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断面三篇

2024-07-30

关键断面 篇1

新建太中银铁路穆村1号隧道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柳林县境内,隧道位于黄土地区,地形起伏较大,黄土冲沟发育。隧道进口里程为DK205+615,出口里程为DK206+543,全长928 m,隧道最大开挖尺寸为13.94 m×12.45 m(宽×高),开挖面积达142 m2;隧道进口处地势较陡,表层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无基岩裸露。出口位于一垭口处,地势较陡,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无基岩裸露。

特殊土:隧道穿越层广泛分布新黄土,具有湿陷性和砂性,湿陷系数δs=0.017~0.068,为自重湿陷场地,湿陷等级为Ⅱ级。

2 黄土隧道的基本特性及危害

2.1 偏压现象

由于隧道洞口表层黄土厚度分布不均匀,隧道出口DK206+450~DK206+520段约70 m中线与等高线斜交,有明显偏压现象。

洞口浅埋段黄土覆盖层厚度约4 m~6 m不等,隧道洞口及隧道表层斜坡地段具有黄土高边坡特征,在隧道边仰坡开挖和隧道开挖时容易产生滑坡、滑塌,甚至隧道整体发生偏移,引起重大的工程地质灾害。

2.2 陷穴的危害

经过现场实地踏勘发现,在DK205+645~DK205+656段隧道中线上部有一陷穴,深12 m,面积约50 m2,该处隧道埋深17 m。由于陷穴较深,面积较大,直接威胁到隧道施工的安全。若陷穴处理不当,隧道开挖后会有冒顶的可能,进而引起大的坍塌。

2.3 黄土自稳能力差

对于砂性新黄土隧道,其围岩的自承能力不足源于黄土的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结构、构造以及渗流场状态的特殊性。围岩的整体强度降低,在围岩土体内部出现空洞导致局部发生坍塌,浅埋时在地表出现下沉,塑性区进一步扩大,土压力的剧增最终导致整体失稳,大面积塌方。

2.4 土体强度低

隧道区黄土由于含水量高而呈软塑状,开挖后,因其抗剪强度低,初期变形大、变形速度快,围岩自稳时间较短,甚至不能自稳,开挖后蠕动较快并发生滑塌。特别在洞口浅埋段施工,开挖后很容易塌方形成高边坡。

2.5 施工扰动

天然状态下的土体有一定的结构连接,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隧道开挖会扰动和破坏土体的天然结构,使得强度剧烈降低;局部超挖会引起应力集中,而导致土体失稳。

2.6 施工工艺的影响

作业循环时间长,土体暴露时间过长,不能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拱脚形成超挖及喷浆不密实,导致拱脚承载力变差;钢筋网与围岩不密贴,喷浆不密实,初期支护与围岩间存在空隙;超前管棚支护体系外插角度过大或过小,造成局部坍塌或管棚侵入隧道净空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台阶长度不合理及上下台阶施工的相互干扰,造成上台阶拱脚悬空时间过长等,施工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都可能引起黄土隧道坍塌。

3 施工预防措施

3.1 偏压的施工措施

在线路右侧砌筑浆砌片石挡墙,将DK206+450~DK206+520段左侧山体土体卸载减压,土体卸载至该段右侧,以减少偏压对隧道的影响,同时确保洞顶土体覆盖厚度在5 m以上,如图1所示,回填土高度比隧道洞顶高程高2 m即可。回填土体分层碾压密实,并做好地表水的截排,避免积聚。

3.2 陷穴的处理

先将陷穴回填密实,并高出地表50 cm,地表回填范围为陷穴边缘向周边外扩大2 m,回填表面3 m范围内采用三七灰土隔水层,以有效引排地表水,防止地表水下渗。

3.3 边仰坡的开挖、防护

根据穆村1号隧道进口段的地形、地质条件,开挖前首先完成地表排水系统,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分台阶边挖边护边监测的施工方法。为确保洞口段开挖边仰坡稳定,洞口段开挖边仰坡坡率分级设置,自下而上每级开挖高度为10 m, 每级开挖之间设置2 m宽平台,自下而上分级开挖边仰坡坡率为:边坡1∶0.75;仰坡1∶0.3,1∶0.5,1∶0.75。仰坡防护采取锚杆、钢筋网、喷混凝土联合支护的措施;边坡防护根据开挖时实际情况实时调整。

3.4 进洞施工方案

边仰坡防护完成后施工洞口套拱,纵向设置2 m,厚80 cm,套拱内埋设两榀工字型钢架支撑,钢支撑与套拱内预埋的ϕ108×4导向钢管焊成整体。在实际施工中,由于管棚一般在隧道开挖的轮廓线外20 cm~50 cm处施作,在管棚施工时,对土体已有扰动,后续开挖时,沿拱顶20 cm~50 cm的土体很难保留,从而在已施工管棚的地段,拱顶的开挖经常造成超挖。由于导向管安设的平面位置、倾角、外插角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管棚的质量,因此导向管必须用全站仪以坐标法在工字钢架上定出其平面位置,用水准尺配合坡度板设定管口的倾角,用前后差距法设定导向管的外插角;导向管应牢固焊接在工字钢上,防止浇筑混凝土时产生位移。

3.5 洞内施工关键技术

在洞内施工中要严格坚持“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勤量测、早成环”的施工原则。洞身开挖采用上下台阶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在超前管棚或超前小导管的“保护下”将传统的上导洞改为弧形导洞,开挖过程中先从侧壁弧形开挖,预留核心土。上台阶高度控制在起拱线位置。边墙两侧台阶采用人工风镐双侧交错开挖,错开距离为3 m~4 m,不得使上部结构同时悬空,每次开挖进尺约为上台阶进尺的2倍。边墙开挖结束后,快速进行初期支护,并对拱脚进行加固处理,采取的方法有:1)为控制下沉,对初期支护两侧钢架拱脚处先进行人工夯实,再加垫厚度大于5 cm的木板或者槽钢,木板或槽钢长度不小于拱架间距,以形成连续支撑,减小拱部拱架的沉降,以形成较稳定的承载拱,木板或槽钢在开挖下导洞时去掉,作为下个循环上台阶开挖使用;2)打设锁脚锚管,并在其内用砂浆灌注密实,增强其刚度;3)增设大拱脚,增强上断面支护结构的支撑面积。

4 实践应用

在新建太中银铁路穆村1号黄土隧道施工中,由于提前进行了实地踏勘,分析了隧道的主要危害性,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施工方案及措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塌方,且达到了月进尺94 m的施工速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业主及监理的一致好评。

5 结语

1)黄土隧道的仰拱及时施作是控制变形的最有效措施,在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仰拱施作完一般3 d~5 d后,围岩和支护体系的变形趋于稳定。2)上台阶高度控制在起拱线位置,对隧道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双线黄土隧道跨度大,围岩软弱,变形大,施工中应加强对围岩的监控量测,实现信息化动态设计施工。

摘要:通过对穆村1号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分析了砂性新黄土隧道施工的风险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施工方案及预防措施,介绍了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黄土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以推广该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大断面,黄土隧道,偏压,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李东平.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5):329-330.

关键断面 篇2

城市地铁串联市区各个区域,多为地下隧道形式,一般沿城市道路下穿,或穿越部分建(构)筑物,受布线条件的限制,两隧道的间距一般较小。且普遍采用双线隧道断面相同的形式,仅在工程有特殊需要时才设计为非等大断面,譬如渡线、联络线和停(存)车线等。我国非等断面小间距隧道的应用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非等大断面隧道已开展了初步研究,通过建立数值模型[1,2],研究分析了不等跨公路隧道的支护力学行为特性及围岩稳定性影响;对于非对称双线地铁隧道的施工力学和地表沉降也进行了研究[3],由于非等大断面隧道面临工况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施工方法也远未成熟。为此,针对工程实例,设计制造物料提升系统,优化临时支撑设置方式,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形成非等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可为有类似地铁建设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些参考。

1 工程概况

南京地铁三号线大明路站暗挖配线段沿卡子门大街路下南北向设置,西侧位于宁溧路高架边上,距离高架上桥匝道桥墩基础承台边最近约为3.4 m,东侧近邻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隧道上部分布有燃气、排水、电缆、通讯等众多管线。隧道长220.75 m,埋深12 m,设计“单洞双线+单洞单线”非等断面隧道,隧道内部分为射流风机加高和加宽段,大断面隧道开挖断面跨度12 m,洞高9 m,设一条停车线和一条单行线;小断面隧道跨度7.9 m,洞高8 m,设一条行车线。大小隧道轮廓线间净距为2.51 m(如图1所示)。

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4)-3b1层硬塑(局部可塑)粘土、粉质粘土、(4)-4e层含卵砾石粉质粘土、(4)-2b2层可塑粉质粘土和(4)-3b1层硬塑(局部可塑)粘土、粉质粘土,隧道断面下部存在起伏变化的Klg-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和Klg-3-2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其中(4)-4e层可塑含卵砾石粉质粘土位于开挖范围,为承压含水层,围岩稳定性极差。所以,项目施工的复杂程度非常高。

2 实施方案选择

2.1 出渣运输选择

本隧道一端是地铁车站,另一端是盾构吊装井,出渣无法直接运输至地面,需采用垂直运输设备。而常见的垂直运输设备有吊车与塔吊,项目所处的城市地面环境要求,塔吊根本不许使用,且塔吊运输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隧道高强度运输要求;再是吊车吊运,隧道仅土方就约3万m3,吊车吊运强度太大,耗时长,费用高,且难满足暗挖施工快速连贯性要求。因此,必须选择一种物料提升系统,解决施工材料及渣土运输方便、快捷、安全的问题,使水平运输和垂直提升达到无缝衔接。

2.2 进洞先后选择

两隧道净距过小可能会造成岩柱主应力集中,导致失稳,而隧道中夹岩柱的稳定性是决定小净距隧道整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非等断面隧道,哪个先进洞,都存在着相邻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问题,存在着二次沉降的问题。先开挖大洞还是小洞,以及大洞的开挖采用什么工法都是要慎重考虑的。项目从工程水文地质、难易程度、施工组织配套协调性、工期、造价等因素,通过综合考虑比较确定最终方案:以先进小洞后进大洞的顺序组织实施,同时先开挖小洞还可以起到探明地质的作用,而且小洞封闭快、影响小,通过先施工小洞可以增强对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的了解,增强对施工地层的掌控性,降低施工风险。

2.3 开挖方式选择

根据工况条件,设计建议小洞采用台阶法开挖,大洞采用CRD法。小洞跨度7.9 m,地质也较好,台阶法可行。大洞跨度12 m,采用CRD法分4个导洞开挖,每一部分开挖并支护后形成独立的闭合单元,一般情况下对减少地面沉降有利。但CRD工法施工工序复杂,进度较慢,隔墙拆除困难,施工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在非等断面小净距隧道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讨论。因此在小洞先行进洞,对地质为硬塑性土情况进一步判断较好后,对CRD法进行了优化:采用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间隔设临时支撑的组合方式开挖。

3 关键施工技术

3.1 提升系统设计与安装

利用地铁区间上设计有工作井的有利条件,在井内设置物料提升系统,解决施工材料及渣土运输方便、快捷、安全的问题,使水平运输和垂直提升达到无缝衔接。水平运输可采用自卸式三轮汽车,三轮汽车再经物料提升架直接垂直提升,完成地面及洞内的渣土、物料循环运输。并在工作井内采用分节梯笼拼装组成上下平台,供作业人员上下。

提升系统安装流程:测量放线→安装、加固基础→安装吊盘→安装、加固立柱→安装、加固横梁→起重设备连接→运行调试。物料提升系统由主件和安全辅助保护装置组成。主件有:基座、吊盘、立柱、横梁、检修平台、提升设备。安全辅助保护装置:行程限位器、停层防坠落装置、限重装置、监控系统、临边防护。基座固定于竖井底板上,立柱基座采用高强度螺栓与底板固定。提升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每根立柱内侧设置双导轨,安装在托盘两侧的4个导向轮嵌入立柱导轨间导向。JM10变频控制卷扬机的钢丝绳通过滑轮组提升、降落托盘。当吊盘提升至指定高度时,安装在提升架两根立柱内侧设置的安全卡可自动将托盘固定。

3.2 隧道开挖施工

3.2.1 开挖原则

非等断面小净距隧道开挖,必须考虑开挖一侧隧道所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影响不致波及另一侧已成隧道的稳定,可先选择首次开挖影响较小的隧道,进尺一定距离后再开挖大断面隧道,两隧道开挖面保持50 m左右的距离,以降低近距离隧道开挖中的相互影响。开挖需充分考虑时空效应,根据地质条件、作业空间配备机械设备。开挖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配合修边,能达到快速开挖,初支及时封闭成环的目的。

3.2.2 开挖方法

大跨度隧道呈椭圆形或圆形断面时,可采用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间隔设临时支撑的组合方式开挖。施工步骤如图3所示。

第(1)步,环形拱部开挖,一榀一循环,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宜为2 m~3 m,宽度宜为隧道开挖宽度的1/2~2/3。第(2)步,(3)步,左右侧中台阶开挖,两榀一循环,最大不得超过1.5 m,开挖高度一般为2.0 m~3.0 m,左右侧台阶错开2 m~3 m。第(4)步、(5)步,左右侧下台阶开挖,两到三榀一循环,开挖高度一般为2.0 m~3.0 m,左右侧台阶错开2 m~3 m。第(6)步,上、中、下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中、下台阶核心土总体上成斜坡形式,方便挖掘机上下行走。开挖“自上而下”进行,控制好台阶长度,左右台阶错开,土方从上往下倒运,可减少施工干扰,从拱部开挖至仰拱成环形成了“流水式”施工循环,一个班内可完成一榀拱部进尺、两榀中部边墙进尺、三榀下部边墙进尺,开挖进度较快。第(7)步,隧底开挖:每循环进尺长度宜为2 m~3 m,开挖后及时施作仰拱初期支护。

3.2.3 间隔临时支撑架设

开挖每隔8 m~10 m进尺后,连续设置6榀竖向临时支撑和临时仰拱,竖向临时支撑随开挖时支护在核心土上,支撑与土接触面设临时垫板,并及时喷射混凝土提高支撑强度,在向下开挖核心土时,分次接长临时支撑,直至撑在仰拱上。

3.3 隧间中岩柱加固

因近距离隧道轮廓线间净距小到2.51 m,施工时必须考虑开挖一侧隧道所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对另一侧已成隧道的影响。因此,在隧道开挖中需对隧间中岩柱采取注浆和对拉锚杆加固。一方面通过注浆,对主体进行改良加固,提高其承载和自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拉锚杆的锚固作用,与两侧的隧道结构形成联合支护体系,提高了其承载和自稳能力[4]。

4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本隧道在暗挖施工过程中,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地表、桥墩、拱顶沉降、隧道收敛实施监测。地表沉降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最大沉降量为26 mm,发生在大断面隧道正上方路边绿化带内。拱顶沉降最大12.5 mm,洞内收敛最大16.6 mm,均发生在大断面隧道内,桥墩基础四个角点沉降分别为1.0 mm,1.2 mm,0.8 mm,0.7 mm。周边建筑无裂缝,全部沉降量指标均在安全范围之内。

5 结论与建议

1)通过本项目非等断面隧道的暗挖施工,使暗挖技术适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施工技术的有效优化、合理使用都离不开项目管理人员的高效施工组织安排与相应的机械设备创新及配合,这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没有各方面的支撑,很难完成复杂系统的过程。

2)施工中利用盾构接受井兼作浅埋暗挖工作井的有利条件,设计制造物料提升系统,突破性地解决了施工材料及渣土的运输问题。使垂直运输与水平运输无缝结合,运输效率高,成本低,为洞内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今后有类似项目可以借鉴参考。

3)根据硬塑性地层特点,本次大断面椭圆形隧道,采取“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间隔设置支撑”的工艺,控制每循环开挖进尺、台阶长度与宽度,间隔设置临时支撑等方式,创造了好的工况条件,增大了作业空间,使各步具备了挖掘机开挖条件,机械化施工程度提高,从拱部开挖至仰拱成环形成了“流水式”施工循环,初支封闭时间缩短,作业效率得到提高,施工风险极大地降低;施工中根据地上和洞内监测数据反映,各项参数稳定,无异常变化,整个施工安全可控。

摘要:根据南京地铁三号线的工程实况,确定了非等断面小净距隧道浅埋暗挖施工方案,并从提升系统设计安装、隧道开挖、隧间中岩柱加固三方面,阐述了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经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地铁,隧道,浅埋暗挖,物料提升系统

参考文献

[1]邓健,朱合华,丁文其.不等跨连拱隧道施工全过程的有限元模拟[J].岩土力学,2004,25(3):142-145.

[2]张志强,黄朱林,韩飞.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特性研究及方案优化[J].现代隧道技术,2007,44(6):22-26.

[3]蒋小锐.地铁渡线段不等跨暗挖隧道施工方法有限元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9(10):113-115.

关键断面 篇3

关键词:大断面巷道 快速掘进 掘进机 切割工序 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D2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58-01

时下,国内的岩巷掘进工程大多采用较为传统的普通钻爆法或以钻爆法为主的岩巷机械化作业。这样的施工方式不仅单进低、费用高,还会造成采掘工作接替紧张,最终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工程领域亟需从岩巷所处地质条件出发的,合理的岩巷综掘一体化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体系,以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的生产工作。

1 改进挖掘机械加快掘进速度

1.1 掘进机的局部改造

简单举例,开滦矿区某工程采用S-100综掘机掘进,并且对掘进机进行了合理的局部改进,将普通型截齿更换为高强度截齿,从而实现千米截齿零消耗的目标,有效的节省了工序,通过这种方法月进尺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进而为螺旋钻机采煤的接续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程中采用的掘进机具对两个齿轮油泵、两套操纵油路进行了分立控制,同时对刮板以及链环进行了合理改造,成功解决了S-100综掘机在使用过程中内外喷雾接头外露、耙爪速度较慢、易蹩卡、易碰伤,分流器不同步等常见问题,极大程度提高了耙爪的装载能力,进而使得掘进机性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该工程采用的掘进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芯经常出现故障,而且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后易造成油脂乳化、水油相串等问题。更换冷却系统与更换油脂的费用都非常高昂,耗时较长,可能影响正常施工。对此,可以对冷却系统进行合理改进,将外冷却器变更为蛇形管路,内置于油箱中进行冷却,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

1.2 合理化的切割工序

在改进机械的同时,上节所述的开滦矿区针对不同的岩石特性,指出了采取不同的切割顺序的工序,以能保证掘进速度。当掘进松软煤层时,相关管理规划部门提出从工作面的下角由下向上切割。首先切底掏槽,以保证掘进机在切入过程中的高稳定性,进而为装载和提高切割速度提供方便;当工作面岩石性质为硬煤时,为了防止切落大块煤导致影响装运速度,该工程采用自上而下的顺序;当工作面为半煤岩时,工程策划部门指出应先切割煤,再切割岩石,即采用先软后硬的工作顺序。在切割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煤岩的层理结构,不可横断层理,导致影响切割速度。

2 优化施工工艺加快掘进速度

巷道掘进的各个工序中,支护、出矸、打眼放炮是三大主要工序。三大工序中,各工序并非独立进行的。由于时间、空间、人员数量上的限制,各个工序在配合上存在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施工的顺序、时间、空间、人员等方面的不协调会强烈影响影响掘进速度。鉴于这种情况,欲提高掘进速度、实现高进高效,则必须保证作业过程中合理调配三大工序的时间与空间。

实现出矸、迎头打眼、锚杆支护平行的交叉作业;选用全断面光面爆破掘进,加强“两掘一喷”的循环作业等方法均能够提高掘进速度。在工作人员进入掘进迎头时,可以将施工所需要的全部材料、机具运送到工作地点。上一班次放炮后,暂时不清理迎头。当迎头上半部分炮眼打完后,再用装岩机集中的清理迎头,把从迎头往后5m的矸石扒运送到后路,给迎头留下足够的空间,然后开始打下半部分的炮眼。

扒矸过程中尽可能把矸石平摊,避免堆积。迎头扒干净以后,再统一将装岩机的滑轮定位在距离迎头15~20m处。装岩机连续扒矸,侧卸装岩机进行前后运动,以配合扒矸。中间15m的预留空间内,继续安设两帮、顶板锚杆。当下半部炮眼施工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则由放炮员、班长以及其他空闲人员开始对上半部分的炮眼进行装药,然后集中给下半部分炮眼装药。这时候,放炮员和班长开始联线,按照规定放炮。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出矸、打眼、安设锚杆的平行交叉作业,大幅度缩短循环时间。

3 工程上的困难与对策

3.1 高角度胶带运渣下滑问题

以范矿的3031为例,该工程为下山掘进,为有效保证后路出碴的胶带化,该工程相关部门铺设了可移动式的高角度胶带。在完成安装后,因坡度大,碴块的重力远大于其与胶带间的摩擦力,碴块在机尾不断翻滚、打滑无法运走。经过生产实际分析研究,工程部门认为该问题主要是由于碴块与胶带间的摩擦力太小导致不能将碴块拉走,进一步造成了碴块的翻滚,直接的影响了机尾人员的人身安全。实际操作中该工程相关单位采用了以下方法:首先,在高角度胶带上覆盖一层旧胶带,既能增加碴块与胶带间的摩擦力,又能有效解决碴块翻滚难题;其次,在高角度胶带上每隔5米铆一块500mm×500mm的胶带补丁,从而进一步增大摩擦系数。通过以上方法,既解决了胶带运输的问题,又能防止大坡度上山运输胶带滚渣伤人。

3.2 掘进飘巷困难的问题

范矿3031下山掘进,由于坡度相对较大,巷道掘进过程不断出现“底高”问题,需重新从后路卧底开始返工,严重的影响了掘进进度。经组织调度室、生产技术部人员现场跟班后发现,区队在轮尺画线点眼的过程中,掏槽眼的位置偏上,底眼的设计不合理。工程相关部门及时组织技术人员针对新南总矿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了相关的科学合理的炮眼布置图。首先,增加了掏槽眼数量,将掏槽眼的位置下移至基拱线以下,以解决底眼爆破效果差的问题,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排底眼,并切增加了底眼的装药量。矿领导多次带领相关科室人员到区队班前会议上进行讲解,使得井下工作现场的操作、验收人员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彻底解决了“底高漂巷”这一困难。

3.3 喷浆与掘进之间的矛盾

随着巷道掘进速度不断增加,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逐渐发现传统的“两掘一喷”的组织模式,在喷浆工作中已经不能全面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喷浆的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经过认真的研究施工队伍实际情况,相关部门提出并落实了“三掘两喷”的新工作模式。在巷道内投入两台喷浆机与一台跟头渐进来进行初喷作业,另外一台滞后迎头进行复喷作业。喷浆班次的安排由过去的一个班次增加到两个班次,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喷浆速度问题又提高了喷浆的质量与效果。

4 结语

当代工业发展要求我们摸索、总结特殊条件下的大断面岩巷的系统优化综合设计与快速掘进工艺,同时为以后类似条件下的岩巷掘进工程提供实际经验和相关依据。在此,本文笔者希望能为以后不同条件下的岩巷掘进提供经验和依据,并为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大断面岩巷下山的快速掘进技术起到奠基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薛鹏,等.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的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0,6.

[2]宋合聚,等.庚组半煤岩巷道快速掘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0,6.

上一篇:土地有偿转让下一篇:保护环境从幼儿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