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瓣膜十篇

2024-05-23

下肢静脉瓣膜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儿共8例,女3例,男5例。年龄5 ~ 8岁,平均年龄6.5岁。以不明原因双下肢肿胀、疼痛就诊。

基本临床检查:局部皮肤无发红、皮疹、破损。 无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昏迷等,否认蚊虫叮咬及外伤史。X片示:双侧胫腓骨未见骨折征象。血常规、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沉不同程度加快。 患儿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严重1例无法行走。查体: 体温、呼吸、脉搏、体重正常范围。急性病容,皮肤色泽正常,双小腿及足背皮肤可见散在几粒浅红色瘀点,平于皮面,压之不褪色,全身皮肤未见皮下出血, 双小腿及足部肿胀,压痛,活动稍受限,四肢肌力五级,无肢体瘫痪,腹壁反射正常引出,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引出,Babinski征阴性,Kernig征阴性。临床以“双下肢肿胀待诊:过敏性紫癜?血栓栓塞?”收入院。

1.2仪器与方法

日立阿洛卡HITACHI AVIus彩超仪,线阵探头,频率范围5~12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于双侧腹股沟区纵、横切清晰显示股总、股深、股浅静脉及大隐静脉汇入处血管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于静息状态下观察各段血管静脉血流及返流情况,取样容积置于不同色彩血流处频谱多普勒观察各段血流信号位于基线上下情况。

2结果

8例患儿均确诊为过敏性紫癜。

彩超见图1、图2。下肢静脉显示清晰,双侧下肢静脉内可见以静脉瓣膜为分界节段性红蓝相间血流信号,血液流速稍减低。以股总、股深、股浅静脉及大隐静脉汇入处节段为主,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红蓝相间节段性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显示基线上下节段性不同方向血流频谱。超声提示:双侧下肢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及大隐静脉汇入处瓣膜功能不全,建议结合临床。

经治疗一周后超声检查所见:双下肢股总、股浅,股深静脉及大隐静脉显示自发性血流,方向正常,并随呼吸而变化,屏气用力未见反向血流信号,挤压远端肢体可见血流信号增强。频谱多普勒呈基线上一致性血流频谱。见图3、图4。超声提示:双下肢深静脉及浅静脉血流及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与入院时比较:瓣膜功能恢复)。

3讨论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2],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系统性血管炎[3]。体液免疫异常是过敏性紫癜发病主要机制,其病理变化为广泛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以毛细血管炎为主,也可波及小静脉和小动脉[4,5]。该组患儿可能系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原因引起瓣膜炎性水肿导致暂时性功能不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合并静脉梗阻。如果无静脉堵塞,行走或下肢抬高后症状可减轻,活动能缓解静脉充血;相反如果瓣膜功能不全同时伴有深静脉阻塞,活动能引起静脉性跛行。静脉性跛行系深静脉和浅静脉压力均快速增高所致[6]。查长松等[7]通过26例患者下肢静脉返流节段数和总返流时间检测,认为病情与患肢返流节段数和返流时间有关。Rodriguez等[8]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返流时间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无相关性。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发展成慢性瓣膜功能不全尤为重要[9]。

临床过敏性紫癜患儿多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疼痛、腹痛及血尿等肾脏损害,极少遇到血管性病变,该组患儿情况较为少见。

目前对于静脉瓣膜功能评价有多种方法,其中逆行性静脉造影一度被视为金标准,可显示扩张或功能不全静脉,但显示静脉杂乱无序、相互重叠,不易区分部位,且操作复杂、有创伤性、并发症较多,费用也相对较高[10,11,12]。祈巍等[13]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顺行静脉造影检查下肢血管研究得出:超声检查下肢瓣膜功能不全敏感度91.1%,特异度为85.8%、准确率为91.9%。

本组病例虽少,但提示此类患儿应及时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便尽早治疗,促使患儿瓣膜功能恢复,避免发展成为慢性瓣膜功能不全。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儿童过敏性紫癜致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6年至2014年经临床诊断过敏性紫癜引发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例患儿的超声图像资料进行回顾、归纳总结。结果 :8例患儿下肢深静脉表现血液流速稍减慢,CDFI呈节阶段性红蓝相间血流,频谱多普勒呈节段性基线上下血流频谱。结论 :CDFI为儿童急性过敏性紫癜致急性双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提供了早期、无创和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的检查方法。

下肢静脉瓣膜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例130条腿(单侧肢体80例,双下肢病变25例),男性64例,女性41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6.5岁。静脉曲张病史3~40年。本组患肢表现不同程度的浅静脉曲张或迂曲扩张的静脉团。其中有66例小腿中下段皮肤色素沉着,有15例伴浅静脉炎,有15例踝部慢性溃疡。所有患肢均经彩色多普勒或深静脉造影检查,除外深静脉及交通支病变,无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常规行大隐静脉起止端结扎、并抽剥小腿段浅静脉主干(大腿段可不抽剥)。在术前标志小腿曲张静脉范围的远、近端分别作3~5mm切口,一端插入冷光源,高压(压力400~500mm Hg)注入适量麻肿液(生理盐水1 000mL+1:1 000肾上腺素1~2mL+2%利多卡因40mL),可看到曲张静脉的范围和轮廓;另一端插入TriVex动力旋切刀(转速800~1 500r/min)将曲张的静脉旋切,同时自动吸出静脉碎屑、皮下脂肪和充盈液。术毕反复冲洗创面,清除积血,切口用创可贴粘贴,纱布覆盖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每条患肢55min。住院日数5~20d,平均8.5d。术后有25例发生皮下淤血,12例肢体感觉异常、麻木,4例患肢出现小腿急性蜂窝组织炎,无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下肢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个月,66例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减轻,15例慢性溃疡20~35d愈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心理反应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术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何配合手术及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并请同类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教,减轻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3.1.2 术前准备

3.1.2. 1 除外禁忌证及并发症的处理

除外科常规检查外,应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除外手术禁忌证。老年患者有各种并发症,做好并发症的处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1.2. 2 患肢的准备

若有下肢明显肿胀者,嘱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消除静脉高压,尤其有利于防止出血及溃疡创面的愈合。若有踝部溃疡者,溃疡创面用生理盐水湿敷,及时清除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若溃疡创面有感染或有浅静脉炎者,可使用抗生素。患肢每天用温水(32℃左右)清洗,不要用力揉搓皮肤,穿宽松的衣服和鞋子,避免足部外伤[1]。术前1天会阴部及患肢备皮。并协助医生用记号笔标记小腿浅静脉曲张的范围。

3.2 术后护理

3.2.1 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将患肢抬高20~30度(约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如有较多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如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因患肢用弹力绷带从足背向大腿方向加压包扎,会不同程度影响血运,术后第1天常出现足背轻度肿胀,第3天肿胀明显消退,所以要经常检查绷带的松紧度是否适宜(以容纳一指为宜)。本组病例中有9例患者主诉患肢伤口疼痛明显,足部颜色暗红,温度变低,明显肿胀,检查发现绷带包扎过紧,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度后症状缓解。

3.2.2 指导患者行下肢的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6h即可下床活动,疼痛明显者可延长卧床时间。卧床期间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借腓肠肌群的收缩挤压“肌泵”作用,促进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方法:最大限度屈伸踝关10~20次/h,3~5次/d,10min/次[2]。次日晨必须下床活动,每次10~30min,每天2~3次[3],活动量以患肢不发生穿刺点渗血及切口疼痛为宜。此后告知患者每日逐渐增加行走练习的次数、时间和距离。同时应避免长时间静坐或站立不动,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年龄大于70岁、肥胖、高脂血症、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病史、心肌梗死等)手术创伤和应激、术后卧床、伤口疼痛限制下肢活动等因素更易激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应注意预防。除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外,同时预防性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更有利于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期间需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监测凝血机制。

3.2.3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2.3. 1 皮下淤血

皮下淤血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术后创面出血在皮下聚集形成的,与手术操作、术中、术后患肢加压包扎的方法、时间有关[4];而患者静脉曲张广泛,需行手术的范围大,也是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有25例患肢发生皮下淤血,范围2~5cm。行局部理疗、热敷,10~14d吸收。

3.2.3. 2 肢体感觉异常、麻木

术中全程剥脱大隐静脉可伤及伴行的隐神经,曲张静脉虽在可视条件下操作切除,难免伤及伴行的隐神经分支,故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小腿肢体感觉异常、麻木[4]。术后经常询问患者肢体皮肤有无麻木或触觉缺失,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本组有12例患肢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麻木,但症状不严重,未给予特殊处理,3~6月内症状消失。

3.2.3. 3 感染

与术前浅静脉炎控制不彻底或手术引起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反应及局部淤血等有关[4]。若术前有浅静脉炎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肢有无发热、局部红肿、压痛的条索状肿块,以及伤口有无分泌物,及时向医生报告,行局部热敷,并全身给予消肿及抗生素治疗。本组有4例患肢出现小腿急性蜂窝组织炎,8~11d治愈。无切口感染发生。

3.3 出院指导

患者应坚持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3~6个月,也可改穿医用弹力。医用弹力袜的压力治疗只有在行走时才起作用,故晨起活动时穿,夜间休息时脱下,在家休息抬高患肢时可不穿[5]。使用期间应注意皮肤色泽变化及肢体肿胀情况,如出现下肢突然强烈的肿胀感、剧痛,行走时加重,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来院就诊。合理饮食,以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复查1次。

4 小结

TriVex术作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手术恢复快、创伤小、肢体美观等优点,值得推广。在临床护理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检查,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指导患者行下肢的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摘要:报告静脉旋切术治疗105例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护理。认为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检查,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指导患者行下肢的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静脉旋切术,下肢静脉曲张

参考文献

[1]张若,王晓红,章华丽.微创治疗老年下肢静脉曲张的围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26):2506-2507.

[2]应香云.股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66-667.

[3]贾燕瑞,张望德,孟洁.微创旋切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13-414.

[4]徐欣,符伟国,王玉琦,等.TriVex并发症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4):604-605.

下肢静脉瓣膜 篇3

【关键词】 深静脉 瓣膜功能不全 瓣膜成形术 手术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605文献标识码:B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约占所有下肢静脉疾病的50%左右,由于该病病程较长、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一旦出现损害,患者病情会加重,所以最近几年临床医学比较重视该疾病。我院自2009.07~2010.11月间共收治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62例(70条),采用瓣膜“戴戒”加浅静脉剥脱手术及围手术期护理,其效果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患者共有62例,男48例,女14例,男女比约为4:1;年龄平均(52±1.08)岁。双侧下肢出现病变的患者有8例,单侧下肢出现病变的患者有54例,合计有70条患肢,患者病程在2年至15年之间。该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患肢有肿胀感和沉重感,若长久站立或步行后,患者临床症状将愈加明显,当患者小腿出现凹陷性水肿时,对其检测结果为阳性,本研究患者患肢的浅层静脉均有显著的扩张和迂曲。

1.2 术前检查和诊断 对70条患肢进行顺、逆行造影检查和患肢深经脉血管的彩超检查。对患者进行顺行造影可提前发现“戴戒”术禁忌证,并显示将患者第一对瓣膜位置呈现出来。对患者进行逆行造影检查,可评估患者病变程度。本研究中的70条患肢通过逆行造影检查,其结果若按照Kistner标准 [1]进行分级,均为瓣膜返流III至IV级,即患肢瓣膜受到重度损伤。

1.3 手术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然后对患者患侧股动脉搏动内侧切10厘米的纵行切口,并对大隐静脉进行高位结扎和剥脱手术,主干经脉抽出后用生理盐水浸润以便于备用。接着将患者的股总、股深和股浅静脉等血管进一步显露,对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进行仔细辨认,发现瓣膜处静脉出现膨大和扩张,形状如纺锤或球体,瓣膜附着处管壁形状如“ω”,然后游离至瓣膜近端和远端股浅静脉约2cm处,并计算出所戴静脉“戒指”的周长,以此大小截取大隐静脉近端血管,并将其裁剪成宽度为1cm的长方形补片,然后将该补片包绕于股浅静脉瓣膜膨大处,并用7-0prolene线将其固定,以免补片出现移位而使手术失败,最后对“戴戒”处静脉瓣膜进行指压测试,查看是否有返流出现,并将切口关闭。

1.4护理措施

1.4.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该手术能够成功表示怀疑或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教育,使患者能够充分地了解本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据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术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能减少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并有效地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1.4.2术后护理 正确的卧位:患者在手术之后,应采取去枕平卧姿势进行休息,当患者需要进行侧卧时,可使用软枕垫将患者头部垫高并与肩平。若患者进行的是全麻,则在患者未清醒之前,应让患者去枕平卧休息,并把头向一侧偏斜,待患者麻醉效果消失后,再枕软枕休息。若患者进行的是腰椎麻醉,则在术后需要平卧休息至少6个小时。呼吸道护理:当患者有痰液时,要及时咳出,以保持呼吸畅通,患者在术后的3天内,要加强锻炼,可做一些扩胸运动、呼吸运动以及咳痰运动等,同时,护理人员要协助或指导患者进行定时翻身,以免出现褥疮。患者引流管高度应高于伤口,以免伤口发生感染,而且要记录好患者引流量及颜色和性质的变化。活动:可首先协助患者在床上做适当的局部活动,如将患肢进行适度的抬高、四肢进行伸展运动等。伤口的自我护理:患者应认真观察自己切口状况,当有异常情况出现时,要立即联系护理人员或医生,以及时进行处理。饮食指导:患者术后应多食用蔬菜、水果以及奶品。活动限制:患者手术后的半年内,不要做任何耗费体力的劳动,在半年后,患者可背负书包或购物袋,所提重物的重量以不超过本人体重的1/10为限制条件。

2 结果

本组62例(70条)患者经过治疗后,有56例(61条)患者在术后恢复较好,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3例(5条)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但久坐或站立时,仍会出现临床症状,有2例(3条)患者无任何改善,1例(1条)患者术后症状反而更加严重,后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本次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4.3%(66/70),仅有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4%。

3.讨论

造成患者发生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原因较多,既有深静脉脱垂、松弛以及闭合不全等原因,也有下肢静脉出现逆流的原因。上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静脉瓣膜功能的丧失,很多专家与学者均表示要及时采取措施为患者重建静脉瓣膜,如可通过瓣膜环缝术、瓣膜移植术以及瓣膜修复术等方法为患者重建瓣膜。上述的手术方法均以第一瓣膜为中心点,然后努力通过种种途径维持患者瓣膜的单向开放。据Kistner等[1]报道,其对术后患者进行了15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疗效较好,有74%的患者疗效为优良,Perrin等[2]对127条患肢进行了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了8年的随访,发现70%左右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好,即使是因为溃疡所致的疾病,也在术后1年没有任何复发症状。另外,对有的患者是通过为其置入“U”形肌襻代瓣膜而疏通血栓的,这种方法具有80%以上的有效率[3]。虽然很多文献对以上术式都持肯定态度,但由于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血流阻断,并将静脉切开,由于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血栓,因此需要对其使用抗凝药物,所以,这些方法在临床上难以推广使用。

对患者股浅静脉瓣膜采用“戴戒”方式,以及对其曲张浅静脉进行认真地剥脱以实现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在使用该方法为患者治疗时,需要严格掌握该方法的手术指征,并采取适当的方法预防患者病情的恶化,从而使患者病情长期保持稳定。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均进行了逆行造影,并排除了“戴戒”术禁忌证。在70条患肢的治疗中,有61条患肢均通过治疗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5条患肢的病情得到了缓解,总有效率可达94.3%。由于该方法不需要将患者静脉血管切开,因此,手术过程相对简单,且对患者血管内皮不会造成损伤,术后也不需要對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因此,比较适用于各个基层医院[4]。在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了并发症,这可能与瓣膜“戴戒”处环缩过窄有关,从而使瓣膜靠拢得过近,阻碍了静脉的回流,加上患者其他因素,如高血脂、高血黏等,也易使患者静脉形成血栓,从而使患者静脉出现梗阻现象。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对患者静脉直径进行准确测量,以及准确地进行环缩,从而使瓣膜根部和游离缘能够被包绕在其中,以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有2例患者经治疗无任何改善,估计与患者腓肠肌长期受到逆向血流的冲击所致,造成患者肌泵功能受到破坏,但这种推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方可得到证实。因此,对于重度患者,我们需要积极地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免患者肌泵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Kistner RL,Eklof B,Masuda EM.Deep venous valve reconstruction[J].Cardiovasc- Surg,1995;3(2):129

[2] Perrin M,Hiltbrand B,Bayon JM.Results of valvuloplasty in patients presenting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 and recurring ulceration[J].Ann Vasc Surg,1999;13(5):524

[3] 单平,汪忠镐,戴丐国.腘静脉外袢成形术治疗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疗效再评价[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9):519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篇4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 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分析 措施 :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调理:

1.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下肢静脉瓣膜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5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41岁。共75侧肢体, 其中左侧35肢, 右侧40肢。病程3个月~25年。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肿胀, 下肢溃疡, 下肢皮肤色素沉着, 软组织肿块。

1.2 方法

于意大利产Superix180-d 800mA数字化X线胃肠机上进行检查。造影时患者取仰卧位, 教会患者作乏氏试验。于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阻断浅静脉回流。距止血带10~15cm范围内, 用7~9号静脉注射针头作足背前半部浅静脉穿刺, 迫使浅静脉对比剂通过交通支流向下肢深静脉, 然后患者取30º头高足低斜立位 (避免患肢负重) , 将350mg/L的碘海醇 (Iohexol, 商品名欧乃派克) 50mL与生理盐水50mL混合后在3~7min内以持续手推或自制弹簧注射器注入。在电视监视下分别摄小腿轻度内旋位及侧位、膝部及大腿平静呼吸和乏氏呼吸的正位片。查看造影图像满意后, 即可拔出针头, 压迫1~12min止血。

2 结果

根据下肢静脉形态、通畅及反流情况, Valsalva瓣膜功能实验 (简称乏氏实验) 结果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 本组病例检查结果如下。

2.1 正常下肢静脉

共14肢 (占18.7%) 。全下肢静脉通畅, 静脉瓣膜影清晰可见, 瓣窦对称性膨出, 整个静脉呈竹节状外形, 乏氏呼吸试验显示股静脉瓣关闭, 瓣膜下可见透亮区, 无交通静脉逆流及其引起的浅静脉显影征象。测量股静脉第一对瓣膜下的宽径为 (1.18±0.09) cm, 静脉的宽径为 (0.82±0.05) cm, 胫总静脉的宽径为 (0.75±0.04) cm。股静脉近端第一对瓣膜的瓣窦直径与瓣膜远侧静脉宽径之比为1.36∶0.17。股静脉瓣膜多为二瓣形, 平均为3.47对 (2~6对) , 股静脉第一对瓣膜邻近股骨小粗隆平面, 远端瓣膜通常在股静脉与股骨下段交叉点稍上方。

2.2 异常的下肢静脉

共61肢 (占81.3%) 。按静脉病变的主要X线表现分以下6型。

2.2.1 单纯性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有6肢 (占8%) 。为大隐静脉近端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并大隐静脉曲张, 乏氏实验见显影的静脉血流自股总静脉向大隐静脉逆流而使后者显影, 而下肢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深静脉和交通静脉均无逆流征象。

2.2.2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

有8肢 (占10.7%) 。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小腿交通静脉向浅静脉逆流。交通静脉本身大都扩张、扭曲, 瓣膜影消失, 而深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2.2.3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有19肢 (占25.3%) 。表现为深静脉扩张, 瓣膜稀少, 瓣膜影大部分模糊, 瓣窦不膨出, 整个深静脉呈直筒状, 乏氏实验见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功能不全的瓣膜向远端逆流, 瓣膜下透亮带消失, 部分病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扩张扭曲。

2.2.4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有11肢 (占14.7%) , 下肢深静脉虽然显影, 但表现为管壁毛糙、管腔粗细不一和密度不均匀, 瓣膜影消失或残缺不全等。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扩张扭曲, 分布较紊乱。

2.2.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有9肢 (占12%) 。表现为下肢深静脉某一段出现持久性充盈缺损或不显影的闭塞现象, 显影的静脉血流突然受阻、中断, 周围有侧支循环形成, 显影的静脉血流仅从浅静脉和网状侧支静脉回流。

2.2.6 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

有6肢 (占8%) :如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下肢后外侧异常的浅静脉, 扩张或曲线, 常与股静脉沟通, 部分深静脉缺如、狭窄。

2.2.7 静脉瘤样或弥漫血管湖病变

包括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瘤2肢 (占2.7%) , 前者表现为与静脉沟通的异常血窦组织, 后者表现为静脉本身局限性瘤样扩张。

3 讨论

数字成像技术是将传统摄影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即X线平片数字化比较成熟的X线诊断设备, 目前在国际上广泛运用。数字成像可在成像的同时自动处理图像, 将采集的图像信息由计算机进行数字处理, 再显示在电视荧屏上, 方便、快捷、准确。数字化X线胃肠机成像系统利用动态对比控制数字图像处理, 与模拟信号相比, 无噪声干扰, 能直接获取高质量影像。与影像增强电视系统相结合, 能进行多种常规和特殊数字成像。本文中采用的X线成像机监视器可以同时显示2~16副图像, 并可进行图像的放大、翻转、标记、合并及动态图像回放, 便于观察选择, 并可在检查过程中即刻观察到所摄图像是否满意, 以便及时加摄或重摄。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还可以对所摄的数字化图像作进一步的调整, 包括测量大小、调节灰度和对比度、边缘增强、局部放大和标记及正负像翻转, 使图像细节更为清晰和突出。通过对高质量图像的观察和分析, 提高了诸如瓣膜轻度关闭不全、微小血栓、静脉血管壁毛糙等微小病变的诊断检出率, 对血管径线的测量更加准确, 较传统的下肢静脉造影更提高了下肢静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静脉外科发展迅速, 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很多, 但下肢静脉造影仍是迄今为止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指标”, 能直接反映静脉解剖结构、瓣膜功能。目前认为, 下肢浅静脉曲张仅是下肢静脉疾病一种症状, 原发疾病很多。仅靠临床检查不能对各种下肢静脉疾病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 若不进行必要检查以明确病因, 就进行传统的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离术, 术后的复发率可高达40%。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是—种符合正常生理途径的简便方法, 能观察和了解深静脉的形态, 是否通畅, 较好地判断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瓣膜的功能。下肢静脉造影还具有操作简单, 成本低廉, 易于掌握等优点, 且对患者损伤小, 对比剂易于排出, 对肝、肾功能影响小。数字成像技术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相结合更能清晰地反映下肢静脉的全貌、瓣膜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确定血栓的有无。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普及, 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造影技术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3,4]。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有关文献, 我们认为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中, 尽管采用数字成像技术能给我们带来高质量影像, 但因造影技术或血流动力学因素, 造影中仍可造成以下一些类似病变的假象, 甚至作出错误的诊断, 必需加以认识和改进, 才能使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上更加准确[5,6]: (1) 静脉充盈缺损或充盈不良假象。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股深静脉与股总静脉的汇合部, 类似于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充盈缺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部分病例股深静脉无对比剂充盈, 股深静脉内不含对比剂的血液汇入含有对比剂的股总静脉, 并出现湍流时, 可引起股总静脉腔内出现密度降低的圆形和类圆形充盈缺损影。其影像特征是范围较小, 不占据整个静脉腔, 且形态可变。在瓦氏试验时, 缺损影可消失或改变形态。 (2) 静脉闭塞假象。常见于小腿深静脉, 可类似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血栓完全阻塞静脉腔造成的假象。引起的原因大致有:踝部止血带结扎过紧, 使小腿深静脉如胫前静脉或胫后静脉不显影;在肢体负重情况下造影, 由于肌肉的收缩压迫, 造成深静脉不显影或显影不佳。这些原因造成的静脉闭塞假象的影像特征是, 时间短, 不持久, 于透视下观察或不同体位、不同时间的摄片中, 可见该部分静脉逐渐显影。 (3) 静脉狭窄假象。常见于较粗大的静脉, 如静脉。当仰卧位膝关节过伸时, 静脉由于过度牵拉可出现狭窄征象。如在膝关节轻度屈曲或侧位时观察, 可见静脉狭窄现象消失。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成像结合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及常见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数字成像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的影像学所见, 将患者分为正常组 (14例) 和异常组 (61例) , 其中异常组分单纯性瓣膜关闭不全6例, 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8例,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9例,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1例, 血栓形成9例, 先天性下肢静脉发育异常6例, 静脉瘤样或弥漫血管湖2例。结论 数字成像结合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上方便、准确, 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数字成像,静脉造影,静脉疾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参考文献

[1]徐惊伯, 顾小平, 张柏根, 等.下肢静脉疾病的X线表现和分类-675例下肢静脉顾行性造影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7, 21:129.

[2]kamm KF.The quality of digtal X-ray image[J].Diagnostic Image Asia Radiology, 1995, (1) :6.

[3]Bacarinr L, Giacomich R, Saccavini C.The physical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adiology and of computed radiology compared[J].Radiol Med Torino, 1995, 89 (4) :506-519.

[4]孙建民.静脉外科三十年[J].血管外科杂志, 2000, 1 (1) :7.

[5]戴天乐, 张培华, 孙建民[J].下肢静脉曲张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 1995, 3:192.

下肢静脉瓣膜 篇6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本科收治急性下肢DVT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56.7岁(39~68岁)。左下肢8例,右下肢4例,发病时间为1~14 d。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水肿和浅静脉扩张等下肢急性深静脉阻塞症状。12例均经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证实DVT,其中全下肢DVT7例,局部DVT形成5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前,都没有进行溶栓治疗。11例为经健侧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具体方法:常规消毒,局麻后,于DSA监视下经健侧股静脉Seldinger穿刺,成功后进行逆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再次明确DVT诊断,判断静脉血栓病变程度。然后行双侧肾静脉造影确认肾静脉通畅,并标记肾静脉开口部位。造影显示髂总静脉分叉的水平,行下腔静脉造影,并测量其宽度。根据造影情况,选择大小适宜的滤器和释放系统,植入滤器定位释放系统,于肾静脉开口以下1.5 cm左右释放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复查,观察血流情况。其余1例经股静脉穿刺后,造影时发现健侧股静脉有附壁血栓形成,为避免手术操作中出现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改为经颈内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毕拔管,穿刺点加压包扎,摄腰椎正侧位片观察滤器位置及形态。

术后采用患侧浅静脉法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具体如下:建立与DVT同侧的足背静脉通道,持续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每次20~50万U尿激酶稀释液100 ml,2次/d,共7~10 d。静注尿激酶时于踝关节上方10 cm处用止血带结扎下肢浅静脉,每次持续10 min或待患者感胀痛时松开,胀痛缓解后扎止血带继续推注,以增加深静脉药物浓度。溶栓治疗时需动态监测血凝情况。每次溶栓后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根据监测结果决定尿激酶用量。溶栓同时需严密检测生命体征,仔细观察有无皮下出血点,禁止刷牙,进流质,保持大便通畅,以防黏膜出血。溶栓同时,予低分子肝素针5000 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连续7 d。随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持续6个月以上。控制PT较正常参照延长1.5~2.5倍,INR在1.8~2.5。

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时测量健、患侧肢体大腿、小腿最粗处周径差,并行患肢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判断疗效。静脉通畅度评估参考Porter和Moneta[2]提出的标准。方法如下:静脉通畅度评分,患肢每段静脉(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上段、股浅静脉下段和腘静脉)完全通畅0分,部分通畅1分,不通畅2分。静脉通畅改善度=(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1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健患侧大、小腿周径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差异采用符号秩和wilcoxon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12例患者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肢水肿程度减轻100%。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小腿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依据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溶栓后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静脉通畅度改善率(48.58±15.02)%。

注:溶栓前后比较,P<0.01

完成随访11例,失访1例,随访率91.67%。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健、患侧肢体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末次随访时,行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各节段深静脉通畅情况。末次随访与溶栓前比较,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静脉通畅度改善率为(61.89±13.56)%。随访11例,无溶栓及下腔静脉滤器相关并发症发生,无肺动脉栓塞发生。

注:末次随访与溶栓前比较,P<0.01

3讨论

肺栓塞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3]。William[4]报道,46%~60%的肺动脉栓塞与肢体静脉血栓有关。Eicheter于1968年首先在临床上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致命性肺栓塞,从而降低了它的发生。Decousus[5]对4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未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80%的死亡率与肺栓塞有关,而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患者,死亡率与肺栓塞无关。Shull等[6]认为DVT患者病变易迁延不愈,可发展成静脉溃疡,严重者致跛行。溶栓是治疗DVT的有效手段,由于溶栓本身可造成血栓脱落,导致PTE[7],因此在预防PTE的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才较为安全。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同时,对符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预防PTE,特别是致死性大块PTE的发生[8]。

本研究12例DVT溶栓后无PTE发生,11例患者取得随访,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说明IVCF植入后行溶栓治疗比较安全。在IVCF的选择上,临时滤器适用于短的急性血栓,如已明确为全下肢的或长段血栓,则宜选用永久性滤器[9,10]。

总之,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尿激酶溶栓治疗DVT,安全有效,并可以有效预防DVT患者中致命性PTE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监测下经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改普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 12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全部置放成功,12例患者溶栓后复查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通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8.58±15.02)%;健、患侧肢体大、小腿平均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11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通畅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普率为(61.89±13.56)%。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尿激酶,肺栓塞

参考文献

[1]袁德全,俞同福,吴飞云,等.肺动脉栓塞病因分析.临床医学,2008,28(10):77-79.

[2]Porter JM,Moneta C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mmittee on chronic venous disease.Reporting standards in venous disease:an update.J Vasc Surg,1995,21:635-645.

[4]William,Simon.Current status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c disease:Pathophysiology,diagno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Ame H J,1992,103:239-259.

[5]Decousus H,Leizorovics A,Parent F,et al.A clinical trial of vena caval filters in 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proximal deep-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 du Risque d'Embolie Pulmonaire par Interruption Cave Study Group.N Engl J Med,1998,338:409-415.

[6]Shull KC,Nicolaides AN,Femandes J,et al.Significance of popliteal reflux in relation to ambulatory venous pressure and ulceration.Arch Surg,1979,114:1304-1306.

[7]颜红兵,李洪.滤器植入结合溶栓/抗凝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12(2):71-73.

[8]Schleich JM,Morla O,Laurent M,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percutaneous vena cava filters;a prospective study in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Eur J Vasc Endvasc Surg,2001,21:450-457.

[9]石红建,黄优华,滕皋军.下腔静脉过滤器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介人放射学杂志,2008,19(1):70-74.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治疗 篇7

1. 溃疡面的处理

1.1 传统中医

其基本原则是祛腐生肌, 活血化瘀。比如:国内有临床研究表明湿润烧伤膏 (MEBO)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 疗效满意[2], 其原理为:MEBO能够增强血液循环, 活血化瘀, 消除热度和毒素, 清除腐烂、坏死组织, 促进新生组织生长[3], 其所含有的再生物质, 能使各种创疡面定向生长出上皮组织形成皮肤、黏膜, 修复创面[4]。又如紫丁膏和溃疡液等对溃疡的愈合也有独到之处[5~6]。国内也有研究表明:龙血竭具有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新陈代谢、改善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局部用药配合内服龙血竭胶囊治疗下肢慢性溃疡有独特疗效[7]。

1.2 西医

半导体激光波长为810 nm, 照射人体后吸收部位主要在皮肤和皮下组织, 其穿透深度可达7 cm, 能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毛细血管新生, 加速病理产物和代谢产物的吸收, 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 有助于溃疡愈合[8]。高压氧治疗可促进形成新生血管网, 改善微循环, 还可提高血氧含量, 使患者伤口的氧含量增加, 促进伤口的愈合[9]。国内有报道:采用50%的葡萄糖液治疗不同时期的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 屡用屡验, 其原理为: (1) 高渗性, 有抑制和消灭细菌的作用; (2) 糖参与机体物质代谢, 可增强局部营养, 促进创面新生肉芽组织生长, 加快创面愈合; (3) 刺激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 促进组织粘连[10]。另外, 生物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也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提供了基础。

2. 原发病的治疗

2.1 传统中医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采用绷带缠缚或按摩曲张浅静脉, 有效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 减轻下肢水肿, 从而有效地改善皮肤营养状况, 促进溃疡的愈合。

2.2 西医

西医仍以手术为主, 包括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小隐静脉结扎剥脱术、溃疡周围曲张静脉经皮环扎术、硬化剂注射法、电凝术治疗曲张静脉、静脉瓣膜修复术、肌袢代瓣术、静脉瓣膜移位术、股静脉壁环缩术及带戒术等等。国内有临床研究表明:传统手术联合内镜下交通支离断术 (SEPS)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疗效满意[11], 因为有研究表明: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发生率与交通支的功能呈正相关, 如反流仅限于浅静脉或深静脉时, 溃疡的发生率分别为6%和, 而当伴有交通支反流时, 其发生率升33%[12]。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患者皮肤顽固性溃疡, 难以愈合, 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日常生活。所以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积极处理溃疡面是治疗的关键, 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多创伤较大, 治疗费用较昂贵, 发现新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

摘要: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是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晚期表现, 溃疡常年不愈或愈后复发, 是顽固疾病之一。近年来, 治疗方法日新月异, 现本文对其进行如下简述。

下肢静脉瓣膜 篇8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激酶,溶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 阻塞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 往往急性发病。若未及时治疗, 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 甚至致残。因此, 一旦确诊此病, 应尽早溶栓。我科2009年7月—2010年12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74例, 排除手术取栓病人14例, 60例病人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在病人接受溶栓前后实施有效的监测与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中, 男38例, 女22例;年龄23岁~86岁, 平均61岁;经彩超诊断: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49例, 腘静脉、小腿深静脉血栓11例;术后血栓18例, 其他原因导致的血栓42例;发病24 h内入院8例, 2 d~3 d内入院24例, 3 d~7 d内入院18例, 7 d以上入院10例。

1.2 排除标准

有急性内脏出血、颅内出血;近2个月内有颅内或脊髓手术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凝血功能紊乱;妊娠及近期有流产或分娩史;严重难控制的高血压病病人。

1.3 溶栓方法

本组病人入院后即给予尿激酶10×104 U~20×104 U +生理盐水50 mL ~100 mL, 每天静脉输注1次或2次, 共静脉输注5 d~14 d, 但同时辅以抗凝、祛聚等药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1周后, 患肢水肿消失, 自觉症状消失, 彩超检查示血栓消失;好转:肿胀缓解, 自觉症状减轻, 患肢周径较健侧增粗<1 cm, 彩超示血栓减少;无效:患肢肿胀无好转, 自觉症状无减轻, 彩超示血栓无减少。

1.5 结果

本组病人治愈48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其中3例发生皮下出血, 多为手术切口处, 1例食欲缺乏, 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2 监测及护理

2.1 溶栓前准备

2.1.1 一般护理

交代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穿着宽松衣物, 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膝下垫软枕, 勿过度屈髋, 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 禁止按摩患肢, 预防便秘, 防止用力咳嗽等。

2.1.2 检查凝血功能

溶栓前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激活酶时间 (APTT) 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测定。TT和APTT应小于2倍延长的范围内。

2.1.3 心理护理

评估病人, 做好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

2.2 溶栓中的监测与护理

尿激酶应现配现用, 不得用酸性溶液稀释, 以免药效下降。在穿刺过程中应找准血管, 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 防止局部血肿。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巡视病房, 确保液体输入通畅, 防止药液渗出血管, 影响药效及造成局部损伤,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出血倾向, 2 h记录1次。尿激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倾向, 以注射或局部血肿最为常见, 其次为组织内出血。因此在用药过程中, 一方面应监测凝血功能, 一方面应观察病人有无皮下淤血、牙龈及口腔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指导病人勿碰伤、使用软毛牙刷、进食清淡软食等。如发现出血症状时, 应立即汇报医生, 停用尿激酶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输新鲜全血或成分血。密切观察患肢消肿情况及皮肤的色泽、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每日定时定部位用尺测量, 并与健侧对比。如发现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时, 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立即汇报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药液输完拔针后应按压5 min~10 min。

2.3 溶栓后的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绝对禁烟, 饮食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多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饮食, 忌食辛甘肥厚之品, 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而加重病情[2]。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感冒, 下床时最好穿弹力袜活动, 适量锻炼。如突发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 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及时就诊。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已成为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 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 甚至致残。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对此病的治疗, 而尿激酶作为临床常用溶栓药,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或纤溶酶, 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 亦能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 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 提高血管二磷酸腺苷 (ADP) 酶活性, 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因此, 对采用非手术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来说, 尿激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尿激酶也有相应的副反应, 因此, 在临床中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要求, 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与护理。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54.

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中, 男性19例, 女性18例。年龄28~76岁, 平均52岁, 左下肢21例, 右下肢16例。37例患者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彩色超声多普勒图像特征为:静脉管腔内见低密度絮状回声, 病变静脉段明显增宽, 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不变形, 病变段静脉无血流信号。

1.2 临床表现

37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疼痛, 腓肠肌张力增高腓肠肌和/或腹股沟部压痛, 部分患者有患肢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显露。

1.3 发病原因

询问病史时注意追踪发病前有无手术史、外伤史、长期卧床史、妊娠分娩史、恶性肿瘤史、长时间静坐等。本组37例中发现: (1) 创伤及骨折后10例。 (2) 各种手术后6例, 其中骨科手术4例, 腹部手术2例。 (3) 慢性疾病 (中风偏瘫3例, 慢性骨、关节疾病2例) 长期卧床5例。 (4) 恶性肿瘤2例, 1例为直肠癌术后1年, 1例为乳腺癌术后3年。 (5) 原因不明14例。

1.4 治疗

所有患者确诊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 q12h, 1周内给予华法令口服, 监测血凝指标, 待PT-INR达2~3时停用低分子肝素, 继续华法令治疗, 定期监测血凝指标, 依据PT-INR值调整华法令剂量, 保持PT-INR在2~3范围, 至少6个月。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其中5例由于发生肺血栓、可疑肺血栓栓塞或下肢静脉血栓已发展到髂静脉而置入了腔静脉滤器。

2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固, 阻塞静脉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从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 如未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易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症而致静脉功能不全和血栓复发, 造成患肢长期处于病废状态, 甚至发生肺血栓栓塞而危机生命。

在我们所收集的37例患者中, 其中:创伤及骨折后发生的深静脉血栓10例, 占总数的27%, 为本组中重要的因素。创伤和骨折后已公认为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 这与患者长期卧床, 患者骨折处固定、活动受限、骨折端局部淤血肿胀、骨折端压迫静脉、静脉壁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 通过多种途径, 引起血液高凝状态, 进而形成血栓;各种手术后6例, 占总数的16%。手术、尤其大手术, 术中由于患者长时间的仰卧于麻醉状态下, 下肢肌肉完全麻痹, 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 肌肉松弛, 静脉舒张;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止血药物过多及时间过长;术后又因刀口疼痛长时间卧床, 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 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慢性疾病长期卧床者5例, 占总数的13%。长期卧床患者下肢静脉失去了肌肉收缩的挤压作用, 长期处于舒张状态, 血流缓慢, 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2例, 占5%。恶性肿瘤是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 大量的研究资料已证实, 恶性肿瘤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凝血功能的改变, 如患者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VIII、和XI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抗凝血酶III含量下降;癌细胞可侵犯、破坏血管壁, 使胶原和血管基底膜暴露, 激发血栓形成等。有资料统计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发生率约为10%~15%, 其中约15%的血栓形成先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通过对以上3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潜在病因的分析, 我们认为, 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 既要注意创伤及骨折、手术、慢性疾病长期卧床这些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 也要重视恶性肿瘤常合并深静脉血栓, 同时对不明原因的深静脉血栓必须要重视追问病史和寻找其他系统疾病的情况, 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断、有效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来诊治的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中, 创伤及骨折后10例 (27%) , 手术后6例 (16%) , 慢性疾病长期卧床5例 (13%) , 恶性肿瘤2例 (5%) , 原因不明14例 (37%) 。结论 创伤及骨折、手术、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及恶性肿瘤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不明原因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多有长时间静坐史等因素, 需重视追踪病史和寻找其他系统疾病的情况。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病因

参考文献

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治疗进展 篇10

1 外科治疗

如今治疗下肢静脉溃疡多以外科治疗为主,但传统上要求宜在溃疡愈合后进行手术,且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为主,很少注意交通静脉及溃疡周围静脉的结扎,在溃疡创面的处理上,也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Linton于1938年设计的深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对改善下肢症状、促进皮炎和溃疡的愈合有确切的疗效,但因手术创伤大、切口并发症多以及交通支离断不完全而使其受到限制[2]。尽管如此,这让更多外科医师认识到切断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在治疗静脉性溃疡中有重要作用[3]。1985年,Hauer首先报道了内镜深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该术式能有效解决传统交通支结扎术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问题,缩短了术后愈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逐渐为外科医师所接受。SEPS以Linton手术为基础,其关键是行内镜下交通支离断术时,患肢屈曲位,一般在小腿内侧中、上1/3皮肤处作一切口,约1 cm,亦可根据深静脉造影提示交通支的位置,选择切口,以利于手术操作。血管钳钝性分离至深筋膜并切开,置入腔镜穿刺鞘,注入CO2气体,维持CO2充气压力20~25 mm Hg(1 mm Hg=0.133 k Pa),然后置入腔镜摄像系统,在直视下,根据深静脉造影显示交通静脉的位置,再选择一切口至深筋膜下,用分离钳分离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显露交通静脉。所有溃疡下方或周围的交通支用钛夹钳夹剪断或电凝烧灼。退出器械后,缝合切口。溃疡给予清创,并在其周围用7号不可吸收缝线环形缝扎一圈[4]。SEPS术式与Linton手术相比,其优点是:(1)操作并不复杂,在镜下可以精确定位筋膜下间隙内的交通支静脉;(2)损伤小、美观;(3)切口小,且有效降低切口并发症;(4)术后能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Baron等[6]对110例患者行SEPS,86例术后4周内愈合,14例术后24周内愈合,另外10例因溃疡直径均超过4 cm,术后2年随访时均愈合。刘咸罗等[7]报道用SEPS治疗63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术后4周溃疡愈合率为79.3%,随访32个月,复发率为4.7%。

随着静脉微创外科观念的建立,虽然腔镜外科技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SEPS操作繁琐且受器械条件的限制,因此推广普及尚需时日。目前最新的微创手术是Trivex静脉旋切系统行深筋膜上小腿交通支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这种设备是美国Smith Nephew公司的Trivex系统,包括主机Trivex动力旋切刨刀和Trivex可灌注冷光源及加压注水系统。灌注充盈液由NS 1 000 ml+肾上腺素1~2 ml配成1∶1 000或2∶1 000浓度,再加1%利多卡因50 ml配制而成[8]。在行Trivex术时,切口部位以能满足最大限度地去除曲张静脉,又能减少切口数目为宜。避开皮肤病变(如溃疡、湿疹等)区域,在曲张静脉的近、远端各切一小口(2~3 mm),分别插入刨刀头和冷光源,切口可交替使用。将Trivex带灌注的冷光源通过小腿部头端小切口插入曲张静脉下方3~4 mm,注入灌注充盈液以显现曲张静脉的范围和轮廓,并将其与静脉周围组织分离。通过小腿另一切口插入刨刀头,采用正转、逆转或交替模式,设置1 000 r/min速度以切割、吸出透照出的曲张静脉。随后,以灌注充盈液彻底冲洗创腔直至充盈液清亮,挤压创腔,用创可贴封闭点状切口,创腔处点状加压,以弹力绑带包扎患肢,抬高患肢,维持48~72 h,松解弹力绑带,常规穿医用弹力袜6~12个月。优越性:(1)Trivex术是通过光照在直视下行曲张静脉刨吸切除,手术完全,不易遗漏,复发率低;(2)切口少而小,小腿部切口仅2~3 mm,无须缝合;(3)手术时间短,一般单侧肢体仅需40~50 min;(4)创伤小,术后恢复快;(5)适应证广,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曲张静脉以及曾接受过注射治疗的曲张静脉;(6)避免在皮肤病变(如溃疡、湿疹等)区域作切口,可减少术后切口不愈或感染的机会。只要注意各个环节的处理,Trivex旋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静脉曲张的微创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以上术式是现今许多医院最常用的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的方法,疗效明显并且复发率低。而对于难治性静脉溃疡的治疗是通过游离皮瓣显微外科移植术(microsurgery free flap transfer)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要注意皮瓣的选择和移植前溃疡的切除,由于这类皮瓣的筋膜带有众多的微小静脉瓣膜和正常的微循环,因而皮瓣的存活率高,溃疡复发率低[9]。这些术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内科治疗

治疗下肢静脉溃疡除外科治疗外还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卧床高抬患肢是理想的方法,但长期卧床是不切实际的。加压梯度为30~40 mm Hg的分段弹力加压包扎或者直接穿弹力袜,对可以行动的患者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0]。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疗程长,要求患者的依从性高。根据目前下肢静脉溃疡形成的理论,这些保守治疗并没有去除其真正病因,所以效果不是很明显。有些研究者认为药物可治疗静脉溃疡,龚蓬[11]认为湿润烧伤膏可以治疗下肢静脉溃疡,这种药由黄荃、黄连、黄柏等中药科学加工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止痛的作用,并且药理学证明其中的主要成分黄荃苷、汉黄芩素、黄芩素等具有广谱抗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糖、保护血小板等作用,在溃疡面上外涂不仅能改善局部组织供血,促进组织生成,并且在溃疡面很快形成一层薄的药膜,起控制和预防感染的作用,比传统的凡士林换药更具有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邹耀祥等[12]研究认为,肌内注射舒洛地希(商品名伟素,意大利阿尔法韦士曼公司)可降解毛细血管周围的纤维蛋白,从而加速下肢静脉溃疡的愈合。一些医药公司还推出敷贴来治疗下肢静脉溃疡,但是这些方法的远期疗效不是很满意。据统计,73.8%的内科保守治疗溃疡愈后12个月内有高达55.5%的复发率[13]。因此,这些方法只能成为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的辅助方法。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实战精点下一篇:乒乓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