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领导者十篇

2024-05-29

公共行政领导者 篇1

一、风险社会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 风险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 风险代替物质匮乏, 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烦恼。风险是有威胁的未来, 在风险社会中, 社会进步的阴暗面会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与传统社会的自然风险不同, 现代社会风险更多的是由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 如工业的自我维护以及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对于现代社会的风险研究, 贝克非常注重对核辐射、生物工程学或者温室效应、技术应用等所带来的环境风险的研究, 他试图从社会整体上把握环境危机及其对西方工业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环境风险是一种社会威胁, 同时威胁着所有的社会阶层, 环境危机是工业社会的制度危机。为了抵御风险, 现代社会构建了完备的制度和技术系统, 但也产生了新的更多风险, 比如技术风险、制度风险和环境风险等, 这些风险具有隐秘性和高技术性的特点, 它们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相对满足的时候, 当我们的社会需要更高的生活质量的时候, 规避风险就成为我们时代的中心政治议题。要解决社会风险, 就必须对现代性进行积极的反思并寻求变革。贝克同时认为, 要解决这些风险需要专门的知识, 风险政治学就是关于是知识、专门技术和非专门技术的政治学, 在风险讨论中, 知识和专家的地位提升到了政治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期, 处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矛盾聚集阶段, 是社会和自然风险的高发期, 而这些潜在社会和自然风险往往又很容易转化为各种现实社会危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利益纠结, 社会发展中的突发安全事件, 政治发展中腐败问题, 以及大规模雾霾的蔓延, 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等都是风险社会时代的重要表征, 虽然我们还不能武断中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 但是, 风险社会理论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根据风险社会的重要特征, 提前布局, 建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以期能迅速化解风险, 防范危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 处于政府决策核心位置的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对政府的危机管理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故而, 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探讨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是极为必要的。

二、风险社会的到来凸显了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

作为新时期的公共行政领导者, 它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 也是进行各种危机处理的关键人物, 其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关系着危机局势的发展变化。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处理能力, 也就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危机情境中的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决策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其有效化解危机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而面对随时可能转化为社会危机的风险, 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日益凸显。

1.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的预见能力不足。

政府承担着社会管理的重任, 政府的决策质量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而作为政府决策核心要素的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则左右着政府决策质量的高低。而现阶段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做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过程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社会的特征, 对决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不足。近几年, 因暴雨问题凸显的城市排水问题就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不足的明证。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本应高瞻远瞩, 尽可能预测未来可能的风险和危机, 并为此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 充分预估未来遭遇灾难或危机后可能出现的瓶颈, 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消除导致灾难的各种潜在因素。而由于制度和领导者自身能力的限制, 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决策风险和可能的危机预估不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2.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的辨别能力差。

对于公共行政领导者来说, 在风险和危机爆发之初有效的控制和消弭危机往往比挽回和处理危机更加重要。然而从当前我国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理的经验中, 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公共行政领导者不具备对风险和危机的辨识能力, 不能在危机爆发初期, 就准确判断危机的性质, 预见危机爆发的危害, 从而对症下药, 将危机化解在尚未造成危害之时。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就凸显了地方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识别能力的欠缺。

3.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信息搜索能力比较弱。

赫伯特·西蒙曾指出:“在危机状态下: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备相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决策者在有了相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象后就行动;决策者对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顺序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 针对信息收集,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信息搜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即公共行政领导者面对情报部门收集来的有关风险和危机信息, 难以分辨出信息的真伪、主次, 不能透过信息的表层现象对风险和危机的本质有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引起判断失误, 决策不力。其次, 信息掌握不全面, 当公共行政领导者面对不完全的信息时, 难免不会影响到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的发挥, 做出偏颇错误的决定。最后, 信息搜集不及时, 例如2008年南方低温冬雨灾害, 由于我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系统具有滞后性, 不能及时而准确地预计未来一周之后的天气状况, 各交通部门之间互通信息不够等, 导致公共行政领导者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无法估测到可能出现的情况。

4. 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断能力不足。

当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危机时, 危机决策是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断能力的重要考验, 然而, 许多领导者在危机决断时, 果敢不足、优柔有余。尤其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时, 公共行政领导者往往失去判断力, 不能灵活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当机立断做出最有效的决策。

5. 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执行能力差。

有些公共行政领导者虽然对风险和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 当机立断做出了合理的决策, 但是在危机决策的执行环节, 限于主客观条件, 正确的决策没有执行到位, 致使危机决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6.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危机事件的追踪决策能力欠缺。

社会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 往往突然爆发酿成危机事件, 而且其后续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危机决策是往往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做出的紧急决策, 有的时候是完善的、不合理的, 公共行政领导者应对危机事件密切关注, 及时调整政策, 进行追踪决策。而有些公共行政领导者会忽视了对危机事件的追踪决策, 导致危机事件不断蔓延, 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三、造成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不足的原因

1. 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淡薄。

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是他们进行公共危机决策的基础, 公共行政领导者应该预见潜在或现实的风险和危机, 识别风险和危机爆发的征兆, 并在爆发之初, 预见风险和危机发展趋势, 估测危机带来的后果, 提前制定有力的预防措施, 以控制危机的影响范围。现实中, 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决策意识淡薄, 而致使危机事件扩大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薄弱不仅会使危机扩大化而且会引发新的危机。面对危机爆发, 公共行政领导者承受着心理和时间上的双重压力, 他们不能在复杂的危机面前果断决策, 从而延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2. 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决策能力的强弱。危机决策制定的特殊性, 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 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做出适合危机事件处理的决策。这里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首先, 公共行政领导者心理素质不过硬。危机决策是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心理、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多重考验, “在危机发生中, 公共行政领导者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 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本身能力的重要依据。”就当前的一些危机事件, 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公共行政领导者由于自身危机处理知识不足、心理素质过差, 导致在危机突发之时, 无法做出正确的危机决策, 致使危机转化为灾难。更有甚者, 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因为惧怕风险, 在危机决策的关键时期, 畏手畏脚, 最终错失危机处理的良机, 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其次, 公共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意识不强。责任重于泰山, 责任意识是公共行政领导者成功进行危机决策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的领导, 就是在享受特权的同时, 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在风险或危机来临时, 有勇气站出来, 单独扛起压力。在危机处理中, 公共行政领导者在责任意识的驱使下, 将自己的职、权、责联系起来, 立足于社会民众的利益, 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现实中很多危机事件是可以在初发期就加以控制, 但是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或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麻木不仁, 或对危机的爆发心存侥幸, 或对潜在的危机敷衍塞责, 导致危机事件不断发生。

最后, 知识水平有限。变化多端的危机事件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不断学习, 不仅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危机决策相关的知识。但是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或者极少接触类似危机事件, 危机决策学习的意识不足, 危机处理经验缺乏。另外我国缺乏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技能的专业培训等制度, 造成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知识不足。

3. 危机决策的信息搜集系统不健全。

无调查无发言权。信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决策资源, 更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依据。缺乏充足的信息资源, 公共部门领导者的危机决策就容易出现偏差或错误。就我国而言, 信息搜集系统存在以下缺陷:其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信息系统的技术设备较为落后, 人员素质不高, 造成信息系统的搜集力度不大, 我国的电子政务、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的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 信息的搜集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 同时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这就造成我国信息资源不足, 难以支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其二, 我国官办的信息机构, 除国家安全部门外, 均实行分级管理制。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信息机构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当信息搜集的工作触及政府或者某些领官员私人利益时, 政府的自利性和官员的私利性便会凸显, 一旦缺乏监管, 政府和公共行政领导者极有可能对信息搜集进行人为干涉, 甚至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信息进行伪造、篡改, 因而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4. 决策的辅助机构作用不突出。

决策辅助机构是指由专家组成的辅助公共行政领导者决策的智囊团, 它主要负责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 方案的制定等工作, 在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中发挥参谋咨询的作用。事实上决策者在利用专家智囊团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问题, 具体为:一方面就公共行政领导者而言, 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对智囊团的作用认识不足, 或者过分依赖, 将所有的工作全部交予智囊团, 对其提出的方案全盘接受, 将智囊团的作用过度扩大;或者咨询意识不强, 公共行政领导者过分自信, 误将智囊团当做秘书机构, 弱化其真正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就智囊团本身而言, 智囊团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 实际的工作能力较低。智囊团成员结构有待改善, 研究人员的年龄、气质、经验、知识等结构不合理, 部分研究人员还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 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政策研究分析。而且, 作为智囊团中的专家学者在辅助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5. 危机决策的法制环境不健全。

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 保证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 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能逾越法律。处于非常态下的危机决策行为, 需要法律为其提供正当性和合法性, 然而现实中, 我国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具体说来分为:其一, 由于对公共行政领导者行使危机决策权力的过程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管, 使得领导者危机决策权力的运用出现滥用或者缺失的现象。为了能快速解决危机事件, 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危机决策的首要负责人, 会在危机决策中迅速集聚权力, 决策程序相对简化, 以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这一过程中, 领导者的危机决策极易侵害公民的利益。此外, 部分领导者因怕担风险、担责任, 而在危机决策的关键时刻, 放弃决策权力, 不履行自身的职责义务, 导致危机发展为灾难。

其次, 现有的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部分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无论多么有威慑力的法律, 如果不能得到落实, 那么只能是一纸空谈。此外, 部分法律法规太过分散、老旧, 需要及时补充更新, 以适应复杂的危机管理工作。

四、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建议

1. 增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意识。

现实生活中, 很多风险和危机爆发前都会有征兆, 可是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淡薄, 在危机初露端倪之时, 不能及时发现, 采取相应措施, 致使危机酿成大祸, 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进行危机决策的公共行政领导者, 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一方面公共行政领导者树立“居安思危”、“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思想, 在日常工作中, 关注久积社会问题的变化, 留心各类信息的传播, 培养自身的风险和危机识别能力, 将危机决策纳入日常决策中。另一方面, 平时公共行政领导者要注意危机决策资源的积累, 其中主要包括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和信息、智慧、经验等无形资产, 这样有利于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做出。

2. 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

首先, 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危机第一决策人, 必须具备处惊不变、大胆果敢的心理品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 公共行政领导者具有很强的克制力, 压制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以沉稳冷静的方式, 快速有序地应对危机。同时, 面对非常规的危机决策,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果敢善断, 能准确地判断危机发展趋势, 迅速获取相关信息, 并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 准确地挑选出最佳的决策方案。

其次, 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在危机决策中,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积极履行职责, 危难时刻不退缩, 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想方设法化解公共危机。然而, 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 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一个社会人, 在危机关头的自利思想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因而, 在公务员常规培训中, 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 同时加强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处理过程的监督, 对于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的公共行政领导者加以惩处, 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最后, 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知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教育, 即组织公共行政领导者定期进行必要的危机决策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交流活动, 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知识储备, 加深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危机决策的认识, 避免公共行政领导者因知识的缺乏而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危机演练, 即进行公共危机模拟训练, 展现危机爆发的情景, 这种方式既丰富了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经验, 又有利于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提升。

3. 完善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日常决策中, 公共行政领导者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的信息, 尤其在情况紧急的危机关头, 公共行政领导者更加不可能获取足够的信息用以决策。因此, 在危机决策中, 利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的搜集与危机相关的信息, 就显得及其重要。一方面要利用新型的科技手段, 提高信息搜集工作的质和量, 一改原来不科学的搜集方式利用互联网、大众传媒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信息传播渠道, 获取更充足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改变原有的信息机构的管理体制, 变分级式管理为纵向条式管理, 建立一个直接隶属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信息系统, 广泛搜集各种社会信息。

4. 发挥决策辅助机构的作用。

从公共行政领导者方面而言, 要彻底改变对智囊团作用的认识,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纷繁多出的危机事件,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积极利用好智囊团的优势, 在决策制定中真正发挥智囊团的参谋咨询作用, 这就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 重新定义智囊团在危机决策中的辅助作用, 促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从智囊团自身来讲, 国家要从硬件和软件上支持专家智囊团的发展, 软件方面完善智囊团的人员结构, 老壮青三者结合, 提升研究人员的素质, 同时发展和吸纳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硬件方面, 扶持非政府智囊团, 为他们提供资金援助。

5. 健全危机决策的法制环境。

健全的法制环境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形势危急决策权力的外在保障条件。为此, 应加强对领导者危机决策权力使用的监督, 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引咎辞职和行政问责等制度, 将危机决策与领导者自身利益联系到一起, 增强领导者危机决策的责任感, 确保决策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同时, 加强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 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相关法律系统, 为领导者危机决策提供合理性和合法性, 让领导者危机决策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2][美]弗兰克·费舍尔, 孟庆艳.乌尔里希·贝克和风险社会政治学评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3)

[3]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郭晓毅.公共危机下的领导者决策能力分析[J].商业文化 (上月期) , 2011 (8)

[5]张岩松.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与对策探索[J].行政论坛, 2004 (36)

[6]李云云.加强我国公共危机决策者的决策能力[J].法制与社会, 2008 (12)

[7][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公共行政领导者 篇2

一、行政领导及领导艺术的含义1行政领导的含义

我们通常说的行政领导者, 是指各级行政组织中承担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等领导职能的人。行政领导者与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主要区别在于行政领导者占据行政组织中正式的负责职位, 并具有相应的职权和职责。

2行政领导艺术的含义

所谓行政领导艺术, 是行政领导者领导方法的个性化、艺术化, 是行政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而形成的, 它表明领导者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熟练程度, 工作水平和创造能力。是行政领导者的智慧、学识、才能、胆识和经验的综合反映, 它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和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研究行政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1是新时期领导环境对领导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人们周围的环境瞬息万变, 而领导者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客观现状, 领导者就更需要灵活运用领导艺术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确保行政目标的顺利实现。

2由行政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决定

行政领导者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 对社会起到导向作用, 与一般领导者有本质区别。首先, 行政领导者与政治关系密切, 其领导活动对全社会有导向性。其次, 行政领导所追求的是公共利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再次, 行政领导者作为公众人物, 工作方式是公开的, 特别是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最后, 行政领导者行使公共权力, 受到多方的检查与监督。所以行政领导者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提高领导水平和艺术尤为重要。

三、目前行政领导存在的问题

1行政领导决策的权力专断单一

俗话说, “人心齐, 泰山移”。作为一名行政领导, 能够尊重下属, 让下属参与管理, 充分表达意见, 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非常重要。相反, 领导者专权, 被领导者只能服从, 无法表达利益要求和参与决策, 就会对领导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使领导与下属关系紧张, 领导者做出的决策由于受主观因素限制, 很难有效发挥作用。即使决策正确有效, 在实施中也会因为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难以顺利实行。因此, 领导者应采用非强制性领导, 充分分权。

2经验决策现象普遍

领导者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经验决策的错误, 主要依靠自身素质和经验做决定, “拍脑袋决定, 拍胸脯指挥, 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普遍存在, 从而表现出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缺少战略思维和价值导向, 很难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3领导方式方法单一, 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领导者应适应社会要求, 针对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领导对象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和方法。而现实工作中很多领导者却忽视了这一点, 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影响行政目标的实现。

4领导者的能力不足

领导者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者自身素质不足或领导集体素质搭配不合理, 二是领导者的能力与所在的位置不匹配。这些因素致使领导者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

四、提高行政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1恪尽职守, 保持先进

领导者恪尽职守, 勤政为民, 公正廉洁, 是确保领导活动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说过:“对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来说, 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要重要。”的确如此, 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自我省思, 保持先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 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 使各级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如果领导者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宗旨, 缺乏崇高理想和强烈的责任感, 就会成为玩弄权术、心术不正的政客和阴谋家。领导者只有真正领悟和运用领导艺术, 抛弃政客权术, 才能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

2运用技术, 科学决策

领导者要提高领导艺术, 就必须大量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把领导艺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克服思维固化和经验主义。为此, 要建立起高效能的领导信息系统, 以便于领导者得心应手的调阅、分析、比较和迅速做出判断, 使领导决策避免武断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有效性和科学性。

3加强修养, 提倡创造

领导艺术的源泉是领导者个人较高的素质修养, 没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就不可能有较高的领导艺术。领导素质是领导艺术产生和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为此, 领导者既要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 又要掌握渊博的知识, 做到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通过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注意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结合自身任务以及周围环境,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增强领导艺术的创造性。

4总结经验, 把握规律

领导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经验, 但是在运用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照搬, 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不断反思, 把获得的感性知识升华, 把我领导艺术的规律性。领导者既要总结成功分经验, 又要总结失败教训, 还要把总结规律和权变管理方法相结合, 更深刻的认识领导活动的本质, 把握领导艺术的规律, 从而更自觉更有效地指导领导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彭向刚, 领导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

[2]夏书章, 行政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3]尹艳华, 杨咏, 成功领导者的素质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公共行政领导者 篇3

关键词:领导人才;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9-03

一、领导者时代的到来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而在诸多类型的人才资源中,领导型人才又是最高端、最难培养和获得的一种资源。“为了不被21世纪淘汰,我们就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1]事实上,国际各著名大学也深谙上述道理,早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宗旨,并且贯彻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各主要著名大学都在培养体系中着重了对学生的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学》课更应当更好地回应当今世界对于领导型人才的诉求。基于此,目前国际上《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课程定位为培养能驾驭未来变革浪潮的领导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以形成领导者各层次的能力为导向;第三,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从而产生最具含金量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知识与洞察力。在这种新的教学趋势下,有必要对我国现在《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再设计(redesign)。

二、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现代的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传入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重新复办。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公共行政学》课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学科性质来说,公共行政学应该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但是,目前《公共行政学》课程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却离公共管理实践有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一来,导致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课堂内容与学生收获相脱节。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既定的教科书理论,而很少考虑到如何针对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如此一来,学生的需求被忽视,学习积极性被抑制,从课程中得到的收获也就少得可怜了。

3.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相脱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严重的一点,在于没有在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机制。由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条件所限,《公共行政学》的讲授常常只限于传播知识,使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缺乏落脚点,课程体系的设计缺少灵魂。这样的教学现状,显然不利于《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长此以往,《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地位堪忧。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改革,转变《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范式,提升课程的整体价值。

三、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针对前述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结合当今各著名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应当构建一种聚焦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重塑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此,本文就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

1.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理念。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本科生层次的领导能力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种能力,即:专业研究能力(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口头表达能力(Capability of Talking)、管理实践能力(Capability of Practicing),也就是RTP型的能力结构。其中,专业研究能力并不是局限于科学研究,而是一种普适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才能;管理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管理情景时,可以较快地形成管理方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上述三种能力是最基本的领导能力构成,是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组合。

2.具体的教学活动构成。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围绕RTP型领导人才的培养,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多种新颖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已有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策划大赛五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论文写作主要训练学生选择问题、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形成思路、运用材料,并最后形成书面表达成果的能力;课堂讨论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既定题目,组合搭配成员,分工协作,当众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能力;角色扮演主要训练学生在模拟的公共管理环境下,针对既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全面展示个人的思维、决策和表达、辩论的能力;案例分析则主要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大赛则主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创新能力,无预设题目与条件,完全由学生设想全新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项目,并各自组成团队进行策划,最后在全体同学前展示。这五种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基本领导能力。

3.价值与意义。①有助于探索领导型人才的培养之道。为社会培养领导型人才是世界各著名大学的共同定位与主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国内大学也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服务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将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融入微观的课程教学中,则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对开发领导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②有利于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国内《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如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如何将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的三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以便从整体上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③有助于本科生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新的时代,高校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方面,还体现在作为高校“产品”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评价上。本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有助于他们形成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但同时又因为现代性所内蕴的风险性而存在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2]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导型人才真正担负起领导者的角色。而对于行使公共权力,对全社会进行治理的公共组织而言,培养和拥有领导型人才则更是十分关键。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这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此,本文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弊端,将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出了富有特色的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必将对今后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美]沃伦·本尼斯.21世纪的领导[C]//[美]肯·谢尔顿.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2][德]乌尔里奇·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项目《基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论领导者的公共形象与行政绩效 篇4

论领导者的公共形象与行政绩效

[摘要]领导者公共形象从历史长河角度来说,并不是什么崭新的话题,但是,随着民众对现代领导者的期望、要求的升高,领导者公众形象的话题又很有新意。它已经超越了领导者个体范畴而成为关系到行政效率、公权形象的问题。所以,对领导者公共形象的研究在当今的社会科学领域已成了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摆在现代政府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旨在以领导者的公众形象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领导者公众形象的认知,探寻领导者个体形象的价值,尝试性地提出领导者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于提升领导效能,提高领导生涯的成功系数的领导形象理论。

[关键词]领导者;公众形象;个体形象价值;行政绩效

一、领导者的公共形象

领导者的“公共形象”, 指的是领导者群体或个体通过行政输出方式传递给社会公众的社会性形象。它是一种附着了公共性要素的社会性形象,这种社会性形象实际上就是领导者伦理性的政治人格形象,而这种伦理性的政治人格形象却是一种综合性的形象。领导者将这种综合性形象贯穿到工作、学习当中,其过程就是领导结构中提高领导绩效、实现近期和长远的行政目标、实现领导绩效最大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领导者的“公共形象”是由“人格形象”与“形体形象”、“伦理形象”与“物理形象”这些对应性东西组成的。

然而,不管何种形象,归根结底,形象的穿透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它的伦理性而非它的物理性,在于它的内在性而非它的外表性。也就是说,在于其形象构造中的伦理元素和“心理说服”。

二、领导者个体形象的价值

(一)领导者的个体形象

所谓领导者个体形象,是指领导者对自身形象的定位、确立、维护和改善的认识,包括处于形象结构表层的外在形象和形象结构深层的内在形象。

虽然领导者的公共形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是,如果领导者良好的“个体形象”——这种未经包装、加工的原汁形象,会对其“公共形象”有一定的补充、辅助作用。因为,领导者的“公共形象”要依赖于其“个体形象”而存在。个体形象将影响着领导者的公共形象的塑造。比如,在严肃的政治生活中,有时稍稍展示一下个人的普通人、平民化的形象,可以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二)领导者个体形象的构成1.领导者的外在形象

领导者个体形象最直接的表现即领导者的仪表和言谈举止。

(1)服饰得体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不同色彩、款式的服装可以塑造出不同的风格。所以领导者在选择服饰时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来选择相应的服饰,千不可盲目地追求明牌效应。

(2)举止大方

除了服饰,领导者的举止,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乃至整个身体动作都是领导者外在形象的重要指标,世界上许多知名领导者都接受过专门的举止方面的设计和培训。因为行为举止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良好、端庄、大方、得体的举止能展示出领导者的良好修养与气质。

(3)良好的言谈方式

语言是人与人接触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洞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语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知识修养等全方位的素质。作为领导者 1

在和各类公众打交道的过程中离不开出色的言谈。领导者在讲话时既要讲究语言文明,避免粗俗,又要确切、简洁、主动、同时更要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增强其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领导者的内在形象

领导者个体的内在形象主要指领导者的素养,领导者个人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

领导者的素养首先当属其个人魅力。个人魅力是领导者的重要资源,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其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一个领导者的统御能力必定首先来自于他的魅力,诸如品德魅力、文化魅力、智能魅力、思想魅力、作风魅力、组织管理魅力以及提高领导效率和效能魅力等。

以上的诸多魅力中,品格魅力当属第一位。领导者良好的品格是造就政治家的源泉。是决定其自身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领导魅力的重要源泉。夏尔•戴高乐就曾说过:“那些具有品格的人会放射出磁石般的力量,对于追随他们的人来说,他们是最终目标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领导者良好的品德能受到下属的爱戴、敬佩,同行的支持,并让后来的领导者找到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有效领导的实现。

(三)领导者个体形象的价值

领导者作为组织的代表其个体形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他本人形象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他所领导的那个组织形象的体现。领导者个体形象不同,他所领导的组织的形象给公众留下的自然也相异。一旦领导者个体形象受到伤害,由于连带作用,他所领导的组织的形象同样也会受到伤害。并且组织形象的伤害往往甚于领导者本人形象的伤害。因此领导者对个体形象保护也即对组织形象的保护。

领导者个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就代表着整个组织的形象,公众对领导者个体形象一旦认可,也就意味着对组织形象的认可。人人都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公众喜欢领导者个体形象,自然而然也就喜欢该领导者所领导的组织。因此,领导者的个体形象与组织形象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领导者的个体形象有助于提升组织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领导者个体形象是以整个组织形象为土壤的,离开了组织形象的领导者个体形象,就好比离了枝叶的花,纵有夺目的绚烂,也是转瞬即逝,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领导者形象与政治绩效分析

1.公众政治形象与领导绩效

所谓领导绩效,又称领导工作实绩,是领导履行岗位职责的结果,是领导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是领导者的德、能、勤等素质诸要素在实践终端上的物化反映,对干部各方面素质情况具有显示和印证作用。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升领导绩效,实现领导效能,关键就是要重视和落实好领导者某些方面的公众政治形象问题。

(1)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形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际上就是应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因为,无论哪一阶层的党政领导者应该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领导者执政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2)领导者的务实、开拓创新形象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党的优良作风,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状态。

求真务实,就是要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如果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那么求真务实就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只有坚持求真务实,从客观真实的情况出发,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可以说我们各项工作的成功和胜利,无不是坚持求真务实的结果;而出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误,也无不是因为背离了求真务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要求创新,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的经济。如果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无视世界的发展潮流,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地爬行,那就只能落后、挨打。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大胆创造和探索。尤其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情况更为复杂,工作更加艰难。只有大胆探索,敢于开拓,才能拿出新办法,闯出新路子。

所以,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形象必须是善于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真抓实干,奋发进取的。

2.亲和力形象与领导绩效

领导者的亲和力常常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关,但它更与领导作风有关。有的领导者很幽默、很恢谐,但工作作风刚硬或刚愎自用,未必有什么亲和力;有的领导者风格凌厉,却很有亲和力。但亲和力不是嘻嘻哈哈,也不是简单的恢谐幽默,更不是刻意的形象作秀。它是一种内质上的“和合”品质,是对于公共权力的自省、警策和对自我健康人格的一种积极、努力。营造亲和的形象可以和争取民众的印象分。当然,亲和力不仅仅是一种与人们互动的“力”,更是一种人们情感上、形象上的评价因素。当我们说一名领导者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时,往往包含了领导者诸如勤政为民的品格、务实和平民化的作风这样一些评价内容在内。由此,这样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政治亲和力是领导力的必要条件。

3.政治认同形象与领导绩效

认同表现为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族群认同等不同内容。所谓政治认同(Political Identity),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或者说,它是人们对一定政治系统的承认和支持。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曾使用过“阶级意识”的概念,阶级意识其实就是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对于领导力十分重要。任何一种领导行为只有以广泛的政治认同为基础,才能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并维系下去。社会成员只有在政治认同的前提下,才能对一个生存其中的组织、社会乃至国家,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忠诚和的归属感。

因此“形象问题”就成了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政党公共执政以及各种不同层级领导者持久关注的问题——例:邓小平当年非常关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象问题”。1989年政治**后,邓小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世纪之交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象构建问题。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负责同志谈话时要求:“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邓小平的举措恰到好处地将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形象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作了亮相。

“改革开放形象”,是邓小平对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形象构建要求的核心概念。邓小平把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象”问题,摆到了政治合法性上来考量,就是将它与“国家政治形象”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政治交代”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在中国的关键时刻塑造了一位负责任的领袖的公共形象,为整个中国在世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秦启文.《形象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2]秦德君.《传媒政治时代的领导者公共形象的形塑、建构与传播》[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3]高静.《领导者公共形象中的传媒因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5期

[4]廖伟建、徐来.《领导者媒体形象建构刍议》[j].《国际公关》,2006年06期

[5]赵旭东.《试谈领导形象塑造》[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6]杨利.《浅谈领导形象及其塑造》[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浅议公共行政的内涵和外延 篇5

关于什么是行政?不同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阐述了见仁见智的观点和学说, 比如除外说、国家意志执行说、管理说等, 这些观点和学说具有积极的合理元素, 为我们研究行政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参考价值。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 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和模糊性, 有的也开始不适应现代行政实践。

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学、行政学所探究的“行政”应该属于公共行政 (Pu bl ic Adminstration) , 与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相联系, 并与它们行使行政职权相联系, 具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这一界定代表了目前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比较普遍的看法, 显示了公共行政的这样一些特征:

1、特定性。

这是针对行政主体而言, 公共行政的主体限定为两类: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是行政活动的必然主体,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是行政活动的应然主体, 它是伴随着公共管理任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而出现的一类主体, 按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具有一定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目前也成为行政活动的主体。比如普通高校根据相关法律的授权有权法学校对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给予纪律处分, 此时普通高校即是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成为了行政活动的主体。

2、公益性。

这是针对行政管理事务而言, 公共行政主体管理的都是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行政主体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是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评价政府的最终标准, 政府管理是为公共利益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的, 是全体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和体现。

3、合法性。

公共行政主体的存在和发展建立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之下, 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 要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监督。行政活动要体现国家意志, 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 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行为及其过程等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 否则就不具有合法性。

4、合理性。

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由于难以穷尽所有新情况、新问题, 社会关系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而导致公共行政主体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这就要求公共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过程中要正确运用自由裁量权, 努力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

5、程序性。

公共行政活动既要符合法律的实体性规定, 也要遵循法律的程序性规定, 程序即操作规程, 是行政活动的步骤、顺序、方式和时限的总和, 按照规定程序行政可以有效地制约公共行政权力,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6、责任性。

这是由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这一特点所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 各国的宪法和法律几乎无例外都规定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赋予了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 因此必须接受人民监督, 行政行为要对人民负责。权力和责任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 没有无权力的责任, 也没有无责任的权力, 在一定程度上说责任甚至应该成为行政主体的第一位属性。

二、公共行政、经济组织行政与社会组织行政

从狭义来说, 行政仅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从广义来说, 行政不仅包括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 而且也包括经济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政府强制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我管理机制是现代社会的三种基本活动机制, 三者各有不同的活动范围, 各有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调节功能, 三者相互作用共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发展问题。诸多行政著作中都把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纳入公共行政的范畴, 而把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纳入私人行政的范畴, 笔者认为这种提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在这里采用的是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概念, 近年来在党建领域也称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对于后一类组织, 我国原来一般采用民间组织等提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组织的提法。

下面我们简要对比一下公共行政、经济组织行政与社会组织行政的区别, 籍此来进一步明确公共行政的外延。

1、从活动范围来看, 公共行政是公益性服务, 主要提供公共产品;经济组织行政是私益性服务, 主要提供私人产品;社会组织行政主要是公益性服务, 主要提供公共产品, 部分提供私人产品。

2、从管理目标来看, 公共行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经济组织行政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社会组织行政主要是满足社会特定群体需要,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从运行基础来看, 公共行政的运行来源于国家财政, 主要依赖税收和收费的支撑;经济组织的运行主要来源于在市场中获取的利润和投资收益;社会组织的运行主要来源于国际援助、各种捐助和捐赠。

4、从运行机制来看, 公共行政的权力运行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 同时必须依法行政, 在法治化的状态下运行, 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经济组织行政是依据市场机制来运行, 具有独立的自主权,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特征,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社会组织行政是依据志愿精神来运行, 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不带有强制性的特征。

5、从人员任用来看, 公共行政的人员任用是采取选任、委任、考任及聘用的方式;经济组织行政的人员任用是采取聘用的方式;社会组织行政的人员任用是采取志愿、招募及聘用的方式。

6、从组织形式来看, 公共行政的组织形式主要是采取官僚制的科层管理, 上下级之间是严格的命令和服从的关系;经济组织行政的组织形式主要采取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的相互制约, 内部之间主要采取灵活的、扁平化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行政的组织形式主要采取协商和共识的自愿管理, 内部之间主要采取非等级的、分权化的组织形式。

7.从分配模式上看, 公共行政以政府为社会财富分配主体, 采用强制性分配原则, 极力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组织行政以市场为社会财富分配主体, 采用竞争性分配原则, 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社会组织行政以社会为社会财富分配主体, 采用志愿性原则, 极力达到社会公平。

摘要:行政是行政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开端, 是行政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词汇, 目前使用的行政概念应该说起源于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国家, 并逐渐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本文认为现代行政管理实践所讲的行政属于公共行政, 对公共行政的内涵和外延应有较全面的理解。

公共机构节能应纳入领导考核 篇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我国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低效率高能耗, 自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亏损甚至破产是必然结果。因此, 只要坚持市场法则, 假以时日, 经过竞争、发I·展、淘汰, 企业的资源浪费现象一定会消失。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的支出, 都由财政承担, 难以体验“能源紧缺”的“困境”。同时, 因缺乏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约束, 加上人员素质、节能观念、激励等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管理体系,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面临诸多掣肘。

公共机构范围广、数量多、节能潜力巨大, 公共机构的节能效果如何, 对推动我国节能事业有着重大影响。既然市场机制不能管住公共机构, 政府就有必要用“法规”来约束公共机构。通过这种约束与激励机制, 增强公共机构节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也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从而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制。

公共行政领导者 篇7

邓泽宏,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担任全国公共政策学会理事、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以及港台等地区多所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奖一项,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一项, 湖北省政府颁发的高校教改奖一项。多次获得省、校优秀教师奖, 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199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 1996年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200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2011年被评选为“湖北省教学名师”。

二、研究方向及及领域

科研主攻方向为公共行政和国际政治, 主要包括港澳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比较研究, 中国对美国政策和中美关系史研究。国际政治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中间势力的左转问题 (1945—1949) 、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中的中共因素影响 (1941—1949)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的侧重点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关系, 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研究等。

三、主持课题

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 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1项, 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3项, 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重大社会调查课题2项。

1、和谐社会建设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学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08—2011) 。

2、湖北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中共湖北省委重大调研课题专项经费支助项目 (2006—2007) 。

3、湖北中小企业发展软环境研究,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 (2005—2006) 。

4、湖北省民营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重大项目 (2005—2006) 。

5、港、澳台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及对湖北的启示, 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 (2004—2005) 。

6、1944—1949美国对华政策的三种不同倾向和同一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992) 。

四、重要论著及论文

出版专著多部, 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 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篇, 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

1、《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一国两制的公共管理学思考:当代港澳台公共管理比较分析》,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年。

4、《1945—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和中共建国方略》,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

5、《国外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监管———以美国、欧盟的N G O为考察对象》求索, 2011年第11期。

6、《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促进机制探究》, 江汉论坛, 2010年第7期。

7、《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其矫正———以国内

近年发生的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案为例》,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第10期。

8、《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 2010年第11期。

9、《企业社会责任与县域和谐的关系研究》, 改革与战略, 2009年第12期。

1 0、《非营利组织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探讨》,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12期。

1 1、《鄂台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社会性特点比较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年第2期。

1 2、《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政策体系的社会性特点解读》,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年第3期。

1 3、《战后五十年台湾政治行政架构及经济促进功效浅析》, 江汉论坛, 2007年第4期。

1 4、《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福利政策反思》,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年第3期。

1 5、《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

16、《关于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支持体系的几点思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年第6期。

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宪制基础 篇8

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宪制基础

■余焯和

自回归以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公共行政改革虽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从实际成效来看,成绩仍然是强差人意。通过对澳门公共行政历程的分析能看出过去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思路主要是以公共行政角度作为考虑点,实践证明这种思路对建构服务型政府的效果并不理想。毕竟服务型政府只是一个概念,其建构的思路应是根据澳门特区的自身发展情况而定,而基本法恰恰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各种制度的依据,因此,澳门的公共行改革离不开基本法的视野。基本法总则共有十二条原则,其它原则因结构的合理性而设于其余章节内。与公共行政改革直接相关的原则有如下几条:

一、原有法律保留原则

基本法序言指出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十六世纪中叶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三日,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以保障国家对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实施。基本法第十一条把序言的精神具体地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有关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关政策,均以基本法的规定为依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任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档均不得与基本法相抵触。”这表明了澳门回归后的法律体制是以基本法作为指导的,其它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必需服从基本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条文,不得与之相抵触。

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其中一项原则就是要有利于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在考虑到澳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有必要尽量保持澳门现有的法律、法则和其它规范性档,以保证澳门的平稳过渡,实现上述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这一项重要原则。为此,基本法第八条规定,澳门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档,除同基本法相抵触或经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或其它有关机关依法法定程序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所以,目前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大部份都是保留或修改了澳门回归前的法律,这些法律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体系的基础。

除了基本法和上述的澳门原有法律外,经澳门立机关修定的,在澳门实施的法律还有少量的全国性法律,这些全国性法律列于基本法附件三内,由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当地公布或立法实施,它们是:(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决议;(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从这些全国性法律的内容看,它们主要是为了体现国家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权行使和保证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它们的功能是为了协调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体系的发展,补充了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它法律和规范性档的不足。

二、高度自治原则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属广东香山县管辖,即现今的中山市,自六世纪中叶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1972年11月8日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批准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别委员会建议从殖民地名单中删去澳门和香港。由此可见,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是我国不可分离的部份,我国对澳门拥有主权并受到国际上的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澳门的繁荣和稳定,中央政府根据宪法第31条的规定,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澳门在葡萄牙管治下一直奉行资本主义的制度。针对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让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最终实现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平稳过度,成功保持了澳门的繁荣和稳定。

基本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一规定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指明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的性质、范围和基本内容。

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宪法第62条13项还规定,全国人大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上述基本法第2条规定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该法第12条进一步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自治权的内容,根据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有以下三个方面:(1)全国人大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2)中央人民政府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3)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享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它权力。由此可知,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享有高度的广泛的自治权。

三、向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原则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委员、立法会议员、法官和检察官,必须拥护中华人民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尽忠职守、廉洁奉公、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并依法宣誓。同时还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主法会主席、终审法院院长、检察长在就职时,除按上述规定宣誓外,还必须宣誓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上述基本法的规定得知,行政长官除了效忠澳门特别行政区外,还要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于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的事项,基本法作出了有关规定,其中包括行政长官负责执行基本法和依照法通过用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其它法律;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就基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等。关于行政长官对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的事项,行政长官作为澳门特别行政区首长应包括领导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决定政府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等。作为政府的首长,行政长官必须遵守法律,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负责;制定并执行政策;管理各项行政事务;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提出法案、议案,草拟行政法规等。

四、保障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权利和自由原则

在中葡联合声明第4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保障澳门居民和其它人的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旅行和迁徙、罢工、选择职业、学术研究、宗教信仰和通信以及财产所有权等各权利和自由。在中葡联合声明附件一第五节中,对澳门居民和其它人的权利和自由,又作了以下四方面的说明:(1)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保障澳门原有法律所规定的澳门居民和其它人的权利和自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保持澳门原有法律中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包括人身、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结社(如组织和参加民间团体)、组织和参加工会、旅行和迁徙、选择职业和工作、罢工、宗教和信仰、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自由;住宅和通信不受侵犯及诉诸法律和法院的权;利私有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及其转让和继承权、依法征用财产时得到适当和不无故延迟支付的补偿的权;利婚姻自由及成立家庭和自愿生育的权利。(2)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和其它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国籍、血统、性别、种族、语言、宗教、政治或思想信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或社会条件而受到歧视。(3)澳门特别行政区法保护在澳门的葡萄牙后裔居民的利益,并尊重他们的习惯和文化传统。(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宗教组织和教徒在其宗旨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并可同澳门以外的宗教组织和教徒保持关系。属于宗教组织的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均可继续照常开办。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宗教组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它地区宗教组织的关系应以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为基础。

此外,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澳门居民享有新闻自由、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有权向法院申请颁发人身保护令,除其行为依照当时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和应受惩处外,不受刑罚处罚;在被指控犯罪时,享有个人的名誉权、私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隐私权;妇女的合法权益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保护;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怀和保护;澳门居民有依法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劳工的福利待遇和退休保障受法律的保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和国际劳工公约适用于澳门的有关规定继续有效,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予以实施等。

五、公务人员权益保护原则

基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公务人员必须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分为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只有永性居民才有当公务人员的资格。关于公务人员的权益保障,从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时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后。

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时基本法对公务人员权益的保护。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时,原在澳门任职的公务人员,包括警务人员和司法辅助人员均可留用,继续工作,其薪金、津贴、福利待遇不低于原来的标准,原来享有的年资予以保留,依照澳门原有法律享有退休金和赡养费待遇的留用人员,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退休的不论其所属国籍或居住点,澳门特别行政区向他们或其家属支付不低于原来标准的应得的退休金和赡养费。在公务人员聘用方式,基本法规定了可任用原澳门公务人员中的或持有永久居民身份证的葡籍和其它外籍人士担任各级公务人员,但基本法另有规定除外。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部门还可聘请葡籍和其它外籍人士担任顾问和专业技术职务。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基本法对公务人员权益的保护。在这阶段,基本法对公务人员权益的保护只作了概括的规定:公务人员应根据其本人的资格、经验和才能予以任用和提升。澳门原有关于公务人员的录用、纪律、提升和正常晋级制度基本不变,但得根据澳门社会的发展加以改进。这种概括性规定给予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保护公务人员权益方面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区政府因应澳门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依法调整公务人员薪酬福利的各项制度,提高公务人员的效率和积极性。

回归至今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实践证明了以行政管理为导向的公共行政改革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行政权力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澳门公共行政改革必须以基本法为前提,符合上述基本法原则的要求是澳门公共行政改革成功的关键。

[1]王叔文主编.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王瑀主编.基本法研究[M].濠江法律学社,2008.

行政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与素质4 篇9

朱文丽

内容:行政领导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决定着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和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水平。行政领导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特殊过程,是灵活优美的应变技巧与不同凡响的处世待人风格的巧妙结合,是一种非规范化的、有创造性的给人以美感的领导技能和方式的艺术体现。行政领导艺术是行政领导的一种技能和技巧,是行政领导者领导方法的个性化和艺术化。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行政领导者从事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在行政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只有具有较高的领导素质,才能把领导艺术运用自如,高超的领导艺术可以不断的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

关键词:行政领导者

领导艺术

素质

当前社会,行政领导者明显感到知识“雪球”给他们带来的重压,所以行政领导者除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智能结构以外,充分运用领导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现代的行政领导活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特殊的综合性的社会活动,这其中既有人的因素,有钱的因素,还有物的因素,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还有信息、知识、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等因素,而且往往各种情况瞬息即变。行政领导者是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进行有效领导的重要条件,领导者作为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领导者素质的高低、修养的好坏,决定着领导艺术活动成效的大小。

一、行政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高超的技术和技能。行政领导者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权、知识、才略、胆略、技巧、个性、巧妙地利用领导环境、领导条件、领导规律、领导方法,针对领导对象采取合适的才略和技巧,就形成了独特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魅力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现。行政领导艺术具有灵活性、随机应变性,创造性、非规范性和灵活性。它适用于一切随机性较大的人、事、物。

(一)行政领导者的用权艺术

行政领导者是行政职权的运行者,只要处于行政组织结构特定的职位上,任何人都会具有相应的权力。但权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权力的运行既是程序化的,也是非程序化的。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行政领导者的才能品质;被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权力实施的手段、方法、途径等,用权艺术就是指行政领导者从行政管理的客观环境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法、有效行使法定的、程序化的职权,使之产生最大的正效应。

(二)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当前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德才兼备的行政领导者,但更需要能使每一项伟大 事业走向成功的各类人才。我们发现,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的作用。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数据证明,拥有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未必就拥有发展优势,人才是真正的战略资源,拥有人才,才拥有真正的优势。那么,怎样留住人才?怎样使人才能够“任我所用”?当然,这不仅需要行政领导者扬长避短,营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更需要行政领导者对其用人艺术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行政领导的处事艺术

行政领导者每天每天都有大量要处理的事务。干好领导工作;忠于职守,专心本业;统筹安排等等,是行政领导者处事的要则。要很好的处理大量的事务,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如:管理知识、专业知识等,还要具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行政领导者的运时艺术

时间的运筹是行政领导者从提出工作目标到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最佳时间安排。要科学地使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并消耗最少的时间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要做到:时间要有计划性、有条理性、有科学性、办公手段多样性。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电脑、通讯、交通等手段,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五)行政领导者的口才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介,谈话是行政领导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行政领导者的一项艺术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在领导活动中,行政领导者要把领导意图、要求传递给被领导者,并获得所期望的结果,就应把握语言传递过程中基本要求:准备充分、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六)行政领导者的形态语言艺术 形态语言通常称之为人体语言,又称副语言,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合称,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语言形式,它通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输送到接受者的视觉器官,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视觉神经作用于大脑,从而引起积极或消极的反映,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

二、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公共行政领域运作和发展的活力,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特别是公共行政部门领导者的素质。要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其中重要问题。行政领导者个体和领导集体素质高低,直接决定行政领导艺术效果的大小,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努力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不断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对保证领导活动顺利高效进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除了生理学意义的特征外,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1、政治素质 一个优秀的行政领导,在政治素养方面应该是优秀的,主要表现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自己持有鲜明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具有能够判明大是大非的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行政领导者以天下为己任,谋黎民百姓之福,不谋一己私利,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胜于自己的生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有一种献身精神。

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行政领导者胜任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行政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本部门的专业知 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所以,行政领导者首先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即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本部门的专业知识,行政领导不能是外行,本部门的内行专家才可能成为最好的领导。其次,领导者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不断学习、丰富、充实自己。另外,作为行政领导者还需要掌握领导管理知识,应该成为专业与领导的“双内行”。对于迈向知识社会的现代领导者来说,知识素质是继续提高自己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条件,所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道德素质

行政领导者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内在修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格守法,处处维护国家利益,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一心为公,不谋私利。领导者的道德素质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恪守领导活动职业道德的素质。领导者的道德素质标准高于一般职业道德,要求严于一般人员。领导者有道德,才会有影响力、号召力,才能实现领导目标。

4、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个性、气质等方面内在因素的总和。当今的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加大,社会要求不断提高,加之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工作压力,这些都使领导者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发展能力成为领导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耐压能力、受挫后的自我康复能力、自我实现能力、自我完善能力,以及意识水平等。

(二)行政领导的能力素质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没有能力,再好的品德和知识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行政领导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必要的能力素质

1、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行政领导者要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深刻分析问题、切实公正解决问题,保证工作的主动性。

2、科学的决策能力

决策是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能,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事业的成败。行政领导处于决策的核心地位,因此行政领导必须具备正确的决策能力,实行科学的民主的决策。首先,应善于采集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学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E-mail、电子商务等收集信息。同时多 进行调查,重视秘书辅助人员的调查来收集信息。为正确的决策打好坚定的基础。其次,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善于捕捉时机,力排众议果断做出决策。

3、组织协调能力

行政领导者要有组织、指挥、协调的才干,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各种力量组织成一个高能的整体,并加强沟通和协调,将各种分散的因素,团结一致,实现既定的目标。

4、良好的选才用人能力

作为一个现代的行政领导者,必须学会量才而用的用人艺术,用人之才是顺利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一条捷径。“关于用人的总原则,我国从来就是把知人善任连在一起的。不知人,谈不上善任;不善任,知人也就没有意义了。善任就是为工作安排最适当的人,或为人安排最适当的工作,从而产生最高的效能。”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一个行政组织它都管辖了一定区域的社会公共事务,行政领导不可能每事必躬,必须选用大批人员去做基层的管理工作和实务性工作,选贤才用好人是领导科学的基本要求。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作为行政领导应掌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德才兼备,切勿求全责备。合理确立人才标准,使人人各得其所,各得其用,各尽职守。二是大胆选用新人,切忌论资排辈。三是推有胆有识之才,戒唯顺唯亲之风。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廉洁奉公,不给跑官要官之徒一点机会。

在一个行政组织中,要想顺利实现组织目标,行政领导者必须先聚集人才,善于挖掘人才,开发人力资源。行政领导者应该扩大选人视野,搜集人才信息,打破部门局限,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在使用人才时充分选择,合理配置。把行政组织成员的人才资料进网入库,在选拔时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不拘一格的选拔。对人才的任用应该是丰富、灵活、多样的,行政领导者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行政组织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产生高超的用人艺术。

5、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就是专业能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处理专业行政管理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行政领导者没有很强的技术能力,领导者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技术能力是影响力,是行政领导者取得直接权力的重要能力。

6、激励人的能力

领导艺术主要是激励人的艺术。行政领导者如何能够善于启发人的需要和动机,善于为组织成员注入动力和活力,善于将组织目标于个人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团结大多数人一起工作,这是行政领导者激励人的能力的具体表现。能灵活运用用人艺术的行政领导者善于在用人方面不断创新,以此来刺激组织成员,使组织成员提高行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对顺利实现行政组织目标十分有利。比如,有的行政领导者会让组织成员时刻感到危机,或以奖励来引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期待他们有更好的表现。行政领导者要善于调动下属成员的积极性,瞄准成员的“穴位”和 “兴奋点”,予以激励,以达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7、处理危机的应变能力

行政领导要代表一定的行政组织面对公众,特别是国外公众,因而他们在公众面前应展示一种 “公务性自我”。这就要求行政领导不管自己遇到什么困难,内心多么烦躁甚至痛苦憎恨及至厌恶,都应通过自我调节加以控制。个人的喜怒哀乐,心理失衡应通过正确渠道去渲泄,而不应影响公务活动。这一点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尤为重要,在突发性事件中不能惊惶失措,要临危不惧,冷静思考,谨 慎果断地决策。

8、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行政领导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功。一位优秀的行政领导在文字表达方面绝不是完全依赖于身边的秘书人员,宣传材料,演讲搞,各种报告和总结等工作都少不了依靠自己的文字功夫。口头表达方式是最常用、最简捷的传播手段,也是人类沟通思想的重要手段,行政领导经常要主持各种会议,传达会议精神,进行演说,发出各项指令,作报告进行政治鼓动,因此行政领导须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能清晰明了地发布信息表达思想,而且要幽默机智、谈吐风雅、引人入胜、令人信服。

三、行政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和领导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领导者的思维方法和艺术的发挥要根据情况,掌握分寸,需要每个人在实践中去深刻体会。领导者的素质未必是与生俱来的,是完全可以后天培养的。其途径不外乎四条:一是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素质结构,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培养和锻炼;二是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主动、勤奋刻苦,学习、学习、再学习;三是深入实践、尊重实践,在领导实践中磨练自己、培养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四是随时随地接受群众批评和社会监督,逐渐克服和纠正身上的不足。

领导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但同作为精确科学的数学不同,是一门不精确科学,即在已知条件完全一致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结果。排除人的因素,比如在两个研究所,已知实验条件、人员研究水平和能力、领导方式、经费投入都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大小却可能差得很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影响领导效果的因素太多,不仅有内部可控因素,还有许多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不仅有相对静止不变的因素,还有动态变化、捉摸不定的因素。许多因素更是无法完全预知的,如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环境的动态组合,自然环境的突然变化等等,再加上人的因素这种差别会更大。领导艺术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因人而异的。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有多少个领导者就有多少种领导模式。

领导艺术是指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是创造,是真善美在领导活动中的自由创造性。“真”是把握规律,在规律中创造升华,升华到艺术境界;“善”就是要符合政治理念;“美”是指领导使人愉悦、舒畅。另一方面是有效性,领导实践活动是检验领导艺术的唯一标准。戈尔巴乔夫领导苏联解体不能说是成功的领导,霸王别姬也不能说是成功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人性化的行为艺术,寓情于理、以情感人、尊重人性,是发挥领导艺术的最有效手段,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使领导行为人性化。

领导艺术可以使行政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行政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生理素质。领导艺术往往是行政领导者某方面知识在行政领导中的应用的结果,所以行政领导者逻辑,心理,文学等许多方面的知识都能给领导艺术以启发。领导艺术对行政领导者来说,他的思想观念、行为倾向、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能力都要求更高。如果行政领导者没有一定的知识存 量而且不具备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那么也就谈不上领导上有无艺术了。

行政领导者要想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水平,主要是必须努力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才能,增长智慧,加强锻炼。领导艺术不会在行政领导者的头脑里固有,也不会从天而降,必须从行政领导者自身的知识,经验,才智和智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不断的创新,所以,一个拥有高明的领导艺术的行政领导者,必然是一个知识,经验,创新能力功底比较坚实的行政领导者。领导艺术就其内涵来说,包括了行政领导者自身的良好素质,具有一定的对领导理论的科学把握,面对问题时灵活运用和随机应变的创造才能。

比如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领导艺术的桥梁和翅膀,在准确传达领导者意见、要求、决策的同时,也广泛传播了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沟通使领导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信息,预防盲目;沟通还使领导行为具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和渠道,促进领导决策的实施。二者在增加领导有效性的同时,也提升了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不仅如此,恰当沟通本身就是领导艺术的一个很好体现。领导者在与组织成员平等交流、协商,显示合作意愿,共同开创前景的同时,增强了组织成员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地增加领导的领导艺术。

总之,掌握领导艺术是行政领导者处理问题的一种技能,是一种行政领导者在行政领导过程中很重要的策略和手段,是学识,经验和才能的结晶。行政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是以领导者基本素质为基础,是以领导者的能力素养为上升工具。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对领导者自身素质具有反作用,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提高要求领导者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素养的不断提高。因此,行政领导者要想增强领导艺术,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素养。行政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和领导艺术是相互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领导者 篇10

校企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严谨求实作风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就美国和中国而言,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行而有效的方式,并为高等职业教育所服务,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势必会依附高职教育而发展。也正是因为中美两国在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决定了两国校企合作教育上的特殊性。

2 两国校企合作教育的不同点

2.1 名称不同

各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称,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在美国,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两种:“辛辛那提模式”和“安提亚克模式”;而中国称之为为“校企合作”,主要有“人才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

2.2 产生时间不同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源于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推行第一个校企合作教育计划,这一计划要求学生在一年当中必须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并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中国的校企合作教育产生于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滑铁卢大学进行合作,采取“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率先在我国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尝试。

2.3 政府支持力度不同

美国政府从国家这一战略层面助推产业和学科高效整合,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在此期间,美国政府颁布了数十部法案,如《史密斯—休斯法案》、《国防教育法》、《伯金斯法》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条款,着重强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又于1965年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出台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近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额达3.3亿美元。

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虽然这些政策文件对合作教育有诸多的规定,但是很多都只是落实到了纸面上和会议里,具体操作的渠道和机制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宏观的指导多,具体的落实细则少是目前合作教育所面临的瓶颈。打个比方,对于涉及如何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的问题,如何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2.4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同

美国企业素有积极参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根据一项相关调查数据的样本分析,约17万家企业成为了美国职业教育项目“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学习项目的合作伙伴,25万多家企业为高中生或者社区学院的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实习活动。其参与职业教育具有多种动机,主要为社会公益服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降低成本、(下转第63页)(上接第11页)招募员工等。

从我国的现状看,企业有参与高职教育但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些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安排了场地和机器设备供他们操作实习,也安排了企业职工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指导等,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不明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得到高校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企业认为高职教育是国家公益事业,而企业是要讲究效益的,这种公益事业理所当然的要由政府担当,企业是没有义务的。

3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 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健全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律法规

国外早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诸如美国的《拜一杜法案》为大学与企业界的研发与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它保证了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但在我国,目前仍然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能确保合作教育有效、顺利地开展。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助推合作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做好该项工作呢?一是以法律法规等形式把产、学、究等各个教育的上下游关系给予明确,并且把它们在合作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清晰的区分,从法制的层面使合作教育各方利益体的结合日趋稳定,同时,产、学、究等教育合作主体也都能够从中获益,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这些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颁发能够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有关政策。政府部门应以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校企开展合作教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拨款制度和政府专项基金,使得实施该项工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合作单位能得到有效资助等等。

3.2 转变思维角度,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教育的最主要动力因素。在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中,企业需要提供场地费用、科研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具备熟练技术的教师。但是,如果最终企业没能接收这样的学生,那么企业的投入将更加打折扣。希望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不现实的。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史充分地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以企业利益的思维角度考虑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问题,而不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而建立双赢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双方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纽带和桥梁。

3.3 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育全面发展

美国的教师培养机制是非常健全的,其从培训到取得任职资格有着一整套严格而又科学的程序,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教师培养和任职机制还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教师的数量还不能满足我国教学的需要;二是我们的教师不论在培养方面,还是在实践的层面都还落于与美国等教育大国。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教师培养的规模和机制,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双师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从而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地向前发展。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更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实施迫切需要政府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联合。

摘要:校企合作教育在中外高等职业院校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对美国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和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为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美国校企合作,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康“.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8(2):30-31.

[2]肖珍教.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海外职业育,2007(4):177-178.

[3]侯克青,徐荣.关于高职教育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问题的思考[J].煤,2008(5):63-65.

[4]王文槿.国外如何发展职业教育[J].西部职教,2008(3):22-23.

[5]孔凡成.国外校企合作中的职业教育资源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2.

上一篇:解列原因下一篇:日本防震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