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角度十篇

2024-09-13

内部控制角度 篇1

本人无意于讨论内部控制的明确定义, 但从管理学理论看待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仅仅是实现某种目标的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机制、一种策略甚至是一项明确的政策。当然这个工具是动态性的, 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的。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定位

从成熟期的内部控制理论来看, 学术界受到COSO和SOX法案的影响最大, 几乎是每个研究内部控制的学者必须提及到的内容。但是无论是COSO还是SOX都仅仅是在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之后, 相关部门所做出来的合理的反应而已。COSO报告和SOX法案仅仅是这一系列案件后果中的一小部分成果, 从公司制的发展历史上来看, 财务造假与反财务虚假报告就从未停止过, 内部控制仅仅是他们两派斗争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内部控制作为世界任何国家审计部门或者相关财务政策管理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 从本质上来看仅仅反应了两个方面内容:

(1) 对于受托责任的监控, 公司所有者要求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不希望管理者有太大的冒险行为, 更不希望看到虚假的受托报告。

(2) 决策有用, 无论是“安然”“世通”还是“银广夏”等公司的失败, 最终买单的都是投资者, 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投资者的权益。而本人认为, 公司造假事件带来更大的作用就是投资者的不断理性, 以及对于未来投资的慎重和风险意识的加强。

内部控制仅仅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工具, 其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 而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壮大是一个过程, 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他的作用。在我看来,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其发展状况, 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 若一个企业没有发展壮大的潜力, 何谈其内部控制的优劣呢?有关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7年, 这种情况下我们关注的或许应该是如何让我们的企业活得长一点。

二、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相对于管理学理论, 仅仅作为管理学理论的一个微小的补充。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石, , 我们的管理理论无不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生存要求企业必须合法, 其中当然包括规范其资本市场行为的法案 (SOX) , 发展就要求企业不断的资本增值, 有盈利。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工具, 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可以说是无形的。

我国学者比较推崇孔茨的管理过程学, 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事、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组织资源, 优质高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用管理学相关理论解释内部控制。

(1) 控制论看内部控制, 控制论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 通过信息的变换与反馈作用, 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 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内部控制就是以控制论为基础, 分析研究具体过程, 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具体来说, 任何组织的运行, 都必须有激励与约束机制, 然而控制似乎侧重于约束, 但是只有有了约束才有激励, 同样有了激励也就必须有约束有控制。控制客体的行为就会产生动机, 动机形成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会体现激励与约束。行为的合理产生激励, 行为的不合理产生约束, 此为控制的两个方面。

(2) 从系统论来看内部控制, 任何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 而整个管理可以看做一个系统。内部控制作为系统自身不断循环和提升的必要机能, 类似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如市场行为失效, 财务造假案例之后的内部控制可以看为系统的正常机制。如大病之人, 病愈后其免疫力自然提高, 下次不会害怕同一病毒的侵犯。我国学者宋良荣 (2006) 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 随着组织 (单位) 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发展起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其中凝聚了世界上古往今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此定义就强调了现代企业系统中内部控制的自我调节作用。

(3) 从权变理论来看内部控制。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事一成不变的, 管理也是一样, 没有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必须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如早期阶段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内部牵引, 之后伴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 出现了制度二分法, 之后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内部控制结构论, 再之后由于管理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和一系列新现象的发生促使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发展。从权变理论看, 内部控制必须根据各种新情况, 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由于社会、经济、管理环境的变化, 内部控制的职能也随着变化, 从而引导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化。

三、内部控制中的“人”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中应该对人有正确的认识, 而对人的正确认识与一定得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内部控制中的一切机制和实施也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 对于人的认识不同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也会有差异, 对于人的认识可以看做是控制环境要素也可以看作为控制对象要素。

管理理论中首先对人进行人性假设, 并且根据假设设定管理理论。对于人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麦格雷戈提出了“X”“Y”两种相反的假设: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另一种是积极的Y理论。西蒙的《控制》一书中指出, 若没有监督和激励措施, 将会有70%的人会逃避责任, 因此必须进行控制。许多管理学者认为, 在没有监督措施和惩罚措施的情况下, 关注自我利益的人会怠工和逃避责任。心理学家和行为管理学派更关注人的情感、激励、自我实现和个人及集体的行为。西蒙认为:有效的控制既不能抑制创新, 又要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 并且基于此设置控制机制。本人认为, 从管理学两大人性假设的角度回顾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 可以看出在内部控制产生的早期, 主要通过授权审批、职责分离、资产接触控制、核对记录等强制约束手段达到防止差错和舞弊的目的, 其基于的人性假设是X理论的人性消极理论。随着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主导力量, 内部控制中必须以人为核心。这也符合超Y理论对于人的认识, 人的动机与需求的多样性和权变性, 就要求我们的控制理论也有一定的弹性, 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正如COSO报告中对于控制环境与控制对象中增加了对于人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估, SOX法案可看做是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机制和关键管理者行为和责任的控制。

对于企业中“领导”的认识也经历了领导性格理论、行为方式理论、现代理论和新理论的阶段。目前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符合现代理论对于领导的认识, 对于管理高层的控制不仅考虑领导主体、客体, 还考虑到了环境因素。也就是说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及对控制的监督, 其中很重要的是对于各个岗位中人的能力的评估与自我认识的评估。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

我们目前的内部控制理论受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很大, 有的方面几乎是照搬。但是, 本人认为由于各国历史和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 内部控制的引进能够解决我国的一些问题, 但长远来看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特殊经济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如SOX法案对于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描述及对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 是基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较为理性的投资者。我国1314号审计准则中也几乎全面性的引进了SOX法案404号和302号得规定, 然而我国企业在内部治理和法律环境等方面都与美国企业有很大的差别, 本人认为在执行效果上会有差异。

中国人口众多, 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 其传统思想和人们的处事方式会和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移民性国家美国的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 我国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儒家、道家崇尚仁政, 其认为人性本善, 主张德治, 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 认为人在合理的条件下会有自律意识, 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 要求全力阶层权衡各个阶层的利益。法家认为人性本恶, 好利的本性使人无法做到自律, 认为道德伦理不能约束人的行为, 必须用严密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显然, 这两种学说的出发点和依据几乎是相反的, 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类似于西方的X与Y理论。根据法家思想, 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刚性的制度;根据儒家思想, 内部控制应该以柔性管理为基础。本人认为,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必须与企业所处环境的文化结合起来。用控制性制度与软性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 激发员工的自律行为, 容易实现和必须的控制问题采用制度约束, 更高层次的需要用文化引导, 现实中一味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往往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 需要企业文化的柔性引导。另外, 从中国文化历史来看, 始终是儒家文化占据主流, 本身就说明了柔性管理问题。因此, 在我国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 过于刚性、管束的应该得到改善, 可以构筑由“控制制度+企业文化”两大要素相互补充的内控体制。

五、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COSO内部控制理论建立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上, 而我国的公司自理模式是属于大陆模式,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与大陆治理模式差别较大, 英美模式以股权之上为原则, 股权高度分散, 资本市场发达外部约束力强。而我国的治理模式类似于日德的大陆模式, 法人持股比例大, 股权集中股票流动性差, 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外部监督能力差, 依赖政府管理职能。相关研究表明, 我国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较多。如股权结构的不合理, “授权投资人”的制度缺陷、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不规范、监督机制薄弱、老三会与新三会、代理人缺位 (经营者的选拔问题) 、管理权责激励与约束制度的等等问题, 尤其是国有改制股份公司有其形无其实的现代治理机制问题。

一般认为,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公司治理解决各个所有者与管理者, 管理者内部之间的权责利的划分问题, 而内部控制本身并不约束最高管理者当局本身。公司治理解决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 而内部控制仅仅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工具, 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人认为现实中,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相互促进的, 但是本人认为好的内部控制必须以好的公司治理为基础, 基础问题不解决难谈内部控制优劣。

六、结论

只有合理的内部控制定位, 在适当的企业发展阶段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上, 结合特殊的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以上粗浅论述, 本人总结如下:

(1) 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工具。

(2) 明确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定位, 不能夸大其作用。

(3) 内部控制理论以管理理论为基础。

(4) 内部控制中以“人”为核心

(5) 我国内部控制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

(6) 只有根本上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才能达到理想的内部控制效果。

摘要:本文从管理学基础理论角度分析内部控制, 分别阐述了内部控制定义和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内部控制与我国的文化结合、并结合我国公司治理问题、最后提出优质的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理论,公司治理,企业文化,重视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09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J].会计研究, 2010 (3) .

[2]丁浩.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时代金融[J], 2010 (4) .

[3]王怀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4]于慧萍.我国在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 2007.

内部控制角度 篇2

关键词:企业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建设与完善, 企业内部的控制和审计作为企业的经济预算必不可少的屏障, 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保护企业的财产有效运作、保障企业良好运营等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企业欺诈丑闻的不断涌现, 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企业内部的审计对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过程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 是人们根据企业长期的发展历程总结出的各种理念与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立场来认识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意义, 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内部控制相关的特性。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其中, 程序论,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定义就是基本风险的管理程序政策和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系统论, 则认为企业内部的控制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系统;制度论, 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达成某些经营的目标, 对经济环境的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的识别评估, 通过相应管理制度的安排所组成的体系, 并制定了控制的措施。

2、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目前企业实行内部的控制都是在决策层、管理者及其他参与管理活动的人员中展开, 企业内部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合理确保经营、战略、报告及法律遵循的各项目标而创建并付诸于企业内部实施的风险的管理系统。企业内部的控制建立能使法人的治理机构更加的完善, 也促进现代的企业制度建立, 是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规范其管理行为重要的手段, 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考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内部控制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企业的财产得以保证, 使它能得到安全、完整有效的运用;确保经济组织的活动能正常进行;确保经济的核算工作正确可靠;有效推动落实企业各项的方针政策, 提升企业管理经营的水平。

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对现代企业而言, 特别是大型国企需对其治理结构的完善更加注重, 建立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的机制, 由此产生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内部的控制审计就是按必须的科学标准和程序, 通过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人员, 有效建立并且执行所在企业内部的控制, 并考虑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因素, 以此来进行检测、评估及审核。

考量目前我国企业特殊的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应该同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当前, 我国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基础比较薄弱, 需将主要重心放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上, 并需要相关目标的引导, 否则易使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误入歧途。综合考量各相关的理论及现实条件之后,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可以确定为企业内部经营和发展战略的控制目标。参照此目标, 我们便可更快速简便制定控制的方案, 更有效地开展控制活动工作。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是建设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的环节,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审计作用, 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实施和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

1、企业内部审计内容

企业内部的控制审计基本内容就是对其内部控制合法合规性、有效性、健全性、合理性等的评价。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经济的效益、有没有违法及存在缺陷等都是企业内部的控制合理性、合法性需要考核的内容。企业内部的控制审计, 主要包含有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评审。此外, 还包含有对企业内部控制治理结构或基本框架的相关评审, 主要可分为评审的控制环境、评审的风险管理、评审的控制活动、评审的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五大要素。

2、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会计的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最基本平台。长久以来, 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定位在会计的控制, 但是会计控制可作为主要内容, 而不应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在一个拥有健全会计制度的企业里, 还是会有会计控制失效的发生, 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控制的环境、控制活动等其他要素方面的忽略而使公司内部的控制环境也变弱了。由此,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评审内容应当遵循全面性的同时, 兼顾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等方面, 不能将所有评审内容都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上, 财务会计控制只是业务控制活动的一个方面, 还应将各层面重要的控制都涵盖其中, 比如采购业务、工程项目、担保业务等等, 使企业层面的控制和业务层面的控制高度统一, 同时兼顾企业外部控制的监督。

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 要使企业内部的审计师也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制定与实施的监督中去, 使企业内部的审计师全面分析掌握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使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独立地对企业内部的控制进行单独立项和专门评价, 使组织管理部门更好的开展企业内部控制的自评。一般来说, 相关业务的部门和组织主要是负责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修改和制定, 这使企业内部在建立控制时存在很大缺陷。现在就要求企业内部的审计师能参与整个内部控制的制定过程中, 立足企业内部的控制全局高度, 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内部控制建立初期就对其进行评价, 同时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 使其克服传统制定的方式带来的缺陷和漏洞。

三、结语

企业内部的控制能够很好规避投资的风险, 规范企业的行为, 是企业经营和决策高度有效的保障。在企业内部的控制过程中, 企业内部的审计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是保证企业的管理公正化、透明化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的审计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应进一步提高企业评估结果和企业实际问题间的针对性和相关性, 使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宋丽.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风险的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1)

[2]、秦燕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措施[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6, (01)

[3]、王建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6, (07)

浅析公司治理角度构建内部控制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步较晚,本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和研究这一内容,内部控制才开始企业管理运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初步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内部控制的经验和方法,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一股独大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由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而来,国家股在上市公司占据控制地位,因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这种特有的股权结构产生了两种后果:①无人控制,由于企业资产属于国有,国家会派相应的人员去管理上市公司,但由于这个企业不是属于这些管理人员的,往往形成了企业无人控制的局面,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内部控制严重失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最终破产;②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由于国家所派人员并没有完全履行企业管理的责任,致使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有绝对控制的权利,即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这样治理结构会导致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没有相应的监督,也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公司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二者目前在我国都不够完善。

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内部治理主要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在我国股东大会主要是由大股东主持和参与,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低,缺乏能够在股东大会上发言的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常常被大股东侵占;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核心地位的作用;监事会作为牵制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监事会成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投资、金融和财务方面的知识,而很多监事并不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监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前述的内部治理实际,使得管理层成了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经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内部控制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

外部治理主要指的是资本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并购市场等。充分发挥外部治理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公司治理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相应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外部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作用甚微。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资格等级和薪酬标准由国家确定,而不是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经理人员最终的经营业绩和综合贡献来确定,这种薪酬制度不能充分估计经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必然会导致经理人员消极怠工、甚至导致优秀的经理人员的流失。第二:我国在初步实现年薪制和管理人员持股计划,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之中,都存在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有机会自己确定薪酬,实行自我激励。另外,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管理人员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同时,在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权、责、利对等的有效控制机制。综上所述,健全的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收益,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而无法恰当的归属于企业管理者,甚至出现健全状态下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增加额低于内部控制不健全状态下他们的收益状态,这就常常使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缺乏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动力。内部控制治理机制往往成本形式化。

(四)监督职能弱化

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有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等。很多上市公司监事会人数偏少,甚至达不到法定数量,监事会的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尚处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这几年来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并未发挥其真正有效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从公司治理角度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失效的有效措施,并建议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内部控制系统。

(一)将内部控制目标与公司治理最终目标有效衔接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将公司治理目标的进一步延伸与具体化,公司治理所要求的公平与效率目标,也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之上的。企业只有将内部控制目标和公司治理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问题。董事会在进行公司治理时将内部控制目標纳入其中,而经理层在具体执行内部控制业务时也应将公司治理目标作为指导,将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统一于内部控制活动之中。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容层次对企业内部控制具体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及设计,以满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衔接两者目标,必须将目标具体化。目标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只有在目标层次上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在其他具体方面进行融合。

(二)股权结构的内部控制系统构建

股份集中程度及其构成对公司内部控制有很大影响,它与公司内部控制效果成正比关系;法人股份中所占比率与公司内部控制也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国家股份对公司内部控制则是负面影响;个人股份对公司内部控制无显著影响;国家股份所占比重越高,劳动生产率越低。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我国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首要是为了贯彻落实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要求,更加适应资本市场发展新形势;其次,为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工具促进公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有利于引进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与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也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度,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1]。

nlc202309032352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解决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问题,使我国上市公司市场交易符合了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优化股权结构,使其合理化。

2.适度减持国家股

国家股持股比例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公司治理的进程。在国家股减持的问题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妥善解决国家股的流通问题。国家股在我国股份占据控制地位,国家股流通不畅影响了我国股份的顺利流通。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在世界资本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就迫使股份急需全面流通,同时有利于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深化。

(2)国家股的有序合理退出。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时间短,很多方面还残留计划经济的弊端,政企不分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因此,应该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政府应切实承担起经济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尽可能减少公司治理中的行政干预。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应妥善处理,不属于的应由市场和企业自己解决。

(3)提高非国有法人股持股比例,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要改善内部控制的现状,必须加大非国有法人股的比例,提高非国有法人之间相互持股的比例,从而形成相对制衡的企业股权结构,这种股权结构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提供基础平台。

(三)董事会特征的内部控制系统构建

首先,对董事长与总经理进行分设。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防止内部控制失效。公司治理機制核心是董事会,董事长代表董事会,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能够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董事长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

其次,在董事会下健全四大委员会。四大委员会指的是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四大委员会的设立能够保证董事会和公司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四大委员会充分执行董事会的各项职能并对董事会负责,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平台。

最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科学划分独立董事职责,独立董事依法享有决策权,并对其负法律责任。不断完善任免制度,建立健全诉讼制度。改进独立董事的任免方式,积极推进独立董事职业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诉讼体系,以此保护和监督独立董事。由相应的管理部门建立独立董事诚信档案和信息披露制度,设立独立董事人才库[2]。

(四)完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该机构是从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设置、权责配置、人员配备、内部控制中心定位等方面来确保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等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股东需要建立可以直接或间接对公司重大决策表达意见的制度,促使企业经营者履行契约。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的交叉部分是分工、职责划分及协调。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才能科学构建内部控制系统。

其次,完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强化企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打造企业风险识别体;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应该以会计控制为基础,充分考虑和其他业务控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信息管理不仅要配置相应的信息系统软件,同时也应配备有胜任能力的技术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将企业信息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信息化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俞培燕.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及优化途径[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张清山,张金成.公司治理视角下国有控股企业内部控制经验研究[J].求索,2009

从管理学角度看内部控制论文 篇4

【摘要】本文从管理学基础理论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分别阐述了内部控制定义和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内部控制与我国的文化结合、并结合我国公司治理问题、最后提出优质的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关键词】内部控制 管理理论 公司治理 企业文化 重视人

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前身)发布了《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首次使用了“内部控制”这个名称。此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侧重于内部牵引,内部牵引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从而有利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评测。

197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了改进,以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来综合表述内部控制的概念。

1988年AICPA发布SAS NO.55中用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之前的“制度二分法”定义。我们目前大多数学者定义的概念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美国COSO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影响实施的,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本人无意于讨论内部控制的明确定义,但从管理学理论看待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仅仅是实现某种目标的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机制、一种策略甚至是一项明确的政策。当然这个工具是动态性的,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的。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定位

从成熟期的内部控制理论来看,学术界受到COSO和SOX法案的影响最大,几乎是每个研究内部控制的学者必须提及到的内容。但是无论是COSO还是SOX都仅仅是在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之后,相关部门所做出来的合理的反应而已。COSO报告和SOX法案仅仅是这一系列案件后果中的一小部分成果,从公司制的发展历史上来看,财务造假与反财务虚假报告就从未停止过,内部控制仅仅是他们两派斗争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内部控制作为世界任何国家审计部门或者相关财务政策管理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从本质上来看仅仅反应了两个方面内容:(1)对于受托责任的监控,公司所有者要求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不希望管理者有太大的冒险行为,更不希望看到虚假的受托报告。

(2)决策有用,无论是“安然”“世通”还是“银广夏”等公司的失败,最终买单的都是投资者,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投资者的权益。而本人认为,公司造假事件带来更大的作用就是投资者的不断理性,以及对于未来投资的慎重和风险意识的加强。

内部控制仅仅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工具,其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而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壮大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他的作用。在我看来,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其发展状况,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若一个企业没有发展壮大的潜力,何谈其内部控制的优劣呢?有关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7年,这种情况下我们关注的或许应该是如何让我们的企业活得长一点。

二、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相对于管理学理论,仅仅作为管理学理论的一个微小的补充。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石,,我们的管理理论无不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生存要求企业必须合法,其中当然包括规范其资本市场行为的法案(SOX),发展就要求企业不断的资本增值,有盈利。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工具,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形的。

我国学者比较推崇孔茨的管理过程学,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事、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组织资源,优质高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用管理学相关理论解释内部控制。

(1)控制论看内部控制,控制论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与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内部控制就是以控制论为基础,分析研究具体过程,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具体来说,任何组织的运行,都必须有激励与约束机制,然而控制似乎侧重于约束,但是只有有了约束才有激励,同样有了激励也就必须有约束有控制。控制客体的行为就会产生动机,动机形成行为,而任何行为都会体现激励与约束。行为的合理产生激励,行为的不合理产生约束,此为控制的两个方面。

(2)从系统论来看内部控制,任何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而整个管理可以看做一个系统。内部控制作为系统自身不断循环和提升的必要机能,类似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如市场行为失效,财务造假案例之后的内部控制可以看为系统的正常机制。

如大病之人,病愈后其免疫力自然提高,下次不会害怕同一病毒的侵犯。我国学者宋良荣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组织(单位)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发展起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其中凝聚了世界上古往今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此定义就强调了现代企业系统中内部控制的自我调节作用。

(3)从权变理论来看内部控制。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事一成不变的,管理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必须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如早期阶段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内部牵引,之后伴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制度二分法,之后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内部控制结构论,再之后由于管理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和一系列新现象的发生促使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发展。从权变理论看,内部控制必须根据各种新情况,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由于社会、经济、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的职能也随着变化,从而引导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化。

三、内部控制中的“人”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中应该对人有正确的认识,而对人的正确认识与一定得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内部控制中的一和实施也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对于人的认识不同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也会有差异,对于人的认识可以看做是控制环境要素也可以看作为控制对象要素。

管理理论中首先对人进行人性假设,并且根据假设设定管理理论。对于人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麦格雷戈提出了“X”“Y”两种相反的假设: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另一种是积极的Y理论。西蒙的《控制》一书中指出,若没有监督和激励措施,将会有70%的人会逃避责任,因此必须进行控制。许多管理学者认为,在没有监督措施和惩罚措施的情况下,关注自我利益的人会怠工和逃避责任。心理学家和行为管理学派更关注人的情感、激励、自我实现和个人及集体的行为。西蒙认为:有效的控制既不能抑制创新,又要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并且基于此设置控制机制。本人认为,从管理学两大人性假设的角度回顾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在内部控制产生的早期,主要通过授权审批、职责分离、资产接触控制、核对记录等强制约束手段达到防止差错和舞弊的目的,其基于的人性假设是X理论的人性消极理论。随着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内部控制中必须以人为核心。这也符合超Y理论对于人的认识,人的动机与需求的多样性和权变性,就要求我们的控制理论也有一定的弹性,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正如COSO报告中对于控制环境与控制对象中增加了对于人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估,SOX法案可看做是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机制和关键管理者行为和责任的控制。

对于企业中“领导”的认识也经历了领导性格理论、行为方式理论、现代理论和新理论的阶段。目前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符合现代理论对于领导的认识,对于管理高层的控制不仅考虑领导主体、客体,还考虑到了环境因素。也就是说我们的内部控制理论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及对控制的监督,其中很重要的是对于各个岗位中人的能力的评估与自我认识的评估。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

我们目前的内部控制理论受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很大,有的方面几乎是照搬。但是,本人认为由于各国历史和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内部控制的引进能够解决我国的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特殊经济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如SOX法案对于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描述及对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是基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较为理性的投资者。我国1314号审计准则中也几乎全面性的引进了SOX法案404号和302号得规定,然而我国企业在内部治理和法律环境等方面都与美国企业有很大的差别,本人认为在执行效果上会有差异。

中国人口众多,有50的历史文化,其传统思想和人们的处事方式会和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移民性国家美国的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我国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儒家、道家崇尚仁政,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德治,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认为人在合理的条件下会有自律意识,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要求全力阶层权衡各个阶层的利益。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好利的本性使人无法做到自律,认为道德伦理不能约束人的行为,必须用严密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显然,这两种学说的出发点和依据几乎是相反的,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类似于西方的X与Y理论。根据法家思想,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刚性的制度;根据儒家思想,内部控制应该以柔性管理为基础。本人认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须与企业所处环境的文化结合起来。用控制性制度与软性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自律行为,容易实现和必须的控制问题采用制度约束,更高层次的需要用文化引导,现实中一味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往往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需要企业文化的柔性引导。另外,从中国文化历史来看,始终是儒家文化占据主流,本身就说明了柔性管理问题。因此,在我国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过于刚性、管束的应该得到改善,可以构筑由“控制制度+企业文化”两大要素相互补充的内控体制。

五、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COSO内部控制理论建立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而我国的公司自理模式是属于大陆模式,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与大陆治理模式差别较大,英美模式以股权之上为原则,股权高度分散,资本市场发达外部约束力强。而我国的治理模式类似于日德的大陆模式,法人持股比例大,股权集中股票流动性差,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外部监督能力差,依赖政府管理职能。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较多。如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授权投资人”的制度缺陷、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不规范、监督机制薄弱、老三会与新三会、代理人缺位(经营者的选拔问题)、管理权责激励与约束制度的等等问题,尤其是国有改制股份公司有其形无其实的现代治理机制问题。

一般认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公司治理解决各个所有者与管理者,管理者内部之间的权责利的划分问题,而内部控制本身并不约束最高管理者当局本身。公司治理解决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而内部控制仅仅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工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人认为现实中,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相互促进的,但是本人认为好的内部控制必须以好的公司治理为基础,基础问题不解决难谈内部控制优劣。

六、结论

只有合理的内部控制定位,在适当的企业发展阶段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上,结合特殊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以上粗浅论述,本人总结如下:(1)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工具。

(2)明确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定位,不能夸大其作用。

(3)内部控制理论以管理理论为基础。

(4)内部控制中以“人”为核心

(5)我国内部控制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

内部控制角度 篇5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财务管理系统存在较多漏洞和需要解决的地方,尤其是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了许多疏漏,制度和管理上的不足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贪污腐败带来了可能。整体上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总的趋势在向前发展,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和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但是不得不看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许多不良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还没有将财务管理视为自身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没有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分析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意识,也没有实施基础性的内部保障政策,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

(二)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和政策

制度建设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指导下,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能够增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有序性。财务人员由于缺乏对相关工作的具体了解,因为对相关制度的学习和了解不够,从而直接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推进困难,单位内部权责不分,程序不明,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相对混乱。

(三)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方面来看,由于长期以来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建设也不规范,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相随松散,财务部门对事业单位发展的资金支持仅仅局限在核算以及支付作用上,并不能根据财务收支状况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向,为更好地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且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工作指导,在预算控制中常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究其原因与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部门建设不规范、不合理有关,专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指导,常常在预算控制中出现偏差,与实际的发展和收支不符,预算中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丧失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有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二、如何从内部控制角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是指从内部核心部分出发,由内而外考虑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真正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到实处从源头上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外部环境,考虑财务管理的真正需求,从而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外部控制为辅,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从思想上强化财务管理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未得到解决,与事业单位内部从管理领导层到员工的内控意识缺乏直接相关。因为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所以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意识,从而在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境,单位内部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责任感不强。因此要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提高内部控制意识,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一方面从硬性规定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的行为进行约束,一方面又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具体职责,通过在单位内部进行全面宣传,提高内部员工和整体上的责任感和权责意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内部控制意识。

(二)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定

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发展现状来看,制度和规定的建立并不合理,制度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修订,因此需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单位内部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并且通过引入奖惩制度更能加深事业单位内部的竞争机制的形成,逐渐培养工作人员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在制度的规定和规范上,具体来讲需要明确各个部门,尤其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和职责范围,切不可因权责混淆,使各部门、科室间工作混乱,为财务管理带来困扰。其次还需要完善审批、预算等制度,要求对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妥善的管理,严格规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比如会计、出纳等都是财务管理的具体职位,在兼顾效率的同时,充分体现制衡性原则。因此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必然的,从制度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进行相关的约束和监督,权责分明,保证财务管理的合法性。

(三)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发展落后,是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直接相关的。从财务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求工作人员取得会计资格从业证书,一些等级较高的财务管理职位,还要求从事专业会计工作经历在三年以上。此外,从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素质角度来看,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灵活应变的能力,增强培训,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从人才的角度考虑事业单位的发展,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发展。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考评机制,加强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考评机制的建设和发展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以及监督的关键。通过考评制度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管理员的竞争意识,更加科学地处理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公平、公正地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防止在行政管理中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从而加强内部控制下的监督和管理。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能从根源上寻找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在完善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发展需求的情况下,综合外部环境和条件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下的财务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其中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长计议,因此内部控制下的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是需要长期磨合解决的,需要在不断积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志彪.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 防范财务风险[J].金融经济, 2008, (14) .

[2]刘承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2) .

[3]杨德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J].时代金融, 2011, (36) .

[4]伦丽红.浅议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8 (9) .

内部控制角度 篇6

一、既得利益者——企业加强内控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 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并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 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 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 纠正失误和弊端, 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3、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 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4、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的迫切需要。

根据有关调查,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状态是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与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匹配度不高, 还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被严格执行, 出现制度与实际执行“两层皮”的现象。从内部控制的对象看,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资产安全和合法合规性, 而对风险防范、运营效率和经营效果的控制还十分不足;从控制的效果看,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效果还不够理想, 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控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 部分企业也存在简单照搬移植国外一些做法, 导致内部控制过于繁琐低效率, 不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为此, 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5、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迫切需要。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其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是确保企业内部管理指令运行顺畅、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将导致内部控制不完善。同时, 内部控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保障, 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利制衡机制能否合理有效运行, 需要内部控制的监督、修正与保驾护航。当前, 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仍是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机构职责分工不够清晰, 权责配比不紧密, 相应的激励约束不到位, 内部治理通道不顺畅。如有的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系同一人, 将决策与监督职责混在一起;有的企业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 外部董事作用微小, 董事会独立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多地维系在管理层的觉悟上, 而不是建立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不少企业内部人或控股股东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 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同时, 在内部控制的执行方面, 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上相关各方权责不清, 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之间缺乏明确的责任界定, 企业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落后, 且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企业内部有关方面只是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 缺乏主动执行、维护及改善内部控制的热情, 这与西方内部控制中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普通员工等有关方面积极性的“全员参与”的思想有一些差距, 妨碍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

6、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企业效益与效率的需要。

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前几年改革的基础上, 巩固改革成果,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的任务仍然相当重。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系列制度、程序、流程的结合体, 能够促使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 将管理理念与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进步以制度的方式固化下来, 巩固改革成果。同时, 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果,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具有协调企业内外关系、明确职责分工、保护资产的安全与信息完整可靠等方面的主要功能, 能够从企业内部着手, 促进企业合法经营, 规范运作, 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

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期的内控问题分析

1.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 有些企业虽然存在内部控制, 但其制度并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之中。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 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 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 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这导致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2. 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 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 企业大多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

3.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 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在经营权和所有权未曾分离的状况下, 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还有待时日。

三、基于我国企业构建全面内控的步骤

1.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1) 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是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基本依据。企业内部控制主管部门负责跟踪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及时掌握最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状况, 开展政策调研, 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研究报告。 (2)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以内部控制框架为指引, 遵循合法性、完整性、继承性和有效性原则, 结合企业管理实际, 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报企业内部控制项目建设委员会审批后下发执行。 (3) 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确定的范围内,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管理文件, 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内部控制体系管理规范、风险管理暂行规范、流程描述规范、风险评估方法、控制管理文件 (包括风险控制文档模版和编制规范、控制程序文件) 、管理层测试规范、缺陷认定规范等, 经企业有关部门会签、企业内部控制项目建设委员会和制度建设主管部门审批后发布实施。 (4) 企业下属单位根据企业下发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及体系管理文件, 结合本单位实际, 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管理文件, 报本单位内部控制项目建设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发布实施并报企业内部控制主管部门备案。

2. 不断优化控制环境。

(1)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依据内部控制框架与内部控制要素评估工具、上市地监管要求并借鉴最佳实践案例, 对企业控制环境现状进行全面差异分析, 从职业道德、员工胜任能力、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以及反舞弊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进、完善意见和要求, 牵头组织企业各部门、各专业企业和下属单位实施。 (2) 企业各部门、各专业企业和下属单位依据本部门、本单位职责, 结合控制环境的具体要求,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检查督促相关制度的落实, 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约束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 持续展开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

(1)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每年以上年度财务报告为依据, 进行以下认定: (1) 对重要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进行认定。将所有重要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与业务流程相对应。 (2) 对重要业务单位进行认定。 (3) 进行财务报表认定。若发生重大业务变化, 及时对财务报表认定进行更新, 保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完整性。 (2)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依据内部控制体系风险评估方法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1) 建立业务流程目录和流程描述规范, 依据流程描述规范进行流程描述。 (2) 开展风险评估。识别所有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 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 并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 持续进行更新与维护。 (3)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负责建立风险控制文档编制规范, 组织相关部门编制风险控制文档, 确定关键控制, 编制关键控制管理文件, 经内部控制项目建设委员会审批后发布实施。 (4) 下属单位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目录和描述规范、风险控制文档模板和编制规范以及关键控制管理文件, 结合本单位实际, 组织开展本单位业务流程描述、建立本单位风险控制文档和关键控制管理文件, 报企业内部控制主管部门审核后实施。 (5) 企业财务部门定期组织相关部门, 按照企业财务分析管理规定, 开展财务分析, 结合相关生产经营数据, 通过规范的信息渠道, 按照采集、传递、加工、集成、上报等程序, 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营情况。

4. 有力保障信息交流与沟通。

(1)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定期向内部控制项目建设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下阶段工作安排, 并认真落实内部控制项目建设委员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下属单位内部控制主管部门应定期向本单位内部控制项目建设委员会汇报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情况。 (2)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每年下达内部控制体系年度工作计划, 突出工作重点, 明确完成时间、工作内容和职责。下属单位定期向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汇报体系运行情况。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每半年对下属单位计划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 (3) 企业下属单位应规定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和方法, 以确保相关信息及时得到识别、收集、处理、交流和反馈。在满足信息安全性、保密性要求的同时, 满足本单位各相关岗位、企业、监管机构和外界对相关信息的需求, 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 (4) 信息管理部门会同内部控制主管部门建立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和应用控制测试方法, 监督、指导下属单位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和应用控制的管理与维护。下属单位根据企业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和应用控制总体要求, 结合本单位实际, 组织开展本单位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和应用系统控制文档的编制工作。 (5)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与外部审计师建立并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及时获知外部审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计划、方法、范围, 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向管理层报告, 同时传递至审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6) 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根据体系建设总目标, 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培训纲要, 并结合企业各部门和地区企业的培训需求, 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下属单位除参加企业统一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培训外,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培训纲要, 结合本单位实际, 开展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

四、结论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状况, 与企业的发展历程、面临的经营环境、自身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受到这多重因素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 因此,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在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内部控制经验与成果的同时, 必须与当前我国高速发展与变革的经济形势相适应, 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传统与管理特点相适应, 满足企业有效配置资源、保障资产安全的需要, 能够有效控制和应对来自资金、信息、资源、市场等方面的风险, 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美华.企业内部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20) [1]颜美华.企业内部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20)

[2]周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2 (31) [2]周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2 (31)

从会计准则的角度谈会计控制 篇7

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后, 会计控制的概念和定义了出现了新的变化, 而不同国家之间由于经济的体制存在着差异, 会计控制的定义也有着一定的差异。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会计控制的定义为:资产安全以及财务记录的可靠性有关的组织计划以及各项程序和记录等。而我国会计控制相比其他国家也有所不同, 需要按照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及国情来加以定义, 因此会计控制可以理解为企业为了更好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从而保证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制度能够有效的执行和实施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等。可以看出, 会计控制包含了会计方法的实现控制以及为了确保该控制能够准确实施的各项控制等。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会计控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会计控制工作所体现出的作用却更加重要, 通过会计控制的改革和实施, 能够更好的提高本国的经济竞争力。

二、我国会计证准则基础下的会计控制浅析

1.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需要以会计控制为基础, 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下, 资本市场需要更好的遵守会计准则的规范, 从而提高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质量。特别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也需要依赖可靠的会计控制的实施。目前, 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财务制度决定会计准则的阶段。二是行业会计制度的阶段。三是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阶段。四是新会计准则阶段。这四个阶段也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历程。在我国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 也在逐渐的形成了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 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会计控制目标未来将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在国际上也有着共同的标准规范, 会计准则要考虑到投资则以及决策者的信息以及企业财务的基本立场。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也规定了会计准则的相应规范,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出了企业的CEO、财务主管以及财务执行者能够行使相应的财务权利, 并且需要受到企业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的管理, 同时,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也要按照财务报表编制的会计原则来为会计准则提供合理的依据, 其中具体的控制程序包括以下几种政策和程序:首先, 会计准则要保证有合理的会计记录并且能够更好的发映出企业资产的详细信息。其次, 会计控制要为企业财务活动的各项交易记录以及各项资产的交易情况提供可靠合理的保证。最后, 为了更好的防止和发现企业资产未经授权的取得、使用和处置提供合理保证, 在没有经过授权取得、使用和处置资产的行为都会使财务报表的质量发生变化。会计控制在行为上需要保证企业能够将实际的财务运行状况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来展现出来, 同时量化数据分析和处理企业的各项财务情况, 在企业未来的财务工作中, 会计控制也能够为后期的生产计划提供所必须的资金和资源基础等, 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 这对于企业的经营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企业内部控制原则对于会计内部控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对会计控制的业务进行相应的规范,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我国的财务部门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也相应的制定出了会计控制的内部原则。会计内部控制原则的制定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各项使用情况, 并且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 按照会计内部控制的原则, 会计内部控制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其中主要表现为会计工作者能够对会计控制工作提供可靠合理的建议, 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展会计工作中存在着问题, 并且及时的加以解决。特别是在我国会计内部控制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也不断的增加, 财务报表的数据以及财务信息也更加的真实可靠。

三、强化企业会计控制, 促进会计准则实施

1. 完善会计控制体系建设。

会计控制工作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 需要相关部门依据会计行业的基本法律, 制定一整套合理科学的控制体系。只有明确了控制体系, 才能使得各个部门开展属于内部的工作, 并落实责任和工作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首先, 应该从高校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 并进行统一的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其次, 对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数据和参考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及时调阅参考。

2. 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设立的独立的评价机制, 内部审计在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领带下对组织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实施评价。为了进一步规范经济领域的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国家的财政部门已经颁发了相应的法律条款, 以增强其法律效应, 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相应的内部审计监督法规要求组建一支具有高业务素质和高责任心的监督团队, 并进行团队内部的定期学习和培训, 以保证每一个监督人员能够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既定法规进行监督指导, 共同规范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控制是在会计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会计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 但是我国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维护市场经济的合理秩序, 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结合本国企业的内部性质, 逐步提高会计控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Lawrence B.Sawyer.索耶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7.

[2]郑石桥.内部控制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7.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内部控制角度 篇8

摘要: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文章从网民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关键词: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信息过滤;草根

传播与控制是一对矛盾,有着结构性的联系,但都不能独立存在。传播控制一般有4种方式:(1)传播者的自律与控制;(2)社会政治系统的制约;(3)经济对传播的制约;(4)传播的社会责任。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无中心和用户驱动的“网际网络”。从传播实践上看,任何人可以进入网络自由获取和传递信息,网络的游戏规则是信息的自由流动,信息传播呈多向、发散式特点。网民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连通访问,绕开监控设置来获取信息。加上匿名和身份虚拟,传播主体多元化和隐蔽性,使得监控难度相当大。这些特点导致权威机构很难对互联网实施严格控制。网络社区是互联网的缩影,比互联网范围虽然小一些,但信息传播与监管的矛盾表现尤为集中,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控是目前广受关注的难题。

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为此,笔者从网民的角度,探讨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一、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

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必须自律;作为个性传播必须有度;作为个人自由追求必须节制;作为言论利器必须谨慎。信息既是流动于网络空间中的资源,也是连接网络内外的关键环节。合理地制造、拥有、传播和使用信息的权利即信息权利,具体而言,网络中的信息权利主要包括信息访问权、信息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自主权、信息平等权、隐私权、信息安全权等,信息权利是连接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信息伦理具有命令、调节、认识、教育、激励功能。通过道德评价、社会舆论、榜样感化等规范和纠正人们的信息行为,使之符合信息社会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信息活动中各种关系变得和谐。防止虚拟空间的“蛮荒化”,除了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外,更需要网民对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建立起清醒的认识和大力塑造网络伦理道德。

既要保护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又要重视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必须为道德限制确立合理的上限和下限,形成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合理的伦理限度。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只能在这一伦理限度内行使。事实上,法律总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因此,在确立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法律限制时,也必须参照信息传播自由的伦理限度。

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10戒:(1)不应当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不应当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不应当偷窥别人的文件;(4)不应当用计算机进行偷盗;(5)不应当用计算机作伪证;(6)不应当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7)不应当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不应当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应当考虑到你所编制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应当用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态度来使用计算机。

斯皮内洛和泰万尼在《网络伦理学文献汇编》一书中,勾勒了一个涵盖信息伦理、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框架:(1)因特网的伦理价值与概念框架;(2)网络管制:言论自由与内容控制;(3)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4)网络空间的隐私权;(5)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6)职业伦理与行为守则。

段伟文提出了一个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体系,包括5条伦理原则:(1)无害(nonmaleficence)原则;(2)行善(beneficence)原则;(3)公正(justice)原则;(4)自主(autonomy)原则;(5)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则。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die Diskuisethik)论证了通过商谈建构群体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使得商谈成为网络社区的伦理建构原则。伦理商谈机制又包括伦理意见表达机制、伦理对话机制、伦理抉择机制。

网络社区是松散的“联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草根性的联系,理论上每个社区成员都保留有自主权。其伦理构建只能是基于群体共识之上的一种自治过程,其基本模式是开放性的:初始公共认同感一群体间初级公共范式一特定环境内在危机一群体新的认同感一形成新伦理范式……要实现网络社区的和谐,必须有一种权力机制,包括伦理指南机制(基本伦理规则)、伦理商谈机制和伦理执行机制(集体行动和技术手段对应排斥的言行进行责罚)。

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弱强制性,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网络社区是基于个人主体的“自我”意愿和个人自觉建立的,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网络主体的自律上。有很多网络社区没有把关人,例如国内典型的掘客网站:至酷掘客、中国掘客、窝窝网等,没有网络编辑,所有文章都是由网民上传的,并把信息筛选的权利交给网民,网民评论投票,得票高的信息排名靠前,这样筛选出来的一般都是比较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网络社区的一种自组织和自律。艾瑞咨询公司《2007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就中国网络社区在职管理人员的统计显示(N=149.4),无专职人员/兼职/业余时间管理的社区占22%,1个管理人员的占14%,2~4人管理的占36%。

“自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伦理学的用语,在他眼中,自律是指自己制定出道德规律又要求自己遵守,即“人为自己立法”,其本质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为了获得信息传播的最大自由度,强调“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自律”的义务。自由和自律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就像一对如影随行的孪生兄弟,个人自由的本质是自律,只要个人自由是现实合理的和正当的,就必定是自律的,而不是放任的或随意的。自律并不是否定法律和他律在控制网络传播失范中的作用,也不是否定网络自由。建立网络自律原则是保障网络自由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原则,是为了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健全的网络自律机制可以弥补法律在虚拟空间的缺憾。

为推动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虚拟社区的和谐家园,2006年4月9日北京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TOM网、中华网、百度网、北青网、中国搜索网、西陆网、西祠胡同网、雅虎网、和讯网、大旗网等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坚持自我约束,实施行业自律,文明办网”的倡议。在usenet的讨论群中即有一些共通的行为规范,在IRC系统里也发展出一些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比方说在谈政治的场所大开黄腔或恶意攻击他人、大力吹捧某厂产品而被发现是该厂的salesman等等情况,可能引起网友们的反

感或版主的裁决。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设立了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表彰在实施互联网自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单位或个人。博客公约和博客实名制的提出,成为博客自我完善的第一步。2007年,在互联网协会和Coogle举办的首届互联网世纪论坛上,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对搜狐IT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国人的诚信问题。胡启恒认为有限的实名制是未来互联网的方向,“互联网的治理不光是政府的事情,需要每个人自发的维护,需要自下而上自发自律”。2007年,国外媒体发表分析文章称,网络社区自律是Web2.0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信息传播源的监控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呈现无序与有序并存状态。作为多主体的网络信息源复杂适应系统,在其自组织过程控制中,管理的最佳方式必然是有序性与无序性彼此适当的结合。有序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相互的因果关联性,而无序性则表现为不稳定性、不规则性、随机性和彼此间的相互独立性。提出“复杂性范式”的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在系统论的范围内提出过“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补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以避免把整体性原则绝对化,其意为系统中应该容许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以保证组成单元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有用信息表达或渗透在这种无序、复杂信息层中,信息的汲取要靠用户去分析和感悟。有序性用以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因此要实现有效传播必须使网络信息源在传播过程中的整体有序,即。首先要对信息的源头——传播者进行控制。“接受信息的形式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信息本身的价值以及发布信息的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正当性”。

就传播者信息发布的动机而言,网络社区中不管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互惠利他机制,即向网络成员提供信息和帮助而不求回报。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施惠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远期更大的利益;生物学的“群体选择论”则解释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认为这是寻求共同生活和被认同的需要,同时获得社区中的信任和地位。但在边界不十分确定的网络社区中,如果没有类似评分系统的监测机制,利他主义是驱动网络社区成员积极参与信息交流的唯一解释。健康的互惠利他机制有助于网络社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区成员相互配合,加强对信息传播源的控制。

为了监控信息源,必须记录传播者的个人信息。根据资历,网络社区成员可以划分为:参观者/游客——在社区中无长期标识;新人-—-需要学习技巧和被引入社区生活的新成员;常客__一乐于参加社区生活的固定成员;领导—-一志愿者、签约人、维持社区正常的工作人员;前辈——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资深常客和领导。为了既监控这些传播者的行为,又保护他们的隐私安全,可以把个人资料分成系统级、本人级、公共级。系统级个人资料是由社区后台统计记录和用户注册存储的全部用户数据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也包含了后两种级别的资料内容);本人级个人资料就是社区成员可以看到的他自己的信息,如名字、密码、个人数据、爱好、帐户信息等等;公共级个人资料是其他社区成员可以看到的关于每个成员的信息。对于不同的社区成员则登记不同的个人信息。如西祠胡同网站根据注册时提交的身份真实程度,站方对网民进行了分层,他们的权利随身份真实程度的上升而增加,《西祠胡同站规》规定,只有注册网友级别以上,站方掌握了真实有效的身份资料的网民才可以担任版主。使得版主的行为有了很大的限制,因为站方掌握的真实资料可能会使对违规版主的惩罚转移到现实社会中,这比封杀ID等惩罚的威慑力大得多,所以站方没有了版主利用权力“胡作非为”的担忧。

中国正在探讨和尝试在网络上实行有限实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当一个用户在网站上注册帐号时,需要提交身份证或必要的证件信息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字。像有些成员比较固定,交互活动比较密切的网络社区,实名制已不是约束。2005年,水木清华成为高校BBS向实名制平台转变的典型,它的个别论坛推出实名制。国内现有的校园SNS一般都是封闭式注册,提倡实名制,只对大学生开放。比如,只有拥有@XXX.edu.cn的学校邮箱或是在指定的大学IP地址范围内上网才能注册账号。此外,各个网站还鼓励用户上传真实照片,填写真实姓名、所在院校、性别、年龄等信息。网站开发有个性的blog、方便的交友功能、论坛群等等,每个用户在校园SNS上都有自己的档案和个人页面。2006年8月,各大中文社区都开始对论坛首席斑竹、斑竹、分区管理员、分区主管、站长实施实名认证。

博客有域名(BBS的用户则没有独立的域名,只有注册后的有),为它的用户提供了用于识别和定位个体身份在互联网上独立存在的标识。博客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个人网站型博客,即博客者自己购买空间和域名,拥有独立站点和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域名;一种是注册型博客,即博客者在博客托管网站注册后,拥有一个二级域名,二级域名是网络上让别人识别和访问自己的工具。前者可能发展成群体博客,进而成为小型的网络社区;后者则一经注册就成为网络社区的成员。博客的相对集中稳定性、网络角色的识别趋势、个人身份定位等特性和网络实名的本质是相通的,博客实际上已经成为网民在网络实名化之前的过渡模式。

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夫认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设计了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使互联网的真实源地址认证成为可能。但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的人是不是本人则无法通过网络来限制,还有实名信息的安全问题。

无论网络传播发生了多大变化,网络信息传播总是需要人来把关的,人是网络的主宰,他们既决定着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信息的思想内容。如果从占有话语权的优势来看,网络社区最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的人有两类身份:一是预设的技术优势者,如论坛版主或有更高权限的管理者;二是传播过程中竞争机制造就的社群成员,如有威望的高级别网友。这些信息采集者、编辑者、把关人、特邀组织者是重要的信息源角色,具有中介影响的价值功能。目前还有一种角色叫“网络推手”,他们左右大众的心理,炒作热门话题,将促销、把关和内容生产这三项功能融为一体,在人们纷纷关注网络社区的商业功用时,推手的价值开始变现。因此针对此类传播源的监控尤为关键。

三、信息内容的过滤

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需求经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循环:当传统的媒体信息不足时,人们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又渴望用经济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少

量”信息。现在博客中很多留言都是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如机票代购、二手手机广告、色情视频等,这些留言有的是网络机器人所为,所以灌注量大。有的博客处于睡眠状态,无人管理和更新,所以造成广告信息长期留存。也有的博客人气少,为了制造有人来过迹象,博客主舍不得删除它们。还有些是专门为广告发布而制造的博客,以创建博客空间的形式占用资源,并为该博客地址设置较为诱人的搜索关键词,当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这些关键词时,被检索结果吸引而点击,但实际的博客内容与关键词却毫无关系,这样的垃圾博客也能由机器人完成。另外一些垃圾博客则照搬别人的内容,剪贴别人的文章。博客垃圾和垃圾博客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垃圾邮件。美国的一些博客网站采用要求博客留言者和博客空间申请人进行身份验证,并通过登陆时要求用户输入随机出现的数字符号等方式来阻止机器人登陆,这种方式会带来用户的操作麻烦,对机器人的阻止作用也未见评估。

除了法规道德的约束外,对信息内容的过滤首先应该依赖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接受到信息后,会对这部分信息予以加工,进行再传播和再扩散。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或“大喇叭”。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个人利益统一、同化到整个组织中,这样才能使得意见领袖在摄入信息时,消除错误、歪曲式的理解。公正的意见领袖也可展示中立的立场,即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由受众自己去比较和判断。

据新华社2007年11月20日电,由于2006年11月搜狐网下属的一个论坛上,上海一位幼儿园园长被网民指名道姓辱骂,而搜狐网没有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时删除相关帖子,园长因此将搜狐互联网公司告上法庭。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日前判定搜狐网侵犯名誉权,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立即删除相关帖子,并在论坛上发布赔礼道歉声明。因此网站管理者可以自己充当意见领袖,负责任地筛选信息予以发布,同时,也从技术上控制传播过程。

网民喜欢加入那些有大量新鲜并且正确信息的讨论版,相反,信息数量较少且更新较慢的讨论版人气指数往往较低。网民也不希望自己的社区被某些发表不当内容的人破坏,所以可以发动网友进行网络社区信息内容的管理,可以辅以积分等奖励。

为了避免与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相抵触,多数西方国家并不采用规范网络内容的方法,而是依赖信息技术,采用过滤软件和网络内容分级系统,将网络信息分级,再与过滤模板比较,以决定是否过滤。1996年起用的“因特网内容选择平台”(PICS)将网络信息分成性、暴力、语言和裸体镜头4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O到4个等级,级别越高,危害越大o。PICS不阻断网络内容,而是控制适合使用者观看的内容层级,既维系了网络言论自由和多元化价值,又控制了有害信息的传播。

借鉴网摘推荐的实现方法可以通过“价值度”来对信息进行过滤:(1)事先将各种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分别收集到信息内容特征库和用户行为特征库中,并为每一种特征设定相应权值和程度值参数;(2)实时采集用户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数据;(3)到信息内容特征库和用户行为特征库中查找对应该特征的权值和程度值参数,计算出采集数据的价值度,保存到信息价值记录文件中;(4)将信息价值记录文件中的所有记录排序,过滤掉价值度低于事先确定阈值的信息记录;(5)对价值度高于阈值的信息记录的内容进行推荐处理。

在进行网络社区信息的更新维护时,可运用相似度分析,判断原创转载,根据创新度分析、反馈度分析剔除雷同信息,根据聚合词分析、主题词频统计分析判断讨论主题,设立分类目录,进行群体管理。为了降低内容审查成本,信息过滤系统成为中国Web2.0网站必备功能,信息过滤技术也将获得高速发展。

四、结语

内部控制角度 篇9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成本控制分析,实行预算控制

实行成本控制是改善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重视财务分析工作;要正确评价医院成本控制目标的执行效果,提高医院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要揭示医疗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时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寻求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既要重视事中、事后分析,也要重视事前预测分析。同时,分析应注意有效性,而且要及时、有效地落实分析结果。

应当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定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以此保障资金支出有预算可依,避免盲目投资。但也要避免过繁、过细。如果医院预算对极琐碎的支出也做细微的规定,就会使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率。因此,一方面要使预算更好地体现医院的整体目标规划;另一方面应适当掌握预算控制的度,使预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对固定资产及时入账并计提折旧

医院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将影响到医院的固定资产、负债及收支节余。因此,在购入设备时,医院采购部门应及时将合同及相关手续通报会计部门,由会计部门及时入账并对相关设备计提折旧,以反映医院真实的财务状况。同时,对已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也应及时加以确认。

(三)加强成本控制,审计医院的成本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成本控制可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水电消耗、公务费消耗等实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单位成本费用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医院的管理费用要按制度规定合理摊入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严禁乱摊费用、扩大成本。实行成本控制是改善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

同时,应加强对医院成本的审计核查,主要审查医院成本核算是否坚持了历史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分别核算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审查医院成本是否为医院实际发生的经济资源消耗,只有建立在实际发生基础上的费用,才能保证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可比性原则要求医院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一致性原则要求医院进行成本核算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不能随意更改会计核算方法;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收入、费用的确认应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标准;分别核算原则要求审查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是否分别设置了相关账户,是否进行了分别核算。只有严格区分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支出的界限,才能正确计算医院当期损益,正确反映医院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水平。

(四)健全会计核算管理机制,建立量化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财务危机由产生到恶化,并非瞬间所致,通常都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因此通过观察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化,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目前主要采用总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金安全边际率、速动比率、应收款周转率等7项指标来进行检测。其中前三项指标属于财产效益状况,而后四项属于资金运营指标。

其他指标如业务自给率、债务基金比率、存货周转率等,都是建立医院财务预警制度可以选用的指标。不仅要对医院总体的财务状况建立指标分析,各个科室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指标系数,由此配套而形成财务指标体系。这样,无论哪个指标出了问题而报警,就可以立刻判断财务风险出现的源泉,及时进行财务治理。应逐步将这些财务指标纳入绩效管理计划,作为考核标准,使工作人员意识到此类财务管理并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工作,医院每个工作人员都可能对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化负有责任,从而把财务管理变成综合考量、防范风险于未然的手段。

(五)健全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建立量化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同时,要辅以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来说,1.要成立财务处风险防范小组。风险防范小组成员一般由财务审核、账务处理、票据管理和门急诊、出入院处组长等各个岗位的人员组成。2.风险防范小组要引入流程再造的管理理念,对目前习以为常的财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重点风险环节和风险控制点,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并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对医院来说,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包括财务退费、业务款收缴、病人欠款管理、住院医药费减免等环节,据此需要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如《业务收入解缴制度》、《财务收费退费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住院病人费用核改操作规范》等。与此同时,还需要设立与之配套的日常审核和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实践中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总之,现代医院的财务核算管理应当从过去仅有收入、支出管理转变为资本运用的管理;从被动的风险处理到主动的财务风险防范;定期评估全院的各类风险和总体风险水平,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始终把有效控制风险放在重要位置,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业务运营都要以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有效控制风险为主线,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如此,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文元.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及措施[J].四川会计,,(7).

[2] 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

[3] 伍大春.谈建立医院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管理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经济,.

[4] 王晓琴. 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预防[J].当代医学,,(12).

[5]雒敏. 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

内部控制角度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内部和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 而导致最终的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相左, 严重地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损。因此, 为了促进房地产企业的良好发展, 应强化财务管理, 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以此实现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以及建立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一) 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 而在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过程控制以对各项经济活动形成约束。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 其完善过程也随经济发展而进行。最早的内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内控系统逐渐形成了具有近代经济属性的完整体系。

(二) 建立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企业房地产企业想要提升管理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内部控制。如果不能对内控作用给予正确的认识, 势必会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 做好房地产内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健康的经营方式。

房地产相较于其他行业尤其自身的特殊性, 如开发时间长, 前期需要的资金总数庞大, 因此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有效的内控制度则能有效监督房地产企业的每一个经济活动, 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 同时合理的解决问题, 从而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2. 完善的内控制度在维护企业资源安全、防范潜在风险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日常管理必须以会计信息的管理为基础, 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加强内控,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非常关键。其次, 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对企业财产物资从采购到验收各个环节的监督, 以保证其安全性与完整性。

3. 完善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实现经济腾飞。

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能够对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与考核, 从而真实反映工作业绩, 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发展策略, 从而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房地产企业内部对控制体系关注不够

由于房地产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在销售时能够即可见到收益, 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对于房地产取得收益所产生的影响不够明显, 最终导致房地产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企业收益具有直接影响的环节, 而忽视了类似于内控这些只具有间接影响力的因素, 使得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简单地将内控制度认为是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等。而且, 由于内控制度对于间接促使房地产企业获取效益所需要的周期较长, 而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在内控体系中, 除了需要设置若干工作岗位, 还需要大力的规章制度为内控的实施提供保障。也正因为有了各项保障制度, 而使得办事程序也大量的增加。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控制度的认识, 认为内控制度的实施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收益, 还会增加额外的成本, 增加人力、物力成本, 得不偿失。

(二) 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 投资风险

近几年, 为了完善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制度, 有效缓解了住房供应的结构矛盾, 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开发与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市场较为复杂,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前期市场的各类信息, 极有可能造成投资决策失误, 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2. 筹资风险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 前期所需要的资金数额庞大, 而且存在极大的投资风险, 受国家信贷等政策的影响较大, 而且资金成本也比其他行业要高。鉴于此, 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筹资方案, 尽量避免由于筹资所造成的偿债风险, 成为有效实施内控管理的又一难题。

3. 成本失控风险

由于房地产自身的特点, 即项目开发周期长, 资金投入大, 而且成本控制受土地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所需要承担的成本压力与日俱增。另外, 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下, 房地产的市场销售前景并不十分可观, 提高售价已经不能解决房地产企业的盈亏问题。所以, 为了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必须实现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合理控制, 同时这也是房地产企业有效实施内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 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通过宣传力度的加大, 可以增强企业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注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 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每个岗位和人员都能根据相关制度做好每项业务, 真正地将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在加强内控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加强房地产企业董事会的建设, 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这样才能对董事会所具有的技术、智慧加以充分的利用, 并督促其适当的履行监控、引导等义务。另外, 还应加强房地产企业的文化建设, 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一直以来都被当做是内控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只有具有高素质员工的企业才能保证内控知道发挥积极的作用。房地产企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内部控制, 以身作则, 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对企业实施科学化的管理, 从而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 健全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目前, 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 政治因素、资金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瞬息万变, 仅凭企业管理者的前瞻意识和经验判断, 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走向。而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为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保障。房地产企业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到房屋销售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 必须强化风险意识, 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等方法, 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

(三) 完善投资决策机制

当前, 我国实行紧缩银根。收紧信贷的货币政策, 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数额巨大的资金, 而且周转时间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房地产企业必须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大程度上减少投资失误。另外, 房地产企业还应建立投资决策机构, 通过正确投资战略的制定, 避免投资失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 加强科学理论的运用, 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投资计划, 明确投资过程中各环节的相关责任人的职责与权限, 一旦出现问题, 能够保证责任追究到人, 从而实现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朱小年.基于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几点思考[J].企业导报, 2009 (7) .

[2]田依鑫.关于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 .

[3]杨磊.试论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26) .

[4]乔宗利.论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构建[J].现代商贸业, 2009 (10) .

上一篇:学生心理档案下一篇: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