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学校论文十篇

2024-09-10

农村基层学校论文 篇1

关键词:农村,基层,建设,管理

我国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农村的发展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当前新农村建设正逐步推进, 但在新农村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其中农村基层管理起着关键作用。

一、目前农村基层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形成了“乡镇村治“格局, 即乡镇对乡镇事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不直接管理农村基层的社会事务;各村建立村民自治管理委员会, 对本村事务行使管理权。村委会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 代表村民的意愿和利益, 实施民主管理。但在农村基层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民主选举制度流于形式

民主选举的过程是先提名候选人, 然后由选民投票, 再根据选票结果确定当选人。在实际村干部选举时, 存在民主性不足的问题。首先, 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不回村参加选举, 选举范围有限。其次, 有一部分村民对民主选举持观望甚至消极态度, 积极性不高。这样容易导致村里极少数“积极分子”钻空子, 他们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拉选票, 一些乡镇干部干预甚至操纵村官选举工作, 让一些有经济问题、甚至受到过党纪处分的人当选村干部, 而真正品质好、有能力的人可能不被选拔出来, 很难发挥他们的才能带领村民致富。这就使表面看似很民主的选举变了质, 长此以往, 农村的社会经济很难得到快速发展。

在村务管理方面, 农村已经基本建立了民主决策和监督管理制度, 如民主选举制度和村务公开与监督制度等, 有的村还订立《村民自治章程》与《村规民约》, 村民自治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有些制度并未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 而是由上级政府制定后发放给各村的;还有一些制度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执行, 未能在村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农村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乡村环境改观缓慢, 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显现:一是工业产品在农民生活中不断增多, 而工业产品用后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不能及时回收, 又得不到有效处理, 造成环境污染。一些小冶炼、造纸、皮革等高污染企业严重污染农村环境。二是农民环境意识薄弱, 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 使土壤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卫生意识不强, 村里无公厕, 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家畜家禽粪便和脏水坑和简陋的“旱厕”。虽然离大城市较近的小城镇农民人居环境有了大的改变, 但大部分地区仍未得到改观。

3. 陋风陋习阻碍乡风文明建设

在农村地区, 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旧根深蒂固。诸如门户之争、邻里纠纷、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陋风陋习仍频繁出现。特别是由于地方经济落后, 留守人员农闲时无事可做, 很多地方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 文明乡风难以形成氛围。因打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赌博带来的好吃懒做行为也影响经济发展, 不良习气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

4. 乡村干部文化水平程度普遍偏低, 严重影响领导效力

领导班子是群众的导航灯, 所以提高村级干部的自身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广大农村地区, “民怕官”的思想根深蒂固。村民对干部敬而远之, 干部和农民缺乏有效沟通, 很多国家政策成了走形式。据调查, 大多数农村干部是本村村民, 自身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部分干部甚至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一部分人思想意识陈旧腐朽, 眼光狭隘, 低文化水平对于上级政策文件的解读能力差等, 都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绊脚石。再加上几千年的旧乡风习气导致墨守成规, 使得农村经济难以发展, 农村面貌难以改善。

二、加强农村基层管理, 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1. 提高村级干部素质, 优化村级组织结构

随着形势的发展, 低素质人员不能带领村民更好地发展致富, 应配备综合素质高的人当村官。国家在选用公派人员, 如大学生当村官, 动员技术人员下乡对农业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村级干部的培养工作, 加强其文化素质培训工作。村级干部要认清职责, 带领农民群众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落实国家政策, 培育优势产业,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积极开展当地经济建设。村干部还要与农民进行有效的沟通, 了解农民疾苦, 使工作深入人心, 农村面貌就会有很大的转变。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硬件”, 只有建设好了硬件设施, 农村才有发展的可能。要合理规划农村生态环境,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 加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基本生活水平和质量。对国家政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各级管理部门要遵守相关政策保证有效利用。污水、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有效途径。各村应做好环境规划, 广泛动员村民参与环境改造和建设, 积极参加修建道路、整治排水沟渠、改建化粪池、修建垃圾池以及相关维护管理工作, 进行住宅前后排水边沟整治与垃圾清理, 使污水汇集到沟渠、垃圾集中处理, 全面提升村居环境质量。现在河南省濮阳市西辛庄率先进行的村级试点改革尝试, 对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化推进是一个启发。

3. 加强农村教育管理, 提高人口素质

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中枢。农民素质文明是影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因素。农村人口多, 虽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但仍然有部分家庭经济压力较大, 加之农民收入微薄, 难以供养子女上学。因此, 要加大教育投资, 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教育管理。还可以开办业余培训活动, 聘请知识、技能、经验丰富的专家为村民讲授国家政策、农业技术、致富经验等, 使农民群众在闲暇之际也能学到可靠实用的知识, 从而有力地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同时也为乡风文明建设铺设道路。

4. 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形成文明新风尚

乡村文明建设是农村建设的核心。农村整体发展较慢, 传统文化影响较久。宗族观念、门户观念、守旧思想仍然存在, 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压力。为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村级干部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和精神文明活动, 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适时开展现代文明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 结合时代特点,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 鼓励新事新办, 与时俱进, 移风易俗, 推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力促进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三、新农村社区化建设对于基层管理的挑战与思考

2006年10月,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化可以使农村居民享受完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和优美的环境卫生等, 满足农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但农村社区化势必要打破原有的村庄规模, 整合村庄、筹建新社区, 是实现农村管理社区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开展, 基层管理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

1. 建立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管理机构

农村社区组织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愿望与要求。在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中, 要平衡各村原有管理层关系, 在社区居民利益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社区管理机构, 建立和完善社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社区基层领导班子要在党组织带动下, 强化服务意识, 拓展工作领域。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发展方针和政策, 组织引导群众调整生产结构, 改善基础设施, 弘扬文明新风, 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另一方面, 要围绕新农村建设, 协调各村社会资源, 统一规范管理, 建造和谐大社区。

农村社区化管理除了要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外, 还要实现农民对农村管理的有组织参与, 广泛听取农民的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 积极吸引民众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推行社区管理模式后, 可以采取向社区公开招聘的形式, 引进知识化、年轻化、学习型的管理人才参与社区管理, 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更好地为社区化发展服务。

2. 规划整合村庄关系

在社区规划之时就要统筹兼顾各村的利益, 如何合理规划分布与建设, 各村的已有利益如何分配, 未来统筹关系如何处理, 以及来自各村的农民如何实现社区化融合, 实现文化对接等也是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基层管理层做好细致工作,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地实行村庄整合和社区筹建。在公共服务方面更要建立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体制和机制, 还要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村民转变小家小村的传统观念, 更好地整合各项资源, 使农村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社区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广大干部要深入群众, 了解群众的各方面需求, 培养农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抓好一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引导农民学习现代文明, 更快地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3. 建立以农为本的社区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化管理不同于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的组合要素比城市社区更丰富, 更有自身特色。在管理方面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 但又不能照搬照用。在农村社区化管理中, 要以农为根本, 充分考虑农村农民农业特点, 以新农村社区为平台, 新农民为主体, 发展新农业。农村管理社区化规模扩大后要按照小政府、大社区的管理模式, 把更多原来靠行政手段推动的事务性工作转变为社会化服务工作, 带动群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 实现社区居民真正的自治。河南省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解释由他牵头打造的中国第一个“村级市”是:“一没公务员, 二不设行政机关, 三我还是一个支部书记, 我们建市的目的就是想让老百姓过得更好一些。”这充分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社区管理理念。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经济快速上升阶段, 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 他们不仅要求生活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 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这需要村级领导班子积极努力地工作,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整合农村资源, 突破传统管理体制,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 实现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管理社区化刍议[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2]甘灿业, 高璐琳.乡政村治构建下农村管理层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3]侯菊英.加快河南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农村基层学校论文 篇2

一、坚持强基固本, 建立借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我省坚持聚合各方力量,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努力强基固本。一是借领导重视发力, 完善村医保障机制。2013年3月, 省委书记李鸿忠作出“要更加关注乡村医生生活”的重要指示, 省政府迅速组织调研, 召开专题会议, 下发督办通知, 并出台了村卫生室基本运行费的补助政策, 对全省村卫生室的基本运行费用按每年每室36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到位, 使乡村医生收入明显提高, 2014年我省乡村医生平均收入为2.7万元。同时, 积极推动各地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和后备人才培养制度, 荆门市划拨专项经费对退休乡村医生按工作年限进行生活补助, 宜昌市政府开展了免费定向培养全日制大专学历乡村医生工程。

二是借创建活动聚力, 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管理机制。近几年, 我省开展了“四化” (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 乡镇卫生院和“五化” (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 村卫生室创建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既激发了各级政府的动力, 整合了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财力, 挖掘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潜力, 形成了发展的合力, 又提升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借建设项目助力, 做实政府对基层卫生投入机制。2009年以来, 我省充分发挥国家农村卫生建设项目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建设的投入。全省累计投入近13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改造和周转房建设;近3年, 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亿多元, 用于全省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2013—2014年, 我省投入10亿多元, 新建和改扩建村卫生室7000多个。

二、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活力提升的运行机制

我省以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为抓手, 不断创新举措, 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 激发并调动基层活力。一是改革分配制度促队伍活力增强。2009年, 我省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初步构建了基层运行新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省及时调整了绩效工资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 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2014年, 又专门出台了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破解基层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的难题。

二是创新评价方式促服务质量提高。我省以“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为抓手, 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核心评价指标, 引导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三是实施村医签约促服务模式转变。2013年, 我省正式启动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截至2014年底, 全省已有3.3万名乡村医生与近2300万名农村居民建立了签约服务关系。

四是探索“医养融合”促服务范围拓展。2014年, 我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融合”工作试点, 目前, 已有18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试点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全覆盖, 促基层抗风险能力增强。2014年, 由省、县给予部分财政补助, 为全省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医疗责任保险, 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风险能力。

六是推广“医卫结合”机制, 促公卫服务质量提升。建立“医卫结合”新机制, 改变以往由公共卫生人员单独提供服务的模式, 引导临床医务人员参与居民健康管理, 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

三、坚持便民惠民, 建立安全平稳的保障机制

我省以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为基础, 着力打造农村基层卫生惠民工程。一是加强管理保安全。实行基金财政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和直接支付的办法, 形成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财政部门、代理商业银行、定点医疗机构四方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保证了基金安全。

二是改革运行促便民。探索将新农合门诊、异地就医、大病保险补偿款项直接拨付至居民健康卡的运行模式, 推行新农合基本保障和大病保险一站式直补, 推行支付方式改革, 方便群众看病报销。

三是完善政策促惠民。启动实施门诊重症, 明确了门诊重症补助比例不低于60%, 全面启动实施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 让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惠。

农村基层学校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学校;有效组织;教研活动;教师业务水平;主题活动;活动形式

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基层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就是简单的听评课,或者说是议议进度,讨论一下学生现状。这样的教研活动有形式无实效,有时间无内容,有计划无落实,只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归纳不出真正的教研成果,无法满足教学和教改工作日益增长的需要,也没有达到教师成长的效果。久而久之,教研活动反而成了教师的负担,既浪费时间,又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

邯郸市教育局副局长曹建召曾在2014年第9期《邯郸教研》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专门谈到关于“一课一研”的三种形式:1.互不分享型,即A+B+C=A+B+C;2.主备主导型,即A+B+C=A;3.分工协作型,即A+B+C=D,理想的教研形态应该是第三种形态。大家坐到一起,畅所欲言,坦诚布公,形成一个核心共识,以便日后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这就给基层学校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

针对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学校教研活动的现状,结合本人几年来课堂听课、组织教研活动的实践,下面就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出几点看法。

一、从名师、名课研习入手,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有的教师认为,身边教师的水平相当,又过于熟悉,单就听评课而言,也是碍于面子,优点说得多,缺点提得少,搞教研活动也碰撞不出什么思想的火花。针对这种情况,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需要专家的引领和示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找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或者身边名师的课作为教研活动的切入点,去研究,去剖析,形成共识后,再形成共案、个案,进一步拿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然后再交流、反思、对比,做到课前研、课后再研,反复打磨,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二、围绕一个主题,结合课例开展教研才能既有内容,又有深度

组织课例研讨,搞好教学诊断是一种以课堂教学实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形式,它具有贴近教师、即时方便、交互性强、实效显著等基本特点。单方面的围绕一节课去开展教研活动,评来评去,有过多的重复点,形式显得单一,得不到深化。单方面围绕一个主题不结合课例去研讨,内容空泛而缺乏可操作性。孔子有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套用过来就是:“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所以,最好还是结合课例,围绕一个主题去开展教研活动。例如,在南城中学开展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数学教研组结合陶秀芳老师做《复习解分式方程》公开课,围绕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展开了深入而有效的研讨,老师们敞开心扉,结合自身实际,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了共识,活动成效十分显著。

三、研讨过程要有交流,思想要有碰撞,时间把控要适度

教研活动切忌程序化,在研讨过程中要有互动交流,深入交换思想。发言得体,既不要阿谀奉承,也不要搞个人攻击。尤其是主持人在研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引导、把控、调节的重要作用;要适时点拨,既不能冷场,也不能让老师漫无边际地谈;最后还要作好总结,及时整理归档,形成有效的教研成果。

四、以“联片教研”为载体,多形式地开展教研活动

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由于教师人数少,不具备开展教研活动的条件。我们可以学区、区片为单位,以教研室搭建的联片教研平台为载体,把握每次研讨机会,尽快使教师成长起来。

磁县地域特点是山、丘、平各占三分之一。分布面广且规模较小的教学点较多,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情况、家长意识等外部环境有很大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优质师资向城区流动,大部分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教学能手”集中于城区或乡镇中心校,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使本来骨干与机制较缺乏的乡镇、农村学校的教研,在动力、资源、质量等方面更显得薄弱,致使部分学校很难真正开展教研活动。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呢?2013年,县教育局教研室在全县范围内尝试开展以“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形式来推动联片教研”的活动,并在邯郸市课题规划办立项、结题。自课题立项,实践以来,联片教研活动深入开展,让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得到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的广大教师充分认可。进一步加强了校际间的教研合作与交流,整合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实现校际间教学活动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基层学校论文 篇4

一、基本情况

习水县回龙镇小学设党总支1个,总支委员5人。下设4个党支部,支部委员12人,党员人数28人,其中在职党员27人。近年来,回龙镇小学党总支及下设的4个支部,严格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开展各项党内活动,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党建工作有声有色。

回龙镇中心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设顾问5人,主任1人(校长),常务副主任2人(党总支部书记、退休教师),副主任3人,委员7人(五老人员2名),下设村级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8个,成员24人(五老人员8名),关工委工作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

二、做法与成效

1、实施“三个同步”策略

学校党总支始终把关工委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与党建工作“三同步”(即同步安排部署、同步检查考核、同步表彰奖励)、“五纳入”(纳入学校年度党建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党建活动内容、纳入学校党建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学校党建工作奖惩、纳入学校党建经费预算)。学校党组织强化关工委班子建设,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担任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党总支委员担任学校关工委副主任或委员,为学校关工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抓党建带关工委工作,彰显了学校党组织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实现了关工委工作“三个一流”(创建一流组织,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目标。

2、形成“四方联动”长效机制

学校关工委工作的主体是“五老”人员,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任务是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党总支切实加强关工委工作的领导,积极协调学校、行政、校务会、少先队、共青团、工会、教代会、学生家长委员会,以及通过回龙镇党委,整合公检法司、工商、食品卫生等部门工作职能,形成了关心下一代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五老”人员优势和社区社会资源优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真正形成了党建带动、党政推动、关工委主动、部门联动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新格局。

3、基层组织建设做到“七个有”。

活动阵地建设是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党总支协调相关部门做到“七个有”(有房办公、有人办事、有活动阵地、有工作经费、有工作计划、有奖惩机制、有档案资料)。为切实解决多年来关工委无人办公的老大难问题,明确一名学校行政人员专门办公,享受学校中层干部待遇,并作为学校后备干部进行培养;进一步整合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和美丽乡村幸福校园优质活动阵地资源,加强阵地建设,关工委工作经费纳入年初学校党建公用经费预算的40%,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评估,年终有总结,并纳入学校党建和班级德育工作的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与文明班级和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挂钩,实施年度评选表彰。

4、创新“九个活动载体”。

由党总支牵头,关工委主动,大力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1)“五心”育“五人”

学校关工委始终以“五心教育”为抓手,深入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孝心献给父母,做一名“百善孝为先”的传承人;爱心献给社会,做一名“手留余香”的奉献人;把诚心献给他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回龙人;信心留给自己,做一名信心十足的小公民”等系列主题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孝星”评选,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999”文明礼仪好习惯

学校为了巩固省级卫生乡镇和市级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以争创省级绿色学校和县级示范学校为契机,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999”好习惯(9个学习好习惯、9个礼仪好习惯、9个做人好习惯)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家长开展“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心中,文明在我脚下”的文明礼仪活动,规范了学生、教师、家长在校内外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3)“两个行动”彰显魅力。开展以“弯腰行动”(每天弯一次腰,捡拾一片垃圾,清洁一片校园,收获一种美德)、“举手行动”(让学生面对公路上来往车辆,站在公路两旁行队礼)为载体的德育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得到领导的首肯和社会的赞誉,成为目前回龙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习水县教科局、习水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将“举手行动”作为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全县中小学推广。(4)“十星”评出新气象

每周“文明之星、礼仪之星、勤奋之星、管理之星、体育之星、创新之星、劳动之星”评选,彻底结束了过去只有少数学生能评上“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历史。使全校学生人人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国学弘扬传统文化

全校开展千人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和“三字经”活动。浑厚而有力的诵读声将学生带进了古朴典雅的学堂,使他们在诵读中理解和感悟经典国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换的作用。(6)“德育银行”积善成德

德育银行是学校开展的又一德育品牌活动,学校设计了《德育银行储蓄卡》,将学生好人好事储蓄在德育银行中。(7)“新三好” 助推“123335”德育工程 学校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创建活动和以‘读书工程、环保工程、文明礼仪工程”为内容的“三项工程”。扎实推进了“1个微笑(每天给学生一个微笑)、2个主动(主动帮助身边困难的人、主动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3个随手(随手关水龙头、随手拣起一张纸片、随手关电源)、3点节约(节约一点水、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粮食)、5不行动(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谎话、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讲不文明言语)”为载体的“123335”德育精品工程建设,彰显学校德育工作品牌效应。(8)红色教育,彰显特色

利用回龙镇大山堡红军烈士陵园、把狮坳、鸡公岭、轿子山等战斗遗址,坚持每年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清明节为红军烈士扫墓,作革命英雄事迹报告,重温入队、入团、入党誓词。

5、党建带“五好”关工委创建效果显著

2010年学校开展“五好”关工委创建以来,党总支高度重视,将创建工作列入学校党建工作内容,亲自部署安排,动员一切力量,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校关工委先后荣获习水县五好关工委、习水县五好关工委创建示范单位、遵义市关工委工作先进集体、贵州省五好关工委创建先进集体。回龙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先后荣获3次回龙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习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5名教师荣获镇、县优秀共产党员;学校被授予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称号;关工委副主任陈月平同志评为习水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五好”关工委创建和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分别在遵义市关工委第二、三次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

三、党建带关工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习水县回龙镇中心小学关工委在学校党总支的坚强领导和镇、县关工委的指导下,以“服务学校、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区”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党建带关建、以关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和探索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党建工作活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工作全面提升,形成了学校党建和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双赢”的良好局面。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基层党组织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关工委工作的主体在学校,服务和教育对象是学生。学校关工委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张皮”现象。一是关工委主动请示汇报不够;二是党组织关心指导不足,一些工作仍存在单打一现象,加之“五老”同志自身工作或条件的局限,致使一些工作及活动开展乏力,活动不足,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二)关工委“五老”人员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关工委工作的主体是“五老”人员,而非党组织的每一个党员。而在现实工作中,部分“五老”人员因为年龄偏大,身体素质较差,兼之关工委工作无报酬,一定程度影响“五老”的工作积极性。有时形成了党组织主抓关工委工作,致使工作主体错位,活动效果不佳。

(三)学校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学校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发生了一些体制上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盲区。合并的中心校应该设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村级学校设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实现学校关工委基层组织机构横到边、纵到底。另是关工委组织中,“五老”人员不足。学校党组织要尽力动员身体好、政治坚定、乐于奉献、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同志加入关工委工作队伍,不断加强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学校关工委基层组织。

(四)学校党建与关工委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未形成 学校党建和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资源整合不够好,相互配合、相互利用、相互支持做得不够,整体效应未得到充分显现。

(五)学校关工委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党组织在关工委工作及活动中提供了少量经费,但因近年来学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多数学校严重负债,公用经费杯水车薪,导致学校关工委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活动开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寻找学校党建推动关工委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五好”关工委创建中的引领作用

学校党组织要认真贯彻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工委工作的意见》,切实做到“三纳入”(纳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两列入”(列入培训计划、列入经费预算)。党组织负责人要亲自过问关工委工作,做到每年度专题研究一次关工委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关工委在开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加强关工委班子和队伍建设入手,切实解决好有人理事、有钱办事、有办公阵地等问题。同时,要关心和保护老同志的工作积极性,生活上给予关心,工作上给予支持,帮助老同志解决好交通、通讯等相关补贴,以充分发挥“五老”的“政治、经验、威望、亲情、时空”等优势,尽心尽力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党组织及党员同志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服务性党组织建设,以此引领和示范带动关工委争创“五好”,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奉献余热。

(二)认真落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与关工委主任的“一岗双责”

火车快,车头带,加强支部建设,认真落实党支部与关工委工作“一岗双责”至关重要。一是要完善支部书记兼任关工委主任(常务副主任)的领导体制;二是加强支部书记对关工委工作业务的培训,让支部书记更好地领导关工委工作,发挥党建带关工委工作的引领作用;三是要充分发挥关工委“五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老同志为青少年做好教育与服务工作。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健全关工委各项工作制度,如学习培训制度、考勤制度、学校党政与关工委联系会议制度、定期活动制度、督导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党员教师服务关工委制度、关工委经费保障制度、关工委议事规则、党支部与关工委一岗双责制度等。鼓励和引导青年党员为关工委服务,为老同志服务,积极参与关工委开展的各项活动,逐步形成“党支部和关工委教育经常化,学习培训制度化,关工委管理规范化,开展年活动经常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化”等长效机制,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五好”关工委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确保党建工作与关工委工作资源共创、共享。

(四)整合“三个资源”,永葆关工委工作长盛不衰

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探析 篇5

改革开放新时期, 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使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形势严峻。

农民利益的多元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更广泛地代表最广大农民的利益, 必须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加之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农民个人职业、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分化, 使得农民利益多元化。农民利益的多元化造成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必须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村民自治提升了农民的政治认知和参政议政能力, 农村社会民主氛围正在形成。而农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思想观念的复杂化与民主意识的增强相互交织, 促使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和强烈。但总体上看农民参政能力和民主素养处于低水平, 由于封建思想的困扰, 农民对民主方法并不能恰当的掌握和运用, 知维权但不善于维权。

多年来,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部分农村党员的民主意识和责任观念不强。由于我们党长期只重视党员义务忽视党员权利, 加上学习氛围不浓厚与对农村党员干部民主教育教育跟不上, 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农村基层党内民主认识不清, 党员意识淡薄。

(2) 部分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目前农村党支部成员的选举没有候选人情况介绍或任前公示制度, 致使有些党员根本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普通党员对村党组织领导人的监督缺少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 缺乏明确具体的弹劾和罢免党支部成员的制度, 党员表达意见的渠道缺乏程序性规定, 村党组织决定重大问题不经党内讨论, 易出现个人决策或习惯于“暗箱操作”。

(3)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党组织对村务管理过细, 一些本应由村委会管理的事, 党组织却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有的农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家长制”作风, 独断专行;有的党员一味盲目服从和迎合, 而有的在集体做出决定后, 自己不带头执行, 甚至有悖于集体决定。

2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必须紧密结合当今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重要地位及其自身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 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2.1 加强学习教育,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

建设农村基层党内民主, 要把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水平和覆盖范围, 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按照建立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贴近农村党员思想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 既要培养农村利益主体合理表达自己意愿的意识, 又要培训其采用合理有效的利益诉求方式。

2.2 尊重农村党员的主体地位, 保障农村党员的民主权利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要把保障农村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 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 又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树立主体意识, 提高主体素质, 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要认真落实农村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坚持把保障党员正确充分行使党内权利作为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 积极采取党内情况通报、民主议事、民主评议、民主选举等有效形式, 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利。

(1) 建立健全反映农村党员意愿的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充分落实农村党员的优先知情权、合理建议权、决策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 同时要严肃党的纪律, 对侵犯农村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 依照党章追究责任。

(2) 推进农村党务公开,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党务公开程序要规范, 要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要求, 做到责任明确、分工细致、步骤具体、监管到位, 确保公开在良性轨道上高效运转;党务公开内容设置要科学, 按照工作的固有属性和内在关系, 按条块、类别、项目确定公开内容, 做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党务公开形式要灵活, 公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上, 坚持多种方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切实拓宽公开内容的渠道, 提高党务公开质量。

2.3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制度和重大问题票决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 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 采取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候选人的介绍方式, 增进农村党员对候选人情况的了解。通过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选举制度和机制,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选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防止利用民主程序实施不民主的意图、形式上民主实质上并不民主的问题。

2.4 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实践, 探索扩大多种实现方式

探索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实现形式, 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 在实践中认识民主、学习民主、发展民主。农村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要破除对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敢和不愿“冒险”的心理障碍, 走群众路线, 集思广益, 积极主动地探索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形式。对已经成熟的做法, 要形成可操作的意见和办法;对不太成熟的做法, 要加强指导, 进一步试点, 取得经验, 逐步推开;对存在明显问题的做法, 要适时加以规范, 引导其健康发展。

2.5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要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素养和民主意识, 实行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 实现“一肩挑”;建立健全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 把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村级事务管理职责履行方式、途径, 统一到一个程序上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由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协商确定会议议题, 并提出初步意见, 由党支部书记召集并主持“两委”联席会议, 组织讨论, 各抒己见, 集体研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 形成“两委”联席会议初步决议, 然后提交党员会议、村民会议讨论, “两委”联席会议再根据党员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对初步决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形成最终决策方案, 由“两委”根据各自职责范围组织实施。决议一经最后形成, “两委”必须坚决执行。“两委”成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要负责检查监督决议的执行情况, 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者要追究责任。执行中如发现决议与政策法规相违或群众意见反映较大, 要及时向“两委”汇报, 召开“两委”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这样既化解“两委”与群众的矛盾, 又强化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摘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微观基础和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紧密联系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当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是我们党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力和团结、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综述 篇6

1. 基层民主

基层民主是指公民所居住的社会基层区域内, 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和民主机制参与、管理自身事务的一系列制度和过程的总称。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农村基层民主和城市基层民主两个领域。

学术界对于基层民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说, 部分学者主张基层民主包括以城市居民委员会为载体的城市基层民主、以村民委员会为载体的农村基层民主及以职工代表大会为载体的企事业基层民主。

另一种观点则立足于基层民主的民主实践环节, 认为广泛意义上的民主要扩大其主体范围, 具体指向的基层民主应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团体, 以及党内基层民主。如肖立辉认为基层民主主要包括居民自治、村民自治、企事业民主和党内民主;俞可平将基层民主总结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和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以及基层社会团体和组织五个领域;而戴贵斌则认为基层民主应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基层政权民主建设、基层社会组织民主管理和党内基层民主。

2. 村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就是指农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 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依法办理自己的事务,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村民委员会制度是基层群众自治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二、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产生及政策的沿革与导向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来,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农民从此摆脱了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束缚, 在坚持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 获得了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

家庭联产制的运行和人民公社的解体, 使得农村原有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失去了存在基础, 农村基层出现了权力“真空”和治理缺位。1980年2月, 广西宜山县果作村的85户农民, 直接投票民主选举产生了我国农村第一个村民委员会, 创设出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崭新形式。这一创举迅速引起连锁反应, 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村民委员会及其类似组织。

为了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并使之规范化, 从1982年起, 国家开始介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政策设计和实际推进过程, 着手重构农村基层的治理模式。

1982年12月,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 正式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合法性地位, 明确指出它是农村基层群众新的自治组织, 其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 负责办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1983年10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 废止人民公社, 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 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

1987年11月,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 这是全国第一部明确规范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 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产生方式、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及村民会议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等, 做了全面、具体的规定。从此我国农村开始了以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群众组织的建设过程。

推行村民自治, 首要的就是要不断推动和完善基层民主选举。

为此, 在充分总结各地村民自治1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1998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 要求逐步推进农村地区村务公开制度和关于民主决策、组织的管理制度, 保障农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 提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核心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年11月,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增加了村委会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条款。这些法律、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对于促进村民自治的规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志着农村基层民主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运作模式。

自1998年以来实行乡镇基层政务公开, 2000年12月中办和国办发出《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 要求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和派驻乡镇的“站、所”全面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这一时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这一阶段, 我国基层政权建设也体现在大胆探索基层选举制度上, 主要表现为扩大乡镇人大代表直接提名制, 探索“两推一选”“两票”及“海推直选”等形式。

2004年6月,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

翌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并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2010年10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完善了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程序、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农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对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现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 各国的相关研究机构也开始日益深入地研究中国问题, 其中也包括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

近几年我国翻译出版的有影响的国外相关著作主要有:戴维·赫尔德的《民主的模式》, 约瑟夫·熊彼得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弗兰克·坎宁安的《民主理论导论》等, 对我们研究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些文献及研究成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研究主体的多样性。英、美、德、日和其他主要西方国家开始在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中国问题研究院, 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的农村问题;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和国际组织也对中国的农村问题展现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二是注重实证调研的研究方法。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问题, 许多西方学者都到中国农村进行实地调研, 以此作为研究依据。三是研究问题涉及面广。

2. 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主要研究的是关于我国农村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基层民主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十分全面和系统化, 一批研究专著相继出版。例如何增科《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 对中国实行村民委员会直选后农村的治理变迁、治理转型和制度创新以及乡镇政府直选等现象做了实证性分析, 探讨了实行村民自治和税费改革后乡镇党政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再如张湘涛在《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实践》中阐述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自治组织建设的各种关系及变化, 概括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村民自治工作过程中新的法律框架, 为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研究基层民主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 在法律法规方面, 农村基层民主法律制度不健全, 从而制约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第二, 在与上级关系方面, 村民自治受乡镇政府的干涉较多,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治;第三, 在经济发展方面, 农村基层民主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第四, 还有学者从我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特点方面, 论述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自身的独特性和推进的艰巨性。这些研究成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和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相关内容研究综述

1. 民主选举

在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内容中, 民主选举处于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广大农民探索和创新出许多新的有效选举形式, 如“海选”“竞选组阁制”“组合竞选”“两委联动选举”“电视竞选”等。

虽然民主选举的具体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在一些村镇, 选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学者认为其主要表现在:村民对选举的认知程度低;村民选举热情不高;选举过程中宗族势力影响较大;拉票、贿选现象严重;乡镇力量干预过多。其根源在于: (1) 法律尚不健全, 制度还不完善, 选举难规范; (2) 乡村关系不清, “两委关系”不顺, 选举难民主; (3) 宗族势力干预, 组织化程度低, 选举难公平; (4) 传统文化消解, 民主意识薄弱, 选举难持续。

还有学者认为, 农村选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村治精英参选积极, 但民众心理认同缺失;竞选方式花样翻新;竞选的目的走向多元化, 竞选动机日趋利益化;选民的心态更趋复杂;贿选和暴力等因素不断介入;村官腐败严重, 干群关系紧张。

同时, 针对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民主选举的公正科学制度已经是选举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趋势。有学者提出, 民主选举的公平、公正进行, 是基层民主“正本清源”的必要手段和方法。首先, 要改进和完善民主选举的程序和方法, 避免出现选举的形式化。其次, 在村级选举中, 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并直接参加投票;对于村民的推选权、选民登记权、提名权、投票权、罢免权五项权利严格落实不虚置。第三, 建立村民选举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选举意外, 选举遭到非法中止或终止, 则启动应急预案, 保证选举恢复, 同时保证选举程序与结果合理合法。

2. 民主决策

民主决策作为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方面, 是村民自治的关键。

有学者指出, 虽然近几年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正逐渐走向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但还存在较多不足和缺陷, 导致决策民主化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 (1) 村民会议难“落地”:村民会议知晓度低;参会率低;会议召开难;发挥决定性影响难。 (2) 村民代表大会缺乏代表性:村民代表产生方式不规范, 不民主;村民代表素质不高, 决策能力不强;村民代表作用不大, 民主决策效果不佳。 (3) 民主决策程序不规范:民主决策程序流于形式;民主决策动员参与相对不足。

有学者指出, 要保障村民代表与选民间的良性沟通。可以通过建立代表与村民的联系制度、参与村务管理的激励机制以及村民代表工作实施的考核机制等在内的保障机制, 使村民代表能够有效发挥政治互动和协调的职能作用, 从而保证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治理的有效性。还有学者提出, 民主决策的出路, 首先在于应加强民主决策宣传, 开拓村民参与渠道;其次要实现制度的规范, 有效提升村民代表的业务素质和参与村务的能力;最后要遵循民主决策程序, 强化民主决策效果。

3. 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途径, 主要表现为村民依照法律与规章制度, 对本村基层公共事务和村民自身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制度。

有学者认为民主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规约尚未普及, 制度建设较薄弱; (2) 议事不甚民主, 决策不太科学; (3) 执行力度较弱, 管理缺乏硬约束; (4) 农民参政意识缺乏, 管理村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5) 农民参政能力有限, 管理的实质性效果和水平难以提升。还有学者认为, 在民主管理方面, 部分地区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责混乱。

为此, 应该制定管理章程, 深化制度建设;丰富管理内涵, 拓宽管理领域;规范管理流程, 民主议事决策;增强权力制约, 保障农民参与;加强教育培训, 提升干群素质。还有学者认为, 基层民主管理中的村民代表制度可以形象地建构成为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组长、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小组长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

在具体实践中, 江苏省沛县县政府在协商民主建设新社区实践的基础上, 提炼、归纳了规范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性设计——村级事务“5+1管理法”, 即指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 实现村民协同管理村务, 具体包括了提议、商议、决议、执行与监督五个重要的民主参与环节。

4. 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 主要表现为村民对村委会工作、村委会成员的行为及村内各项事务进行检查督促的民主监督制度。

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较多阻碍和制约监督的因素。有学者指出, 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被监督者权力过大;被监督者的信息不透明;民主意识尚未普及;民主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也有学者指出, 农村地区民主监督不力主要体现为:农民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下, 制约着村级民主监督;监督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乏力;缺乏法律与制度的硬约束作为监督的有力支撑, 最终影响监督的实施效果;监督主体即民众能力有限, 民主监督难以有效开展。

学者们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分析, 总结出造成当前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乏力的原因主要是监督主体制约权力的能力软弱, 民主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 民主监督的机构不够强力, 民主监督的意识还不够强。因此, 应实现社会管理环境、重大村务界定及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

还有学者认为今后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 限制村委会权力; (2) 提高村委会管理的透明度; (3) 培养村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民主参政意识; (4) 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王瑞丰指出, 应当从提升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奠定民主监督, 实现村务公开透明化、保证监督主客体信息的对等,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村级民主监督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入手, 强化村级民主监督。

五、关于现今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研究理论的评析

现今众多关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研究文献中, 涉及基层农村民主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 并且以村民自治为主题的专著也是很多的。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重在创新 篇7

创新领导机制。党委书记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方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要有好的党委书记。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党委书记的管理,督促乡镇党委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坚持挂点联系,驻点调研,密切联系群众,指导面上工作,掌握领导农村工作的主动权。重点通过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和奖惩制度,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考核乡镇党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定期进行考核,从而使领导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局面。

创新组织机制。抓重点,健全基层干部选任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开拓能力强的新型农村干部。是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好班子,把始终坚持和忠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衡量和选拔使用基层干部的根本标准,通过外部引进、内部选拔、公开招考等方式,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市场经济意识强、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农村“两委”班子,提高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选准“领头雁”,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选举制度,以“双推一选”的办法,选举出党员和群众满意的带头人。努力提高村支部书记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抓难点,完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利用县、乡两级基层党校进行系统性培训,依托远程教育平台进行普及性培训,利用大中专院校资源进行提高性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开放性培训。利用农业、服务业示范基地进行实践性培训等,以多层次、全方位、经常化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发展经济、保持稳定、解决问题的本领。

创新工作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破除“就党建抓党建”的做法,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抓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任务,以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实行村企联建模式,即将乡镇或村骨干企业的党组织与行政村党组织合并联建,由企业党员经理或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在组织上实行村企统一领导,增强企业的责任感,推进以工促农;以农村的产业基地、行业协会等为载体,把分散在农村的党员,按行业统一组织,建立“支部+基地(协会)”模式的行业党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积极营造“自己不会富、不配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算好干部”的创业致富氛围。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在带领群众闯市场、搞营销、办企业中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培养一批具有典型和示范作用的农村党员,以其表率作用带动其他党员,从而带领群众家家户户致富。

创新活动机制。党的活动是党组织充满生命力的重要载体。基层党组织应当牢牢抓住这个载体,确保党组织生命常青。推进“双培双带"212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激发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活力。以“双培双带”工程为抓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培”向提高能力、强化效果上转变,把“带”向开拓市场、引领进步上转变,形成“培”与“带”的良性循环。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即县(市)争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市),镇、村分别争创“五好”镇党委、“五好”村支部)活动。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吸引力。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特色,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开展“送党课到支部”活动,要求乡镇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到村支部上一堂党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干群关系。开展“送党课到田头、车间”活动,根据村、企党员的要求,实行集中授课,分散教学,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的整体素质。

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完善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规范监督程序;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开展党员民情走访等活动,及时解决农村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民主例会等制度,发挥党员干部在村级主要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监督会为重点的群众性组织,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明确界定农村民间组织、经济中介组织等各项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相互关系,不断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与水平;强化群众监督制度,聘请一批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处事公道、为人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党建监督员,每季度组织对村级领导班子及村干部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考评结果,督促整改。

(作者单位:中共海门市委宣传部)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 篇8

摘要: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由于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探索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加强

0 引言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和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影响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整体而言,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1.1 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个别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想法,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兴起。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传统陋习,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1.2 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56.13亿元,其中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为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1月,中央又专门安排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虽然投入在逐步增加,但与农村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加上一些地方乡镇财力困难,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一些农民文化站年久失修,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文化站、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没有活动经费,设施简陋不堪,还有的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农民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导致农村社会风气复杂化。

1.3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文化队伍素质偏低。与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农村文化站文化专干不能专起来,资金投入不足,工资待遇不高,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少职业培训机会,致使目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种种原因导致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定性也不强,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4 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文学书籍,四是面向农村大众的文化娱乐。富裕起来的农民既需要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维护农民权益的知识和书籍,又需要符合农村观众口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演艺文化产品,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针对城市、关注白领的产品比较丰富,而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2 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要按照综合性、多功能和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的要求,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2.3 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无论是进行文化建设还是开展文化活动,无论是创作生产文化产品还是提供文化服务,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

发,充分考虑基层特点、体现群众意愿。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文化饥渴得不到缓解,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以农民为核心,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4 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资产优势,成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大力培育地方品牌文化。要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5 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人才队伍是巩固阵地、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特点,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工作的主体,丰富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离不开他们自身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重视培养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农村文化能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文化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协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活动,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村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各个地方组织一支文化科技队伍,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农民进行大规模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文化的培训,组织各种农业、科技组织,特别是农闲时节,给农民合理的安排,真正实现科教兴农,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基层文化宣传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做出贡献的要给与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农村基层党建在创新中转型 篇9

[关键词]农村党建;队组建设;功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6-0052-02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六团社区是个有着18.74平方公里区域面积、5.3万常住人口、95个村民小组、近千名党员的农村化社区。2010年初,社区党委针对农村党建存在的“组织无抓手、党员无平台、工作无活力”的突出问题,从做实做强农村社区的“神经末梢”——村民小组(1984年前称“生产队”)入手,开展了队组党建的探索与实践,即: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同一村民小组或相邻村民小组的各类党员为主体建立党小组,并以此为平台,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三年多的实践证明,队组党建通过党组织设置方式、运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三个创新”,促进了农村党建的转型发展,激发了农村党建的内生活力,为提高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视角、开辟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

一、队组党建实现了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推动了党建工作从区属向区域转变

在保持党员组织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队组党建初步构建了以村民小组为依托,以区域内各类党员为主体,以立体式、互动型、网络化为特征的党组织体系,是党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体系的一种创新。

一是落实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把党组织建在队组上。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社会覆盖,是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六团社区党委按照“把党的组织建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的要求,在健全村级党组织设置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党组织建设向下延伸,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党小组,创造了“党组织建在队组上”的新型组织形式,既丰富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也实现了农村党组织的有效覆盖。截至2012年年底,全社区11个村共建立村民小组党小组95个,组建率达到100%。按照“小型、灵活、多样、务实”的原则,以党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每半年一次队务公开、每年一次总结评议“三个一”活动,并通过“书香六团”读书月、“献礼十八大”红色系列活动、“露一手”、“党群同乐”文化展示活动等载体,带动党员、村民参与到队组建设中来,真正做到“管好自家事、关心队组事、参与村务事”。

二是顺应基层党建区域化的趋势,实现各类党员再组织化。推进党建工作区域化,也是提高党建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六团社区党委着眼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向下延伸,按照党员“一个组织管理,多个组织活动”的原则,打破党员组织关系隶属的限制,以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党小组,将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隶属不同党组织、具有不同身份的党员组织起来,放在一个平台上亮明身份、作出承诺、发挥作用。截至2012年年底,全社区有1099名党员参加党小组活动,参与率达到90%以上。

三是结合社会管理网格化的实际,构建党组织网络化布局。六团社区党委着眼于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党组织布局,把党小组的设置与社区管理的网格相呼应、与组团式服务的片区相一致、与村宅建设的区域相协调,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党组织网络。在社区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党小组是网格和片区的核心,党员是管理和服务的骨干;而推动区域发展、维护区域稳定,则是党小组和党员的核心任务。各党小组将队组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文明创建、环境卫生工作相结合,定期清扫马路,并对村民小组内的绿化小品、休闲长廊等公共设施划分区域,落实党员责任岗进行管理和养护,为村民和外来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

二、队组党建实现了党组织运作机制创新,推动了党建工作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六团社区的队组党建从全新的党组织设置和完善的党组织网络出发,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

一是注重提供服务与加强管理并重,不断强化党组织功能。针对农村党组织长期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六团社区党委积极推动农村党组织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实现党组织功能由管理向服务与管理并重、以服务为先转变。结合组团式服务活动,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每半月一次结对家庭关怀活动,每双月一次特色服务活动,每季度一次走访活动。

二是注重规范约束与柔性整合互补,不断优化党内外关系。针对农村党组织一直习惯的自上而下管理、行政命令方式等硬约束与当前民主化、自治化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六团社区党委在强化制度、规范等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民主性、协商性、自治性的办法,优化党组织与其他组织,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各村党支部制定“两手册、两制度、一公约、一职责”,即:《队组党建会议与活动记录册》和《党小组长工作手册》,队组党建活动制度和党小组长列席村相关会议制度,党员公约和村民小组党小组长工作职责,使队组党建有章可循。同时,在制度、规范的制定中,各党支部注重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为平台,积极发挥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的作用。特别在党员公约制定过程中,党组织发挥规则制定者、组织指导者、协调服务者等作用,公约内容由党员共同提出、共同讨论,公约落实由党员共同行动、共同监督,制度规范制定的过程成为民主参与、凝聚共识的过程。

三是注重传统力量与政社合作结合,不断延伸党组织手臂。针对农村党组织当前面临的党群干群关系不紧密、组织力量不足与利益碰撞多样、矛盾纠纷多发的困境,六团社区党委以队组党建为抓手,在充分发挥党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等组织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服务群众、协调利益、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三、队组党建实现了党组织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推动了党建工作从单一向多样转变

队组党建激发了各层面、各主体对象的活力,整合了各级各类资源,推动了党组织的资源整合方式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一是注重激发党内资源。对党组织,队组党建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组织体系。纵向上,按照“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的要求,川沙新镇党委拨出专项经费,为队组党建的开展提供经费支持,并专门建立队组党建领导工作办公室,参加所有支部的党小组长工作例会,并定期到党小组轮流巡回指导,从政策上、业务上给予支撑;横向上,党组织、党小组之间依托党建联建、结对共建,实现党建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比如,积极开展“党建交流互动年”活动,7个村支部与城厢社区的8个居民区党支部签订了“20个共同行动项目”,推动队组党建与楼组党建的联动互动、共同提升。对党员,通过“党员之家”亮身份、亮责任、亮特长、亮承诺,居住在村里的党员作为一种政治资源被有效激活;通过落实“双报到”制度、开展岗位认领等活动,14个“两新”组织的党员就近就便参加活动、主动融入社区村队。

二是注重整合社会资源。针对党员活动缺少固定场所的问题,在用足用好社区活动场所、村“两室两点”的基础上,六团社区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党小组长住宅为主阵地、建设“队组党建工作室”的工作思路。目前,全社区95个党小组均建立了“队组党建工作室”,基本做到“三个有”:有基础配备、有党务公开、有制度上墙。社区党委还注重发挥辖区内学校、派出所等驻区单位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强化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工作上的协作配合。

三是注重运用市场资源。针对基层党建工作要总结提升、要策划宣传、要打造品牌等需求,六团社区党委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整合和运用市场资源为我所用。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组织部

农村基层调研报告 篇10

城市延伸到县(区)和镇(街),镇(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终端。而镇(街)以下的村(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动,则多是群众自已筹资、自己组织、自我愉乐的活动。

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我们可这样理解“报告”中的这句话: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也应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目前基层怎么才能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根据目前基层各不相同的状况,对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设施等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事实上,近些年来,由政府为主体主导的共公文化服务体系的终端也开始逐渐再向下延伸,对农村基层村一级的文化室实施补助政策。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活动体系中最基础部分。它直接与群众相关,直接由群众参与,具有大众性、自发性、传统性、民俗性等特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待于用群众文化的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的途径,因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实际上是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谐基层社会、引导基层群众健康向上生活方式上发挥出了优势。实践告诉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但是,目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一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目前新的形势下,虽然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却遇到了新的困难和矛盾,这些困难和问题折射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身上,表现为认识的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软任务论。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群众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一无上级绩效考核,二是具体量化指标,不象征地任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其他任务一样,有硬扛子、有硬指示。于是软任务就软打点。因无考核,抓与不抓、抓多抓少就无所谓。基层干部多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取向,要求投入资金后立有吹糠见米之效,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大多都抱着无所谓,或无所作为的态度,致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软件”不“精”,“硬件”不“实”,其活动更是可有可无。

误区之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次要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有所在,不仅有基层干部,还有更大的一批群众。他们认为:现阶段在农村基层更应该重视物质基础的建设,村容村貌、修房建屋、农田水利、乡村公路建设等等。他们重使用轻投入,重经济生产力,轻精神潜在生产力。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村两委会领导班子和社会选择机制排挤到十分次要的位置。他们常说:农村人吃饭住房是主要,唱歌娱乐是次要。在抓主要的时候,次要的不可要。

误区之三: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包袱论。在当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边远地区的农村,持这种观点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较多。他们认为: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个无底洞,只投入,仅热闹,不见效,没回报。劳心费神,风风火火热闹了一阵子,到后来还是回归到冷泠清清的现状。花钱不值得,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不如修幢房屋,立在村头村尾,大家五年十年都看得到。他们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有偏见,视为负担。

误区之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他人论。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基层干部不少。他们认为:农村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委会是群众的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其职能就是村民自治,开展一些村务工作。搞群众文化活动,在区县有专业文化馆,搞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镇或街有专门的文化站,这应该由他们去做,他们是专门抓这项工作的。他们还说:我们村干部都没有编制、没有拿国家工资,属业余,群众文化就更不要说了,文化不文化,与我们基层干部关系都不大。

误区之五: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自然发展论。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基层干部。他们认为:现在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还刚起步,还很脆弱,因而就少搞或干脆不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等经济好了,群众收入高了,村级组织的积蓄增加了,大伙的认识到位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就自然跟上去了。有了钱自然就有了一切。他们还曲解鸡鸣与天亮的关系,说什么鸡打鸣,天要亮,但如果鸡偷懒,不打鸣,天还是自然要亮的。他们说:这是自然规律,只是有了鸡鸣,梦中人早醒而也,但如没有鸡鸣,梦中人迟早也会醒的。

误区之六: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靠要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特别是年轻点的农村干部和比较“老成”的干部。他们当然认为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要,能制造声势和影响,提高知名度。但他们有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上面的其他单位支持开展活动,靠上面的一些部门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补助。他们向上要钱、要补贴。当要到了资金和其他物资、得到了上面的重点支持后,才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他们说:用等靠要的方法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这是正能量。而且还热闹了乡村院落,增强了村委会的凝聚力,经费多有节余,这个很实惠。

要走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诸多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必须树立五种观念:

第一、要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效益观念。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参加的社会活动,不象经济工作那样,投入和产出都可用十分明确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但是,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对经济活动也能产生间接的影响。社会效益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提高。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效益观念,能有效地克服重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解决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并使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机制问题、体制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观念。农村基层群文活动,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具有最为深厚的土壤,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搞脱离群众,不能搞空中楼阁,必须依靠群众,立足基层,面向百姓。如果在农村基层搞高雅的钢琴演出会或芭蕾舞等,多是曲高和寡。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适合农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群众文化方式,把基层群众文化的根留住。

第三、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观念。目前,我们的体制是,在县区以上有专司其职的文化馆、文艺表演团体,而镇街有文化站,这些都是国办文化机构。镇街一级还有与群众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团委、妇联、工会、教育、卫生等部门,村一级虽有与这些相对应的组织,但人员全为兼职。上述这些部门均以某项业务工作为主开展活动,这些活动都要向村一级延伸,这就要求要我们要打破狭隘的分工意识和“划地为营”的工作小圈子,找准自己的切入点,从策略上考虑问题,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观念,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齐抓共管。

第四、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先导的观念。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它规定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形式就是利用好群众文化活动这个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载体。生硬的说教和死板的会议以及板着面孔的批评教育其效果都会明显逊色于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在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必须把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落后、思想落后、文化落后现象的改观,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上一篇:山水文化与生态设计下一篇:碎石桩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