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型胃癌三篇

2024-09-12

弥漫型胃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且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弥漫结节性肝癌患者26例和18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选取对象病症确诊标准均符合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诊断标准[3]。44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17例;年龄29~66岁, 平均 (44.3±3.1) 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如下:脸色蜡黄、精神疲乏、乏力、异常消瘦、肝区部位感受到明显胀痛, 均表现出轻重程度不一的黄疸。实验室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出现肝功能衰退或缺失, 其中16例AFP异常升高, 其余病例患者AFP均表现正常。

1.2 方法

1.2.1 检查仪器

本文所有选取对象均使用SCT-4800全身CT机扫描仪 (日本岛津生产) 进行检查, 层厚、层距均为10 mm, 对肝脏重点病灶部位采取加扫5 mm层厚。

1.2.2 检查

所有患者在接受扫描前6 h, 做好相关准备, 均叮嘱多饮水, 充盈胃肠道;44例肝癌患者均性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 增强扫描主要包含静脉期、动脉期及平衡期;对于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 其扫描范围主要为膈顶至髂前上棘前缘连, 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扫描范围主要为膈顶至肝脏下缘, 行增强扫描时, 采取静脉团注法, 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 (由宁波市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83569) , 使用量在100~150 ml, 注射速率为3.0 ml/s, 分别于注射碘海醇造影剂后25、75、12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增强扫描;所有选取对象均进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后或临床随访观察后证实。

2 结果

2.1 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CT表现特点

通过对26例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其CT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肝脏各叶体积异常, 明显不成比例; (2) 平扫时, 可发现肝脏各叶密度明显分配不均匀, 呈现为等密度或弥漫性低密度小结节, 且周边边界较为模糊、不清晰, 其中有16例患者出现腹膜后结节异常增大; (3) 增强扫描后, 可发现呈现为等密度或弥漫性低密度小结节状无强化或强化, 周边边界仍旧较为模糊, 但较平扫时明显清晰, 其中21例患者出现门静脉主枝及分枝充盈缺损, 另外11例腹腔积液, 且增大腹膜后淋巴结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

2.2 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CT表现特点

18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经CT扫描, 其表现特点主要如下: (1) 平扫时, 可观察到肝脏内部病灶呈现为多发性、大小不一水样密度、等样密度、混杂密度样结节影, 且结节周边界限较为模糊, 水样密度病灶发现明显改变, 从外向内逐渐降低; (2) 增强扫描后, 病灶密度改变的规律如下, 低密度或水样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均未表现出明显强化迹象, 但边缘薄层环状却发生明显强化, 最外层肝实质密度明显高于无强化密度, 即呈现为“牛眼征”, 而该类患者共14例, 其中3例患者病灶密度并未出现明显改变, 2例患者可观察到门静脉内充盈缺损;18例患者中, 16例患者均发现且找到原发肿瘤, 另外2例患者未发现原发肿瘤;原发肿瘤患者中, 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腺癌、乳腺癌、肺癌、肠平滑肌肉瘤、胰腺囊腺癌患者人数依次为4、3、2、2、2、3、1和1例。所有选取对象病症均经过手术病理 (穿刺活检) 或临床治疗及随访观察后证实。

3 讨论

3.1 CT扫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意义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 CT扫描对其病症的鉴别、诊断、分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对中晚期肝癌患者, 其CT表现极为明显, 其扫描能清晰地将肝癌的类型、病灶大小及数目、肿瘤所在部位以及是否累及或侵润周边器官等情况呈现出来, 这对于临床上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治疗, 延缓病况的发展, 提升患者的生存期有积极意义[4]。一般来说, 肝癌患者CT平扫表现典型特点主要如下: (1) 肝右叶部位常是肿块、肝实质内软组织肿块的集中部位[5]; (2) 多数病灶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 多数患者伴随腹膜后门静脉、上腔等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6]。另外, CT加强期扫描后表现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异性, 其不仅能充分显示病灶情况, 同时还能呈现肿块血供情况[7]。Ahn等[8]研究显示动脉期扫描可以发现中肿块呈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 而门静脉可发现肿块的强化程度快速下降, 而在平衡期可发现肿块强度再次下降, 且呈现相对低密度, 和呈高程度强化的肝实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更加利于病灶部位的显示, 这对于提升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原发性弥漫性结节型肝癌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

对于原发性弥漫性结节型干肝癌患者, 其临床病理特点主要为小结节广泛分布于肝内, 且结节大小及分布规律较为均匀, 一般不存在巨快结节, 直径常位于10 mm内[9];因而在行CT平扫时其主要表现为肝脏密度分布不均, 且分布均匀的小结节边缘不清晰、模糊, 主要呈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另外还可以发现严重程度不一的肝硬化[10], 另外还可以清晰观察到门静脉癌栓形成, 本文26例患者中, 其中21例患者均为肝内门静脉癌栓, 占80.77%, 其中4例合并肝外门静脉癌栓, 由此可知, 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 其发生门静脉癌栓的可能性非常高, 而这一研究结果也基本与郭明智[11]报道保持一致。

3.3 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

多发结节型转移转移肝癌有着较为独特的病理特点, 而这一特点也使得其CT扫描表现具备较为明显的特异性。人体任何一部位在遭遇病变后, 其所生长的恶性肿瘤都可以通过门静脉、肝动脉及淋巴途径向肝脏等器官进行转移, 因此其CT表现较为特殊[12]。如消化系统癌变后, 生长的恶性肿瘤会通过门静脉途径转移到肝脏, 而转移性肝癌的数目、肿瘤大小、形态等存在多变性, 如单个病灶、多个结节病灶等[13]。本文中选取18例患者均为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 经CT扫描后, 其表现特点主要为:平扫时, 可以发现肝内多个低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样, 为多发性、大小不一水样密度、等样密度、混杂密度样结节, 且结节周边界限较为模糊, 其密度改变可观察到病灶最外层明显呈现略低密度, 而中间薄层呈现为等密度, 内层为等样密度、混杂密度样结节影;在增强扫描后, 可以发现肝实质密度明显高于最外层低密度, 且最外层并未得到明显强化, 但边缘薄层却呈环状强化, 也就是临床所说的“牛眼征”, 18例患者中, 14例患者为“牛眼征”, 占77.78%, 这说明该征发生率较高, 这可能与肝脏转移肿瘤对周边肝脏组织的压迫、侵润以及形成的水肿有关, 也可能因为肿瘤坏死产生。

3.4 肝癌的其他诊断方式

肝癌的临床鉴别及诊断, 并非仅仅CT扫描一种, 如超声、MRI等检查方式都能对肝癌的临床鉴别和诊断提供高价值的参考资料。独建库等[14]研究显示, 采取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对肝癌患者进行检查, 其扫描结果同样具备一定的特异性。

综上所述, 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和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CT表现均具备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和特异性, 通过联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测结果, 有利于病症的鉴别和确诊。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且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弥漫结节性肝癌患者26例和18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上述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CT扫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总结诊断经验。结果:整理发现, 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CT表现主要特点如下:平扫或增强扫描时, 肝脏各叶体积比例均明显异常, 不成比例;平扫时, 肝脏各叶呈现等密度或弥漫性低密度小结节, 且边界模糊;增强扫描时, 发现肝脏各部位病灶未出现明显强化或呈环状强化;对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 其CT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平扫时, 肝脏各叶呈多发混杂密度结节影, 且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 病灶边缘均出现明显的环状强化, 但最外层显示为低密度, 并无明显强化, “牛眼征”和“门静脉瘤栓”患者依次为14例和2例。结论: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患者和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患者CT表现均具备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和特异性, 通过联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测结果, 有利于病症的鉴别和确诊。

弥漫型胃癌 篇2

【关键词】 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仙方活命饮;金黄散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080-02

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为骨科领域较难治的疾病,病程长,易反复,手术治疗有创且效果较差,术后对膝关节活动有一定影响。中医药治疗具有无创、使用方便,对膝关节活动影响较小的特点。江蓉星教授在骨科病症诊治方面颇有心得,现将其运用中医治疗该病的一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例简介

肖某,女,38岁,四川省金堂县人,右膝关节肿胀发热12年,加重9月余。患者12年前不明原因右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无疼痛及压痛,先后到本市两家大型三甲医院行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不详)和保守治疗,效果均不甚理想。遂于2014年10月14日来我院江蓉星教授门诊就诊。查体见右膝关节前正中有一纵行切口,长约15cm,愈合良好,右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髌骨推移活动度受限,浮髌试验(-),右膝关节后侧、外侧分别可见6cm×11cm、4cm×12cm的包块,皮温较周围及对侧高,质偏硬,包块无活动性,右下肢感觉未见异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DX(成都军区某医院 2014-9-18 11135205)示右侧胫骨上端外侧及腓骨头密度不均,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周围软组织肿胀,腘窝区见稍高密度片团影。MRI(成都军区某医院2014-9-1811135775)示右膝关节考虑肿瘤性变,滑膜源性待查。血常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1807532014-10-14)示:白细胞:66×109,CRP:3mg/L,红细胞:469×1012,血红蛋白:128g/L,淋巴细胞:23×109/L,江蓉星教授经详细询问病情及体格检查后,结合病人临床表现诊断为右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中医诊断:右膝关节肿疡—血瘀痰凝,湿热阻络证。

2 治疗

江蓉星教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确定治疗原则。在治疗中前期宜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痰通络,后期行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辅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初诊给予骨痈片内服,香木活血散、香连金黄散各半外敷。二诊时诉一诊效果不佳,后改用遂改用处方仙方活命饮去穿山甲,加夏枯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芥子、山药等中药水煎服,一天3次温服,同时给予院内制剂金黄散外敷患处,仍其每月复诊。二诊后见患处包块略缩小,皮温仍较对侧及周围高,遂改用根据病人舌脉及患处病情变化及中医辨证分别加生黄芪、薏苡仁、水蛭、土鳖虫、瓦楞子、鸡血藤。为降低治疗成本及服用方便,改为丸药服用,仍每月复诊1次。二诊后病人病情逐渐好转,症状逐渐减轻。2015年7月16日复诊,见右膝关节肿胀基本消退,发热程度明显减轻,病人对治疗效果满意。择期行MRI检查或关节镜检查,观察治疗前后病变部位的内在变化。

3 体会

根据病理结果及临床结果分析显示,本病为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该病起病隐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关节内D-PVNS 患者一般可表现为疼痛 ( 79%~90%) 、肿胀 ( 72%~79%) 和局部皮温略高 ( 52%~65%),部分患者出现关节功能减退 (26%

~28%)[1-2]。目前治疗方式多样,但均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手术是目前唯一能得到确切效果的治疗方式,但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率[3]。

中医认为本病属外科疮疡范畴,本案患者证属血瘀痰凝,湿热阻络。仙方活命饮出自明代陈实功《校注妇人良方》卷24,书中论述道:“治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良剂也”,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4]。江蓉星教授认为,肿疡的的主要机理为气血凝滞,痰湿经络受阻,聚而成形,故见红肿隆起,邪正交争剧烈则见发热,治宜行气活血、消肿溃坚。疾病后期多耗气伤津,宜加用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类药物。在本方中当归、乳香、赤芍、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金银花、白芷、防风通滞散结,使热从外解;贝母、天花粉、皂角刺、白芥子、瓦楞子清热散结,通络化痰;夏枯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疔疮;薏苡仁利湿化浊;水蛭、土鳖虫、瓦楞子化瘀散结;黄芪大补元气,以助血行,加快瘀血消散;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和为丸,药效缓慢释放,以达解毒散结、化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且作用持久。

香木活血散主要成分为木瓜、香附、独活、白芷、自然铜、羌活、川芎、木香、白及、续断等活血化瘀、祛湿药物,用于气血瘀滞,筋骨损伤、扭挫伤,红肿疼痛等症。香连金黄散主要成分为白芷、生天南星、黄柏、木香、天花粉、生半夏、黄芩,用于热毒引起的红肿疼痛及未溃烂的溃疡。二者配合应用,对气滞血瘀、湿热阻络型骨关节疾病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仙方活命饮内服配合香木活血散、香连金黄散外敷治疗发热性疮疡疾病效果良好,可为该类骨伤科及外科疮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Edwards MR,Tibrewal S. Patello-femoral joint pain due to unusual location of localised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a case report [J]. Knee,2004,11( 4) : 327-329.

[2]Sharma H,Rana B,Mahendra A,et al. Outcome of 17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 PVNS) of the knee at 6 years mean follow-up [J]. Knee,2007,14( 5) : 390-394.

[3]Botez P,Sirbu PD,Grierosu C,et al. Adult multifocal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clinical review [J]. Int Orthop,2013,37( 4) : 729-733.

[4]邓中甲,李冀,连建伟,等.方剂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4-106.

弥漫型胃癌 篇3

目的 研究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相关基因表达及突变,探讨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家系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该家系先证者胃癌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SMAD4、TP53和ANXA10蛋白的表达情况,PCR扩增结合DNA测序筛查E-cadherin、SMAD4、P53和ANXA10基因的.所有编码序列以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处序列的种系突变情况.结果 与先证者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E-cadherin、SMAD4、TP53和ANXA10蛋白表达缺失,β-catenin表达降低.检测到SMAD4基因一个新的多态性位点即第1内含子24位碱基出现杂合性A>G的改变,E-cadherin基因和ANXA10基因只检测到一些已知多态,未发现种系突变,P53基因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 E-cadherin、β-catenin、SMAD4和ANXA10蛋白异常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参与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家系的发病机制,但排除了E-cadherin、SMAD4和ANXA10基因外显子突变导致该病发病的可能性.

作 者:陈红 曹丽华 王述森 胡煜 罗阳 作者单位:陈红(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01;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曹丽华,王述森,胡煜,罗阳(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01)

上一篇:职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下一篇:提问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