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十篇

2024-07-16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动画片,3~6岁幼儿,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影响

目前, 在我国动画片的受众者, 主要是幼儿。动画片向幼儿呈现着各种类型、不同层面的信息, 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与分析动画片对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 有助于看到影响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以期为幼教工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培养策略。

1 动画片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部分之一

在幼儿阶段的认知发展是以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为主, 无意记忆的发展优于有意记忆。从幼儿的无意注意来看, 欢快的声音、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 画面变化快的特性都迎合了幼儿的天性, 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动画片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 是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 幼儿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 幼儿道德观的培养会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幼儿园、传播媒体 (如:电视、广播、网络等) 等方方面面的影响。3~6岁的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好模仿的特点, 对于这些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的幼儿来说, 动画片中既充满着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因素, 又充满了许多不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因素。

2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内容

2.1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做人, 德是立身之本, 就如同花草树木都有根, 而根扎得不深就会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 没有了德, 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 长不成栋梁之材。由此可见, 育儿先育德, 道德的培养是培养孩子的基础, 为了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应该对幼儿从小抓起, 不能忽视和松懈, 家长和老师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

2.2 培养3~6岁幼儿道德品质的内容

(1) 萌发幼儿对祖国、家乡、社会及家人的爱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 它是幼儿成才的巨大推动力。对幼儿来说, 培养对祖国、家乡和社会的爱, 要从细节抓起, 可以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幼儿明白这个道理。而对于幼儿来说, 家人是最亲密的, 幼儿的一些言行会受家人的影响, 因此, 家长要教育幼儿尊重长辈, 关心、体贴长辈。

(2) 培养孩子诚实, 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论拾到什么东西都要交公, 不隐瞒自己的过错, 并要勇于改过。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 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 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 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 应分析说谎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解决。

(3) 培养幼儿大方, 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目前,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多数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培养孩子明事理、自信大方的品质十分重要, 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 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 并能遵守游戏规则等。

(4) 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 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 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3 动画片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3.1 动画片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影响

(1) 帮助幼儿提供模仿的榜样

模仿是儿童的行为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 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性的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研究表明, 有很多动画片中的角色与幼儿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十分贴切, 并被幼儿所喜爱, 幼儿喜欢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 因此他们也会模仿所看动画片中的榜样行为。例如, 经典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的黑猫警长, 它遇事冷静, 为人正直, 机智勇敢, 是森林警察局最高指挥官, 它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敢于与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侦破过多起重大案件, 时刻保卫着森林的安全, 是幼儿崇拜的榜样之一;动画片《葫芦兄弟》中七个葫芦兄弟是一群健康正义的孩子, 他们敢于与恶魔作斗争, 就算输了也绝不气馁, 葫芦兄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拼搏不息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观看的幼儿。很多动画片中的优秀人物, 都是幼儿模仿的榜样, 能向幼儿传递着一股无穷的正能量。

(2) 丰富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内化能力, 动画片中的语言都是标准的普通话, 有利于较小的幼儿学习正确的发音, 而动画片中的人物对话, 旁白等, 都是经过专业人员设计的, 语句流畅、语言优美, 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从而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 动画片《雪孩子》中描述下雪的场景的段落, 不仅语言简洁明了, 语句通畅, 把下雪时美丽的景象描绘得美轮美奂, 而且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特点以及审美特点。

(3) 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品质

一些优秀的动画片人物是幼儿崇拜的偶像, 他们勇敢、坚强, 不怕困难。例如, 《狮子王》中的辛巴, 坚强、勇敢, 遇到事情沉着、冷静, 有责任感, 是不折不扣的森林之王;动画版《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他机智勇敢, 不怕困难险阻, 与各种妖魔鬼怪斗智斗勇;《小鲤鱼跳龙门》中的小鲤鱼, 虽然弱小, 但是确是一个有梦想、有勇气的人物, 它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越过了高高的龙门。这些动画片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勇敢、机智、坚强不屈的精神,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教育。

(4) 有助于培养幼儿帮助他人的品质

动画片的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极大地满足了幼儿欣赏的口味, 一些优秀的动画片所表现出来的内涵, 值得我们幼教工作深思和学习。比如:优秀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它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剧中的爸爸、妈妈、儿子这三口之家, 与幼儿的生活环境十分贴切, 大头儿子不仅喜欢动脑筋, 提问为什么, 而且也喜欢帮助他人, 时刻怀着一颗乐于助人的爱心, 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2 动画片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而动画片也不例外, 既具有它的积极意义,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影响。随着动画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 动画片的质量和内涵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尤其是国外一些动画片在思想上会对幼儿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 对幼儿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观的培养会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1) 存在引发幼儿的暴力倾向的可能

现如今, 一些动画片的情节设计夸张, 人物的道德行为极具破坏性, 不宣扬真善美的思想, 甚至扭曲现实, 在一定程度上还宣扬了暴力的行为。例如, 动画片《铠甲勇士》人物的武打动作较多, 幼儿喜欢模仿这些角色的动作, 还喜欢与其他的幼儿一起打斗, 模仿片中一些互相打斗的情节;动画片《奥特曼》中也是存在这样的现象, 幼儿崇拜奥特曼, 喜欢像奥特曼一样去打怪兽, 结果会导致受一些暴力思想的驱使, 模仿暴力的动作和行为。幼儿正处在学习与人相处的初期, 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他们建立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觉得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总之, 幼儿在打斗内容动画片的影响下, 会崇尚武力, 使幼儿在认知上形成对暴力的认同。

(2) 一些动画片中的不良人物容易对幼儿造成误导

在长期与幼儿的接触中, 笔者发现, 幼儿对一些个性特别、行为怪异的人物非常感兴趣, 并更乐意去模仿, 但是这样也会存在很大的隐患, 一些宣扬正面观点的人物不被幼儿重视, 他们偏偏喜欢那种特立独行的人物, 并对他们的言语进行效仿。例如, 动画片《大耳朵图图》, 图图是个有个性的孩子, 存在很多缺点, 图图的讲话方式也比较成人化, 一部分幼儿对这样怪异的行为十分喜欢, 故意去模仿, 并向小伙伴们宣扬, 由此会对幼儿的思想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4 利用动画片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4.1 为幼儿选择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动画片

健康的、优秀的动画片能幼儿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 吸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营养。因此, 作为成人, 应该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强、喜欢探索的特点, 为幼儿选择主题明确, 具有教育性;情节简单、紧凑, 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可爱, 性格鲜明;动作夸张, 幅度大;画面色彩鲜艳, 配乐优美, 具有欣赏性;可观性;篇幅短小等特点的动画片。远离那些存在暴力倾向和不健康思想以及对幼儿存在有负面影响的动画片。多让幼儿观看一些有助于智力开发和教育价值的动画片, 例如, 从历史和现实中取材的动画片, 《花木兰》、《小兵张嘎》、《舒克和贝塔》;以及具有较高思想性、科学性的动画片, 《海尔兄弟》、《淘气蓝猫三千问》等。

4.2 应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动画片

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有些性格外向、活泼大方, 而一些幼儿确是胆小、内向, 每个幼儿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那么, 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 利用动画片的人物, 或者是故事情节, 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例如, 一些孩子比较娇气, 就可为他选择《狮子王》, 让他感受辛巴的勇敢和坚强;一些女孩子比较胆小, 不够大方, 就可让她看《怕羞的小黄莺》;有些幼儿不讲究卫生, 就可以让他看《小邋遢的故事》。总之, 必须限制幼儿观看具有暴力动作、恶作剧内容的动画片, 不能让那些“垃圾”动画, 污染幼儿的稚嫩心灵, 严重影响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4.3 与幼儿一起观看动画片, 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

幼儿的年龄小, 容易受动画片的影响, 如果成人能和幼儿一起观看动画片, 就能解决很多动画片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成人, 可以在陪幼儿看动画片时, 随时给予幼儿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可以转移或减轻个别暴力、恶作剧情节, 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动画片的主题内容, 从而提高孩子的欣赏品位。还可以在看的过程中告诉孩子, 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 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路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D].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 :1.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316.

[3]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询[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31.

[4]彭聃龄, 贺雯.中国儿童与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 (4) .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2

1.镜子墙

天津南开中学曾在教学楼前墙竖起一面镜子, 上面写有四十字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急。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听说, 周总理在南开上学时, 便是以此镜作为言谈举止的规范。后来, 在他的光辉一生中永远保持了举世公认的优美气度和伟人风范!

2.名像墙

湖南省武汉光谷第八小学就有三“名”像墙。三“名”像指的是体育名将、科技名人、文化名流。体育名将中出现的是北京奥运会上的十大体育明星, 每位体育明星都给了一个精神关键词。如“团结”一词出现在中国男篮群体图像上, 旁注是团队协作、团结奋进、目标凝聚、齐心合力。科技名人和文化名流中出现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头像与名人事迹, 旨在以“科技巨星助我成长”、“文化名人教我成长”。

3.三风一训墙

大多数学校都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三风一训搬上了墙。“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学风, “一训”是指校训。有的还有学校三标一歌, “三标”是指校徽、校旗、学校吉祥物, “一歌”是指校歌;三词一赋, “三词”是指学校誓词、教师誓词、学生誓词, “一赋”是指校园赋。这些学校精神, 像一面旗帜, 引领着为全体师生修炼品行。

4.制度墙

学校墙壁上张贴《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行为守则》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 努力规范学生的行为, 体现“全”、“细”、“严”规章制度, 以制度教育人, 保证在德育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 违章必究。

5.校园明星墙

每次评比或比赛中, 学校都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孩子, 他们或为全面发展的“示范生”“十佳少年”, 或为成绩优异的“学习标兵”, 或为独具特色的“小雅士”“小淑女”“艺术之星”“英语明星”“体育达人”“环保卫士”等。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宣传优秀孩子的故事, 帮助学生学习明辨是非, 学习真善美。

6.专题楼道

在楼道中, 除了“上下楼梯注意安全”、“脚步轻缓, 左下右上”等警示外, 不少学校还利用楼道拐角处进行专题宣传, 比如“五心”专栏:“我用孝心感恩父母、我将爱心奉献社会, 我拿关心赠予他人, 我把信心留给自己, 我以忠心报效祖国”, 并对如何做到“五心”做出行动提示, 告诉学生如何做有“孝心、爱心、关心、信心、忠心”的人。有的学校还在楼道相对应的立柱上张贴体现“五心”的诗词, 多角度净化学生的心灵。

7.名言走廊

走在走廊上, 教室外墙悬挂着一句句名言格言, 整齐划一, 美观整洁。抬头看走廊上, 一道道房梁上写得密密麻麻。一般来说, 房梁文化是围绕学校品牌特色设定一个主题, 有的体现读书之快乐, 有的体现书画之隽美, 还有的体现经典之魅力, 处处给人以精神的洗礼。更有学校别具匠心, 在路灯杆上悬挂一条条警句标语。标语随风飘扬, 引人注目,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8.班级园地

为了打造班级文化, 各个教室内都有多彩的、个性的墙壁文化。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自主设计, 贴近学生学习生活, 有评选“最佳小组”的竞赛栏, 有把学生设计成“毛毛虫”形象的班级评比等。如河南省长垣县步步高学校的“期待墙”。“期待墙”上有写满教师对学生、同学对同学的期望的“希望藤”, 有镶嵌该月出生的孩子名字卡片的“十二月花”, 有记录班级每一个精彩瞬间的“幸福快车”。学生在班级这个小社区里学会了友爱、学会了分享。

各种各样的墙壁文化不但让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和谐、具有文化气息, 而且让无声无息的砖头水泥也教人修炼品格、锤炼意志、规范行为。不过, 走进有的学校, 这边墙宣读思想政治, 那面壁阐述办学特色;墙这边名人刚说过让人深思的格言, 转一边就听到圣人在谆谆教诲;墙上有条幅飘扬, 有喷画绚丽, 还有那三大纪律、四季卫生、五星班级、六个不准、七雄争霸、八荣八耻……“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校园的墙壁就变成了成天唠唠叨叨的“话痨”。俗话说, “言多必失”。校园的墙壁说得太多, 错漏也多。错别字、病句、知识错误屡见不鲜, 人像不合比例, 色彩不协调, 表达不得体, 表现不到位。德育墙失去了原本该有的美, 更失去了原本该有的德育作用。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3

一、从小就要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人们经济状况的好转,孩子成了全家的宠儿和希望,父母无不期望子女成“龙”变“凤”,而对他们进行各式各样的早期智能开发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只要孩子知识掌握得多,将来能上重点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就可以了,殊不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将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一些调查表明,现如今的孩子的确聪明,活泼又健康,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自私,缺乏毅力,不懂礼貌,任性等缺陷。这就是没有重视幼儿道德品质培养而留下的不良后果。我们既要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更要加强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提高他们对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使之茁壮成长。

二、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质很难形成,而幼儿期的道德品质教育,则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的说来,都离不开我们通常说的道德品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理解。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加强幼儿的道德认识,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情,即是道德情感。对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从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幼儿的理解能力还刚刚开始,他们的行为常常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和对人感情亲疏的不同和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和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同时还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以情育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意,即道德意志。指的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地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因此,作为老师或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要求,又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为。出现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是道德实践,只有在反复的道德实践的基础上,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习惯,才能说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对幼儿来说,只有将道德实践寓于课堂教学、游戏、劳动等各项活动和日常的生活中,才能形成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容

(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许多科学家的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首先要教育他们爱妈妈,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也不爱,那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我们要教育幼儿爱亲人,为亲人带来欢乐,为朋友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的病痛,知道有好吃的要与人分享;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二)养成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并能分辨是非好坏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从小就要要求幼儿不骂人,不说脏话,待人亲热,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嘴,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能乱翻东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三)养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幼儿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我们成人也要做好幼儿的表率,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四)培养勤劳,俭朴的品质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一是自我服务,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能使幼儿对家庭关心,爱护,长大后能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和谐关系,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和观念。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质

要求幼儿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享受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幼儿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生活的节律性。

四、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

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幼儿一时不能接受,不要一味指责,要从正面积极诱导。通过讲故事或幼儿喜爱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幼儿,作用相当大。

(二)掌握好教育的时机

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要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绝不迁就。

(三)榜样示范和集体影响

幼儿的道德感知要多于抽象的理解,所以成人应成为孩子的楷模。在幼儿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受信任的是老师。接触最多、对幼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老师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将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我班一名年龄偏小的幼儿洋洋,看到同伴摔倒了,马上过去把她扶起来,轻声问她疼不疼,并告诉她要坚强。洋洋为什么会如此关心同伴呢?原来,前一天在做早操时,浩浩跌倒了,老师马上去扶起他,并问他疼不疼等。洋洋就记在心里了。在幼儿园同伴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集体中的好人好事,都是形成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四)相互配合,严格要求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再就是对幼儿要严格要求,始终如一。不要一会松一会紧,大人的态度也要一致,不要爸爸妈妈这样要求,爷爷奶奶又那样要求,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

怎样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4

孟芷卉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系国家的发展强盛、民族的生存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家庭的和谐稳定,是一项容不得失误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全心投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一、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就要求人民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世界观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一)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加强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道指的就是做人的道理.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的同时,把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学文化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二)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去。

(三)要有责任心

‚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懂得作为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只有有了责任心,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公众的观念、社会心理趋势、传播媒介的信息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致使孩子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孩子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责任。

社会风气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在社会的转型期,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正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孩子的心灵。而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地妨碍着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社会上强烈的竞争意识也在无形中使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孩子自小过早地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而压力过重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处在信息时代,网络不可避免的成了最广泛的通讯工具。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使之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减少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教书育人‛,教育不仅要解决知识的传承,还要承担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责任。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影响对孩子的教化作用越来越大,社会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和学习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大力发展孩子的社会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当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时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就务必要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务必关心和爱护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示范作用

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与孩子之间具有血统的亲密情感。在这个集体中,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

(三)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来实现的。

因此家庭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且更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小抓起,从细微入手,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5

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远大的志向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认识, 树立完整的思想体系道德教育, 必须依靠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完成。加强思想道德政治课的教育, 是新世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的必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中, 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多的欠缺不足之处, 对学生道德品质与志向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只有深入进行道德教育和远大志向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栋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志向。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

加强学生对正确道德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坚定他们的道德意志, 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修养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舆论, 对社会作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远大的志向时, 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 关心集体, 在教学中对学生多讲讲一些人生道理, 耐心的教育, 在课堂中讲一些伟人在少年时代立志, 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理想, 并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教师也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比赛等方法, 让学生对道德认识有进一步的了解, 抓住教育的时机, 创造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对一些事情作出判断的机会, 使学生具有道德评价能力。

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在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 应对学生进行一些教育引导, 应该在学生中形成、发展起健康的道德思想, 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 陶冶学生, 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感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 它在道德品质中起着调节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 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 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 对一些学生的消极情感要了解原因, 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 要善于引起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其愉快接受教育, 有利于积极体验的产生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是由它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 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行为, 教师通过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的讲解、学习、练习等各种教育活动, 通过外部的舆论导向, 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技能和方式, 进一步对道德行为进行强化。通过一定的外部因素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依靠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分清什么是符合道德的行为, 什么是不符合道德的行为, 培养学生用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道德意志的培养

道德意志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 坚定的道德意志可以保障道德行为的持久性、经常性。学生是否有坚强的道德意志, 直接影响了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过程, 它需要不断的积累, 不断强化, 通过强化的作用和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道德行为的实践去实现, 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了解。鼓励学生去追求、向往,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探讨等形式, 在实践中培养起学生的道德意志。教师应采取不同的训练措施, 从培养自觉性, 目的性着手;从提高积极性, 培养控制力着手;不断鼓励其奋发精神……只有使学生具有了坚强的道德意志才可以进而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结论

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品质与志向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教育已经从重知识转变为重能力的教育, 对人才的培养也更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一名优秀人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日常生活中要时常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不要半途而废, 做事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具有竞争、开拓、创新观念的现代人, 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文明人。

摘要:新世纪, 政治课堂教学道德教育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培养社会主义的人才, 必须培养道德品质与志向,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可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 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体系。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 明确的目标, 把志向教育作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道德品质,志向,中学生,政治课

参考文献

[1]柳礼泉:《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思想教育研究》, 2009:3。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感恩品质 篇6

关键词:日常生活,幼儿,感恩品质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因为幼儿天真、纯洁, 对爱有天生的需求, 对善、美有本能的向往。教师如果在这一时期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教育氛围, 运用合适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就能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 让幼儿成长为一个知恩必报的人。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 接受了幼儿园教育的幼儿, 不能再出现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系鞋带, 幼儿却心安理得地不说一声“谢谢”的情况;也不能出现大小便在身上, 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其换上干净衣服, 幼儿却认为理所当然, 没有任何表示的情况;更不能出现妈妈、教师和小朋友费尽心思准备生日聚会, 而小寿星却只懂得高兴地接受并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和同伴的友情的情况……

所以, 教师在幼儿园中应当与幼儿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 也尝试着去回报别人。

1 以身作则, 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 在幼儿眼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美圣人, 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 在平时一日活动中, 要求幼儿做到的, 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好。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 教师应及时说声“谢谢”。

幼儿天生爱模仿。教师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的行为与言谈往往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得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做出类似的行为。

德育活动是一种养成教育, 所以教师应随时注意自身的言行, 用正面的言行影响劝儿, 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感恩品质。

2 将感恩活动渗透于生活中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教师应注意时时、处处都要进行。

2.1 在日常生活中开展

晨间谈话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我为××做什么”“当××为我做什么时, 我应该怎么办”等话题, 让全班幼儿都来分享他人帮助自己以及自己回报他人的快乐。

这可以让幼儿明白, 自己的成长需要很多人的爱, 有很多人甚至包括陌生人都付出了心血, 而他们同样也需要爱, 从而由“被爱”向“施爱”转化。

每逢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 教师还可以相应开展一些活动, 让幼儿做一些给父母捶背、送杯热茶、帮妈妈擦桌抹凳等感激、回报父母的事。

2.2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平时,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故事, 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等, 讲给幼儿听, 然后让幼儿讨论, 让幼儿明白感恩的道理。

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学唱《感恩的心》《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感恩歌”, 或是在特定的日子, 引导他们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

2.3 在游戏中开展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游戏。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 设计“我来当妈妈”“如果我是爸爸”“我做一天的小老师”等游戏, 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 真切地感受到爸爸妈妈和老师对自己的付出。

比如, 通过参与“我来当妈妈”这个游戏中抱着小娃娃走、吃饭、干活等环节, 幼儿往往会在妈妈来接时, 选择不让妈妈抱而自己主动走回家。

可见, 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是让幼儿形成感恩品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

2.4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引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 体会父母呵护、养护他们的艰辛。比如, 教师可以开展“我做猫妈妈”的活动, 要求幼儿亲自喂养小, 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与父母的无私奉献、殷切关怀分不开的, 从而学着去感激父母、关心父母, 然后再将此感恩之心扩大到其他人。

3 家园一致, 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洛克说过:“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成年人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幼儿园教育毕竟是有限的, 幼儿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生活在自己家中的。如果整天看到父母冷漠、自私地对待老人, 他很难学会感恩父母、感激别人。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妈妈, 我帮你洗脚》的公益广告。这则广告告诉我们: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幼儿的良好品质的形成, 首先源于家人有此良好品质, 所以在得到家人帮助时, 家长应真诚地说“谢谢”, 还可以拥抱他们, 感谢他们的付出。这些事情看似不起眼、不经意, 但却充满“爱”, 会慢慢地为幼儿所感受、所接受。久而久之, 幼儿会在这样的氛围中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关爱与关心。

教师可以对家长提一些建议, 请他们注意自身的言行, 给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7

幼儿成长档案袋随着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逐渐进入幼儿园领域。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成长过程的记录, 其目的在于通过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目的收集, 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和心理品质在特定活动中的表现。幼儿成长档案袋收集内容可以覆盖幼儿的身体、动作、认知、言语、情感及社会性等多个发展领域。它不仅记录幼儿成长的轨迹, 也反映出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探究运用成长档案袋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意义重大。

一、幼儿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和成长档案袋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一些幼儿园重视知识教育, 忽视个性心理, 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 还与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然而, 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尽人意。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 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5.8%的幼儿焦虑、紧张, 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 25%的幼儿偏食, 22%的幼儿性情古怪。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尽管一些幼儿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指导。据调查, 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实施了保健教育, 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仅有49.28%, 其中情绪调整为教育内容的为68.30%, 认识自我、社会交往、行为习惯教育的分别为25.15%、30.26%和21.47%。不难看出, 幼儿园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现状堪忧。另外, 很多幼儿园教师用“好孩子”的标准来代替幼儿园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不利于幼儿积极心理学品质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成长档案袋建设是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 在现实幼儿园教育中, 成长档案袋建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据调查, 很多幼儿教师都肯定了幼儿成长档案袋在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价值, 但谈起他们自己班建立的成长档案袋, 往往根据本月或本学期的主题活动, 最后突击补充, 资料缺乏真实性、具体性和细致性;成长档案袋的资料内容、形式单一, 不够全面, 往往收集一些幼儿作品或照片, 往档案袋里一装应付了事。在这样的幼儿园里, 幼儿成长档案袋形同虚设。

原因如下: (1) 幼儿积极情绪体验的缺失。一些幼儿成长档案袋由教师一手包办, 没有幼儿的积极参与。幼儿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被评价者。幼儿缺少积极性心理体验尤其是缺少积极的情绪体验和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 积极性情绪体验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乐观、幸福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2) 教师心理压力大, 缺少激励机制。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繁重, 要求细致。再加上幼儿成长档案袋建设, 收集整理资料特别忙碌, 工作量大, 造成很多教师压力很大。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因此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幼儿缺乏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成长档案袋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幼儿期, 孩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是其语言、感知觉和思维等发展的关键期, 是培养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阶段。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乐观、爱、职业能力、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成长档案袋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收集幼儿作品, 探究幼儿在一段时期内心理品质发展的历程, 以有效促进幼儿在知识、技能、乐观、爱和智慧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发展的教育策略。成长档案袋的制作过程也是开发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 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收集、积累能反映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作品资料时的记录资料;教师、家长对于幼儿作品建设性的解释评价;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和教育方案等。

怎样运用成长档案袋培养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呢?

1. 幼儿园加强成长档案袋制度建设, 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引, 幼儿园制定幼儿成长档案袋制度以及相关的激励制度和评估制度, 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专人负责, 专项管理, 加强对于幼儿成长档案袋建设的科学管理和积极引导。成长档案袋是一种质性的发展性评价手段, 它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传统评价多使用测验、检核表、问卷等方式, 只重结果, 而忽视过程, 强调量化而忽视质性资料。而幼儿成长档案袋的使用, 可以将幼儿活动生成的各种作品和相关资料收集和积累起来, 为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提供全面、丰富、生动的信息资料。成长档案袋建设的关键是幼儿园教师, 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体现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量, 幼儿园可把它作为一个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 加以奖励, 从而提高教师建设成长档案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长档案袋既是对幼儿的积极心理评价, 又可以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和教学媒介, 把幼儿园、教师、幼儿和家长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 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促进家园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从而建立起以成长档案袋为平台, 以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为教育目标的家园共育良性运行机制。

2. 加强教师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素养, 明确建设幼儿成长档案袋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 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者, 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是幼儿教育的研究者。 (袁贵仁语) 通过讲座、培训、论文等各种形式, 激发幼儿园教师学习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教师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素养。明确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袋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 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应该创设条件使教师以积极乐观的视角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人一旦学会了乐观, 他就会用乐观的方式对待他所经历的一切事, 这在积极心理学上被称为“乐观型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归因方式的习惯化表现。儿童在8岁之前初步形成对于经历事情的解释风格,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主要的模仿对象, 如果教师具有乐观、爱心、智慧、勇气和卓越等美德, 那么他的教学风格以及成长档案袋建设就具有这样的特色, 这对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设计、创建成长档案袋之前,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通过对幼儿作品资料的收集整理, 便于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态度以及发展潜能, 确定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 教师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对幼儿作品资料积极地解释评价, 能够激发幼儿在相关领域持续深入的发展和提高, 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或高峰体验。同时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为幼儿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个案和教育策略。教师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成长档案袋, 为什么要制作成长档案袋, 怎样制作自己的成长档案袋, 激发幼儿建设成长档案袋的热情和兴趣;其次,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经常回味和欣赏自己的作品。回味作品可以让孩子反思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欣赏作品让幼儿可能产生契克森米哈融的所谓“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 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它有利于幼儿专注、热情和幸福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提升幼儿的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如在幼儿成长档案袋中有幼儿不同月份的身高体重记录, 结合健康活动中“量一量我长高了, 称一称我又重了”, 这样的成长活动和反思比较是幼儿直接感知到的, 通过身高体重的变化促使幼儿具体生动地体验到“我成长了”的快乐。

3. 转变幼儿在成长档案袋建设中的角色, 幼儿由消极的被评者转化为积极的评价者。

成长档案袋的整个创建过程都应重视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从所有权上说, 成长档案袋是幼儿积极心理品质成长轨迹的记录, 幼儿有权选择保存自己喜欢的作品。成长档案袋通过发现幼儿成长与发展中有意义、积极的事件 (如技能、兴趣、独立性事件和作品) , 更好地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幼儿成长档案袋中要求收集描述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不同时期的作品, 包括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实物照片、活动过程的影像资料等, 它们既是描述和记录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轨迹, 也是构建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主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后主动建构生成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技能、美感、宽恕、爱心和智慧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后的理解和积淀过程中逐渐生成的, 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幼儿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生成的每一份资料信息, 比如成长档案袋里幼儿的一幅绘画作品, 色彩基调和线条有可能投射了幼儿当时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心理状况, 蕴含着幼儿的个性心理和丰富的潜意识内容, 折射出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生成状况。教师、家长或伙伴对这幅作品做一个恰当的积极评价, 激发幼儿快乐的情绪体验。当这种积极的体验日渐积累起来, 就可以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 幼儿就会更加开放、快乐地健康成长。在幼儿园教育中, 如果能够引导幼儿更多发现事物的积极方面, 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主体体验, 给幼儿的心理品质培养播下积极的种子, 有利于幼儿营造一种乐观向上的心境, 为他一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4. 以成长档案袋建设为平台, 家园深入合作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在建立成长档案袋之初, 积极和家长沟通交流, 要让家长了解成长档案袋的用途和意义。通过走访, 家长开放日或家长学校等形式, 使家长分享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让家长参与成长档案袋建设, 就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达成共识, 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在家里收集幼儿的作品、照片等, 鼓励家长记录幼儿在家中的一些轶事趣闻作为资料存档。同时对于孩子在成长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 教师帮助家长共同制订科学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案。比如可以举办作品展览会, 请幼儿向家长介绍作品内容, 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分享成长档案袋中的作品带给他们的幸福和欢乐。这样就能形成家园共育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合力,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健康从幼儿的心灵抓起[N].中国教育报, 2004-11-26.

[2]王彩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1 (7) .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4]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8

一、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应从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入手。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伟大的字眼,体现着教师在塑造人类圣洁灵魂工作中的重要性。灵魂原指附在人体身上的东西,用在这里指美好心灵,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从古至今,大凡从事教师事业者,都以思想道德为准线。德高望重的教师,最受人们尊重的是他的思想道德品质。可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多么重要。

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呢?首先,教师必须以身作责,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作表率,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让学生认为,一切应该向教师学起,身教胜于言教。其次,必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的教师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放松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位教师而搞特殊化。想一想,作为教师放松了自己,又怎么能严格要求自己呢?自己都做不到学生又能做到吗?比如,教师经常迟到,学生来迟到了该怎么样呢?再次,必须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自己是一位教师,从事的是教育,就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职业应该有一种执着的奉献精神,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热爱学生。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如果不热爱学生,就套不上热爱教育事业。所以热爱学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为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比如,有的教师经常板着面孔上课,学生稍不符合自己的意志或范点错误,不是高声斥责,恐吓学生,就是冷言冷语挖苦讽刺学生;不是罚站,请出教室,就是教鞭上身,使学生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对立反抗情绪。这类教师的教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吗,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最后,教师必须依法执教,清正廉明。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遵守党纪国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育教学的法制法规进行施教,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所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只有切实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所谓集体教育,就是利用集体性的活动,如主题班(队)会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而个别教育,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而采取适应学生来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应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集体中有个别,个别中有集体,寓个别与集体之中,寓集体与个别之中,做到既看到森林又看到树木。确实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如何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品质 篇9

寅而儿寅

当前,我国家庭中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到慢慢成长,都倍受家人的关爱。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往往是单向付出,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极易形成有些幼儿惟我独尊的心理,只知获取,不知去关心、体贴他人;只知接受而不知分享与付出,这将严重阻碍幼儿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以至于无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品质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要积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要求家长不包办代替过多。对孩子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爱护,往往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也就影响了幼儿与他人和睦相处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家长的示范作用,言教不如身教,家长在家庭生活,在邻里相处中,应当起表率作用。应当孝敬老人,敦亲睦邻;一事当前,先考虑他人,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如:教孩子要爱惜粮食,大人在吃饭的时候千万不可乱倒饭菜,并且给孩子讲粮食的来历,讲“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再比如:爷爷奶奶生病了,家长应对长辈嘘寒问暖,让孩子效仿自己为爷爷奶奶端茶送水。在家长的示范与带动下,让幼儿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物。

二、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关心他人”的活动 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心中存有爱的天性,我们一定要正确去引导和诱发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给予、分享、接纳等情感和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如:当父母亲人生病了,教育幼儿要体贴关心父母;小朋友有难处,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帮助他。利用节假日,开展“关心他人”的活动,如:“三八节”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活动;教师节开展“我给老师献红花”、“贴心的话儿说给老师听”活动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我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我为环境出份力”等活动。这样,抓住机会寓教于平时,幼儿容易接受,也学会了关心体贴别人。

三、寓“关心他人”教育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早期思想、感情和品德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原则,应把“关心他人”融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如语言教学结合讲解诗歌《妈妈的心》、故事《狐狸和葡萄》、《小羊过桥》等,突出为他人着想的情感教育。教学活动讨论时让幼儿知道互相谦让方能有序地进行活动。教歌曲《妈妈呀妈妈》、《让座》等,先透彻讲解歌词内容。美工活动“我的妈妈”、“幼儿园里朋友多”等都可以结合关心他人的教育。社会性“与人交往”、“关心别人”、“原谅过失、分享快乐”等,都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关心他人”的教育。在幼儿初步明白关心他人的道理之后,把关心他人的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各班互相参观,互相学习,加强幼儿关心他人行为的训练,促使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幼儿学会并愿意付出。幼儿内心对事物的热情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付出,就是对所关心事物的维护与扶持。我们应逐渐教会幼儿表达关心的正确方式,让幼儿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并付诸于行动。

其一,让幼儿习惯于分享,这是一种物的付出。如:让幼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鼓励幼儿与人共玩,轮流玩,或者先让给别人玩,帮幼儿找到妥当的分享方式。

其二,让幼儿勤劳能干,这是一种劳动的付出。如;让幼儿当好值日生,帮助小朋友,当老师的小助手,这表达了幼儿对老师和同伴的关心。在外出活动时,帮助他人,保持公共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这表达了幼儿对整个社会的关心。总之,关心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让孩子为他的所爱付出劳动吧。

其三,教幼儿恰当地表达爱,这是一种感情的付出。我们应告诉 幼儿表达情感的正确方式,使其行为合乎礼节,显得礼貌而有理智。如:客人来了,教幼儿问候的方式及待客的方法:沏茶、让座等;对别人的优点与成功表示赞赏;对别人的缺点和困难表示理解、宽容和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篇10

一、区角玩具投放应注意的事项

有效开展区角游戏的基本条件, 是有一个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这种环境需要根据班级情况, 做科学而合理地游戏区域安排, 尽力满足幼儿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所以开展区角游戏要有足够的空间, 如果是教室面积有限, 且幼儿人数比较多的情况, 则需要依据重要性及班级情况做合理而科学的区域规划,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将教室的内外的空间都做充分的考量、计算和规划, 用一些桌子、椅子、柜子、纸箱等将各个游戏区域分格开来, 却又不影响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空间拓展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游戏内容, 触动幼儿的兴趣, 推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之中。而在区角的布置上可以采用一些废物利用的手段, 并做时常的更新。

区角的玩具投放, 对幼儿的活动参与度有着很大的关联, 很大程度上幼儿是受玩具的吸引而参与到活动之中的, 换句话说, 只要这件玩具让幼儿感兴趣, 那么他们就会去玩。比如, 看惯了花草, 那么在自然角可以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 引导孩子们积极的浇水、施肥, 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再如, 在积木区, 习惯利用一种积木搭建, 那么教师可以投放多种类型的积木, 组织孩子们用不同的积木混合搭建出新的模型, 不拘规格, 让孩子手脑并用, 放飞自己的思维。又如, 在科学区,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胶带、吸管、用过的纸杯、碎布及细绳等, 可以组织孩子们做传话筒, 也可以组织孩子们仅用胶带和吸管, 做“鸡蛋撞地球”并且保证鸡蛋不会碎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器材都是来自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不起眼的东西, 但是在科学实验中却有与众不同的应用, 这对孩子来讲是新奇的, 也是可以激发其兴趣的。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材料的不断更新, 主题要有更换, 要多层次地设立目标, 否则容易造成幼儿学习的“审美疲劳”。

二、区角玩具对幼儿意志品质养成的影响

在区角游戏中, 玩具材料的投放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的活动质量受到其直接的影响, 幼儿的发展也与之相关。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心的玩, 有技巧的玩, 玩的有质量, 要求在区角游戏中提供适宜的、充足的玩具材料, 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养成也受此影响。

1. 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幼儿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自主自立的意识, 长大后从容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区角活动的最重要的一个特色, 就是以幼儿的兴趣为主, 让幼儿自行选择、自主探索, 充分的发挥其主体性。所以, 教师在区角玩具的投放中, 考虑到幼儿的意愿, 注意玩具对幼儿的吸引力, 遵循幼儿自主活动的原则, 激发幼儿自行的、主动的进行探索,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2. 培养幼儿的自我克制意识

自制力对幼儿来讲, 就是他在活动上的持久性体现。幼儿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的, 比较不受拘束, 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行为, 兴趣愿望对其行为起支配作用。区角玩具在投放过程中注重孩子们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如在角色表演上、手工操作上、科学发现上, 这些都是涉及幼儿之间的合作, 在关注个人差异的同时, 也注重团体精神的培育和发扬, 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自我克制教育,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3. 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一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总和, 也是幼儿教育培养重点之一。而在区角活动的积木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等就很好的体现出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 幼儿可以自主选择, 建立自己的表象概念, 并通过语音、动作、图画等形式表达传递。教师在投放大量成形玩具材料的同时, 也提供一些未成形玩具材料, 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而后者的效果甚至比前者更为显著。

4.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估价, 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与心理状态。具有自信心会让幼儿感到自身的价值、能力, 能够变得积极主动, 活泼开朗, 乐于与人交往, 身心愉快。一般而言, 幼儿对于自身估价能力不高,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在区角活动中, 教师在考虑幼儿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玩具投放, 将玩具的难以程度分类, 教导幼儿循序渐进。通过情景法, 创设环境, 投放玩具, 针对幼儿能力的差异化, 在不影响幼儿活动主体的情况下, 教师在旁边提供适当的辅助。如在益智区中, 孩子喜欢拼图的游戏, 便为幼儿提供从简单到复杂的拼图, 且让幼儿按难度大小, 循序的进行, 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渐成长, 在游戏的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和夸奖, 帮助幼儿慢慢的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同时针对幼儿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也给于正确的引导, 锻炼幼儿自主探索, 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 幼儿的意志品质发展, 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的整体发展。孔子曾告诫人们: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幼儿自身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明显的被动性, 幼儿园作为幼儿受教的重要场所, 必须做好对幼儿意志品质培养。区角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大的弥补了集体性教学活动的弊端。幼儿园在进行区角活动时要尤为注意区角玩具投放对幼儿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要选择对幼儿发展有益的, 能够促成幼儿在意志品质方面健康成长的。

参考文献

[1]李会敏, 季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山东教育, 2006, (Z6) .

[2]高媛媛.关于区角游戏中幼儿自主性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2) .

上一篇:樱桃西红柿的栽培技术下一篇: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