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十篇

2024-08-12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篇1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目前很多医药类和理科类的专业都把生物化学作为基础课程来开设,双语教学也逐步应用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本文对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优化双语教学模式的策略。

1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已经应用于高等农业院校、师范类院校,医药类院校等,(2)(3)涉及生物专业、化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等,(4)(5)(6)做过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各个院校的师资还有学生素质情况参差不齐,所以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材的选定问题。每个专业对生化有不同的侧重点,教材有很多种,选择适合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关键。中文教材中,王镜岩版的生化教材是生物专业的教材,医药类专业则选择人卫版的生化教材,双语教学还应该配合相关国外教材,很多学校采用了科学出版社的Hames和Hooper编著的影印版Biochemistry,但是这本教材内容过于宽泛,很多生化的学科重点没有涉及,选择合适中英文结合的教材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双语教学需要任课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英语,而且要有过硬的口语表达能力。目前,年轻教师虽然有良好的理论和英语基础,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造成他们口语表达相对较弱;而一些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年代原因,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他们都无法很好的胜任双语教学的工作,培养专业和英语交叉融合的双语教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学生的素质问题。因为中国式的传统教育,让学生们已经适应了高中式的教育模式,要接受双语教学要求学生们有良好的理解和英语听说能力,生物化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大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的模式,这样很难达到互动的效果。

2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策略

2.1 教材选择

针对教材选择的问题,应该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层次选择合适本校的教材,另外网络资源也是急待开发的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上的一些动画专题可以更加直观地解释相关的抽象概念,或者通过学习网站的方式让学生们可以课后访问国外的网站,直接上网看相关国外教材,不仅解决了国外教材打印精美费用高的问题,而且也更加灵活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层次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2.2 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相关教师应该首先在备课这个环节上做充足的准备,现在大多是多媒体教学,因此高质量的PPT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同时还应该加强口语的锻炼,不仅仅是在专业词汇这方面还应该包括串联词的运用等等。另外,还应该选择一些重点培养的教师去培训,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人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3 教学形式的改进

对于生物化学这种抽象概念的基础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接受效率也相对较低,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了,也活跃了教学气氛,双语教学可以仿照英语口语课的模式,在语音教室上课,这样的教室使教师和学生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互动也会增多。教学形式改进的同时考核手段也可以进行相应改进,比如文献汇报的形式,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

另外,学科之间存在渗透交叉,结合其他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能事半功倍,如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开展双语教学,把知识串起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也是一个关键点;结合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书本上难以理解的相关原理。

3 总结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促进我国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改革的路还要走很久,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优化教学模式。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模式。

摘要: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本文就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双语教学的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优化

注释

1王颖,岳娟娟.推进双语教学拓展国际视野U1.中国高等育,2005(23):32-33.

2李新征.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2010(3):16-19.

3赖小伟,付瑞敏.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河南教育(中旬),2010(9):42.

4李延兰,李小英,张会勇,等.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高教探索,2007(S1):43-44.

5凌雪萍,卢英华,敬科举,等.化工专业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5):90-92.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篇2

生物化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基础与临床各个学科,生物化学教学方法与理念也在快速更新发展[2,3,4],多媒体教学几乎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老师的讲授也在不断更新进步,提出了PBL法、启发式、提问引导法、总结归纳法、联系临床法、比较法等多种授课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为了更好地讲好生物化学课,笔者针对生物化学各章节的不同特点做多种尝试,找到了一些适合各章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1 绪论教学——引入框架理念,教会学生如何学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包含4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第二部分为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第三部分为专题篇,第四部分为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这4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联系。

在传统教学中,绪论教学普遍不受重视,实际上绪论教学作为开篇第一次课,怎样讲、讲什么对后续教学影响重大。由于学生对生物化学普遍存在恐惧心理[5],第一次上课就要“授学生以渔”——教会学生怎样轻轻松松学习生物化学。

在绪论教学中,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发展简史等,然后重点讲解如何学习生物化学。

要想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首先要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此,笔者提出生物化学的框架理念,即生物化学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棵树一样有自己的框架结构与层次。其中关键内容就像树干,各内容的不同部分是树干的分支,不同层次是分叉,各个知识点如同一片片树叶,要想真正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必须在整体上掌握树干、分支及分叉,然后再填充具体的内容,在学习时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1]。

任何知识如果只是去死记硬背,肯定学不好记不牢,内容繁多复杂的生物化学更是如此。为此,笔者主张先理解、后记忆。理解的过程中将知识重新归纳总结,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理解的过程也是将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过程。对于生物化学课本中几乎无所不在的化学结构式,笔者主张记住关键的、认识常用的,能够看懂代谢反应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即可,不要求全部记忆,更不主张死记硬背。

2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联系比较法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一部分内容具体包括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与维生素,属于静态生物化学,相对容易掌握。学生在高中生物课本中已经学过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以及氨基酸如何构成多肽、核苷酸的化学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等内容。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学习蛋白质及核苷酸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学生会感觉容易掌握。

蛋白质与核酸同为大分子物质,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如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简单,而它们的空间结构复杂,具有三级甚至四级结构,可以从化学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一级结构、高级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等方面将两者对比讲解,归纳比较后的知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更容易记忆。

维生素一章内容涉及营养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多较活跃,维生素又与代谢篇联系紧密,尤其是B族维生素,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简单看一看这些维生素作为辅酶所催化的反应,如在讲解维生素B1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本翻到糖的有氧氧化一章,看丙酮酸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的反应过程,使学生对辅酶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同理,其他作为辅酶的维生素也可以联系它们所催化的反应进行讲解。

大部分的酶本质上都是蛋白质,同时酶的功能是催化机体内的化学反应,所以在酶这一章的讲解中要注意与前面蛋白质一章及后面的代谢章节联系,例如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 H值就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有密切联系。

3 物质代谢篇——绘图总结法

物质代谢篇包括糖、脂类、蛋白质与核苷酸在体内的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代谢,同时,生物体对自己体内的新陈代谢进行调节控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化学反应多、步骤多、催化反应的酶多,各反应途径联系广泛,学起来枯燥难记且容易混淆,许多学生学完后只记得有三羧酸循环,别的都不记得了,但对于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来讲,物质代谢都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要想讲好物质代谢,必须条理清晰,重点明确。笔者在讲解代谢篇时力求精炼,在本篇第一次课就明确告诉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一条代谢途径,要理解它的发生区域,掌握不可逆步骤、限速酶和伴随的能量代谢。途径不同,具体要求也不同,如磷酸戊糖途径要求掌握生理意义和主要产物。

学好物质代谢,必须善于归纳总结,笔者在讲完糖代谢后,要求学生自己绘制一张糖代谢图,图上内容包括6条代谢途径及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如限速酶、不可逆反应步骤、ATP生成或者利用的步骤还要求特别注明。学生在自己作图、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也就基本掌握了糖代谢要求掌握的内容。

在讲完物质代谢所有内容后,布置另外一道题——绘制物质代谢图,具体内容包括三大物质代谢的所有途径,重点标明要求掌握的内容,在学生绘制完成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完善该图。经过这2次自己绘图归纳总结,学生的脑海中会留下清晰的物质代谢总体框架,重点明确、直观,方便记忆。

4 专题篇教学——回顾总结法

专题篇内容包括肝的生物化学、血液生化和钙磷代谢,根据各专业情况选择讲解。大部分医学专业会选择肝的生物化学,这一章内容较多,且与前面学过的内容联系紧密,如肝脏在三大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在前面各章中均已讲过,在课前作回顾性小结就可以了。由于肝脏在物质代谢中具有特殊性,掌握了肝脏的物质代谢,还可以将全书前后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新知识就简单了。

5 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动画教学法

学生在高中生物课本中已经初步学习过中心法则、遗传密码、DNA的复制、基因表达及基因突变等,该部分内容又是目前的前沿课题,学生对此往往兴趣浓厚。笔者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在幻灯片中加入大量动画来演示复制、转录与翻译的复杂过程[6,7],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生物化学抽象难懂,是医学基础课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各篇内容特点尝试应用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重视绪论教学,在此部分提出生物化学的框架理念,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物化学;应用联系比较法讲解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一部分内容;应用绘图总结法讲解代谢篇内容;应用回顾总结法讲解肝的生物化学;应用动画教学法讲解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这一部分内容。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框架理念,联系比较法,绘图总结法,动画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成凡,曹美茹.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王小引,王天云,昝玉玺,等.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0-662.

[3]程凯.加快推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0):828-829.

[4]尹幼明.生物化学教学理念的更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0):155-156.

[5]刘小宇,黄才国,冯伟华,等.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3):278-279.

[6]程桂平.生物化学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5):285,287.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传统的实验课中教师求教,然后学生“比葫芦画瓢”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法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能适应当今形势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让学生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采用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认清形势,调整思路

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受市场经济的调节影响,各个专业学校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源来源及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困难,如果不注意学校自身的形象,不维护学校的声誉,不提高学校知名度,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重视社会急需人才的专业取向,缺乏有效管理和教学软硬件的配置,就算有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和当地实际需要相悖,这无疑于置自身于死地,自断出路。因此,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应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从实际出发,优化实验教学

1.合理选择实验内容

基础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是否能够完成学业,毕业后专业技术能否灵活应用等等,都取决于在校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学到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有没有学到正规的操作技能。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过程中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验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动口(表达、陈述)、动脑(思考、分析)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并从实验中主动获取知识。过去实验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讲完之后进行,设计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准备及实验设计学生都未参与,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实验结果也失去了吸引力。对此,应针对性地选择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的内容来设计实验,并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方法应尽量选择与当地条件相适应,适当介绍一些新方法、新技术。比如高脂血症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健康,围绕这种疾患,就可以设计进行血浆三酯酰甘油和总胆固醇的测定。血、尿淀粉酶的测定是对胰腺炎诊断简便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地增加了这一实验。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时数减少,在进行肝中酮体生成作用和转氨基作用两个验证性实验时,为节约课时,又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采取了将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同学作验证性实验,证明酮体确实在肝中生成和转氨基作用确实能在肝中进行,另一部分同学进行转氨酶的定量测定,并要学生互相交换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几个实验间的联系,并分析实驗结果与临床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做,虽然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应用下来学生反响较好,学习效果较佳。另外,有了《解剖生理学》或《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后,在生物化学授课时,对相关学科知识也可进行适当的延伸,如:学生了解了肾脏的有关生理知识后,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就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肾功能生化检验的内容,与相关学科紧密联系,让学生更能在实验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教学中如果缺乏阳性标本,教师就因地制宜地自制阳性标本,如在血液中加入葡萄糖、尿素氮等相应待测物,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2.增加实验机会,保证实验质量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学生人数众多,学校实验室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因此采取共用实验室的方法,多个实验室共用,协调安排,减少实验设备的闲置,提高利用率,改变过去“旁观者”居多的局面,来增加学生参与实验、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一改过去只在学期末进行实验考核的惯例,针对性地制定了实验技能考核量化评比指标,各指标相关分值与要求向学生详细说明,使实验考核真正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减少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观性,同时每一个实验都作为实验考核的内容之一,使学生在每次实验中都能心中有目标、操作有依据,自觉预习和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认认真真地完成好每一次试验。为避免学生实验结果相互抄袭的现象,在配制检验标本的时候可以特意制作不同浓度的检验标本,因此实验结果可因小组而异。量化评比指标中还有很多细节的要求,如学生仪表、实验后仪器洗涤、放置是否干净、妥当,是否关好水电、门窗等。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对实验乃至对今后工作的认真负责的严谨作风。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中会出现许多实验现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而观察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比如在溶液配制过程中或是在实验结果观察过程中有颜色变化、有沉淀物、有气泡、混浊度改变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为什么产生的气泡要摇尽,但有些实验又不能摇试管而要避免气泡产生,为什么滴定过程中最初产生的颜色反应会不稳定……这样不断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做实验,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分析、去推论,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验的实验过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四、通过实验教学促进理论学习

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也促进了理论教学中学生理解力的增强,学习效率提高,让这些刚刚涉及医学知识的初学者,能尽快适应医学专业学习。在实验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推动力,由于感兴趣,学生转变了生物化学难学的观点,变得愿意学、喜欢学,并将枯燥、繁杂、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有意思,将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主动学习,并将具体生动的实验知识与医学理论知识相结合,较好地掌握了生物化学专业知识。

五、实验教师具有相应的能力

1.全面掌握并处理教材的能力。实验教师要善于钻研分析和处理教材,才能使教学既有深度,又能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性、准确性、启发性、教育性、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3.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4.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实验教师特别注意本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所教学科常新,使学生学到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实验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篇4

摘要:开放性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的飞速发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物化学;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医学院教学中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放性实验是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个人或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1]。开放性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只提示和引导,启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较为简单,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而且验证性实验较多,通常以测定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等的实验为主,加之标本来源有限,所以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2]。开放性实验能够弥补传统生物化学实验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和实验设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加善于思考和学习。为此,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外,结合我校特点,在小学期(第一学期)开放实验室,在正常实验教学中设置了多个开放性实验项目。近年来,我们针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设置开放性实验,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新近发展的实验技术引入教学,形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例如将基因提取、PCR、酶切、电泳等原本独立的实验结合在一起。我们设计了乙醛脱氢酶突变基因型的.检测、肥胖因子的检测、PCR法对基因突变位点的确认等多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实验标本均采自学生自身口腔上皮细胞,标本来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对测定自身标本的实验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引入与生物化学密切相关的临床案例,化抽象为生动,将模糊变具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3]。例如针对“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含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动物实验,通过对两组家兔分别注射肾上腺素和胰岛素,测定家兔注射相应药物前后血糖含量的变化。经测定,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加深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认识。结合大理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大理不同产地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葛根黄酮含量测定、刺梨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等一系列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这些实验贴近生活,实验材料简单易取,实验过程学生易掌握,同时实验又具有探索性和比较性,且重复性较好。通过测定含量,比较不同产地的含量变化,得出相应的调查数据,为以后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打下了基础。

2开放实验运行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开放性实验运行模式是由实验室管理处制订开放实验室相关制度及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各个二级学院教师根据所在学科及具备的仪器设备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则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来进行实验,最后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学校应加大对开放性实验宣传的力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申报,同时加大资助力度,学生管理办公室、班主任、团委等都积极广泛地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3实验项目实施过程的变化

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专业的不同安排相应学时的实验项目,学生按教学进度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教材所写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而开放性实验打破了传统实验对时间的限制,学生进行实验时不再按部就班,而是根据项目名称查找相应的实验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直至得出实验结果。具体到实验室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首先对所要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申报;其次是上级主管部门评审,评审通过则批准立项;最后则是实验的实施。在实验项目申报方面我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申报(即传统的开放性实验)。教师通过提交开放性实验项目申请表,申请开设相应的项目,做出经费预算和提供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名册,给出参加实验能获得的相应学分数,学生通过教务处教学管理系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另一种方式(新模式开放性实验)是学生自己组成实验团队,每个团队10人左右。在选定了实验项目后,联系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填写开放性实验项目申请书,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做出经费预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审批。开放性实验项目获批后,实验室教师安排好实验室和值班教师,学生根据安排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填写开放性实验登记本,按设计好的实验方案配制实验所需试剂及准备相应的实验用品和仪器设备,准备好后即开始实验。教师在实验中只起指导作用,对于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鼓励学生下去查资料和文献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结束要求所有实验者上交实验报告,作为学生获得学分的依据。

4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新模式的开放性实验虽然弥补了传统生物化学实验的不足和缺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实验室的开放,仪器的损耗较大,故障发生率较高;其次,实验室开放率的提高使得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实验室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再次,实验室的支出经费增加。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必须向教师报告。在实验室开放前对学生实施包括仪器使用在内的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4],对于精密和贵重的仪器,则要求指导教师示教,学生旁观学习。对于严重危及仪器设备安全的操作,应该在仪器的醒目位置做出相应的标识,以示警告。学生进入实验室需填写“大理大学开放性实验项目登记本”,使用相关仪器后应填写使用登记本,完善实验室建设相关资料,并作为档案进行保留。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违规操作造成损坏,则按实验室规定进行赔偿。开放性实验增加了实验室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应该在立项项目中或相应的基金中提供经费作为实验室教师的加班补助。

5展望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能够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学会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加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培养了不怕困难和失败的精神。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举办开放性实验设计竞赛,并对优秀的设计进行奖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应该加大投入,建立相应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也参与开放性实验项目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丁爱侠.高校开放实验项目实施及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9(2):156-161.

[2]陈艳炯.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17(2):118-119.

[3]苏上贵,凌敏.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7-148.

[4]刘颖,郭竹梅,江慧慧,等.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50(5):464-465.

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绿色化学” 篇5

1 立足课堂, 渗透绿色知识

化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好场所。绿色化学要求与环境教育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 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使他们树立起防治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化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内容, 采取渗透方式, 在介绍某种物质或操作方法时自然地引入相关的环保知识, 让学生增长环保知识。如讲二氧化硫时, 我就向学生说明它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它和氮氧化合物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空气中二氧化硫70%来源于工业燃料, 12%来源于工业燃油, 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料等。它既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又可以导致水质酸化, 水生动物减少或绝迹, 树木、庄稼枯死, 还能腐蚀建筑物和文物。通过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之一。最后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和减少二氧化硫的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立足实验, 培养绿色习惯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 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实验教学与绿色思想联系最为紧密, 最为直接, 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 药品贮存的规范化。如易挥发的液溴、浓硝酸、浓盐酸等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毒品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 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 演示实验中尾气的吸收处理。如在制取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 (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 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 使学生深深认识到涉及气体的制备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 规范实验操作。化学实验中, 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 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 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 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原料, 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 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 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 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 擦洗干净实验桌面, 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 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4) 实验微型化。目前在常规实验中, 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 还污染环境。因此, 在实验中用玻璃制成各种可加热仪器替代的实验仪器、用点滴板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物产生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而言较轻。同时也达到实验的目的。如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 要求学生不用试管做实验, 而是改用点滴板, 实验时只需取一滴稀盐酸在孔穴处, 在取一滴硝酸银溶液滴在孔穴处, 立即可见白色沉淀生成, 然后取一滴稀硝酸滴入沉淀中, 沉淀不溶解。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操作中不仅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而且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渗透,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绿色习惯。

3 立足课外, 提高绿色素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 但课外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绿色素质,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1) 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 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了绿色意识。

(2) 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3) 展览板报、墙报。利用教室及校园的黑板报、墙报进行环保展览宣传, 以增强环保安全等意识。组织学生植树种草, 绿化环境, 减少噪音, 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量。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绿色化教育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化学教学必须体现绿色化学教育活动之中, 真正做到绿色无所不在,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充满生机, 绿意盎然。

摘要:绿色化学的教育, 既要立足课堂, 加强绿色知识的教育, 又要立足实验, 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习惯, 还要立足课外实践及社会调查。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篇6

一、运用趣味性化学实验开展教学的重要性

趣味性化学实验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初中阶段, 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 教师单纯的理论说教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化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虽然各种化学反应都有其遵循的规律, 但是实验现象确实千变万化的。对此, 教师可通过一些操作简单、安全的实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第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探究能力。在化学实验课程上, 教师可以趣味性化学实验的现象结果为背景, 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观察认识实验的原理和现象, 进而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在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 也是一个锻炼科学思维能力的过程。由以上的内容不难看出, 趣味化学实验的设计对于提高初中化学课程效率和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因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 由趣味化学实验引入课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在课程安排上, 初中的学生是在三年级才接触化学这一学科, 但是课本中学习的物质和实验现象却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对此, 教师在化学课程的开篇之初, 就通过一些趣味性化学实验的设计, 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 在化学课程的第一节课上, 教师就可通过“烧不坏的手帕”这一趣味性的实验展开教学:首先将一个手帕浸入到一个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烧杯中酒精是有酒精和水以3:1的比例制成) , 之后有坩埚钳将手帕取出并用火柴点燃, 之后查看实验结果。学生会发现, 虽然手帕上会燃起大火, 但是大火熄灭之后, 手帕是完好无损的。之后教师可设计另一个趣味性的化学小实验, 蓝瓶子实验:取一圆底烧杯, 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水, 之后再滴入数滴0.1%的亚甲基蓝, 亚甲基蓝不能加太多, 以免变色太慢, 之后再加入一定量的Na OH, Na OH的量同样也应该控制在一个范围内。之后震荡烧杯, 就能够看到烧杯中液体起初变成蓝色, 静置两分钟后变成无色, 再震荡又会变成蓝色。这两个实验的引入, 前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其实就在大家身边, 后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的神奇。

(二) 设计课外实验, 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

化学这门全新的学科, 在学习之初, 一些基本的知识, 如物质的名称、符号以及元素符号等都是需要学生记忆的, 而这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具体物质符号性, 从形象思维转变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 若教师不能够建立正确的引导方式, 只是一味地理论说教, 则会引起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反感。对此, 教师可通过一些课外趣味性化学小实验的设计, 让学生自发地去搜集资料, 了解化学, 进而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比如, 在学习“营养物质”这一章节时, 教师就可设计自制豆腐这一课外实验, 让学生在家里, 将水与黄豆混合并放置一天, 之后黄豆泡开用豆浆机将其打碎并过滤, 最后将过滤后的豆浆加盐调制放于方形容器中一段时间, 就可以得到豆腐。该实验中, 学生应该注意, 打豆浆时, 黄豆和水的比例是1:1。这一实验, 操作简单, 安全, 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的神奇, 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课外学习。

(三) 合理利用趣味化学实验, 变抽象为形象

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对化学公式、实验现象的记忆难免会让学生感到不耐烦, 对结果的记忆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此, 在该部分内容的讲述时, 教师可将其化学实验应用其中,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 在讲解化合反应这一章节时, 教师就可通过“滴水生紫烟”这一实验, 让学生观察锌和碘以单质形式单独放在一起以及再加入水之后的反应现象, 让学生判断化学反应的形式和方法。同时, 也能够在这一章节强化学生对催化剂的理解。又比如, 在学习分解实验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实验让学生观察重铬酸钾分解时的实验现象, 既能够让学生对分解反应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初中化学课程中, 涉及的内容大都可以通过相应的趣味化学实验呈现。通过这些小实验的设计, 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化学的直观了解, 也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严谨思维能力。

摘要:化学课程中,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课程为实验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课程能够将各种化学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趣味性化学实验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初中化学教学出发, 浅析趣味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趣味化学实验,运用

参考文献

[1]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3 (4) :77-79.

[2]穆瑞龙.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 2013 (6) :46.

[3]叶燕珠, 吴新建, 张贤金, 汪阿恋.几个初中化学趣味实验及相关探究课题[J].化学教学, 2015 (1) :52-55.

[4]林章峰.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趣味实验的应用探究[J].中学时代, 2014 (18) :46-47.

[5]吉秋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 (17) :40.

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育 篇7

一、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结合化学史内容可以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 也是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瑞典化学家诺贝尔 (Nobel) 研究炸药, 有一次炸药大爆炸, 把他炸得鲜血淋漓, 他却高兴地狂呼:“我成功了, 我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可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努力奋斗不怕挫折的精神。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为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 如波又耳、牛顿、诺贝尔等人终身不娶。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 (Berzelius) 直到56岁才结婚。诺贝尔虽由于研究炸药成功而腰缠万贯, 却一生过着很俭朴的生活, 把巨大的遗产作为诺贝尔奖金, 以鼓励更多的人向科学进军。科学家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生活与事业的关系, 起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独到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启发式教学。我们知道, 化学教学常常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时, 几乎每章都是干巴巴的条文, 平铺直叙, 千篇一律, 往往教起来枯燥无味, 学起来没有兴趣, 以致学生常反映“记不住”、“没意思”,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将有关化学史实以小故事或化学趣闻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就能够克服“满堂灌”枯燥条文的弊端。例如:讲有机化合物“苯”时, 讲一讲凯库勒 (Kekule) 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讲“氧化反应”时, 讲一讲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等等, 这些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或趣闻在化学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利用这些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加深对某些科学理论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启发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 领悟其中的道理,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化学史证明, 科学的发展是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不像某些西方科学家所断言, 只有某些发达国家科学家的功劳。我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化学和化学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造纸、火药等四大发明, 在世界科学的发展中, 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篇章。当然不可否认,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们暂时是落后了。光辉的过去和一度的落后正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动力。事实上, 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光辉的榜样。通过宣传我国科学家们杰出的贡献, 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克服民族自卑感, 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懈努力。

二、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化学课堂教学结合化学史内容。化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反应多, 涉及化学典故、化学家的名字也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 仅基础有机化学教材中就提到上百个化学家。因此在结合化学史教学中, 须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介绍有代表性的史实、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有杰出贡献的优秀人物, 不要一一罗列、泛泛介绍, 只有内容安排得当,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否则处理不当, 牵强附会, 主次不分, 则会使教学内容繁琐重复, 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举行化学史专题讲座。选择化学史上重大事件, 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做到既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令人信服的化学史资料, 又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专题讲座可采取抓住贯穿化学史的一条主线,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安排史料的方式。对各个时期的化学知识进行历史分析, 判明重大发明和研究方向产生的原因和前提条件, 依据当时条件客观地评价和批评科学家们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犹如把学生带回历史, 引进科学家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实验室中, 从而让学生领略新思想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新的科学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同时, 也使学生认识到昨天还被看成是科学最新成就的东西, 今天有可能成为历史的陈迹, 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推陈出新, 有所前进。

3.利用课外活动的多种形式。组织学生阅读有关资料, 看科技电影或光盘, 举办化学史墙报、板报及化学史晚会, 等等都是方便宜行、收效甚佳的教育形式。

摘要:充分认识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采用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一点化学史知识, 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育人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 教学 作用

化学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人与环境、自然共生共荣的意识。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学方法和过程是载体,据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以学生为本。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过中的作用,以实验教学的直观体现,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学生学习的态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学互动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实验、观察与思考是获取知识有效的基本方法之一。心理学家认为:感知和观察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亦就是直接认识阶段,人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表象、想象和思维等认识的高级阶段。因此,我认为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一、化学实验教学能以其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的认知过程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感知的基础上升到抽象的一个认知过程。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起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相互转化,酸碱与指示剂的显色反应呈现出红色、紫色,蓝色或无色等等。没有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学生计忆是抽象的,学习是枯燥的。化学实验却能将结果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看,改变了以往较为繁琐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达到事倍工半的效果。

二、化学实验教学以其趣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学生学起来既抽象,又空洞。化学实验教学则能变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生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利用酸碱中和,用氢氧化钠和酚酞在白色的纸上画画,用盐酸涂掉;利用白磷的着火点低,将白磷放在纸上,用手将纸搓燃等等。实验教学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将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产生我要学、乐学,而不是要我学的局面,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习需要有持久的动力来不断地推动,方能维持艰苦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好化学的根本条件。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愿望,认识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过程的实际操作,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会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愿望。中学生直接动手操作,实验的成功会给予他们以激励,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三、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充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既是在探究知识,同时也是在运用知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通过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运用。化学是贴近生活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后,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碳酸盐的相关性质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道了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就会在生活中用食醋来除水壶中的水垢。做了气体混合物点燃爆炸实验后,一定不会用明火去检验煤气管道、沼气管道是否漏气等危险操作。以知识来推动生活,以生活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将会努力学习、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任务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任务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任务所需的良好心理特征。在教学这个具体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化学的特点本来就应以实验为基础,在化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操作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除学生分组实验外,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位于学生,指导学生来完成,这不仅使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化学实验教学是积观察、分析、思考、归纳、动手、创新、协作等于一体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和以往化学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培养化学家的教育,减少了复杂的、繁琐的机械记忆,化学实验教学是重会学而不是重学会的一个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培养了更多的适用型人才。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还培养的学生对事件的预见能力和未预知事件的处理能力。化学实验教学适用于多层次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会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能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收获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将会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拥有自己发挥的舞台,开展好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掌握如何去学习化学、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好化学实验在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知識和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据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将化学实验教学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点,注重学生“三元目标”的培养,培养出综合型、多功能型和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运洪, 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科教文汇, 2008(23): 第173-173页.

[2]叶瑞心, 论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资讯, 2007(7): 第136-137页.

[3]董泳江, 高中化学“人教版”中实验教学研究, 2012, 河南师范大学. 第 47页.

[4]李崙, 浅谈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第97-99页.

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化学 篇9

关键词:课前阅读;课堂细读;课后精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伸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已成为热门,公教课更不用说。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忽略和淡忘了,但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丢,其中阅读教学法在新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学生如果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即使是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材上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到做练习时又不会做。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本人根据自己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阅读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

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阅读的作用。

课前阅读首先要了解、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文中的小标题。

标题是内容的概括,了解了标题,就知道章节中提出讨论的是哪些问题。

然后把预习的课文(包括插图、表格、实验装置)从头到尾的通读,边读边思考,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在阅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作为上课专心听讲的重点。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学习阅读前,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阅读提纲和要求,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要跟思考问题相结合,这样阅读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二、课堂细读,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关键

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一种要求。

指导阅读法主要有设疑、导读、讲析、归纳等几个要点。

对于浅显的内容,尽管学生通过阅读已有初步印象,但未必能概括、综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下,再用自己的话归纳要点,并分析其原因。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句,归纳、综合、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

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

(1)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概念之间的区别。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

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阅读概念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或字。

阅读不宜过快,一带而过,阅读时需要细嚼慢咽。

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

甚至有的化学阅读需要写一写,把关键的字词写出来,这样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

通过学生的精读、细读,进行筛选,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占课文的很大篇幅,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往往只注意实验现象,而忽视实验操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

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

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

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三、课后粗读,培养学生注重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阅读又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可采用回忆的方式,这种阅读是阅读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学会比较、归纳、总结。

若教师仅仅是指定阅读内容,学生阅读的效率不高,没有兴趣。

若老师把要阅读的内容设置成相关的练习。

四、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

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

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在加强记忆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提示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的规律,对某一记忆对象除及时复习外,还要合理安排继续重复阅读的次数多一些,间隔时间短一些,以后逐渐少复习的次数,拉长间隔的时间。

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

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

对易懂的内容、节奏应当明快,速度可适当加快。

对抽象费解的内容、节奏则应当重缓,速度可适当放慢。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篇10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目的性, 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推动了教学改革[1,2]。案例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 那么, 能否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导入课堂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克服在生物化学课堂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困难?很多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做了尝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 初入校门的学生对案例理解难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讲授,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际案例,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医学生来讲,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进入生物化学课堂的学生大都刚刚步入医学校门, 几乎没有医学基础, 对于一般的医学术语都很难理解, 如果将案例直接拿给学生, 学生不仅对案例中的疾病陌生, 而且对案例中的各种医学术语也陌生, 就更别说分析案例了。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1.2 高职护理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们国家的学生, 由于长期受中、小学应试型教育的影响, 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 尤其是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 从学生那里得到最多的问题是: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他们大多喜欢直接得到答案, 不喜欢也不擅长做更多的分析和思考。他们的这种思维习惯和职业教育的需求有矛盾,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即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其教育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过程相一致, 并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始终。目前, 护士资格考试的题目也常常要求与真实的案例相结合, 通过分析得出答案, 这对习惯于被动、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就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 应迫切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同时, 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尝试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式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逐步适应。在生物化学、生理等基础教学中研究并运用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等, 这样,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寻找适合生物化学教学的案例法

2.1 案例的选择要适合学生

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化学课要实施案例教学法, 这和临床课的案例教学法有明显的不同。首先,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上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刚入校门几乎没有医学基础的学生, 教师可将案例选择的来源多放在学生亲身感受过或看到过的一些正常的生命现象上。比如在讲述糖代谢、糖原合成及血糖调节之前,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的饥饿感变化过程:到了就餐时间没有吃饭会感到饥饿, 可是过一段时间饥饿感却消失了。就此现象提出为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还能让学生将生物化学知识活学活用到现实中。另外, 生活实践、新闻报道、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发现的案例也都可纳入课堂,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时下流行的“蛋白质减肥法”的利弊等。

如果要使用病例作为案例, 也要尽量选择学生可能接触过的常见病, 比如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尿毒症等, 可以将这些病例进行合理编排, 分别运用到“三大代谢”的教学中去。这些疾病及其症状对于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 因为他们常常会在周围的人群中甚至广告、影视剧中听到、见到, 再比如对糖尿病“三高一低”的分析解释, 高膳食纤维食物降低胆固醇等都是比较适合的内容。只有使用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易懂, 才能听进去, 从而激发起学习热情。总而言之, 选择一些真实的、学生熟知的案例更能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案例与教学目标要相一致

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相关问题的回答来实现教学目标和传授教学内容。因此, 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需要紧扣教学内容, 抓住教学重点, 即案例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且为目标服务。案例要涵盖学生以往学过或涉及的知识点, 从而使学生能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 开阔思路, 启迪创新思维,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鸡蛋中的抗生物素蛋白对生物素吸收的影响时, 组织学生就所学过的知识讨论生食鸡蛋的害处, 使学生巩固蛋白质的结构、消化吸收等知识, 这样的案例才更具有教学意义, 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2.3 案例的设计要简洁

如果应用原始的病例作为案例, 其中会有很多与教学目的关系不大的信息, 这就要求教师对原始病例进行加工处理, 在病例的加工过程中注意截取与课堂教学相关或者与护理职业相关的部分, 还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点, 少用医学术语。案例中的信息太多会让学生分散注意力, 太多的专业术语会影响学生对病例的理解, 这样反而容易迷失教学和研究的主题。案例的内容不宜过多, 篇幅大小要与教学时间相适应, 应尽量做到难易适中, 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作为基础学科, 生物化学使用案例教学法要着眼于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不能急于求成。对于案例分析的答案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多元化, 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但是由于生命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内容抽象晦涩, 学生不易理解, 学习起来目标不明确, 进而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思路,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举在生物化学课堂开展案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希望能为确保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供帮助。

关键词:生物化学,护理专业,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鹏, 李斌, 郭慧芳.以病案为导入的教学法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3) :242.

[2]雷呈.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3) :117-118.

上一篇:国际EPC水泥项目下一篇:径向基核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