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环境十篇

2024-07-02

内部环境 篇1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环境关系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对内部控制环境理论也在逐步深入。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朦胧期:

20世纪初期, 随着公司化的进程, 人们从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逐步摸索出一些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组织制约的办法, 因该时期仅仅停留在对公司各部之间活动的检查和部门制约, 故而亦称为内部牵制阶段。

2、发展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 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内部牵制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内部牵制演变到了内部控制阶段, 这时的内部环境仅作为内部控制的外部因素来对待。

3、成熟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 内部控制的理论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向具体内容深化。尤其是美国COSO委员会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的简称) 在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 其中将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首要因素, 认为:“控制环境是一个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氛围, 是其他控制成份的基础”, 内部控制环境进而开始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我国于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借鉴COSO报告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要素, 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 亦将内部环境作为影响内部控制的首要因素, 故而研究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内部环境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一个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可以很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环境决定着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其预期作用, 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以及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和经营方针的实施。但是无论如何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缺失良好内部环境的前提下都将流于形式。2008年6月28日, 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发布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本文将从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

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制度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企业在治理层面的组织架构。一个合理、高效、权责明确并且相互制衡的治理架构和机构设置, 一方面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施行的保证, 同时可将内部控制的信息及时反馈至经理层, 利于经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并持续改进。因而, 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结构, 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现今我国大部分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以下缺陷:

(1) 企业将目光聚焦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上, 致力于通过学习, 考察和引进第三方, 建设规范、先进、制度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依托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表面看来整个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与国际知名企业不相上下, 但实际上仅仅虚有其表, 不仅制度的执行停留在一本本厚厚的文件上, 治理结构的构建除了出现更多纷繁的机构名词和不作为的人员编制外, 并没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任何影响, 原有的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依然大行其道, 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意志成为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2) 企业领导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意识, 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对相关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建设重视不够, 有关制度往往残缺不全或一人身兼数职, 即使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仅仅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 忽视实际执行情况,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面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1) 转变企业经营层领导的思路, 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建立的意义和其对企业经营的深远影响;使通过学习和考察引进的国内外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真正改变经营层领导的处理方式, 经营层领导由被动的去复制先进制度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去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治理结构的重组和实施。 (2) 现今虽然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法规, 如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中国证监会2000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

Finance and Accounting Research|财会研究

编报规则》等, 但是这些制度的发布往往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 缺乏一个如同COSO这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内容完整, 覆盖所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故而, 国家应该加强对国外优秀理论研究和现行国外经验的借鉴, 尽快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 完善的, 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体系。 (3) 借鉴标准化精神, 建立类似ISO 9000标准体系审核制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核体系, 并可优先应用于国有大型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

2、内部审计

缺乏监督的权利就如同脱缰的野马,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受西方三权分立的影响更强调在企业经营中对经营层经营权利的限制, 而这与我国长期习惯依赖道德或者是管理者自身的思想境界来进行权利的约束存在抵触, 所以在现今我国大部分企业中, 虽然依据《公司法》和其它行业法规的相关规定建立了相应的机构, 如董事会、监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制度等内部控制机构和相关制度, 但是往往在实际操作中, 以上机构往往流于形式, 其仅仅向管理层负责而丧失《公司法》赋予其的独立性。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 (1) 大部分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 的管理层观念需要转变, 管理层应该向董事会负责, 董事会才是整个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授权管理层行使公司的日常管理事项, 同时监事会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和重大公司行为依法进行监督。 (2) 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依据公司法赋予其的职责独立行使其职责, 相关人员应严于律己、严守职业操守认真履行其职责, 为广大股东, 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负责, 并从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出发, 向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3) 各审计组织的审计工作不应仅仅限于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监督, 还应加强对公司管理的审计监督,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内部监督审计环境, 保证公司对财务、日常管理、战略制定、风险监测等项目的控制,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3、企业文化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企业组织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有的理念、观念、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环境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称之为企业文化。

企业的员工在作为内部控制的对象的同时, 亦作为主体控制着相关制度的执行, 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和执行效果。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如同人的骨髓一般, 是融入整个身体之中的, 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整个企业:新近的员工在进入企业后, 从开始的被身边的人趋从到不断的开始接受, 直至自然的执行;老员工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周围的人向他看齐;即使是离开企业的员工, 原先企业的文化也将成为一个企业的名片随着他继续传播。就如同《士兵突击》中钢七连那句“不抛弃, 不放弃”一样, 简短的六个字, 影响着每一个进入那个团队的人。

现今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企业, 虽然也在积极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但其企业文化仅仅处于初始阶段——只具其型而不具其神。企业文化往往流于形式, 一个口号, 一个标志, 并且更多的停留和存在于公司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中。

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 (1) 在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应该在认清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2) 重视企业文化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 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 从小处入手, 切忌高大全, 使广大的员工真正从内心接受其作为一种准则、一种方法存在在其心中, 意识到这样的企业文化能够为自己, 为企业带来什么, 而不是对冰冷制度条款天生的抗拒; (3) 只有当每位员工真正从心底开始接受这种企业文化时, 才会形成整个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向心力, 在整个管理层的引领下, 驱动着整个企业团队向一共同的方向前行, 真正作为无形的推动力推动着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从上至下流畅的执行。

4、人力资源和激励制度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不仅仅由大量的基层员工组成, 还包括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质量人员、审计人员、董事、监事等。随着管理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现今企业的人员组成更加趋于复杂, 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更趋于苛刻。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和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都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职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创新能力, 就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 再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缺乏能够很好贯彻执行的人, 那么其形同虚设。

(1) 人力资源的构建应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重点岗位的重点人员, 可是现今在我国的企业中类家族式的或派系式的经营模式大行其道, 造成人力资源的构成不合理, 故而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极大的阻碍。针对此问题, 企业应该首先加强人事聘任制度的完善, 使企业内部人员的聘任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不因私人关系或亲戚关系任命人员;其次加强对企业人员聘任过程的监督, 使整个人员聘任过程透明化, 接受企业全体员工的监督。

(2) 现代企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素质 (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往往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如企业的质量控制人员, 除了应该拥有专业的知识来应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还应该在复杂的质量控制中, 做出合理并且正确的判断;其次, 质量人员的诚实和职业操守同样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 如果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质量事故的隐瞒, 或向相关部门出具虚假的质量报告, 将会对产品质量这一关键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造成影响。

(3) 现今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在技术层面的竞争, 而实际上更深层次的是表现在人才的竞争, 现今社会人员的流动更加趋于自由, 如何留住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才对企业尤为关键, 故而对于企业建立一套完备并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突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流失不仅仅在流失时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断层性的影响, 即使在相应的人员补充后, 相关的人员依然需要适应在同一内部控制制度下新旧两种内部控制方式所造成的影响。此外企业不应仅仅注重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 同时还应关注甚至是更加关注基层员工的激励制度的建立, 虽然基层员工创造的价值往往没有中高级人才创造的那么明显和突出, 但是基层员工才是整个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石, 如同制造类企业, 大规模的熟练操作工的流失对企业的质量和企业生产能力这一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1, (01) :24-31.[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1, (01) :24-31.

内部环境 篇2

1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内部控制环境

COSO报告指出, 如果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够合理保证经济实体的经营目标得到实现、财务报表可靠、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 则内部控制系统是有效的。在国内学者中, 陈汉文等 (2008) 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张颖等 (2010) 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源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义为:“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内部控制为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 内部控制就越有效;反之, 则无效。

在COSO框架中, 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检查。我国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了COSO框架中“五要素”的模式, 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内部控制整体。不管是在COSO框架中还是在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 内部环境都被列为内部控制要素之首, 可见其重要地位。刘玉廷 (2010) 在解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指出,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 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随着内部控制逐渐由“以制度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 内部控制环境这个无形要素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2 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我国2010年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关于内部环境类指引有5项, 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本文基于这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浅析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2.1 组织架构

组织构架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 近几年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上。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能有效地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的设立及运行。

2.1.1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治理层和管理层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最高层, 已有的国内外大量案例也表明, 公司内部控制实效的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从目标来看,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只有实现企业目标, 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程晓陵、王怀明, 2008) 。可见, 公司治理目标和内部控制目标是一致的。从过程来看, 治理结构是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背景, 企业治理控制直接影响下层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的效果, 良好的企业治理控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张颖、郑宏涛, 2010) 。从治理结构的三个层次来看, 首先, 合理的股权集中度能保证控股股东监督治理层及管理层的行为, 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其次,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环节, 一个积极有效的董事会能有效地减少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制定公司的重大战略, 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 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具体构建及日常运行, 其良好的内控意识及自身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对整个公司的内控制有效实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2.1.2 机构设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组织机构是指为企业活动提供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 是内部控制的“硬件”因素。内部控制是根据组织机构和责权分配来建设和运行的, 如果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 权责分配不合理, 也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 运行效率低下。内部机构的设置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管理要求等, 同时还要考虑管理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及风险防范体系。组织机构必须要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当战略作出调整时, 需要组织结构迅速作出相应的改动以保证发展战略的实现。企业在进行职责划分和职责授权时, 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权限与控制规范, 为执行任务和承担责任的组织成员提供所需资源, 并保证他们的能力与职责权限相匹配。

2.2 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企业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 最终目标是要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发展战略合理规范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内容, 判断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和根本依据就是其是否有效地保证了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同时, 发展战略也与企业经营风险直接相关, 是风险控制的基础, 为企业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2.3 人力资源

Goh (2007) 研究认为如果内部控制失败能给高管人员带来人力资本价值损失, 那么他们事前就有动机对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人力资源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用的各种人员, 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人力资源是公司内部控制的最基本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需要“人”的有效执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及人力资源结构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 使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 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的实现。

首先管理团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 管理团队包括决策层和经理层, 其经营管理素质及行为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其次企业员工的胜任能力、创新精神、诚实敬业等因素是内部控制科学有效的合理保证。同时企业对员工的招聘、训练、业绩考评、激励制度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

2.4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实际上, 就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而言, 无论是修正药业等的“毒胶囊”事件, 三鹿“毒奶粉”事件, 还是富士康“跳楼风波“, 其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缺失, 都是源于社会责任构建的缺位。我国的很多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 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构建, 有些更是丧失了社会道德底线。在我国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及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都严重侵害了大众的利益, 并且使企业遭受巨额损失, 声誉受损甚至走向破产。

2.5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不仅包括长期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经营特色及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 还包括团队合作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支撑企业蓬勃发展, 并可以度过危机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甚至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都需要和谐有效的企业文化。积极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证, 是内部控制的“软件”因素。反之, 如果企业缺乏积极良好的企业文化, 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导致员工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 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的精神动力, 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失去活力。

3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议

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要优化股权结构, 建立合理有效的董事会制度及监事会制度, 合理配置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机制, 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首先, 积极推进国有股减持, 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入机构投资者, 在保证小股东权益的基础上增大除控制人的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实现大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其次, 董事会要对内部控制总负责, 切实履行董事会的内部控制管理职能。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使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内部人员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 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的权益。同时, 还要加大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服务职能,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 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对董事会及成员、管理机构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 并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公布处理;另一方面, 要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实现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 要及时地向监事会报告。

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以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为原则, 保证部门、员工能各司其职, 明确其在企业中的职责和作用。组织机构的设立要与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特征、业务流程等结合起来, 实现专业分工, 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3.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内每个员工不仅要是内部控制的被制约者, 更要成为建设者和维护者, 全面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自觉履行内部控制规范。企业要建立一套人才招聘体系, 特别是对管理层人员的能力、素质、经验等严格把关, 同时还要定期通过后续教育、岗位培训、绩效考核等办法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特别加强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学习。不断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创造力, 降低人员流失风险, 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保持企业持续稳定经营。

3.3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文化是软环境因素, 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不断探索的结果。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 但其塑造需要以企业制度和战略的有形形式体现出来, 即将企业文化制度化。首先, 企业的董事、监事及经理层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原始动力, 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履行着、激励着, 不仅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前提下,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还要积极倡导企业员工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制度, 使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下积极的投身到工作中。其次, 将内部控制规范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使企业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内部控制的特征及规范, 最终形成企业的“内控文化”。同时, 要加强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 创造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 并积极引导员工的合作意识, 在团队协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药物安全等社会诚信事件提醒我们, 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诚实稳健经营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及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加强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等规范, 切实保证生产安全、质量安全, 建立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的制度, 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企业良好形象的构建。

4 结语

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是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合理统一, 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要形成一套系统、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内部环境的建设, 企业要从影响内控环境的五个要素出发, 全面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摘要: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 其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本文界定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内部控制环境, 并具体从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环境因素, 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环境,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J].会计研究, 2010 (5) .

[2]张颖, 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 2010 (1) .

[3]高培琳, 刘玉华.浅谈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与作用[J].西部财会, 2010 (5) .

内部环境 篇3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环境;财务;会计;稻花香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一步步走向深入,市场化越来越强,经济效益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建立并不断完善。处于这个转型期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练好“内功”,是企业更好的抓住机遇、更好的迎接挑战的最根本性方法。我国企业由于适应市场机制的时间较短,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意识较为薄弱,内部管理相对僵化,甚至还不同程度的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内部管理的特点,如权责不明,缺乏制衡等。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主要立足点。同时,企业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健康经营的基本要素,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完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立足点中的立足点。加强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有利于优化企业环境,建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环境,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界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相对缺乏。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进行了富有远见的有益探索,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达到某个或者某些目的而进行的对企业内部各组成要素进行的合理而有效的有机管理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针对“人”而确立和实施的。并深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每一名成员既是控制的主体,同时也是控制的客体。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结构整体框架阶段。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讲,大致还停留在第二和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美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1992年,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自此,内部控制理论不断走向成熟。

企业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有许多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来源于企业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这些要素至少应该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环节等。企业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始终,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平台是成功实施内部控制的根本性因素,这些环境应该包括;管理者的个人品德、价值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的向心力等等。企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的,风险的评估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决策失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了更好的实施内部控制,必须注重对控制活动本身的规范,企业必须制定详细的内部控制的政策、方针及相关的步骤和程序,并予以落实和有效执行。同时,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信息和沟通就成了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没有适当的监督是无法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的,不仅要对控制的结果进行监督,而且还要对控制的过程进行监督,从而对偏离目标方向的控制进行修正。

内部控制不同于其他的控制方法,它有其独有的特点,企业只有从根本上把握这些特点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切实做好内部控制这个系统性工程。首先,内部控制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强调“软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不是一张或者是贴在墙上的几张装帧精美的规章条文,也不是企业领导或者员工的“口头禅”。企业内部控制必须成为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信心,必须要成为一种意识,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不能片面的把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解事前的控制或者事后的控制,更不能把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解为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的活动,内部控制只能而且必须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始终。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分类。目标的设定是企业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但却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没有目标的控制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COSO报告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分为三类:与运营有关的目标、与财务报告有关的目标以及与法令的遵循性有关的目标。这些明确的分类有利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面去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

企业财务系统在企业内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相应,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控制资金收支与保管,成功实施财务战略,加强资金管理,实行财务监督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的今天,在企业财务系统工作日益复杂和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形势下,加强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具有诸多的自身特性。第一,企业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对象内容繁杂、范围广阔。企业财务部门是各大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财务部门需要处理的工作几乎涵盖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也是一个复杂的项目。例如,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资金筹措的内部控制、各种资产购建的内部控制、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投资支出与回收的内部控制等等。总之,财务系统内部控制较销售、生产、仓储、采购系统内部控制的种类要多,范围要广阔。第二,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具有极强的延伸性。企业资金收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其它部门,因此企业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也必然会延伸到企业其他各部门,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第四,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具有极强的严密性。财务资金问题在任何企业和单位中都是敏感的,增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严肃性和严密性,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促使企业财务行为正确无误,不出弊病。

总体而言,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应该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来具体完成的。这些具体的制度是企业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载体,它们执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好坏。企业必须制定非常详实具体的财务规章制度,并促使企业财务人员主动而非被动的贯彻执行,并且真正转化为一种思想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

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指对企业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监督、减少会计事故发生的长期性过程。经验表明,企业会计中的错误,除会计制度不完善和外来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疏忽、责任心不强,不熟练,或者经人授意弄虚作假,或者营私舞弊,故意违反会计制度所致。总之,企业会计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祸”。有鉴于此,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完善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实行对会计核算的再控制,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防止企业会计弊病的发生。

企业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同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一样,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同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一样具有较强的延伸性。会计工作的对象如原始凭证等来源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健康有序的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其他部门提供的正确的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因此,延伸性是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的重要特点。其次,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具有与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相结合的特点。我国企业的所有会计工作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企业对会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不能偏离《会计法》和我国其他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只能建立在这些规定的基础上,并寻求有机结合。再次,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其相关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由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及其相关制度必须与我国的《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保持一致,是企业守法的一种表现,也是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项的守则,体现着法的要求,因此,尽管这些控制制度不是法律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也必须有一定的载体。一般来讲,这些载体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企业会计监督制度、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企业会计报告制度、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等。同企业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一样,这些制度也只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并逐步转化为会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才能有效加强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总之,企业的内控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财会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这一重要方面的重中之重。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管理的效果。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人员都不应该忽视企业财会系统的内部控制。企业的财会系统犹如电脑的CPU,一个功能强大的CPU能够极大地提升电脑的价值。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工夫,完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避免企业财会事故的发生。

二、企业内部财会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人文环境的总和。所谓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可以计量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的范围极其广泛,如企业的占地面积、企业的年销售额和利润额、企业内部自然环境、企业占有的资源数量、运动健身设施等等。所为企业的人文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看不见的、不可计量的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如企业领导人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等等。

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物质环境来讲,企业现阶段的物质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现时的基础之上,建立空中楼阁是无法想象的。从人文环境来讲,企业的人文环境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企业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内部的物质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厂房变新了、宿舍变宽敞了、伙食的花色更加丰富了、路变宽了……但是,企业内部的文化环境建设似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尽管这种情况与整个社会氛围有关,但有识之士不应该轻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文化也是生产力,大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官僚作风、缺乏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环境必须在现代企业中得到彻底根治和纠正。与此同时,企业家也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身体力行,以富有远见和智慧的眼光领导企业,不能目光狭隘,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必须首先对企业当前的内部环境有一个详尽的分析。总体上,对企业环境的分析主要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分析。企业内部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激励、任用和控制五个领域。这五大能力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必须从这五个方面对企业的管理环境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估,弄清楚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是否是有序的、充满激励性的、有利于员工的发展的。第二,对企业营销能力的分析。即从企业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组合两方面来分析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长处和弱点,总体把握企业的营销环境。第三,对企业财务环境的分析。对企业财务环境的分析应集中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分析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两个方面。第四,对企业其它内部因素的分析。主要从企业文化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内部财会系统环境的内部环境是企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会系统的内部环境的根本立足点是建立一个有利于财会人员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开展财会相关工作而不受外部因素甚至是领导指示的影响的工作环境。前面已经讲过,企业财会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人祸”引起的。因此,营造健康而富有正气的财会工作环境是企业搞好财会工作的根本。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加强财会部门工作风气建设,让歪风邪气的人获得唾弃,让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的人得到尊敬和重用,“正风”压倒“邪风”。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环境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环境有利于更好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同时也是企业内部环境的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环境的情况也是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此相对应,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同作为企业内部环境的组成部分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环境之间具有相同的关系。

三、对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成功探索

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稻花香系列白酒为主的股份制企业。该公司坐落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公司占地总面积2000多亩,现拥有总资产16.5亿元,在册员工2000余人。长期以来,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整合全国营销网络,提高驾驭市场能力,打造中国白酒航母”的总体思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骄人业绩。2006年1月,“稻花香”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被评为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通过AAA 级质量信用等级认证及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认证。2004年-2008年,连续5年蝉联“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35.45亿元。公司出品的稻花香白酒畅销湖北、江苏、广东、浙江、天津等全国20个省200多个大中城市。

骄人的业绩来源于优秀的企业管理,而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管理的成功更是取得这些业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公司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善企业管理,优化企业环境,不断取得新突破。尤其是该公司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财会系统的内部管理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并获得了相关积极经验。这些经验和成果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一,完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组织规划建设。一个良好的组织系统设计,对于优化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一切控制方法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设财务总监一名,直接领导公司财务部,财务部设正副部长各一名,财务部下设“四室两科一中心”,分别为宏信财务室、酿酒厂财务室、费用财务室;统计科、审计科;信息中心。这些部门的设置及其人员配置,不仅有利于专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制衡,最终实现整个财务系统内部的平衡,有效杜绝了财会事故的发生。

第二,加强企业财会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控制。企业内部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人去实现的,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该公司《财务会统人员基础工作制度》对财务人员的权责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并有具体的惩罚规定。同时,该公司财务部门积极利用专题会、座谈会、讨论会个别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教育企业财会人员爱岗敬业,抵制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大力教育财会人员按照“自严、自律、自尊、自爱”的“四自”精神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这些制度和活动,提高了财会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大力加强企业内部财产保全控制。该公司专门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公耗材管理制度》、《仓储物料计量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同时,该公司财务人员还定期或者随机的进行企业资产的清点盘存工作。2004—2007年,通过清点盘存,加强材料物资的损耗和出入库管理,累计盘盈380万元,有效防止了企业资产流失,效果十分显著。

第四,注重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企业内部审计机制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平台之一,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该公司专门制定了《审计工作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近五年共审核退回不合格费用1300万元,使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尤其是财会活动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二是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通过实时控制生产经营过程,近五年共计节约成本3200万元。为了适应信息化的新形势,该公司采用了金蝶ERP管理软件,开发了为公司内网用户AM内部局域网通讯软件,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得到事中控制,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同时,为了保证信息化办公的有效和安全实施,公司还制定了《金蝶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和《软件操作人员岗位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指导和控制相关人员进行企业内部财会信息化管理。

第六,大力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系统的控制。制度化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关键,该公司制定了明确的《会计核算及业务报表制度》和《计算机及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与银行、企业与客户的资金往来的原始凭证、往来票据、对账单的管理,有效杜绝了企业资金的流失。同时,还强化了各办事处经营性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审批的资金计划执行,从而保证了企业资金全部用到实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总之,一个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是不可以量化的。湖北稻花香就业股份有限公司对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探索经验亦必须在更深更广的平台上进行总结和推广。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该公司经验的总结探索是中国企业完善自身内部财会系统控制甚至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那些目前内部控制相对滞后的企业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少走弯路。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完善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划

目前,我国企业刚刚开始在市场经济中慢慢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办法。对大多数企业来讲,需要关注的问题还非常多,更不能奢谈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探索。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为什说要特别关注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方法呢?笔者以为,对目前我国来讲,企业的财会系统具有更直接的方法探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原因不言而喻,在此不一一赘述。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财会系统内部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完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环境,加强控制系统组织建设。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者消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综合。由于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尽如人意,部分财会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有待加强,同时,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外部因素的来源渠道及其对财会人员的影响效果。企业领导者应该身体力行,不谋私利,减少对财会工作者的影响甚至错误指示。同时,应加强和完善会计系统的自身建设,大力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使之形成相互制约于制衡的良好氛围。

第二,要推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现代企业风险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同时,预算控制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预算,应坚决予以执行。企业财会系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在这方面应该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

第三,要完善企业内部报告控制。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作为企业财会部门,其主要应该提供的报告包括:资金分析报告、经营分析报告、费用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这些报告应该形式简明,内容易懂,统筹规划,避免重复。

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授权批准控制,大力落实岗位负责制。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授权批准体系。同时,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对于被授权的责任人要加强监督,出现重大失误的,要追究相关责任。具体到企业财会部门,应该明确责任,具有相应的奖惩制度。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增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当前,我国部分去也已经设立了相关的审计和监督机构,如审计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等,但均存在着级别过低、权力过小、无人重视的现象。企业应该切实引起对审计监督的重视,同时,内部审计监督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由董事会直接领导。

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尤其是企业财会系统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对于我国来说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对于研究者和企业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理论界人士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企业应用提高提论支持;同时,各大企业也应该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理论进行了抛砖引玉式的探讨,期待着更完善和成熟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及早面世。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虞文钧著. -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7

2.《企业内控经典案例 》 闫培金,王成主编.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1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理论与实践》 朱荣恩, 应唯, 袁敏编著. -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中国财经网:http://www.fec.com.cn/

5.中国会计网:http://www.canet.com.cn/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篇4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为了确保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实施的计划,虽然2012年该体系只是由境内外上市公司扩大到了上海和深圳的主板上市公司,还没有到各个企业进行实施,但我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国家发布的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学习我认为,虽然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各种政策法规等等,但是却不是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只有内部环境是企业自身的原动力,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为什么认为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基础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要想正确认识内部环境的内部控制的基础,就要弄清楚内部控制是做什么的,最终的目标的什么。什么是内部控制呢,它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级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所构成的有机总体。

内部控制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中,它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授权管理者对采购货物、销售货物、生产产品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查、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评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环节和经营活动要想顺利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内部环境,否则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各种基本规范也就成了摆设。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归纳了五大要素,将内部环境放在了第一位,也说明了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中最基本的因素,内部环境主 1

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显而易见,这几方面涵盖了一个企业建立、持续经营所应该具备的方方面面,如果这几方面没有真正的设置好并且予以实施,那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动力就会失去,就不会取得较好的内部控制效果。现在我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内部环境在内部控制中最为基础的作用:世通是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曾在美国《财富》500强中排名前100位。然而就在2002年其财务造假行为被发现,世通利用把营运性开支反映为资本性开支等弄虚作假的方法,在1998~2002年期间虚报利润110亿元。事发后,世通的股价从最高的96美元暴跌至90美分。世通于2002年年末申请破产保护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个案,该公司于2003年年末完成重组。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个案,美国证交会和法院在调查报告中发现,世通的董事会持续赋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伯纳德·埃伯斯绝对的权利,让他一人独揽大权,而伯纳德·埃伯斯却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领导世通。,美国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指出,世通并非制衡机制薄弱,而是完全没有制衡机制。由于世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提供的丰厚薪酬和奖金远多于他们对公司的贡献,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的小圈子。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世通倒闭。

世通公司倒闭的案例说明:世通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恰当,内部控制职责执行力度不够,内部控制的制衡机制形同虚设。而这几方面也恰恰就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环境的一个要素,也就是一个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这个因素在一个企业发展中是必须设计好的,而且还要加大力度的去执行,才能显现效果的。

那么,所谓的治理结构设置又有什么含义呢,治理结构设置就是应该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各自职责权限,实现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世通的首席执行官埃伯斯权利过大,造成对他的监督失效,导致决策失误。董事会负责监督管理层,监事会监督董事会,适当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保证避免发生决策失误和舞弊发生的必要措施,但是世通的董事会并没有承担其监督的职责,下设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应包括审查内部控制的设计、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形同虚设,审计委员会既没有认真研究公司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也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造成实体店内部控制长期处于失控状态。

浅析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 篇5

(一)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概念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是指影响政策或措施实施的各种因素, 反映了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控制的观念、看法和措施。包括企业结构、管理者权责、管理实施者观念态度、管理权责确定方法、管理措施、人事管理政策和方法、外部条件等很多方面。

(二)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作用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对管理控制的各组成要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是各要素在管理控制中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基础。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影响了管理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影响了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 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核心的要素。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中, 管理控制环境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我国企业日益加入到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 这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和优化内部管理控制环境, 切实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水平和标准, 使其符合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法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不少还停留在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 特别是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 很多企业内部管理, 其实是以“人治”为主, 还没有形成“依法管理”的正确态度。法规制度的建立没有跟上企业经营发展的脚步, 造成在企业内部的很多地方, 存在着管理上的盲区和制度上的真空。同时, 对企业领导者的约束机制还不是很有效, 造成管理者工作的制度化和决策的科学性, 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 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 多数企业都是依靠企业内部审核部门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监督。但由于这些部门都是在企业财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 经常会受到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使监管工作的效果不能落到实处。科学的监督机制需要监督部门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以便对企业管理进行正确的监督监管, 但很多监管部门的领导既担负监管的职责, 又承担企业财务上的工作, 这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三) 企业管理者权力缺乏制约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实现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管理, 实现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在我国不少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 由于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所负责的岗位又大多相互间存在利害关系, 如果管理者没有较强的职业操守, 很容易发生徇私舞弊现象。此外, 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 在企业中拥有着经营决策、人事任免、日常管理等很多权利, 同时, 这些企业中对管理者的监督机制经常形同虚设, 造成管理者的权力过大, 又没有很好的制约, 造成了任人唯亲、一意孤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 审计部门功效存在缺失

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存在机构设置不科学、权责不清晰的现象, 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 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审计工作应该是独立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外而进行的, 但实际情况是, 不少企业的审计工作只有得到企业领导者的允许后才能开展, 即使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 也需要将检查情况汇报给企业领导层, 而不是针对审计结果, 发表独立的处理措施和意见, 这使得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此外, 对审计人员权责的监管也存在不少问题, 经常出现审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影响审计效果的事件发生。

(五)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人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要素, 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部分企业中, 管理者往往把保证产品生产和销售量、实现最大利润放在首位, 而忽视了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素质不平衡, 高素质人才匮乏;人才进出关口不严, 人才上升通道不畅通;员工考核标准不科学, 考核流于形式;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 人才待遇缺乏弹性, 这些都是企业缺乏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表现形式, 大大影响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效果。

(六) 缺少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前, 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 大量运用了现代化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 有效促进了企业对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管理, 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水平。我国虽已引入了这一概念, 但由于技术上的落后, 使我国企业研制的EPR系统水平还不是很高, 难以发挥其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实用价值。此外, EPR技术人才的缺乏, 也使得我国企业在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研制和应用上力不从心。

(七) 企业领导者素质不高

我国实行市场化经济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 虽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 但由于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离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造成我国企业难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管理的有序进行。不少民营企业主, 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不能理解现代化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的助推作用;有些国营企业主, 由于监督监管机制的漏洞, 在生产决策中, 习惯了“拍脑壳”决定, 听不进建议意见, 或带头贪污腐化, 损害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八) 企业文化未建立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市场经济下, 企业间的竞争, 实际上比拼的是企业间的文化。缺乏正确的企业文化, 会使企业在竞争中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企业管理者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 管理秩序混乱、管理理念陈旧, 会导致企业文化难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缺少企业文化, 还会使员工缺乏归属感, 缺乏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为继。

(九) 企业员工素质不达标

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员工,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效果的好坏, 其最终实施者往往是企业员工, 员工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管理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但由于我国教育存在的历史原因, 长期重成绩轻素质, 使得企业中的员工素质离现代化企业的需要存在不少的差距。此外, 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差距, 也是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完善建议

(一)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机构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结构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基础, 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发挥企业董事会对企业治理的领导地位, 发挥董事会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核心作用。二是确保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性, 将企业股权有效分散至股东, 同时, 公司管理者应尊重股东的地位, 保证股东的权利, 在股东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三是确保企业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时, 具备很强的独立性。并且, 还要促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并督促企业管理者和董事会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四是主动实行独立董事会机制, 通过董事会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人员形成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二) 完善企业内部审核机制

企业管理法规赋予了企业内部审核部门充分的自主性和监督监管的客观公正性。审计部门担负了对企业进行监督评价的功能, 因此:一是必须提高审计部门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规定, 企业必须设立监事会、审计部和审计委员会, 隶属于股东大会、总经理和董事会, 三者存在业务上的指导。二是扩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除去担负传统审计工作外, 还应在上级领导下, 主动扩展工作范围。三是必须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关系着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是否达标, 因此, 必须将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高素质人才, 及时补充至审计部门中。此外, 还应对现有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养, 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 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法规化、制度化迈进, 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三) 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具备组织结构明确、权责清晰的管理机构。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完善, 可以使企业内部各单位权利和职责得到明确, 有利于企业开展信息交流、风险评估等工作, 有利于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在设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时, 应充分考虑到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 使各单位和各管理者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既能够促进企业运转的正常, 又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得到实时的调整。在组织结构设置时, 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律规章制度, 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者间相互独立。同时, 还应从企业特点、性质、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管理需求等多方面为出发点, 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组织机构, 促进良好工作机制的形成。另外, 企业还应根据设置好的内部机构的工作任务和特点, 对其进行合理任务分工, 确定好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明确其岗位职责和相互间的关系。企业在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设置时, 还应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明确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 使每名职工都能对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做到了然于胸, 并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使命, 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运转高效。

(四)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的竞争, 实际上是企业间文化的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企业文化已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 也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企业长期的实践与积累。企业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培育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企业的力量通过企业文化这一纽带聚合在一起, 发挥企业文化对加强企业管理的优势。企业只有下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才能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水平的提高,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五)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我国企业必须重视人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主体地位, 以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和制度, 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水平的发挥。现代企业的竞争, 更多的是表现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在发挥着关键因素, 脱离了人的因素, 任何管理都失去了意义。所以, 企业必须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制度, 确保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一是建立企业岗位责任制, 保证每名员工和管理者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同时, 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考虑在重要岗位人事任免上实行岗位竞聘制度, 公开对这些岗位人员进行选拔, 保证上岗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民意基础, 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态势。三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岗位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同时, 还可定期对岗位进行轮换, 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四是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岗位素质考核制度, 考察员工的履职情况和业务能力, 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 促进员工事业心责任感的提升。五是建立弹性薪金制度, 用物质奖励促进员工改革创新、安于本职的信心, 形成能者多劳的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六)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理念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管理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 特别是决策者的能力和知识,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企业管理者素质对企业的影响, 直接表现在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的影响上。因此, 必须使管理者切实转变管理理念, 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重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性。一是严把重要管理岗位的入口关, 确保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符合岗位需求。对重要岗位的人事任免, 必须体现出公正性和透明性, 严防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二是对于现有管理者, 企业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考核, 检查其岗位素质是否达到标准。对考核中成绩比较差或者民主评议中口碑不佳的管理者, 应坚决予以换岗或辞退, 通过这种严厉的督促措施, 促使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变化发展。三是定期组织企业管理者进行换岗轮训和基层锻炼, 积极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授课, 组织管理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 通过这些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另外, 企业还应该设置良好的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 篇6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道德、法律环境等,是企业不可控的;后者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是企业可以控制的,两者共同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由于内部环境因素是企业可控的,所以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时应着重关注内部环境因素。

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其中用“内部环境”代替了“控制环境”;我国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也明确指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的内部环境为其他风险管理要素提供了规则和结构,是其他所有要素的基础,其不仅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反应,还影响着企业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系统以及监控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塑造好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促使内部控制活动在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环境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造成显著的影响,其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好坏,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显著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理念更新不及时,缺乏内控意识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约束、激励管理人员的内外机制,管理者享有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缺少继续接受教育、进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导致管理人员竞争意识不强、理念更新不及时。较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并不重视,缺乏内控意识。有些管理者认为只要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就相当于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忽视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有些管理者认为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反而增加了控制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管理人员的行为会对下属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造成直接的影响,使其在思想上不重视内部控制的实施,破坏了整个企业的控制环境。

(二)企业文化建设力度较弱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但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部分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疏于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规划等缺乏认同:有些企业只注重形式上的东西,没有把企业文化最核心的一面传递给员工,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还有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只体现公司部分领导的价值观,未能在企业内普遍开展与传播,影响了企业凝聚力的形成。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使得其在控制环境建设中所起的思想导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内部环境的优化,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率。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一些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也定期召开股东大会,但在实际应用中,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的组织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两者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清,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没有起到一个独立机构应有的作用。部分企业还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现象,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所做决策只能代表少数大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护。这种制衡机制的缺失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严重妨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四)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依旧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只考虑行政管理的方便,忽视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满足不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机构重叠、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忽视了横向间的协调,同级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及时,使得资源浪费和决策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五)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政策是影响企业内部环境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政策的不健全限制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操作实施。很多企业在聘用、选拔员工时,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缺乏严格的考核,存在以貌取人、任人唯亲等现象;重视外部引进的人才,忽视了对内部人员的开发,容易挫伤内部职工的积极性。在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时,主要是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依据,缺少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容易造成员工只看重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守和执行。

(六)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不充分

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缺失,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企业错误地将内部审计视为政府审计的延伸,将内部审计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致使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多是由财会人员兼任或者由财会部门转来,缺乏审计知识和经验,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一)改变管理人员思想观念

为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使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效能,管理人员应尽快转变观念,树立内控意识。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代理权竞争机制,使管理者都能感觉到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加大对自身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使其思想观念、综合素质以及相关技能都能跟得上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通过知识的更新以及对成功企业案例的研究,企业管理人员就会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内控的制度和程序,有助于内部控制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要创造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加大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我国很多企业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状况,使企业文化与公司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重视道德规范建设,培养员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等优良品质,树立制度优先的思想,培养起健康向上、团结自律的文化氛围,使员工都能意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内部控制对企业以及自身的重要性,有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贯彻实施。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建立起一个权责明确、有效制衡、适合公司发展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其中董事会处于核心地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必须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强化其主导地位,并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使所有股东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时,还应赋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权力,以督促董事以及经理人员切实遵循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另外,完善内部控制环境还需要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组织结构,实施组织机构控制,重视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构建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对培养企业员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更好地贯彻内部控制制度有很大帮助。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在对招募和选拔重要岗位工作人员时,要全面考核其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员工敬业爱岗的精神。另外,企业还应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体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在提高员工自身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五)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篇7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1.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在一个单位内部, 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 通常包括批准、授权、核实、调节和审查经营业绩、保护资产安全和严格职责划分等。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 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有效, 对于整个企业能否健康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 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为了减低企业风险而设置的, 为了协助企业达到以下的目标: (1) 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2) 保证会计信息及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以作决策之用; (3)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有效使用; (4) 尽量压缩、控制成本、费用, 使企业达到更大的盈利目标; (5) 预防、控制及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 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措施; (6) 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的以上目标可归纳为三大类: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要实现这些目标, 企业需要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 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妥当并适时的行动。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

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越来越多的经营活动将直接通过网络来完成, 因此, 网络的应用将促使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传统业务流程的一些环节被省略或合并。在这种新形势下, 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了新的问题。

1. 组织结构

传统方式下, 编制记账凭证、审核、汇总和登账及报表的编制设将设置不同岗位, 呈现“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沟通效率低,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网络环境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柔性、灵活性和实时性, 要求信息得到及时的沟通。

2. 权责分派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扁平型组织结构的建立, 企业的权责分派体系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涉及岗位设置和交易授权两个方面:

(1) 岗位设置

网络环境下, 企业的一些业务职能将被取消或合并, 一个人可以同时执行在手工方式下多项不相容职务, 工作岗位及其职责需要重新合并和划分, 工作岗位重心也会出现迁移。就会计而言, 会计岗位可以按照会计信息的不同形态, 划分为会计核算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组、管理组。在网络环境下, 会计岗位的重心由传统的会计核算转变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 这种工作岗位及其职责的变化更加强调员工之间的竞争和合作。

(2) 交易授权

传统的交易授权方式大都采用签字和盖章等手段, 而在网络环境下, 几乎所有的交易授权都镶嵌到了计算机软件模块中, 相应的交易授权方式一般采用计算机口令和数字签名等手段。这种交易授权行为可以在人工介入很少的条件下, 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 它减少了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授权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潜在风险。由于财务信息的开放性和保密性, 会计信息系统各类人员对其权限内的工作都设置一定的口令或密码, 但他们的工作态度、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某内部人员盗取他人的口令或密码, 改变他人的权限, 就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带来威胁。

3. 信息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 财务信息的传递要借助网络等通讯手段来完成, 但是,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隐患。例如, 网络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 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 对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来讲, 如果内部控制不严, 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 会计信息系统也会产生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另外, 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 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更大等等。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证信息从传递到接受的真实性、可靠性, 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 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的控制

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内部人员合作和竞争的趋势日益显著, 这就要求每位员工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学习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成为符合时代需要和适应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使得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足够和必备的人力资源。另外, 网络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信息道德危机, 即企业内部员工道德素质的败坏将加大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置

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

1. 组织结构的控制

由于网络环境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柔性、灵活性和实时性, 要求信息得到及时的沟通, 而扁平型组织结构能够畅通物流和信息流, 有利于工作周期的缩短, 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成为必然, 一些职能将被信息系统所取代, 会计的业务流程将进行重组。在网络环境下, 建立扁平型组织结构, 可以使得企业管理幅度加宽、管理层次缩减冗余机构和人员精简, 进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2. 职责分配体系的控制

在网络环境下, 一些职能将被取消或替代, 企业的组织结构会重新设计, 因此, 就需要确定企业内部各个作业单元和员工之间的职责关系。在设计企业组织结构时要遵循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 在合理职责分工的前提下, 可以有效地减少差错或舞弊的产生。对职责分配体系的控制主要是给每个岗位的人员设置权限, 使他们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 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

在网络化环境中, 给系统开发人员、系统操作人员和网络系统管理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 使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因为系统开发人员具备编写和修改各种程序和应用软件的知识与技能, 为了防止出现未经授权篡改应用程序或交易资料的舞弊行为, 这些人员不宜参与应用程序或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样, 系统操作部门人员也不宜接近各种应用程序的编写手册和说明。另外, 网络系统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系统的硬件、软件管理工作, 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还掌握着掌握网络服务器和数据的超级口令, 负责网络资源分配, 监控网络运行, 其特权一旦被滥用将给系统造成重大危害。因此需要安排若干管理人员共同管理, 使其具有完成任务的最少特权并相互制约以提高系统安全性。

3. 实施有力的网络安全保障措施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 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要重点加强对信息输入输出的控制和管理, 保证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例如, 在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接口处建立防火墙;利用加密技术来保护信息安全地在公共网络进行传输并防止电子窃听;利用数字签名技术来验证对方身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等。此外, 要加强核心数据的备份, 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的信息丢失;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 加强对病毒的方法与控制。

4. 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控制

在网络环境下, 除了企业外部的风险外, 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还面临着来自内部人员的威胁, 例如, 系统内部人员的滥用职权和越权操作行为等, 因此, 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取决于各有关人员的素质。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不仅对有关人员的知识、技能有了新的要求, 而且在道德标准、工作态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对内部人员的定期评价、岗位轮换、在职培训制度, 定期对工作人员的表现、成绩和问题进行考核,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道德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 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企业的效益, 但同时, 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潜在风险。企业需要根据新的形式, 变革现存的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式, 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的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内部控制内容和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因此, 应探讨在新的环境下, 重新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 使之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葛曦.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6) .

[2]唐勇军, 时薛原.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内部制研究[J].财会通讯, 2003, (10) .

[3]杨鸿海.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 2005, (5) .

IT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篇8

企业信息化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政策、管理控制相互冲突和融合的过程,随着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这个过程在以几何级数从低级到高级加速演进。为了应对信息化的变革,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进行了描述。

诺兰教授(1979)提出六阶段模型,即初始引入计算机、普及、控制、整合、数据管理、成熟六阶段,这种模型受时间与地域的局限,与今天的信息技术环境相差甚远。刘英姿等(2004)提出了五阶段模式:引人阶段、扩散阶段、集成阶段、流程变革阶段和战略变革阶段。我国著名的信息经济学专家乌家培教授曾给出三种概括:第一阶段是从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的角度划分为20世纪50到60年代生产自动化阶段,70到80年代的管理信息化阶段及90年代以来出现的生产自化与管理信息化相融合的网络一体化阶段。第二阶段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划分为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进行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以及单项管理等的替代阶段,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集成制造和集成管理等的强化阶段,在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结合形成信息网络后对企业的业务和管理的流程进行重组、创新的变革阶段。第三阶段是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划分为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三个阶段。

在信息化的浪潮推动下,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功能式层级结构组织因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环境,纷纷进行组织转型,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组织构成单元纷纷出现,如网络式、流程导向、学习型、团队式、虚拟组织、快速周期,它们或自成新组织,或有机地嵌入原组织中,从而引发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创新。这些创新后组织,即信息时代组织,显著特点就是扁平化,有更大的管辖幅度与灵活性;作业与管理流程跨部门跨组织整合、流线化程度日益加深;信息孤岛不断被打破,需要更畅通的信息沟通与严密的控制;更加强调战略与风险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与价值体系需重新界定。

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回顾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它们分别是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ERM)阶段。

内部牵制制度阶段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它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能够制止错误的发生和防止舞弊做假,并且能够保护财产的安全,保障企业运作有成效性。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此时的控制范围更广,方法更趋科学与完善。目标不光停留在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由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的描述是迄今最权威的内部控制的概念,得到专家学者、审计人员及债权人、投资者、管理当局、公司董事会的普遍认可。内部控制的执行人是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了达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三个目标,内部控制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由“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五个要素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制约。在执行过程中,应避免在观念上走进误区,即应该意识到最重要的是对整个过程的法规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与评审。第五阶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定义得更加细化;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战略目标;ERM框架对其构成要素作了进一步拓展,将其演变成八个要素;ERM框架使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成为各种业务处理的核心;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充。互联网使信息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也产生了众多不安全因素,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信息及信息相关技术是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可靠保障,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已经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在这个背景下,COBIT也就应运而生了。COBIT直译为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是IT治理的一个开放性标准,该标准为IT的治理、安全与控制提供了一个一般适用的公认、权威的标准,以辅助管理层进行IT治理。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起步较晚,正式法规中首次有实际意义的使用是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86年财政部颁发)中。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都沿袭了此定义。

20世纪90年代,针对突然涌现的经营管理松懈、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国家不得不开始对此方面的重视以及对内控的研究和实施力度,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推进来制约违规违纪情况的发生。《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1996年12月财政部颁发),均指出控制程序、会计系统、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三大要素。2007年3月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上了一个台阶。此次的内控措施,增加了基于IT系统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强调了信息系统安全性。总的而言,我国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明确且有条理的将内部控制呈现在企业面前,这一标准将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一个很好的引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西方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针对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系统所包含的东西越来越多,如何将内部控制融人其中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IT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风险评估难度增大风险评估是对信息资产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关注对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衔接、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的调整等。在传统型企业,各层员工岗位明确,职责清楚,工作过程按照既定的标准和制度进行监督和控制,就能达到预期目标。在信息技术(IT)应用过程中,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被彻底再造,信息系统在组织内的范围和重要性增加,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企业的运营管理、战略制定、授权与控制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这些都增加了与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如由于计算机病毒和网络安全等带来隐藏的数据安全风险等。新风险的出现,对于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二)控制環境更加复杂多变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集权化和规范性降低,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端:第一,信息技术的介入使组织结构层次规范与人员变动更加频繁,人事关系的频繁变动使组织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管理路线经常性短暂不明确容易造成管理漏洞,使很多越权等违规行为难以被发现,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以达到舞弊目的。第二,如果信息技术应用不当,会造成管理界限模糊,甚至管理人员内部矛盾或者互相推脱责任,管理强度被削弱。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处于躁动不安的变革中,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企业的价值观、理哲学与经营风格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的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方面也会迎来巨大变革,此外互联网的无形性和匿名性会导致某些员工产生侥幸心理,从而诱发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控制活动漏洞频出 控制活动框架图如图1所示:

在操作系统控制方面,由于操作系统面向所有用户,再加上自身缺陷,因此它时刻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潜在威胁,包括系统内人员的滥用职权、越权操作和系统外人员的非法访问甚至破坏。如使用浏览法搜寻主内存中的口令信息、使用伪装法复制合法注册程序、设计“后门”程序建立非法访问系统的通道、用“特洛伊木马”法探测系统的弱点,以及各种各样通过操作系统破坏整个系统的计算机病毒等。在会计数据资源控制方面,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系统控制的主要安全目标。对数据库系统安全的威胁主要包括: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由于系统故障、误操作或认为破坏造成数据库的物理损坏等。此外,由于数据备份的可复制性和存储介质的轻便性,企业数据很容易被复制或偷带出企业导致商业机密的泄露。在应用控制方面,数据在信息环境下的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较之手工处理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如原始数据采集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很难被控制,数据的处理过程的可靠性差,数据输出过程中被遗失、错发、截留、等风险的存在。在组织控制方面,和手工状态下不同,IT环境下信息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计算机服务功能(工作站)分布于企业内各业务应用部门,实行会计与业务协同处理,使传统的组织控制难以适应等。在工作站控制方面,工作站可以是单机点,也可以是分服务器站点,它是网络系统在某种应用项目(如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下的一个用户界面,工作站点既是系统日常应用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输出)的端点,也是潜在威胁系统安全的一个入口,如工作站与计算机中心常位于不同建筑,甚至不同街区。因此在数据通信过程中,系统面临着因线路和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损坏的风险,以及认为拦截、泄密的风险。

(四)信息沟通不通畅 信息系统的应用往往把各个工作环节细化,员工只要负责好自己的模块的职责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形成。由于不同分工的各个工作环节细化,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不通畅,数据的重复录入和重复使用会加大工作的复杂程度。而且由于各个分工互不沟通,信息传递是大部分人都一起使用信息传递设备,这就很容易导致数据的丢失和被篡改。

(五)缺乏应有的监督在IT环境下,由于是“人机” 对话的特殊形态,授权方式不再是单纯的签字、盖章,很多授权控制是“嵌入”在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的,交易授权可以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这使得授权过程不明显,控制的失效往往在发生损失后才被察觉。因此,在IT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到维护都应该进行重点监督。此外现代内部控制很难做到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很难做到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等。

四、IT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信息化意味着企业各部门、各作业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如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通过实时互联的网络实现信息、作业高度共享,网络的开放性把企业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中。企业除了要建立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之外,还要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建立基于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一套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政策和制度;二是定期对系统安全政策与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三是通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框架的构建,建立健全预算及责任控制,强化信息化的风险意识。必要时企业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二)优化控制环境不同的控制环境,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同的。由于信息技术(IT)环境的开放性、数据的共享性等方面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的控制环境,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控制内容和方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介入,应当科学合理地建立组织结构层次,明确分工和管理路径,明确管理界限,组织结构和流程做到清晰透明,职责权限有制度可依。另一方面,信息技术(IT)的应用会给企业带来不安变革的情绪,还有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和领导层的管理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应当积极应对变化,努力改变经营风格、强化企业文化、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员工的道德准则控制。

(三)规范控制活动在操作系统控制方面,要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除了要尽可能地选用安全等级较高的操作系统产品,并经常进行版本升级外,在管理控制上采取以下措施:明确规定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对运行系统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并对日志文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对系统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用户级别,限制系统资源的共享和流动;进行特权管理,使系统由若干个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共同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完成其任务的最少特权,并相互制约,以提高系统安全可靠性。在会计数据资源控制方面,应合理定义应用子模式,根据不同的应用项目(功能)分别定义面向用户操作的数据界面,做到需要什么数据,用到什么数据,就开放什么数据;明确定义每一用户对数据资源访问的范围和内容,并分别规定对数据库的查阅、修改、刪除、插入等操作权限;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在应用控制方面,在系统开发时可以嵌入以下软件功能:嵌入输入控制,确保网络环境下数据采集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嵌入处理控制,确保信息系统处理过程的正确可靠性,包括处理正确性控制、数据一致性控制、预留审计线索控制等;嵌入输出控制,确保信息系统输出或传输中没有被遗失、错发、截留,秘密没有被泄露等,包括打印程序控制、分发控制、废报告控制、最终用户控制等。在组织控制方面,合理设置工作站点,并通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各工作站的职责分工控制;设立内审组,监督和控制各工作站的日常运行;设立风险评估小组,定期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弱点分析,以不断完善会计控制体系;实行业务考核制度,对特殊企业的重要岗位实行轮岗制度;进行职责分离控制,一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接触与本岗位相关的设备、文件和数据,不能“串岗”。在工作站控制方面,进行工作站内部控制,包括工作站物理环境控制、操作权限控制、系统存取控制、操作规程控制、故障处理控制等等;进行工作站对整个系统访问的控制,根据最小特权原则,要严格控制工作站超越权限的操作行为;进行数据通信控制,采取数据加密、回响检查、奇偶检查、备份控制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进行控制。

(四)加强信息流通 信息的流通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给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及时、正确的管理信息,有助于各个部门及时沟通加强配合。 管理者应当制定有关方面制度,使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为信息需要者所用,进而提高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率。

(五)完善并加强监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更注意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由适当的人员及时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在进行社会审计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对内部控制审计的一些做法,要求企业对外界公众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这就加强了企业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既可以降低企业的营运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进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又提高了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应给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壮大审计专业人员的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志斌:《内控规范的嵌入与超越》,《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方案 篇9

为落实市委办公厅《关于城市环境卫生和绿化工作的会议纪要》文件精神,做好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的各项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召开的专项会议要求,街道办事处将在本地区范围内,组织,动员辖区企业内部做好自身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创建安全、卫生、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现将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将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经街道办事处研究,决定成立石油新村社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xxx 副组长:xxxx成员xxx

二、工作目标

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指导督促地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任务的落实,社区单位积极与物业公司沟通协调、督促整治“脏、乱、差、.二、工作任务

各单位、各物业服务企业对辖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认真负责,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投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任务,强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配合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对环境卫生整治的检查考核工作,确保地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达标。

四、具体内容

1、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切实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留卫生死角和薄弱环节,要按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求,做好日常环节卫生保洁工作。认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

2、企业内部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要加大环卫设施配置,根据“加大环境卫生设施投入”的要求,做好企业内部主干道、巷道、居民院落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确保辖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达标。

3、各物业服务企业,对辖区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自查工作,及时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企业内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能深入开展。

内部环境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10

1 内部环境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 包括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 也称之为企业内部条件, 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 包括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指导作风[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环境的表达涉及管理的理念、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方式以及董事会管理原则、内部审计、人事资源管理等。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 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 对其他要素发挥作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它不仅能够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的制定, 还能对经营活动的组织和识别进行风险评估, 并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实施, 企业内部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 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并严格遵守企业的管理思想, 在固定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和运行, 这种思想被称为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奠定了每个企业不同的组织运行方式及基调, 企业文化也是内部环境的人文因素, 是企业运行的核心和关键, 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企业的内部环境好坏涉及董事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知和态度, 以及对内部控制所采取的措施与预防行为, 这一要素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没有明确的指导和规划很难实现企业的正规化。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环境建设的组织保障, 人力资源政策是内部环境建设中激发员工积极性, 保证人才持续发展的根本激励机制, 内部审计是指为了改善企业组织的运营方式而进行独立、客观的咨询和活动确认, 达到扩大企业价值和增加企业运营收益的目的, 是企业为了防止局部利益损害企业整体利益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2 目前影响我国内部环境建设的因素

2.1 企业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上而下的工作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 它主要根植于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和思想理念中, 进而指导企业与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 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企业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 但是企业文化相对不成熟, 甚至落后, 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后严重限制了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这种落后主要是由以下几点造成。

首先, 企业对自身的文化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这种认识的偏差主要源自领导不重视, 同时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 甚至一些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较为直接的作用。所以, 经常会忽视对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培养, 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 致使员工缺乏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素养, 由于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又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重视, 导致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相对涣散, 进而影响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2]。

其次, 大部分企业的文化建设都过于追求表面化, 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企业文化, 而且文化建设的方式较为单一, 大多企业都只是通过模仿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构建雷同文化, 然而, 由于企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都有较大的差异, 致使一些中小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与实际不符, 从而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

最后,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坚持性和实效性, 企业文化跟不上企业的发展, 内容一成不变, 从而限制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2.2 权责分配不合理

权责分配的不合理经常会导致企业在出现问题时, 无人承担责任的后果, 致使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增加企业运行风险, 从而限制企业的发展, 同时, 权责分配的不合理还体现在企业没有按照公平科学的权责制度进行分配, 导致企业员工的责任与收益不对等, 义务与权利不协调等现象, 这间接地影响了企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增加了员工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严重阻碍了内部环境控制的建设和发展[3]。

2.3 内部审计工作不健全

内部审计的有效进行是保证企业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 然而, 目前我国企业的审计部门大多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 而且, 内部审计质量监控制度建设相对不健全, 监督机制的具体职责不明, 进而导致内审考察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缺乏相关的质量考核, 导致考核内容不健全, 而且主观性太强, 致使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遭到质疑。与此同时, 由于企业发展条件的限制, 致使企业的审计机构还没有广泛普及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导致审计工作纷繁复杂, 效率低下, 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相对低下, 综合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所以, 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力不从心, 导致审计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 从而影响了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

2.4 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的监督和控制

首先, 很多企业的管理阶层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无法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来增加企业经济收益, 使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不能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 内部监督机制主要是针对企业财政部门进行的监督和制约, 但是, 由于企业机构监督机制不健全, 导致部门之间极易产生对抗精神和抵抗情绪, 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 当前企业的监督机制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 导致监督力度受到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2.5 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

人力资源政策是指针对员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员工的福利和发展情景, 但是, 目前很多企业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政策, 导致员工的根本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长久的职业规划, 人力资源政策的不健全会进一步限制企业的发展。

3 完善与改进内部环境建设的相关策略

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 首先要在企业领导层中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信仰, 领导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 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指导人, 因而领导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 要深刻明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大力培养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例如可以通过辩论赛或者是一些奖励措施在企业内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充分调动员工学习企业文化的积极性, 培养员工全面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从而打造企业文化的高度凝聚力。与此同时, 不仅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 还要形式与内容一起抓, 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内容上、形式上全面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3.2 科学合理的分配权责

首先, 要结合企业特点和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治理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机构设置要遵循高效、合理、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同时, 明确各机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并贯彻落实到各部门和单位, 直至落实到个人, 从而保障企业在出现问题时, 能够有人解决和处理,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途径。其次, 要通过编制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使员工掌握内部机构的岗位职责、机构组成、业务经营状况等, 通过合理的分配权责使企业控制活动有效、有序进行, 从而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4]。

3.3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首先, 要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其次, 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条件, 将审计工作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 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同时提高审计质量。还要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最后, 要在原有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尽量使审计方法多样化,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3.4 完善内部环境建设的监督和控制机制

首先, 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环境监督和控制体系建立的认知, 强化机构设置。其次, 要着手于监督控制体系的建立, 对企业经济的运行和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制约。同时, 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 强化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 通过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从而形成良好的内部机构控制环境, 确保企业经济的安全发展。

3.5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政策

要建立相关的人力资源政策, 其中要涉及员工的福利政策, 晋升原则、基本保障, 以及员工在职期间所需进行的培训和所需承担的责任等, 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4 结语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环境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功效, 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挑战。内部环境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目前, 影响内部环境建设的要素包括企业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权责分配不合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少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监督和控制等。要建设良好的内部环境, 应当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合理的分配权责、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加强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监督和控制等方面着手, 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孟斌.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环境建设[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10 (02) .

[2]张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分析[J].财会通讯, 2012 (05) .

[3]王成忠.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05) .

[4]李晓明.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

上一篇:民航专业下一篇:新闻采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