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十篇

2024-09-04

初中物理实验 篇1

一、控制变量法:

是物理学学习中使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再控制别的因素不变,改变其中的另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关系。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成像的情况(凸透镜的焦距一定),液体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电阻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电阻一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和什么因素有关?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这些实验中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不管是公式还是物理量定性、定量的分析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应用在探究性问题的研究,让一个或多个物理量相同时,一个物理量改变时,另一个物理量如何改变,从而得出结论。

二、叠加法:

也叫积少成多法,在物理实验中,很多实验结论是要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测量出与之相关的物理量,最终通过计算得出实验结果。如测一枚大头针(一页书)的质量、一页书的厚度、一枚硬币的质量和体积,可以找几十枚、几十页进行测量,再计算出每一枚、每一页的物理量。

三、观察法: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通过观察能获取信息,得到大量丰富的认识事物和研究事物规律的要素,使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初中阶段主要是观察物理实验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数据、图象、图表、模型以及教师规范化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通过观察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测力计、秒表等可认识到每一种测量仪器都有量程和分度值,但每一种测量仪器有不同的测量原理。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观察水的沸腾、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电功率等实验中,可以观察实验装置,介绍装置设备的作用。如电流表、电压的作用,各种实验现象如灯泡的亮度变化以及电流表示数大小,可以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认识基本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认识,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从表象到内在,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真正的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

四、比较法:

通过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来完成实验的方法。将密度计(或一封闭玻璃管)放入两种液体中,通过示数(或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比较液体密度的大小。跑100m的两位运动员,通过相同时间内跑的远近观众可以比较谁跑得快?这种方法也是控制变量法的间接应用,它不需要确切、准确的得出某一些物理量,只需大概分出快慢、多少、大小、高低,还应用于计算型的应用题,它是通过分析比较公式而得出的。

五、间接测算法:

物理实验中,测量某一物理量的过程中,通过测出与之相关的物理量,再通过单位换算利用公式计算出该物理量的方法。如测速度中,用刻度尺测出长度,用秒表测出时间,再通过公式计算出速度;利用计算密度也是先要测出质量和体积,有的时候质量可用测力计测出,体积可通过浮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测出G和F示算出V排、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压强、浮力,这些实验中,要准确测出与该物理量相关的物理量,利用公式算出该物理量。

六、归纳法:

物理实验中,通过实验,把具有相同性质、相同规律、相同特点的事物(物理现象、结论、性质规律、特点)进行统一归类,得出有相同结论的方法,它具有概括、总结的作用。如: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电流的效应、带电物体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杠杆的分类及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液体的压强特点、分子热运动、光的反射、折射特点、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认识物理规律或物理特点。

七、图象法:

是表示物理规律的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初中阶段有:受力示意图、光路图(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图、匀速运动的S—t图象、电阻的U—I图象、密度的m—V图象、焦耳定律的温度—时间图象、力臂的作法、滑轮组的绳子绕法等,新教材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图象中,培养学生识图、建图、用图的能力,努力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作图、识图的能力,利用图象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八、模型法:

对于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有时还必须借助于一些模型进行模拟处理,使其抽象理论具体化,抽象概念直观化。初中物理中研究磁场利用磁感线描述,光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光学中光路图、电学中电路图,通电螺线管磁场的认识,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作用等都可以用模型法去认识、了解,把抽象的事物、理论通过一些图、模型加以显现,使其直观化。

九、类比法:

把内容相近的知识或某些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加以理解。物理学中,把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其所分析、讨论的某一个(多个)物理量形象、直观化。物理中,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较、研究电压时把它与水压相比较。

十、等效法:

通过与所研究的物理量之间存在某种等效关系的其他代量的研究,来完成实验的方法。物理中研究电路引入总电阻的概念,研究力的过程中引入合力的概念,分析电路过程中引入总电压、总电流、总功率的解析。

初中物理实验 篇2

一、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老师要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多做物理实验,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 产生对科学的向往。学生在实验中, 自然会发现物理知识, 在物理实验中, 学生得到的物理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 老师要加以引导。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 也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 从而掌握知识。因此, 老师要把物理实验放到第一位, 多鼓励学生做实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学生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二、实验探究要注重几个环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老师要给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 (1) 提出问题; (2) 假设猜想; (3) 设计实验; (4) 提取实验数据; (5) 分析数据; (6) 得出结论。这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养成正确地做实验习惯。现在的教学中, 老师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发现问题才是学生是否能学好的重要一步。同样, 在物理实验中提出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是学生进步的体现。所以,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 老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那些不可思议的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老师要纠正学生做实验中的错误, 并在学生身边加以辅导、说明, 以便于做完实验学生能得到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 学生能理性地分析数据, 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三、把物理实验引入课堂

适当地将物理实验引入课堂, 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对物理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天平的使用”时, 让学生进行操作, 让学生懂得物理并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 从而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得到相应地提高, 由于传统教学中, 只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 学生在下面进行观看,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不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对于理论知识无法正确理解, 且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 应当让学生自己动手, 自己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通过实验证明,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四、以学生为本,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为学生着想, 首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再让学生自己做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法, 然后独立做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做实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许学生能从老师的演示实验中看出实验的缺陷, 学生还可以和老师交流, 分析改进实验, 让学生更容易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合作无处不在, 到处都有合作, 有合作才有进步。在学习中更需要有这种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起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还可以欣赏到其他学生的才能, 取长补短, 弥补自己的不足。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 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 物理现象无处不在, 老师要把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 提高应用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老师要注重把物理实验引进课堂中, 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做实验, 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余时间, 老师可以和学生设计物理游戏,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同时, 老师还要注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老师要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 让学生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摘要:在现在的物理考试中, 物理试题特别灵活, 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观察物理试题就会发现, 实验题越来越多, 而且占的分值也比较大, 这影响着学生的物理成绩。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 老师要改变那种死板的教学模式, 不要只是教学生物理知识, 要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应该要求学生亲自做实验, 探究分析物理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把物理实验融入物理教学中, 多让孩子亲自去做实验。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宋克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J].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08 (06) .

初中物理实验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课堂 实验教学

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构建有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我们必须要以实验教学为抓手,通过优化、创新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物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高效运行,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教学的优化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高效初中物理课堂的重要基础。

一、实验教学的优化,需要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要考虑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同样的实验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学生在实验的观察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不容忽视。

比如:在进行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教学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两个烧瓶内的玻璃管中的液柱液面高度如何的变化。因为,实验中学生对液柱液面变化的认知和观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实验现象差异性的感知,只有学生们观察到了实验中产生的差异,学生们才能够去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们通过对两个玻璃瓶中液柱的液面变化的对比,才能够认识到这两个玻璃瓶子中的温度存在着差异,从而开始思考和寻找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所以,整个演示实验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留心观察实验中两个玻璃瓶中液柱的高度变化,不仅要让学生留心观察,更要让学生能够细心地观察到这种差异,捕捉到这种变化。也就是实验中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展开观察,防止学生只是单纯地看热闹,无法注意到实验现象透露的玄机。接着引导学生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玻璃瓶中液柱的变化,从而认识到这两个玻璃瓶中煤油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成败关键之一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学生不认真观察,实验再怎么精彩,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也是视而不见,实验也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的优化,需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教学的成效,不仅在于学生能不能够观察到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同时在实验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实验习惯,直接制约和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规律的正确感知。特别是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的分组实验很难理想地进行,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得出。

比如:我们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我的实验设计和关注点不仅在让学生准确观察实验,得出实验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要得出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我告诉学生们本实验要让实验小车从相同的高度滑下来,并在水平面上经历不同的表面(毛巾面、棉布面、木板面),观察小车以相同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不同?学生们有了明确的实验观察目的,在实验中就能够抓住重点,有目的进行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的良好的实验习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实验信息,引起学生的思维。我在学生们观察完实验后,问学生们:小车之所以前进的距离不同,是由于小车所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那么,如果小车受到的阻力逐渐变小,甚至消失了,小车将会如何运动?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经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很快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理的内容。实验的圆满结束,离不开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现高效课堂实验的重要基础。

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的初步接触,重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促进实验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贯彻下去。

三、实验教学的优化,要重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实验教学除了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更不能忽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注重和学生实际的联系,设计了很多的课外小实验,利用好这些课外实验活动,能够更好地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材中有很多的课外实验活动内容:在物体的运动速度的教学中,有亲自测量自己步行速度的活动。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去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不仅如此,我还给学生设计了制作滴水计时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使用消毒后的废弃输液瓶子和输液管,在家里自己动手制作出滴水时间为一秒的滴水计时装置。并让学生用木棍手持这个装置,进行步行,计量自己的步行距离和滴水次数,从而通过计算,获得自己步行的大概速度。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要关注实验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激活学生思维;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重视课外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霞.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 基础教育研究,2011(6).

[2] 王剑.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 湖南中学物理,2014(12).

[3] 胡银罗.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J]. 数理化学习,2012(8).

初中物理课堂中物理小实验 篇4

物理小实验是指穿插在物理课中,或者习题中一些内容简单、操作简便的实验。

很多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部分内容,本文就物理课堂中的小实验,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小实验;教学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小实验也是物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这些实验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在教学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5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敢于放手让学生实践

就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来看,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虽然是有多个方面,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就不断优化自身的学科素养, 转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促进教师进一步关注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有利于强化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培养, 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经验, 为相关探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迪。

二、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 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 要以得出的实验现象或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 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 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而应协助学生通过分析与论证找出错误原因, 重做实验, 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现对对待科学的严谨性进行探讨:

1、明确目的。

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 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 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 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 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2、设计实验。

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 要靠学生的猜想, 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 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如在教学沪科版《磁是什么》这一节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猜想一下,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磁铁吸物体时, 与被吸的物体的距离又没有关系?然后讨论一下学生们打算用哪些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有的组猜想磁铁能吸大头针、钉子、铅笔盒。有的小组猜想磁铁能吸硬币。

3、明确任务。

在做实验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 科学地看, 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 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以《磁铁》为例, 要仔细观察磁铁到底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等等。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 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 科学地做, 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确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 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情况的研究中, 当看到实验现象后,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进行小组讨论, 整理分析实验现象, 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到“晶体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的结论。

学科学, 关键是要用科学, 在教学完《磁是什么》这一课后, 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 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 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 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 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 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 通过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等实验程序来验证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 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注重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怎样创设探究的情境呢?如在教学光的反射前, 带领学生观看水中小树的倒影提出问题, 倒影为什么树冠朝下。水中月亮离我们有多远。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实施教学营造一种有利的心理基础和环境氛围。

四、做好演示实验, 增强直观性和客观性

1、演示实验前要强调观察的要点, 指导学生观察。

2、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 使演示与讲解脱节。

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 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 是不可取的。

3、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

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每个学生看清楚, 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

4、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

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实验时尽量提高实验的可视度, 以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5、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五、作好分组实验, 让学生形成实验技能

前苏联合作教育论者提出:教育教学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愿望, 而是取决于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性质, 其核心是排除对学生的强制手段,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1、小组合作模式形成。

在活动中,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分组合作学习, 是在班级中组成合作性团体, 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依靠小组合作活动来完成。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来认识物理现象, 探究物理规律。通过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助意识、交往技能、合作技巧、责任感、管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课堂活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合作学习不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物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和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实验技能的形成。

实验技能主要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遵循的主要步骤, 大致可分为: (1) 观察检查。对于每一个实验, 首先应检查所给器材是否齐全, 可用眼看, 也可用手清点;其次检查所经器材是否损坏, 如滑轮转动是否灵活, 压强计的气密性是否良好等等;最后观察所给器材的量程, 最小刻度、零刻线位置, 对于电压表、电流表等器材还需调零等等。 (2) 仪器的组装。正确的调整和组装仪器是做好实验的关键。如电学实验, 首先应画好电路图, 依照电路图按一定顺序连接线路, 连接时可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回路, 最好用不同颜色的导线区分开来, 从电源的一端开始沿主回路顺序连接, 然后为支回路, 主回路上必须有开关 (先断开) , 导线往接线柱上接时应按顺时针方向把线缠上。对没有把握的电路的接通, 应该采用瞬时碰接的方法等等。连接后要检查一遍, 特别是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要看一下滑片是否滑到阻值最大处。确认无误后方能通电, 测量所需的实验数据。 (3) 数据的读取和处理。要求学生按正确的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 做到准确无误, 要按实验的先后顺序将需要的各物理最测出, 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数据时必须注意: (1) 读数要及时, 马上记录; (2) 记录数据要完整, 如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数据; (3) 数据的单位要正确。记录时, 要求学生列出表格, 表格的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 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 能填写需要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的表格设计。对于探索性实验, 应由实验数据表格内容, 分析归纳出一般规律, 得出的规律需用文字或公式表示出来。 (4) 整理复位。做完实验后, 应把实验器材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归到原位, 废液倒入废液缸 (桶) 中, 电学实验结束后, 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后, 再切断电源, 然后拆除连线, 整理好仪器和导线, 这样才能避免损坏仪器和发生实验事故。

六、用小实验解决问题, 快捷实用

1、比如:

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小树, 成___, ___, ____像, 只需要拿一个凸透镜, 适当调整凸透镜与眼睛的位置, 就会看到一棵缩小, 倒立, 实像, 得出答案。结合理论分析, 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 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成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原理)

由此激励学生思考望远镜原理, 它能看见远处物体, 而且成正立缩小的像。提示:至少两个凸透镜才能完成, 让学生课外组装望远镜, 并分析原理,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影响压强的因素。

用一端削好的铅笔, 用大拇指和食指顶住铅笔的两端时, 发现削好一端的手指比较疼, 这说明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积越小, 压强越大;用较大的力时手指更疼, 又说明接触面积相同时, 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3、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玻璃漏斗口朝下, 将乒乓球置于瓶颈处释放, 球会掉下;若从上端吹气, 则球会贴在颈处不会掉下。

把黄色乒乓球置于倒扣的玻璃杯底上, 让水笼头中的水流出, 可以看到球并没有被冲走, 而是在杯底上晃动。

4、动能势能转化。

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篇6

一、控制变量法

当我们研究的实验结果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 为了研究某个因素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 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对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这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 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 先将材料、长度固定, 再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再如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的关系时要控制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因素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跟电流大小关系时要保证线圈匝数和铁芯相同.初中物理中还有像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关系;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研究动能势能大小与质量、速度、举高的高度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电热与电流、电压、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等实验中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掌握控制变量法对探究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概念、设计物理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转换法

有些物理现象看不见, 摸不着, 很难直接进行观察加以认识, 于是我们通过适当的实验方法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例如, 磁场看不见, 我们撒上铁粉, 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再如,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中, 将探头由浅入深放到液体中, 通过观察U型管液柱高度差来反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再如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 我们可以用一个透明玻璃罩倒扣在桌面上, 用点燃的香烟使其里面充满烟雾, 再用激光笔紧贴罩壁将一束光射入其中, 就会清晰地观察到光在烟雾中形成一条直线, 从而得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用转换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 研究焦耳定律时, 用温度的变化量显示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反映大气压不但存在且很大;通过观察木块被小球推动的距离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通过电磁铁吸引铁钉数目的多少来判断它的磁性强弱;通过小磁针的转动判定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通过扩散现象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通过铅块实验证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等实验都用到了转换法.

转换法的特点就在于把看不见的东西转换成看得见的东西, 把摸不着的东西转换成摸得着的东西, 把抽象转换为具体, 它也是研究物理问题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三、观察法

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没有敏锐的观察力, 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 丰富的现象力, 当然也不会有完整的再现能力.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有关事物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 是人们收集获取实验证据和描述实验现象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例如,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要求学生在使用温度计前先观察它的量程, 认清它的分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开始加热时杯底和杯壁出现小气泡的变化, 再观察水沸腾前小气泡脱离杯底和杯壁上升时候的大小变化, 还要观察水沸腾时气泡上升时候的大小变化.观察气泡大小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 通过这种仔细观察, 使学生对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变化、温度变化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再如,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喇叭上的运动变化, 观察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的水花, 让学生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是振动的.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保证实验效果相同的前提下, 利用一个物体的某一物理性质与另一物体在这一物理性质上效果相同的特点, 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 它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在实验操作中为了研究的方便, 常采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的物理量而不改变实验效果, 由于两种现象在效果上相同, 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例如, 用两个20欧姆电阻并联起来使用就跟一个10欧姆电阻等效;在研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关系时引入合力的概念;在电路分析中把电流表等效成导线、把电压表等效成断开可以把不易分析的复杂电路通过等效替代简化成较为简单的电路.

五、类比法

类比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它是根据两种对象在某些方面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类比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帮助我们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例如, 研究功率时, 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和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 推测功率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也可能与速度相似;再如用“水压”“水流”来类比“电压”“电流”, 用“水波”来类比“声波”等等.在物理学中运用类比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有助于学生提出假说进行推测, 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 类比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方向,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类比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虽然由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但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却富有创造性.

六、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又叫“假想实验”, 是指某些物理现象由于条件所限, 无法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 于是我们先进行初步实验, 再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它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 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 但它和真实的科学实验是有原则区别的, 它是指在解决某些问题时, 让学生设计逐渐逼近的实验过程, 然后根据实验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进行理想化的推理, 从而推出实验结论或规律.例如, 初中物理教材中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 让学生设计阻力逐渐减小的三个斜面实验,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 速度减小得就越慢”的初步结论, 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得到“当阻力为零时物体速度不变做匀速运动的结论”;再例如, 将闹钟放在真空罩内,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 会听到声音越来越小, 进一步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理想实验在物理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理想实验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它的作用只限于逻辑上的证明与推理, 不能用来作为检验实验结论正确与否的标准.

七、放大法

放大法就是放大某些因素使物理现象更容易观察.例如, 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堵住装满水的瓶口, 用力压玻璃瓶, 会发现管内水柱高度发生变化, 从而显示玻璃瓶容积的变化.再如, 将乒乓球用细线吊起来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 我们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较大幅度, 通过乒乓球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且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7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面对的艰巨任务。根据实验课的特点, 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浓厚, 热情, 积极参与。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 难度的增加, 就容易失去兴趣, 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 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要使自己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必须对这个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实验的重要性, 使他们懂得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实验:马德保半球实验,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 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正是这些实验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其次,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指导, 因为预习是激发和巩固兴趣的基础。在实验前, 布置预习提纲, 提示学生实验的原理, 需要哪些器材, 操作哪些步骤, 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另外, 对容易做的实验, 如纸盒烧开水、手挤核桃等, 安排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在课外预做, 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引入“大气压强”概念时, 首先演示好“马德保半球实验”。在“情景”交融之中, 课自然引入新的概念———大气压强。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心理学指出,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 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 通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培养观察的目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寓教于乐, 必须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而做好演示实验更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对每个实验都要精心设计、细心安排。仪器要新颖, 造型要美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对于每个实验的关键部分, 都要通过背景衬托, 运用声光配合,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强化他们的感知。同时, 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提出带思考性的问题, 创设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提高他们观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目的性的观察, 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动手机会。老师应在思想上加以重视, 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 实现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

1. 技能的养成需要反复的练习, 没有反复的练习,

学生就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为了达到熟练的程度, 有些重要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是必要的。如使用测量仪器前, 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矫正零点, 搞清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量程范围;仔细观察正确读数等。只有当这些操作熟练后, 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各种较复杂的“组合型”的实验操作。

2. 教师在实验中, 需特别注意通过自己正确的操作示范来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 常有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电流表、电压表指针反偏的现象, 老师只需稍加指导与示范, 即可解决问题。但是,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意实验原理的讲解, 而忽视了正确的操作方式的示范, 结果导致在实验考查时, 学生在操作中“漏洞百出”。

3.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 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 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 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 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 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 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 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8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在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操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

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实验用语要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四、不唱独角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要增加可见度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例如说明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可以采用投影放大的方法。如果直接用j2406型小磁针,因其底座是不透明的,面积又比较大,遮住了磁针,影响学生观察。教师可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比照条形磁铁的大小,在其周围均匀固定上10根细针,同时将小磁针的两端分别涂上对比强烈的两种鲜明的颜色,便于区分南北极。使用时将小磁针插在细针上即可进行投影演示。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篇9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

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 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 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 根据ρ=(m1-m2)/V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初中物理实验 篇10

所谓虚拟实验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室和Flash课件, 是利用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模拟实验全过程, 实现了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整个实验过程完全依托计算机的仿真系统来完成, 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虚拟实验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下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趋势,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虚拟实验的优势

1.降低实验成本。 传统实验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器材来完成, 而大部分实验器材费用较高, 而且器材供全校师生使用, 在使用的过程容易出现损坏, 其采购与维修都需要很多的资金。 而虚拟实验实现了实验器材的数字化, 整个实验是通过仿真系统实现的, 可以说其投入是一次性的, 并不存在损坏、磨损等现象, 可以反复同时供多人使用, 这使得教学成本大大降低, 更能实现实验教学的全面化与全体化。

2.突破时空限制。 传统实验受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由于学校实验器材有限, 一次不能容纳很多的学生来操作实验, 全校各班需要轮流进行, 即使这样也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 虚拟实验更具开放性,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只要教学需要, 师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实验室网站来完成相应的实验。

3.控制实验节奏。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控制实验的节奏, 往往难以观察到一些瞬间产生的实验现象。 而虚拟实验更具可控性,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来控制其节奏, 如将快速过程缓慢化、缓慢过程快速化,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将截取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片断, 以供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与思考。

4. 保证人身安全。 一些实验危险系数较高, 如果操作失误会对操作者带来危害, 抑或是一些实验本身就具有危险性, 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 这些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不能完成。而虚拟实验可以排除这些安全隐患, 可以完成所有的实验, 并且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所带来的危害, 更加具有安全性。

二、虚拟实验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快乐学习。成功的教学所依赖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氛围枯燥, 对于大部分实验是通过黑板与粉笔来呈现, 通过阅读教材来完成, 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 而大多学生只是在下面应付, 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不活跃, 实验教学效率低下。 即使是一些学生可以操作的实验, 也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虚拟实验以学生所感兴趣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依托, 将学生带入全新的仿真系统之中, 这使得实验教学更具有现代技术的气息, 唯美的画面、绚丽的色彩、鲜艳的文字、动听的音乐, 都可以带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使得整个实验更加生动形象, 富有趣味性, 更能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的效果。 这样学生不再是机械而被动的操作, 而是主动而活跃的参与, 从而向有效的实验教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 模仿各种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手段。 不管是演示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达到对这些抽象知识的形象认知与深刻理解。 但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实验, 不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而通过虚拟实验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 化微观为宏观,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 如在学习 “马德堡半球实验”时, 教师可以通过抽掉合在一起的两个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后无法拉开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但大气压强有多大, 学生并没有真切的感受。为此教师可以运用虚拟实验, 向学生真实地再现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将两边的马匹由2匹增加到4匹、8匹、16匹, 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 直到将两个半球分开。通过这样的声情并茂的模拟实验, 可以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实验场景之中, 让学生从中真切地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巨大。 此时再运用虚拟实验对马德堡半球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与讲解,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大气施压给半球, 这样使得学生对于大气压强这一节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从而有效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这正是传统实验教学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3. 提供自主操作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以往真实的实验活动中, 由于怕发生危险, 怕弄坏实验设备, 学生在操作时往往畏首畏尾, 有太多的顾虑而并不能完全地依据自己的思考方式来展开。 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彻底消除这些不安与顾虑,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而宽广的平台,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方案来展开, 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实验热情,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乐趣,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 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 提高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琨.虚拟实验室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6) .

[2]马发辉等.初中物理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上一篇:冲头类零件下一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