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六篇

2024-09-13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1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剂型,安全性,疗效评价,上市后再评价

中药注射剂是指饮片经提取、纯化后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突破了中药传统给药方式,是目前临床用药最重要、最常用的剂型之一。中药注射剂作为中国独创的一种中药新剂型,具有注射剂所共同的优点,又一定程度地保留中医药特色,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在急危重症抢救、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治疗中,有其他中药剂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体临床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用药安全与临床疗效。如何认识中药注射剂?如何有效防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如何更好地使用中药注射剂?本期“铿锵中医行”将围绕此话题展开深入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中药注射剂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结合的产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赵进喜教授:

中药注射剂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药剂型的突破性创新,目前虽然尚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满足了中医急救用药的需求,改变了治疗急重病症“西医打头阵,中医当陪衬”的局面,可以说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中药注射剂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使用简便、作用迅速、效果良好,因而已经被众多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更重要的是,中药注射剂还为中医知识在西医临床医生中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丹参、黄芪、醒脑静等注射液在西医综合医院中都非常常用。中医“活血化瘀”概念已经被西医医生所广泛接受。

梁腾霄副主任医师:

中药注射剂是以天然中药材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精制等一系列步骤制成的灭菌制剂,突破了传统的给药方式,因而有其固有的特点,中药注射剂的优点主要有四点:第一,起效迅速。注射剂可直接注入人体组织、血管、器官,因而吸收快、作用迅速,尤其是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过胃肠道吸收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立即发挥治疗作用;第二,作用较为单一。目前中药注射剂的药物组成基本上是比较少的,像柴胡注射剂、参附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等基本上都是两三种药物的配伍,所以作用是相对专一的;第三,中药注射剂适合于急救,对于不能吞咽或昏迷患者,可以通过注射给药,这就突破了“胃气”的限制,原来我们认为“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现在就可以用注射剂来解决无胃气或胃气弱的情况;第四,中药注射剂适合于患者心理,患者认为挂一个吊瓶这就在是进行治疗,不同于口服药物,另外,在急诊值班时常有病人抗拒治疗,诸如酒徒之类,拒绝打针、吃药,闹腾不停,只好给他输液,临床上一输上液体,患者就安静,就不敢跑了,所以,输液这种措施适合患者的心理。

肖永华副教授:

终末期肾病尤其是透析患者,病情比较危重。透析过程中,患者一分钟之内血压从150 mmH g或180 mmH g掉到0 mmH g,是很常见的事,所以在抢救时运用多巴胺等西药的同时,经常配合50 mL或100 mL参附注射液、10 mL或20 mL生脉注射液纯液泵入。我们发现病人持续在用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的同时,用一些我们纯中药制剂,药效是柔和、缓慢而又持久的,确实有效。很多危重病人就是靠西药联合应用生脉注射剂或参附注射剂,能够明显缓解症状,提高疗效。此外,应用丹参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各种疼痛症状以及下肢血管疾病等也比较常用。

贾海忠教授:

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都是治疗休克的必备药品。参附注射液适用于阳气虚脱的病人,使用指征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若伴有脉迟,则效果更好。曾治疗一位老太太,因心动过缓转入我院,当时心率只有30次/min,在外院持续泵入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入院后加入参附注射液,配合口服中药,后停用异丙肾,病人心率很快恢复正常,至今仍存活,年已八十。生脉注射液适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病人,表现为脉弱、脉数,或脉大的病人,都可以选用,效果确实好。比如感染性休克常出现上述证候,抢救时大概用250 mL生脉注射液连续泵入,病人抢救成功率很高。对于哮喘的病人,一般我们也常用生脉注射液原液静脉泵入,曾在值班时遇到一个哮喘发作的病人,平喘的西药已经用上,病人没有缓解,反而出现脉数、大汗淋漓、喘憋,于是用生脉注射液原液静脉泵入,仅仅用了十几分钟,喘就平息下来了,起效非常快,疗效很稳定。此外,我们还发现在用西药多巴胺升压维持不住时,加用生脉或者参附注射液,血压就很容易维持,而且西药很容易撤掉。其实,中药注射剂不仅在急症用药具有优势,在普通内科疾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肾脏病常用的肾康注射液,该药有效作用于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的各个环节,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每个阶段的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提高肌酐清除率,并最终提高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也就是说,有些西医病房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到我们这儿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是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优势。

刘宁主治医师:

参附注射剂补阳固脱在临床急救方面有很好疗效。我值夜班时曾收治一位外伤截瘫康复治疗的建筑工人,患者因为饮食不洁出现腹泻、脱水,导致了肾前性急肾衰,引发多脏器衰竭,我下午5点钟接班时候,血压是80/50 mmH g,后降到50/30 mmH g,当时的治疗是纯多巴胺持续泵入,糖盐水,代血浆静脉点滴。血压维持在80/50 mmH g,到凌晨0点时候,病人出现四肢冰凉、大汗淋漓等典型亡阳脱象,想到参附注射剂有补气固脱、回阳救逆,就在原有药物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剂50 mL联合泵入,一小时之后症状就缓解了,血压也升到110/80 mmH g,病情较为稳定。所以,相比于单纯用西药升压,中药注射剂还是有很好疗效的。

关秋红教授:

注射液在治疗肿瘤方面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曾收治一位肺癌晚期老人,刚来时候老爷子虚象已经特别明显,夏天还穿很多衣服,明显是阳气不足,针对他的情况我们就选用了参芪扶正和艾迪。参芪扶正是党参和黄芪组成的;艾迪的成分有四种: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两种注射液一起使用就兼顾了扶正与驱邪两方面,结果第一次输完后,老爷子就神奇般的能吃饭了,后来他儿子就定期带老爷子来医院输液,刚开始是一个月来一次,半年后就变成三个月来一次,一年半之后去世。通过这个案例是想说明中药注射液在肿瘤的治疗方面确实是有很大的贡献,我们呼吸科有很多这样的病人都验证过中药注射剂的神奇疗效。

2 中药注射剂应重视安全性,规范用药,辨证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赵进喜教授:

目前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受到关注。从注射剂本身的角度来看,导致ADR的原因有中药及其复方的化学成分复杂、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相对落后、中药材的质量存在差异等;从注射剂的使用者角度来看,导致ADR的原因有未掌握注射剂的适应症和应用原则、药物合并使用不恰当、操作方法不规范、稀释剂选择不当等。在临床使用注射剂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减少注射剂不良反应并提高疗效,需要重视几条原则:第一,使用中药注射剂之前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要慎重应用,首次用药,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皮疹、瘙痒、心悸、颜面充血等现象时应立即停药;第二,应当尽量减少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配药注射器也不应混用;第三,静脉滴注时要采用现配现用的方法,严格无菌操作规程;第四,中药注射液使用时尽量稀释后使用,滴速不宜过快,初次使用时,应尽量减慢滴速,并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梁腾霄副主任医师:

中药注射剂实际上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就是它的安全性问题,中药注射剂经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法进入人体,不经过胃肠黏膜的选择性吸收和肝脏代谢的首关效应,其中的鞣质大分子、蛋白质、多肽、多糖复合物等复杂成分就有可能引发ADR,出现多种变态反应,对机体造成损伤,此外,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质量、临床不恰当使用等多种因素都具有安全隐患;第二,中药注射剂缺乏吸收屏障,因而吸收快,见效迅速,药效剧烈,但维持的时间和效果就相对短暂;第三,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较为简单,作用比较专一,而疾病常常是多种病理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此时注射剂的全面性自然就差。

结合注射剂的优点与弊端,在使用注射剂时我们要注意两个关键:一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核心病机选择用药。我们知道“证”字的中医含义是对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病机的全面概括,而注射剂的优点是起效快,但作用较专一,只能针对当前病情的某一环节起作用,即“证”的内涵是广的,而药的作用范围是窄的,所以,在选择用药时候,至少要做到不悖离核心病机。二是要善于把握时机,我们在急诊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判断时机与掌控时机,就像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所讲“虽涉死境,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尤其是在抢救脱证患者时,要善于在病人欲脱将脱时及时并恰当地用药,问题才能很快解决。

贾海忠教授: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一类药物时候,我常常考虑注射剂的安全问题。在自然状态下,任何一种物质如果要进入我们血液,是要经过很多道生理屏障的,人体会进行选择性吸收,需要的物质进入体内,不需要的物质排出体外,而注射剂跳过皮肤、黏膜这两道保护人体的天然屏障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直接进入人体,分布到组织、器官,生物利用度很高,注射剂中的鞣质、生物碱、木脂素、大分子异物、过敏源之类异物极易进入,可能造成较大的危害。而我们现在的医生经常滥用注射剂,这就违背了人体选择性吸收的原则和安全原则。

中药注射剂造成的ADR的确很多,鱼腥草事件、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都足以证明。此外,含有皂苷的注射剂也容易发生ADR,诸如三七皂苷注射剂、七叶皂苷注射剂等,除非在危重证或者抢救时候,否则我都很少使用,就是因为这类药物ADR的发生率非常高。所以,关于使用注射剂的原则,一定要谨慎,如果能不用注射剂就尽量不用,应该做到: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此外,很多中药注射剂所导致的ADR是因为脱离了中医的辨证原则,实际上,中药注射剂是按照研发西药的思路而研发出来的,药物说明书上就明确写明了主治疾病,诚然,我们可以按照药物说明书来使用注射剂,但临床发现,严格遵照说明书使用注射剂并不总能取得疗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同样一种疾病亦存在多种证型,而说明书只能将功效定位到疾病层面,未能精详细化到“证”的层面,要想真正做到善用注射剂,还需要做到能从“证”的高度认识注射剂,做到辨证应用,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我一直在研究冠心病,大蒜素注射剂是我们治疗常用药,这是史载祥先生发现的药,它具有非常好的抗动脉硬化作用。二十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过用大蒜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当时,大多数实验设计都是模仿西医的实验设计,而我在采集资料时候,将全部信息采集下来,结果,如果按照西医的设计,那研究出来的结果跟硝酸甘油比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但是,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却发现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都很有意义。当时的动物实验做的是大蒜素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先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第2、3分支之间距根部1.5~2 cm处游离冠状动脉,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整个实验时间是2小时,记录实验数据并观察心率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心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发现,用大蒜素的一组,狗死了一半,用生理盐水对照的,没有一个死,但是用大蒜素的狗没有因室颤死掉的,心功能恢复都比用生理盐水的好。这个实验验证的治疗作用,让人很费解,当时不知该如何来分析它。当时的临床研究是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及诊断标准,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4例,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确定中医诊断,参照该标准,将痰浊偏寒、寒凝、气虚、阳虚者列为偏寒组,将痰浊偏热、瘀血化热、阴虚者列入偏热组,来比较大蒜素的疗效,通过观察发现大蒜素对于偏寒证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率为100%,而对于偏热证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率仅有45%,远远低于偏寒证的一组。临床研究的结果出来之后,我们返回再看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死的狗和不死的狗,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没有死的狗都是偏于阴证的狗,体格较弱、血压偏低、心率偏慢,死掉的狗都是属于偏于阳热的,体格强壮、血压偏高、心率偏快,这是非常明显的规律,而且跟我们临床的结果完全一致。

所以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大蒜素保持了大蒜的温性,适用于寒证的病人。实际临床中,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只要辨证属于寒证的,不管虚寒、实寒证,一用上它确实疗效好。那么对于热证的病人,我们选用的主要有三种,一个是葛根素,葛根属于一个凉性的药,它对于辨证属于热性的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挺好,对于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效果挺好,确实是体现出它的药性是凉的。如果热象更显著的我们选用脉络宁注射剂,这是四妙勇安汤做成的注射剂,对于脉络瘀热的这种病人,疗效非常好,那些用大蒜素效果不好的,换成这个,效果蛮好的,所以在用注射液的时候也要辨证。另外一个我们常用的就是丹参粉针或注射剂,药性偏凉,但总地来讲可以说是平性偏凉一些,所以它的适应症比较广。这是我们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验证的。

关秋红教授:

运用注射液应重视辨证,才能更好地发挥注射液的疗效。我们在用中药注射剂治疗肿瘤当中发现,同样是参芪扶正注射液,但是阳盛的病人用了就会鼻子出血,此时我们再合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就可以有效防止出血,这就是因为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效果。此外,痰热清注射液也是我们呼吸科经常使用的一种注射剂,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辨证,辨证内容包括:咳嗽、咯痰、咳声高亢、痰稠色黄质黏量多、舌红苔黄腻、大便干燥,至少不能便溏,我们才会使用这个药,用上去之后,需要每天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尤其是他这个大便、舌象、痰液,一旦黄厚腻舌苔退下去,大便变溏了,就需要停止用药。

黄茂老师:

运用中药注射剂辨证非常重要,辨证不准确,临床疗效是大相径庭的。曾收治一位病人,因骨折入院,住院期间又出现肺部感染转至我科,当时病情较为严重,查体等操作都难以进行,给他上了心电监护,结果,当晚一点左右,突然出现心率加快,心率达200多次,当时立刻进行查心电检查、抽血化验,病人无冠心病史,也无其他相关病史,当时的表现是心慌、气短、遍身微汗、手足发凉、无房颤,血压为70/30 mmH g,总入量只有500 mL,饮食均减少,当时诊断为低血容量休克,采用生脉注射液快速补液,推注40 mL之后血压到80/60 mmH g,然后继续快速补液,又给60 mL生脉注射液40 mL/h持续泵入,1小时后血压缓慢就升上去了,心率也逐渐降低。反思当时的辨证,病人表现为休克、入量不足、心悸气短、乏力自汗、手足发凉,认为是处于阴竭阳脱的阶段,生脉注射液的作用就是益气养阴、复脉固脱,恰好是对证的,所以用上去之后效果很明显。所以,在临床急救的时候,辨证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也曾收治一个支气管炎病人,当时就按照一般思路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滴注,病人本来没有发热,但是他点上注射液就出现寒战高热,排除其他原因后,考虑可能是注射液的问题,于是马上停止注射,寒战高热就逐渐缓解了。所以,出现这个不良反应就可能跟不辨证有关,使用中药注射剂还是应该强调辨证准确。

赵进喜教授:

辨证应用注射液很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以总提取物或有效部位为原料配制而成的中药注射液,已经不能代表原中药或复方的整体效能。以单体有效成分为原料配制而成的中药注射剂,其作用靶点就更为明确集中,同化学药注射剂类似。因此,参照说明书用药是很必要的。如三七,一般认为功效既能活血又能止血,血塞通是三七制剂,主要成分为三七总苷,主要是用于治疗血栓。再如丹参,传统认为丹参既能活血又能养血,而丹参提取出的的丹参酸、丹参酮、丹参素等物质跟“功同四物”的丹参不同。此外,有一些中药注射剂是从治则的高度来进行使用的,譬如有学者提出“扶正护脑法”,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该治法作为缺血性中风基础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中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重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保证用药安全,拓宽应用领域

梁腾霄副主任医师:

关于中药注射剂本身,还存在一些很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思考。首先,就是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评价问题,在急诊时用中药注射剂,我们发现疗效评判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确定何时应该停药,病情变化到何种地步就应该停药,现实情况常常是输到疗程了,比方说到14天了,停了吧,而不是考虑到何时应该停药,这就因为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停药指南。

其次是关于中药注射剂与口服中药的比较研究,临床上注射剂与口服中药成分重叠的现象经常出现,比方说已经使用了醒脑静注射液,又服用安宫牛黄丸,注射液中已经有了黄芪,口服中药中又有黄芪,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种关系?注射与口服的效用存在怎样的相关性?

第三是中药注射剂适应症扩大的问题,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的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虽然这本身是有风险的,但说明书的确已经被突破,有很多新的适应症应该被写进里面。此外,关于中药注射剂的注射,无论是皮下、肌肉、静脉、穴位,都涉及到过敏反应,的确有必要增加中药注射剂的皮试试验,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进行一些中西药物的比较研究,拓宽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面。

第四,目前的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信息不完善,尤其是在ADR、禁忌、注意事项等内容上存在严重不足,或缺如,或表述简略,不能满足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实际上,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并不是一个应当回避的问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我们中医界总是趋向于回避这些问题,喜欢宣称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事实上,越是回避越容易被别人当做口实抓着不放。反观西药的说明书,氟康唑胶囊不否认有肝毒性、降脂药不否认有肌溶症、胺碘酮也不否认有致肺纤维化的副作用,正因为如此,没有人会因为西药的毒副作用去纠缠闹事,这是我们应当学习之处。事实上,没有一种药物是无毒副作用的,中药注射剂也是一样,一个完整而客观的说明书是对医生的更好保护。

贾海忠教授:

中药由口服变为注射之后,作用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中药注射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再评价,使用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化、细致化。从中医角度来讲,任何一种药物,无论是单体,还是复方,都具有药性、归经和功效,对于中药注射剂也必须从这几方面来认识。譬如说归经,肾康注射剂里面虽然有大黄,但是用上之后不会见到像口服大黄一样泻肚子,这就表明大黄口服与注射的归经、疗效都是改变了的,所以说归经、药性、疗效这三者,都是与用药途径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的中药用注射的方式的时候,与口服时候的药性、药效发生了多大改变,这个是需要进行再评价的。不能说口服是什么药性,注射就一定是什么药性,大多数时候是一致的,但是一定还有一部分不会吻合,尤其是功效,有时候口服有的功效,注射的时候就不一定有了。此外,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也需要进行再评价,即便是按照西药的模式研发出来的注射剂,仍具有药性与归经,结合中医理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例如说,大蒜素适用于治疗冠心病,但也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合使用大蒜素,此时就需要有一个细化的工作,究竟何种患者适合于本药,何种不适合,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赵进喜教授:

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说明书内容往往过于简单,不能全面提供临床需要的用药信息,临床上常有超说明书用药的现象,但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比如用于补气的黄芪注射液治疗肾炎、肾病蛋白尿,常有较好疗效;丹参注射液更是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肾病、糖尿病等;治疗肾衰的肾康注射剂,也常被用于治疗肾炎,据报道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这些都只是超说明书用药的几个例子,事实上,超说明书用药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方式,满足了临床上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对于疾病治疗有积极意义。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想要研发出一种新的中药注射剂可以说难上加难,现有的中药注射剂已经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扩大适应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拓宽其临床适用范围,无疑是一种开发利用的捷径。

4 结语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2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1.1 过敏:

中药注射剂当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树枝、蛋白质、粘液、淀粉等会让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成分如果进入身体, 便容易使得人们的机体受到刺激从而产生抗体, 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如果再一次接触到抗原, 便十分容易出现过敏的情况。

1.2 微粒递加:

目前, 我国医学界十分重视不溶性微粒, 并且各个国家均对其作出限量。通过相关研究表示, 对于常用的中药注射剂进行调查, 超剂量使用的情况高达90%以上。如果在中药注射的时候微颗粒超量, 十分容易导致微颗粒变大或者增加, 同时由于微颗粒无法在人体体内正常代谢, 从而使得人体造成局部供血不足、缺氧、血管堵塞等情况。

1.3 PH值变化:

由于中药注射液成分较为复杂多样, 因此其成分当中某些没有被除尽的杂质和输液进行配合使用后, 会使得PH值出现变化, 可能会有水解反应或者氧化等情况。如将以下数种药物:岩舒、复方丹参、路路通、黄芪、脉络灵分别荣誉0.9氯化钠里面, 数量超过10μg, 那么PH值会有所改变, 原因在于微颗粒数量增加。

1.4 药物浓度过高:

通常情况下中药注射剂的浓度高, 则颜色深, 而杂质含量以及其有效成分也越高。如浓度具有差异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在5%的葡萄糖溶液当中, 浓度会受到微粒数的影响, 对于超过的药浓度更加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中药注射液的说明书上均有提示, 在对于此种药物进行使用的时候务必需要加一定液体量进行稀释才能使用, 因此要根据说明书来执行, 随意采取浓度较高的溶媒或不加溶媒等, 均会出现不能挽回的后果。

2 合理用药

2.1 不随意更改给药途径:

不同输注方式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剂量有不同要求, 所以应避免随意更改给药途径。通常, 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上对于药物稀释以及给药途径都会进行详细讲解。因此, 医生应当禁止让其自作主张将其他针剂加入输液。

2.2 避免合并用药:

由于不同药物配合使用, 药物间会受到互相的作用而变化。如会产生沉淀、维生素C具有酸性等情况。根据相关研究表示, 5例患者采用参麦注射液代血浆者, 有2例出现休克;此外另报告表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其他药物可致患者溶血死亡。由此应当禁止联合用药, 以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3 询问过敏史, 加强观察:

医护人员在给药前应询问患者曾经是否出现过敏迹象, 即便患者回答无过敏史, 同样需要进行皮试, 并在给药期间多次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即刻停止给药, 并给予急救。根据相关研究表示, 从2010~2013年某文献搜集并公开表明药源性过敏性休克812例, 用中药后半小时内休克702例。因此, 医护人员应当及时注意患者用药情况, 特别是前半个小时内。

2.4 掌握疗程、注意用药间隔:

由于患者各方面均具有差异, 因此给药时坚持中病即止的原则, 避免长期用药。另外需要注意在输液过程中, 输完一组再输下一组之前, 需要先给予一些生理盐水等, 将输液管当中残存的药物冲洗, 有效避免不同药物之间发生的直接反应。通常情况下对于中药进行注射后, 不能够立即给予西药, 应当注意用药的间隔, 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药注射剂当中的不良反应轻则致人体出现肠胃不良反应或全身性不良反应, 重则夺去人们生命, 因此合理的药用十分重要, 是确保患者能够有效回归健康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廷谦.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0 (2) :111-115.

中药泡制对临床用药的影响 篇3

【关键词】中药炮制;临床用药;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

中药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古称“炮炙”,又称“修事”或“修治”等。它是根据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需要,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对临床治疗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明代著名医家陈嘉谟在其《本草蒙筌》中精辟地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由此可见, 适当而科学地掌握中药炮制方法,对保证充分发挥临床疗效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医中药基本理论出发,对此问题试加探讨。

1降低毒性

在通常情况下,某些剧毒药物往往要使用于临床,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内经》中曾明确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勿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说,如大量利用药物的毒性治病,最多只能利用其40%的毒性,常量只能用其30%,小量用其20%,最低量则只能用其10%。超过这一限度,就会损害其正常疗效。此外,有些药物,疗效高,但毒性也重,甚至其“有效成分”恰恰是其“有毒成分”,并且在它们之间,“中毒量”与“有效量”非常接近。为了既使药物发挥疗效而又保证安全,也就必须针对药物的具体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把药物自身所包含的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作用统一到疗效方面来。如川乌含毒性较重,经水浸泡和煮沸,直至口尝无麻辣味时,其毒性大为减低;巴豆生品有大毒,泻下猛烈,去油制霜后以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

2 改变药性

中药的“性”与“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指“四气”——寒、热、温、凉;味,指“五味”——辛、甘、酸、苦、咸。这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也就是各种药物作用的基础。它是按照中医的理论体系,凭药物的实际疗效反复验证后归纳出来的。《内经》指出:“气味合而服之。”相当部分的药物其味并不明显,需要通过其作用进行归纳。性味的错综复杂,说明了药物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五味子、生姜、黄芪、蛤蚧同为温性药物,但它们分别具有酸温、辛温、甘温、咸温的不同,其药理作用也彼此迥异。为了适应各种病情的需要,通过炮制,可使药物的性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变,其应用范围也就得以扩大,借以密切结合临床的要求进行疗治。如制天南星苦辛温,功能燥湿化痰,半身不遂等病。经牛胆汁制后为胆南星,性味转为苦凉,可涤热痰,平熄肝风,尤适用于痰热等症。又如生甘草性味甘微苦、平,生用主泻,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经蜜炙后主补,性味改變为甘温,具有甘温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营卫的作用。

与此同时,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合理控制和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某种趋向。李东垣说:“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李时珍也曾指出:“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由此,辛甘类药物性多辛热,作用升浮,苦酸咸类药物性多寒凉,作用沉降。因此,针对药物的生升熟降的现象,经过炮制可以使其性味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改变药理作用的趋向,以适应治疗的需要。

3 增强疗效

各种药物在其独自为用的临床治疗中,其疗效往往有一定的限度。但是,一旦与某些“辅料”配合运用,使之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就往往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在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过“药有……宜酒渍者”的论述。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更是率先地提出“酒洗大黄”、“酒渍乌梅”等说法,而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制论》则进而把以往使用的辅料炮制药物做了系统的总结,如指出“炙”就有“蜜炙”、“稣蜜炙”等,“浸”有“盐水浸”、“药汁浸”等。自此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万次临床实验的研究总结,使辅料炮制药物有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由于药物炮制过程中,加入的辅料品种很多,其性能和作用颇不一致,因而所炮制药物的治疗作用也就各不相同。如有的药物加入某种辅料能起到互相制约或互相促进的作用; 而有的则在于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有的能降低药物的毒性或缓和烈性;而有的则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以增强药效等。如延胡索经过醋制,可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由于蜂蜜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作用。又如杜仲经盐炙后引药下行,能增强其补肝肾的作用。

4 引药归经

中医对于疾病的部位,通常是以经络、腑脏来进行归纳。归经则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仅有较小的作用或不发生作用。

人的脏腑指心、肺、脾、肝、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药治病,其药理性能都是通过机体的脏腑经络来注重达到机体的某一部位而发挥作用的。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直接通达一定的脏腑所在,它们可以反映所属经络脏腑的某种病症,而更重要的是,在临床治疗方面,可以使药物依靠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运输,使药物的药理性能直接而顺利地达到病症的所在部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药归经”的意义所在。而要达到这一点,往往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及其升降沉浮的趋向。如黄柏性寒且沉,生用苦燥,以清下焦湿热为主,多用于治疗湿热下注的小便淋浊等症,如经过黄酒炮制,则可以清上焦湿热,并能入血分、治血分的病症。知母生用苦寒滑利,泻火较强,能清肺、凉胃、泻肾火及润肠通便,经盐炙后,可引药力下行,专于入肾,能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功效。又如青皮、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治疗肝经疾病;桔核经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

5 其他

除以上通过各种炮制方法对保持或增强药物疗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外,还可以针对药物的具体情况采取其他相应的做法使药物能保证一定的疗效。例如矿石、贝、甲、化石及动物的角质类以及某些坚硬植物的根及根茎、果实种子类药材,须针对其不同质地分别进行火煅、醋淬、切片或研成细粉等,以克服整品取用不便于调剂或制剂的困难,从而使其有效成分易于充分溶出,并使机体易于吸收。

此外,由于某些药材在采收、运输、保管的过程中,往往混有沙土或发生虫蛀及霉变等现象,或杂有非药用部位等,在炮制前,须经过严格的分离或洗刷,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以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准确, 做到清洁卫生,“质纯而效宏”。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篇4

[关键词]药学专业; 药械课程

制药设备是制药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制约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一个制药技术人员来说,必须熟悉基本药械知识。

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走向制药行业从事药品生产,工作中机械操作与维修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这是较普遍的现状,结合本人这些年从事制药工作的经历及感受,深感具备基本制药机械知识对一个从药人员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建议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开设基础机械理论课程。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一点这方面的信息反馈及个人见解,以供普通高等医药教育部门参考。

1我国制药行业药械现状

我国制药行业主要分布在药厂,其次部分医院制剂室也从事小批量制剂生产。

各类药厂包括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外资、集体及私有企业,各级医院根据自身条件也有不同规模的制剂室,这些药品生产企业及医院制剂室的制药设备分布在灭菌、空气洁净、粉碎、混合、煎煮、提取、蒸馏、回收、干燥、制粒、压片、摊涂、灌封等方面,各家药品生产单位上述设备条件参差不齐,既有九十年代的先进设备,也有基本处于作坊状态的半手工设备,基本上是处于进口、国产、改装及自制机械并存的局面,这是由各单位的资金,生产规模及厂房等诸多因素限定的。

无论如何作为制药部门一项生产资料的制药机械,是衡量一个制药部门制药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

新时期药品和制剂生产部门都在按GMP标准推行药品生产,并与国标接轨,从而在制药机械方面更加完善,努力推行制药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面对新形势,药学学生必须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

2药学专业开设药械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院校中虽然有专门的医疗器械学府,但这类院校的学生毕竟有限,满足不了市场。

中西药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将走向制药行业,现实点来说,限于众多基层单位的资金,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条件,他们不可能在专业性较强的新产品开发上从事工作,由于基层单位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把生产放在首位,大多数毕业生在车间或制剂室从事基层生产。

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在校时某些开设的课程与实际生产相矛盾的情况,有些课程运用较少,甚至运用不上,而另外方面的知识象基础药械知识又知之较少。

药学人员在药品生产中从事工作范畴包括制剂工艺流程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制剂生产、设备养护与革新等。

大部分单位在机械修理与护养方面虽然有专门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但直接从事机械操作的制剂人员对机械有一个更强的感性认识,他们往往能触类旁通,有时能设计或革新出更加符合制剂工艺流程的新产品。

掌握基本药械理论对一个从事药品生产的药学人员来说显得尤其必要。

3药学专业开设药械课程的现实意义

让药学大学生学习一些基本药械知识,并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这样他们在以后走向生产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岗位中的机械操作与检修工作,并能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机械故障,或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环境及实际生产状况,同机械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或单独设计、革新、自制出更切合制剂工艺或本单位生产现状的新机械及小产品,做一个全面性实用技术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新购设备由于某些部件设计不合理,或者不太适合本单位的`生产现状,往往需要作一些适当改进,有些小型药厂和医院制剂室的制剂产量不大,而市场上又无适应生产量的机械产品,或基于资金紧张无力购买同类制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自制或改进的简易制药设备有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一方面节省了资金,同时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方面的信息在有关药学专业杂志上辟有专门栏目进行报道,需要很好地整理收集,它们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用人方面,基层单位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用性,其中就包括机械操作与维修技能,并把它作为一个药学人员基本素质的衡量标准。

由于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基层单位强调人才的实用性与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药学大学生学习基本的药械理论,掌握实用的机械操作与维修技能,无论从工作需要或者经济效益方面都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4药械课程的内容及时间按排

药学专业开设基本药械课程是让学生具备一些机械方面的基本知识,象能熟练地看懂、绘制并简单设计机械制图,了解与制药联系较紧的机械原理,虽然在现在有的《中药药剂学》书本中串插有相应的制药机械内容,但其讲述过于浅显,不能应付实际生产。

在实验技能方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维修技能,象焊、车、钳、切、割、砂、磨等。

针对这些,理论课程上可并设与制药联系较紧密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工艺、机械原理、机械维修及制药机械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时上这些课程总时数可按排200学时左右,其中课堂教学为150学时左右,实验教学为50学时左右,具体各门课程的学时在总学时基础上根据各自内容进行协调。

这些课目的开设如果冲击了总个教学课时的安排,可考虑将四年制药学本科改为五年制;或者重新调整教学大纲,根据情况压缩、删减某些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多的课目;或者将上述药械课目内容压缩成一本书,课时上再适当调整。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5

1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监测与不良反应应急系统”简介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监测与不良反应应急系统” (简称为“中药注射剂监测系统”, 版本号V1.0) 是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 为减少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 (ADR) 发生, 迅速有效启动ADR发生后的应急预案, 以对中药有效成分与合理配伍的研究为基础, 以合理用药为监测重点, 经过实验研究[1,2,3,4,5]及临床试验研制而成。它提供了临床常见中药注射液的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联合用药 (含配伍适宜、配合禁忌) 以及ADR发生后的应急预案。

该系统操作简单明了, 中药注射液的详细信息已嵌入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PASS) 中。临床医生在开具含中药注射剂处方时实时弹出对话框提醒, 点击对话框相应目录则可见详细信息, 医生可根据信息提示及时修改处方, 有效避免了不合理的合并用药或错误的辨证施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确保中药注射剂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技术与信息的决策支持。

2 临床应用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入选标准

(1) 2008-01~2011-12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中发生的ADR事件; (2) ADR可疑药物均为静脉途径给药; (3) 均以我国现行的,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判定评价标准》[监测与评价综 (2010) 26号]的关联性评价方法, 由临床药师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可能[6]。

2.1.2 资料

2008~2009应用“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监测与不良反应应急系统”前2年, 我院针剂药物共441种, 其中中药注射剂7种 (苦黄注射液、复方茵陈注射液、丹参酮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康艾注射液) , 共使用1125753支, 占所有注射剂数量21.64%:西药434种。2010~2011年度 (应用该系统之后2年) , 我院针剂药物共447种, 中药注射剂种类不变, 共使用1275534支, 占所有注射剂的21.65%。应用该监测系统前后中药注射剂的种类无变化, 且在所有静脉注射剂的应用比例、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0.05) , 表明该系统应用前后的背景数据整齐可比。

其中2008-2009年未使用“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监测与不良反应应急系统”, 2010-2011年我院开始应用该系统, 即在开具中药注射剂处方时自动弹出对话框提示医师药物适应症、配伍、联合用药禁忌等。

2.2 方法

对中药、西药注射剂单独应用及中西药联合应用过程中出现的ADR按构成比、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 进行数据录入、管理, 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选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应用中药注射剂监测系统前后中药注射剂及中西药注射剂联用ADR发生情况 见表1。

与应用前比较*P<0.05

3.2 应用中药注射剂监测系统前后中药注射剂及中西药注射剂联用ADR的程度变化 应用系统后 (2010~2011年) 中药及中西药注射剂联合应用所致的最严重ADR反应 (即全身性损害) 明显少于应用系统前 (2008~2009年) (P<0.05) 。而其他系统损害的前后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故我们认为该监测系统可大大降低最严重的ADR全身反应, 降低中药注射剂ADR致死率, 缩短因ADR导致的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

4 讨论

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究其原因, 除了患者过敏体质及药物成分、辅料、提取工艺等有关之外, 主要与用法不当、未经辨证或辨证不严格、合并用药、配伍不当随意加大剂量、加快输液速度等原因有关[7,8,9]。面对中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除了严格准入制度、质量控制等, 还应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制定中药合理应用策略, 构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机制, 防患于未然。

中药注射剂监测系统正是针对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它不仅提供了临床常见中药注射液的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 还包括ADR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它可以在临床医生开出含中药注射剂处方时提醒, 有效避免不合理的合并用药或错误的辨证施用, 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应用该系统后, 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比例均明显降低, 严重的可致死的全身不良反应也大大减少。故“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监测与不良反应应急系统”对于监测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 并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明显帮助,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卞光祥, 田皓瑶, 高琳, 等.提高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报告质量.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 (2) :176.

[2]张倩, 金城, 肖小河, 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质量波动早期预警方法的商建.中草药, 2009, 40 (3) :337.

[3]刘丽萍.注射用药临床应用与配伍.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21.

[4]最新440种中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检索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1.

[5]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监测与不良反应应急系统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281982号) .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原则 (试行) .2010:1.

[7]吴嘉瑞, 张冰.中药注射剂药物警戒探析 (三) .中国执业药师, 2011, 8 (5) :47.

[8]张冰, 吴嘉瑞.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思考.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6, 4 (6) :14.

中药用药禁忌研究 篇6

1 中药与中药配伍禁忌

即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产生毒副作用, 或使疗效降低或消除。金元时期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 沿用至今。《本经》提出的“七情”为中药配伍理论的总纲, 其中相恶亦常作为禁忌[1]。

1.1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1.2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1.3 相恶

相恶为中药七情之一, 即两种药物合用, 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药效。如, 人参恶莱菔子, 人参恶皂角, 生姜恶黄芩等。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 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 引古方为据, 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 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据统计《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成方制剂1 062个品种, 其中含反药配伍的成方制剂11个, 包括含十八反药对的品种5个, 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7个, 既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1个[2]。

相恶作为一种罕见的配伍关系, 和十八反十九畏一样有其特殊性, 它不同于一般的药性中和, 功效拮抗。现代研究认为, 相恶是一种相对的配伍禁忌, 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临证用药时只要避开相恶产生的特定条件, 就可以适当选用[3]。如陈士铎在《辨证奇闻》中亦记载了许多人参与莱菔子配伍的方剂, 如奠土汤、加味四君子汤、温土汤、生胃进食汤、瓜蒂散、逐秽消胀汤、快膈汤、救儿回生汤等。由此可知, 陈氏善于将人参莱菔子合用治疗虚实错杂证[4]。

虽然现在临床实践的破禁运用不少见, 但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以及相恶的研究, 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 并研究其机理, 因此, 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 对于其中一些药物, 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 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5]。

2 中药与西药配伍禁忌

治疗疾病时, 中西药合用常常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增强疗效。如甘草与氢化可的松, 黄柏与痢特灵合用, 有协同作用。但在实际用药中, 没有合理配伍, 则会导致药效的降低或过强, 乃至产生毒副作用。例如, 降压药与含麻黄药物同服, 会抵消降血压的疗效;西药的退烧药与中药的疏风解表药同服可能令患者出汗过多而虚脱;强心苷有较强的生理效应, 服用过量会引起中毒, 故蟾酥、罗布麻、夹竹桃等含强心苷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K等强心苷类同用, 应注意减量。具有增强强心作用的麻黄、鹿茸等也不宜与强心苷同用。若无中西药禁忌, 服药也应至少错开0.5 h。“中西药配伍禁忌表”较为完善地总结了中西药配伍禁忌内容, 不再重述

3 饮食禁忌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所食之味, 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益体, 害则成疾, 以此致危, 例皆难疗”, 可见服药期间注意饮食禁忌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中述道:“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肾病禁甘, 肺病禁苦”。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总结了一些经验规律, 见表1~3。

一般患者忌生冷、粘腻、腥臭、有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服中药时不宜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

4 妊娠用药禁忌

古代医药家很早就对妊娠禁忌药有所认识, 早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即载有6种堕胎作用的中药, 隋代《产经》记载82种。妊娠期间服用某些药物, 可能引起胎动不安, 甚至流产。根据影响程度, 分为禁用药和慎用药, 见表4, 此类中药应尽量避免使用, 以免发生事故。

此外, 妊娠期间忌多食酸性食物药物, 忌多用滥用补药, 忌服温燥性调味品、烈性酒、黑木耳以及兔脑。

5 展望

药学工作人员在调配处方发药时要做好中药服药禁忌的解释工作。中药服药禁忌内容繁多, 涉及范围广, 进行窗口发药工作时, 对每例患者做到全面的药物饮食禁忌说明, 具有较大的难度。希望在未来医院投药窗口能够建立起用药禁忌数据库和处方审核软件系统, 对每例患者处方内容进行一对一的审核, 并自动准确地总结适用于该患者药物饮食禁忌, 随之提高和完善药师临床用药指导工作。

中药用药饮食禁忌的总结对保证药物疗效, 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为药师, 掌握中药用药饮食禁忌对更好地履行药师职责, 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266-266.

[2]刘佳, 钟赣生, 王茜, 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成方制剂收录情况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4) :213-213.

[3]吴嘉瑞, 张冰, 常章富.相恶研究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 2005, 7 (5) :23-25.

[4]吴嘉瑞, 常章富.辨证应用相恶配伍[J].中国执业药师, 2005 (1) :27-28.

上一篇:新一代美国名商调查下一篇:产业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