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创新十篇

2024-09-08

国际金融创新 篇1

(一) 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

国际金融创新是在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来讲就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宏观和微观利益的考虑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技术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 国际金融创新的内容

1. 金融产品创新;2.金融技术创新;3.金融机构创新;

4. 金融市场创新;5.金融制度创新。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动力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高新技术日新月异, 加之世界格局和形式的巨大变化, 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生存方式、经济行为和供需变化, 还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和条件构成了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

(一) 当今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今世界的经济持续增长, 使得原来的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或者交易类型不再符合当今的需求, 想要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 必须加大推陈出新, 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交易类型和市场技术的方面的改进。

(二) 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这些高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过程之中, 为金融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了更好的运用高新科技, 必须进行金融创新, 加快资金转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 需求促使金融创新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 各种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会随之改变, 产生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这种需求对金融创新产生了影响, 促进了金融创新。

(四) 金融市场管制和监督的放松

20世纪80年代起, 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主体的创新, 逐步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 使金融创新掀起了一股热潮, 成为推动国际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说, 金融创新和管制是相互影响的制度改革, 金融管理当局为稳定金融体系和防止分配不均所采取的措施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创新活动, 同时它又诱发金融业更为广泛的金融创新活动。

(五) 市场竞争的日益尖锐化

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 金融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 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急剧增加, 金融资本高度集中, 伴随而来的竞争也是日趋尖锐, 且面临的风险更大。所以为了求生存、谋发展, 金融机构就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六) 利益驱动

利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金融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进一步开拓市场、发展业务的经济基础。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 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等, 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 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促进发展。

三、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国际金融创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层出不穷的创新活动向国际金融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 成为国际金融业谋求利润的重要手段。以下从正面和负面讨论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一) 国际金融创新的正面影响

1. 国际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提高, 扩展了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

金融创新造就了金融机构日趋同质化和业务的多元化, 其服务领域大大扩宽且渗透力大大增强。当代金融创新具有密集型和广泛性的特点, 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扩大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

2. 国际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 增强了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工具, 提供了多功能、多样化和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降低了持有和交易金融工具的成本, 方便了投资者之间的交易, 使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 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3. 金融创新促进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和金融改革, 推动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创新是以金融资产获取更高利润为目的, 因而金融创新必然会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创新会使国家监管难度加大, 政府会实施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加大监管力度, 保证了金融市场的顺利进行。

4. 国际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金融创新造就了金融业务的多样化, 其退出的产品既能防范风险又能作为投机的手段, 增加了投资者选择的机会, 吸引了更多的市场投资者,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 国际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

1. 国际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加大了货币管理的难度

首先, 大量的金融创新活动使金融资产的替代性明显加强,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其次, 交易帐户和投资账户, 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 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最后, 金融创新在各方面深刻影响金融运行,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 必须考虑金融创新的内容, 金融创新的速度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国际金融创新加大了货币管理的难度。

2. 国际金融创新弱化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

创新结果使较大部分的信用通过资本市场流动而不是银行, 因此这部分信用所受监管较弱;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 极大地限制了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金融机构派生存款的效果;金融创新使表外业务迅速增长, 也使中央银行财务报表的分析更复杂。

3. 国际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金融创新和管制的放松及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 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 金融机构破产的数量急剧上升, 因此如何稳定金融市场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4. 国际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

国际金融创新 篇2

一、科技金融创新综述

(一) 科技金融的定义。当前, 科技金融迅速发展, 但是对于科技金融的理论问题, 包括如何理解科技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理论界仍然在不断探索和阐释。本文采用目前我国对科技金融应用范围较广的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 是由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科技金融的现状。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 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将使金融产业获得高额回报, 二者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当前, 中国的科技金融发展势头良好, 但也存在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本与科技资源没有充分对接, 金融产业投资科技型小微企业不足,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三) 原因分析。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瓶颈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技金融理论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实际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技金融创新缺乏整体性协调。多年以来, 科技金融一直以一种片段化的方式发展, 也出现了多种创新形式, 包括:科技担保、科技债券、创业投资等, 但是基本上都是孤军奋战, 彼此之间没有沟通和衔接, 总体上也没有机构对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协调, 再加上科技金融的主管部门权责不清晰, 造成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科技金融系统无法高效运行。

2.科技金融体制性创新较少。目前的科技金融创新, 大多停留在工具层面, 对于影响金融产业服务科技产业的体制性因素没有触及。由于科技产业的特殊性, 金融产业只有在体制上进行创新, 才能真正贴合科技产业的特殊需求, 没有体制创新, 科技金融很难寻求快速发展。

3.科技产业资源自身投入较少。金融产业投资科技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在科技创新中获得自身收益, 但目前我国的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发展不确定性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硬伤, 能够符合金融产业投资的科技资源严重不足, 包括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不足, 缺少一定数量及质量的科技成果和一定数量通晓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专业人才等。

上述种种原因, 制约了金融产业向科技产业的投资。因此, 亟需对金融产业科技金融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破解金融产业投资科技产业的瓶颈问题, 实现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金融产业关于科技创新评估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 是破解金融产业投资科技产业瓶颈问题的首要策略。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将使投资人对科技企业有一个准确清晰的判断, 有效打消金融产业对投资科技产业的风险顾虑, 重点在三个方面构建。

(一) 界定企业从事的产业是否为高新技术, 这是投资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明确了高新企业的认定范围, 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企业围绕上述领域开展的研究开发, 均可认定为高新技术。

(二) 对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产品的成长性等指标的综合评估。企业研发投入能够体现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支持程度和创新实力, 是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能够体现企业创新产出, 是评价企业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产品的成长性能够体现企业的发展潜力, 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产品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对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核心知识产权的技术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软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包括研究团队的技术水平、协作能力、企业对研发团队的支持方式和力度等, 能够体现企业的创新潜力;核心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企业所掌握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发明等成果, 这些成果技术水平将直接决定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 而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是企业的生命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企业核心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我国高新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不强, 合理的评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 学术界对于上述指标的评估缺乏统一标准, 难于形成权威意见, 建议成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为金融机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的完善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的目的, 是构建金融产业与科技产业对接的通路, 确保金融产业在投资科技产业的过程中获取利润, 规避风险, 同时确保科技产业的金融需求得到支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完善企业创业期的金融服务创新。从企业生命周期看, 企业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金融需求最为旺盛, 但往往企业创业期的核心资产仅限于成果、样品和专利, 市场效益并不明显, 难以得到金融产业的投资。因此, 应当通过政府无偿资助、设立天使基金、寻求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创新形式, 鼓励和支持企业创业期的健康发展。

(二) 完善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金融服务创新。科技企业的成长期已经完成产品研发、转化、中试、定型的所有阶段, 产品的市场不断拓展, 企业的成长性良好, 此阶段企业拥有更多的金融需求, 需要金融产业进行金融创新, 以利于介入。科技企业的成熟期, 盈利不断增强, 对融资渠道有更多的选择权, 此阶段金融产业将积极主动进行金融创新, 以吸引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此两阶段的金融服务创新主要存在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夹层融资、改制上市等方面。

(三) 在科技企业聚集地尝试成立金融产业的专业分支机构。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 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往往以某一领域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 在那里大量科技企业联系紧密且互相支撑, 这就为金融产业设立专门分支机构服务科技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降低了金融产业的成本和风险。主要通过建立专门的服务团队, 设计专属科技金融产品, 建立专门业务流程, 提供专业化服务, 促进科技企业的成长。

(四)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当前, 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科技企业的青睐, 其高效匹配交易信息的特点弥补了科技企业与科技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弱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包括: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贷款及征信;基于大数据的保险业务;P2P的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等。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 也要注意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 避免出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资金池等风险。

四、结语

当前, 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对于金融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产业与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 需要金融产业在科技金融方面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所涵盖的范围很广, 本文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远远不能包含, 只有在实践中持续加深金融产业与科技产业的密切融合, 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 科技金融创新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科技产业的资金需求才能真正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援成, 吴江涛.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金融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谢娟娟.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李海申, 苗绘.河北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4]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New Finance, 2014

金融发展 金融创新 金融服务 篇3

倡导低碳金融

本届金博会上,记者发现,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等多家国内及外资银行参加了展会,各银行在金博会上推出了多种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例如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独家推出的个人网上银行信用报告查询业务,工商银行推出的账户贵金属定投业务,满足了个人客户交易及投资的双重需求。

本届金博会上,许多家金融机构还重点展示了含有低碳理念的金融产品。交通银行在金博会上推出了低碳金融“e动交行”无卡生活新理念,并展示了“无卡取现”和“无卡消费”等两项业务;而建行北京分行则以“绿色金融”为展览主题,重点突出了“绿色环保、公益为民”的理念。

漫步展厅,在交通银行的展台前,记者和在场的观众一起,体验了交通银行推出的独具特色的低碳金融服务套餐。交通银行推出的“低碳金融‘e动交行’无卡生活的新理念”,把“无卡取现”和“无卡消费”作为首推的两项业务。“轻松预约、安全取现”,实现了“无卡取现”的目的。这项功能使得用户可以体验无需携带借记卡,就可以轻松取现金的低碳生活第一步,用户只需通过手机银行预约,即可在交通银行的任何一台ATM机上实现无卡取现。据这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无卡消费”是无卡生活的又一里程碑,它使得广大消费者及商户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消费预约,即可在交行定制实现无卡消费,轻松购物。许多观众被这种新的“无卡取现”和“无卡消费”的理念所吸引,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本刊记者和观众一起,以互动的方式亲身体验了此项业务。同时,用户还可以见证“无卡消费”这种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消费预约后交通银行定制商户的轻松购物与低碳生活第一步的完美结合。

在工商银行的展台前,工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该行在此次展会上推出的创新产品:一是账户贵金属定投业务。该产品的推出,为个人客户提供了更为灵活及个性化的投资方式,满足了个人客户交易及投资双重需求。二是工银快购卡业务。工银快购信用卡采用先进的芯片技术进行信息存储和处理,具有电子现金小额快速支付的功能。该卡除具有个人人民币贷记卡透支消费、循环信用等基础金融功能外,还支持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交易方式。在符合受理银联非接触电子现金芯片卡的特约商户使用电子现金消费时,不“刷”卡、免输密、免签名,只需将卡片在感应器前轻轻触碰,即可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整个结账过程,使购物消费更加快速、便捷、安全。

倡导服务百姓

在此次展会举办的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表示,城乡一体化是未来中国经济持久发展的强大引擎。他要求农业银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支持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据主办方介绍,北京金博会一直是首都市民学习理财知识、选择理财产品、接受理财服务的重要平台。本届金博会更加注重金融服务百姓的理念,金融机构推出了千余种理财产品,提供免费培训,并开展了多项优惠活动。

面对高房价、CPI持续高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让手里的资产保值升值,已经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帮助广大观众解决在理财方面的各种问题,本届金博会汇集了金融机构上千种受市场欢迎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分别推出各具特色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如中国银行针对股市休市的周末收益空档期,推出自动续约理财产品;农业银行理财产品则引入“收益分档”的理念,针对不同的客户分别设置具有区分度的收益率;而建设银行则推出了短期灵活型、中期稳健型及长期丰厚型等不同理财产品。据介绍,为“抗通胀”,确保财富不缩水贬值,稳健型理财产品成为本届金博会金融机构主推的业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产、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加上通货膨胀的加剧,股票、基金、房产等投资方式一夜之间全部涌现,“理财”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必要途径。那么,对家庭理财而言,如何在五花八门的投资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案呢?

据展会组办方介绍,组委会还邀请了金融机构的千名理财师及理财规划师亲临现场,在四天展期内,免费为观众提供金融理财咨询和服务,对个人财产的增值保值给出专业化的投资建议,并为市民量身定制理财产品投资组合,帮助广大投资者实现财富梦想,现场指导参会观众如何跑赢CPI。

在这次金融展会举办的金融理财大讲堂上,组委会邀请了光大银行、首创证券、新华保险、北京中期等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公司的专家,围绕“未来五年时间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投资机会”、“抵御通货膨胀的投资策略”及“后危机时代的投资者策略”等主题开设了精彩讲座。为丰富市民百姓的理财知识,理财大讲堂还特设了提问环节,市民可以向专家现场提问,交流有关投资、理财的体会。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篇4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戚莹

我国已加入WTO。为了应对WTO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各市场主体只有继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而金融业的竞争又是异常残酷的,因此各市场主体通过不断地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频繁的创新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监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在不断地调整,本文拟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一。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1.概念

创新这一概念是本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B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首次提出的。熊彼特使用“创新”一词是用来定义将新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创新真正成为金融领域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并成为研究的对象,则是80年代的事。虽然金融创新是一个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概念,但直到目前为止,金融创新一词在学术界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阿诺德B希尔金(ArnoldHeertje)认为:创新,总的来说指所有种类的新的发展,金融创新则指改变了金融结构的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显然,这个定义主要论及金融工具创新。大卫B里维林(David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如下定义: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新的金融市场及提供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了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内容即工具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及服务的创新。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谈金融创新。他指出,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下和运用现行手段无法得到这个潜在利润,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这就叫金融创新(。在他看来金融创新显然应该包括金融体制创新,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创新。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深入,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外延,即金融创新的分类上。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

2.理论基础

金融创新是以金融深化理论,理性预期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学范畴,下面就简单阐述一下有关的基本理论。

(1)金融深化理论

美国当代着名经济学家爱德华BSB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将这种理论概括为三个方面(:金融先行论论。金融在所有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机制一方面会促使被抑制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则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实行金融先行的政策。金融深化理论在分析方法上,提出“财富的研究比货币的研究更为重要”的观点。在以往的经济研究和政策制订中以货币为中心。但金融深化理论认为,要研究经济,最重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存量,只有研究财富的存量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实力,也才可能看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发展潜力。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它的金融资产量越大。金融资产的大小跟该国的国民收入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越高,经济发展越快。

据此,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正相适应,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2)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是从货币学派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最早提出理性预期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B穆斯。70年代初,卢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的核心命题有两个:第一,人们在看到现实即将发生变化时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合理的、明智的反应;第二,那些合理的明智的反应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据此,政府的责任在于确立一种有利于公众进行理性预期的政策规则,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强硬反对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力主经济自由主义,要求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反对金融管制,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正相吻合。

(3)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由凯恩斯于1923年在其《货币改革论》中首先提出,后经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发展而成。该理论认为,由于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异,投资方为获得较高收益,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如甲国的利率水平高于乙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从乙国调往甲国,为避免汇率风险,投资者一般按远期汇率把在甲国的投资收益变为乙国货币,并将此收益与乙国投资所得收益进行比较,从而确立投资方向,两国间投资收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直到通过利率的调整,两国的投资收益相等时,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才会停止(。厉以宁先生指出,利率平价理论研究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异,以及整个资本的流进流出和它的管制问题,都推动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而其本身也成为国际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3.分类

同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如果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结合起来考虑,从金融创新产生动因的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将金融划分为两类:一种是为规避监管而进行的创新,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消极金融创新,另一种是因金融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进行的创新,我们将它称之为积极金融创新。从金融创新的历史看,金融创新是“放松管制”要求的产物,因此,绝大多数金融创新都可归纳为消极金融创新,但我们不应忽略了积极金融创新,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竞争的压力,积极金融创新已越来越多的产生出来,区分积极金融创新与消极金融创新也有利于我们采取不同的监管制度,以充分利用金融创新的益处而尽量减少其弊端。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1、概念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2、理论基础

(1)从一般“市场失灵”理论角度看。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当发挥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金融领域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中,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①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如私人阳台上种植的花草对行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等,后者如大气污染等。对金融业而言,两种外部性可能都存在。②垄断。某些部门具有很强的由其技术决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其固定资本又具有很强的长期使用性和沉淀性,因而构成加入壁垒就自然垄断。金融业在本质活动上是规模经济的,因此就会表现追求超大规模,摆脱管理的特征。③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交易的双方,对其交易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金融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对称现象,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即道德风险问题。

(2)从金融业的特征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金融监管尤为必要。①金融业是“公共性”产业。金融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储蓄,而资金的运用又是面向社会公众,因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行为、业绩对社会公众产生直接的影响。②金融业(尤其是银行)是高负债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任何一项风险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败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往往盲目扩张资产导致资产状况恶化。③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出现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银行形成整个金融业的危机,并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说,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而金融监管则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业的逻辑延伸。经济发展史表明,绝对的自由化和绝对的政府干预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因此,当代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自由”与“干预”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至于是“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则取决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从理论根源上讲,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就象“自由”与“干预”一样,是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互相作用,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1.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

2.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禁止金融创新,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3.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叠与缺位并存(。

现行分业监管过程中,大都采取机构性监管,实行业务审批制。这样,当不同金融机构业务日益交叉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通常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才能完成。此外,有的新金融业务处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边缘,成为交叉性业务,如储蓄保险是一种既包括储蓄功能又包括保险功能的业务品种,对于这些金融创新,既可能导致监管重复,也可能出现监管缺位。

4.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制度出现重大创新。

如前所述,金融创新使传统监管制度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各国监管制度出现重大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①监管方式上,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由于金融机构的全能化发展,传统的以机构为监管对象的方式便不再适应,而应以功能为基础进行监管。②监管标准上,从资本监管到全面性的风险。传统监管以资本充足率为标准,这种监管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的,但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面临着其他各种风险,仅仅对信贷风险进行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的目的。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及国际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③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传统监管制度注重外部控制制度,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国及国际监管机构对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越来越给予高度重视。

四。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一般影响

1.积极方面

许多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侧重于指出金融监管的消极影响,但实际上,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亦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学者指出,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这一方面的监管可称之为保护性监管(。这种保护监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交易商品的质量不能经常为所有交易当事人立即了解,确立监管框架,规定共同标准保持最低可信度,可能会减少交易的风险。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必要的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阻碍。

(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它们不再作为一家私人公司来担负其市场职责。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

(3)监管可以减少损害新市场发展的过度竞争。这种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美国早期对证券发行与交易不加管制,结果出现了出售“蓝天”的投机现象,而对上市公司的不加管制更是导致了整个股票市场的崩溃,因而很多创新往往要求同时引入一个监管框架。

(4)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例如,在美国,有许多对银行的特定管制,但却缺乏一个全面集中的公共机构,这种特殊结构构成了美国银行特殊的创新环境,否则,没有官方许可的创新便难以想象。

(5)监管的变化甚至可以导致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还有,由于利率上限对银行存款的限制,在美国创立了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2.消极方面

事实上,金融监管经常被用来解释金融创新的原因,甚至是主要的原因,哈林顿在谈到美国的金融创新时认为,美国的银行传统上受到很多限制,许多限制在其他地方并不存在,而现代技术使金融在形式上和地理上更容易变化,因此,在美国,新技术便难以避免地用于市场设计规避有关条例和限制跨州银行的管制的方式。事实上,国际市场的许多早期发展可以用美国银行想在国外从事在国内受到限制的业务来解释(。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几乎所有的金融监管都曾被解释为某种金融创新的理由,欧洲债券市场的发展,美国早期的金融创新工具――存款凭证都是很好的例子。

五、金融监管对消极金融创新的影响

金融监管是一个公益性的管制问题,它既有利于受监管的产业(金融业),又有利于不受监管的产业(非金融业),但这种公益性是就整体和宏观意义而言的,从单个或微观金融机构看,金融监管总是通过限制性的方式出现的,在特定条件下,金融制度和体系中的微观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和市场主体总是倾向于生产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求得更多的利润。受获利冲动的驱使,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或经营方式以逃避监管,寻求新的盈利机会,扩大生存空间。这种“个人理性”行为规则在无约束的条件下就可能导致单纯市场调节的失败和金融体系的灾难性危机,即引起整体的“非理性”。其结果必然是:消极金融创新部分抵消了某些金融监管的预期效果,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内容和结构的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监管的公益性决定了金融监管对消极金融创新必须采取积极抑制或规范的对策。否则,金融监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理由。

六、金融监管对积极金融创新的影响

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而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只有市场主体和交易工具的发育成熟,才能有助于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任其为所欲为,无约束的“自由”是产生金融风险以至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

简言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而对积极金融创新则应“消极”监管。

七、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

1.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

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2.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

3.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金融监管无外乎三种类型:一种是侧重于外部监管的美国模式,其特点是金融监管主体可以站在超然的地位监管金融活动,避免部门本位主义,协调部门的立场和目标。二是侧重于内部监管的英国模式。其特点是政府除按必要的国家立法行事以外,较少干预金融活动,对金融业的日常监管主要由金融行业协会等组织来进行。三是侧重于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德国模式。金融创新具有复杂性及危机隐蔽性强的特点。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弊端的反应往往较迟钝,而金融行业协会则反应灵敏,因此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需要更多的依据赖于内部监管。内部监管是第一道“防火墙”,外部监管是第二道“安全网”。

试析创新科技与金融创新结合 篇5

科技和金融结合是指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尝试解决制约金融资本向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问题,那么,关键问题是什么?在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过程中如何解决?

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重点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着重就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探索和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少,拥有专利等轻资产较多、经营不稳定、风险大的特点,在金融机构贷款仍然是企业融资主要渠道的前提下,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有四个问题亟待解决。

1.需要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我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有11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有3400多万家。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一共有16万多家。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正在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本上是靠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发展,与金融机构的交流机会少;因此,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少,对企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以及管理团队等信息掌握不准,即使是一些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很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也了解不多。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型业态的企业,而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传统的制造业类企业,金融机构对这些新型业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熟悉。还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贷款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也会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发放的大宗贷款的手续基本一样,但是付出的成本比较大,包括企业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估、管理团队的认识以及抵押物的评估、以及日常的监管等,都会使金融机构付出的成本增加。

上述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低。因此,如何从国内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发现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被金融机构认可的企业,是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前提。这就需要在促进科技金融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发现渠道。

2.需要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掌握相对较少,而拥有的专利较多。但是,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与土地、厂房不同,专利价值存在非常明显的时效性问题,技术进步产生的替代技术也往往使得很多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价值降低或者变得毫无价值。企业的专利技术在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市场化风险,很多技术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转化失败。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存在较大的评估风险。

当前国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也存在评估技术上的问题。虽说国家为企业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不过由于科技金融支持对象的发展阶段、管理团队等的复杂性,在实际执行时缺乏具体的评估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因此,如何准确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基础,也是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基础。

3.需要金融机构推进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金融机构的传统产品远远不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要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这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这就要求参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科技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要依据本地现状,研究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高成长和波动性大特点的金融产品,并简化服务方式,主动探索支持各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多种服务模式,为促进全国的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有效结合起到榜样作用。

4.需要补偿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金融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轻资产、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就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机制下,金融机构是把资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的,因此银行不愿意承担这么高的贷款风险。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就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财政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来解决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违约损失问题,以提高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这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持续开展的保障。

二、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建议

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机构与科技结合的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为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1.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制度。目前,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限制和干预较多,金融市场不能完全发挥其市场自动调节功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金融市场中各色机构业务,金融工具等都有诸多限制,这些都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

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需要放宽对于金融市场的管制,给予金融市场一个自主调节机制发挥功效的机会和平台,让市场活跃起来。其次,应当鼓励金融市场的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比较优惠的贷款或者优惠政策等,大力促进科技的创新活动,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最后,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决策错误;同时,强化信用担保机构,补充市场中中小科技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2.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科技投入方式。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量,在已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后,要继续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扩大科技企业的受益量。扩大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公开转让。综合运用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运用贴息、后补助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增强中小企业商业融资能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运用创业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市场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的组成元素。

国家应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应该大力扶持。构建一套科技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符合规定的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对于此类企业之间的再次融资以及市场化的并购重组都给予支持和一定优惠扶助政策。和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发展也避开了大开大阖的路子,而是小步跑,这其中诚然有国家政策管理严格,政府部门干预较多的因素在内,但是也有金融市场自身体系单一,中小型科技企业势单力薄,经不起风浪吹打的因素。所以,对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帮扶,同时也是在加快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速度。只有不断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严格交易市场的制度和监督,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不论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科技创新与金融互融、互动,更新金融工具,完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机制,并且简化发行流程。

4.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中介机构发展。倡导成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集团、科技创业投资集团、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吸引各类金融及中介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评估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评估人员和机构。加快发展科技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等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5.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借鉴许多科技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开展科技企业信用征信和评级,建立科技企业信用体系。会同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引入专业信用评级机构,逐步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以加强科技金融的风险控制。

摘要:文章分析了科技与金融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揭示了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又能够推动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二者紧密相连的关系,提出了促进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市场,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吴维地,孙可娜,刘娜.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

[2]黄蓉.科技创新与金融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12)

[3]周剑初.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改革良性互动[N].金融时报,2007,3

[4]李侠.寻求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发展[N].金融时报,2006,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反思 篇6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性动力, 任何形式的创新, 都能够归入发展的系统动力之中, 成为经济社会前进的基础性推动主体。因此, 如果说金融创新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那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可取的。因此,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不能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 更不能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金融创新仍然是发展我国金融业、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反思的内核

金融创新指的是能够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服务方式、新的市场概念以及新的金融体制。作为金融创新成果的物质表现形式,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是实体经济内在需求的硬件载体和客观表现。如果脱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环境等条件, 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将失去形成和立足的基础, 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全球视野而言, 金融创新至今已半个世纪之久, 创新产品名目繁多, 从宏观走势上看, 金融创新仍然动力强劲。从早期仅为规避各种浅层次金融风险而由商业银行发行的CDs, 成长为为了恒温利率与汇率之间的频繁波动风险而产生的各种期货、金融期权交易以及各种货币掉换, 再发展为如今的招致美国此次次贷危机的次级贷款证券, 形成了金融创新的此消彼长的浪潮。

很多学者认为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其内在含义是, 不加节制的金融创新, 会在金融体制内每一个环节增加泡沫的可能性, 并激发了减少消费信心和信托责任的种种风险, 从而增加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本身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是, 它也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具有复杂性、集中性、突发性, 一旦形成风险, 由于杠杆作用迅速呈几何级数放大, 除造成银行的巨额损失外, 同时会引起连锁反应, 在很短时间内就波及其他企业和行业, 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和动荡。因此, 最恰当的处理二者关系的态度, 是用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合理机制和有序化环境来防范和化解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而防范相比化解更为重要, 要在风险酝酿成危机之前就将它遏制于初始状态中。由此, 我们不能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金融工具的创新只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 但不能全部由金融创新来承担。

三、金融危机要靠金融创新解决——反思的结果

对金融创新的反思, 需要避免一个错误的比较视野。金融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而对这一危机的反思最终要落实到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指导上。首先, 要承认中国和美国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具有最先进的经济体制和最成熟的市场机制, 而中国是实际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程度相距甚远。尽管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但经济增长模式仍以出口为主, 而美国大量资金都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其次, 要明确中国与美国在金融体制创新上的程度明显不同。美国的金融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其运作和监管体制一直被视为全球的典范。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则是处于刚起步阶段。但从总体上看,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 还须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简单地说, 美国能够出现金融危机, 根本在于创新过度, 而中国尚处于创新不足的程度。迄今为止的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 数量的猛增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尽管在某些量化指标上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但在同一数量级或规模水平上用效率的尺度来衡量, 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上, 也就是内涵创新严重不足。

推动金融创新并有序发展, 是遏制金融危机的最佳途径。回顾金融业的历史, 可以看出, 金融创新的每一步都是在克服风险。如原始社会时期的以货易货, 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产生了货币。如果仅仅是货币在运行, 也是有风险的, 于是有了金融, 货币就让步, 金融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风险, 于是出现各种类型的金融衍生品。因此, 针对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 首先要创新观念, 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 拓宽金融创新理念。其次是三个市场的创新和完善, 即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这三个市场是金融产业的主战场, 成熟的市场环境是金融创新的保证。最后, 要大力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金融监管作用和预警作用。在推进金融建设过程中,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金融监管, 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规避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苏春燕, 金融危机不能成为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J].经济师, 2009 (2)

[2]杨星, 金融创新[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金融创新语境下金融法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法教学,金融法律人才

1 对金融法律教学现状的分析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的就业。如果高等教育不能使得学生在就业中获得优势, 那么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如我们聚焦于金融领域, 会发现随着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起此彼伏, 各个金融领域包括包括银行、保险、投资、私募、期货以及证券等, 对律师和公司法务的需求非常大, 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形成了较大的用人缺口。笔者了解到, 现在金融法专业的毕业生对金融法律服务职业来说, 专业可谓非常对口。但是很多毕业生无法适应金融法律服务的工作要求, 甚至某些名校毕业, 成绩很好的毕业生在毕业后2~3年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他们中有些人缺乏法律执业的基本素养, 有些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些人学到的知识体系和现实需要完全不匹配, 种种不适应的出现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法学教育问题。

2 金融创新语境下金融法律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全球主要经济体每一次重要的体制变革, 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创新。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全球瞩目的大事, 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放松等无不对金融体制产生影响, 特别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 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 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 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促生着中国的金融制度创新。

除金融制度创新外, 金融创新还包括金融工具创新, 即在现有理论基础之上和既定基本制度框架之下的一种具体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金融工具是特定的收益和风险的格式化匹配。但从法学的角度看, 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就是一组权利和义务的格式化匹配。

对金融创新进行分析, 法与经济学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工具。法学通过观察金融市场交易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 构建恰当的法律关系, 确立公正有效的市场规则, 用以保护各市场主体的权益, 规范其交易行为;经济学特别是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看作是一个能够影响当事人成本收益结构的因素, 一个能够增加或者减少成本、降低或者提高收益的手段, 因而更像是一个激励机制。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合格的金融法律人才不但要通晓一般金融、证券等法律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对各专业法律领域有深入的了解, 包括公司法、税法、收购与兼并、资产重组、银行、证券等方面的法律。他们不但要通晓法律, 还要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基本理解。

金融法律教学应当以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为主, 亦即金融法律教学应当关注其实用性。然而, 这种关注不能沦为单一的职业培训, 金融法律人才之所以特殊, 是需要在金融法和更大的法学教育领域通过正规的学术训练、专门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得来。因此, 金融法律教学应当重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但是不能矫枉过正, 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规范性, 因为专业的学术积累对实务操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 金融创新语境下金融法律教学的创新探索

金融法律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运用金融相关法学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把金融法律的应用做得融会贯通, 从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金融法律的科研和教学才能做好。金融法律的融会贯通, 也绝不仅仅是应用几个法律模板, 套用几个法条就能做好的, 它还需要扎根于金融法律的基本原理, 并掌握最新的法律动向, 还能跟得上新的金融制度创新和层出不穷的新的金融工具的发展。可以说, 金融法律的应用就像金融法律领域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在实践性很强并迅速发展的金融法律领域, 只有先做好了“工程师”, 才有可能成为学术分析理论分析的“科学家”。

3.1 培养学生的法律通才基础

金融法律教学应该培养可以深入思考, 有自己见解,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工作者, 而不是只培养法律工匠。没有通识教育 (包括法学通识教育) , 只有法学职业训练则只能培养“法律工匠”, 容易缺乏人文底蕴, 而法律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没有对人的终极关怀, 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 很难成就一名优秀的金融法律工作者。

3.2 为学生建立金融法律的完整知识体系

金融法律人才不仅要通晓金融组织法、金融交易法、金融合同法等法律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对其他相关部门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包括公司法、税法、收购与兼并、资产重组等方面的法律;不仅要通晓法律, 还要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基本的掌握和理解。

金融法学是以研究我国金融法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的一门独立的法律科学, 在我国法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金融法又涵盖了部分经济法、商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内容。伴随着我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金融法形成了非常活跃、非常具有实践性、变革性及包容性的学科体系, 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 金融法律教学在法律本身的教学之外, 也非常需要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 包括懂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宏微观经济学、会计、税务等经济学知识。

金融法律的完整知识体系是一张张知识点和他们关系的网络图, 是金融法律学生毕业后可以熟记于心的思维起点。

3.3 以金融法律最新实践为基础教授金融法律操作的基本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要是你不能言简意赅地解释某种理论, 那就说明你自己都还没有理解透彻。所以, 这些基本原则教学的第一步就是, 授课教师首先要对这些基本原则深入分析和了解。然后, 深入浅出, 用一个金融法律最新实践案例包装着一个基本原则进行讲解。风靡全球的TED演讲总是能把时间控制在18分钟以内, 最近的神经科学研究说明了为什么这项时间限制产生如此好的效果:聆听陈述的人们往往会存储相关数据, 以备未来检索之用, 而太多的信息会导致“认知超负荷”, 进而推升听众的焦虑度。它意味着, 如果你说个没完没了, 听众就会开始抗拒你。更糟糕的是, 他们不会记得你努力希望传递的信息点, 甚至可能一个都记不住。受此启发, 笔者也将每一项原则和案例的讲授时间控制在18分钟以内。而后会有一个10分钟的讨论。这一张一弛的方法在实际得金融法律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4 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操守和社会情怀

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部分是金融工具的创新, 主要围绕金融新品种、新工具以及新服务项目上, 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找到得行制度的漏洞和突破现行制度的限制, 逃避金融管制和转嫁金融风险, 追逐创新活动的超额利润。法律职业的天职就是追求社会公正。法律职业伦理的目的是维护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团结和声誉。任何有悖于法律职业伦理的行为, 不只是有害于行为者个人的职业声誉和信誉, 还会损及同行乃至整个共同体的声誉、地位和权威。在笔者实际的金融法律教学工作过程中, 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 专门开设法律职业伦理的一门课程并不实际。所以针对金融法律的现实要求和特点, 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 笔者穿插了许多法律职业伦理细节的分析, 强化了法律职业伦理在金融法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金融法律服务中最活跃, 需求量最大的方向在于为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法律服务。

3.5 以实例教学培养学生对新领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

金融工具的创新就是在不断地寻找金融制度的漏洞, 进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过程中完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创新, 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是无止境的。例如,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 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 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然而, 如果只是机械地教授给学生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点, 在学生毕业或者真正独立地开展金融法律服务时, 科技或者社会的进步极有可能又孕育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的产生。所以, 要想真正适应金融法律执业不断变化的要求, 唯一的办法就是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一个可以自我管理的学习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实践总结, 笔者发现现在金融法律的学生在自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文献检索中容易迷失方向, 无法发现关键问题, 无法保证足够的自学时间。而一个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应该具备:对金融法律有浓厚兴趣, 积极准备, 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并不害怕失败或者承认没有听懂。这些素质也为真正独立的金融法律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曙光.中国金融创新的法与经济学分析.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 2007.

[2]季社建.律师服务创新:金融改革与深化中的法律设计.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 (实务卷) , 2003:244-262.

[3]葛楠, 葛兆强.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研究.南方金融, 2012 (7) .

[4]龚明华.互联网金融不能重用户体验轻风控.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 访问日期:2013-12-23.

[5]单卫红.律师面对金融创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 (实务卷) , 2003.

[6]Michael Hunter Schwartz.TEACHING LAW STUDENTS TO BE SELF-REGULATED LEARNERS MICH.ST.DCL L.REV.447 2003.

[7]李德成.金融创新法律服务与知识产权律师业务.中国律师, 2007 (10) .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 篇8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业;正面影响

金融创新涵盖了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组织等方面的创新,这些方面的创新使得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都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但是纵观金融发展全局,以及我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创新显然是利大于弊。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正面影响

现阶段,我国金融创新方面非常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金融组织创新。金融组织创新之后对金融机构产生了非常多的正面影响。金融组织创新使得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内部与外部竞争能力更强。正是因为金融组织创新之后,使得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体系融入了很多新鲜元素,这使得金融机构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态势。另外,金童工具创新,挖掘出了很多潜在客户,也吸引了很多规模比较大的客户,这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正是因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所以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随之增加。金融创新之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途径更多,可以适时的转移风险,因此保证金融机构长效发展。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金融市场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金融工具的丰富,使得金融市场上很多品种都可以进行交易,交易品种的增加,使得金融资产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典型的表现就是各种债券。此外,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特点独特,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各个金融工具之间相互嫁接,就创造出新金融产品,这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繁荣,不仅仅是表面的繁荣,更是有深度、有层次、有广度的繁荣。

2.有利于金融市场投资更趋向证券化

首先,金融工具、组织等创新之后,金融市场融资途径不再仅仅是银行贷款,可以通过发行各种各样的证券才实现融资,这就会使得银行贷款的融资比重逐步下降,而国际证券融资比重则呈现出上升趋势;其次,商业银行是现阶段我国的主要微观金融主体之一,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剧,商业银行的资产以及负债也会呈现出证券化的特点。待到金融创新达到一定程度时,证券资产将会占据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很大比重,因此,商业银行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商业银行负债也会逐渐的呈现出证券化的特点,主要负债就是证券;最后,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商业银行会逐渐的发展成为新发证券机构,同时作为承销结构。

3.有利于尽快实现金融市场一体化

首先,金融工具、组织、业务等方面创新之后,国际资本流动速度更快,这使得国际资本市场逐渐的发展壮大,由此利于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实现;其次,金融创新之后,衍生工具越来越多,既能够为金融主体分散风险,也利于金融主体进行套期保值,因为貨币的浮动利率差异明显,固定利率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所以金融主体可以进行套汇获取相应的利益;最后,某些金融工具创新之后,能够直接进行国际性金融交易,而国际性金融交易的增多,实际上,是金融市场一体化实现的关键性要素。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正面影响

1.对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

金融组织、工具等创新之后,金融机构中的各项金融业务经营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为分离型,而金融创新之后,逐渐的趋向于综合型。由于金融创新之后,各个国家的金融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银行与证券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界限越加不清晰,此种情况下,金融分业经营显然不行。但是分业经营方式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短时间内不能改变,只能够在经济新常态的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忍受冲击,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2.融资界限变得越加模糊

金融工具、组织、业务等方面创新之后,不同类型的融资界限越加模糊,最终使得融资制度发生变革。现阶段,主要的融资方式有间接融资、货币市场等,各种不同的融资方式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金融创新之后,这些差异变得模糊,融资的客观标准就此发生变化,拓宽了投资渠道。

3.利于国际货币制度变革

金融创新有效的促进了国际货币制度实现一体化。现阶段,世界上实现国际货币制度一体化的区域就是欧盟。

欧元启动的货币制度创新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人类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上都是以主权的统一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超国家组织的产物,则是在国家主权分立情况下实现货币整合,即欧元所体现的货币统一,是超越国家主权制约,与国家主权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启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的时间创新,而且对传统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二,欧元是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潮流而出现的一种创新的货币形式。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货币制度的深化沿革和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而且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整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金融创新对现代金融业产生了非常多的正面影响,既提高了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也提高了金融业发展潜力。虽然现阶段,金融业应对市场变化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随着金融工具、业务、组织等方面创新的深入,金融业将会为我国以及世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浩,曾敏军.浅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0)

[2] 钟滨.金融创新条件下的我国金融监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0)

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 篇9

1、金融创新及其国际发展情况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中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而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西方金融创新一直以良好的势头发展着。1980-2001年,仅在公司证券领域就出现了多达1836个证券品种。进入21世纪后,金融创新依然充满活力。具体表现为:1.许多信用类金融衍生产品大量出现,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金融工具创新对经营模式创新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金融工具本身的创新带来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提高交易效率的层次,而是触及到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式,证券化的广泛应用就是此类创新的典型代表。3.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

08年的金融风暴,使得金融创新受到质疑:金融创新到底是发展动力,还是危机源头?尽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是从整个的危机过程来看,从最初埋下祸根,到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无处不存在金融创新的因素:

1.住房抵押贷款我们如今司空见惯的银行业务本身就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产物。早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期限较短、都采用到期一次偿还本息的方式,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无数购房者无力偿还已经到期的住房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提供了15年期固定利率、分期还款的再融资,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次级房贷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使得借款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成本大幅下降。

2.从危机爆发前的情况看,证券化的市场促进了次级房贷的过度膨胀。虽然次级房贷的过渡发展有其他各种因素的作用,如美联储在2000年后的连续降息(从6.5%到1%)、美国房价持续上涨和每年涨幅10%的高预期等。但是由于证券化为金融机构转移风险和释放资本提供了捷径,因此既促成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过度发展(2006年美国约75%的次级房贷被证券化,而2001年仅有54%),又为金融机构降低审批标准提供了负面激励(2005年次级房贷申请的拒绝率仅为14%),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从08危机发展的情况来看,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交易造成了危机的不断蔓延。针对分散信用风险而设计的CDO等衍生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造成了风险的不断传导和蔓延,这些复杂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加大了投资者对谁是风险最终承担者的疑虑,进而甚至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证券化过程中采用的证券分级等内部信用增级技术,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实际上造成了风险的集中和扩大,使得一些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远远超出了其可识别和可承受能力的范围,且很多投资者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尽管欧美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为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次危机也告诉我们,金融创新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积极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拓展创新范畴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交易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3、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20.87%、22.34%、23.11%和14.51%。

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我国外汇市场仅开设美元、港币和日元兑人民币的即期交易,而且只开上午场。西方国家的外汇市场则是全天候、全球性的市场,绝大多数货币都可进行交易,有即期、远期、期货、期权等多种交易方式。

以风险为基础的有效银行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同时金融监管政策落后于创新实践。从总体上来评价,中国经过十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虽已初步形成了现代银行体系,但是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制度的建立仍需要一段时间。

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业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创新的内部驱动不足,而银行业自身的一些问题,如经营理念、内部机制、技术支持和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同样会对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产生抑制作用。

4、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比于国外银行业几个世纪积累的创新经验和能力,我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紧随国际先进银行、学习金融创新的时候,08年的金融危机就席卷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而其中鲜有银行机构能独善其身。我国银行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仍需要在金融创新上取得突破。根据08年金融危机反映出的问题和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就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银行业的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关注和避免过度创新。金融创新的基本动力主要可归纳为:

(1)弥补市场的不完整,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包括融资和流动性需求;

(2)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3)降低交易成本,包括技术进步促成的创新;

(4)规避管制和税收;

(5)分散风险.上述五个目标都体现了金融创新对市场效率和机构收益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受到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国家中,大量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已经偏离了上述目标,而是使创新与业务模式转变发生了因果关系。因此,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

2.金融创新必须以有效的公司治理为基础条件

公司治理是现代金融企业正常运转和稳健发展的基础前提,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大量机构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没有尽到对金融创新和相关投资活动的监督职责,从而导致了风险在金融机构的积累。国际金融研究所(IIF)指出:次贷危机的发生对很多银行的董事会监督管理层以及了解和掌握银行业务状况的能力提出了质疑。”而国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风向标,不可谓不完善,但在危机面前仍显得十分脆弱。这更加表明公司治理在现代银行业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我国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一蹴而就的。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首要前提是完善公司治理: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内部制衡机制,明确界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对金融创新的决策、监督、执行等不同职责,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避免创新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要重点强化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提高董事会各类成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有真正的全面理解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能够进行与银行的创新水平相适应的监督,并及时发现创新活动中的风险因素,真正对创新活动担负最终责任。

清晰而畅通的内部信息沟通和报告渠道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条件,它将帮助业务创新团队更全面地了解银行内部和市场状况,并帮助董事会和管理层及时掌握银行内部创新活动的进展和相关风险。

3.中国银行业应围绕金融创新形成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危机中,一些国家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激励机制极度助长了风险的积累和蔓延,特别是造成了道德风险的滋生。

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管理层薪酬与短期利润联系过深,同时往往只有单一的正向激励而缺乏出现风险或亏损时的负向激励,因此银行管理层倾向于采纳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行为; 另一方面,证券化创新导致的“发起-分销”业务模式进一步助长了道德风险,在这一模式下,由于可以通过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因此银行可无所顾忌地降低信贷标准,继而将风险经由证券化转移,结果这种行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内风险的放大。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应从中汲取教训.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本国银行业更注重远期利益,从而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并进行更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减少受到市场短期波动影响的几率。首先,要建立并维护良好的资本约束机制,不应鼓励规避资本约束的创新行为任意发展,在资本约束下,由于银行自身资本成为金融创新的筹码之一,因此银行将更多注重对风险的控制,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审慎性,如证券化业务中可要求银行持有并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

其次,要形成长期化薪酬激励机制,将银行管理层的薪酬与股东和银行的长期利益挂钩,从而使得银行的创新活动更符合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更加注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控制;

最后,建立与创新相关的负向激励措施,对于造成银行损失的创新行为给予必要的问责。

4.创新必须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

银监会曾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出了“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基本原则,这次危机的教训更显现出这一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坚持的两原则是国际金融业长期创新过程中归纳总结的核心经验,看似简单但实则对商

业银行的创新活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国银行业目前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对复杂衍生产品的风险定价和管控能力还与国外先进银行有很大差距,此在创新活动中更需要注意风险管理机制和定价能力的建设。

“风险可控”,就是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具备与金融创新水平相匹配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能力,能够独立、准确评估银行主动创新和所投资的其他新型金融工具的风险水平,将创新业务的风险对其他业务条线的影响纳入风险管理范围,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对于尚未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的创新领域必须审慎,应当加紧完善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后再进行实际的创新活动,不能盲目决策。

“成本可算”就是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成本收益测算体系,对创新产品的成本收益进行精细的定量分析,使其符合风险收益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产品定价能力。如果商业银行自身尚无法准确衡量一个产品的总体成本,甚至无法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就足以证明还没有具备在该领域足够的创新能力。

这两个原则实际上也体现了现代银行内部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资本分配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可以说这两个原则不仅仅是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保障。

5.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力度

市场和监管作为促进交易效率提高的两个主要机制,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在一些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中,监管者认为监管不但将削弱市场机制,还将带来道德风险,因此倾向于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奉行“买者自负”的原则,对金融创新也未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危机告诉我们,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金融市场完全的信息对称,投资者能够识别和判断全部金融风险。而此次危机显示,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金融工具的结构和风险特性越来越复杂,即便是世界公认比较完善的美国市场中,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全面理解创新性金融工具中的风险。

国际金融创新 篇10

关键词:财务公司,金融功能,金融创新,趋势

一、前言

作为财务公司基本功能的体现, 金融功能是否充分发挥将影响财务公司的长远发展。尽管近年来大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逐渐认识到金融功能的重要性, 且在金融创新方面不断强化, 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在于未能立足于财务公司当前金融现状, 使创新工作的开展未落实到关键点上, 影响金融创新目标的实现。因此, 本文对财务公司金融创新相关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公司的相关概述

关于财务公司, 其实质为金融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下的重要产物, 负责将财务管理服务提供给企业集团。从财务公司的特征看, 集中表现为:第一, 在出资组建主体上为企业集团, 由集团中成员单位进行组建。第二, 内部特定性。该特点主要针对服务对象而言, 局限在企业集团中的成员单位层面。第三, 可充当存款机构。相比非银行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可开展集团内部核算工作, 且可满足企业存款需求。但需注意, 财务公司在存款来源上不包括居民储蓄, 同时对于资金的运用完全停留在贷款方面。由此可见, 财务公司实质为集团内部成员构建, 能够将金融服务提供给集团成员的机构。机构运行中, 强调将企业集团发展作为经营目标, 使客户利益维护、企业稳健经营以及就金融资产等都得到保证。另外, 运营中强调采取自主经营方式, 盈亏自负, 尽可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尽管近年来财务公司的发展为企业集团提供重要保障,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如负债结构问题、资产结构问题以及收入结构问题等, 极大程度上制约财务公司功能的实现, 要求做好改革创新工作[1]。

三、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研究

(一) 新《管理办法》下财务公司发展变化

由于财务公司以往定位极不合理, 很难使财务公司在集团企业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 我国逐渐出台较多相关政策建议, 认为财务公司应以“财务管理服务”为主, 确保能够与集团资金管理、金融分业管理等要求相适应。从财务公司业务范围情况看, 主要表现为:第一, 将分类管理监管引入其中。若财务公司具有较好的经营条件, 此时可考虑放宽业务范围, 如融资租赁、消费信贷、有价证券投资以及股权融资等。第二, 对活期存款限制取消。以往财务公司结经营活动中, 强调限制三个月以下活期存款, 需注意的是任一企业无论经营状况发展有多良好, 也很难将大量资金滞留三个月以上, 而在改革后强调对这一问题解决, 可使企业面临的资金来源问题得以缓解。第三, 内部结算功能强化。其主要强调财务公司在开展内部结算工作中, 可将涉及到资金交易的一切活动纳入其中, 使结算功能得以强化, 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第四, 可考虑分支机构的设立问题。财务公司本身服务于企业集团, 在企业集团处于跨国界、跨地区以及跨行业等发展趋势情况下, 财务公司也需考虑分支结构设立问题, 以此使企业金融功能需求得以满足[2]。

(二) 财务公司金融功能

现行财务公司发展中, 其金融功能可细化为:第一, 支付结算与清算功能。该功能集中表现在结算中利用内部票据转账形式, 使资金的余缺问题被解决, 通过内部交易抵消, 使资金占用量被降低, 且结算工作开展下可解决资金异地划拨下面临的难题, 使资金利用效率得以提升。第二, 经济资源转移功能。该功能主要表现在融资、筹资方面, 如其中的筹资, 财务公司可通过同业拆借业务、票据转贴现业务、信用贷款申请等, 使集团业务的筹资需求得以满足。再如融资功能, 财务集团会通过吸收存款、提供贷款以及其他融资租赁业务等形式, 使企业集团项目开展中有充裕的资金作为保障[3]。第三, 投资功能。现行集团企业在各领域发展中, 都涉及到投资问题, 如证券投资或股权投资等, 而这些投资的实现关键在于财务公司能够提供投资功能。如财务公司提供的短期证券投资, 其强调当企业集团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 可开展短期证券投资工作, 这样可使闲置的资金被有效利用。再如中长期联营投资, 财务公司可选择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供货企业作为投资对象, 使其在技术改造、产品试制等方面有资金作为支撑。这种投资行为可使后期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第四, 信息服务功能。如为企业集团提供担保、用户资信调查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 这些服务可作为集团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保障[4]。

四、财务公司金融创新思路

(一) 对外部机遇的把握

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金融市场的变化也较为明显, 尽管可能为企业带来较多的风险问题, 但其中也有较多的机遇存在。财务公司在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应注意抓住其中的机遇, 具体表现在:第一, 注重强化金融服务的针对性。由于财务公司本身具有企业附属特性、产业特性等特点, 依托于企业集团的同时又服务于企业, 所以在服务对象上较为明确, 这就要求财务公司在金融创新中, 更应结合服务对象的需求, 使金融服务针对性得以强化。第二, 对国家出台的关于财务公司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如现行财务公司在金融服务上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 且可采取金融分业经营方式, 这与大多金融机构相比, 在金融创新空间、业务拓展潜力上都会提高许多。第三, 财务公司合力优势的利用。其中的合力主要指财务公司在服务于企业集团的同时, 能够得到企业成员的支持, 这样金融创新中便会在合力作用下快速实现[5]。

(二) 金融创新关键点的明确

财务公司具体开展金融创新工作中, 关键点首先表现在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方面。该业务本身可作为财务公司的收入来源之一, 具有种类多、范围广等特征, 可考虑在创新中坚持先易后难原则, 如将起点界定在融资顾问、财务顾问等业务上, 主要负责将财务咨询服务、融资方案设计等提供给企业集团;或采取金融债券发行的方式, 使资本金规模不断扩大, 这样在盈利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强化;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引入, 其强调汇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通过重组使资金以证券的形式呈现, 这样既可达到非流动性资产盘活的目标, 也能满足企业融资要求, 为业务规模的扩大他提供支撑[6]。其次, 产品销售融资业务的开发。该业务的创新强调将产品买方信贷业务、产品消费信贷业务以及产品融资租赁业务等引入其中, 这样财务公司可将配套的融资服务提供给企业集团。最后, 在信贷资产转让方面拓宽。该业务可被理解为贷款转让, 由财务公司与银行间开展关于信贷资产方面的业务, 对于企业集团融资渠道的拓宽可起到突出作用[7]。

五、财务公司金融创新的趋势分析

从当前财务公司金融创新现状看, 其在未来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第一, 以金融功能角度出发, 财务公司金融创新中仍将处于依附企业集团的状态, 若与企业集团脱离, 便意味不具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 财务功能金融创新中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将会融入更多金融机构功能, 业务开展中可能处于“混合经营”状态。第二, 从财务公司金融创新长远角度。由于财务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不同, 在具有金融性特征的同时, 企业性与产业性表现也极为明显, 此时便要求金融创新中使财务机构向产业金融机构方向发展。同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国外财务公司在金融创新上取得较多突破性成就, 我国财务公司在参与国际市场中也会对这些成功经验进行借鉴。需注意的是无论从哪个方向角度发展, 都要求财务公司结合其实际产业环境, 避免出现将其他产业中的金融模式直接套用情况, 其很可能导致财务机构金融与企业集团发展需要脱离[8]。

六、结论

金融创新是当前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实际开展创新工作中, 应正确认识财务机构的基本内涵与发展现状, 分析当前财务公司的主要金融功能, 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 如对外部机遇的把握、金融创新关键点的明确等, 确保金融创新与企业集团发展要求相吻合, 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公司更好的服务于企业集团, 推动财务公司自身与企业集团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驰.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2]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大学, 2012.

[3]王辉, 臧日宏.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上海金融, 2015, 06:106-108.

[4]孙丽娟, 徐文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创新拓展[J].中外企业家, 2013, 33:113-114.

[5]胡晓芸.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多元化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6]李志国.立足金融功能观:发挥财务公司在集团产融结合中的金融功能[J].时代金融, 2014, 06:92-93.

[7]王琦.浅析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5:208.

上一篇:电力大集中系统下一篇:C-反应蛋白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