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十篇

2024-05-21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1

通过对玉林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内容包括课堂导入、提问、教学时间、信息技术使用、学习参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意义等8个环节。结果显示目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下:

(一) 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环节重视情况

教师在数学课的准备和教学过程中, 对以上8个教学环节都做好不少准备工作。其中, 教师普遍对中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认为最重要的是激发中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的热情。另外就是普遍认为围绕教学目标应该提出已设计好的问题, 突出问题的启发性和预见性, 还有认为设计较多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 对有效性不高的讲授教学模式又不得继续使用。影响课堂提问效果主要的因素是对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方式, 但教师提问后的候答时间和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不够重视, 对学生不恰当或错误的回答没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继续思考, 教师习惯于立即指出不当或错误和揭示正确答案。

(二) 数学课堂教学展示的情况

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内容讲授的时间约为25分钟, 学习练习及其它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仍然以讲授教学为主, 精讲累计时间一般都超过15分钟, 学生学、思、议、练累计时间基本都少于10分钟。对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学生没办法进行建构的过程学习。当然为了更好处理教学课堂解决教学容量的问题, 很多老师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但有效性不高。调查发现, 中学生在数学课上不希望老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因为多媒体教学不能够帮助他们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大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征进行了选择使用, 但大部份老师还只能作为知识的展示工具。另外, 由于教改的重视, 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参与情况有所改善, 但还需大大提高。比如:主动回答问题、产生质疑的学生人数不多。

(三)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中学生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 最为普遍是模仿、接受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认为讨论的问题难度较高、时间不够, 还有同学不配合、不习惯合作学习的方式。另外, 中学生在数学课上, 比较习惯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也会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认真阅读教材、做笔记。在教学内容上, 尽管教师对知识的用途描述不多, 但由于中学数学实用性较强, 学生学以致用情况还比较好。

二、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的是符合课堂的特点, 体现教学的内在要求, 使参与课堂教学的对象认可和接受。其次是要体现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要的教学活动, 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 但教学活动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 师生在活动中必须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 才能使教学发挥最大效益, 所以课堂教学应正确反映课堂教学的规律。下面从数学课堂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运用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研究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堂好的数学课堂, 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探究、辨识、巩固、小结和作业五个环节。教师应加强探究辨识新知的过程教学, 还要求教师对学生数学能力有较准确的了解, 做到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 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知识技能的目标, 才能引导“问题”层层深入、递进探究新知, 实现引导学生能够思考出正确的答案。最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炼出程序性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样学生才能从新知的思想方法和情感认知方面较好地掌握新知, 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二) 巧用有效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要有效开展中学数学课堂的讲授, 首先要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要适合该教学内容、适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教学环境条件等, 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在大多数数学课堂中, 教师的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 而要用好“讲授法”进行教学, “讲授法”讲究的是启发引导式教学思想, 则要以“问题”为引线,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开展教学的各个环节。这种通过层层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强烈的成功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不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正确解决问题, 掌握教学知识与技能。

(三) 充实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除了掌握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这就有要充实的教学资源,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实的教学资源能使学生有强烈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 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强;使学生更容易有良好的学习精神状态, 以长久的注意力保持, 自然融入教学课堂, 领略到数学知识带来趣味性和愉悦感。例如, 除了对概念来源、作用的理解, 还要了解概念优劣、正反情况等。教学过程中, 反面例子所起的作用往往比正面教材效果好。充实的教学资源,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又如, 在学习三角函数的任意角的形成和三角函数符号等内容时, 教师在课堂上现场使用几何画板能使学生更易接受, 也可以减轻教师教学的劳力劳动又使教学内容显得形象深动。通过教师的恰当且熟练地使用, 能更好地揭示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帮助学生更易更正确地理解了新知,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 教师要加强教材分析, 注意教学内容的联系,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材内容顺序调整、内容充实或减少等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选配有效的例题练习、拓展练习、反馈练习和适量的课外作业。在数学课堂上, 充分发挥教学上教师的“教”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 甚至使学生保持课堂上的信心和激情, 能够延续到课外的数学学习当中, 有效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中学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和双基训练, 更加强调师生平等,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在探索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 涌现了一大批新理念新的教学法, 故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非常必要。下面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提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冯卫萍.再论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J].新课程 (教研) , 2011 (11) .

[2]董林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 2007 (06) .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情况需要, 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做到因人施教。教师不要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 而是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真诚地对待学生, 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亲近感, 让学生明白教师的真诚, 当学生把教师当作朋友以后,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 就会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营造一种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 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 反应迅速, 思维活跃, 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知识水平的舞台,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的传播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 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就是做教学内容的确定者、课堂结构的设计者、课堂节奏的把握者、教学效果的评价者。作为一个引导者就是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指导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途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谓的合作者就是思维水平的下放者、活动的参与者、人际关系的平等者、知识的再发现者。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并及时予以鼓励。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 但每个班里都有几个“怕学数学, 学不好数学”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及时地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 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对他们适当地降低要求, 加强个别辅导。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 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评价时, 教师要更多地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 只要他努力, 有出众的表现, 就能获得老师的赞赏和表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孩子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 又很赞赏的话, 那么, 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同时, 既要看到他们进步的一面, 又要使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 努力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 能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对最基本知识的掌握, 习惯依赖教师的教, 很少主动获取。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寻找的过程。学生的头脑不是填充的容器, 而是点燃的火种。课堂上教师应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时, 自己解决不了, 同桌之间交流, 同桌之间有疑问, 再向小组内寻求帮助。通过讨论交流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利用团队精神、集体力量去探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师应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展现个人能力及合作能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说”中得到全面发展。

五、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法指导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基点。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自己能学, 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对象, 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想、迁移、推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 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注重个性, 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 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 合理地采用探究教学、启发教学、发现教学、自学辅导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在同一节课中也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引入概念时, 可用归纳法;探索公式时可用发现法;知识巩固时可用训练法;容易混淆的内容可用对比法等, 教师应在教学实际运用中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除了智力因素外, 还有非智力因素, 因此教师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学生实际出发, 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总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 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数学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如何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 最大化地体现新教材价值理念, 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阐述了如何构建有效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3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良好的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情境创设主要体现趣味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良好的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有的教师纯粹为了趣味而设置情境,如《算法的概念》一节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的:三个食人族与三个传教士一起过河,当河的任何一边食人族的人数比传教士的人数多时,食人族就会把传教士吃掉,船每次只能带两人过河,问你该如何设计渡河方案?这个情境学生较感兴趣,学生也容易回答,但对算法的引出没什么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浪费上课时间。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的:展示“电子教鞭”功能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是怎样收到老师的指令并执行的吗?怎样的指令计算机可以执行呢?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这位教师的创设很有针对性,引得这样自然,无不为之赞叹。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效。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我们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如在算法一节中,判断n是不是质数?有老师就这样直接问,同学们根本没办法解决,因为这个苹果挂的太高了,学生没法摘,又有老师这样设置:

问题1: 师:设计一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生:用2,3,4,5,6,7去除7,都不能整除7,所以7是质数。学生容易回答。

师生: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

第二步,用3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7。

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7。

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6不能整除7。所以7是质数。

问题2:师:设计一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

生:35不是质数,因为它能被5整除,学生也容易回答。

师生::第一步,用2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35。

第二步,用3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35。

第三步,用4除35,得到余数为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35。

第四步,用5除35,得到余数为0,,所以5不能整除35,所以35不是质数。

问题3:判断7和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有何不同?

学生容易比较,得到答案。

问题4.判断n(n)2)是否是质数?

师生容易得到: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

第二步,令i=2

第三步,用i除n,得到余数r.

第四步,判断“r=0”是否成立。若是,则n不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将i的值增加1,仍用i表示。

第五步,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

这样的设置层层递进,水道渠成。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效。

(1)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分析,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问题,师生共同的讨论,共同思考,共同探究。而不能随口说出了“讨论”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教师唱主角,随便问一下学生”,这能叫做讨论吗?如:师在讲《椭圆》一节时,求动点到定点A(-5,0),B(5,0)的距离之和为8的椭圆方程?这哪里是椭圆方程,这简直是知识性的错误。

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4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联系,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还不是很高,“满堂灌”也逐渐被“满堂问”代替,有的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师生互动;有的课堂虽然很热闹,却缺乏思维的深度参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是课改关注的热点,也是每个数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新课改背景下,现在所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的关系。教师要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教导,创造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真挚的爱生之情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快乐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动力,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可以优化其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寻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1.问题激趣法;

新颖、富有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往往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垂径定理的推论”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如何求“历史古迹赵州桥的桥拱半径”这一问题,由于问题比较实际且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新知识的引入与讲解自然简单多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用激趣法;

数学的实用性常被学生忽视,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现实世界的中介和工具。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出租车的车费与行

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之间的关系谈起,以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探索,验证并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美学激趣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公式、式子等对象中的对称、和谐、统一、简洁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效应。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和美妙,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向往数学。比如在学到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两圆相切、反比例函数图象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和领悟这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的东西,以激起其学习兴趣。

4.动态激趣;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笔者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笔者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三、少教多悟,留足参与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把讲课时间压下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说话、记笔记,对重要的问题去自主学习,多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还可以采取其它一些策略。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小组内学生能有更好地、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再如:把竞争引入课堂“策略”——竞争能满足学生好强、好奇、好胜、动口、动手的个性,广泛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四、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它以数学教材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只有当教材、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学的规律”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数学教材通常是以演绎法系统展开的,学习它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学习时要思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由于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学科,而且数学中采用了形式化和符号化的语言。因此,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需要较强的抽象括能力。

“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一种培养数学思维的活动”。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更为重要。

2.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数学知识不能拷贝、转移。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它对指导数学教学存在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建构活动,而不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翻版。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理解同一数学知识的方位、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一切都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个学生背景不同,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强调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正如王梓坤先生所说的,“不论是学习数学或研究数学,都必须循序渐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立脚稳固,这是数学方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他科学也要循序渐进,不过数学尤为如此。前头没有弄懂,切勿前进。有如登塔,只有一步一步上,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当然,循序渐进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上升的一个过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不同方位的理解,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学习切入关键。

(3)给学生以适度的指导。

由于受认知发展能力的限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但随着教学水平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慢慢深入,教师应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学习,减少指导,增加学习中自主探索的成分。所谓“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决在于“度”,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适当地指导,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 篇5

一、教师的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 教师的“讲授”都占据十分据重要的地位。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 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 这种节奏能使学生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 课堂提问是数学活动的调和剂。合适的课堂提问, 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 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提高教师提问的技巧性与有效性,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 问在当问之时。教师的提问应当是引起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利用学生急于向老师表达的欲望, 引起后面的学习与探究。例如, 在教学认识升这一内容时,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 知道了一升水有多少。然后我及时地提问:“那么想不想知道一升水有多重吗? 想一想, 怎样称出一升水的重量呢?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这一课时,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提问:“为什么不能很快地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 这些客人各有多少? ”用此问题为切入点, 设置矛盾, 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 逐步体验、领悟统计的过程。 (2) 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思维受阻时, 教师以巧妙的发问适当点拨是很必要的。例如, 教学质数与合数这一课时, 在学生明白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后, 我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 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 我设问:“1除了它本身还有没有其他的因数? ”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3) 问题要经典。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涉及问题的方方面面, 但是一定要抓住关键点设计问题。

2.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合理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用精巧的教学设计和和蔼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在这种环境中的学习, 最能体现学习的有效性。如果情况相反, 教师比较严厉、苛刻, 对学生毫不留情, 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于学生惧怕老师, 学习、作业都战战兢兢, 久而久之, 学生对此就会习以为常, 把挨批、被整当做家常便饭, 慢慢就会出现对立情绪, 学习效率将会显著下降, 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如学习《年、月、日》这部分比较枯燥的内容时,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同学们, 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 大家心中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又问: “你们出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争先恐后地回答,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3.教师“倾听”的有效性

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 效的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二、学生独立思考与生生合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思考好比播种, 行动好比果实, 播种愈勤, 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 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通过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接着老师给出以下几组不同长度的小棒, 分别为10厘米, 5厘米, 5厘米;6厘米, 4厘米, 5厘米;5厘米, 2厘米, 2厘米;8厘米, 4厘米, 5厘米。让学生先看一看哪几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摆一摆后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可以, 而有的不可以呢?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总结得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学生通过摆一摆, 想一想, 议一议, 在实践操作中产生疑问, 在操作中解决疑问。

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 必须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中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发展, 参与面宽;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 学生能从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发展思维等。我们提倡小组合作的形式。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 我让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摸球游戏, 在游戏中规定好小组的组长和各成员的任务, 明确游戏的规则, 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 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 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 主动地发现知识, 有效地建构知识。

三、课堂上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是通过师生特定的实质性的互动而生成的, 没有互动、没有交往,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例如《统计》的教学, 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了, 现在我跟同学们做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我和你们一共做10次, 你们做好记录, 并完成统计表好不好呀?学生一听做这个游戏, 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习者、发现者, 进而成为有效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和谐关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 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重担。如果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和谐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这个教师, 就会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学生讨厌这个教师, 那么他的课堂又怎么会出现生机呢?所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我就这样导入新课:“这节课请你们考考我, 我当学生, 你们当老师, 你们可以随便出一个数, 我能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或不能被3整除。”这样的话语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 学生也就没有拘束, 随心所欲,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和老师一起探索着“数学王国”的奥秘。因此, 发扬民主的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 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在真实、和谐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 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热情地吸取知识, 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 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 即可点燃, 也可捣毁。”如果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拓展, 思想就会活跃, 记忆也会大大的提高。反之, 学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了, 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小猫和小兔要进行跑步比赛, 他们从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 但是最后两人却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小狗裁判也无法判断谁是冠军, 只好裁定两人并列第一名。但小猫和小兔都不服气, 都认为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 自己才是冠军。这可让小够裁判为难了。同学们, 你能帮帮小狗裁判吗?”“小动物赛跑”的情境富有童趣, 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小兔和小猫吵架的原因也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动手操作,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除了老师的教授, 还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加深体验, 印象深刻。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还能够从中理解和感悟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解决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之间的矛盾, 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课内导学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要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思考, 寻找出不同于书本的别的实验方法, 经过4次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 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飞翔, 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组织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科学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 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牢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农村学生缺乏思维锻炼, 学习基础差,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努力改变原有的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获取知识的局面, 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就充满探究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 我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在“换钱”这一教学环节时, 我从口袋中拿出在银行中换来的各种人民币, 引导学生把各种钱币进行分类, 并开展“换一换”、“模拟开店”等活动, 这样, 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到了知识。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 既让学生巩固了分类知识, 又让他们获取了新的知识。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篇7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如, 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后, 练习中教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 森林里的动物举行运动会。在1000米赛跑中, 狐狸得了第6名, 心里很不是滋味。过了几天, 狐狸碰到了千米赛跑冠军米老鼠, 眼珠一转, 计上心来。狐狸对米老鼠说:“咱们再比一次, 如果你还得第一, 我才佩服你!”它们来到长300米, 宽200米的长方形操场上, 狐狸说:“咱们把操场从中间分开东边的叫东操场, 我沿整个操场跑一圈是1000米, 你沿东边半个操场跑两圈也是1000米。”米老鼠想了想说:“好吧!”比赛结果是狐狸得第一, 米老鼠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我比它跑得快, 怎么会输给它呢?”同学们, 你们能告诉米老鼠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描述, 学生如身临其境,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他们思考专注、讨论热烈, 终于帮米老鼠找出了问题的答案, 原来米老鼠跑两个半圈是 (150+200) ×2×2=1400 (米) 。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境中,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悦耳、悦目、悦情,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操作情境, 促使知识内化

激发兴趣少不了动手, 探求新知更离不开操作。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并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测量、演示和操作来获得学习成效的情境。这种情境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能使他们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 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各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让学生列式:9÷4=2……1, 10÷4=2……2, 11÷4=2……3, 12÷4=3。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 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 不但自己发现了问题, 解决了问题, 揭示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而且还增添了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 体会数学价值

创设生活情境就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缩短小课堂与大社会的距离, 让数学学习隐化上课的痕迹, 建立“生活即学习, 学习即生活”的概念, 并为学生创设入耳、入脑、入心的实践活动场所。

如, 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可这样创设情境:小王师傅需要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做凳子腿 (出示每根木条的长度) , 请同学们想一想, 小王师傅找的这三根木条能不能钉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说能, 有的说不知道, 还有的说需要试一试。此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 将准备好的4种长度的小棒各取3根, 用它们摆三角形。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分组讨论。生1:我发现如果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 肯定不能摆成三角形, 因为首尾不能连接在一起。生2:我发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的时候也不行, 我可以演示一下。 (学生上台演示, 在此基础上用电脑显示的课件作相关说明。) 生3:我觉得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 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 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如, 教学“百分数解决问题”后,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 为了尽可能少花钱, 考察了A、B、C三个商场, 老师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 且标价都是9980元, 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案各不相同, 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 满10000元八八折。

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解决问题, 因此, 教师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 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 因此需付9980×90%=8982 (元) 。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如果老师只买电脑, 需付9980-900=9080 (元) ;如果老师再买点其他的物品凑满10000元, 需付10000-1000=9000 (元) 。

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 满10000元八八折, 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 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 即凑满10000元, 最多需付10000×88%=8800 (元) 。

所以, 老师去C商场购买电脑花钱最少。

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五、创设探究情境, 发展创新思维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 特定的探究情境能使人的创新思维更加敏捷, 迸发创新火花。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学习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推行探究性学习, 重在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探究情境, 拓展探究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构建探究情境,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 教学“9+2”时, 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 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 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尝试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8

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讲授、引领过程中,存在诸多无效的重复性语言与方法,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为充分开拓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我依据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了一些探索.

一、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

1.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

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课堂资源.有效教学的课堂资源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个地方的学生,根据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对学习内容重新选择,这是课程改革中提倡的做法,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最能反映任务的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体验、激情、灵感和经验融合在课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钻研、处理,并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教学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每堂数学课我一般设置了“创设问题情景”“合作探索”“交流指导”“视野拓展”等步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它符合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2.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否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学,哪些需要教师引导?我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各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需要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本校学生的数学认知现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

3. 制定确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所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因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因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具体的学习目标应该以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标准.教学目标设定之后,接着确定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即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应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1. 有效的提问

有效的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它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自己转移到学生身上.课堂提问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力求新颖有趣,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如教“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如下的问题:老师想买一台格力空调,苏宁电器商店标着:“空调八折大酬宾”,家家乐电器商场标着“空调一律九折优惠”,请同学们给老师选择去哪家商店购买.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原价各是多少?”“实际价格哪家低?”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既巩固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又体现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真可谓一举多得.提问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论进行哪一种类型、哪一种方式的提问,提问前教师要认真思考问什么?怎样问?问哪些学生?对这几个问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随意地发问.

创设问题情境时,切忌亦步亦趋,要适当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思考,则所产生的附加值大大增加,教学效益会大大提高.也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打破学生暂时的认识平衡,引发认识冲突,制造矛盾,使学生为寻求矛盾的解决而发问.如在学生学了“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知识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国女排的比赛片段:“中国队在世界女排大奖赛中以3∶0战胜俄罗斯队.”学生在欣赏完后向我提出:“球赛中的比分与我们学的比有什么不同?”在师生对这一问题的共同讨论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2. 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

如何才能发挥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呢?我认为有效的组织管理是成功合作的保证.合作交流的形式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因此,要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有适当的讲述,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展开讨论,如何尊重他人、学会分工、注意倾听他人发表意见等合作交流的技能.要使小组合作顺利进行,光靠学生的能耐是不够的,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要得时、“得力”,在教学重难点处,就可以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桃子”,经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要具有操作性,使学生有事可做,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扎实地体会知识的内涵、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创设成有意义的讨论,我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分组合作把圆形图片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面积之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继续分组合作学习:能把圆拼成近似的正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边猜测一边剪拼.我抓住机遇,指导各组展开竞争,组内协助合作、集思广益,让学生在合作中正常运转,自动内化.最后,学生得到的结论是“不能把圆剪拼成近似的正方形”,因为任何一个圆的半径不可能与圆的周长的一半相等.找到答案后,学生脸上出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篇9

[摘要]课堂提问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内容理解的桥梁。课堂提问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决定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教师提问技巧差、问题水平低、问题有效性差等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走出课堂提问误区,积极进行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依据。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文章在此进行了梳理、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内涵与作用

1.1 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具体含义。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构成,在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掌握知识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达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就是课堂中的提问教学策略。课堂上的提问分为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与无效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也不能达到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目的的情况不同,课堂中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热情,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1.2 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教学策略的作用。小学数学学习时期是锻炼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还应该注重数学基础的积累,背诵各种各样的数学公理、公式、定理等等,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各种数字、数学用语的奠基时期,教师的提问能促使学生进行及时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要求对数学基本公式、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更要求具备思维拓展能力,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达到一箭双雕的效用。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层次性

一般来说,课堂中的提问本身就应该具有层次性,也就是说课堂中的提问应该把握由浅到深的原则,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逐步进入到思考的过程中。这样在导入时,就可以适当地设计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当然,这种难度不能过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陛,使其能认真参与到课堂的提问中来。当然,教师还应该对不同能力和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分层次地提问。提问要抓住关键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提问的原则

提问的语气、语调。提问时的语气和语调不能生硬,吐词要恰当、合理,教师的教态要给学生以亲切感和行为美,要创造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决不能出现教师一提问,学生就紧张、害怕的现象,否则就失去了提问的目的,达不到好的提问效果,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凝固状态。提问的数量及对象。提问的数量要尽可能多一些。45分钟的课堂教学提问不能少于10-12次,提问次数太少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课堂提问变成“满堂问”,这样的提问无疑将回到“满堂灌”了。要处理好对好、差生、对前后左右位置的学生的提问,特别要加强对“差生”的提问,因为“差生”的学习意志品质较差,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果你习惯向“差生”多提问,“差生”就不会有“反正不会问我”的想法,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篇1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在最近几年, 大多数教师为了迎合新的教学理念, 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情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创新与效率之间, 却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怪现象, 计算教学的效果反而下降了。面对这样的困惑, 首先来关注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计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度把握不准确。众所周知, 日常生活中都会大量用到计算。新课改重视计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注重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应用新课改理念不得体,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 上课比较零散。而且要做到既要引导学生的兴趣, 与实际生活联系, 又要把握住计算教学的重点难点有些困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较低。

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与练习没有有机结合。过于注重情景化的创设, 淡化了计算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会创设一些图文并茂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花费的时间过长, 淡化了数学的问题, 计算的实践机会减少, 有喧宾夺主的嫌疑。教师往往以实现计算教学的多样化, 学生尝试更多的算法, 这种方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 但是教师却过于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而忽视了教学的最优化,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计算数学题, 结果是花费的时间过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降。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部分比较抽象, 如果教学过程枯燥单一, 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 要挖掘教材, 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新颖的练习方式, 努力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1. 认真分析新课标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 要实现高效课堂, 必须充分分析教材。一是把握住教材的知识体系, 把教材的知识进行总结, 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在研究教材时要注意问题的呈现情境, 并对未来教学情境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有效预测, 并作有针对性的准备。此外教师要对教材中涉及到的练习的类型和计算类型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2. 提高计算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小学生获得计算方法, 不能离开学生的实践与操作, 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数学最重要的, 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如在教学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 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凑十”操作, 使学生从反复的亲手操作中领会“凑十法”, 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到动作、思维、语言的密切结合, 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也为后面学习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3、学生在新颖的练习中活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重复的练习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为此, 善于采用新颖多变的练习方法, 寓练于乐, 充分调动每名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热情, 使枯燥的计算练习富有生机, 提高效果。

其一是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方法后,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如在教学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我经常以开火车对口令、送信、夺红旗等游戏活动进行计算练习, 这样的练习形式既便于全员参与, 又具有相当的趣味性, 很受学生欢迎。

其二是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在计算教学过程中, 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等方式外, 还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计算练习。例如, 要求学生各自制作1 ~ 20 的数字卡片, 并统一涂色要求, 当教师出示13 - 6 的卡片时, 学生就纷纷举起彩色的卡片7 作答。我还出示一些算式, 比赛谁先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学生人人动脑动手, 积极性很高, 教师也很容易从卡片颜色上了解到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

其三是注重练习设计的针对性。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 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型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后, 我针对学生做题时经常出错的题目编成几道改错题, 让每一名学生都来当“小老师”,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兴趣倍增, 既愉快地完成了“改错”的任务, 又有效地巩固了知识。

上一篇: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下一篇:医药商品营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