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五篇

2024-09-13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篇1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提高自身修养, 真正做到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从而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教育更有说服力。

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主动参的意识和行为, 促使他们的行为形成习惯。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很快、应用面十分广泛的新兴技术, 它被社会各方面所关注。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门课程, 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那么,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课堂活动中来,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呢?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 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 不能坚持学习。因此,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神奇的“书包”——文件及文件夹的合理存储》这一课的开始, 教师以同学们上学背的书包为话题导入:“同学们每天上学都要背上书包, 因为我们的课本和学习资料都放在里面, 使用时取出很方便, 可是大家计算机里的资料都是放在什么位置, 使用时是怎样取出来的呢?”“如果也像大家的书包一样, 在计算机里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子书包, 将自己的各种好看的图片、好听的音乐、精美的网页以及最得意的作品都存放在里面, 使用时取出不是更方便吗?”巧妙的情境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 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 可以迁移到学习上,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 真正做到爱学生, 尊重学生, 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 更爱教这门学科的老师,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 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1、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 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他们乐于思考, 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因为要做到这一点, 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 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2、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 从“会学”到“会用”, 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 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神奇的“书包”文件及文件夹的合理存储的过程中, 学生从开始对“书包”知识一无所知, 到认识“书包”, 了解“书包”构成, 从而去建立“书包”, 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 在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3、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 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 使课上得生动活泼, 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 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其参与意识,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神奇的“书包”——文件及文件夹的合理存储这一课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首先, 我们来选择把电子书包建在计算机的哪个地方?然后设计书包的结构, 将自己的电子书包分成‘歌曲’、‘图库’、‘网页’等几个部分存放相应的资料——子文件夹的建立。教师适当利用接近学生实际活动的比喻导入课堂教学的新知识点, 降低信息技术教育的门槛, 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另外, 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 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创新”, 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学生进行神奇的“书包”——文件及文件夹设计的时候, 可以通过演示学生作品的形式, 暗示一下。要相信, 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 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 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

4、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 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 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 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 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 教育学生, 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 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 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5、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 教师要参与评价, 学生更要参与评价, 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 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 在评价的过程中, 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 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篇2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

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自身对学科的主观认可之上, 是建立在对学科积极的学习情感之上。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积极的学习情感, 学生才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才会把数学探究当做一种乐趣, 其思维最活跃, 学习状态最佳, 这样才能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而以往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 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认为数学知识抽象, 学习枯燥。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不能只是机械地就知识本身来进行枯燥而机械的讲解, 而是要深入学科的本质。数学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学科, 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只有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使数学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 更加生动活泼。为此教学时,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而是要深入学生的生活, 寻找生活中所存在的丰富而直观的数学素材,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来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的生活素材之中, 从而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进而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 激起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一节时, 我们就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展现一些关于温度的变化、收支情况等的数据, 进而以熟悉生动的生活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 以此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熟悉度与直观性, 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展开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不再是被动而消极的外在行为, 而是主动而积极的内在行为, 学生对认知对象充满了好奇与热情, 更能以兴趣打开学生探究的大门, 进而为学生的主积极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的主体,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来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 真正地参与到探究中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构建知识, 学到知识, 掌握方法, 形成技能。为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一讲到底, 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 以实现学生的全体探究、全程参与, 全面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内容时, 我们首先帮助学生来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与性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思考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对应边与对应角全等这六个条件, 如果只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 是否也能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将教学交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在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让学生来探究这六个条件中的满足部分条件的情况。让学生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 在亲自动手中思考, 在思考中积极动手, 这样学生通过画图实践、理论推导来展开深入的探究。进而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完成探究。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总结出三边对应相等, 两角与夹边对应相等, 两边与夹角对应相等都可以判断三角形全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同时更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分类讨论等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巧妙地运用提问艺术,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要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成效, 就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更有广度、更有深度, 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而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 就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 以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样的探究才能更加主动而有效。

1. 问题要富有探索性。

问题是探究的主线, 问题本身的价值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成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只是就知识本身提出一些检测型问题, 这样的问题虽然可以起到复习与巩固知识的效果。但并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所学新知之间的联结处, 提出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 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来展开主体探究。

2. 问题要富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中所提出大多是封闭性问题, 这样只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条框之内, 并不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将教学的视野放得更宽广, 要着眼于数学学科与现实冬小麦的关系来提出富有开放性的问题, 如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多题一解等, 这样更能将学生带入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将学生从固定思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展开主动思维, 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学会数学思维, 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摘要: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 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 而是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探究, 在探究中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来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课堂提问艺术的设计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究,生活素材,提问艺术,学习主权

参考文献

[1]傅乃彬.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 .

[2]赵晓娅.初中数学的自主探究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 (8) .

[3]刘燕.让探究成为数学教学新常态[J].中学数学月刊, 2015 (7) .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篇3

关键词:积极参与;高效课堂

语言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有效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新课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样的定位强调了学生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上下功夫,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一、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不利因素分析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认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在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在人的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钻研,主动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在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更明确,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就会变得更强烈,参与的实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磕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因此使学生对参与产生恐惧。这有何实效可言呢?

2.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盲目机械参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面对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各种需要其亲身参与、体验的活动、游戏、操练等,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对活动实质的把握,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只是盲目地跟从、模仿,只会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机械地游荡于活动间。这样的参与,其实效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3.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雷同,使参与显得乏味。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大打折扣的,参与的实效性也就不会理想。

二、有效参与的促进策略

1.寓学与乐,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体参与。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是英语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学生的兴趣是永恒的主题。这要求老师对每一节课都高效投入。如英語教材中有一节课是以介绍香格里拉这个地方为例子,让学生仿效制作一份旅游手册。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也分析了班上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精心设计了一节多媒体课,里面的教学活动指向明确,受众面广。

2.面向全体,给学生充分参与的平台,促进学生持久参与。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实行课堂教学任务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法过程化。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主动、积极地进入状态,有一种完成任务的迫切感,于是就出现了参与任务的欲望。其次就是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学习,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环环紧扣的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习,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要求。其三,到达一定熟练程度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交流、讨论等,让学生动起来,进行一些表演,对知识加深巩固,同时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3.加强指导,提供积极参与课堂的保障,促进学生深层参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空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自主活动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才能记得住、学得好。让他们通过讨论,挖掘问题,列出他们容易出错的题目,并找出错的原因。我则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思维,分析句子结构,真正扫除自己知识的盲点和弱点。通过这种教学,成绩好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平时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胆小怕羞的同学也开始踊跃参与,表现出他们的内在潜能,更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三、有效参与的评价标准

1.参与目的:学生的行为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互动,而不是漫无目的的一盘散沙式自由活动。

2.参与态度:学生对学习活动有兴趣,参与活动积极主动,乐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基础。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把握学生情绪的脉搏,及时反馈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注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或结论,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参与教学的成功的愉悦。

3.参与广度:全班不同层面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空和有效的合作、探究交流。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补充一些思维量大的内容,使其在知识上纵向加深;对于接受能力处于中等的学生重在引导他们刻苦钻研,向优等生发展;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以强化基础为主。

4.参与深度: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的思索,有序地将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方法,还发展了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道义.《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篇4

北京市丰台第一小学 刘淑香

内容提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课堂活动中来,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参与思考、参与实践、参与讨论和创新、参与展示,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到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更有说服力。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的行为形成习惯。

关键词: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很快、应用面十分广泛的新兴技术,它被社会各方面所关注。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门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课堂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呢?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邮票设计》这一课的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邮票,那鲜艳的色彩、漂亮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情不自禁想动手设计邮票,这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

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更爱教这门学科的老师,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一)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在学生动手设计邮票之前,要引导学生首先要考虑邮票的样式、构图、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再去尝试设计邮票,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邮票的票面构成,思考如何设计邮票等问题。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二)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邮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对邮票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邮票,了解票面构成,从而去设计邮票,完成邮票的创作,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邮票设计这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一是设计邮票齿孔时,怎样设计才能使齿孔大小合适、均匀、开口向外、排列整齐;二是怎样才能设计出形状新颖的齿孔;三是如何向票面上插入文字。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在进行邮票设计的时候就会很顺利。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先用椭圆工具画一个正圆,然后从中取半个圆,用复制、翻转的方法画齿孔,并用文字工具插入文字。

另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创新”,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学生进行邮票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学生作品的形式,暗示一下。如:有的学生给齿孔增添了颜色,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他设计的齿孔与你设计的齿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增加了颜色的修饰。教师可以提示一下:他设计的齿孔很有新意,你能不能设计更有新意的齿孔呢?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想到齿孔的形状可不可以设计得有新意呢?要相信,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有些同学就用“橡皮”工具擦出不同角度的半圆,然后把这些半圆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齿孔。这些齿孔中,有菱形的、椭圆形的、心形的,扇形的……设计出来的齿孔形状不一,各式各样。从而使设计出的邮票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学生看到了他们设计出的漂亮的邮票,尝到了讨论的甜头,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四)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教学宗旨。

三、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说话、行动、生活等方式。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学校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极有好处的。

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以后,就要继续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行为体现在每一节计算机课上,使之形成习惯,并稳定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1. 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

2. 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到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更有说服力。

3. 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的行为形成习惯。

如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篇5

一、老师要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老师在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同时,自己应处处表现出是一个高尚的人,以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染学生,做学生行为的模范,如做错事、说错话,要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用做事仔细认真、治学严谨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老师还应当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责,努力工作。教师在工作中还要做到遵纪守法,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给学生留下光辉的教师形象。

二、用“爱”教育学生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无论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差、习惯差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用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虽然有些调皮学生的言行令人生气,要知道这是一个未成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对他们要宽严适度,在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成长和前途出发,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学生的这种行为对他本人有什么样的危害,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是对他的爱,这样使学生觉得老师是真正的关心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我曾教的体艺班学生,就是用这种方法,所以学生都很喜欢我,喜欢我的课。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状况,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多和学生谈心,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教师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发起社会救助,不让学生因经济问题而增加心理负担。

三、用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

知识的学习有时是劳累而枯燥的,但是如果老师能把知识和生活相结合,用生动的事例引入新课,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学生对学习不再害怕,消除了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另外,老师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具有渊博知识的老师容易让人产生敬佩。

在课堂上老师应创造平等的学术氛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允许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学生才会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学习。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用事实说服学生,这样的课堂,既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由于我们总是用同一标准(高考)来衡量学生,提高了学生迈进知识殿堂的门槛。特别是把差生拒之门外,差生本来就有厌学情绪,再加上老师提高了要求,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东西,就会更加厌学,因而在无聊之际总会制造事端,违反纪律,因此我觉得应该分层教学,专门针对差生制定适合于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放慢教育学的节奏,使差生能听懂,学生只要能听懂,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去学。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所教的班级,有好、有差。对于差班学生,我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对近期目标降低学习要求,使他们能听懂,循序渐进,逐渐向教学要求靠近,因为他们能听懂课,再加上不歧视他们,多关心他们,他们就会愿意去学。所以他们都愿意听我的课,只要喜欢上老师的课,他就会喜欢这位老师,就不会在这个课上捣乱。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认真专研,就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只要教师热爱教育这个事业,对学生有爱心,把教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只有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他才会喜欢你的课,只有让学生能学懂,才会认真去学,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上一篇:现代包装绿色设计理念下一篇:流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