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风险管理标准十篇

2024-08-28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1

ISO 50001将为工业厂房、商业设施或整个组织进行能源管理建立一个框架。该标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预计该标准可能会对世界60%的能源使用产生影响。

ISO 50001由ISO/PC 242能源管理项目委员会制定。

ISO 50001为组织系统规划和管理其能源使用提供了一种模式。ISO 50001对能源性能及其持续改进给予极大关注,它将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和审慎利用能源。

ISO/PC 242秘书处由美国(ANSI)、中国(SAC)、巴西(AB-NT)、英国(BSI)的ISO成员合作伙伴组成。43个成员国参与了这次标准的制定,还有12个观察员。联络机构包括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世界能源委员会(WEC)。

ISO 50001有如下好处:

1.将能源效率纳入管理框架中;

2.更好地利用现有能源消耗资产;

3.制定标准、测量、记录和报告能源强度改进及其预计的对削减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影响;

4.能源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交流;

5.能源管理的最佳做法和良好的能源管理行为;

6.评估并确定新能源效率技术实施的优先顺序;

7.通过供应链促进能源效率的框架;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2

一、高等教育具有特殊的管理属性

高等教育管理同企业管理二者虽然同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但是毕竟分属不同的部门,高等教育属于公共部门,事业单位,而企业属于市场单位。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要带有公共部门的若干特点,不能和企业管理完全一致,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高等教育生产的“原材料与产品”具有特殊性。

企业是通过对一组性质类似的原材料加工后,几乎完全按照生产者的意志输出同类产品的。而高等教育中学生作为这个特殊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既是高等教育提供各种知识的接受者,又是服务的对象(客户),因而在影响这个生产过程中输出的产品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特征及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同样是接受一堂课,不同背景、经历、智商、心向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服务效果。这种生产过程输出的产品特征有较大个体差别。无法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完全合乎一定质量规格来进行生产。

2. 高等教育生产过程具有特殊性。

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输出的因素相对较少,可以把人的主观意志对产品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可控限度。而高等教育的生产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的教学活动,对这一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因素很多,如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材难易程度的选择、教学设施与仪器的使用情况、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等。而同时学生的吸收、消化、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等也会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无法也不能做到标准化的“精细”控制的[1]。

3. 高等教育产品质量标准也具有特殊性。

企业向社会输出的是性质相对不变的产品,其价值相对较容易量化,产品质量标准也相对稳定,产品的特性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测准度”很高,评判产品质量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达到既定统一的规格。而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内隐性”的特征,即作为主要体现教育质量的要素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变化是内化在其能力、品德、性格等心理因素之中的,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一种精神的或者内在的改变。虽然它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工具来测量,但是许多心理因素的潜在特性是无法用物化的工具测量的,毕竟大量的质量特性是不能用工具准确测出的。更何况,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或质量特性本身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的,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绝对的、理想化的质量标准作为检查验证教育质量的工具。这种“内隐性”的特点,使得我们在对学生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始终存在一种“测不准”的现象。

二、ISO9000族标准与教育活动本身的特点存在冲突

高质量的教育不是“标准化”的、统一规格的,个性与多样性是教育活动的生命所在;“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文为本”是教育活动的活的灵魂;过分推崇ISO9000族标准往往容易取消个性,陷入纯“理性主义”,且压制了教育活动的人文性、开放性、多元性。

1. 标准化与个性、多样性的冲突。

ISO9000系列是将具体的标准制定出来并付诸文本形式,这些标准就是产品质量控制的前提。在引进到高等教育管理中时,虽然做了一些改进,例如取消或用其他表述方法替代了一些针对制造业的特定要求,并采用了灵活应用的方法,减少了指令性文件要求,更强调使用文件的有效性等[2]。但“标准化”是ISO9000系列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些改进只是对标准化的缓冲而非消除,如果没有了严格的文本化的标准,ISO9000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但是,标准化的解释违背了人才多样化的要求。教育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个性与多样性是教育活动的生命所在”[3]。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个性和多样性无论对个人、学校还是整个教育的发展都是重要的。对于个人来说,个性和多样性展现了人的生命的意义。个人只有充分发挥个性和多样性,教育活动才会富有创造性,教育才是一件生机勃勃的事情。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个性和多样性就是教育质量,就是生命,学校只有审时度势定好方位,办出个性,办出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展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淋漓尽致地表现教育的多样性,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教育质量管理引用ISO9000族标准不利于展现教育主体的“个性”,甚至压制和取消了“个性”,这对教育发展是不利的。

2. 以“文”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冲突。

如果学校将引入的ISO9000族标准当成教育活动的纲领,无时无刻都将标准的实现作为活动的目标,根据标准中明文规定的条款来判断和处理问题,这种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以“文”为本的教育活动。它容易削弱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容易养成人对标准的依附,容易压抑教师的积极性,容易束缚学校领导者的思维,使人们养成求静畏动、求同避异、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惰性。“教育上的求同伐异,则会压抑受教育者丰富生动的个性的发展。”[4]

高等教育的管理是育人事业的管理,以“人”为本才是教育活动的灵魂。人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任何教育活动忽略了人的因素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注重人的感情、重视人的潜力、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现代教育能取得成功的基础。教育突出“柔性”特征,对象是“文化人”,而企业管理的制度管理,突出“刚性”特点,ISO9000族标准是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的。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一对对立的教育思潮。现代教育的科学主义倾向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受现代科学和工业生产的驱动,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其特征是重视和强调统一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性。然而科学主义在教育中的蔓延使教育发生了严重的异化,教育培养出的人是不关心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的人。种种现象引起人们对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重新反思,从而发出了让人文主义回归教育的呼唤,注重人文价值的取向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5]。因此,高等教育不应该是“技术工匠”的加工厂,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具有人文色彩的技术专家。简单地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人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有可能造成高校管理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将会违背现代教育的人文取向。如果教育质量管理事必依“纲”,行必效“法”,必然会扼杀人性中丰富的创造精神,这与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3. 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检验证据与高校科研特点的冲突。

ISO9000质量认证要求组织能够提供质量证据,以检验活动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但是科研的质量证据是很难提供的。首先,科研质量证据的识别很困难,科研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不管进行到什么程度,没有到最后的成果时期,都不能知道它是否达标。而且科研有时候并不是完全按照步骤来操作,经常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这些意外也有可能是重大发现。其次,即使是那些按照标准步骤进行的科研活动,其质量证据的采集也很困难。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国外“没有一个学院、一个大学或者学校系统已经全面执行ISO9000。”[6]引进ISO9000的大学,只是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辅助领域,比如教务管理、招生程序、后勤工作等方面。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在运用ISO9000族标准中面临的难题

ISO9000族标准在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遇到了不少难题。这些难题是阻碍教育界推广使用族标准的重要原因。结合引入ISO9000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学校的实践笔者将这些学校遇到的难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化”“的难题。

“文本化”是教育界使用ISO9000族标准遇到的最大难题。ISO9000族标准是一套体系化、书面化、文本化的标准。ISO9000族标准追求标准化、规范化,组织从事每一样活动,从活动的开始到活动的结束,都需要进行严密的策划和安排,活动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规范化的文件来进行,且要将实施的整个过程都记录在案,从而为下次活动收集经验、提供实施方案。根据一定标准、规范来实施活动,能够较好地对活动的环节进行安排,防止计划不周密、协调不到位的现象的发生,在提高活动的系统性、规范性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对教育活动来说,样样活动、每个细节都根据一定的文本来进行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很大程度上会遏制教育主体的创造性,调动不了教育主体的主动性。教育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育主体需要根据特殊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和安排,“以文为本”将会逐渐抹杀教育的创造性、灵活性,导致教育活动僵化板滞、索然无味。

2.“ISO9000标准不够具体”的难题。

ISO9000族标准是一组通用标准,不是仅限于某个特殊领域、特殊行业的操作标准,不是对产品、服务、过程的具体标准,没有给生产部门、服务部门提供数据式的参照标准。ISO9000族标准对质量管理有八项要素要求,虽然每个要素有明确的考查点,但应用到具体实际中,考查点对应的具体标准并不是统一一致的。学校在采用该标准时,必须要深刻理解、领悟的内涵,根据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剪裁与变通,将其通用的质量体系要求转化为适应学校特点的质量活动体系。但是如何“转化”、“剪裁”、“变通”目前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所以,“ISO9000标准不够具体”难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在ISO9000族标准中找不到一项直接反映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矢量标准,无法用ISO9000族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ISO9000族标准仅是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描述性的语言容易导致主体间理解的差异。对于教育质量管理者来说,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理解的方式,理解的不一致容易导致意见分歧和活动效率的降低,最终影响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3.“ISO9000标准不易转换”的难题。

对于企业来说,ISO9000族标准条款的要素转换较为容易,因为企业的生产活动非常明确,它具有物化的产品,从产品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可以进行严密的监控管理,可以用精确的数据来计量产品的质量,因此可以将ISO9000族标准描述性的质量要求转换成精确的产品质量标准。但是教育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由于教育活动和企业生产活动教育质量和企业产品质量之间有很多差异,教育质量管理活动极端复杂,在制定具体质量方针、质量标准的问题上,管理者通常感到难以入手,此外,教育界人士对ISO9000族标准还比较陌生,很多员工无法理解ISO9000族标准的具体内容。当成员无法理解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时,这些误解就变成了障碍。总的来说是加工“人”与加工“物”的差异,所以教育质量管理者难以将的ISO9000族标准的条款转换成确定的、可计量的要素。对学校来说,由于转换ISO9000族标准的要素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它们经常会出现机械照搬企业做法的情况,实际上是用企业刚性的尺子来量弹性的教育,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

事实上,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人才培养,都有各自的目标,有目标就有过程。学校确实不同于企业的特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高等学校的管理相对于企业要复杂得多,质量控制的因素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不能生硬的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照搬到高等学校的管理中来。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不管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操作中,高校引用ISO9000族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认为在移植ISO9000族标准时必须考虑教育领域的特点,正视ISO9000族标准与教育活动的特点存在的冲突,遵循教育发生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ISO9000,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特殊性

参考文献

[1]赵中建.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适用于学校教育吗[J].上海教育,2001,(2).

[2]徐磊.对ISO9000系列标准导入教育领域可行性论证中的几个敏感问题分析[J].成人高教学刊,2005,(3).

[3]陈玉琨.ISO9000中小学不宜[N].文汇报,2002-02-04.

[4]刘智元.ISO认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3

关键词: EN ISO9606-2标准; 焊工管理; 资质匹配; 焊工选择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set of welder management and qualification matching software system was developed based 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build a better management system of natural information and qual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welder. Besides, this software system provides functions which help relative workers to select appropriate welder to weld a joint. As a result, efficiencies of relative work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Key words: EN ISO9606-2 standard; welder management; qualification matching; welder selecting

0 前言

在焊工人员数量较大的企业,对焊工个人信息、资质信息的管理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根据待焊工件选取资质符合的焊工施焊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焊接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1],开发相关的焊接应用软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针对铝合金焊接标准《EN ISO9606-2:2004 焊工考试—熔化焊—第二部分:铝及铝合金》进行研究,根据标准规定开发了一套焊工管理及资质匹配系统。

1 系统设计方案

1.1 系统功能需求

(1)系统需能够对焊工的姓名、工号等自然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添加、查询、更改和删除焊工记录。

(2)系统需能够对焊工的资质条目、资质获得日期、有效期限、到期时间等资质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可实现资质信息的添加、查询、更改和删除功能;能够对即将到期的焊工资质进行预警提醒。

(3)EN ISO9606-2标准中对焊工资质代码的生成规则做了规定,系统需能根据标准中规定生成有效的资质代码。

(4)对某焊接工作试件,系统自动分析焊接工作试件包含的信息,根据EN ISO9606-2标准中焊工资质匹配规则选取并安排资质符合的焊工施焊。

(5)对焊工焊制的焊接工作试件记录进行管理。

(6)系统需提供基本的安全登录功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1.2 系统结构

本系统使用微软的.NET FrameWork进行开发,采用Client/Server型网络架构进行部署,方便用户在局域网使用。系统运行机理如图1所示。

本系统客户端前台采用微软提供的.NET FrameWork下WPF(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技术开发,后台业务逻辑采用C #语言开发;同时借助成熟的程序开发框架Prism,使程序界面和后台逻辑开发割离[3]。此外,通过模块化的开发方式,使程序开发进度更快,维护和扩展也更为方便。

服务端采用.NET FrameWork下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技术开发。服务端与客户端的数据交互通过数据接口实现,服务端将数据以数据服务的形式发布,而客户端根据约定好的地址来订阅数据服务[4]。服务端与数据库的交互通讯则通过ibatis技术实现。

1.3 系统功能构成

本文设计系统包含三个功能模块:焊工自然信息管理模块、焊工技能信息管理模块、根据焊接工作试件的焊工自动选取功能模块。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

2 系统实现

2.1 焊工自然信息管理

登入系统后,页面上方显示功能菜单栏,左下方区域为搜索框,右下方区域为系统功能区,默认呈现企业所有在编焊工的列表,包含焊工姓名、工号、所在班组、焊工级别。系统登入后的主界面如图3所示。

需要增加焊工记录时,点击功能菜单栏中“新增记录”按钮,弹出新建记录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键入对应的信息并保存便可将新的焊工记录保存到数据库。当需要更改某条焊工自然信息记录时,可以在主功能区焊工列表中选中该焊工,再点击功能菜单栏中“修改记录”按钮,弹出修改对话框进行修改;也可以直接右键单击需要修改的焊工记录,在右键菜单栏中点击“修改”按钮进行修改。删除焊工记录的操作与修改类似,但在删除之前会出现“确认删除”对话框,以防用户误删重要记录。

2.2 焊工技能信息管理

EN ISO9606-2标准对焊工资质代码的生成规则及各成分的含义做了明确的规定,在本文中,作者设计了一个“焊工资质代码生成器”,以确保在输入焊工资质时,各输入项均与标准中规定保持一致。标准中规定的焊工资质代码组成形式如下[5]: EN ISO9606-2 131 BW 22 S t8 PB ss nb sl,该资质中各成分的含义见表1。

当需要对焊工的资质进行操作时,在焊工自然信息界面右键单击需要进行操作的焊工记录,在右键菜单栏中单击“查看”按钮,便可导航至焊工资质信息界面。进入焊工技能资质记录界面后,左侧显示“焊工资质代码生成器”,右侧主功能区显示该焊工所具备的所有资质条目信息列表。“焊工资质代码生成器”如图4所示。

nlc202309040929

系统中,通过使用下拉列表将可能的输入项固定在生成器中,从而在输入端保证不会有错误或随机的输入内容。在确定资质代码构成成分内容后,点击“生成资质”按钮,便可以按照生成器中内容生成资质代码,之后即可将其保存进数据库。

EN ISO9606-2标准中规定焊工资质的有效期为两年,在到期前半年必须申请重新进行该资质的评定与审核,如果过期,则焊工将不再具备该资质的焊接资格。因此企业必须对所有在编焊工的每条资质进行实时的管理,以确保生产需要的焊工资质处在有效期当中。本系统设计了“到期焊工资质预警功能”,焊工管理人员点击进入该功能界面时,将能够看到所有半年内将过期的资质,从而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安排焊工进行资质的复审工作。在复审结束并合格后,点击功能菜单栏中“延长资质有效期”按钮,即可在复审日期后顺延该资质的有效期。

2.3 根据焊接工作试件选取焊工

焊接工作试件是用来验证焊接工艺或验证焊工技能所进行的焊接实验,在企业中,在试制新的产品时,对于某些质量要求较高的试件,必须做工作试件,并检测试件焊接后的接头性能。在工作试件相关参数确定后,需要通过这些参数在焊工库中寻找资质符合的焊工焊制该试件,如果完全通过人工的方式在大量的焊工记录中寻找合适的焊工,这项工作将非常耗时,且准确度也不能保证。基于此,本文根据标准中规定的焊工资质匹配规则,设计了一个焊工选择算法,该算法能够分析焊接工作试件的相关参数,在焊工资质库中找到合适的焊工,并返回结果列表,再由相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筛选出最终焊制该试件的焊工。根据焊接工作试件信息选取焊工的界面如图5所示。

2.4 焊接工作试件记录管理

在焊接工作试件计划中添加施焊焊工后,系统将对参与施焊的每位焊工生成一份“工作试件记录”表,该记录用于对工作试件参数信息、施焊焊工信息、检验结果等信息进行管理。此外,系统还实现对“工作试件记录”的模糊查询功能,输入模糊查询的关键字,关键字可以是与“工作试件记录”相关的任意字符,系统将自动进行模糊搜索,需找近似匹配的记录供用户查看。

2.5 其他辅助功能

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包含必需的辅助功能,这些功能无关系统主体功能模块,但同样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登录模块保证系统只能被具备相应权限的人登录,无关人员将无法查看系统内容及进行任何操作,从而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报表打印功能则能够将系统生成的结果打印出来,方便用户在施工车间传阅。

3 结论

(1)本文根据EN ISO9606-2标准中焊工资质相关内容,开发了一套焊工管理系统,包含焊工自然信息管理和资质信息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焊工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

(2)本文研究EN ISO9606-2标准中焊工资质匹配的规则,并依据此规则设计了一套焊工选择系统,能够根据待焊工作试件的基本信息,选择资质符合的焊工施焊。

(3)系统在业务功能设计与开发之外,还提供了必需的其他辅助功能,使本系统的使用体验得到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凤春. 焊工档案管理程序的应用[J]. 一重技术,2010(3):62-63.

[2] 付明柏. 基于 .NET Framework 的软件复用技术研究[J]. 软件导刊, 2013, 12(5): 15-17.

[3] 吴添富. 基于RIA 架构的 IBMS 集成系统研究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2012, 8(3): 1 665-1 667.

[4] 郑文轩. 基于 WCF 的分布式程序的研究和实现[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5] 国际标准组织. EN ISO9606-2:2005, 焊工考试—熔化焊—第二部分:铝及铝合金[S]. 国际标准组织技术委员会,2004.

张康华简介:1989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从事焊接数字软件开发工作。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4

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能源定义的分析以及全球所面临的化石能源紧缺的危机,阐述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通过对有关国家和区域的能源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分析,探究与阐述了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订基础与过程,并简要介绍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建立与实施的意义.作 者:绿意 作者单位:期 刊:上海质量 Journal:SHANGHAI QUALITY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ISO50001 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体系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5

一、关于ISO质量标准

ISO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技术活动是制定并出版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Standards),这其中就包括ISO9000系列标准,核心理念是“全面质量管理”。目前世界各国的企业为了加强品质管理,适应品质竞争的需要,纷纷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品质管理体系,申请品质体系认证,很快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可以说ISO9000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

二、在实训中心引入与推行ISO质量标准

企业在推行ISO9000质量标准时,主要包括:知识准备、立法、宣贯、执行、监督和改进等几个环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分院实训中心借鉴企业的模式,结合实训中心的特点,完善上述过程,有步骤地推行ISO9000质量标准。

1.准确诊断实训中心存在问题

对实训中心当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诊断,是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的前提,只有准确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分院实训中心管理部门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座谈等途径,收集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在实训室使用申请的安排上经常出现撞车现象,同时,其他很多实验室都空着,整体利用率不高。

(2)在实训教学中耗材缺乏统筹管理,有时发现耗材不足时已经来不及采购,影响正常教学。

(3)实训中心教学秩序督察力度不够,不时会发现学生听课不认真、早退等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

实训中心管理人员认真深入分析,找出现象背后的关键问题:工作责任心不够、信息沟通不畅和缺乏实践教学过程控制。上述的一系列现象,都是由这三个关键问题导致。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构建“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作业有标准、体系有监督、不良有纠正”的管理模式,可以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问题与不足。

2.组建专门的推行机构,开展ISO9000标准学习培训

在推行ISO9000质量标准时,组建了以分管教学副院长领头,系主任和实训管理人员为成员的宣贯推行机构,并任命实训中心主任为“管理者代表”,全权负责宣贯工作。建立完整的宣贯机构是后续工作的基础。由于教师普遍缺少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宣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邀请专业咨询公司的ISO内审员来校开展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可以让宣贯机构的成员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尤其是标准的核心理念“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八大质量管理原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3.实训中心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与发布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推行ISO9000质量标准的关键,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要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以及实训中的实际要求,将管理体系文件分为程序性文件、操作性文件和相关表单三个层次,构成一个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金字塔。

程序性文件,如《实训室的申请使用规定》、《实训器材采购、添置和报废规定》、《实训耗材库存动态管理规定》和《实训中心教学秩序管理规定》等,这是管理过程中的核心。

操作性文件主要包括《各类实训设备操作细则》、《实训室卫生、安全细则》等,这类文件能够让相关人员知道各类事务具体怎么去做。

相关表单则主要是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类标准范式表格工具,比如《实训室、设备使用登记表》、《实践教学效果调查表》等。这些表格工具可为后续各类资料、数据的收集提供载体。

4.全面试行ISO标准

ISO9000标准的执行是以所建立的标准化文件体系为依据的,根据程序文件和操作文件中规定的责权分工、工作程序进行运作,充分体现了“怎么写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记”。在整个执行中,任课教师、学生、实验管理员都发现了“规范化”带来的效果:

(1)由于管理文件中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权,教师、学生、实验员都体会到相互扯皮的事情少了,自己的工作都有详细的标准来考核,都会很认真地去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由于理解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大大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2)各类统计表单的规范填写和及时统计,为实训管理部门收集了许多有效信息,实训中心对各类实训资源的管控更及时,有效解决以往教师反映的实训室使用冲突、利用率低和实训耗材不足等问题。

(3)对实训中心教学秩序、实践教学效果开展监控和督察后,教师、实验员、学生都面临着被考核与评价,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整个实践教学质量。

5.内部评价和改进

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后,实训中心管理部门可以再次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座谈等方式开展内部评价,收集教师、学生各方对推行ISO标准的反映和感受。一般来讲,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普遍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ISO标准管理模式能有效解决原先管理中存在的工作责任心不够、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等不足,整个实训中心运作更加科学规范。当然,也有部分任课教师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因为ISO9000标准过份强调“规范”所带来的“效率”问题,认为应该在执行中更加人性化,不要太拘泥于文本的限制。还有的实验管理员也会提出,当突发情况发生时,很难按照制度规定的步骤去执行。这时,以管理者代表为核心的ISO9000标准宣贯机构,应该认真吸取大家的建设性建议和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原有的程序文件、操作文件进行纠错并改进,充分体现ISO9000质量标准八大原则中的“持续改进”原则。

在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管理中,引入ISO9000标准,是新形势下探索实训中心管理模式的需要。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后,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管理过程得到了全面的控制,工作人员的顾客服务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使实训中心的内部管理变得更加有序。经过内审、不断地纠错改进,整个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最终推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台.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高职院校管理新模式[J].经济经纬, 2004, (4) .

[2]高兵.我国教育推行ISO9000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科学, 2005, (3) .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6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的合理性

(一) 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水平

尽管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已建立起自己的体系、标准和要求, 但管理意识缺乏系统观念, 管理过程薄弱, 缺乏控制机制。因此, 有必要将ISO9000系列标准应用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 建立文件化的制度, 强调过程管理。另外, 教育也是服务行业, 教育服务同样需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

(二) 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质量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影响深的工作。因此, 影响高校科技工作成果的因素需要多方面考虑。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科研质量, 而科研质量代表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长期以来,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重申报、轻管理, 重成果、轻过程, 重研究、轻推广的问题, 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抑制了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 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项目是整合高职院校科研资源、指导学科方向的有效载体, 高职院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方法, 可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整合作用, 汇聚人才, 促进学科建设, 达到强化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 形成学科研究特色, 扶持交叉学科, 发展新兴学科的目的。同样, 过程质量控制是提高科研人员能力水平的推动力, 优秀的科技人才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站在学科前沿, 还应具有扎实的科研基本功和严谨的科研作风, 这些只能在科研实践中, 在严格的科研质量管理制度要求下逐步形成。另外,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帮助科研管理部门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 加强服务意识和能力, 保证项目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运用

ISO9000-2000标准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这八项标准是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 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也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下面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 谈谈对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理解。

(一)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内容:组织依存于顾客, 因此, 组织应当理解顾客的需求, 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理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顾客”是学院的教职员工。这项原则在科研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一是调研, 正确识别并确定学院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及科研服务工作的需求和期望;二是保证科研目标与需求、期望的一致性;三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教职员工对科研工作的满意程度, 并持续改进。

(二) 原则二:领导作用

内容: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 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理解:在一个单位中, 领导者起着关键的作用。这表现在:一是确定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二是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 包括心理、社会和物质环境;三是创造或提供培训机会及所需的资源, 为科研提供人才保障和资源保障;四是建立一定机制, 鼓励创新, 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三) 原则三:全员参与

内容: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 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 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

理解:一个组织的运作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员参与, 只有各个部门、每个人正确履行职责, 组织才能高效率地运作。在科研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一是合理分工, 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工作方法, 并正确履行;二是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法, 评价每个人的绩效, 责权利相联系。

(四) 原则四:过程方法

内容: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理解:组织为了能有效地运作, 必须识别并管理许多相互关联的过程, 并对关键过程进行控制。在科研过程中, 项目的确立、开题报告的撰写、研究方法的确定、阶段性研究报告提交等都是关键的阶段, 对关键阶段要进行良好的管理。

(五)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内容: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 有助于提高组织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理解:一个科研管理部门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一个研究项目本身也包括了研究人员、研究资源等, 也是一个系统。采用系统方法, 识别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进行网络化管理, 可以保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 整体推进, 减少内耗, 从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六) 原则六:持续改进

内容:持续改进整体业绩是一个永恒目标。

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对科研单位的要求与需求是逐步提高的。在科研管理活动中主要体现在提供培训,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服务人员的水平;通过科研质量反馈, 找出不足, 对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七)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内容: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

理解: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无论在科研课题的立项, 还是在研究过程中, 都需要全面、准确的信息, 以保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作为科研管理部门, 要及时收集各种纵横向课题相关信息, 积极为教职员工创造机会。

(八)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内容: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 互利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理解:高职院校的科研供方主要指科研技术的提供方。为保证研究的质量, 一个组织必须能够保证供方的产品质量, 即科研工作完成的质量, 并通过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提高收益。

摘要:在现今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研管理已成为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高校科研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高校发展潜力的大小。本文主要论述如何通过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 建立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质量水平。

关键词: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喜爱, 张书晔, 曾庆平, 罗春燕.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7) .

[2]黄雪茜, 申风平, 韩松, 何伟平, 王宗光.如何运用ISO9000标准建立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管理现代化, 2010 (3) .

[3]张喜爱, 张书晔, 罗春燕.试论质量管理及其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5) .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7

1“风险”、“风险和机遇”的概念

按照2013年ISO/IEC工作导则第1部分附件SL附录2《高阶结构、相同的核心文本、通用术语和核心定义》的要求,ISO14001:2015国际标准采用了高阶管理体系要求中的“3.09风险”的术语和定义,即:与策划有关的术语中的“3.2.10风险(risk)”,它是指“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中,影响指对预期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偏离;不确定性是一种状态,是指对某一事件、其后果或其发生的可能性缺乏(包括部分缺乏)信息、理解或知识。通常,人们还用潜在“事件”和“后果”,或两者的结合来描述风险的特性。风险通常以事件后果(包括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组合来表示。

关于“事件”“后果”和“可能性”,在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国家标准中均有所阐述。该国家标准是对ISO Guide73 Risk managementVocabulary国际标准的等同转化,规定了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基本术语,提出了风险管理过程所涉及的风险评估、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等方面的术语和定义。GB/T23694的“4.5.1.3事件”是指:“某一类情形的发生或变化”,可包括没发生的情形;有时可称为“事故”;没有造成后果的事件还可称为“未遂事件”“事故症候”“临近伤害”“幸免”。GB/T23694的“4.6.1.3后果”是指:“某一事件对目标影响的结果”,一个事件可以导致一系列后果;后果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可定性,可定量,可正面,可负面。而GB/T23694的“4.6.1.1可能性”则是指:“某件事发生的机会”,常用概率、频率来表示。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在“风险”术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3.2.11风险和机遇(risks and opportunities)”的术语和定义,即:“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从“3.2.10风险”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风险具有两面性,它是一种对预期的正面和或负面的偏离,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再从“3.2.11风险和机遇”的概念看,“机遇”是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这也就是说,“机遇”也可以是“风险”中正面影响的部分。而在本标准中,组织更侧重于对风险中负面影响,即“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以森林火灾风险为例,它对生态既可以有积极的影响,也可以造成消极的影响。有益火烧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如低强度火烧和营林用火等,可使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缓慢释放,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转化和物种更新,有益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火烧后森林容易恢复。例如:利用计划烧除减少林地可燃物和控制病虫、鼠害,促进森林天然更新;进行炼山造林或利用火烧进行森林抚育,也可以利用火烧促进灌木生长,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另一方面,森林火灾的有害影响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例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更严重的会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对于风险中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应给予严格管控;而同时,识别并抓住机遇,强化那些潜在有益的、正面的影响(机会)也是不容忽视的。

2“风险和机遇”的确定与应对

2.1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中的要求及理解要点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中关于“风险和机遇”的要求集中体现第6章策划的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这一节。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又包括了6.1.1总则、6.1.2环境因素、6.1.3合规义务和6.1.4措施的策划。

(1)“6.1.1总则”首先指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6.1.1至6.1.4的要求所需的过程。”这意味着组织应策划管理其重要环境因素、合规义务及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包括如何识别风险和机遇,如何制定控制措施,以及如何对风险和机遇进行有效管控。其次,组织在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除了应考虑“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所提及的问题和要求,以及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外,还应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这里所指的“风险和机遇”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

1)环境因素,尤其是重要环境因素,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因素会对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产生不利或有益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进而给组织带来相应的风险和机遇。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多数还是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潜在风险可能是组织需要更多地去考虑和应对的。

2)合规义务可能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这可能是因包括不断新发布和变更的法律法规本身以及组织遵循法规的程度而引起的。例如:新发布的将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对洗衣机和电冰箱等电器产品的生产企业将会带来风险和机遇;新修订的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6年1月1日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正在修订的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均可能对组织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机遇。未履行合规义务可损害组织的声誉或导致法律诉讼,而更严格地履行合规义务,则会提升组织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3)4.1和4.2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包括组织所处环境(包含环境状况)的其他内、外部问题,以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组织实现其预期结果的能力,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例如:

——由于员工文化或语言的障碍,未能理解当地的工作程序,而导致的化学品泄漏;

——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洪涝灾害的增加,可能会对组织的建筑物、经营场地产生不利影响;

——因气象条件改变,静风天数增加,影响组织所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从而增加了因组织大气污染物排放给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资金约束,导致缺乏相应的资源来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采用更先进的脱硫、脱硝、除尘、除汞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和装备,从而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汞的排放,提升组织的环境绩效;

——天气干旱,水体水位下降,造成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下降,从而加剧了组织所排污水对水体水质的不利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

——客户需求要求组织能力的快速增长,但增长的同时员工的技能并没有相应的增强,因此,可能会在操作中出现错误导致环境危害;

——社区居民要求组织公布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会给组织带来风险。

风险和机遇对组织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经营、声誉、形象和收益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对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和持续改进的能力的影响等。如果不管理其风险和机遇,组织可能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结果,也不能对环境状况,包括事件可能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预防并做出响应,更难以实现真正的持续改进。

对于组织所识别和确定的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及组织所建立的满足6.1.1至6.1.4的要求所需的过程,组织应保持相关的文件化信息。

紧急情况是意外的或不期望的事件,例如:火灾、化学品溢出、恶劣天气等往往可能导致不利环境影响或对组织造成其他影响。因此,对于“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潜在紧急情况,包括那些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组织也应在此予以识别和确定,策划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以预防或减轻其实际或潜在的后果。例如:组织应确定现场的危险物品(易燃液体、储罐、压缩气体等)的性质,确定紧急情况最有可能的类型和规模,确定附近设施(工厂、道路、铁路线)发生紧急情况的可能性等。

(2)“6.1.4措施的策划”要求组织除了应策划采取措施管理其重要环境因素和合规义务之外,还应策划采取措施管理其“6.1.1所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同时,组织还应策划如何“在其环境管理体系过程(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7支持、8运行和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中或其他业务过程中融入并实施这些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当策划这些措施时,组织应考虑“其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1)为了管理和控制组织作为优先项考虑的风险和机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风险和机遇,以避免、减轻、分担、消除“风险”或平衡“机遇”,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在体系策划阶段,组织首先应在高层面上策划须要采取的管理措施,策划的措施可以包括:

——建立环境目标;

——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和响应;

——监视和测量。

2)所策划的措施可以是上面所列的单项措施,也可以是上述措施的结合,应视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定;组织也可通过其他管理体系(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或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提出一些措施;或通过与风险、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其他业务过程提出管理措施。当考虑措施的技术选项时,组织应在经济可行、成本效益高和适宜的前提下,采用最佳可行技术,但这并不强求组织必须使用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学。任何策划的措施,还应考虑潜在的任何非预期的后果,例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内短期或长期不利于环境的影响。

(3)实施要点

1)风险和机遇所遵循的PDCA模式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标准对风险和机遇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旨在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嵌入到组织的环境目标管理当中。组织应按照PDCA的模式实施这些要求(如图1所示)。

2)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

·为了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组织应该建立一个(或多个)过程,其中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风险和机遇的确定,可与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的过程相结合来确定,也可单独建立过程来确定。以燃煤电厂运行为例,表1列举了燃煤电厂运行时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运行策划措施的制定。

·对风险和机遇确定的具体方法由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来自行决定,可以采用简单的定性判断,也可以采用相对复杂、完整的定量评价;无论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组织都应综合评估风险的可接受程度,造成的后果,以及自身的应对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并不强求必须进行正式的风险管理或文件化的风险管理过程。然而,参考文献中提供的ISO31000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国际标准,即:GB/T24353《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可为组织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控制提供帮助与指导。该标准给出了风险管理原则、总体框架、风险管理过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风险的感知、分析、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

·可能给组织带来潜在影响的风险和机遇很多,但是由于组织的资源(如:财力、物力、人力、技术等)所限,不可能对所有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均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应该从中筛选、选择出那些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管控的风险和机遇,即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或是优先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在确定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时,组织应进行风险和机遇分析,它是指分析引发风险和机遇的各种因素,实际上也是风险和机遇识别与确定的关键环节。

·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现有资料和以往风险和机遇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的规律,以及将带来有益影响的机遇。由于风险和机遇具有可变性,因而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组织应密切注意原有风险和机遇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和机遇。

(4)风险和机遇的管理与控制

1)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一经确定,其结果将作为组织策划措施的输入,以便策划和制定环境目标,或相应的避免、缓解、分担或消除措施来管理风险,平衡或抓住机遇。该结果同样可以应用到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领域,例如:确定能力的需求,确定需进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信息交流,确定监视和测量的需求,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过程,或建立运行控制和内审程序等。

2)组织应按照所策划的措施对风险和机遇进行管控,风险和机遇的管控通常可包括: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平衡机遇等。组织可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检查、评估管控措施实施的效果和有效性;此类方法和技术包括统计技术、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比较,以及预期的绩效水平等。一些法律法规要求可明确对一些控制措施绩效能力和实际绩效的确认与验证的需求。组织应采取纠正措施和改进措施,校正偏离,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因措施实施不当而造成的新的风险,进而实现持续改进。

3 结语

风险和机遇是始终贯穿ISO14001:2015国际标准和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一条主线。国际标准中关于风险和机遇的要求不仅仅是一项预防措施,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事后响应,而是要求积极主动地充分运用基于风险的思维,在运行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融入风险管控的思想,储备更多有关风险和机遇的常识、知识、信息和经验,有效应对风险把握机遇,以确保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ISO14001:2015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2]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8

ISO10015是世界上唯一获得认可的培训国际标准,1999年由国际标准组织颁布,2001年引入中国。ISO10015着眼于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帮助组织识别、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并持续改进培训过程。这些正符合长征学院的需求。

长征学院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创新培训理念,在总结前两年学院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流程再造。

摸着石头过河

2011年,在成功推出“雏鹰计划”新员工培训,对航天新人植入文化基因,在航天系统内打响培训专业化的第一枪后,长征学院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其他人群的品牌项目,在航天一院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个时间点上引进ISO10015标准,即使在学院内部也存在不同声音,其中最大的质疑在于:费力引进国际标准,真的能成功吗?

引进ISO10015标准的确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首先,该标准在国内还没有被普遍实施,应用还不成熟,没有可资借鉴的标本。第二,ISO10015标准反映的是欧美国家多年来培训积淀的水平,我们的现实水平和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我们对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需求挖掘手段,缺少记录依据,我们对培训的闭环管理还应进一步加强,等等。第三,ISO10015标准是国际通用的标准,而航天一院已经成立五十多年,在发展中早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文化,在观念上、具体做法上都存在和标准难以对接的问题,很可能水土不服。正因为如此,自2001年该标准引入中国后,实施一直非常缓慢。

经过分析,长征学院决心发挥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特质,迎着困难上。首先,我们在学院内选拔了一批内审员,所有处室均选拔骨干参加,包括校领导在内,对ISO10015标准进行封闭式学习。第二,我们将标准和现实进行一一对照,汇总了引进标准的难点。第三,聚焦难点,寻找对策,并在体系文件上重点体现。

能用的标准才是好标准

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取证,而在于通过标准来创新理念、提高效率。为了确保ISO10015国际标准的实用性,长征学院在已有培训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将该标准和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对接,将该标准要求和现有的培训操作对接,保障学院的培训管理在标准的要求下逐步得到优化、调整。

建立嵌入机制

第一,将ISO10015标准嵌入学院管理大框架,明确学院原有的制度体系和ISO10015国际标准在管理的大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管理诉求上存在区别:原有的制度体系用于学院的正常运行,确保学院按照规范运行;ISO10015国际标准聚焦于学院的培训业务,确保培训对组织来说是有效的且能不断改进优化。ISO10015国际标准被引入后,必须和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融合,保证二者能够互相支持。将原有的制度体系作为培训管理体系的支撑文件后,一方面,制度体系能继续发挥规范学院运行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支持培训业务的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开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院培训业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院的培训管理水平。

第二,将ISO10015国际标准和学院培训业务进行无缝对接。培训管理体系文件在达标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原有的管理流程,确保体系能够从学院培训业务实际出发,为体系的运行扫清障碍。

重塑培训过程

对培训业务进行阶段化划分,强化策划设计和提供培训的优势,弥补培训业务在需求确定和结果评价方面的不足。

另外,重新梳理培训过程,规范流程中的记录表单,确保培训全过程按照标准要求操作,并留下相应的记录。重塑后的培训过程必须实现操作规范和闭环管理。

持续改善、推进

2012年3月,长征学院培训管理体系文件的正式发布,标志着ISO10015国际标准在长征学院的开始运行。在标准运行过程中,学院多次组织主题学习和研讨,推动这一先进理念在学院的普及,总结培训工作中的优秀经验,讨论标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员工未按照规范进行的工作行为。

2012年9月,学院建立了标准运行的内审制度,进行了两次内审。针对内审中检查出来的不符合标准的工作,进行了内部的再讨论和再学习。

2012年11月,经过外部机构的审查,长征学院的培训管理体系符合ISO10015国际标准,各项工作记录均达到了标准的要求。认证工作结束后,长征学院继续强化标准的运行工作。

近3年来,随着ISO10015国际标准的实施,长征学院员工由过去僵化地被动实践、每次培训后东拼西凑补材料,转变为现在积极主动的实践。就如2013年内审时大家谈的感受:执行标准后,培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了,每个步骤都有指导标准可依据,效率很高,成本反而大大减少;“重实施、轻需求”的局面不断转变,培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

ISO风险管理标准 篇9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而提出的.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引起了全球工业、商业、政府部门、非盈利团体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关注.我国正处于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而对经济高速发展和繁荣背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形势,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个严峻的挑战,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全新的观念给中国工业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工具.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英文刊名: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年,卷(期):2004 “”(9) 分类号:F2 关键词: 

ISO发布医疗设备杀菌新标准 篇10

ISO 20857:2010《卫生保健产品的杀菌-干热-对医疗设备杀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由ISO/TC 198制定,并于最近发布实施。该标准为医疗设备干热灭菌法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规定了要求,同时也为与采用干热相关的去除热原法过程规定了要求,并提供了指南。该标准的实施将帮助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商、实验室、立法部门和卫生保健从业者形成良好杀菌惯例。除了卫生保健外,该国际标准将有助于促进无菌医疗设备的国际贸易。

该标准既可用于由卫生保健提供者再次加工的可重新使用的卫生保健产品,也可用于作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已杀菌的并按无菌规定运送的单独使用的产品。符合ISO 20857:2010国际标准的要求将保证这些活动是可靠的、可重复的,从而防止传染病,促进病人的健康。由于该标准为生产商和卫生保健提供者明确规定了灭菌过程和相关设备的要求,这将防止病人使用具有潜在致病微生物的卫生保健产品。

上一篇:动物生物学下一篇:移民对吉林方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