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十篇

2024-06-10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1

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 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良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 党建也应与时俱进, 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员干部的自身学习, 促进学习型政党的建立。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党以及党员的责任, 我们的党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积极加强党建工作, 全面提高党员的素质。这就要求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对信息科技的关注度。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 第一, 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 应加强组织建设, 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进程, 不断更新思想理念, 改善工作方式, 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方法展开工作。第二,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 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充实自己, 紧随信息时代的脚步, 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理论与实践上, 双重提高自己。

在社会不断变革的今天,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该用理性的观念去探讨学习型政党的建立。建立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适应国内外局势的明智之举, 是我们的党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它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有利于党取得长足有效发展。

二、在网络媒体环境下, 高校营造学习型党建氛围的必要性

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各级党组织紧随时代的步伐,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广大党员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积极接受新知识, 拓宽视角, 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 网络媒体的普及型和快速发展性要求营造学习型党建氛围。

网络技术是新兴产业, 有巨大挖掘潜力和发展空间。现今网络发展已落实到基础, 不仅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实现了办公信息化、自动化, 甚至一些工矿企业实施了控制的自动化、网络化。网络的信息交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展, 不仅城镇甚至农村地区都实现了网络化。网络这一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从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影响了社会。网络服务业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使得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我们党要积极有效利用, 网络媒体大量信息资源和快速传播等发面的优势, 并使之与党建工作、提升党员综合素质相结合, 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这不仅仅是我们党前瞻性的体现, 更是我们党肩负起时代重任的必然选择, 我们当时马克思主义政党, 应该而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因此, 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媒体, 既要看到其提供的大量的信息资源, 又要看到其中隐藏的不良信息。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 更应该积极加强学习型政党的建立, 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如此以来, 党组织能够积极有效应对媒体。同时, 针对网络信息的迅速更新问题, 党组织应更加有方向、有目标的开展党建工作。党建工作的逐步深入也必然带动带动自我意识, 提高党员的积极性, 增强党员对媒体的关注度, 党员应对、驾驭和科学利用网络媒体的能力也明显提高。这批优秀的党员实现能力突飞猛进, 更能有效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综上所述, 学习型党建工作的加强, 一方面有利于科学应用当前的网络环境, 也有利于应对现代的媒体的困扰, 另一方面有利于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党建工作的加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 发展就是那些上升的, 进步的, 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然, 网络媒体也遵循着一定的变化发展规律, 这样就要求必须营造学习型党建的氛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 总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也是客观的。中国共产党, 正因为遵循着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 才使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多经验。我们尊重历史发展规律, 同时尊重时代发展的规律, 与时俱进, 这样才使我们不断变强变大。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我们也要发挥主观的能动, 造福人类。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仍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这样才能驾驭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网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 信息传播的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 还有传播方式快, 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 针对这些特性, 党组织要掌握信息传播的规律, 还要积极学习信息传播的手段。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加强学习, 认识网络舆论的变化, 还要善于分析网络信息的情况, 把网络信息中出现的问题找出来, 并及时解决。

(三) 现代社会, 是信息化发展的社会, 各国都重视网络的发展, 所以网络媒体时代的政治环境要求必须营造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氛围。

信息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是运用在各个方面, 尤其是在军事上。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军事政治经济力量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许多敌视我国的国家伺机对我国进行侵略和破坏, 他们往往采取隐蔽的方法, 通过对我国网络的破坏对我国网民进行思想侵扰。他们想通过这个空前强大的传播媒介, 以“关怀”的方式对我国的网民进行政治思想, 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迫害。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敌对势力, 以网络媒体为传播途径诋毁我党的形象。

网络是把双刃剑, 它有利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也是敌对势力攻击我们的武器。所以, 各级党员的党组织要理性认识网络媒体带给我们的利与弊, 提高对网络媒体知识的学习的能力, 掌握网络的运用技巧。

摘要:网络媒体是现代媒体环境中的核心媒体。它虽是新兴媒体, 但其具有极强的传播功能和对各种媒体信息的整合功能, 因此, 对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给人带来大量信息、快捷的知识文化, 促使人们开拓眼界, 更新知识, 并以超前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在当前网络媒体背景环境下, 学习型党建氛围营造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必须加强学习型党建氛围营造的实践, 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影响力。

关键词:网络媒体,党建氛围,学习

参考文献

[1]杜枫柏, 刘立瑞.关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青年记者, 2010 (32) .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2

一、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当前, 我们的教育教学仍面临着许多困境, 在寻找出路的改革和改进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迫使我们进行新的探索, 新的实验, 认识新的事物, 新的问题, 寻找新的规律, 新的办法。而所有这些, 不是仅凭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熬时间、拼体力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一般说来, 搞好教学有三个环节:教材、教师和教研, 缺一不可, 而教研又是关联教材和教师的中间环节, 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 对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研是教师从内在知识型向外在应用型转变的重要途径。要想教学能力提高, 教学效果上新台阶, 仅专注于埋头备课以及上课, 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对教学目标、教学技巧、教育理念等宏观的思考和把握, 就很难有真正的突破。教研活动就是教师的课堂, 必须确立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 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二、当前教育科研的现状

(1)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复杂性认识不足。或者存在错误的认识, 认为教研可有可无, 开展活动会分散教师精力, 影响教学质量, 教研不搞也可以。对教研工作心浮气躁, 仅停留在听课评课等一般形式上, 使一些专题研究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或者认为这项工作不是学校的事, 学校没有能力开展, 把这项工作推给教研部门, 不闻不问。

(2) 一些学校虽开展了教学研究, 但缺乏总体上的规划和组织领导。有的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 处于各自为战, 缺乏横向的有机联系。最终只能就事论事, 不能从根本上和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相适应, 起不到积极作用。

(3) 一些客观原因制约了教研的开展。如学校师资与经费紧张, 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部分教师素质偏低, 业务水平不高, 加上平时不善于学习积累, 无力承担。

三、深入持续开展教育教研活动的措施

(1) 要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教研工作, 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己任, 以多出教研成果为光荣, 不因诱惑而丧志, 不因失败而退却。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精益求精, 勇于创新;不剽窃他人作品, 不抄袭他人论著, 团结教研组成员, 深入开展工作,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研工作要着眼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来规划, 要有更长远的立足点和更开阔的视野。教育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可以冲破自己熟悉的封闭圈的束缚, 避免理智上的停滞和行动上的故步自封。教师只有潜下心来做教研, 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才能自如地遵循教学规律, 辩证施教,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落实, 从而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 教研工作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把研究工作做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做到学生发展上。以形成学校特色为目标, 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 提升教研水平, 保证教研质量, 注重研究过程的管理, 注重资料的积累, 重视及时总结。要经常召开经验交流会。应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 确立好研究的内容, 不能想当然, 一定要找准研究的切入点, 准备好相应的材料。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活动, 不断扩展探究的领域,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诠释专题。

(4) 通过制度管理保障教研常态。要顺利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还应配以一定的规章制度, 加强教研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促使教师注重教学研究,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如建立学习培训制度, 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制度, 建立课题研究和日常工作相结合制度, 建立“公开教学”制度, 建立“教研激励”制度。

(5) 及时展示教研成果。教研活动有了成果, 要及时总结汇报, 积极推广, 诉诸文字, 争取实现好的经验全校共享, 还可以把教研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公开发表。除此以外, 要做好相关材料的梳理工作, 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材料, 并做好存档工作, 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对于有突破性价值的材料, 可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使专题教研价值得以更广泛体现。

(6) 教研工作要顺利开展, 就要寻求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只有争取学校加大对教研工作的经费投入, 给予政策倾斜, 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比如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 参加研讨会, 学校大力支持并予以报销差旅费, 添购书籍, 改善办公条件, 充实内部设施。

(7) 要重视校长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校长参加教研工作, 一是能起表率作用, 更好地带领全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研, 形成全员介入的良好氛围;二是能使校长更好地把握全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情况, 取得第一手资料, 做到熟悉工作, 掌握工作主动权, 继而形成学校的教研风格;三是能直接从教研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课题, 值得推广的经验或存在的工作问题, 促使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教育科研, 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活力。教研氛围必将越来越浓厚, 必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整体规划。

营造氛围,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创设;氛围营造

G633.51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创设模式,需有效结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历史真相,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记忆,全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需以学生思维为核心,将情感作为联系学生的枢纽,以便创设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活动等多方面因素,这样不但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思想下,因重认知轻思想而致使学生的逻辑与形象思维不能很好协调的难题此,而且运用情境创设展开教学的初中历史课堂,能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通过学习,当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促进学生自身有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更加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教育领域中。其中,大部分老师已经非常熟悉了现代多媒体设备,并能够熟练的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但是,还有一部分老师尚未认识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设备的重要性,而仅仅只是将其视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并没有深入挖掘多媒体设备的应用空间。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历史事件均被改编为了电视剧、电影等。对此,教师可选择一些符合历史实际的电视剧,通过多媒体设备生动形象的将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全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利用网络搜集一些与解放战争相关的影像资料,并在课堂中利用投影进行播放。然后引导学生有效结合书本知识来观看电影,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当电影播放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画面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谈一谈自身对解放战争的看法。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还能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进而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生动语言创设情境, 激起情感交流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描述了许多壮观的历史场面,战争场面是其中之一。然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时期的残酷场面,甚至会因枯燥乏味的讲解而让学生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对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以便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再现战争场面。

例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中关于黄海大战的相关内容讲解时,教师可利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描述出如下列的画面:“致运舰在激烈的海战中依旧勇往直前,尽管船身因多次中弹而严重倾斜仍旧不见一丝悔色并坚决给予反击,直至最后船舰遭遇鱼雷,舰上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在船身即将完全淹没时,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期望能挽救他的生命,可邓世昌因全舰将士的牺牲感到悲痛万分,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求生的希望。此外,他的爱犬紧叼他肩膀,阻止他下沉,邓世昌仍是不愿独活,最终保住爱犬,沉没在波涛汹涌的黄海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历史故事时,应投入自身的全部情感,在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与夸张的肢体语言,让每一位都能感觉到战争时的紧张气氛,进而激发爱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感知历史知识。

例如,在进行《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若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而学生在听到问题后,便会自主的思考,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最终得到自己的答案,此后,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提出的答案进行更加深入的解释与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全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论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其不仅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还能加深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更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保证其身心能够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梅. 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运用四步骤--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 新课程:中学, 2012(6):10-10.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4

冯淑珍(天水市委党校

甘肃 天水

741018)

【摘 要】 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由于它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也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网上言论发表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许多虚假信息,负面舆论肆意传播,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关键词】 媒体

引导

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

G7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11-013-02

一、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现状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论是指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

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

但是,尽管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网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可这类网络言论是由网友自由随意发言、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而且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社会舆论分散、网络色情问题、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导致妖言惑众、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国外文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

二、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特点

1.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

网络传播的社会舆情基本上可当下生成、当下传播,具有相当的即时性,传播速度也相当迅疾,这是传统舆情传播不可比拟的。网络等新兴媒体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意见表达形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形成舆论强势,满足公众“知情”和“表达”的诉求,使其迅速形成一种新型公共领域。公众可通过网络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言论、交流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对公共事务进行干预。

2.网络舆论传播范围广

据统计,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网络媒体如此高的覆盖率,使得我们随时随地都会收到网络媒体的辐射,一旦有热点消息传出,那么该消息就会铺天盖地的通过网络媒体向每个受众传播。所以网络舆论的传播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体舆论所无法比拟的。

3.网络舆论互动性强

传统的新闻媒介基本上是单向传播,人们从中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基本是被动的,选择信息的主动权很小。网络媒体的传播是交互流动的。这种交互性表现在,一方面受众在网络上可以自行选择新闻传播的内容,具有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开设电子论坛、公布电子邮件、网上民意调查、设置讨论等手段,提供交流批评的场所,使受众能直接参与新闻报道,自由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实现传受双方的沟通与交流。网络传播交互性使得公众在发出信息后能够得到及时反馈。舆论力量通过网络交锋,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问题,加强舆论监督力度。

4.网络舆论受非理性情绪影响严重

传统社会舆论传播主体的明确性使得民众的社会舆论及其传播行为受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规制,不良诉求能够得到有效制约;而网络传播的可匿名性使不用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成为了可能,这就为持有各种不良诉求的人提供了传播工具,为人为制造网络舆情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围绕部分腐败案件和突发事件而引发的盲目、偏激、冲动、缺乏理智的网上舆论,一次次的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及其危害问题推到我们面前,甚至有些人认为非理性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

三、如何正面引导网络舆论

1.政府要抢占网络媒体话语制高点,掌控网络舆论发展良好态势

政府要掌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抢占网络媒体话语制高点。要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并且善待网络媒体,这就要求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切实掌握好网络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巧和与网名沟通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最快、最广、最强的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公开准确的发布权威声音,才能有效避免猜测、传言和谣言占领舆情高地,对社会造成更深远的破坏。

尤其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党委和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声,占领网络媒体话语制高点,有利于事件妥善处置。在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时,应该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机制、信息上报和舆情研判机制等。同时,主动向媒体及时提供官方权威信息,避免网络上谣言和流言的产生,造成负面网络舆论。

2.积极回应网络议题,放大主流声音,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网络将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到一起,所关注的主题也各种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也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这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

虽然传播主体多元化,但信息的自由流动不仅仅是自由地发布信息,还意味着这些信息必须得到足够的接纳和注意,个人的传播将受控于少数的服务系统。政府可以制定与完善相关法规,对经由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限制和规范。还可以在资金、政策上对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给予扶持,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将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作为网上的大众传媒实现对网络传播的监督与控制。并通过提高政府自身的网络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一体化的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体制,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来努力掌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国的网络媒体特别是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我国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如利用技术手段过滤的方式、人民网“强国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网站实行的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等,就使一些垃圾信息与不适合发表的言论没有了存身之地。几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人民网“强国论坛”为网络论坛的舆论引导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无论国内外发生任何大事件及网民关注的民生社情问题,强国论坛都会请来有关政府官员与相关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用主流、权威及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论坛,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等。

3.主流媒体正面引导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网民一旦失去鉴别真伪的依据时,往往会无所适从,甚至被居心不良者利用,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该主动出击,依靠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把网络民意纳入主流舆论中。对网民表达的意见、观点,作出及时回应。还可请政府官员、专家或当事人进行网络访谈,澄清、整合、梳理虚拟空间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

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统理“公众”舆论非常有效。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友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言论栏目现在已逐步成为一些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无论个体性如何在网络中表现,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人们信赖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获得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具有新闻登载权的网站达到150多家,我国一个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传统媒体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互联网新闻报道体系的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已经成为网络新闻的第一新闻源,从2003年以来在重大问题上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均是第一时间主动出击,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时刻关心网民的需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 结尾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5

一、乐商培育所需的氛围

乐商的培育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支持,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1. 社会氛围

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全社会都应该把帮助学生获得幸福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如果能够形成全社会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具有强大力量的社会氛围, 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 不再盲目追求“升学率”,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社会氛围中学习、成长, 就为学生乐商培训提供了较好的土壤。

2. 学校给力

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实施新课程后,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进行点评,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就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 少批评指责。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因此, 学校要转变教育思路, 大力开展积极的教育实践与创新活动, 鼓励教师开展一系列“以提高学生乐商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学习、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3. 家庭支持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智和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表现为具有高尚的精神情趣、浓厚的学习气氛、团结、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长教养态度、严格的生活制度等。

教育学专家指出, 优秀的父母一般不是威严的人, 而是好玩有趣的人。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互相信任, 是亲子沟通的基础, 是父母施展影响力的前提。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 让他们的优势和个性在成长中得到张扬。如果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 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 培养这样那样的所谓艺术技能, 则使孩子整天处在紧张状态中, 忧愁满面, 童年的天性则大大丧失, 乐商的培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4. 学生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其成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读书是比较辛苦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他们会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 在内心轻松自如、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下学习, 乐商指数也会大大增加。对学生来说, 学得幸福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 课堂是学生实现生活和生命幸福的主要阵地。学生个性的培养, 对于他们完善自我、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具有重要作用, 也为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快乐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乐商培育与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乐商与小学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乐商的培育, 学校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在学生乐商的提高方面要有一个综合的培育过程。

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充分认清自己的作用, 采取人性化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追求课堂教学效率, 提倡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因此, 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首先,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较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 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舒畅、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从心理上会形成接纳教师的教育教学倾向, 使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要真正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 从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同时, 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学习成功的机遇,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 都能捕捉到成功的机遇, 获得成功的喜悦。再次, 要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 使学主放胆交流, 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后, 要关注学生整体, 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注意成绩优异的学生, 也要兼顾后进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2.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小学生负担过重由来已久, 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长期讨论的话题。过重的课业负担, 给小学生的心理与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还我童年, 还我青春”是小学生长期的呼唤。

笔者认为,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的规格和标准, 倡导“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二是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 全体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弘扬高尚师德, 力行师德规范, 优化制度环境, 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三是改变教法, 指导学法, 向课堂要效率,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四是科学设置课程, 按规定开足开全课程, 规范办学行为。

3. 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 他们精力旺盛, 求知欲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 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既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又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 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 发展学生的智能及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与提高。为此, 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开展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兴趣小组、课外阅读、亲近自然等活动, 不但可以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还可以增长知识, 提高认知能力。在课外活动中, 他们会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都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学习、锻炼机会, 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在承认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的发展。当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后, 会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素质, 去实现自己发展的最高目标。

实施新课程, 要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教师着眼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学生的素质, 通过适宜的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5. 寻求家长积极配合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6

一、尊重学生人格,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课前对暂时落后的学生预先辅导, 课上挑他们懂的问题提问, 给他们创造表现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享受成功的喜悦, 课下主动接近后进生, 平等交流思想和看法, 鼓励学生奋进, 还要经常采取具体措施, 让学生体味成功的甘甜。提问时, 对答不上来的学生, 不要施加压力, 更不能讽刺挖苦, 不能动不动就罚抄罚背。学生有缺点, 要在课后以谈心的方式或家访的方式诚恳地指出,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老师的关怀, 并切实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自觉改掉坏毛病, 不但不觉得上英语课是一种负担, 反而盼望老师的到来,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学习潜能, 调动学习积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乐学, 其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有了积极性, 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常提出一个话题,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讨论, 积极表达观点。如在教学基础模块英语第二册Unit 4 Language that Matters一课时, 我让学生就哪些条件有助于应聘导游一职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较为熟悉, 提出了许多看法, 而且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用英语表达。

让学生拥有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极其宝贵的情感体验。老师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使学生勇于开口, 敢于大胆地用英语表达思想和情感, 多鼓励, 少批评, 充分培养学生讲英语的勇气, 从而真正地掌握这门第二语言。因此, 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较好的对话情境。如, 我在教学基础模块英语第二册Unit2 Let’s Join the Fashion Show!Skill Practice部分时, 这样创设对话情境:你的朋友Jim上周日观看了一场时装表演, 请两人一组编写一段对话谈论此事。对话中要涵盖以下内容:询问对方何时观看的时装表演;询问对方对时装表演的看法;询问对方最喜欢什么类型的服装;告诉对方你最喜欢的服装类型。Tips:What’s your favorite ...?I like ... best.

因为前面已经学过有关时装设计和表演的词汇和句型, 练习这方面的对话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 他们可以较好地用英语表达看法, 从而增强讲英语的信心。在练习过程中, 我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肯定。多组同学自愿到讲台前表演对话。在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积极用英语交流, 既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dialogue”, 又培养他们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劲头。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

1.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要尽力做到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有新意, 形式不能老一套, 不使学生感到老调重弹而产生厌烦情绪, 使学生有新鲜感。比如在阅读训练中, 经常让学生跟录音读之后, 有时领读, 有时全班齐读, 有时分行读, 挨个读, 两人对读 (对话) 。有时, 黑板上出现课文中的范句, 领学生熟读、精读后, 马上变成填空题, 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又如要让学生记牢大量单词, 告诉他们一些传统的识记方法, 如以音记形、以旧换新、单词扩展、词形规律、联想基记忆、单词变化规律等。例如以o结尾的名词单数变复数, 让学生记住:“Heroes and negroes like to eat potatoes and tomatoes.”即“英 雄与黑人都爱吃马铃薯和西红柿。”其中英雄、黑人、马铃薯和西红柿四个以o结尾的词加es, 其他以o结尾的名词复数直接加s, 这样学生能记住所有以o结尾的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规律。

2.通过游戏活 动 , 使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 , 从而轻松 教学。采用游戏方式, 学生更乐意接受, 并积极参与, 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根据教学要求, 我设计了一些适合教材的游戏。同时, 我还实行了奖励机制, 对获胜的学生分别奖给一些小礼品, 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获得了新知识, 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引用英文歌曲。在教学中, 我选择大家熟悉的旋律配合教材, 教唱一些英文歌曲。学生在愉快地唱歌的同时, 也学习了语言知识。学生在歌声中学英语、记单词, 寓教于乐, 培养语感, 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英语。

4.通过竞争比赛 , 满足学生天 生的好胜心 理 , 活跃课堂气 氛。应用竞争比赛的方式能够激活课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比赛中, 所有学生都满腔热情地参加,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如在教学基础模块英语第一册Unit6 What’s for Dinner?时, 我先让学生猜我爱吃的食物, 再把学生分成四组, 分别想一想学过的有关食物方面的单词, 看哪个组想出的单词最多, 准确率最高。学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组获胜, 所以都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 大家齐心协力, 把所学的有关food方面的单词都罗列了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通过竞赛, 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在紧张欢乐的竞赛气氛中, 学生集中注意力, 有效避免课堂上的“走神”现象。

5.充分利用多媒 体教学手段。 学生认识事物需要通过接受目标的刺激, 以表象为桥梁形成概念。语言知识只有多角度再现才能引起学生兴趣, 不至于产生疲劳。现在,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可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多渠道协同记忆,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讲基础模块英语第一册Unit 7 A Healthy Lifestyle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一些运动项目的单词, 运用多媒体, 事先下载许多运动项目的图片, 如打篮球、打乒乓球、射击等, 让学生快速地认知, 把单词和实物联系起来, 更直观地记下所有相关英语单词, 提高兴趣, 改变平常记单词时的单调性, 为枯燥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变“苦学”为“乐学”。

营造高效有趣的小学音乐教学氛围 篇7

一、积极扩充学生团队的主观学习思想

根据小学生群体的统一认知标准进行创新感官效应的开发工作, 过程中应用全面美妙的环境进行趣味性元素组合, 在全面带动学生心理变化过程中巩固固定音乐知识的灌输力度。目前小学音乐教师主要面临两项重大挑战, 包括音乐课在学生主观认知结构下的价值肯定和多元音乐种类的混乱效应。教师在处理协调机制效应环节中基本无所适从, 这类现象从某种侧面也证明了学生对音乐爱好的肯定性结果。课程规划环节中, 主要针对特定曲目教学进行重点工作细节搭接, 这是音乐教师必须长期贯彻的内容。在必要的细节规划过程中, 涉及儿童生活规则和兴趣模式等要做到适当吻合处理, 并且运用科学的发声技巧进行现场教学。依据学生实际音色条件进行适当的曲目降调演奏, 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轻松舒畅的交流感觉。在歌词背诵的过程中, 可以联合电视节目进行学生识别技能的开发, 同时采取师生接唱活动进行快乐气氛的营造。

二、联系生活原理进行知识教育流程的创新

课程规范标准范围内的音乐课堂要积极配合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进行同步规划, 确保学生在具体交流环节中能够被激发主观能动效应, 令这类群体在音乐学习环节中体会个人价值所在。乐理知识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获缺的重要内容, 教师如若全程采取单方口语灌输模式, 不但会产生整体气氛的沉重化, 同时也收获不到优质化的回应结果。因此, 教师团队应该结合生活资源进行主观学习气氛的调节。

另外, 节奏效应是整体音乐课程布置的支撑节点, 这部分教学在布置过程中, 要求教师能够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机协调, 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探索经验, 带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节奏。例如, 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运用排球运动进行节奏制备条件演练, 引导其进行不同长短时值的活动, 之后有效切入节奏教学过程。经过此类环境效应感受解读, 容易影响学生主体内部思维的显性布置动机需求, 进而针对节奏精准性掌控实效进行系统性延展。

三、运用色彩辨别手段进行音乐资料段落区分, 维持整体记忆的管控质量

对于三部曲式的乐曲篇章内容, 其段落结构分划工作比较简易, 针对小学学习群体, 教师可以联合某种趣味性的彩色标记途径进行章节内容拆解, 为这类群体塑造某种清晰架构的轮廓格局。例如, 在进行不同情绪段落讲解过程中, 教师应用对应卡片进行章节逐层讲解, 并将各类流程之间的情绪变化规律疏导完全;之后再次进行整体欣赏, 维持分层学习的能动延展效应, 实现整体机理层次的全面提升目标。

另外, 涉及教学课堂现场交流气氛的调节工作, 主要针对部分学生不具体响应节奏教学标准的情况, 并进行嘶吼唱法的表现行为实现分析的, 基本任何责备与批评话语都不会对其产生影响。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群体交流效应进行温馨气氛营造, 并借助特殊交流媒介进行心灵提示语的传递, 争取在课堂上进行特定人员的激励, 令其主动树立自律规范意识。尽管小学生整体心智结构尚未发展成熟, 但是其内心主观意识充满显性化特征, 因此教师在针对某些叛逆行为的调节过程中, 应该贯彻全面信任和期待的心态来进行整体课堂健康气氛的营造, 避免任何矛盾问题的扩大。

在全新课程规划指标范围内部, 为了全面烘托学生内涵意识的丰富效用, 需要结合其动机延展性条件进行特定空间结构的布置, 适当引导他们进行音乐内容的主观感悟, 借助自然和活泼的生态环境结构进行特定情绪的引领, 令其充分享受自然气息, 在创新课堂规划结构中全面健康成长。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是全面落实单位个体素质开发价值的必要途径, 尤其在目前全新教育管制目标范围内部, 涉及综合的教学渗透绩效, 对于高效趣味性的音乐课程设置工作来讲, 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特定学习机理和结构联动效应进行主体知识价值的定位分析, 并借助一定程度的表现欲望条件进行综合趣味元素的整合, 探讨改造活动的深入价值效应, 并希望借此带动整体音乐素质开发的规模化调整格局。

关键词:现代音乐教学,小学机构文化氛围,沟通状况,营造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梅真.快乐掌舵让音乐课堂风生水起——谈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快乐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28 (24)

[2]龚晓丹.让音乐走进学生——看音乐课堂的情境之美[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2011.19 (07)

[3]李翠侠.融入情境学会欣赏——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11 (02)

如何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学生;新课改

G623.2

当新课改走进我们身边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如果是想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取得一种真正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顺应课改要求,在综合素质,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

一、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该随时从各方面关注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情绪不高的学生,积极性受到今天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转变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换的角色,树立发展的教学观念,正确的学生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在教学语言上,要具有艺术性和幽默性,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富有哲理的幽默,教师的语言要能深深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事实证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敬佩,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真正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感染学生,教师肩负着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的任务。在课堂上如果挫伤了学生,要分析原因及时酌情解决。试想,作为一名教师,上课时板着面孔,酒醉醒醒的走进课堂,无形中就跟学生产生了距离,学生看了就不由得望而生畏。相反,教师上课时和蔼可亲,衣着整洁,仪表端庄,学生就会倍感尊重,课堂气氛自然也就会很融洽。

3.以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回想当年那些知识渊博的老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渊博的知识已经在无意识中散发出了魅力,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大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个个睁着大大的眼睛认真听讲,肯定感觉心里很欣慰,这样的气氛,教学效果一定很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在教学中取得双赢。

4.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于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关心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就会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欢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二、把握教学各个环节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主动参与,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进入一种良好的氛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有条件时,制作合适的课件,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另外还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要使课堂气氛好,还要注意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所教的内容太浅,没讲几句,学生早已一目了然,学生就会精力涣散,无心去听讲;相反,如果所教的内容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下降。所以,对于知识的讲解与拓展,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哪个知识点需要拓展、如何拓展。当然,如果在设计时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面、兴趣、爱好等特点,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听着能让他们更加想知道为什么的?这样学生就会毫不费力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3.课堂要注重师生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提出疑问或见解。教师最好只做个牵线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必要时老师给予评价、总结。首先,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讨论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记忆是最牢固的,而独立探索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老师可以通过耐心的引导,使學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自我评价、总结,相当一部分老师总是忽略这个环节,我经常在下课前利用很短的时间,引导学生做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在参与交流,主动探索方面做得还可以的请举手”、“你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还有哪些问题掌握的不够好?请举手”,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学生一节课参与状态的总结,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乐趣。

总之,教师是教学环节的总设计师,课堂气氛的好坏必然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统筹规划,全面引导,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自己一手执导的课堂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娜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课堂学习氛围[J]. 学周刊. 2016(36) .

[2]王素静.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J]. 学周刊. 2015(26).

[3]马静.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J]. 才智. 2015(20).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9

【摘要】: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心理环境的综合反映。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成效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中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在做起来最难、也最易丢分的就是阅读这一大“板块”,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老师和学生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学生往往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把文章读了两三遍也不得要领,只能理解其大意,甚至连大意都理解不了,更不要谈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深层次的理解——欣赏了,我认为主要是语感的培养没有到位,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弱了,也就说明平时的训练方法不得当,没有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起来,因为语言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思维时,用的是无声语言,把思维的结果传出时,用的是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要思维焦急,必须有形象的再现能力和组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怎样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可激趣的因素有很多的。如: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课堂中插入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形式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高效。学生会不会为兴趣而阅读,喜不喜欢和别人讨论阅读过的文章和书,重不重视阅读,逛书店和和上图书馆看书的频率高不高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2002年年底公布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表明:在每个国家对阅读表现出高度兴趣的学生,在阅读测验的表现都明显高于不爱阅读的学生。从来不为兴趣而阅读的学生平均阅读成绩是474分,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分500分,而每天为乐趣而阅读半小时到2小时的学生平均分数高达527分。由此可见,阅读与兴趣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要抱怨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高素质的教师自身就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在相关领域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师比例越高,通常学生的阅读能力越强。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必须要提高,自觉补充新鲜的“血液”,作为语文教师更要知识面广,跟得上时代。教师在课堂上的谈吐如果生动流利、深入浅出,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再加以适当引导,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大量相关的课内课外书籍。

教师当前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的被迫阅读变为自主阅读,尽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的阅读方法。提供下列方法供大家参考:

1.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在课前设计好导入。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设计导入要抓住契机,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边沿到焦点,即使是新旧联系,也要生动活泼,使之注意力集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会学生“三想”。阅读文章应该“三想”:

a.读前推想。读前让学生先看标题,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读它可以了解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情况,看完后思考一会儿,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文章大概会写些什么内容。如果是记叙文,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文章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和生活遭遇,文章情节是怎样发展的等等;如果是说明文,那么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事物和事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将采取什么什么说明顺序和什么说明方法等;如果是议论文,那么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推理,不仅是为自己的阅读创造了思维推断的气氛,还能把文章安排与自己的推测预料对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分析。b.读中联想:任何一篇文章,其中总有关键词句和精彩的描写,读到这些语句时,稍停一下,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练习应由浅入深,一步步训练,在评讲订正中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思维,培养他们多角度联系的思维能力,把文章的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的画面,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这对我们理解课文、体会中心、分析人物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c.读后续想:读完后还应该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写作思路继续展开联想,这就是续想。可以给文章的故事安排一个新的结局,也可以顺着文章的思路继续想下去,还可以模仿故事的情节另编一个新故事。这样的续想,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想下去,训练联想能力。

3.推荐一些趣味性比较浓的有益书籍。如中国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集》、《繁星》、《春水》等,列出阅读计划,让学生课外阅读,读后利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上台讲述、朗诵、讨论、复述、表演等,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自觉地阅读其他有益的书籍。

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篇10

一、塑造中学教师的人格魅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的确如此, 作为中学教师, 我们常常听到学生们这样谈论, 他们喜欢某某科的老师, 上课有激情, 爱听他的课, 因此成绩提高快, 不喜欢某某科的老师, 听他课时老是昏昏欲睡、心不在焉, 成绩老是上不去。中学政治教材理论性较强, 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内容比较枯燥, 我在教学中深感更容易出现课堂死气沉沉, 老师讲得满头大汗, 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的尴尬场面。事实上, 中学政治课堂效益如何?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不是由某方面因素决定的, 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修养等综合素质形成的人格才是一名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在政治教学中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必须重视以人为本,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学习氛围的基本标准就是和教学内容相协调, 和学生的情感认识相一致。要让学生动情, 教师首先要进入状态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教师不是机器人, 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 有时候更像是导演,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学习任务。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师站在局外, 冷漠的教学是课堂教学低效的直接原因。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进入角色, 以准确的情感创造各种手段激情入境。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塑造人格魅力, 寻找课堂的生长点, 激发课堂活力, 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二、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传统的政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以学科体系为中心, 以积累知识记忆和掌握已有结论为目标, 热衷于知识数量和知识体系, 甚至就是大纲的翻版, 教师“剧本化”地组织教学, 教学流程被简单化为像倒水那样“一倒了之”。新课标下的政治教学, 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认识政治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政治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政治中汲取智慧。新课标下的政治教学应着眼于学习方法的养成, 立足于学习兴趣的开发,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建议, 教会学生面对众多信息, 进行选择和认知政治的途径。教师处理教材时, 应从教材重点、难点处入手, 分析透彻、点拨得法,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探究政治真实的欲望, 体验到政治学习的乐趣, 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未来的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学什么, 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教师的任务不是“授之以鱼”, 而是“授之以渔”, 因此必须加强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 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探究式学习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要建立起与学生间沟通的桥梁,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此, 学生消极情感务必消除, 积极情感一定要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一位教育者说得好:“每一个干练的教师, 就是一个艺术家, 他从事于教学, 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琴弦, 刺激之, 安慰之, 兴奋之, 鼓励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若能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 又有情趣、道德的熏陶, 还有艺术的感染,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得到升华, 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上一篇:高架快速路下一篇:期权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