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专业群十篇

2024-05-11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1

一、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的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专业群建设就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再次遴选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379个专业(群)进行了重点建设。2015年4月,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及其中《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基本要求》,专业群建设也成了目前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专业群的含义

专业群是一种专业集群,但是如何给它进行准确定义,并没有形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相近论”,即认为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这种观点强调组群专业的相近性、共享性,这类组群的专业往往属于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同一二级类。另一种观点为“合力论”,即认为专业群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二级类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为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而组成专业集合”。这种观点强调专业整体效应的发挥,而对专业的学科相似性、资源的共享性等并不作为组建的主要目的[1]。目前高职专业群绝大多数是跨类组合的,在考虑专业相近的基础上,更注重集群效应的发挥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

三、专业群的构建方式

专业群的构建不应单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类进行整合,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师资配置情况、教学实践条件等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构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完成[2,3]。

(一)以区域产业群为基础构建专业群

高职专业群的构建要针对产业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并且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株洲中国南车集团的骨干企业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构建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专业群四大专业群。

(二)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构建专业群

高职院校设置的各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为了给企业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高职专业群可围绕某一行业职业岗位群进行构建,尽可能覆盖某一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纺织贸易行业以纺织品设计生产岗位、服装设计加工岗位、纺织品检验岗位、报关与国际货运岗位、国际经济与贸易岗位等构建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

(三)以相同的学科为基础构建专业群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也是原来学校进行院系组建的基础,将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基础的一类专业构建成一个专业群。这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做法,可在原有学院或系部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即可完成。如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上构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群。

(四)以优势教学资源为基础构建专业群

每个学校都有其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逐步改造、完善,开发和拓展相关专业,构建专业群。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湘绣设计与营销、湘绣设计与工艺、陶瓷艺术设计、雕塑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首饰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组建为湖湘特色工艺美术专业群。

四、专业群体系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校已在从专业群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专业群建设。以下重点从专业群体系构建及课程体系优化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依托区域经济,构建专业群体系

我校立足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按照“专业基础相通、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应目前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分别构建智能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三大专业群。信息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及人文院的部分专业可以按照各产业链对应岗位分别并入以上三大专业群,如电子商务(机电产品方向)可以并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而对于无法并入三大专业群的专业可逐步改变专业方向以并入以上三大专业群,或者逐步取消相关专业的设置。

专业群确立后,学校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管理。整个学校除了智能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三大专业群外,学校各专业群所有专业的基本素质课,如英语、体育、数学、思政课、计算机基础、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理论等课程统一归入职业素质教学部管理。每个专业群下设各个专业教研室、教学团队及专业群建设部,每个教研室负责一个专业方向或一个岗位的教学工作,每个教学团队负责一门或多门基础专业课程的开发及讲授。对于两个或三个专业群都需要的专业基础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到一个专业群中进行管理,但必须定期与其他需要开设本课程的专业群相关人员进行讨论、沟通。每个专业群下设一个专业群建设部,负责本专业群与企业的对接,根据企业的产业调整、升级,及时对本专业群各专业方向及课程进行调整。除了负责本专业群拓展能力相关课程外,同时负责为本专业群根据企业行业发展开发新的课程(见图1)。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各专业群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各专业群课程体系由“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大模块构成。

下面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阐述整个课程体系(见图2)。职业基本素质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英语、体育、数学、思政课、计算机基础、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理论等基本素质课程,主要由学校职业素质教学部负责课程开发与讲授。职业基本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机械制造基础、液压气压传动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主要由各专业群下设的教学团队负责课程开发与讲授。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则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区分,如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包括机床夹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CAD/CAM应用、数控设备操作等专业方向课程,主要由专业群下属的各专业教研室负责课程开发与讲授。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CAPP应用、ERP应用、3D打印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技能竞赛等专业拓展课,主要由专业群下设的专业群建设部负责课程开发与讲授。

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可以集中学校各种优势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每个高职院校都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独具特色的专业群体系,以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泽宇.“后示范”时期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26):83-87.

[2]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30-32.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2

1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特征与方向

1.1 群内建设的服务领域和行业背景

所谓专业群就是围绕服务领域或是技术领域设置的特殊专业教育, 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服务领域和行业背景, 它充分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与文化基础, 是专业教育长期发展沉淀下来的。

1.2 群内专业教学条件及课程内容

同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课程内容大致相同, 这就说明专业群内拥有相同或相近的行业背景、技术基础、服务领域, 同时它也是在共有的平台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群内各专业具备相同的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以及课程内容等。

1.3 专业群构建方式

专业群建设主要以产业链、学科基础以及职业岗位三种方式,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构建方式或是选择群内何种专业, 均应考虑专业间资源共享, 充分实现专业群建设所需要的课程、实验、实训、师资等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 努力降低专业群建设成本。专业群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专业方向, 减少或增加相关专业内容, 以便于不断提升办学效益、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2 高校专业群建设内容

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应尊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既要重视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诚企业、团结互助、以身作则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精神, 进而具备创新、技能、服务的核心能力。

2.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建设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推动课程与职业发展目标、专业设置和产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对接, 努力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建设, 积极大胆选用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 并将技能训练、顶岗实践和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直接进行企业定员、定位、顶岗实习, 争取在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来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3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努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便于更好地满足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 从我国当前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出发, 突出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制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 努力开创项目化教材和课程, 积极推动相应制度建设。

2.4 建设实训基地开放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内的资源共享, 提高各类设备利用率、建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要坚持技能培养、产学结合及应用办学路径, 明确教学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也就是构建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创业平台、企业职工培训中心, 进一步显示出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和共享性。

实训基地建设应当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 合理利用政府资金进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既可以是在整个学校也可以是学校部分, 以便于不断改善实训条件, 加强技能训练, 不断完善专业群发展和建设, 人员培训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实际, 努力提升设备使用效益及效率, 更好地完成一举多得目标。

2.5 建设“双师型”团队

“双师型”团队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双师型”团队建设可以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骨干教师制度, 重点推动技术水平、企业背景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企业建设实际效益, 采用轮流选派方式和顶岗实践, 积极了解企业情况和争取技术服务, 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6 构建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平台, 丰富专业资源内容, 形成鲜明的课程网站。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网络适应性较好,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媒体资源, 明确信息化教学目标。建立操作方便且开发功能较强的仿真软件系统, 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不断降低专业课程教学成本。因此, 优化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 推动行业、区域建设的共享性, 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最大程度的享受到相关专业资源。

2.7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确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综合系统建设。因此, 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效果及过程, 并对能够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 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持续性监控。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全员性、持续性原则, 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努力完善确保质量, 并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监控体系制度完善、机制有效、运行正常。为切实保证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教学质量联合监控机制, 以及毕业生质量调研制度、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体系。同时, 高职院校要注意采纳用人单位代表和校外专家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征求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从而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和对毕业生的真实评价, 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3 专业群建设分析

由于专业群建设较为复杂, 它给师生认识、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加快专业群建设, 实现各方面的稳步发展,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下两方面原则。

3.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出于对职业教育同经济建设间的关系考虑, 专业群建设不应脱离内部实际状况以及外部客观环境。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 以便于更好地顺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2 重视质量建设, 提升实际效力

专业群建设应坚持做好以下五点内容:第一, 坚定专业群建设方向性, 确立专业群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提升办学效益的资源共享;第二,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性, 加强专业群结构建设, 丰富群内建设内涵;第三, 明确专业群内各专业作用及地位, 增强专业间的联系, 了解群内各专业功能与地位;第四, 顺应专业群规模控制, 只有恰当的规模建设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第五, 时刻掌握专业群动态性, 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优化专业群内容和结构调整。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优势, 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 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掌握时代发展动态, 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及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 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 专业群建设更好的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了有效的课程体系, 创建了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 是提升现代化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教学资源,办学优势

参考文献

[1]曾宪文, 闫萌.简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基于量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8) :33-36.

[2]赵坚.适应物流产业群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群建设研究——以重庆市物流产业群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29-31.

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 篇3

高职院校专业群现状展望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因此,专业群建设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发挥专业的集群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以及支撑体系,有利于培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此后越来越多高职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专业群建设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前在中国知网出版平台上检索到的关于专业群建设研究的论文不到20篇,而从2006年至2007间就发表了25篇,以后逐年递增,这表明国家政策对研究的导向性决定作用。

一、专业群的概念

学术界关于专业群的概念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相近论”,认为专业群是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基础相同、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集合,它强调组群专业的相近性,强调基础共用。第二种观点是“合力论”,它从专业组群的目的与意义出发来界定,认为专业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间的依赖、共享、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专业群整体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的而组建的专业集合。这种观点强调群内专业之合力,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突破了专业相近性观点的束缚,拓宽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视野。

二、专业群的研究现状

在专业群的构建原则和方式方面,袁洪志(2007)提出要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以及学科基础来构建专业群,将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建成专业群集合。宋文光等(2008)认为,专业群建设要以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的变动为导向,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师资队伍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设置专业群。孙毅颖(2011)基于基本技能培训与实训资源共享角度,主张将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组成专业集群。沈建根等(2011)认为,以区域产业相近职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符合专业群“职业联系”的内在要求,并明确指出增加生产、建设类专业群内的专业方向是群内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在专业群体系的建设模式方面,袁洪志(2007)提出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马树超、郭扬等(2009)认为,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各专业群的特点,创造和实践了工学交替、“理论指导+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学、练、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沈建根等(2011)提出建立以课程组织为基础的专业群组织机构。他认为,从相近专业资源集聚到培养模式改革,最终体现在群内专业间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与职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不同课程门类是构成专业群课程师资团队的基础。

在某一类专业群的建设方面,以机电类、制造类、信息类、管理类、旅游类等专业群的相关研究偏多,主要代表人物有祁红志(2011)、王虹(2011)、黎红(2012)、瞿立新(2012)、程书强(2013)等。

国外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不多,主要有带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区域性的德国理智实用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模式。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创建主要是为适应地方工农商业和社会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机械工程、经济应用和社会服务,不同领域下面又各自分设二三十个专业,每个专业的设置都以社会需要、国家认可的职业为依据,保证为各行各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针对性强。另外还有英国专业群认证模式,它包括不同认证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一组专业认证群。不同层次的认证学分要求不同,不同专业方向的认证的课程组合灵活多样。这与英国国家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的学历文凭在地位上对等、渠道上互通是密不可分的。

三、专业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尽管近年来高职领域学者们对专业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但从专业群共性的理论研究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1.专业群研究的方法单一,要多样化

从上述关于专业群研究现状的分析看,国内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成果理论多于实践,思辨多于实证,因此需要高职领域的学者们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为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层面提供借鉴和参照。

2.专业群研究内容和成果不足或不全面,要多元化展开

现今很多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内容存在单一性的认识倾向。如有的专业群建设仅仅以“大平台、小模块”课程体系构建为目标,还有较多的是以课程基础、师资团队、实训条件等资源共享为建设目标。但是如何才能“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呢?这就需要高職院校视具体情况的不同,按多元目标取向及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来组建不同形式的专业群。有的围绕学科基础来构建;有的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来构建;有的围绕职业岗位群来构建;有的围绕产业链构建链条式专业群;有的依托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营销学中“SWOT”分析构建专业群。

3.专业群的研究人员过于集中,需要更多的高职院校积极参与

目前,专业群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不到百所高职院校中,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群研究方面尚属空白。专业群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因此,各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到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专业群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

[2]罗勇武,刘毓,肖冰,易峥英,何芸.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1).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4

一、保险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 高职保险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专业品牌优势突出, 拥有丰富的专业建设资源, 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 但该专业群建设仍然存在不足。

(一)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待强化

高职保险专业群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来推动专业建设, 但是受行业发展阶段、企业发展模式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 与企业合作方式和模式也随之调整, 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有待加强。

(二) 师资培养的力度有待加强

高职保险专业教师团队已形成了较好的梯队结构, 但教师参加境外学习、交流、培训的比例不足, 企业实践技术强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关注不多, 教师对职教理念的把握欠缺, 师资培养的力度有待加强。

(三) 专业教学资源内涵建设有待丰富

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 保险专业群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动。受限于师资团队的专业结构和实务经验, 专业教学虽然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内涵建设仍然不足, 需将改革落到实处, 充实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四) 专业社会服务层次水平有待提升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群, 在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方面本专业特色鲜明。但是在为同类院校的师资提供培训、对口支援和保险知识宣导方面做得还不够, 社会服务层次和水平有待提升。

二、创新“四双提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 即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进一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保险专业群建设可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等校企双主体专业共建措施,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中, 提升专业教学质量;通过校内外实训双职场育人, 实现学生工作与学习相融合, 提升专业就业质量;通过加大教研科研投入, 实施科研奖励政策, 引领专业教研与科研水平上台阶上层次, 提升专业服务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 促进专业办学质量的提升 (见图1) 。

创新“四双提质型”人才培养模式驱动保险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就业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 带动保险相关专业良性发展。以双主体共建专业为保障, 以双职场技能训练为主要途径、以科研教研双创新为支撑, 实现学生双证书培养的目标。

(一) “双主体”共建, 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保险专业群建设需在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下,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校企共同研究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 “双证书”融通, 驱动教学质量提升

保险专业群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规律将不同层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分阶段引入到课程体系中, 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确保了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 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双证融通的实践,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双职场”育人, 驱动专业就业质量提升

保险专业群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保险企业两类职场为平台, 通过两个时段的教学实施, 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见图2) 。

第一阶段:第1、2学年完成基础课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基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的能力素养, 为订单培养专业技能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2学年末与订单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确定包括聘请“订单”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等内容的“订单”培养方案。

第二阶段:第3学年校企合作完成订单培养。其中第5学期重点完成面向“订单”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典型岗位技能、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学习, 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 实行课堂讲授与生产现场学习、保险专业仿真实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第6学期学生进入“订单”企业完成顶岗实习, 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学生在校学习的两个教学时段中, 具有学生和公司的员工的“双身份”, 同时接受学校及专业教师给予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公司及业内专家给予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 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满足保险行业人才需求, 提升了专业就业质量。

(四) 教科双研, 驱动专业发展质量提升

保险专业群建设应建立培训项目开发激励机制, 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开展为企业、行业服务的项目开发, 将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通过送教上门、培训服务、课题开发、政策决策咨询、行业培训教材开发等多种形式转换成科学生产力推动行业的发展。加强与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加大本校精品教材的开发力度, 扩大行业影响力的同时提升本专业群的引领作用。

三、保险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 打造“政、行、校、企”四方深度合作体系

高职保险专业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托行业与企业的社会优势, 加强与保监会、保险学会和行业协会的联动合作, 形成“政、行、校、企”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机制。以校、企为主搭建校企合作理事会, 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日常运作、交流协商、研发创新三大运行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共赢。打造“政、行、校、企”四方深度合作体系, 建立多元长效合作平台,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高职保险专业群应以合作育人为目标, 成果共享为动力, 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共荣。

(二) 重构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职保险专业群应坚持“与岗位对接、以技能为重”原则, 校企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推动核心专业课程建设。保险专业群建设应从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出发, 组建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以“保险企业业务流程为导向”,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行动领域, 系统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模块, 完成保险专业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分阶段将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 职业证书课程化, 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 培养名师引领权威带队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在保险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上, 高职保险专业群应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为标杆, 以“校企合作、互聘共培”为途径, 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保险专业群教学团队。保险专业群建设应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相关管理制度, 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 探索校企共建双向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高职保险专业群建设需通过“引进来, 走出去”的模式, 加强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在新建、完善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 引进一家国内保险企业, 建成“校中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力度, 建立稳定的“企中校”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提升学生实训质量。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在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大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 改善校内实训教学条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来”建立“校中企”校内实训基地, 通过“走出去”, 建设“企中校”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和校外课堂的双功能。为实现校企共建互动式实训基地“双赢”的愿望, 校企之间应当注重发挥校企合作的双向功能。建立校企双方互利互惠, 优势互补, 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就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实训基地实训课程标准、实训指导手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标准, 共同制定校内外实训管理制度, 加强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过程监控, 保证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 校企共建优质共享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高职保险专业群建设应深入企业调研, 校企共同开发既具有保险专业群教学特色, 又兼顾企业职业培训要求的融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开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建设期内实现全部核心课程网上资源共享, 主要核心课程实施数字化教学。高职保险专业群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先导, 以课程要素为主体, 完成体现保险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特色的开放、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支撑, 依托精品课程网站, 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以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等方式实现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的资源共享。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带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六) 构建全员参与、多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高职保险专业群建设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围绕特色专业建设, 进一步制定和健全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业、企业、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全面提高本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完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聘请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评价,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对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研, 系统构建教育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七)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高职保险专业群建设应以“服务行业、服务区域、资源共享、共赢共惠”为目标, 构建高素质保险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输送、保险应用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保险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保险职业技能鉴定、保险专业交流与对口支援五大社会服务平台, 开通保险专家在线技术咨询服务和建立现场技术指导机制, 通过产学开道、辐射带动来实现保险专业群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延伸。通过校企双主体专业共建, 打造专业品牌和特色, 使保险专业群成为高素质保险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平台;依托优质培训资源, 开展培训和课题开发, 打造保险专业培训、继续教育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平台;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理事会”沟通洽谈技术研发项目, 打造保险应用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的平台;依托重点项目建设, 发挥专业辐射和带动功能, 打造保险专业交流与对口支援的社会服务平台。

总之, 高职保险专业群建设应坚持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的原则, 不断健全“四双提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主干特色专业为龙头, 以相关专业为支撑,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充实专业教学资源平台, 形成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群, 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和高效运行, 为地区及保险行业员工培训, 积极参与技术研究与项目开发, 开展应用技术服务,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4) .

[2]江建举.高职特色主拓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 .

[3]刘明生, 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 2013 (21) .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5

一、问卷调查分析

1. 学生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1) 学生的工作满意度。50%的毕业生对他们目前工作感到较为满意, 30%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对当前工作感到很满意, 还有13%的毕业生对当前工作感到一般满意, 仅有7%的毕业生对现在工作感到不满意, 有换工作的意愿。调查数据发现,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对目前工作满意度整体感觉较高, 体现毕业生对初次就业比较满意。

(2) 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度。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单位和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31%, 比较对口的占46%, 不太对口的占18%, 完全不对口的占5%。总体而言, 毕业生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程度高达77%, 而不对口的只占23%, 相比一般院校毕业学生, 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要高, 原因是我院人才培养更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点, 主要是为各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这符合民航学院现行的办学体制, 它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按照学校的隶属关系在本行业选择职业。

(3) 高职学生择业价值观分析。民航高职学生的择业动机在于其择业价值观取向。表1调查显示, 民航运输类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把个人发展空间看得很重, 放在第一位, 占61.6%;而把专业对口放在第二位, 占19.1%;把薪金待遇与福利放在第三位, 占18.1%;把工作地点放在第四位, 占12.1%;而对于工作单位属于何种性质和公司实力看的不是很重, 各占不到10%。表明我院学生具有良好的择业价值观, 注重个人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具有长远的职业规划目标和打算, 而不是一味地只追求高薪金。

(4) 竞争要素分析。有28%的学生认为工作经验是择业中最大的优势, 排在首位;27%的认为所学专业是自己在择业中最大的优势, 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工作能力;而社会关系排在最后一位。这说明要找到一份好工作要靠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人际关系并没有被学生认为是择业的最大优势。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没有一个好的社会关系, 认为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和在校所学的知识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最大优势。因此, 在培养高职民航运输类学生时, 一是要给学生强调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很重要, 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并积累工作经验, 在实习中要肯干, 也要善于“干中学”;二是要激励学生积极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导如何在企业工作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能让学生更大效率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5) 获得用人信息的渠道及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分析

(1) 获得用人信息的主要渠道。表2可见, 民航高职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寻找工作排在首位, 占比36.3%;通过学校推荐的占比31.2%;通过家人或朋友介绍的占比18.1%。分析发现, 高达67.5%的毕业生首选学校推荐和校园招聘作为获得用人信息的渠道, 因此, 学校 (或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 是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毕业生获得用人信息的主要渠道。这说明我院跟南方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新白云国际机场等民航类企事业单位保持合作关系, 为我院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 学院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 努力探求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的融合途径与方式, 努力提高民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学校就业指导服务。表3所示,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能给毕业生提供最大帮助的, 学院教授或辅导员排在第一, 占比32%;亲朋排在第二, 占比31.98%;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排在第三, 占比30.2%;校友排在最后, 占比5%。可见, 学校的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给毕业生提供的帮助占比62.6%, 表明我院教师就业指导服务到位, 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2. 企业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1) 企业对民航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偏乐观。在调查的106家企业中, 有57%的认为民航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还好, 不算太难;35%的企业认为只要毕业生要求放低点就可以找到工作;只有3%的企业认为学生就业很难, 形势很严峻。总体而言, 企业对民航类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很有信心, 其理由有二:其一, 企业对民航类人才的市场需求要大于供给。随着全国各地机场建设的增加, 对民航类人才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现有160多个机场, 而培养民航类高校人才的学校不多, 再加之民航类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 彰显出民航类人才的稀缺;其二, 建设民航强国战略加大了对民航类人才的需求。

(2) 我院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对企业缺乏忠诚度, 易跳槽。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有人认为难在社会所提供岗位不足, 也有人认为难在大学生竞争压力过大、还有人认为难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平衡等等, 不论何种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企业认为当今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三个主要原因, 对企业缺乏忠诚度, 易跳槽的占最高 (52%) , 综合素质不够占第二 (28%) , 对工作条件要求过高占比例位于最后 (20%) 。调查分析可知, 企业认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缺乏忠诚度, 容易跳槽。根据我院近几年就业率统计结果,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 说明民航类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差, 适应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有:其一, 在就业过程中, 因就业单位的福利待遇达不到预期的期望值, 导致毕业生对企业缺乏忠诚度, 希望跳槽;其二, 工作地点较为偏远, 部分毕业生因所在工作地点 (如机场) 距离市区较远, 周围环境冷清, 嫌居住条件不好等因素辞职;其三, 忍受不了工作的辛苦, 由于民航类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就业于机场, 航空公司和物流、运输、商旅公司, 刚就业时大多在一线的基层工作, 因此工作强度相对较大、较累, 很多学生无法忍受工作的辛苦, 最终选择了离职。

二、建议

鉴于对2011年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毕业生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现状与就业能力的调查,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就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毕业生存在问题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 民航高职应届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第一, 就业期望过高, 择业取向功利化, 缺乏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 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第三, 在择业心理上存在盲目攀比、求高、心理不平衡、自卑、自负、依赖等误区。在调查中74%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有要求, 其中28.3%的企业要求英语达到六级水平, 15%要求达到四级水平, 而实际上, 大部分学生没有拿到国家英语六级证书, 只有少部分同学通过英语四级, 再加上扩招后毕业生增多, 就业形势严峻, 他们的要求就更难满足。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中, 45.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面试中缺乏求职技巧, 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今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 用人单位与学生要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过程达成最后的协议。对此学校应采取授课、讲座、咨询、报告会等多种指导方法, 给学生以择业技巧辅导, 并传授学生面试技巧, 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帮助制定职业规范发展路线就很有必要。要解决上述问题, 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去, 开展调查研究, 掌握学生就业思想动态、存在问题, 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使学生真正受益。

2. 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好比是学校的“产品”, 要让自己的“产品”有路可销, 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 否则就会导致应届毕业生难以就业。而且随着民航类各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竞争加大, 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也扩大, 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对英语、计算机要求外, 在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上也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 必须通过走访用人单位, 开展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 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了解民航企业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适应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毕业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

3. 建立更多的专业对口企业与院系合作平台, 提高就业质量

据统计, 2010年我院就业率达到了98.64%, 能达到这么高的就业率, 与充分利用院系和企业的合作平台是分不开的。一方面, 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 以及相应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更新就业指导内容, 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 可以强化就业指导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借助这样的合作平台, 将优秀民航企业引入学校并引导学生, 顺利把学生带出去, 改变以往在校内闭门造车的教育方式, 利用院系与企业合作提高就业指导质量。这项工作达到一定成熟期,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将随之提高;再一方面, 促进实习就业一体化。到企业去实习是高职民航专业毕业生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到一家企业实习并不一定代表毕业后就留在这家企业就业, 还存在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问题。建立毕业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模式, 通过机制、制度、管理以及条件建设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职业体验与岗位职业能力训练, 实现毕业生提前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这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 要保证我院应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就必须要加快实现毕业生实习就业一体化的进程。

摘要:文章根据问卷调查, 分析了当前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群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能力, 探讨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对民航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要求, 提出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更多专业对口的企业与院系合作平台, 提高就业质量等建议。

关键词:民航高职,航空服务,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王金虹.中国民航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调查报告[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0, (2) .

[2]都业富, 翁亮.西藏民航运输需求抽样调查分析研究[J].行业管理, 2007, (6) .

[3]梅茹.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研究[J].职业教育, 2010, (8) .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6

关键词:卫生高职,药品类专业群,体会

目前, 以职业岗位群所需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标准构建专业群的公共教学平台, 以特定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 构建准订单式专业教学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示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共识。

我院于2006年开始规划和实施药品类专业群项目。实践表明:通过药品类专业群建设, 形成专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是体现药学专业宽口径特点、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实现“职业能力延伸”的最佳形式, 也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1 药品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1.1 分析专业现状, 寻找最佳切入点

药学专业是面向药学行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宽口径专业, 具有知识面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 但传统药学专业宽而泛的培养目标使该专业的发展处于因“知识面泛而不精, 就业面宽而不专”而导致的就业竞争力弱的尴尬境地。为了寻找药学专业传统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我们采用5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全面回溯的方法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和管理等环节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药品流通、服务和管理领域对高职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 技术密集型企业则强调岗位分工。因而, 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1.2 制订药品类专业群培养方案

在分析药学专业毕业生不同就业岗位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根据药学专业各岗位 (群) 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我们设计了“专业通识公共平台+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包+准定单实习”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具体思路是: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对药品类工作岗位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第二学年提供各类岗位课程包供学生选择, 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本人意愿, 向检验技术、制剂技术、药品物流与营销等就业方向分流, 通过岗位课程包的形式进行准订单教学, 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岗位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第三学年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技能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选择2个以上药学相关企业顶岗实习, 保证学生毕业时至少熟练掌握2个以上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实现针对职业岗位的准订单式培养。

1.3 重构药品类专业群课程体系

首先应突出专业核心能力。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服务”是药品类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 根据“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 按照“生产—检验—流通—服务”的职业领域设置专业方向学习课程包, 由“三大平台” (专业群通识课程平台;职业方向平台;顶岗实习平台) 支撑, 共包括“六个模块” (公共基础;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知识拓展;岗位技能;顶岗实习) 。其次, 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实践技能为核心, 职业素质渗透始终”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 参照岗位技能规范和专业主流技术, 制订课程标准, 调整、设计实验实训方案和专业技能测试方案, 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体现各课程的教学特色。再次, 强化具有行业或区域特色的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人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合作, 根据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先后开发医药物流技术、制剂质量分析技术、医院药房管理、仪器分析技术等多门岗位课程、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

1.4 提升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培养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 岗位课程优先聘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 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制度, 形成有利于师资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建设专兼结合, 在专业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多个层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1.5 校企合作, 整体规划, 提升实验实训保障能力

整合校内资源, 建设和完善了化学技能、医学技术、制剂技术、药品检验、生物技术、药品营销等6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 已经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多专业共用;远期目标是突出实验实训中心的内涵建设, 并形成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 面向社会开放, 实现教学、实训、培训、服务等多种功能。同时,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完善校企双重管理模式。满足学生到真实环境中进行行业认知学习和专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要求。

2 药品类专业群建设的成果与特色

2.1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专业群可以根据药学行业的变化、技能的更新、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改进, 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增强职业针对性, 学生可根据就业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自主选修职业方向课程包, 有效缓解了传统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难以调和的矛盾。条件成熟后, 这种模式还可以允许学生根据需要在第三学年选修第二职业方向课程, 对已毕业、就业的学生进行特定的岗位技能培训, 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入学时专业选择困难和入学后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无兴趣、毕业后工作岗位不对口等问题。教学计划能够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 以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药学通识平台的学习, 使学生在对专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选修各专业岗位的课程教学包,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这是打造药学专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专业培养模式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2.3 促进了专业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实训条件的建设与改善

经过3年的建设实践, 一支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学科门类齐全, 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基本成熟的课程体系和一批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基地已经基本形成。由于专业群通识课程平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相对统一, 课程、师资、实训等条件共享,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范管理, 有利于组织教学, 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4 工学结合进入良性循环

按照学校实训企业化、企业实习学校化的管理要求, 我院短时间内就建立了一批稳定的药品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要或岗位任务设置课程, 同时开展现场教学, 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2.5“专业孵化效应”显著

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以来, 随着师资力量、岗位方向课程、实验实训等条件的完善, 以药学专业为核心, 以专业方向为基础的新专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短短3年时间, 我院药品类专业由2006年的一个专业发展为目前的6个药学相关专业。

2.6 准订单培养更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变化

长期以来, 规模化效应、培养周期长与市场变化快等矛盾一直是在中小企业推广“定单培养”的瓶颈。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与企业在第二学年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 并且学校还可以针对企业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合作教学、现场认知学习和顶岗实习,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磨合, 使订单培养的周期从3年缩短到1年。

3 建设药品类专业群的几点体会

(1) 高职院校目前发展水平的差异, 实际上是专业发展特色的差异。专业只有成“群”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服务于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正确认识专业建设与“专业群”建设的辩证关系, 我们应该根据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规划专业群。

(2) 专业群建设应遵循“依托核心主干专业、有机整合相关专业、稳步拓展专业方向”的原则, 将主干专业的特色作为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建设上, 切忌“大而全、一窝蜂”, 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市场调研的结果, 采取重点突破的策略, 凝聚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 以“有所不为”换取“有所为”。

(3) 按照岗位能力需要, 开发综合性课程体系是深化药学专业群建设的关键。该课程体系的重点由核心课程模块和方向课程包构成。我们认为核心课程模块应以专业素质的养成为重点, 兼顾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要由本校专职教师承担;方向课程包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 尽可能放到实验实训的现场进行教学, 主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4) 必须明确教师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建设一支与专业群相适应的专业教师队伍。衡量教师队伍质量的标准除了职称、学历、双师结构外, 更重要的是能否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专业建设带头人是否对行业有深刻理解, 是否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 是否对专业的建设发展有前瞻性等。

(5) 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双主体性质,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标准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必须有企业全程参与, 精心认证, 统筹规划。

(6) 要理顺系部、专业、教研室、教师4者的关系。传统的学科型教研室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问题, 教研室的教学管理职能如何适应专业群的特色要求问题, 教师与教研室、不同专业、项目团队的关系问题, 系部对专业、教研室、项目团队的管理和考核问题等, 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卫军锋.企业在高职院校开展“准订单式培养”的人才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09.

[2]贺修炎.刍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特色创建[J].江苏高教, 2007 (4) :43.

[3]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33~35.

[4]李永军.高职院校柔性管理体制设计初探[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6 (1) :44~45.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群 课程评价体系 雷达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09-03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针对2015—2018年的主要目标指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初步形成;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显著增强。因此,以专业群为主体的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学校专业办学定位,其内容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示范性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完善的、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进一步发挥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提高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系“轨道专业群”包含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铁道施工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3个广西高校特色建设专业,一直以来秉承着立足铁路,服务广西,面向东南亚,主动为广西铁路与城市轨道建设服务的理念,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十三五”来临之际,轨道专业群通过构建基于“雷达图”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探讨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一、构建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职院校着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设置符合行业所需技能要求的课程来实现,以专业群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以专业群为背景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原有课程评价体系的提升与完善,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以人才需求分析为前提进行课程设置已被高职院校普遍认可。通过针对“轨道专业群”相关企业单位技术招聘人员技能、岗位工作性质分析,加之毕业生反馈进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调整专业群课程分布情况,使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更为贴近专业群岗位要求。

第二,通过专业群课程评价指标的建立,定量地区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与技能课程,以此提供更宽广的就业选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今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于专业就业岗位的区分非常明显,这一点对于高职院校教学是很有利的。不过,由于分类过细,因此处于同一专业群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时大都选择对口专业的相关企业与岗位,大大阻碍了专业群内部相关专业的人才流动,同时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就业率,使高职院校就业面大大缩小。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的确定调整这一现象:轨道类专业就业学生,无论是城市轨道方向、铁路技术方向还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方向,所运用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其核心课程的侧重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如果通过适当的课程评价指标判别同一专业群内部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改善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遍涉猎,并且在技能课程中进行整个专业群基本素质的培养,那么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便会触类旁通,大大增加学生进入相关行业从事技术岗位的信心与意愿。

第三,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的分析反馈,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导向,也是萌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专业群的外溢效应是指某一专业的变化对于其他专业的影响,尤其是重点专业的发展对群内相关专业,包括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的分析,教师不但可以全面地认识各专业课程在专业背景中的地位,还可以客观地认清该课程在专业群整体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这是由于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是依附于专业群“外溢效应”优势的。具体来说,通过轨道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分析的专业课程,针对分析反馈的结果对大铁路、城市轨道、隧道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相近专业共享与分配教学资源,相关专业尤其是轨道施工与轨道运营专业之间相互激发办学创新能力,形成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环境。

二、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与指标

课程评价是提高课程质量的核心环节。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是侧重专业群为整体的、多元的、综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复合式课程评价体系,其是在原有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调查企业与行业的内在需求,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建立全面的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引进雷达图原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客观、公正和具有专业群定位的分析结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分析结果对课程建设、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形成被评价主体与评价体系之间的的良性促进。

本着服务社会、服务院系、服务学生的理念,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主要通过如下路径进行构建:调查调研—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雷达图分析。具体来说,首先通过企业岗位需求、近年招聘计划调研,结合各专业培养计划,加之考虑该门课程在专业群中的地位,确定该课程目标岗位群;其次针对目标岗位群采集专业群硬件软件基础数据、历年毕业生工作数据与课程满意度数据,适时地进行整合,形成该门课程汇总数据;接着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行业专家、教研室教师、课程在读学生的研讨与问卷进行该门课程评价指标的建立;最后对照培养计划、专业群发展纲要进行评价指标的调整,应用雷达图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专业群课程评价的结果,整个环节突出客观、公正、完整的评价理念,以专业群课程评价结果指导教师改进授课计划、完善专业素养,为建立系统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出指导性建议。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三、基于“雷达图”的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应用

“雷达图”评价,主要是应用各个评价指标共同绘制成一个类似雷达形状的图形作为判定该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凭借其直观的优势,雷达图评价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行业。借助通过综合性调查与分析所得到的专业群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将相应一级指标分数绘制于雷达图中,通过观察各项指标特征向量、课程总面积与各指标长度,可以直观地看出各门课程的优势、涵盖范围与知识侧重点,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发展趋势与培养计划的调整,同时结合不同课程的分析结果对比,还可以为专业群内部课程与其他相关条件的调整提供量化改革依据。

应用“雷达图”进行“城市轨道施工技术”、“路基施工技术”、“CAD绘图技术”三门课程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如图1-图4所示。

首先,不同雷达图分析中各个指标分数不同,各门课程优势劣势一目了然。其中,“城市轨道施工技术”课程主要侧重专业群建设、学生职业发展培养,但在专业协作与社会影响方面分数较低。这是由于一方面其课程是轨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自然对专业群建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其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对应岗位过于局限,在专业协作、社会影响等指标分数较低。“路基施工技术”课程从分析结果来看,各指标中的分数较为均衡,在专业协作与职业能力方面评价得分较高。这是由于路基施工技术对于轨道类专业群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各专业在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各专业技术中的协作、各专业相应专业课程的理解都离不开这门课程。而对于“CAD绘图技术”课程来说,课程评价与定位更为明显,CAD是工程类学生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这也导致了该课程雷达图评价结果中专业协作满分,更为重要的是其由于一般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贡献巨大。

其次,通过各门课程总面积的分析,可以指导各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侧重点不同,分析结果的雷达图面积也不尽相同,例如“城市轨道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其总面积类似梯形,要通过增大两侧面积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就要在保持优势指标的基础上加大课程教学中相关专业知识的涉猎、良好施工习惯的养成等,这样才能全面发展本课程,使之成为系统服务轨道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

最后,对比各课程的雷达图课程评价分析结果,可以指导专业群平衡发展。将专业群所有课程分析结果绘制于同一个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专业群发展在某些指标中的普遍缺陷,可以进行专业群高度上的集中调整。例如将这三门课程进行统一绘制,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在课程组织评价中三门课程表现均为不佳,究其原因为本专业群组建年限还不是很长,专业群教师年龄结构有所欠缺,对于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师力量较为单一,在今后的师资建设方面可以进行改善与提高。

综上,应用“雷达图”分析方法进行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评价,可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各专业群内部目标课程,也可以在专业群内部进行总体评价,这既是对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对专业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途径。如今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下,高职院校如能全面开展基于“雷达图”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评价,辅以可操作性强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全面参与、第三方评价等方法进行分析与整合,将会对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发展、师资结构、校企合作等众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Z].2015-10-21

[2]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4]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5]侯建军.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6)

[6]周劲松,等.基于集约化发展理念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要素优化配置[J].机械职业教育,2012(2)

[7]覃峰.基于“雷达图原理”的职业院校教师年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2015(6)

[8]《E-LearningCertification Standards》,Lynette Gillis,www.workflow,eccastdinstitute.org.2004

[9]付赟.雷达图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4)

[10]郭鹏军,等.雷达图分析法在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2009(8)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8

1 就业区域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以某市为例)

1.1 调查方案设计

调查针对某市辖区内100余家建筑类企业进行深入的问卷式调查, 其中包括土建施工类企业83家、勘察设计类企业18家、工程技术服务类企业14家、园林绿化类企业15家、建筑装饰类企业11家。主要调查各企业所缺的人才技术类型, 以及各需求岗位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结构要求, 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公共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 为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群设置及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提供决策性参考依据。

1.2 所缺人才的技术类型与专业对应关系分析

通过对以上某市建筑类企业所缺人才的技术类型调查进行分类汇总, 见表1。

通过分析, 某市建筑类企业所缺人才的技术类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专业进行培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装饰工程专业、园林工程专业。

2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AHP数学建模

2.1 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为使毕业生更好地契合就业单位的要求, 建立如图1所示的层次分析结构。

对于就业这个问题来说, AHP模型分为三层。最高目标层为高职院校建筑类毕业生就业;中间层为准则层, 即就业所必须达到的三方面准则:基本素质、公共能力、专业能力;最下一层为方案层, 即达到每个准则可供选择的方案。

2.2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建立AHP模型之后, 各层元素两两比较, 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为使决策判断定量化, 采用1~9标度方法确定矩阵, 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矩阵理论, 当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 λ1=λmax=n, 其余特征根均为0;而当矩阵A不具有完全一致性时, 则有λ1=λmax>n, 其余特征根之和为n-λmax。因此, 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 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 即用以下公式来检查一致性。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 CI=0, 反之亦然。当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时, λmax稍大于n, 其余特征根也接近于0。对于1~9判断矩阵,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见表2。

当CR=CI/RI<0.10时, 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就要调整矩阵, 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2.1 基本素质判断矩阵

高职院校建筑类毕业生对口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备选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政治素质 (F1) ;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F2) ;法律意识 (F3) ;身心素质 (F4) ;人文素质 (F5) ;人格品质 (F6) ;文化修养 (F7) 。这7个因素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和实施。

根据上述因素, 通过对所有调查表进行分析汇总, 综合分析后构造出判断矩阵, 见表3。

对于此矩阵, 计算可得λmax=6.535, CI=0.1236, RI=1.32, 故

2.2.2 公共能力判断矩阵

高职院校建筑类毕业生对口企业对学生公共能力的要求备选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数学应用能力;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建筑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口语与阅读能力;自学与创新能力;市场营销与策划能力。

根据上述因素, 通过对所有调查表进行分析汇总, 综合分析后构造出判断矩阵, 见表4。

对于此矩阵, 计算可得λmax=5.749, CI=0.1377, RI=1.41, 故

2.2.3 专业能力判断矩阵 (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备选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施工图识读与绘制能力;“三算”编制及投标报价能力;预算类软件应用能力;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实施能力;Tarch (天正) 软件绘图能力;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归档能力。

根据上述因素, 通过对所有调查表进行分析汇总, 综合分析后构造出判断矩阵, 见表5。

对于此矩阵, 计算可得λmax=5.749, CI=0.1057, RI=1.24, 故

同理, 可以得出,

建筑工程专业:λmax=5.637, CI=0.1284, RI=1.32, 故

建筑设备工程专业:λmax=5.316, CI=0.1149, RI=1.31, 故

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λmax=4.912, CI=0.1006, RI=1.41, 故

园林工程专业:λmax=5.001, CI=0.1339, RI=1.41, 故

2.3 层次排序

通过对以上因素指标进行分析, 可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分别见表3、表4、表5中最后一列数值。

基本素质要求重要性排序为:政治素质 (0.259) 、人格品质 (0.216) 、身心素质 (0.175) 、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0.164) 、法律意识 (0.096) 、文化修养 (0.068) 、人文素质 (0.022) 。

公共能力要求重要性排序为:建筑应用文写作能力 (0.244)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0.219) 、自我控制能力 (0.166) 、社会交往能力 (0.133) 、自学创新能力 (0.116) 、数学应用能力 (0.087) 、市场营销与策划能力 (0.018) 、英语口语与阅读能力 (0.017) 。

各专业能力要求重要性排序为:

2.3.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施工图识读及图纸会审能力 (0.296) 、建筑材料的质量识别与选用能力 (0.277) 、建筑测量能力 (0.121)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及实施能力 (0.118) 、组织施工和质量检查验收能力 (0.109) 、工程技术资料编制及整理能力 (0.074) 、施工成本控制能力 (0.005) 。

2.3.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

施工图识读能力 (0.286) 、计算机绘图软件应用能力 (0.261) 、三维空间想象力及图纸设计能力 (0.176) 、素描色彩表现能力 (0.172) 、正确选用材料的能力 (0.088) 、投资成本控制能力 (0.013) 、内业资料整理能力 (0.004) 。

2.3.3 工程造价专业

预算类软件应用能力 (0.307)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实施能力 (0.234) 、“三算”编制及投标报价能力 (0.135) 、Tarch (天正) 软件绘图能力 (0.128) 、施工图识读与绘制能力 (0.109) 、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归档能力 (0.087) 。

2.3.4 建筑设备工程专业

施工图识读与绘制能力 (0.325) 、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能力 (0.304) 、造价软件应用能力 (0.125) 、建筑水电设计能力 (0.113) 、计算机绘图软件应用能力 (0.097) 、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归能力 (0.036) 。

2.3.5 建筑装饰工程专业

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设计能力 (0.411) 、建筑装饰施工图效果图绘制能力 (0.225) 、较强的识图能力 (0.176) 、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 (0.078) 、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及预算编制能力 (0.042) 、建筑装饰材料识别选用能力 (0.038) 、工期控制和施工质量验收能力 (0.030) 。

2.3.6 园林工程专业

工程识图能力 (0.241) 、植物识别及造景应用能力 (0.199) 、现场勘察与分析能力 (0.157) 、构思和创意能力 (0.114) 、园林工程工艺熟悉应用能力 (0.104) 、现场管理能力 (0.102) 、工程建设中日常事物及资料处理能力 (0.083) 。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为使高职院校建筑类毕业生更好地满足就业单位的综合要求, 决策如下:

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加强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和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 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职业文化的育人环境。以诚信忠诚为核心, 引入企业文化, 强化职业道德养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公共能力培养方面:将军训、劳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体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设为公共必修课。

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3.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将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项目管理等3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建筑工程制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工程测量等4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3.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

将建筑设计和建设工程监理两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基础等4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3.3 工程造价专业

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等3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制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等4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3.4 建筑设备工程专业

将建筑水电和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两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建筑设备制图与识图、流体力学、建筑设备施工技术、建筑设备CAD与水电设计等四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3.5 建筑装饰工程专业

将建筑装饰施工、家装方案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预决算与运用等3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建筑装饰制图与构造、建筑装饰设计原理、家装设计手绘基础与表现、建筑装饰材料选用与检测等四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3.6 园林工程专业

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工程组织管理与预决算等三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园林制图与识图、园林美术与构成、园林植物生产技术、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等四门课程设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龚宏.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现状及发展[J].四川建筑, 2009, 17 (4) :30-31.

[2]张红萍.关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2, 11 (2) :51-52.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9

关键词:专业群,教师资源,共享

专业群是由基础相关、职业岗位相近、内在联系较紧密的若干个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 以一个或多个实力较强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 在课程内容上有共同的理论、技术和基础。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 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的集合, 而应该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训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 只有各个子系统相辅相成, 才能发挥“群”的优势力量, 其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 对专业群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一、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及师资现状

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 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能够形成群体优势,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人才需求, 调整专业方向和拓展新专业, 增强市场适应性。二是通过师资共享改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力量,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增强专业竞争力。三是能够较好地聚集优势专业,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 降低实训条件成本, 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四是能够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 提高学院知名度。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群建设为例。学院共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等9个专业群, 专业群内教师资源的配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师资结构不均衡, 个别专业实力弱; (2) 专业带头人实力不强, 骨干教师缺乏; (3) 校外兼职教师稳定性较差; (4) 专业群内各教学团队之间师资共享程度低。因此, 走群内专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之路, 合理配置和整合优化师资力量, 对实现师资力量集中化、师资队伍共享最大化具有重大帮助, 同时又能在社会环境发展变动之时实现专业群内骨干专业的动态转换, 这对学院和教师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它的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专业群的规划与建设。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现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1.对教师个体的要求。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 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 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为此, 教师应增强时刻学习的意识, 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 开阔视野, 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融入日常教学和实际工作中。同时要求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更多的外部资源整合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能力, 将工作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转化为可传承的知识和技能。

2.对专业群团队的要求。专业群团队的发展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 还要打造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引领、“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校企互聘的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群团队应该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构成。其中专业群负责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 负责组织专业群的规划、课程开发、资源配置以及各专业间的协调与联系。因而专业群负责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还要在专业和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 并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和判断发展趋势, 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相当的领导力;专业带头人是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 主要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 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严谨正派的学风外, 还要有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 并取得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能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 在专业建设和专业群之间的协作中起到统领、表率作用;骨干教师是专业群团队的中坚力量, 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突出的教学能力和优秀的科研能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能对其他教师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3.对专业群所在教学部门的要求。作为专业群的直接管理部门, 应在有效的组织管理下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实现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创新, 协同合作完成生产项目更新设计和技术开发任务, 提高整体团队的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环境和方向。

三、专业群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教师团队的核心, 其水平直接影响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一方面, 对学院年轻教师提出知识结构改进和学历层次提升的硬性要求, 重点培养一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骨干访学深造或攻读博士学位,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 学院应通过组织联合协作攻关, 让教师群体在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 形成新的理论, 寻求新的生长点, 在尊重和依靠专业带头人的良性氛围中, 鼓励竞争, 推进发展, 使专业群成为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成长的沃土。

2.搭建平台, 推动知识共享。专业群的师资整合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 尤其是教学知识、科研知识的共享, 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虽然教师对于知识共享理念的接受方面不会存在太多障碍, 但是受制于分散的工作时间和独立的研究领域的约束, 难以找到合适的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的模式与方法。这需要学院组织人力去考察和论证适宜专业群内各教学团队沟通与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知识共享平台, 使教师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开放化的环境, 实现不同专业、课程组以及专兼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和资源分享;从而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协作、互动。另外, 还要建立知识共享的鼓励机制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制度。调整和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形式, 加大专业交叉使用的深度和广度。

3.以科研项目实施为依托, 提高队伍科研水平。科学研究平台是汇聚研究人员的纽带, 更是科研教学人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科学研究项目是整合专业力量、促进专业交叉、培育学科带头人、锻炼学科团队的重要的渠道。项目的研究实施, 是每一个参与者知识的进一步融会贯通、理性的升华的过程。在这个科学实践的过程中, 参与者可以加深理解专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增长才干, 提高能力和水平。而科学研究具有的多专业协同攻关的特征, 客观上要求它必须建立在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专业群有了很好的形成发展条件, 同时, 多学科协作的科研项目又为培养和就造人才提供了条件。

4.共享企业资源, 提高凝聚力。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近性、技术领域和服务面向的一致性, 同样对学院合作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项目以技术专家等资源的共享提出了要求。在与同类企业的合作过程中, 可以获取同类企业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所需的共性场地及技术支持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现场专家的指导与教学支持, 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团队或管理团队, 实现“双赢”。

5.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专兼职共存的双师结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互聘、共培、互兼”双向交流机制, 建立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对一”互帮制度, 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 提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 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整体提升专业群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在满足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的同时, 满足来自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需要;充分利用产业链的技术力量, 积极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和学校师资培训, 实现师资共享。

6.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确保教师可持续性成长。院校应正确把握教师的发展对学院教学条件、文化氛围的需求, 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 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和知识共享平台, 营造良好的学院氛围, 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薪酬分配和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在校内资源配置中, 向一线的专任教师倾斜, 突出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引导方向, 对企业参与紧密的课程开发设计, 贴近实际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 尤其是服务生产的专业间合作运行开发研究项目予以重点的支持。通过评价和奖励, 为教师在专业群中的教学、科研方面的定位提供明确的导向, 保证其长期、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方向。

7.转变师资培训理念, 倡导终身学习。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未雨绸缪、不断进取, 做到“与时俱进”。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中职后教育培训, 为教师提供不断学习与研究、提高与更新知识的机会, 使高职院校教师认识到只有以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终身发展。经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专业水平、拓展专业内涵, 增强知识更新能力, 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从而使专业技能不断走向成熟的境界。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以专业群为主线建设师资队伍, 实现师资队伍共享最大化, 有利于降低师资人力资源成本, 节约办学经费, 同时实现专业群内骨干专业动态转换, 实现师资队伍动态开放管理, 对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办学特色, 提高核心竞争力, 深化内涵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 (7) .

[2]周劲松.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及其资源要素结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3]李照清等.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素分析及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2) .

[4]张肃.以专业群为主线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4)

[5]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6) .

高职服装专业群 篇10

关键词:辽宁省;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7-02

一、辽宁省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水平有限

辽宁省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许多教师直接毕业就进入学校任教,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尽管多数老师成为了"双师型"教师,参加过校外的各种培训、也顶岗实习过,但由于时间很短,没有明显的效果。并且他们的科研水平也很限,与本科院校教师相比,在专业知识水平的研究能力、对服装专业发展前景的把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辽宁省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意愿不强,学习能力较差,有些甚至是三校生、初中生,这无疑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图一,反映的是近三年辽宁省各高校高考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的最低标准。从图中不难发现,近三年,高职院校高考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最低标准在200分左右,和同层次普通高校本科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另外,就高职高专生源而言,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环境闭塞,家庭条件较差,学生总体文化水平和艺术素质不高,与专业艺术院校有着较大的距离[1]。

3、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市场的发展,对服装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当前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缺乏一定的市场针对性和应用性,与社会需求之间有了一定的脱节现象[2]。虽然他们绝大多数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掌握服装专业理论知识,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与调整,但企业更急需的是懂技术、动手能力强、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并能准确表达品牌定位的高级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又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而且,课程的设置多以理论课为主,实训课为辅,并且每年也没有太大变化。

4、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院教学方法单一,往往多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这样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也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会缺少主动学习的激情[3]。

5、课程考核方式不灵活

辽宁省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考试,多以理论课考试为主来考核学生,很少以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考核学生。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时时更新课程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

辽宁省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时时更新课程设置。比如,根据目前对辽宁省服装行业需求分析,紧缺的人才有服装设计师、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在开设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所侧重和调整。

另外,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文化水平和艺术素质都不太高。因此,大一,应以开设基础专业课程为主,文化课程为辅。比如,开设缝纫工艺基础、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制版出样等课程。而面对这些基础课程,我们应重点对他们的基本功进行培养与强化,并要注重学生二维"三维立体空间的转换能力[4];大二,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一所学课程的基础上,多开设一些实践课。比如,以雾霾为主题,设计制作防雾霾的产品。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民的用户数量空前发展,堪称世界第一。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它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的开放平台,进行在线学习、交流。它打破了学生进课堂听课,老师进课堂讲课的模式;它改变了老师讲授课程,学生被动地听所学课程;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徽课、幕课、翻转课堂在教学应用中已悄然兴起。高职院校教师应与时俱进,有条件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课前对本节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短片,让学生课前在网上学习,然后在课上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就有关内容作进一步练习、操作。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分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评比,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上一篇:在职培训的经济价值下一篇:经管类市场营销