方特色的养殖塘、圩田、果园、民居,以及展现鉴洋湖自然风光的河湖湿地。有些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甚至被当地人给予了传说和寓意,如后继娘坟、水牛背、十亩围、围珠等。3.3 非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反映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反映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主要包括历史传说、诗词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历史传说方面几乎涵盖了鉴洋湖的一山一水,一桥一木。其中以鉴洋湖、鸡笼山和鉴洋桥的传说居多,并且版本多样,娓娓动听,反映了鉴洋湖文化的多样性。

诗词文学方面,以清光绪杨晨最为著名。杨晨(1845—1922年),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晚号“月河渔隐”。由杨晨、南舜谱组建的“寄傲轩”文人团体——“九老会”,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诸会员聚集于此,吟诗作赋,交流作品,编纂成册,并有《湖墅昌和集》与《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录诗文365首,今已遗失。仅部分诗篇传于民间,得以保留。

此外,以圩田间作为代表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泥塑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杨业诞辰日为代表的民间庙会,以及各村定期举办的集会和戏曲演出,都是鉴洋湖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活”的文化遗产。4.4 土地利用现状(1)耕地

耕地主要分布于鉴洋湖水岸地带,面积广大,交错纵横,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耕地与村镇或山体连接,期间水网密布,形成了特色的湿地农业景观。(2)河湖水系

河湖水系主要包括鉴洋湖内的宽阔水域及湖水沟渠,不包括现有养殖塘所占的用地面积。(3)山地

规划区内的山地资源主要有鸡笼山、马山、飞鹰山三座。其中鸡笼山为最高山峰,海拔164米。树木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规划区内最重要的林业资源富集地。山上布有石阶路及土石小路,山地游览具有可进入性。(4)村镇建设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主要为村民自住房建设、村镇工业用地。其中,工业用地分布于村镇街道内,主要为服装加工、帽业加工、煤场等,各工业类型用地面积不大,独力发展,并未形成规模发展,在各村内点状分布。(5)养殖塘

鉴洋湖鱼塘为国有用地,分布于上下两个湖区,是占鉴洋湖水域最大的区域,面积500亩。现鉴洋湖大水面已经全部被鱼塘分割,养鱼、垂钓已经成了鉴洋湖水域最具规模的用地类型。各鱼池用土石围坝连接,俯瞰鉴洋湖,鱼塘格局分明。鱼塘内主要养殖“四大家鱼”,以及鲈鱼、桂鱼等。(6)坑塘

规划区内坑塘分布较多,主要位于农田耕地及鉴洋湖周边地带,由地势低洼,雨水蓄积、沟渠补水等多方面因素作用而产生。目前,坑塘已经成为部分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以及规划区内湿地环境的特色景观资源。(7)道路

指规划区内现有的内部交通干道和内部交通之路两种道路类型,步行道路众多、路线复杂,且尚未形成固定的步行路线体系,因此,未被纳入到道路用地的测算中去,仅以可行驶机动车交通的路线为主。(8)园地

规划区内园地主要位于各村子依托的山体之上,以柑橘园为主,此外还有杨梅,极少量的桃、板栗等。(9)采石场

采石场在规划区内有三块。其中,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分布在沙门店村,即西林岭的山体西侧。另两块皆分布在鸡笼山上,分别位于山头陈村和岭下东村,其中山头陈村内的采石场紧邻内部交通的主要干道,裸岩外露,对视觉影响较大。5 环境状况 5.1 水质状况

在内外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鉴洋湖水域水质受到一定污染,现状水体质量较差,为劣Ⅳ类,并且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现象。作为鉴洋湖主要水源的山水泾现状监测数据中,NH3-N、总磷、DO和石油类为主要超标指标,山水泾水质现状总体评价为劣V类。湖区周边的村镇生活污水及农业灌溉和生产的尾水,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水域水葫芦密生。此外,鉴洋湖周围村镇内部分工厂所排出的污水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鉴洋湖湖区,对水体造成了很大的污染。5.2 大气环境

总体而言,鉴洋湖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污染源。石灰、采石厂等工业企业产生的粉尘是规划区内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主要位于鉴洋湖南侧的山坡上或村道路两旁;其次,煤炭燃烧产生的煤炭粉尘及有害气体也对鉴洋湖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5.3 噪声污染

规划区内的噪音污染来源于交通噪音和工业噪音。主要包括各乡、村镇道路来往车辆以及部分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的时产生的机械噪音。5.4 固体废弃物污染

规划区内垃圾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鉴洋湖水体有白色垃圾漂浮,并在桥下、水生植物资源丰茂处形成了较多的堆积;村镇中垃圾肆意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并在上湖河道南岸形成较大规模的垃圾堆;在鸡笼山缓坡处的植物丛中垃圾堆放现象较多,分布点散落在步行山路的两旁;工业厂房、小型私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规划区内的垃圾污染源之一。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 理论基础

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人类是生态系统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此的认识也越发清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分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四大功能:生态系统对人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持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于人类福利具有深远的影响。

表4-1 生态系统服务内容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容 供给服务

(Provisioning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获得的产品:

食物与纤维,燃料,遗传资源,生物化学物、天然药物,装饰与观赏资源,淡水资源 调节服务

(Regulating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效益:

空气质量维持,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水净化,人类疾病的调节,生物控制,传粉,风暴的防护 文化服务

(Cultural services)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用和收益:

文化多样性,精神与宗教价值,知识体系,教育价值,灵感与启智,审美,社会联系,文化遗产价值,游憩和生态旅游 生命支持功能

(Supporting services)是生态系统提供其他服务功能的基础:

初级生产,空气氧气维持,土壤形成与保持,生物地化循环,水循环,提供生物生境

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出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传统观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理念,人们开始意识到森林、湿地、农田、绿地等生态系统要素能为城市、为人类社会提供众多不同的服务与支持,例如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减少噪音、蓄滞雨洪、处理污水、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而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能够提供以上全部的生态服务,被认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1.2 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1城市湿地的特征

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城市区域中为数不多的自然湿地其自然与生态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如生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形成与自然湿地截然不同的湿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湿地的自然属性改变

在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下,城市湿地形成了在城市区域中分布不均匀、面积小、孤岛形式的分布。同时湿地之间的连接度降低,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

2)城市湿地的功能相对自然湿地有了更多的拓展

自然湿地的功能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而且可测定和评价其不同的生态功能;而城市湿地除了生态服务功能以外,还强调其为市民提供的休闲、娱乐和生态教育功能,而且这些功能是自然湿地不可取代的,而且这些城市湿地的人文价值很难测量。

3)城市湿地受干扰的情况

自然湿地的环境特征因与其周围区域相对一致,同时自然湿地的干扰因子是以自然干扰为主,而人工湿地所受到的干扰类型、频度、强度都与自然湿地有所不同。1.2.2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2.1 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1)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但结构不够合理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层面而言,鉴洋湖地区具备了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在人类干扰下的较为完整的生态地区类型。从物种多样性层面而言,鉴洋湖地区动植物类型相对浙江省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鸟类资源。但从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植被群落的构成来看,平原区农作物植被类型所占比例较大,缺乏高大乔木;而已有的人工林也存在树种单

一、抗病虫害能力较差的缺点;滨水岸线的植被群落不够完善。(2)生态网络连通性较好,但调蓄洪水能力不强

鉴洋湖湿地由纵横交织的河湖港汊组成,内部连通性及与周边水系的连通性较好,为生物迁徙、调蓄洪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自然式的滨水岸线也有利于水体与土壤的物质交换,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但由于局部地区人为造坝、水产养殖、填湖造田等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体的自然流通,对调蓄洪水的能力起到消极的影响。(3)生态系统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由于场地内部除了村镇建设外,尚不存在大规模连片的开发建设,整体上未受现代城市化的侵扰,因此湿地环境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升级,生态系统完整性还是受到了不同的干扰,这一方面表现在村镇自身建设强度的加强对山体、湿地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性设施(如公路、铁路、高压线等)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分割。

(4)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

目前鉴洋湖湿地中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低,因此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湿地资源的稳定。但来自上游城市的污水,以及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固体垃圾堆放,对湿地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此外,农药的使用和养殖场的尾水,也对水体、土壤造成一定污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目前水质目前为劣Ⅳ类,而作为鉴洋湖源头之一的山水泾水质则为劣Ⅴ类。2.2 文化游憩功能评价

(1)历史文化遗存数量较多,但类型较少、级别较低

鉴洋湖以及所在的院桥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物质文化遗存较为丰富。鉴洋桥、杨府庙等代表性历史建构筑物成为鉴洋湖文化的象征。此外,关于鉴洋湖的传说、历史人物杨晨居所的典故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但从类型上来说,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古桥和寺庙两个主要方面,其他类型遗迹较少;从保护级别上来说,仅鉴洋桥为拟报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他历史遗迹的保护级别较低,未进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范畴。(2)乡土文化景观丰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鉴洋湖地区处在镇中心外围,至今还保留有比较淳朴的传统村落,并留存了部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湿地区域内鱼耕文化发达,农业景观丰富,果垄稻田和鉴湖鱼种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也构成了鉴洋湖地区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渗透,传统的村落景观也在逐渐改变传统的面貌,地方特色正在逐渐消失。(3)科普教育功能尚未开发,旅游休闲功能处在萌芽阶段

鉴洋湖湿地是进行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的天然基地,然而这方面的功能并未得到发掘和利用,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针对鉴洋湖湿地的科研和监测工作也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鉴洋湖在台州市的知名度不高,旅游休闲活动也主要以钓鱼、上香、摄影等为主,规模较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前景看好。2.3 经济生产功能评价

(1)农业生产体现农、果、渔并行的特征,以农作物为主,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鉴洋湖地区长久以来是以水稻、柑橘及其他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区,建国后国有鱼种场的建成使渔业养殖也成为本地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尽管外出务工和乡镇制造业成为主要潮流,但留守家乡的人仍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作物生产为主,在其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第五章 案例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可比性或可参照性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为本项目的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建立湿地公园建设的项目库,以及为本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1 案例研究 1.1 国际案例 1.1.1 伦敦湿地中心(1)背景介绍

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公里,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 分钟的车程,周围的交通非常便捷,伦敦市的两条主干道A205公路和A4公路离公园都不到16公里。伦敦湿地公园在城市边缘创造了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以连接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案例。湿地公园共占地42.5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野生生物的天堂。(2)规划定位和特色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1)为多种湿地生物最大限度地提供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

2)让参观者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3)规划内容

1)游憩项目观察室,游戏木屋,与湿地有关的生活用品(如荷兰的木鞋),组织孩子游戏于池塘,喂食飞乌和参与园艺。

2)世界湿地区,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泛滥原、亚洲水稻田、中东芦苇地、西伯利亚苔原和热带沼泽等。来自原生态环境的水鸟,在此安家落户。

3)水生生物区、现代化服务区。

4)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所以旅游者能非常方便地自行驾车前来。此外,多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公园附近。最近的地铁出口和火车站,也均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以内。

5)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就是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6)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洲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多种湿地地貌。(4)可借鉴性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篇10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中国开始关注湿地理论及其在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论述了城市与湿地的关系, 指出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 论述了城市湿地与生态城市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俞孔坚等将城市湿地列为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1], 这表明现代城市建设己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 而是向生态型、可持续性城市发展。

全球人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大主题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创造健康舒适的人类居住环境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合实现人居环境优美和谐[2]。近年来, 城市湿地水环境整治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 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 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城市建设模式, 获得2000年“世界人居奖”等三项国际大奖;苏州市在城市建设中, 保持了三纵三横加一环的河网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城特色, 保持了古城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观;北京市从1998年开始以建设“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为目标, 对城市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 也使城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 元阳排沙河与湿地公园

元阳县排沙河位于元阳县城中心区, 自西北到东南紧贴元阳县城而过, 于县城东部汇入红河。根据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 排沙河河道水土流失情况严重, 经常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 河道泥沙淤积严重。目前河道被侵占严重, 河道内开荒种植情况较普遍, 严重影响了河道防洪能力。根据对元阳排沙河县城段相关资料的研究与实地调研, 提出将河道生态治理与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相结合, 在排沙河与红河的交汇处拟建人工湿地公园, 公园占地面积4.96hm2。湿地公园建设的提出, 基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创建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的人造城市湿地系统, 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可加强生态系统功能, 还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缓解城市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 湿地公园设计构想

3.1 景观分区与景点设置

通过对现场地形, 当地历史文化, 城市建设等基础资料的解读, 将该湿地公园分为5个景观分区, 即入口观景区、主题广场区、参观展示区、生态保护区、生态休闲区。

将要营造的8个景点为:红桥寻音、彩田怀古、蓝花贯溪、空临远眺、银滩幻影、莲畔观鱼、孤岛相约、花坡拾趣。绿化、流水、蘑菇亭、梯田4个主要元素再现了元阳独特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 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景观小品设施在造型和色彩上体现民族特色, 提升湿地公园的文化品味和内涵。使其具备观赏性、参与性和艺术性, 层次分明、步步有景, 达到在视觉效果上的特色、舒适、宜人。

主要的景观小品和元素为:蓝楹溪谷、七彩微梯田、情人滩、趣味汀步、漫花坡、蘑菇亭、观景台、睡莲湾、风情岛、曼妙红桥、农耕文化雕塑、跨河天桥、观鱼台等。重要节点设计如下。

3.1.1 蘑菇观景台

观景台为架空两级平台, 方案构思源自于哈尼族、彝族等当地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中的各种场景, 观景台以中心主题雕塑为核心, 围合成半扇形空间, 向心性的形状寓意民族团结、自由。表达勤劳、智慧、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意象, 石磨雕塑是传统民俗文化生活场景的再现, 蘑菇亭分布在观景台边缘, 造型仿哈尼族独有的特色民居蘑菇房, 下方用自然块石坐凳围合, 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特色。

3.1.2 曼妙红桥

元阳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县, 哈尼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民族。哈尼人在婚娶、祭祀、节日, 甚至上山砍柴, 下田种地, 或者集市贸易, 都要歌舞, 哈尼人说“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歌舞, 离不开音乐。因此公园的主要交通线路木栈道, 采用优美流畅的曲线布局, 犹如婉转的歌声, 或是曼妙的舞姿, 灵动自然。栏杆钢丝上布置音符, 像五线谱一样, 在碧波绿影间穿行, 深入莲花深处。木栈道主色调采用红色, 热烈鲜艳, 与七彩微梯田相呼应, 象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3.1.3 七彩微梯田

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 善于开垦梯田, 世世代代的积淀才有了著名举世闻名元阳梯田。此景观节点设计以哈尼族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为元素, 运用错落的台地作种植各色花卉湿地植物, 展现别具特色的七彩梯田的缩影。同时, 湿地植物与台地的形成, 也是湿地净化系统的重要的一部分, 暂时滞留的水体并逐级跌落, 通过湿地植物、微生物与基质填料等协同作用过程, 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2 湿地水系统净化原理

从河道橡胶坝上游引水至溪流, 利用高差砌筑毛石挡墙形成一级跌水, 水在跌落过程成促进水体曝气增氧, 再通过仿梯田人造地形形成的高差构筑滞留水坝, 将水体暂时滞留在各级水塘进行逐级沉淀, 水体经多次沉淀、曝氧、吸附、过滤、降解净化后进入景观水体。在各级水塘中, 利用池内的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 同时在池中培植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 利用微生物和植物同化氮磷营养物, 促进氨氮在好氧条件下转化, 并通过对水体植物的采收, 最终把污染物移出水体。

3.3 湿地公园植物系统

3.3.1 湿地植物选择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 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人工湿地系统中, 不同植物去除污染物的能力差异很大, 因此选择合适的植物对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植物时遵循本土植物优先、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茎叶茂密、生长周期长、适地适种的原则。主要选用的植物有:灯台树、小叶榄仁、鸡冠刺桐、蓝花楹、老人葵、蒲葵、鱼尾葵、旅人蕉、棕竹、木槿、俏黄栌、黄婵、金苞花、龙船花、龟背竹、朱蕉、大叶红草、肾蕨、蜘蛛兰、鸢尾、花叶姜、春羽、芦苇、花叶芦竹、莎草、再力花、菖蒲、伞草、水葱、梭鱼草、黄菖蒲、千屈草、睡莲等。

3.3.2 湿地植物净化机理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利用湿地水生植物对氮、磷元素的吸收作用就能够同时达到对氮、磷元素的去除。水生植物通过根部可以直接吸收水溶性重金属, 还能通过根际环境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形态, 达到降低或消除重金属污染物化学毒性和生物毒性的作用[3]。

有机污染物的吸收是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完成的。水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沉淀、过滤作用, 从水中截流下来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和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被去除。一些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还能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原体, 如芦苇去除絮凝胶体, 根系分泌物能杀死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和病原体, 其空心茎有利于根部输氧, 为微生物提供额外的氧[4]。

3.4 湿地公园动物系统

湿地是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 许多鱼类和野生动物群体都要依靠湿地而生存。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成员, 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动态效应的生物, 为湿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水体鱼类养殖采用以混合养殖方式, 以抑制水草和藻类的过度繁殖生长, 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在水体中放置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富余的营养物质, 湿地公园运行初期, 我们可以在水体中人工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子、蚌、鲢鱼、草鱼、螺蛳等。蚌类可以将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滤食, 以提高湖水的透明度;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 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 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 促使水变清;滤食性鱼类, 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绿藻类物质, 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在水中投放鲫鱼, 可以摄食这些蚊蝇等害虫的幼虫, 避免了水域对环境的危害[5]。

摘要:研究了元阳排沙河县城段的相关资料, 并进行了实地调研, 针对排沙河存在的水土流失、河道侵占严重等问题, 提出了将河道生态治理与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相结合, 创建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的人造城市湿地系统, 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元阳,排沙河,人工湿地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城市规划, 2001 (6) :42~44.

[2]罗瑛.浅议生态居住区水环境系统[J].甘肃科技, 2004 (2) :88~89.

[3]余红兵.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能力及收割管理研究[J].草业学报, 2013 (1) :32~34.

[4]赵兴云.城市湿地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 (6) :59~62。.

上一篇:体系构建及功能划分论文下一篇:舞台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